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知识问题

航天知识问题

时间:2023-07-27 16:2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天知识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天知识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SPOC;MOOC;航天电子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74(2015)04-0057-06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为我校空间工程专业专门设立的、基于小班教学(人数在30人左右)的本科专业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随着学校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颁布,该课程的学时进一步压缩。为了保证学生在更短的学时内更好地掌握航天电子设计的技能,解决现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不足,考虑将SPOC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提高教师讲授和学员听课的效果[1]。

一、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性质地位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课程的任务是培养空间工程专业学员航天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使学员熟悉航天器电子系统的组成、常用单元设计、电路开发流程,初步具备开展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为从事航天工程实践打下基础。课程以航天电子系统为主线,系统地阐述航天电子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流程,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星载计算机、航天电源系统等内容。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采用以实践引导课程教学,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随课堂安排作业和专题实验模块,利用实验加深课程理解,并衔接后续课程设计,让学员在基于理论和动手实验的转换中体会航天电子设计的乐趣,充分调动其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内容的完整性,在有限课时内使学员对航天电子设计既有全面认识,又熟练掌握实践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为理论讲授、现场实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同步穿行。理论讲授环节包括电子设计基础、PCB设计制作技术和航天电子系统等基本内容;现场实验环节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依托,主要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等应用实验;课程设计环节需要完成航天器电子系统的几个专题实验任务,拓展学员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设立已有三年,教材为授课组集中编写,内容根据授课效果在逐年更新。在课程教学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主体“以教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教学过程中,主体为老师,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效率高,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从教学实践上看,理论教学环节,老师讲授时间超过15分钟,部分学生注意力就会发散,影响授课效果;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采用老师示范,学生重复操作的模式,许多学生为追求快速完成实验,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不求甚解,一段时间不用,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种单一的“以教为主”、单向广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效果不佳。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连续几年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往往是学生们兴趣高、意犹未尽,但是实验时间已经用完,经常是老师联系学生补课,因此实践环节仍然显得薄弱。现有教学模式中,理论授课占据了60%的时间,主要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仅限于几次课内实验,并且也多为验证性实验,只能起到使学生了解基本实验操作过程的作用。这种实验仅能使学生掌握比较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难以形成航天电子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三)完全依赖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得不到保障

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课内实验的方式,利用实验开发板和系统开发软件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实验过程中,学生只需按老师的操作规范要求来接线,再在软件中输入既定程序,然后下载到实验板就可以从中观察到实验结果。课堂上如果部分操作不熟悉,课后没有条件来补课。部分学生希望完成复杂的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因此,完全依赖课堂的实验教学教学效果就不能得到保障。

(四)以考代评,缺乏对实践教学真实考核与评价的环节

目前,对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采用“4+6”的模式,即平时的课程实验成绩是40分,期末考试的成绩占60分。实验成绩多是以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的,而老师不能一一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和实践水平。可以看出,此种考核与评价方式,体现不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课堂的必要性

只有便捷、舒适、高效、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大量涌现、实际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们求知的渴望,促使我们积极寻求有效提升实际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授课模式。当今MOOC的兴起,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2]。然而,伴随着MOOC平台、上线课程和学生注册数的巨量增长,数量的急剧加速引发了质量危机。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由于不设先修条件,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缺乏面授,互动性差,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教学模式不具普遍性等,不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成为MOOC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重要原因[3]。MOOC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出路就是:转变为课堂教学工具,进入SPOC时代,将传统的“堂上听课堂下答疑”翻转为“堂上讨论线上学习”。SPOC是英文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简称,顾名思义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4-5]。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其基本形式是线上MOOC、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在传统校园课堂上则可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6-7]。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有一定基础,其必要性在于:1.人数规模合适:学生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符合小班制教学,即Small的标准;2.学生层次差异不大:作为校内同专业学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上课时间等基本相同,符合限制性、私有的和定制的教学模式,即Private的标准;3.授课时间安排合理:每周一次课,每次3个学时,充分保证了理论教学、分组实验的开展;4.课程专题性强,知识点突出:前期课件基础积累丰富,知识点容易索引,章节高度有序,适合MOOC课程专题建设;5.学校教学网平台可以利用:现有教学网较为成熟,适合在线课程资料(电子书、短视频、练习题等)的上传和下载,论坛维护便利;6.教师团队实践经验丰富,容易实现课堂翻转:先后有多名骨干教员参与课程建设、理论授课和实验辅助教学,对课程流程熟悉,同时亲身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特别是对卫星电子系统研制经验丰富,具备翻转课堂的能力。

四、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内容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一门专业课。现有的教学模式虽有SPOC教育模式的理念,却离SPOC之实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应用MOOC的成果和SPOC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改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是当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需要完成以下工作[8]:1.制作高度有序的PPT课件,按照章、节、点、条,精确编号。2.录制讲解精炼、透彻的视频,建立与知识点同名的视频文件,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3.提供与知识点同名的电子文档,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4.编写典型的练习题,客观性要强,题目与知识点同名,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5.完成课程设计题目、典型实验代码编写,对初学者在关键代码段预留中文注释,学生进行补充和调试。6.借助教学网等网站,完成上述资料的上传。7.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及时回答线上学生提问,能够随时观察学生学情。这样,围绕一个知识单元,就囊括了短视频、电子书、练习题和讨论题等重要元素,为实现课堂翻转提供了条件。图1为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示例。

五、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步骤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对于航天电子设计这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翻转课堂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程序代码编写环节,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老师可在屏幕上实时掌控每位学员的调试过程,随时让某位学员进行屏幕共享、课堂示范讲解,老师及时引导并解答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效果非常好。课堂翻转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陆续释放相关知识点的课程讲解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提前自由自主的完成高效的预习。例如:授课视频和参考资料课前全部放在网上,24小时随时可以在线读取;精确到知识点的视频和电子书;教师根据计划设定阶段性学习内容和期限;学生自主决定在这个期限内如何自由完成。2.课前学生学习高度清醒,知己知彼。学习时,可浏览个人进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时间;掌握每天进度排名和耗时排名;了解论坛热点信息;自建同步笔记和讨论等。3.课堂上实行小班化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讲解,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具体操作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完成翻转任务书;课堂上各组担任教师角色,向其他组教授相应内容;教师点评、提问、参与讨论;其他组同学一并参与即时讨论。4.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全程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教师可以定时布置阶段性学习任务;看到各章节任务总体完成情况,个人完成情况;看到各个知识点完成情况,耗时情况;看到学生总耗时,视频耗时;看到学生个人各个知识点耗时等;看到个人学习日志;把握课程重点和改进难点讲授方式等。图2为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过程示意图。SPOC的基本流程是:教师把MOOC的丰富视频材料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预习和自学,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已经吸收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9]。

六、基于SP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的案例实践

按照上述理念,选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部分专题进行课堂翻转的实践。这里,以《星载计算机串行通信》专题进行示例,这节课的特点是素材准备比较充分、知识点突出、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课前两周:通过校内局域网邮箱、教学网向学生投送视频、设计实例、虚拟开发软件。包括串行通信基本概念、星载计算机通信接口等。视频8分钟左右,实例演示7分钟,可重复播放。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视频、观摩实例;安装虚拟开发软件,参考设计实例完成模拟环境下的开发;在教学网或邮箱提出遇到的问题,等待课堂解决。老师在课前一天关注学生在概念理解、程序开发等方面提出的问题,重点做好备课。课堂翻转时间:课堂上,设置不同的翻转任务,包括基本概念讲解、常用通信接口介绍、实例演示等。随机抽取不同小组进行课堂翻转,由学生讲解,老师或学生随时发问。讲解完毕,老师进行点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该环节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课堂练习时间:布置随堂实验任务,进行单机串行通信接口实验。这不同于课前模拟环境下的开发,而是基于星载计算机的程序开发。为突出知识点,提高学生成就感,提供特定波特率下的串行通信参考程序,而对要完成的程序段进行留白,学生课堂完成编写、调试。该环节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随堂完成。课堂验收时间:验收的整个过程可通过专用电子课堂软件,对待验收的学生屏幕同步投影到教室大屏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待验收同学的演示过程。首先,待验收同学通过单机和模拟通讯软件进行自发自收,对程序质量进行演示;然后,通过第一步演示的两个同学进行双机通讯,确保互联互通;最后,大家对每个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一起解决,共同做出评价。该环节前两步学生主导,最后一步教师主持。课后:根据课堂授课效果,进一步把握课程重点,改进难点讲授方式。整理教学素材,使得知识点讲解更简明扼要,演示更清晰到位,预留问题更有启发性。

七、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

程课堂翻转效果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利用校园教学网,对来自四个专业三个班,学习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76名学员进行了在线邮件问卷调查。调查执行时间是2015年9月至10月。共收回有效样本75个,回收率为98.68%。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积极评价了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效果。“相对传统教学方式,采用SPOC方式学习效果更好”(88%)、“知识点集中,重点突出”(92%)、“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参与程度加强”(76%)、“可以自由安排时间预习,可反复学习,效率提高”(96%)、“学生自控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锻炼,综合能力得到提升”(92%)、“习题与测验量少、精确、高效”(80%)。影响课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时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61%)、“缺乏自控力和毅力”(43%)、“课程内容与预期不符”(19%)、“很难找到学习伙伴交流”(21%)、“课前视频或电子书选用不好用或网络不畅”(24%)、“课程难度太高”(16%)、“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13%)、“老师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11%)、“不习惯考试方式”(8%)、“不喜欢在线学习的方式”(3%)。因此,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模式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自己建设课程,管理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课堂研讨的工作量加大,指导学生的力度增强,对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知识面有了更高要求;定期布置阶段性面授任务,使得学生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简而言之,教师少讲、精讲,努力节约讲授的时间,重点放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路,重点解决共性难题方面。八、结束语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方法是线上MOOC(对应传统的课堂下)、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对应传统的课堂上)。要保证SPOC有效实施,不仅要完成MOOC所需要的优质视频、知识单元化、学习管理规范化等条件,还要有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计算机水平相当的教学团队,即:既要有内容可翻转,还要有能力翻得动。因此,从理论上说SPOC可有效解决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现有的所有问题,但实际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加快改革步伐。前期积累越充分,后续全面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曹育红.“翻转课堂”在软件技术实训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6-120.

[2]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3]沈景凤,石云霞,吕方梅.SPOC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60-261.

[4]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18-25.

[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6]杨斌,王以宁,任建四,等.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8-122.

[7]周丽涛,刘越,彭立宏,等.探索MOOC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z1):118-121.

[8]蒋玉龙.借助慕课,实现翻转,探索大学教学新常态[R].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第2篇

材料一前苏联与美国间的“冷战”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91年。两大政治体系对立的大国总是试图寻找不冒任何军事对抗的风险而置对方于死地的方法,“太空战”便是两个超级大国施展技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手腕而无军事冲突风险的战场。美苏太空战并非科幻小说描述的那样激烈的对轰,更确切地说,是太空竞赛。

——《深圳特区报》2010年4月25日

材料二 苏联工程师在登月竞赛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装配载入太空站。1971年4月19日,成功发射上天的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入空间站——“礼炮1号”……是人類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到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为这两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太空成为“冤家”的航天大国之间,画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70年代,中国卫星打完后,有了底气的航天人中有人提出搞载入飞船,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事实上,主要是受当时的综合国力的限制。时间进入到90年代,此时中国航天的科技水平已是今非昔比。红红火火的对外发射服务不仅让中国航天与世界接上了轨,更有了“长二捆”这种让载入上天成为可能的“天车”。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登天激情再一次熊熊燃烧起来。从无人实验飞船到模拟载人飞行,从多人多天飞行到圆梦太空行走,短短10多年间,中国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而天宫一号进入太空,中国航天向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了一大步。

——摘自大型电视系列片《撼天记》解说词

材料三拥有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建造和运行空间站的先决条件,也是面向未来实施系列深空探索航天计划的关键一环。因为虽然空间站具有体积大、功能强和运行时间长等优点,是大规模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栽人平台,但它无法进行天地往返,需用宇宙飞船等天地往返运输器与其交会对接,才能完成各项航天使命。所以,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应该是航天大国技术实力的综合展示。

——《报》2011年11月10日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在太空展开竞赛的原因,并分析其对国际航天事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世界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的意义。

【解题技巧】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文字材料型解析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把握读、找、答三个步骤。

一、“读”,即阅读材料,这是答题的前提

第一,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先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能使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第二,明确设问要求。在本题中,除第(2)小题的第一问要求“据材料”外,其他几问都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要注意设问角度、指向主体、时空限定要求等。如第(2)小题的第二问“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特点及原因”,设问的角度是“特点及原因”;主体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时间限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二、“找”,即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来源

第一,关注材料两头。材料的首尾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一般包含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如材料二的开头“苏联工程师在登月竞赛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装配载人太空站”正是第(2)小题第一问的背景之一。第二,划分层次找信息。要学会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划出相应的层次。第三,将材料准确切人教材。要善于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

第3篇

【关键词】航天企业 人才考评体系 构建

21世纪,知识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知识已经逐步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组织最具竞争力的因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无疑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航天企业作为我国尖端科技研究单位的代表,对国防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航天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而科技竞争的背后无不体现着人才的竞争,但作为国有实体的航天企业,在面对经济改革大潮及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无不在人员管理方面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作为人员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及关键,人才考评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航天企业的人才考评体系,希望可以促进航天企业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

1.人才考评现状剖析

针对有国企背景的航天企业,结合其企业目标,它的员工更多地体现为高学历、高素质,以及具备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学习能力,因而航天企业在人才考评时也应该有所侧重,但现实并不如此。笔者通过对多家航天企业的调查了解,发现多数航天企业在人才考评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考评指标及权重不合理

科学的人才考评讲究从德、智、能、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多数企业均存在概括有余、针对性不足的缺陷,如考核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主面性强、概念上重复,指标未能很好的定义及传达,不同岗位或专项人员考评的区分度也有待改进等。对于各指标的考核权重,随意性较高,未能详加论证,以至最终考核导向偏离、效果弱化。

1.2考评方法欠完善

针对本企业而言,对人才的考评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员工的绩效优劣多由主管领导评定,尤其是工作没法量化的员工,量化评价方法的运用不够到位,从而类似岗位员工之间的差距并不能很好体现。同时,企业的考评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多数时候的决定权均掌握在领导手里,这样极易破坏企业评价的公平公正。

1.3考评结果效用缺失

航天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带有很多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重要表现之一是人员流动较慢,用人机制不灵活。人才考评的目的无非是要让企业寻找到合适人才,从而将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能者上,庸者下”,从而去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企业要求。多数时候,企业考核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如绩效考核成绩通报后没有后续的绩效面谈,没能同时给予员工适当的激励和压力,以致考评效用缺失。

2.人才考评体系建设

人才考评不仅能让员工去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改善,更能让企业去了解员工,发现人才,从而选拔合适的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而,人才考评体系建设在企业员工管理中占用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航天企业的特性以及其人才考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进一步探析航天企业人才考评体系,以便提升航天企业的竞争优势。

2.1设计原则

(1)考核指标设计。为更加客观、公正的做好人才评价工作,首先,考评指标应尽可能的剔除主观化因素,做到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其次,考核指标不能宽而泛,应该少而精,从而使考评效用最大化;最后,针对不同岗位类别,考核指标设计应体现独立性和差异性原则,以及尽可能的通俗易懂,易于传达。

(2)考评方法选择。不仅考核指标设计需要调查问卷、访谈或经验等方法加以论证确立,人才考评的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如人才考评中可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采用笔试、专家评价、定量考核、心理测试、情境模拟、系统测评等多样化的测评模式,从而使考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2.2考评导向

为使考评效用最大化,企业应该考虑将考评体系化,不能放任各类考评独立运行。只有做到考评体系化,才能减少各类考评的交叉性,减少无谓的人员精力消耗,从而提升考评效用。体系化考评不仅可以提升考评本身的效用,更能减少企业考评工作的重复性,因而企业应该倡导体系化考评。

2.3对策提升

(1)实施非物质化激励。航天任务涉及国家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其工作者强调奉献精神,同时航天工作者多为高学历、高素质人员,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工作成就对其激励性远远胜于物质激励。因而针对这一特性,航天企业应该更多的去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强调爱国,强调奉献,同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人才持续成长。

(2)多样化、多维度测评。

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一员,航天工作者十分渴望自己能被客观、公正的考评,而能否被客观公正考评也是现今多数知识型员工评价企业好差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如何针对不同岗位类别的人员进行考评则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有健全的指标体系,更要求有多样化、多维度的测评手段,再根据侧重点赋予对应测评相应权重,这样的测评结果才能更加客观、公正,更能让人信服。

(3)反馈系统

人才考评在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去关注考评对象的成长提升,而考评结果的反馈或是后续的考评面谈,可以更加充分的让被考评者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去提升自己,这一环节对于考评工作而言只是举手之劳,但其最终的效用却是对企业大有裨益。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今,人才考评体系开始突显其重要性。针对航天企业的本身特性,本文进一步探析了航天企业的人才考评体系,期望可以为航天企业的人才考评体系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胜本、黄秀江、刘旭东.高级知识人才考评管理机制设计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9(01)

第4篇

贵州省白云区举办“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

2012年12月3日下午,“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的专家走进贵州省白云二中,为白云二中400余名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科普讲座。受邀的专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美术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原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田如森研究员。田如森以他长期从事航空航天科普创作的深厚功底,渊博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知识,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世界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我国航空航天的昨天、今天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航空航天深奥的前沿科技传授给学生,不时博得学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田如森介绍完以上内容后,与聆听的学生展开互动。同学们在听田如森的报告时,认真地作笔记,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互动开始,全场顿时热闹起来,纷纷举手向专家请教各种问题。田如森用他扎实的理论、平实的语言,一一向学生们进行解答。

通过田如森的报告,引起了同学们对航空航天科学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满足了同学们对现代科学的欲望,激励了同学们为国家的振兴、人类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同学们都表示,享受了一堂科学文化的大餐。

第5篇

2011年9月29日,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而注定要被无数国人所铭记,注定将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是,最后发射时的璀璨和光芒,但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这背后每一寸技术研发的进步,每一处细节的精密准备,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幻想。从媒体的一些报道就可以看出安全准备工作有多么精心和严谨。“天宫”一号承载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让这个梦想变为现实,不仅仅需要科学与探索的精神,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做好种种设计、制造、安装、发射等工作。

一项载人航天工程要想取得成功涉及方方面面,而我国的航天发射保持了极高的成功率。这说明,在这个综合性较强的科研系统工程内,如何通过严格精密的管理,确保各程序的安全,确保每一个元器件都不出现问题,一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而在当下,很多领域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安全事故多发,“中国制造”的名誉遭到了损毁,所以,航天人的“脚踏实地”,尤其值得某些监管部门和产品制造企业好好学习。

我们应该像守护“天宫一号”那样,守护我们的生活。

我们看到,人类生活依赖于对时间和空间的运用,借助知识和科技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的数千年中,完成了在地球上由此地到远方的历程,那些最先掌握克服空间障碍手段的族群成了文明和历史建构者,在畜力的时代是如此,在大航海的时代也是如此,而20世纪,凭依技术的飞速进步,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人类完成了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提升。最先进行迁徙和地理冲击的民族获得了当初很大的竞争优势,最先进行航海和航空的民族则获得了近代世界强国的门票。克服更大空间障碍工具及其知识的人群总是最容易接近未来,这已是无可争议的显着历史事实。

中国太空科技基础薄弱,但相比其他重要科技领域,数十年来,应该说是成果最突出的。中国人曾失去了大航海的历史机遇,而目前太空科技的进步对于民族未来实具有不可限量的意义。永久性国际空间站不仅将最后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标志着150多年来中国民族和文明从低潮回升到正常的地位,也将为未来民族发展开拓新的异度空间。中国作为航天民族,其需要做的不仅在科技本身,更在总体社会的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在为天宫一号的升空以及与神八的对接试验喝彩同时,也不妨保持适当的冷静。“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中国航天精神这个“硬币”的两面。能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也完全有能力“脚踏实地”把地面上的问题解决成功。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初二:张文杰

第6篇

总之,品牌是企业或产品的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外化的)具有深度影响力的形象标志。通俗地讲,品牌就是能告诉消费者用了该品牌等于什么,能强化消费者的什么意识,能代表什么品位、什么爱好、什么档次、什么身份。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什么?一句话,那就是要成为目标客户的“首选”,即当消费者想买某一类产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某某品牌。

一、学院的品牌内涵(学院的目的/作用)

知识的“保鲜期”已经是越来越短,人才的概念是动态的,知识已经不再是可以储藏的财富。著名的管理定律――“快鱼法则”明确指出学习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源。

为了解决提升企业的学习力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建设自己的企业大学,有近80%以上的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已成为其提升企业学习力的主要助力手段。

作为中国航天发祥地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决策者也前瞻性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2009年11月21日挂牌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学院。其目标就是“建立人才脱颖而出机制,打造职业化队伍”,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升和保持持续的学习力,以实现“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再续辉煌的愿景,以推动“市场化转型、二次创业”深入开展。

学院的建立被寄予了太多厚重的期望。那学院在创建过程中,能否在她的服务对象头脑中打上一个提升组织学习力助推器化身的烙印呢?怎样才能让全院甚至全航天系统的干部员工把学院作为组织学习发展助推器的化身呢?这就涉及到学院的品牌建设问题。

现阶段,学院正处于初创阶段。如果把学院比喻为一棵树,用“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来比喻学院的建设应不为过。那么这棵树的土壤就是广阔而肥沃的航天文化,树根就是其品牌,树干是其运行体系(包括机构),果实即为其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及职业化的团队。

二、学院品牌塑造

学院的品牌应该包括:学院的文化品牌、以航天系统工程和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课程品牌、师资品牌、学习力提升运作品牌和职业化的学习力开发与助力推动团队品牌。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学院“根红”,才能为今后学院“根深叶茂”奠定先天的“优良基因”。按照业界通常做法,学院应通过塑造个性、实现印象、建立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来实现品牌塑造。

1.以航天特色、差异化业务定位,建立品牌个性

没有独特个性的品牌很难在人心中留下记忆与印象,而没有品性的牌号永远成不了目标消费者心目中认可的品牌。个性的形成靠塑造,是一个按着既定方针去做的成长过程,持之以恒则是“塑造品牌个性”的规则定律。

(1)以航天特色、差异化项目突显品牌。学院是在有着53年历史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块沃土上孕育产生的,独特的航天文化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基因”,这就意味着打出生那天起,她已打上了“航天”的金色烙印,这是她与其它企业大学最大的差异。立足航天,服务航天、服务中国运载火箭是她永恒的主题。

(2)以提炼、传播航天文化和系统工程实践塑造航天特色课程品牌。中国航天50多年的历程证明,技术民主和系统工程是支撑中国航天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根基。系统工程实践和航天文化是她的核心和特色学习项目。通过学院这个平台,系统地总结、提炼中国运载火箭的系统工程实践,并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中国式的航天文化和系统工程实践标准与模板,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提升和知识的传承。

(3)推动组织学习的新范式的转型铸就学习力品牌。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助推组织学习心智模式转变,推动组织学习的新范式的转型,实现自身从培训的策划组织者向学习的引领者与推动者转型,铸就自己的学习力品牌(如图)。最终帮助员工及组织创造出一种“学习不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才是学习的一部分”的终生学习氛围,从一次性的培训活动转向建立持续学习、热爱学习的文化,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有心智模式 新的心智模式

管理者 教练

员工 持续的学习者

工作 学习机会

工作场所 持续的学习环境

2.以航天一院特有的“顽强毅力忍耐坚定”院魂和职业化的标准耕耘品牌、经营品牌,赢得市场认可的职业印象

独特的品牌个性是形成品牌印象的关键。学院品牌要给所有的服务对象的主要印象就是“职业”,即做事职业、服务职业、业务职业。

(1)用职业化的标准严把人员入口关,建立品牌的外在印象。人是一个服务类品牌的核心与外在展现主要形式。学院虽然脱胎于大型国企,但其选人用人机制、薪酬绩效机制、项目开发运营机制均是按照准市场的标准进行建立。在建院初期,从树立学院品牌的角度,在完成学院人员素描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网络筛选、电话面试、资格面试、综合复试和素质测评等环节,用职业化的标准严把人员的入口关。

(2)以市场化运行机制,组建完美团队,即航天特色的职业化团队。一是通过在学院内部推行学习与发展任职资格体系建立,确立培训师职业化素养标准、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行为规范,并将这些标准和规范纳入员工绩效管理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当中,以绩效考核和职业通道为杠杆牵引员工达到做事专业、服务职业至上目标,树立职业化的完美团队形象。二是通过对照国内外先进企业大学,建立以航天文化和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蕴、以市场认可为导向的学院文化,塑造培训师师德,强化职业化的服务印象。三是通过能力提升,实现从培训专员向企业讲师、企业教练、企业牧师的修炼,提升培训师职业化形象。

(3)以打造学习发展地图,建立战略化的学习发展体系,树立“知、信、行”的产品印象。学习地图是指以能力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为主轴面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员工在企业内学习发展路径的直接体现。通过学习地图方法,可以将组织的战略地图转化为能力地图,再将能力地图转化为学习地图,从而把组织战略发展和员工能力提升紧密关联。学院通过将传统的课程体系升级为适应院二次创业与市场化转型所需要的学习地图,从而建立战略化的学习发展体系,确保员工通过“实战+行为转变”式的学习不仅能达到“知”的程度,更要将学习效果体现在“信念”和“行动”上,逐步将组织学习发展成为院的核心竞争力。

3.以实用、实战、实效的人才开发机制,建立品牌地位

(1)以打造企业学习发展动力圈,助力院二次创业和市场化转型,引领学习模式发展,奠定学院业务地位。学习动力圈是指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员工提供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促使员工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工作,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院通过学习动力圈的建立可以让员工充满学习动力,让学习更有适应性和实用性。学习动力圈的建立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学习驱动引擎,自动推动院的人才培养、知识沉淀和学习型组织的打造高速发展。学院的助推院学习动力圈的建立必将为其奠定学习引领者的业务定位。

(2)借力外部先进资源,引进先进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保持学院学习力持续发展的创新地位。通过与知名咨询公司、企业大学、高校合作,引入如行动学习、在线学习、跨界学习、教练术等先进的学习方法,开展模拟实践、虚拟教室、嵌入式学习等,将传统的被动式培训转变为主动的学习、问题研究,突出即需即学即用的学习,改善员工绩效,推动院的变革及创新。

(3)优化学习发展链条,改变学习发展流程,奠定学院高效、专业的学习力开发地位。按培训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思路,合理规划学院业务基础建设,细分培训业务模块,通过重构培训管理-培训支持-培训服务这个业务链,建立专业的培训管理、培训支持、培训服务团队,优化培训业务流程,开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培训新局面。

4.以提供高效便捷、端到端的人才开发方解决服务方案、组织变革咨询方案,提高市场占有率

(1)建立校董会,与高层并肩作战,把脉院及各单位中心工作方向,找准工作着力点,拓展内外部市场。通过建立以院、厂所主要领导及院士、专家为核心的校董会,使学院得以有与院高层并肩作战、密切交流的机会,从而能更好地紧密围绕中心,找准工作着力点,为市场的开拓抢得先机。

(2)建立可内生增长的学习发展体系,为用户量身订做端到端的学习解决方案,用学习产品占领市场。建立学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引擎,即学习发展体系。在实现学院学习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地图的方法,结合院及各厂所的发展战略、年度工作要点,在院及各厂所高层、专家指导下,为用户量身订做“端到端”的“实战+行为转变”专业学习解决方案、专业学习咨询顾问服务,以满足客户和市场“持续提升组织和员工个人绩效改进”的需求,建立起满足院市场化转型、二次创业需要的职业化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机制。

(3)用真诚、便捷、快速响应的服务,延伸品牌。运用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职业化的工作规范,建立起一支具有航天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学习催化师队伍,通过实行培训专员委派制,建立起与各厂所快速沟通与响应渠道,通过真诚、便捷的服务不断延伸学院的品牌。

学院的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名誉一样去维护、培育学院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但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服务航天、服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宗旨,努力避免出现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的境况“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参考文献:

第7篇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1—0030—0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将我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把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运用航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抓住我国航天工程的重要发展环节,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航天工程的内容。如,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和探月工程结合起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观看神舟飞船和嫦娥卫星发射的视频资料,同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学生航天工程以重力定律、惯性定律与能量转化定律等物理定律为理论基础,并给他们介绍一些太空育种、太空实验等技术知识,让他们感受宇宙的神奇,科学的伟大,引导他们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结合历史教材中有关航天历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我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航天工程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巨大贡献。把航天教育资源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航天工作者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那种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伟大的航天精神,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的伟大价值,知识的宝贵作用,并培养他们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应用航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不仅对纠正中学生错误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把我国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

当前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而航天员优秀的品质正是他们急需的精神食粮。每一位航天员都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他们不仅付出了比常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汗水,而且也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让学生全面了解航天员的人生经历,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怎样制定训练目标;怎样安排学习、训练时间;怎样培养对工作和训练的兴趣;怎样克服外界的诱惑;怎样克服挫折等。这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中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爱好,每个人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往往不一样。教师要让榜样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把我国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使其成为给予他们积极影响的典型,并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将榜样的学习落实在班级的各种活动中,落实在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第8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南京 210016)

摘要: 南航航天学院的本科毕业实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学生未来成为航天设计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南航航天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践,先介绍了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的实习内容,然后摘录了两位学生的实习日记来展现实习的效果,最后总结归纳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获得的启示,并对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 毕业实习;南航航天学院;实习日记;实习指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45-0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3年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育人”项目。

作者简介:闻新(1961-),男,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航天器控制和故障诊断。

0 引言

南航航天学院的本科毕业实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天学院特色课程“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课程专业教学的继续,更是学生毕业前为适应航天院所择业而进行的一次实训演练,对于学生未来成为航天设计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毕业实习和课堂教学不同,本文结合南航航天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南航航天学院本科毕业实习基地介绍

南航航天学院本科毕业实习基地选在江阴市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这个单位成立于1978年,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基地的技术部、通信总站、远望2号测量船、港湾勤务大队、勤务船大队和船修所等部门,其中,技术部、通信总站和远望2号测量船为重点实习单位。

2 南航航天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习内容

在半个月的实习期间,首先进行具体的定点操作实习,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了解测控跟踪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空间信息传输、地面测控、指挥、综合布站、航天器轨道及测控参数分析等。然后参观江阴航天测控基地的各个职能场所,了解地球站系统主要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和操作,包括地球站监视系统及测试设备、分布式测控网络传输与监视显示系统等。最后,运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的实习内容,完成专业实习报告和生产实习报告。

3 毕业实习学生日记一览

实习过程中,国内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记的教学方法已经获得广泛采用,南航也不例外。通过学生日记,可以了解实习效果。下面是学生的实习日记摘录。

2013年7月8日,出发:早上8点从南航出发,在两小时的车程后,来到远望二号实习基地。尽管在来这里之前,我已经上网查阅了远望二号的相关资料,但亲眼见到远望二号后,还是不禁感叹它宏伟气派的外形。

2013年7月9日,第一天实习:今天上午,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船艇安全管理规定和保密十条禁令。接着,我们召开了暑期实习动员大会,介绍了这次实习的学习任务要求和安排:在进驻实习基地后,由基地安排人员给学生进行基地情况简介,并组织全体学生参观测控基地,全面了解航天测控系统,基地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在各专业实验室的实习辅导。

2013年7月11日,认识实习:今天上午,我们去机房待职,观察船上的工作人员如何进行实战操作。要求我们不许说话,只能看、听、想,可惜我完全没有看懂,这也让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许多技能需要掌握。下午,我们观看了工程师对雷达天线的调试,看工作人员对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进行跟踪。

2013年7月13日,参观:原本以为远望二号上的工作环境已经非常好了,在参观完远望21号和远望六号后,我再也不会这样认为了。

2013年7月15日,航天特色:今天早上举行了升旗仪式,我们和全船的官兵一起参加。尽管这是一只科研船,但是我还能深刻感受到军队的严谨作风。在下令转身时,所有官兵的脚步声整齐一致,甲板似乎都为之一振,感觉十分震撼。

2013年7月19日,结束:十天前,我带着好奇的心情、学习的动力来到远望二号;十天后,我带着对航天测控系统的初步认识。

笔者认为实习日记可以对实习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学生日记获取进一步改革的思路,特别是对于提高实习效果大有裨益。再看另一个学生的日记,也会得到一些启示。

2013年7月12日,活动:下午我们去爬山了黄山公园的小山,全程7公里。天气闷热,36度。整个过程挥汗如雨,T恤都湿透了。最郁闷的是被蚊子咬了,我两下拍死4个蚊子。明天还有去华西村参观……。

2013年7月16日,感觉空空荡荡:实习渐渐接近尾声,早上不出操了,讲座也少了,没有什么可以参观了。因为船上迎接大检查,所以我们活动也受限制。晚上我们看了在船上最后一场电影,无聊得很。

2013年7月17日,无聊了:实习就要结束了,晚上不睡了,起床也没有激情了。早上起来就到码头集合,回去在整理内务。上午没有活动,一堆人聚在一起打发时间,聊聊过去时光,打打牌……。

4 对毕业实习的若干问题的认识与启示

4.1 问题 ①毕业实习实际上是接触社会,接近现实生活,不像学校环境,而且一般的实习现场都不喜欢学生动手,所获得的效果与学生想象的效果不符。②当前国内高校教师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都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擅长某一很窄的研究方向,所以很难理解实习基地的各种环节的真实含义。③最近几年的实习经费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其他各种费用的增长,与国家其它实习单位一样,南航航天学院的实习单位向学校收取的实习费也逐年增加,这使得毕业实习的经费捉襟见肘。④很多学生对实习作用缺乏认识,对实习缺乏积极性,个别学生在实习动员和实习过程中,也未能产生足够的认识,还有一些学生此阶段忙于他事,例如复习外语和考研等活动。

4.2 启示 ①现在指导教师的部分职能可以指导学生干部来完成,而指导教师大部分精力应该挖掘实习怎样与专业课程结合,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探索如何引导学生能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地及科研试验中的很多内容还是比较生疏的,如果实习指导教师不研究,在短时间实习过程中,难以使得学生对实习获取真正的认识。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必须研究实习工程,实习指导教师还需要充当设计实习任务总师的角色。③实习指导教师应该结合毕业实习的目的,与基地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协商,制定实习内容,并把核心课程知识引入到实习中。④毕业实习不仅是让学生将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与科研试验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航天系统的科研试验与管理体制,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到基地文化中去。

5 总结

本科生毕业实习是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所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获得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毕业时寻找工作。但是,毕业实习和课堂教学相比有很大不同,也没有多少固定模式可供遵循。为了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笔者认为,实习指导教师需要充当设计实习任务总师的角色,把核心课程知识引入到实习中,把实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融入到基地文化中去,从而让学生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8-9.

[2]盛守照.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方式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6-7.

[3]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3):12-14.

第9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说明文。

1.说明文的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2.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

4.说明的结构:总分式、递进式。

5.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平实(或生动)。

【考点梳理】

根据课标要求,笔者分析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主要考点有:

1.捕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2.辨识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3.对重要信息的评价与综合理解能力;

4.对文章的结构及说明顺序的理解能力;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的准确性的品味能力;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的能力;

7.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牛刀小试】

航天员都吃啥

孙立华

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遨游太空的地球人。在此后的40多年里,先后有400多名航天员飞向太空,甚至登上了月球。航天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重、紧张,体力和脑力消耗都很大。为了保证航天员在噪声、振动、辐射等影响下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在长期远离人群时能情绪稳定,在失重脱钙等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力,航天食品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

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员的饮食却显得十分复杂且特别奇妙。在早期苏联和美国的航天飞行中,航天员采取“嘴对嘴”的进食方式,就是将经过特殊加工的液体或半固体的食品装在类似牙膏

管的容器内,进食时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挤入口内。在60年代初,苏联和美国的航天员都是食用铝管包装的肉糜、果酱类膏糊状食物。到了1965年,航天员才可以选择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虾、鸡尾酒、土耳其布丁、奶油鸡汤等。

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航天食品的包装要求是:保证在失重情况下使用,重量轻体积小。一般有罐装(铝罐或双金属罐)、盒装(复水食品盒)和袋装(复水饮料袋、蒸煮袋、铝塑复合袋等)。由于载人航天器上食品冷藏设备和加热装置的飞速发展,航天食品的类型和品种已接近地面膳食。美国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可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加热后的鲜汤等食品。“阿波罗”l0号以后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是改进了食品的包装和增加了食品的花样,食用方式也改为用勺子吃。美国航天飞机使用的复水盒采用硅橡胶隔膜来防止加水后漏水,使加水操作更为方便可靠。苏联使用的复水食品包装是软塑料袋,加工比较简单。美国航天飞机还使用复水软料袋,它的加水原理与复水食品盒相同。救生食品可采用软塑料内包装和硬塑料外包装。救生饮水可采用马口铁罐或塑料瓶包装。

20世纪80年代

照菜单进餐,菜单上的食品保证一周内不重样。此外,每天还有点心和零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航天员设计了74种不同的食物和20种饮料,确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样性。在失重环境中,由于体液上涌,鼻腔充血,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唾液分泌发生变化。如何促进航天员的食欲就成了研究人员热衷于讨论的问题。美籍华人王赣骏太空飞行时,为了使他有好胃口,他太太特意做了他平时爱吃的炒羊肉一一“王太太炒羊肉”。为了能让航天员在太空也吃上水果,航天食品的研究员们特制了“冻干水果”,在水分脱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风味,种类包括菠萝、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四季水果都有。

21世纪

2006年,研究人员针对太空食品首次提出了环保和绿色概念。太空食品不仅可以在太空中加工制作,甚至一些绿色蔬菜也可以在太空船的“厨房”里进行培育生长和加工。一些著名的酒店和厨师,可以将自己的拿手菜和招牌菜送到太空,航天员可以在太空船上摆宴会。现在的航天食物和太空进食方式与地面上差不多,只不过由于失重,航天员可以只用嘴去吃浮在空中的东西,双手去干别的。而且为了防止食物产生碎屑,食物都略带粘性,可以粘在盘子中。目前,美、俄各国正在加紧研究食品的生物再生技术。美国国家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为航天飞机研制了一种“色拉机”,它可为航天员提供莴苣、黄瓜、胡萝卜等新鲜色拉蔬菜。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航天食品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 航天食品的研究员们特制了“冻干水果”。

2.把握文意,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人员的不懈研究努力,航天员在太空的进食方式在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航天员的进食方式是____________;20世纪70年代,航天员的进食方式改进为____________;到了21世纪,航天员的进食方式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如何促进航天员的食欲成了研究人员热衷讨论的问题?

4.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品味以下句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航天员设计了74种不同的食物和20种饮料,确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样性。

5.下面是某同学读完此文后做的读书笔记,经同学交流后,发现其中有一处不正确,这一项是( )。

A.在上世纪60年代初,航天员食用的食品种类较少,主要食用铝管包装的肉糜、果酱类膏糊状食物。

B.上世纪70年代,航天食品的类型和品种已接近地面膳食。航天员甚至可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加热后的鲜汤等食品。

C.上世纪80年代,航天食品几乎和地面一样的丰富,航天飞机上安装了先进的“太空厨房”,能为航天员提供种类多样的食品。

D.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克服了太空失重的情况,航天员进食非常方便,并且,所有的绿色蔬菜都可以在太空船的“厨房”里进行培育生长和加工。

6.随着我国“神舟”系列飞船探索太空的深入,我国科学家掀起了研制、开发太空食品的,假如你是一位太空食品研究师,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会为我国的航天员研制出怎样的太空食品?并说明你研制时考虑的因素(两点即可)。

太空食品:

考虑因素:

23页阅读参考答案:

1.(1)指处于重要地位。 (2)脱掉水分,仍然保持水果风味的太空食品。

2.“嘴对嘴”(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挤入口内);用勺子吃;与地面差不多。

3.在失重环境中,由于体液上涌,鼻腔充血,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唾液分泌发生变化。

4.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太空食品多样性的特征。

第10篇

航天员在飞行期间服用中药,这在中国业已完成的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是头一回,被众多媒体称为神舟飞船的“秘密武器”。而这些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的“秘密武器”,下一步将批量生产并民用。

中药功不可没

第一次在太空“亮相”的中药有一个非常“中国”的名字――“太空养心丸”。与“神五”、“神六”航天员在执行飞行任务前后服用中药不同,这一次,神七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也按时“吃药”。“太空养心丸”内含十几味中药,对提高心血管功能有显著功效。这种中药被做成药丸包在米纸里,在太空中可以很方便地加水服用。

国外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航天员通常是在入轨72小时后出舱。神七飞行一共就3天,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时间段恰恰与空间运动病的高发期重合。出舱活动任务的复杂性,还带来了另外两大医学难题一减压病和体力、耐力的下降。

这三大空间病中的任何一个发作,后果都可能很严重。以空间运动病为例,受太空环境因素的影响,航天员可能出现失去方位感、头晕、呕吐、恶心等症状。出舱过程中,呕吐物一旦堵塞舱外航天服的管道,可能把航天员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因此,3名航天员从飞行前8小时就开始服用中药,在出舱前进行了针剂注射,飞行期间还喝了具有电解质补充功能的饮料和医用糖盐补充剂,以缓解疲劳。 与航天机理一致 “临床要解决的是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体发生的异常问题,而中医是应对正常的人体在异常的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李勇枝说,后者与航天条件下机体的适应机理是一致的。

李勇枝介绍说,空间运动病并不是真正的“生病”,而是空间失重环境引发的心血管功能失调、骨盐丢失、红细胞下降等反应,是健康人在不正常条件下的生理应激反应。航天员是很健康的群体,身体素质都十分优秀,不能把他们当成病人来治。

从1997年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探索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航天医学难题。据李勇枝介绍,科研人员们收集了中国航天员在地面模拟训练和空间飞行时的生理数据以及国外航天员的一些生理数据,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从而提出了载人航天飞行各阶段的病机假说。在此基础上,他们制定出中医的治疗原则,然后参照从古至今的有效方剂,组织出用于航天领域的方剂,并最终在神七飞行前研制出了成药。

将惠及普通人

比利时的航天医学专家曾用他们的设备,对“神六”飞行乘组任务前后的生理变化进行测定,并与缺乏中药“保驾”的国外航天员进行了比较。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短期航天飞行后,中国航天员的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与俄罗斯航天员、欧洲航天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航天员的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在5天的短期太空飞行后,没有明显地受到重力变化的影响,心血管调整控制能力明显优于经历过同等飞行条件的俄罗斯及欧洲航天员。”

李勇枝说,中医药在航天医学领域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西方国家十分关注中国航天医学的最新进展,俄罗斯、欧洲都在尝试把中医药运用于航天医学,比利时政府则优先资助航天医学专家搞中医药研究。

第11篇

教材中,圆周运动是作为曲线运动的一个特例拿出来的,在让学生认识了这种运动之后,进而给出了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阐明了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原因。《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一节理论应用课,也是一节实例分析课,通过对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牛顿运动定律的角度,即力与运动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圆周运动。也为后面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教学作好思想上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常见的,学生对此运动并不陌生,但是,初中学生不会从力与运动关系的角度去审视圆周运动。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学习了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了从力与运动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圆周运动的能力。但是困难在于学生对于牛顿运动定律的认识不够深刻;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有一个较大的难度跨越;学生并不习惯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中。这些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定性分析火车外轨比内轨高的原因。

(2)能定量分析火车过拱形桥最高点和凹形桥最低点的压力问题。

(3)知道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本质。

(4)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条件,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与防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圆周运动(主题)。

(2)进一步领会力与物体的惯性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所起的作用。

(3)体验用力与运动关系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3)在生活中树立起安全意识。

四、教学媒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演示文稿以及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播放视频: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录像。请同学们观察运动员在直道上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区别。

(设计目的:例子具有时效性,学生对此印象深刻,兴趣浓厚。该例与接下来要分析的火车转弯问题有很强的相关性,过渡较为自然,是一个很好的类比式教学。该例同时体现出中国运动员高超的竞技水平和为国争光的强烈信念,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典例。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会想到向心力。)

2.典例分析

(1)火车转弯问题分析

提出问题:火车转弯时,是什么力作为向心力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能马上做出回答,原因是对车轮的结构不甚了解,因此先投影出显示车轮结构的图片,在了解到这一特殊结构之后,让学生边作受力图边寻找向心力的来源。学生能够指出导轨对车轮有弹力。

(寻找向心力来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节课我们分析的实例是有限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遇到生活中的实际圆运动时,也有信心、有能力去找到相应的向心力)

进而分析这个弹力存在的利弊,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弹力的问题。

(从身体倾斜联想到火车车身的倾斜,学生会在这里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光芒,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再往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出方程,定量的计算单靠重力的分力提供向心力时,弯道半径、弯道处倾斜角和转弯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此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了一边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过程,一边了解到了火车车轮的结构,一箭双雕)

(2)凹形桥、拱形桥及航天器问题分析

凹形桥和拱形桥是我们在城市中常见的,汽车过桥时的运动可以看作圆周运动。设汽车的质量为m,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桥面半径为r,分析汽车过桥的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这里可引导学生动笔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找到圆运动的圆心,列出方程,解出桥对车的支持力。

由F1-G=m得到F1=G+m

(这一实例与上个火车转弯问题的不同在于这是个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又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从确定对象、找到圆平面与圆心,到受力分析、寻找向心力来源,再到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出方程的全过程,对如何分析圆周运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从中获得了自己去分析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分析类似的拱形桥问题,得出汽车过拱形桥时对桥面压力比重力小的结论,在此又可以进行适当的安全意识培养。

(先分析凹再分析拱,是因为从拱形桥可以比较自然地过渡到航天器,同时让学生有一次发散性思维的体验,这种联想对学生是有益的)

提问:航天器中的人和物为什么会处于失重状态呢?这种失重与电梯中的失重现象有什么异同吗?从圆周运动的角度分析航天员失重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是否将两个不同地方的失重放在一起分析其本质原因)

(3)翻滚过山车的分析

这个问题也是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但是与之前几例的不同在于其中出现了力的约束在上的情况。这里需要为学生搭建起物理模型,明确其中的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若速度不够大的话,小球无法通过最高点,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一套方法分析得到小球能够通过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4)离心运动

这里要让学生弄清楚物体做圆周运动是有条件的(向心力),当这个条件不满足时,物体便不能做圆周运动了。可播放视频:短道速滑运动员意外跌倒后的运动路径。请学生思考:为何跌倒后圆周运动不能继续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陈述。还可选择播放生活中一些涉及离心运动的视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告诉他们要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第12篇

关键词 科研协作 空气动力 技术创新

一、引言

生产单位之间的协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协作起源于分工,分工促进专业更加精细,专业的精细又促进了效率与效益的提升,效率与效益的提升在更高层次上又推动了协作,生产进入了良性循环。这是生产力的解放与进步,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目前,科研协作是促进现代生产力进步的有效方式,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研协作是指科研人员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完成同一科研任务而彼此按照计划协同合作的劳动形态。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科学研究处于相对分散、缺乏组织的状态中,科学研究是个体进行的“自由研究”。而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科研协作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进行科研协作是攻克科学难关、促进科技进步的需要。

二、科研协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知识和方法不断相互渗透、相互移植,要求各门学科的科研人员开展协作,科研协作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科研协作有利于发挥各学科专长,运用新技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企业中的科研项目往往是各个学科综合研发的结果。通过科研协作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各相关学科的专长,彼此之间扬长避短,加快项目研发的速度。在现有科技水平基础上通过科研协作创新发展,在协作中吸取不同学科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创造来促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企业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二)科研协作有助于新想法的产生

各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协作观察,提供已见及有关线索,这样,既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起码的前提条件,又为科学研究开发了想象力。

(三)科研协作能培养壮大科技队伍

通过集中办公的形式将相关的不同学科科研人员聚集起来进行项目论证,是协作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组织形式。集中起来的科研人员可以综合了解到项目各个阶段的技术知识,为企业培养全面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科研协作在航天气动院的管理现状

(一)航天企业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自50年代开端以来,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引与辛勤耕耘下,现在已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分工明确的科研生产协作大“联合体”,在国际舞台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00年以前,航天企业中的科研协作一般采取企业内部各个院所之间的合作的方式。例如,载人航天项目都是采用航天院所之间的科研协作完成的。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航天单位之间的科研生产协作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科研协作就成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有的企业开始寻找与本专业无关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进军房地产行业,企业从“利润”上讲一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一些企业则希望能成为总体单位,如果战略定位准确,有时也会在这些领域开垦出一块新天地。还有一些企业在自身领域范围内进行深入发展开拓科研协作的范围,除了继续与航天内部单位进行科研协作,还积极开拓市场,与各高校、航空、电子、船舶等航天外部企业进行科研协作,使得企业能够企业始终走在领域的最高端。下面结合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简称气动院)科研协作的情况,探讨航天企业科研协作的发展之路。

(二)航天气动院科研协作管理成果

空气动力是气动院支柱性行业。近几年来,空气动力科研协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空气动力科研协作为国防建设及武器型号研制发挥了先行官作用。气动院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综合技术研究,通过空气动力科研协作开发和研制了各种飞行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平台和气动性能预测方法,具备功能强大的CFD模拟能力。气动院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型号和大量航空型号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多年来通过空气动力科研协作参与了十几个国防项目的气动布局研究与设计,使得气动院在气动布局设计、气动性能分析与评估、操稳特性分析、飞行仿真和数值虚拟飞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空气动力科研协作工作在战略、战术等武器型号研制上发挥了先行官的作用,很好地保障了型号的研制进度,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国民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2)不断拓展专业研究边界,为科研协作提供更大空间。过去气动院一直把空气动力主业限定在传统的航天空气动力领域,主要针对的就是高超声速导弹。实际上,空气动力与水动力、稀薄气动力都同属流体力学范畴,他们都有相通或类似的研究方法。这样作为中段的空气动力向下延伸即航空气动力、水动力,向上延伸就是稀薄气动力、星际气动力。同时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又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如气动光学、气动声学、气动物理、电磁流体动力学等。这就使得气动院的专业空间更加广大,为科研协作提供了更大空间。

(3)空气动力科研协作全面开展,产值效益高速增长。气动院空气动力科研协作产值逐年递增,增幅平均达到了40%以上。协作任务主要分布在气动设计、气动关键技术攻关、气动试验三大板块。涉及航天、航空、兵器、船舶及核物理等领域。从人均产值来看,在国内气动界处于领先水平。

(4)空气动力科研协作强力支撑,四大主业齐头并进。气动院有四大主业:空气动力、传感器与测控、脱硫除尘及水处理和特种飞行器(无人机)。以空气动力科研协作为基础而发展的航天技术应用领域在逐步壮大,气动院四大主业迅猛发展。传感器与测控是空气动力的配套专业自不待言,脱硫除尘及水处理就来源于空气动力原理,在创业初期,空气动力主业承担脱硫除尘设备气流通道的计算,特种飞行器的研发也起源于空气动力主业。

(三)航天气动院科研协作管理的不足

尽管气动院在科研协作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1)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以前科研协作主要以产值为导向,现在气动院开始以技术发展为导向。这种技术发展仍然是针对市场需求的,尚未走上技术推动的发展之路,因而也就不可能有重大的科研成果。

(2)国际化科研协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气动院已承接了一些国际合作任务,但数量很少,规模也不够大。这说明气动院的眼界与技术能力仍需要扩大,重大创新是国际化合作的助推剂。

(3)领军人物还不够突出闪亮。目前,气动院技术领军人物可以很好地保证做好一项试验项目,也能够围绕型号气动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但却达不到国家层面的技术水准,眼界与知识储备都显狭窄。如何涌现出更多的突出而闪亮的领军人物仍需要努力探索。

(4)空气动力寓军于民的能力显著不足。如果型号任务少了,则空气动力协作任务就会减少,这是当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为了确保企业长期屹立不倒,将空气动力寓军于民是十分必要的。

四、航天气动院科研协作管理新的目标与使命

(一)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传统的管理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而现代的管理则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创新”,即管理的剩余责任之一是创新。因此,迈向21世纪,响亮的提出创新战略应当是高技术企业的目标与使命。为此,气动院需要创新飞行器气动概念、气动理论及技术,这样气动院才能把握技术推动力。它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稳定地发展,也将会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二)更快、更省、更优地完成科研协作项目,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际上空气动力试验已成立了国际联盟,它们分别在优点上进行发展,然后整合力量解决飞行器气动问题,其优势是点点皆强,但需要整合与协作。气动院在点上虽不具备优势,但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因此,气动院在点上必须更快、更省、更优,也就是效费比高、质量高,加之前述的技术创新能力,那么就一定会走上国际化科研协作之路。

(三)创作条件,使一批优秀人才站在国际舞台上

真正忠诚、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一定是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如果企业做不到这一点,那它肯定称不上一个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总是和优秀的人才互为条件,引进人才能解决一时之需,但解决不了长远。企业必须创造条件,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具体到气动院空气动力主业,国际交流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你要了解别人在做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并认识自身差距,才能找到方向,奋力直追。

(四)积极开拓民用空气动力技术与市场,努力做到寓军于民

空气动力的发展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企业家(企业管理者)的责任,管理者既要开疆拓土,也要储备技术,提升能力,以备国防建设的不时之需。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开拓民用空气动力技术与市场。目前,气动院在大型客机、风机发电、高空飞艇等方面都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为确保空气动力技术的稳定发展做出了一些尝试。

五、结束语

航天科研协作是航天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航天企业要坚持走市场之路、技术之路、创新之路,并自信地迈向国际化之路,去迎接一个新的辉煌时代。

(作者单位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