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根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像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一样,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两次重大自然灾害,使中国城市经济又受到严重冲击,国外对国内资金的注入和流入大量消减,城市金融扑朔迷离,金融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城市最关注的问题。
“就像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一样,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李文慧代表对金融生态建设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2008年9月19日,在中国国际金融论坛暨中国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峰会上,河南三门峡市获得“全国十佳新锐金融生态城市”称号。2008年11月2日,在能源与金融世界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上,三门峡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只有12家城市获此殊荣。
这标志着三门峡市的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了一个非凡的跨越。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把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2005年起成立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一系列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7年以来,三门峡市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办法,要求各县(市)金融机构以无记名形式给当地金融生态环境打分。
建章立制的同时,三门峡市围绕“共铸诚信”主题,创造性的开展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创建活动。在全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了“十佳诚信单位”、“十佳诚信公民”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工商户评选活动。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金融生态城市的建设,使三门峡成为了“香饽饽”,受到了各大银行的“青睐”,引了个“盆满钵满”。随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信贷投入的持续增加,三门峡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更是硕果累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煤化工基地、铝工业基地、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基地、林果生产及加工基地。据河南省统计部门测算,该市去年地区生产总值554.2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7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三,其中财政收入质量居全省第一。
大力打造金融生态城市,使三门峡市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政、银、企互动共赢局面基本形成,社会经济活力四射充满生机……在这个全新的起点上,在各行各业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中,三门峡市必将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跨越!
关键词: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又称本体经济,是有形存在着同时又具有重要作用的机构或者组织,与虚拟经济相反,是对社会财富进行创造的具体经济形态,是生产、销售精神产品与物质资料,并以此向社会提供服务与内容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建筑业以及商业等相关物质产业部门与文化、体育、艺术以及教育等相关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所以,实体经济和我国产业资本、商业资本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
一、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发展实体经济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与落实人民需求的需要
因为实体经济一般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利润空间小的特点,所以,需要得到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与重视。只有对实体经济进行引导、扶持与壮大,将国民经济这一根基树立起来,才会为发展虚拟经济提供相应物质基础,同时也为避免出现泡沫经济,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奠定基础,只有这样,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以及物价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只有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使一个国家经济质量得以提升,才会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有所突破与进展,为“稳中求进”发展社会经济奠定基础,进而改善民生,若实体经济生产活动处于停滞现象,人民就会失去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经济基础。
2.发展实体经济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只有将实体经济归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将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打牢,进一步营造出勤劳创业、脚踏实地以及实业致富的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自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能够度过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一定实体经济基础,牢牢掌握工业化进程,金融危机中,我国受到最大冲击的行业是制造业,但是制造业只是减少了部分订单,一些中小企业开工不足或者停产,大多数企业都未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其实体经济并未出现空心化,对国际金融危机所赋予的压力进行了有效化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比较优势进行了充分发挥,通过对丰富与廉价劳动力进行有效利用,在短期内就处于制造业大国地位,然而,随着不断增强的环境与能源资源约束,要想保持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一定要将发展实体经济重视起来,全民增强实体经济意识,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内部优势资源,使之健康稳定成长。
二、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吸引更多经济社会资源向实体经济转移,实现经济高效合理配置
要想使实体经济得以发展,就一定要将各市场要素尤其是人才与资金聚集到实体行业中。所以,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比如:制定相关金融支持政策、财政优扶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以及税率调整政策等,使实体企业负担得以减轻,拓宽投融资渠道,开放市场准入,确保发展实体经济所需环境得以改善,使实体经济吸引力得以增强,使经营管理者与投资者投资实业能有前景、有回报、有信心与兴趣。
2.以调整结构使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得以推动
实体经济应该与经济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和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进行有效结合。爆发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受到巨大冲击,造成很多发达国家发生很大的观念变化,其消费需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减少了国外进口,并出现了一些新消费热点,特别是对低污染与低能耗消费品需求有了很多新要求,此现象就需要我国在发展实体经济过程中一定要与国际市场形式变化相适应,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②与国内市场新变化相适应,调整国内市场结构。随着不断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需求,很多传统产业就不可避免产生萎缩现象。此外,随着不断提升的消费与生产力水平,使得很多新消费需求得以形成,这就需要我国市场要不断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
3.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结合
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培育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我国实体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由传统制造模式逐步向新型创新模式转变,建设实体经济创新机制,最终形成开放式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有效结合产学研用的新型社会化创新机制。
4.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所谓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并非不发展或者弱化虚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要对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对实体经济基础地位予以巩固,避免出现虚拟与实体相脱离而导致的过度膨胀。只是因为实体经济在一个国家经济中处于实体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中,实体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而要想健康发展实体经济,同样少不了虚拟经济相扶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适应发展时,虚拟经济就为其创造宏观经营环境,同时为发展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与相关筹资渠道,为创造与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必备条件,使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得以增强。所以,在快速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孙艳明 天津市宝坻区供销社联合社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不断完善,企业的改革不断完善。但是大部分
企业存在重经营队伍建设,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现象,企业政治职工队伍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企业政工队伍素质的
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整体素质
1.浅谈当前企业政工队伍综合素质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时期,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
辱观已成为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主题。人们的经济发展、
生活方式及内容、思考方式等都向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不断
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政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1.1 坚持政治立场
企业政工队伍在政治上要稳定“三个根基”。首先,打好理论
路线根基。打好理论路线根基有利于在复杂形势下坚持正确的政治
方向和立场。不至于迷失方向。其次,打好政策法纪根基,即坚持
维护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
织纪律、工作纪律以及生活纪律四项基本纪律。最后,打好群众路
线根基,以群众为中心,紧密联系群众,做好党和群众的联系纽带。
1.2 拥有高尚的道德
企业思想政治队伍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正派的工作作
风,这对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因为企业思想政治队伍工作主
要是改造人的工作思想,所以只有队伍本身具备高尚的道德素
质,以身作则,才能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企业政工队伍应最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职业道德良好
和思想作风正派的群体。
1.3 知识丰富、业务精深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学问,不具有具体的文化底蕴和理
论修养。其工作的开展不能停留在原则性、政策性的表面,应深
入人心。这就要求企业政工干部要懂得独立思考,掌握员工思想
动态,运用语言与文字,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人文社会科
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所以企业政工干部不
仅要精通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博览群书,业务精深,只有这样才
能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2.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地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思想理论、组织纪检、宣传文化、
工会等方面,其工作内容渗透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
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正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
工作的价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
高政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建设。
2.2 加强企业政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上,端
正政治态度,将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坚定的政治立场两者之间密切
的联系建立起来。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为指导,以企业的健康发展
的落脚点,以群众为中心,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为企
业建立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其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业
道德建设,将工作立场建立在无产阶级的基础之上,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党性原则,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相结合,树立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定位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员工的思想
境界和精神境界为己任,为企业树立健康良好的形象。
2.3 加强现代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首先,政工队伍要学习广泛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包括现代管
理学、管理心理学等,队伍的实际管理能力提高了,才能实现企
业政治思想建设的目标,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其次,不仅要对
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做到精益求精,更要广泛涉猎企业其他方
面的工作岗位专业知识。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员工都具备专业素
质,大多数青年员工都是有丰富的知识、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
高素质群体,在熟悉掌握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工作、生活以及
心理动态外,还要对其从事工作性质、专业知识有所了解掌握。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决其思想、工作以及生活各方面
的困惑于问题,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2.4 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的实践能力和自我提升
企业政工人员要做到业务熟练,除了具备高尚的思想、职业
道德,专业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深入到企业的基层当中,与基层
员工零距离接触。因为,政治思想教育不能仅从政策的层面来教
育员工,更应该掌握掌握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关心企业员工的
工作环境和状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枯燥的传
统教育方式,活跃思维,展开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自我升值意识是政工队伍必须具备的素质。政工队伍要适应
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对其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
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这六项能力是政工
队伍要自我提升的能力。只有协调好这六种能力,增强自我提升
意识,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3.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素质建设的意义
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主要依靠企业的政工队伍,要想在企业
中开展多样化、特色化的思想政治活动,需要政工队伍的协调配
合,将思想教育工作深入企业员工内心。学习型企业环境能将思
想政治工作能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决策当中,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
理论学习和探讨,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各方面实
力的发展进步。
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素质建设能加快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
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有利于企业员工形
成企业的发展意识。企业政工队伍素质建设的提高,能推动企业
文化工作的开展,使员工将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增
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应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提
高重视程度,同时,企业政工队伍也迎来了工作挑战,为全面促进
企业政治思想进步,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素质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
仅是当今企业的发展需要,更是整个和谐知识社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董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进一步来展思想政治工
作[J].当代矿工,2007.
[2]黄实勇.试论建筑施工企业政工干部如何做好政治思想工
作[J].工会博览, 2010.10.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关键时刻,从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复苏艰难为大的背景,在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个人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环境、资源约束已成发展瓶颈,技术创新能力远远不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与矛盾、避免落入各种陷阱的关键就是要大力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升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经济的转型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转型,发展的升级离不开思想认识的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在扩大开放中培育和拓展好国内市场,这是掌握经济主导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必须在稳增长中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就业和收入上,向调整结构要就业,围绕经济升级的需求释放扩大就业潜力。必须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不能让发展“断粮”,不能让民生“打折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更重要的是继续改革,通过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支持技术创新,通过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注定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道路坎坷。既需要我们有事缓则圆的谨慎与耐心,“对症下药”、通盘考虑,注意增强经济发展的“元气”,又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和魄力,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打赢这场硬仗。面临必须经过的“惊险的一跃”,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有进的“进”在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在加快,亮点在增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转型是一场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革命,必须大胆坚定地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路径依赖的缠绕。各级政府部门在转型升级的伟大历程中,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经济发展的各项部署上来,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割舍比触动灵魂还难的利益蛋糕,有所不为更要有所作为,不是被动的当“守夜人”,而是奋发有为,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我们坚信,只要各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知难而进、凝心聚力,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一定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变成光辉的现实。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监测;规划编制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着保护重视不够、管理相对滞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保障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宾县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显,如何编制科学可行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值得思考。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及在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预期性指标,形成宾县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维护的职责,适应新时期下的林地保护利用调控与管理,宾县正式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1.1基础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相关专业规划资料和各乡镇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与核实,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平台。
1.2专题研究
对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林地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区域林地生产潜力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和提高林地生产率措施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2.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护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社会地位较低,宾县的历史经验说明,当地方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发生冲突时多以前者利益为主,林地保护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更科学地管理林地,也是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3.规划编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实施五常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常县又是林业大县,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此形势下,要实现方正县林地、森林面积“双增目标”,迫切需要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强节能减排,提升林业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力度外,还应充分发挥森林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净化大气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地带,按现有森林面积计算,林业每年可固碳约40万吨,在全省碳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资源监管水平,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林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管理还停留在“数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线尚无统一的图面资料,林地与非林地的界线难以确定,资源管理无据可查,给森林资源监管带来诸多困难。林地资源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县“一张图”的建立,明确了林地位置和界线,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快了现代林业进程。
4.提出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编制方案
规划占用林地限额在制定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对各行业的要求,以及宾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类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预测,测算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规模,在各部门预测自身行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历年林地征占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导向,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见及协调后确定。
4.2要节约使用林地
要以少占或不占林地为原则,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加强城市森林、绿网、义务植树等工程建设和造林绿化。限制独立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和重点商品林地。规范旅游经营设施等用地,适度保障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的生态旅游用地,减少优质林地改变用途。
该镇“返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从客观上分析,一是返乡创业具备本土基础。“家有三尺硬地”。外出能人根在家乡,具备深厚的创业根基。二是返乡创业拥有草根优势。外出能人天生具有草根性,适应环境能力强,回到家乡创业更是如鱼得水。三是返乡创业有现实好处。回到家乡创业,机制更灵活,服务更细致,当地党委、政府甚至可以动员全镇的力量为其服务。四是返乡创业可获得精神享受。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可以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较高的礼遇,有一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感受,这是在外地创业所不可比拟的。
该镇“返乡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与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
一是高位推动,引领能人返乡创业。能否促成能人大批返乡,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该镇坚持把“返乡经济”作为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来抓,努力把在外能人资源优势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优势。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促返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并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上下联动,该镇党委、政府摸清了符合××发展的潜在返乡投资群体,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在外能人的投资意向信息。为动员在外能人返乡创业,镇党委、政府每年在打工创业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召开促进××经济发展知名人士座谈会,联络乡情,推介××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在外创业务工者的亲情、友情、同学情等关系,通过情谊架设返乡创业桥梁。
其二,优化环境,服务能人返乡创业。外出能人对环境的要求相对外商而言,要求没那么苛刻。尽管如此,该镇党委、政府也是非常注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搭建平台。镇财政在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上千万元建设乡镇工业平台,2008年收储工业用地300余亩,使工业基地面积达到800余亩;抓好基地道路改造,完善通水、通电、排水、排污等硬件设施,为“返乡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优质服务。对落户基地的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对企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扶持和关心企业发展,直至企业满意为止。
其三,树立典型,激励能人返乡创业。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士,镇党委、政府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推荐其担任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激励下,落户企业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并带动了其他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在江西省霏欧凰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长富食品、长盛木业等企业纷纷返乡创业。从“孔雀东南飞”到“大雁争相归”
2015年9月,中财办主任一行到浙江调研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表示特色小镇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经济规律,注重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同年12月24日,在中央财办《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
2016年10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杭州召开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经成功完成了两批79个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而特色小镇也为浙江这一年的经济转型贡献了巨大力量。拿杭州而言,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GDP达10053亿元,成为国内第10个万亿元级城市。
据统计,2015年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新入驻企业达3207家,完成社会投资超过1500个亿。在众多支撑杭州发展的引擎中,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贸易小镇等特色小镇作为杭州市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色小镇之所以在浙江省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浙江是全经济大省、私营经济强省、消费经济强省,关键是块状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具备特色小镇发展的一切根植性条件。
第二,吴越文化体系魅力不断彰显,名胜风景强省优势突出,文化及旅游根基深。
第三,以浙商群体为代表创新拼搏的精神,是全国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特色小镇正式他们施展拳脚的优质空间,他们创造了浙江如今的辉煌,他们更有创造未来的实力。
因而,浙江实践赋予了特色小镇全新的内涵。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是浙江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举措,俨然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而PPP方面,随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PPP政策的密集颁布以及各省市PPP项目的不断推出,我国的PPP市场也已正式进入到大规模运行阶段,由此带来了城市开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旅游文化、养老医疗领域政府治理、财政管理、商业模式、开发机制、投资机制、金融机制的全面革新。未来将有数万亿级规模的项目将引进社会资本,而PPP也将成继土地财政、融资平台之后新一轮地方基础设施资金的重要来源。从发展上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PPP的结合必将逐步普及并绽放异彩。
为推进特色小镇与PPP模式的进一步融合,帮助特色小镇项目投融资单位了解新常态下国家重点鼓励的项目、领域、政策和模式,解答PPP投融资模式存在的困惑与难点,分析筛选各地特色小镇优秀招商引资合作项目并提供咨询、融资服务和推荐合作伙伴,提高PPP项目合作和特色小镇的对接与运营成功率,中国房地产杂志社、浙江省首届特色小镇展示会组委会决定在3月中旬联合举办“2017特色小镇+PPP高峰论坛”,此外,“浙江省首届特色小镇展示会”也将同步盛装启幕。
制造业回流美国,是特朗普上台后的施政重点之一。购买美国货和雇佣美国人,透露出新一届美国政府扶持美国产业和优先解决就业的意图。美国的经贸政策,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既有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压力,也有走出去提速发展的机遇。
2016年12月,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巨石”)投资3亿美元建设的玻纤生产线项目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里奇兰奠基。中国巨石隶属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筑材料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是继埃及项目之后,为加快企业全球布局再次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去美国建工厂?未来中美制造业将会有哪些交锋?传统制造企业如何转型发展?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
宋志平曾担任另一家央企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2014年4月,宋志平离任国药集团董事长一职时,国药集团的营业收入从他2009年接手时的360亿元跃升至2013年的2035亿元,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2016年,宋志平主导完成了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的合并重组,合并后的中国建材坐拥5.3亿吨产能,成为世界建材领域的航母。
“中国企业在全球建工厂,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不是哪个条件好,哪个条件不好。” 宋志平说。
让世界成为中国的工厂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流,特朗普选美国总统以后宣布将实施更大幅度的税制改革,吸引全球的企业到美国,你对中美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宋志平:美国在前些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觉得吃了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总结教训,发现实体经济作为根基很重要。美国不是卢森堡那样的小国家,可以主要发展基金之类的金融产业,美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如果完全没有实体经济,它的根基就没有了。
所以,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反思,提出要回归实业。其实不仅美国,包括欧洲一些国家都对虚拟经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等进行了反思,纷纷提出再工业化。
关于全球的经济平衡,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斯蒂芬・罗奇认为,全球的经济平衡取决于中美经济的平衡。中美经济平衡过去有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制造把大量的产品运到美国,二是美国大量向中国发国债,相当于美国用中国的产品同时花中国的钱,这是不可持续的。他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中国不要过分依赖美国市场,要扩大自己的内需,美国也不要过分依赖中国的产品,应该加快自己的实体经济发展。他认为,在未来中美经济平衡方面,中美谁先认识了这一点,谁就会成功。
美国在振兴自己的实体经济,中国也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内需市场。但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五到十年慢慢地走到平衡的状态。
《财经国家周刊》:前不久,民营企业家曹德旺称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他到美国建厂引来社会热议。中国建材旗下也有企业走出去,你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
宋志平:我倒不那么看。中国企业在全球建工厂,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不是哪个条件好,哪个条件不好。
比如中国巨石的产品在美国很有市场,但从中国运到美国费用很高,为了巩固我们在美国的市场,我们需要在美国建工厂。
不久前,美国欧文斯康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跟我有一次会面,我们两家在中国泰安有合资的特种纤维项目,当时他也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去美国建工厂?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就跟他说,就像你们在中国建工厂一样,我们在美国也有市场,去美国建工厂是为了服务我们美国的客户。
以前中国是全世界的工厂,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工地在中国,这只是第一个阶段。现在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全世界是中国的工厂,中国要到全世界开工厂,这也是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史性的跨越,这是一个大的规律,不管国内的产业政策如何,我们也不可能把工厂都建在中国,这也不符合逻辑。
我们应该把工厂建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这是大的发展趋势。
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后来在全世界建工厂之后,就从过去注重GDP到重视GNP,从重视国内生产总值到重视国民生产总值。我觉得中国也在进行这个改变,既不是中国环境不好了,也不是外国环境比我们好,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中国巨石到南卡州投资这件事情,具体看这确实是一个企业的投资行为。但如果放到大的趋势里面去看,放到中美经济关系走势和中国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进行从世界工厂到让世界成为中国工厂的角色转换,中国巨石的行为实际是整个经济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国际产能合作新方向
《财经国家周刊》:美国是玻纤的发源地,中国巨石到美国建厂,当地认为这是在最大对手的地盘上建厂,对此你是如何考量的?
宋志平:中国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很多,大多数产业的产能也都过剩了,中国这么多技术装备和制造能力往哪里去?我们采取了国际产能合作,这也是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要重点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但如有机会,我们也会寻求在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投资。中国巨石前几年在埃及建设了大型玻纤基地,现在已经进行第三期建设了,这是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杆企业。现在美国回归实业和欧洲再工业化也需要搞一些工业项目,中国企业很有竞争力,完全有能力进入到这些成熟市场。这些成熟市场要补上实体经济这一课,这也给中国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
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汇率风险小,在一些较小国家赚的钱都是当地的货币,外汇管制严,倘若一贬值,挣的钱一夜之间就打水漂了。因此,在投资上,不同类型的国家各有利弊,企业需要做综合分析。
现在中国工业正在迈向中高端,我们的企业就不能只盯着那些发展中国家,也要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建材也进入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制造业领域。当年日本的丰田和本田都在美国建了工厂,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也会在美国的制造业中占一席之地。
事实上,美国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比如南卡州是属于急需发展的经济区域,所以南卡州对待海外投资有很大的热情,州长多次来中国招商。中国巨石在南卡州的这个项目也有着非常好的优惠条件,包括土地价格、天然气、供电供气等,对方把天然气站、变电站都建到了厂门口,并且承诺未来十年返税一亿美金,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
在美国、欧洲回归实业和再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生产中高端产品的企业是非常有机会的,我们也应该去抓住这个机遇。我们不是简单的把过剩产能转移出去,也不是把低端产能转移出去。到美国去,就是到国际的擂台上去,把最好的b备转移出去。中国巨石最近在浙江桐乡投资了一个智能化基地,经过全球招标选择了德国西门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我们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也不能拘泥于都要用国产设备,而是采用全球招标,谁的好用谁的,确保最好的技术水平。
另外,去国外建厂还能够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我们的影响。这些年美国和欧盟经常对中国企业反倾销,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原有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大量产品进入美国,冲击了美国的市场,影响了美国的企业和就业。美国在乎的就是就业。我们在美国建厂,就避免了这些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美国的招商引资和中国的有所不同,正如你所说,美国特别重视就业,你们在南卡州的项目可给当地带来400个就业岗位。是这样吗?
宋志平: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不要说是四百人哪怕是四十人的就业,他们都会看得非常重要。美国的招商引资不是在乎投资了多少,产品卖多少,在乎的是就业多少,因为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就会出现政治问题。美国一些州政府是把就业放到引进企业的第一位的。
美国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很大程度是从增加就业出发的,所以中美经济再平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实体经济的“四化”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你如何看待国内过高的成本给制造业带来的压力?
宋志平:国家非常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为实体经济减税、降低各种费用等,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倾斜,我觉得在扶持企业减轻压力这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对此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建材生产的产品包括水泥、玻璃、玻纤、新型建材等,过去这些年,给国家交了很多的税,给银行交了大量的利息,社会贡献率很高。如果我们的利息能低一些,税收能再降一些,企业就可以多些积累资金,就可以把这些积累资金用在再投资上,这样对企业发展来说效果更好。
如果实体经济太苦,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缺少再投资的能力,二是新的投资不投向实体经济,投到虚拟经济里去,这样会带来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这也是当年日本、美国、欧洲都发生过的事情。
好在我们比较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趁着实体经济还没有严重萎缩的时候,给实体经济一定支持,包括用智能化武装实体经济等,这样可以做实经济的根基。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需要向中高端转型,而不是重复中低端,搞产能过剩、搞落后的实体经济,更不能打着搞实体经济的幌子去搞很多落后产能。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建材的玻璃、水泥等行业都是过剩行业,对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你有什么样的考虑?
宋志平:我们国家到今天仍是个大的建设市场,水泥一年需要24亿吨,钢铁需求大概是7亿吨,这都是天文数字,建设离开了这些原材料是不行的,就像饮食离不开面粉和大米一样。钢铁水泥这些产品对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还是必需品。
以我们国家的住房建设为例,即使是北京,你也会发现,北京的房子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再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去看,中国农村有三百亿平米的农房保有量面积,这些房子既不抗震也不节能,也不舒适,面临着改造,改造不能再用传统的红砖了,都得用新型建材。此外,农村还要村村通公路等大批建设项目,不难看出,建材市场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马云是做互联网经济的,但是马云住的房子一定是建筑材料做的。”
这几年,严重的雾霾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认真的反思如何发展实体经济。我认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就是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四化”方向转型。我们正在转型路上。
我是一个彻底的环保主义者,前两年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做了三场演讲,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企业家对气候问题的看法。我认为,通过努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得的。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变迁管理 创新管理
一、前言
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在步入21世纪之后,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就我国国家经济这一单方面而言,其发展趋势相对较高,并且发展进程相对迅速;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管理革命。企业为保证自身的快速发展,进行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且“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可以说是这场新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一个主要的革新内容。企业通过利用适应现阶段发展状况的方法,通过财务管理促进其自身稳定发展。可见,对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的探索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内部会计变迁管理概述
(一)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意义
管理会计变迁是一种立足于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革新。而管理会计变迁的管理,则是为应对管理会计变迁所必须做出的一种手段。管理会计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以及所造成的内部环境不稳定。当企业的内部环境不稳定时,势必会造成企业发展进程迟缓、减速;因此,企业必须想办法维护企业内部环境的稳定,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应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决定了管理会计变迁的管理工作将不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发展,并最终达到目标。它将会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化。立足于企业的日常发展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变迁看作是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其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一个必要过程。但是在这一个必要的过程中,其必须要结合时代特色。例如,在现阶段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以此为前提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1]当然,因为企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用户,并且其体制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人”。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可能排除人才、市场等因素对管理会计变迁影响。另一方面,伴随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内部传统的管理体制、模式、思维必将进行全面的升级;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将促进管理会计的变革;同时这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变革新视域,在促进其变革的过程中,为其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经济常态下的会计理论体系将成为变迁管理的主要理论依据。[2]
(二)会计的变迁
会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企业内部会计行业的不断变迁其实就是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将会淘汰掉原来具有的一些陈旧的观念与意见,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态势、会计基本理论等增加一些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新内容。就目前的企业发展情况来说,笔者认为会计变迁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制度或是企业内部制度变化而引起的集合效应,从而引发的变迁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制度结构之间的联系,其需要磨合所发生的相应的变迁现象。综上所述可知,会计变迁的最终原因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变迁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自动产生;也就是说,会计的变迁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3]
(三)会计的变迁管理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会计的变迁可以说是一种伴随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会计的变迁最终也将会决定变迁管理形式。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会计的变迁管理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研究与分析,笔者对会计的变迁管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且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来分析引起会计的变迁管理;另一方面是可以根据企业的基本经济发展情况来进行企业会计的变迁管理。企业的会计变迁管理要求企业需要立足市场经济大背景,选择合适的变迁管理方法;同时,也只有这个样子,企业的变迁管理才能达到最好的预期发展效果。立足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说,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变迁目标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其中最为明显的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可以保留原有的基本体制,在总体路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控管理规则完成管理会计的变迁;同时在这种形式之下,又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方案以供选择。[4]其一是在总体路径不变的情况下,对企业内部传统的线性生产方式进行革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日常工作。其二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立足于企业的基本发展情况,寻求一个适合的发展方法。第二,企业还应加强制度的修订计划。制度是一切发展的根基所在,立足制度提出新的发展路径,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对管理会计进行发展,可以让其有一个质的飞跃。首先,企业要做的是对内部的管理与信息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创新,然后以此为基础,最终上升到制度的管理层面。其次,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会计信息控制系统,不断放大其管理作用;对其要不嗤晟疲达到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经营结构相互结合,使其与内部的结构差距不会太大。[5]
三、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创新方式研究
(一)以经营系统制度为基础进行全面的创新
立足于经营体制基本情况来说,管理会计是具有众多不同性质的子系统。因此,为了完成当下企业内部经营模式的改善工作,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相互协调。对于管理会计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相互协调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系统的发展,将会为子系统的协调提供基础;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变迁管理将会给企业的经营系统发展提供推动力。例如,一个合理的会计变迁管理规划方法将提高企业内部的经营积极性,在有了必要的经营积极性的后,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适当的会计变革将会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会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应用更加灵活、更加具有真实性。所以,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构建成本决策等基本方法,来不断完善及推动企业的会计变迁管理发展。此外,企业要立足发展的根本,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发展的经营系统前提下,站在管理角度与信息化角度考虑发展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6]
(二)放宽会计的假设边界
在新常态经济大背景之下,企业通过提高内部的管理会计管理能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合理有效地放宽会计的假设边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边界释放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沉没成本为主体进行论述。在目前的会计体系当中,沉没成本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与决策性质无关的成本,因为沉没成本往往发生在过去,并且无法被回收。这种理论的成立基础往往需要建立在合理的市场基础之上,且没有发生任何交易情况。但是,我国的经济市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前,不仅要考虑单方面的机会成本,还要考虑其中的决策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对整体成(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本有一个合理性的评估,而这种方式也是放宽会计的假设边界的常见形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加强会计沟通;完善会计系统的基本职能;合理地进行组织结构的安排。[7]
(三)加强对环境要素的管理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将会对企业的内部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使其内容和与类型发生质的改变。所以对管理会计变迁管理,企业一定要做好对外部环境因素的控制;同时,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因素做出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除此之外,公司的经营状况对系统的发展也会产生作用。当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不存在任何裙带关系、相互独立的时候,企业要把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其需求者联系在一起;不同的需求者所着重了解的内容也会大不相同,所以企业还应注意会计信息的使用者。[8]
四、结语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建设和正常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无论出于何种发展环节、面临何种选择,都不能忽视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因素使得企业的管理会计需要不断地进行变迁;而为了可以更好适应企业的日常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简单的管理机制。虽然现阶段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其创新也停留在初期阶段,但是发展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作者单位为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贺敬平.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Z].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 宋传联.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审计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 刘明.管理会计热点动态的可视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4] 刘丽娜.会计的契约本质与企业会计规则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5] 原敏敏.基于制度变迁的会计市场政府监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6] 胡亚敏.论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分离与协同[D].西南经大学,2013.
[7] 冯巧根.对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6(02):132-136.
[8] 冯巧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变迁管理[J].会计之友,2016(08):119-124.
[9] 卿S.会计准则变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D].重庆工商大学,2014.
关键词:金融;扶持;实体经济;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工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从多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认真对待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在实体经济的结构中,小型微型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6000多个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商户,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为我国的GDP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解决了社会人群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另外,每年这些小微企业和合体商户在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的同时,也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这些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我国较多的金融企业都流向了大型企业,这样看来,小微型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劣势,没有金融的支持,这些企业难以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倒闭。
2.民间借贷风险大。现如今,民间的资本较为充裕,这样也就导致大量的社会闲钱流入了借贷市场。从理论上讲,民间借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民间借贷的利率近乎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高利贷这种情况几乎到处都有,这样就使得民间的资金脱离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误入歧途。在社会上经常存在着小微型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向金融机构融资不成功的情况下,在民间借贷,更有严重者甚至转向高利贷,这样的发展状况无疑使企业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在资金和市场的压力下,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和破产。
3.银行的借贷结构不完善。相对来说,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显得较为简单,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信任,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信贷对小型企业制定的约束较多,大中型企业的频繁融资也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的金融资源大都投入到重复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中,不仅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由于银行借贷结构的不完善,就造成了金融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占据,使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改善金融扶持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金融市场机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保证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的协调与适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依赖银行部门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杠杆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调节金融市场机制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机制。
2.优化金融信贷政策。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优化调整现行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要目标,逐步出台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适应社会各类企业的需要,在金融信贷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要求,另外,在优化金融信贷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资金周期性的监管和风险的评估,减少信贷风险,保证每一分钱都流向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
3.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金融行业在做好原有的金融产品推广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实体经济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要,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并且确定合适的收费价格和应力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扩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基础资产的金融化,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规范民间信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业缺乏的是内部之间的市场性和竞争性,在加上政府对利率的调控较为严格,这样的政策就造成了民间信贷的疯狂,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拥有资金的群众走向了高利贷的道路,然而简易的借贷手续又吸引了大量融资难的企业,这样民间信贷就显得没有那么正规,反而处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因此,规范民间信贷,也是推进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民间信贷规范以后,大量的社会资金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较为可观的力量支撑。
三、结语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作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必须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发挥它最大的市场价值,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佳卉.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J].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01:7-14.
[3]陆岷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J].西部金融,2013,12:6-10.
一、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
( 一) 社会文化方面
由于社会文化持续进步,促使民商法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根基。在第一次工业改革之后,社会资源重新配置,造成社会人力资源再次划分,进而出现民商法。想要让人们之间劳动关系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确保社会的正常运作,民商法应运而生。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环境,民商法的出现根本作用就是确保人们自身利益,对于人们自由以及平等起到维护的作用。民商法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发展至今,倡导协作与职责,并且也反映出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这个特色,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的标志。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中心价值思想表现在民商法自由和前进的精神方面,同时还是现代民商法的先进性。
( 二) 文化先进性
现代民商法既凸显出自由和公平的社会文化,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以及精确的定义性。当前民商法这两个特点一起反映出社会文化所具有的先进性,并且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民商法表现的自由和公平对于个人利益实施保护的特点,给其提供一定的目的性,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民商法所具有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以及精准的定义性也有效的维护了自由公平的理论。所以,必须要传承民商法,才可以给社会经济发展创设一个积极的环境,推动其顺利发展。
二、民商法文化存在的局限性
民商法文化属于我国民族发展获得的产物,可以完全回应我国经济文化机制,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虽然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本身的缺点,造成民商法文化出现问题的因素之一。站在法律的视角去看,民商法文化实际上是对我国公民私权进行保护的根本法律,可以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经营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自治属于法律自由和公平的根本原则,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民商法文化在实行的时候,存在牺牲一些群体利益的现象,这些群体成为了法律制度中不公平的部分。
三、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的措施和途径
我国立法机构应该设置民商法最开始的目标就是确保所有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及竞争公平,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最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势态。当前民商法重点对于我国普通群众利益实施保护,而针对那些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不是很到位。同时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民商法在对于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保护功能,所以,要求相关部门必须使用相应的策略,调整民商法中不是十分合理的部分内容,在对其进行改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弱势群众根本利益实施保护,必须要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当作出发点,尽可能的防止存在民商法私人化的情况,同时民商法对于我国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保护也不是十分全面,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整改民商法。重点思考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防止民商法私人化,将群众的基础利益当作思考的重点对象,充分思考人民群众对于利益方面提出的诉求,让民商法能够获得更加良好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农民工;回流;资源循环;经济建设
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决定的。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发展中,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群体,他们参与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建设,给予了经济建设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个群体那就是农民工群体。在新经济时代,农民工出现了大量回流现象,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也是农民工更多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变革。引导农民工回流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做好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正确认识新经济常态对农民工回流的影响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富余现象,而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量的农民工走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各个城市的繁荣。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很多沿海城市的企业不再需要过度的劳动力,用工难和用工荒成了区域性的对比。农民工在城市生产生活中逐渐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是回流是主动的回流,有的回流是被动的回流,但是,回流现象都是经济发展的进步,农民工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家乡建设上,都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应该开拓的一片天地。农民工回流再次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的进步,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进步,这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交流,更带来的文化的交流,使得农村与城市进一步拉近了距离,缩短了城乡生活的进化时间。
二、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予农民工回流的基础环境
农民工是一个形象的代名词,是当前经济时代特有的名词。农民工既是农业活动的主体,也是工业发展的奠基者,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发展缓慢的过程中。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发展在很多区域都处于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农民工回流带来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很多农民工因为在城市生活久了,目睹的城市生活的实际需要,充分了解的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回流后,就会创造性的开发一些新的农业项目,例如水果种植,手工业编织,花卉种植等等,这种经济型的产业给予了农业生产全新的帮助,使农业生产更具活力。农民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农业管理中,也要提供给农民工创业发展的政策性指引,在资金支持上,技术指导上,要给予农民工必要的帮助,是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民工的创新发展下,发生质的飞跃,这也是农民工回流给予农业经济的根本性促进,是经济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必然效益。
三、引导农民工向着乡镇型企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后,对农民工最大的冲击就是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效益,而这一点在农民工回流后也会成为发展的亮点。在实际发展中,农民工回流后一些人创造性的开发了乡镇企业,在农业经济中整合了多方资源,把自然资源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了城市经济的配套生产。例如有的农民工开始从事城市工厂的粗加工,进行基础性的生产活动,或者与城市工厂进行联合生产,实现生产活动的高效率。在我国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时代,农民工开办乡镇企业,能够降低对城市资源的利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中的废物变成企业发展的能源,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创办乡镇企业方面,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倾斜,简化开办流程,实施必要监督,给予农民工创业的基础条件,实现农民工先进思想的落实。
四、突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工的收入
在新经济常态下,社会经济生活呈多元化发展状态,经济运行已经转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与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个经济领域都向着科技型产业发展。农民工的素质在城市建设中,得到的长足的进步,很多农民工能够从事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类型。在回流后,应该引导农民工创新劳动方法,实施具有科技创新技术的产业类型。例如梧州市蒙山县油茶的种植、石蛙的养殖等,这些绿色环保的产业,都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当地山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发挥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还丰富了农业经济的类型,使农业经济开始向第三产业渗透,形成人才的培养机制。农业科技实际上就是科技与农业的结合,那么,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优势作用,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科学技术成为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农民工回流有利于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回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应该正确面对农民工回流带来的效应。引导农民工回流,促进循环经济建设,是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深化改革就会涉及各个领域的大范围变革,对于农民工的生产劳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产业根基,农民工是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纽带,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
【参考文献】
[1]孙华炜,韩树森.促进人才回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J].领导科学,2006(08)
[2]江小容.中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刘正芳.民工潮:起源、效应与对策[J].财经科学,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