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空航天概论

航空航天概论

时间:2023-07-27 16:2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空航天概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空航天概论

第1篇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第2篇

学院位于南京市江宁经济开发区,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3公里,毗邻正在建设的地铁6号线。学院基本建设规划科学,各种设施配套齐全。校园占地856亩,总建筑面积超36万平方米,在校生12000余人。学院拥有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25000多平方米实验室,实验设备6300台(套)。2011年建成28700平方米功能完善、藏书丰富、智能化、现代化的图书馆,能够容纳6000名学生同时阅读和学习。

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自动化系、英语系、经济系、管理系、民用航空系、土木工程系、艺术系、车辆工程系、基础部11个系(部)和终身教育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

学院艺术类专业2015年招生办法如下:

一、产品设计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产品设计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科技发展、艺术规律、流行特征、人文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贯彻“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产品开发、改良能力和运用科技成果、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整合和集成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深艺术修养和科学知识,能独立地运用多种设计手段,进行设计创意与策划、制作与研发、管理与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收艺术类考生,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主要专业课程

素描、基础造型、立体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产品表现技法、数字媒体编辑、界面设计、设计概论、产品造型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Pro/E设计技术与应用、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模型制作、机械制造基础、平面设计、家具设计、设计管理、图案、展示设计、手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摄影、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

(三)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5年产品设计专业计划在江苏、浙江两个省份招收本科生30名,男女不限,学制4年。(实际招生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数为准)

(四)报考条件及录取办法

考生符合2015年高考报名条件,报考科类为艺术类、艺术兼报文科类或艺术兼报理科类的考生。品行端正,身体、心理健康,非色盲、非色弱。同时,须有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

符合以上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参加所在省份2015年美术类专业全省统考和高考文化考试,如专业分和文化分均达到该省美术类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控制线即可报考我院。

我院按照进档考生的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排序,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设平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等专业方向。学生一年级基础阶段的课程相通,从二年级起,学生需根据本人意愿并结合各专业方向要求,选择进入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学习。

(一)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现代意识及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系统方法和实践技能,能独立地运用多种设计手段,进行艺术设计创意与策划、制作与研发、管理与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包装、广告、形象、建筑装潢、城市景观、动画、游戏、网站网页、多媒体交互、数字影视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产业部门从事策划创意、营销开发、设计制作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工作。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收艺术类考生,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主要课程

在校期间,学生将系统学习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原理及方法、设计管理、广告学、传播学、数码写生、数码造型基础、数码图形设计、应用软件基础、平面设计课程群、环境设计课程群、动画设计课程群、游戏设计课程群、多媒体网页设计、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展演与策划等课程。

(三)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5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计划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重庆、辽宁六个省市招收本科生120名,男女不限,学制4年。(实际招生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数为准)

(四)报考条件及录取办法

考生符合2015年高考报名条件,报考科类为艺术类、艺术兼报文科类或艺术兼报理科类的考生。品行端正,身体、心理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符合以上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参加所在省份2015年美术类专业全省统考和高考文化考试,如专业分和文化分均达到该省美术类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控制线即可报考我院。

我院按照进档考生的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排序,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和专业知识,系统掌握播音与主持艺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播音与主持的基本技能,能在广播电视等各级传媒机构或在民用航空、民用铁路等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客户服务管理等工作,或从事播音与主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收艺术类考生,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包含两个方向:播音与主持、民航播音艺术。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以及音乐学、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管理学、公关礼仪、民航播音、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声、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航空服务、形体、化妆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毕业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知识;

2.具有采、编、播一体的专业创作能力;

3.掌握新闻采编、节目策划和制作技巧;

4.掌握商务谈判、文化公关礼仪等知识;

5.具备民航播音与民航运输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主要课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有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影视表演、舞蹈与形体训练、化妆技巧、声乐、文化学概论等。本专业包含两个方向,其中播音与主持方向专业课程有演播空间处理、新闻采访与写作、非线性电视编辑、电视摄像、影视艺术概论等。民航播音艺术方向专业课程有客舱组织与管理、飞行与安全、民航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商务礼仪基础等。

(四)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5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计划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重庆、辽宁六个省市招收本科生80名,男女不限,学制4年。(实际招生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数为准)

(五)报考条件及录取办法

考生必须符合2015年高考报名条件,报考科类为艺术类、艺术兼报文科类或艺术兼报理科类的考生。品行端正,身体、心理健康,五官端正,形象气质好,无色盲、色弱,男身高1.70米以上,女身高1.60米以上。

江苏、安徽二省考生均须报名参加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我院认可南京师范大学校考成绩,并按照一定比例向考生颁发合格证,取得我院合格证且2015年高考文化成绩达到各省艺术类(校考)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控制线后即可报考。

四川、浙江、重庆、辽宁四省考生参加所在省份播音与主持类专业全省统考合格,且2015年高考文化成绩达到该省艺术类(校考)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控制线后即可报考。

我院按照进档考生专业分占65%、文化分占35%的原则排序,进行录取。

(六)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相关事宜

报考办法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持报考所需的证件,到户口所在地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高考文化及艺术专业考试报名手续,领取艺术专业考试的相关材料,并参加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委托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报名采用网上申请的形式。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招生网(bkzs.njnu.edu.cn),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网址:add.njnu.edu.cn/,报名前请先仔细阅读报名须知add.njnu.edu.cn/home/index)。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后须进行网上缴费。建议使用银联缴费通道,目前仅开放储蓄卡无法使用信用卡,完成缴费后请点击返回商户。网报截止时间:2014年12月30日(2014年12月30日23时59分关闭报名系统)。完成后,用A4纸打印该专业报名表并签字确认,该表将作为考生专业考试报到的必要凭据。

专业考试

1.报到时间:2015年1月18日

2.报到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市宁海路122号,随园校区南大楼)

3.报到要求:考生本人须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2015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专业考试报名表》(由网报系统生成,且考生本人须签字确认)及2张近期免冠1寸彩色照片前来办理报到手续

4.考试时间:2015年1月20日起(由考生自行选择面试时段)

5.考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市宁海路122号,随园校区南大楼)

6.考试内容:

(1)指定稿件播报(当场随机抽题)

(2)话题评述(当场随机抽题,限4分钟内完成。评述时不得带书面提纲)

(3)综合素质考查(文学常识问答,当场随机抽题问答)

(4)才艺展示,在下列考试形式中任选一种:a)器乐(自带,钢琴演奏不列入考试范围)、舞蹈、小品、曲艺或声乐等(伴奏乐请用标准MP3格式作为文件存储进入普通U盘,现场备有MP3播放器,提供U盘中的MP3文件读取,考生不可带入任何具有录放功能的电子产品);b)朗诵自备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片段等形式中任选一种,2~3分钟)

专业考试四项满分300分,其中(1)、(2)、(4)项满分各为80分,(3)项满分为60分。

备注:未尽事宜请查阅南京师范大学招生网站:bkzs.njnu.edu.cn

四、有关事项

1.艺术类专业学费:16500元/学年。

2.住宿费:1500元/学年。

3.学生完成学业后,颁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毕业证书;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4.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用一律自理。

5.我院办学类型为独立学院,请广大考生根据所在省的志愿填报办法在相应批次填报我院。

6.实际招生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数为准。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关于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7.未尽事宜参照教育部及各省(市、区)艺术类招生工作相关规定,以及我院网站的后续通知执行。

学院艺术类招生咨询电话:(025)87190011

声 明

第3篇

关键词 飞行技术 飞行学员 课程建设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Flight Technical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Abstract Fligh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quality flight talent to improve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For student pilots training mode,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pilots and flight career, reasonably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planning, curriculum-building measur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andards, effectively rationalize flight technology course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asonable course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flight technology; student pilots; cours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0 引言

目前,在国内、外,针对普通大学生进行的课程建设研究较多,但是,就飞行技术这个特殊专业而言,可行、有效的,符合我院实际的课程建设研究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飞行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大学生是为民航系统输送高素质的飞行员,①其特殊的身份就决定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

研究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原因在于,通过近几年的飞行学员的教学工作可知,来自这两种模式的飞行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②不是很浓。分析这些学员的专业特点,据统计,来自“2+2”模式的飞行学员的原学专业大多不相同,他们的飞行基础知识相对短缺,由此,会造成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根源在于缺少一个比较完善的课题体系建设,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讨,使得任课教师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目标,从而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尽管国内外存在一般大学生的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但是,对行员的特殊大学生来说,已有的研究不能够完全照搬到飞行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的飞行技术专业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专业特点,研究适合行员教育的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我们的民航运输业输送高素质的飞行人才。

1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飞行技术本科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其主要任务是为航空运输业培养航线运输机职业飞行人才。飞行技术专业既为学历教育,又要符合行业对飞行员的职业要求,同时由于民航是一个高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行业,因此,对飞行员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在知识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符合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满足行业规范和与国际接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设施和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根据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与培养高素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相适应的富有特色、水平先进、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目前飞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特色不够鲜明,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梳理、规范,课程内容与行业执照考试内容衔接不够紧密,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任课教师指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2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

2.1 课程建设规划

飞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以飞行技术专业规范为指导,根据学科领域、知识点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梳理课程内容的衔接,构建涵盖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的五个课程群。

(1)飞机基础知识(理论)课程群:飞机结构与系统、航空动力装置、民航飞机电气仪表及通信系统、飞行气象学及其应用。(2)飞行基础知识课程群:航空医学、航空运输地理、飞行技术概论、基础飞行模拟训练、飞行员职业素质与能力概论、民航概论、民航运输系统概论、航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航空公司机队规划。(3)航行基础知识课程群:空中领航学(I)、空中领航学(II)、仪表飞行与航图、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现代导航技术。(4)飞行理论与管理课程群: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飞行计划、安全飞行原理与事故案例分析、飞行法规、飞行心理学与人为因素、驾驶舱资源管理、飞行运行与安全管理基础、飞行资料与手册(5)飞行英语课程群:飞行英语(I)、飞行英语(II)、飞行英语(Ⅲ)、飞行英语(Ⅳ)、英语无线电陆空通话、ICAO英语。

2.2 课程建设措施

重点建设几门核心课程,建成校内、行业内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整体优化。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同时,不断加强高质量自编教材的比例,争取五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行业和国际化需求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比例不低于60%。实践教学资料齐全、科学、实用,实验项目全部具有指导书。

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内容,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进、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文件与资料建设、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几个方面。考虑到飞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多样性等特点,课程群内的课程之间以及不同课程群的课程之间必须相互关联、紧密衔接,保障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3 课程建设基本标准

每门课程以局方执照考试大纲、执照题库、相关规章、飞行技术专业规范等为依据,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的经验。

2.4 特色课程的建设

重点围绕核心课程加强双语课程、模块化课程建设。为适应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为了适应民航发展的要求和与国际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开展双语教学课程。③

3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难以替代的,可以检验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课程考核工作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教学质量、教风和学风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为使课程考核更加综合化、制度化、科学化,需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课程特点和教学风格采用多种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针对飞行学员的自身特点,加强对飞行学员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核,改变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防止“考前突击”的行为,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注释

① 刘星. 高校教师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增刊:66-67.

第4篇

本文作者:包姝妹、王凤珍单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

一、民航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

目前各国在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主辅修复合型模式”,简称主辅修模式。即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以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主修和辅修的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即可在毕业时获主修学科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与辅修学科专业证书,或者获主辅修毕业文凭与主修学科专业的学位证。学生成为掌握两个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辅修复合型跨学科人才。2.学际型模式。“学际”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系的边际,主要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进行。学院之间设置合理的课程选项,允许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双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模式。基于民航类院校的现实情况,可采纳主辅修模式或学际型模式。如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推行的学际型“四加一”课程,允许法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学习相关民航交通运输课程,将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与法学理论知识融合。

(二)制定符合多元化教学改革要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为了配合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化教学需求,各院校还应当立足自身特点,制定具有民航特色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1.培养目标。立足民航服务界,结合民航院校特色和优势,注重强化航空法和民航法律实务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知民航运输业务知识的复合型学生。2.教学理念。民航类院校以工程专业为主,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设有航空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航空自动化学院等。在这样的学校开设法学院,要发挥资源优势,把握特色发展法学教育就应开展CDIO理念下的法学教育。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理念下民航类院校法学专业的跨学科多元化改革主要包含下列四个方面:(1)C——构思。即将工程理念下的民航院校法学教学进行全盘构思,搭建内容结构。(2)D——设计。即根据各民航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精心设计法学教学改革,实行项目化实践教学。(3)I——实现。即将法学专业教育与民航特色教育涉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融为一体,按照多元化跨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贯穿在教学行为中。(4)O——运作。即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将上述构思和设计转变为学生个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变成学生以后工作就业中受益的知识或能力。具体而言:(1)从学校角度,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就业,教师的培训以及学校的发展整合起来。(2)从管理者的角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场所、为教师提供适合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并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民航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法律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从而寻求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法学教育。(3)从教师角度而言,就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民航业界的专家人员进行法律科研和教学项目的合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研究开发。(4)从学生角度而言,CDIO法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必须具备民航与法律的基础知识、个人分析解决案例的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四个层面。3.课程设置。依据民航院校的不同特色和优势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优势不同,发展方向各异,因此课程应依据各校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来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第一,基础理论课程。16门法学基础课: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概论、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第二,专业特色课程。各院校应根据本校特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学人才。如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学科齐全,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航空电子等,所以法学专业可以重点将涉及航空公司法、航空运输法、航空保安法航空电子服务平台的法律以及民航行政课程作为其重点内容;而北航和南航是以我国航空航天、宇航、信息化等高端科技专业为其主要特色,故在法学教学方面可结合相关的国际法、知识产权法,以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为特色课程。第三,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民航案例演析和民航法律实务两大类。民航法律实务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法院实习及选派学生到民航实务部门实习,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帮助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4.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法律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以案例教学、实地教学、课堂讨论等多元教学方法。在现代化多功能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穿插案例,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设计制造、仿真、模拟案例研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演示、提问、学习后反馈能够在现场充分领会航空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考虑到民航特色,需要聘请民航业界的专业人士,如民航法律师、民航法务部门和各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兼职授课、举办讲座,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优势选择自己熟悉的部分与学生进行讨论。5.构建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考核与绩效评价机制。教学考核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对于实行跨学科法学教育的学生,应结合所跨学科专业的特点、难易程度等方面灵活处理。因为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法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和角度不同,一律采取统一的方式考核太过单一,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考核标准如表所示。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改革是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从整体上构建法学教育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学生和院校的整体配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因此它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以及对应的绩效考核方法,既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便于对教师的资格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是对学校改革措施的一个评价。三、总结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将空管、航空工程、航空自动化等多个航空专业学科与法学融会贯通,形成以航空法为中心,涵盖民航安全法律、民航电子服务法律等鲜明民航特色的法律学科。这样民航类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兼具法律与民航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法学学生,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创造性、适应性以及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构建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办学方针,落实“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航系统从业人员的综合法律素质。

第5篇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扬研究员用这样一个关于古罗马谚语的典故阐述了他自己的研究工作。他还展示了一幅人类未来的太空飞行图景:人类居于木星系统,欲前往水星探险,他们驾驶等离子推进飞船,一路经过地球、金星、小行星,最终到达水星。(见右图)

人生路:拉开太空探索新征程

20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苏联发射升空,人类迈出了太空征程的第一步,此后美国“阿波罗号”、中国神舟五号等各国载人飞船、地球卫星以及深空探测器相继发射升空。浩瀚宇宙里总有一幅壮锦吸引人类不停地去探索。受人类航天事业发展所鼓舞,从最初对航天懵懵懂懂的爱好,到成为深度探索通向太空道路的研究员,靠着探寻宇宙空间奥妙执着的热爱和坚持,高扬的太空探索人生之路就这样展开。

高扬,1997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为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硕士学位。千禧之年,怀抱着对世界航天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年轻的高扬随着国内涌起的留跨出了国门,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系全额奖学金的资助下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留校1年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外深造的五年(2000-2005)时间里,他有机会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国际前沿航天技术知识,为之后回国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5年,高扬踏上了回国征程,成为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挂靠光电研究院)副研究员。2006年起,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授课。2011年,高扬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研究员,同年起被聘为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肩负着科研、工程与教学的多重任务,高扬开启了他太空探索的另一段崭新征程。

科研路:电推进飞船寻找“行走太空”最佳轨道

回国后,高扬踏上了独立自主的科研路。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资助的若干科研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深空轨道优化设计、电推进卫星平台的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器精密定轨、卫星编队轨道控制、空间新型推进方式以及基于光电载荷的轨道姿态确定等。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Acta Astronautica、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等航天飞行动力学领域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他也因此获得2008年度首届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在2009年首届、2011年第三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中获得冠军。

高扬的研究工作是从连续小推力空间最佳飞行轨道的探索开始的,该问题至今仍是极具挑战的课题,而这又与电推进(或称等离子推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电推进与目前传统的化学推进不同,它利用电能将推进工质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并产生电磁场加速等离子体使其高速喷射从而获得推力。电推进的效率高出化学推进一个量级,相比之下可以节省大量推进工质,成为各航天大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航天技术。早在2001年,高扬在美国深造期间就曾系统地开展了连续小推力轨道优化和电推进任务设计的研究工作。2005年高扬回国时,我国在电推进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还没有电推进航天器的发展计划。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博士,高扬一度难以获得科研基金支持。但他始终认为,电推进代表了先进的可以长期连续推进的工作方式,随着电推进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以及空间电源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大功率太阳能与核能电源甚至有望成为太阳系载人飞行推进技术的唯一选择。正是这种观点一直激励着他坚持这方面研究。高扬说:“实际上,钱学森先生早在1963年出版《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就预言电推进能够承载更多有效载荷,并指出电推进产生的连续低推力轨道的计算比大推力轨道要复杂。”为了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他受《力学学报》编辑部的邀请,攥写了综述论文《电火箭星际航行:技术进展、轨道设计与综合优化》(发表在2011年第43卷第6期),旨在较为全面地介绍电推进技术应用于星际航行的基本内容与实现途径以及应用于载人深空飞行的设想。

电推进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空间轨道优化设计。为了推动我国空间轨道设计的研究工作,高扬与中国力学学会以及国内同行一起为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2012年前为深空轨道设计竞赛)付出了诸多努力。该竞赛旨在寻找空间飞行全局最优方案,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检验各种优化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2009年第一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由清华大学主办并负责命题,之后每届竞赛由上届竞赛获得冠军的团队命题。截至今年,在已举办的四次竞赛中,高扬带领的团队获得两届冠军,因此他也成为了2010年第二届、2012年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命题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说:“希望通过竞赛不断提升我国空间轨道设计能力,也希望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可以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并逐步获得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

高扬说:“对于空间轨道(特别是连续小推力轨道)优化设计问题的研究让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多方面知识,比如最优控制理论、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动力系统理论、非线性规划、同伦延拓、动态规划、微分几何、组合优化等概念。这些知识的积累也让我逐步具备了触类旁通的能力,并将研究内容逐步拓展到电推进航天器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器轨道确定技术、洛仑兹力编队飞行等。”然而,他也坦言:“从2005年回国一路走到现在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很多挫折,也曾屡败屡战,但幸运的是一直没有放弃,所以现在逐渐开始领悟到通往太空‘罗马城’的条条大路”。

未来路:奔向太空罗马城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高扬表示首先要脚踏实地做好目前正在承担的本职工作。与此同时,“我希望在空间轨道研究领域继续工作,包括系统地建立空间脉冲或连续推力转移轨道优化设计的通用方法体系,并应用于深空飞行轨道、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卫星相对运动控制等具体问题中去。同时,我希望有机会参与我国电推进深空探测的科研项目。”

当谈到如何开展研究的话题时,高扬特别强调:“研究工作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要坚持发展自己的研究思路,不断开拓与创新,参考国外文献,但不盲从;另外,研究工作不能为了满足各种定量指标而开展,做科研应追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第6篇

关键词:通用航空;专业群;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通用航空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建筑等行业,可对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疫情防控、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开展民用航空飞行作业。其适用面广,前景好,是未来重要的新兴行业。目前,通用航空专业人才需要紧缺,亟待加大通用航空人才储备,因此,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为支撑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而构建,并根据通用航空产业链岗位需求分析,形成相关的人才培养专业群,以期培养更具专业性,针对性,更适宜工作岗位特色与符合要求的人才,提升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人才素质与能力,为行业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通用航空专业群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根据通用航空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将相关专业平台课程进行融会贯通,使课程体系直接面向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就业岗位群,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师资优势,充分挖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能,有效提高实训设备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从事通用航空专业的适岗能力[1]。

1 通用航空专业群基本状况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通用航空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事通用航空业务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5 年时,中国通用航空器在册数量只有不到美国的0.015%,颁证通用航空机场为美国的0.01%,通航专业飞行员约为美国的0.005%。但到2018 年底,我国在册通用航空器总数相比2011 年增长了222%。同时我国出台了促进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 年,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 架以上,年飞行量200 万小时以上,通航机场达到500 座”的发展目标,为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助推剂”。鉴于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良好态势,相关人才培养在各职业院校中陆续展开,但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多样性增加,相较之下,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就明显滞后。[2]按照最新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显示,通用航空专业仅有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三个专业,其他皆为民航专业,而且学界和院校更是缺乏对于通用航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及专业群课程体系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2 通用航空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用航空专业群以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专业为核心,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支撑,同时融入无人机飞手、通用航空器飞行员等专业。通用航空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构建时须适应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企业相关岗位的共性要求,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宽泛的专业技术、高超的专业技能、优秀的职业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紧紧围绕专业群面向的通用航空管制员、放行工程师、机械员、航务专员等核心技能岗位,有针对性地根据核心岗位要求设计核心专业课程,并不断提高学生适应专业群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要求[3]。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明晰通用航空航务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技术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三个主干专业的定位关系,把握作为核心专业的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与其他二个支撑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行业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和校企深度合作单位相同或相近岗位所需知识基础和特定技能设置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定同一课程在专业群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通用航空专业“群平台课程”“群核心课程”和“各专业拓展课程”,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形成具有行业企业特色、产教融合特点的专业群课程体系[4]。

3 通用航空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框架

通用航空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以通用航空概论、航空法规、飞行原理、气象学、航空运营管理等课程为基础,融入目前通用航空企业运行所需的基本技能和通用方法。建立以通用航空器结构、动力系统原理、电子技术、民航信息管理、通讯和应急救援等课程为专业群核心课程,强化专业核心技能与知识点。[5]同时面向学生未来职业竞争和专业成长潜力,开设遥感测绘、飞行组织保障、低空空域监视、通讯导航等拓展课程。专业群课程实施平台课程底层共享,核心课程中层分立,拓展课程高层互选,按照学科体系逻辑的先后顺序确定开设时间,将技术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和服务类专业的课程按照基础共享、核心分开、拓展交叉的原则确定三大课程模块,形成通用航空多专业、多专业方向间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又有所区别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4 通用航空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内容

通用航空专业群课程设置要避免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技能岗位职业特色缺乏的缺点,也要补足实践教学学时少、实训内容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按照通用航空航务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岗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掌握航空运输的基本规章、航空气象、航空器结构及系统等基本知识,具备通用航空航务运行管理、通用航空器维护维修及操控能力,能收集处理相关情报、制定飞行计划、保管航材和设备等。围绕以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群课程,见表1 。

5 构建工作任务驱动的通用航空专业群课程体系

工作岗位对员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要求,是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原则。在进行通用航空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设计时,拟定总学时40%的课程作为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在企业适岗学习,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结合企业工作要求,开展项目任务实践,突出项目任务与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在学习锻炼中突显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要求,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保持相应性,达到职业能力的持续性提升。此外,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对创新通用航空专业人才进行培养,重新定位企业内特定或特殊工作岗位,加强校企对接,更加深入的对接学校教学实训和企业岗位实践,构建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为场景,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框架,同时建立校企共同育人的课程标准,开发校企特色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所需的“职业素养好、技术技能高、综合能力强”复合型人才[6]。

参考文献

[1]田静,石伟平.走向共生: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0):45-49.

[2]严志华,朱贵钦,陆金娴.江苏省通用航空产业链岗位分析及人才需求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6):170-172.

[3]扈慧强.浙江省通用航空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对策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6):277.

[4]王正勇,柳兴国,吴娟.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44-49.

第7篇

关键词

专利

信息素质教育

卓越计划

专利检索与分析

专利课程

2010年6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目前已有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在5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其核心是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

以国际专利为基础的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创新成果可在专利文献中找到,了解专利信息可以节省60%的研发时间。因此工程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当顺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加强专利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拓展。国内文献称之为“专利情报教育”,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应在过去专利情报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因此在名称上宜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

1专利信息素质对于工程类学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

其次,只有具备相应的专利信息素质,才可能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基于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或科研单位从事或涉及技术研发、科技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需要进行专利申请和保护,而专利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服务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在从事新课题研究之前,若忽视专利信息的检索和分析,将导致重复研究、盲目研究、专利侵权或落入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陷阱等严重后果。

第四,增强工程类学生的就业优势。目前许多高科技企业亟需有工程技术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特别是专利流程工程师、专利许可工程师、专利工程师和专利分析工程师等。

2我国工程类学生专利知识及专利文献利用现况

我国工程类学生的专利知识的总体状况表现为:专利知识欠缺、专利文献利用意识薄弱、专利文献检索和分析的技能缺乏、很少查阅专利文献进行科技创新,更谈不上对专利文献的有效利用,即使有了科研成果也不知道是否适合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文件如何撰写、专利申请的步骤等。

以浙江某工科大学为例,我们对在校工程类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专利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共9道题.对1554份有效答卷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为何学习过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学生比例非常高,但了解专利知识的学生又非常低?原因在于大部分工程类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法律基础课,同时有少数学生通过全校公选课或讲座进一步学习知识产权法律、专利文献检索等知识。但是这些课程中涉及的专利及其检索利用知识的相关章节非常有限,有的学生学过不用就忘了.51%的学生知道专利文献,但极少利用专利文献。当被问及为何冷落专利文献时,学生回答是:不知如何检索专利文献;或查了专利文献但存在阅读障碍;或认为写毕业论文不是创造发明,不需要参考专利文献。

从全国的情况看,我们通过检索和统计万方数据系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国内主要高校工程类学位论文发现,学位论文的学术参考文献中各文献类型利用的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标准和专利。专利被排在末尾,且参考文献中有国内外专利的绝大多数是博士论文。

以上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程类学生对专利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我国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导致高校培养的工程类学生存在软肋,即专利的检索分析技能以及专利法相关知识非常欠缺,国外专利文献的阅读能力较差,丧失创新能力。

3我国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1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薄弱

我国有一些高校对专利知识的普及以及在创新教育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且有了一定的积累,例如:武汉大学近几年开设了通识课“专利信息与发明创新”,18个学时。这是图书馆脱离“科技文献检索”类课程在学校单独开设的有关专利知识的课程;2002年起山东建筑大学张明勤教授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创新与专利”;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设置“专利文献与专利”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研究生新生开设“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课程,从入学开始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开设选修课“专利信息检索”;中国计量学院教授梁嘉麟开设“发明与专利”选修课。但是这些与专利相关的课程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余均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没有被提高到应有的程度。课程内容也不够系统化,有的偏重创新设计、有的偏重文献检索、有的仅是基础知识普及。各高校图书馆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以讲座形式的偏多,没有形成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体系。

我们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1所高校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状况进行网络调查,仅有不到半数的学校开设专利相关课程。大多还是选修课.其中8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设有专利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的讲座。但是仅靠讲座,无法对工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有实质性的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利教育较系统,有16所大学开设专利相关课程,涉及专利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实务、创意设计与专利突破等各个方面。

3.2企业更需要掌握工程知识和专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于2011年2月2日在中华英才网主页搜索职位,输入关键词“专利”进行检索,结果显示1552条,每页20条,选取前15页,总共300条招聘信息。

主要岗位有专利检索员、专利流程师、专利分析师、专利人、专利工程师、专利主管、专利翻译、专利律师,其中专利人、专利工程师和专利分析师的职位数排在前三位,分别占43%、3l%和14%

从各信息的单位性质来看,企业对专利人才的需求超过知识产权机构,分别占51%和43%,其余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律师所。

主要工作内容为专利及商标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开发规划、专利检索、专利文件撰写和专利挖掘。

其中专利申请是招聘单位最需要的工作内容,其次是专利分析以及对专利开发的整体规划。专利分析和专利检索的要求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对高级检索及分析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即专利挖掘。同时招聘单位要求具备工程学科背景,所以企业需求的是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检索、分析和申请的复合型人才。

4国外工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

在调查中,某国内知名企业的专利主管说,在讨论专利问题时,能明显感觉出国外研发者的专利意识大大强于国内。具体表现在:他们是真的懂得专利文献是什么,比如有哪几部分组成;知道权利要求的作用,并知道如何解读权利要求;会自觉运用专利文献,并自觉避免专利侵权问题;就专利问题很容易沟通,不用再对基础知识作解释,等等。这要归功于国外先进国家从小到大不断灌输创新意识和实施创新教育,其中包括专利意识和专利教育。

日本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从幼儿直到成人。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推行的是实务能力的训练,工业产权标准教材《专利篇》,以职业高中(工业)和理工大学工学课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目的是使他们能够把握日常研究活动中可成为专利的技术,掌握从申请文件的制作直至权利取得的实务能力。

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工科高校在校内设立专利信息中心,支持对大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以及科研成果的工业转化。德国2002年出台鼓励大学教师创新发明的法案,明确规定学校作为产权所有机构,负责发明创造的保护和转化,发明人享有从发明的推广和转化中受益的权利,发明人从发明实施净收益中获得30%的奖励。这极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专利意识大大加强,教师一般都会检索和分析专利文献、撰写专利文件,带动了学校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5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设想

5.1课程的总体框架

国外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目的.目前国内企业对工科背景的专利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比较旺盛,而相应的人才非常缺乏,短期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有必要在高校建立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工科学生对专利信息在企业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便于今后迅速进入职场,从事研发工作,增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力。我们借鉴国外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提出课程总体构架,见表2:

5.2课程中需要加强的容

目前各高校基本把《知识产权概论》作为通识课,但是针对工程类学生应侧重专利制度、专利权、国内外专利法、WTO相关条约、专利战略等内容。

“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部分应加强培养工程类学生对专利文献的分析利用,其中对外文专利文献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特别需要增加专利地图制作的内容。

“专利申请实务”是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中的空白项,其中专利说明书的撰写又是一种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文件,所以这类课程对目前国内的教师和工程类学生是一个挑战。

“创新发明方法”对于工程类学生是及其重要的,由于新兴工业国家成功的一大因素是引进和利用国际专利,所以可以引入专利回避设计,它是企业知识产权策略中避免侵权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能是代价最小的一种竞争手段,特别是对于后来者而言,回避设计往往能后发制人.所以引入专利回避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第8篇

[关键词] 安全 电子商务 加密技术 SET

一、引言

安全问题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担心的问题,而如何保障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将一直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研究领域。作为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

电子商务(E-business)要求顾客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不必担心自己的信用卡会被人盗用。在过去,用户为了防止信用卡的号码被窃取到,一般是通过电话订货,然后使用用户的信用卡进行付款。现在人们开始使用各种加密技术,提高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从而使电子商务走向实用成为可能。

二、SET协议

SET是当前Internet上比较常用的加密方法,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是基于信用卡在线支付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协议。

SET协议通过制定标准和采用各种技术手段, 解决了当时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问题。由于得到了很多大公司的支持, 它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已获IETF 标准认可。

SET协议的购物系统由客户、商家、支付网关、收单银行和发卡银行五个部分组成。当持卡人在网上商店选择了要购买的商品,填写订单并选择付款方式为“在线支付”时,SET协议开始介入工作,它的参与者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如图所示。

持卡人发送给商家一个完整的定单及要求付款的指令。在SET协议中,订单和付款指令由持卡人进行数字签名,同时利用双重签名技术保证商家看不到客户的银行账号信息;商家接受订单后,向为持卡人开户的金融机构发出支付请求;通过支付网关将银行账号传送到收单银行,再到发卡银行进行确认;当发卡银行批准交易后,返回确认信息给商家;商家发送订单确认信息给持卡人;持卡人计算机上的软件可记录交易日志,以备将来查询;商家给持卡人配送货物,完成订购服务,一个购物过程至此结束。

SET协议是适合于B2C模式电子商务的、以信用卡为基础的支付协议, SET使用多种安全技术来达到安全支付的要求,其中对称密钥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和Hash 算法是核心。

SET采用两种加密算法进行加密、解密处理,其中密钥加密是基础;公钥加密是应用的核心。密钥加密用同一个密钥来加密和解密数据,主要算法是DES;公开密钥要求使用一对密钥,一个公开,另一个由收信人保存。发信人用公开密钥加密数据,收信人则用私钥去解密,主要算法是RSA。

金融交易要求发送报文数据的同时发送签名数据作为认证。这种数字签名是一组加密的数字。SET要求用户在进行交易前首先进行数字签名,然后进行数据发送。

网上交易过程中必须确认用户、商家及所进行的交易本身是否合法可靠。SET体系中还有一个关键的机构――认证中心(CA),它根据X.509 标准和管理数字证书。SET协议规定CA发给每个持卡人一个数字证书,持卡人选中一个口令,用它对数字证书和私钥、信用卡号以及其他信息加密存储。这些与一个支持SET 协议的软件一起组成了一个SET电子钱包。

金融交易所使用的密钥必须经常更换,SET使用数字信封来传递更换密钥。其方法是由发送数据者自动生成专用密钥,用它加密原文,将生成的密文连同密钥本身一起再用公开密钥加密,然后传送出去。收信人在解密后同时得到专用密钥和用其加密后的密文。

SET协议可以很好地满足电子商务中对信息的安全提出的四项原则: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个体识别性、不可抵赖性。

SET协议是针对在线支付而设计的支付协议,而采用“货到付款方式”、“邮局汇款”等非在线支付方式则与SET协议无关。

三、结语

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由于SET提供了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的认证,确保了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完整可靠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等优点,因此成为了目前公认的信用卡或借记卡的网上交易的国际安全标准。

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大,网络欺诈的风险性也在提高,在未来的电子商务中SET协议将会应用的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陈兵:网络安全与电子商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书缘工作室:电子商务安全.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11

第9篇

Abstract: Machinery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which measures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ently, China's machinery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as got a rapid progress,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lags far behind them. Due to various factors,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bearing great pressure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mposes on them.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现状;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方向

Key words: machinery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status quo;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32-02

————————————

作者简介:赵语晨(1991-),男,辽宁沈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海外留学教育及英语学习。

1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包括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它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我们仍然需要正视的是,由于中国底层基础还十分薄弱,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着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不足。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严重缺乏自主研发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加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明显滞后。虽然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相对的劣势。同时,我国械制造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就目前实际情况总体来说,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1]

2 先进制造技术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是20世纪制造领域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也是计算机在制造业中应用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它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技术,也是当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目前已经形成相关产业。CAD/CAM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对制造业的制造模式和市场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变和制造业市场形势的变化。

2.2 数控加工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形状和结构的优化,对零件加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改型频繁,在一般机械加工中,单件和中小批量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要求机床不仅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而且对加工过程中的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加工技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适用于精度高,零件形状复杂的单件和中小批量生产的高效、柔性的自动化加工技术。目前,数控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已从航空航天普及到汽车、机床等制造业及其他中小批量生产的机械制造行业中。[2]

2.3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计算机、材料科学、激光和自动控制系统等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综合应用当今先进的加工技术,使机械加工精度已经提高到了0.01μm的亚纳米级,并向纳米级发展。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前沿和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精密加工技术在尖端产品和现代武器制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4 超高速切削、磨削技术 超高速加工技术是指采用超硬刀具和磨具,利用能可靠实现高速运动的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制造设备,以提高切削速度来达到提高材料去除率、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的先进加工技术。具有切削力小、热变形小、加工精度高和降低加工成本等优越性。

2.5 新一代制造装备技术

2.5.1 少无夹具制造技术 在常规制造系统中,产品生产所需大量夹具不仅耗费大量资金,更严重的是延长了产品的准备时间,形成制造过程中的“瓶颈”,这是造成柔性差、响应速度慢、生产成本高、企业竞争能力弱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少无夹具制造技术所具有的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多个单位均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

2.5.2 虚拟轴机床 新型并联构型制造装备虚拟轴机床实质上是机器人与机床的混合物,其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数控机床,具有模块化程度高,结构简单,速度、动态响应快,造价低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的机床设备一些无法避免的固有缺陷。

2.6 微细制造与纳米技术 随着人们对许多工业产品的功能集成化和外观小型化的需求,使零部件的尺寸日趋微小化。这些需求导致了自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微细加工和纳米制造技术,他们促使了微型机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微机电系统(MEMS)。[3]

3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全球化 制造业的全球化,我们可以说是21世纪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最重要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交流,产品开发和运营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推动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迈进,这种发展使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两个原因相互制衡,已经成为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动力。全球制造的前提是网络化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设计,材料选择,零件制造和产品销售开启全球化模式。其次是基于标准化和集成化。真正实现产品远程制造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集成。实现集成的基础和关键是标准化,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全球化。

3.2 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拟实而制造过程虚拟。虚拟化可大大加快的产品研发速度及降低开发风险。产品设计拟实是指以产品为导向的结构和性能分析技术,优化了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成本目标,包括产品的运动仿真、干扰测试、动力分析、人机工程学分析、强度刚度和有限元计算。制造过程虚拟指模拟生产过程中,测试产品的可加工性、合理度等因素,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规划最低的成本完成生产目标。对现实因素如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进行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时计算机仿真。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避免产品错误和缺陷。虚拟化软件定将能成为21世纪的核心软件产业之一。

3.3 绿色化 国际环保标准为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快速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化。许多专家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绿色制造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制造出绿色产品,且该产品通过绿色渠道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对环境造成最小的污染仍是制造业是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绿色制造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思,必将被未来制造业所重视。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对产品的各方面要求正在逐步提高,现代机械制造业设计制造方法也会随之完善,新的设计理论方法也会不断涌现,设计制造手段会不断提高和丰富。所以,应用动态的、开放的观点来理解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理论体系,并不断将其与新生产物融合,了解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得过程更加全面和完善,将它们不断应用于现代科技进行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的不断创新,使之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充分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扬长避短,从而以最短的时间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严桂英.改革与战略,2008.

第10篇

热词:统编教材 专业出版 民航行业

当前,各行各业对高质量、“订制式”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解决人才的适用性和专业性问题,一些专业水准高、实用性强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的行业统编教材得到大力开发和推广,其中,有些优质教材还实现了“墙内开花,内外兼香”的效果,赢得了社会受众的广泛好评。在诸如“指定教材”“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等各种教材名目的激烈竞争中,行业统编教材因其定位精准、实用性强和不可替代性而独具特点和优势。行业统编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服务于行业发展,满足行业特色人才需求而组织业内人士统一策划、编写、审定、出版、管理和评价的教材,从而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提高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在集中和优化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行业统编教材也为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提供了相对统一的参照尺度。

鉴于以上思考,我社依托民航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民航行业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于2011-2015年在民航特色专业如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选题方面进行深耕细作,推出一批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验实践类教材。回顾整个策划出版周期,我们始终不忘,紧紧依托民航行业发展,准确把脉民航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切实做到行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出版工作真正服务于民航行业发展。

一、全面调研民航统编教材市场――结合行业发展,先从空管专业着手,分步骤实施

由于行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出版涉及整个行业的需求,在最初策划阶段尤为审慎,首先开展全面市场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全行业发展来看,近些年来,中国民航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速度惊人,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人才需求巨大,人才缺口矛盾突出。而且在行业发展的带动下,民航院校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为民航行业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创造了需求旺盛的机遇期。从民航院校建材建设情况来看,民航教材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数量大幅度增加,教材质量不断提升,教材专业门类更加丰富。但就民航每一个特色专业来看,诸如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专业的选题规划数量和教材建设成果并不均衡;而具体到每个院校,其教材建设和开发重点又各有侧重,造成优势资源分散,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缺少细化的标准与衡量尺度。而开发、编写和出版民航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克服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并能够汇聚各院校的优势资源和最新成果。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少走弯路、及时总结经验,就整个策划阶段而言,我们结合行业人才培B需要和民航特色专业教学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首先采取先从某一成熟学科开始,先期完成后,视市场反馈情况再开始进行其他特色专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经过综合考虑,确定先从民航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的空管专业开始着手。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都在开办空管专业,而且招生量逐年稳中有增。此外,空管也是民航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签派员被称为“不握操纵杆的飞行员”,从业人员数量可观。这就为民航空管专业统编教材的编写、使用和推广提供现实基础。

事实证明,“空管先行”、分步骤实施是正确的。民航“空管专业统编教材”于2012年首次推出,作为民航教育史上首次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专业统编教材,在业内获得很大关注和引起广泛响应。

二、紧密结合民航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作出总体策划

在“空管先行”的带动和启示下,我们在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特色专业的选题方面进行挖掘。为保持整个策划工作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在组织民航行业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坚持以现有各类相关教材为基础,兼顾区域的技术、设备和人员现状,结合民航行业新技术、新成果,力争编写出针对性强、实用面广、统一规范、便于使用且品种相对齐全的民航行业统编教材。具体落实如下:

1.注重区分学历层次,分类建设民航特色专业本科/高职教材

从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以本科教育和普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兼顾中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层次。在民航特色专业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在以提升教材质量为核心的前提下,我们注意区分本科教材和高职教材“质”的不同,亦即文化程度的差异,高职教材不再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版”。

例如,机务专业统编教材首次推出适用不同教育层次的系列教材,分为“机务专业本科适用”和“机务专业高职适用”。正是这种对于教育层次的精准认识和细化把握,机务专业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密结合民航机务专业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在教材编写上各有侧重,机务专业高职教材在编写原则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比如,《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维修与实训》作为机务专业高职教材,通过大量的实训操作,使学生逐步掌握民用航空器维修工作中的基本安全常识、标准维修操作规范和维修工作基本技能。

2.勇于创新,积极开拓新兴发展专业教材建设

当前,我国的民航安保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已经形成机场公安、地面安全以及空中安保三大安保领域,十支安保力量以及七八万安保人员的规模。此外,为满足民航安保人才培养的需要,民航院校也纷纷成立了机场安检、空中安保等专业。伴随着我国在机场实施更加严格的安全要求,引进更先进的安检设备,对航空安全保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航空安保人员成为很多高等院校要思考的问题。而教材和资源匮乏是当前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实践部门还是院校教育,都急需一套涵盖增强航空安保系统的认识,介绍国际、国内民航安保法律法规,提升航空安全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的系列教材。

在此背景下,民航安保统编教材经过全面、系统论证,组织民航五大院校骨干教师参与编写本套教材。这些教材的系列出版不仅开创了安保教材的编排体例和编写风格,为民航安保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支撑,而且从长远来看必定能为民航安中安全保驾护航。

5.对于社会关注高、参与性强的学科教材,注重增强行业特色和系统建构,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近几年空乘职业受热捧的驱动下,社会上不少出版社涉足空乘教材出版,并以各种名目参与图书市场竞争。其中,不乏优秀教材涌现,对空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教材由于作者并非民航从业人员,对民航工作流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很全面,致使教材的“民航特色性”不足、系统性不强、专业性缺失,直接进入民航课堂教学显得“水土不服”。而此次空乘专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立足民航五大院校,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由民航院校扎根教学一线的空乘培训教师和航空公司在职优秀乘务员共同承担教材的编写,围绕空乘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来设计教材内容,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标准和社会需要。包括《民航乘务概论》《航空运输地理》《空乘实用中外民俗文化》《民航服务心理学――“理论・案例・实训一体化”教程》《民航服务礼仪》等教材。其中,《民航服绽褚恰贰斗苫客舱设备与系统》还人选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4.着重优化教材结构,适当增加案例教材和实训类教材的比例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艺术 色彩 互动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数字新媒体艺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社会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新媒体技术创造虚拟现实艺术,使艺术设计具有了身临其境与交互性的体验,具体运用于影视制作、建筑规划、房地产领域、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它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使人能够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创造一种多维信息空间。

一、 新媒体艺术交互体现

1、身临其境性

现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虚拟现实艺术,首先具备身临其境性,身临其境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上提供给人获取感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艺术中,电影、电视是最好提供多维感觉信息的手段,但它们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信息,未来的数字电影不仅能够提供全方位立体视听效果,还可以提供如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信息。因此可以让人体验到更加逼真的身临其境感,并让人与作品的交互更加密切。

2、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是人与设计作品的交互,交互性是指人与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性和从环境中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互动。交互性有两种形式,一是视觉交互,是指人与图像的互动,即计算机随着人的视觉和协作变化,实时地出现图像与之相对应。行为交互是人在行动上与虚拟空间物体进行互动,它可以切实感受到虚拟物体的重量,质感,和运动轨迹。

3、互动协作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协作性是指全球各地的设计师与欣赏者,可以超越时空,通过互联网共同设计,欣赏某一共同作品并与之交互,例如,利用网络式虚拟现实新媒体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协同完成同一件复杂作品(建筑、动画等)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身处异地的设计师,可以在一起,讨论设计方案,通过交互设备进行调整,修改设计方案,并可以声临其境地对修改后作品进行多角度观察,从而达到最完善的设计效果。

二、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的应用表现

新媒体交互艺术在娱乐游戏中最广泛,电脑游戏几乎每一款都少不了交互设计的参与设计师为了吸引年轻人,精心设计漂亮的画面,新颖的交互形式,使人与电脑进行更完美的的交流,他们通过动画设计将游戏场景以及人物角色设计好,再通过编写脚本,实现人机交互,最后再通过改装硬件完成,这些改装过的机器不通过操作鼠标或键盘来操作,而是运用更直接的交互方式,如发出声音,肢体语言,吹起等完成。

新媒体艺术与影视剧结合密切的主要有Flash广告展示、数字多媒体电影、移动媒体电影等。其中数字多媒体电影包括动画电影和特效电影,那些在现实中无法是实现的很多场面都是可以通过特效来实现的,观众对于特效电影还是比较亲睐的,对于科技的发展还是感觉无比的震撼。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高端手机的普及,多媒体的移动功能就应运而生了,这不仅满足了广大网民的需要,更加满足了手机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它的需求变的越来越大了。

广告是一个深受媒体影响的行业。设计师通过对新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单向状态,广告由过去的独自形式转变为与受众交互对话的局面。设计师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设计出令受众感兴趣的交互体验方式,将全面的产品、服务信息和充满温情的人性关怀送到受众内心深处,从而建立起受众与广告之间的情感纽带。例如美国某店铺的销售投影交互广告,当消费者站在离橱窗较远的地方时,橱窗会循环展示女士服装系列广告,当消费者靠近橱窗时,系列广告变成介绍分类产品的信息,当消费者将手伸进橱窗里,又可以通过触摸图片来了解具体产品的信息。在这个例子中,壁橱即是投影屏,也是交互广告的界面,方便消费者更便捷地进行操作,打破了广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更加有利于品牌的建立于维护,其个性化、灵活、便捷的优点,征服了各种需求的消费者。

三、 新媒体艺术设计交互性视觉设计要点

1. 运用色彩与用户进行互动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首先是整体色调的选择,一定要确定主色调,有利于表现主题,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色调的确定一般还要参考以下几点:

(1)用暖色调有阳光、温暖的效果,而冷色调则使人感到平静、安定。

(2)用高明色调轻快、活泼,而低明色调则深沉、稳重。

(3)高纯度的暖色为主调可以使人感觉兴奋、引人注目,以低纯度的冷色为主调则让人冷静思索、有清凉幽静感。

总之,色调是在总体色彩感觉中起统一全局作用,是设计的关键要素。

2. 精确高效地传递信息与任务

人们阅读材料时,视线一般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再至左下角移动,根据这一习惯,设计时可以把重要信息放在页面的左上角或页面顶部,如公司的标志、主题等,然后按重要性依次放置其他内容。对于读者的视线,还可以用插图中人物的目光,手指来指引,或用箭头以及具有透视感的线条来引导,阻挡,指示,这样可以让用户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来移动,以达到精确高效地传递信息与任务的目的。

3. 让交互设计更加贴近用户心理

将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借鉴到交互设计中,可以增强用户的认知熟悉度和适应性,能让用户感受到无缝而舒适的用户体验。

例如苹果公司界面的关闭、放大、缩小按钮,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红、黄、绿信号灯演变延续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红色用来表达警告、警示等语义,所以用户看到红色按钮,不需仔细思考,潜意识会小心点击,以免带来不好的结果。

如果说交互设计是产品的内涵,那视觉设计就是美丽的外衣,可以使产品与用户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只有抓住目标用户的情感场景与贴合用户行李的设计才能有效触动和推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这样的设计产品才称得上成功。

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媒体艺术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里普泛的艺术样式,人们无法离开数字影像正如无法离开电脑一样。新媒体艺术首先建立在媒体交互的技术之上,探讨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品格,其目的在于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以艺术结合技术为背景的情境中,理解新媒体艺术的人文化及其观念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是通过时空、人机以及媒体交互参与的相互关系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朱映雪. 浅谈新媒体艺术中的交互性[J].工业设计, 2012(2).

[2] 周汝豪.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 2011(5).

[3] 林迅. 新媒体艺术[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6):20-82.

第12篇

关键词 英语 翻译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我国首次设置了英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专业翻译人员。到2013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拥有英语翻译专业硕士。英语翻译硕士自开设以来,已发展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通常认为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薪金待遇高,就业面广,有调查显示,翻译硕士主要就业方向为:同声传译、会议翻译、外语培训、教师行业等;月收入(单位:元)约为:同声传译10万以上;科技翻译5万以上;商务会议翻译3万以上;文书翻译15000~30000;职业培训10000~25000;英语教师月收入 3000-5000。从以上数据来看,英语翻译专业就业情况确实十分乐观,但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以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全班共有十六人,其中6人在学校担任老师,4人在经营性企业任职,3人在出版社工作,2人在媒体,1人是公务员。真正担任专职翻译的毕业生为零,这显然与设置翻译硕士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也在急速膨胀。目前,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北京,翻译注册公司就有100多家。翻译公司数量虽多,高素质翻译人才欠缺却是困扰翻译产业的难题。而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却都流向了其他领域,未能很好起到弥补翻译人才缺口的作用。

可见,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鼓励高校培养更加专业的翻译人才,并将他们输送至最需要他们的岗位。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细化专业分类

目前国内市场最紧缺五类翻译人才: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MTI课程设置为例。北大翻译实践、译本比较与正误、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比较修辞传统与翻译实践、 翻译技术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基础、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北师大:翻译学概论、二外日语、政治理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传媒翻译、基础口译、模拟会议传译、高级口译、翻译实务(讲座)、翻译研究讲座。北大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北师大的课程则强调学生全方位翻译技能的培养。但两所学校在专业细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一些传统理工名校,如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将翻译同本校的传统强项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理工和科技翻译人员。这类专门翻译人才在市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高校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以高校为依托托的工作室有北外翻译工作室和北大博雅工作室等。北外翻译工作室依靠北京外国语大学顶尖的学术资源,拥有大量专业过硬的学生译员。他们中有从事特定专业领域语言研究的研究生,也有各专业语言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北外翻译工作组人才资源丰富,翻译品质高,翻译范围十分全面。他们提供34个语种普通材料或各种专业材料的笔译;录音、影象资料的翻译;网页、网站的翻译;各类活动、展览的陪同翻译、口译等。北京大学博雅语言服务工作室由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与语言信息工程系共同创办而成,为北大MTI/CAT学生提供了一个翻译实践平台。工作室不仅是北京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还是翻译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平台。工作室模拟语言服务公司的形式运作,利用真实项目案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博雅工作室多次承接大型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财富圈》杂志的全年笔译、中国大使访谈的听译、中国-东盟创新大赛等等项目的语言服务工作,是一个规范、专业、国际的语言服务平台。MTI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翻译市场,积累固定客户,这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大有好处。

3 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这一点领先于其他高校。MTI的学生不仅有一位论文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还有另外一位就业导师为其推荐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就业导师大多是在学术界或其它领域颇有名气的大家,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选择理想岗位,如知名外企、正规的大型翻译公司等,将培养出的翻译人才输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4 鼓励学生创业,建立翻译公司

一位北大2009级翻译硕士学生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翻译公司,旗下专兼职翻译达数百人,承接杂志、会议文件等各方面的翻译,一年的翻译量有数千万字之多。虽然创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要成功也需要很多努力,但不失为一条出路。

综上所述可见,英语翻译硕士要想更好地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一席之地,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摆脱以学术研究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将市场纳入考虑范围,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弥补翻译人才缺口,进而完善中国的翻译市场。

参考文献

[1] 吉晓霞.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十五年回顾与思考――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7-20.

[2] 石春让,白艳.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25.

[3] 黄文卫,申连云,陈杰.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1-25.

[4] 黄斐.中国古诗词翻译赏析教学:迈向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步.海外英语,2010-12-15.

[5] 胡玉凤.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及翻译技巧.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4-15.

[6] 曹婧,周雪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译者素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