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问题

农业发展问题

时间:2023-07-27 16:2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问题

第1篇

1.1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目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意识还不高,各级政府应强化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第2篇

施,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土左旗 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 先进模式

一、区域特点和发展环境

土默特左旗位于呼和浩特市西部,土默川平原上。全旗现辖11个乡,5个镇, 321个行政村,456个自然村。截至2010年底,全旗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占总人口的84.5%;总面积27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33.5%,平原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66.5%,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土地类型多样,适合发展农牧业。土左旗的主要农作物有葵花、玉米、中药材、蔬菜、优质牧草等。在“九五”期间,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主要完成的工程有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大青山生态建设等。

二、区域农业经济问题

土左旗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首先,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幅相对于人口的增幅而言较缓慢。从2008年到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1945公顷,但是人口却增长了2933人,且其中的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该地区的农民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销售,小麦的种植面积其实较小,面对将近3000的人口增长量,粮小麦的供应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近年,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农民收入的绝对增加值缓慢,大部分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主要种植玉米。另外,在土默川平原,种植玉米收益较高,该地区灌溉水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而种植玉米的同时,意味着种植小麦、谷类等粮食的面积就会减少,当地人民的生活将受一定影响。

其次,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是有效灌溉面积始终维持在83088公顷。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土左旗近几年的农作物灌溉能力有限,但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得不到有效灌溉的农作物面积其实是在逐年扩大。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效率下降。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农作物的产量不高。所以,提高当地农业的灌溉水平迫在眉睫。

再次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村用电量大幅增加,但农林牧渔业的总产量缓慢增长。2009年较上一年的用电量增长比率为4.9%,到了2010年用电量较2009年增长比率变为24.8%,电量的消耗非常大,但是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在2009年和2010年的同期增长率仅为4.1%和8.9%。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据实地考察,近几年当地没有发生较大自然灾害,而且农产品行情总体平稳,那么可以推断,农民的生产效率低是导致其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

最后,从2008年到2010年,务农人数由164097人下降到了156297人,缺少了7800人的农业生产必将受到影响,粮食产量面临减产的风险。现在,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闲置、农民弃田打工的现象。其中,既有种植作物投入大但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的原因,也有不懂种植技术没有种植信心的原因。据了解,尽管现在农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农业生产。

三、对策研究

(一)及时制定惠农政策,调动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的足量供应

现阶段,该地区对于农业补贴的结构安排不够合理。要有效地推进农业发展,主要农业补贴至关重要。推行一套长期稳定的补贴措施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长期而且有力地支持农业的发展,促进该地区农业的进步。另外,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创造条件,为农民讲授生产技巧。在农业银行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有关部门推出专门的政策性信贷业务,国家下拨信贷资金。严格政策性信贷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

(二)加大设施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为了保证农田水利项目顺利实施,该县政府的主要部门要积极投入资金,开展广泛的资金收集渠道,必要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民间投资。同时,该县要对所有水利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证工程的质量。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要转变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把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与应用技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挥最大效应。现今,如何既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灌溉除涝并举,又突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现在亟需走农田水利科技和管理体制研究的结合路,农田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路。

(三)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能力,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培训对象及培训时间的选定农民技术培训既应求量,更应求质,因此,在培训对象上,要选青壮年农民,他们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首先,要有强大的师资培训队伍。在兴办农技培训机构方面,旗级和乡级政府应从物力、人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在落实具体项目实际中进行培养。这样,可以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使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学员学到真技术后项目实施将有可喜的成绩。最后,科学使用经费,顾点又顾面。

参考文献:

[1]侯安宏,马强.粮食问题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

农业技术经济,1997(6).

[2]陈红艳 ,苏浩.内蒙古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2002(5).

[3]王守陆, 卢剑.欠发达地区农业应对加入WTO的战略

选择——内蒙古农业发展战略思考[C]. 论提高农产品国

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10).

[4]王关区.内蒙古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北方

经济,2003(11).

[5]成小平.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5).

[6]王靖兰.扩大农村水利投入 推动农村水利发展[J].中国

农村水利水电,2004(11).

[7]曾纪发.粮食安全与财政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07(3).

[8]云和义. 50年来内蒙古农科院为促进内蒙古农业发展做

出的贡献(一)[J].现代农业,2008(9).

[9]王远航.内蒙古财政支农绩效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

2010(5).

第3篇

(1)桑日县农业发展概况。桑日县位于西藏山南地区,该县以农为主、农牧结合,是西藏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雅鲁藏布江流经该县,农区主要分布其南部和北部。该县主要种植青稞、玉米、土豆、油菜和冬小麦等农作物。其中土豆、油菜、冬小麦种植范围最广。2013年末全县17874人中农牧业人口共16112人,农林牧业渔业总产值达5747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3162万元,林业总产值70万元,牧业总产值2105万元,渔业总产值为0,农林牧业渔服务业总产值470万元,构成比例分别为55%,1%,37%,0%,7%。2013年粮食总产量8144吨,其中谷物7998吨(青稞2786吨,小麦5212吨),豆类146吨,油菜籽1170吨,蔬菜1340吨。据统计,2013年末全县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油菜种植面积5900亩,冬播面积7898亩,春青稞播种面积5748亩,农田网围栏长度达42000米。新修水渠7.73公里,水塘5座,清淤水渠48公里,清淤水塘10座,农牧业发展前景良好。[1]

未来桑日县将从实际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以及饲草的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小油菜生产,开发牦牛相关产业;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苹果、核桃等高效种养业;建设绿色农业综合开发区。[2]桑日县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阳光充足,农业和自然资源丰富,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将对山南地区甚至西藏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2014年7月11日~18日对桑日县农业生产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2)调查数据。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11日~18日,调查对象主要为桑日县桑日镇的雪巴村、奴卡村的农牧民。调查问卷发出80份,收回80份,以下为部分调查数据。1)桑日县农业发展主要方式。该县以农业为主,农民按人口分地,每人分地大概为1~2亩,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玉米、土豆、油菜、冬小麦。主要农作物为土豆、冬小麦和油菜。牧民无耕地,主要发展畜牧业。2)村民经济来源。村民经济来源于农业、牧业、虫草和务工。其中虫草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形式。一般农业收成不好时农民就会外出务工。农作物售卖过程中,青稞每斤2元,冬小麦每斤2.8元。例如,一家六口人,农作物方面每年有30%卖掉,年收入大概8000元左右,其余70%用于家庭食用和喂牲畜。3)该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该县实行农业机械化已有5、6年,每家都有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国家农牧惠民补贴政策为30%~40%。例如,拖拉机补贴为35%,一台价值两万四千元左右的拖拉机,国家补贴为一万。4)该县农业贷款发展情况。该县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牧民发展生产经营,开发《农牧户贷款证》“钻、金、银、铜”“四卡”产品,解决了农牧民发展农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民贷款发展农业的贷款方式多为金卡(5万元左右),银卡(4万元左右),铜卡(3万元以下)。金卡贷款以村民的年收入、土地、牲畜、林卡等为标准。其中1年期贷款比例最高,贷款利息低于全国其他省份地区同类发展方式2个百分点。5)该县农业发展存在的自然灾害威胁。该县自然灾害有地震、冰雹、洪水、干旱等。干旱一般为5月到7月初,该期间无有效降水,村民农业损失惨重。国家为农牧民投农业保险,农作物、牲畜受灾时,由保险公司按规定对农民进行赔付。例如,冬小麦为100元每亩,青稞为70元每亩,油菜为140元每亩。

(3)调查方法。作者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进行调研。

二、桑日县农业发展优势

(1)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桑日县水源充足,其境内有雅鲁藏布江,沃卡河、比把河、曲松河及沃卡一、二、三级3座大型水电站,是西藏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县拥有水资源9.23亿立方米,贮藏量达10万千瓦,[3]呈南部小、北部大的分布规律。该县发展农业的命脉是团结水渠和卧龙水渠。

(2)桑日县政府重视当地农业发展。桑日县政府以农牧民增收为工作重点,组建专题工作组深入农牧民家庭,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解决了农牧民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难题,增加了全县农牧民的收入。据统计,2013年全县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6600元多1135元。

(3)农业发展政策优惠。该县种植业机械化发展程度非常高,且购买时国家有优惠补贴。例如,拖拉机补贴为35%。县农牧局通过招标形式以较优惠的价格统一购买机械设备,从各地引进优良种子,扩大良种种植面积,精选包衣种子保证粮食产量,提高农机补贴鼓励农民发展农机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展。

三、桑日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然环境条件差。桑日县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昼夜温差大、有霜期长、日照充足、高原氧气不足,动植物生长期长、产量不高,抗灾能力弱,产量高的耕地数量少,可灌溉耕地面积小;高山草地出现严重的沙化现象,牧草生长时间短,一年中将出现7~9个月的枯草期,加之草场灌溉少、土壤贫瘠,天然草场产草量少,超载现象严重,土地“沙化”面积逐渐扩大,出现了草畜矛盾现象。该县自然灾害有地震、冰雹、洪水、干旱。[4]干旱一般为5月到7月初,该期间无有效降水,村民农业损失惨重。

(2)市场化能力不足,专项发展资金少。桑日县人口数量少,需求能力不足,市场流通能力差等;农牧民思想保守,市场意识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牧业发展集体经营少、技术不成熟和生产能力不足;农牧业结构调整困难大,农产品品质保证差,农牧区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等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地方财政对农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小,难以实现多元化经营体制。

(3)群众思想保守。一是不具备农业产业化知识。农牧民思想传统,观念落后,管理模式滞后。同时,受传统的文化思想、理财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受阻。二是农牧民对农业产业化不信任,缺乏参与和合作意识。

(4)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目前该县农牧民的文化程度和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技人才队伍与能力和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品种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思想意识落后,许多资源开发利用少,已开发资源缺乏有效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低,其所经营的农业还处于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阶段,农业生产结构简单,农作物品种少,阻碍了农牧民发展经济。

四、桑日县农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该县应争取大规模的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性资金,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例如,加大财政扶贫力度、保障饮水安全、提高医疗保险标准等。对生产有优势,有利于全面开发、普及机械化的地方优先安排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对生产条件相对差的地方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重点扶持。在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强基惠民的工作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开发、扶持农牧业基地建设。

(2)设立专项资金,发展特色农牧业。桑日县应充分发挥自身河谷农牧业的优势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开荒建设,重点扶持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根据各村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高效的工作规划。例如,建成草红花及藏药材种植基地、改良黄牛品种、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山油2号和藏油5号优质油菜等优势特色农牧业。扶持农牧民以经济协作组织的形式建设糌粑加工厂、油菜加工厂等,进行商标注册,全力包装打造桑日自己的品牌。

(3)增加农牧民增收渠道。一是桑日县应紧紧抓住该县发展农牧区二、三产业的机遇,大力发展农牧业。[5]激励和扶持农牧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来兴办实业。二是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引进全国有实力的矿业公司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提高农牧民就业率。三是发展旅游业。挖掘当地旅游业潜力,着力打造特色著名旅游品牌。

(4)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加大教育专项投入,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不断转变农牧民经济发展的思路,改变落后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深入基层开展先进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采用有效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农牧民发展经济。

第4篇

1.1设施农业发展规模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以北,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县。1999年,退耕还林在子长县全面实施以来,为有效解决耕地减少和农民增收问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重点扶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档次和效益,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高产化生产。子长县各乡镇设施农业分布:瓦窑堡镇、安定镇、李家岔镇、余家坪乡、杨家园则镇、马家砭镇、史家畔乡、玉家湾镇、涧峪岔镇分别拥有温室1380、1270、880、1220、1500、260、1060、710、650座;此外,安定镇、杨家园则镇、史家畔乡还分别拥有拱棚320、793、375座。

1.2政府扶持与保障情况

子长县给予新建设施温室80元/m,钢架大拱棚30元/m的补助标准[1],制定出台了《子长县设施农业十条优惠政策》,大力推进机械化种植,普及自动卷帘机的应用,自动卷帘机的安装群众只自筹20%,剩下的全由政府承担,目前已普及自动卷帘机1721台,效果明显;加强对自然灾害和恢复旧棚的保障措施,对2007年遭受自然灾害的321座大棚补助673160元;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引进,2010年人才振兴计划引进2名设施专业大学生;加强科技培训力度,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传授;加强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县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子长县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设施蔬菜产业在子长县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子长县设施蔬菜发展成效

2.1种植规模稳步扩大

子长县棚栽业于1993年从山东省引进试种3棚开始,2000年全县日光温室达到41.33hm2,蔬菜面积269.33hm2。从200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棚栽业列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后,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县日光温室达到400hm2,蔬菜面积786.67hm2,涉及13个乡镇,43个村,500户农民。到2011年,全县日光温室累计达到720hm2,蔬菜种植面积1613.33hm2,涉及13个乡镇,56个村,900户农民。

2.2设施档次不断提升

子长县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现有日光温室9740座,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1.8%,其中:钢竹结构6200座,占蔬菜种植面积的26.7%,占设施总面积的63.7%;全钢架结构3540座占设施总面积的15.1%;钢架大棚1188座,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7%,占设施总面积的10.1%;安装有自动卷帘机的日光温室有1721台,占蔬菜种植面积的7.4%,占设施总面积的15.8%。

2.3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经过多年的种植,技术水平日趋完善,各乡镇已形成了蔬菜专业村,如杨家园则蜜蜂峪的西红柿,杏家湾的香瓜、寺湾乡中庄的辣椒,刘家俭的西瓜余家坪乡新家和的西葫芦等。至2011年,全县13个蔬菜专业村中,蔬菜人均收入均在1.1万元以上。

2.4经济效益突出

随着设施蔬菜实用技术的推广和菜农种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产典型比比皆是。从2001年起的10年来,日光温室棚均收入由2004年前的5500元左右提高至2008年的8000元左右,进而提高至目前的1.2万元以上,还有许多达到3万~4万元。例如杏家湾村一农户种植的2棚香瓜收入达到61000元;中庄一农户种植的2棚辣椒收入达到58000元。

2.5先进实用技术普遍推广

这些年,子长县以“棚型改良、保温增温、嫁接栽培、配方施肥、病虫控防、机械作业”无公害蔬菜六大关键技术的组装配套作为主要推广手段,注重新优品种的使用,蔬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注重优良蔬菜品种的推广;二是改良棚型,根据子长县当地气候特征采用厚墙体、厚背坡、厚草帘、高跨度、大空间的建造和改建新棚;三是嫁接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实施和应用;四是大力推广、积极推广自动卷帘机、小型旋耕机等机械,降低棚户劳动强度;五是着重推广大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大棚“五膜覆盖”、“畜沼菜”循环模式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子长县上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缺口大,农民一次性投入高

设施农业的一次性投入很大,而且发展设施农业还需要配套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目前的造价看,新建日光温室,配套厚草帘、自动卷帘机需45万元/hm2。省市县三级补助大概9万元/hm2左右,只占建造成本的20%,农民需筹资36万元/hm2左右,而凡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农民基本尚未形成其他产业,经济状况总体比较贫困,加之部分县区不同程度存在“陈贷未清”的问题,依靠农民自筹款困难,制约着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

3.2发展意识欠缺,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设施农业装备力量不足。全县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低,日光温室安装自动卷帘机的比例仅占15.8%,生产效率低。二是对设施农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农民以及部分投资者思想观念保守,对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设施农业认识较少[2-3],过于担心其风险性与劳动强度,顾虑无法掌握其技术,导致目前设施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设施科技含量低。子长县90%以上栽培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播种、施肥等还是靠人工进行,作业环境差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四是抵御自然能力低,子长县年际气候多变,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温室大棚等设施如果遇到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容易出现倒塌、压垮和变形。2007年国庆期间的连续降雨和2008年元旦期间的连降暴雪导致全县13个乡镇321座大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无法正常投入生产。

3.3设施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子长县日光温室以钢竹混合大棚和简易竹木大棚为主,所占比例超过6成。这2种大棚空间小,作业不便,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综合调控能力很差[4-5],无法满足光、温、水、气等因子的调节要求。大棚利用率只有70%左右,因为在冬季只能种植耐寒蔬菜,利用率不高;靠近大棚两侧基本不能种植花卉、蔬菜等作物。延安市设施农业结构设计建造是从山东省引进的,使用性能达不到子长县地域气候条件要求,适应性差,建造的技术装备水平低,离设施农业的要求尚有差距。

3.4产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品营销滞后

全县只有24名技术人员,蔬菜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只有6名,无法满足全县设施蔬菜的技术普及和指导。“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链条松散,蔬菜龙头企业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且带动作用不明显,参与蔬菜营销环节少,合作社、中介等作用也不明显,组织功能亟待完善。此外,全县虽然早就提出主打“瓦窑堡”品牌的策略,但品牌的影响力并不大,主要原因是面积、产量和外销份额都比较小。

4子长县设施农业发展建议

4.1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投入成本大。目前,子长县各级政府只能提供20%左右的建设资金,还需等到验收合格后才能兑现,80%的资金需要农民自筹。因此,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由政府出面向银行担保,为农民提供低息、贴息、无息贷款等措施,降低农民资金投入比例,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户购买机具装备的补贴力度,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小额贷款,汇集社会资金,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扶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4.2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发展意识

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操作复杂,对技术管理人员要求高。目前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当前亟待解决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子长县在设施农业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意识。另外,还应当加强设施专用型新品种的选育,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4.3改进设施结构,提高利用率

根据子长县气候特征,改进设施结构,大力推广高跨度、大空间、全钢结构的设施建设,提高保温性能,扩大空间,提高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积极研究设施农业的相关配套技术,密切关注设施农业中相关技术的协作攻关,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各个关键技术难题,着力研发推广适合于子长县实情的设施技术标准、设施构造、温室(棚)结构和设施施工规范及其配套设施和控制装备。

4.4加强相关标准和机制建设

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发展符合延安实情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以经济适用、低成本、高效率为出发点,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做到节能环保和普遍推广。加速制定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和示范工作。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5篇

1库车县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石油产业的聚集和塔里木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库车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城市人口也在快速增长。为了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促进蔬菜生产,库车县委、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对设施农业生产予以扶持,制定出台了《库车县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每年县财政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至2014库车县财政投入设施农业资金达4500万元以上,用于乡镇设施农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资金达1257.2万元,争取浙江宁波援疆设施农业资金500万元,争取中央、自治区、地区设施农业专项资金525万元。截止2014年,全县已建成设施农业基地24个(其中千亩基地2个),设施农业面积达2.8万亩(其中:温室1853座、占地面积8900(666.7m2),大小拱棚占地面积19100(666.7m2)),设施农业蔬菜库车年产量7万吨,全县设施农业效益达7442.3元/666.7m2。库车县设施农业建设及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季节利用率,带动了农户生产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农户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更新。

2存在的问题

库车县设施农业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当地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都有了一定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生产项目繁杂

当前不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家中除发展设施农业外,还兼备有粮、棉、果树、畜牧等多种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一是粮棉播种、收获季节又是设施农业管理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错不开,顾此失彼。二是农户从事的生产涉及的学科种类多,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受限。三是造成农民投入分散,使农户各业的投入水平都跟不上生产的实际需要。

2.2设施农业投入不够

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库车县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高位推动,以集体、财政投入为主,无棚农户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设施农业困难较大。而不少依靠集体力量已种上棚的农户也因经济制约,对底肥、病虫害防治等资金投入不足,措施无法及时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是劳动力投入不足,部分农户由于承包地基本上都盖成了温室,担心会失去土地,则超能力多种植2~3个温棚,不但资金设施投入跟不上,而且劳动力投入也跟不上。

2.3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设施农业是一项科技集成度较高的产业,要求生产者应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但目前由于农户接触设施农业生产的时间短,经营理念落后,缺乏设施农业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加上技术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出现用大田作物管理方式来管理设施农业生产的现象,导致生产中施肥水平低,蘸花、授粉、整枝、绑蔓、疏花疏果等基本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基本病虫害防治还停留在“治”上,缺乏“预防”意识。2.4设施农业生产层次不高一是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二是优质特色设施农业生产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地方特色蔬菜。三是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集约化种植模式推广力度不够。

3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设施农业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管理上要求十分精细,客观上决定了设施农业高效生产必须走专业化、专业户的发展道路,全盘抓,全面发展是无法取得高效益的;还要通过宣传使群众明白,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大力实施,进行标准化生产、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是唯一的出路。

3.2整合资源,加大政府投入

设施农业生产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要把财政补助、项目支持、信贷投资、农民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加强协调沟通,积极争取自治区、地区对设施农业建设的补助和扶持资金。二是落实好县财政对设施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农民积极参与设施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快速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与档次,壮大设施农业产业。

3.3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制

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发展设施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将抓督查与抓落实相结合,以促进会形式,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向乡镇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进行通报,指出问题,提出对策,并严抓落实。再次,引导农民对同一品种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拱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倡导规模种植,争取固定的客户和市场。

3.4搞好帮带,提高种植能力

一是外聘专家作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顾问,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服务,同时有计划的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指导、帮扶作用的本地少数民族农民设施农业生产土专家,建立库车县设施农业技术队伍。二是整合各种农技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设施农业经营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培训,通过现场“手把手”指导,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接受系统培训的劳动力,确保他们真正掌握设施农业种植技术。三是加强品种、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重点引进一批适应设施农业生产要求的先进品种和生产管理技术,示范推广到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嫁接、农机耕作、病虫生物防治、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不断提高我县设施农业科技含量。四是定期组织设施农业种植大户或基地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推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优良的设施农业生产新品种的引进。

3.5抓点带面,培育先进典型

第6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发展全球化。随着全球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农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不能单纯地用国内标准衡量农业发展,而是要用国际标准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农业,农业的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2)、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精深加工已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仅靠传统农业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成为世界农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主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条件。

(3)、技术进步加速。随着现代科技知识在农业中的广泛普及应用,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特性,使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4)、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成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由于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粗放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只有走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农业。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服务体系滞后,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街镇机构改革后,政府监管服务机构被简单撤并,人员严重不足。许多农业服务人员在编不在岗,被分散划到财政所、兽医站、经管办、招商办等部门。目前,作为提供农业服务主体的农业服务中心依然存在机制不活、保障乏力、管理缺位、青黄不接等问题,难以承担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另外,劳动力素质低,造成农技推广瓶颈。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许多地方老人和妇女成为种田的主力军。由于他们文化程度偏低,许多农民不懂测土配方施肥和科学用药,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的栽培方式,存在盲目施用化肥、农药的情况,造成农田环境污染。

(2)、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

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加之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机械化耕作困难,土地零星经营现状严重影响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投入品的购买、使用和农产品的销售仍由农户个人组织实施,缺乏统一标准,农产品生产记录不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农业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目前我国农产品主要以初加工为主,缺乏强大而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良莠不齐。农产品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近年来由于个别地区农药、兽药、肥料不规范使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有的甚至引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畜牧业发展缓慢

由于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少,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养殖发展缓慢,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让养殖户无所适从,认为目前养殖风险过大;农产品价格的普涨,养殖成本大幅提高;同时,生猪疫病的发生也极大影响着农户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

(4)、政府对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到位

虽然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村建设,保障农民利益,但是很多地区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事物仍然不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卫生服务的落后,使得很多农民有病就医难,就医贵。这样一来,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农业经营及相应的辅助支撑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农户通过市场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鼓励经济技术能人承包农民土地,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资金、技术和信息有效集中,从而扩大产业规模,拉长生产链条。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改良土地,对那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虽未形成生产经营规模,但有明显开发优势的潜在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培养持续增收的能力。

(2)、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化水平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要增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技队伍的政策投入,增强农技服务力量,调动一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的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进程。大力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构建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培育留得住、住得下的农民自己的“土专家”、“田秀才”。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科技含量。在每个街镇要建设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搞好展示基地和育苗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社会要发挥正能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问题不能单单只依靠政府,社会力量的介入也能有效地改变现在存在的问题。作为市场的主题――社会,一定要做到社会反哺农村,市场反哺农业。社会机构与媒体对于农业的关注应该加大力度。农业最为基础产业,带动其增长,能够更为有效地带动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工业与科研部门也应该更为重视农业问题,并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积极努力的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展开交流,学习其先进的技术与经验。

(4)、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与稳定的机制

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离不开政府的责任。无论是在政策制定上,还是在市场建设、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政府财政支持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制定相适宜的政策法规,又能确保这些资金的合理利用。政府应该切实的将“三农”问题作为国家重点。农业发展更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的投入。抓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源。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引入与推广。同时,有效地政策也需要良好的执行,在对农村农业的投入的同时,农业无小事,只有真正的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信农业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加快畜牧业发展

一要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普及步伐,加大良种场、扩繁场建设,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降低散养散放的比重;加快推进畜牧小区建设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动物防疫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屏障和动物防疫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外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准入制度。三要着力探索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发展尤为重要。应重视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落到实处,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调动农民和农业组织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基本面上的和谐发展,使我国真正意义踏上富强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辉.“十二五”农村与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02:369.

[2]毕树广,刘守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张家口农专学报,2002,03:7-10.

[3]徐志初.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天府新论,2008,S1:69-70.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2011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经济时报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分论坛上指出 “忽视农业、农村,甚至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必然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而实现‘三化’同步,最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李滋睿、屈冬玉( 2007) 认为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不同地区也不可能同时整建制地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能是先突出抓好一些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他们进一步认为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模式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一些学者还对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总结,如李洪山( 2005) 对东北地区、陈春霞(2009) 对广东省的分析。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山西虽然不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在全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目标中,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现代农业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既要把握好现代农业的特征及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一、山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1.山西农业的地位

山西省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之一。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现有耕地6096万亩,基本农田5118.52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山西是全国4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山西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的问题

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虽然近年来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几年稳定增长,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119.3亿公斤,创历史新高。但是由于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和丘陵,水资源匮乏,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种植业生产的丰欠,一直和气候条件紧密相连,十年九旱是当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严重制约山西现代化农业得发展。主要表现在:

2.1.1水库数量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灾能力脆弱

全国政协委员吴博威说,山西从建国以来只修建了水库730座,总库容量仅45亿立方米,相当于周边省份的12.5%至50%。现有水库都是1976年前开工建设,如今大多老化失修,淤积严重。加之地下水超采严重和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兴县调查队反映,该县有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四处,分别为天古崖水库、明通沟水库、阳坡水库、阁老湾水库。这些设施为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工程大都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加之年久失修等问题导致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差。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因修筑道路、建设厂房等,导致公路两旁、厂房周围排灌渠系等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难以充分发挥效益。五台调查队反映,目前,该县的水利基本设施仅为三个水电站、两个灌区,四个中小型水库,595口深井,全部采用引水灌溉方式。就蓄水工程而言,收益区域主要集中于小银行流域、滹沱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的下游一带,共五个乡镇(全县19个乡镇),受益面积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左右,占全县可灌溉面积的44.6﹪。基础设施数量少,受益面积比重小,灌溉方式传统单一,发展空间狭窄,成为该县水利基础设施最大的薄弱点。

2.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1996 年到2008 年的13 年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全省GDP 的比重非常低,平均比重只有1.10%,虽然2008年到2011年比重逐年增加,但平均比重也只有2.23%,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从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看,2001~ 2011 年,基本上是在7%上下徘徊。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在15%以上,欧盟2007 年的农业预算甚至已经达到预算总额的45%,相比之下,山西省的支农支出占比之低,同样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的科技转化率低

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的科技化。近年来,我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全省连续几年的丰产丰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研发、储备、转化能力低。二是政府主导的公益组织日益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又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棚架在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

2.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整体落后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力有限。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125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我省只有32家,仅占2.6%。目前,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产值过10亿元到20亿元的只有7家。在西北部的,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的产值均在100亿以上,相比之下,山西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和带动力都存在巨大差距。山西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什么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就更小了。个别企业甚至几年没有加工生产或销售农产品了,虽然有客观原因,但就其带动作用而言,几乎为零。

二、山西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切实加强支农项目管理,继续加大整合支农资金的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其次要合理分配资金,突出重点。我省缺水是导致农业干旱减产、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业投入资金应重点转向基础设施领域,侧重搞好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整理新老灌区,提高利用率,发挥水利是农业命脉的作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 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增产增收。只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育大量的新型农民, 才能使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我国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更为薄弱。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大力开展农业职业培训, 结合农业技术推广, 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 加大绿色证书的培训力度, 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同时,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要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 使农民及时获得农村致富信息和市场产品供求信息, 以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此, 要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加强骨干示范性农业职业学校建设, 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 提高培训绩效。要创新培训机制、体制、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 推出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鼓励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将培训重点转移到农村。要适应农民的需要, 构建农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农民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逐步将其培植成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确保今年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积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着力抓好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提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村劳动过程机械化拓展和农机节能减排增效工程,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4.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跑农村经济,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企业集群,力求在精深加工上取得大的突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和申报使用地理标志。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产业互动点在企业,城乡相融点在企业,大开放和大开发的结合点也在企业,必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将千家万户农民带入千变万化的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11(11):8~11.

[2]李滋睿,屈冬玉.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9):25~29.

第8篇

截至2013年,我国农垦系统土地面积为36.5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86万亩,约占全国耕地的4.5%,拥有1785个国有农场,1361万人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200多家,约1万亿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生产总值5800亿元,人均纯年收入1.2万元。农垦系统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多数垦区还承担区域内行政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的重要力量。

(一)企业主体数量多,分布行业广泛

根据《中国农垦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3年底,农垦拥有独立核算企业5404家,其中农牧企业1779家,占企业总数的32.92%;工业企业1298家,占企业总数的24.02%;建筑企业509家,占企业总数的9.42%;运输企业227家,占企业总数的4.20%;以批发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1591家,占企业总数的29.44%。从产值看,第一产业产值1750.1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9.5%;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22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44%;第三产业增加值1574.23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6.5%。

(二)以农业公司为主,经营主体实力强

农垦拥有职工家庭农场、企业公司、合作社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但农业公司是农垦农业经营的主力。目前,农垦拥有农业公司约1万家,合作组织5440家,职工家庭农场113万户,85%的耕地由职工或职工家庭承包。2014年农垦有65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①,其中,国内上市公司9家,拥有股本金98.88亿元,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重要代表。

(三)与管理体制对应,组织形式多样

除新疆兵团外,农垦还有集团制和属地行政化管理两种管理体制。按管理体制分,2013年全国有17个垦区实行企业集团制管理,实现生产总值3840.5亿元、利润141.8亿元,分别占全国农垦的64.7%和87.9%,实行集团制管理的垦区均为农业公司组织形式。实行属地行政化管理的垦区,正在以优势农场、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农业公司,如河南黄泛区农场的地神种业、湖北农垦现代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四)多种所有制并存,注册登记类型丰富

目前农垦已培育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并催生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形成了股份制、有限责任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截至2013年,全国农垦累计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约1万家,出售、破产、兼并、关停国企1.3万余家,非国有经济比重超过46%,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在农垦6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19家,占29.2%;有限责任公司36家,占55.4%;国有企业10家,占15.4%;内资企业61家,占93.8%,中外合资企业4家,占6.2%。

(五)集中于农垦优势产业,拥有规范生产基地

农垦农业公司以国有农场为依托,拥有管理规范的生产基地,并集中于农垦优势产业。以65家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为例,除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业外,其他企业均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加工原料集中于粮豆、牛奶、橡胶、畜禽、甘蔗、种子种苗、果蔬等农垦优势产业。2013年,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基地种植面积2911.80万亩,养殖奶牛、猪、羊、鸡、鸭等畜禽3.95亿头(只);上海鲜花港主营鲜花产量1.1亿株;龙头企业从基地采购的原料占企业加工总量的71.5%,其中,有28家企业达到100%,占企业总数的43.2%。

(六)利益机制多样,形式类型丰富

农垦农业公司与农场、职工家庭、带动农户形成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例,65家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21.10万户,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18万户,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以合同制方式带动农户188.64万户,占58.75%;以合作制方式带动农户54.69万户,占17.03%;以股份合作制方式带动农户8.17万户,占2.54%;以其他方式带动农户69.61万户,占21.68%;有56家企业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占90.3%;61家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占98.4%。

二、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基于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现状,在实地调研代表性垦区和国有农场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演进和系统归纳的方式,从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成长路径等方面分析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垦公司制农业的典型发展模式

“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国有农场+职工家庭农场”是农垦公司制农业的典型模式,该模式是农垦不断深化改革,并逐步适应市场发展而形成的。目前有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陕西、宁夏、甘肃、南京、昆明、广州等17个垦区采用该模式。“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国有农场+职工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农垦公司制农业组织模式的典型代表,对应的运行机制是“集团公司制+股份公司制+股份制或国有独资+职工租赁经营”。农垦公司制农业典型模式是农垦“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延伸,典型模式存在于土地规模比较大,产业基础相对好,产加销一体化程度高的集团化垦区,也能较好地涵盖属地行政化管理垦区的农业经营。

(二)农垦公司制农业模式的运行机制

农垦公司制农业典型模式的运行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两个方向考查,具体为:(1)在底层,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家庭经营为主,农场职工或职工家庭规模化承包土地,从事专门化的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该层次目前正积极探索合伙经营、集体经营和公司经营等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2)在中层,以国有农场为核心,实行统一的农资供应、作物布局、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等措施,提供全覆盖、全过程的组织化生产经营服务;该层次目前正不断强化各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比较优势。(3)在顶层,农垦集团公司掌控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主导整个农垦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公司负责培育和经营垦区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纵向一体化,目前正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4)纵向上,以国有农场、产业公司、企业集团为链接,通过产业化经营,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分散层次的平行主体发展。(5)横向上,以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国有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组织形式,实现生产主体的规模经营。

三、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推进了农垦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农垦农业现代化,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需要不断提升

集团母公司、产业公司是农垦公司制农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的主要力量,但与国内外一流农业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反映在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从公司主体发育看,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普遍具有先有农场子分公司,后有产业公司和集团母公司的逆向组建特点,行政因素在集团制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农垦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框架不完善,集团母(总)公司管控协调能力不强,在垦区发展战略制定、资产管理、产业规划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公司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产品营销方面缺乏高级专门人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市场开拓不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农垦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未有效发挥。

(二)主体间利益联系不紧密,需要创新完善

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经营各主体长期博弈均衡演变的结果。随着农垦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各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方式由以土地承包经营、产品交易为主向资本产权、服务契约、市场交易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转变。由于农垦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时间相对较短,各经营主体利益表达尚不充分,满足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发展的机制仍在构建中。在集团化体制中,母公司、总公司在内部交易中存在压低子公司、分公司产品价格问题;加工销售专业公司与职工家庭农场利益联结中主要以产品市场交易为主,缺乏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深层次利益联结机制。

(三)职工家庭农场规模不足,需要适度扩大

适度扩大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提升农业规模效益以及增加职工家庭收入,实现农垦职工收入2020年翻番的要求。在人地关系相对紧张的垦区和农场,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主要依据农场职工数量,实行土地均分承包,同时,由于国有农场所处区域经济社会一般相对落后,劳动力转移渠道有限,大量职工家庭子女转移到农场工作,造成人均耕种土地面积下降。同时,由于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经营期限相对较短,不利于农场土地向有资本、有技术的职工家庭农场流转,不利于培育新型农场农业职工。

(四)财政支持体系不完备,需要顶层设计

现代农业发展要靠科技和政策,政策是推动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垦具有区域性、社会性、跨行业性等多种属性,兼具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等多项职能,具有多种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支农政策是否应该覆盖农垦,管理部门存在争议,导致农垦不能及时享受相关政策。以农垦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政府部门对其是否具有公益属性,公共财政是否应该支持,一直存在争论,各地实践不一,相同的政策在垦区执行不同。以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项目为例,截止2013年,该项目仅覆盖至新疆兵团、黑龙江、广东、湖北、陕西、河北、河南、湖南、辽宁、广西等10个垦区,而享受政策的部分垦区,标准被降低,如新疆兵团和黑龙江垦区按6个示范县、广东农垦按1个项目示范县予以资金支持。

四、完善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更好推动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针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深化农垦体制改革

改革是推动农垦发展的巨大红利,应继续推进垦区层面集团化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借助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国农改〔2012〕4号文)机遇,按照公共管理职能与生产经营职能分开、分离原则,促进农垦集团公司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加强农垦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改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针,整合农垦经营性资产,培育壮大产业公司,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垦主导产业竞争力。加强农场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农垦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壮大农业公司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公司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以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为重点,对农垦农业公司进行改造。规范和完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度分权、强化监管的经营决策机制以及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发展混合所有制,对集团母公司、产业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推进农垦管理职能转变,将农垦企业集团和产业公司打造成专门从事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三)选择适合的农业公司发展路径

农垦农业公司建立和发展有三条发展路径,分别是从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性公司,改制为集团制企业(农业部农垦局,2008);围绕垦区主导产业组建产业化、专业化公司,或将农场改制为子分公司,通过自下而上的模拟股份制经营组建公司。各垦区和农场要结合自身管理体制特征,选择适合的公司发展路径,具体为:集体化管理垦区可采用企业集团发展路径;非集团化垦区要以优势农场或优势农场核心产业为基础组建产业化专业化公司,整合资源,发展产业;对于分散经营的家庭职工农场,可将农垦土地承包方式由职工家庭承包租赁向模拟股份制承包体转变,组建农业公司,再向公司经营转变。

(四)完善农垦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有效发挥农垦农业经营体系作用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农垦公司制农业经营特点建立符合农垦农业发展需要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垦农业经营体系活力。继续完善土地、水、机械等资源、资产的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资源、资产经济效益。探索扩大资产产权、产品服务契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完善产权控制下集团公司内部的交易制度,规范合同契约运作方式,鼓励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

(五)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

适度扩大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增加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收入。稳定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经营关系,适当固定土地配置,延长职工土地承包经营期限;推动农场职工承包租赁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本、有技术且乐于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和职工家庭农场集中;健全和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农垦企业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范围,为农场职工转移就业创造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垦区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组织,完善农垦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提供外部条件。

(六)制定农垦农业发展专项政策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共同带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产生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格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化学物品投入取得的。过量的农药、化肥等的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并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种植结构的变动。传统的粮食作物施肥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兴的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和化肥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肥施用水平和化肥流失率具有正相关性,因此,种植结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②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由于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对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带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③盲目的调整行为。受利益的驱动,生态脆弱地区的大量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化,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林地、草地大量减少,导致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大大降低,致使农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2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①环境立法很少涉及农村生态环境。②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理念

应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与管理体系。

2.1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已显得非常必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经验的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视为环境管理的重要部分,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重要性认识,充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并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

2.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解决农业污染的关键是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减少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失。应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投入端、中间过程、输出端3个有机的过程构建农业发展模式。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和养殖两部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性的种养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对于农村工业发展,应将减少污染做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中,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复杂,来源广泛、分散,种类繁多,表现为复合型污染,因此,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必须影响众多行为者,应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通过“连锁”机制来激励相关行为主体减少污染排放。综合运用包括产权制度、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及补贴、教育、激励和行为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2.4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第10篇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在发展农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现有水库466座,总库容59亿m3,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112×104hm2扩大到现在的395.25万hm2(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80多万hm2)[1]。全疆现有喷、滴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面积10万hm2[2]。目前全疆河川径流总量为882×108m3(包括境外来水量),新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7×108m3;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65×108m3,占全疆的52.2%,占可利用地表径流的74.6%[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682×108m3[3]。而目前新疆灌溉地表水引水量约460亿m3,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2新疆农业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春旱夏洪危害频繁

新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45mm,仅为全国平均降水量630mm的23%,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河流依靠山区降水和冰川融雪水补给,造成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夏季6~8月占全年径流量的50%~70%,部分年份达80%。由于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严重不均,加之缺乏山区骨干性径流调节工程,根据当地水资源的来水特点,尽可能地减少春季需水量大的作物面积,并大力提倡冬灌,利用土壤水库储存水量率;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农业措施,以减少春季土壤水分蒸发;春季采取人工破冰加大引水量、抢墒播种、坐水点种等方法,减轻春旱的旱情,但春季缺水量仍占全年缺水总量的40%以上。因此春季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缺乏山区控制性径流调节工程,防洪标准不高。据不完全统计,近40a来,洪水累计冲毁农田及草料基地近4万hm2,冲蚀耕地2.1万hm2。尤其是近几年,洪水灾害越加严重,每年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亿元以上。1999年的洪水灾害更加严重,估算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以上[4]。

2.2水利工程配套率低,渠系水利用系数低

灌区用水紧张,同时由于输配水渠道工程的老化、水利工程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如天山北坡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5~0.55,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地区,但其中差异也很显著。如乌鲁木齐和平渠达到0.8,米泉地区为0.7,而吉木萨尔地区却在0.5以下。南疆较大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只有0.4左右,且灌区内工程配套率低,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2.3灌水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新疆各地灌溉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未采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全疆平均灌溉定额在10950m3/hm2以上(南疆灌溉定额为15000m3/hm2),单方水粮食生产量为0.6kg/m3左右[5],极大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2.4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2.4.1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由于长期过量灌溉,灌区水盐平衡、灌排平衡、生态平衡破坏造成目前新疆土壤盐碱化极为突出。据统计,全疆现有盐碱耕地面积100万hm2[1]。

2.4.2河流缩短、风沙侵蚀严重

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使许多河流下游径流减少或完全断流,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疆87个县(市)中,有53个县(市)受风沙侵蚀的危害。土地沙化导致绿洲衰退减少,直接威胁新疆人民的生存环境。绿洲风沙、浮尘天气增多,使绿洲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4.3湖泊萎缩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新疆5km2以上湖泊有52个,总面积为9700km2。到70年代末,全疆湖泊面积为4748km2。著名的罗布泊(3006km2)、玛纳斯湖(550km2)、台特马湖(88km2)、艾丁湖(124km2)等相继干涸萎缩。位于阿拉山口处的艾比湖,30多年湖面面积减少了1/2(现为522km2)[4]。

2.5水资源管理混乱,尚未形成统一管理格局

《水法》颁布实施后,水资源管理初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但由于地方法规的不完整、不配套和人为因素影响,水资源还没有实现统一管理,管用分离,条块分割,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使用。

3解决农业水利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3.1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干旱缺水脆弱生态环境的新疆而言,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要保证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保护荒漠植被,成为保护绿洲的屏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生态和农业用水,留出足够的生态水,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灌区农业用水。

3.2增加调蓄工程,提高春季用水保证程度

春季缺水是影响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南疆更为严重。必须适当兴建控制性山区水库,增强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才能有效解决春旱问题。

3.3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3.3.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新疆春季灌溉用水量最多的是小麦和棉花,以南疆为例,小麦和棉花合计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造成春季用水量很大,难以满足。应适当压缩小麦面积,努力提高小麦单产,增加复播玉米,以充分利用夏季丰水,使农业种植结构符合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加大节水型灌溉的力度。

3.3.2建立农作物的节水型灌溉制度

现行的灌溉制度,灌水定额与灌溉定额较大。研究的结果表明可以减少灌水次数和降低灌溉定额,改革现行的灌溉制度。各地应加强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作物灌溉制度。

3.3.3引种推广耐旱高产农作物,改进栽培技术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差异很大,因此,要选用早熟、耐旱、高产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采取保墒耕作措施及节水栽培技术(如趁墒播种、挑水点种和薄膜覆盖等)。

3.4大力推广应用工程节水技术

针对当前全疆灌区总体工程配套率低的情况,当务之急是把已建成的各项工程的渠系及建筑物配套工程搞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减少输、配水渠道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必须继续大力改建或新建渠道防渗工程。对田间工程,应在田间推行细流沟灌、小畦灌、膜上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灌水技术,积极试验并推广水平地块灌、波涌灌等先进灌水技术,形成一套以山区水库—渠道防渗—节水灌溉—竖井灌排与明渠排水相结合的节水型灌溉模式,彻底从山前引水—平原水库—渠道渗漏—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模式中解放出来。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试验、推广滴灌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尤其是自压喷灌,但应避免盲目性。

3.5加强对盐碱地的整治

治理盐碱地与农业合理用水有密切关系,也是改造低产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治理盐碱地首先应整修排水分流,保证排水出路;其次应严格控制灌溉用水量,防止田间深层渗漏;与此同时,还可结合生物排水措施,广泛种草种树。适当扩大以苜蓿为主的绿肥种植面积,不仅可以提供大量优质饲草,同时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通透性,降低地下水位,减弱上层土壤积盐。在地下水位高的盐碱灌区,有条件时,还可以进行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

3.6加强灌区科学管理

3.6.1加强灌区的工程管理

加强对各种农田水利工程的保养和维修,使其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各地普遍存在重视工程建设,轻视管理的现象。要求设计为管理创造条件,施工要为管理提供方便。

3.6.2建立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机制

水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应尽快改革灌区管理体制,在全疆范围内建立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从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多头分部门管理以及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脱节,转变为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以适应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使新疆的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3.6.3加强立法,强化依法管理

法律是强化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是方针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要有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才能使从水资源的所有权到使用权,从水的生产到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的管理都有法可依。依法进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依法建设和管理水利工程。新《水法》的颁布,无疑为各地的水行政执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依据。应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实施办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3.6.4加强灌区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是目前新疆灌溉节水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灌溉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用水管理系统,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调动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其次应建好渠系的配水工程和必需的量水设备,制定较完善的用水管理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定额配水,用水计量,按方收费。目前,农业水价偏低,远远达不到成本水价,造成农业用水浪费,灌溉定额普遍偏大,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制约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后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商品水的属性,运用市场机制和规律,建立供水市场,规范水价,按成本收费,对超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辽宁;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辽宁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现代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农业大省,辽宁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均不足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辽宁农村地区金融主体主要是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不断减少。其次,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不仅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呈下降趋势。再次,农村金融产品数量较少,金融服务的种类较为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低,很难分享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2.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辽宁农业机械化工作成效显著,然而与先进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2010年辽宁农业机械总动力2237.5万千瓦,同比增长4.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2.6%;同期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2亿千瓦,同比增长4.7%,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0%。而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辽宁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足,带动农民投入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不高。辽宁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有952家,而山东省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900个。

3.农户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现代化农业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土地规模化经营又依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辽宁农村土地流转现象有所增加,然而距离实现规模化经营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辽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较小,而且以短期和兼业的方式为主,所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土地流转现象并不普遍,规模流转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辽宁土地流转多数是在没有组织或项目带动情况下农户之间自发的、短期的流转,土地流转受让方中种植大户、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事企业的比重较小,而且农户之间的流转又多数只是小农经济的复制,对于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推动作用有限。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差距较大

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为1.07∶1,山东省已达到1.71∶1;第二,辽宁缺乏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最大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仅为50多亿元;第三,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企业少、结构层次低,多数农产品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投放市场,辽宁省综合加工率在50%左右。第四,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但其产销一体化程度仍然较低,大多数企业与农户基本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与农户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5.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辽宁省农业技术人员数仅占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8.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5%左右,而江苏、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近60%;2010年辽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只有335万亩,山东省已经达到817万亩。而造成上述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目前,辽宁农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于产中环节,对产前环节和产后环节阶段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中试转化以及产业化环节更是相对薄弱;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较弱,原创型农业技术创新较少;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供给能力与农民对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辽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投入力度

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项补贴力度。其次,加大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财税扶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的配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将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重心逐步由目前的农产品流通领域向农业生产领域转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现代化和扶贫等贷款业务。

2.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快速规范流转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选择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城镇近郊或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依照市场机制将农户的承包地折价入股或者量化成股份,扶持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和规模经营主体的集中,以推进农业的合作化、公司化、园区化发展。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展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以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合作社,并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章程和各项制度齐全、运作规范、分配机制合理的,财政应给予补助。

第12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