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

时间:2023-07-27 16:2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第2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the demand for the logistics talented person is increas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al ability requirement and logistic po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program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hich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mbalance of current logistics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关键词: 职业能力;物流人才;教改方案

Key words: occupational ability;logistics personnel;teaching plan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98-03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物流行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并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此同时,大批的物流专业方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迈入社会,为物流行业提供很好的供给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然而面对日益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物流专业人才的供需关系上是否能达到平衡,具备专业知识但是缺乏从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疑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物流从业者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怎样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角度为重点,更好的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解决的就是当前的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

1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

1.1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①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

②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

③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具体化、形象化为个人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本文里我们所指的职业能力可以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各个岗位要求而具有的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能力。

1.2 物流相关岗位 既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使学生快速、较好的适应和满足物流相关岗位的要求,那么,在谈到培养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物流相关的岗位进行了解和划分。物流相关岗位,粗略的可以包括以下的三大类:操作层次的物流岗位、物流管理层次岗位和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的物流岗位。其中,操作层次的岗位包括司机、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拣货员等一线岗位;物流管理层次包括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等中层管理岗位;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包括物流企业高层决策岗位、供应链管理经理、供应链规划等高层物流管理岗位。

通过对物流相关岗位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岗位大多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然而,目前部分的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视的多为讲授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认识、实践的操作能力等培养尚有欠缺。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挖掘影响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中的培养上,加强实际的模拟与操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教改方案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工程本科教学的专业限选课程,既对物流、供应链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讲解,又介绍物流以及供应链的形成、特点、规律与控制等内容;既包括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先进理念的说明,又剖析了一些优秀企业在解决物流和供应链问题时的举措。

同时,《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融合工程、管理、经济、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单纯的按照教材进行讲授,侧重于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概念,无益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谈不上实际的应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现代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和诉求,因此,笔者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角度,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以下的改进:

2.1 调整教授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根据大纲的总体要求,适当的扩充学时数量,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主要是增加了实践教学和案例讨论的部分。另外,在讲解过程中,如表1,以物流系统概念、功能和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供应链的构成、特点等基本理论内容为辅,这些只是让学生具备物流系统化、供应链的基本思想;而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感观认识、学习热情的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环境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代物流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成绩构成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如图1、图2一般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平均而成,这种考核方式对理论要求较高,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却无法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缺乏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反映。而在本次改革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这种考核形式既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能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把握程度。

2.2 调整授课关系,换被动为主动,搭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通常来说,一般的管理学课程大多数是以老师的单纯讲授为主,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上的理解,课后对教材的复习来加以熟悉,这样带来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完整,对关键内容的认识不形象,留于表面,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接受了专业的教育,但是最后只记住了几个知识点或是分散的几个概念。

因此,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三轮教学,对沈阳建筑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表2所示,其中,改革的主要一项内容就是借鉴国外seminar的教学方式,采用case study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逐步的尝试。

2.2.1 按照教学大纲的章节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是3-4人一组,这样基本每个核心章节都对应一组同学,人数的控制比较有利于前期的讨论、准备,和给每个学生表现与施展的机会。

2.2.2 进行任务的分配,重点章节对应知识点串讲和案例分析两部分,一般章节只有案例分析一个部分。知识点的串讲,是要求学生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拓展,制作成详略得当的幻灯片对全班进行讲解。而案例分析,则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案例的信息和数据,案例可以是单独的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案例的组合,只要其内在有一定的关联性,提倡学生能够搜集多个案例,分析比较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复述案例背景和内容。

2.2.3 以组为单位,根据内容制作45分钟左右的幻灯片进行报告,在报告过程中,必须包括提问、回答、总结等内容。由发言同学提出案例或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进行随机提问、或展开小组讨论,让其他学生对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复述、回答问题等,调动其他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整个课堂的听讲效果,

2.2.4 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和知识点的补充引申,或者对个别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纠正,并按照每组同学的表现和承担的工作量进行评分。

2.3 适当应用道具,实现“角色扮演”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供应链”、“牛鞭效应”、“信息共享”等相关专业词语的理解,利用一定的课时带领学生模拟“啤酒游戏”的过程,在游戏中,分配给每位学生扮演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的机会,通过30周的模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采购、销售与库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象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库存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牛鞭效应”,并启迪学生如何改进和解决这一问题。相比之下,这些内容如果只依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讲解,学生很难有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同理,在学习到JIT制造过程中“看板原理”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取货看板、生产看板和生产产品零部件的道具,并模拟生产组装流水线,让学生同时生产组装、同时更新和传递看板,启发学生观察看板的有效流动,以及看板的使用对于生产控制、库存、精益化生产的意义。在学生理解纸质看板传递的原理与作用的基础上,再讲授其他看板模式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2.4 实践环节贯穿知识体系 积极开展学生外出实习,广泛联系生产类企业,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笔者认为现场的参观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永远无法了解到企业的真正管理与操作,所以只有走进企业中去实际的观察,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联系和邀请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学校定期开展讲学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就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这也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

另外,ERP沙盘模拟也是很好的教学补充内容,分组协作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发挥思考的空间。灵活多变的沙盘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仅只涉及到物流的专业知识,而是把专业的知识贯穿到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去。最后的填表总结,教会学生反思游戏过程与实际知识的联系,更好的体会专业知识概念,在游戏模拟中去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5 实习参观,实践演练 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参观和“创业”,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比如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课余可以集体展开“超市”的模拟,通过对多种产品的展、供、销的过程,使学生对于怎样采购、采购时间、采购量的控制、库存管理、陈列商品、订单处理、分拣、运输等基本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外,也可以就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模拟有实际需求的生产企业和几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按照真实的数据进行讨论和方案的设计,最后提交正式的“标书”,举办“招标”、“投标”的演练,举办“商务谈判”等。

3 总结

笔者作为沈阳建筑大学物流工程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在学校教学改革倡导下,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学,逐渐摸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也更加深刻,运用知识的实践意识在不断增强,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获得了较好的反馈。而对于任课教师老说,也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提炼的一个过程,促进教师换位思考,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方向,不断探求教学的新思路。

但我们要看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工程的一门课程,进行尝试和改革,对于整个学科的改革完善来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怎样从整体角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学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挥更大的才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孙跃兰.《物流管理》课程教改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8):44-45.

第4篇

—、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开始了首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大二下学期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工业工程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陆续展开,我们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画①课程设置重复。学科基础类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所冲突②教师授课内容不明确。部分专业课程名称不同授课内容却相互交叉、重复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过于深入是否适合本科生、是否为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必备还有待探讨。③教师缺乏职业培训。为学生开设物流专业课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物流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④物流专业课的设置未能弥补学科基础类课程的不足。由于学时限制,为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学科基础类课程没有涉及物流内容,也未通过设置相应的物流专业课加以弥补。

二、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及各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充分掌握物流人才需求动向,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以及人才基本素质等更能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我们于2007年下半年进行了首次调研于2008年进行了补充调研调研企业包括DHL、神州数码、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北京顺鑫首联物流、宅急送、北京第一机床厂、国美电器等涉及中外、民营、国营的生产、服务、零售、采掘等行业其中,物流型企业占60%,生产制造型企业占26.67%,批发零售型企业占13.33%。调研对象为物流企业的人事主管、部门经理或一线物流工作人员,以及非物流企业的物流部门主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为43.33%,其中本科专业与物流相关的仅为20.00%。而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的全美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情况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表1)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

在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图1)有62.5%的人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37.5%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合理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有90%的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的偏差(图2、3)。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选择的人次数是0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企业中应用频率高、要求较强能力的某些相关知识点,如物流信息处理、国际贸易、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等(图3)在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本校经管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实力,我们借助这样的优势,为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缺失相关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脱节,学生只学到了几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致使本专业学生在数据库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仍然欠缺无法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此外,虽然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但授课内容几乎不涉及相关的物流活动。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调查也表明,某些必修课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接轨少,没有提供实际操作培训的机会注重课堂授课忽视实践性教学实践的案例课程少部分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难度偏大适于在研究生阶段讲授。

以上调查分析显示出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印证了我们对企业的调研结果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有引进物流人才的计划时,80%的企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与参考文献2的研究基本相吻合:2005〜2010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补充48000人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0%。但是在各种补充物流人才的方式中,通过面向校园招聘的只有43%,排在了第3位而面向社会招聘和企业内部培训则是企业采用的更主要方式(表2)

由此可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不难理解在企业的校园招聘中,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会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比较。

在本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确定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与本校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本校与这几所高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是缘于香港作为一个大的物流港、世界贸易的中转站为当地的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物流教育也开展得很好,而且香港的教育有英美国家的特点。

通过分析内地和香港物流管理专业的资料可知除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物流管理方向外,其他学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几乎都要多于工程技术类。而且,内地3所院校课程数量较多,第一学年以安排基础类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在第二学年开始授课。

从课程门数的角度分析,内地3所院校基础课程门数比例远高于香港院校的相近专业同类课程比例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则低于香港院校(表3)北航物流管理专业与国内其他院校以及香港同类院校专业比较见表4。

表4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没有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及北航特色,在物流人才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毕业生在竞争中有更突出的表现我们应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发挥本校特点与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考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市场方向,从四种需求领域(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规划和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和三个需求层次(物流操作、物流实际管理、高层物流管理)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

三、培养具有北航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以上调研分析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等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现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专业核心知识不完善;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突出;缺乏有特色的办学模式缺乏多元背景的师资队伍等。为此我们在研究中首先明确了本专业的定位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核心知识框架,修改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了特色办学模式同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教师团队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本校经管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体现北航特色的关键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授课内容不明确、核心能力培养不突出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新专业的总体认识不足、物流实践积累不足。为此我们通过多方调矾从教学方法、手段、专业理论学习及物流实践的角度拟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同时根据需要聘请部分在企业工作的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教育部等主办的培训班,并去相关企业参观、了解等。此外,在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每年都有教师去香港、欧美等高校交流、学习,其间教师有意识地选听相关课程,为自己的教学作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北航的毕业生再入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等等。

2.突出北航特色

对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要求,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分类,并根据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结合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在物流教学中突出北航特色,首先要明确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究竟应该面向哪一类人才市场,是宽口径人才还是单为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企业培养人才;其次要解决如何在经济管理学院突出北航特色的问题,解决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即具备了北航特色的问题。

我们认为并不是学习了几门航空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所培养的人才即具备了北航特色而是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人才培养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特色办学的模式。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背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有所创新,突出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从目前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前述对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对比来看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其工科背景来掌握物流管理所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加强工科背景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

不仅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中同样存在物流同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航空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制造。因此在学生的基础专业课设置中,应该加强关于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科研与教学是北航经济管理学院的特长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实践成果其知识也是物流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因此,在修订后的物流管理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增加了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课程,调整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授课内容,加强电子商务的教学。

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有多人在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是航空专业具有扎实的航空专业知识背景,在科研中与经济管理相融合,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以上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特长辅之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所学的部分航空专业知识应该说北航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适合于在航空制造企业、航空物流企业中工作,在更广泛的物流人才市场上也具备竞争能力。

在我们首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利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知识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现已成为所供职的物流企业的骨干;有学生毕业后不久即在某航空制造企业参与企业内部物流的诊断与改造工作。

3.加强实验教学及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上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系统调整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协调、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删除不适合的课程增加北航优势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企业调研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案例库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学生实验指导手册。挑选的实验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面认识实验、物流运作层面实验、物流信息处理包含十个项目:企业概况认识与描述、物流活动与作业认识、基本工具与设备、物流作业绩效评价、认识牛鞭效应、作业流程仿真、库存管理、EXCEL及VBA编程、基本知识和实验环境认识、简单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手册中没有提供预定的结果让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去验证,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从实施效果看,实验性教学手段的采纳是弥补学生对物流企业缺乏认识、实际操作能力差的一个有效办法。

物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配套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参观或体验式的比如物流实验室提供货架和仓库管理系统,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播种式和摘果式等不同拣货方式的差别,不同货物摆放方式对仓库管理的影响不同信息识别技术对效率的影响等很多基本的物流原理另一种是试验式的比如让学生通过啤酒游戏来加深对牛鞭效应的理解并且评价不同改进措施的效果通过仿真软件或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物流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等试验。

4.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

加强实践环节,不是简单的局限于实验课程的设计,应联系专门的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从而调动积极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实际相联系从而增加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物流运作的机会增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利用北航毕业生的优势资源,笔者指导的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走访了多家物流企业,完成了出色的调研报告,得到了校级奖励。而另一名学生在毕设阶段以某物流企业为背景进行研究并去企业实地调研,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四、总结

第5篇

关键词:物流运输施工企业 预算管理 重要性 成本管理 具体加强措施

物流运输工程项目施工的预算管理工作是物流运输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与控制,才能提高项目预算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物流运输工程施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物流运输工程施工预算管理是施工企业实施计划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基础,是协调施工过程各项工作流程的关键。它是物流运输工程施工企业监督施工成本使用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企业资金整合与安排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的物流运输工程施工预算管理才能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利润,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也只有通过科学的物流运输工程施工预算管理才能调动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现代物流运输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预算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促进作用,以施工预算管理为基础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物流运输工程施工中必须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才能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成本控制是企业预算控制的核心内容。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必须以成本预算为重点,注重把握好以两个环节:

1.必须坚持预算控制的刚性要求。预算管理的实质,是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因此,预算方案一旦形成就应当具有最高的约束力,不经过一定程序,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变更预算方案,各部门、各环节都必须服从预算。只有紧紧围绕预算方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有序进行,企业目标才能按期兑现。同时,预算一旦形成,责任也就形成,责任预算是实行部门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企业对项目部,要挂钩责任预算落实情况,实行量化考核,与项目部费用清算紧密挂钩;项目部对各岗位,也要挂钩各岗位责任成本执行情况,与员工个人分配紧密挂钩。通过两级考核,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踪的预算管理与控制体系。

2.必须形成有效的动态运行机制。从预算角度讲,企业的内设机构分两类:一类是预算管理机构,一类是预算执行机构。作为预算管理机构,财务、审计部门应当根据预算方案,加强跟踪管理。重点围绕资金运用和成本管理,及时掌握和监管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控制超预算开支等现象,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和纪律。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好监管职能,确保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作为预算执行机构,项目部应当按照企业预算的具体要求,以月度或者季度为周期,编制滚动预算,建立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每季经济活动分析会等例会制度。同时,项目部也要与企业财务、审计部门及时对接,通过资金集中调度等方式,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三、责任成本也在物流运输项目施工预算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责任成本是责任者可以控制住的那部分成本,可控成本具有三个特点:可以预计。在任何一个责任中心,可控成本必须是能够预先可知的。如物流运输工程的隧道衬砌工序,根据需要,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是必然要发生的,这几项费用属于承担该工序的责任中心可以预计的费用,不可预见的成本费用不能由该责任中心承担和控制;可以控制。在前述隧道衬砌工序中,人工费的支出可以通过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加以控制。材料费可以通过加强采购和领用环节进行控制和降低。机械费可以通过提高衬砌台车的使用效率进行控制和降低;可以计量。在前述隧道衬砌工序中,当期实际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可以通过事先确定的工日责任单价、材料单价和机械台班单价与实际耗用的工日、材料数量和台班数量分别计算得出。责任成本方法是通过明确每个职工的可控责任成本目标而达到对每项生产要素进行成本控制以最终导致项目总成本得以控制的方法。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团队应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检查工程项目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质量保证措施的履行情况、现场文明施工情况、环水保措施的执行情况、机械设备、材料物资管理情况,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提供管理建议,纠正偏差,并及时反馈。

四、物流运输工程施工中加强工程预算管理的具体策略分析

随着物流运输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大多已经采取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建筑工程预决算控制方法。

1.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同一个工程项目,相对于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等不同参与主体而言。对工程预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一定区别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实践证明,在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单纯片面地强调某一参与主体的利益不利于工程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因此,物流运输施工企业应发挥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统领作用,改变以往不同参与主体的孤立性、对立性,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将限额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投资控制及成本降低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工程预算定额体系。针对物流运输工程预算定额过程中的借用问题,物流运输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预算的时候,可以考虑根据工程的地域分布和类型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预算编制定额体系。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可以根据工程的地域差异和实际施工水平,按照定额进行灵活调整,即在工程预算基础定额基础上,根据工程的施工难易程度,设置难易系数,从而最大提套施工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固定资产,而且也要对技术发展和工艺进步所带来的定额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不断进行补充,控制部分工程造价失控的问题。

五、结语

预算管理可以全面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基础。因此,做为物流运输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力度,坚持管理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紧紧依靠广大员工,实行面向全员、全过程的有效预算管理,才能有效地规范企业建设施工中的活动,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才能确保企业沿着有序可控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综观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有关双导师制的理解可归结为两类:一是单纯从数量角度理解,双导师即由两名导师组成,一名校内导师(或理论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或实践导师);二是从运作机制来理解,双导师不局限于两名导师,可以依据现实条件和需要扩展成两个导师团队。第一种理解比较直接,第二种理解则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师资充裕、各方沟通顺畅、协作良好的前提下是可行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理解。

二、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物流工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交叉的、复合型的新学科,与工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程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对物流工程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经济越发达国家越重视物流专业教育,从分布上看,美国院校最多,其次是英国,再次是德国、日本等。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物流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5所院校取得了物流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相对于学术硕士和在职硕士,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MLE)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1.生源质量不同

专业型硕士主要为一线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要求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近年来全日制物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生源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也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

2.培养目标不同

物流工程硕士应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和评价及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而学术型物流硕士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应掌握坚实的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思维和创新能力,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工程硕士更加看重实务运作能力,学术硕士更加看重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过程不同

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个别院校采用3年制,培养过程包括三大模块:课程学习、实践教学、论文撰写。实践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实践能力在培养全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不仅要求要有足够的实践平台,还要求要有专业的实践指导,仅凭高校的自身条件和校内导师的力量很难达成。

4.导师队伍建设模式不同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要求培养单位不仅要从数量上建设导师队伍,而且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衡量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要以是否能胜任物流硕士培养工作为标准。一些院校物流专业研究生教育沿袭学术型培养模式,多由学术型导师单一指导,而他们相对缺乏物流实务运作经验。如果与企业导师的合作进行培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挑战性

1.思想与认识上的挑战

首先,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专业学位教育虽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公众对专业学位教育并不太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其次,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缺少必要的政策保障,经费、师资等投入均不足,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同等对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力度不够。第三,由于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加上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也普遍不高。第四,由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我国仍居主导地位,加上社会存在一定偏见,很多学生也不太乐意就读专业学位研究生。

2.导师队伍建设的挑战

首先,校外导师选聘存在困难,尤其是物流专业,因为物流行业刚刚在全国全面发展,社会上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导师资源。其次,在实施双导师制时,部分院校由于对两种导师之间的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容易出现重复指导或指导意见出现较大分歧的现象,使研究生有时无所适从,甚至会因此而影响了师生关系和指导效率。第三,大部分院校认为校外导师只是其聘任的兼职导师,其人事关系不在本单位,无法制定具体措施对校外导师进行有效管理。第四,还有部分高校对校外导师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校外导师参与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3.双导师制落实的挑战

首先,许多院校虽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实施双导师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没有具体落实“分类培养、分类指导”的制度。比如,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共用一个培养方案、一个培养平台,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其次,校内导师不注重对专业型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延袭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第三,校外导师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校外导师只是充当辅助角色,基本不参与校内任何环节的指导和实践,实践和学位论文阶段基本上由校内导师安排。第四,校企之间在双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协作机制。如在管理、技术、制度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缺乏协作机制来进行约束。

四、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协作培养对策

1.去除各方思想误区,充分落实双导师制

要让参与的校企师生各方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深刻认识到双导师制的优点及在物流工程硕士指导中的必要性,去除思想误区,充分落实双导师制。

2.构建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构建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多方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共同搭建人才培养所需的优质资源平台,共同按照物流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就业机会,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难题,实现多方共赢。

3.建立多维导师遴选机制,优选专业导师

导师遴选工作由研究生所在高校负责,在选聘时要严把质量关。特别是在实践导师的遴选上,应关注不同维度: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要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三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另外,在导师聘任中要充分考虑到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的结合,避免研究生理论学习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

4.开设校企合作课程,促进各方协作交流

为促进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培养阶段的工作,可以在课程学习阶段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发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实践和科研一体的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的开设,可以提升校内导师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校外导师教学指导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5.制定导师培训计划,提高导师指导能力

校内导师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企业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导致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存在缺陷。校外导师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其理论知识不足,亦会影响指导工作。因此,要鼓励校内导师积极深入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校外导师工作及研究现状,鼓励校外导师积极重返校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从而提高两方导师的指导能力。

6.深化双导师制,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

第7篇

关键词: 《物流工程》 课程设计 教学探索

1.引言

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多年,在《物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上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是我校工业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虽然教学要求略有差距,但都安排有2周的《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其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前期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此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设施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设计目标和给定数据,运用《物流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工厂及仓库综合布置与设计,要求灵活运用有关软硬件知识;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设计课题。

笔者执教《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已有5年,共逾18个班级(包括二本和三本),在此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结合实践,谈谈心得。

2.改革措施

(1)设计题目改革。

我们最早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横向课题项目提炼出的同一设计题目《某配送中心设计》。此题目涵盖了《物流工程》的大部分的知识要点,但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每届学生仅做同一设计,难以防止学生的相互抄袭。现在逐步发展为以《MXX型汽车内饰材料厂综合设计》、《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为代表的两个题目组,每组3个题目,每年轮换。学生自选题目,每个题目参数不同,做到随机抽取,每两个学生做一个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收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2)将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前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基本给出,如采用何种货架,何种储存方式等。这样每个学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便相同;同时学生往往提出要参考上届学生的设计案例,这样虽减少了设计失误,但学生的思维会受束缚,不利于其想象力的发挥。现在设计题目故意将几个需要数据和限制条件空缺,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翻手册,合理假设,自行设定,一方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抄袭。另外还要求学生至少得出制定两套布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增加思考角度。

(3)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能力,因材施教。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以前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而不是仅限于《物流工程》这门课。比如同是《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物流装备机械》等,设计出周转箱的型号、数量、装卸搬运方式;要求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人因工程》、《机械设计》等知识,设计出带速、带宽、带长和两个工件间的间距,工人与传送带的位置方向,以及工人之间的间隔等。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强烈欲望,课程设计的积极性都较高,但二本和三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差距。因此,对二本学生,我们只给出最终的较宽泛的设计要求,让他们自己对要求分解,给他们自主想象的空间,增强其成就感。

若对三本学生也如此,则他们会觉得设计题目与平时课后作业不着边,从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三本学生,我们将大的设计要求分解为几个连贯的小设计任务,循序渐进。等都做完后,发觉综合设计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几个小设计,增强其自信心。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采取适当的因材施教措施。对设计积极、欲望强的学生,在其完成基本的设计要求后,尽可能尊重学生意见,引导其不断完善细节。如《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增加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安排、办公室布置等设计要求,引导学生把设计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

(4)设计过程控制,阶段任务检查。

以前在设计期间,教师等学生来问问题,时间期限到,学生交上设计任务。这样学生的错误是到他交上设计,老师检查的时候才被发现,老师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同时由于数据的紧密联系性,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造成后续整个设计方案的错误,学生此时修改的工作量就会很大。两周设计时间,学生往往在开始阶段松懈,到后期赶工,设计效果不好,设计过程得不到有效考核。

对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流程控制办法,对学生在某一时间应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分配设计时间。同时对部分学生的阶段任务抽样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予以纠正,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课堂讲解。

(5)改革设计手段,加强CAD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CAD技术发展很快,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校物流管理和工业工程专业都注重工程技术训练,从培养学生CAD应用能力出发,要求学生的设计图纸必须用CAD软件绘制,为其在课程设计阶段提供必要的CAD应用训练。

(6)考核阶段,建立学生互评和课程设计答辩机制。

为检验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客观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本课程设计在考核阶段采取学生互评(每位学生评阅其他两位学生的课设)和答辩机制。通过互评,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而且可以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培养其怀疑的态度。通过答辩,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过程有客观的认识,并及时总结成功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和反应力。

3.结语

在《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凸显专业特色,不断改进。通过以上六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了课程设计质量,促进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伊俊敏.物流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秋琴,黄光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 地方高校 物流人才 产学研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世界范围流通革命的兴起,我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之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战略定位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应用型特色,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也有别于教学型,而应定位于服务型,培养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为此,物流管理专业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结合方式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根据《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此时物流这一学科正式走入我国的高等院校,现代物流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

1、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方式

高校人才济济、科研资源集聚,是从事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强大的技术创新与辐射作用。国内物流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地型方式。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批准了首批29家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包括重点物流企业(园区)、生产制造或萄贸流通企业物流经营管理部门、承担物流教学或培训任务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承担物流规划、咨询、研究工作的研究机勾等。这些单位具有开展物流研究、运作、实习、实验等基本条牛,在全国同行业某一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比外,高校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都设立了物流产学研基地阳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物流研发基地。例如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泰州高港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产学研基地,宁波大学在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内共建的现代物流产学研基地。在高新开发区或物流园区设立产学研基地的方式,为学校、园区双方共同打造了集物流管理专业培训、物流理论研究、物流项目咨询、物流项目开发和物流信息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内部设立物流研发基地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技服务,并培训了员工;为学校的科研选题和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支持,并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实习和科研条件。

(2)联合培养型方式。开展联合办学培养物流人才。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立现代化的开放型物流实验室。双方在物流教学、学术、技术、信息、业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产助研、以产促学、以研带学,逐步将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一流的开放型研究和教学机构,并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领导者。

(3)项目合作型方式。项目合作是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物流项目的科技攻关和工业性试验,通过组成产学研联合体进行产学研的高层次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形成了一种以企业为主体、责权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解决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资源如何配置、利益怎么分配等关键问题,从机制上保证了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市场化运作。

2、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合作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产学研的结合形式正在逐步深入、拓宽,合作方式虽然呈现多元化,但也存在问题。

(1)高校与地方彼此存在认识上的差距。由于地方高校与所在地方政府多数不存在隶属关系,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再加上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更降低T~g,2r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托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或企业对地方高校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地方高校是一般院校,声誉不高、科技力量不强,因而不愿与他们合作。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导致高校和其所在地的物流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2)科技成果与实际要求相脱节。由于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高校内部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地方高校盲目地扩大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与地方经济相脱节。具体来说,有些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重理论轻实践,重名分轻实效。他们从事科研的目的是出论文、出专著,而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则不够,有的成果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而使当地企业无法也无能力去开发。有些地方高校为了出成果,只考虑学校教9币的研究兴趣与研究力量,忽视当地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即使有了成果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用武之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3)物流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物流教育理论体系不完整,教学经验还不够,致使物流教育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一是物流教育注重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对物流经济重视不够。物流经济作为物流专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能在宏观上把握物流业的整体供求与资源状况,很可能导致物流管理不够科学,以及物流工程学科中关注的技术含量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而无法实现,因此在欠缺物流经济合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国物流专业的本科教育体系无法完整。二是物流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过多考虑高校规模与经济利益,对高校办学可行性分析及地方经济发展分析不够。三是普遍存在将传统物流专业简单转化为现代物流专业的现象。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物流专业是一个跨越许多学科的融合专业,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等专业转移过来的,对于物流的专业知识还处在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储备较为薄弱,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另外,物流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物流教师还十分缺乏,能够从事物流尖端前沿研究的教授则更为稀缺。

三、基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建议

地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注重产学研结合,要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

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于地方高校及其所在地区的物流经济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会导致地方高校物流专业办学的方向性偏差,背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地方高校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和善于利用产学研结合,面向地方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其次,积极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改变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中重学术轻应用、重鉴定轻推广、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倾向。

2、构建“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用人单位的业务流程,应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与用人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培养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渠道把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与科研设备资源,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订单”培养物流人才,克服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缺陷,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3、根据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改革现有物流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应根据地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色来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地方经济特色模块,其地方经济特色模块主要根据当地或本区域物流企业的特点来开设。如长三角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是以仓储业务为主,而且有不少产品出口国外,则可以突出仓储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库存管理的实训,针对产品出口服务可开设国际物流管理、国家货运业务、报关等相关的课程。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33-02

新疆沿边有十七个一类口岸、十一个二类口岸,同时又是新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持续增长,稳居我国陆路口岸过货量第二位,铁路过货量位居全国第一。西部大开发和全国19个省市的对口援疆也快速助力新疆经济的发展,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加快新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100家物流企业和重点支持100个物流发展项目,以改变新疆物流业现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首府乌鲁木齐作为国际商贸中心、进出口贸易桥头堡、通往内地和南北疆的交通枢纽、西部商品加工中转、集散基地,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飞速增长。

物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着的物流现代化的发展,对所需物流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物流专业只有不断地改革、调整,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才能与新疆经济建设、物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通过对新疆物流企业调研,邀请物流企业专家和物流教师共同参与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一、物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物流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专业建设背靠新疆物流企业群,实施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物流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围绕物流职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对准物流岗位设课程,对准物流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构建适应物流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物流专业应用型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生产与经营特点,结合行业实际,归纳形成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管理情景,促进学生工作经验的形成。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征集行业、企业意见,及时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如此,既相对稳定也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物流工程的课程结构,使之符合物流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在物流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由物流行业、企业专家与物流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来分析确定本科目课程面向职业岗位应完成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形成科目课程标准。

以物流工程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标准,设立物流核心课程,形成物流专业教学模块与实际物流工作环境无缝链接的课程体系;以具体物流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为课程质量标准,设立物流实训课程模块,形成贴近物流实际操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选修课)部分。具体运行机制为:第一学年以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为主,在校内培养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第四学年上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强化、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选修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使专业知识更加宽厚;第四学年下学期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先学习,后实训、实践,然后再进行专业学习补充的培训过程,完善自身专业综合知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教学。在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选用恰当、贴近的物流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结合物流企业的参观教学,增强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开展物流的实务调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物流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考核上也采用了笔试与实务考核相结合,效果较好。

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物流专业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多年,鼓励物流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采购员、助理物流经理、营销员、仓库保管员等),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求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大纲相关联,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

在物流实践教学中,采用校内物流实训室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相结合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顶岗训练,增强物流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意识,弥补校内教学环境的不足。

专业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达30%以上。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结合新疆工程学院立项,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一方面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共建物流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立多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由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训练,以学生能够真正达到掌握物流技能为目的,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物流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为此要实现“四合一”,即课堂、现场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突出体现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物流实训基地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载体和依托。它具备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功能,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平时和考核相结合、企业师傅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除笔试外,通过物流实践技能测试,如物流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汇报、参观某企业物流中心后的感想等方式;在物流企业实行时,考核学生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利用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对货物进行入库、库位分配、拆包/合包、出库的信息处理;结合小组课内外作业,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核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除教师评分外,对于课堂成绩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嘉宾教师参与评分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通过课内外小组作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技巧、使用多媒体的技能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综合验收。

七、教研活动定期化、常态化,提升物流教学质量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搞好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化、常态化的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物流教研室各位教师的思想、文化、教学等各方面素质。物流教研活动能更好地推进新疆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物流教研室应该发挥团队作用,交流物流教学经验,开展物流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物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根据人才市场导向需求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真正有用的物流系统知识、专业技能。

八、抓好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将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物流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来主抓。我们聘请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专家,并由物流实训室建设商的培训师对我院物流专业教师进行了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等知识的培训。采取了以下几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津贴、送专业教师培训、读博深造、下企业调研、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讲课、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等。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 物流团队 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TE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067-01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项目投资巨大、施工周期长、施工现场复杂、变动性大、项目涉及的单位广、人员多等特点。通常认为工程项目中材料成本占工程项目造价的60%及以上,而物流费用占材料成本的17%左右,采用规范的物流管理手段,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并降低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的风险。

一、工程项目物流概述

通常意义上的工程项目物流指的是施工现场所有物料、零配件、设备等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发送、信息处理等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保障在施工前及施工中的相关计划、组织、指挥及控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国际工程项目物流是指一些大型专业的物流公路按照合同要求,为客户承担大型、成套工程设备的进出口和海外承包工程物流业务,提供从工厂到工地的“门对门”综合物流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物流行为。国际工程项目物流包括从工厂的产品包装设计、单证制作、集港运输、保险、口岸清关、仓储理货、租船订舱,到进口国的口岸清关、多式运转,以及卸货、验货、交接等全过程的物流行为。

二、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中的角色分配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不同,物流管理的主体也不同,业主、货物供应商、施工总承包商、物流承包商等分别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本文就海洋石油某天然气开发工程陆地终端处理厂建造项目(以下简称海油某终端项目)分析各角色在物流管理中的责任。

1、 业主的物流责任:业主是货物供应商的客户,为货物供应商提供必要的货物需求信息和材料规格要求,提供交货时间及运输要求,审核并监管物流承包商的物流管理程序,并提供必要的物流管理支持。

2、货物供应商物流责任:货物供应商为业主提供正确的货物,根据合同约定提供发货计划、准确的单证信息、正确的发货时间、正确的货物数量及规格。

3、施工总承包商的物流责任:施工总承包通过业主提供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并提供物资需求。在业主所采购货物到达现场后,要协助业主对货物进行验收,并提供仓储管理条件,并对所有货物进行出入库管理。

4、物流承包商物流责任:物流承包商是海油某终端项目中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者。根据业主的指令,成立专业的物流操作团队,对业主所有货物进行一系列的报关/清关/运输/仓储等具体的物流工作。

三、物流管理的标准化与模式化

海油某终端项目中,采购了一些大型设备,多数为非标产品,且大多为进口产品,进口物资将会涉及到国际运输、报关报检、查验清关、仓储后勤等更多复杂程序。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项目组了成立专业的物流管理团队,建立物流管理的统一标准与模式,并及时处理好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建立优秀的物流管理团队

作为招标过程的延续,将物流管理纳入前期与供应商的合同谈判中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工程项目招标开始过程中,就应该成立专业的物流管理团队,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方式建立优秀的物流管理团队,是保证物流项目能够顺利执行的根本。通过以上方式获得具有物流管理能力方法和物流领域专业知识的员工,切实保证有相应的物流行业的高级人才可以对物流环节进行把关,能够审核物流方案是否合理优化,并提高执行力。

2、物流管理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进度、成本、质量等,项目管理的关键是对项目目标有整体和系统的认识,在相对划分的部门和不可分割的目标之间寻求平衡和一致,以使此三大目标最佳的实现,以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物流管理中的项目化管理模式是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在计划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提高完成的效率和效益。成功的项目管理是要在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流程化的管理,对项目干系人进行组织管理,在全过程实现绩效管理。项目管理既注重目标的实现,更注重过程管理。项目管理过程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实施、项目控制和项目收尾等一整套工作流程。

而在海油某终端项目物流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的模式同样适用物流管理工作。启动专业的物流管理团队,建立物流管理标准化制度,编制物流管理过程计划,并在物流实施过程中,要求业主、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的全员参与。物流工作执行期间,依托制定的标准工作流程,使用固定的工作模板,利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工具来支持物流管理。包括物流过程中利用关键路径法计算并管理物流周期,利用工作分解解构WBS将物流工作分解并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责任人,使每项工作有管理人、有协助人、有执行人、有统计人、有支持人,从而使物流管理计划的执行具有可控性。在物流过程控制阶段,可利用周/月例会制度、三级预警制度(执行人、监控人、管理人)、专题专项讨论制度、定期总结制度,及时跟踪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并应对临时紧急突况。在项目物流收尾阶段,完善工作程序,妥善保管物流工作相关文档,总结经验教训,使其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过程资产的一部分。

3、建立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海油某终端项目物流和其他物流之间相比,其采购与运输的量都相当大,而且技术相当复杂,操作中又会遇到一些骤变的情况,影响操作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如何使项目的物流总成本达到最低点,依靠传统的人工记忆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能保证货物正确的发运,单证正确的提交,货物准确交货并验收,以及保证货物的质量,就会导致重复时间的浪费,额外成本的增加,严重甚至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按期完工。因此,积极建立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和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非常有必要性。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供应商、制造商、承包商等联合起来,同时在内部物流管理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有助于提高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大件物资的专项物流管理

海油某终端项目,其地理位置存在交通运输环境复杂多样情况,需对路况/水况作实地现场考察,制定排障方案、申请超限运输证、优化路线等。

1、运输前,派专人进行运输前方案复核。比如路面及地基现状,障碍物清障方案的可行性,车船捆扎方案的校核,制定严格的装载加固方案及搬倒、就位方案,认真勘测道路、桥梁及空中障碍等。

2、执行中,每个关键节点前,都需要召开现场安全会议。重申难点和分工合作要点,审核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措施是否条件成熟,各工种需要严格执行既定的安全规程。例如车辆捆扎的专业人员需要对封车情况进行反复确认,对比校核过的方案。

3、运输方需要对运输器具到位情况和是否符合适运输条件等进行提前落实,符合要求后方可交付实际运输操作人员。需根据每次运输的特点,组织具备相关操作经验的人员,配备满足作业要求的设备和器具,要有安全人员全程监控,并赋予安全监控人员一票否决的全权,一经发现安全隐患安全监控人员有权指挥相关人员及时整改。

4、运输操作人员应根据平时的演练规范化进行各项操作,如途中平稳行驶,减少制动,特别是紧急制动。途中产生较大震动后,停车进行必要检查。运输途中注意车板的横向摆动,调整车板水平,使摆动角不大于设备运输规格书要求。

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内外贸易加之物流本身也不断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应合理制定相关的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方案,有效缩短物流的时间,最大化降低成本开支。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解决物流意识加强、物流成本明确、物流责任体系建立等几个关键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具体解决工程项目中的物流问题。

参与文献:

[1] 王欣兰.物流成本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11篇

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通过实验室建设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工业工程手段(工程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反复论证。我们对国内外多所名校的工业工程系实验室进行了调查和网上查询,此外还重点请教了多位国际知名的工业工程专家。目前,各学校工业工程系由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实验室建设侧重情况都有所不同。考虑到我系学生的培养需求以及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我们现有的情况,发挥工科背景的后发优势,取其它学校之长,制定了比较符合时展要求和我校特点的建设方案。

我们决定重点建设3个专业实验室: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此外,我们不可能将工业工程面临的各种系统都在实验室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展示技术弥补这一不足是一个重要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建设一个全面支持系统仿真与展示的综合体验演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将仿真结果更加逼真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复杂企业大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可支持各类系统的远程体验和演示,演示中心与三个分实验室用内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

这些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600m2,特点在于:一是着重于企业生产服务活动的整体;二是立足于教学,每个实验室都考虑教学实验和案例的建设;三是可为全校学生进行工业工程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培训;四是可为工业工程系学科的发展提供基本平台,服务于长远科研基本需求。

2.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2.1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在国家211和清华大学985有关经费资助下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设有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和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面积约30cm2。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对工厂、企业车间层的有关工程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工业工程系学生开设制造、生产系统方面的专业课以及为全校学生开设制造系统方面选修课,并支持有关课题研究。

实验室目前拥有一套教学用微型CIMS系统(包括车中心、铣中心、立体仓库、自动导引小车、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物料传输线)7台教学型数控机床以及40台微机。拥有CAD/CAM软件和数字化企业建模与仿真软件,如Pro/E、I-DEAS、AutoCAD、FACTO-RY、Flexsim等。全部计算机、设备联网,并与校园网相连,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学习的环境。

利用实验室条件,学生可以进行CAD/CAM技术、CNC技术、NC编程、物流系统控制、FMS技术、CIMS技术、仿真技术、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与学一体化。

2.2 人因工程实验室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主要的专业方向之一。建设人因工程实验室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人因工程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教学上支持人因工程、虚拟现实应用。协同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工业工程和制造工程课程实验,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环境和设备技术实施手段,同时支持在虚拟设计制造、产品快速开发、劳动作业安全、人机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人因工程实验室面积约156m2,分为4部分:人因工程基础教学实验室、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和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

1)人因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人体和环境基本测量与分析,工作地设计等。

主要满足人因工程基础实验教学要求。主要实验内容包括人体基本测量(形体尺寸、生理参数、认知特性等)、环境基本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噪声、辐射、空气等)以及工作地基本测量(几何、物理测量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因学测量手段和测量概念,强化人因工程的概念,并且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考虑“人-机-环境”的互动关系,提高工程设计的人性化水平。结合这些实验,本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生理计测仪器、环境计测仪器等仪器的购置以及设计基础实验。

2)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三维人体测量、建模、应用与分析等。

主要针对现代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技术及应用,满足人因工程高等专题实验教学项目要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设备的购置、配套硬件建设和数据处理及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人体测量手段,了解三维人体数据的应用,结合专题设计实验或项目充分领会人因工程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3)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用户研究、心理测试、计算机人机交互评测等。

主要针对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研究以及计算机人机交互测评等实验内容。重点针对现代信息产品的可用性测评;如何运用工程手段把握用户的特征和需求(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以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针对软件的界面设计以及移动商务、移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这3个方面的实验,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手段把握客户需求,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软件和移动设备进行人性化设计的综合能力。建设内容包括:用户测试室和研究观察室的监控设备集成、人机交互设备、移动电子产品评测样本以及相应的记录和分析软硬件。

4)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多通道复杂人机交互系统仿真与分析、虚拟体验教学实验、操作行为测评与分析、人体运动跟踪与仿真等。

主要针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复杂“人-机-环境”交互系统进行模拟、仿真、测评和研究,立足于构建各种人机界面进行近似真实场景的测评,并运用多通道人机界面技术开展部分虚拟体验教学研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集成体验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感知”复杂的系统或理论。本实验将作为高等人因工程专题实验和一系列研究类专题实验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自己动手进行研究类实验的设计、运行、总结、提高的能力。同时本实验室还作为工业工程系其他专业方向教学和研究用实验平台,开展体验类教学实验和成果展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通道虚拟现实立体投影系统、触觉人机交互装置研制、虚拟现实软件平台购置、驾驶行为仿真测试系统研究以及专题实验设计。

2.3 物流工程实验室

物流(广义包括企业内部物资流动和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已经引起政府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实验室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物流技术。物流实验室面积约9cm2,硬件设备主要是二个方面: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

1)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

该生产线是装配生产线,有8个工位,传送带可以连续移动或节拍移动。在生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生产指令、监控生产状态、控制装配线的运转,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企业实际加工的装配生产线,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内物流。同时可以进行产品的功能结构分析与装配流程规划、装配线配置与布局、装配线平衡、装配作业动作分析时间研究、在线库存管理与生产现场物流、MRP与JIT生产模式对比、JIT方式下停线实验、装配质量控制、基于MES实时计划调度等实验。

2)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

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主要由40个货位的自动仓库、货柜、电子标签系统、电动传输带、条形码系统组成。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物流系统的需求,自行设计、分析、建立一个配送中心(仓储、分拣、搬运、进出库等)规划物流系统。提高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对于现代物流配送有基本认识,了解和熟悉库存管理。对于可以进行实验室实验、设计、实施的配送中心部分,在实验室进行,对于不便进行实验室分析、实施的送货线路部分,采用规划及仿真软件进行。

3.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成果

目前,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中的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开发实验网络教学课件,増加新的实验内容,扩大效益。学生可在实验室里进行数控编程及加工,CAD/CAPP/CAM、FMS、机器人、CIMS、生产调度及仿真优化等反映先进制造技术的单元或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除为我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服务外,每年都有其他院校(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来我系实验室做实验和实习。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已经实现从零件设计、工艺分析、工厂设计、企业管理到企业运作仿真的系统集成。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学习数字化时代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几乎所有软件系统,进行企业知识的全方位训练。

已经建成的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建设比较完备的一个人因工程教学实验室,而且建设内容突出反映了国际上人因工程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融入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如信息产品的可用性及用户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复杂人机界面方面的应用、虚拟现实体验与展示等。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被许多国内兄弟院校的工业工程系索取和参考,为国内工业工程系人因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先例。

物流工程实验室各个部分设备已基本建成。物流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正在进行,软件建设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开发,形成与实验设备配套的软件,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补充物流实验室的教学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而且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实验内容同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室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研究生和有关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和教学实验建设,熟悉了工业工程新的学科方向,主动参与了所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准备。研究生通过参与开发教学实验,特别是研制实验系统,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巨额的资金,而且也培养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承担了六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约300多万元。

4.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目前,年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专业实验室,以教学与研究互动的原则运行和发展实验室。在教学实验的设计阶段是教师、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策划开发,一旦成熟就完全交给实验技术人员负责运行。

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我们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单元实验和系统实验,以及研究类专题实验和新技术含量的专题实验。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比如看录相、现场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践、计算机仿真等。与此同时,也将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始终能够紧跟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针对19门课程,我们已新开设实验40多个,年接纳学生人数1000多人次。

配合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验,实验室还开发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供学生自学。同时实验室接纳本科生的生产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论文训练)SRT项目和研究专业技术的研究生论文工作。此外,还对工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大中专教师进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 人才 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8-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企业人才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培训相比较,目前我国物流培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因此,加强对物流企业人才培训的研究,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国外物流企业人才培训相比较,我国物流企业人才的培训刚刚起步,大多物流企业和培训机构在物流人才培训方面都还处在摸索阶段,物流人才培训的质和量都远远滞后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培训重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个矛盾难以调和。企业缺乏人才,首先想到的是从企业外部要人,很少想到企业自己也能通过培训培养积蓄人才,他们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培训是劳心劳力劳财的事,尤其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更低。(2)培训市场不规范。社会上培训机构众多,但针对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却很少。少有的物流培训也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培训不规范。政府主管部门难以发挥在物流行业标准、准入制度、扶持政策、人才培训、考证认证等的主导和监管作用。(3)培训内容不合理。目前,由于培训市场的不规范,使得少有的培训其内容也不尽合理,其主要原因是培训机构本身就缺乏对现代物流行业的深入了解,所以难以做到对物流企业人员知识、技能与管理的培训和指导。这样的培训虽然有,但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空洞,与企业需求脱钩,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4)培训投入较少。许多调查企业对培训投入甚少,尤其是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太好时,就以资金不足等为由减少培训或者干脆不培训。在培训是成本还是长效投入这个问题上,许多企业决策者更看重眼前利益,把培训看作是企业的一项额外开支,能减少的就减少,能不投入的就不投入,其结果是企业员工得不到培训的机会,企业失去了长足发展的活力和后劲。(5)培训师资匮乏。师资已经逐渐成为阻碍企业培训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物流企业的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师资培养和选拔机制,使得培训队伍中专业教师少,非专业教师充数者居多;另企业过分迷信外部培训机构和外部师资,而忽视企业自身师资的培养,外行师资居多,整体降低了培训的品质,使许多企业的培训没有达到应有的期望值。(6)培训手段单一。在培训方法上,企业培训的手段大多引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如课堂培训,“老师讲,学员听”,这种培训模式一方面容易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员工失去对培训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种集中式培训给培训组织带来较大的困难。既增加了培训的成本,又影响了员工的情绪,培训效果差。

2 物流企业人才培训的措施

物流人才的匮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更加突显。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企业重视程度。物流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建设,与培训工作紧密相连。但因为企业培训不象具体经济活动项目那样效果立竿见影,很容易被企业各级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所忽视。因此,要做好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必须转变“培训无用、培训是负担”的陈旧观念,提高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的重视程度。领导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关键,也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2)加强政府监管。我国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政府要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监管,要通过对企业的培训资格认证,规范培训企业的师资力量、培训场地和收费标准,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加强物流从业人员国家等级考证、行业认证、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完善行业认证制度;同时,政府要积极培育物流人才培训市场,要倡导“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管理模式,提高培训档次,提高培训质量。(3)科学定位,着眼需求。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不仅要懂得物流技术,还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各功能要素的管理,还要能把握整体,并熟悉现代管理技术。因此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的培训,应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科学合理地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岗位和人群需求的高质量的培训。(4)加大培训投入。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和企业用于企业人才培训的经费还较低。有限的经费投入,影响了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师资的培养、教学设施的改善等,这一切都需要有财力、物质等教学资源的充分保障,所以物流企业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不仅思想上重视,还必须有切实的行动,有足够的培训投入作保障。(5)培训形式多样化。物流企业人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绩效。由于物流企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工作特性,培训组织者要在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培训安排的灵活性上多动脑筋,改进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学员自学、网络培训、师徒帮带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从有利于企业组织,职工方便出发,降低培训成本,提高企业培训绩效。(6)加强企校合作。加强企校合作,鼓励支持高校特别是肩负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物流企业人才的在职培训中,充分发挥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在师资、设备、技术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使物流企业人才培训中存在的专业对口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有利于物流企业人才培训质量的提高。

3 结论

总之,物流企业人才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诸多部门。如何使这一复杂的培训工程,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等部门共同的关注和研究。只有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物流企业人才培训工程才会在实践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