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时间:2023-07-27 16:2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得与失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第一届课改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在担任了第一届初中语文课改时期的教学工作后,又担任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近两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过程中体会颇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之处将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站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角度上,回顾初中语文课改既有得也有失。

(一)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来说,初中语文课改都为高中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局面,为高中语文课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课改开拓了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带来了生机。

初中语文课改就像一块实验田,在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播种。这实际上为教师们提供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创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便产生了。“教无定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合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等,这其中不乏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极大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经历过语文课改教学的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课堂熏陶下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他们会给高中的语文教师们提出各方面的知识欲求,这势必会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发展与变化,促使高中语文课堂的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活跃了,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改促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为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双主体”教学关系奠定了好的基础。

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初中课改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这一“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事实上,初中语文课改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唤醒,这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为师生研讨问题,共同成长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

三、初中语文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激活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出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章节,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京剧介绍、广告设计、设计导游词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创新、发散的思维,这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已在初中阶段得到很好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初中语文课改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大量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等,甚至在中考试题的设置上都对这一方面有所涉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初中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高中阶段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物。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①“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不以分取人,这为习惯了以高考指挥棒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做了一次示范,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物。

(二)

但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初中语文课改的不足之处,对于知识强调体验,对于基本技能却不够重视。

一、语法知识的淡化处理,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语文语法知识早已作为非考试知识,在所有的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找不到一章关于语法知识的内容,许多学生连什么是主、谓、宾都没有听说过,而这块极其重要的知识实际应该在初中时期得到补充、巩固、加强,但遗憾的是这块知识却成为盲点,因为这块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的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特别是古文教学更是让教师头疼,教师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加不会举一反三。语法知识向来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不是考试点,但却应该是知识点,而且应该是最基础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语法知识没有系统地学习的话,不仅语文学习会受到影响,甚至连英语学科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改中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工具性的重视不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③初中语文课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体验及思想上的升华,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文体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而书面表达能力尚不足等。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又增添了负担,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少,但却无法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无疑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改应更具科学性,为高中语文教学铺好路、搭好桥。初中语文课改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教材的改进与研究,反思初中语文课改可以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中更具研究性、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这块基石的厚重与否,取决于我们语文教育者的努力探索,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初高中语文教学定能成为一条线索明晰、流畅的教育过程。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我刚接触这个班,对学生的思想不太了解,总体来说本班学生思想不太活跃,不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男生大部分基础太差,字写得不好,课文读得磕磕绊绊,学习态度不端正。女生比较好,但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对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思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强化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一)认真学习导学案,转变教学观念。导学案与以往教学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展示,限时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纸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求能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落后同学,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语文教师 “被反思” 现状 原因 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与实践。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提倡通过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农村教师也在不懈地进行着反思尝试和努力。然而,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成效并不乐观,他们在反思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普遍缺乏反思的主动性,甚至形成了一种“被反思”的局面。

1 农村语文教师“被反思”的现状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自身专业素养为目的,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它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也就是说真正有效的教学反思应是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自觉自愿地进行的。然而反观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却出现了一种相反的现象—“被反思”,即教师不是在认识到了反思的真谛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主动反思,而更多的是迫于其他外因被动的“反思”!其现状主要表现为:

首先,敷衍应付。有大部分教师把写教学反思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这样被动地“反思”,其结果仅仅是一种形式化和过程化而已!其内容有的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有的辞不达意,东拉西扯;有的摘抄文稿,充当“反思”。这样的反思大大削弱了反思本身的目的,毫无实效。

其次,隔靴搔痒。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反思不深刻,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

再次,写成总结。有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毫无二致,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其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教学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肯定此阶段的教学成绩,并寻找不足。这类“反思”的主体成分主要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是从“为我所用”的工具性角度和“外在利益”获得的角度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形成了一种“为反思而反思”的形式化教学反思现象。这种“被反思”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获得一定的“外在利益”,但从更深层的角度观察,可以说我们语文教师被“奴役”了!即仅仅为了形式上的反思,却抛却了自身作为主动反思主体地位,把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这种形式化的反思上,而自身却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所带来的价值和功效。这种貌似教师主导的为“反思而反思” ,其本质也是一种“被反思”现象。

2 语文教师呈现“被反思”的原因分析

农村语文教师“被反思”的现象,揭示了其作为反思主体的能动性和反思主体性不强。导致其反思主动性不强的原因,除我们教师自身的反思兴趣、自觉性、责任感等个体因素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客观因素所致:

2.1 农村语文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学依旧存在着语文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现象。除班额大、学生人数多(而且山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住校学生居多)之外,还与农村教育本身的性质有关。语文教师通常除承担着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外,还担负着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有的甚至还兼任着行政领导等等工作。语文教师除了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批解作业等等之外,几乎每天还要负责本班的各项活动,工作量大且琐碎。另外,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思想、行为、安全等等也时刻牵动着语文教师的心弦,令其一刻不得松懈。因此,大部分农村语文教师在谈到教学反思时的普遍反映是“时间精力有限,工作量大”。

2.2 农村语文教师对反思缺乏深刻认识。随着教育界对教学反思的提倡,在学校关于教学反思的要求下,我们农村语文教师也被卷入了教学反思的潮流。但纵观我们反思的现状,很容易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但对反思的深层内涵真正理解了并坚持实践的却并不多。而正是由于对反思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才导致了目前为反思而反思、反思形式化和程序化等等现象,大大背离了反思应有的价值和功效。

2.3 农村语文教师缺乏可操作性的反思指导。可操作性的反思指导和支持性的环境对农村语文教师的反思起着动力与支持作用,决定着其反思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目前很多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反思主动性和反思水平。

2.4 学校的反思评价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若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农村教师的反思行为及其优化与其所受到的强化意识有直接的关系:有效的激励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其反思的主动性。正如部分教师所言“假如学校有激励措施的话,我们作反思会更有动力” 。可是目前很多农村学校虽然强调教师反思,但对其反思结果的评价却欠缺有效的标准和适当的激励!这也是造成农村语文教师反思主动性不强的原因之一。

第4篇

论文摘 要:“以讲促读”名著教学,旨在推动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活动的开展。在体验的平台上实现学生倾听文本,个性化地阅读文本,体验文本,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活经验去与文本互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现实意义,以此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然而,名著阅读欣赏在教学中的现状并不乐观,名著阅读教学并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落实,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功利性、随意性现象,导致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虚假阅读和应试阅读,名著阅读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学生主讲的模式推动经典名著的有效阅读。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

一、构筑理论基础,探索主讲模式下名著教学的新思路

学生主讲课堂教学模式缘于山东省“十一五”科研课题——泰安市省庄二中的“精彩主讲”教学法研究。“学生主讲”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变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在精彩展示、互动交流中培养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借鉴了“精彩主讲”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引入“有效教学”“接受美学”和“阅读对话”理论,探索创新模式下名著阅读教学的新思路。这一模式特别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把阅读的本质定位为“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一种特殊的对话,一种通过书面语言展开的动态的对话。可见,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实施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的课程更符合同龄人的兴趣爱好,学生群体对自己设计的活动认可度和参与度更高,有比较强烈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地整合了学校教育资源,符合新的教育理念,这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学校“民主、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诸多相似之处。“以讲促读”教学模式必将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阅读体验平台

名著阅读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目前,初中生较少主动阅读中外名著,客观地造成了语言内存严重不足、词汇缺乏、阅读浅表化、写作水平低下的现状。语言内存的不足也导致学生的语感较差,对文本内涵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感悟。弥漫在经典中的文学气息、艺术气息、审美气息、学术气息,学生无法自主触摸到,名著自然无法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长此以往随着学龄增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必然会逐渐消退,主动参与的精神也将逐渐磨灭。

“以讲促读”的名著教学模式的探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张扬阅读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阅读体验平台,探索同一教学模式下多样性主讲方法的运用和实践,如,课堂交流法、小组竞赛法、情节表演法等,使课堂的内容更趋丰富。在名著赏读中开展“学生主讲”的教学实验活动,使名著阅读教学呈现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让名著阅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主讲过程中增强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在方法上,通常可以采用:(1)教学实验法。教师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发现和解决初中名著“以读促讲”教学模式探究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索和构建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模式。(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有关“名著阅读”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明确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在演练和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撰写有助于学生名著阅读能力发展及提高的课题案例、实践研究报告、论文等。

三、促进学生形成高层次的阅读技能,提高其整体文学素养

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学理念,强调了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和调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阅读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形成高层次的阅读技能,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整体文学素养。

“以讲促读”教学模式关注读者感受和阅读实践活动的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笔下的作品”转化成了“读者心中的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

具体实施中,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秉承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点到面的原则,按年级划分主讲的范围,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实际能力选择各具特色的活动样式。针对名著中的人物、环境、情节、写法、内容、感情等确定主讲的主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逐点突破,个性表达。每一个具体的活动,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设计、活动评价和信息反馈,充分发挥主讲形式的优势。经过按部就班的主讲阅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概括、提炼、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鉴赏能力,并增强他们的质疑性阅读意识,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拥有自主的精神。

总之,通过主讲名著,可以有效推动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的展开,让学生真正个性化地阅读文本,体验经典,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去与文本互动,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8.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84-01

在新课程理念下,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为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我们必须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努力设计出具有创意的教案,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1 对教学中的切入点进行创新

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总要与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碰撞,从而引起共鸣。对这一切入点进行创新非常有必要,因为它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进行下去。例如:在《包身工》一课,本文写于三十年代,已经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假如把情感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本文中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的生活,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把技能目标定为学习本文是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以及点面相结合的写作特色,这样的设计是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因为有很多同学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今天的打工妹生活和那时包身工相比,没多大区别啊!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把今天的打工妹生活和包身工生活的异同点作比较来作为切入点,同时引导学生调查今天打工妹生活资料与包身工生活作比较阅读,然后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那就很有现实意义了。通过比较与分析,懂得了今天打工妹的生活与包身工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从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的打工妹也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她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进一步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的劳动者,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能力。

2 对教学中的衔接点进行创新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是经典名篇,由于年代的久远,很多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不相符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大胆的创新,增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找准文本信息与当今社会新观点之间的衔接,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就很多,由于年代的久远,加之鲁迅语言的凝练与晦涩,表达的主旨也比较高远,学生理解起来感觉有点困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这虽然与当今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区别,假如仅仅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拿来主义”,就会显现出这样的教学是肤浅的、没有深度的。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加入WTO的得与失,懂得了我国为什么在当时必须接受外国硬“抛”的东西。假如让学生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分析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正确,进而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当今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思潮与经济交往,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来处理。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学生就容易体会到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从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正确的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政策。

3 对教学中的拓展部分进行创新

作者在文字中的人文内涵与要表达的主题是课文的拓展点。我们应该动态地处理教材,在拓展点上进行创新教学。以开拓其深度和广度,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祝福》一文中,通过对祥林嫂悲惨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前后中国劳动妇女的遭遇。如果把情感教育目标定位在让学生认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广大劳动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及封建礼教的罪恶上,技能目标定位在学习鲁迅那高超的刻画手段上,那就谈不上拓展创新,也难以激活学生思维。而在教学设计中搜集一些当今少数中国妇女被贩卖虐待的生活资料,分析为什么在解放五十年后的中国,祥林嫂的悲剧还在重演,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试把婆婆卖祥林嫂这一情节进行改写,假设祥林嫂被当今的人贩子卖给了贺老六,她能什么方法使自己解脱,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拓展这部分知识,让大家交流讨论。通过这样来延伸课文内容,不仅开拓了教学的深度,还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当代青年应该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的权益。

4 对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创新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汇集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分别以不同形式寄寓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例如:在优美的散文《听潮》中,作者通过那意境深远的描绘,寄予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最好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课文的意境美。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孟子也说:“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在教学中,选用了其中对“月牙岛”及其海面为背景的一段描写进行审美教育,还配上“圣母颂”那优美的主旋律,在娓娓的朗诵中聆听:“当你漫步海摊或徜徉那蔚蓝的大海时,你是否从大海那喃喃细语中,从如痴如醉的倾诉中,从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品味出大海深沉而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犹如沉浸在大海那柔情脉脉的静美之中,被大海那雄奇奔放的壮美陶醉了,使思绪留连忘返,如醉如痴,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对课文的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