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7-27 16:2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利用样本县的经济与金融数据,对鞍山市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新型金额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而大型国有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化。同时,提出加强县域金融制度与渠道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担保体系与政策支持等对策。

关键词:

县域金融;县域经济;实证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叶兴庆《以创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数据,中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单位,县域国土面积910万平方公里,占95%;国内生产总值6.1万亿,占59%。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吸纳了80%[2]。可见,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状况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3]。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县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短缺、县域金融支持不足的制约,尤其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并逐步退出县域的过程中,其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弱化,信用社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其它商业银行也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在中央政府“三农”政策的指导下,新型县域金融机构不断诞生。新型金融机构也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本课题选择鞍山县域地区(海城、台安、岫岩三县区)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金融机构贷款与金融机构存款)与县域经济发展指标(GDP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剖析县域金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县域金融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为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制定县域金融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变量选择与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依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县域产出、劳动力投入数量和资本投入规模3个指标是定量化分析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假设产出为Y,劳动力投入数量为L,资本投入规模为K,因劳动力具有相对富足性,而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假设资本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因而本课题研究选取产出Y和资本投入规模K两个指标。本课题以中国人民银行鞍山中心支行提供的鞍山市海城、台安、岫岩三县区1990-2013年县域年度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在变量选择时,用县域内的生产总值代表产出,表示县域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用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代表资本投入规模,表示县域的金融发展水平。由于县域内的存款总额也是代表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以县域内的存款总量代表县域资本投入规模,与县域内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共同表示县域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二)实证检验首先,对县域内的生产总值原始数据序列和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县域内的存款总量进行对数平滑处理。对数处理后的县域内的生产总值用符号GDP表示,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用符号LOAN表示,县域内的存款总量用SAV表示。其次,对变量GDP、LOAN和SAV的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6.2统计软件,对GDP、SAV、LOAN序列进行了分析。对各统计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是,各统计变量的t统计值均大于t统计量的临界值,表明原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对原序列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从GDP序列一阶差分看,因为-2.889400<-3.004861,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GDP的一阶差分序列拒绝原假设,即GDP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从LOAN序列一阶差分看,由于-3.332221<-3.632896,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有假设,LOAN的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从SAV序列看,其一阶差分序列存在单位根,SAV的二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序列。上述分析可知,GDP与SAV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与存款序列之间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GDP与LOAN的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且同阶平稳,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基于DHSY模型构建GDP和LOAN之间的基本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模型可以看出,县域内的前期GDP对当期GDP增长的影响较强,影响系数达到0.846769,表明前期GDP对当期GDP的传导值达到0.846769倍,说明当期GDP的增长对后期GDP的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金融机构的前期贷款对GDP的影响是正的,且贡献系数接近18%;而当期贷款对当期GDP的影响为负,表明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此结论与经济现象相吻合。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GDP与LOAN之间是否存在伪相关关系。经检验,得到GDP序列和LOAN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如表3所示蒽从表3看出,贷款不是GDP成因的概率为0.0320,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县域金融机构贷款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而GDP不是贷款成因的概率为0.1196,表明GDP增长不是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但GDP的增长对贷款量增长的影响作用明显,表明GDP的增长也会带动LOAN的增长,此结论同样符合实际经济现象。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撤出县域地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信社、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本课题利用中国人民银行鞍山中心支行提供的完整的鞍山县域金融机构1990~2013年的贷款额与县域GDP数据,构建GDP与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变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模型的相关系数(R)=0.996751022864792,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很高。决定系数(DC)=0.993512601582009,表明模型的精度极高。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见,x4(建行)的系数a4为负数,表明建行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为负,呈现历年减少趋势。除建行以外,其它各商业银行与农信社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它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正向的。其中X1(工行)、X2(农行)、X3(中行)的系数都很小,表明这些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小;X2(农行)的系数最小,表明农业银行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与其战略定位相一致的作用。X5(农发行)的系数为0.1,表明与其它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比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更大的作用。在鞍山地区,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到达53%,成为县域金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次是其它商业银行包括鞍山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它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30%以上。

二、基本结论

(一)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互相促进模型分析看出,县域GDP与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同时,GDP的增长对贷款量增长的影响作用明显,这说明县域金融供给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GDP的增长对贷款量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表明县域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有力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县域经济的增长又能带动县域金融机构对县域地区增加资金投放,二者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二)大型国有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弱化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出现负贡献的现象,这表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职能明显弱化。这一分析结论与鞍山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实际相吻合。中国人民银行鞍山中心支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4~2013年,鞍山县级和县级以下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大规模撤并调整,有效性贷款机构大幅度缩减,县域金融机构对县域地区的存贷比由1994年的97.8%下降至2013年的34.1%;1994年以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五大国有银行的存贷比高于1,表明对县域的贷款投放高于存款的吸收。具体统计数据见表4。五大国有银行吸收的县域地区存款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对县域地区的贷款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自2008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地下降。

(三)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银行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鞍山县域地区,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鞍山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共同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模型数据分析表明,在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信社、鞍山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80%以上。其中,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高达50%以上,成为促进鞍山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表5显示,鞍山的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银行(鞍山银行、村镇银行)在服务县域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存贷比基本在50%以上,对县域的贷款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随县域存款量的不断增加,存贷比也随之增加,表明农信社、鞍山银行、村镇银行等县域金融机构始终以服务县域经济为核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促进县域金融发展的对策

实证分析表明,大力发展县域金融是解决县域金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断退出农村地区,县域金融服务渠道萎缩不畅、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突出。为此,对促进县域金融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县域金融制度创新,促进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金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金融资源能够在管理层实现共享[4]。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鼓励县域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保险、担保机构与县域民间金融进行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渠道形式,探索构建综合性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体系模式,形成县域银行类正式金融服务渠道、民间非正式金融服务渠道、保险与担保体系统一和谐的多渠道体系兼容的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体系,实现渠道体系资源与结构的优化,有效发挥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县域金融制度创新,促进县域各类金融服务渠道的融合,创新渠道形式,优化渠道结构,完善服务功能。

(二)构筑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县域资金流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构建由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或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组织与民间金融组织和谐共存、层次分明、功能补充、结构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6]。通过政策引导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发挥民间金融在服务县域经济中的重要补充性作用。积极促进县域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服务县域经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加快县域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县域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金融需求的发展,深入研究县域金融市场特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县域金融需求。积极推行各种创新性的信贷模式,设计适合与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错位竞争、差别服务,避免金融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积极开拓服务县域的中间业务或理财业务品种,满足县域居民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创新担保方式,建立有效的担保体系构筑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为畅通县域金融服务渠道提供有效保障。县域金融机构要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通过探索“银行+信用村+农户”“银行+合作社+社员”“银行+公司+农户”或“银行+担保公司+农户”“银行+特色项目+农户”等模式,实现商业银行在支农服务方面多品种“集团作战”方式,化解市场风险[7]。探索发展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的信用共同体,加快担保方式创新,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县域担保体系,增强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功能。

(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在中央政府“三农”政策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要在差别性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等制度支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向县域地区延伸,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渠道作用,满足县域中小企业来自各类金融机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利,刘传富.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呼唤多元化县域金融服务体系[J].农村经济,2006(12):73-74.

[2]陈文胜,王文强,陆福兴.县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战场[N].光明日报,2014-08-02(5).

[3]王姣,宁媛媛.辽宁省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强化研究[J].农业经济,2013(8):29-30.

[4]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34-35.

[5]郭艳玲.县域金融需求与供给趋势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1):41-44.

[6]马小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76-77.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县域经济;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0-0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县域中介组织不全,信用担保公司实力不强,创业基金规模小,融资担保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不真实,大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手续费,采取银行内部评定,没有让企业交给真正的中介机构去做;资产验资、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缺乏行业约束,报告失真,少有问责,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淘汰机制与行业品牌,公信度不高。

3.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4.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二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联动,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正确认识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强,金融强;金融强,经济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是风雨同舟、互荣共进、相得益彰、水涨船高的关系。二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应审时度势,积极行动,摒弃“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为县域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要主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研究,在适度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着力点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县域中小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常研究和帮助金融部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为金融部门排忧解难。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战略,促进金融和县域经济共同发展。

2.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县域金融机构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善于为中小企业营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同时,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对信贷需求增大与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财政扶持等,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一批专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以尝试由地方和企业出资,地方财政提供启动资金,收取企业会员费、准备金和担保机构的经营收入作为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同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扬,王国刚,刘玉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

[3]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

[4] 雷和平,林之诠.对陕西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N].金融时报,2005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城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城镇建设中,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县域经济结合了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将工农业交汇在一起,以农业为基础,城镇环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水平与现代化生活为中心,缩小城镇生活差距,提高农村人民医疗、教育、养老、业余文化等整体水平。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经济,且距离在越拉越大。(2)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城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存在着城市与县城争资源、争资金等问题,城市与县城相互独立;第三,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配套关系。

2.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相比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相比所拥有的先天条件较为匮乏。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的差距、生产资源的差距、交通环境的差距、人才培养机构的差距、医疗环境的差距、现代化程度的差距等。由于改革开放大量的内地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他们为我国沿海城市的建设贡献了全部的青春。相反,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农村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这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多村落由于人口的转移变得荒废甚至消失。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从目前来看,多数地区县域工业的发展速度慢、总量过、档次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多数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的初加工就直接流向市场,真正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寥寥无几;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县域工业的发展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非规范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污染严重,市场前景不广阔;自有资金有限,偿债能力低,部分民营企业家甚至缺乏还贷意识,信誉度低。

二、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口数量,发展好县域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东南部沿海城市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已经发展出了多个国家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其生活水平好、劳动收入高,促使大量内地农村劳动力涌向东南部,这拉大了内地农村与沿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差距。为此,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我们当下解决城乡差距,均衡发展的关键。要想使县域经济具有跨越性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要从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

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地区农业优势,将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大农业,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区域整体农业特色,通过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和先进农业经验,丰富产品类型,不断创新,发展农业产业链,形成县域整体农业品牌,提高产品价值,培养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2.发挥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其企业经营结构清晰,企业经营体制灵活,在市场的经济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是其发展的主体,对于中小企业的扶大做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将县域经济引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上。

3.利用本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县域整体经济

通过对发展较为发达的县域经济实例分析,县域经济成功之道是要利用本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可以从县域的地理位置、产品的竞争实力出发,通过优势放大,扶强做大,突出县域经济的整体特色,以品牌树县域,以特色发展县域,打造一体化经济体系。

4.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重要载体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沿海城镇发展的调研分析,由城镇工业组建而成的实体经济是城镇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城镇发展形成了密集型劳动产业结构,由此带动了城镇现代化建设、城镇医疗体制的完善、城镇教育的发展,这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目的,提成了城镇知名度,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突出县域经济优势,抓住经济第一竞争点

县域经济发展要具有实际性和可发展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经济优势,如何抓住经济第一竞争点和突出县域经济整体优势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要找到县域经济的重点优势项目,再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找到项目发展的切入点,利用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市场优势等脚踏实地稳步发展,促使县域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压倒性竞争优势,根据市场规律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完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秀峰.浅议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2010(8):78-79.

[2]王龙军.搞活县属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J].经济管理,2009(2):38-39.

[3]李丰.贫困县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王生铁.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活力之源[J].调查报告,2011(9):4-6.

[5]陈莉.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J].经济纵横,2007(8):53-55.

[6]齐力然.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J].中国中小企业,2006(1):8-10.

[7]吕永斌,蔡根女.论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J].商业时代,2009(9):30-31.

[8]鞠正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3):69-71.

第4篇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丘陵县域经济;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84-02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区域范围中,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丘陵区域在成渝经济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丘陵县域经济状况,对全区经济有重大影响。

一、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现状

目前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内丘陵县域人均经济水平偏低。虽然丘陵县域经济总量大,但人口数亦大,使得丘陵县域人均经济水平偏低。二是居民收入偏少,消费结构失衡,基尼系数太高。在丘陵县域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主要是食品支出,人均衣着消费、人均教育和娱乐消费等方面所占比重比较小。三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间结构的失调,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亦不合理。四是农业资源缺乏,人地矛盾激烈。丘陵地区是成渝经济区内农业资源特别稀缺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水力资源短缺、可开采的矿产资源很少。

二、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构成要素的制约因素

1.资源匮乏。区域内丘陵县域人口密度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缺乏。社会经济资源也相对不足。

2.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内丘陵县域基础设施发展有待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通讯设施、电力电网建设等都处于低水平状态。

3.劳动力素质比较低。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缓慢。而文化水平和能力相对有优势的劳动力,往往外出务工谋生。

(二)区域内丘陵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间结构的失调、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落后是其产业结构发展的低水平的明显表征。

1.丘陵县域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间关联度低。农产品基本上都没经加工直接出售,没有与加工业有效衔接。第二产业中纺织、酿酒等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分布散、生产能力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中市场、金融等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配套性差。

2.丘陵县域第一产业中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第一产业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产业内部结构简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缓慢。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3.丘陵县域二次产业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二次产业的制约因素有:一是工业企业技术档次低、综合实力弱。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水平偏低。三是工业布局分散,集中度和集聚效益低。四是科技投入不足。

4.丘陵县域三次产业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第三产业相关的基础条件薄弱,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邮政业务总量、住宿餐饮业设施、医疗卫生设备的人均拥有量都不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平衡,仍然是以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为主。

(三)区域内丘陵县域城镇化受阻

在区域内丘陵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配条件差,小城镇建设进程缓慢,无法发挥县城的积聚效应。二是大多数城镇没有形成支柱性产业。多数城镇没有强的产业经济的支撑,区域经济中心尚未形成。城乡之间没能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偏少。三是劳动力流动存在制度障碍。城乡户籍制度的客观存在,对城乡人员流动形成障碍。

三、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一)丘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丘陵县域经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深化区,提高内需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结构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重视县域发展。“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从古到今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

(二)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

当然,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制约。目前,丘陵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尚处于外延扩张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明显。区域竞争激烈。全国各个区域间的竞相发展态势,使成渝经济区面临更广领域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区域内各县域间对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也会加剧。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基尼系数偏大。

四、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区域内丘陵县域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1.促进第一产业科学发展。丘陵县域应立足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把一般农产品做好,优质农产品做大。

2.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继续扶持做大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注重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

3.培育特色第三产业。应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开发丘陵地区自然景观,发掘旅游价值。

(二)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

区域内丘陵县域深化国企改革,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一,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国有企业坚定地进行所有制改革,让企业走向市场,激发企业活力。第二,要引导大的民营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第三,要加快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模式的建设,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提高丘陵县域城镇化水平

根据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在其城镇化过程中的特点,应从优化相应的制度入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丘陵地区城镇化建设。第一,强化县城经济中心地位、发挥县城聚集作用。加快完善丘陵县域城镇体系。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用产业支撑城镇化。引导企业向城镇集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第三,破除城镇发展的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以二元结构为基础的制度都是城镇化的严重制约。

(四)加强丘陵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县域要努力提高硬件设施水平、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重点建设改善水利、交通、生态和能源等县域基础设施条件。水利设施要各种规模合理搭配,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交通建设应使出口路、经济路、资源路、扶贫路合理搭配,以适应丘陵地区县域资源的分布状况;生态建设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新增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能源建设应以缓解丘陵地区能源的紧张为当前最迫切的目标,并坚持新建能源设施与改造原有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五)重视人力资本培育,提高人口素质

区域内丘陵地区人口密集,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应大力培训农业劳动者,提高其职业技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向城乡青年推广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工商业发展的技术知识。搞好提高人力资本的相关服务。一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二是疏通劳务输出渠道。三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强化劳动力市场规范,建立健全民工维权体系,依法保护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培养支持农村实用人才。丘陵县域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五、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资本培育。这样,才能发展丘陵地区县域经济,从而支撑整个区域内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2]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张秀生.区域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熊小刚.翁贞林“环鄱阳湖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及评估[J].商业研究,2008,(6).

[8]林皆敏.山区县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实证研究——以闽北松溪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1).

[9]郝国彩.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城市开发,2004,(7).

[10]罗崇.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J].求实,2004,(1).

[11]刘世庆.川渝毗邻地区:四川的差距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8,(1).

[12]胡新艳,罗必良,罗明忠.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及其结构演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6).

[13]Feeney]Feeney L, Nilsson M. Investiga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in an Ad Hoc Networking Environment[EB/OL]..

[14]Clementi A,Crescenzi P,Penna P,Rossi G,Vocca P.On the Complexity of Computing Minimum Energy Consumption Broadcast Subgraph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规划;经济发展;德阳市;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德阳处在成都平原东北部。是成渝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省会成都市经济区内重要的增长极。同时,德阳还是四川省重点规划在建百万人口城市。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方面都有良好的优势。在其所拥有的自流灌区的情况下,造就了粮、棉、油、i、蚕、菸优良生产,并创建了蔬菜、生猪、家禽等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农业品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业方面,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等均在德阳,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在2016年,德阳第二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对其贡献率高达58.7%,充分发挥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第三产业在2016年增值了556.5亿元,相对2015年来说提高了9%,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二、德阳市县域经济实例分析:

据2015年四川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在市、区生产总值排名中,德阳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三,为1513.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199.33亿元、900.13亿元、414.5亿元。与2013年相比,三次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5%,7.8%,和12%,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增速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对德阳全市六个县(市)2015年经济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得出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位居全市一位的是旌阳区,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56亿元,同比增长4.3%,处于最后一位的是罗江县,在六个县(市)中,中江县的第一产业占据全市第一产业38%,旌阳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据全市的29.2%和33.3%。同去年相比,绵竹市的第一产业增速最大,达到了7.4%,在第二产业中,罗江县同比增长4.5%,而德阳市旌阳区同比下降3.4%,第三产业中,各县(市)均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其中罗江县达到了24.2%。总体来看,各县(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各县经济实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从2001年开始,当年第一产业产值64.5亿元,增长速度为2.4%,一直到2015年的产值208.2亿元,增长速度4.4%,德阳市这15年来,第一产业产值保持小幅度的增长,增长速度除去08年受到地震影响,而呈负增长外,其余年度均波动增长;同样,第二、三产业也呈现相似的增长态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由2001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03.3亿元,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也由2001年的84.4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14.5亿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对比德阳各县产业结构比例,发现德阳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低,发展还不够。德阳市农业发展缓慢,在产值和增幅上落后于二三产业,2008年受到地震影响对第一产业影响更大。由此可见,德阳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德阳是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一三产业在比较缓慢的增长。

三、推进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德阳市是以工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并且工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重。但是,伴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生长势头不可阻挡,也会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下面就对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县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根据德阳市县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所以加快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自从08年地震以后,第一产业的发展更是缓慢,所以必须加强和巩固农业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多样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成长。粮食生产是基础,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是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优良的粮油、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基地,巩固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如小家禽、水果、干果、中药材等,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模式。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从多功能的角度充分开发农业。

3.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打造城市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做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大型会展专业公司促进会展经济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花卉旅游,突出旅游特色。

4.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实施严格的保护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强化节能减排意识,资源高效使用,强化生态环保环节。

5.重点打造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二重重工业园和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及相关配套产业园区,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的集群发展。推动传统机械生产行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引导化工行业向清洁高效生产方向发展;加快完善集中度较高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6.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3],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认真编制,实施县域规划,加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对实现县域空间的有序,集约使用,实现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权.安徽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8.

[2]徐向泽.额尔吉纳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名族大学,2013.

第6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县域经济;政策;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所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是指在农业经济区域中,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区位和工业化程度以及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自然条件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低迷状态。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简述

我国经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一部分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就全国民营企业来看,小工业小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发展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依据国情和地方状况来分析,欠发达地区必须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来发展当地的经济。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范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在实质上,县域经济便是农业经济。然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我国来说,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指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就东、中、西各地区部分来说,也有比较言的发达与不发达之分。县域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政权的重要一环。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当前,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等找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才是当务之急。

二、制约县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行政体制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调控经济的能力也越来越弱。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只能是求助上级政府或者是被动应对。市管县的体制使得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不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政策因素的制约

一是土地政策的制约。国家收紧土地闸门,使县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的优势基本丧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二是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的金融环境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3.自身因素的制约

县级财政大多是吃饭型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制约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的“短腿”和欠缺,致使一些客商和项目无法落地,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策略

1.以县域扩权为突破口,增强县级发展的自

我国是农业大国,下辖农业县很多,我们可以先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地级市中选取若干县(市)进行县域扩权的试点,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凡是县(市)能办的事,都放手让县(市)去办。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市)更大的自,最终实现地级市和县级市在行政级别上的平行的改革目标。

2.以破解县域用地为手段,适当放宽土地使用权

目前县域中的土地性质大多是基本农田,按照国家土地政策的规定,是不允许改变基本农田的使用性质的,这无疑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政策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适当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建议在保持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占补平衡”的办法,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土地环境,以提供县域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县域经济融资难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品的问题,金融部门应该积极推出和发展动产抵押业务,对于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开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展业循环贷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等,并不断提高贷款的上限。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县域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色信贷服务,逐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

4.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断头路建设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围绕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抓好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推进一批低碳产业和战略新产品等项目。

总结

因此,必须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慢”就是“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转型振兴,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赶超崛起,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东青.泰安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县域经济是连接国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主要结合点,指以县级行政划分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在整个经济体中是结构功能都相对独立,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产业,县域经济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密不可分,县域是“三农”问题集中体现的区域,也是整合“三农”措施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对经济资源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优化配置,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然承担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效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县域金融信贷供给不足,严重制约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研究如何有效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日趋增强

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4个县市进入百强,分别居第34位、74位、84位和99位。2010年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百强的排名中,这四个县市再次进入百强,名次却分别提高到25、65、73、92位。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的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醴陵县4个县市进入百强的第18、64、68、98位,又有所提升,这表明湖南经济在走过“弯道超车”的跨越之后,县域经济实力在日趋增强。

(二)特色化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增长点

一是“工业强县”模式。望城县坚持工业主导、城乡统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食品医药、机械制造、有色金属三大产业集群,形成了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出版印刷三大优势产业。醴陵市则打造以陶瓷和花炮作为产业增值的优势。二是“资源富县”模式。如冷水江锑矿采、选、炼及加工业居世界第一;花垣县依托锰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工业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移;凤凰、韶山等县市充分发展旅游经济,凤凰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0%。三是“民营活县”模式。邵东县大力实施“兴工旺商”、“民营主体”发展战略,目前,拥有以小五金、铸造、打火机、皮革加工等10大行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2.4万家。2008年,全县民企实现工业总产值174.9亿元,完成税收3.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7%。

(三)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

一是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2009年末,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849家,带动规模种养农户140万户。二是工业化发展大力推进。2009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7.9%提高到39%。全省县域兴办各类工业、农业、科技和物流园区80多个,入园企业6200多家,园区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超过三成以上,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县域金融服务需求改善,对经济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县域经济新发展带来了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贷款需求总量快速扩张,支持重点集中,期限更长,额度提高,服务领域更为广泛。全省县域重点企业贷款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农产品流通等五个方面。在期限上,生产经营周期的变化对中长期贷款需求明显增加,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在额度上,规模种养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小额农贷向大额贷款需求转变。服务产品上,POS消费、个人理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非信贷金融产品的需求快速扩大。

二、金融支持下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信贷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投放区域不均衡,投放用途受限制

县域贷款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仅29.8%,远低于县域GDP占比66.2%,贷款增速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77.2%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66.5%的农户反映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资金矛盾主要集中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领域;从地区看,大湘西等欠发达地区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农户借贷资金用途广泛,农村信用社受信贷资金用途限制,难以满足农民对借贷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农户贷款需求的最重要原因是生产或做生意本钱的需求(占44%)。另外,就是治病(17%)、子女教育(14%)、建房或装修需求(12%)。

(二)县域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致使贷款需求难以满足

第8篇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9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金融抑制

由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明显,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以及农民贷款难的现状都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十精神为指导,深化改革县域金融机构,有效遏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积极动员县域居民储蓄并促进其向投资的转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资本支持,同时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发挥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中国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乃邦之本,县乃国之基”的说法,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是农村人口,基本上居住在县域经济范围之内,因此,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局。

(二)县域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关于县域金融的功能,有这样的表述:“金融的最主要功能是将社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获得金融支持的前提之一是具有投资回报的潜力……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应主要依靠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的使用必须坚持回报性和可持续性,前提是市场化运行……所以对‘三农’的支持或‘反哺’从根本上讲必须依赖财政力量,其他人力、物力、金融的支持都需要财政的补偿……我国农村目前虽然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但和城市一样,也需要所有家庭都具有创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都需要金融支持。”2

(三)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货币金融变量在实体经济中只充当“面纱”角色,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现代经济学派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关系,或是促进或是阻碍,在二者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上存在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显著,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面对的是高度开放的环境和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因而很少以特定区域为对象来研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外没有县域金融的概念,但对可以构成县域金融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研究较多。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基本上无区分,因此,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弗农・拉坦认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是逐渐损害了金融市场的生存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衰退。苏布拉塔・加塔克认为,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国内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同时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条件并不一定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基本情况

目前,认清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找寻金融支持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而县域经济又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一种弱势经济,要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找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用不到全球3%的GDP生产能力解决占全球1/9的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任重道远。

(一)资金制约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本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或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条件下,解决资本约束的最有效途径都必须重视和发挥金融的调节作用。在中国,偏颇保守的金融管理制度使县域经济发展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使“三农”发展全面搁浅,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危机。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1995年为7.10%、1996年为2.90%、1997年为4.40%、1998年为5.10%、1999年为4.90%、2000年为5.10%,这同农业15%的GDP贡献以及62%的人口、66%的劳动力和90%以上的国土维持面积不相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目前,不仅县域企业融资困难,而且县域‘资本失血’和‘资金倒流’现象非常严重……县域内的某些自有资金由于趋利性流向大中城市……财政出资太少,自我积累太慢,银行贷款太难,社会集资太险,唯一的途径是外力突破-招商引资,但是县域招商引资的环境无法同市辖区相比。”3资本准备不充分、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抑制现象明显

农村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到城市,造成“失血”,使县域资金供给的来源短缺,并且长期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我国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滞后,一方面和我国金融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上重城市经济、轻农村经济的思想偏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我国县域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县级政府财政单薄、金融抑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广大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着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收缩涉农业务的现象。例如,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不再承担县级以下农业贷款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在流通环节支持粮食收购;截至2010年10月,邮政储蓄银行仅在全国29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县域覆盖面积微乎其微。

三、现行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马克思说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高度融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没有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的经济不可能有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我国县域金融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金融运行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金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的资金供给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功能金融机构设置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单一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所需多样化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供给的矛盾;国家对县域经济的政策倾斜与金融操作歧视的矛盾。

形成目前县域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局面的原因既有经济、金融方面的,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还有体制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宏观发展战略上国家对县域金融重视不够。在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对县域经济这一层次重视不够,政策扶持不力,使县域经济及其结构调整在金融支持上遇到了障碍,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二是金融企业本身素质限制。我国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远高于国际正常水平,而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使我国金融业疲于应付,没有精力来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问题。加之目前县域金融机构信贷

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差,导致政府、银行和企业关系紧张,阻碍了县域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部分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给县域金融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五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受产业政策的限制,金融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无法作为,一些较好的项目因规模较小而批不下来,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因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而前景黯淡。

综上所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目的。要解决金融抑制问题,如何“开源节流”很重要,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县域资金的回流机制并扩大渗透力度,综合治理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县域金融创新,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信用环境。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国家财政、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中长期农业发展债券,对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3,(07).

[2]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韩守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安徽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2,(09).

[4]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6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6]许桂红.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杨荫凯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脚注:

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第10篇

【关键词】 县域经济;层次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开放的、功能完备、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河南省共有108个县及县级市,全省县域总人口8068.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3.9%。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GDP已占全省GDP的68.8%,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对河南而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缩小与先进省份发展差距显得尤其重要。对河南县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进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对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有助于合理规划河南特别是苏中落后地区未来的发展,更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能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建议。由于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各学科研究切入点的差异性,研究方法亦多种多样。

本文将从河南省18地市中分别选出一个县(市)作为样本,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分析。

二、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全面、客观地考核与评价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建立有5个评价因子、23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A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B1为综合经济实力;B2为农业发展实力;B3为生活质量;B4为投资水平;B5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C1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C2为利税总额(亿元);C3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C4为地方财政收入(万元);C5为工业增加值(万元);C6为产品销售收入(万元);C7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C8为第二产业产值(万元);C9为第二产业比重(%);C10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C11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C12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C13为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C14为粮食总产量(万吨);C15为第一产业比重(%);C16为第一产业产值(万元);C17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万元);C18为卫生机构床位数(床);C19为教育事业费(万元);C20为固定资产投资(万元);C21为农村用电量(万千瓦小时);C22为第三产业比重(%);C23为第三产业产值(万元)。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表1指标权重

(二)评价原理

为了使具有不同量纲的量能进行比较,需对数据做适当的处理,把所有数据都压缩到区间[0,1]上。标准化通常用平移・标准差变换。设xik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k个指标数据(i=1,2,…,n,k=1,2,…,m),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为:

xik'=■ (i=1,2,…,n,k=1,2,…,m)

其中xk=■■xik,sk=■2。

如果所得到的xik'还没落在[0,1]上,对xik'进行平移・极差变换 (k=1,2,…,m)

将原始数据用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替,再将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乘以相应的指标权重后再相加,即可得到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值:vis=■?棕istxist,其中xist为第i(i=1,…,n)个样本第s(s=1,…,p)个评价因子的第t(t=1,…,q)个评价指标,?棕ist为相应的权重,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可以将各评价值乘以100。将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再相加,得到各个样本的综合评价值:ui=■?棕isvis,其中,?棕is为评价因子的权重。

(三)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测评

本文以河南省18县(市)为样本进行分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08及有关统计数据,采用上述方法得到各县(市)的评价值(如表2所示)。

表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

从综合评价值看,河南18个县(市)综合评价值的平均值为31.46165,综合评价值大于50的县(市)仅占11.1%,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从各评价因子来看,第三产业评价值的平均值最大为37.36771,生活质量次之为32.58768,投资水平最低,仅达到24.64169。这表明尽管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比较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使得县域经济充满充满发展的活力。较高的生活质量一方面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农业的支持。较低的投资水平抑止了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一个原因,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导致了较低的投资水平。

从各县(市)的综合评价值以及各因子的评价值来看,豫中西部和豫西南的县(市)的各项评价值普遍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豫西北部各县(市)的评价值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经济实力较强。总之,河南县域经济呈现出由西北到东南的梯次差异。

三、河南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一)河南县域经济的模糊聚类

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模糊聚类分析,是从模糊集的观点来探讨事物的数量分类的一类方法。近年来,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地理分区与地理事物分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将运用文献所述的模糊聚类分析法,采用前文所标准化过的数据,对河南18县(市)进行聚类分析。

用绝对值减数法求得模糊相似矩阵

由于

故R8即为所求的模糊等价矩阵

根据模糊等价矩阵,当?姿取不同值时,得到的分类结果是不样的,例如,当?姿=0.741时,18县(市)可分为13类;当?姿=0.664时,可分为9类。结合各县市的评价值以及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取 ,分为8类比较好,具体如下:

第一类:巩义市

第二类:偃师市

第三类:尉氏县、汝州市、林州市、辉县市、沁阳市、濮阳县、禹州市、临颍县、灵宝市、镇平县、项城市

第四类:固始县

第五类:淇县

第六类:永城市

第七类:上蔡县

第八类:济源市

(二)聚类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分类结果:

第一类是巩义市。巩义市位于郑州、洛阳两市之间,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巩义市的矿产资源丰富,依托着资源优势,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经济超强县市,在河南所有县(市)中一枝独秀,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河南诸县(市)之首。

第二类是偃师市。偃师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地理条件优越。偃师市是河南省首批10个小康达标县(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

第三类包括尉氏县、汝州市、林州市、辉县市、沁阳市、濮阳县、禹州市、临颍县、灵宝市、镇平县和项城市等11个县市。从表2的数据计算可知这11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均低于18县市的平均水平30.94333,综合评价值也都低于平均水平31.46165。这些县(市)主要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且,这些县(市)除辉县市外投资水平也都比较低。但这些县(市)也都有各自特色的产业。

第四类是固始县。固始县位于河南东南部,是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其综合经济实力和农业发展实力都比较强,曾连续五年跻身中部百强县。

第五类是淇县。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其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旅游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第六类是永城市。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凭借其较强的农业经济实力,永城成为国家、省小麦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基地。同时,伴随着一浪高一浪的以煤炭为龙头的永城“黑色经济”的开潮使其成为全国五大工业用煤基地和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

第七类是上蔡县。上蔡县位于河南东南部,交通便利,县域优势比较明显。其工业企业发展迅猛,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第八类是济源市。济源市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铅锌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工业基础比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2008年济源市人均GDP达到6224美元,位居河南第一位。

四、结论及建议

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对河南18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从综合评价角度各个因子评价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助于对各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定位,对河南县域经济的空间上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结合评价结果将18县(市)分为八类,并详细分析了各个类型的特点,所得结果客观,可信度较高,比较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张振江.河南县域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模式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207~7213

第11篇

【关键词】张家口 县域农业 财政政策

一、张家口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各县(市、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如果对照省内甚至国内同类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张家口市县域经济的规模还是较小、实力也不够雄厚、效益也很低、同时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够均衡。从县域经济的规模来看,张家口市下辖的县(市区)没有一个能够挤入河北省县域经济规模排名的前五位,更没有一个能够跻身全国经济规模百强县;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张家口市各县(市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既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达不到河北省的平均水平;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来看,张家口市县域经济的结构水平较低,不少县(市、区) 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在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时难免受到冲击,影响总体经济竞争实力的提高;从县域经济的效益来看,张家口市各县(市、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很低,人均财力约占全国县(市、区)的平均水平的80%,与经济发达区域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县(市、区)相比,差距很大;从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来看,张家口市所辖的县(市、区)中,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半山区其次,深山区则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地处深坝上的康保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张家口市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区位资源的制约

作为处于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大市,张家口市的水资源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用水每年需要财政拨付大量资金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

(二)保留着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模式,利润率很低

在张家口市所辖的各县(市区)中,虽然有不少地方发展了农业产业化,但由于实行粗放式经营,大量浪费水资源,并且对环境的污染较重,所以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导致产业发展落后。

(三)产业链条不完整,制约其扩大发展

在张家口市各县(市、区)中,无论是农业,还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加工业,基本上都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处于孤立的发展状态,一旦受到外界市场的冲击,马上就会衰落下去。

其实,张家口市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农业财政体系的混乱。自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系以来,张家口市上划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收入达到几十万,过多的上划收入使县(市、区)财政自给率严重降低,基层可用资金明显减少。然而,基层农业财政的支出负担却不仅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由于基层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态,张家口市县(市、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县(市)还没有健全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大部分县(市)的农民缺乏应有的医疗保险。

三、健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财政政策

(一)健全农业财政的纵向调节体系,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动力

为应对现行财政体制中基层财政上划过多,基层政府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和保护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对现行的分税制农业财政体系进行微调,以提高基层财力水平,对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支持和动力。其一,现行的分税制收入应该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将财力适当地向县级倾斜,以提高县级财政的总体实力。其二,遵照财力均等的原则,适当调整现行的转移支付财政资金制度。这就需要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所占的比重,加大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必须按照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按照财力均等的原则,重点解决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标准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重新确立资金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健全农业财政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县域经济纵深化发展的步伐

1.充分肯定并持续保持分税制农业财政体制通过减负增收对农民产生的激励效应,继续坚持不懈地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农民发放财政支农补贴的方式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针对农业公共财政支出问题,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费用、治理水土流失的费用、解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用水的费用等,可以采取农业财政投融资的方式解决。3.针对县域经济产业链条不完整的问题,采取财政贴息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县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县域经济产业链条的延伸及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4.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解决因资金分散使用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健全农业财政的扶贫机制,保障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据统计,截至2005年,张家口市贫困人口超过一半,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更高。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扶贫帮困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

在健全农业财政扶贫帮困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财政的公共投入机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农业财政的社会性投入应重点集中到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开展、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以保证农村社会事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农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模式、启示与政策建议——对山东省平度市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1(03).

[2] 范柏乃,段忠贤.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探索,2011(01).

[3] 李霖洁.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从东西中部农业发展的差异看财政支农的低效用[J].经营管理者,2010(19).

第12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模式;特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25-0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域经济在东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极不平衡,这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的实现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极大地影响了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因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等等都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整体水平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占用经济资源较多,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东北地区在资源占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高,但资源的贡献度较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东北三省的县域土地面积平均占区域总面积的88.5%,县域人口平均占区域总人口的63.9%,其中,土地面积占到了区域土地面积的八成,人口总量占到了区域总人口的六成,这说明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资源在东北地区经济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整个地区县域经济所创造的产值却与其所拥有的资源不相匹配。2005年,东北三省县域经济创造的GDP为6 693.5亿元,仅相当于三省GDP总量的17 140.8亿元的39%。而全国县域GDP占全国GDP总量比重为55.2%。通过比较可以可以看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8.3%、5.7%和29.9%(见图1)。

(二)经济规模小,收入水平低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三省的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经济规模较小,收入水平偏低。2005年,辽宁省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为67.3亿元,吉林省为43.6亿元,黑龙江省为29.8亿元。东北三省县域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为46.5亿元。其中,只有辽宁省的县域生产总值规模高于全国43.86亿

图1东北三省县域GDP占全省GDP比重与全国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县域经济网省略;《吉林省统计年鉴2006》;《辽宁省统计年鉴2006》;《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6》。

元的平均水平,而吉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黑龙江省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见下页图2)。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GDP平均水平164.7亿元相比,则差距非常明显。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辽宁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12 432元,吉林省为9 361元,黑龙江省为8 221元。东北三省平均水平为10 004.7元,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9 470元,但与中国的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如果结合东北地区县域的人口比重来看,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产值与其人口比重极不相称。2005年数据显示,辽宁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是56.9%,而县域GDP仅占全省GDP的36.9%,两者相差20%;吉林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是69.8%,而县域GDP仅占全省GDP的49.5%,两者相差20.3%;黑龙江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是65.1%,而县域GDP仅占全省GDP的25.3%,两者相差高达到39.8%。东北三省县域人口比重与GDP比重平均相差26.7%,比全国高10.95个百分点。这说明,东北三省县域人口创造的产值与其所占人口规模不相匹配。

(三)综合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评价结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基本排名一般。辽宁省得分1 401分,等级为Ⅲ,排在全国的第八位;吉林省得分为1 166分,等级Ⅲ,排在全国的第十三位;黑龙江省得分836分,等级为Ⅳ,排在全国的第二十二位。

第七届全国县域百强县评选,东北地区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只有五个,并且这五个跻身百强县的县(市)都来自辽宁,而吉林和黑龙江省没有一个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即使排进全国百强县的五个县域,其在全国的排名也比较靠后。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大石桥市分别排在全国百强县的第三十四、三十六、六十四、六十七和八十四位。可见,东北地区的县域整体竞争力较差。

(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

东北三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辽宁省的沿海地区,而由南到北向东北内陆延伸,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递减的。三个省之间,辽宁省的县域经济水平较好,吉林省次之,而黑龙江省最差。由于,在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县域之间的差距十分显在。例如,2005年,辽宁省的海城市创造的生产总值为266亿元,而黑龙江生的孙吴县仅创造3.84亿元的生产总值,前者是后者的69倍多。整个东北地区GDP超过100亿的县只有16个,而大多数县GDP在10亿~50亿左右(见下表)。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农民纯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不仅在每个省内部县与县之间差距较大,在整个东北地区每个县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例如,在黑龙江省,农民纯收入最低的汤原县仅有918元,而最高的绥芬河市则达到5 095元,后者是前者的5.5倍。如果将黑龙江省汤原县与辽宁省长海县相比,这一差距更大。辽宁省长海县的农民纯收入达到15 012元,是汤原县的16.35倍。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根源在于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发展思路。为此,我们提出了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模式。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模式就是在核心区的局部边缘区内以县域中心镇为依托,建立次级核心,通过极化作用聚集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通常遵循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化实现;二是通过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对此,我们提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找寻资源优势,坚持特色经营

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关键是要实现县域经济在地区的极化作用,但是,由于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实现极化作用,首先必须依靠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挖掘、培育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发展特色经济主要是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取得比较优势,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东北地区广大的县域农业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不乏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因此,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应立足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特色经济首要的任务是对自身拥有资源的挖掘,寻找自身拥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并对其加以培育,使之形成资源优势。通过集中生产,不断强化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区位优势,进而实现极化作用,吸引更多的其他地区资源。

1.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深入挖掘特色资源。特色资源并不一定是现存的生产资源,有些特色资源可能来自于不是显在的民间习俗、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应该学习日本的大分县等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搞一场群众运动,深入挖掘民间可利用的资源,这样才能发现县域经济自身不同寻常的资源。

2.利用基础条件,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特色产业主要是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东北地区各县(市)的产业规模不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资源挖掘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于能否充分挖掘现有的生产潜力,以便在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情况下,适时采取措施,推动产业的壮大与发展,使之形成自己的特色。

3.加强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个县域的特色资源可能不止一个,但是要想使之成为规模、形成产业,需要对资源加以整合,并实施针对性开发,逐渐做大做强,使产品形成系列、形成体系。

4.突出特色资源地位,下大力气加以培育。特色资源一经确认后,需要加以培育,形成资源优势,这就要求为资源优势的培育做好大量的服务工作,切实为特色经济的发展开绿灯、保驾护航。

(二)集中优势资源,走专业化道路

集中优势资源、走专业化道路是与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功能分不开的。县域经济的资源有限,在区域经济中处于城市经济以外的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受城市核心经济的领导和支配,生产更多的是要参与到核心经济的链条当中。因此,集中优势资源、走专业化道路是县域经济构建自己的产业体系、形成区位优势、带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实施特定农产品产业化的道路。东北地区许多县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较为适合农业生产,而且有许多县(市)经济发展还处于依托第一产业为主发展经济的阶段,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在这些县(市),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是第一产业,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做好市场选择,做强做大细分的农产品市场。二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提升产业扶持龙头。三要调整结构,扩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带。四要搞活流通,拓展市场。五要鼓励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制度化的调控体系。六要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七要大力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业产业化获得不竭的智力支持,从而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2.构建特定的工业产品生产体系。实践证明,在工业社会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东北地区许多县(市)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发展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县域经济工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影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工业化程度低,还影响县域经济的财政收入以及农村产业化的实施。因此,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决定县域经济能否发挥“亚核心”作用的关键所在。加快东北地区县域工业化进程对策是:一要实施专业化生产,集中优势发展特定工业品生产,以参与城市工业的产业链条,进而构建自己的生产体系。二要正确地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努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以发挥县域城镇化对农村资源的极化作用,适度发展小城镇。三要坚持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以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四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传统工业化所造成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等问题的重复发生,以行政立法,经济杠杆等手段,推动县域经济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3.构建特定的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服务业是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富民产业”,也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合理定位县域服务产业的市场目标,通过特定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二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在承接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提升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强竞争能力。三要统筹城乡商贸服务业规划和发展,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农产品进城建造桥梁。四要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业,搭建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产品的服务范围,扩大农产品的交流渠道。五要引导扶持建设大型专业的物流配送企业,延伸城乡和域内外市场,开拓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联系域内外乃至国内外商贸流通大循环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刘国斌,陈治国.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东北亚论坛,2007,(2).

[2]陈才,马廷玉,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尹义坤,刘国斌.日本旅游休闲农业经验对吉林省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8,(2).

[4]刘国斌,王彬.东北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5]刘国斌,赵儒煜.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Northeast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Guo-Bin

(Jilin University Quartermaster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