时间:2023-07-27 16:2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教学教育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指向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实现其改革目标的主要担当。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收纳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是,文学教材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也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文学教育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开始。
概括来说,依据在儿童文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担当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确定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师范院校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师范生关于文学教育的理念,开阔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论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儿童文学学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强先生倡导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学教材所不具备的,对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等这些儿童文学教材,理应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的观念,对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发挥人们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随时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了解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现状,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向学生推荐贴近社会、时代脉搏的最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养成的前提。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可借助本课程及“儿童文学理论研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等选修课的理论讲述及理论研读,来帮助师范生即准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文学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扩大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为其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提高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基础和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量大面广地阅读,才能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向小学生介绍、推荐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赏读中获得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乐趣,才能准确把握具体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获得的审美感性体验和乐趣与小学生交流、互动,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具体文本给予的或阅读乐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发、或生活启迪、或人性教育等。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要求师范生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广阔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面,涉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给师范生列出详细的阅读作品目录,并把作品的阅读积累作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考量的一个硬性标准,用评阅阅读笔记的方式来考查,得分归入儿童文学学科成绩。
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可传授给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原理、规律等,指导师范生从普通读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去解读儿童文学文本,先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去赏读,以求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感性化的审美体验,再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据此去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三、养成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授、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和具体呈现。众所周知,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和审美心理有着特殊之处,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好听赏、喜口诵、爱手舞足蹈,观赏戏剧还会参与演出,感性形象始终贯穿他们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再者,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儿童诗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阅读教学中适合引导小学生通过诵读作品去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绘的物象,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对话等,阅读教学中适合采用讲述、角色对话、表演等方法,让小学生在讲述、对话、表演等活动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体验和领会,更积极地发挥想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讲述、表演等活动应当成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课堂活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才能与学生共同开展诵读、讲述和表演活动。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口语”和选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的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比赛及相关社团活动,来进行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训练,以培养其能力。
四、训练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直接体现。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师范生练习教学设计,着重练习设计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理论讲述、教学设计示例、学生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师范生考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对各年级段阅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再结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有其方法和特点,如它突出欣赏阅读,淡化分析阅读,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的体验和对文学作品艺术地反映出来的生活的感受,允许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读等。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带有较为明显的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的作品自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引导师范生考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把握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针对儿童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特点等,设计出恰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56-01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要重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无源之水。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以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疑问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解读课改的新理念并付诸实践。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创新,加强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真意义;实现策略
笔者任教小学语文学科,自己属于非教坛新秀之族,亦没有令人认可的教学风格。但在深入他人课堂进行观摩学习时,羡慕之余也产生不尽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下,教学模式真可谓百花齐放,现代媒体手段的广泛应用,似乎忘却了课堂教学的本真。窃以为,课堂教学切不可让“乱花渐欲迷人眼”,当坚持课堂教学的本真,抑或就是本真意义上的现代媒体的应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当以文本语言文字为本
随着优质均衡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教育设施的不断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则在变得日趋现代化,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笔者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如有些教学课堂,把叙事性的文本完全变成了影视化,学生过多接受的是叙事性的场面,叙事性的情景;学生过多丢开了书本,获取的是耳濡目染。比如,一教师教学《最好的姿势》,首先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观看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情景,一个个学生发出一声声“哇、呀”之类的惊叹,随后又呈现谭千秋老师壮烈牺牲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很配合。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谈及大地震的可怕和可恶,有学生探究谭千秋老师的行为壮烈,值得我们大家敬仰,也有学生产生这样的遐想,谭老师如果能够和学生一起趴在桌子底下,自己也很有可能不牺牲,那岂不是两全其美?就这样,在比较理想的观赏和激烈的争辩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回味这堂课,似乎变成了比较纯粹的思想品德教学的课,似乎没有了点滴的语文味儿。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语文就应当姓“语”,语文的魅力就应当是语言的魅力,就应当让学生很好地去发现和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离开了学生神游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则完全类同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教学《最好的姿势》能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语言文字,比如文末的侧面描写,则可以让学生去感悟谭千秋的壮举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救护几个学生生命,而是一种教师职责的担当。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当以学生自主感悟为基
现在需要学生进行感悟的途径很多,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让学生感悟前,多用电子白板去呈现相关阅读感悟的提要,有的则以一两句话,就将学生引入正确感悟教材文本内容的绝佳境界。比如,有教师在电子白板上,要求学生去阅读课文的第某节,然后要求学生去思考,而学生所思考的内容,则已经出现在白板上,只不过是要求学生去找找段落中作者是用哪些词句来写的。如,教学《青藏高原一株柳》,有教师就这样安排学生去阅读感悟的,先呈现一幅幅图片,在学生看完图片时,教师这样说:“青藏高原的原野是多么的苍茫,青藏高原的蓝天是多么的深邃,青藏高原的云团是多么的凝滞,你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得出来?”这样的画图展示,这样的语言启示,还需要学生去感悟什么?这既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又是乱话渐欲堵人嘴,学生还能够去说些什么呢?这样的课堂还算得上是本真意义的课堂?笔者以为,阅读教学的课堂,应当是学生自主感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自主游离于姹紫嫣红园圃的课堂。就拿一些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感悟来说,事件的梗概,需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了解,而不是教师的提示所获。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描述哪怕就是比较简单地去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和细节,只有学生感到这是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时,学生所能够说出来的感受才是具有真实意义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当以学生创新探究为纽
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今诗词,还是比较多的。教材中不但选有诗词作品,还有不少文包诗的叙事性作品。让学生去阅读这些内容,就需要学生能够受到这些比较优秀的古今诗词的感染和激励,进而去向往和追求那美好的理想。学生阅读这样的包含古今相当历史跨度的诗词,需要学生能够比较创新地体会作品的情感。回顾我们诸多的教学,搭建了利于学生之创新探究平台否?笔者感到还不完全尽然。之所以没有能够为学生搭建创新感悟的平台,还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惹的祸。应当比较充分地意识到,要想让学生去挖掘教材文本那美甲胜天的富矿,需要有课堂教学的热闹,更需要去生成课堂教学的热闹,但也需要去还课堂的一份宁静,整课的热闹,缺失宁静,学生是不可能达到创新感悟之效果的,小学生也当在沉静中爆发。笔者以为,多抓住文本的相关要素去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感悟,可以获取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教学陆游的《示儿》,诗中能够引发学生创新感悟的要素比较多,如陆游所说的“万事空”,这是他在述说“死”后所丢不下的,让学生去联系“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感悟:陆游是多么的爱国。尤其是学生再去阅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学生竟然产生这样的感悟:陆游虽死,但“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信心却是那样的坚定。如此有板有眼的循序渐进的创新感悟,看似比较平实,但朴实中见真效。语文教学的诸多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学生的创新探究是阅读教学的升华,但学生的创新探究,是不可能去教出来的,也不是光依靠单一的方式就可以去实现的。怎样的方法行,我们就去施行怎样的方法,应当是不拘一格的。只要学生能够去创新探究,又何必去“乱花渐欲迷人眼”呢?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是需要以一定的情境进行渲染和烘托的,但切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乱花渐欲迷人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1.从学生的角度观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观阅读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阅读时间受限。经过对学生的抽查,发现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被安排得比较充实,已经没有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加之由于家长认为,语文就是母语的学习,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课外阅读,所以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奥数、舞蹈和跆拳道等特技课程,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2)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隘。学生阅读范围一般情况下都是课本之上的文章,造成这种原因,最重要的是老师没有积极正确的引导,没有及时地引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从老师的角度观现状
从老师的角度看语文的阅读现状,我们会发现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比较缓慢,因此,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扩展阅读课程概念和意识比较模糊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课堂讲解中大多数老师采用识词、组词、读文、回顾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忽略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体验。
3.从监护人的角度观现状
家长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新接触的课程,比如,数学或者英文课程,因此,家长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比较缺乏,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不清楚扩展阅读的重要性,世界调查组织对优秀人调查表明,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人将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小学生自律和自学的能力有限,因此家长没有及时地督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间接地阻碍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科,虽然每个学科所学内容不同,但是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是一样的,所以阅读习惯间接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定期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会激发学生敢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单独思考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塑造性比较强,勤于阅读有利于塑造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及思想感情表达能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一样,因为各种形式的题材对学生情感认知和欣赏能力都不一样,比如,叙述类的文章将会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明白如何和别人进行沟通,而阅读情感丰富的文章将会增加学生情感的细腻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老师的授课重点与难点,但是定期组织学生阅读,这一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大量的阅读和收集其中优秀的语言和词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被动写作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写作方式,最终全方位地促进小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
1.提高阅读的重视程度
了解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之后,不仅是老师而且学生都应该提高对阅读重视。老师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应该有针对性地扩展课外阅读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鼓励的同时应该推荐学生几本好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应该积极寻找新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模仿文章的情景,建立学生阅读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情景设计中的主要人物,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明白文章的主要思想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科研组织调查显示,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只需要一个月,对于塑造性比较强的小学生来说时间也许只需要一到两个星期,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以下几种方法:(1)培养学生专注能力,引а生静心阅读,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文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对于文章的选择可以从简短易懂的入手。(2)激发学生的好奇性,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特殊的阅读训练,老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情况并引导学生阅读。
总之,随着小学生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要运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在阅读世界中自由翱翔,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绘本;绘本阅读;教学
阅读,在现代社会是一项极重要的能力,大部分的现代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阅读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它应该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之一。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关键时期是在5-12岁(即整个小学阶段)期间。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小学阶段英语阅读是从绘本阅读开始的,而绘本阅读教学成了重中之重。
一、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概述
1.绘本的概念
“绘本”一词来自日本,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通过两种媒介的互动来讲述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绘本的主要特色就是提供读者在视觉方面的真实的,或是美感的经验,有时候也会集中呈现某种简单的意义和结构。就英语儿童书绘本来说,押韵或是反复句型的形式重复率高,促使他们通过大量的听和读感受英语的发音韵律和语言的整体结构。
2.绘本阅读的优点
(1)精美装帧
绘本中的图画部分,多数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手法营造故事情节,不仅绘画精美,而且在构图、色彩上都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引起愉悦,图与图之间也能呈现出独特的叙事关系。教师在借鉴绘本上的图片时,也只需要直接用相机拍摄下图片,不需再做过多的修饰,便可复制粘贴于PowerPoint的课件中使用了。
(2)经典完整
优质的绘本大多有着深远的主旨,其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和意境能加深孩子对周遭环境和世界的了解,并涵养他们的生命,而且英语绘本故事本身是一个整体的语言应用实例,能够给孩子们提供英语学习的完整学习经验。
(3)真实语境
英语绘本能够提供给孩子学习英语的真实生活情境和丰富的词汇,能协助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良好的语境创设也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绘本阅读的意义
“绘本阅读”在我国汉语教学领域里发展迅速,但在英语教学领域却才刚起步。绘本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材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学生听、说、读、演能力,促进英语学习成效。通过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可以自己去猜单词,意会单词,从而理解文章的意义。
二、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
1.绘本英语阅读是近年来尝试的阅读教学模式
在学习数字的时候,从简单的绘本“Penguins123”和“Cat Count”开始认识。“Penguins123”让学生简单明白1到12的大概状况,接着“Cat Count”则从1数到10,然后突然到了55,所以结合这两本书的特点,孩子一起阅读很快就可以明白英文数字单词的拼读规律了。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单词,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阅读“Five Little Sharks Swimming in the Sea”,孩子们在这么有趣的故事书的陪伴下学习英语,肯定会有更多的体会。
2.对英语绘本进行指导与延伸
英语绘本阅读能否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指导。因此,本课题将重点着力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对英语绘本材料如何进行指导阅读的问题,旨在通过对课堂实录、案例分析、研讨反思等形式寻找出适合学生的阅读策略,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
(1)引领学生略读
通过略读,让学生感知绘本故事的大意,不必过分在意句中的不认识的单词与句子,只要能明白故事的整体,能回答出教师所出的一些问题就行了。这样,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学到更多的知识。
(2)教会学生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逐字逐句读,对于不懂的字、词、句要想办法弄懂,达到精研细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在绘本中的渗透与整合
绘本对儿童情感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故事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了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也储备了社会生存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借由绘本故事所蕴含情感内容,将之进一步地拓展深化,以此来启发儿童,使其情感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总之,绘本阅读正是通过学生高效阅读达到会说英语的目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绘本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形象分析 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都可以在阅读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因此,重视阅读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增加学生对语言知识接受的量,还要重视他们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素养的着力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文件,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和落实标准要求。在学生语文阅读方面,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要求,要求老师注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获得感知语言材料的能力和意识,在增加语言积淀中提高读书能力。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学好教材,在课文学习中掌握和丰厚语言知识,提高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能力。学生需要广泛阅读,但不是那种无意识或者休闲式的阅读,应该培养他们有重点地吸收性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前提是沉入文本,而不是走马观花。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知人论世、设身处地,从作者角度切入,体会文中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从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品质与辨别是非、分别善恶的能力。
但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在以记叙文为主的教材学习中,我们需要从记叙中人物描写的方法等较小的点入手,才能逐个击破和化解阅读难点,也就是学会对写人叙事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切入点和抓手。这能为学生写好写人记事的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二、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贴近生活,在难度和阅读要求及能力培养上也是逐渐加深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在人物分析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获得阅读能力却应该是长期的,也要注意前后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训练中增强分析能力,获得分析鉴赏的方法。
1.关注主人公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人物所具有的人文思想感情是寓于语言之中的。在写人类文章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感受人物形象。首先是抓住人物自身的语言。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展开的。我们可以就狼三次“故意找碴儿”设问:狼三次提问说了什么话,进行简要概括;想想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里学生第一次从“你安的什么心?”这句话可看出狼是装出很有理的样子,应该是“很生气”的。第二次的语言中出现了“坏家伙”“背地里骂我”,这是狼别有用心的猜测,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的;于是,它蛮横、凶恶的性格就显现出来。最后说“你这个小坏蛋!”“反正都一样!”更是强词夺理。于是,狼坏人的形象凸显出来。一个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目的而又掩饰自己的“坏人”形象就清晰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角色朗读,以粗而低沉的语调在读中感受狼的恶意,还可以在狼的语言和小羊的语言对比中朗读感受狼的形象。
在人物语言赏析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关键性词语,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中出现人物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两人在电话中的语气,想想这两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其中“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句中“感谢”就是一个关键性词语。自己的车子被别人刮坏了,自己修好之后为什么还要打电话表示“感谢”呢?学生深入阅读,就能逐渐感悟这个小红车主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人为善,肯定诚实的品质。
2.抓住描写主人公语言,感知人物情感。
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写人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我们感受、理解人物形象,还要注意文中主人公语言之外表现人物的语言。这样语言的理解不仅是理解文中的人物,更是理解人物身上传递的品质和情感所必需的。如《雨后》中“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一句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感受这个小哥哥的形象。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能够看出“小哥哥”在雨中玩耍的快乐呢?于是学生能够找出“使劲地踩”,让学生选择一些词语替换“使劲”,也试着在“使劲”的前面加其他修辞的词语。这样学生就能在语言操练中感受到小哥哥的自由、快乐。于是活泼好动、天真自然的人物形象就呈现在眼前。如此,学生感知小哥哥的形象,感受到了小哥哥当时快乐无比的心情,也能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想想自己就是雨中的小哥哥与文中人物有了心与心的碰撞,获得童心童趣,为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再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的学习,这一剧本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样的,要理解这一剧本就要注意人物的刻画。如显现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台词前,潜台词有“笑笑”“依然笑笑”,这里的笑就说明了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而甘愿不去与廉颇正面冲突的。再有就是廉颇上门请罪时蔺相如“吃惊地”“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等潜台词都在刻画蔺相如的性格,表现他的形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蔺相如的表情、动作进行补充,从而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学生添加得正确合理,就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表现人物的方法,这不仅是他们准确有效阅读的体现,更是他们写作能力提升的表现。
另外,教材中有大量课文配图,这些插图是与教材的内容高度吻合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指导学生由表及内观察、感受主人公形象,获得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品质的把握,从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有些课文如《负荆请罪》还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形象,渗入学生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感受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写人叙事的文章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分析主人公形象,能够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培养学生自身的独特个性,获得一定的阅读分析鉴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一、何谓交互式电子白板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黑板和粉笔向学生传授知识,但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是现代科学与信息相互促进而来的综合技术,它摈弃了传统的固定教育模式,打破了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的学习方式。该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更具灵活性、便利性、交互性,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信息资源庞大,打破了古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教学平台。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节省了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答,而不是课上蒙头记笔记、课后再消化的不良学习方法,让学生更直接、更快速地吸收知识。并结合多种多媒体资源的播放,让学生更直接地走到语文阅读的情境中,辅助学生巩固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应灵活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与文中相关句子描写的场景,然后加入一些背景音乐,这样会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文中的描写变得直观、具体。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的时候,挑选文中一些比较好的句子,让学生去朗读,然后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动作特效功能进行超链接,将课文中的文字和图片展现出来,再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当时描写的意境以及体会文中句子的修辞与美妙之处。当读“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这句话时,教师就给学生展示银杏树叶的图片,并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树叶的形状,体会此文比喻句的运用,并让学生练习比喻句的使用。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教学效果 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的重难点,而且这种授课方式感性且直接,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刺激,让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过程更加稳固和深刻,使得古板的语文教学内容生机勃勃。交互式电子白板不同于传统的黑板,具有记忆保存的功能。语文课堂上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知识点比较碎,学生做笔记比较困难。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教师书写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都保存下来,其内容丰富多样、形象生动、操作性强,便于学生理解阅读资源中的含义,教学效果明显。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电子白板营造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涉及多种主题和形式,但是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水平和能力,依然以叙事和抒情的文章为主。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构架尚不成熟,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利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二)运用电子白板增加师生互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课堂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也需要学生参与,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增加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电子白板的?\用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和全面地掌握知识,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三)通过电子白板拓宽阅读素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电子白板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数据资源库,可以用丰富的数据资源来支撑教师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拓展,完善学生的阅读模式和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共享优势,通过网络连接和教师的简单操作来帮助学生检索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拓宽和丰富阅读的素材,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讲解《燕子》这篇文章,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拓宽和丰富阅读的素材,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通过电子白板突破教学难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学习中有很多难点内容,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在实施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屏幕生动和直观地展示出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电子白板的批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学生反复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搭建网络阅读平台,挖掘网络阅读内涵
网络阅读平台的搭建是开展网络“书香校园”建设的根本保证。
1.搭建网络平台优化阅读形式
在传统的“书香校园”建设中,读书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亲子阅读、同伴阅读等方式,多是围绕阅读、摘记、写心得展开的。而网络“书香校园”的活动是开放的、交互的和自主的,其活动途径也更趋于多样化。
2.拓展网络“书香校园”平台的内涵
我们依托网络建设了网络版的“书香校园”专栏,目前我校有电子图书十万册,在网上就可以阅读;走廊上的数字图书客户端是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另外,我校图书馆实现了网络管理,图书馆里有哪些书,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可以在网上查询,便于学生借阅。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书香校园”建设活动
1.标新立异,优化形式
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置了师训活动(教育叙事、反思交流、课例研讨等)、网络图书馆(网上借书、网上评书等)、网站平台(网站、论坛、博客等)、征文大赛等读写栏目,“以读促写”“以写导读”“读写结合”,家校联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整合传统,做足书香
开展“网络阅读知识大赛”,丰富学生的“阅读”行为;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拓宽传统阅读教学空间,指导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读写”行为。小蓝老师就在她的博客中设立了“教你学语文”专栏。傅建英老师的博客中有“亲子共同读写”专栏,另外,有很多老师还开设了学生作文专栏,内容丰富,学生都很喜欢看。我校还开展了“走进网络,品味美文”的活动,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3.有“书”可“读”,有“文”可“写”
搭建各种平台,让大家有地方可“读”可“写”。教师网络校本培训平台(教育叙事、反思交流、课例研讨等)、网络图书馆(网上借书、网上评书等)、学校网站平台(网站、论坛、博客等)、征文大赛等网络读写共同体的活动形式。“以读促写”“以写导读”“读写结合”等,促进了网络“书香校园”的建设。
鼓励家长开通“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博客空间,记录家长和孩子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
开展相关的热点主题讨论。如,“小学生上网的是与非”“你如何看待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新词汇’”等,围绕着这些问题,广大师生和家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三、完善网络环境下“书香校园”建设的评价体系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书香校园”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把教案、教学反思到论坛上,其他听课教师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习作批阅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笑脸或一个拇指来肯定学生的进步,也可以用简短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品。
汇编“读写”专题集。收集、展示也是一种评价的过程,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龙游实验小学学生网络作文大赛珍集》《龙游实验小学教师教研活动评课集》等。
“晒晒我的空间”展示活动。QQ空间是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的重要阵地。学会文明地欣赏别人的空间,文明地和别人交流,这是最基本网络行为准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到自己的空间里,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四、网络“书香校园”建设的行为调控
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网络读写”行为,合理的安排学生上网“阅读”的时间。特别是未成年的小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家校联系卡”,包括上网时间、浏览内容或何种信息、监督人签字等栏目,以此来控制小学生的上网时间,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
一、小学语文“动感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1.把“阅读”等同于“朗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惟有朗读才能体现这一理念。同时,很多教师把课堂气氛热闹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这种“人声鼎沸”的朗读实则是阅读教学的“矫枉过正”。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和默读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的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衡,高效的阅读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2.过于追求“动感课堂”,忽视语言应用。
语文课程因其丰富的人文性而具有突出的情感特色,尤其语文阅读课教学更是如此。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追求情感渲染也就成为许多教师的重要价值取向,能否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并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成为评课的重要指标。因此,不少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过于关注情感渲染,寻求“动感课堂”的热闹,走向了极端,从而忽视了对语言的运用。
3.师生互动交流形式、评价方式单一化,且缺乏内涵。
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答案都是学生不经考虑就异口同声回答的。这些学生活动看似热闹,但缺乏深度,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由文本产生的独具个人色彩的联想。学生缺乏独特的感受,没有感受到教材蕴含的情感,有些教师对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听,学生读完了就随口说一声“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至于具体读得怎么样,是否读准音,有没有漏字或者添字,是否读清句子,能否读出语气和感情,都未加以指导,也未让其他学生帮着提意见。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养成不动脑筋、随声附和的不良习惯。
可见,这种小学语文“动感阅读课堂教学”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那如何构建高效小语阅读教学,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呢?
二、构建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要想让阅读课堂教学高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机制,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首先要尊重学生求知的热点、疑点、兴趣点,并及时抓住这些“点”,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就一些符合学情的有价值的问题结合文本与生活经验作深入思考,那么课堂的对话就会很自然,而不是生硬地贴上毫无回味的道德标签。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被激发出来,并自觉地将课堂上的思考内化为一种体验、知识沉淀。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机制,必须积极地改变“学生配合老师”的现状。出现“学生配合老师”的现状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师生资料占有的不平等,这注定了课堂对话的不平等,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强势,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习惯于接受而不是思考与对话,很自然地就出现“学生配合老师”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就要精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和资料,共同设置学习目标、学习进程、对话方式等。
2.以学法引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可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对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有帮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是在主题阅读指导中,我注意结合教材中重点讲读课文的文章形式,在学习中渗透学法,课堂尾声总结学法,并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效果非常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领学法,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如鱼得水”,真正实现高效语文阅读的初衷。
3.以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为媒介,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就阅读教学来说,那就是: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等,再回归到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一个层次是从读懂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能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词义和句意,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第二个层次是具体领会课文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三个层次是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这是关键的一步,进一步领会和学习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三个层次互相促进,逐步深化,不妨称作“语言教学的回归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课文语言的优美,展开各抒己见的研讨,最后回归到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鼓舞,在艺术鉴赏上获得美的感染,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
4.多样化、富有内涵的鼓励性评价策略,是增强学生阅读成就感,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阅读 鉴赏 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怎样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1 什么是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由以下几种能力组成:
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地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只能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不能说是阅读,这是因为没有把声音或书面符号同所代表的意思连在一起。因此,最初教学生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若是朗读要读准每个字的音;若是默读也要看请楚每个字每个词,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1.2 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指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认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 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或称其为“评判能力”,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作者思想任意驰骋的跑马场。能对文章作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就是说不盲目读书,不迷信书本。所以,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读懂文章的字、词、句、篇,还要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要能品味作品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从而真正在阅读中增长学识。
1.4 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
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因此,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积累到一定成都就会把书本知识同自己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触发联想。
如读这篇作品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学到这种知识,能联系到别的知识;由此种文体延及到多种文体;从书本上讲到的情景联想到自己感受到的某些情景,等等。这样就能将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生成新思想。 2 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倾向。造成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
2.1 缺乏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录音直观而且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由于缺乏阅读兴趣,看书的人就少。
2.2 心里障碍严重,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两种心里倾向。分析其原因:惧怕是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偷懒是因为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不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现象时有发生。
2.3 缺少方法指导,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中分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篇的分析上,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冷落了学生的读书指导,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
3 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呢?
3.1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童话、语言、童谣、古诗等);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
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3.2 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要创设民主、宽松、融洽、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的参与阅读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功用;写作;语文积累
笔者发现好多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总是费尽心机去寻找各种好素材来推荐给学生,以便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些文学素养比较好的老师花费很大的力气从各种散文期刊杂志上搜寻好的素材让孩子们来学习,训练孩子们进行写作,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好素材因适合的对象不同,对素材的甄选就成为教师备课中的一大麻烦。而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的老师,很容易悟出小学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的用途。
我们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一)由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教材的设计通常都会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表及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原则,以便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二)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艺术性是教本素材的一大特点,文章多选取名家作品,从语一言到思想再到艺术形式和创念都有我们训练孩子们写作时借鉴的成分(三)采用故事体“文字生动、语言儿童化、图文并茂、趣味横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本素材即使在外部形态上也为学生所喜爱!
这些特点表明教本中的作文素材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除了利用教材进行识字、阅读教学以外,还应挖掘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接近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老师的课文讲读分析,“不再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在场性分析,不再是写作特点的分析,更不再是政治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分析,而是不在场的思维学的分析,是写作借鉴性的阅读与分析。”教师在领着孩子学习课本的时候,已经引导孩子们领悟了选文的语言、思想内容和好的词句,以及独特的写作思路,语文教学如果就此打住。那我们语言教学工作可以说是“事倍功半”,语言学习仅仅停留在认知的阶段,尚不能运用。就像练习书法,只进行了第一步“读帖”阶段是一个道理。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曾经有这样的话“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在理解欣赏课文之后,趁热打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借鉴: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或从写作思路上或从表现生活内容方面进行借鉴与模仿。韩愈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意思是说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因此我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进行深思、融会贯通,要学会把这些知识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写作时可信手拈来!这些知识也是写作的源头之水,是鼓励和推动学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文也可以按照这个路子进行训练。通过仿写能得到较好的写作效果!仿写也是他们提高写作兴趣的一种有利的手段。例如学习《绿色的和灰色的》这首儿童诗时,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叙事性强,充满童趣。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把诗歌改编成故事―《绿色草地里的灰狐狸》,只要加上对草地的描写和角色的语言与心理活动,小故事就改成了。低年级组的孩子们讲述起来不困难,又有兴趣。既巩固了课文,又训练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如《肖伯纳和小姑娘》中,关于苏联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很生动,孩子们几乎可以背诵。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的一个小伙伴的外貌进行描写和表述。也可以看着自己班的同学直接进行描述。孩子们一定很积极很感兴趣。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诸多的要素,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从语文教本中选找到这些写作的训练点,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得到多方位的写作训练,那么我想这个训练肯定是具有持久性、丰富性的。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孩子们就能够形成学习借鉴语言经验的习惯,自觉地进行积累、练笔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作品。例如:优秀习作、优秀儿童文学名著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是写作的先导,要学好写作,应该先指导学生进行以写作为目的的借鉴性和评论性阅读,随机进行仿写训练。“因为给出榜样便是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参考样本,他们就容易得到一个写作样式,从而解除或减轻学生写作时举止失措或写作无能的焦虑感”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强调学生吸收大量的语言词汇和文体体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觉和文体感觉,获取语用上的经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会融会贯通,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和写作知识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写作时可以左右逢源,使它成为自己的知识。
还要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作技巧,提高构思能力,改变语言面貌。如果能把背诵与仿写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圈点勾画法,摘抄积累法,列提纲整体认知法,心得笔记法等,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给学生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的方法,可以对所读优秀诗文进行以上小型的练笔,把读与写紧密结合了起来。在读读写写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把课堂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积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借鉴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感觉和经验。写作技巧的生成离不开练,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练笔的量,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阅读中则强调“笔不离手”,教会学生自主地寻找练笔点,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坚持,“习惯终有成时,爱好终有生时”,争取做到天天读、天天写。把积累写作素材当成一项基本功来做,养成永不知足的积累素材的愿望。那么读就成了写的直接动力。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即生活”,学生身边的每一件事对他们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独特的作用,也给了他们创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江春巧.构建写作的基石――浅谈小学生写作的语言积累[J]. 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2] 沈玲蓉;;对小学语文教材汉语拼音编排的两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07期
[3] 陈焰;;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性别印象的调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17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性;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57-01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探索。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1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的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2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疑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首先,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其次,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如学习《我的战友》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这样的问题就很有价值。当然,可以引发学生质疑的方法有很多,这就要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
另外,还有"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读问讨论总结"和古诗学习的"感知诗意进入诗境体悟诗情"等阅读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心理活动规律总结出来的,操作性很强,值得倡导。 阅读方法的指导应以有机渗透为基本原则,即把有关的阅读方法渗透在阅读的训练过程之中。以理解词语为例:要使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单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辨析同义词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让他们动手实践,反复训练,这种方法就会形成他们理解词语、独立阅读的能力。遇到了生词,即便是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一样能运用所学方法自己解决问题。阅读方法的指导方式有教师直接介绍学法、教法的渗透转化、多次学习后的归纳、寻求到答案后的追溯等途径。教师根据本册训练重点和具体课文设计相应的操作程序,让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学习,逐渐达到用不着教。
4创造条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育,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不脱离课堂教学的中心,就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这样还可以锻炼他们勇敢的个性,促进思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