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教孩子汉语拼音

如何教孩子汉语拼音

时间:2023-07-27 16:2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教孩子汉语拼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教孩子汉语拼音

第1篇

一、说、做、玩中,分清声母“b―d p―q”

如何分清这四个容易混淆的单韵母?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大多数老师的办法――“比较法”,学“d”以后,我急于将“d与b”相比较,后来发现其实这样只会越比越糟糕。因为刚学完“d”后,学生对“d”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过早进行比较,现学的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就会发生混淆。我经过思索后是这样做的:首先,在教学单个声母时,反复让学生认读声母,分别强化“b、d”的半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等孩子们将这四个声母分别记忆牢固后,我安排一些生动有效的游戏,在复习“b、p、d、q”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简单的动作来演示这四个字母的样子?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学生跑到讲台前双脚并拢站定,左手叉腰,右手上举,学生们一下子叫出来是“b”,随之调换手变成了“d”,左手叉腰右手放下则成了“p”,反之成了“q”。学生在说、做、玩中掌握了这些抽象的字母。

二、利用发音口型、分清复韵母“ei、ie、ui、iu”

这四个复韵母也是孩子容易混淆的,除了像前面说的那样不急于让孩子进行比较以外,我叫他们用自己的发音口型来记忆。比如发“ei”的音,先把口型摆在发“e”的音,口形滑向“i”;而发“ie”的音,是先把口形摆在“i”的音,紧接着发“e”的音,根据发音规律不难看出,这四个复韵母在发音时口形摆在什么位置,这个字母就在第一个。这种根据发音口形来识记复韵母的方法既简单又好用。

三、有趣的实例中理解“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原则

“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这个顺口溜孩子背的很熟,张口就来,可是“jqx”与“ü”相拼时,不是写成“ü”,就是读成“j―u”。如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发生呢?我给学生又编了一个小儿歌:“小ü见了jqx,去掉两点还读ü。”可是在一次巩固练习时,我问道:“ju qu xu这三个音节中的韵母是什么呢?”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是“u”。那天正好班里有个男孩子戴个帽子来上学,这时,我把他请到讲台上问道:“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们笑嘻嘻地说:“他是李云龙。”接着,我摘下了李云龙的帽子,又问道:“现在他是谁?”孩子们大笑起来,说:“还是李云龙。”“对呀,ju qu xu中的ü摘掉帽子,去掉两点,还是ü,”孩子们齐声回答。就这样孩子们在有趣的实例中学生掌握了“ju qu xu”的韵母还是“ü”。

四、讲故事,区分“y―i―yi、w―u―wu”

“y―i―yi、w―u―wu”是在汉语拼音第二课中就出现了,根据教参的要求是让孩子们知道“y―i―yi”都读“衣”,“y”是声母,“i”是韵母,“yi”是整体认读音节,对于才学了一课汉语拼音的孩子们来说一下子让他们了解这么多有点难度,于是我想到了讲故事,听故事是一年级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把这几个知识点编到故事里去,围绕知识点,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其便于记忆。我给学生讲大“y”和小“i”的故事:有一天,“y”出去玩,大“y”碰到了愁眉苦脸的小“i”。大“y”问:“小弟弟,干吗不高兴啊?”小“i”含着眼泪说:“大哥哥,你不知道,、o、e三个单韵母能单独给字注音,多神气呀!我是单韵母,今天,我也想给字注音。可是,那些汉字说我前面没声母,不能注音,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大“y”一听,想了想说:“唉,我俩的读音相同,我是声母,我们在一起,不就可以给汉字注音了吗?”于是,他俩就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i”。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认识了整体认读音节“yi”。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wu、yu”等其他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还启发学生仿照样子,也来编一个类似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致都很高。

五、由词到字再到音,读准后鼻音韵母“ing、eng、ang、ong”

在我们芜湖的方言中,前后鼻音是不容易区分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告诉孩子们“in、en、an”是前鼻韵尾,气流从鼻子前方出来;“ing、eng、ang”是后鼻韵尾,感觉气流从鼻子后方、脑中央的位置发出来。请同学们看我的口形,然后模仿发音,结果孩子们张开嘴巴发不出音,有一个孩子更搞笑地问我:“老师脑中央的位置,怎么发音呀?”孩子们哄堂大笑,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我意识到这样去教他们不行。这是我想到了书中的插图,我决定先教孩子看图说音节词在去教孩子们读后鼻韵母。我让孩子们反复读:“张老师、台灯、老鹰、闹钟”。然后又让孩子读出其中的字,“张老师的张,台灯的灯、老鹰的鹰、闹钟的钟”;孩子们读顺口后,我把含有后鼻音的字“张、灯、鹰、钟”挑出来进行拼读“zhang、deng、ying、zhong”;我采用这种“由词到字再到音”的方法让孩子们反复读,孩子们念了很多遍以后,我引导孩子们去掉声母读,结果水到渠成孩子们一下子读出了这几个后鼻音。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自然拼读;词汇量;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90-01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英语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还能促进词汇积累,英语阅读的学习还关系到英语写作,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大有帮助,是学好英语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学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英语教学大纲指明了学习目的和学习语言与提高文化素质的关系。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拓宽视野,适时地介绍汉英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扩大课外英语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和禁锢了老师的教学思路,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是标准应试考试方式,以“读”和“写”的方法为主,教学过程往往由老师来朗读几个英文单词,教室内的孩子们一起跟着读。再由老师写出单词的字母,回家后学生反复背诵和练习,达到记住单词的效果。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在短时间能够牢记很多单词,并且默写出这些单词的中英文意思,但是这样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单词句型就意味着学好了英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词汇,语法的讲解,然后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最后完成相关的练习。试问这样的传统英语教学,提高了英语成绩,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如何给学生一把解码学习英语的钥匙,让他们自主习得一门语言。美国一位语言学家说,要想然孩子学会游泳,就要把他放在游泳池里。用一种语言孤立地解释另一种语言,就好比没有游泳池,孩子不可能真正学会另外一种语言,要走向告别重视英语,就必须让孩子在故事书中找到游泳的感觉。在英美国家,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帮助孩子建立阅读能力这条主线进行。

自然拼读法给我们学习英语的钥匙,它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孩子们进行阅读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从而达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效果。自然拼读法音形一致,简单易学,费时少,见效快,据统计,在50万英语单词中属于音形不一致的只占2.6%,音形一致的占97.4%,学生只要掌握了单词中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就不必靠模仿发音来学习和记忆单词。

孩子学习26个字母,每个字母,都对应一个音,学习一个字母,不是像学习字母歌那样记住这个字母的名字,而是记住这个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比如;字母 Aa apple at as Bb book bin bed 教孩子26个字母的发音,让孩子重复,并体会单词的首个发音,并将拼读的单词连起来,就是简单的句子,多个句子配合图片,就是小故事了。比如;Chip got on a log.Biff got on the log. Kipper got on the log.But Kipper sat in the mud.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讲故事,开始阅读了。自然拼读是阅读必备的技能,依靠自然拼读技能进行大量阅读,扩大词汇量和提高阅读流利性,最后提高阅读能力,这几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人的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已经掌握汉语拼音法,还可以有效利用汉语拼读的正迁移作用学习,学习自然拼读法。比如;我们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先背下汉语拼音所有的声母,韵母,然后后学习四种声调,学习拼读这些音,也就是把声母,韵母合起来后组成一个拼音,加上声调。汉语拼音的学习与自然拼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可以对应英语中的音,其中声母类似辅音,韵母类似元音。区别仅仅是,英语的音更多一些,英语的音和字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汉语中的四种声调代表不同的读音,但声调在英语中仅仅用来表示语气等。汉语中的拼音,可以对应英语中的拼读,不同的音组合在一起后,怎样来读,区别是英语的音更多,不同的音合起来更加自由,一个单词可以有好几个音节,一个音节可以由好几个音组成。

自然拼读法的专家Blevins认为:自然拼读法包含了字母音和形之间的关系,是向学生讲授英语中最普遍的音形关系,是能够解读或拼读单词,这种解读单词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自然拼读在英语中实现孩子在早期阅读时不需要成人的帮助,只要读出发音就可以理解意思。

小学的孩子们在阅读趣味性较强的童话故事时,不但会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还能帮助学生体味真实生动的语言情境,激发他们联系自身生活进行探索和追问的欲望,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充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尊重语言学习及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用母语的方式和中文学习的模式来思考英语启蒙的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素材的输入,从听力的辨音能力和情景对应能力两个基本点入手,用自然拼读法打开阅读之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拼音教学 兴趣 有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语拼音正是学习普通话、识字、阅读的利器,学好拼音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拼音是一些无义的符号,是抽象的,对于刚入学,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也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上好拼音课,使拼音教学更有趣味,更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一年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唤起学习兴趣,为孩子“搭建”个人舞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由于现在幼儿园教育的提前,刚入学的孩子在拼音的学习上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对于未学过拼音的学生来说,拼音成了语文学习的第一道难关;而对已经接触过拼音的孩子而言,拼音则成了啃过的鸡骨头。由此,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因为畏难而不认真听讲,有的学生因为对“学过”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不愿“温故”。总之,孩子在学习拼音时很容易失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后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②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拼音教学中,还是要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学生的这些特点,老师在拼音教学中可以好好利用,因势利导。老师可根据孩子拼音水平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这既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自发地学习,也是个巩固拼音的好机会,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寓教于事,让拼音活起来

人类天生喜欢故事,尤其是孩子。汉语拼音是一连串没有意义的符号,要求孩子读准音、认清形然后正确书写,比较困难。老师可以编一些生动的故事将单独的拼音串起来,给孩子创设记忆的线索。比如,我在教孩子区分“f”和“t”时,就说他们是一对有魔法的双胞胎。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在路上遇上一位没带伞的老爷爷。这两位双胞胎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他们怕老爷爷被雨淋坏,又生怕老爷爷因为路滑而摔倒,于是其中一个变成了一把伞,为老爷爷挡雨,另一个则变成一支拐杖让老爷爷扶着走路。后来人们为了区分这对双胞胎,就把变成伞的叫做“t”,变成拐杖的叫做“f”。这样形象生动的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很是喜欢,在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的时候就把“f”和“t”区别开了。

在拼音教学过程中编故事必须要思考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围绕知识点,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其便于记忆。比如,在教学复韵母“ɑi、ei、ui”时,我先跟孩子们复习了单韵母“ɑ、e、u”,然后说四弟小i可淘气了,他很喜欢捉弄别人。有一天,它闲着无聊,就想着法子去捉弄“ɑ、e、u”,可是又怕他们发现了,所以偷偷地从后面去接近他们,当它走到大哥ɑ的后面时,大哥刚好“哎(“ɑi)——”地叹了口气,吓得小i连忙逃走。可它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又跑到e的后面,e非常地机灵,马上警觉到有人,“诶(ei)——”了一声,小i又是落荒而逃。这下它可不想被别人吓到了,于是大步地走到U后面,大声地喊了一声“喂(ui)——”,结果被吓到的是可怜的五弟u。在一阵笑声中,孩子们很快地记住了“ɑi、ei、ui”的音和形。

三、回归本性,游戏拼音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一项活动。但现在的教育模式过于“正经”,学生难以有游戏的状态,甚至很多时候老师也不愿意让他们进入这样的状态,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任务。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拼音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回归本性,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③

学完了所有的声母后,还可以玩“排队”的游戏。将班上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23人,给每位孩子发下所有声母卡片,每人一张。然后让持卡片的同学大声读出自己的声母,接着按声母表的顺序排好队,最后大家一起报数,其他同学一起校对。排得最快且又正确的一组为胜。游戏的玩法还有很多,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找朋友”、“回房子”、“送信”等游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拼音学习中,调动起积极性,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新生具有理解能力差,记忆与思考不够完善的特点,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而对抽象的概念与思维的空间较为陌生。多媒体声像皆备、图文并茂、交互性强,可提供丰富的信息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尤其显著。④每一节课上完后,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做课件里的练习,因为这些练习激起了学生的新鲜感、惊奇感、满足感,唤醒了小朋友学习的兴奋点。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那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觉得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把兴趣贯穿于整节课的设计、实践,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有效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心情中找到学拼音的快乐,才能有效地认识拼音,熟练掌握拼音规律,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童真日记 生活日记 观察日记 感悟日记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04-01

很多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或大多数小学生写不好作文,已成不争的事实。自“语文”单独设科一百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有识之士从各种角度去探索有效的作文之路,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而,时至今日,究竟如何教学生作文,仍然是见仁见智,没有形成语文界一致公认的有效作文教学法。

1 借鉴母语习得之法,训练学生写生活日记

韩军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对学生进行长期耳濡目染的侵润,就像婴儿学习母语一样反复刺激,才能学好语文。笔者很赞成韩军先生的观点。这里试从婴儿学习母语的过程,谈谈小学生从童真日记入手,如何来突破写作的瓶颈。

众所周知,婴儿出生时,都不会说话,然而,有经验的家长每天都对着孩子说话,在不明就里的儿童看来,大人们就像对着“木头”在不停地唠叨。一年过后,奇迹发生了,孩子能吐出简单的一两个音节,两年过后,几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儿孩子都能用语言表达了,尽管很幼稚,甚至吐字不清,有时还借助手势,但家长是心领神会,非常开心。孩子之所以能在一两年内学会说话,得益于家长每天不停的在他耳边刺激,虽然婴儿开始听到大人的讲话像听天书一样,但日积月累,只要不是耳聋的孩子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听力训练,都可以由不懂到似懂非懂,由模仿到学会说话。

写作,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小学生开始到学校上课,很多话都已经会说,只是字不会写。于是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主要任务就是担负起教孩子识字的任务。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大多数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下意识里并没有想到要教孩子如何去写话。等到三年级时,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慌了,不知如何下笔者有之;在老师的再三指导下,仍写得语无伦次者有之;基本功不扎实,写出病句和错别字者有之。于是语文老师大呼:作文难教、难改。

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作文难的困境是可以摆脱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学习和思考,尝试从一年级起,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写”童真日记,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识字不多,很多字根本无法“写”下来,我就让他们以“说”的方式来“记”童真日记。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指名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不清楚的地方,其他小朋友可以帮言。开始,每人说一句,班级人多,5分钟不够,下节课再接着说。保证人人都有机会练习“说”出童真日记。一个多月后,等汉语拼音学完,再指导学生真正地用笔“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喜欢画画的小朋友也可以用画来稚嫩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既可以巩固新学的生字,又避免单调的反复抄写字词。总之,形式不拘,兴趣为主。

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由于认识了几百个汉字,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用笔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这个时候,要求他们用学过的字词写出完整的句子,写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事,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事,学生很感兴趣。对学生写的过程中出现的别字、错字,反复纠正,不厌其烦。到二年级下学期,因经过一年多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吾手写吾口”,写出一小段完整的话来。因为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人人都会说,写起来又没有其他限制,所以,学生写的兴趣很浓。总之,习惯为主,写话次之。

2 搭建各种表达平台,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

由于一二年级学生已具有写雏形童真日记的经历,到三年级对学生记童真日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他们学写观察日记。对一时不适应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再写一段时间日常生活话题的日记,这样一步步为学生铺设写作日记的平台,课堂上再让学生写自由命题的作文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作文并不难。

经过一年观察训练和如实记录,学生的观察能力明显增强,班级布置出现了什么些微的变化,老师或同学穿着有什么变化,都逃不脱学生的“火眼金睛”;由于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随之而来的变化是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写日记的条理性也增加了。在学生交作文本之前,笔者让同桌互当小老师,找找对方作文中的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句子,学生兴趣很浓,甚至连书写不规范的地方都给对方指出来。最明显的变化是批阅他们的作文时,错别字也少了,病句也少了。作文教起来省心多了。

四年级时,笔者对学生进行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穿插训练,目的是避免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当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时,笔者不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每周只让他们写两三次,不过要特别强调的是,写日记时,一定要记录真实的人和事,不要掺杂虚构和想象的成分。总之,观察为主,辅以条理。

3 提供各种生活素材,训练学生写感悟日记

五年级,笔者再用半学期,让学生温习写生活日记和观察日记,然后再上升一个层次,教学生学写对生活的“感悟日记”。开始,学生不知如何写,笔者就示范写下水感悟日记,并指导学生多看书报,多与同学讨论,进行思想碰撞,这样才能写出有见地的感悟日记。

第5篇

演讲者 郝桂林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这次机会,能够与在座的老师们一起交流,作为一名始终坚守在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说实话,其实和在座的老师们一样,都做到了尽心尽职、竭尽全力地呵护每一位孩子。接下来,我就自己二十七年的执教经历,谈谈如何面对一年级新生。我的体会分为:入学管理、班级管理和教学三个方面:

一、以崭新面貌平和心态面对一切

1、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学习环境。五位班主任老师在本班内举办一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黑板报,给新生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入学氛围,使得孩子们以饱满的情绪步入新的环境。

2、每班提前统一打印一份入学报名表,表格里设计出每个孩子的姓名、家长姓名以及联系方式,这样既可以让我们班主任老师能够了解班内孩子们当天的报名情况,又可以应对当天一些突发事情的发生。

3、在黑板的右上角张贴一份家长须知,注明孩子们上下学的时间,老师的联系方式,提醒家长拍照本班的课程表,禁止孩子携带物品,比如:零食、小刀、玻璃水杯等等相关事项,这样,既方便了家长,也缓减了自己的工作压力。

4、让家长和孩子们放心。二十七年的小学语文兼班主任教学生涯中,每次接班,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面对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神情,面对教室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信任的目光,我们一定要耐住性子,面带微笑,静下心来对待每一位家长和孩子,赢得他们的信赖。记得前年本班孩子报到那天,我就遇到两位家长说自己不识字,不会给孩子登记信息,面对等待排队的家长,我始终面对微笑,帮两位家长完成信息登记情况,换来家长不住的感谢。

5、让孩子们熟悉老师和校园环境。待家长离校以后,我们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要向孩子们介绍自己姓名以及所带课程,让孩子们对各科老师有初步了解;随后带领孩子熟悉校园环境,种下爱校、护校的种子。在熟悉校园的过程中,特别要让孩子们认清上下厕所的路线,以免第一天就发生孩子尿裤子的现象。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一年级的班级管理最为重要,因为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对学校生活还很不熟悉,再加上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自觉性较差,根本谈不上遵守什么纪律了。对小学一年级班级的管理与教育必须从头开始,这样就会影响孩子一生。

(一)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

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好习惯多了就是好孩子;对于成人而言,好习惯多了就是好人生。一年级是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黄金期,便永久的错过了,以后做再多再大的努力恐怕都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从起始年级抓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抓起,处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一点一滴严格训练,扎实培养。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要有计划地去培养孩子各方面良好的习惯。

1、培养孩子遵守纪律的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特别任性。制度不全,事故难免。我们要带领孩子学习校规,制定班规,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规则。针对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老师要采取讲事理、明要求、树榜样、家校联系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在课前或者班会课上,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上课不允许做,哪些在校期间禁止做。使学生的是非观念更明确,但光有是非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每个孩子明确我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要求。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课堂上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你一说话或一个小小举动,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课堂上,一年级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结合本班的情况和孩子的心理特点,把各个习惯养成的要求编在儿歌和口令之中,朗朗上口的儿歌、口令,就像战士们每天行动前唱的军歌,鼓舞士气,振作精神。简单明了的口令是调控注意力的法宝。有趣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在漫长的40分钟里,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还是会走神,这时,我们就用上一些口令。比如:上课铃声响后,小班长带动大家边拍边唱:①上课了,进教室,摆用品,抱臂坐,静悄悄,等老师;②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课上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发言先站好,声音甜又亮。手不动脚不晃,比一比谁最棒。 课堂中为了让孩子们养成习惯,我会教孩子们:①一二三四,坐好姿势。 五六七八,闭上嘴巴。②要发言,先举手,起立站直再开口。老师讲课认真听,作业整齐又干净。下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勤于收拾习惯,我会教孩子们:下课了,同起立,收用品,收凳子,弯弯腰,拾碎纸。通过训练,孩子们对课堂上、课堂下调控口令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利用孩子们齐声说的集体效应,那些分神的孩子会很快回过神来重新投入学习。真的,对付一年级的孩子,喊口令的效果要比老师批评说教有效得多。说来也奇怪,孩子就吃这一套。

课间休息必须要有。一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有意注意时间不长,40分钟的课,上到一半,休息3-5分钟,让孩子站起来舒展舒展筋骨。也可以下达口令:拍拍手,拍拍手,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伸伸我的左手,伸伸我的右手,扭扭我的小腰,端端正正坐坐好! 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2、培养孩子耐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倾听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特别高,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经常会看到小手如林,一旦让其中一个回答,其他孩子立刻发出叹息,并表现出深深的遗憾,根本无心去听同学的发言,所以当你真正把他挑起来回答时,他却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错误,尽管老师在此前已经纠正过,但是他一丁点儿都没有听进去。所以老师要经常告诉孩子:“倾听是一种美德。要专心倾听同伴的发言,并能针对同伴的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如:“老师喜欢积极发言的孩子,老师也同样喜欢专心倾听他人发言的孩子。”“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评选“倾听小能手、最忠实的听众”等。

3、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首先要有正确的握笔姿势,因为孩子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对视力危害很大:孩子刚刚开始学写字,姿势很重要,这不是班主任、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所有代课老师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如果现在形成了错误姿势,以后就很难改正。正确握笔的姿势是:食指,拇指捏着;中指托着,笔杆躺着(躺在虎口上)。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一拳是胸离桌子一拳,眼睛离桌面一尺(一胳膊肘),手到笔尖一寸(两个手指头宽)。因此,刚刚开始书写的前三个月,一定要常提醒孩子们,每次孩子们书写生字前,师诵儿歌,身坐挺,足摆平,头不歪,肩放平。生接:汉字写得好,老师夸我行!

4、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习惯。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书籍可以改变命运。老师现在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读书兴趣。一开始,老师每天固定语文课前和孩子一起读,这叫“师生共读”。阅读的内容多是短小精悍的、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慢慢的,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孩子自己能在课外阅读的大海里航行了,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爱护图书的习惯。

5、培养孩子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的习惯。现在的孩子总觉得父母、他人给自己做事是应该的,不懂得感恩。要在日常点滴小事中让孩子学会感激他人、心疼父母。

6、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从现在起就应该让孩子懂得时间比金子还要宝贵,金子可以用钱买,而时间一旦失去花多少钱也买不来。记得往孩子的书包里装课外书,以培养他们利用点滴时间看书的习惯。大多数孩子,写完作业就安静地看书,他们多么可爱!少数孩子呢?没事可干,总是找同学说话,总是被老师点名,只要他们有事可做,自然而然就形成好习惯。

另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言传,更需要老师的身教,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早晨不能迟到,那我们首先应该做到。每天早晨至少提前5—10分钟进班级,组织学生早读,然后就拿着抹布去擦窗台,再把走廊打扫干净,然后回到教室再把讲台整理干净,把卫生用具归类放好。让学生知道:“老师来得真早,老师也爱劳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养成,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只要坚持不懈,循循善诱,必将水到渠成。

二、依据本班学情进行有效教学

一年级的课程比较简单,前半期的有些内容在幼儿园里有所学习,但私立和公立幼儿园学习要求大不相同。因此学生会因为懂那么一点而不认真听课,这是就需要老师细心注意,个别提醒。要让他们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这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教学汉语拼音,好多学生已经掌握得很不错了,都已会认会读甚至会写了,可是老师仍把学生当作一无所知,教学从头开始,试想,那样的课堂该多么令学生失望啊!课前,老师要了解孩子们上小学之前到底有多少人学过汉语拼音,如果半数以上学过,我建议老师们调整你的教学思路,既然大部分学生已学过,能否在此起点上让孩子们做小老师,展示学习成果,检查学习效果,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让孩子们学得更主动,更快乐一些呢?

识字教学,要注意汉字的音、形、义,特别是汉字的笔画笔顺。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在教学中,尽量让课堂充满情趣,创造各种条件,比如,运用猜谜语,编儿歌,做游戏等形式,让枯燥、死记、硬背的识字方法变为轻松、愉悦、自主探究的合作识字方法。

课文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有初步的朗读技巧。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句子,知道课文的大意。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就是要“眼、口、手”三合一。不要读望天书。还能适当地背一些课文。

第6篇

关键词:家园携手 入学准备 习惯 能力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让孩子能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地面对小学生活,是当今教育机构与家长都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但要做好入学准备工作,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我们用辛勤的工作、朋友似的帮助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使我们能家园携手、步履一致地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一、家园携手,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入学准备

我们班的多数家长已经认识到孩子入学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大班后,就开始了“忙碌”,但通过观察发现这样做往往是事倍功半,家长在入学准备的认识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点误区。

1.急于求胜,希望孩子尽快达到小学生的标准。看着孩子升入大班,好多家长已经坐立不安了,接下来,家长们就急不可待的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还处于学前期的孩子变成小学的学生。这样,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使他们对小学有了畏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2.盲目重视知识的灌输。班里有许多家长则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无休止做练习题。这不是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这是拔苗助长,这样的入学准备是不可取的。

3.忽视能力的培养。我们发现,班里的许多家长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就帮孩子包办了许多本应让孩子来做的事情:帮助孩子穿衣、吃饭;帮助孩子收拾书包;帮助孩子完成老师留给的小任务等等。家长们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缺乏做事的责任感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孩子入学后的种种不适应。

二、家园携手,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了解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引导家长配合做好以下三点。

1.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交往是孩子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伙伴交往、与老师交往是孩子入学前必须掌握的。我们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试着与不同的人交往,如邻居、亲戚、服务人员、陌生人,特别是与孩子同龄的伙伴们进行交往。通过家园配合,我们班孩子的交往能力都在自身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主要是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与家长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孩子由于大人的溺爱,总是不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玩具玩完后随手一扔,图书、彩笔、本子等学习用品更是需要父母来帮助整理。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求家长们正确认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并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为孩子入学后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书籍等物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园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老师会主动发现,并给予引导和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们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这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我们使家长们认识到,首先应该教孩子学会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寻求帮助,并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时应先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此外,还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问题的方法。

三、家园携手,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包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园之间要求一致,会有力地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1.合理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时间也存在着差异,由于幼儿园是保教结合的,因此每个环节都非常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加点、午睡、游戏等环节及入园、离园时间相对于小学来说都比较宽松。在入学前,我们引导家长及时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如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并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2.学习习惯。(1)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和家长一起从引导幼儿认识书的目录与页码、了解书的顺序等内容入手,培养幼儿清楚、连贯、完整表达的能力,能阅读带有重复性语言的小故事,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其次是通过引导幼儿表征自己的游记、创编故事等发展幼儿表达能力。同时,我们又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多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7篇

下午好!感谢新惠幼儿园的领导给了我这个机会,能跟在座的爸爸妈妈们一起聊一聊孩子的家庭教育、幼升小的入学准备和入学政策的话题。

首先,分享一点我作为一个母亲,在儿子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在大家看来,我是一位老师,也许你会据此推想,似乎我也应该是一位比较出色的家长,但是说老实话,作为一位母亲,我对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领悟却是比较晚的,正因为没有及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曾经一度体验到失败和愧对儿子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由于一些不可预知的原因,我儿子早产了一个月,小时候体质很差,经常在各大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吃了很多苦。其次,产假过后,我连续两年都在毕业班任教。当然,教毕业班确实忙,但最关键的是自己主观上对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所以只顾自己埋头工作,把儿子交给了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己很少去过问,很少与他有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也很少带他出去见识大自然,接触人群,以至于孩子到幼儿园报到时,老师跟他说普通话,他居然听不懂,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用普通话与他交流过。到了幼儿园以后,儿子的问题暴露得就更多了:不能独自安静地入睡,喜欢趴在地上,上课、做事情很不专心等等。最突出的是性格很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在接送他的时候,让他跟老师打个招呼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样的现实让我不得不反思和检讨自己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忽视,在幼儿园老师的引荐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知道其实0—3岁是孩子最好的接受教育的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智力的开发,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儿子这段“黄金教育期”。当时,我最真实的想法是:这个社会上做什么工作都需要经过上岗培训,为什么做父母这么重要的工作,却没有上岗培训呢?

抱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我开始了作为一个妈妈的学习,除了阅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杂志,吸收其他家长的经验和教训以外,对于自己的儿子,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关注和补救。但孩子自小养成的一些坏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扭转,是非常艰难的,这不仅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孩子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改进教育方式,因为只有在父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才能发现并肯定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也才能包容孩子很多坏毛病的反弹,并继续给予孩子支持的力量,帮助他坚持不懈,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来替代原来的坏习惯。另外,在接受新知识和遵守纪律方面,早产的孩子小时候的确会欠缺一些,这是我通过在教育学生和辅导儿子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今天,我把这点认识传递给在座的爸爸妈妈,也希望给家里有早产孩子的爸爸妈妈一点思想准备。这不是孩子努力不够,的确是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了他,希望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早产带来的不利因素会逐年减少。

我在教育自己儿子过程中的真实经历和体验,让我感觉到:做老师的,不等于会做父母,而且我更深切的体会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实“父母”这个角色比“老师”的角色更重要,因为老师关注的往往是大多数,做不到每一个;而如何做好父母,也远比如何做好老师更难。

因此我认为: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作为孩子本身,的确需要有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习惯上的准备,但需要准备的绝不仅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必须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健康。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去学习汉语拼音、加减乘除等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需要学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学习,但这顶多只是家长需要学习的一小部分),我的意思更多的是想表达:作为家长,需要不断学习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并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更新理念和方式方法。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孩子在低年级时,会面临如何适应小学生活、如何在一个新的集体中,与新同学友好相处等问题;在中年级时,会面临如何抵抗电视、电脑、手机等的诱惑,如何保持学习兴趣,如何应对逐渐加深的学科知识等问题;孩子进入高年级后,你会发现,他们不愿意听你说话了,有事没事总喜欢跟你对着干,还动不动就嚷着要离家出走等。所有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将会面临如何去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的考验。

如果父母在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过学习和思考,那么在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会解决得比较好,身心都能发展得比较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压根就没有过学习与思考,那么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父母可能就选择了责怪批评否定的方法,以为这就是有效的管教方法。殊不知,批评指责否定这样的方法如果用多了,将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不仅不利于他们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甚至影响到亲子之间的感情。很多问题看起来出在孩子身上,其实根子却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身上。与其等问题出现了,闹大了再补救,不如现在就准备起来,准备什么——准备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家长。

刚才给各位家长下发的《家庭教育报》是我们学校组织家长学习的渠道之一,你可以带回家阅读。当然,如果你想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会组织一些学习与培训,一般是家长自愿报名(课件打出家长学习的照片)。除此以外,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会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报告会,如无锡市图书馆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父母沙龙活动,以下是最近的活动:

主题: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间:4月22日(周日) 9:30-11:00

地点:无锡市图书馆一楼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主讲:张x

张x,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无锡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特约辅导员,江苏省心理学会会员,翻译出版、发表有多部专业着作和学术论文,擅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后续活动: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XX年5月20日(周日)上午9:30-11:00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XX年6月17日(周日)上午9:30-11:00

联系地址:无锡市钟书路1号(太湖广场南)

建议在座的各位家长可以关心一下无锡市图书馆的网站公告,尽量抽一些时间去听一听,学习学习。实践证明:善于学习、反思与改进的家长,一定会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方法,更有智慧,也更有效果。同时,无锡市图书馆一楼有无锡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你无法帮助他解决的问题,需要专家指导,你可以向他们求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安排心理教育专家与你面谈,帮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这些服务都是公益的,免费的,只要你提前与他们联系,并约好时间。我认为:当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借助外力,学会求助,也是智慧的表现,我给大家留个无锡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联系电话:85757626,85757830—8104/8107 , 网址:wxjkzx.cn

以上是我想讲的第一点,也是我今天分享的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地讲,(课件出示)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父母是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人,

父母的角色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如果父母的角色被替代或缺失了,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有的在成年之后都会被童年的心理阴影笼罩,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鉴于此,我们认为:作为父母,要时时注意学习,提升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父母的观念改变了,或者教育方式改变了,孩子的精神面貌也就随之改变了。

下面简单讲一下在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供各位家长参考:

(一)生活习惯和能力

1、调整作息时间,使生活养成一定规律。

为了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家长要适当地延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每天晚上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看一会儿书,或者可以与孩子一起讲讲故事,到8点左右上床,睡眠时间保证在10-11个小时,这个暑假,可以逐步减少孩子午睡的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

2、培养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独立去应对和解决的事情增多了。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学会想办法解决,或者学会用语言表示求助。要有时间观念,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在日常生活中,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洗脸刷牙;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毛巾、手帕等;学会自己收拾玩具、书本等;学会自己独立、专心地吃饭,不边吃边玩;学会在普通的厕所中大、小便,上课时如果急着要大小便,学会举手向老师说明。

3、培养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在集体生活中,孩子首先要学会的是遵守集体的规则,包括学校里的纪律、生活中的交通规则,游戏、玩耍时的规则。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家长认真配合;一是需要家长重视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如在家里,告诉孩子在哪儿拿的东西应放回到哪儿,到吃饭的时间就是放下一切事情吃饭,在马路上,教孩子认识斑马线、红绿灯,注意观察马路上车辆、行人的通行秩序,让孩子知道在集体中、社会中生活必须要有规则;二是要帮助孩子不折不扣地遵守规则,首先父母自己要带头遵守规则,不能自己才定的规则,自己带头破坏,另外,在马路上行驶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的后果,有时也需要让孩子体验违反规则的后果。

4、培养孩子学会正确的交往。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意识,鼓励孩子与人交往,教会他一些交往的技巧。遇到困难,学会寻求老师的帮助,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共同解决难题。和同伴发生纠纷时,家长要以冷静的态度,详细了解情况,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学会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做朋友,并学会谦让、包容,与同学友好相处。

(二)学习兴趣和能力

1、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探究新事物的动力。一年级的新生,年龄小,兴趣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为此,家长应充分利用孩子成为小学生时感到自豪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因势利导地给孩子讲做个小学生的光荣与责任。适当渗透一些进入小学后,学业上将面临的一些负担,并引导孩子乐观对待,让孩子自信通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克服的。不强化学业负担很重,小学生生活得都很痛苦这样的观点。

2、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所以,入学前要教育孩子做每一件事时,都要认真、负责,把一件事从开头做到结束,以便在进入小学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在这里,建议家长在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之前,着力培养孩子如下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故事,喜欢阅读的习惯;

(2)爱想、爱问和乐意口头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

(3)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的习惯。

(4)倘若家长要教孩子写字的话,要注意教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无论培养哪种习惯,都必须十分重视第一次,也就是说,第一次教给孩子的一定是规范的,正确的。因为孩子在学习新本领时,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本领的印象特别深;如果第一次你教错了,或者由于你的疏忽,孩子做错了,过后再去纠正,会比一开始就做对难一点。另外,养成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每天去做,并长期坚持。小孩子的习惯是否能养成,其实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和持久心。

最后,跟大家介绍一下孩子入小学需要具备的条件

1、孩子的年龄达到法定入学年龄:

户口簿、出生证明

2、有参加接种、体检等的材料

儿童保健卡

以上两条是所有孩子必须具备的上小学的条件。另外,学校在招收本地孩子的基础上,若有多余的学额,可以解决部分符合外地孩子入本地公办学校政策的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因为每一年的招生政策都会有新的调整,所以我现在介绍的只是去年的入学政策,今年的政策尚未出来,希望家长关注新的政策,以下是外地孩子入本地公办小学需具备的条件:

3、居住在本校学区范围内

父母居住证(居住地址在学区范围内)、没有居住证的提供暂住证(地址在学区范围内),正规的租房合同

4、孩子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证,或者符合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材料,如二胎准生证等;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在无锡办理的)

5、父母在本区有稳定的工作

第8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

前言

流动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流动人口。随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进城农民工家庭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流动儿童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11月,流动儿童的数量为14,096,842人,占流动人口数量的13.78%。[1]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流动儿童是被迫随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城市的,他们有的就是在城市本地出生而继续留在城市,有的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但无论如何,他们已成为当今城市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综观学术界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关注他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这些方面,还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健全的体格和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许多方面。社会学中社会化的视角正基于此,它研究一个个体如何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成长环境具有特殊性,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发展,而且也是一个关乎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与城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探讨影响流动儿童正常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这些环境因素对他们社会化有何影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很多学者就开始进行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这被认为是研究流动儿童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比较关注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吕绍青、张守礼的《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2]韩嘉玲的《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3]李雅儒、孙文营、阳志平的《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4]段成荣的《我国流动儿童状况》[1]等,这些学者分别从学生、家长、教师、国家制度、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中国目前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两种基本途径(即入学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关注流动儿童家庭状况问题

冯帮从理论角度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分析后认为,家庭教育是流动儿童教育的“软肋”。[5]李伟梁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因素分析》中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家庭内部环境、其他学校、社区等外部环境和社会制度因素进行了分析。[6]还有些学者对农民工家庭的城市生活状况进行了研究,从而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7]

(三)关注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和城市适应性问题

宋蓓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中认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化问题,他们的生活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感。[8]吴新慧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和城市适应状况,他们认为生活在城市里的流动儿童存在着制度上的排斥、经济上的排斥、社会文化的排斥等等,这些排斥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化。[9]郭良春、杨变云等则通过实证调研,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状况,认为流动儿童只是局部的适应,他们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10]

(四)关注流动儿童社会化问题

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社会化都有研究。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通过研究证明了儿童怎样形成和发展了感情经验和为人处世的技能等社会化问题。[11]国内有关早期社会化的研究也较多。但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流动儿童社会化,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论述。赵向利对洛阳市两所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进行实证调查,比较全面的研究了流动儿童社会化状况,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现状,从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生活目标、社会交往、自我认识五方面进行了现状概述。[12]高梅书对江苏两地的民工子女社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民工子女社会化的不良社会化因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13]

(五)流动儿童其他方面的研究

如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陈晓康认为流动儿童存在着边缘化的身份、心态和文化认同,他们身份定位尴尬和自我意识迷茫,缺乏归属感,应该从社会文化心理、政策制度、家庭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教育管理。[14]梁拴荣则从“边际人格”的形成模式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边际人格形成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15]史柏年从城市二代移民的职业期望来分析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分析社会工作的介入情况。[16]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还非常少。在已有的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经验研究中,研究者多是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较少。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影响城市流动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因素,以期能丰富流动儿童和社会化相关领域问题的理论研究,加深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城市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指7至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或称“流动人口子女”。[10]“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少年,他们有的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有的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城市。

2.社会化

对于人的社会化涵义,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个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即使在社会学界,对社会化的界定也有许多不同的角度。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用社会化概念形容群体的形成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创始人W•萨姆纳和W•托马斯等从文化的角度把社会化看作接受人类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延续的过程。C•库利等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化看作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T•帕森斯等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把社会化看作社会角色承担、扮演的过程。本文所指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7]82-83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等环境,得到一个经验层次上的认识;通过访谈,从更深层次把握研究对象的情况。由于研究对象年龄的限制,本文采取的是一般性访谈引导法。从笔者的视角和被访谈者的视角来探讨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笔者对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考虑到年龄问题,笔者共访谈了15位学生,四、五、六年级分别5位。在选取访谈对象的过程中,笔者分别就访谈对象的年龄、性别、来南京年数等变量来进行选取。在选取老师为对象的访谈中,笔者共访谈了两位老师,一位是班主任老师,中年,她已经在该校教书有两年时间了;另一位是普通任课老师,是公办学校退休教师,她2006年刚来学校。另外,考虑到学校整体的概况,笔者还对该校校长进行了访谈,以期全面了解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2.资料整理方法

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具体方法如下:

(1)编码方法

A、类别的编码:以每类问题的汉语拼音缩写来表示:家庭环境方面为“JH”(JiaHuan),学校环境方面为“XH”(XueHuan),同龄群体方面为“TQ”(TongQun),社会环境方面为“SH”(SheHuan)。

B、案主类别编码:以访谈对象的英文词语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学生为“S”,老师为“T”,校长为“H”。

C、个案的编码: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依次类推。

(2)编码示例:如“JH—S—C1”表示在家庭环境方面个案1的回答或观点。

三、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人的社会化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社会化主体,这些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社会环境等。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水平。[17]88

(一)家庭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机构,是儿童社会化最早的执行者和基本的执行者,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家庭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氛围、心理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无不对个人的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非常重视父母对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认为儿童会将父母的道德观念内化并成为其以后自律的源泉。[13]23尤其在中国,由于父母包办过多而造成了儿童社会化阶段漫长,因此,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于个人的早期的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1.家庭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

客观环境包括父母职业、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490-491

流动儿童的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文化水平只有初中水平,有的只有小学文化甚至没上过学。他们无文化、无技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父母做的都是工作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脏累苦差的职业,他们有的做生意,包括卖菜、卖鱼、卖干货、卖水果等,有的是靠出卖劳动力养家,如在公司做保洁、做物业等,还有的开修车铺,跑车的。这些工作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劳动时间长、因此赚钱很不容易,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家庭的收入依然偏低,生活状况不好。经济上的困难不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或充分的书籍以及教育物资条件,他们无法让孩子接受公办学校正规的教育,一些父母也没有能力承受这种那种的课外辅导书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也只能尽力而为。与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缺失了更多智力或非智力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们买那种课外辅导卷,在公办学校家长是百分之百的支持,这儿就不行,有的(家长)就不愿买,买多了还会说。我们在公办学校的时候五六年级,课外辅导资料都是三本四本的,只有是买学习上的东西,家长舍得花钱,他认为这是投资,像什么奥数班、奥语班啊,普语班,普数班啊,都上。他们认为:我尽力了,你学不好是你的问题,我不给你上是你的问题。这里的家长是,老师叫你买什么卷子啊,迟迟不给钱,就算是老师垫上来,他也迟迟不给钱,这在公办学校是没有的现象。”(JH—T—C17)

一些父母早出晚归,孩子甚至一天也见不到面,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也造成了他们很难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2.家庭主观环境的不利因素

主观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这些主观环境因素是可以由家长人为地调节的,当这些因素发生某些缺陷时,通常只要提高家长的自觉性就可以弥补。[20]490-491

(1)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的影响

有关研究发现,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学习成就的愿望越强烈,其学业成绩也普遍提高。在家庭这样的凝聚力很高的初级群体中,子女一般很难使自己的行为违背家长的期望。“行为被塑造或被制止,差异仅仅在于社会性的期待上”。[21]家长对子女的较高期望带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使他们或在自己意识水平上或在自发无意识水平上受到良好的激励,产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努力。[20]488

一方面,大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都很高,一般都希望他们能念到大学学历,分数也都要求在优良成绩以上。这可能是他们在求职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挫折中领悟到的。现实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顺利进入城市中上阶层,而他们这样的低文化水平的却在城市社会低层徘徊,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家长认识到了知识改变命运,渴望子女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前途,能“识几个字好找工作”(JH—S—C5)不希望上一代的这种贫困被下一代延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工作环境等原因,他们又没有实际行动把对子女的期望变为督促子女学习的动力,使“大学学历”这种教育期望仅仅变成了“理想”,而实际上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

“这些孩子就是学习基础差,自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态度都有问题,这与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关,因为家长就是整天在外面忙着工作、做生意,他们没时间多管自己的孩子。孩子经常是整天见不到父母,父母每天忙到那么晚,小孩睡了他们才回来,早晨醒来之前,他们又走了。”(JH—T—C16)

(2)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八阶段理论和认知策略理论等众多社会化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非常重视个体的早期经验对个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儿童早期是培养自主性、勤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阶段不能给孩子创造一定的环境满足其需要,则会大大影响孩子这些方面的发展。[13]26由于工作原因,流动儿童的父母都是早出晚归,对孩子基本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他们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细心管教孩子,而且他们也不太清楚如何管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亲子关系不紧密,与子女沟通较少

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子女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和期望,而不良的亲子关系,易导致子女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22]问及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情况,回答是这样的:

“没有时间和我聊天,爸爸天天夜里十二点就去拿货了,妈妈天天五点钟就起来了,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家,他们很辛苦。”(JH—S—C1)

流动儿童的父母,尤其是父亲闲暇时间有限,他们把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去了,而无暇顾及,甚至忽略了对子女的照顾。

B、父母自身条件所限,无法督促子女学习

流动儿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这影响到了他们对子女学习的辅导、监督。笔者访谈的15位同学,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对他们进行学业上的辅导。尽管父母对他们都有学习上的要求,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家长少之又少。只有极少数学生说“会,我爸爸会”,而那也是因为“我爸爸念到初三。”(JH—S—C8)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更多的被访者的回答是“不会,他们对我的题都不会。”(JH—S—C13)

“每天就是在学校了,老师管啊。下午放学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做,多数都是在学校,由老师承担(责任),家长负责任太少。家长也很无奈,他们一是没时间,二是文化层次不高,小孩不会(作业),即使家长在跟前也无能为力。”(JH—T—C16)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影响了家长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使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共同督促的渠道难以发挥。

C、奖惩方式危害大,存在金钱教育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父母预期的成绩,或者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容易走上或是一味责骂、惩罚孩子,或是心灰意冷、弃之不管的两个极端。严厉专制型的父母容易导致孩子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且在能力、自信和自我控制里方面一般;而放任型的父母容易导致孩子的不成熟,使他们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物会退缩等。这些简单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适的,家长只有采取民主的、宽容的、说理的方式,才能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孩子接受,从而对孩子的社会化真正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22]在本次调查中,流动儿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仍存在着体罚、打骂等简单的身体惩罚的方式,“考不到他就会很严厉地说我”(JH—S—C14),“如果做错事情了他们会很凶地骂我,会打我”(JH—S—C6)这也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因为,“高等文化水平的家长,更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中等、初等文化水平的家长,则较多倾向于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20]478

在奖励方式上,存在着金钱教育,家长往往采取的是物质上奖励的方式。

“每次如果我语文达到85分以上,我爸爸就给我买一双鞋子,如果考得非常好就给我买衣服。”(JH—S—C1)

“考得很好,比如会给我钱,或者会给我买东西。上次三门都考了90多,给我买了衣服,压岁钱一人给我二百块钱。”(JH—S—C4)

劳顿的研究指出,物质上的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功效感的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物质奖励就像体罚一样,只是一个外部动因,仅仅使用这种方式,父母就很难帮助儿童建立自我内部控制机制。[19]

(3)家庭气氛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及其影响,始终是在一定的家庭气氛之下发生的,因此家庭气氛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的冲突易导致儿童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可造成他们的人格蜕变或情绪障碍,从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校和健康的心理发展。

“他们会吵架,经常吵得很厉害,都是为了一些小事,有时候也是为了其他事,会影响家庭关系,好几次吵架都说要分居。”(JH—S—C7)

“经常会吵架,因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吵起来,我觉得会影响到家庭关系,有时候吵架的时候我妈就要闹离婚,我爸不肯。他们每次吵架的时候都只顾着吵,我们都让他们不要吵,可他们都会把我们推到一边,不管我们。他们吵架的时候感觉家里非常的压抑,让我们感觉到读书读得很困难。”(JH—S—C10)

(二)学校

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或者是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是受社会委托、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有一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以使他们实行社会化。[20]357学校是儿童继家庭环境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环境主要包括作为社会实体的学校本身——其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好坏,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等几个方面。

由于学校从本质上来说还不是正规的公办学校,没有公办学校的学制体系,也没有教育部门的经费支持,实际上还是按照一所私人学校的方式来进行运作,很多方面都不正规,如学生进入学校不用像公办学校那样要进行考试,老师是临时工性质,师资力量不稳定等。因此,其存在的不利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周围环境混乱,学校师资条件较差

通过观察,笔者认为,与公办学校相比,该校的教学条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该校现在是“官管民办”形式,即管理上是按公办学校管理,收费这块又按民工学校的收费,因此,学校的一些教学设施还远远没有跟上公办小学,缺乏一些必要的体育、文教用具。学校有两栋教学楼,一个操场,这些就构成了学生上课、活动的地方。由于民工学校的性质,该校所在地也是有大量农民工居住的地方,这有利于他们的子女就近入学。该校地处南京市郊区,交通不便,学校周围居住的大多是外地人口,环境吵杂,做生意开小店的多。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较高的收入,经常在学校外的街面上看到打麻将的、打扑克的等等,整体文化氛围不利于儿童良好的社会化。

另外,学校本身的师资水平也不高。学校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的专职老师,体育、音乐、自然、品德等课程则有主课老师来兼任,这些老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而且要教不止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如何改进教学。不要说这些副科的教学质量,就是主科的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该校为了缓解老师的教学压力,也让一些高校学生来担任副科老师进行义教,但由于高校学生也是兼职教师,他们的教学也具有临时性,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所以,与南京市的公办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课程要单调的多,很多公办学校设立的课程都成为了自习课。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性别社会化、情感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文化社会化”,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身体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都有影响。[13]39-40在对流动儿童的访谈中,大部分的儿童都流露出想去公办学校上学的想法。

“想到公办学校去上学。本来我在马群住,我爸爸叫我到太阳城上学,但那太贵了。我想在那上学。”(XH—S—C1)

“以前那个学校是公办的。我觉得是那边条件好。因为我家搬到这边来了,在那边上学太远了,所以就到这边来了。”(XH—S—C2)

影响流动儿童到正规的公办学校上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办学校高额的学杂费,流动家庭大多都负担不起;二是他们的居住地往往都是在流动人口聚集地,这些地方往往都是在城市的郊区或偏僻地方,不能方便的上学,而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都是建在流动人口聚集比较密集的地方,所以他们选择了方便同时价格也比较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2.学校老师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学校没有教学质量要求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并且首先是通过教师在班级中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来实施的,教师的状况制约着教育效果。该校的教师上大都是外聘的。一部分是公办学校的退休老师,还有一部分是一些下岗的老师,他们从前在公办学校教书,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没有教学资格证,年龄都在40多岁。老师的福利是按临时工,每月签订合同,像临时工的待遇,正因为此,所以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我们都不知道换了几个老师了,我们都记不得了”(XH—T—C17)。该校的老师普遍认为,这里的孩子难教,不仅难教,而且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因此,学校并没有给他们教学质量上的压力。“如果质量上再给我们压力的话,那就没有人肯干了”(XH—T—C17)。作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承担者,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但是,如果如该校老师所说,这些民工子女并没有学习到相应的科学文化,没有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内化价值观念,学校人类创造的智能结晶,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化,只是得到老师敷衍的教育,那么他们根本就无法进行很好的文化传承,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

3.学生流动性大,存在转学、辍学现象

“流动儿童”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的流动性。由于家长们工作很不稳定,今天在这儿工作,明天就有可能失业而不得不到别处去找工作,颠沛流离,流动频繁。子女们只好跟着家长到处流动,辗转各地,一些跟着家长在各大城市迁移,一些可能又因为家长能力所限从城市又转回农村。在频繁的迁徙流动中,流动儿童上的学校也频繁更换,少的转了一次两次,多的甚至达到了四次五次。

“我转过三次吧。从一年级从富贵山半山园学校转到红山小学,然后从红山转到这儿来了。”(XH—S—C6)

“转了很多次,最开始在仙林那边,然后回到老家,再回南京到了红山那边,然后又回到老家,再回来转到孝陵卫那边,再到这边来了。”(XH—S—C7)

如此频繁的转学,客观上使流动儿童的课程经常被耽搁,学习没有连贯性,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造成他们在新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不适应。

“有时候转过来刚开始一下子不太适应,像教材书都不一样,老师教课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个老师是这样教的,那个老师又是另外的方法教的。”(XH—S—C7)

“(转学)有一点跟不上,就是英语,因为这边的英语都是以前老师教,现在都有一点跟不上,跟以前老师教得不一样。”(XH—S—C10)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生命有时间安排,即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期望。[17]94-95

流动儿童在本应该一心一意学习的时期却由于父辈的原因而到处迁移,频繁更换学校,学习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这对他们生命历程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中一个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龄现象”,本来应该上初中的学生却还在上小学五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