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残疾人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
特殊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他们就业的同时,在无形中伤害着他们原本就脆弱的心灵,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就对社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排斥心理。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维权意识仍旧不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为数甚少,自认倒霉仍是大多数残疾人大学生对待就业歧视的唯一办法。残疾大学生就业思想脉络动态和择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自身能力、就业准备,以及对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职业化素养,转变就业观念
特殊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1.新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忽视特教学生就业对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偏差和误解,他们只是企业免税的工具,凭借国家对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在不影响市场大的竞争环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一些福利企业生产加工,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2.用人单位在残疾人劳动权利和就业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忽视残疾人保障法的效应。3.残疾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映在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上,由于残疾人的身体原因,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较自卑、缺乏自信。“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力、竞争意识弱、缺乏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的实际相脱节等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现阶段解决残疾人就业,首先就要解决好残疾人在就业观念和意识“薄、弱、差”的问题。从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入手,解决在思想上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残疾人学生对自身要有准确定位,准确的就业定位应为“岗位技术型”。
二、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低”现象在残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残疾人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弱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2.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在职培训。3.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
三、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企业文化与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接
残疾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构成,身体状况、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残疾人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抓住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开展贴近实际就业岗位的模拟性综合实训,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方案,对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并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1.加强德育教育,把残疾人大学生的日常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这种礼仪习惯会成为残疾人学生职业素质表现的一个亮点。2.“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特教学校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知”与“行”背离,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与团队精神,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残疾人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让残疾人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残疾人大学生职业教育时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扭转在职业教育中对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倾尽全力而忽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安排技术培训学习的时间外,要适时安排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做好接受就业岗位挑战的心理准备。总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教育引导残疾人大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郭丽华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思想教育 残疾人 职业培训 应用
残疾人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福利水平与文明程度。把残疾人职业培训真正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学校的现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校园环境等的优势,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其中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政治思想建设,有一定的特点和难度。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方面,在逻辑思维的发展方面,都比同龄健全儿童少年发展得迟缓,因而,对政治思想的感知、领悟、理解、模仿、操作和约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时候,就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残疾人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使用有区别性的教材,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求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
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自卑、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情系白内障患者共享和谐新视界
二、活动时间
20xx年6月6日
三、宣传重点
(一)围绕宣传主题,加强科学用眼,预防眼疾核心信息宣传,
(二)利用宣传形式,营造爱护眼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着重为贫弱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眼病诊疗和视力保健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20xx年6月6日在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普及科学用眼,预防眼疾的知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世界中国社区康复自1986年起步,17年来发展较快,且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特色的CBR(社区康复)系统。即,组织领导上:政府主导、社区为本、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方式方法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模式多样、方法灵活;管理上:依靠社区工作网络多部门统一协作;资源运用上:中西结合、民间与专业结合,发扬中国文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各部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加大了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力度,制定了新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强化了指导和监督管理,正在把中国的CBR带进一个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新时期。
(一)强化CBR与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联系,明确规定开展社区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责任
2000年,民政部、卫生部等14个国家部委和社团联合的一份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同年,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个部委的文件又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此外,卫生部等10个部委文件还指出社区卫生服务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为贯彻以上政策,卫生部还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康复服务方面相应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本设施、组织管理等指导性标准或要求。
国内外CBR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都说明了,没有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或全科医疗网络的投入(简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康复不可能全面地、持久地展开;有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参与和带动,在社区层次上残疾的预防、残疾人的康复、医疗和保健服务才能落实,而且,通过改善残疾人的身心功能,可以为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打下基础。因此,尽管CBR的重点有转移到社会――职业康复的趋向,然而,医学康复不能忽略、不可缺少,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社区康复的模式不能都变为“社会模式”(当然也不应都是“医学模式”),而是应当采取较合理的“医学―社会模式”。我国在CBR上的决策,把开展CBR的任务和职责赋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CBR的重视,在工作日程上加以落实,这不仅对我国CBR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如果做得好,对国外CBR项目也将会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在不少发展中国家,CBR还只停留在社会服务方面,而未能融入初级卫生保健或全科医疗的服务中。
(二)加强了康复技术向社区层次的转移
众所周知,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是CBR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要把康复技术按照社区的水平和需要加以简化和适用化,然后转输给社区康复人员或社区工作者,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总结和推广由社区工作者,甚至残疾人在社区应用的民间技术、土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康复的技术含量和应有效果。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残联系统和民政部门等为社区医务人员、康复人员、社区工作者举办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康复培训班。如卫生系统举办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干部研修班”,残联系统举办的“社区康复站站长培训班”,民政系统举办的“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培训班”等。在书籍和视听教材方面,卫生部门出版了全科医生培训用的《康复医学》、《社区康复》等教材;中残联组织编写出版了适宜于社区康复用的《残疾预防丛书》(12种)、《康复指导丛书》(18种),以及《社区康复》、《肢体残疾系统康复训练》、《智力残疾儿童系统康复训练》等,还录制发行了一些常见伤残疾患康复技术的录像带。这些都对普及康复技术到社区,促进社区康复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三)加强了资源中心或训练指导中心对社区康复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残联系统在各省的大中城市陆续建成了一批残疾人康复中心。这些中心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作为该省(市)或是地区的社区康复资源中心,同时也是社区康复训练指导中心,设有社区指导部,在技术上、人员培训上,以及在接受转诊上,支持和指导所属省(市)、区的社区康复,正在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此外,一些专科性的康复机构,如全国和省市的聋儿康复中心采用技术小分队下乡“利用听力助残”等方式,到社区去指导开展社区聋儿语训康复。这一类向社区对口的网点实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发挥专业人员在社区康复中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深受社区工作者和残疾人欢迎的工作方式。
一、聋人大学生的被动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人才的选择和竞争要放到市场中进行考察和筛选。由于聋人较难与健听人进行沟通,加之大多数聋人大学生是成长于封闭的聋人圈子,对外界社会缺乏真正直观的了解,导致他们正确分析和适应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未来就业后融入社会大集体没有充分的准备,使其生活和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造成了聋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方面存在被动性。目前,俄罗斯鲍曼斯特国立理工大学和美国盖劳德特大学都有专、本、硕、博完整的聋人大学生高等教育序列,而我国只有专门招收聋人专科和本科的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招收聋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和学校,所以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体系急需完善。此外,有幸进入大学校园的聋生可选择的专业多数为艺术、计算机类;天津理工大学虽开启全纳教学模式,使条件符合的聋生融入健听学生班级学习物理学、自动化、工程造价等专业,但目前尚属于实践阶段,学生期末学习结果尚不知晓、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都是未知数,而且不一定是聋人大学生所感兴趣的,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再一次造成了聋生“被”选择。
二、社会对于聋人大学生就业的态度
(一)政府和多数企业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残疾人高等院校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通知》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明确帮扶对象;加强组织领导,年内全部实现就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一节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适于聋人集中就业的政府主办的民政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均以较低的聘用条件招聘聋人大学生,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解决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少数企业和社会人群的态度。聋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率低于肢残学生和视障学生,尽管招聘会面向肢体、视障和听障人群,但一些企业宁愿选择招视障和肢体残疾人,相比之下为聋生设置的岗位并不多,针对聋生的就业培训机构也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和家庭要视聋生为社会中平等的一员,转变观念,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换位思考,同时摒弃歧视和过度保护的思想,在聋生成长过程中训练其独立自主和交流沟通意识,培养其自信心,并且尽可能的让聋生融入社会,和健听人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心理教育,合理规划课程。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指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环境,还包括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只有在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下,聋人大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新知识,乐于与人沟通,最大限度地锻炼能力。毕业之际,聋人大学生面临社会角色转换、处理人际关系及就业等各种问题,聋人高等院校需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加强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举办就业讲座和讨论,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主动引导聋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聋生就业自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聋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并贯穿聋人高等教育全过程,其中大二、大三是心理教育和就业辅导的最佳时期,以团体就业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是最佳选择。
(二)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制定以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为目标的培养计划对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效果的保证有重大意义。首先,聋人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聋生的生理特征,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辅导形式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聋人大学生培养计划,注重培养聋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和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其次,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聋人高等院校应拓宽院系和专业选择面,以全纳教育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院校适时与其他院系沟通,增加全纳教育专业和课程选择,同时增加实习实践环节,使聋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与此同时,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能够满足聋生教育教学需要的聋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从根本上确保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三)建构全纳教育模式。由于听力受损,聋生的心理与健听生有很大差异,更容易产生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合作能力差等问题,这些不利于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普及全纳教育是聋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提倡学校应该接纳所有在校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鼓励聋生和健听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方面,对于聋生在全纳教育班的学习来说,仅仅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全面照顾到聋生的听力障碍和学习能力,因而需要课外的教学补充辅助系统帮助聋生完成课后预习和复习、答疑、解惑等。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为聋生量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个别教育计划,同时实施差异教学,激发聋生的潜能,使每个聋生都尽可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做到真正的教育平等,有教无类。据调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学生早于2005年开始通过全纳教育的融合学习模式辅修第二学位,每年都有10%左右获得双学位的聋人大学毕业生。2013年该校又通过全纳教育模式面向聋人增招了除艺术设计和计算机专业外的4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工学和管理学专业,此举是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目前,由于国家政策、聋人高等教育现状和聋生认知、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我国聋人高等全纳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聋人大学生全纳教育模式系统的建构,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残疾人教育公平的进程,有助于我国教育公平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公平是提高聋人大学生就业率的基础,也是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纳教育时代的到来必将加快教育公平目标实现的步伐。
作者:邵辰童欣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全纳教育关注残疾人教育问题,尤其关注残疾儿童教育问题,主张残疾人应具有与正常人平等的教育权权利,对现行的把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相隔离的做法提出批评,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1]。
以网络为平台的远程教育在我国残疾人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网络远程教育与封闭式的传统学校教育不同,其教育内容、方式、手段、资源、环境的开放性,使它能包容各类型的教育对象,其多媒体的应用模式(声音、文字、图象、数据),使学生在感官上能够全方位、立体地接受知识信息,学习效率明显提升,尤其能满足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盲文软件、语音、语言提示系统、mp3等技术可以帮助盲人克服阅读和交流的障碍;屏幕放大等IT技术可以帮助聋人克服听觉和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电脑使肢残朋友可在家学习课程。没有其他技术比网络更有助于残疾人克服学习障碍,它使残疾人接受正常教育权益的实现具有了可能性[2]。“打破了残疾人教育的单一途径,减轻了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而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从而使残疾人实现了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获得了新的学习机会,也极大地拓展了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空间。”[3]在远程教育中,如何体现全纳教育理念,使残疾人在远程教育中成才受益,自强自立于社会,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公平?全纳教育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人员等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些是远程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应该研究的课题。
二、全纳教育理念对残疾人网络远程教育的意义
(一)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
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和教育观
1.人权观
在《萨拉曼卡宣言》中,可以看到全纳教育思想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全纳教育思想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充分的保障,学校和社会欢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属于集体的一员。
2.平等观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和排斥。而目前的教育现实状况,确实是有一部分人被排斥(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因此。全纳教育提倡更多地关注被排斥的人。
3.民主观
全纳教育提倡的是“积极参与”与“学会生存”。“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是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学会生存”的基点是个体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在适应,是个体被动地去融入这个社会,去适应这个社会。
4.价值观
全纳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之一是倡导集体合作观。全纳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在这种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大家合作。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5.教学观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教育原则应该是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接受普通课程,而不是不同的课程;如果学生有特殊的需求,就应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全纳教育反对为学生设置特殊课程,认为他们都能学好普通课程。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1]。
(二)指导意义
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对象及其方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反思。应该说,传统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其使用、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属于正常状态的社会群体,而对于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的社会群体,则关注不够。这样,在受教育基本权利上,残障群体与正常群体之间是不平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对象及其方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是存在局限性的。
如前所述,以网络为平台的远程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具有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资源共享途径,能够通过计算机、卫星、电信网络等多种教学信息传输形式,向学习者提供电子化、数字化等多种形式的优质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施多种媒体技术相结合、多种学习方式,适应如远程与面授、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型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各类型的教育对象都能享受网络远程教育的资源,获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其多媒体的应用模式(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使学生在感官上能够全方位、立体地接受知识信息,学习效率明显提升,尤其能满足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全纳教育的包容平等的理念,在我国残疾人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社会残障群体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进一步缩小残障群体与正常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是从事网络远程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现实课题[4]。
三、全纳教育对残疾人网络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广东省开展残疾人网络远程教育的背景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的通知》(粤残联〔2011〕152号)指出,为促进和方便我省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受高等教育,资助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省教育厅、省残联联合发起“学习无障碍,华师在行动”活动。
活动内容是高中起点大专和专升本远程高等教育资助项目,具体承办和支持单位是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广东狮子会。这是全国首个“学习无障碍行动计划”,将以免费学习、赞助学习和学费半价优惠结合的方式惠及广东600名残疾学子。此次行动计划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高等教育培养机构积极参与,社会力量扶残助学”的项目,旨在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形式为残疾人提供灵活、便捷和优惠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将为100名残疾学生提供免费入学,其余残疾人学生实行半价优惠(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原为120元/学分,优惠后为60元/学分);广东狮子会在半价学费的基础上资助500名学生,每生资助2000元。
此外,凡入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残疾学生,可在户籍所在地按照当地残联的程序标准申报学费补助。项目协调办公室将按照经济困难程度、残疾程度等条件,确定学生享受的学费优惠。为了让残疾学生尽快适应网络远程教育,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学制、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制定了一套方便残疾人进行网络学习的支持服务。
1.专业设置
开设了一些适应残疾人学习,并与其就业和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如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工商企业管理等。
2.教学资源开发
建设了一批配有字幕和手语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残疾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自由选课,通过互联网自主点播教学课件、网上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学院将定期安排网上答疑和课堂讨论。
3.学制
实行2.5-5学年的弹性学制,为残疾学生提供“高升专、专升本”的教育支持服务。学费根据学分计缴。
4.学习支持服务
主要从心理辅导和学习支持两个方面给残疾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1)心理辅导
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消除残疾学生自卑心理,以残疾人成才的榜样激励他们。要求学生支持人员了解残疾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在生活上更多地关心他们,走近他们,多了解他们,做他们的朋友,及时帮助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残疾人群是弱势群体,正因为“弱势”,需要予以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关注。正视残疾人的弱势地位,就是要充分了解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问题和缺陷,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他们。这种尊重是全方位的,而不是有选择性的。比如,对残疾人的猜疑、敌意、偏执、不合作等态度和行为,了解其背后的生理心理根源,就能对他们表现出的“反常”予以接纳,达成理解和共识。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运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开展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2)技术支持
网络平台为残疾学生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使他们能顺利进行网络教育的学习。除了使用语音读屏软件来阅读课件,还需提供辅助的电子教材,例如DVD、MP3等。另外,借助学校团委的力量,发动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帮扶,跟踪和掌握残疾学生的学习进度,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选课、作业完成情况、BBS中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制定一套学习方法,不断进步[3]。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实践,广东省在残疾人网络远程教育“全纳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这毕竟是个新课题,实践时间不算很长,经验积累不是很丰富,教学硬软件建设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残疾人网络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全纳教育理念要得到更好的体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好。
1.教学及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残疾人网络远程教育的特殊要求
首先,残疾学生由于残障原因,一般来说,容易自卑和不自信,存在不太愿意与正常群体交流的心理特点。作为从事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残疾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才能对残疾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其次,残障学生(尤其是听障、视障学生),缺乏正常人的一般交流能力,在与这些残疾学生的交流中,教学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与这些残障学生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手语交流和盲文交流等技能,只有掌握了与残障学生交流的基本技能,才能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效地与残障学生进行交流,较好地完成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然而,目前大部分从事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并没有专门进行过较系统的残疾人教育的职业培训,缺乏从事残疾人远程教育工作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应尽快对从事残疾人远程教育工作的教学和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促进残疾人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目前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残疾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学习的特殊需要
网络远程教育为残疾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使他们能顺利进行网络教育的学习做了不少工作。诸如通过语音读屏软件帮助残疾学生阅读课件;提供DVD、MP3辅助教材;安排一对一的班主任辅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制定一套学习方法,跟踪和掌握残疾学生的学习进度,等等。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譬如,目前教师教学PPT不能用语音读屏读出,不能解决视障学生阅读的问题。又譬如,视障学生的作业是以盲文形式还是录音形式提交,还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再如英语考试题型的设计如何体现听障、视障学生的特殊性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探讨[5]。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力逐步均等化,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和水平,保障辖区内居民的身体健康,我中心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根据山西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优示范评估标准(中心)和大同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指标体系标准,对创建指标进行责任分解,对照标准自评打分。现将自评情况分:对照标准自评打分,整改措施,争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部分逐项汇报如下:
一、机构设置(20分)
1.优化中心环境布局。诊查室和治疗室等增加了体现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按无障碍设计要求设置通道;医疗和保健分区布局合理;对各功能科室及服务流程进行规范设置,方便患者。
2.改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和设施能够做到清洁、舒适、温馨,卫生间设施良好,干净整洁、无异味;挂号、收费、药房、检验等科室均设立开放式服务窗口;有服务等候区,并配备了适当座椅;在机构内全面实行禁烟,设有醒目、规范的戒烟标识,中心人员无人员吸烟、地面无烟蒂。
二、科室设置(10分)
中心设有以下科室
1.临床科室: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
2.预防保健科室: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教育室、免疫接种室分类设室,妇女保健室和儿童保健室。
3.医技及其他科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西药房、中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观察室、输液室有电视,有躺椅并配备了空调。
三、基本设备(10分)扣1分
1、无煎药机
2、无中药饮片调剂设备
整改措施:以上两种设备已做计划,准备购进。
四、人员配置(20分) 扣4分
中心注册的在编人员名单、执业医师资格证、执业注册证、职称证书、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 由中心社区办进行整理归档。
1.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无非卫技人员从事卫技工作,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90%;(4分)
2.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4分)扣2.5分
2、1中心有1名全科医师、按标准缺5名。
3.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其中至少具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3分)
4.至少有2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2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技人员中5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3分)扣1.5分
4、1中心有1名副高职称医师,按标准缺1名.
4、2中心无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按标准缺2名。
整改措施:以上三项缺项已向上级医院(同煤二医院)打报告,
申请调配相关人员。
5.具有与所开展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设病床的,每5张病床至少增加配备1名执业医师、1名注册护士(3分)
6.医务人员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学培训,取得相应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3分)
6、1人员培训。根据中心发展需要制定了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使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比例≥95% ,继续教育达标率≥96% 。
五、基本医疗服务 (100分)扣3分
1.健康教育:(5分)
(1)有社区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总结及效果评价。
(2)健康教育活动情况
①每年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资料 ②每年播放不少于6种的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③每年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内重点人群或重点健康问题,开展不少于9次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④按照标准设置健康宣传栏,内容每2月更换1次。
(宣传栏标准:至少2个、面积≥2㎡/个,设在明显处,宣传栏中心距地面1.5-1.6m。)
⑤每年举办不少于12次健康知识讲座。
2.健康档案:(8分)扣3分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
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无随意涂改。辖区居民档案建档率达到80%;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0%,健康档案合格率达80%。
①、1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低
整改措施:中心已更换了网线,确保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标。②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隐私,防止信息外泄。
③健康档案具备真实性、连续性。
④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内容一致(出现三项以上不统一即为不一致)。
④、1个人信息新版纸质个别未更换
整改措施:陆续全部更换完善
3.社区诊断:(3分)
按照社区卫生诊断要求,每3年开展一次社区诊断。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掌握本社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出社区诊断,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计划,并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有调查资料和分析报告,监测实施成效,做出效果评价。
4.慢病管理:(20分)
①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慢性病管理。
②制定社区慢性病管理制度,建立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的比例≧90%。
③对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而血压增高又不能确诊者,至少进行三次非同日追踪随访,做好登记,记录在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登记本上(跟踪日期,血压值),同时完善电子档案;不能确诊者,建议上级医院诊断,明确确诊时间,做好记录,对确诊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④掌握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人数,并登记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每年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并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通过随访掌握慢病控制情况。
⑤高血压病人健康管理率≥60%,2型糖尿病人健康管理率≥60%。登记管理能方便的统计出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5.老年人健康管理:(2分)
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率≥80%。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慢病管理;对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定期复查。
重性精神病管理:(2分)
对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辖区重性精神病病人管理率≥40%。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居家的重性精神病人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计划免疫:(8分)
①加强门诊管理,掌握辖区7岁以下人口基础资料,做好疫苗领发、使用、异常反应、咨询指导及双签记录;做好消毒和冷链设备管理记录。
②预防接种室布局合理,分苗分台。
③接种人员有接种合格证书。
④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簿)率≥95%。为适龄儿童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进行常规接种,以辖区为单位单苗接种率≥95%。强化免疫接种率和群体性接种率≥95%。
8、妇幼保健:(20分)
(1)设立妇女保健室,配备专职妇女保健人员。掌握辖区育龄妇女、孕产妇的基数及分布(有登记册),开展优生咨询,宣传预防出生缺陷知识,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为孕早期妇女建立保健手册,规范开展孕期保健及产后随访,早孕建册率≥9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80%。(3)开展妇科常见病的普查、防治及随访。
(4)设立儿童保健室,配备专职儿童保健人员,掌握辖区儿童数量及分布(有登记册),为辖区内0-6岁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辖区内0-6岁儿童保健册建册率≥95%。
开展新生儿访视,辖区内新生儿访视率≥80%
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
(5)开展儿童常见疾病防治指导,对儿童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及体弱儿、高危婴幼儿进行转诊及专案管理。专案登记管理率≥95%。访视记录表,填写完整、正确,及时录入存档
9.计生服务:(2分)
具有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开展相关服务: (1)有专用的计生服务场所及相关设施 (2)有药具展示柜及相应的避孕药具 (3)有计生宣传资料架及相应的宣传资料 (4)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的科普宣传、讲座、咨询、技术指导相关服务记录。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5分)
(1)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病例登记、转诊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
(2)协助专业机构开展疫点处理,排查密切接触者,留观随访,指导病例家庭落实消毒预防等措施。
(3)配合专业机构对辖区内的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管理,开展相应健康教育。
11、卫生监督协管服务(2分)
协助相关公共卫生机构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及采供血等协查和信息报告
12、基本医疗:(18分)
(1)实行24小时门诊、住院及值班;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开展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根据居民健康需要提供上门服务、出诊和预约服务,提供连续的跟踪随访,及时主动进行分类干预。
(4)与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有合同、有转诊记录。
(5)组建全科团队,各团队责任区域明确,职责任务明确,服务落实到位。团队覆盖中心所辖区域(团队成员包括执业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
(6)治疗室、处置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设置,分区合理。
(7)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做到“小病在社区
13.康复:(3分)
(1)有专用场所及相关设备、设施。
(2)对辖区残疾人进行管理登记,开展残疾筛查及诊断。
(3)全面掌握辖区内残疾人的数量和康复对象的服务需求,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有计划、评估、康复训练记录
(4)指导残疾人进行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
(5)开展运动治疗、理疗、传统康复治疗等
(6)为社区残疾人及其亲属举办康复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
(7)开展躯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评估和训练
14.中医医疗服务(2分)
开展中医医疗、康复、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适宜技术、康复等服务,中心配备不少于50种的中成药;
六、服务质量(20分)扣1分
1、建立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机构,制定质量管理办法,定期对医疗、护理、院感、医技、药剂、各种医疗文书等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5分)
2、门诊处方、病历等医疗文书合格率≥90%;(合格率=病历、门诊日志、处方、各种申请单书写合格的文书数/抽查文书数×100%)(3分)
3、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制度,严格各项制度的落实
(1)医疗废物管理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相关的资料和记录。(3分)
(2)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落实情况。
(3)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4)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医院感染率≤10%;
(5)合理使用抗生素,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规范输液管理(2分)
5、三年内无无责任医疗事故发生(2分)
6、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85%。卫生技术人员综合满意度≥85%。(3分)扣1分
七、内部管理(20分)
1、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各项规范,并严格执行;(3分)
2、有药品、财务、设备、后勤等管理制度,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考核、有奖惩措施;各种抢救设备和仪器保持完好状态。有设备维护和使用记录。有急救药品登记记录,药品在有效期内。
特殊药品的管理,(3分)
(1)购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必须经药品监督部门批准,
(2)有专人负责特殊药品的采购和保管 (3)有特殊药品报废销毁制度
3、信息公开:服务辖区范围和辖区居民基本情况;业务科室名称、布局,门急诊挂号、就诊、取药、交费等事项的流程与服务地点;卫生技术人员名录,服务团队及负责区域;(3分) 门诊服务内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药品价格等进行公示;有服务监督电话,有服务预约电话;
4.各类人员岗位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员竞争上岗,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有记录,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3分)
5.日常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统计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有关卫生信息,数据准确。(3分)
6.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挂号、收费、取药、疫情报告、健康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3分)
7.中心对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对非所属的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指导、考核,及时、全面收集汇总辖区内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信息 (2分)
以上是我中心经召集相关责任人和科室对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指标体系标准逐条进行自我评议初步结论,自评得分191分,
争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中心"
随着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逐步深入,我中心近日召开了动员大会,中心全体班子成员和各科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为推动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会上大家纷纷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从人员配置,药品管理,工作制度,医德医风,信息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中心主任白玉忠提出,创建全国示范卫生中心关系着中心今后的发展,是今年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要进一步树立主人翁精神,加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针对争创存在的问题,认真仔细研究,加以解决,继续发扬中心团结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各尽所能,使中心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推动中心更好更快地发展。
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自评扣分明细表
一、具体分工
(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传染病预防控制(含艾滋病)、免疫规划、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社区卫生诊断和居民健康档案、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等社区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服务与管理、老人保健,与妇幼保健相关的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等社区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市健康教育所负责整体健康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卫生信息管理等社区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市皮肤性病防治所负责除艾滋病以外的性病的预防控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等社区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五)市胸科医院负责结核病的预防控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等社区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六)市精神病医院负责精神卫生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等社区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七)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残疾人康复指导和训练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等社区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工作职责
(一)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质量考核标准和人员岗位要求。
(二)开展人员培训,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岗位人员培训和专题项目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岗位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市级防保机构举办师资培训,由区(县级市)级机构负责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岗位人员实施全员培训。专题培训主要根据工作需要,由市级防保机构联合区(县级市)机构开展专题培训。同时市级防保机构应根据需要安排区(县级市)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到本机构进修。
(三)组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测和技术指导。市级防保机构应按照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规范和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各区(县级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质量监测和技术指导。每年至少应对每区(县级市)监测和指导2次,并做好工作记录和监测意见反馈,监测情况作为各区(县级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平时成绩备用。
(四)实施年度工作质量和绩效考评。市级防保机构应认真制订所负责工作项目的绩效考评指南和操作表,在市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按照《*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试行办法》实施年度社区公共卫生绩效考评工作。
(五)推广公共卫生适宜技术。
三、有关要求
(一)市级防保机构应按照年度《*市社区卫生工作计划》和工作职责制定每年的社区公共卫生计划,并组织落实。同时应确定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实。
(二)市级防保机构应按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总体要求,根据《*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下沉基本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指引。
(三)市级防保机构应按照职责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公共卫生项目规范管理点,作为市级机构的工作窗口、技术实验田和管理示范点。
(四)各区(县级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和督导本辖区防保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工作,并采取措施督促辖区防保机构及时将基本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之生活有四:有关天然界之生活,有关社交之生活,有关职业之生活,有关消闲之生活。”人的社会性素质决定了相互之间必定存在交往行为。社会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各种人物的人际交往。它包含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或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来往,这种交往关系到每个人健康地发展和正常的生活。聋生由于语言和听觉功能的丧失,缺乏交往必备的主要工具,使得聋生在社会中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因此,提升聋生的交往能力已经成为聋生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聋生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聋生的交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与正常人之间格格不入,与聋人之间见面就是朋友,往往存在着交往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沟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残疾人的家庭,要么是特困家庭,聋生被视为家庭中的重大包袱,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养,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来自于优越家庭,则是家中的宝贝儿,过分溺爱,往往目中无人,经受不了小小的挫折。另外聋生的家长普遍文化层次低,缺乏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的能力。
(2)社会方面。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加之聋生由于语言交流的缺乏,一直来,社会上对残疾人存有许多偏见,一种观念认为残疾人本身就很痛苦,似乎只愿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一般情况下也不太和残疾人交往;另一种现象对残疾人(尤其是听残人)有很大的戒备心理,甚至歧视他们。这样,就把听残人与正常人交往无形地隔断。
(3)学生自身。聋生由于耳聋,从小接受的信息少,又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会不自主地感到紧张,存在恐惧障碍。聋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受挫折能力弱,往往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会产生嫉妒心理,交往中常常带有攻击性。而在与正常人的交往活动中,聋生常表现出缺乏自信,怕别人(健全人)看不起自己,似乎觉得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强。
(4)学校方面。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虽没有像普通学校那样有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但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认真地教育教材”的现象,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聋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二、多方协作,提升聋生交往能力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需转变观念,体现仁爱之心。对于听残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物质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取得聋人的信任,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的条件。
(2)实施优质的学校教育。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是在各科教学和活动课上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主阵地。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存有疑虑,教师应关心和爱护他们,给他们自信,使其能够经受一定的挫折。聋生往往都具有形象思维不发达,认识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一普遍性特点,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自我中心”现象。因而,在课堂中,时常表现出不善于倾听别人。有时,一个学生还没说完,便会有性急的学生拍着桌子想代替他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听之任之,就会挫伤发言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个聋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发言。在课堂中,学会宽容与鼓励,尊重和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真诚与友好。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将趣味、知识、能力有机结合。加强对聋生的心理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弥补聋生的心理缺陷。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情况后,属于共性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属于个性的问题就个别交流。在举行座谈会或授课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学生回答分析应该怎样处理。指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言语交流。教给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正确处理好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家庭环境对聋生的个性、知识、经验、思想品格行为、兴趣爱好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家长,不仅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正确对待聋生的特殊情况,既不能放任,也不能溺爱。作为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教育方法和成果确保简约有效。学校不是独立社会之外的小社会,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特殊教育学校应以加大开放的态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扩大其人际交往的渠道。我们利用大学城就在附近和南京市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的优势,经常举行聋生与正常儿童、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采用举行座谈会、体育竞赛、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有效地增强了聋生的自信心,提升了聋生的心理素质,聋生的交往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能力;职业意识;积极的健康教育
一、以人为本、加强劳动意识教育是基础
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广大残疾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校门后能够顺利就业,立足于社会,独立获取生活来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就业问题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视残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进入社会谋生做好准备。
为使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必须早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意识。我们在低年级开设劳动课程,安排剪纸、贴画、科技制作、编织等内容的学习,在全校开展兴趣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我们分别设立了编织、书画、缝纫、剪纸、舞蹈、体育、等多种兴趣小组,激发残疾学生从小学文化,学技术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获得生产技术知识,又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且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遵守劳动纪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工作中要多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要把学生在学校中教育的观念,在家中同样得到实施,扩大学生的实施环境,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之形成好习惯并得到巩固。牛凤娟、周玉、李俊在我校印刷厂工作。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知道用双手劳动来自立。实际证明,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劳动理念,学习劳动意识,要从小就教育,特别是要得到家长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教师树立职业教育劳动观念是基础
教师要从根本上解放的思想,活跃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特别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形成在校爱劳动,讲奉献好习惯。走进社会成为,报孝社会,回报家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在课堂上通过美工、刻瓷、花泥等,这些都培养了残疾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把职业教育意识教育融入到每一课堂中,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职业教育意识陶冶,以弥补残疾孩子的劳动意识的不足。
残疾人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和一种劳动意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将把社会的包袱变成社会的财富,并贡献社会,回报社会。我校办的印刷工厂,还有在其他工厂工作的残疾学生,都证明了这些。
残疾孩子就业,仍然需要社会的真情帮助,需要整个社会理解和关爱,是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给他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舞台,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让残疾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要给与一个适应残疾学生的工作,心理环境。
三、以人为本、加强职业教育的自信心
生理缺陷会导致对自己评价低,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冷落或被别人瞧不起时,常常觉得自尊受到损害,导致他们产生脆落心态和焦虑。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办事说话符合自己的心愿,过分要求别人完善,这个特点是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屡屡碰壁,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也是焦虑产生的原因。环境方面,在聋校他们主要和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生理障碍的儿童在一起学习,进入社会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语言表达困难,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为此需要积极的健康教育,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地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以营造积极和谐的精神状态,其实这种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才是创造幸福生活,报孝社会的必由之路。
四、循序渐进,强化内涵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将其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从低年级开始,重视抓基础性的劳动教育。以学生的劳动课和活动课为渗透点,在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等课程中渗透职业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促进他们的机敏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树立热爱体力劳动的观念,为实施职业教育做好准备,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校设置的职业教育课,不一定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就根据需要,进行短期强化定向训练。如:我们短时间让学生在电机厂学习线圈缠绕技术,并加强进厂知识的讲解,使他们学得快,用得上,收效大。我们对愿意进入印刷厂的学生,可以先实习观摩,在工作。对于进入电器厂,就让技术员到学校先进行技术指导,让家长学生实地考察,再把定向学习的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教育,工厂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什么,就教什么。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并能且使用到工作中,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劳动技能的乐趣,并能安心的享受劳动的幸福成果
随着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职业教育活动中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反思,努力建设与完善既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又富有地方和学校个性特色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因生活而更加鲜活,让残障学生的生活因职业教育而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棣.《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麻风病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与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是现代麻风病控制的主要策略之一,贯穿于麻风病的发现、治疗与康复的各个环节[1]。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麻风病强化战略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麻风病健康教育的作用,致力于整体提高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质量[2]。本文就国内外麻风病健康教育的近期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我国麻风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改进提高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
1 调查技术普及,效果评价逐渐成熟
由于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计划和评估的需要,对于目标人群和社区开展麻风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逐渐得到重视,方法也日趋成熟,改变了长期以来麻风病健康教育针对性科学性不强的落后局面。这方面的相关报告较多。如Giri等[3]对印度农村地区的医学生和医生的麻风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于麻风病的基本知识较为了解,但在麻风病的传染性、主要症状、公共卫生问题及婚姻等方面有错误的认知,医学生较医生更为明显,需要在这些方面予以加强。李孝安等[4]曾经在云南玉溪麻风流行较重的县(区)以抽签法随机抽取麻风疫点村及非疫点村各3个,对抽取的调查点以随机入户法抽取18岁以上的大众人群各10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对麻风的认知、行为及态度。结果村民对麻风的病因、传染性、症状和治疗等知晓率偏低,相当比例的村民对麻风病人存在恐惧与歧视。作者认为麻风流行地区村民对麻风防治知识普遍欠缺,对麻风患者仍存在偏见,今后需加强对大众的麻风健康教育。王景权等[5]曾经使用个别指导、发放宣传单和有奖测试的方式对浙北农村地区农民健康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农村居民对麻风的基本知识均有明显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并不同步,对于麻风的传染性、麻风残疾的预防以及麻风的皮肤损害等知识点,健康教育后知晓率仍相对较低,对于麻风病的态度有一定程度转变,但是与麻风患者日常交往的意愿没有变化。总体来看,随着国内外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增多,今后建立相对标准统一的麻风病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能性将逐渐加大,更有利于麻风病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与评价。
2 健康教育成为歧视干预的基本策略
麻风病歧视是指对于麻风病受累者及其相关人员持有的一种以贬低、疏远、排斥、敌视、不公平对待为特征的一种混合的态度和行为状态。本世纪初以来麻风病歧视受到高度的重视,消除歧视被列为麻风病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开辟了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新的领域。如王景权等[6]曾经调查浙江省农村社区普通村民314人,结果发现其针对麻风病的歧视平均得分为(10.57±4.18)分(总分20分),10项歧视形式中前5 项依次为不愿小孩到病人家玩(1.44±0.68)分,不愿与麻风病人打牌娱乐(1.38±0.68 )分,不愿与麻风病人一起就餐(1.35±0.62)分,不愿用麻风病人家的粮食蔬菜(1.33±0.68)分,不愿使用麻风病人的工具(1.31±0.61)分,刘盾等[7]曾经对385例麻风病人的家属进行歧视的相关调查 ,麻风受累者家属麻风歧视得分为0~10分,平均(3.72±2.47)分,处于低位水平。家属麻风歧视最严重的形式为不愿意病人接触小孩,其次是在家庭事务决策上不够尊重病人。麻风受累者家属麻风歧视的相关因素为: 年龄、治疗方式知晓程度、麻风知识知晓程度。Raju等[8]在印度通过在社区成立麻风歧视消除组委会,并由组委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结果这种形式效果很好,也被社区所接受,有效地减少了社区对麻风病的歧视。Hugh等[9]在南尼泊尔开展了“歧视消除运动”,作者先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假说,确定了麻风病人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该计划于2002年开始实施,首先建立了自我护理小组,然后逐渐发展成自助小组,给予了微型贷款,逐渐发展成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得到社区的广泛承认和认可。麻风受累者通过自身形象的塑造与能力的建设改变了社会的歧视态度。这一系列有关麻风歧视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歧视的理解,所提供的麻风歧视干预的理论框架和现场工作经验,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麻风歧视干预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 麻风病健康教育策略趋向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麻风病健康教育理论认识的加强,近几年来,对于麻风病健康教育的策略选择开始趋向多元化,改变了长期以来麻风病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健康教育手段单调,交流效果不够理想的状况,一些比较先进的健康教育手段也开始得到采用,如Paixao等[10]使用网络和电教课程的方法开展麻风病健康知识的教育,结果发现对于偏远地区人员麻风病知识的普及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效果。Ukpe[11]报告通过使用宣传画和宣传折页的方法对于维持南部非洲卫生工作者的麻风病的认知具有良好的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国茂等[12]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页、义诊等方式, 对深圳市1个工业区的6 423例外来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后,目标人群对麻风病的认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愿意与已经接受规范治疗的麻风病人一起工作学习者也从54.91%提高到87.06%。王彦华等[13]报告陕西、浙江等地对47例麻风现症病人定期提供咨询服务,结果47例麻风患者经过咨询后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从23.40%~82.98%提高到72.34%~93.62%,相关正确的心理态度行为分别从咨询前的19.15%~87.23%提高到53.19%~95.75%,且大多数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咨询服务对麻风现症病人有肯定的效果。汪芳金等[14]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对麻风病人进行眼手足自我护理教育,结果有效控制了病人残疾的恶化现象,改善了病人残疾部位的局部状况。
Wendy[15]曾经报告在斯里兰卡使用社会市场学原理开展麻风健康教育实践的情况,它主要目的是消除人们对麻风的恐惧和促进病人寻求依从治疗,作者认为,社会市场化手段如果能够正确地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变社区对麻风的认知,减少歧视,改善病人的生活。当他们消除了对歧视的害怕时,他们就能尽早就医。此外,在麻风病健康教育活动中,采用社会组织、社会动员、社区行动等手段促进麻风知识的普及开始得到重视,如由第16届亚洲运动会组委会宣传部、第10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及广东汉达康福协会等主办的2010年3月开始的在广东各地麻风康复院(村)传递亚运、亚残运吉祥物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新闻媒体广泛进行了报道和转载,成为一次很好的集中的公众教育和麻风科普宣传运动。在中国台湾从2004年开始的乐生疗养院保卫运动在麻风受累者及学生等的积极参与下,借助网络与新闻媒体的力量和社会的组织动员活动,较好地促进了麻风留院者的权益保护,并普及了麻风病的科学知识,在世界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是一次成功的麻风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6]。
据专家调查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上升趋势。在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面临的现实课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越来越迫切,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在生命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就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自主开放式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江山多娇》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书本上的中国地形图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然后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
2、探究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探究式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通过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祖国一定要统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时,首先,课前我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籍、网址,并要求学生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的报道(如分子搞分裂活动,我要征服的态度和声明,台湾人民反对的斗争等),告诉他们一些搜索方法。课堂上,我将班级分成4大组,用模拟新闻节目“两岸儿童盼统一”,一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每组找个播音员,宣读本组的呼吁书,或还请几个小记者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随机采访等,加深对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了解和认识,通过模拟新闻的交流展示,评比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情感。
3、合作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请你相信我》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提出以下小组交流讨论题:怎样做才是讲诚信?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走进诚信乐园?然后小组共同讨论,要求组内人员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有的在这方面认识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比较完满地回答好问题。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学会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了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为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二、在游戏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一生下来,就表现出一种不知满足的好奇心,而游戏活动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游戏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或者能感受学习的喜悦,或者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或者能增强个体的自信。所以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心理素质。美国学者K..S舒斯特则指出“在维持儿童的情感平衡或积极的心理健康方面,游戏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我们可围绕教育目标选择游戏的内容,确定游戏的方式,发挥游戏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的过程中,当学生明白了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困难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让一位同学扮演聋哑人,通过手势把纸上的一句话告诉全班同学。结果他打了四次手势,下面的同学怎么也“听”不懂。接着又让另一同学上来扮演聋哑人试试,结果还是一样,“聋哑人”和下面的同学都很着急。当答案公布后,同学们说: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聋哑人不能用言语表达意思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从而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进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心理动机。
三、在角色扮演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有关实验表明,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比其他儿童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众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活动的空间,以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类活动能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通过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父母疼爱自己的真实场景。在这一活动中,扮演“母亲”的学生,再次体验了作为父母是怎样疼爱子女的,从而感受到了父母的疼爱;扮演“子女”的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疼爱;所有学生都在活动中重温了父母的疼爱。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体验到了父母的疼爱,激荡起对父母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父母感恩的心理需要。
四、在调查采访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调查采访当事人,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新的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教学《父母的难处》这一课时,教师请一位家长走进课堂,接受学生的采访。当学生问她作为母亲,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难处时,家长激动地讲述了她艰难的生育往事:当她怀孕六个月时,得了子宫肌瘤,此时手术虽能治好病,但不能保住胎儿,可是等到怀孕七个月时手术,又有一定的风险性。医生让她选择,她选择了后者。这意味着她要忍受病痛的煎熬,直到手术那一天。子宫肌瘤在长大,胎儿也在长大,她的负担也在一天天加重,到七个月时,行走都困难了。手术前医生问她一旦在手术中有不测,是要孩子还是保住大人时,她毅然选择了孩子。当手术成功,孩子安全出世时,她才松了口气。从那时起,她就落下了腰痛的毛病,每逢天气变化,快要刮风下雨时,腰就疼得特别厉害。当这位家长讲完这段往事时,孩子们忍不住流泪了,她的女儿失声哭了起来。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大人也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难处,从而心底里萌生对父母的体贴关心的心理需要。
五、在情景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