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时间:2023-07-27 16:2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第1篇

【关键词】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创新;商业模式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更加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多元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经济作为新型经济模式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全球化、透明化的背景下,海尔通过对经营模式的不断探究、创新,已经初步形成本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即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在经济虚拟化的今天,中国如何依托互联网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场无声战争。

一、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背景分析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于1984年创立于青岛,是当前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初步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887亿元,销售量第七次蝉联全球第一。

(二)海尔集团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核心主张,是指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形成被组织人员普遍接受认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历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创新已然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海尔员工普遍认为不断创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海尔企业文化的精髓。

(三)海尔集团发展历程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顺应潮流,才不会被无情淘汰。从1984年至今,海尔集团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多元化发展阶段,实施OEC管理模式,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兼并国内多家家电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坚持走出国门、出口创牌,在海外建立“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实施“市场链”流程再造。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坚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网络化阶段,海尔集团坚持网络化的市场和网络化的企业,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企业,继续探索“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

二、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分析

(一)所谓“人单合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企业经营模式变革的重要契机,新的经营模式应凸显网络化特性。海尔所探索的“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体现网络化特性的一种创新型经营模式。所谓“人单合一”,“人”,指的是认同海尔经营理念的所有人;“单”,并非狭义的商品订单,而是指商品所体现的市场用户需求。“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是一种将市场、用户和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由、自主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全球信息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实经济运行主要朝着全球化、信息化两个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爆炸式信息环境下,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透明化,而网络经济模式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产生并不断发展。网络经济模式是指企业在商品运行过程中将市场作为中介,借助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协调供求关系并从中收取一定交易佣金的商业运行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网络经济运行模式。

(二)“人单合一双赢”创新意义

在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中,双赢是人单合一的终极目标。在营销学中,双赢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在企业与用户二者中,用户先赢企业后赢;另一方面,于企业和员工而言,员工先赢企业后赢。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双赢强调的是双方利益兼顾,而事实证明实现双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关键。

在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中,双赢也是一种服务理念。互联网时代,用户关注的不再是广告而是口碑。在企业多年发展中,海尔依旧坚持“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商品、高品质的服务,以求实现企业对用户的诚信承诺。在网络化阶段,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科层制企业转型为共创共赢的创业平台,其目的是通过组织变革让每位员工直面用户、与用户零接触,打造出互联网时代的诚信品牌。

三、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借鉴意义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方式改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现行经济运行过程中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双赢是人单合一的关键,是引导企业改革方向的灯塔。在企业双赢模式中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用户的需求、员工的参与、领导的决策等。从一般意义上讲,用户是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接受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创新不再是科研人员的“独角戏”,用户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户需求、用户参与被认为是新背景下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员工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营的关键力量,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较高、知识性强,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新性、独立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领导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应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学会用人艺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决策。

四、结束语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体现了海尔集团在网络信息化阶段对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员工价值的充分发挥和用户需求的重视。变革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如何创造独特的商业模式,仍是当前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张瑞敏的全球竞争新思维 揭秘“人单合一”战略 海尔模式就是“人单合一”![J].中外管理.2005(11)

第2篇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为基础,这样才能实现十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过程,既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发展,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进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生态环境方面以高耗能、高污染、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外延式城镇化发展迅速,长期以追求数量和规模为主要特征,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城乡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问题。在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吸纳期带来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所处的自然条件、发展阶段都表明,无论是自然环境状况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脆弱性,因此推动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交互影响分析

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镇化发展中,人口的增加带来能耗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约束作用。生产者如果一味地增加生产,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易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因此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资源与环境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力资本,其中自然资源是核心内容,生态环境是基础条件,城镇化的高度发展也会促进生态投入,改善环境。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环境和城镇化的关系不同。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研究发现的S形曲线将城镇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率10%~30%)、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率30%~70%)、成熟阶段(城市化率70%以上)。在低速增长阶段,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由于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用地矛盾不突出,土地开垦密度较小,且大多分布在生态稳定的区域,工业污染较少,在生态承载范围内,城镇人口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因此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矛盾尚不突出。在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互制约、影响。一方面,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口扩容也会带来点面源污染,生态破坏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区域内环境资源容量有限,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破坏又使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这样会迫使城镇化被迫调整减缓。但是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生态文明程度提高,人们会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会逐渐缓和,城镇化又开始快速发展,生态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城镇化又会开始新一轮的发展、调整。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城镇化过程不断调整、优化,驱使着资源要素向着优化配置的方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城镇化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清洁生产得到发展、推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信息代替了一部分物资资源,减少了资源消耗与生产污染。同时,城镇化作为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起到正作用。首先,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发展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的治理效果,从而缓解了资源稀缺的情况。其次,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缓解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此阶段,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城市发展会呈现良性循环。这种平衡、协调只有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城市才能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不均衡时期,根据国家统计数据,1949年城镇化程度为10.6%,1978年为12.5%,1978到2006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提高了31.4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由于各个地方经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不同,城镇化状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到2010年,西部城镇化率41%,东部60%。不管城镇化处于发展的何种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才是城镇化未来的方向。从城镇化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把资源环境作为城镇化未来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又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看作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生变量。

三、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保障对策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动态发展体系,需要诸多支撑,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土地利用、能源环境等诸多支撑子系统。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城镇模式,也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当前城镇化的加速期,没有资源环境的保障基础,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因此,对于资源环境保障对策,还需要从各方面加强体制建设。

(一)政府要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首先,运用行政手段,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类型、规模城镇发展规划。而资源核算体系是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制定各地城镇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这在城镇化进程中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防止和纠正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现象。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禀赋,应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开发格局。其次,运用法律手段,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为目标,完善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类法律法规,尤其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征用制度。土地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为基础,完善土地使用权交易规则,促使其公平公正交易。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的广需性,使其自发流向效益较高的部门,因此需要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实施宏观调控,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广义的经济手段是指环境经济政策,它是环境工作与经济工作及其他工作相互交叉、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政府通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等手段,实现以尽可能低的物质成本消耗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以城乡统筹为主线,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是建立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我国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资源相对贫乏,因此要用“绿色技术”统筹改造城乡传统产业。对于资源类城镇,要大力培育绿色新兴产业、资源循环产业,实现资源保护和更新,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因为城镇化不仅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提高,是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城镇化。除了实行中小城镇化外,还要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对生态进行修复。对农业较好的地区,实施生态农业战略,利用“绿色技术”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在社会层面,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健全自然资源社会制衡机制

第3篇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2公路运输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公路交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始于1949年,因为在那之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公路对国民经济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表现为数量少、等级差、不完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太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公路运输发展的时间段是从建国以来,直至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2•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

20世纪50、60年代,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条件,公路建设基本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人民在进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施工的应急公路。之后,根据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km,其中干线公路23.7万km,县乡公路58.6万km,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km。虽然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但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

2•21978~2020年的转型期

本文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定义为:公路运输周转量和运距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达到公路运输现代化各个指标的过程。(1)客运周转量分析。从1978~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km,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km。增长了21.1倍,远高于整个客运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现已稳居运输产业客运周转量的老大地位,在整个客运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2)货运周转量分析。公路的货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274.1亿吨km,增加到2007年的11354.7亿吨km,增长了40.4倍。虽然远远高于货运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到2007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就仅占整个行业货运总周转量的11%。(3)平均运距分析。公路的客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5km,增加到2007年的56km。货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2km,增加到2007年的69km。分别增长了60%和115%。通过以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几个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我们将转型期分为三个阶段。①初长期。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各种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的问题除了公路里程仍然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求之外,公路等级低、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所有这些造成了中国公路运输业转型的初长期发展缓慢。②成长期。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加速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③完善期。14490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0687亿吨km;到2021年,公路客运的年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5946亿吨km;这时的客运市场将进一步饱和,增长速度变慢,远景的市场容量已经基本上等于逻辑上界。

2•3本世纪中叶将实现公路运输高度现代化到2021年,我国的公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几乎均达到上界,因此,从2021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水平将缓慢增长,到2050年将与那时的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3公路发展的规律

3•1发展进程

前面已经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了三个阶段,也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因此可以刻画出我国公路运输整个发展阶段的曲线。若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更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阶段,表现出跟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的自相似性。自相似现象直观的表现为整个时间范围内的结构相似。

3•2发展规律

通过前面对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进程和所具备的特有转型期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路运输发展规律。第一,公路规模初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公路的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一般总是要经历一个人口的增长速度或客货运强度的增长速度高于路网增长速度的阶段。第三,若公路运输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基本上就会缓慢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就会“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即公路现代化是没有止境的。

第4篇

从产品的经济特性来看,任何产品的生产和使用都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外部性。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当某个经济实体的行为在使他人受益的同时,却不会因此而完全得到补偿,即其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时,便产生了正外部性。当经济实体的行为在使他人受益的同时,完全得到补偿,甚至其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时,便产生了负外部性。英国经济学家皮古指出,如果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即使在完全竞争均衡的情况下也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即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在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或者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时,才能达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交通运输业的经济特性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由于其准公共产品属性比较明显,因此具有比较明显的正外部性;但当运输实体(运输公司、个体汽车拥有者)在提供运输服务时,交通运输所产生的污染、噪声等外部成本则由社会在承担,尤其是随着拥挤性的出现,负外部性则更加明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WTO的实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已与世界经济的兴衰不可分割。在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离开了交通运输,经济如何发展不可想象。地处东北平原,在五种运输方式中,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当属道路运输和铁路运输。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的加大,以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延长,道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显重要。

一、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高速公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初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颇以及资金匮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高速公路建设的步伐相当缓慢。如由交通规划设计院于1998年承担勘测设计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集锡高速公路路线全长为224 km,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缺乏,当时只能先完成半幅三车道,另外半幅不得不在后来修建。可见落后的经济制约了高速公路的建设。

第二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由于经济发展对高速公路运输需求的迅速增加及各级领导的积极努力(积极筹措资金及争取世行贷款),在这一时期,高速公路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至200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65km(其中四车道1230km,六车道335 km),按通车里程长度排名,仅次于山东省而名列第二。这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到2000年,根据国外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高速公路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快发展。但是一个人口半稠密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高速公路的建设应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正如公路网发展规划一样,在今后20年间,将继续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以提高为主的原则,继续国、省干线公路的建设,同时相应发展与完善地方道路网络。干线公路改造以建设“四纵四横十条线”公路主骨架为主。到2020年,形成以“四纵四横十条线”公路为主通道,干线公路为支撑,县乡公路为集散配置合理的公路网络系统,同时相应加强配套软件的建设,初步实现公路现代化。

二、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1)高速公路的发展缩短了各城市间的时间距离。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各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以形成全省改革开放的新格局成为可能。

(2)高速公路的发展,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高速公路使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进而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如果没有高速公路,尽管有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但终究其不可能替代“坐下来”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有人可能会说乘飞机、坐火车,我们知道机场不是各个城市都有,而火车尽管高速但与高速公路相比,中短距离的运送时间还是较长。因此,高速公路对于一定地域范围内政府间的工作联络是不可替代的。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加强了政府的指导作用。

第5篇

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而言,其经济管理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高度,是企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总体而言,所有工业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近期阶段在管理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归结起来有三个大的方面: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旧迎新;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为工业企业注入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带来不可限量的经济效益。

一、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1)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业企业的管理机制。一个企业的存在,除需要基建设施和工作人员让它运转起来外,还需要一种理念,这种思想就是存在的支撑力量,相当于建筑中钢筋的结构框架作用。

(2)如何深入改革工业企业的经济管理,促其高速发展。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人们受益匪浅,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很多旧的思想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严重阻碍了前行的进度,其中当然包括起着灵魂作用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变化之中得以生存发展的永远是两部分人:一类是预知变化,提前发起革命的人;另一类便是看到变化,迅速接受新思想,进入变化狂潮中的人。归根究底就是那些能够推陈出新的人,留下,而那些因循守旧的人,淘汰。

(3)如何促进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会带来企业的扩大发展,还会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同时,备受关注的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会得到缓解,一举三得。

二、解决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所面临问题的具体措施

(1)运筹学对工业企业的管理机制的指导作用。做好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独特可行的管理思想。一是运筹学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互相合作的原则。运筹学必须能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这门学科的工作人员能及时联系实际,与实际工作者勤于沟通。促其发展的原则。运筹学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存在,只有激发促进他人的想法的前进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互相促进的原则。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运筹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等可以互促发展,共同进步。宽广全面的原则。实际中需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广阔全面。平衡发展的原则。能够平衡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等,促进持续发展。二是运用运筹学的具体步骤。观察问题的周边环境,分析得出它的限制条件,最终提出问题。通过语言描述建立数学模型,其中包括限制条件,因变量和目标方程的确立,再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建立出对应的运筹学模型。确定其中的各个参数,选定模型的求解办法,得出最优方案。运用灵敏度分析方法,通过检测求解过程的步骤和现实符合程度得出各个参数的修正系数。

(2)推陈出新促进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发展。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已经远远滞后于它的发展速度,还有少数企业拥有较先进的制度,但发展规模和环境却与制度不能相适应,这种管理制度与发展进度的不匹配,最终只会带来浪费资源这样的后果,甚至阻碍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先见之才,内部管理与控制缺乏,更缺少战略与危机管理的理念,致使全面管理成为一句空话。这样,推陈出新就必须被提上日程来。一是改革经济管理理念,倡导创新之举。在企业中,全面创立一个改革推新的新环境和氛围,形成创新之风,使企业的创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二是改革经济管理制度,促进进度与制度的协同发展。实行企业内部全部员工共同参与经济管理决策这样的举措,同时进行制度创新,软化管理,实行更加人性化的政策。三是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真正实现全面管理。变革财政管理模式,有效制止资金的外流,使财政部门切实起到控制和制约的作用,使得内部管理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工业企业的发展现在面临众多挑战,将来必定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问题。确定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倡导经济管理的推陈出新,坚持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全力关注的重点所在。

第6篇

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用“新常态(new normal)”来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形势,他提醒人们,世界也许再也不能够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稳定的“正常”状态了,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新的金融体系、新的消费观念和商业环境,以及危机以后经济复苏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未来几年,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国内有研究认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主要情况是:1979-2013年,贵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特别是2003年以来,贵州经济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这在贵州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在过去36年里,贵州经济增速低于8%的只有6个年份,低于7%的只有4个年份,其他各年均保持了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全省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国民财富(以GDP衡量)相当于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30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的20倍,比1413年建省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这565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都还要多好几倍。因此我们可以说,高速、超高速增长是这一时期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贵州经济增速在2011年达到15%这一新的高点后,却呈现出逐年回落的情形:2012年13.6%,2013年12.5%,今年上半年10.8%。于是有人开始担心,贵州经济增速会不会一路下滑下去,同全国一样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呢?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常态,虽然会考虑外在因素和短期变动,但主要看的是内在因素和长期趋势。根据近年来我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较强韧性,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不是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

从发展阶段看,贵州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3年工业化率为33.6%、城镇化率为37.8%;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形下,以贵州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态势和潜力,只要不出现不可控的巨大外部冲击或持续的天灾人祸,贵州在今后几年要实现高速甚至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有可能。

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看,现阶段贵州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虽有所降低,但仍然超过12%,这说明贵州高速超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它表示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术语叫适度增长区间,它表示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而波动的可接受的幅度,在这个波动幅度内,既不引起资源的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的严重闲置,既无通缩也无通胀。目前贵州经济基本上仍在适度高速增长区间的下限内运行,并没有继续下滑至“中高速”的明确证据。

因此,我认为,目前贵州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的回落主要并不是内在因素造成的,而可能与外部冲击有关,包括后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减速、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虽然外部影响和短期波动(下滑)很大,但贵州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今后几年高速超高速增长可能仍将是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第7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机械工程领域中,随着微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与机械工业相互渗透,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纵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可将其分成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为初级阶段,期间,由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但这种结合由于当时电子技术发展水平有限,结合并不深入,广泛。20世纪70年代,为机电一体化蓬勃发展的阶段,该时期内,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并不断像智能化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光纤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巨大进步加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1] 。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结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脱不开的。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目标和方向。该种智能化,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来模拟人类智能,使之具有逻辑思维,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当然,想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能达到人类同样水平的高智能化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拥有部分智能或低级智能便足够达到较高的控制目标 。

2.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出成就之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化技术的运用无处不在。同时,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2] 。企业间只要研制发明出了功能独到,质量可靠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就会通过网络畅销全球。可以说,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朝着网络化方向不断快速发展。

2.4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外国称其为微电子系统MEMS。它是指可以批量制作,集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和通信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机。微机电一体化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5 绿色化

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破坏了资源,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呼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生产绿色化产品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绿色产品从其生产到销毁的申明过程中都符合了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3] 。因此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代表了一个国家机床的生产水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着迅速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cpu,多住总线的体系结构;其二,设计开放,是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复合接口标准,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使用效益;其三,一台机床能够同时完成多个独立任务,或控制多台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都控制集成到系统中去;其四,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地能力。

3.2 工业机器人

一个国家机器人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的高低。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高效的运用于各工业领域中。该种结合了机构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成果能够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4]。在具体操作中能够获取,处理和识别多种信息,独立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中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3.3 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不难发现,自动机械与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已广泛使用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它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如在各种印刷包装生产线,邮件信函自动分拣处理生产线,各种高速香烟生产线中,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应用于其中,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并辐射影响到几乎全部的工业行业。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在各方面带来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磊,涂万阳.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

[2]李晓培.浅谈机电一体化特点及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

第8篇

水泥工业是我国建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基本建设、工业建设以及其他相关建设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水泥产业遇到了市场、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问题,必须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政府、市场、社会的要求,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其发展阶段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关定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最早提出产品周期理论的雷蒙德・弗农认为:产品同人的生命一样,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对产品而言,要经历一个导入、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企业应根据其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我国水泥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分析

(一)水泥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水泥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钢材、木材、塑料统称为四大基础工程材料,广泛用于建筑、水利、道路、石油、化工以及军事工程中。水泥以其用量大、用途广、性能稳定且耐久性好及其制成品结构性能优良的特点,成为建筑工程和各种构筑物不可或缺的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材料,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会有别的材料可以完全代替它。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水泥产量因需要量基本达到饱和,水泥年产量已趋于平稳或下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水泥产量则增长较快。全球水泥消费总量在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近年来仍呈稳定增长态势,除在2008年下降2.4%为28.3亿吨外, 2009年上升5.9%为29.98亿吨、2010年更是大增9.9%达到至32.94亿吨,2012年更将达到创纪录的38.59亿吨。

(二)中国的水泥产业现状

我国的水泥产业肇端于清末民初,但其高速发展阶段则是上世纪的80年代至今。到2010年,我国水泥年消费量达到18.51亿吨,几乎是2004年的两倍,占全球水泥消费量超过一半,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印度2.12亿吨的消费量近9倍。但是,我国的水泥产业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巨大。30年间,我国水泥产业经历了 “政策刺激带动需求回升-景气旺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政策调控防止经济过热-需求逐步回落-产能过剩凸显-景气下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下滑” 的过程。水泥产量在创造了年均复合增速11%的世界记录同时,也形成了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2009年9月工信部制定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明确提出了“人均1吨水泥”的概念,表明政府认可人均拥有的水泥产能超过1吨就等同过剩。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11年底,全国水泥产能达到29.44亿吨(其中落后产能3.5亿吨,占比11.89%),按此标准产能过剩近50%;而2012年,仍有在建水泥生产线216条,加上现有产能,预计到2013年我国水泥产能将超过30亿吨,产能过剩更趋严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非一时可解。政府和行业一直都在努力通过产业政策对水泥产能过快增长进行调整和抑制。2006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坚持技术进步和保护环境,调整结构和淘汰落后,鼓励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西部地区(贵州)最小规模要达到日产2000吨及以上,原则上不再批准日产2000吨以下规模的水泥项目,淘汰落后的立窑工业水泥企业,不得新建立窑企业,银行也不准贷款支持,鼓励建设60万吨及以上的水泥粉磨站(贵州省放宽到1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等措施,几年来在限小和汰差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据中国水泥协会初步统计,2012年新投产的12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日产10000吨及以上生产线3条,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6.58%;日产4000~8000吨生产线75条,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70.47%;日产2000~4000吨生产线45条,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22.81%;日产1500吨生产线1条,仅占新增水泥熟料总产能的0.29%。

但是,由于水泥产品仍处于产品成熟周期阶段,本阶段所特有激烈竞争态势无法避免。在限小、汰差之后,水泥产业的新一轮竞争将由于以下情况的出现而更趋激烈:

1、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已大量推广、大型水泥企业高速发展,竞争已主要在大企业之间进行

面对国内水泥产能过剩及全球性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严重挑战,国家提出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 的产业政策及各项操作细则。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成为水泥行业唯一扶持的工艺技术,并被确定为发展方向。同时,其他各种水泥生产工艺列为在不增量的前提下改造、限制、淘汰的范围,从而形成了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作为我国水泥工业成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目前已普遍应用。

由于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和装备的推广,使我国水泥产业在生产过程节能化、生产环境清洁化、技术装备大型化和国产化、控制与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实现了明显的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逐步达到国际同类生产线的先进水平,制造成本明显下降,污染排放明显减少、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

第9篇

2007年10月,我第一次到访印度首都新德里。坦率而言,在此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并没有特e的期望,倒是有一些先入为土的印象。首先,印度经济近年来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但由于人口众多且较为贫穷,城市可能会比较脏乱;其次,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作为首都的新德里可能也是大兴土木、高楼林立。

然而,当我站在下榻酒店的17层向外眺望,却对新德里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这里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虽然有许多贫民居住区,但城里整片的“绿意”,着实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惊讶。我步出酒店,在周边城区转了转,这里不仅有大片城市公园,还有很多地方是古树成荫。根据我对世界众多大城市的观察,在这样一个拥有1300多万人口,发展压力很大的首都城市,新德里的绿化着实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新德里的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伴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早期经济快速发展与工业污染之间的矛盾,是经济与社会间的主要矛盾之一。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落后,目前的新德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新德里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果敢采取平衡发展策略,也许值得很多中国城市借鉴与思考。

新德里人对于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方面的态度,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社会和城市在确定自己的发展模式时,要有一种精神、一种胸怀和一种心态。即我们在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需要在精神层面更多关注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种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发展空间的胸怀,需要一种“憋得住”的心态。

“憋得住”略显直白,却也生动。在我看来,今日中国在经济发展、追逐物质积累的过程中,应学会沉得住气,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现,还要有一个比较谦和的态度,来设计建设我们的房子,建造我们的道路,规划我们的城市。我们要认真评估与思考那些今天看来颇具有商业利益,但可能极大地破坏历史或限定未来发展空间的项目……

要“憋得住”,首先是一种视野的超越,历史发展规律说明,每一代人有自我的创造力,但同样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当我们这代人看待今日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成就时,就要有历史的眼光,认识到一味按照自我的审美观来规划社会发展,则可能是一种短视行为。在现实中,那些我们这代人认为非常好的事物,未来若干年后可能并不算特别好,甚至可能是不好的;现在我们所进行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旅游开发等工作,在未来若干午后可能会被后人认为是一个错误。

其次、由于技术快速进步,我们这一代人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具有重新再造的能力与手段,但因此也可能更具有破坏性,而且速度更快。这就要求我们更需要“憋得住”,尽量减少我们这种“改天换地”式发展模式可能对传统文化带来的破坏性。同时,如果我们怀有急迫的心态,在我们这一代就将全部图画画完,则会极大限制后代的“创作空间”,我们会显得有些过于短视与自私。

第三,我们这一代人不能仅仅是闷头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还应创造出具有跨时代价值的东西的理想和冲动。我们现在十分关注经济增长与财富增加,这没错,这也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使然。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和我们文明的传承。每一代人理应尽其所能,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与心态,来审视与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一方面,这是历史与文明赋予的一种责任;另一方面,亦是成就属于每一代人的大风流的成就的前提。换句话说,尊重历史是一种社会责任,传承文明是创造更大成就的基础。

以此文化视角来看,今日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追求经济增长的心态及“赞颂”财富的“成就”,也许可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在历史上的遗憾。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3。多年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到了一个需要反省一下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科学的态度、更为谦和的心态,来规划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同时也给后代留有施展才能与智慧的空间。“憋得住”的心态,也许是个必要条件。

博主简介:长江商学院院长

第10篇

消费增速平稳发展环境良好

今年上半年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2009年后三季度15-16%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至18.2%,其中一、二季度增速分别为17.9%和18.5%。从剔除了CPI影响的实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看,虽然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随着CPI逐渐转正并升高后,实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下降,但仍保持在月均15%以上水平,显示了较好的消费形势。

从更能反映零售行业实际经营状况的百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增速情况看,2010年一季度因可比基数低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等原因在增速上创了23.9%的季度高点,二季度则因同比基数开始提升而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2%以上的一个较高水平。预计百家重点零售企业全年收入增速20%左右。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推动商业零售行业增长的有效驱动力。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0.2%,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2._6%,实际增长9.5%。虽然收入增长仍慢于GDP,但由于增速不断上升,推动消费维持较高增长。此外,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明显。2010年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达到108.9,创2008年底以来的新高,表明消费者对于未来信心较高,消费预期和满意度都较高。

零售业现状分析

在“大消费”兴起的背景下,占据流通环节的各类业态的零售企业持续受益于社会消费的绝对量增加以及消费结构转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零售行业业态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大型综合超市依据其强势扩张力量开始取代百货店成为主力业态,随着人均GDP上升到3000美元,大型综合超市由于渠道替代优势逐步丧失,增速开始下降,此时各种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开始盛行。与国外按部就班的商业业态演进不同,中国的商业流通企业大多借鉴国外经验,在很短时间内跨越了国外几十年的零售业态成长过程,使多种零售业态同时存在。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各种业态在不同区域的发展出现差异。我国的零售终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达不到最大效率,也使我国的流通流域并不遵循国外零售业态演进规律。由于我国许多业态照搬国外,对应经济发展阶段很有可能出现错位,未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而盲目扩张从而遭遇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从发展阶段和经营前景来看,我国的百货业近年来逐步完成了品类调整和品牌升级,多数百货企业完成了由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转型的过程,升级带来的持续内生性增长值得期待。由于占据较好的物业位置和长时间培养起的消费者认同,使本土百货企业较外资百货企业更具先天优势,抵挡外资冲击的能力更强。而超市企业则明显竞争力欠缺,在成熟的外资超市企业强大的攻势下,中国的超市企业显得有些被动。此外,我国目前人均GDP大约在3600美元左右,按照我国目前所处阶段,专业店和专卖店在我国的零售市场中应该更有生命力。

区域振兴带来投资机遇

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且近年来已略具成效。随着中西部地区奠定基础阶段的相继完成以及近年来国家区域振兴战略的加快推进,未来5-10年将是中西部地区高速发展时期;而这些区域内经济的加快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快提升,将有利于当地消费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消费能力的进一步加大。

从各省社会零售总额及G D P近三年的复合增速来看,一线城市以及东部沿海省市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的趋势,同时居于社会零售总额及GDP增速前十位的省市有安徽,吉林、内蒙古、陕西、重庆,这些省市多位于中部地区;而位于后十位的省市则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继东部沿海的高速发展之后,对于零售企业发展机遇更多存在于中部省市以及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西部省市。

从门店分布情况来看,中、西部门店分布的数量和密度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而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占20%的门店数量对应着近2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说明中部地区竞争程度相比较其他地区出现零售额和门店数量不相匹配的特点,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需要更多的终端渠道来承载。因此从区域角度来看,中部地区零售企业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另外,在较快的区域增长环境和合适的收入水平契机下,未来二、三线城市区域百货龙头有望表现出更快速的发展。

投资建议

百货:看好民营优质百货公司和中西部区域龙头公司。民营百货的公司治理和盈利能力优势明显,如东百集团、成商集团、新华百货等的净利率在A股市场独领;中西部百货龙头公司在竞争相对缓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等背景下增长弹性将更大。此外,国营已转民营但尚未整合到位的企业凭借良好的物业资源,如能实现管理的凤凰涅磐,则提升空间较大,如西安民生、开元控股、南京中商等。

超市:拥有高效供应链管理能力者终将胜出。外资超市在华扩张加速,2009年超市10强中外资占据4强,销售额占比为35.8%。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已成为本土超市强劲竞争对手。本土超市仍以区域深耕策略为主,成功跨区域扩张公司不多,拥有高效供应链管理能力者终将胜出,建议重点关注人人乐、武汉中百。

第11篇

所谓的战略就是为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一个方向,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规模与你的发展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总结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我们由注重量的发展变为注重质的发展,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变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一个角度分析,就是经济总量小的时候,我们单纯的作用于经济要素,单纯的注重经济增长,就可以带来社会的巨大发展,经过将近三十年这样过度的注重经济指标的发展,现在必须改变了,必须是和谐发展,因为随着规模的扩大,人们需求的增多,制约发展的要素增多,制约发展的要素的关系变得复杂。所以,在今年的十二五规划上取消了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指标。我觉得这是发展的必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须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说多了,回到企业发展上,也是遵循如此的道理。

当企业的规模小的时候,总量不大的时候,这时候企业的唯一任务就是生存、发展,就是追求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长、利润的增长,销量的增长、规模的增长。因为当企业小的时候,作用于它的要素比较少,我们只要抓住主要要素、关键要素,抓住主要目标生存、发展,作用于他,就可以带来企业的飞速的发展。这个时候,企业对未来的想法不必要太多,太多反而影响当前的发展速度,这时候就是速度,发展的速度要快。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就要回过头来看看。审视一下自己。我始终认为当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同时也是问题不断积累的时候,因为发展与问题总是同在的,这个时候要求审视自己就是要反思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了。因为这个时候不反思,可能再积累一段时间,问题会变得没办法解决。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会伴随着那些问题呢?

一是财务资源问题,快速的发展一方面意味着带来大量的收入,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投入更大,对资金的需求更大。这时候最怕出现的就是资金链的断裂。像当年的巨人集团、当前的太子奶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链的断裂。所以,这是需要自己审视的第一个问题。自己的资金对于自己的发展来说是不是充足?自己是否考虑到了万一出现资金短缺,有没有新的融资渠道?

二是组织问题。组织问题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伴随着企业的快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变得更大,也许其它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唯有人才的问题是企业出现问题最根本原因。缺乏人才的储备,人才的培养跟不上,这些都是企业高速发展背后的隐患。再一个就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必然增加,那么员工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员工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行为?员工是否像刚创业的时候那样有激情?

三是战略问题。当企业小的时候,我们很少考虑到企业往哪里去,但是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再不考虑企业到哪里去,那也就离关门不远了,这时候要考虑我们长期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我们换可以有啥新的发展业务?我们是走集中化?还是走多元化?这些都需要考虑了。

四重新审视自己的营销状况。老总必须关心销售情况。因为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增长,市场由空白变的充实,必然是一个由粗放到精细规划的过程,要考虑到市场的精耕细作了,这里面有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在里面,因为随着增长,容易开发的都开发了,那么对于不容易开发的,我们要付出更多,我们要精耕细作才能真正的发展。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投入与回报。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战略,是全面开花,还是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五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问题。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扩张,必然带来管理的不适应,会遇到感到管理不可控的情况,这时候,要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转变自己的管理方式,要学会放权,学会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要逐步的整合各个部门,分工明确,要学会运用制度去管理。要逐步建立起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为企业长期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最重要一点,要明确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企业发展的因素也会变得更多,哪一点出现问题都可能是企业面临相当大的困境,对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最重要的是和谐发展,要把握好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使企业协调发展、稳定发展、长期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行业属性;实体经济;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10-03

自2003年开始,作为房地产行业内独立于住宅地产的新兴门类,商业地产在中国发展起来;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住宅行业的报复性房价迅速上涨以及2010年开始的两轮史无前例的楼市调控政策,商业地产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避风港和资金转移出口,因其长期的投资回报价值、维持房企稳健发展价值以及对城市建设和实体经济的推动价值,日益受到房地产企业、政府和投资市场的青睐,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本文拟通过对商业地产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爆发式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阐述,以提示商业地产企业和政府客观认识巨大商业机遇中蕴涵的收益点与潜在风险,趋利避害,避免商业地产过度泡沫化发展。

一、商业地产是高度整合的产业模式

商业地产是高度整合的产业模式,从地产概念来看,商业地产泛指全部或部分自持物业产权,以收取租金、获得长期投资回报为目的的地产形态;从产业模式来看,是商业、地产、金融和电子商务等至少四个产业的融合体;商业地产的主流产品是购物中心(酒店、自持写字楼等由于客群相对狭窄,一般属于商业地产行业的配套业态),而依托商业地产这个平台载体,文化、旅游等产业也有空间进行整合,延展出综合产业链条。

行业属性是形成商业模式的基础,而按照行业的发育程度,商业地产诸多属性中,首要属性是会转移的。在商业地产的发育与扩张阶段,商业地产大量开发、项目存量迅速扩大,商业和地产是商业地产的首要属性;在商业地产的成熟阶段,大量项目建成与运营、不再追求存量扩张,并且金融市场发育成熟,在此阶段,金融是商业地产首要属性。

1.商业属性与地产属性:现阶段商业地产的基本属性。商业地产的商业属性与地产属性既广为人知,又存在种种误解,商业地产开发商对这两种属性的重视与投入程度也往往有所偏重。

现阶段,大多数商业地产商仍然以挖掘商业地产项目的地产属性为主,以“商业地产”为噱头,通过促进住宅、商铺的销售来实现快速资金回报,而同时通过长期持有商业项目以获取稳定租金与资金回报的目标被弱化,这也是当下大量住宅开发企业扎堆转型商业地产的真实目的。

商业属性是指通过组合不同商业功能与商业业态,通过持续的物业经营和调整提升,以获得长期与稳步增长的租金回报。从国外商业地产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主流的商业地产商都是长期持有商业项目、通过物业的买卖来优化项目组合,获得长期租金汇报的公司。

2.金融属性:商业地产价值挖掘高级阶段的首要属性。金融属性是指商业地产包含的与“融资、投资及资本运营”相关的产业要素。与商业地产金融属性相关的产品包括:“经营收益权”的让渡(而不让渡商业项目产权)、“融物”(包括联营、商品寄卖等)与“账期融资”(以沉淀的货款实现融资功能)、购物卡或购物券以及资产证券化(如房地产信托REITs)等。

商业地产的金融属性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宏观政策尺度息息相关,对商业地产金融功能的开发是对商业地产价值的“再挖掘”。从市场实践来看,国内大多数商业地产商仍以“地产和商业”属性开发为主,以万达、龙湖等为代表的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始在“经营收益权”的让渡方面开发金融属性,而以西蒙、西田、凯德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在资产证券化方面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结合,已经发展出成熟的产业模式。

3.电子商务属性:商业地产企业的“加分”动作。电子商务属性是商业地产的新兴属性,是伴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和零售行业的激烈竞争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三个属性均有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与路径不同,商业地产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国内外都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市场对商业地产的未来大多持悲观态度,认为电子商务快捷、高效的反应速度以及价格优势在赢得以年轻客群为主体的消费者的同时,将成为实体零售行业和商业地产的“品类杀手”,迅速替代成为主流的消费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商业地产并未出现颓势,反而以“集合功能”、“体验休闲”等优势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迅速发展起来。从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商务与商业地产开始相互融合,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开设实体店,贴近线下消费客群;而商业地产企业也开始选择开展线上业务。从实践来看,商业地产的电子商务属性有利于贴近年轻消费客群和商圈意外的客群,能有效促进商业地产与消费市场的融合,这一“选做动作”越来越成为“加分动作”,在新经济时代成为商业地产的重要属性。

二、商业地产的发展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匹配了商业地产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经济、消费和人口等宏观指标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表明,中国商业地产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达到50%~70%,将是大城市商业地产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中国刚好跨入50%关口;在居住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调控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存量资金巨大的房地产行业向商业地产转型是一个自然与必然的选择。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化的水平恰好能使商业地产踏上高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