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3-07-27 16:2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

第1篇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的语言工具。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备受重视,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热爱学习,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简要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积极性

一、采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老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品或者小话剧的表演,活跃课堂气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同时对课本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课堂中,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会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各司其职,完成小组的总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互相探讨,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小小的“责任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三、充分、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小学语文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它集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感官因素于一身,可以声情并茂地表现教学内容。与课本相比,小学生对具有颜色和声音的课件更感兴趣。另外,多媒体可以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所以,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一个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学习,与时俱进,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奠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邹丽艳.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24).

第2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提问艺术 主体地位 思维能力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完善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发现“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是因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寻课堂提问的方法艺术。

一、传统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缺乏

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养成一种惰性。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

在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学中的训练停留于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师上课也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也就等于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教学效果也不好。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中,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用人选择制度使得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3.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只能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钻研和思考。

第3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既体现在语文课程内部系统的综合性,也体现为语文与生活、社会的综合性,如语文既有与思想品德、科学、乡土地理知识等的综合,也有与数学、体育与健康、劳动技能等学科知识的综合,也就是说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各个其他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在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得到反映。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要立足于学科性。通俗地讲,语文课要表现出语文的特色,不能因为它的课程内容综合性较强而把语文课变成各门课程的大杂烩。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则要求注重语文学科内容的前后联系、学科知识的连接贯通、学科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学科实践的趣味化,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推进和提高,尤其是在小学生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之时。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上,要始终能够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小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且在不断的学习中得以稳步提升。

(1)教学模式要有灵活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过程中,要有小组合作探究、组间争辩对抗等多种形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灵活而定。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自主知识汲取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参与多项活动的过程中达到互补和互助。

(2)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富有儿童味的童话、反映人物品质的小故事、写景的散文、抒情且充满儿童味的小诗歌等文章比比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注意到文章内容的“语言”,而写儿童人物的、写儿童生活情节的、反映自然科学的课文,教师可能会更多的引导学生去关注其情节及其他应试的知识要素等,也有可能更注重文章中透露出的许多科学常识。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让学生既可以得到语言方面的提升,也能使科学常识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综合考虑到这些课文所呈现的特点,更多地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课堂内容,让学生既能得到语言、动作的训练,也能得到思维的训练,以便从课文中汲取到更多有意义的知识,而这也正是加得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所要求的。

(3)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社会上的信息复杂多变,我们的小学生也未能置身其外,他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新的信息。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语文课要走“开放式”的教学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对语文的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复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

三、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措施上,小学语文教师应多动脑筋,注意把握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好的方法和模式,然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经验模式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使学生长期受益。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尝试。

第一,可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主张以交往和对话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和灵魂。在该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合作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通过这种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输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另外,语文教师还应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角色来看待,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知识水平等。这其中,具体包括课前互动、课堂互动和课后互动三个方面。课前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即师生都要进行“备课”。课前互动准备是否充分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课堂互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过程,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课后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因为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说,课堂互动总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些问题需要老师的指点、帮助,这就要求师生要多增设课后互动的渠道。

第二,可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的短暂教育中获得自我终身教育、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能力最宜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而语文教学是最佳培养平台之一。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步骤:一是,问题的设计策略。这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同时也因问题的解决得出结论而结束,这其中理解和探究语文课程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且能不断内化并形成能力又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二是,收集资料的策略。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提出后,如何去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首先要研读课文内容,它是探究的源头与基础,不精读课文就谈不上探究,然后是课外阅读收集资料,当然收集资料主要以个人为主,但也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收集,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尽可能收集到更多的资料,为探究作好准备。最后是对资料认真分析,得出结论;三是,师生交往的策略。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应是主体,其主要表现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把寻找、解释问题的重任承担起来。教师在其中的任务是强调探究过程,使学生不偏离探究而去做其他事情,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应首先是一个监督者、引导者,同时又是一个学习者与合作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策略。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惑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76-02

就目前而言,新课改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课程的内容“繁琐、困难、生偏、陈旧”,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之间不能够很好的融合,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学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的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构架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困惑,从而影响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不被重视,总是处在一个教学的边缘地位,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上,也拨了一批资金进行辅助,但农村的教育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教育范围大、校点较多、师资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等。就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性的教育工作而言,其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1.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困惑。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门学科。不难发现,在新一轮的课改的实施过程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艰难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小学中,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教材往往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为接受能力稍微强一些,通过自主的学习和培训往往会对新课程的内容略有所悟,但是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因为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接受能力又比较慢,往往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他们在新课改这样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当中不断徘徊,不知道具体的方向在哪里。但当还是要靠分数来决定成绩的时候,就又会朝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一些年轻的老师已经接受到了新课程的内容,可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设备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工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也就只能机械的对学生传递一些所谓的“新课程”,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新课程的实施基本上还是一纸空文。

2.新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并不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研究所提出来的,其本质上是结合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方式所提出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实际上,在一些农村小学中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了,可是由于其依旧采取大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即便老师的激情再充沛,教学情境设计和再新颖,当看到一大班的学生,五六十双的眼睛齐刷刷的望向老师的时候,老师就会产生困惑,不知如何在课堂井然有序的情况下,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此外,由于农村中小学的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部分学生并不喜爱学习,甚至会厌学,而一些能力较强的优等生,也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取到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进行补给,同样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

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解决措施。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而言,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也最了解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因此农村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实行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材选择机制;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三是建立完善的新课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变培训的形式,提升培训效率;四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构,从评价内容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机制。

小学的学习阶段是一个人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现如今社会却还是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小学语文这样一门文艺性质很强的学科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这样的后果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要想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就需要从本质上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除了上述方式外,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同样也是极为必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新课程的推广不能只是一纸文书下达就可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必须对农村小学中例如投影仪、教室、有关教具等一些教学设施进行换新改进,才能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代的教学工作不应只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有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才能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中华.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把学生当成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选择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那么,教师怎样教学才能达到这些标准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以下的思考。

一、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争当课改践行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指导教师开展更高效的课程教学。正本要先清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先从自身观念着手思考语文教学。

1.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以前的教育观是以教师为课程的主体,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教师整节课地说,学生整节课地听的现象。如此一来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若是老师认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他在教学中就会实事求是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教案,开展吸引小学生眼球的教学活动,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小学生有着好动爱玩、自律性不强的心理特点,他们很难坚持40分钟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听课,我们在开展《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程时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

2.教师应时刻谨记“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权利。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用心。有的老师因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而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等生,在课堂上对优等生照顾有加,对差等生却不甚理睬。老师的冷漠态度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语文产生抵触情绪,增加教师教学难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用心给每一个学生输送知识,对学生一视同仁,如此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进步。

二、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创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权威不容挑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若小学语文教师一再坚持“师道尊严”,以领导者的角色自居,那老师和学生永远不能融合在一起,也创造不了和谐的上课环境和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认清自身应该扮演的角色,促进角色的转型。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应该向如下两者转型:

1.从“教书匠”向学者转变

我们未来的教育者要面对的是学生时刻变化的学习需求,学生们将会在语文学习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身学科进行研究,还要对学生个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比如,在人教版《一夜的工作》中,以往的学生只是对感到很敬佩,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新颖的观念,也许他们提出“为什么一夜都不休息呢?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清楚当代学生的新特点才能做出让他们信服的解答了。

2.从“长辈”向“同辈”转变

这里所说的转变指的是老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打成一片。比如现在有很多的小学生每天都接触网络,他们口中时常会冒出一些时髦的网络词语,他们会说“老师每天安排太多作业了,我们真是伤不起啊!”教师如果不能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会觉得老师“OUT”了,继而拒绝向老师吐露心里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想法无从得知,那么他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得到改进。所以,小学语文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外,在课后也应该参与到他们的玩闹和活动中。

三、教师积极备课,增强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对于刚接触语文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一份合适的教案则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该积极备课。一方面要在备课中多准备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会有很大提高。例如,在人教版《顶碗少年》一文中,备课时我们可以加入让学生们回忆平常和爸爸妈妈去玩时见过的类似的杂技表演,或者设计播放一段类似的视频等,小学生对这样新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备课应该以本班学生的实际为标准。每个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不一,如果教师一味地从网上照搬备案,则可能造成教案的内容深广度与学生理解能力不符,教学结果也许与预期的相去甚远。

另外,教师的教案设计应该安排新颖的课后作业,比如安排学生课后对邻居开展一些小调查等。这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语文知识的趣味,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总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多关注学生,切实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身角色,重视备课,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参考文献:

[1]王建青.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法》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仲昭霞.新课程理念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内蒙古牙克石市民族小学,2013-04.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新理念影响下的教学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基础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作为对基础学科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主体在身心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浅淡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的几点成果。

一、挖掘学生潜力,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标准重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小学生好奇心重、独有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自由地发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总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积极自然地表现自我,勇敢表达想法。捕捉学生最为真实的想法能够帮助教师在授课时顺利进行。以教学实例为例子,“秋思”的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学生自主感知阅读,在教师引导下表达观点。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意在使学生自由想象,通过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营造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关键,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把握好想象自由发挥的正确的方向,有利于结合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点拨引导,设立正确的教学方向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应将学生视为整体的主体,进而是有不同个性的“人”。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适时地点拨引导,同时尊重学生的声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度。在课堂教学的生成和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整体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能够有智慧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并针对一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和人生进行思考。好的老师有“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使得课堂上呈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亮点”。

三、尊重“不同的声音”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也是开放型的。允许学生预设的教学情境中存有多种思路,多种设想,积极培养学生多元的情感体验。语文文本的解读本就是多元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以及不同的情感体验都能造成阅读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鼓励“不同的声音”,在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我。对教师而言。要在课堂教学中使不同观点发生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幸福有进一步体验。我采用了小组体验学习的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幸福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听到了不同的幸福体验。在交换思想的过程中增进了体验和认识。讨论过后,从中以总结性的归纳让学生表达出对幸福的认识,学生的答案融进了真情实感。有的说幸福就是我下岗的父母能够早日重新找到工作;有的说幸福就是将来自己能够当一名科学家,制造出中国的宇宙飞船;还有的说幸福就是母亲的疾病能够早日康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追求真情实感

来自生活的真实的体验能够充实语文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之一是把生活拉进语文课堂。日常的生活要经过教师的提炼引入课堂,把生活拉进语文课堂首先要考虑它的语文教学价值,例如在教“口语交际”时。不能带有随意性。途径之二是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这就要求将语文课堂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要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因此面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于源溟.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艺术[M].北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4]沈小李.课堂评价的艺术与功能[J].学语文教学,2005(11).

第7篇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师生关系发生了角色的互换,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以平等、平和的对话进行交流和合作。其次,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人们的认识也要发生变化,首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认识到新课改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要有较强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再次重视价值观培养,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变重教材为重实践。第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真正转变为课堂的主人,驾驭课堂,行使主人的权利。第四,教学结构的转变。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调整课堂结构,使课堂丰富多彩起来。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2.1融入情感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占据主体,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融入深厚的情感,倾注浓浓的爱心,让教学在师生情感共鸣中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达到预期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2.2开展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

2.3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能力,彰显学生个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学习技能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题小研究,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技巧,也使教师在小学语文课上,讲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语文课题研究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之间达到知识的互利互惠。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提出课题研究的大题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对课题进行研究活动,或由学生组成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和实现课题的研究工作。比如:“当今社会雷锋叔叔还在吗、校园文化应该都有什么、新时期小学生的任务是什么、我为社会做贡献、当代的孩子怎么了”等一些课题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2.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向全方位多角度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也担任着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知识的体验过程,是展示学生自我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完成自我升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课文之中,与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感同悲同喜,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

2.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背景和范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开放式教学,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宽语文学习的知识含量,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开展小故事、小演讲、小辩论等形式的开放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8篇

一、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构建充满活力、高效的课堂。在此理念下,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营造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区别。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三、善于反思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

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逐步反思与完善的教学过程,没有教学反思就没有语文教学的进步,没有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四、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在实施小学新课程时,教师要善于组织与掌控课堂,而不是一味地主宰课堂。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树立的教学目标。

五、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是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小学,是一个教学实践极为密集,而理论研究相对稀缺的教育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在此情势下,加强语文课程研究,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实现语文课程现代化,既是小学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们不可旁贷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其中,将语文课程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一、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

发现质疑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讨论辨析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

总结升华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教学质量,突出学习方法的传授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完善和推进是大势所趋。当前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在此,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要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所谓“有效”,就是要立足于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获取充满活力的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高效率地转化为各种能力。二是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系统方法的训练,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授渔”之后,还要系统地让学生自己去“渔”,使方法系统化、能力化、习惯化,从而受用终身。三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一个生动的主动的求知局面。只要教师改革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就会将学生吸引过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将在尝到甜头的情绪下发展起来。如果陈陈相因,现状是难以改变的。

三、创设恰当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体,显得形象直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新奇感、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整体把握。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知对小学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文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要基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不盲目拔高,不降低要求。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化的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是营造一个安宁的、和谐的、物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感觉到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情愫被放飞。第二是要营造一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两点在学习化环境的营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四、构建师生互动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师生互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再在深情的朗诵中升华情感。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学习实际,谈谈启迪,写写感受。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德芝,王红.课堂教学中教师低效行为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阵地,要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与进步。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自主性,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动脑思考,并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长城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通过视觉的感受体会长城的雄伟壮阔,感受连绵不绝的山脉在崇山峻岭间的大气磅礴,学生看到这样的图片,心情十分激动震撼,他们学习的热情充分被激发了出来;然后我再为学生介绍一些与长城有关的故事,像是“定城砖”“孟姜女哭长城”等,让学生对长城有感性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我便带领着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在之前的铺垫与渲染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的气氛一直十分热烈而活跃,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下一种颇受教师青睐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不仅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生对于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时,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动画视频:一个老爷爷的羊圈破了个窟窿,在夜里一只狼过来叼走了一只羊,第二天早上,别人都劝他把羊圈补上,他说:“羊都已经丢了,再补又有什么用呢?”等到晚上,狼又来叼走了一只羊,等到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十分后悔,于是他便开始动工,把羊圈补上,之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看过这个视频后,学生都深有感触,他们既为老爷爷感到惋惜,又明白亡羊补牢的道理。这个教学情境使让学生十分投入课堂,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会更深刻地明白语言的内涵与主旨,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提问的艺术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与进步。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不断收获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群体,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他们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进行艺术的提问与教学,提高教学的

效果。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桥吗?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呢?”同学回答:“卢沟桥、铁索桥、学步桥。”然后学生就开始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桥,使得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为学生展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找到赵州桥的特点,体会其美感,并让学生讨论赵州桥有哪些特点,跟学生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对赵州桥的特点有了深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便引导学生开始学习课文,经过之前的讨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明显轻松了许多,而且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开展十分顺利。

四、启发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理念。很多教师认为语文就是教会学生读书认字,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语文虽然不像数学学科那样充满挑战性,但是语文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了赏析后,便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它呢?这时学生就充分发散思维,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到”,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吹”,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过”,虽然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都觉得还是用“绿”比较好,但是在这个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进步。而且,经过讨论学生对古诗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小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贯彻 新课程理念

语文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切实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训练,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改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师生双方在教学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2、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克服了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课堂教学上,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形成能力,完善人格。

由于新课改在我县刚刚开始,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有些教师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讲述。

2、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强调“合作学习”,缺乏引领,放任自流,导致无效合作。

3、部分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学存在随意性。为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根据《全日制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的设定。原则:要以《汉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水平。要体现全面性、整体性,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要求:①要注意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重在素质提高,而知识传授是实现素质目标的基本条件。②要有层次性。体现出课程标准对学生汉语学习的不同层次要求,让学生说出、背诵、复述、朗读、写出。③制定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

1.2 教材的分析与处理。①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要符合小学学习语言的要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②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及本单元、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听力训练、说话训练、口语交际”等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1.3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利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2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

2.1 注重三维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切忌把三者割裂开来。教师应努力实现在“知识与能力”上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培养学科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活动,主动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适度进行组织、引导、启发、点拨,开发学生的潜能。

2.3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把学生的学法设计放在一个突出位置。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传授一些学习汉语的方法,如怎样查字典,怎样记汉字,怎样读课文等,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3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评价和反思

3.1 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相结合,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要注意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时间随机化,评价结果动态化,要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

3.2 反思。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反思本课的闪光之处,反思教与学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解决办法,为今后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反思: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听、说、读、写等能力形成情况;②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激发起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如何;③教的要求是否明确,教的方法是否得当,教的语言是否精练,教的过程是否因材施教;④对教材的使用是否妥当,对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自然。

参考文献

[1]田阔主编教苑新论[J].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双基教学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12-01

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教师开始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感悟体验和自主生成。但是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有被淡化和遗忘的迹象。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强调语法、文体知识、修辞手法、词语解释、段意归纳、中心概括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在更新,新课程所强调的“双基”应该是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须的新知识,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等。下面,笔者就目前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倾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重人文轻语文

很长的一段的时间内,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总是停留在单纯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所蕴涵的人文意识熟视无睹,使语言文字训练步入了一个缺失灵性、冷却情感的机械误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似一声春雷,唤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于是乎,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又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矫枉过正,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脱离语文教学而偏重人文教育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与文本无关的东西,脱离了语文而讲人文,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

2 重能力轻知识

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于是,人们把学生的能力看得很重要,我们教师也就谈“知识”色变,扔掉“双基”。殊不知,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重要源泉,离开了知识,能力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主体不过认读关,无以谈阅读,学习主体不过字、词关,无以谈写作。李时珍没有百草知识,就不会有《本草纲目》,达尔文没有百虫知识就不会有《物种起源》。语文需要“童子功”,“童子功”受益终身,这“童子功”就是知识。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并不排斥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关键是应该进行启发性的讲解,激活学生旧知识及生活经验的讲解,触及学生情感领域及心理体验的讲解。

掌握丰富多样、完善系统的语文知识技能,不仅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构建内在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可以切合儿童对自身的要求,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外在要求,而且是内在于课程主体的要求,不仅是类属语言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个人建设的要求。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优美词句或精彩段落的摘抄本,这既是其语文学习历程的一种记录,也是学生自主整合语文知识的一种方式。

3 重感悟轻训练

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请谈谈你的感受。”这一类的问题,就成了师生的主要“对话”。其实,不少教师心理很清楚,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语文的根基十分脆弱。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读与写的能力。所以,在引导学生对语文本体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要从识字、写字开始。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一谈到“训练”,如今不少教师可能比较反感。因为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曾倍受世人指责。其实,传统语文走入误区,与“训练”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是有些传统的训练题太呆板,太僵化,注重模仿,没有一点儿训练思维的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训练,应与阅读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新课程下“双基”的落实依然靠训练,但无论训练什么,也无论怎么训练,都必须铆定在母语学习上,铆定在学生的母语发展上,让学生在训练中,语言得到积累、理解得到加强、想象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语文整体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