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

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

时间:2023-07-27 16:2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 作文教学 衔接性 衔接问题与对策

如何实施中小学衔接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国家和教师都越来越关注作文衔接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作文衔接的现状,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

要明确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我们首先要清楚“衔接”的意思, 在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与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衔接是指“事物相互连接”。它可以说是“互操作性”,“挂钩”,可以说是“协会”,“一体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组合”。因此,这里的中小学作文的衔接,其实就是指中小学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之间的相连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中说到,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进行衔接,最终学生写作困难、教师教学艰涩,导致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研究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针对作文教学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性工作。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减轻初一语文老师的工作压力,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写作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夯实新生的写作基础,有效的组织创新教学,是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

因此,收集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性研究,将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有关数据和文章进行综述,将更好得维持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中小学作文有序而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小学、初中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

王康琦在《浅谈中小学作文的衔接》一文中认为小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知识缺乏衔接性的成分,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不善于学习。因此各个阶段的老师们没有发现衔接教学中的共性,从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六年级的写作思维中。

王晓芬则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是处在一个“瓶颈”期,她在《如何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一文中指出, 一个时期以来,家长、社会对学校作文教学,不断指责;教师也抱怨多输入、低输出,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共识。

颜丹更加具体表述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现状,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说,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衔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科萨贞主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示注意的教师教育教学法》一书中,他指出当前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现实主义中,理想的教师教育的是要既注重理论学习也要重视教学实践。[2]高艳红也指出中国语文教师缺乏具体的写作教学理论,只有写作教学经验的观点,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没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难以将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教学。

具体来看的话,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课标存在缺陷,教学教材不衔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明确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教材编写衔接中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写作知识的内容体系、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方式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颜丹对于中小学教材的编订方面的问题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指出,教材的编订存在差异,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较简单,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知识点覆盖少;而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掌握上的深度有所提高,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高。

2.教学目标衔接不畅,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李菁在《增进了解 梯形过渡 有效衔接 ――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中指出,在实践层面上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小学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与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之间跨度较大。

陶云云在《初中作文教学目标的解析》一文中,她认为作文的文体开始具有多样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细节的习惯。

刘军堂觉得中小学教师对彼此教学方法并不了解。在《浅析中学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中指出了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基本观念、整体观念的缺失。

3.中小学作文评价方法差距大

对于教学评价上的差异,颜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疑问中阐述到,目前中小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偏差,小学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而中W则更侧重于评价的客观、科学、公正、严格。

沈立文在《小学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讲述到,学生对于教师的评改完全处于漠视状态,致使一些错误不断地重复出现。

教师对于作文批改很少去研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使学生长期养成写作靠自己,批改靠老师的惯性,最终导致学生产生懒于主动修改作文的惰性,作文独立修改能力发展不足。

第2篇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块活化石,记录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承载和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那么,如何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让孩子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呢?2013年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书法教学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单列了“书写提示”。“书写提示”将书法教育按照学生年龄特点从笔画笔顺到间架结构,从单字到整篇,有重点有步骤系统地将书法知识、书法技能、书法习惯、书法文化与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书法素养。因此,书法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深度融合。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师备课时,要先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精准定位“书写提示”的教学目标,理清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强调了第一笔、第一个字、第一行对书写的重要性。要想找准第一笔、第一个字、第一行字,就要考虑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这一知识点的脉络。“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在课标中是第三学段对写字的要求。这一要求在一年级是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字要先描红,写时再改进,达到端正。二年级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九种具体类型字的写法,虽然对美观没有做过多的要求,但已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了。三年级具体讲了四种笔画的写法及两种书写规则,要求把笔画写得舒展,字形写得优美。四年级重点讲五种行款知识,能书写成段文字做到美观。六年级强调写“行款整齐,力求美观”的四种章法,参照这四种章法,写出自己的风格。每一个“书写提示”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承前启后逐步提升的。把每一个教学目标落实扎实,学生的书写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逐步提高。

二、上好书写课,落实“读、写、评”

根据“书写提示”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位置,我们安排教学流程时,要注意目标的定位,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发展学生的读帖能力、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书写提示”的课堂教学的。师:谈到书法,每一幅作品都是讲究章法的,也就是有一定的格式的。请观察这幅书法作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师:除了书写时注意格式,还应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师:要想整齐,就要诗句居中写,上下左右文字对齐,字距、行距要适当、匀称,还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结构这些细节。请你再仔细观察,有哪些字比较难写?学生交流。师:选取你喜欢的一种格式,试着仿写一下。学生练写。同桌交换,互相提建议。师:请同学们根据同桌给你的建议再写一遍。老师巡视,选取典型的作品全班讲评。师:我们来看这幅作品,你觉得这幅作品的优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学生交流。师:再来看这一幅,说说你看到的作品的优点和你的建议。学生交流。师:根据刚才大家的建议,拿出你最好的水平,把自己的作品再写一遍,写完之后来前面,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学生展示、欣赏。师: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要想书写好一段文字,必须讲究一定的章法,做到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大小均匀、文面整洁,还要注意每个字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如果在平常的每一次作业中,都按这个要求去认真书写,那么你的字定会越写越漂亮!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写、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不知不觉,学生的书写能力就提高了。

三、习得技能,养成习惯,提升素养

统编教材依年级顺序,对学生书写技能、书写习惯养成及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有较细致的指导。1.落实中提升书写技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行款整齐”“书写速度”四个方面、33个提示要点来落实书写技能。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特点细化处理、扎实落实,解决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比如指导书写“下”字,三个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交接点、相对的长短、运笔的变化等都要让学生明白。在学生写过后要及时评价其笔顺对不对、结构合理不合理、字形美观不美观,让学生在反复评价中练习,在练习中快速提高。2.推进中养成良好习惯要让学生在书写中养成好的习惯,先看后写,减少修改次数,保持页面整洁。“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在书写中要注意坐姿端正;注意执笔姿势,握好笔;在描红练习中要做到“慢”“准”“像”。在学生习惯养成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纠正。3.欣赏中提高审美素养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在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安排有欣赏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作品。欣赏书法作品,首先是感受作品的神采、气韵、意境,进而赏析作品的结字、用笔、结构和章法,同时联想生活中的事物,从而领会作品美之所在。书法欣赏的过程也是“美的再造”过程,让学生在欣赏中领悟,在欣赏中成长,在欣赏中提高审美素养。让书法文化逐步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书法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目标一致、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统编教材的结构体系,指导学生从小写好中国字,继承和发扬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马小改 张俊杰 单位:中牟县教研室 郑州市金水区纬四路小学

第3篇

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衔接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生小学成绩优异,但是升入到初中之后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小学时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无从入手。面对这种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还有小学高年级组教师教学中必须认识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采取相关措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學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1)字数达到400字;(2)结构完整;(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2016,(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6]王跃平.初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31-33.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阅读综合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段落划分以及段落大意概括这种低层次的教学水平上,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一定的探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都蕴涵着其特定的情景。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课程目标使语文情景教学成为一种必然,教师易于在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的情景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现实的条件有针对性的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为例,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多媒体的视听功能,针对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带领学生进入到课程的教学之中,与此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学课件的阅读影音资料,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中聆听标准规范的朗读,为提高学生对该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做好准备。

(二)完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单独从阅读方式来看,主要有朗读和默读,速读和慢读、精读和浏览、听读和视读、配音朗读和清读、个读和齐读等方式,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需要来看,应用最多的是粗读、通读、精度以及诵读等方式。

首先,从粗读来看,粗读,顾名思义是粗略地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即学生的预习。这个阶段学生有可能是出声地读,有可能是默读,不一定要求学生会懂课文的内涵,只要求学生能认识课文的生字生词,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对于不懂的,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最好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其次,从精读来看,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进入了下一个“读”的阶段,那就是“精读”,也就不再是笼统地、通篇地读,而是有重点地读.读那些美的句子和篇章,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反复地读,并仔细咀嚼其中的滋味。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时,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接着,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读中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句子,并让他们说明喜欢的理由,应该怎么读,怎么才能读出意境。这既是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

第三,从诵读来看,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学习的规律,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诵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齐声朗读、选择读、领读、接段读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

(三)巧妙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的提问是增强学生、教师以及阅读教学对象之间进行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主动质疑的精神,同时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发表自己对教师提问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

教师在设问方式和设问内容上,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多角度阅读,并以教师提问为契机,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展开丰富联想。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内容上要有层次性,一方面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通过设问的梯度性和难度性来推进阅读教学。以人教版《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本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请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结论和看法呢?3、假如你是孔子,当然是掌握了现代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子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应该说一方面 是仅仅围绕了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在层次上也是步步推进,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结合实际努力改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几乎最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施和反馈的,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极易走进仅仅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误区。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需要在方法及模式上有所改进,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是以评价为导向,落实阅读教学目标。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在按照预设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的有利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可能会防碍目标的实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利实现教学目标的,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问题精彩时,要鼓励、赞赏。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是以评价调动情绪,促进体验,我认为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课堂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它还包括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更是这样,因为情感性本来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良性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对于学生而言,当自己的发言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学习积极性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学就在这课堂评价所带来的的积极的情感交融中逐步走向深入。

三、结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进与提高,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进从根本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甚至是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学科教学,2009(12)

第5篇

小学语文从本质上讲具有其他科目所不及的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理应得到小学生的高度喜爱,但是,鉴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往往难以真正获得小学生的青睐,小学学业完成之后,学生普遍尚未获得必要的文学素养、审美修养以及端正的语文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着力应对新课程改革开展了对教学的改进,力求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使语文教学实现高度精彩。

一、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精彩教学的方法

1、开展游戏或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开展游戏教学,主要是迎合小学生好动、喜欢玩闹的特点,以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为主线,设定具体的游戏方式,鼓励小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引导并帮助他们在精彩的游戏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学习、品味以及领悟,使他们获得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

2、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主要是迎合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说话、喜欢动手操作、喜欢与其他同学一同解决问题的天性,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以具体的教学任务为基础,设定出与学生实际生活、兴趣爱好相贴合的精彩课题,为小学生赋予充分的自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从而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把握。

3、开展巧设问题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问题式教学,主要是应对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好胜心理,来组织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教学任务,设定某一话题,并围绕着此话题设计具有衔接特点的问题,引导小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一话题,在逐步地猜想中实现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有效掌握,使课堂实现精彩化。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苏教四年级上)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火”作为主题,询问学生“火的起源”,引导学生从“钻木取火”的神话、“火”字的演变、与“火”相关的“熟”字、“火”的用途、“火”的美好意蕴等方面进行讨论学习、大胆猜想,从而引导他们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普罗米休斯盗火的壮举,以及普罗米休斯因为盗火而被人们称作英雄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对于文章内涵的精彩把握。

二、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精彩教学的手段

小学生思维较为简单、直观、感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应对这一特点,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设计,以引导学生在精彩的教学以及学习氛围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并引导他们在直观、形象的观察中,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点教学手段来辅助开展教学。

1、多媒体与网络手段

新时期,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了教学的主流趋势,它具有丰富、形象、生动、内容宽泛等优势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屏幕以及网络的手段,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趣味化,能够达到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有效应对,使教学课堂达到极其精彩的境地,继而激活小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良好情感和兴趣。

以《火烧云》(人教四年级下)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语文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火烧云》等类似的音乐,并通过网络获取“火烧云”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去展示“火烧云”初起的时候,孩子、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在霞光下的姿态。然后,再向小学生展示“火烧云”变化过程中,颜色、形象的变动,引导他们去自主感悟并表达火烧云的美丽,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多媒体屏幕上火烧云变化的形状,最终使学生在安静的欣赏、热烈的讨论、兴奋的情绪中,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帮助他们加深对于文章语言的认同。

2、远程语文教育手段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使课堂实现精彩化,还可以着力借助远程教育的手段来实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地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与同学、教师、其他学校师生的交流,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及不足,继而帮助他们在精彩的学习中,实现健康的成长。

以《用心灵去倾听》(人教六年级上)这篇文章的具体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中植物草木、昆虫动物的声音,处于闹市中聆听周围人们的声音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倾听和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利用网络远程语音交流方式,与同学、教师交朋友,鼓励他们倾诉关于语文学习的困扰,在学习中出现的新的感悟,同时也引导他们耐心地倾听并总结对方的感悟,使小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达到对于自身文学素养以及真善美精神的培养。或者,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同时开展此堂课,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与临班的学生就文章的学习与感悟,进行交流对话,使他们在精彩的课堂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掌握。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要想切实地提升这一群体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努力地针对学生的特点,借助有效的方法及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精彩化。

参考文献

[1]韩立先.小学语文教学因为远程教育而精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9).

[2]王小能,安静.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更精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3]沈慧静,施玲英.捕捉动态资源促进精彩生成一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4).

[4]顾丽娟.彰显教学细节,解读语文密码一一关注教学细节,营造精彩语文课堂[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03).

第6篇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要增强“课标”意识,自觉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进行教学,减少教学随意性,克服在教学目标上“不达标”和“超标”现象。我们要认真钻研课标,从语文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力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力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要求保持一致。

2.教材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文本特点,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以下五年级上册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等方法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体会“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含义,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激起对自然、科学热爱的志趣。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初步体悟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学习作者拟题的巧妙之处。这一目标的拟定主要把握了这篇课文的课后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一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而且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要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表述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或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从六年级上册4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A\B目标的设定比较中,我们能看出B目标的设定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具有简单、实用、可操作性的特点。

A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②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③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描写的场景按顺序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②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③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懂课文,走进人物内心,感受肖邦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④在品味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场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集中表现人物精神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认知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这些目标要求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2.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怎样读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7篇

读书有欢天喜地的,有愁眉苦脸的,有轻松愉悦的,有负重如牛的。许多的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是蹦蹦跳跳,笑颜如花,可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一步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兴趣锐减;家长疑惑不解;中学老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结。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师对学生启发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一、交接时的过度

1.教材——了然于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教师教学节奏偏慢,教学时间相当宽裕,学生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一到中学,教学任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求高了,学习的密度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自然就快了。可学生经历了一个暑假之后进入中学,本来是兴致勃勃、满怀憧憬未来的,然而大量需要记忆,需要分析与理解的知识一下子涌了进来,老师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师那样慢条斯理地讲授,节奏变快了许多,甚至单个辅导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学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么此时,急需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好好利用教材这一工具,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的台阶。

2.沟通——从心开始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而人的心理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了。” [2]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环境完全不同,此时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们农村,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同一个村,或者临村,大家共同相处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彼此熟悉相知,培养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时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讲悄悄话的孩子,现在却在不同的班级,虽然还是在同一个学校,可孩子们心里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特别是那些较腼腆的孩子,总觉得很难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我曾问一个女孩子: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她说:“刚刚进入中学,那时的印象太深了。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在潘径中学读初中,只有我一个在南岳中学就读。看见别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块儿聊天,我却一个也不认识,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单又无助,很想逃离这里。”虽然她是较特殊的一个,但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恐惧感。此时,中学的教师就该抓好起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习惯与方法的衔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扬长避短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结果。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因为老师“抓”的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平稳过度到中学学习,不至于让孩子在中小学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那么大。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度”,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在小学阶段的中年级,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一直到高年级,学生都能坚持做摘抄。但学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师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对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说出“为什么抄”。少数较优秀的学生在习作中懂得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写作优点。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读面的广和生活的积累,他们会越来越懂得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学教师这时一旦让孩子养成看书独立思考,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的良好习惯时,学生将受益终生。

2.百花齐放

“教是为了不教”。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3但教无定法,老师们应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对阅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仅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在课后的习题中,也仅是以读悟为主要目标,研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较少。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课前如何预习,怎样做好基础知识,拿到语段怎么阅读,每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用几句话就可讲明白?课后师生一起质疑,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这才是真正达到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标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此阶段,教师教学的节奏以快半拍为宜。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节奏则恰恰以慢半拍才妙。从教学目标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所谓能力,就是把一系列有关知识经验加以联系、组合的能力和把它们加以变化,个别化,变种化的能力。例:在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时,不宜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巩固,完善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一同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对他们的任何一点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把这一个阶段当做过渡期,降低学习的梯度,由半抚半放的教学方式走向自主独立的探究,让学生在经验中学——实践中学——探索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为主的教学。

第8篇

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而组织开展以表达为主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实现习作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常有四类主线:以问题为主线,以观察为主线,以资料为主线,以表达为主线。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写作素养方面的优势

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倡导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标凸显语文的实践性,揭示了语文知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本质属性。课标呼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基于上述理念,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

对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第一,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学习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空间由课内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学生的脚步和目光涉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习作教学生活化真正得以实现。

第二,综合性学习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质。观察、发现、操作、应用、访谈、实验、游历等综合性学习常用的行动方式,都是良好的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都能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写作的综合素质。

第三,综合性学习重视过程,关注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领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它所看重的感受、体会和领悟,正是点燃学生写作动机的火花,是学生作文中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的核心,也是他们独特个性的体现。这正是习作教学生活化所要获得的最珍贵的东西。课标再三强调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深意在于此也!

二、 以表达为主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仅设置了四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给师生自主设计和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留下了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遵循新课程写作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势,结合推进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舌尖上的幸福――餐饮广告创作与欣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机融入了对联这种传统文学样式,如在单元综合练习“读读背背”中引导学生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其中就有对联这一项,还编入了介绍对联知识的课文《春联》等。结合这些人文内容的教学,一位语文教师在六年级下学期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朝阳小学外有“餐饮一条街”,店铺生意兴隆,宾客如云。大大小小的店铺都喜欢挂上广告牌或者贴上一副对联,以渲染气氛,吸引宾客。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设计了餐饮广告创作与欣赏活动。

(1)收集(抄写)餐饮广告,学生间交流自己喜欢的广告。

(2)讨论广告的作用。

(3)为自己喜欢的某饮食店写广告,学生间相互交流。

活动中发生了有趣的一幕:两个学生的家人经营的都是饺子店,广告上各自夸耀自己的优势,引起了“笔上的竞争”。

甲同学家餐馆就在街口,离学校最近。乙同学家餐馆位于下场口,离学校最远。

甲广告:“方便就近服务好,预备铃响心不慌。”

乙回应:“馅香汤鲜饺皮薄,酒好不怕巷子深。”

甲再写:“皮馅汤均一流,又何必忍饥挨饿舍近求远。”

乙回应:“香菇馅略胜一筹,饱口福舌头不怕两万五。”

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了教材教学,联系了社会生活,集学习、交流、应用为一体,融知识性、应用性与审美情趣等为一炉,充满了趣味。我们看到,在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现实的而不是“本本”的语言活动中,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提高。将习作训练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起来,便能走向习作教学生活化之路。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 体现综合性。所谓综合,主要指语文知识与多种人文知识、人文修养在活动中的配合融通。此活动实施中应注意体现“三个融合”,即: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及大自然的融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语文学习与审美情感陶冶及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上述例子较好地体现了多种融合。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诊断

毋庸置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反思这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帜,以为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想,越出奇越能博得听课者的喝彩。殊不知,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实质是把阅读教学有效性引入了误区。

现状一:是平等对话还是简单对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课例:《埃及的金字塔》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师:金字塔在哪国的首都?

生:在埃及的首都。

师:金字塔怎么样?

生: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师:金字塔是谁的坟墓?

生: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师:它为什么被称为金字塔?

生: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

诊断:这不是《标准》所提倡的“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师生脑海中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师生与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对话,构建了心灵沟通的桥梁;老师与学生对话,营造了情感交流的和谐心理氛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碰撞出了生命相互促进的火花;学生与自己对话,促成了反躬自省的机遇。对话具有生成新的生命的特质,绝不是对课本语句的简单问答。对话一定要具有真正的意义:或开阔视野,或增强技能,或提高认识,或升华精神。

现状二:是整合资源还是故弄玄虚?

《标准》强调:“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课例:《敦煌莫高窟》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师:现在同学们最想干什么?

生:看影碟!

看完影碟后,交流课前从书上、网络上查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有风土人情介绍、地形地貌介绍,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也进了课堂。这个环节用了25分钟,评选出多名“信息之星”。

诊断: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课本还是教学的首要凭借。这一现状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忽视对语言的积累运用,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进行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现状三:是自主学习还是放任自流?

《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课例:《东方之珠》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呢?你想读哪儿?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少数几个学生独立地读起来,多数同学开始“拉郎配”,嘻嘻哈哈的。笔者附近的一名学生说:“海豚表演好玩。”另一个问:“你见过海豚吗?”讨论内容与教学无关。还有一部分同学干脆坐着没事干。

诊断: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这种教师已经“淡化出场”的教学,不是“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如果脱离教师主体,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其结果是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质上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新课程要求师生两个主体应在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一步步奔向教学目标。在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现状四:是发散思维还是天马行空?

《标准》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课例:《秦始皇兵马俑》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

对学生求异思维所得出的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即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偏差时,教师也持肯定、赞扬态度。

第10篇

小学语文阅读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什么,还要了解文章怎么写的;不仅知晓学什么,还要学会怎么学的。即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从理念层面的认识到实践层面的操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面对具体的课文,如何研读教材,从哪些视角开掘教材教学价值,重构阅读教学内容,不少教师依然深感困惑。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和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就小学语文阅读课如何重构教学内容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目标为纲,纲举目张

由于小学语文课程没有明确的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目标体系,很多教师对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不甚清晰,有的甚至一团模糊,导致阅读课教学设计随意性与盲目性过大。目标是教学之魂,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重构阅读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以目标为纲,准确开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的原生价值即阅读价值之后,教师必须翻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课标对本学段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哪些发展要求,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对教材价值二度开发,即删选教材蕴含的语文教学价值:此文本适合落实本学段哪些语文课程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文本中哪些教学价值是有效的。语文教材蕴含的教学价值是多元、多维的,基于课程目标进行删选,才能捕捉到有效的教学价值,并转化成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

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之前,在研读教材之后翻阅《语文课程标准》,查看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就会明确本课适合落实下列阅读目标。1.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思考落实如下识写目标: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指导左窄右宽结构的汉字的书写方法,书写规范、端正。经过对目标的这一番考量,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教什么,让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发展到什么“度”等,教师心若明镜。又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可以明确适合落实下列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也自然呈现:由语言形式走进内容,在心中树一株柳的形象,感受柳的精神与信念,体悟作者借柳抒情;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句段和写作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感受作家语言风格;指导边读边想象和比较阅读等阅读方法。

常言道“纲举目张”,目标是“纲”,目标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有了依据。因此,教师研读文本后不要急着设计教学过程,不妨先仔细阅读课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删选教材教学价值,重构教学内容,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教材为源,广开“材”路

王荣生教授曾说:语文课程内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则是指“语文教学实际上教了什么”。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只能通过教材这一载体来落实,教师教的是课文,但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因此,明确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再次研读教材,寻找哪些可以教和学的,即从教材中寻找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资源。

如《大禹治水》一文,明确目标后再次审视教材,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寻找到如下教学资源:本文故事内容简明,人物形象鲜明,适合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九座、三次”等带有数字的词语极富特色,值得让学生认识与了解词语的形式与特点;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三句话分别从“下决心治水——察看水流地形——带领百姓引导洪水入海”三方面写禹治水的经过,可以训练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本文生字表中左窄右宽的生字比较多,适合引导学生把握“穿插避让”等书写规律;文中有几幅插图形象展示了洪水泛滥、禹和百姓开山挖河等情景,可以化解低年级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困难。用好文本这些教学价值,可以突显低年级学习重点,提升学生识写能力、解词能力和读懂句子的能力等。又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再度审视,发现教材具有如下语文教学价值:首先,以“巍巍然撑立”为抓手,感受柳的形象,感悟“撑立”一词在文中丰富的内涵——从直接描写高原柳的词句中感受柳高大伟岸的形象;联系高原环境了解柳生存之艰辛,体会其顽强;结合作者的联想了解柳扎根存活、成长壮大遭遇的种种磨难,感悟它不屈不惧的抗争精神;与灞河柳对比,体会高原柳不抱怨命运、不放弃生存希望的执着信念,进而体会作者传递的人生哲理与情志。其次,品味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本文的短语极有特色,“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等短语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青海高原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生铁铁锭的色泽,巍巍然撑立,粗实而坚硬”等短语又绘就了高原柳坚强不屈的形象和精神,这些极富表现力的短语应该引起学生重视,感受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表达效果;本文用词精当,如“巍巍然撑立”中“撑”字非常传神,准确表现出高原柳的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与执着信念;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描摹高原柳,以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侧面衬托高原柳的坚韧,以故乡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不抱怨命运、不懈抗争的毅力,这一写作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带领学生咀嚼。再次,指导学生获取一定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象,感受高原恶劣环境和柳树生存之艰辛;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词句的表现力,将“撑立”与“屹立”作换词比较,感受“撑立”写出高原柳枝叶繁茂、顶天立地的伟岸形象;将“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作删词比较,删掉短语的修饰部分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精准,这些修饰词语写出了高原柳遭遇的是毁灭性的打击与灾难,有力表现了柳“撑立”之神奇。开掘这些教学价值,并将之转化成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主旨,品味作家语言风格,获取言语智慧,“意”“言”“法”皆留存于学生心间。

三、学生为本,本固枝荣

教材蕴含的教学价值与资源是丰富的,但并非教材所有的价值都适合落实于课堂,课堂究竟适合教什么,最终还得根据学情作取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阅读此文该学什么,得到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知已会的,哪些内容可能是他们学习的难点、盲点;学生的哪些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以学生为本,删选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

还以《大禹治水》为例,对学情教师可作如下分析:二年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要求不必过高,能读顺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即可;在内容理解方面,第二自然段应该是一个难点,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限,对禹如何观察地形和水势,这一行为对治水的作用以及禹采用这种治水办法的智慧,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要想办法突破难点;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写能力,因此,写字教学既要重视,也要适当放手,重在引导学生揣摩字形特点及书写的基本规律。在对学段目标、教材特色和学情特点作一番考量之后,可以确立如下教学内容。一是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禹不怕艰险、一心为民、富有智慧的特点,意会禹之“大”的内涵。第二自然段“察看水流和地形”“引导洪水流入大海”这两处,借助媒体、简笔画和教师浅显生动的讲述,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真切感知禹勘查细致、治水办法独特有效,突破难点。二是词语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拆字法,了解“治水”“代代相传”“千辛万苦”等词语的意思;在阅读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等词语的特点和作用,积累“千难万险、千家万户、千秋万代”等成语;借助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辨析“察看”与“看”的区别,初步培养语感。三是生字教学。本课可以将揣摩左窄右宽这一类字的书写规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将渗透汉字“结体”的基本知识作为生字教学内容,领悟书写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写能力。四是方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根据本文特点,将渗透拆字法解词、抓住关键词语读懂句子意思、借助文本插图阅读等方法作为本课的又一教学内容。如用拆字法了解“治水”即是“治理洪水”的意思;借助插图想象大禹和百姓一斧斧劈开大山、一铲铲挖通大河、一车车运送泥土的情境,从而感受大禹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将方法指导与能力训练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举一反三,为学生自能阅读奠基。

语文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人”——学生,找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起点,以学定教,教学内容才更切合他们的发展需求,在语文课堂得到“语文”的收获。“本固”才能“枝荣”,夯实语文基础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为纲”,需要教师有明确的语文课程意识,从学语文、用语文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教材为源”,需要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者的意识,独具慧眼,发现、开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学生为本”,需要教师有鲜明的学生立场,以他们的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才能教到学生的心坎儿里,才能促进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等有充分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许红琴老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随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想象世界,这株柳还有怎样的遭遇?作者哪些语言极富特色,深深触动了你?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些句子对我的触动很大,特别是从三个“多少”和“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些词语中读出这株柳经历过无数次的摧毁和灾难。作者用叠词和反复手法起强调的作用。

师:你很会阅读!叠词、反复手法写出高原柳遭受的摧毁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不是一年,而是年复一年。这样有力表现出灾难之多。对这句话,你们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这两个短语也很有特色,形象表现出高原柳遭遇灾难之大。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独特语言的眼睛。我们不妨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品味。

(出示:多少高原风雪 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多少场雷轰电击 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一次又一次摧残 一次又一次摧毁)

比较读读,你体会到什么?

生:“虐杀生灵”“铺天盖地”表现出高原风雪、雷电之残酷,“摧毁”比“摧残”更具毁灭性。这些词写出高原柳遭遇的是置于死地的毁灭性的打击和灾难,它能长成一片绿荫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如果去掉这些词,就不能表现高原柳“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

师:通过比较、辨析,我们品出作者的用词多么精准!语言要锤炼,锤炼了才精准、传神。透过这些语言信息,你了解到这株柳成长的道路是怎样的?

生:这株柳成长的过程充满着艰辛、危险与灾难。

生:这株柳承受了无法想象的磨难。

生:它遭遇过令人不可思议的灾难。

师:这就是高原给予它的“独特锻铸”!面对重重艰难与险恶,面对一次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此刻,你从“巍巍然撑立”中又读到什么?

生:我读出了高原柳具有坚忍不拔、不惧不畏的精神。

…………

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细节 课程理念 教学智慧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中讲了一样这样一个案例: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由此联想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许多细节反映了新的课堂教学的理念,新的、抽象的理念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细节中得以具体展现出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细节得以具体体现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许多好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新的理念要通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将抽象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指导,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体现老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许多文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教师对于文章的细节要多加关注,通过多读、精读,反复品味,细心揣摩,体会作者在此进行细节描写的用意。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一词一句,加深细读,人物的形象在细读中就会慢慢凸显。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为了能让学生在细节中体会到夜以继日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选择了这样的一段话:“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我问学生:你们从这一段有关总理审阅稿子的细节中读到了他是一位怎样的总理?

学生:夜很深了,他还在工作,我认为他是一位辛苦的总理。

学生:很细心,一丝不苟。

学生: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学生:日理万机,但对于一个普通的稿子,他还亲自审阅,并且接待“我”,我读出了他的平易近人。

学生:夜深人静了,大家都休息了,但是我们的总理还在工作,可见他对人民、对祖国有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热爱。

我:是的,从总理对文稿中每一句的认真审阅,我们看到了总理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同时我们能从他在夜深人静之时还认真地工作看到一位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总理而感到骄傲幸福。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的关注,进而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有裨益。通过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发自内心地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及优秀品质,这里没有教师的告示、灌输,而是通过对细节的赏读,唤醒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亲身体会,受到文章语言的感染、浸润,从而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对那种伟大的人格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这是我们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所主张的。

(二)捕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回答的细节,让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

叶澜教授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教学活动主体,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许多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生成内容。这种生成内容,有的是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好的资源,也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甄别选择一些好的“生成”内容,关注这些课堂中一闪而过的细节,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二、好的学习目标要关注教学细节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精炼、明白、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果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学生拿到手以后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道如何学习,对学习目标不感兴趣,那么这一定不是好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学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读一遍,将词中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通过查字典,将音标标在相应的字上。

(2)再读几遍,达到准确、流畅的朗读即可。

(3)默读,体会词人在山水险恶、风雪交加的征途中,他是怎么吟诵的。

(4)联系作者此刻的心境,尝试带着这种思乡的忧郁之情,读出自己的味道。

我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尽可能让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并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让学生知道怎么操作,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学习目标。如果笼统地将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学习目标,我认为不可取:学生怎么才能准确地朗读呢?学生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朗读呢?没有具体的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高,这节课的教学实效就不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细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因为许多教学细节渗透教学理念,折射教师的教学智慧,关注细节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9(04).

第12篇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