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经济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锦宏(1968——),男,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剖析,然后阐述了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贵州的区域特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在现有环境下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贵州;低碳经济;优势条件;制约因素;路径分析
1.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必要性
1.1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带来南极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贵州的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工业的强劲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煤炭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低碳经济能够很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因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1.2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煤炭是贵州最主要的消耗能源,占总的能源消耗量的50%以上。伴随煤炭消耗,带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违背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贵州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3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贵州经济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贵州要在较短的时期内赶超东部地区就必须在发展模式上进行一些探索。东部地区经过长期的粗放型发展进入了环境治理阶段,但环境治理付出的代价很高。贵州要避免走东部地区的老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谋求跨越式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
2.低碳经济在贵州的发展
2.1贵州的区域特征分析
2.1.1经济发展特征
2012年贵州生产总值68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0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655.39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56.79亿元,增长12.1%。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3.0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增加值1282.42亿元,增长15.5%。虽然近些年贵州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仍处于落后水平。
表1 2006-2010年全国、西部、贵州人均GDP比较(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
从人均GDP看,2006年的人均GDP仅相当于西部地区的22.78%,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4.18%。2010年贵州的人均GDP仅相当于西部的20.48%,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5.34%。由此可见,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滞后,发展经济刻不容缓。
2.1.2能源特征
贵州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在煤炭、锰矿、铝土矿等方面储量丰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10年煤炭储量约为118.46亿吨,占西部地区总储量的17.89。丰富的煤炭储量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
2.2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分析
2.2.1生物资源丰富
山地多平地少是贵州典型的地形特征。2011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41.53%。贵州既有针叶林,又有雨林;既有常绿阔叶林也有珍贵稀有的落叶林。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约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植物资源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因此,贵州发展低碳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2.2清洁能源丰富
贵州境内地势相差较大,天然落差大,降水较多,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相对于传统的火电来说不会产生碳排放,能够促进碳减排的实现。生物质能的热效率高、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低。贵州的生物质能主要有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木本生物油料资源。
2.2.3发展潜力巨大
贵州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能耗强度较高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因此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潜力比较大。从横向比较来看,目前发达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能源结构相对优化,新的能源技术已被大量采用,发达地区要更进一步实行减排,成本较高,难度较大。而贵州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减排的成本低,收益明显,因此贵州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巨大。
2.3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2.3.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高碳”经济特征明显
煤炭长期以来是贵州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能源。2007至2011年,原煤消费量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5%——49%之间。而单位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61%[1]。贵州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会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加大,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明显。由于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贵州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
表2 2007-2011年贵州能源消耗情况(单位:万吨标准煤)
20072008200920102011
能源终端消费总量6278.966486.306918.987373.108359.8
原煤消费量2861.982947.293295.823538.234079.55
原煤所占比重45.6%45.4%47.6%48.0%48.8%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12》整理.
2.3.2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难度大
目前贵州重化工业(如钢铁业和铝业)等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仍在持续扩大,高能耗、低利用效率的初级加工业仍然占极大比例。由于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三废”排放量大,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碳排放强度超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贵州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加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必将是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因此,贵州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难度比较大。
2.3.3科技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低碳经济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低碳技术水平的滞后和专业人才的缺乏。现阶段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石化能源高消耗的时期,这就意味着贵州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时期已经到来。因此对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就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3.4贵州低碳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首先,贵州的“高碳”生产方式已经持续多年,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惯性,低碳的发展方式在短期内很难普遍被接受和施行。其次,科学的低碳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层面,至今尚未出台一套统一规范的自主碳排放计量体系,贵州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仍处于不断地探索中,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指导。贵州乃至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一个重大的法律漏洞,即未能清晰地界定企业的污染排放权,而政府在监管污染排放方面的成本又过大,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环境产权[2]。这种体制和机制上的不健全延缓了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3、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
3.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低碳和无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不能显著改变的情况下,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和高效发电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从长期来看,贵州要建立起以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充分利用贵州的有利地形,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水能发电的比重。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推进沼气工程建设。
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贵州目前的产业体系中,资源和能源依赖性产业比重比较大。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减轻碳排放。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通过修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后续污染物排放监督。二是改造高碳产业领域,支持企业采用节能环保设备,减轻碳排放。例如降低火电的比重,提高水能、风能发电的比重,鼓励发电企业采用高参数、高效洁净发电机组和大型联合循环机组。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低碳产业的比重和水平。
3.3加大低碳科研力度,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强内外部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贵州通过举办低碳技术交流会,邀请省内外、国内外专家,开展低碳技术成果交流,吸收外部低碳的先进成果。其次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温室气体的捕捉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3]。建立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低碳技术进行投资,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然后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纳入贵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畴[4]。
3.4建立健全低碳体制机制,完善低碳政策和法律体系
结合贵州的基本省情,建立健全低碳体制机制,完善低碳政策和法律体系。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能耗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因此,应进一步出台针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产业政策。二是保护低碳企业融资,对于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行业抬高信贷门槛,对于低投入、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低碳产业降低贷款门槛,确保宝贵的信贷资源向低碳行业倾斜[5]。三是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推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实行问责制。四是贵州也应大力加强低碳立法工作,完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研人文2013029)
参考文献:
[1] 刘诗宇,张雪娇.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 黎和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深层障碍与治理对策[J].海南金融,2010(5).
[3] 何晓铭.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2.
自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广泛认同。城市的碳排放量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是碳排放的主体,同时,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以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实时、动态的分析评价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提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就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相继出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形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绿色经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着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的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人们深刻反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后的产物,都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次,最终目标一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虽然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三者又有所区别。首先,研究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则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低碳经济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研究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和采用新能源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 研究方法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对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实现减少开采和消耗的目的;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与资源;低碳经济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的,都是通过科学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沿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的轨迹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一)子系统划分及子系统权重确定
根据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始终,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核心。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因此,我们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环境、社会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的,而科技和节能节减排是低碳经济特别关注的。
子系统权重运用AHP方法,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通过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比例判断矩阵A,根据A矩阵求解方程AW=λmaxW并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得到各子系统权值Wi。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建立一整套设计合理、内容全面、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通过对众多文献中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从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出发,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根据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查找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可以构建有n个单位的P项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P (i=1,2,...n;j=1,2,...,P),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 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Mj=max{xij}; mj=min{xij}。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矩阵X*ij,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计算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对应的P个根,记为λ1、λ2、...λP,每一个特征根对应于一个单位特征向量。根据评价要求,选择前K(K<P)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常是采用“累计贡献率原则”(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然后,用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系数作归一化后得到指标权重。
(四)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四、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通过从北京统计年鉴、环境年鉴、人口年鉴以及相关文献中收集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2001—2010年2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如表1所示。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以社会子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相关系统矩阵R,并求出R 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图1所示。
根据SPSS的输出结果,前两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8.619%,即前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的78.619%的信息,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系统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来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利用公式F=0.448x5+0.357x6+0.427x7-0.043x8和F''''=-0.248x5+0.383x6+0.020x7+0.793x8可以计算出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78、0.274、0.203、0.245,再乘上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所示。其它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与社会子系统相同。运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得分数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节能减排5个子系统、20个指标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通过采集北京2001—2010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①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43
②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5
③Liu beilin. Research of urban low-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J],2011:362—366
近年来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并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对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消费方式进行了革新。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点后,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但是目前阻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是总体技术水平的落后。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原则。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对于要表达的各个体系,指标选取应强调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选择意义相近、重复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4)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城市在统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说明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5)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研究各市的碳排放量,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2)。
关键词:低碳经济;外贸;发展;措施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外贸领域的发展及自身架构都有较大影响,会影响我国外贸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我国的外贸发展,要与低碳经济进行紧密结合,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适应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与大方向,走新型的外贸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国外贸经济才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才会具有促进作用。
一、低碳经济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面对了一系列的问题及挑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低碳技术落后。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发达国家一般具备大量资金及先进技术,低碳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好地应用。我国目前科技水平较低,能源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程度的污染情况,大多数外贸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现代化生产水平,新型技术的引进率和利用率相对较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不愿输出低碳技术,使得我国想要引进相关技术面临很多困难,对我国外贸应用低碳技术形成严重制约。
第二,低碳立法缺失。我国外贸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低碳立法出现严重缺失。我国目前虽然在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但是还是呈现出严重的缺失状态。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与环境保护,很多政府部门为了外贸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此状况不闻不问,甚至对一些污染较强的外贸企业的发展进行鼓励。
第三,服务贸易不足。在外贸经济中,服务贸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咨询、旅游等内容,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低碳型特征,并且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对于发展外贸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在发展外贸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发展严重不足,水平较低,竞争力相对较差。
二、我国外贸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如何发展
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外贸想要得到合理发展,就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我国外贸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定完善法规
对于我国外贸经济来说,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首先需要相关的部门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外贸经济只有在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下,才能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时候,相关部门首先要掌握和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要重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项基本性战略措施,将低碳经济纳入外贸发展的日常规划中。
我国某市是外贸发展的重要城市,外贸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该市为了使外贸经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得到合理发展,专门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法规。该市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低碳经济与外贸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低碳经济在外贸经济中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此外,该市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还注重法规的宣传工作。该市利用传统纸媒与新兴电子媒体,宣传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外贸经济,提高所有人对其的认识,树立起相应的节能意识,引导低碳环境的营造。由于该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外贸经济呈现出很强的低碳型,成功实现了合理转型,带动了该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引进低碳节能技术
要想使我国的外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低碳特征,还需要引进和应用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我国目前虽然外贸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能被称作贸易强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外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没能及时引进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在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还可以邀请具备专业技能水平的技术人员来到我国进行交流。此外,我国要积极与发达国家之间就低碳节能技术进行积极沟通,引导我国外贸企业应用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解决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应用低碳节能技术的现状。在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沟通的同时,我国也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为我国的外贸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只有积极引进低碳节能技术,我国的外贸经济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得到合理发展。
(三)让企业“走出去”
我国外贸经济想要合理发展,适应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我国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外贸企业“走出去”。我国可以引导外贸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符合实际的投资,这样可以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数量的能源和资源。与此同时,外贸企业“走出去”,还符合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贸企业加速对外开拓,可以吸取到发达国家优秀外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想,并且可以吸收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因此,我国只有鼓励外贸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才能真正使外贸企业得到合理发展,其与低碳经济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这样,我国外贸发展才会日趋合理,体现出很强的低碳型特征。
(四)转变外贸产品结构
要想使我国外贸发展具有很强的低碳型特征,就需要及时转变我国现存的外贸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与整体质量。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产品加工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污染情况比较重且经济增长不明显的对外贸易,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要及时应用环保性质较为明显的技术,来增强外贸产品加工的综合实力。此外,我国要积极生产和开发科技化程度较高的外贸产品,不断提高外贸产品的自身附加值,让外贸产品不只是“中国制造”,更要向“中国创造”方向进行转变。最后,我国还要积极发展外贸服务业。目前,全球经济市场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带有低碳性质的外贸服务业发展情况相对较好。我国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严格把控外贸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对外贸服务业的内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积极的优化。这样,我国外贸服务业才会得到合理发展,对于我国外贸事业的低碳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我国外贸产品的内在结构才会得到真正转变,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特征的外贸经济有重要影响。
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体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还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能源不足情况。在低碳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外贸经济想要得到合理发展,就要针对低碳经济采取强有力的发展措施。我国外贸应当在发展中改变传统的高碳现象,对出口产品进行精加工与深加工,加大科技投入,以此进行合理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昌荣.聚焦低碳经济方式促进我国外贸绿色发展[J].港口经济,2010(07).
[2] 马常娥.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苏科技信息,2010(10).
[3] 于鹏,李丽.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政府管理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
[4] 裴蕾.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当代经济,2012(23).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内涵 支撑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一、引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因此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我国在《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不但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表面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规律的把握上,低碳经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要经过一个低收入低排放、收入增加排放增加、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降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多大污染,即使存在温室气体,也能被社会所消化和吸纳,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低收入低排放的低碳经济阶段;随后,工业社会是以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和大量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占较大比例,温室气体排放骤然增加,此时的社会处在高收入高排放的高碳经济阶段;当人们认识到环境是稀缺资源时,逐步加大环境投资力度,于是出现一个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下降的低碳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实际上低碳经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早在农业社会,低碳经济模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资源环境问题尚未突出。
第二,在低碳经济发展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因此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第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式低碳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联系,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从区域角度而言,园区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小的单位,建立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就是依据工业园中各个企业在园区中所处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各个企业间能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以及综合利用的稳定的联系,以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其二是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低碳经济就是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根源于该问题的解决。数学上衡量低碳的标准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其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三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正的,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
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要根据国家能源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是“富煤、少油和贫气”,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下,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比液体或气体燃料低。目前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耗高的同时,又带来了严重的代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二氧化碳占加大比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
三、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措施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处于“试点”阶段,还存在不少阻碍。其一,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特征决定了未来10-20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改变。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个障碍因素。其二,尽管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立刻转型,所以,由于粗放发展而导致的碳排放势必增加,这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三,当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尚处于基本概念的层面,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发
展。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立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所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主要有: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lET)。其中,JI机制规定,附件I国家可以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这样就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CDM机制是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该机制规定,允许附件I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置并冲抵附件I国家的减排指标,即为附件I国家的投资者可以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IET机制允许附件I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排放配额单位”。
第二,建立政府主导的作用机制。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而在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内存在着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难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资源的公共产品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
第三,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等。但是目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国家采取鼓励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有意识地宣传和发展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使公众真正融入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大运动中去,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活动变成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和日常习惯。实现公众的绿色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低碳经济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五个方面,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全球碳排放激增,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台风、局地暴雨、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演变成为综合性的发展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含量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低碳经济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来度量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存在的差距及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特点规律: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诸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目前,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人们对它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为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还得从中国实际出发,给出一个较切实可行的名词解释。
所谓“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四低三高”经济发展模式,即以低能源消费,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含量和高的碳生产力,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产、消费、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低碳经济不是“减排经济”、“零碳经济”,也不是”低效经济”、“低速经济”,更不是“道德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等于摒弃传统行业和产业。从宏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特点和规律,这些可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启发作用。
(1)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专家研究发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而能源在其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对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能源消费量剧增,同时还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以发展中国家为例,1970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37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8.06倍,碳排放量增长7.50倍。
图1 1970-2007年期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
数据来源:《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通过考察2008年8月到2009年12月这一段时间内的国际能源价格、碳交易价格以及我国的总体经济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耗的上升,而能耗的上升又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同时,碳排放量的增加又会导致购买碳指标的需求上升,同时碳价也会上涨,减排成本增加。
图2 国际能源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Bluenext交易所网站
图3 国际碳市场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Bluenext交易所网站
图4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先行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对于少数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密度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功实现了本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碳排放这三者之间相关度的削弱。
(2)低碳经济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其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我国目前正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属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 “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加上煤价低廉,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也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 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 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进程。为了度量我们在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存在的差距及对策,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多维度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构建
1、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建立起来能客观评价与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总体特征的指标集合。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即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从认识低碳经济的性质、特点出发,又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②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用系统的观点对低碳产出、消费、资源、政策等指标的构成要素进行客观描述。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体现出合理的结构层次。要将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并在系统的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 ,以有利于进行控制。
③全面性和主导性原则。一套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所有碳指标,但必须全面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碳排放的主要问题。因此,选取指标时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标。
④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地量化,但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 ,对于一些在目前认识水平下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 ,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且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简单明确,计算所需数据应比较容易获得。
⑤ 时空耦合原则。评价体系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低碳经济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时空耦合过程 ,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又要反映其动态变化性;既要从时间序列又要从空间序列来评价和判定。
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相结合,重点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或零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和指标内容
根据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采取纵横向比较方法,即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可从低碳产出、消费、资源、政策四个维度来建立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①低碳产出指标:
碳生产力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并且,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
根据我国2005年相关数据,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油、气、水电的比重分别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1亿吨,其中约50%来自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主要是电力),约35%来自终端工业部门,约15%来自交通、农业、服务业与居民生活。还有数据表明,建筑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7%--30%。因此在评价时还要选取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单位关键产品的单位能耗指标。
碳生产力: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单位能耗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火电供电煤耗等。
低碳消费指标:
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侧来衡量一国(或经济体)人均碳需求和碳排放水平。尽管消费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消费的碳排放”可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来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这一指标可以根据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即最终消费率)与单位经济总量的含碳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等相关指标来推算。考虑到居民(包括政府和家庭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中,既包括本国(本地)生产的产品与服务,也包括其他国家(地区)进口的产品与服务,这里以人均碳排放水平代替人均消费碳排放水平。
低碳资源指标:
碳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主要关注一国(或经济体)的能源结构、零碳排放能源和代表碳汇水平的森林覆盖率情况,包含三个核心指标,即零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其中,水力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排放的资源,以及对于全球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的森林覆盖率,是一国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④低碳政策指标:
从经济学角度看低碳经济属正外部活动,需要国家从税收、技术、管理等政策方面来引导,从制度环境的配套与政策工具来推动。是否具有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建立碳排放统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如何,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具有非商品能源的激励措施和力度等,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可归纳为下表:
4、 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① 统计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中,由于各指标的产生方法不同,量纲不同,不能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算,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有些指标是正向指标,有些是逆向指标,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如果直接运用这些指标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就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② 指标权数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的科学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权数的确定过程是综合评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由于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赋予其权重。通常可采用德尔斐法(Delphi),通过多方相关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③ 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
常用的有:线性加权综合法、非线形加权综合法、增益型线形加权综合法、理想点法等,笔者认为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即可。线性加权综合法(也叫“加法”合成法),指应用线性模型Y=∑wjxj来进行综合评价的。其中Y为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表示发展程度),wj为与指标xj相应的权重系数。
④ 结果判断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碳排放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专家,建立起低碳经济评价等级标准。根据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计算出Y值。再与评价等级标准相比较,判断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推动下低碳经济是一个逐渐优化的过程。目前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对低碳经济认识有待提高、相关统计资料和计量手段严重欠缺等,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完善碳排放量的统计、监测、考核,以便为国家为碳减排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2、梁燕君. 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 《论文天下》 2010-05
3、潘家华、庄贵阳等.构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浙江日报》2010-06-04
4、北京工业循环经济服务平台. 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ttp://省略/control/ 2010-01-11
5、毕军.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减少碳排放news.nju.省略/show.php?id=10575 2009-12-17
6、陈乔第编辑.发展低碳经济须澄清十大误区《新华网》 2009-09-08
作者简介: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与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依靠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碳生产率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阶段
(一)低碳经济阶段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脱钩”用碳消耗强度来评价,是国际上通常用来反映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不同步变化的指标。若CO2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不平行,即称经济体系产生脱钩现象。若经济增长率高于CO2排放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即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倘若经济驱动力呈现稳定增长,而CO2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即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路径分析
(一)低碳经济技术路径比较
1.能源结构。江苏省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呈高碳型特征。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在76%-82%之间波动,上海的能源结构比江苏要好,煤炭所占比重每年都在60%以下,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低于江苏水平。
2.产业结构。因为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不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还可以反映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上。江苏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明显,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特征明显。根据 2012 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 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 49110.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5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值为 3064.78 亿元,第二产业生产值为 25203.2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值为 20842.21 亿元,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6.24%、51.32%、42.44%。同期上海和浙江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0.7%、41.3%、58%和4.9%、51.2%和43.9%。
3.能源消耗。2011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为0.618、0.6和0.59吨标准煤/万元,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省份均拥有一批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以及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智力支撑。
(二)低碳经济支持措施
长三角地区也陆续出台低碳经济措施、政策。浙江省设置了淘汰落后产能数量和时间的底线,2010年被列入淘汰对象的行业包括炼钢、造纸、皮革、印染、化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总值达500万吨。上海在打造 “低碳城市”的过程中,着重对建筑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在 20 多栋公共建筑上安装了用能实时监测系统,并将监测数据交由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统计汇总和审计,并与电力公司联网,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以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四、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启示
1.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现有节能减排政策的整合,制定一系列的低碳发展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低碳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实现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化阶段转变,工业向服务业转型,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通过新建和发展大量的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来推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切实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燃料充分燃烧,减少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减小热量的损失。实现将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耗环节直接挂钩,减少能源市场上各环节之间的割裂,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改善能源供应结构,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或其他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
3.加强低碳经济监督。量化减排目标,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建立“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建立基于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和监测体系,建立符合省情的碳汇资源评估体系,并对相关环境信息和数据进行公开化和标准化。
4.提倡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强低碳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导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低碳产品管理规范化、严格化,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品认证。对低碳产品的提供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消费者实施激励政策。进一步引导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从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转向低碳消费方式。利用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5.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和提高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既可以美化人居环境,又可以提高碳汇能力。“碳汇”一词源于《京都议定书》,是指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通过开发利用碳捕捉储存技术以及加强森林、草地等碳汇建设,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07).
[2]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04).
[3]王茜,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11(03).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
铜川因煤而兴,长期以来依托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走着以煤炭、水泥、铝业为主体,伴随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工业发展道路。严重的水泥粉尘、煤烟污染使铜川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曾被新闻媒体称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老百姓调侃为“进门要洗脸,吃饭要打伞”。近年来,铜川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GDP增速连续5年排在全省前列,但这个发展总体上是建立在资源产业发展上面的。
从2003年开始,铜川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手抓煤炭、水泥、铝业、陶瓷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升级改造,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碳强度;一手抓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非资源性替代产业的培育壮大,积极发展果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在城市经济转型,探索新发展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近两年,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利用连通关中陕北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药王”品牌蕴含的医药、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将做大做强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作为促进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实现低碳化发展开拓了新路径。
二、铜川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
过渡依赖资源的开发是铜川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能耗仍处于较高水平。铜川的主导产业水泥、电解铝、火力发电都是能源消耗大户。2012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641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3.62%,单位GDP能耗降幅较大,但指标值还远远大于全省、全国0.816吨标煤/万元和0.764吨标煤/万元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升比率一致的情况下,消耗的能耗量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了一倍多。
2、新能源产业总体规模小,成长不快。2012年新能源产业产值总量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左右,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和名牌、支柱产品几乎没有,总体处在起步阶段,作为替代产业仍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3、金融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很少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实施融资,其信贷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是许多低碳技术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企业积极性有限,金融机构兴趣不浓。2008年以来我市金融单位仅对2户企业发放科技项目贷款9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4、发展低碳经济意识淡薄和人才队伍缺乏阻碍低碳产业发展。一是人们尚未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对子孙后代的重要影响,能源危机意识不强,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企业很少投入,多数企业忙于应付企业经营的现实需求,很少考虑在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引进方面投入。三是缺乏科技人才。2012年全市各类单位从业人员中,中高级技术人员占1.59%,而这些人员很少从事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对我市经济社会低炭发展和城市转型十分不利。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因素
1、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铜川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发展实验区成员,中省政府为铜川发展红色旅游、宗教文化、药王养生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可以运用这些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拥有招商引资、引技的较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铜川地处省会城市西安以北一小时经济圈,是陇海铁路、包茂高速及210国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外来客商投资发展。铜川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由昔日卫星上看不见的“黑色煤城”完成了向“绿色保健城”的华丽转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8天,森林覆盖率超过50%。随着西铜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西安―铜川城际铁路的建成通车,更为铜川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低炭经济发展规划。以低碳经济的理念,规划城市和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为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低碳产业项目落地我市,使我市经济发展步入低碳化轨道。
2、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成熟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能源利用效率。
3、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抓住国家出台鼓励十二大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全市在中医药、新能源、建材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发展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努力促进产业之间的配套和积聚,形成低炭发展高地。鼓励制造企业向下游服务业扩张,在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利润空间。
4、开发利用优质清洁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并形成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激励机制,有效改善我市的能源结构和供给保障,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成本,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新思路;方法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悄然降临,并在各个经济领域及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它巨大的实际作用,尤其对金融领域来说,它作为现代经济中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研究金融业的新特征和新思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经济意义。
1.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发展的特征
低碳经济理念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理念,它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力图告别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到最低。而在金融业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与其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随着“碳金融”理念的提出,更是把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金融活动联系起来,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型发展特征。
1.1 “碳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们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逐渐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伴随着现如今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和气候环境恶劣产生的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已经不再作为免费的资源提供给各个国家,而是要使世界各国通过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博弈才能获取的一种资产,因此,世界各国的碳排放自然而然地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收支问题和汇率等金融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多方面的“碳金融”衍生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传统的通过EUAs许可的金融衍生品,这是由EUAs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一种是通过CERs和ERUs核证的衍生品,例如CERs和ERUs的长期性合约、CERs和ERUs的期权性合约等;另一种是在“碳金融”市场下产生的新型衍生品,包括碳保险、气候衍生品等。
1.2 碳交易的市场更加活跃
碳交易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近几年来,碳交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也成了各国在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搏弈的结果,因此,其碳交易也就成了各国金融贸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2010年的世界金融贸易统计结果来看,全世界把碳排放权作为金融交易目的的贸易金额有156355亿美元,与2008年的115643亿美元有了很大的增长,并据有关部门预测,在2012年,全球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会大过石油交易市场,而成为各国最大的交易市场。由此可见,各国为了减少碳排放量,都在积极从各方面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战略,这就为碳交易市场的活跃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
金融业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特征,另外,金融理念和经济实体的改革中都给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土壤,而低碳经济的时代环境又带动了新一批的世界经济增长,这无疑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机会和条件。
2.2 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面临的挑战
虽然新时代的低碳理念给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适宜的土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仍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金融机制不完善、由于能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导致碳排放增长过大、财务管理手段不高等多方面的阻碍因素,这些问题都在无形中对金融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
3.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的措施
面对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的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抓住时机,利用有利的条件,规避不利因素,并与时俱进,促进金融业发展和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政府部门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活动
我国在2007年,由环境保护总局和金融行业一同推出了三项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内容,效果也比较显著,然而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进行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绿色金融”行业,因此,有关部门就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金融”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其投资、保险和信贷等活动提供有益的支持和鼓励,其中就包括对一些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开发新能源、生态建设等行业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与鼓励。
3.2 多方面采取“绿色融资”的方式
融资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社会,低碳产业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性,在金融融资的方式上也比较单一,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种类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例如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模范性带领金融机构进行相关的低碳融资,并引导VC、PE等社会资金投入到低碳产业中去,另外,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也要推出一些有针对性的IPO、债券、票据等,并提供相应的鼓励和奖励的政策,逐渐建立起国内的有关碳排放权的贸易平台,最后,在开展“绿色融资”渠道时,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有关减少碳排放量的法律法规,用来支持和鼓励各项融资活动的进行,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3.3 大力发展“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工作
“碳金融”衍生品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快速成长壮大的有力保证,尤其在现今社会,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碳排放权的搏弈,碳排放权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工具,它有了其自己的价格,而这种价格一定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场来决定的,这就表明碳排放权在其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更多地成为了一种金融资产,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然而,从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交易水平和模式来看,仍处于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交易模式,还不够标准和科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积极进行“碳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创新,例如碳基金、碳证券、碳掉期交易等,另外,也要积极推出“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工具,来提高我国在世界“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3.4 加强“碳金融”在宏观上的政策指导
在2008年,我国总共出台了40000亿的投资项目,而其中只有2000亿运用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项目中,数额上仅占总投入的4.5%,可见其比例之小,因此,要充分发挥银行监管会和人民银行等部门对“碳金融”的指导,积极引导各大银行加强对CDM的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外汇部门来说,更要积极配合CDM机制研究“碳金融”的流动和发展渠道,建立资金流动平台,为开展“绿色信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中国的金融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倩,王遥. 碳金融全球布局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1.1低碳经济时期的特色
迫使全球经济转型的原因,不仅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从全球气候的改变和为了确保环境安全资源的实际需要。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转型和以前的经济模式的转型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低碳经济的转型是更侧重于明亮的绿色、碳排放量的性质、新型能源的开发趋势、杜绝污染的趋势。从它的本质以及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的特征是促进并实现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是以牺牲资源和污染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节约,它是为了塑造和形成绿色、智能、创新、平等、合作、安全作为新的发展模式的特征,让环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改观。
1.2低碳经济时期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国内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一种多元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内部低碳经济在不同产业的科学的发展和变革。如今的绿色节能、低碳经济就是这样,我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就要重视绿色经济、对产业的结构进行变革和调整、加大绿色产业的开发、对绿色能源进行扶持、倡导绿色消费、不仅不会对长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这对经济的增长的质量以及社会是一种福利,不但不落下经济发展也不会与环境保护相冲突、让生态更加的安全、对气候的变化实现双赢。
2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工程经济风险
2.1工程施工方案存在的风险
更多的关注利益的分配是以前施工单位所重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这个阶段,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时期往往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阶段,因此要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考虑施工的方案,同时这也就要求建立一个新的平台。由于长期传统的建筑方案一直在对国内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施工方案进行影响和引导,因此中国在国际绿色低碳经济和文化经济发展项目上的地位是不太高的,有的还会改变经济的方向和影响预期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这些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准备充足,特别是在目标的选择和绿色施工过程的控制以及管理的方案上,我们在这个过渡的时期要进行开发工程以及经济的扩张但是还要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把预计的风险分散开来,笔者认为,我们要保证在全面建设的时候,预防方案可以实现对未来项目的成本效益进行管理的要求。
2.2低碳经济时期环境保护制度的新风险
环保系统主要是针对低碳经济的过渡时期的发展,并进行调整和部署策略,以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出台的环境系统的发展法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环境的保护,在环保制度中主要集中在预防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由于较低的价格传统建筑比工程和建筑公司在预算计划上不得不删除或减少在环保方面的预算,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是大力倡导的,这种能源经济和节能环保理念也是未来的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楼宇建筑及工程承包业务部门要求要有对环保这方面的预算,由此,该项目的建设的经济利益就会被影响到,导致建造收入的减少,运行经济和金融工程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也会被影响到。环保系统风险也是存在于新的低碳经济时代的,由于项目的矛盾性以及不配套的法律体系,造成了高额的环保支出。这也是我们所要杜绝出现的。
3低碳经济时期工程经济风险的防范管理措施
3.1工程施工方案的经济风险管理对策
国内的施工单位对施工方案存在的风险管理措施一直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现在有两种方式比较有使用的价值。第一个是在工程和承接建筑公司在竞标阶段就对该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进行建设节能、环保等建设项目的重点是选址以及低碳经济的转型,在项目的设计建设能源利用、可持续的发展、对节能材料的设计、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一系列的条件、在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方案。第二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对项目的经济预测性,减少由于不可预测的情况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当然了,这个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得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单位投标人的共同认可,对工程经济工程经济管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2工程投标与报价的风险管理对策
这里面的风险在于,出资者或投标人的投标及报价不愿付出太多的建设资金,单边对建造的价格进行下调,使施工企业竞相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价格,获得更多的自身利益。从另外的方面来说,因为它的工作原理让投标企业急于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把价格压低以得到机会竞标,寻求发展的多方道路和最多的生存机会。
3.3低碳经济时期环境保护制度风险的对策
在笔者看来环保的低碳经济施行的过程中,主题就是节能减排,推进持续发展。在施工期间这个主题是存在于设计、选址、选型、规划、建设,提高等的过程中的,它是要求更加的节能、更加的低碳,并对这些个的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取其中最好的。由于低碳发展道路模式是全世界人民的选择,所以在国内我们也应当重视起来,施工企业必须做的就是,从自己的知识出发来进行低碳经济的开发,它是允许这个尝试出现的,以提高环保系统,它试图执行长时间的风险的适用性在长期实验中被确认为中国的发展现阶段,允许这种尝试的出现。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进行更好的人力资源培训,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和管理人员,让他们知道,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
4结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 出口贸易 影响和对策
引言:
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影响到各国贸易的出口,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种趋势。我国目前的贸易出口大多以能源消耗为主,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自身特点,因此,加速转型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加大我国高碳企业产品出口成本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拟定“碳关税”计划,例如:法国自2010年初宣布对没有建立同欧盟等发达国家一样的环境立法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美国也将从2020年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因此,中国从保护自身贸易出口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形成了一种贸易壁垒,如果这一计划在欧美及所有发达国家中实施,将不利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对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中国大量的高碳企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等等能源密集型企业产品出口成本必将上升,损害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经济利润。
(二)增加我国贸易出口难度
目前世界提倡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贸易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催生出如碳关税壁垒、碳标签壁垒、碳排放技术壁垒等等一系列碳壁垒,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增加我国贸易出口壁垒,加大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难度。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出口产品的特点主要是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为主。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我国能源的消耗量是美国的,但我国一吨煤所产出的效率仅仅是美国的28.6%。由于我国大量投入能源的建设,加剧了本国的环境污染,再加上伴随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壮大,GDP总值不断上升,贸易顺差也持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顺应低碳经济无疑会加大我国出口贸易的难度。
(三)改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模式
我国以往的对外贸易出口模式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然而这种出口导向型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一旦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商品出口结构有以下几种改变。
1.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就目前我国出口商品企业来看,主要是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这些全都是对环境污染高的行业。由于我国工业生产技术密集程度较低,工业出口商品结构水平不高,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来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2.出口份额的改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必然会朝着低碳经济的要求进行出口,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建材、钢铁、化工等高碳产品必定会因为受到各种碳壁垒的阻碍而无法进入到国外市场。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出口也是一种资源的出口,从前我国各项指标来看,我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如果通过以消耗能源的方式进行贸易出口,长此以往下去我国资源将会不堪重负。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二、根据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采取的措施
(一)调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产业结构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新型发展模式并逐步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经济发展方向。中国要想追随世界经济的发展脚步,就必须要调整其出口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积极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出新型的低碳产业体系,以碳关税为发展契机,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例如:在出口服装贸易时,减少高碳能和高排放的产品出口,政府积极鼓励国内各大出口企业引进低碳原料来进行产品生产,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从而占领贸易出口市场的优势。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建成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以此来应对发达国家已经实施和进行的碳关税政策,优化和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业机构。
(二)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低碳经济条规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中,我国要想提升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不仅要改变自身的出口贸易产业结构,还要将本国的法律、制度、理念等方面逐渐向低碳经济所要求的方向靠拢。同时,我国也要积极参到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条规的的制定以及新技术的研发项目中去。
另外,我国在参与国际就低碳经济制定相应条规的讨论和制定条规过程中,要结合本国国情出发,应与发达国家制定出“共同承担但有区别的责任”,争取主动权,维护自身的利益。在面对碳关税的问题上,我国应该保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在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加快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完善本国的低碳技术应用,加强与国外间就低碳经济的交流,最终确立一套在减少碳排放量的前提下对本国有利又对出口贸易影响较小的碳关税征收标准。
结论: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只有在顺应低碳经济的条件下,积极应对发展低碳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挑战,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以往的出口贸易结构,大力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才能增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 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38一4
能源强度即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贡献程度。可以看出,中部能源消耗强度呈速率递增的递减趋势,说明对能源的利用率正在提高,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正在逐渐减小。但是与全国同期水平相比,全国的能源强度比中部地区小,说明对比全国而言,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性较差。在能源强度的递减速度上,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递减速度逐渐加快,与全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强度会越来越小。以上数据和图表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仍属于一种能源消耗大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了进一步验证中部地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文章接下来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中部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其原因是面板数据能够提供比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它结合了截面和时序变量的两维信息,能够减少由于缺省变量带来的弊端[3]2359-2373。另外,由于中部地区各省份发展存在差异,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同时具有时序特征和截面特征[4]2939-2945,所以选用综合时序-截面特征的面板数据能够反映出地区差异的不同影响。2.模型选取3.结论说明通过对中部六省1980-2009年期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这段时期当中,中部地区GDP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耗量既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2)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显著,虽然不同的省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都表现为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3)能源消耗带动GDP增长的效率在逐年上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追求低能耗高产出的增长模式;(4)能源消耗的增长直接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把上述实证分析结论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②,我们发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污水平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但同时环污率(单位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却处在不断减小阶段,从能源消耗带动GDP增长的效率在逐年上升这一点上能够充分显示出来。可以得出结论: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正处在靠近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拐点的阶段。这也反映出了中部地区政府低碳发展的诉求。毫无疑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在越过拐点后部分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是一致的。加速拐点的到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中部六省在今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该地区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拐点来临及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充分地对自身角色及职能进行有效定位。
地区政府角色的定位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市场失灵理论和吉登斯悖论③足以让我们信服,市场组织和公众难以自发地行动起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保证无偏离地前进下去[5]69。由于低碳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等69特点,加之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得天独厚的职能和优势以及强大的号召力都无疑使之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政府必须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在低碳经济起步阶段,市场(主要是企业组织)和公众(包括民众个人和社会组织)对低碳发展并无明显的偏好,甚至无动于衷。这时需要政府不仅对低碳发展进行输出,还必须对市场和公众两大系统进行输出,以改变两者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偏好水平,并使二者做出反馈输出,最终作用于低碳发展上。具体而言,政府主导者角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低碳发展路径的创建者。一是中部区域政府要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完善地方性低碳法规、规章。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可行性强、专门性的法律规范文件,以树立清晰、明确的碳排放及能耗目标。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国家重视,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并加以推行[6]23-27。中部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发展置于低碳目标框架下,构建起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二是强化政府组织自身对低碳经济的响应。在我国政治集权的环境下,下级政府的行为明显受到上级政府偏好的控制和影响。中部地区的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框架下将低碳发展指标具体化,并将其纳入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强化环保、低能耗指标在衡量地区发展中的标尺作用,进而形成自上而下的标尺效应。于2009年11月17日在南昌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江西省《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江西11区市“认领”了低碳发展任务,通过由上至下的行政“摊派”,形成江西的低碳经济区域布局。(二)低碳产业的塑造者。在前文对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分析中,我们发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以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为主,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远不及国家平均水平。因此,中部地区政府在优化整个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方面仍大有可为空间。政府在这方面可以综合运用市场管制手段,包括税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等。一方面,鼓励低碳企业生产刺激先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如给予税收支持和规费补偿;另一方面,逐步淘汰能耗大的高碳企业,如要求其做出减排承诺并限期治理,以实现积极转型。虽然政府在低碳发展起步过程中的规制行为多是强制、行政性的,难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但在该阶段行政手段的运用无疑是最直接也最有成效的。(三)低碳技术的推动者。低碳技术的创新是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低碳经济不断增长的动力。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究的财政投入,为从事低碳技术研究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同时加大教育投入以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水平,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政府有责任打造低碳技术和产品交易平台,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推广先进低碳技术,实现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在市场活动者之间的无障碍流通。(四)低碳文化的培育者。意识是内在的激励因素,个体的低碳思想的提升会从内而外地驱使人们在决策和行动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低碳的重要性。在低碳文化的构建方面,政府需要积极履行其文化职能,致力于营造全社会低碳文化氛围,通过多方位宣传,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领域提高公众对低碳经济的正确认识,鼓励公众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公众的低碳生活价值,最终形成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持久动力[7]。
作者:冯亮 丁东洋 单位: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