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15:4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与环境保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资料及生产活动的对象都是直接或者问接的来源于自然界的,人类活动都必须依赖自然界。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人类也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通过生产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人类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1.2关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理论
环境意识在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环境行为决定环境意识,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具有极大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意识理论是建立在其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环境恶化的危害,并试图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它坚持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客观性和优先地位,认为人的能动性再大,都必须要接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不能对客观的自然环境为所欲为[1],人要遵守自然环境规律。
1.3关于实践是联系人与环境的中介的理论
在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实践是联系人与环境的中介。马克思曾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是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作用于自然,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使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达成一致。人类通过生产劳动这一实践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料,从而满足人类的需要。
2.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为此我们付出了资源恶化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消耗、能源消耗浪费很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资源的人均占有率非常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等都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传统发展观念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转变
传统发展观念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其核心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片面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效益,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发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观念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资源恶化和环境破坏的代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却没有相应的得到提高。传统发展观念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2生态环境意识严重缺失
80年代环境保护就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21世纪开始生态文明战略也得以实施,但是,战略设计与实际执行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距离,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观念与利益取向没有根本转型[2]。“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传统观念使得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丧失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警惕。我国大多数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种理性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出现了人们一味追求高档消费、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为消费而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发展优势比较明显。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往往会以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意识严重缺失。
3.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3.1转变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回收重复利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一致。在制定重大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3.2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大力普及环保意识,使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对群众自然环境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同时促使人们树立起新的生态伦理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注重培养人们的环境公德和环境法律观念,切实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环境教育基地,通过人们的实际考察和学习、实践,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达到增强环境意识的目的。
3.3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行绿色消费
要缓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要求我们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适度消费,同时还要进行绿色消费。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总会消耗完近。绿色消费是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把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地循环利用,尽量降低污染的消费模式。所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提倡健康文明、适度的消费理念,发展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健康的消费模式。
3.4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环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无论是传统的初级产品、半成品、制成品等货物的国际贸易,还是服务、技术、信息等各种新型国际贸易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环境,也都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大多是食品、原材料、矿物和燃料的净出口国,这些初级产品占其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而此类产品无不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国际之间的贸易行为可导致竞争,而环境的保护以及产品指标的要求导致各国之间更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这就促使各国的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有以下三种效果:
1.生产效果:该效果可改善环境。国际贸易的竞争有利于环境产品贸易的增加,比如,能源节省机械设备、低含硫煤炭等,也引起环境商品和技术贸易增长,比如,水质控制设备、垃圾控制和空气质量监测设备;
2.技术效果:技术效果主要依赖技术利用产品的变化。可引起单位生产的污染量减少。如果收入水平规模效果增加时,一般为增加福利,需求更清洁的环境。他们开始需求清洁技术、更严格的环境污染标准、建设更强力的环境规则;3.规模效果存在于经济活动或者宏观经济效果的整个阶段,导致更高的经济增长和财经利益水平,尤其是适当的环境政策可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
1.利用自由贸易,转移污染企业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企业为了避免承担环保成本,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拉丁美洲;美国也有39%的“肮脏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例如,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件,导致50万人中毒,20万人受到严重伤害,2500多人被毒气夺取了生命。这是一起典型的跨国公司实施双重环境安全标准造成的公害事件。博帕尔农药厂是196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开设的一家专门生产农药和杀虫剂的分厂。
2.转移污染产业发达国家对有毒农药、杀虫剂产品的态度是嫁祸于人。例如美国法规早就禁止在国内使用有机杀虫剂、阿尔德林灯油杀虫剂。但是,按照美国法规规定,企业生产和出口这些有毒产品是合法的。1991-1994年,美国向10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出口2600万吨有毒杀虫剂。有些物质在美国和其他50个国家都被禁止使用,但洛杉矶一家瓦尔西科公司,照样生产并向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出口。其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允许企业追求合法的高额利益,但限制污染本国环境。而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有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都变成了合法行为。
3.转移有害废弃物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工业发达国家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占全球产生量的95%,1986-1988年,共有350万吨有害废弃物运往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毒废料输出国,每年向境外倾倒200万吨以上的危险废物。英国一家你法略格技术集团向塞拉利昂提供2500万美金,换取了把有毒废物运到该国处理的权利。1993年以来,中国海关分别在南京、珠海、厦门、上海、海口等省、市相继查获以加工废塑料名义进口的“洋垃圾”。仅1995年6~8月,中国海关就查处各种“洋垃圾”达1850吨。
三、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使我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表现在:第一,促进了环境与贸易相结合。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分别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签署了双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两个委员会有合署办公的趋势,这无疑对促进环境与贸易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使不同属的环境与贸易法律体系联系越来越多。如贸易规则中规定了很多保护环境的条款,力图通过对贸易体制和贸易措施的改进,使贸易活动和由此引发的经济活动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WTO的规则允许其成员以保护人体健康、动植物、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由,限制对环境不利的贸易活动。第三,绿色环保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多边环境协议的实施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产品成为影响购买力的重要趋向。特别是发达国家,为适应消费者环保、健康的要求,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扩大环保友好型产品的市场,寻求“绿色手段”成为扩大贸易的另一个有效途径。第四,环境与贸易的直接结合体“绿色贸易壁垒”对全球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为冲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在生产产品时注意了各国对产品绿色标准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这样对我国环境的改善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外贸发展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一,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可能已经成为各国设置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契机,从而使乌拉圭回合规范贸易及其非关税壁垒的效用递减甚至化为乌有“,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成为令人担忧的对自由贸易的障碍。特别是其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生态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等缺乏透明度,但是目前WTO规则对此尚无有效规定。第二,相关国际贸易的有关环保条款,过于倾向于发达国家的利益,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公平。一是现有环保条款涉及的领域都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要价较高的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领域,如在国内被禁止或严格限制的商品的出口问题、危险废物及垃圾的跨国转移问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问题等则不予限制;二是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管制和环境标准远比发展中国家复杂严格,这就严重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三是世贸组织对各国制订自己的环保措施和标准未形成实质性的约束,也未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仅建议各国的环保措施和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如《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甚至允许成员国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临时采取高于国际标准的措施,这就为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了绿灯。第三,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家也起着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因技术、人才的缺乏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结果国际标准主要考虑发达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难以达标。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一些具有出口优势的行业在出口额上升的同时,废弃物的排放量也相应地增加,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高。同时,外贸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对外贸易产品及其生产所需原材料的需求,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面对诸多不利条件,我国必须从自身做起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把握好WTO大形势下的贸易与环境的方向,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协调国际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实施一系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政策措施,在享受国际贸易带来的收益增加的同时消除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完善中国国际贸易环境标准提高和调整我国贸易产品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将我国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进行认真的比较,制定出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标准。对向环境排放大气污染物和噪声的重点工业产品,制定防治环境污染的环境技术法规,并将环境技术法规拓展到有关产品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要求,以及产品标识、标签、包装、回收要求等。不仅需要制定产品使用过程排放要求,而且还须从产品的制造源头、即原材料构成、包装、分类、标识方面规范产品环境行为,为产品废弃处理与处置创造条件,或迫使产品生产者承担难以或无法处理废旧产品的回收责任,减轻环境污染。
(二)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严重的商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下降,清洁产品的比重上升。然而,某些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的商品出口仍然占据较高的比例。调整和优化进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使国内外经济互接互补,不仅是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虽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对生态与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还占较大比重。
(三)加快发展环保产业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全球将会出现一个由环保产品、环保技术、环保服务等构成的庞大的环保市场,据统计,1997年全球环保市场的规模已达4200多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90%以上的份额),2000年达到6000亿美元,环保市场将成为世界贸易结构调整后的四大市场之一。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重要措施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污染防治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为配合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及环保设施需求量的增大,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领域,提高技术水平,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要逐步建立环保补偿机制,实行污染者付费,做到有效的资源使用。发展以环境物品与服务为内容的贸易活动。
摘要:2004年,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颁发了新的评定标准,在新的标准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是在平分细则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已经被评为国家首批5A风景区的云台山风景区为例,说明控制游客数量的重要性,并且对新标准以及细则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细则;容量控制;利益相关者
0前言
2004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新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标准。在新的标准中增加了5A级景区的评定条件。新增的5A景区的划分与评定主要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经营管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以及接待海内外游客、游客抽样满意率等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标准同时出台的是服务质量与环境评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其中,服务质量与环境评分细则共计1000分,分为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项,并且规定了5A级旅游区(点)需达到950分。在标准的第八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中提到了要科学管理容量,但是在评分细则中却无相应规定。经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派的评定小组现场验收,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的云台山风景区成为全国首批66家达到5A级标准的景区之一。但是,据笔者了解,该景区的日均游人接待量,特别是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游人接待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最大游客容量,这直接导致了游客的感受质量下降,5A景区的声誉受损。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1资源和环境的评分细则介绍
在新的标准中,对于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评定,分别从空气、噪声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污水排放、保护手段、科学管理游客容量等九个小点进行了规定,与此相应,在评分细则中依次给出了评定参考细则。例如:对于空气质量和噪声质量就分别从参照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给出了相应的评分参考。对于其他的六项也都给出了不同等级的评分参考。但是,科学管理容量这一点并没有在评分细则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对一个景区的游客容量进行严格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游客以及当地社区和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科学管理容量、实行可持续发展
每个旅游景区都有其特定的承载力,即游客容量,这指的是旅游地开发和发展辣油在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人量。旅游环境承载力有两个核心,即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本文只讨论前者。可持续性指的是将环境的容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过极限),使环境得以再生的性能。不同内省的旅游景区,其性质不一样,每单位空间所能容纳的最大游人量也不一样。在此,我们只讨论山水风光型旅游景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山岳性旅游胜地中的观景点,游人的人均占用面积应达8平方米(湖南南岳管理局)。
每个景区都应测出其最大环境容量,在旅游高峰期采用不同的手段,控制游客数量。在有些景区存在着危险游览地段,必须加以严格控制,以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们已以下公式来测算景区的最大容量:
式中:C——极限容量;T——每日开放时间;Ta——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旅游目的地空间规模;Aa——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3云台山景区概况及其核心景区最大容量探究
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景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其中核心景区是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这三个地方是游客参观云台山时的必游景点。红石峡是一处峡谷景观,景区内秀幽雄险,集泉、瀑、溪、潭于一谷,素来享有“盆景峡谷”的美誉。峡谷南北长约1公里,宽3-10余米,两岸峭壁山石秀丽,仿佛鬼斧神工,雕凿而成一巨大盆景,又好象名山大川浓缩后的精华,园林专家称之为“自然山水精品廊”。此景点是一个单行线景点,景区全长2000米,游览时间约一个半小时。想要游览此景点,必须先从山上下到峡谷底,然后再上山,整条路上的风景虽美,但是,一路险象环生,路面均宽仅为1、2米,并且上下山的道路非常陡峭,在游客过多时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笔者曾经在2006年五一节期间游览过此景区,当时在下山口排起了100多米的长队,下峡谷时几乎要1分钟才能移动一步,由于此景点是单行线,游客一旦进入景区入口,便毫无选择只能前进,游客在这种情况下抱怨频频,有些游客气愤得当场就给旅游局打电话投诉,更谈不上观看美丽的自然风光了。平时游览得稍微快点只需要四十分钟的景区,最后花了四个多小时才走了出来。这种游客超载的情况对云台山风景区的声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现在来利用前面所列的公式(C=T/Ta*A/a)来计算云台山景区红石峡的极限环境容量。
云台山在旅游旺季的开放时间为早上7点到晚上8点,一共为13个小时,平均每个人的游览时间约为1个小时,人均最低空间标准为5平方米,红石峡的游览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则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红石峡的极限时点容量为500人次,极限日容量为6500人次。事实上每年的旅游旺季,这里的日均接待量已到到五万人次左右,据报道,去年的十一黄金周,云台山的日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但是,与此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超载。
据报道,云台山风景区开创国内先河,成为全国首批建设部批准的18家实行数字化监控的景区之一,此工程耗资1.5亿,从2006年2月起开始实施。这个系统可以对景区内各个地方进行实时监控,对对游客数量进行监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先进的技术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但是景区的超载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4对新标准以及细则的一些探讨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兼顾到政府、旅游者、旅游景区、民间非政府组织团体、当地社区、居民各方的利益。评定标准与细则也应该试着去考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平衡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旅游业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5结语
科学管理与控制游客容量在评定景区的等级时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不仅关系到旅游景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倘若一个旅游区的人数长期饱和,主要景点总是超载,到处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就会大大下降,久而久之,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衰退。所以,我们要从评定标准与细则上严把质量关,以等级评定来促进景区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企业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等经营活动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如果这些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数据损坏,信息泄漏,不能提供服务等问题,则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高技术在带来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和问题。
1、电力公司信息安全的主要风险分析
信息安全风险和信息化应用情况密切相关,和采用的信息技术也密切相关,电力公司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风险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最为广泛:计算机病毒自产生以来,一直就是计算机系统的头号敌人,在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中,计算机病毒发生的频度大,影响的面宽,并且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也列在所有安全威胁之首。病毒感染造成网络通信阻塞,系统数据和文件系统破坏,系统无法提供服务甚至破坏后无法恢复,特别是系统中多年积累的重要数据的丢失,损失是灾难性的。
在目前的局域网建成,广域网联通的条件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更加迅速,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在两三天内可以感染到区域内所有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病毒传播速度,感染和破坏规模与网络尚未联通之时相比,高出几个数量级。
(2)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网络的联通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企业有许多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用电营销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通过广域网传递数据。企业开通了互联网专线宽带上网,企业内部职工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收集获取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等。
网络联通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企业内部广域网上的用户数量多且难于进行管理,互联网更是连接到国际上的各个地方,什么样的用户都有。内部网,互联网上的一些用户出于好奇的心理,或者蓄意破坏的动机,对电力公司网络上的连接的计算机系统和设备进行入侵,攻击等,影响网络上信息的传输,破坏软件系统和数据,盗取企业商业秘密和机密信息,非法使用网络资源等,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更有极少数人利用网络进行非法的,影响国家安定团结的活动,造成很坏的影响。
如何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保护企业内部网上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保证对信息网络的合法使用,是目前一个热门的安全课题,也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安全问题。
(3)信息传递的安全不容忽视:随着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系统等生产,经营方面的重要系统投入在线运行,越来越多的重要数据和机密信息都通过企业的内部广域网来传输。同时电力公司和外部的政府,研究院所,以及国外有关公司都有着许多的工作联系,日常许多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传输。
网络中传输的这些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例如被非法用户截取从而泄露企业机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非法用户还有可能假冒合法身份,发送虚假信息,给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混乱,造成破坏和损失。因此,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日益成为企业信息安全中重要的一环。
(4)用户身份认证和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急需加强:企业中的信息系统一般为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信息和数据,也只对一定范围的用户开放,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不能访问。为此各个信息系统中都设计了用户管理功能,在系统中建立用户,设置权限,管理和控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访问。这些措施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加强系统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过于简单,不能灵活实现更细的权限控制,甚至简单到要么都能看,要么都不能看。二是各应用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企业的一个员工要使用到好几个系统时,在每个应用系统中都要建立用户账号,口令和设置权限,用户自己都记不住众多的账号和口令,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更不用说账号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了。
如何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服务,是我们开发建设应用系统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共性的安全问题。
(5)实时控制系统和数据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电网的调度指挥,自动控制,微机保护等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在电力企业中起步早,应用水平高,不但实现了对电网运行状况的实时监视,还实现了对电网一次设备的遥控,遥调以及保护设备的远方管理。随着数据网的建设和应用,这些电网监视和控制方面的系统逐步从采用专线通道传输数据转移到通过数据网络来传送数据和下发控制指控令。由于这些计算机系统可以直接管理和操作控制电网一次设备,系统的安全可靠,数据网的安全可靠,信息指令传输的实时性等直接关系着电网的安全,其安全等级要求高于一般的广域网系统。
同时,这些电网控制和监视系统中的许多信息又是生产指挥,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需要通过和生产管理局域网互联,将数据传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各级领导和各专业管理人员察看,使用。数据网和生产管理局域网的互联带来了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互连的安全问题。
(6)电子商务的安全逐步提上议事日程: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电力市场,用电营销,财务管理等业务中的深入应用,电子商务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开始起步。例如:电力市场系统中发电厂和电网公司之间的报价,电力交易,电费结算等都将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实现和完成,这可以视为电子商务中常提到的B2B模式。用电营销系统中的电费计费结算,用户买电交费,银电联网代收电费等,是典型的电力公司和用户之间的电子交易,可以视为电子商务中的B2C模式;以后还有物资采购等方面的电子商务系统。
随着电子商务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逐步推广和深入,如何保障电子交易的安全,可靠,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二、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绝不能一哄而上,必须分清需求的轻重缓急,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步伐,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逐步投资。
1、做好安全风险的评估。进行安全系统的建设,首先必须做好安全状况评估分析,评估应聘请专业信息安全咨询公司,并组织企业内部信息人员和专业人员深度参与,全面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找出问题,确定需求,制定策略,再来实施,实施完成后还要定期评估和改进。
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着重点在安全和稳定,应尽量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不能过分求全求新。
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与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和设备的作用。
2、采用信息安全新技术,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安全需求的轻重缓急,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信息安全技术的成熟度综合考虑,分步实施。技术成熟的,能快速见效的安全系统先实施
3、计算机防病毒系统
计算机防病毒系统是发展时间最长的信息安全技术,从硬件防病毒卡,单机版防病毒软件到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到企业版防病毒软件,技术成熟且应用效果非常明显。防病毒软件系统的应用基本上可以防治绝大多数计算机病毒,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能够提供集中管理,服务器自动升级,客户端病毒定义码自动更新,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多种应用平台杀毒的企业版杀毒软件,是电网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的首选。个人版本的杀毒软件适合家庭,小规模用户。
4、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信息资源访问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设计阶段,就必须仔细分析,设计出合理的,灵活的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机制,明确信息资源的访问范围,制定信息资源访问策略。
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采用增加安全访问网关的方法,来增强原有系统的用户管理和对信息资源访问的控制,以及实现单点登陆访问任意系统等功能。这种方式基本上不需要改动原来的系统,实施的技术难度相对小一些。对于新建系统,则最好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技术,来实现不同系统通过同一个用户管理平台实现用户管理和访问控制。
5、开展信息安全专题研究,为将来的应用做好准备
电网实时监视与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要求更高,技术难度更大,应开展专题研究。
国家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对电网实时监视与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专门发文要求确保电网二次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安全,要实现调度控制系统,数据网与其他生产管理系统和网络的有效隔离,甚至是物理隔离。
6、电子商务安全需要深入研究和逐步应用
电子商务的安全牵涉很多方面,包括严格,安全的身份的认证技术,对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实现加密传输,采取数字签名技术保证合同和交易的完整性及不可否认性等。这些方面又与信息安全基础技术平台密切相关,因此安全基础平台的建设对于电子商务的安全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已经有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投入在线使用,我们必须加快对电子商务的安全的研究和应用,否则将来会出现因电子在线交易不安全,不可靠的而导致电子商务系统无人敢用的局面。
7、依据法规,遵循标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信息安全的管理包括了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任的分化,策略的规划,政策的制订,流程的制作,操作的审议等等。虽然信息安全"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的说法不是很精确,但管理的作用可见一斑。
三、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话题,国内其他电力企业也在积极研究和探讨,以下是一些粗浅的看法。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网络安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执法。企业首先必须遵守国家的这些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企业也必须依据这些法律法规,来建立自己的管理标准,技术体系,指导信息安全工作。学习信息安全管理国际标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国际上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比我们先进,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起步比我们更早,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经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标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提高水平,少走弯路。
信息安全是企业信息化工作中一项重要而且长期的工作,为此必须各单位建立一个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常设机构,明确领导,设立专责人长期负责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长能保证信息安全工作长期的,有效的开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2、开展全员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
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事,它牵涉到企业所有的员工,为了保证安全的成功和有效,应当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用户,技术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减少人为差错,失误造成的安全风险。
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还应该注意安全知识的层次性,主管信息安全工作的负责人或各级管理人员,重点是了解,掌握企业信息安全的整体策略及目标,信息安全体系的构成,安全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等;负责信息安全运行管理及维护的技术人员,重点是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掌握安全评估的基本方法,对安全操作和维护技术的合理运用等;用户,重点是学习各种安全操作流程,了解和掌握与其相关的安全策略,包括自身应该承担的安全职责等。
3、充分利用企业网络条件,提供全面,及时和快捷的信息安全服务
山东省电力公司广域网联通了系统内的各个二级单位,各单位的局域网全部建成,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下,作为省公司一级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部门应建立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的信息与技术支持平台,安全公告,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提供安全软件下载,搜集安全问题,解答用户疑问,提供在线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并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经验的场所。网络方式的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信息安全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式。
4、在发展中求安全
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技术和防护系统黑客技术,计算机病毒等信息安全攻击技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掌握也不是完全的,安全防护软件系统由于技术复杂,在研制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势必决定了安全防护系统和设备不可能百分百的防御各种已知的,未知的信息安全威胁。
不是所有的信息安全问题可以一次解决
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不可能一次就发现所有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系统和设备,也仅仅是满足某一些方面的安全需求,不是企业有某一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市场上就有对应的成熟产品,因此不是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5、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
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安全的需求也是逐步变化的,新的安全问题也不断产生,原来建设的防护系统可能不满足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这些都决定了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定期对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评估,改进安全方案,调整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是一个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而发展的永恒课题。
关键词:消防,环保,火灾
1前言
消防工作与环保的目的均是保护生命和财产。二者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相互支持和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毕业论文,火灾。然而灭火救援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与环境保护相背的地方,灭火救援产生的废水,废物,废气又污染了环境。随着火灾和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多和对环境破坏的不断增大,消防活动与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发展消防关注的焦点。
2火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火又是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多发性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火灾不但会夺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烧掉大量的社会财富,火灾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毕业论文,火灾。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火灾产物及火灾的破坏作用造成的。火灾产物通常有火灾生成的气体、热量、烟及灰烬[1]。火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态平衡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3消防活动与环保的关系
3.1 消防活动对环保的影响
消防活动对环保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 主观环保意识不强造成的环境灾害
目前,在自然资源减少和环境严重恶化的形势下,如何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灭火救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消防发展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从主观意识和管理层面来看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和较大的差距。毕业论文,火灾。主要表现在:灭火救援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社会经济效益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保型绿色产品少,一些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产品仍在生产和使用,对产品在防火和灭火应用中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缺乏实际研究和对策;在管理方面,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法律监督检查机制,致使一些假冒伪劣、落后甚至被淘汰的产品在市场上流动不止。
3.1.2 灭火救援不当对环境的危害
由于对灾害事故会污染和破坏环境认识不足,加之在灭火救援中强调“救人第一”的原则,致使实际救援行动中更多的是关注人员及财务的抢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如某市在一次化学品仓库火灾扑救中,因考虑不周全,火灾现场的流淌水带着大量的化学物质流进邻近水库,造成周边群众饮水困难,水库及其下流河流中的大量鱼类和其它水生植物死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决策失误和救援措施不力也使灾害区的环境遭受更大危害,尤其是化学救援的后期,对危险废物的处置根本达不到环保的要求。目前,我国仅有深圳等极少数地区有专门处理危险废物的设施和场所。
美消防协会副主席助理马蒂•亨利曾指出:消防人员在没有弄清楚燃烧物性质时,最好的行动便是不采取任何行动。此话,在消防人员听来,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把勇敢同烈火搏斗,奋力抢救生命和财产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但是,见火浇水往往不是最佳选择,很可能会因此而造成环境污染,贻害无穷。
3.1.3 消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环保的发展
随着消防事业的发展,火灾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不但减少了火灾对人身和人类财富的破坏,而且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火灾的减少减轻了火灾及火灾扑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灭火剂的淘汰和更新减轻了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绿色灭火剂及新型灭火器具的开发和应用减少了灭火过程中对水体的污染及水渍损失;大量质优价廉灭火效果好的灭火剂开发和使用为新型能源的使用提供了物质基础;绿色阻燃剂的研制开发减少了阻燃剂可能产生的二次灾害等等。
3.2 环保对消防活动的影响
3.2.1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不利影响
环保对消防活动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些高效的灭火剂因达不到环保要求而不能使用。另一方面,有时为了灭火需要使用较多的灭火剂,而使用过多的灭火剂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一矛盾也主要是因考虑环保而出现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显得十分重要[2]。
3.2.2 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有利于影响
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有利于影响主要有:
(1)精煤的使用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险性。毕业论文,火灾。为保护环境,国家推行了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煤的硫分和灰分,限制高硫分、高灰分煤炭的开采的产业政策。煤的自燃能力大小取决于煤中挥发物、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和硫化物的含量,煤中所含的硫化铁会首先受到氧化,产生的氧化热会使煤粉化,增大表面积或发生蓄热,以致发生自燃。通过洗选,可以有效地降低煤中硫化铁含量,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还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险。
(2)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粮棉油获得了大丰收,加上农村燃料结构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大量堆放无法处置,露天焚烧不但造成了烟尘的污染而且造成了浪费。我国在农村相继推广了秸秆还田、秸秆转化、秸秆气化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大量减少了农作物秸秆的堆放,有效地减少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3)环保型涂料油漆胶粘剂的大量推广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火灾危险性
环保型涂料、油漆、胶粘剂大多数是水基涂料、油漆、胶粘剂,不含高度易燃有毒的苯、酯类化合物,有效地降低了生产、运输、经营、储存、使用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也减少了火灾事故的发生[3]。
4有利于消防工作和环保共同发展的对策
4.1 树立“绿色消防”观念
消防工作的目的是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而如果在消防活动中破坏了环境,实质是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也就是说,这样的消防工作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只不过是改变了危险的地点、时间和危害方式,将危害从甲地转嫁到乙地、从今天转移到明天,由此可见,消防工作必须树立“绿色消防”观念,注重环境保护。绿色消防是指消防活动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公众健康和环境不会造成危害。开展绿色消防,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消防工作中既要考虑当前形势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
4.2 加强消防科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绿色消防的关键是大力加强消防科研工作。如加强火灾和水与泡沫灭火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火场去污、排污设备和设施。建立消防环保数据库和开发和推广绿色消防产品及主动消防系统技术。
4.3 健全相关法规
4.3.1 制订和实施《消防环境保护法》
增强消防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尚无一个内容全面、完整和系统的消防环境保护法。毕业论文,火灾。根据消防环境保护的性质和特点, 需要有一个内容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能对消防环境起到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保护作用的《消防环境保护法》, 所以, 建议公安部消防局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国际相关消防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 制订和实施我国《消防环境保护法》, 规定各类消防行业人员的消防环境保护职责、消防产业环境保护行为准则, 保护对环境有益的消防技术和产品, 淘汰对环境有害的消防技术和产品, 增强消防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为消防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毕业论文,火灾。
4.3.2 推行利于环保的消防系统规范和标准
限制、减少和逐步淘汰对环境有害的灭火剂、灭火救援器材的使用。消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和消防产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1996 年, 国家环保局和公安部联合制订《中国消防行业哈龙整体淘汰计划》, 规定“2005 年国内哈龙1211 灭火剂全部淘汰, 哈龙1301 灭火剂从2000 年开始削减, 2010 年完全淘汰”, 现已采用国外普遍采用的哈龙替代剂, 在保护环境、推动我国消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
4.3.3 加强消防环保技术监督管理工作
为有力推进绿色消防,切实保障消防环保工作正常进行,应针对消防领域内的环保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法规,以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将消防环保纳入法制化轨道[14]。
4.4 实施科学的消防救援
消防救援中应根据不同灾害事故特点和现场具体情况,冷静分析,科学处置。确定救援方案应有大局观念,既要考虑抢救人员,控制灾害,也要兼顾环境问题。在以往的灭火救援中,我们只注重了灭火救援,而忽视了水渍损失和环境污染,只要灭火救援成功就是胜利,从来没有意识到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污染。灭火救援是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果我们消防部队不考虑环保的问题,那将在灭火救援中给社会带来二次灾害—水灾或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减少水渍损失和环境污染的理念。探索建立结合国情的以消防抢险救援为主体的紧急救援体系。当前可以着手探讨以消防队伍为主建立一支能处置各种灾害的常备性的紧急救援队伍。
4.4.1 发生险情,部门联动
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和环保部门应逐步建立联动机制,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值班网络,从而在制度上保证环保部门在第一时间介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火灾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当火灾发生时,消防部门应首先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派出相应灭火和技术人员赶赴灾害现场进行处置;其次,消防部门应根据需要及火场实际情况,按照联动机制要求向相关部门通报火场情况,确保环保部门迅速到达火灾现场,及时了解事故进展,进行现场环境监护并协调消防部门采取最佳措施,在控制火势的基础上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再次,一旦环境污染事故已经发生,环保部门应立即启动事故处置预案,将事故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做好事故的报告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如2006年8月23日江苏亚邦集团常州合成材料厂二分厂火灾事故,因相关部门在消除环境危害方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未造成太湖水体污染。
4.4.2 在灭火演练中增加处置环境污染演习
在灭火演练中除按照灭火预案演练外,还应增加处置污染演习,消防部门应协调环保部门针对本地区实际,对容易因火灾引发环境污染的单位、场所,制定灭火、环保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实地演练。通过演练使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分工,掌握场所可燃物性质、数量、处置程序及处置方法,以便在实践中能各司其职,降低和减少火灾事故对环境的影响。笔者以一实例充分说明前期演练对于实战有效处置的决定性作用。2007年4月2日深圳沙井街道东江环保有限公司发生火灾,宝安区环保局接到火灾报告后,立即启动环保应急预案。监督科、监察大队、监测站、工业废物处理站、环保所等多部门指导火灾扑救并进行随时现场检测使此次火灾未给厂区及周围的环境带来污染[5]。
参考文献:
[1]蔡涛.火灾•消防•环保[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6):30-35.
[2]BernardCain.Water,water,everywhere-butforhowlong?[J].PSE,1999,4(12):33-37.
[3]欧育湘.阻燃剂的制造、性能及应用[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35-38.
[4]公安部消防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淘汰哈龙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1-14.
[5]吴启鸿.我国火灾现状与防治对策—对消防科学技术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消防协会.《1999年减轻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999:15-18.
【关键词】 环境保护;检测技术;生态发展;可持续
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仅仅有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三十年中,环境检测的方法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且达到了三百多项,这一巨大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环境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环境检测技术体系把重点放在环境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上,始终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检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 近年来,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起步比较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比如,在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中,忽略了对检测软件的建设以及现代信息自动化检测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环境检测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和环境检测的预警能力的应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忽略导致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职能难以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保护,滞后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和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必须要加快环境检测技术的建设,不断完善环境检测体系。
二、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着社会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在许多方面已经开始渐渐影响社会的发展,面对这种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最大程度的协调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能够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而且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环境检测技术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对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测和监控,通过对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正确的了解,从而能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检测技术的构建
环境检测技术的构建首先要注重环境检测观念的改变,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加大环境检测技术的硬件投入时,还要注重培养环境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为环境监督执法提供基础保证,建立对现代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大对现代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从而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同时构建环境检测技术的预警体系,促进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完善。环境预警能力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污染灾害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预警对避免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形成以现代信息自动化检测技术为中心的环境检测技术体系。信息自动化检测,不仅能够提高环境检测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实时在线的监测,促进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最后,要以环境检测技术体系构成要件强化为基础,实现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建立。加快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相关法律的完善,以法律规范实现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与指导。
2、 环境检测技术在不同生态问题中的应用
环境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不同的生态问题进行监控,从而提出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都属于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同时危害了资源的利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环境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在不同的污染点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污染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同时环境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对企业和个人的污染排放进行制约,减少了污染排放,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的到改善,这就实现了环境、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协调,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再比如,在水土流失问题中的应用。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需要长时间的数据采集,环境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水土流失情况,环境检测人员可以从中发现规律,制定改善水土流失的方法。同时,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将水土流失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发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而言之,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因此,积极建设环境检测技术,构建环境检测体系,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开展,从而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财金 论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华章-2012
[2]张亚斌 郝俊江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期刊论文】小城镇建设-2011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主管单位:云南省环境保护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47X
国内刊号:53-1093/X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区,左江
生态保护区一般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保护水源、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确保人类物质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特殊功能。 [1] 但是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日趋增长的人口数量,给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如何能使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相互协调发展。文章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实例加以分析,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这为实现保护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1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按传统开发模式,只注重经济产值增长,而忽视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如国际流行的发展指标GNP就没有资源环境代价的体现,导致对发展衡量严重失真。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历程都是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之路。采取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随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开始显现。发达国家上世纪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温室效应等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所而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己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长久发展。因此经济要想取得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资源是其经济发展首要前提条件。
1.2 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必要保证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环境保护的必要保证条件。如果停止发展经济,单方面保护环境资源,即所谓的“经济零增长论”,那将因噎废食。 [2] 改善和优化环境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增强解决环境保护的能力。当然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用环保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解决结构性污染,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
1.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能够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则会更有力促进环境保护,因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条件下才能达到。要坚决杜绝不顾环境承载能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做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而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生态保护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的原因
2.1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保护区资源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到外界干扰时,恢复能力较弱。一旦无序开发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难以自然恢复。我国长期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低产出。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排放出了过多的污染物质,也加重了对环境的负担。
2.2人口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的物质来源。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人口不断增长后,所必需的生存物质也将激增。当发展难以满足需求时,势将无计划、无序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经济在以环境被破坏为代价中求发展。加之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一般处于偏僻位置,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发展经济往往成为首要选择,这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3经济落后的约束造成地方保护主义
我国很多生态保护区所在地经济不发达,部分地区居民还处于贫困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可能投入更多资金来加强环境保护。同时经济落后的约束容易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提高GDP产值,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大量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技术水平低、污染大的企业。这样往往导致有限资源大量耗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4 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创新和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消费者和企业则是制度的被动的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创新和补偿。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就会出现钻政策的空子情况。这说明现行部分环境保护制度确实需要完善与创新,如有严格的约束制度,一旦企业或个人的违约成本超过收益,在面临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上,企业或个人必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可见,增加主体的违约成本是制度创新的根本点。同时,环境破坏对企业而言只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短期内常常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企业缺乏对环保技术需求和对环保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实现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广西南部,地理位置位于21°51′N~22°58′N.106°38′E~ 107°36′E之间。保护区区域包括宁明县的驮龙乡、城中镇和明江镇,总面积为35677.65公顷。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以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中心,包括珠山、龙峡山、达佞山、高山五个岩画点及其周围的区域,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10公顷。保护 区地区生产总值现行价2004年53469.9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4元,其中: 第一产业产值22283万元,占生产总值的41.67%,第二产业产值16952.5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1.7%,第三产业产值14234.4万元,占生产总值的26.62%。该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随着当代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它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但仍然屈居二、三位。 [3]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区内的花山岩画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目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多是土壤稀少、乱石散布的石灰岩生态脆弱区,石材丰富、植被稀少是该区的一大特色,过度开发会引起整个区域的生态破坏。为了实现环保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长期以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花山岩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化厅委托编制的“花山岩画文物保护规划”; 广西环境保护局正在调查、研究编制“花山岩画风景名胜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厅主持编制的“广西花山风景名胜区花山岩画核心景区保护规划”。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将有效促进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会可持续发展。
3.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相应要提高人口素质。目前保护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增加他们工作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可以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增强农民的产业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能很好地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再次提高人口素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利用,扩大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3.2发展相宜的产业,进行保护性开发
进行保护性开发,是实现保护区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管理或单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去谈发展,最终都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环境与产业发展有着极高的相关度,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间接影响环境系统。在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独特优势,发展相宜的产业。对那些低效率、易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应该低投入或者退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觉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出一批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这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循环和减轻环境压力,同时还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打造“花山岩画”为品牌开展壮文化生态旅游、以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四棵摇钱树”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澎润土采矿等,这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进一步发展是变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创新环保制度,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调整
将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制度,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实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论文参考网。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实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必须坚决摒弃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求得的粗放型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左江壮文化保护区内的主要工厂布局在驮龙和县城,工业污水基本上直排至明江。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糖厂正值榨季生产高峰期,工厂每天排入明江的污水有1~2万吨,使明江水质下降,COD、BOD、PH值(6.6~7) 、氨氮等都明显超标。因此,政府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严禁工厂企业超标排放。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对重点资源开发区要施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要施行积极性战略,加速区域生态质量的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论文参考网。重点发展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
3.4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加强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要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友好型”实用技术。论文参考网。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
要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使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环保部门要通过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实施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树立环保整体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国富.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整之生态经济对策 .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5.
[2] 廖赤眉,严志强等 .可持续发展导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1《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GCTC),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来源期刊,并被CA、CABI、BA、BP、BD、ZR、UPD、EM、GeoBase、Scopus、AGRIS等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本刊宗旨是及时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的动态、理论、方法与成果。主要内容:(1)区域环境与发展;(2)自然保护与生态;(3)污染控制与修复。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2来稿要求文字通顺、条理清晰、数据可靠、论点明确。学术论文与综述文章一般不要超过10000字,研究简报一般不要超过4000字。文稿编写格式顺序为:“文题”—“作者(所有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大专院校需注明院系或专业,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以上附相应英文)—“分类号(中图分类号,1~3个,置于中文关键词的下一行)”—“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第1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省×市),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l〕”。动态、简讯类文章务求简明。
3请作者通过网上投稿系统(网址为http:∥www.ere.ac.cn)投稿,并在网站上查询稿件处理信息。投稿时请推荐同行审稿专家3~5名。
4参考文献只列入直接引用的。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标注。非正式出版文献请勿引入,需要标注的,可以脚注方式给出。参考文献主要著录格式如下:a.普通图书(包括专著、教材等)、会议论文集、资料汇编、学位论文、报告(包括科研报告、技术报告、调查报告等)、参考工具书(包括手册、百科全书、字典、图集等)[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译者).版次(初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d.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e.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f.电子文献对于载体为磁盘(DK)、磁带(MT)和光盘(CD)等的文献,将对应的印刷版的[文献类型标志]换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对于载体为联机网络(OL)的文献,除了将对应的[文献类型标志]换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外,尚需在对应的印刷版著录项后加上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引用日期(加方括号)和电子文献的网址。如:[1]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英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212190019.html.对于主要责任者(作者、译者、编者等)一项,责任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写出,之间用“,”分隔;3人以上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al”;用各种文种书写的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的姓字母全大写,名缩写为首字母(大写)。各类外文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相同,其中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外文期刊名写全称,勿缩写。文献类型标志:普通图书M,会议录C,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汇编G,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数据集DS,其他Z。中文文献著录需同时提供相应的英文著录。
5图、表要精选,设计合理,具有自明性,勿与文字叙述重复。插图要求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宽(包括纵轴标目名称、单位)为6.5cm或13cm,计算机绘制,图中文字采用6号宋体。表格采用三线表。图题、表题附相应的英文。
6对不符合本刊稿约要求的来稿,编辑部先将稿件退还作者修改,达到要求后再接受送审,并以符合要求的稿件寄到时间作为收稿日期。
7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编辑部一般在收到稿件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结果(双方另有约定者除外)。作者修改稿在1个月内未返回,且未及时申明理由者,按自行撤稿或重新投稿处理。
8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稿件刊登与否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各类项目资助论文,请注明项目来源及编号。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以及基地和人才专项等资助的优秀创新论文,本刊将优先安排发表。
9编辑部有权对刊登文稿进行文字上的增删和修改。稿件一经采用,将收取版面费。稿件发表后酌付稿酬。
10作者来稿发表后,文章署名权归作者所有,其编辑版权属本刊所有。本刊已被有关数据库收录并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凡不同意自己论文被收录或入编、入网的作者请在投稿时声明。作者的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不再另付。
11本刊发表的论文或产文课题项目获国家或院(部)级成果奖者,请作者及时向编辑部提供获奖复印件或单位证明,可获适当奖励。12编辑部地址: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邮政编码:210042电话:(025)85287092,85287036,85287053,85287052E-mail:ere@vip.163.com;bjb@nies.org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意义
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平凡。大到全球气候的变暖,小到我们生活周围超薄塑料袋的禁用,以及提倡拒绝皮草,主张素食等等,使环境问题成为家喻户晓,尽人皆议的问题。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作为建筑业,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有哪些意义,下面浅谈一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建设项目与环境的和谐:
如今我们国家正在建立“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改造自然的过程,我们利用自然中存在的各种资源、资料发展成各种我们所需要的建筑产品。这些功能各异的建筑产品(如:供给人们居住的住宅产品、公共活动的建筑产品、用于工业发展的工业园等),在社会中供给人们不同的需要。我们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破坏资源存在的规律,建筑产品和环境就能相互的和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建设项目的功能及构成建筑的材料、工艺等都会对其产生不同影响,以下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功能、形成建筑产品实体的材料两方面来阐述一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建设项目的功能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我们引进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青海湖是青海省的旅游标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被誉为“中国的生态屏障”。青海湖处于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湟谷地之间,流域面积30000平方千米,湖面面积4500平方千米。如果没有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风沙就会吞噬大半个中国,因此,青海湖在整个西部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国家和我省进行了多方面的保护措施。2009年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通过严把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准入“两大关口”,坚决杜绝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建设,最大努力地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近期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了进一步明确的项目:一切旅游建设项目,必须依照《青海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化、规范化、科学化实施运行,严格实施可行性论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国土相关审批程序,任何影响生态环保的项目一律不得进入景区、落户景区;任何影响生态环境的既有建筑项目一律拆除,恢复自然状态;任何有悖于景区保护的大小经营活动一律不得入区进行。假想,如果我们现在没有采取这些措施,随意乱建,破坏了自然的生态,也许多年后我们祖国的南部地区,会喝不到水,会遭大半个中国沙漠化的噩运,也许会有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等等。这些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在我们还没有看到由于随意乱建对青海湖的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象时,值得庆幸的是已经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方法来保护这块(《中国的生态屏障》)土地。由此可见,建设项目的功能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看这样的一个例子:2009年8月20日西海都市报报道了一则关于一个工业项目污染的报道。陕西省凤翔县长青镇有两村民居南北环抱着的一家年产铅锌20万吨的冶炼企业,据初步的调查,是由于铅锌生产排污量大,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儿童、婴儿的血铅严重超标。从陕西省凤翔县政府得到的网络消息,长青镇高咀头村285名儿童中236人血铅超标,至此,凤翔县长青镇3个村1016名受检儿童中,851名儿童血铅超标,部分严重的儿童已经达到了中毒的标准。据悉陕西省环保厅成立处理凤翔血铅超标协调小组,将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对长青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为今后环保审批和监管提供技术依据。与此同时,还将聘请专家对工业园的污染机理和污染成因进行研究,突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那么铅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请大家看如下的报道:铅是人体惟一不需要的微量元素,它是一种稳定的不可降解的污染物。幼年写作业时总不自觉的“咬铅笔”,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铅在体内积蓄后还会中毒。论文大全。研究证实,血铅水平在10ug/dL (0.483umol/L)左右时,虽尚不足以产生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但已能对儿童的智能发育、体格生长、学习能力和听力产生不利影响。国内最新研究成果表示,儿童体内血铅超过100微克/升,智能指数就会下降10~20分。国际消除儿童铅中毒联盟的专家告诫说,中国如果不注意铅中毒的防治,20年后中国人平均智力将比美国人低5%。
以上一系列的报道,让我们心惊胆战,但是真正的事件背后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大新工业园区,是可以提高GDP,但是那些只为了经济发展而已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建设项目,利益在眼前,而灾难又有谁来承担。在这个事件中,那些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不得不离开,逃避灾害。论文大全。事件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但由于建设项目而破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又怎样的来弥补。我们的工业园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时候,也破坏了我们的社会环境,同建立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建设项目对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大全。
三、构成建设项目实体的材料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建设项目是由很多种材料构成建筑物的实体,这些材料来自于自然,是我们用自然中的天然材料加工和制作成我们所需的各种材料,有些自然材料直接用于工程中。是自然中的东西,必定按一定的自然规律存在着,如果破坏了自然规律,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我们目前所禁用的黏土红砖,有报道称生产一块实心黏土砖(俗称红砖)要消耗黏土3公斤,每10000平方米的建筑所使用的红砖需挖土3000吨。做红砖不仅污染环境且要损毁大量的良田沃土,据统计,我国烧制粘土砖一年要损毁良田70万亩,相当于每年有60多万人口失去了耕地。红砖在烧制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土,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又是一组瞠目结舌的数据。建筑材料中除了黏土红砖外,还有很多的材料也在威胁着环境。比如砂石,盲目的开采也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流失,水土资源也受到严重威胁。再例如一些用于工程材料的化学材料,其制作方法也在不同程度的威胁着我们的环境。现在我们国家从法律法规,禁止和淘汰了对我们环境不利的很多材料,国家在花大力气对有危害的材料进行革新。绿色的新产品、新材料的合理应用,将我们的建筑物引领到一个新的变革时代中。
作为一个建筑业的从业者,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各种革新材料和节能材料的使用,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遵守和执行国家的各种规定,自觉的去做,不为个人的利益。一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三、结语
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实施各种功能的建设项目,在实施中,我们应该从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坚决杜绝不利环境的项目,认真的做好环境评价工作,积极响应和采用绿色和环保的材料。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建筑人,为了人们能够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喝到无污染纯净的水而努力,在建筑领域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青海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西海都市报》报刊
青海海北紫恒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环境教育;化学教学;应用
社会的不断发展,显示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而产生巨大力量,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平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遭受破坏、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加速了建筑物的腐蚀、使皮肤发生癌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地表气温升高、土地沙漠化……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匮乏,使得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刻不容缓。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树立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是责无旁贷。环境污染大部分来自化学物质,在处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要用化学知识对污染源、被污染物进行分析、处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要用化学知识加以控制和解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已成为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还要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监督和抵制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贡献。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因素,确定教学要点,将本学科涉及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相应的知识点,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学习“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固定的,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气候变暖等。在介绍煤时,让学生了解煤的组成,煤燃烧时释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剧毒物质;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还可以介绍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
2 在不影响原有实验目的、观察现象、效果和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方法、改进仪器组装或实验形式,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可着重从药品用量、仪器组装、废弃物利用和处理、采用微型化学实验等方面考虑。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将铜片改用铜丝,不需要反应时,抽出铜丝,反应即可停止;又如铜和稀硝酸反应中,用注射器代替试管进行实验,使装置成为封闭体系,易于对比、观察,药品用量较少,效果明显,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在实验中尽量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要注意妥善处理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密切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学生可利用一些小长假在家乡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如调查当地工厂向大气中排放了哪些有害气体和烟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那些危害?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学校可以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环保活动,如利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酸度,检查校园环境,监督学生不使用塑料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请环保部门的同志向学生介绍环境现状,环保工作的新进展等。学生在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
学生可借助学校、班级的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开展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放飞绿色的希望”,“让花草芳香,让鸟儿歌唱”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不同渠道了解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专题讲座。如大气问题专题讲座、水问题专题讲座等;也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如“煤的燃烧”、“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等进行专题讲座。
关键词:环境,环境容量,政府失灵
在我国东部一些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即经济和环境出现了失衡。 经济和环境的失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产生这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这就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
一、经济、环境失衡与地方政府行为
经济增长在给人们带来就业扩大、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经济增长所导致的这二个结果涉及企业和居民这二个主体。
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治理污染需要资金投入,耗费企业有限的资源,除非治理污染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否则企业是不会主动增加环保开支的。由于环境保护是一种非竞争性、非排它性的公共产品,环保的支出并不会通过市场交易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收益,如果没有市场外部力量的干预,它也无须为此付费。这样,就决定了企业不会有环境保护的内在冲动。
居民既是经济增长所导致的收入增加、物质产品丰富的受益者,同时又是经济增长所导致的企业环境污染扩大、环境质量下降的受害者。但环境质量和一般的物质产品相比,是属于更高需求层次的消费品。在我国当前,从总体上看,居民主要追求物质产品的富有,因此居民难以对产生污染的企业形成一种有约束力的力量。由于环境问题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不是马上就显现出来的,它有一个潜伏期,具有滞后性,我们必须从当前开始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尽可能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寄希望于企业和居民之外的第三个主体——政府的积极干预。然而从现实看,政府的环保职能还不尽如人意。在我国的一些乡镇企业发达地区,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环境也急剧恶化。论文参考网。也就是说在环境问题上出现了“ 政府失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需要结合我国的体制特征和发展状况对我国政府本身进行深入分析。
二、环境问题上政府失灵的原因
政府失灵产生于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特殊的利益格局。
(一)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体制与政府失灵
在我国现阶段,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决定其利益,从而决定其政治收益大小的制度是一种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考核制度。该制度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要以上级政府确定的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条件,而经济目标完成又和当地的乡镇企业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考核制度是我们对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官员进行考核的制度的一种概括。这种考核制度包括了党政工作各个方面的内容,但以经济指标为核心。如果下级政府官员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则予以奖励,如提级、提资、发放奖金等,否则予以处罚。这种体制的运行主要在县、乡(镇)级地方政府。
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利益依存关系。一方面,地方政府利益格局的实现有赖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可分为二部分:地方公众整体利益和地方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地方公众整体利益包括地方范围内的充分就业、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地方公共品的供给等。地方政府自身特殊利益包括各种政绩的取得、工作环境的改善、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工资外收入如奖金、补贴的取得等。另一方面,地放政府的介入反过来能增加乡镇企业的收益。地方政府是一个行政组织、具有权威性。在农村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由它出面来配置资源能节省企业的交易费用,地方政府在获取信息、银行贷款、土地征用等方面都可以绐乡镇企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在这种互利互惠关系基础上,形成了利益上的“趋同”性。
在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利益“趋同”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对企业污染行为的规制(除非污染特别严重)势必演变成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取缔,这在实践中自然是很难实行的。例如,在90年代后期,浙江上虞市环保局要处罚一个排放严重超标的企业,该企业不予理睬,环保局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却遭到该县有关负责人坚决制止。
(二)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缺陷和政府失灵
有能力对地方政府忽视环境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进行制约的是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当前针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考核制度是从1990年开始推行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但从实际情况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过度经济增长倾向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究其原因,在于这一制度没有考虑到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它是以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能和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即在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同时能自觉地兼顾环境为假设前提。从这一假设出发,导致了该制度具体安排上的二个缺陷。一是该制度下的考核完全是在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进行,没有中央政府的介入,即它是省长对市长、市长对县长、县长对乡长的考核。二是对目标责任进行考核的指标不是用“环境容量”等作为客观标准,而是用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有较大弹性的指标。
由于这种考核是上级地方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的考核,在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考核制度下,上下级地方政府在完成经济指标上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因此,上下级地方政府间的考核可看作是单一主体的自我考核。这样,即使下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指标真的难以完成(由于要完成经济指标等原因),上级地方政府是不会强求的,而会“网开一面”。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也就产生了。这样,随着各地经济增长的加快,环境状况也必然随之急剧恶化。
三、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机制的建立
根据对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缺陷的分析,要解决政府失灵、建立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就需要引入中央政府这个主体和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环境容量是环境资源的一种,是环境所具有的净化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一限度,将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兼顾其实质也就是经济增长所产的污染不超越环境容量。那么,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使环境容量成为成为制约地方政府忽视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倾向的约束机制?
产权经济学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过度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失衡” 隐含的恰恰是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论文参考网。在产权关系不清的情况下利用资源,结果总会有某个人或某些人因这些外部效应而得益或受损。因此构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兼顾的机制,其核心就是环境容量产权的合理界定。环境容量资源的初始使用权则应界定给地方政府。因为地方政府应是当地环境保护的主体,只有让它拥有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并能从中获得使用权收益,它才会有动力去监督排污企业。
明确地方政府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的方式是中央政府出面建立新的考核制度,其过程为:以县作为一个区域单位,每个单位都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并且可以用排污的种类和数量表示,超过该容量将引起环境质量恶化。虽然,环境容量的计量是以县为单位的,但中央政府不是去考核全国为数众多的县政府,而是考核省级地方政府,方式是任意抽查某省某条河流,某个湖泊中某小块区域的环境质量,看该小块区域的环境质量是否符合该区域所在县环境容量的许可,如不符合或者说该区域污染程度超出了容量许可,中央惩罚的不是该区域所在的县政府而是省政府。在中央政府对省政府考核的压力下,在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就会自发地形成一个省政府——县(市)政府——乡(镇)政府的层层考核机制。这种考核机制保证了环境容量资源产权在地方政府层面上界定清晰。
在界定明晰后,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地方公众整体利益还是地方政府自身利益,都会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由于环境容量占用大、环境容量使用效率低而失去地方政府的支持,相反污染少即环境容量占用少的企业将会优先发展。
环境容量资源产权在地方政府层面的界定,只是构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兼顾机制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使它在企业层面上界定清晰,在企业层面上界定容量产权的方式就是地方政府以许可证的形式将其拥有的环境容量使用权出售给排污企业,排污企业只能在其购得的许可证允许的范围内排污。环境容量使用权初始界定后,还必须可交易,在容量使用权可交易的情况下,企业有了减少污染排放的动机,因为这时企业可将节省下来的使用权在市场上出售获利。这就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来减少污染排放。
但是,如何保证企业在其购得的使用权许可范围内排污呢?这要充分发挥地方环境监测部门的作用。论文参考网。监测部门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抽样检测,如查出企业超量排污,则对其进行处罚。这就构成了对超量排污企业的有效制约。
当然,从较为长远的观点看,还应加快政冶、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及时转变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使各级地方政府逐步地从微观经济领域中退出,弱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直接经济联系,使政府职能转向产权保护、宏观调控、公共产品的供给等方面,从而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五常. 《卖桔者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袁持平. 政府失灵的经济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1.05
3.杨惠伦. 经济运行中“政府失灵”的根源及对策,观点论坛. 2006.03
4.王育,李国平. 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