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学科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G6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在改革中,得到不断提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与创新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效率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在被小学语文老师们积极认可和采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及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相比,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教学活动方面,都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提升与应用,更是在尊重传统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不良做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改变、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1.注重增强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提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比较强调智育,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与提高,受到了明显的限制与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领悟到语文课文的知识点同时,享受到语文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情怀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而言,可以避免生硬讲解语文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内心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提高学生感悟语文魅力的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语气的朗诵中,领悟文章思想主题,让学生做语文文章的主人,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对文章主题思想拥有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体会到小学语文的学科魅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把文章进行分割,然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快最全掌握语文知识,但缺乏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讲解过于固定刻板,没有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人文学科魅力,导致小学语文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专项课程,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1.提高教师素质,把握教学引导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不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学引导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提前预习课堂所讲内容,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敢于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避免由泛读语文课本产生的枯燥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多种理解,让学生努力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内涵,抓住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不同设立,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挖掘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和讨论中,得到有效激发,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措并举,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并不是要求学生单方面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构建新的文本意义,激发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系统的阅读引导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合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利用文本内容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认识水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思想灌输的不足之处,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字词知识的灌输,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忽视对语文学科魅力的探索,无法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意境之美,但过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会容易失去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身特色。这就需要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改变和调整其中不利之处,发挥好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中,提高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3.注重情感引导,增强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领悟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实现语文教材的“情”、“形”、“文”的有效统一,准确把握语文课文的文章情感,领悟文章的形象意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目标意识,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下复习中,增强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通过领悟语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文字背后的语文之美、情感之深,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关键词: 小语教学 学科性质 工具性 文化性 基础性
学科性质是指一所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只有理性科学地知行小语学科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新课改成果。
一、对小语学科性质认识的演进进程
1956年的小语大纲,第一次涉及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1963年的大纲突出了小语学科的工具性质;1978年的大纲点明了思想形式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1986年的大纲对小语学科性质的人士开始整合,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1992年的大纲基本承袭了前程。
2000年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两个性质。继而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补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又连用三个“对于”强调了小学语文对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概括为: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第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第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超时空的交际工具。由此《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于对此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学的教育,亦即母语教育。指导小学生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多读多背、多学多写和多思,做到每个小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小学语文的文化性内容表现:第一,是广义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指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人类文化”、“人类进步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指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第二,是狭义,仅含精神财富,即指“软件”。第三,是泛义中的具体内容,即《语文教学大纲》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或称之为“知识性”、“技能性”。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文化性”显然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性的精髓。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表现为:从小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起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小学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认为,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础。第二,小学语文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乃至自身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语文的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为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的知行尝试
工具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它侧重于形式技能(交际功能)。文化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功能),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为人文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学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基础性侧重于发展的功能,着眼于小学语文学科在基础教学和终身教育学习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我们既要从局部,又要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性质。这对于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汉语特点的把握,人文内涵的影响,言语实践的加强,等等,知行要深入浅出,教与学要同步统一,将小学课程的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换言之,诚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要关注以下七项要素: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言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其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其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不言而喻,语文素养高低、好坏的量化与性定的标准,无一不用语文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来考量吸纳、迁移、物化等的快慢、优劣。而又必须全员、全面、全过程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不仅对小语课程的学科属性有所知,而且践行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受益于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锦贞.略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审美教育 途径 研究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基于多元化教育格局下,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促使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则就需要积极针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展开探索,借助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起审美意识理念,并逐步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之需。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下积极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
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出发,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任,而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则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艺术性特点,其中,语言文学促使语文学科具备了自身的审美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种文学载体的融入使得其具备了审美教育的功能。而借助审美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在丰富语文教学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进而以兴趣为老师,促使学生在审美教育的渗透与影响下,能够从语文知识中善于发现文学艺术之美,并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具备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具备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审美意境以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本身饱含美的因素,对于教师而言,则就需要在善于发现美的同时加以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进而将这些美的因素进行外显,将审美教育理念进行充分渗透与融入,为学生打开独属于语文学科之美的大门,促使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中来感受美,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意识理念。在实际践行中,教师要有在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的基础上,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比如:以《火烧云》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针对文中描写火烧云变化的排比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来促使学生透过优美的排比句,在脑海中生成火烧云变化下的丰富色彩,在反复阅读中促使学生沉寂在美的意境中,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奠定基础。再如:以《春》为例,在实际讲解文本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春之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营造出清新明媚的春之意境,促使学生在透过文字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春天的美景,以此来树立起良好的审美意识理念。
(二)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桥梁来强化学生审美情趣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的融入,以多媒体为桥梁,能够搭建起学生与语文审美教育g的桥梁,为强化学生的审美情绪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保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诸如散文诗歌等都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状物写景的方式来展现出大自然之美,或是借景抒情、借物言情,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走进大自然美景中的同时,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奠定基础,教师则可积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将文本信息与动画、图片以视频等相结合,以直观且具备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以《鸟的天堂》这一课为例,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运用,从动物世界以及地球脉动等影像素材中,需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画面或是视频片段,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何为鸟的天堂,在学生陶醉于其中的同时,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借助古诗词的解析鉴赏来开展联想教学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传统经典文化的见证与传承者,而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古诗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借助对古诗词的解析鉴赏,不仅能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古诗词奠定基础,还能够为渗透审美教育提供途径,同时也是传承传统文化之路。从古诗词自身的特点出发,内容精炼、对仗工整且言简意赅,但通常都蕴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是以借物言情的方式来抒发自身的爱国之情等,借助联想教学法的运用,能够通过剖析古诗词字句之美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景象,进而在这一意境之中来更好的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此过程中,能够以诗词之美来实现审美教学的有效开展。
比如:以《江雪》为例,整首诗营造出了一幅万籁俱无声的雪景图,画面中只有渔翁独钓,给人一种超脱世俗之外的清冷孤傲之美,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写作背景以及诗词遣词造句的解读,去感受每一句诗所描绘出的画面,然后构成完成的画面,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就要求教师要在树立审美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小学语文学科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特点出发,在明确落实审美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审美意境,以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渗透,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借助古诗词的解析鉴赏来开展联想教学,进而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提升该学科教学有效性并落实教改的全面要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姣娇,王宗海.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语文是众多学科的基础,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分析也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教学是教育金字塔的基础,如果不能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那么一切的教育都将无从谈起。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善于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教学理念并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一、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一个误^,那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中一直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自己为主体,按照自己的构想来决定讲解的方式和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产生了对语文的厌倦心态,这是极不可取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答式等以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反馈,不能在课堂中自娱自乐地唱独角戏,要注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人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尽快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只有正确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讲究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形象直观。语文是一个注重理解和思考的学科,当中有很多抽象和晦涩难懂的知识,只有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才能把知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尤其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更应该注重讲解的语言艺术。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之外。在生活当中,也应该注重自己的文化素质培养,只有语文教师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吸引并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言的艺术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一把钥匙。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纽带,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主动地接触并探索语文知识,进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语文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每一门学科离开了语文的理解和分析都是难以存在和发展的。语文是母语,很多人以为母语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其实不然,文字记载着历史和知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为之骄傲自豪的存在。
1.尊重学生,平等相待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我意识,小学教师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应该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好感,从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2.转换角度,换位思考
小学教师在举办和语文知识相关的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心比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学生真正的需求,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时,学生才能更加容易投入其中,更能理解蕴含在活动中的知识。反之,如果采用不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学生就不能主动加入活动中,感受不到活动的乐趣,甚至会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开始厌恶语文学科,这和举办活动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娱乐,在活动中应该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让学生在娱乐之余体会语文的魅力所在。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小学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模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通往语文知识宝库的桥梁。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水平关系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祖国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具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高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1.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 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
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更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语文是很多学科教学的基础,语文写作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术积累和教学应用的开端和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写作课程。语文是百科之母,同时也是开发学生认知和理解以及表达的重要学科,而作文的形式则是语文学科的精华和最终教学培养的目的所在。
1小学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1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文科素质。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起源和实践活动的主要交流模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语文学科通过文字和语言结构的规划和研究,通过一些标准的文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标准的文字、语法、阅读理解以及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最终以写作的形式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正确运用,能够决定学生整体文科阅读、理解和表达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1.2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提供重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上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基础文字、语法以及句段进行教学和训练,能够让学生对学科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学习途径上能够为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命题、内容以及学科论述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文化基础常识和应用标准。也是为什么说语文是“百科之母”的缘由。基于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要注重语文写作的培养和能力积累,来实现综合文学素质的提升。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学生基本功培养不足:教学实践的开端和基础是针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传授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单元的过程,让学生形成学科的学习基础和进步的能力,为学科之后的学习和进步做好铺垫。但是,目前的很多语文写作课堂中,没有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语法分析进行科学的讲解和传授。只是针对大纲的内容进行刻板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用。没有课程知识点的真正意义做明确的研究和分析。也就是说可能在一堂课中,学生学到了文字和词汇,但是对于文字和词汇的属性和运用的方向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模糊。导致学生学无所用,语文基础课堂的意义完全丧失。2.2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误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学的应用以及文学艺术的升华。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来培养学生们优良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个人对语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文学修养。很多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课堂上,缺乏对语文学科精华深入理解,不能够真正把学生带入文化意林的状态。而且,自身的学识和文化修养有限,对学生语言应用的技巧和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引导也操之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写作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毕竟师资力量在我国教学领域是相对欠缺的,能够获得卓越综合素质的教学人员更是不易。因此,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引导教师群体提升自身教学素养。2.3缺乏新鲜的“进步血液”: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而不断拓展。很多学校以及学科的教学应用也已经逐渐上升了一个层次。纵观整体的语文作文教学领域,依然有很多陈旧、滞后的教学习惯和理念。对于一些传统课堂中遗留下来的课程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了语文作文教学的骨髓当中。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旧教学的固化和落后。很多教师虽然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的造诣。但是针对新时代的教学改良和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还存在一定的闭塞观念和思想滞后。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教学过程中的人本主义理念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发和应用。
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3.1稳抓语文写作基本功:依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针对语文写作课堂中的基础教学进行严格的制定和认真的引导。在针对语文写作上需要的文字以及语法的应用,做到,抓住重点、收集疑点、总结难点。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把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充分解决。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总结。主要针对语文作文写作中的意向需求以及专业方面的应用经验进行详细的推敲和摸索。并且针对部分重点著名的应用范畴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总结。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观点进行综合的评定。3.2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语文写作教學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花房。在这所阳光灿烂的花房中,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内容和标准,总结自身的不足以及文化修养方面的欠缺。对自身的水平和素质不断的进行提升和补充。首先,可以参加各种常识性教学论坛和文学讲座;其次,加大自身的阅读量,完善自身的文学底蕴和个人修养;再次,多多观摩大师的经典作品,通过自身的领悟逐渐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最后,配合学校的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自身综合经验结合的人文主义写作教学。3.3加大先进的创新步伐:教学的理念和规划不仅仅需要标准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的创造能力。通过不同的先进手段和技术要求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获得优秀的先进培训手段和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教学的方式。让教学对不断的扩充年轻的师资队伍。对于新人教师进行优良的培训,让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新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的结合,这样既发扬了祖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新鲜的进步信息。能够为培养全方位的文化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归属。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相关描述,通过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经验和专业文化知识,总结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应用方法。
作者:于春影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慧阳第一小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缺点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10-01
在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它是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是当今小学最为基础的教育,其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当今,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在这种新型的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发展与创新,能够研究出新的对策来满足当今课改的诸多需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最终获得更多的知识智慧,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以往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缺点
小学教师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模式非常落后,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也存在非常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太过注重教师在讲台上的表演以及学生是否全部来上课
教师只是一味的自己讲解课堂上的内容,学生也要全部按照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线路来进行学习,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中心。
2、学科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
学生只是在一味的接受单一的语文学科体系。即使有一些课堂活动也只是按照课本中的一些原理来发展,毫无自己的创新。并且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时就很难做到融汇贯通。
3、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只是外面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并没有将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在课堂上教师只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从来不考虑学生自己的感受。
4、只看重结果,不在乎过程与方法
在以往的小学课堂上,教师只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来教授学生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像学生们灌输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般都不会讲解得出结果的过程。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也养成了机械学习的习惯,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丰富学习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
为了能够有效改正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缺点,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创新教学新观念,以下主要提出了两种新的教学观念。
1、学科综合化
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化主要指的是能够有效实现语文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包括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能够做到综合的发展。此外还要有效加强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最终做到将实践与理论进行充分的结合。在实现这些方面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其融合的知识与能力同其他的学科之间都形成了一种整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化,能够使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将思维的广度有效延伸,为自己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新观念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的目标有所不同,其强调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不同于以往单单的只是强调知识与技能。(2)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组织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新观念提倡综合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所具有的时代性、综合性以及基础性等方面,能够不断吸收容纳新的时代产物,进而来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自己的教学文化,将陈旧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各种单一的结果,使语文这门学科成为一门核心的学科。
2、合作学习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合作学习显得至关重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是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在课堂上将小组的活动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主要是与小组活动有效进行结合。(2)合作学习主要提倡的是各个同伴之间相互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合作。(3)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目标导向,意在达到每个小组所设定的目标。这种目标,不仅体现在以往学术目标,也体现在学生之间能够充分进行合作与交流的目标。(4)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已经成功的将传统的学生之间的竞争模式转换成了每个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模式。最终有效实现了团队合作,使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总结
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产物的主要体现就是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其主要方向就是为了能够使教师不断的研究出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而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使新的教学观念代替以往的教学观念,最终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聂何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3,3(25).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培养了信息搜集能力以及学生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中,要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语文学科的改革发展变革,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整合,也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提高。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将信息技术的课程同小学语文的课程进行整合,即以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基石,将信息技术的课程作为工具及手段,渗透到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当中去,进而将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到培养学自主解决小学语文学科问题方法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一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现实的问题入手,借助实际背景的问题,并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最终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二要安排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小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手段来获取信息,并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手段来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同人进行交流、合作并完成组织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整合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偏重于系统训练体系的,它非常注重传授语法和词汇的相关知识,在语言教材之中收录的文字也仅仅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范文。而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并重视积累和感悟,重视语文的运用能力以及语感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令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究。
1.课文的精读
在传统教学中高度重视对教材课文的精读,在当前信息网络的环境下这一点同样不可忽视。精读作为强化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不可替代作用的学习方式,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这种阅读方式中非常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性感知以及深入性思考,语文教师可以提供有效资源以供学生进行参考,并进行即时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熟读千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好的文章需要进行强化精度,小学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更要注意掌握精读的方法,将小学语文教学课文详细研读,逐字推敲,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可贵之处。同时,学生还必须根据小学语文老师的指导进行专门训练,以求学生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
2.主题性研读
主题式研读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阅读的主题十分丰富且灵活,信息容量很大,外延很广,传输路径也具有辐射性。语文教师也可向学生提供事先整理的资源,学生也可以自行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并可以在论坛上交流研读心得。这就是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典型例子,如今各大网络论坛和社交网站都提供许多主题研读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使得身处异地之人能够就同一话题进行探讨,专帖。小学语文教学亦可运用论坛方式,指导学生围绕语文课文或课外读物进行交流和探讨,既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解决异地学生的交通问题。
3.选择性阅读
学习的主体通过网络进行快速阅读,并且根据需要进行选取对己而言最有用的段落或文字进行精读,由面及点进行信息输入。选择性阅读在结果上往往是通过写作来表现。这种方式是符合现代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发展轨迹的,具体方式可以在每学期向学生指定一本中外名著进行精读。并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读书笔记。教师亦可进行监督和检查,并组织读书交流会。
三、信息技术手段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1.加强网络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大互联网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高效性和地域无限制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和降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难度。
2.完善网络论坛、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方法
不仅仅是网络论坛,同样QQ群、网易邮箱等互联网产品也应当完善其使用方法,有针对性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加大教学力度,同时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探索一条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性;情景式教学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还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模式,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对小学语文教学大胆创新,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立足于创新,进行创新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现状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创新不足,教学形式、手段运用不当等问题。
(一)学科定位不明
目前的语文课教学正逐步从语文书当中走出,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不断联系,从单一走向丰富。虽然这种学科观念很有改革创新意识,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准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目的是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学习语文课程,而不是学其他课程。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语文课与政治学科相联系,设计一些与政治相关的问题,强调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的理解和撑握,忽视了语文学科观念,以至于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二)教学形式运用不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并不很了解,无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教师大多只关注教学形式的鲜意,而忽视了不同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学习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选取智力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抢答,虽然这种方式比较新颖,但是实际过程中,一些不愿意发言、思考比较慢的同学只能当观众,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中。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了许多课件,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往往用课件直接演示,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思考。总之,教学形式运用的不当既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完善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应该把握语文学科教学本质,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积累语言知识,了解文章知识,可以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带领学生“研究语言文字,研究语言文章,研究语言文学。”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创新要立足于课文,联系文章语言内容。例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避免设计过于偏于文章内容的问题。在小学五年级《月光曲》中,对于“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样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教师可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这位盲姑娘。
(二)创建良好的氛围
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与创造性环境相联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氛围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例如在面对小学生时,教师应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学生、信任W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用委婉的说法告诫学生什么事情是不对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与活动空间,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引情激趣,调动全体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内需。引情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教态感染;灵活多变刻意创新的教学方法;媒体演示等。如我教学《花钟》时,让学生看很多花开放的图片和一些漂亮的花钟,学生立即被这些图片所吸引,由此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产生了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质疑,恰当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质疑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的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语文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接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得好就选谁。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有谁当‘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等。老师及时出示学生的问题,再由学生整理、归并,成为共同性的问题。然后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如“为什么大家同意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分析原因。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情境: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作为一门基础性且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小学语文包含着大量的创新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民主互动的教学气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性,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戚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及其策略[J].语文教育,2009(26).
[2]徐培林.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新课程研究,2009(0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方法 多媒体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11-01
目前,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快, 信息化与商业化早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流结构, 而在社会范围内的交往也变得十分必要, 因此对于小学学生进行更高的语文学习标准与要求也是必要的, 而且这有助于将其培养为对社会接受能力强,在社会中具有实用性才能的人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1 明确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高效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代名词。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需要,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高效课堂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高校课堂还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表现自己,并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角的方式,形成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给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些创造的机会,能够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2 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不容否认,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以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落后,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厌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情景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小学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语言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本所编选的文章很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景,调动各种感官通道,通过直观的形象,把文章中负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情景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受用终生。现代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来进行。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起重视。
3 走进学生的心里,重视学生的心理
其实, 小学教学属于一个特殊的教学阶段,面对的是生理和心理都在变化和发展的学生群,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应该意识到欢乐愉悦的教学环境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这种活跃的学习氛围下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充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更利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以一种放松活跃的方式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感受语文的魅力,为高效课堂提供一个和谐可靠的外部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形式。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并且将解决问题放到首位,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商讨出满意的答案。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达到了解决语文问题的目的,还锻炼了自身语文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小组探讨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十分有效,对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有重要影响。
4 多媒体技术的创新使用
我根据自己几年来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语文学科教学的经验,就多媒体教学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多媒体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应用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明显陈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语文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学习时,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发现问题、难以解决问题,丧失学习乐趣。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库中的现实生活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因此,语文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应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课余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教师对语文教学素材的收集是备课、制作课件的必备条件,而对这些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材料的过程,不仅为制作课件做了充分的准备,还能使教师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了教学的总体走向。课件的制作是为优化教学过程、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而设计开发的。所以,教师所做的课件必须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整体性、创造性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收集的各种素材中做出相应的选择。
三、多媒体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的是,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化、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学习的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刻不容缓。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多媒体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运用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变得更为主动。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不仅能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