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49-05
1旅游教学计划制订
旅游教学计划制订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为保证三年后学生顺利毕业,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奠定基础。
11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在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意见》中又将休闲服务产业作为旅游业发展重要的拓展领域,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2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把休闲旅游作为北京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规划》指出,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奋斗,到2015年,北京市的旅游产业力争达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即创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10%,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游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以上。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13首都休闲娱乐中心(CRD)的建设为石景山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外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旅游产业布局,应对“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市场趋势,在市域内推动以“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为重点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石景山将主要围绕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西部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服务基地。
石景山区CRD发展定位正式纳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为石景山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14首钢搬迁所留遗址为发展工业遗产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10年12月,随着首钢最后400万吨钢铁的正式停产,如何将工业老厂房“变废为宝”,政府正在将坐落在石景山的首钢工业产业园区成功向“博物馆”类型的遗产园区转型。这次转型将会给首钢废弃工业园区重新带来活力,也为石景山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首钢工学院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隶属首钢。石景山旅游业的发展和休闲娱乐中心的定位以及首钢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前景,都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优质平台。
石景山的CRD将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游市场需求人才,既能满足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又能满足北京市石景山区休闲娱乐中心、首钢工业园区旅游的发展需要,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从目前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来看,培养方向相对集中,缺乏旅游业急需的“10个方面”的人才。现代旅游业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概念,结构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人才培养应关注新型住宿接待业、特色餐饮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新兴服务业、旅游文化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劳务输出10个方面人才。而目前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10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同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已成为旅游休闲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面对新形势,承担着培养10个方面人才的艰巨任务。
综上所述,从我国的旅游发展目标到北京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石景山区的旅游发展体系和首钢工业园区改造规划,培养旅游业紧缺人才,现在正是黄金时机。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培养出的学生既能满足旅游业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北京市“十二五”旅游规划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还可以服务于北京园区――首钢园区规划的需要,将课程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时采取以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为中轴,以北京“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内容和首钢园区规划为辐射内容,构成立体的有机教学体系(见表1)。
表1课程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岗位层次具体岗位对应课程初始就业岗位导游地陪全陪领队休闲项目服务岗1全国导游基础
2导游业务
3北京主要景点与导游模拟
4首钢工业园区概括
5旅游法律与实务1休闲项目实务2旅游专业英语发展就业岗位计调与外联1计调与外联实务2旅行社经营业务旅游产品营销与策划1旅游策划实务拓展就业岗位景区服务、旅游行政管理等1旅游资源与景区管理职业提升岗位旅游(休闲)项目管理者旅游(休闲)企业管理者1旅游管理
2旅游心理学
3旅游电子商务
4旅游岗位实训
5毕业实训
3旅游管理专业各层次就业岗位分析
31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需求明显提高,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由此可见,该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旅游休闲服务行业将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增大,休闲产业在未来的五年行业人才需求是呈上升趋势。从对旅游从业人员需求的数量来看,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8300万人,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
因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提出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提出了明确方向。
32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按照职业发展阶段分为初始就业岗位、发展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岗位和职业提升就业岗位。各阶段就业岗位职业要求能力见表2~表5。
表2初始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初始就业岗位导游地陪按计划接待来本地的旅游者,为其提供相关导游服务,直至将旅游者送离本地接送服务
导游讲解
安排协调
事件处理1掌握导游接团前的准备、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送团服务、旅游团离开后的后续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语言艺术
2能运用导游业务知识进行途中导游讲解、景点、景区服务、餐饮、购物、娱乐、参观及委托事宜服务、返程服务的基本技能
3能妥善安排参观游览活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4能妥善处理游客要求及投诉
5理解相关政策法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健康体魄;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讲解解说以及组织策划、团结协作、参与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备自我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的专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陪按计划陪同旅游者全线游览,配合、协调和监督各地的旅游服务、安排和质量,直至结束全线旅游活动协调配合
事件处理
监督反馈
讲解安排1掌握全陪接团前的准备、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送团服务、旅游团离开后的后续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语言艺术
2能运用旅游交通知识进行全陪景区服务、餐饮、购物、娱乐、参观及委托事宜服务、返程服务的基本技能
3能运用相关知识安排参观游览活动、导游讲解、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4会运用导游带团技巧及有关旅游政策与法规知识妥善处理游客投诉领队按计划帮助旅游者离境,配合、协调和监督异国/地的旅游服务、安排和质量,直至入境结束全线旅游活动出入境办理
告诫提醒
协调配合
事件处理
监督反馈1掌握领队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入境领队业务主要程序及内容
2能运用领队业务理论与实践知识熟练办理出入境手续
3知道客源国/地区概况并能胜任领队工作
4知道领队处理问题的程序与措施,能处理领队过程中的各项突发事件旅游
(休闲)
项目
服务
岗按照相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完成本岗位的基本服务任务1提供相应岗位服务
2保持高效率的服务水准
3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
4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
5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工作规范
6能够运用工作规范进行规范的服务接待工作
表3发展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计调根据要求设计旅游线路、组合相关旅游服务安排,并保证旅游产品实际运作的顺利进行线路设计
产品组合
团队管理1熟悉计调部确认接待计划、落实接待计划、编制团队运行计划表、选派地接导游员、递交财务预算单掌握组团准备、组团操作、组团管理、组团结算基本知识
2能进行计调部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
3能进行计调部操作的计价和报价
4对计调部的组团准备、组团操作、组团管理、组团结算等基本技能外联销售门市接待通过市场分析确定销售群体,采取有效营销方案,最终获得稳定的购买客户市场分析
客户管理
业务拓展
营销选择1掌握外联部的市场分析方法与营销组合
2能进行外联促销策略和计划外联销售的计价和报价
3能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法进行旅行社营销策划和创意
4掌握旅行社业务市场拓展的各个环节及主要工作内容及程序
5会正确进行人际沟通,并能进行客户关系的有效建立
6进行旅行社外联部管理的能力热情迎接顾客的到来,在了解顾客旅游需求后,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介绍,达成顾客满意真诚迎送
宣传介绍
倾听建议
客户管理1掌握知道形体基本功、服务基本姿态、礼貌用语、接待不同客人基本礼节、各岗位上的礼貌服务基本技能。
2能进行门市业务操作与对客服务
3会运用门市接待技巧进行旅行社销售的促成
4理解门市顾客旅游需求与旅游动机的关系
5能分析门市顾客购买决策
6会进行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旅游产
品营销
与策划通过市场调研,精心策划,开展营销,获得企业效益市场调研
营销选择
企业宣传
广告策划1熟悉景区市场调研分析方法
2掌握景区营销策略
3熟悉广告策划、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表4拓展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拓展就业岗位景区服务、旅游行政管理等票务接待立足景区特色开展票务工作,出售给游客,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相关游览帮助票务管理
咨询服务
导游讲解
事件处理1掌握景区票务类型、设计、运作并能进行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
2掌握景区讲解服务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
3会运用导游讲解的基本技巧和语言艺术进行景区讲解服务
4熟悉景点导游殊问题的预防与处理
5熟悉景区咨询对客服务技能日常管理通过对景区的日常巡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游客的游览休憩巡查安防
设施管理
游客管理
事件处理1能分析景区经营管理的基本特点
2能进行景区巡检、咨询对客服务
3掌握景区游客管理方法
4熟悉景区设施分类及维护
5了解景区安全防治和管理知识
6会处理景区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7了解景区危机管理技巧和方法表5职业提升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职业提升就业岗位旅游(休闲)项目管理者1主题公园的管理
2旅游休闲俱乐部的管理1项目范围管理
2项目时间管理
3项目费用管理
4项目质量管理
5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7项目沟通管理
8项目采购管理
9项目收尾及后评价1熟练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2能够将相关知识运用到项目管理中
3能够对项目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旅游企业管理者1旅游度假村的经营管理
2旅游休闲的自主创业等1计划管理
2组织管理
3物资管理
4质量管理
5成本财务管理
6劳务管理
7营销管理
8文化管理1具备企业管理的管理职能
2熟悉作为管理者的权利与责任
3具有相应的企业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事技能、思想技能、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4结论
总之,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求,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特点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而制订,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定会受到社会和需求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一、专业实训课的意义
当前在中国大专院校中,培养适合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应用人才,专业实训课成为最主要的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训课成为最有效和最根本的途径。
学生借助短时间的实训,对社会、对旅游专业的需求状况等进一步了解与认识,从而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内外实训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对旅行社、景点、主题公园以及各大宾馆酒店进一步了解,对这些工作中所必须接触地点的面貌与常规工作运行,积累专业知识。此外,实训课还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从事旅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内容,要全面的覆盖旅游业各个相关的岗位,并且对各个岗位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重点突出。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中涵盖:重客房铺床、餐厅摆台、烹调基本功、轻服务模拟接待、设备保洁训练以及模拟厨房管理等。但是教学中重视操作训练,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考核的内容不合理,而且考核项目不完备等等。往往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时间严重脱节现象。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灵活的运用模拟餐厅服务、模拟客房服务以及模拟导游服务等相关的服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在学校中就锻炼和掌握较高的服务技能。但是旅游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尚未实现理论与时间的紧密联系。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在科学理论指导方面往往较为匮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2、重视操作训练,轻视素质培养。
中国旅游业朝着国际旅游市场进军,因而急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员工队伍,以保证服务水平符合国际旅游的高标准。一般国际旅游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并不是要求他们具备一流的操作技术,但是却要求他们在观念上进行改变,接受国际旅游业的服务规范与管理思维,养成良好的服务一是、专业理论素养与职业道德。然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重视学生操作训练,对学生素质培养却没有给予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3、实训课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能跟上新形势发展需要。
新形势下,旅游专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在教学设备方面依然保留原有的体系,不足以满足眼下旅游业发展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必须重视这一点,通过改革和完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建立模拟接待服务训练场地,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服务技巧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工作人员心理与顾客心理存在的差异性。在这种专业实训中,明确掌握规范化的服务用语的重要性,学会体谅顾客的消费心理,提供职业微笑、热情周到等的服务,让服务更加规范。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改善专业实训课教学的管理体质。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计划、设施条件、教师、学生以及管理制度等五方面。合理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建立教学管理体制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变化的人才市场,是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最根本的目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从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教学计划着手,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对“考教分离”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立足当前学校基本现状,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加强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前,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他们参加工作之前,需要有必要对他们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调整他们的职业心理,以更快更好的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适应工作岗位。对此,在实训课教学中,首先要从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操作水平以及职业道德,让学生具备市场所需的“说、写、做”的能力,与爱岗敬业的良好工作素养。其次,实训课考试应当引进符合旅游行业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从整体上来提升专业实训课的组织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最后,不断加强实训课中模拟服务、模拟餐厅以及模拟客房的训练,积极引进与国际旅游水平接轨的硬件设备,为学生创设与工作氛围相近的学习环境。
(三)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应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训课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相结合,参考各类竞赛规则,以此来衡量和评估学生及教学目标,依据旅游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内容。
四、结论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 现状 措施
时下,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但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基本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模式。可以说,旅游业发展的超前性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一、旅游管理体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旅游业发展之初,我国众多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西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进而对我国的旅游接待体系构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对此,我们按照“五个一起上”的方针,鼓励各行各业都来办旅游,旅游业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同时,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业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了各个行业的投资者,他们的经营行为和运作方式已经明显的具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倾向。但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又引发了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
其二,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文化为主,这些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文物、园林、文化等部门。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企业管理力很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
为此,我们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又符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具体来说,这些机构应当具备以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能够将核心旅游企业和相关游企业组织起来并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能够引导观光、休闲、娱乐和专项旅游同步发展,能够使我国旅游业早日迈上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坦途。
二、按照以上原则,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架和具体措施如下
1、全国旅游管理机构
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是国家最高的旅游决策和综合协调机构,由主管旅游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国家旅游局、国家民航总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任小组成员。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能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调节旅游供求矛盾,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的直属部门,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全国的旅游业,其基本职能是: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旅游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监督,提出并执行有关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远景规划、年度计划和具体的管理办法,负责旅游业的行业管理,运筹旅游业的发展资金,引导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控制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旅游产审批、评比、审计和培训工作。
2、地方旅游管理机构
省旅游管理委员会。根据一些省区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和做法,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是比较符合我国旅游业特点的一种模式。按照上海模式,旅游管理委员会是全省旅游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旅游管理委员会由本省主要领导任主任,旅游局和相关局的负责人任副主任或委员,下设有关能处室及咨询机构。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决定本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监督实施,决定或审批重要的旅游项目并监督实施,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或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类型,组织有关部门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3、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
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旅游企业的特点,旅游企业管理体制的理想模式可以概括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集团化。旅游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实行集团化经营,这是由旅游产业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单项旅游产品以一定地域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这些景观既难以移动,也不能替代,若按某条线路或某种方式将各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必然要跨越地域障碍。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活动,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若要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众多行业或部门只有联合起来,冲破行业或部门的界限才行。以上两点决定了旅游业必然是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也决定了旅游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走集团化之路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指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公司,它们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旅游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旅游企业都应当实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股份公司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趋势我国也日益明显。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和调控职能。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使得政府行为异化或弱化,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角度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参考文献
2006年10月28日至29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重点骨干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工作扩大会议”在福州最佳西方财富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的80多所重点骨干旅游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相关出版社的代表100余人。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目前全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有100多所院校。为规范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建设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指委将筹备成立“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组织全国旅游院校探讨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并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力量争取有关部门设置“旅游专业硕士”。会议提出,要加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建设,组织高水平旅游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材分社愿意大力支持在教指委组织下出版高等级的研究生教材。
一、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旅游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旅游管理学科的地位与传统学科相比是相对较低的。这是由于高校对旅游学科的性质上来讲,普遍定位是交叉性学科, 主要涉及历史、地理、人文、建筑、民俗、经济、政治、管理等学科研究的领域。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不够明确。
在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的学计划中,只是确定了专业方向中所包含的实习、实训项目和学时、学分。但是对于实践内容,究竟每项实习的目的是什么,能够培养学生的那些技能和意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不明确;实践活动设计是否可以实现培养目标,也缺乏深人研究。致使很多在校学生在实习之前对于实践的内容、目标和形式等都缺乏细致的了解,更不了解本专业的实习目的和行业所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多种因素
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改善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企业等相关主体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地位,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鉴于旅游学科特点和研究范围,很多专家学者都呼吁提升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吴必虎教授认为“只有大力加强公共管理的研究与教学水平,旅游管理才有可能成为一级学科”。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和促进中国旅游研究与教育发展,吴必虎认为必须“一是加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领域的沟通。举办学术论坛, 为两个领域的沟通提供一个平台, 对于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障碍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提升公共管理在旅游学科中的地位, 改革旅游学科的教材体系, 增加公共管理方面的内容,开设旅游公共管理的基本课程以及政府信息管理、旅游地特许经营、目的地营销等专门课程”。
(二)改革课程体系,注重技能培养
安排教学内容时,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课程内容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跟得上行业发展要求。在课程模式上,加强实践性特色,适时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第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制定较为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实习目标、实习方式、实习要求和实习效果等。第二,在每学期的课程设置上,随课程增加一些实习,让学生每学期到可以接触到本专业不同领域方向的教学实习。此外,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严把质量关。避免选择内容陈旧的教材,要时刻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新动态、新成果,选择与行业发展及需求相配套的新教材、好教材。
(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大一新生侧重于进行就业意识和旅游行业认知方面的培养,引导他们了解行业内部相关知识,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三年级,促进其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形成与提高,增强就业能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系统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特色,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岗位实习等。四年级则是通过4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放得下本科生的架子,认同与本行业相关的服务行业,摒弃眼高手低的心态,虚心的从基层服务做起。
(四)加强对教师的行业意识培训
1、教学计划注重理论、轻视实践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就决定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这些都需要实践或者实习过程才能够实现。当前,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偏重理论知识,确实实践知识和技能,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在实践或者实习的过程之中对自己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完成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实习的时间最好不多于三个月,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多进行一到两个月的实习,实习时间较短导致很多学生不容易找到实习单位,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不能具备充足的时间去熟悉企业的情况,很难达到实习的效果。
2、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对实习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把实习环节当作学校要求的任务去完成,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切身参与到实习环节中,甚至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应付过去;第二,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能清晰了解自身实习的目的,工作不认真,白白浪费了实习机会,对学校和企业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学生的实习环节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维护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的过程。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习环节的重要性。
3、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大多是高校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安排在酒店的一线经营部门进行实习,较少高校会将学生安排到旅行社、景区或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实习。这就导致了实习的内容过于单一。而酒店为了保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求学生的实习至少要达到6个月,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允许更换岗位。长时间、单一性的实习内容导致学生随着实习时间的增长,工作的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厌烦、抵触、消极怠工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效果。另外,学生仅仅进行酒店方向的实习,使学生缺少导游实习、旅行社实习、景区实习以及旅游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实习的经验,导致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的认知模糊,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定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不到位
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实习单位及实习生之间联结的纽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实习指导教师都没有很好的起到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为指导教师仅仅是负责将学生送往实习基地,实习后再负责将学生接回。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不能及时将学生的身心现状反映给高校和企业,也没有将高校和企业的要求或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学生,他们仅仅是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参与教学的,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的经验,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习过程中,都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体系的方法
1、调整教学计划的重心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在教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实践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之后要多安排实践内容,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实习环节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依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知名学者或者旅游行业企业家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或者工作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其次,教学计划可以将学生的实习时间增长,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对实习单位进行选择,充分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且可以深入的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使自身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从而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2、丰富实习内容,为学生择业奠定基础
一方面,高校应该依据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及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的趋势,应广泛开辟酒店、旅行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景点、会展公司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保证实习的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将学生安排到两个单位进行实习,以期丰富实习的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的和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在尊重实习单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实习期望,同时也可以达到使实习单位重视实习生的目的。
3、加强对实习过程的指导
首先,高校要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定期的为教师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具备指导实习生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把对实习生的指导重心放在学生的心理辅导上,这是由实习地点距离高校较远,实习教师无法随时跟踪指导所决定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情绪的波动。实习前,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会产生紧张甚至惧怕的心理;实习前期,学生面对角色转变、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的压力,会感到不知所措;实习中期;学生面对长期单调的工作内容,会产生厌烦、抵抗的负面情绪;在实习的后期,学生面对即将结束的实习生活,会产生急切、躁动的情绪。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实习期的心理变化和个人特点,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在时期期间,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到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积极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体系。
4、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实习评价体系
首先,高校可以依据企业针对员工建立的绩效评价方法,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校的考评、实习单位的评价、顾客调查、同学评价等评价内容都融入到实习评价系统中去,使评价内容趋于多元化、客观化和公正化。其次,实习评价体系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个体进步程度上,将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这就决定了实习的评价标准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归类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实习评价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因此高校可以在实习中期增加一次考评,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而且能够提升实习评价的反馈效果,确保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到能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东西。
三、总结
通过对相关旅游企业的调查发现,本科院校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旅游企业所期望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
(一)基本技能需求分析。
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技能需求主要是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相关专业证书。首先,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口语水平,在实践应用中能进行日常的口语交流和英语写作,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要求相对较低;计算机水平要求主要是对办公自动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的操作要求较高,而对程序设计和网络技术的相关要求则较低;旅游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相关证书主要是“导游人员资格证书”、“服务职业资格证书”、“旅游星级饭店职业英语等级证书”,而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等证书的要求则不高。
(二)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知识素养方面,旅游企业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有旅游专业知识、旅游专业英语知识,还要求其在旅游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有所储备,如商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旅游业时事政策知识等;能力方面,旅游企业较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旅游管理毕业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技能方面,旅游专业人才需具备语言表达技能、英语技能、自动化办公技能、客户行为分析技能、信息收集分析技能等,学生较为缺乏的是客户行为分析技能和信息收集分析技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本科高等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尽管目标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着重追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或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严重,很难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仍旧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较小,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性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的只是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操作,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下的操作,也制约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而有的院校甚至由于条件有限完全取消了实践操作课,以纯理论课来代替实践课。这样的课堂实践教学严重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校外实践教学不完善。
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主要以实训基地为主,虽然一些高校建立有自己的合作实习基地,但是稳定性相对较低。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而一些企业是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来进行挑选,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实践的内容,一些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则得不到实习的机会。这些都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活动的发展。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这一培养目标要在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完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加强并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在设立理论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设置。更为重要的是要保障实践课能够有效切实的进行。对于不具备上实践课的院校要完善实验室的设立,以保障实践课正常进行的硬件设施。并且加强对实践课的监督管理,谨防一些教师取消实践环节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其实践教学离不开校外实习基地的设立。现在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旅游院校办学的一种模式。我国也应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模式和经验,来完成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高校应建立自己关系稳定的合作企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既结合在校学生的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也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适合企业也适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践育人 专业特点 实训
育人是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任务,因此做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摇篮的高校应将育人做为主题发展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不断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充实实践育人的内涵, 是强化高校育人教育理念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实践教学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乎已经成为高校旅游教学界和旅游业界的共识。
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将会成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应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教育出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旅游管理人才。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意义
全国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及类似专业教学部门均不同程度地给合自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具体实际,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然而,总体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并未根本消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缺失以致在就业市场的“相对过剩”正危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无疑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敲响了警钟,客观上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显得既重要又紧迫。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的建议
3.1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可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是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应选派教师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行业的迅速发展。
3.2建立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建立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建导游模拟实训室,第一学期有三周左右的模拟导游训练,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为下企业打下基础
3.3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协作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校高专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了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特色,我们加强与企业联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聘请校外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为学生实习提供真实战场,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3.4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同时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暑假等节假日,是旅游的高峰期,利用这些时间段,可以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从而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多方受益。
结论
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在办学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高校教育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教学规律与行业生产经营规律紧密结合,使教学服务于企业,贴近于企业,使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顺应市场规律,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大力开展和加大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5):118-119.
[2]刘冰清,陈国生.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71-74.
[3]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2.
[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