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7-27 16:2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的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的教学方法

第1篇

摘要:小学是人们求学的第一步,只有第一步走好了,才可能步步高升,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一份贡献,所以小学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也因为如此,小学的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努力寻求优秀的教学方法,以为孩子们开好人生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总称。要想教好一门课,方法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做综合研究。

一、教学思路要明确

语文教学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勤读、深悟、多写的学习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读、悟、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思想启发思想、情感激励情感、智慧碰撞智慧作为核心目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自己、提升自己。读、悟、写的教学方法的思路可以分为初步、深入、拓展三个阶段。初步阶段强调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深入阶段重在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进行细读、研读,同学之间初步交流学习成果,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和感悟;拓展阶段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发扬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如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中的不足,要恰当地运用板书。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的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一则优秀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可使学生见微知著,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很好地体现教学意图。并能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每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结构体系,用语言表述不容易全面把握,而用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去芜存菁,把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便于学生分析探求,加深记忆。

三、注重读写结合,为写作打好基础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综合能力获得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教师在上每一节语文课时都应该在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教师可让学生口头说一说,或写一个小感想,或写一个小片段,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即用教材教语文,在教会上下足工夫,设法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授之于渔,让他们自求得知。这样就达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达到明天不教的目的。

四、语文教学的创新

创新是我们今天的新词语,也是要求现在的学生们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有语文教育的创新。而导入式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同时也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基础教学模式,另外它还是一种最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式。导入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最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还要让学生们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创新实践教育。户外实践活动不但具有动手性、灵活性,重要的是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教会学生什么是学以致用,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会变通,不要撞了南墙还不回头。

五、贯彻落实情感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学是我们今天不可忽略的,不能让学生只有智商而没有情商。那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贯彻落实情感教学呢?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出情来。“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附加进去的,也不是随意割裂得到的。但是这些“情”有时并不都是露天的珠宝,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着。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入角色,从而正确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我们备课中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积愈厚,发之愈烈。我们要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将作者的情思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还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读出情来。这里所说的读,不仅包括教师的范读,而且包括学生的诵读、默读。富有魅力的朗读是搞好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把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一起激动,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六、结束语

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辜负社会给以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以完成国家和社会给我们的使命。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思路,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注重读写结合,为写作打好基础,也要做到创新教学,并贯彻落实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秀伟.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10,(01)

[2]孙希.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打造有效语文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 2010,(12)

第2篇

一、领悟课文内涵。把握文章尺度

依据教材编排的目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求多于内容的要求。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和习得,鼓舞、引领学生熟练地掌握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二、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课文预习

教师应逐步增加略读课文的预习量。三年级起,为学生安排课内预习,鼓舞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字词,诵读课文;四年级时,引领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领会表达方法;五六年级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预习,应用“摘抄积累、审题读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阅读略读课文,训练学生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略读课文的效率。

三、从整体入手,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关于略读的整体评价,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能掌握阅读教材的主旨大意。其他老师指出:课堂教学结构要“简单化”;略读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要分清不是课文的略读或精读,而是课堂上的表现方式为略读与精读。学生应学会“粗读、略读、精读”的方法。

四、适当地延伸阅读范围。积累运用

一是延伸阅读。应当在学生阅读好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范围外的相关资料。阅读大量的课外书,有利于学生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提高文化品位,铸就健全人格,提升语文素养。 二是拓展实践机遇。老师应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给学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打造平台,让其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三是积累语言知识。老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自习阅读,积累名人名句。运用读书笔记、做书卡的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积累。

第3篇

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首先,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育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l、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这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段、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

串讲法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琐,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其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再次,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颖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第4篇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教师实践教学理念的实际途径,也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方面。时代在发展、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不断更新和改善。但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反思改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不能过于极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比如说,有的教师为了更多地吸收新型的教学方法,就全盘否定和抛弃以往的方法形式,这也是不可取的。质量引起量变,把握住恰当的适度是非常关键的。毋庸置疑,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反思才是真正有助于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一节节学生们喜欢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精品初中语文课堂,更好地履行我们文化传播者的教学使命。

一、教师要不断思考教学方法改善的可行之路

1.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继承与创新是教师使用、改善教学方法的两种途径,而且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但其实它们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艺术的提升既离不开继承,更离不开创新。一个只懂得继承以往教学经验、吸收前人智慧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和研究上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开拓革新。一个一味追求创新,不懂得回顾的教师,也很难在教学中保持平稳。因此,我们在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方法的使用艺术的时候,一定要将继承和创新最好地融合,争取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2.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反思。即便是在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可能在教学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失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失误积累教训,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失误、避免重蹈覆辙。俗话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以往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更是我们分清轻重主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的关键。综上所述,一个教师想要教学能力一点一滴稳步提升,就必须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二、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紧密结合

1.重视教学方法与学科本质的紧密结合是古今中外无数教育家都强调过的教育理论。其中,著名的近现代教育家郑晓沧先生在这方面更是代表人物,他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十分透彻,在浙江大学教授教育史课程的时候,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讲到:“你们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方法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选择的原则之一就是这个方法应该与我们教授的学科特点紧密相关,因为符合学科特点的方法不仅能够相对减轻知识的难度,还能够从另外一个侧面帮助学生们透彻理解学科文化。”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也说过:“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必与其学科本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脱离了学科的本质来盲目践行某种教学方法将会是一件缺乏逻辑性、也没有意义的事情。最糟糕的是,与学科特点没有联系的教学方法还是显得非常混乱,日久年深将会引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厌恶。”

2.实现二者巧妙结合的具体方式。确如教育家们所言,文科有文科的记忆特点,理科有理科的思维模式,如果教师不加拣选的盲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不仅浪费课堂时间,更是误人子弟。我们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应该更多地选择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们提升文学素养和积累能力的方法。比如说,在讲解议论文写作技巧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们一些基本的写作模板,更应该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和语段让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积累。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们积累得多了,自然就会领悟到其中的诀窍,逐渐提升写作水平。再举个例子,应试教育时期,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偏重字词的讲解和古文的背诵,并不在意学生根本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就属于对自身教学职责人是不全面的现象。其实,我们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们熟练掌握汉语言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汉文化、继承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因此,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一样是不容忽视的。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系紧密的,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与坏、优与劣最终还是有待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来评判。我们在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时的第二个重要的法则就是要考虑这一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年龄阶段,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他们在这个时候普遍表现出要求自由、要求认同、要求自主判断是非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身心在实际上都并没有真正发展成熟,还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帮助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是需要非常慎重的。如果我们方法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成效,也可能引发深层次的师生矛盾和学生的叛逆心理。

2.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根据以上我们对初中生年龄特点的分析,在选择恰当的方法时,一来我们不能压抑学生个性处于上升阶段的发展要求,二来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给予他们正确的意见和建议。简言之,我们最终敲定的教学方法既要满足学生张扬个性的需求,也不能对学生的各种不良学习行为完全放任不管。有助于实现我们这一教学要求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因材施教无疑是符合这一高要求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不仅意味着教师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认同和关注,也满足了学生们要求个性发展的心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帮助下百花齐放、各有优势。

综上所述,选择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为之终身探索和研究的教学主题。尽管前路漫漫、充满各种挑战,但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使命是非常重大的,因此我们有义务为之努力和奋斗。“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只要我们教师肯下功夫,我们是一定改善自身的教学水准、在教学方法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

第5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17-01

目前,大多数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等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专业课改革相距甚远。在传统教学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摒弃旧观念的痼疾,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为此,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职业教育的特色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怎么样进行职高教学呢?本文我就一职高语文教学为题材探讨职高语文教学方法。

一、根据需要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近年来就业市场对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一问题,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紧迫感和时代感,应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多做思考,努力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同行业中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内容的安排上跟上时代的步伐。鉴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教学中我会把我国古今有关服装文化的内容补充到语文教学中。比如,给他们讲旗袍的、长袍马褂、中山装、西服的来历及其流行的原因等等。并设计有关问题让其感受和欣赏与这些服装流行的社会背景。这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其语文基础相对的较差,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被教师关注,甚至是饱受批评和打击,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对此,就需要作为职高的语文教学中应多看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这样他们不仅可以找到自信,而且还会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给学生积极评价,比如通过一次作业的批语、通过一次谈话,甚至是见面时的一句问候等等,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这样做的结果我发现,我所教的学生大多变得开朗了、积极向上了、学习也变得主动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找到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职业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使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语文学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近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五、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

在职高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作文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切实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期间应根据学生对作文思路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拓展其写作方面的思路,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真正的将自己的情感同语文作文教学以及所写的文章相融合,不断提升其写作能力,最终让文字成为表达其内心感悟的工具。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缺乏层次。部分教师在对作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任务安排相对较为无序,致使课堂教学较为混乱,最终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对作文的兴趣。目前多数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期间,通常是将范文进行朗读,之后再根据范文将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其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而学生对此的学习热情相对较为缺乏。现阶段,对初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以中考为中心,以得分为最终目的,因此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相对较大,其层次较为欠缺,学生在进行写作期间,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作文当中,将作文视为一种得分的工具,并没有对此产生兴趣,其写作技巧自然也就得不到提升。

第二,没有良好的写作状态。良好的作文心态以及良好的写作氛围造就了良好的写作状态,然而无论是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家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家长均将作文当作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情,往往也会将其主题思想限制在祖国、社会等。这种教学方法以及写作环境下,学生将会把作文当作是一个难题,在提笔时往往不知道写些什么。

2.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建议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将会使得学生拥有放松的心态,其学习热情也将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因而是否具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将是能否构建高校语文作文教学课堂的首要环节。想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则教师首先应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能够达到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或者游戏的方式,将作文教学的作文话题进行引出,从而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加入课堂学习当中。

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准备部分名家名段的朗读音频,从其他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通过多方面感官的刺激,使其能够对语文作文学习充满兴趣。

2.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否成功有效的培养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是能否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目前对教学效果的评定,并不是以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为标准,亦不是以课堂活动组织的如何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衡量,即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相关知识点吸收的程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其关键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将自己从授业者向着引导者的角度转换。当学生在学习者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从旁起到协助的作用,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则是有学生自己完成。同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的不足也应充分的掌握,进而教师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对集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激发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兴趣, 提升初中语文作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3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式,在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设计,对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创造。

例如在对小说进行讲解时,应注重教授学生如何对小说的要素进行把握;而在对诗歌进行教学时,则应对诗歌的朗诵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了解等。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中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句子中绝望、半点等词语都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文中学生可以凝练应用。

2.4培养学生阅读摘抄习惯,积累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语文作业不妨这样布置,每天让学生做一些阅读赏析、摘抄词句的作业,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也与日俱增。在寒暑假的时候,教师指定一些课外名著给学生读,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摘抄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并写上简单的赏析或是体验感触,到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3.结语

相对而言,初中语文作文是教学环节中较为困难的一个,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研发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昱.用人生的真实书写真实的人生――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6-57.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学好文言文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的教育也非常重要。但现在大部分学生抱怨文言文太难学,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这主要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到位,不能吸引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乏味、困难。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有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越多,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就会有充足的动力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主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想要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头疼、害怕的情况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动力。学生感觉到文言文难学的原因是因为文言文的内容远离实际生活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考虑一些教学方法,尽量让文言文所讲述的内容靠近现在所生活的内容,帮助学生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利用成语、典故等引入课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来自文学原著,像《出师表》《岳阳楼记》《小石谭记》《桃花源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对原著所讲述的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任课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对原著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进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从白话文小说、文章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生在了解原著故事的同时就会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了解和学习中会逐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例如在讲解《出师表》前,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出师表所讲述的故事的背景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增加对《出师表》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对《出师表》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学习动力。

(二)根据与文言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课文

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文学作品的风格表现上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文言文的背景加以了解会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课本内容,增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以唐代和宋代为例,唐代的政治清明,科举制兴起,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表现为大气磅礴的风格,读后让人心胸非常开阔;而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两宋矛盾尖锐,因此在文学作品风格相对较为婉约。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对文言文的风格、内容加以理解,也会对不同朝代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不同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也会不同,相同的作者所处的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例如李白和杜甫虽然同处唐朝,但由于两人处于唐朝的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大有不同。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在人生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学生对不同的作者的背景进行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文言文作品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增加对文言文的学习。

(三)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的背景进行讲解

多媒体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充满了趣味性,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进行讲解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背景了解,增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三峡》这篇文章时,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长江、三峡的图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在讲解《木兰诗》《夸父逐日》等,任课教师也可以将一部分的影视作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增加对文言文背景的了解,这样会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理解。

二、加强阅读,对课本内容进行领会

语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非常的重要,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翻译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语感进行理解和学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考虑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语感的培养。很多人认为语感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进行提升和培养,其实语感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接触而形成的一种直觉和理解,因此针对文言文的学习,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篇幅逐步加深对文言文学习的语感,从而增强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了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关注单字解释和句子翻译

我们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是学习英语单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道理也是同样,想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研究就要先掌握文言文中的单字解释,学会了单字解释后才能够结合一定的语法和句子安排进行句子翻译,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所传递的内涵、反映的深刻内容进行理解。

讲解单字时也有一定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来说脱离生活,所以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经常会遗忘重要知识点,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言文中的相同的单字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字多义,让学生可以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内容加以巩固、理解和掌握,

四、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

第8篇

一、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现代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前几年,我国的教学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教师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结合课改要求,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可运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法(图片、幻灯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让教学充满浓郁的文学艺术色彩

要增加教学语言的美感,得靠文学色彩的熏陶。具体的做法:一是让诗词对联、名言警句与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学气息,增加了语言的文学性、灵活性、趣味性;二是要让通俗歌曲唱响时展的旋律。如;可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渲染气氛,激活课堂;三是要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使课堂充满幽默色彩。故事的引用使师生互动,课堂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更容易接受与记忆。

五、在教学中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9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注重专业课学习,忽视语文课,已成为技工学校普遍存在现象。在语文课程当中,学生上课不听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语文学科却承担着对“人而为人”的培养,对道德修养素质培养有着重要责任。故而,如何提高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激发技工学校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就成了笔者孜孜探索的内容。

一、教师问题

1.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技工学校主要是为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知识,掌握了职业技能就有了就业的本领,至于语文的学习、培养人文的素养的目标不明确,升学、就业的压力不大,甚至根本没有压力,他们无法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因此产生“敷衍教学”的思想,无心探究语文教学蕴含的人生意义,对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提高缺乏任务感、紧张感和责任感。

2.教学内容和教W方法陈旧单一

技工学校语文教改步伐缓慢,语文教材版本厚古薄今,陈旧空洞,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大多数学生很难在语文教材中获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而教师仍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自说自话,想灌输多少就灌输多少,课堂互动性差,气氛沉闷,教师上课就如给学生播放催眠曲一样。也有少数教师上课不扣主题,谈东说西,哗众取宠,用无谓的笑话来获取学生的欢心,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真正的教学效果却一笑而过,学生毫无收获。还有一些老师过于脱离传统教学方法,滥用多电教手段,上课以播放教学视频为主,缺乏师生言语交流,教学过程死板生硬,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突出趣味性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倡导以技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上好每一堂课的终极目标。孔子教授诗三百,有音乐,有舞蹈,可见古人早就提倡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好奇,喜欢直观和多色调的东西是年轻人的天性,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实行开放式教学。

教学内容要突出趣味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讲深、讲透,语言表达力求诙谐风趣。教材中的范文都是情文并茂的名家名作,都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但又不可能是大千世界的全貌,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具有适应时代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三、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一位教育家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培养企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充分发挥应用文的实践性和实用,体现应用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对应用文的学习,学生们经常说,应用文看似简单,但一写就错。在机电班的“求职信”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出格式,内容符合要求的“求职信”,笔者做了一个写作练习,给出的条件是:一家国企到学校招聘维修电工,请有意到企业工作的同学递交一份求职信和个人简历,该企业将从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中选取面试人员,通过面试择优录取。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从教材和参考书中找出求职信的相关理论,参照例文,认真写作求职信。然后由笔者做考官,所有同学做应聘人员,让同学们进行现场模拟面试。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充分展示学生的口才和社交能力,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计算机这种多维立体的教育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展示、幻灯片、视频和语言描述等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2.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是人们日常交往的一种工具,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告诉学生,语文知识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学习的这些内容,生活中处处都能要用到语文。如草坪上的警示牌、家用电器的说明书、旅游景点的路标等等。这些都是语文知识应用的范畴,都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将学习融入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教学渠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学不失为一条捷径。当前,技工院校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不少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专题片等被编入了教材,对于这些课文的处理,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电视、DVD 光盘等了解剧情,促使学生产生期待老师讲解的愿望。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再现课文节选部分的情景,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在浓浓的兴趣氛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五、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的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十分重视职业活动中的文化素养。因此,技工院校语文教师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选择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文学社团活动,可以借助学校开办文学社、书画协会、记者站、广播室等,以此来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及,但是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转变过来,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语文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语文教师的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导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

2.教学方法单一,讲授方式死板。“填鸭式”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昏昏欲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授课方式体现着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但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小学语文教师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的。

3.学生主体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新课程倡导“双边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通过对小学语文课题进行旁听,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所谓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方法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重要启蒙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师生合作探究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识字、读书,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师生合作探究方法是新课程实施后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前提,师生合作探究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使教师及时收到反馈信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待培养,教师在与学生合作中要起引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对话式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来传递知识,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改变。通过教师不断研读文章、学生不断探索文章,从而形成的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加深W生理解和记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话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彰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失物招领》这一文章时,教师设置相应的情境,通过对话教学方法来使学生了解捡到东西归还失主是一种美德,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优美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朗诵和朗读技巧,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对话来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技巧,提升学生的朗诵能力。

3.案例教学方法。生活处处是知识,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后进行了一些创新,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一种阅读方法的同时理解同类型文章,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程案例开发中应立足于教学实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并勇于创新,使案例与时代相结合,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田忌赛马》这则寓言时,讲的是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文章字数不多,但经过曲折,哲理颇深,为了适应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体会其中的哲理,教师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故事描述出来。通过讲故事来使学生掌握寓言背后的哲理,从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活学活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小学语文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第11篇

一、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讲授法主要用于阐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说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方法,切不可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二、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字、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烦琐,防止“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这样,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三、讨论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

四、研究法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进入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要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做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五、问答法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巧妙的设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思索,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学生的质疑问难,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从而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六、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教学方法。它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事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感,培养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激爱,以美感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创新;新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应该是“自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决不能包办代替,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古人也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

1.引情激趣,调动全体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内需。引情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教态感染;灵活多变刻意创新的教学方法;媒体演示等。如我教学《花钟》时,让学生看很多花开放的图片和一些漂亮的花钟,学生立即被这些图片所吸引,由此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产生了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欲望。

2.引导学生质疑,恰当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质疑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的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语文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接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得好就选谁。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有谁当‘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等。老师及时出示学生的问题,再由学生整理、归并,成为共同性的问题。然后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如“为什么大家同意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分析原因。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情境: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自主探究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带领同学们去校门外的土地里,去寻找苍耳、蒲公英、豌豆等植物,因为我们生活在乡村,这些植物随处可见,同学们欢呼着、玩闹着找到了它们,并认真地观察了它们的播种方法。有的同学还不小心在裤脚上带回了几个苍耳呢!通过观察,孩子们不再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展示,而是按照真实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实情景对文章内容进行领会,不仅学懂了文中内容,还增长了不少课外知识,而且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性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合作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补充和促进。没有自主学习就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会好。因此,在课堂上要选择需要互相启发、需要共同探究的地方,组织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