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2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专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民族旅游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1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向主要有导游方向、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和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法、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旅游商务英语、会展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礼仪等。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加强开发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以及旅游经济发展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重应用”理念下,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旅游人才;掌握经济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旅游人才;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培养能够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企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旅游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有极高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基于旅游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专业转型,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3.1实践教学具体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递进教学内容,将“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递进式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旅游岗位技能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实现旅游专业人才零距离就业。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设计包括四层级“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图1),其中,基础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认知和初步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旅游景区参观和旅行社考察等活动;专业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形象训练室学习仪容仪态,并辅以导游、酒店服务体验等活动实践;综合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中间阶段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校内旅游综合训练室学习综合岗位技能,并配合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参与常规管理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应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配合毕业实习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3.2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大“岗位技能递进式”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是结合不同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不同模块的组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基础学习(入学专业教育、军训、计算机操作)、操作学习(仪容仪态、语言技能)的基础岗位技能项目,前厅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旅行社服务管理、旅游产品策划服务管理等分岗轮换的专业岗位技能项目,综合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实训、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社会实践、旅游企业管理软件操作等综合实训的综合岗位技能项目,毕业实习的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具体的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如表1所示,采取校内外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3.3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笔者认为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内容,充实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应利用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以旅游社团为基点,倡导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专业活动,以校园实战形式锻炼学生岗位技能。此外,在毕业之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毕业实习,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基地。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要结合“课堂实训+校园实战+社会实习”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中,教师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凝练提出课堂实训项目,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岗位技能。基于旅游专业课堂实训,还可以设计旅游岗位技能大赛,充实扩展实践项目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以课堂实训形式,要求学生以课件形式汇报实践报告,连接岗位技能,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园实战中,可以教师为牵头,倡导鼓励学生成立旅游管理社团,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凝练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以校园实战形式演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如,旅游社团撰写的“城市游”旅游路线规划书,通过路线的规划、成本的控制、住宿的安排、特色活动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校园实战平台,实践所学知识。社会实习是对课堂实训和校园实战的延伸,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际,学生将走出校园,在未来职业规划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社会实习。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习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不仅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需求,也满足社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人才。
4结论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旅游作为一项活动,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它是伴随着商业,冒险,宗教和文化交流的活动。旅游业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旅游要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更为迅速的移动才可以。所以交通运输的改善,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1825,第一条铁路在英国修建,1841年,库克和铁路公司已经签署了一份合同,利用火车旅行成功组织团体出游。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个人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业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利用大型公路建设,不仅缩短了旅行时间,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和愉快的旅程。同时,在付费假期逐渐增多,旅游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我们都知道,国际经济目前趋向于一体化,而且我国也早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中进步较快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观念改变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在未来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能力和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管理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出现不到20年,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关系走向见好,中国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更迫切地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些专业人才需要具有专业的地理和经济知识。在此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学科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发展旅游产业,并且培养工作在旅游管理各方面的高级专业人员。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在旅行社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面加强基本训练。在得当、科学的训练模式下,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并且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同样精彩的工作。
现代旅游管理,培训和支持方向都必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形势,适应生产,管理必须符合道德,具有专业的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能够游刃有余地在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商店,和其他领域实际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结合商业管理理论与现代旅游、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管理、先进的教学和研究的专业知识创业适合当下的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学科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旅游路线及方案的研究工作、旅游设施及地域的开发工作、旅游市场上的导向与营销工作、会展旅游行业等方面。旅游资源和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在劳动和经济领域实现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也要考虑周全。
旅游管理这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之中,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
旅游规划:旅游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整体部署过程的实现。旅游业规划需要相关政府批准,是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基础。因此,旅游规划是顾及整体状况的远景规划,为旅游业提供指引。
旅游营销:包括旅游的导向性营销,目的地文化及产品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等。目的地营销体系从现代空间运动分析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市场进行分析,根据管理的综合分析,并研究开发针对性的区域旅游营销策略、营销策划和营销方案。
旅游,还分为国际和国内的旅游,由于不同的主体对象管理方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旅游经济发达国家,一般从国内旅游逐渐开始走向国际旅游。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对外交流,大多由国际旅游业开始带动发展。国内外自由开放的旅游项目和管理方式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通过旅游可以使人们身心健康,改善健康状况,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相关部门,如促进贸易、餐饮和酒店业、民用航空,铁路,公路,电信,轻工,工艺品,园林等的日常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继续完善设施,提高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家科技文化交流,开辟新的渠道,创造条件,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循环的发展和扩张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管理经验,增加了资本积累,改善了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带薪休假的增加,这些优良条件将继续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在第二十一世纪,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30亿一年的旅游业有望成为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结束语:
旅游和休闲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和商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企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题公园、旅游规划机构;旅游和休闲产业企业。旅游管理的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凡是涉及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进行策划或者执行。在蒸蒸日上的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旅游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必将拥有更多更广的发展,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旅游管理产业输送优质的管理人才,为旅游管理产业带来发展上的明媚春天。
关键词: 广西旅游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对策
一、新形势为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建设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广西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已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迎来发展新突破;2009年9月11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共同编制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在北京通过评审;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广西应积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2011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动下,作为前沿阵地的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据广西区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广西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1.43亿人次,同比增长19.2%,旅游总收入952.95亿元,同比增长36%。WWW.133229.cOm
上述积极因素促使广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旺盛,急需大量一流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队伍,即专业水平高、竞争意识强、具备跨国交流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桂政发[2010]92号),到2015年,广西直接从业人数将超过1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人数将超过500万人。新形势为广西旅游本科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西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3所普高本科院校和广西师大漓江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本课题组通过进入各院校网站查找、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发现了广西旅游管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造成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低
旅游业是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职业规划意识尤为重要。但是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几乎没有涉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课程。由此引发下列问题:首先,旅游本科毕业生一般都向往能在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发展,可是企业刚接受新员工时,通常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基层工作非常辛苦,刚毕业的本科生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工作要求。其次,年轻学生大多无法适应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归属感,加上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他们很容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另外,未经过职业素养教育的学生缺乏良好规范的做事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能以一个职业人的形象立足于工作岗位,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对本科生的负面评价比较多,认为他们“不实用,不好用”。以上种种情况导致旅游本科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后不久即出现挫败感,极易在心理上排斥旅游行业,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难以稳定度过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频频跳槽。
2、“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造成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酒店业、旅行社、景区管理和职能管理部门等用人要求差异相当大的几个行业。因此,专业教育上应该有明显的倾向性,课程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存在“因人设课”的弊端外,多数院校是就该校原有的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或环境科学等依托专业来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除教育部圈定的专业主干课程外,特色专业课程偏少,多采取“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即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向都有触及但却又不深不专,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对应旅游业对口企事业单位所分别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专业特长不明显,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乏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据统计,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大致是“三三开”,即到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旅游职能部门等对
口性旅游行业的为1/3;到与旅游业有一定相关性的诸如交通、通讯等大旅游行业的为1/3;其余的为1/3。但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对口旅游行业的就业者向非专业职位的流动相当严重,最终的对口就业率不到20%。
3、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工作职业技能差、适应力低
首先,除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广西老牌知名高校基础好、办学实力雄厚外,不少旅游院校办学经费短缺,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训室,办学的硬件条件不符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标准,导致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的阶段性实践课无法开展。其次,多数旅游院校社会办学资源不足,缺乏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合作办学,造成学生在企业无法进行轮岗和管理实习,学生实际收益不大。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不便参与实习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而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缺乏指导实习生的积极性,其指导工作如同虚设,导致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严重缺位,使实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发展旅游高等教育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根本保证。据调查,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除个别学校外,总体上办学时间较短,师资优势不明显。17所旅游本科院校中,多数旅游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和行业背景,新出校门或“半路出家”者居多,“双师型”师资匮乏,其专业教学团队难以适应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笔者所在的梧州学院为例,旅游管理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仅1位教师有曾在旅行社和酒店就职的经历,其他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从其他专业“转行”。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行业背景或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践能力较差,很难引导学生掌握合理解决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有效经验和方法。
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
为帮助旅游本科毕业生平缓度过从学校独自走向社会就业的心理失衡期,实现“软着陆”,并且能稳定度过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阶段,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应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使之贯穿学生本科4年的学习过程。
职业素养教育可采取课堂案例教学、开设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并领悟旅游服务业的本质,培养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培养并树立敬业精神。只有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基层工作,克服害怕从基层做起的畏难情绪,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发展信心。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方案。广西旅游本科院校有责任帮助旅游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规划,使职业规划类课程贯穿本科4年的学习。具体措施为:大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未来工作的大方向;大二通过短期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了解旅游业特定岗位的任职要求,认清自己现在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据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创设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岗位的机会,培养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如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等。另外,鼓励学生把职业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尤其是在艰苦的基层工作时,职业规划能帮助他们克服繁重工作所产生的烦躁情绪,顺利度过必须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最终实现在旅游企业中高管理层发展的目标。
2、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对应性,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的经济大背景,广西旅游人才的需求主要为旅游管理和策划、酒店运营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中高级人才,并急缺小语种涉外导游和会展旅游人才。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广西旅游业按紧缺程度由重到轻的排位依次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策划、旅游商务、旅游文化、会展旅游等各类人才。
针对广西旅游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其专业特长,提高其专业对口就业率,建议广西各旅游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并围绕具体的专业定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特点是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
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程大多集中在大二大三开设,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模块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重要内容。例如,某高校如果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为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计方面应侧重开设与会展旅游相关的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实务、会展项目策划与组织、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认证的培训,争取在毕业前获得会展师证书。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各高校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针对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进一步强化实习环节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重点应改进下列两个方面。
(1)加强校内外模拟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旅游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的观摩性、操作性、分析性提升到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高层次,建立操作实习、模拟实习、调查实习、咨询实习等开放的实习机制,使实践教学环节走上系统化轨道。
(2)积极探索建立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的机制。这方面可学习暨南大学旅游专业校企联办的经验。暨南大学与中旅集团联办了中旅学院,学生从第二学期起上午上课,下午到企业实习,既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采取与旅游景区等企业联营等形式进行实践性办学,让学生在老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在实训性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体验与巩固专业知识,实现多工种、多岗位轮调式交叉实践,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4、多途径加強“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培养必须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作保证。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最期望教师是有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并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尽快改善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笔者建议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可根据本校旅游专业建设的要求,采取下列具体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实战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活动,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引进和聘请当地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参与教学,缓解“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局面;建立传帮带的长效机制,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 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 简王华、付艳、张广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j].旅游论坛,2009(2).
[3] 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4] 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r].国家旅游局信息管理中心,2008-03-05.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eb/ol].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career.eol.cn,2008-09-01.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转贴于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教学;通化师范学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了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该学科大类下又设立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四大专业。从此,旅游管理成为与工商管理平级的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产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同时也表明了教育部加强旅游业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旅游专业相关人才的决心。这对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培养新形势下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规划人才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为旅游专业培养规划人才的重点课程。通化师范学院于2004年成立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成立之初就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设立为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导致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应用,被动接受,本应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把利器,却只成为个别学生考研的一份助力。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本课程的健康发展,实践教学的优化势在必行。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思路
1.理论为引,实践为主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通化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之前,就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这为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时会有选择地重点讲授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总之,理论教学只是个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世界,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则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2.依托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意味着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或模拟的规划环境中,也即依托真实的旅游区域开展教学。考虑到教学的成本、学生和教师的文化环境,依托地方旅游资源进行教学是最佳选择。
通化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价值较高,距离通化师范学院的路程都不是太远,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
本课程拟选取通化市较著名的几处旅游景区建立实践基地,分别为:靖宇陵园、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罗通山风景区,并依托这几个“点”进行所在旅游区域的考察工作。
3.课程组负责制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任务繁重,单纯依靠任课教师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成立一个课程组,由相关研究的教师组成,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并轮流滚动,以集体的力量去完成教学。
4.争取学院的支持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和众多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初,就要争取学院相关部门在财务和行政方面的支持,并争取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行业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设计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旅游保障体系模块和图件制作模块。
1.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平时成绩的考核、理论教学的考核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以出勤和课堂表现的方式考核,占10%;理论教学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占40%;实践教学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规划文本的制作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占50%。该考核方式突破了传统以学生单纯记忆为主的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容与程序,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进行旅游规划的能力,培育真正的实践型人才。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学生对通化市的旅游资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认知体系;学生对通化市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市场策划和旅游产品设计;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相对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设计
设计安排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的学时为2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
实践教学的时数设计为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
4.各知识模块的实践教学设计
每个模块所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1)基础知识模块采用理论教学。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常规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结合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扩充新的知识。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关于旅游资源认定的国家标准,学会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样表,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几种方法并学会运用国家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实践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实践基地的材料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展示自己所填写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课堂讨论,进行旅游资源评价。
(3)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和方法、学会进行目标市场的定位、学会采用不同的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策划。实践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该旅游地目前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完成一定量的市场调查问卷;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完成访谈记录。
(4)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体系和方法;了解旅游功能分区的模式、意义和方法;掌握旅游项目和线路设计的理念。实践要求:首先进行全班大讨论,使学生对通化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形成统一认知;然后分组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分区旅游形象的定位,并针对各个旅游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功能分区、项目设计和线路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头脑风暴法,其中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作用至关重要。
(5)旅游保障体系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保障体系的构成,掌握各保障构成的意义和规划内容。由于这一部分涉及到很多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建筑工程学等的专业知识,规划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只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规划的思路即可。实践要求: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针对所考察的旅游区的特征写出简单的规划文本。
(6)图件制作。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大类。规划图件的制作涉及到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等计算机专业画图软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较有难度。本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所需要的制图技术、向学生展示规划图件的成果,请专业教师向学生展示制图技术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图件制作中去,至于学生今后能不能学成这些技术则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教学的最后会要求学生将每个模块的成果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
5.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好奇心较重、个性较强,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组织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之前做好各方面工作,尽量为学生的身心提供较好的环境。
(2)教师的能力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专业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规划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学、安排教师到旅游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参加专业的规划团队等,增强教师教学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旅游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今天发展很好的旅游区可能明天就会被其他旅游区赶超,五年、十年以后通化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已经是另一番模样。这就要求本课程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2013《旅游法》的出台将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更加正规和有序的发展轨道,未来的旅游规划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各个旅游区必然的选择。这对规划人员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依托通化市旅游资源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为培养优质的旅游规划专业人员提供了便利,也为通化市培养了更多优秀的本土化规划人才,从而促进通化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N].中国旅游报(数字报),2012-12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2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高校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使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一)旅游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旅游产业也逐渐体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员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作用,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专业人才的储备,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其中包含管理学概论、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等内容。此外,应用型管理人才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细分,例如设置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景区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内容,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就业方向。
(二)校企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校企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调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的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学校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可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对于旅游管理的实际内容有着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就业需求,对岗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旅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对于旅游管理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文化素养、应变能力、服务意识等,因此,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时,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
(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
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教学师资力量,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随着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实现双语教学,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旅游实践经验,学校在加强对教师要求的同时,可以邀请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进行兼职或者讲座等,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经验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其次,加强学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孔德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3]舒何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5(02).
[4]杨莎莎,邱雪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4(12).
[5]李韵.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5]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J].旅游科学,2000,(6).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为旅游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数量的增长及招生规模的扩大,没能满足旅游业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这其中与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有关,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旅游院校只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培养出一批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的欢迎;旅游企业也要深入到旅游院校,加强企业与学校双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旅游院校全面了解到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的需求,最终让旅游院校根据旅游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搞好课程开发,按照旅游企业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为旅游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校企合作成为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点,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流行趋势,也是旅游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主要选择。但当前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仍处于较浅层次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校方和企业双方缺乏重视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缺乏长期协作规划,即便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有教学实习计划,也由于学校和企业重视度不够,往往只能流于形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院系往往只是简单地根据教学计划把学生推向旅游企业,而不管旅游企业的等级和设备设施条件;旅游企业也是消极被动地接收实习学生,对学生实习过程疏于管理和介入,甚至把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无法实现轮岗。由于对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和管理层岗位尤其是核心岗位缺乏了解,导致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效果难以保证,产生了人才培养上的“打折”现象。
2.2缺乏“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旅游管理专业理想的教师类型。由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及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转行担任,缺乏旅游业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一支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2.3实训基地设施落后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类。旅游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旅游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这一环节。但是现在绝大多数旅游院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经费、学生安全等问题,采取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室内的纯理论教学,很少有学校能配备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礼仪培训室、前厅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及茶艺实训室等。就算有,大多数时间也是闲置不用,仅仅作为上级机构或领导检查学校教学工作时应付差事之用,或是作为招生简章上吸引学生的筹码,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校外训基地则主要依靠学校实习教师及同学自己联系,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相对稳固的互惠互利关系,学校对实训基地可控性较差,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校外实训基地也就不再存在,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3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3.1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一方面旅游院校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走访企业,了解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关心学生实习及就业情况,并及时反馈信息,以调整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在适当时间到学校举办讲座、论坛、宣讲会,内容涉及职业规划、就业理念、科研动态、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向学校及学生传达最新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促进企业文化悄然渗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3.2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比较成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是结合学院的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由教师亲自进行高级教学仪器设备的设计、制作、组装、调试的柔性课题研究。专业教师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专业教师应产生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之上,专业教师应素质更高,层次更高,因此培养难度更大。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应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主动参加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服务工作。
3.3建设好实训实习基地
有条件的院校应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利用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教学实习,如建立导游模拟实训室、宾馆餐厅、宾馆客房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中必须从头做起、身体力行,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做起,实施岗位轮换,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掌握宾馆服务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