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时间:2023-07-27 16:23:3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公路经济;转变经济

1引言

公路经济包含公路和经济相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城乡经济发展渐渐统筹,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工业生产基地及其他有关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公路经济的巨大活力和生机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交通业发展,特别是内陆地区,公路客运较好的把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到一起,公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也在一直不断地提高。这种形势下,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2.1转变方法措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正在进行转型,转型时出现很多不合理现象,例如:忽视人们群众利益,公路经济转型时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步骤实施进行,致使转型过程一片混乱。与此同时,公路建设部门及管理部门没有相互协调、配合,使公路工程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一些施工单位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如何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模式。

2.2管理人员缺乏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然而在改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人员缺乏经济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公路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与实质,认为没有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些管理人员对公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观念守旧,不愿意或者不会创新,对公路经济的发展和公路建设工程缺乏深入了解。

2.3缺乏必要的转变机制

要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机制做依靠,而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失转变机制问题是否普遍,一些管理部门缺失管理机制,在实际工程管理或企业发展过程就,不能喝我国公路的经济转型机制相适应,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公路发展的有关机构,因此,在公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

3发展公路经济的重要作用

3.1可以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公路建设对其所在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路在很大程度方面可以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带动周围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很多企业发展都是用公路建设工程来带动的,公路工程可以招商因此,多数城镇都是凭借公路来带动经济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每个城镇都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和可利用资源,分析交通情况,不断优化城镇工业布局,逐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进而增加各产业科技含量,进而扩充发展规模,给地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能够加快城镇化的继承

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公路建设,公路是帮助城市和周围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公路,是促使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网点。公路能够显示城镇对货品流转的效益,可以强化城市人们劳动力,促使城镇商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县城或小城区来说,公路能够加快它们的发展步伐,加快它们城镇化的进程。

3.3促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城镇和外界距离会随着城镇周围公路经济的发展而变短,所以,公路经济能够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带动非公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城镇间商品快速流动,同时,公路周边批发市场会随着增加,带动服务业发展。某种程度上讲,公路经济发展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公路网能够把各个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路线,带动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4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及措施

4.1不断完善经济转变的方式

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过程中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转变方式,具体措施有:转型时一定要严格依据有关程序进行,防止出现各种复杂、混乱的现象;转型过程中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问题从人民群众角度去考虑和解决,使人们渐渐重视经济转型;努力协调好建设方面与管理方面关系,站在宏观角度看待各种公路经济发展问题。

4.2管理人员不断增强转变意识

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要获得有效转变,必须要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转变意识,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转变发展发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有关经济发展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引起一连串问题,管理人员必须注意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转变意识,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及引进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

5结束语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有效转变,才能逐渐实现公路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才可以获得更好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转变意识,逐步完善各项转变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转变机制创新,推动公路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研究[J]. 时代金融. 2013(36)

第2篇

关键词:新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透析发展本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技术水平、劳动力价格低廉、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快速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当量,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更甚于创造品牌产品;各产业组织尽管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技术能力。导致我国技术装备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使得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变得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新型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发展新型产业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型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技术装备能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新型战略性产业规划和发展工作已经启动,各地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的热情很高,现就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合理布局、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缺乏一定全局性统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国家层面的全局布局统筹规划的重要性来,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严格就各产业项目发展布局及定位、产能等具体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安排,避免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二、积极培养市场、完善产业衔接

从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新型战略性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许多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是朝阳产业。由于产业进入资金、技术门槛较高,民间资本进入存在极大的困难,且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为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外动力,造成很多民间资本停留在观望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行业激励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是其快速成长壮大。

三、完善科学技术支撑机制,提升技术装备实力

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如原本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却由于技术资源产权归属问题,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却是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造成新型产业发展良机丧失、失去了赶超的绝佳时机。

四、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比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小、渠道少等限制,资金问题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创业初期的小微技术型企业大多都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资源分散。且企业多以单打独斗的形式进行市场拓展,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五、要大力推动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

1.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产能总体控制,科学合理的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切实考虑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基础、现有条件、市场前景等差异,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合理发展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行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造成产能过剩,资源的浪费。国家发改委已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及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

第3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进一步提出了“四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新要求。这既是对以往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断的丰富和深化,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四个着力”的目标要求,抓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为我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指明了方向。

一、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市场主体是转方式的承载者,其活力如何决定转方式的程度。在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尤为迫切。企业、政府等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不愿转方式或转得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机制障碍。应看到,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体制机制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进而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因此,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势必制约市场主体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落实新兴产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向绿色发展型转变。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不断增强其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二、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我国保持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当下,面对“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开始减弱困境,倒逼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转换。十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哈尔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尽管已具备一定的制造能力,但因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必须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应充分发挥科教优势,高效配置和集成创新资源,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哈工大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

三、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国际国内看,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都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产业层次,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相比之下,哈尔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值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层次也不高。要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按照十报告提出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要求,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培育壮大生物、民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云计算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动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各国的主流选择。面对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压力,迫切需要加快对外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向依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新优势的转变。就我市来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就要创新开放模式,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招商引智”转变。抓住国家和我省沿边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加快申请辟建我市综合保税区,将其打造成对俄开放高地,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全面释放对内对外开放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讲师团

第4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内在关联,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结构变化上的表现。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于企业,才能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条件。客观的市场条件迫使企业必须有这样的观念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条件越充分,企业这―观念也就越强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具体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必须在投资体制上保证政府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比重,放宽对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的限制,使提高消费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都能够得到体制上保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体制上保证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多地向直接形成居民收入的方面倾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数量,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得更多的收入。

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必须从体制上扭转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最主要途径的这种观念和做法,使企业逐步提高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入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上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源的不同,反映的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在体制上保证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政府作为政策的制订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主要通过制订政策来实现,而政策是政府功能最主要的体现。政府政策能够影响所有的生产主体,所以,政府的作用远大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经济发展政策不仅从宏观上主导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从微观上规范着企业的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政府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要求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它能够按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或对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或对哪些方面进行限制,并能够进行灵活的调整。政策具有的这种独特优势和作用,决定了研究和制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为整个社会实现这一转变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是政府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5篇

关键词:转变 经济 发展方式 思考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刻不容缓”的迫切程度,并表达了“要毫不动摇”、“打好硬仗”的决心。

一、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一)“GDP增长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自身结构性缺陷的长期累积,形成的矛盾与问题日趋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GDP增长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硬道理”发展理念指导下,围绕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把改革经济体制,尽快扭转经济短缺,促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任务,从而形成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GDP)增长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主导型”发展方式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制度,标志着我国经济短缺时代的彻底终结,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确立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2、尽管“经济增长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但自身也隐含了一些结构性缺陷。

缺陷之一:经济、社会、生态领域发展不协调。“

缺陷之二:公平与效率失衡。

缺陷之三:投入结构不合理。

缺陷之四:需求结构不协调。

缺陷之五: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

(二)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的新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倒逼”效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三,新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切入点

(一)切实转变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根本的是把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偏重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

“以民生为本”,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的提升和发展,它不是要否定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硬道理”发展理念,而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和内外部形势的新变化,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拓展到“以人为本”和“两型社会”,力求实现可持续增长中的科学发展。

显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所追求的“科学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扬弃、继承和发展,它仍然强调GDP的增长,但这种增长要从片面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到数量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型增长上来。与此同时,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民生改善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又好又快发展,使国民经济走上“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和本质所在。

(二)以扩内需为导向,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必须对分配、财税体制进行改革:要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其消费能力。要加大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由此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通过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来缩小收入差距,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包括提高劳动在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累进率,通过税收再次分配方式,实现收入由高向低的转移,来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东、中、西地区的收入差距。

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内需大约1.2万亿消费和投资。

农村是一个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广阔市场,要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夯实“三农”的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三)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特别是低碳经济,作为后危机时代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新兴战略产业,应予以全力的政策扶植;大力推进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优化升级;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的生产企业,要坚决关停转,毫不手软,特别要注意不应将这类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对新项目的投资,要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和规模壁垒,达不到要求坚决不予审批。只有明晰化的产业政策规制,才能真正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抓住低碳经济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节能减排,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处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的国际分工格局,由贴牌产品的中国制造转变为自主品牌的中国创造。

(五)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制定好相关的政策和管理机制,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如期、顺利的进行。

一、经济发展方式现状及成因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为主,使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由以往的主要依靠生产和物质要素投入转向科技要素的投入,以便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与挑战

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各种弊端都表现出来,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出口难度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却极易出口,这足以表明,经济危机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改变政策,市场、资源之间矛盾重重,气候的不断变化、能源的安全问题和粮食的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形式保护主义逐渐走入市场,在国际形式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历史发展证明,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力地位,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不断发展与进步,应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主要机遇,以使我国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发展。

2.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会提高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现阶段,世界能源资源严重稀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与革命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低碳经济,部分科学家预计,在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将会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主要特征是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科技革命作为主要切入点,能够从长远的眼光去预测未来,在一些主要领域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没有居于主要的位置,缺少企业自主核心技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原因。

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主要是指:应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走符合中国发展的自主创新型道路,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为主转化为以创新为主,通过创新带动经济的稳固发展,即把创新落实到建设现代化的每一步。通过自主创新,逐渐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尽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逐渐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证速度有所提升,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建立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指明了道路与方向,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会带动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 三、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应依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学习他国的发展模式到进行自主创新的转变,我国经济的稳固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这就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加强教育的改革。科技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应始终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的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科技成果逐渐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使科学研究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稳固基础性建设的同时,不断进行前沿性建设,科学、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的注入创新要素,逐渐的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与体系。国家应增设大部分科技研究院,在高等院校里,也应建立科研基地,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引领企业家进入科技创新的行列。第三,国家应重点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第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发挥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建设一批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团队,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以使彼此进行交流与学习,更好的为建设现代化服务。

2.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国立和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以能源、信息和生物为主的革命正在逐渐的兴起,每个国家都在向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发展规模大,但是实力不够强大,资源污染高的行业比例较大,服务业发展缓慢,要想从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我国必须朝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以把握重点突破难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确保事物安全的同时,还要缓解能源问题带来的各种危机,满足不同需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和其它相关产业,能够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安全,使农产品实现优质、营养和功能化,引领农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不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应始终坚持节能优先、创新为主、低碳环保的原则,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资源体系可持续的发展,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第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机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更离不开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属于我国自身的互联网系统,加大保护力度确保重要信息不泄漏,使我国社会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是核心,对于在科研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和政府应给予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荣誉,充分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尊重知识、人才和劳动,这不仅能够激发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还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资源,不断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现阶段,我国部分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评价和考核科研人员水平主要是通过接受多少课题、经费、文章发表的次数、专利获得的情况等等,不够重视成果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地方在评价和考核科研成果时,即使是通过论文、课题等形式进行评估,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却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使某些科研人员的成果被他人窃取,没有发挥科研成果的主要作用。

第7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这是指导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总书记在春节期间考察河北时明确指出,河北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传统产业多,资源依赖性强,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迫切,因此一定要下大决心、下硬功夫,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书记的讲话切中要害,寓意深刻,要求明确,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

一、搞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目标

现在大家都在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我觉得我们是喊得多、讲得多,具体措施少,抓落实不够,思路还不太清晰,目标还不够明确,缺乏转变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没有很好地解决往哪里转、如何转和靠什么转的问题。因此,我建议河北要兼顾节能减排,兼顾地方财政收入,兼顾长远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搞好河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转变规划和实施方案。第一产业怎么转,第二产业怎么转,第三产业怎么转,新型战略产业怎么发展,都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研究,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分析,提出具体技术路径,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要明确目标,划定时限,落实责任,分阶段实施,严格考核,像抓节能减排“双三十”那样抓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否则很难落到实处。

二、立足河北省情,选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产业结构上讲,由现在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从需求结构看,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消费拉动要超过投资拉动。从要素结构看,由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我们现在谈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从河北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传统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其由大变强、由粗放变集约、由低端变高端、由数量变质量。传统产业是河北的重要经济支撑和财政收入来源,如果放弃传统产业,另起炉灶,一味追求发展新兴产业,那是不符合河北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开发具有产业控制力强,附加值高,低碳特征明显的新产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同时,要加大改革力度,把对传统产业技改创新的过程,变为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扩大规模的过程,变为向工业园区集中、提高聚群效应的过程,变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第二,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河北既面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严峻挑战。我们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类同,二是重复建设问题,防止一哄而起,盲目上马。我认为,河北在选择发展新兴产业时,要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要上就是顶端的、世界一流的、拥有核心技术的,严防类同和重复建设。特别是要上一批能够改变河北发展基因的大项目,要把握好三条原则:一是项目选得要准,二是技术要新,三是行动要快。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政府要发挥好培育市场的作用。第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根据河北实际和优势,应优先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生活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重点抓好旅游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等等。第四,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有特色,二是要有规模,三是要有市场。第五,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中央把扩大消费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扩大消费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大幅度增加国民收入,使大家有钱消费。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使人们敢消费,消除人们的消费后顾之忧。

三、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近,总书记在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成就展览时再次强调,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谁掌握了高端技术,谁就赢得了主动;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这是当前国际国内竞争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河北当前最缺的就是核心技术,缺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的是世界名牌,缺的是高端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当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我们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还不足3%,我国的信息技术每年支付专利使用费高达4000多亿元,80%以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2009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是5万项,我国是8000多项,也就是说,在创新能力上我们同美国的差距是1∶6。而从经济总量上看,我们同美国是1∶3。由此可见,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科技和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就河北而言,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特别是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二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好省内现有人才的作用,想法留住人才,为他们施展才能搭建平台。三是围绕河北省产业发展需求,面向京津,在世界范围内不惜血本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四是发挥北京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及河北省大专院校、大院大所的作用,搞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对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引进吸收和集成创新上下功夫。五是围绕河北省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公共技术难题,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以此来提升河北省主导产业的整体水平。六是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河北省重点企业、大集团、大公司为依托建立研发中心,汇集高端创新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以此来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的主要标志,一是看是否节能减排了,二是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了,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增强了。

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第一,要求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执行力。第二,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积极营造环境,要用节能减排硬性约束逼着转,靠科技创新支撑转,用政策保障引导转,抓住机遇加快转。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转变发展方式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重要考核内容,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只要我们立足省情,抢抓机遇,下大气力,用真功夫,河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出河北科学发展的奇迹。

作者:河北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责编/于亚博)

第8篇

关键词: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以gdp的增长速度为核心,造成资源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2.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本身技术含量很低,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有品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产业价值链低,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发达国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已达到70%以上,可在我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则高达72%,技术进步仅占28%,产品附加值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这对我国的出口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广东、浙江等省许多企业纷纷停产、减员甚至倒闭,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3.国内消费长期不足,难以拉动内需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虽然消费的金额在增加,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乃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比例仍然算比较低的,美国消费约为gdp的75%,其中居民消费为50%左右;印度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2%,其中居民消费占61%;而我国2007年总消费占gdp比重为51.4%,2006年为52.2%,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37%左右。居民的消费能力未获得完全释放。再加上金融危机本身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削减支出,尤其是需求弹性大的高档耐用品的支出。这从2009年1月份银行存款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看出,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010亿元,同比增长20.7%,较2008年12月上升3.3个百分点。

4.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产和破产的增多,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由于订单急剧减少,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中小企业裁员大增。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增加0.2%,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现凸显,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1.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中国能否实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的“减排承诺”,调整产业结构是治本之道。由于重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使得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和减排压力。钢铁、水泥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制约。当前,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国正抓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落实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3.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一是在调整消费结构中,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最终消费。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未来预期,因此,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为了扩大农村消费,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实施,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4.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城里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有利于释放资源、土地方面的压力,也更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第9篇

关键词:创新管理 ;煤炭经济;方式

能源企业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能源推动了大机器生产的运行,使得人类劳动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能源是时展的引擎,几百年的发展阶段,煤炭资源从最初的为人类开采利用到最终的形成一个强大的能源产业,其开发程度以及利用总量都在不断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今煤炭企业的趋于衰弱,其煤炭储备率不断下降,且对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使得人类不得不另寻他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虽然煤炭经济仍旧庞大,但是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对煤炭经济进行优化创新,推动其从开采加工到使用一系列环节的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煤炭经济的平稳转型。

一、创新煤炭经济管理模式的迫切性

(一)煤炭资源储备不断下降

煤炭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地球经过上亿年的演化才产生的物质,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供应的有限性,地球上储存着巨大藏量的煤炭资源,若以正常的生产水平进行开采使用,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然而在现代社会,由其人类开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出现惊人的疯长,在短短的五十年间开采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史前所有消耗量,并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全球之间不断相互连接,一场更为广阔的的科技革命横扫全球,而在这一过程中,煤炭资源充当着能源使用的主力,世界上几乎所有工业发展国家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之末天然气等能源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这一发展过程对煤炭的消耗是惊人的,导致许多国家的煤炭储备全部清零,更多国家也面临煤炭储备警戒线,全球范围内煤炭储量大幅度下跌。除了过度开采之外,人类的不合理的开采活动也是导致煤炭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人类在很长时间内都通过露天开矿方式采矿,这不仅使得大量的煤炭资源被浪费,而且导致了严重的污染,此外便是人类在利益的趋势下,不断进行非法开矿的活动,由于私人开矿在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限制,因此往往是通过小作坊的方式进行,这使得在没糖开采程度以及出煤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而且还往往伴随着矿难事件,严重破坏了煤炭资源利用规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今煤炭经济的窘境。

(二)改善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经济大高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对人类历史的推进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在人类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不得不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环境污染。人类经济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环境污染的发展史,在人类采用机器生产的那一刻起,环境污染也随着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近几百年间,除了土地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污染外,最受人注目的便是碳排放量不断增长,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强,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加剧,现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煤炭长期作为人类生产的主要能源是这一系列污染的主要因素,由于煤炭本身所含成分具备许多污染物,因此在燃烧后便极易散发到空中,增加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正因为这一点,人类必须不断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其污染物的产生或是说不断利用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资源,因此煤炭经济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加快创新过程,以创新带动产业转型,从而实现长期发展。

二、促进煤炭经济管理模式创新

(一)科学规划煤炭开采计划

促进煤炭经济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做的便是从煤炭开采这一步进行,在之前的没糖开采中,虽然国家不断颁布法令来规范煤炭的开采,并且鼓励煤炭企业的兼并与联合,从而排除不规范或是能力不足的小型煤炭企业,然而在此类法令实施后,仍旧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开采的情况,首先便是受利益驱使而开展经营的小作坊式煤炭开采,这不仅加剧了煤炭企业间的竞争,浪费了大量可用资源,而且与此同时也使得煤炭企业的创新空间缩小,不利于煤炭企业集中力量促进其创新重组,这对煤炭企业来说又可能是致命的,另外,在煤炭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煤炭开采计划,未能对特定地区的煤炭开采承受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对煤炭开采的后期处理工作也做的不尽合理,从而导致了许多方面出现资源浪费或是环境污染的状况。要促进煤炭经济的合理转型,促进煤炭开采的合理科学进行,减决策的失误,努力促进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推动煤炭经济转型的必要步骤。

(二)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煤炭本身存在着许多的污染元素,在燃烧的过程中若不加以处理则会产生诸多污染物质,这对于环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促进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就必要需要减少其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而在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便是减少煤炭中污染物质的散发,充分利用其中各种元素,现今我国在煤炭使用上,技术仍旧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对于促进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在促进煤炭企业的转型上,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必须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创新,尤其是在煤炭的多重利用上,对煤炭进行全面有效的利用,一方面减少煤炭可用部分的浪费,加强单位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则要不断的加快煤炭污染物质的控制,通过排放控制已经净化技术,对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残渣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进行再利用或进行无害处理,不断促进煤炭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的推动其绿色转型。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煤炭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利润,因此许多人在利益的趋势下对煤炭资源过度开发,亩使得煤炭长产业的不断衰微,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不断关切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对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都实施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预,并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扶植煤炭企业进行创新改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方式来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协调,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仍旧未能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始终保持原有的状态,这是得煤炭产业的改革创新难以真正的进行下去,对于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对这一问题,便要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煤炭企业的改组运行以及管理进行实时的监督,保证各项政策以及理念的切实落实,减少在执行过程中的权钱交易,保证煤炭企业的改革在阳光下运行,使其改革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促进煤炭产业与先进经济发展模式相接轨,实现煤炭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能源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要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发展,确保的确环境污染在可控范围之内,由于煤炭等能源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会给外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促进能源产业的继续繁荣,就不得不加快其能源革新的步伐,减少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的和谐统一,当今煤炭经济面临的环境便是要求我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煤炭产业是否能够合理有效的得到改革发展以及煤炭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都由我们现今的努力而决定。

参考文献:

[1]邵天一,姜斌,陶新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J].水利发展研究,2013(05):20-24.

第10篇

关键词 生产经营 经济运行质量 社区

0引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对社区自身来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为实现油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1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

1.1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面临难得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有望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石化行业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综合实力的跨越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处在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机遇期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的最大发展机遇。当前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管理与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优质、生活便利”新家园的新时期。因此,提高社区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1.2提高发展质量是建设大本营的必然要求

胜利油田对社区板块在稳定队伍、保障原油生产上寄予厚望,对社区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快了胜利大本营建设步伐。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方便职工群众生活,维护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让职工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打造上游长板上来,是社区工作的应有之义。建设大本营,关键在于保证工作质量。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优质的服务,大本营就很难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1.3提高发展质量是社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

社区经济运行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一定要以更高标准看待自己的工作,用放大镜审视自己的不足,用显微镜看待别人的经验和长处,用望远镜对待社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发展趋势,自己与自己比找准优势,自己与他人比找出努力方向,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虚心学习借鉴油田内外同行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解决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要求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切实解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彻底、不给力,工作有安排、有要求、有落实,无回音、无反馈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开拓思路,让优点更优,让短板变长,以精细管理保经济发展、以优质服务促经济发展。

2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对策

2.1要强化管理精细、机制灵活、责权明晰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要对成本与投资实行全过程监控,实现透明化操作。要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把严控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社区生产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ERP、内控为切入点,以“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为抓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细化成本核算单元,实施成本过程管理,责任主体细化到基层队、班组和个人,构建标准成本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实施月度成本发生情况通报制度,成本费用不仅要控制好,而且要运行合理、合规、合法,严禁出现变通使用、违规使用情况发生。要完善预警、分析、跟踪督查制度,形成责任逐级清晰、管理逐级下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的编制、预算审核平衡、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监控与分析等流程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成本费用不超。要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项目、政策,为社区创造更加宽广的空间。

2.2要强化招投标、合同管理于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市场队伍准入制度,全面落实归口管理、分级运作、逐级负责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合同管理,加强财务稽查,加强重大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察,从源头上控制经营风险。

2.3要强化节点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工作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

要从梳理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职能定位入手,科学分级分类,建立精细化、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涵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监督的全方位闭环管理流程和标准化运行机制。要推进以法律合同管理、投资决策审批、全面预算和月度工作报表为主要手段的经营管理标准化流程建设和以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监控、成本项目管理与审计、纪检监察为主要手段的风险监控标准化流程建设。要根据“建标形规范,对标找差距,追标提质量,创标争一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系统、各行业、各岗位的管理节点,人人有节点管理责任,层层有节点管理标准,使节点管理覆盖整个社区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依责任考核”的精细管理体系,消除管理死角和管理盲点,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4要全面实施绩效考核,以绩效定收益,以贡献取报酬,发挥好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的作用

薪酬激励虽然不是激励职工的唯一手段,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要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好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以此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激发全员“我要干”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全员的主动性缓解社区人员严重短缺的压力。要严格落实管理局的政策,稳妥实施劳动家属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职工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

3结语

第11篇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宁德继续用好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优惠政策,深入挖掘潜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十一五”时期,宁德大力实施环三都澳发展战略,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继2003年沈海高速公路通车后,2009年宁德建成开通温福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白马支线。在海西建设和环三战略的强力带动下,宁德先后引进建设了大唐火电、宁德核电、海西宁德工业区等一批临海重点产业项目,储备签约了大型钢铁、石化、能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加快环三跨越崛起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央企大项目带动下,目前全市在建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全市投资总和的3倍。与此同时,宁德电机、茶叶、食用菌、水产品、水果、药材等传统产业正在品牌战略带动下欣欣向荣。旅游业如日初升,继“闽东北亲水游”线路2007年荣膺“CCTV全国完美假期十佳线路”之后,由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联合申报的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2006-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5.1%、21%、31.6%和18%,增幅均在全省前列,并呈现逐年加速之势。

下一个五年,是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也是宁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十一五”期间,宁德工业化快速推进,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我们还是以传统的、渐进的方式推动发展,将难以在“十二五”期间赶上发达地区,而且很可能进一步拉大差距,甚至被正在加快发展的地区所超越,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落在人后。当前,宁德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紧迫任务,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争取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在此良好基础上,认真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宁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宁德的跨越发展。在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强化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充分发挥宁德三都澳深水良港世界少有,工农业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主动对接中央、省里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以更大的手笔、更大的气魄,从各个领域源源不断地策划、运作、生成、落地一批具有重要牵引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在确保在建和已签约央企项目顺利建设的同时,争取再引进一批央企和跨国公司,努力把宁德建设成为国内外战略性重大项目投资的区域中心,形成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发展的局面。

二、加快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围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要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带动、企业上市、节能减排等为工作重点,持续推动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汽摩配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整合提升、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同时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技术、生态环保、海洋科技等战略性产业,着力打造海西清洁能源基地、全球最大的氧化锆生产基地和海西药城,以新兴产业的后发崛起引领转型跨越。

三、加快新增长区域建设。要科学规划,重点抓好溪南、漳湾、赛江、沙埕等四大工业片区和内陆县重点工业片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业片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其中溪南工业片区要争取建成一个低碳、绿色、循环利用的现代化石化产业园区,漳湾片区要积极建设万亩台湾工业园,赛江片区要加快发展能源、船舶、冶金、机电装备等临海工业,沙埕片区要大力发展冶金、造船、电力、汽摩、物流等产业。同时,加强山海联动,推进“飞地”投资产业区的培育,为内陆县创造工业用地新空间。

四、加快港口开发和通道建设。按照打造综合性国际化深水大港的总目标,建设以三都澳为核心的港口群,努力打造区域性组合大港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按照“北承南联、西进东出、通江达海”的大交通网络布局,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打通中部内陆腹地通道、“长三角”地区对接通道、环三沿海联系通道。促进宁德港腹地向浙南、赣北、鄂东地区延伸拓展,为打造中部地区重要出海口奠定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格局。

五、扩大对外开放和对台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宁德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快速提升的环三效应,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宁德与发达地区的对接融合。全面扩大资本、产业、技术、人才引进规模,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尤其要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和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契机,从高层往来、产业对接、旅游合作、文化互访、对流等各个方面,推进宁台两地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六、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城乡融合、山海联动、市县互动,抓紧编制完成环三都澳区域城镇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临海、跨海、环海”的发展步骤与“港口、产业、城市、生态”互动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新农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学制订人才规划,大胆创新人才机制,想方设法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为宁德跨越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在充分发挥现有院士科技园、专家服务团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转移集聚,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八、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首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过得去”的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覆盖水平显著提高。在这基础上,着眼于让人民群众“过得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同时努力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从宁德的“十二五”跨越发展中共享更多成果。

第12篇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1-0038-04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近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总书记于2010年初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强调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总理在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2010年9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何等的重要和紧迫!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粗放型经济”是以扩大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再生产的一种经济发展类型,即主要是在原有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投资、设备、扩大场所和增加劳动力等来增加产量。粗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粗放型经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经济效益低下、资源配置效率差、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投资需求不断膨胀、经济结构失衡、技术进步缓慢、产品附加值低及缺乏竞争力等。

“集约型经济”是以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再生产的一种经济发展类型,即主要通过挖潜改造、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快资金周转、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不断采用新技术及新工艺、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集约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和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集约型经济是一种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相统一的良性循环经济。

2.从高碳型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高碳型经济”是依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类型。其主要特征是高速度、高能耗、高污染和低含量、低效益。

“低碳型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耗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类型,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实质就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型经济同样是一种良性循环经济。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刻不容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主要由“三大压力”和“四大需要”所致。

1.三大压力

第一,资源(特别是能源)压力。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扩张。按国内专家测算,我国现有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3年,天然气储量只够开采40年,煤炭储量只够开采60年。我国的稀土资源很丰富,储量占全球的30%,而贸易量却占全球贸易量的90%,乱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必须有效开发,加强监管。

第二,环境压力。一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由于自然环境脆弱、人口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监管滞后,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污染的趋势总体上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随着经济回升势头日益强劲,产能释放更加明显,污染物产生量有所增加,甚至一些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死灰复燃”。三是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累积的环境问题开始暴露,城市空气污染等新问题又开始凸显。

第三,国际社会压力。目前国际上已签订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出台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各国也纷纷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来加强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少数发达国家正在贸易领域磋商制定包含“碳关税”条款的国内法案,并且还酝酿着在相关国际组织提出将“碳关税”纳入国际贸易规则。我国则承诺在2010-2020年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40%-45%。

2.四大需要

第一,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需要。我国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短时期的经济增长。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国标,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那么就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本意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减小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此,要通过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二,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的需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的恶化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暖化,保证自然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宜居。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的需要。现代能源中,无论是煤、石油还是天然气,在化学结构上都是以碳元素为骨架组成的有机碳化合物。以这种高含碳与高耗能推动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且,这类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的当务之急。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高碳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公共财政应积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公共财政如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总体上说应该牢固树立“一个战略思想”,做好四项工作。

(一)牢固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因此,财政部门应有“加快转变”或“刻不容缓”的紧迫感,以上述tt五个坚持”为战略思想,积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二)公共财政应积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四项工作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投入

(1)增设发展低碳经济支出项目,建立专项资金,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应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发展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农村应积极支持、推广沼气的使用。

(2)加大低碳经济基本建设。一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加大山区植树造林力度,积极推进城区公园及绿地建设,扩大绿化面积。二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政府应建设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建设自行车道路,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

2.加大财政补贴

首先,加大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节能环保工程的财政补贴,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次,对于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和建设进行补贴,吸引企业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最后,采取对消费者进行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消费者使用和消费节能环保产品。

3.深化财税改革

(1)实行奖限税收政策,完善税种结构。奖限税收政策是指对于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型的企业要进行税收优惠奖励,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要采取提高税率、加强征管等方式进行限制。在资源税方面,应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把水、草原、森林等资源列入征税范围。在消费税方面,应把一些高能耗的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在增值税方面,应对绿色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免和税收返还,对利用垃圾、工业余热和瓦斯发电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企业实行再投资退税政策,加速折旧。对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废气、废渣等再利用生产的新办企业,应实行前几年免交企业所得税的激励政策。在车船税方面,应对小吨位的车船给予税收优惠,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政府拥有了更大的财权(财力),省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相比要小。要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加大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使之拥有足够的财权(财力),保证财权(财力)与事权的匹配。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资金支持力度;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后进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财政支持和奖励,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要针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向中西部倾斜,特别是西部。三是改革政府采购制度。要制定绿色采购条例,扩大绿色采购范围,不断增加环保采购产品的数量,扩大政府对环保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四是改革排污收费制度。自排污收费制度实施以来,对促进经济主体排污治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排污费收费标准的总体水平较低,所收取的排污费往往不能弥补治理污染的成本;而且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影响了污染治理资金的筹集和环保设施的建设,甚至部分地方有截留、挪用、挤占排污费的现象,影响了环境污染的防治。因此,应进一步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加快向环境税转变,提高企业治污的积极性,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