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

时间:2023-07-27 16:2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务川县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

一、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休假时间在不断增加,活动和消费渐渐地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要旅游当然少不了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必要条件。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凡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进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过程。

二、务川县旅游资源概述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人们出游不仅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的美景,更是为了注重于精神上的享受。务川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遗产、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黔北多佳景,风物在思州”的美誉。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总面积有2777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53万人,民族25个,主要以苗族、仡佬族为主。务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洞有谷、有园有泉、有石有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栗元草场、洪渡河漂流、焦岩温泉等,人文旅游资源有龙潭古寨、九天母石、申佑祠等。

三、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在政府的指导下,务川县的旅游资源正在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开发,但是仍然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务川县旅游业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旅游资源的与众不同,开发潜力逐渐突现。

(一)经济发展缓慢和交通条件不便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连德江县、沿河县、南接凤冈县,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两县交界,被国家列为贫困县,在全省范围内经济影响力不大,当地的经济发展缓慢和交通条件不便严重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

近年来,务川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经济意识、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务川县的旅游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仍然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

(三)零散的经营模式、旅游接待量小、接待范围狭窄

目前,务川县的旅游业仅仅只是停留在零散的经营模式上,旅游接待量小、接待范围狭窄。同时,政府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上没有一套可行的措施和保障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了基本的投入,旅游业就会被边缘化,这将会失去旅游经营者。

四、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地的宏观管理格局体制复杂,加上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如地理条件的制约、交通不发达、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等,使得务川县在开发旅游这方面进展不容乐观,相比其他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许多旅游资源还没能够开发,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务川县的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务川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资源的组合结构分散,不集中,如栗元草场、龙潭古寨、洪渡河漂流的地理位置分别分布在泥高乡栗园村、大坪镇龙潭仡佬族文化村、丰乐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分散,不集中,旅游成本相对较高,旅游管理相对困难,大规模投资开发就变得不容易,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增大。

(二)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

务川县由于受地理、交通、旅游景点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旅游管理难度增大。同时又因务川县经济条件差、发展缓慢,不能进行大量投资,且缺乏资金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长、消耗资金量大,资金来源不稳定,导致务川县一些好的旅游项目因缺乏资金而被搁置。另外,由于缺乏资金,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的不足,都制约着务川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务川县将面临着旅游资源被破坏、利用率低及流失等问题。如龙潭古寨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古老的文化被破坏。

(三)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缺乏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这样才不会破坏旅游资源。务川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广泛,这里存在着古朴的民族建筑和生活习惯。旅游资源地开发过程中当地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生活习惯中处处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较低,各种垃圾处理不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环保质量不过关。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这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没有保护意识,居民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四)人们的观念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务川县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务川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不高,人们对旅游资源了解不够,观念意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旅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五)旅游功能单一

从目前务川县已经开发的旅游区来看,务川县旅游资源功能单一,其他的旅游区功能还没形成,导致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更加突出,单一的旅游资源功能往往导致旅游场所或设施在旅游高峰期超负荷运行,而在旅游淡季,没有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旅游区处于闲置状态。

五、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为了全力支持务川县旅游的开发,务川县应利用自身的资源特色,积极开发不同形式、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旅游区。务川县旅游起步晚,无论是旅游的数量、规模、质量都与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尽管务川县已经在开发旅游,但在旅游区的建设、服务与管理、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许多方面,都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务川县旅游资源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在资源开发、设施建设、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必须做到:

(一)规范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第一,合理规划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明确旅游区的目的与功能。如栗元草场,要明确开发草场的目的与功能,开发栗元草场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旅游者欣赏草场的风景、体验草场放牧的场景。栗元草场是避暑胜地,这一点也是栗元草场地功能之一。第二,要注重旅游区前期科学合理的规划,特别是旅游区的区位选择,发展方向等方面要谨慎考虑。如洪渡河漂流在开发前应合理规划好开发方向,好的开发方向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前景,且旅游区的区位选择也很重要,开发者在选择区位条件时,也应该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第三,在建设旅游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开发建设。务川县要开发旅游资源,应严格按照前期规划标准来合理开发建设。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开发建设中要完善和加强旅游区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备,如成熟的接待住宿条件,便利的交通道路,完善的旅游安全设施等,使游客能真正感受到在旅途中的身心愉悦。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是开发和建设的首要前提,务川县可以通过政府引资、财政投入等渠道来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为旅游者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打造旅游路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旅游区的资源要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控制开发强度,杜绝不科学的开发,对旅游区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建设。务川县在开发过程中应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务川县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供旅游者游览观赏。并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保护好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务川县的旅游资源,注重周边环境的保护。务川县的旅游资源一旦利用保护不当,十分容易被破坏,在短期内很难修复,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发。

(四)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力度

在开发务川县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务川县旅游资源特色的宣传,充分利用务川县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使旅游者真正认识并了解务川县的旅游,为务川县树立特有的品牌。务川县应转变陈旧的观念,积极对外宣传,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等措施让外界了解务川县,在进行宣传时应突出务川县的特点,突出其不同之处。

(五)协调统一、多方参与、创造旅游功能

务川县的旅游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观念陈旧、落后、故步自封,旅游业被限制在极为狭窄的范围内,严重制约了务川县旅游业的发展。务川县应结合政府、企业、人民等,共同发展务川县的旅游业。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可以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在栗元草场可以体验骑马、放羊等,让旅游者参与其中。在洪渡河,旅游者可以体验漂流所带来的刺激,让心情得到放松。在龙潭古寨,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建寨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动人的神话传说,赋予了务川县仡佬龙潭古寨不一样的神韵与魅力。旅游者可以领略古老的仡佬文化气息,感受古老的仡佬族炼丹文化。

六、结语

务川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开发前景广阔。在旅游区的开发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分析,注重旅游区的开发质量,重点做好旅游区的开发方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的提升、资源保护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避免旅游的商业化行为带来旅游资源的品味降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容易被破坏的资源,实施静态保护方式;对于那些适应时展的旅游资源实施动态保护方式,并进行整合,科学合理的开发使务川县的旅游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飞.关于度假旅游研究综述[J].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研究导刊,2013,(15).

[2]龚新.河南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对策[J].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13,(6).

[3]钟金贵.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4]廖涛.浅谈我国度假旅游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2009,(4).

[5]魏小安.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2010.(7).

[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9).

[7]王德刚,焦连安,董宪军,李庶生.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2).

[8]姜莉.新乡旅游资源开发探究[J].平原大学,2006,(6).

[9]官小刚.龙潭古寨追寻仡佬先人的足迹[J].《遵义》杂志2010,(4).

第2篇

毕业论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维西素有“兰花之乡,金丝猴家园”,“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维西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维西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维西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维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样性

维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而雄奇壮伟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区位,形成维西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维西众多的景观与州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维西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3、地域性

维西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塔城、保和镇、叶枝、永春、攀天阁等乡镇的旅游景观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澜沧江沿岸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巴迪等乡镇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景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叶枝两大旅游片区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维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51个民族,维西有13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维西,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6、生态性

维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香格里拉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潜力性

维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维登乡境内的新化湖、叶枝镇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应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州委、州政府,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维西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保和镇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县城、塔城镇、澜沧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旅游区。目前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当前,维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维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维西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维西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点,由于环境管理差,有损于维西旅游形象。虽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6、宣传力度不够

维西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维西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较低。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维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十一五”是维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维西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维西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维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维西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维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兰花节”、“阔时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维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国星:《香格里拉—维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维西县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灵性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外事旅游局:《维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2005年3月。

论文提要

二十一世纪,旅游作为新的产业,以无烟工业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国家确定迪庆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开发重点地(州)之一。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迪庆州建立“旅游支柱产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为维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结合维西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态性;7、潜力性。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行业管理差3、保护意识差4、开发资金不足5、环境管理差6、宣传力度不够。

第3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生态位;概念;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2―0049―05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而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学科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现已逐步渗透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生态位理论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两个领域被重点关注和热点探讨。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把生态位理论引入旅游学的研究领域,如祁新华等在研究生态位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旅游生态位的原则和规律。邹仁爱等引人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原理和演变规律,并对区域旅游在协调开发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生态位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以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探索旅游资源生态位相关理论及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问题。

一、生态位与旅游资源生态位

(一)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Niche)是一个既抽象又含义十分丰富的生态学名词。早在1894年密执安大学的斯居尔(streere)在解释鸟类物种分离而居于菲律宾各岛现象时就对“生态位”就很感兴趣,但未作任何解释。1917年,美国生态学家格里耶(J.Grinnel)第一次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并把它定义为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目前被认为比较科学而且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普特曼(Putman)等提出的: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理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

生态位概念的发展是与生态位理论研究工作同步进行的。尽管近百年来生态位概念未能达成很好共识,但把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竞争系数估计、极限相似性、资源划分、土地评价、群落稳定性讨论、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领域内已取得很好的成效。

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位态势理论及分析方法、生态势理论、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理论、生态位适宜度分析方法、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斥理论。生态位理论和方法不仅广泛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位理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生态位的概念及其理论正日趋完善,已超越了生态学的范畴,渗透到了许多学科领域。在旅游学研究领域,应用生态位理论对指导旅游资源开发有几点重要启示:

第一,生态位理论强调趋异性进化。物种与其在同一区域相互争夺有限资源,不如通过改变自身来开拓广泛的资源空间,去利用尚未开发的资源。在生态位分化过程中,各物种在时间、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关系方面,都倾向于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从而使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同样,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也可以借用这一理念。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应强调个性化与独特性,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应该把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出发点,尽可能地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另一方面,做到“同质化的资源,差异化的开发”。在开发理念、开发模式方面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第二,生态位理论强调个体自身不断进化,通过进化来提高自身生存能力。这对旅游资源开发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自身的生存能力增强,才能很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在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工夫,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结合,拓展旅游资源的生态空间,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生态位理论强调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竞争战略,不是简单地消除或回避竞争,而是积极地更有策略地迎接日益激化的竞争,在“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共同进化是相互依存的物种在无限循环的互惠环境中进化的过程。在区域间树立“互惠互利”的观念,通过区域协调,开展多方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在区域内树立“一盘棋”的观念,通过积极横向联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整体开发。

(三)旅游资源生态位

1.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马世骏指出,从基因到整个地球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14]。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类似,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应的生态位。

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指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依据其特点、品位、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发展地位及由此而致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包括旅游资源的价值、规模、丰度、知名度、美誉度及组合状况等)与环境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是旅游资源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与地位。旅游资源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旅游资源生态位则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互动匹配的结果,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改变竞争策略而进行主动的选择,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念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演化。

旅游资源生态位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即,(1)旅游资源价值层位;(2)旅游资源开发序位;(3)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其结构关系图1。

(1)旅游资源价值层位――“营养生态位”

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和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属性、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这个“区域”的范围可以是指在国际范围、国内范围或地区范围内。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旅游资源的“营养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本身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 及旅游者从中所能获得的价值(营养)大小。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属于“公共商品”或“环境商品”。它的价值构成不同于一般资源,其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效用性,其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当然旅游资源除了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环境价值、存在价值等隐性价值,其价值构成如图2。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和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基础。

影响旅游资源价值层位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艺术观赏价值;娱乐康体价值评价,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资源规模、丰度、知名度与美誉度、组合状况等。②旅游资源开发的外部性。③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观念的变化情况。

(2)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时间生态位”

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品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区位环境条件、区域旅游资源相互关系等因素,确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间顺序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功能系统中的地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包括开发时间先后秩序、开发建设规模和功能体系定位。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基础,而旅游区位因素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重要条件。旅游资源生态位可以通过区位因素的变化引起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动。

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区域旅游资源集散程度与类型结构状况;旅游资源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保证程度、开发后的综合效益等。

(3)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空间生态位”

旅游资源市场定位是根据区域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现状,分析旅游资源的辐射距离大小和吸引向性而确定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方向和预期规模大小,即同一资源在不同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位置与市场层次。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可以分为旅游资源的市场空间定位(空间生态位)和旅游资源的市场功能定位――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功能生态位)。

影响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美誉度,旅游资源的定向吸引力等。

2.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环境因素

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体条件,如资源的价值、资源的品位、组合状况等;二是区域旅游资源的状况,如区域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结构、类型结构等;三是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如环境承载力、环境舒适性、环境安全性、施工环境条件、地质地貌条件;四是旅游资源的客源环境条件,如客源地区位条件、区域人口出游水平与消费能力、与相邻旅游地关系、资源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定向性、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区位关系及可及性;五是旅游资源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态度、开放程度、意识与社会承受力,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条件,资金条件,政治环境与投资环境等。

3.旅游资源生态位谱与生态位变迁

旅游资源生态位谱(TRNS,Tourist Resources Niche Spectrum)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旅游资源的价值品位、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等相关评价指标,确定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谱系。它所表达的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分工体系。

自然生态学中,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生态位存在着变迁。同样,旅游资源生态位是由旅游资源本身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因此也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与改变。

二、建立旅游资源生态位理论的意义

生态位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这个概念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渗透到了许多领域,如企业经营管理、城市发展研究等领域。把生态位的概念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旅游资源的存在状态现状及开发方向,通过对这一状态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与开发方向,可以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种新视角与发展思路。

(一)为构建旅游生态学探索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随着生态位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旅游资源生态位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将为旅游生态学研究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构建旅游生态学的学科体系探索一种新的理论支撑和新的方法论。

(二)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根据旅游资源的自身条件与环境条件,慎重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态位”,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与过度的恶性竞争,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形成一个合理的旅游资源生态位谱,这对于协调、合理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三)指导区域规划,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生态位理论研究表明,在资源环境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多种物种生态位在多维生态位的某一维数上的分割可回避竞争,从而形成共存,即有限竞争还可存在合作或相依性。生态位的这种合作与相依性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进行旅游区划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定位”问题,它关系到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分工,关系到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用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理论可以指导旅游区划,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三、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策略

俄罗斯微生物学家格乌司指出,生态位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物种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选准自身的生态位,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物种错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是旅游资源开发面对竞争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策略。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必须考虑旅游资源自身禀赋特征与需求、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协调统一。选择策略主要包括生态位拓展、生态位调整、生态位协调和生态位优化4个方面。

(一)开拓新空间――生态位拓展

生态位拓展是指由于生物单元无限增长的潜力所引起的态和势的增加。任何生物都有无限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试图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在已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序位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竞争实力的提高,开发新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生存位置,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错位开发――生态位调整

高斯(G.F.Gause,1934)原理说明,各生物单位都倾向于占据不同生态位,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共同生存的目的。在弱肉强食的生物界,许多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 共荣”,其原因就是生态位规律在发挥着作用[2]。也就是生物选择了生态位错位的竞争策略。同样,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生态位差异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就越小,双方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旅游资源生态位越接近,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因此,为避免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等),寻求共同发展,可以选择旅游资源错位开发模式。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可以分为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和市场错位4种形式。

1.时间错位

对某一旅游区应正确选择旅游资源开发的序位,做到分期开发,滚动式发展,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次关系与次序。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与预期的旅游资源,应尽快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时间差”,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确立先发优势。对于某一旅游区域,应正确选择区域旅游开发的时间序位,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层次结构,进行时间上的梯度开发。

2.空间错位

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避免区域内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低水平重复开发。通过空间错位开发,形成区域旅游系统的合理的空间梯度,在区域旅游系统内逐步形成具有强吸引力、辐射力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对周围地区的吸引、辐射效应,会促成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各地区之间进一步发生互动效应,形成彼此之间的旅游职能互补,并逐步形成层次有序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3.产品错位

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旅游产品错位开发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特色错位,找出旅游资源开发亮点,形成旅游特品;第二,产品开发规模错位,通过规模建立自身的优势与个性;第三,产品档次错位,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上做文章,打造旅游精品。

4.市场错位

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市场错位开发就是寻找市场空位,找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进行开发。

(三)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生态位协调

生态位理论表明,尽管旅游资源开发竞争非常普遍,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合作或相依性,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独特性和稳定性。通过政府主导,根据同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状况,可以选择旅游资源价值层位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先开发与重点开发,同时利用其知名度与市场优势,对周边资源类型相异、资源价值层位低的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与提升,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的生态秩序,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旅游系统旅游资源生态位的优化。

(四)改善“环境因子”――生态位优化

第4篇

松原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统计,全市现有比较著名的旅游单体景点334个,涵盖了8个主类的全部,有28个亚类,63个基本类型。其中,五级旅游资源7个,四级旅游资源17个,三级旅游资源36个,二级旅游资源67个,一级旅游资源54个;分别占旅游资源总数的2.67%、6.69%、14.17%、26.38%和21.26%。

近几年,松原市的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由2003年的1.5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4亿元,四年翻了两番,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仅查干湖景区就接待70万人次。截止2007年6月,全市旅游服务企业总数发展到70余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发展到9处,国内旅行社发展到25家,旅游星级饭店发展到10家,游船发展到160艘、旅游专线车2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查干湖旅游区成功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乾安大布苏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吉林大学地质教学基地;宁江森林公园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旅游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诸如成吉思汗昭、妙因寺、鸿鹄公园、查干淖尔广场、王爷府商业区、查干湖游客中心、查干湖旅游公路、查干湖度假村、查干湖宾馆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作用。龙华寺、龙华吉祥乐园、查干湖影视基地等发展潜力大、产品档次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查干湖生态湿地、乾安泥林博物馆扩建、王爷府生态休闲旅游区、珠尔山旅游度假区、辽金故里文化旅游区等8个“十一五”旅游重点项目也列入了《吉林省旅游项目投资开发战略规划》。可以说松原市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制约全市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问题

虽然松原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旅游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合力兴旅的局面尚未形成。据了解,当前制约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思想障碍,一是“认识上的片面论”。认为松原没有名山大川,旅游资源匮乏,没有什么可以开发的;二是“远水不解近渴论”。认为旅游投资大、见效慢、战线长,远水解不了近渴。三是“旅游资源闲置论”。认为东北地区旅游旺季时间短,建成景区也是一年闲半年,搞旅游不划算。由于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还没真正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往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没有真正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尚未形成合力兴旅的大环境、大氛围。

2.旅游资源开发步伐缓慢,整体开发水平低。松原市除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外,其它旅游景区(点)都不具备综合接待能力,服务功能还不完善,成型景点少。旅游产品弱、小、散,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尚未与区内、外联成带、形成网。多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内部道路、电力、通讯、标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郾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主要靠招商引资,但政府导向性资金投入也非常必要。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全市各县区除前郭县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投入较大以外,其他各县区政府对旅游的投入微乎其微。由于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包装工作很差,多数项目只是口头项目,既无项目建议书,也无可研报告,更没有立项,很难招来商,引来资。

4?郾旅游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力量弱。市旅游局编制9人,其中行政编5人,机关事业编1人,事业单位事业编2人,工勤编1人。由于人员少,力量明显薄弱。县(区)中只有前郭、扶余、宁江单独设立了旅游局,长岭县旅游局与宗教、外事合署办公,乾安县旅游局还在进一步研究中。扶余县旅游局属事业单位且未经市编委批准,随时有被撤掉的可能。全市旅游管理机构这种现状很难适应日益兴起的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5?郾旅游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乏有效监管。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上分属多个部门,上下未能行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又不是旅游资源管理主体,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没有审批权限,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很难起到指导和监管的作用。

加快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1?郾进一步提高认识。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尤其是对松原这样一个旅游起步较晚的地区来说更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旅游业是拉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旺、发展潜力大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乃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要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旅游业发展,努力营造发展旅游的环境氛围,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市未来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真正认识到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就业。

2?郾突出特色,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开发领域。目前,查干湖旅游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旅游的亮点。要在继续完善提高查干湖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打造新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在区域上,要以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和宁江森林公园为核心,对沿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百公里沿江旅游带。在原来宁江区沿江旅游风光带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二松上游沿岸的国家AA级景区江山度假村、A级景区沙洲森林公园、大青山、王爷府及花敖泡纳入沿江旅游带统一规划,进行全面开发建设。在景观建设上,要突出水域风光、绿色生态、休闲度假、辽金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精心打造旅游精品。在组织实施上,要高位运作,统一调度,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段实施。除此之外,还要对大布苏湖和泥林、珠尔山、瓮泉山、龙凤山水库进行充分挖掘,深度开发。

3?郾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展旅游的基础,项目开发的关键在投入。建议市县(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建设和专项资金。一方面用于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另一方面用于整合旅游资源,树立旅游品牌、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旅游项目规划、包装,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的补助和奖励,项目扶贫或项目贷款贴息等。并确保财政投入逐年有所增加。

4?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要按所有权、管理权和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将全市的资源开发建设推向市场,切实搞好项目招商。策划包装出一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项目,通过精心包装,以优惠条件、优质服务、良好回报吸引各方投资。同时,对条件较好的旅游资源,在现有产权政策下,可以采取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进行开发。通过经营权、专营权和收费权的有偿转让和抵押,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投融资体制,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形成社会办旅游的良好局面。

5?郾科学编制旅游景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编制旅游景区控制性规划,并做好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强化旅游功能,使旅游理念体现到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同时,加强规划的权威性,进一步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明确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用地指标等,促进旅游资源的科学整合。今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须征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方可运行。

第5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县范围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

本规定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能作为旅游项目,并由*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人民政府评估、界定,向社会公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历史文物古迹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应当与城乡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注重温泉之乡旅游特色和潮客兼容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县旅游局是我县旅游业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县旅游主管部门),依法对全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行统筹、协调。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施规划、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及村庄规划的原则下,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编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

第七条鼓励内资、外资和各行各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开发建设旅游区(点),包括旅游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饭店等建设项目,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九条各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当集中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区(点)的环境保护、卫生设施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第十条兴建或改建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编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报县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初步评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应当包括:

(一)选址、区域范围和功能划分;

(二)性质、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

(四)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

(五)市政配套设施;

(六)水土保持配套措施;

(七)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八)安全、消防防护配套设施;

(九)客源市场的定位、接待容量和预期效益;

(十)其他需要申报的事项。

第十一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报告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初审。

建设单位应凭县旅游主管部门颁发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评审意见书”,按建设项目基建程序依法向发改部门办理立项等审批手续后,再报有关部门审批方可动工。法律、法规规定需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开发和建设经营性旅游项目必须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项目规划必须服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经营性的旅游资源建设开发项目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由建设单位负责开发经营,并负责组织编制该旅游项目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方案,方案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和建成后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经县旅游主管部门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城管、环保和建设、文广、水利等部门评审,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应会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和建设、城管、文广、水利等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实施。

第十五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或非法买卖、租赁景区土地及旅游资源。

禁止建设单位非法转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

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闲置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对超过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开发建设的项目,由县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第十六条在旅游区(点)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符合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开发建设前,应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景观、文物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对已建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请县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或限期搬迁。

第十七条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宣传封建迷信活动的设施。

第十八条在规划开发建设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点)内,严格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爆石、爆鱼、电鱼、捕鱼;禁止倒放垃圾淤泥和排放污水污染环境;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禁止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禁止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以及未经批准擅自拦河或筑坝;禁止砍伐树木、土葬造坟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点)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保持地形地貌景观。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限期整治恢复。

第十九条旅游区(点)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区(点)内应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第二十条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一条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点,开展健康合法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区(点)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

第二十二条对潜在的旅游资源,县旅游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统一调查、评审,纳入保护范围。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四条对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建设单位不编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县旅游主管部门不对其进行组织初审;报告书内容不实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发给初审意见书,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

第6篇

关键词:武功山 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研究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基本方式与规律,为武功山体育旅游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方式,以利于武功山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旅游强省――江西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体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跨萍乡市的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现已规划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武功山水,不仅唯美, 而且非常适合举办滑翔、攀岩、公开水域游泳、悬崖跳水、登山等多种类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如果能把武功山开发成集健身、探险、竞赛、刺激、体闲、养神为一体的天然的体育旅游胜地,不但可以增强武功山的旅游竞争力,也能填补江西省在这方面的空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武功山,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实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等级化的目标,逐步使武功山旅游业成为赣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在景区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游客所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游客调查问卷500份(周末300份、国庆节200份),有效回收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一般分成产业类和资源类两类,

(一)产业开发模式

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包括: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武功山以体育旅游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目前有登山、野营、溯溪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称为“旅游性体育”。

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旅游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熔入带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在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目前,武功山开发出来的这类型体育产品有登山赛、滑翔伞等,由于这种旅游活动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为体育性旅游。

3.从专家问卷和游客问卷的结果看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产业模式调查统计如图1显示:认为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模式占72.19%,认为应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体育+旅游”模式占26.41%,认为两者平衡发展的占0.84%,而认为采用其他的开发模式的占0.56%。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图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业模式调查统计图

(二)资源类开发模式

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的为这一产品而来。目前依托武功山的自然资源开发攀岩、滑翔伞、跳伞等。

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现,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旅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

4.专家问卷和游客问卷的结果看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资源模式调查统计如图2显示:认为要以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专项体育旅游项目的专项型开发模式占26.74%,认为应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形成新型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型开发模式的占63.56%,认为要以扩大景区景点建设规模,深度挖掘体育与旅游契合点的附带型开发模式的占8.94%,而认为采用其他的开发模式的占0.76%。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资源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组合型”开发模式为主,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又可以做到体育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交汇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淘汰的再生性开发,提高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业模式统计图

三、结论

(一)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产业模式调查统计显示:认为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模式占72.19%。结合调查结果和武功山的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和利用。

(二)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资源模式调查统计显示:认为应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形成新型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型开发模式的占63.56%。结合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资源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组合”开发模式为主,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汇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淘汰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系列论文,批准号TY090。

参考文献:

[1]张强,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2003(2):1-2.

[2]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 2002.9(3):22-25.

[3]杨红伟.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分析及开发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35-37.

[4]李香华,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凯,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32-34.

第7篇

【摘要】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对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分析城区目前的旅游资源保护状况为基础,从而寻找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提出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分类保护。

2.2.1.1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分级保护。

2.2.2.1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

第8篇

一、相关研究综述和概念界定

因为城市相关旅游在我国的成长,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城市旅游的管理模式及市场化的运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晋升和改良空间。是以,探讨当下会展旅游的成长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晋升我国城市旅游业的成长具备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旅游研究的文献,大多是从宏观上进行研究,对于城市旅游在地区的具体发展的研究资料还相对比较缺乏。

(一)相关研究综述旅游的原始起源较早,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则是发生在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后。到了9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城市内部具体事务产生的旅游吸引力开始研究,他们对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物、博物馆、纪念堂等具有的吸引力进行了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莱特斯就专门对来参观纽约自由女神像的国外游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显示来参观纽约自由女神像成为他们选择来纽约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凯文•米特安在其研究中则指出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国内在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上的研究因为限制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国初期的政治环境而没有较大的研究成果。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的不断加强,国内学术界对于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马雪萍在1999年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作者结合市场经济的理念阐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应当遵循的市场经济思维;徐惠蓉则认为城市的规划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密切相关的,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留给旅游开发一席之地对于旅游资源的后续利用意义重大;张媛对上海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良对策。

(二)城市旅游资源的概念我国质监局曾对旅游资源进行过明确的划分,将旅游资源定义为: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以吸引人们前来观赏或者是体验,并且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各种自然和人为事物的总和。城市旅游资源包括各种自然形成的资源,如大山、大河以及奇特的地质景观等,也包括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和现代大型建筑和造型奇特的建筑等一系列的人工景观。

二、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简介武汉是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有汉口、武昌以及汉阳三大片区组成,长江和汉江在此交汇,也称“江城”。武汉也被称为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全市国土面积为0.85万平方公里,2014年的地区GDP达到10069.48亿元,同期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2。武汉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内的旅游景点较多,旅游接待设施也较为完备,目前全市有3家5A级的旅游景点,4A级的旅游景点多达15家3。

(二)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作为我国旅游开发比较早的城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在全国走在了前列。作为全国十佳游览城市之一,武汉的旅游对国民经济的成长的贡献度,几年一向保持在10%以上,不夸大的讲,武汉的游览也已经成为推进其经济成长的主要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武汉地区从自身的文化发展优势出发,不断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特别是,随着2012年武汉欢乐谷的开业,武汉的人工旅游景点又多了一处,进一步促进了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近现代人工建筑旅游资源,武汉市拥有较大的近现代形成的历史建筑。大力建设人工资源资源,例如在武汉开业的欢乐谷、玛雅海滩公园以及万达汉秀剧场和东湖海洋世界等。

(三)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文化保护的不协调武汉在进行旅游开发进程中所存在的对景点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不力等存在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和影响武汉地区继续深入开发和挖掘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的桎梏。旅游存在“看稀奇”的现象,在参观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还不是很高。旅客游览常常会呈现一些不文明的行动,并且旅客自己很可能是处于盲目攀高的目标而游览;一些开发商在进行旅游线路开发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庸俗文化,严重地影响了游客对武汉旅游的整体印象。除此之外,旅游线路开辟的大同小异让当前的游览开辟很难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良多地域的游览的教育性代价正在被现代化游览所影响,不合理的游览项目的开辟不但让境外游览成长进入“死胡同”,也在必然水平上影响了全部市场的协调成长。在武汉旅游业的成长过程当中,各个地区都会各自成长,或者说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当前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不协调进行新的旅游景点的修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征用当地居民的房屋或者是耕地,在武汉市的一些人工景点的开发上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从而使得当地居民和开发商之间不断爆发冲突。此外,在对模型旅游景点进行改造时由于没有和市民具体解释,使得市民对于改造方案难以接受,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不协调。如果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中,没有将这种发展的利益进行适当的兼顾其所带来的旅游市场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大的。3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不协调武汉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之间也产生了一些不协调调的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为了适应旅游开发的需要而改变城市建设规划和相关要求;第二,在某些地区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又必须对原有的旅游景点进行占用或者是迁移,从而增加了旅游开发的成本和经营的稳定性。目前,在武汉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动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汉城市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的优势是实现武汉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地区在场馆的修建上,节日的举办上和相关项目的引进上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这种做法一方面影响了地区整体规模效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因为反复修建而致使的旅游资源的在利用程度和效率方面的不尽人意。4大众参与和资源开发有待整合当前,在武汉进行的旅游开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如何从旅游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来提高其城市旅游的全面性。这一建议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武汉地区各色旅游事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如何从城市建设的全盘发展来进行考虑已经成为武汉城市旅游未来在运营中所需要积极应对的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进行城市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发展的全面性和独特性来进行有效地结合。这类连系会将武汉地区的旅游发展举行更好地整合和分析。

三、促进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讨论

(一)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关系要合理把握开发的程度,既要实现开发的旅游应用价值,也要尽量减少对于历史文物的破坏。唯有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武汉地区的旅游才会真正地树立自己的品牌,然后成为行业成长的榜样。在城市开发中,发扬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永续的成长动力。例如,武汉市在进行城市旅游的发展中,应该一方面充分挖掘自身存在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带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应当通过游览的体例进一步地成长和宣扬。

(二)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性武汉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到现有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及未来那些地方可能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例如,为了更加方便人们前来游玩,新建的娱乐场所可以选择有地铁、公交等到达线路较多的地方;新开发的旅游资源尽量不要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争抢土地。同例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组织艺术团进行演出推广,在大型的博览会上展示武汉城市文化,加强与周围省市的密切交流,实行市场联合、资源共享。同时,制定精品旅游路线来让旅客体会武汉城市文化,加强对于相关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普及程度,树立全方位、个性化的发展形象,为武汉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促进作用。

(三)明晰产权明确利益与责任分配产权的不明晰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大为降低,也使得资源容易被过度使用和破坏。如果说旅游地居民和当地政府所获得的利益较少,那么他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持消极态度,这是不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因此,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利益和责任才能更好的促进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此,武汉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约束相关业务的单位,同时大力宣传旅游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提高国民旅游的文明素质水平。

(四)打造特色旅游在武汉城市游中,旅客的审美和游览的相关认识在必然程度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是以,若何很好地知足其猎奇的发展诉求是成长特点与城市相关链条发展中的主要目的。武汉市特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的问题的出现。所以,在今后的武汉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产业的集聚区和游客的集中疏散等方式来为旅游资源的整合式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因为,伴随着不断创新的旅游发展才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吸引顾客的优势。旅客的忠诚度在某种层面上来源于旅游资源开辟资源所具有的新鲜度。基于此,在今后的武汉城市旅游的发展中,不断强化与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意识将会是其未来不断振兴与繁荣的必然之路。例如,打造专线特色旅游,通过别具一格的城市旅游项目来提升广大游客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但是,在打造特色的过程之中,要注意遵循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则和规律,尽量避免各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上马。

四、总结

第9篇

关键字: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白洋淀、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前提,而旅游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一个矛盾共同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旅游开发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客观的联系。一方面,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一定程度的开发,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各种价值;另一方面,只有保护好旅游资源保证其持续发展,才能为旅游开发提供最基本的资源条件。随着这一理念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人们逐渐把旅游资源的低度开发与高度保护作为追求的境界,但在实际中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况,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资源的保护,造成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以白洋淀为例,谈谈资源保护与开发统一相生的重要性: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白洋淀内有39个水区村庄,[ 张铭贤、王渊、张俊琴《让白洋淀永葆波光水色――白洋淀污染治理一年间(五)》《 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5月24日第2版。] 湿地面积303、3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7.2%,其广阔的水域在维护华北地区生态平衡、调节河北平原及京津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源、调蓄洪水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区内的动植物种类丰富,环境优美,是华北著名的避暑之地。其旅游特色有三:一是乘汽艇或木船,体验沿岸风情;二是品尝宴席佳肴,享尽鱼虾水鲜;三是观看渔民拉网捕鱼,体验渔家生活以及划船垂钓。除此,白洋淀本身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要素,于时期名声大噪,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看出它的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当地政府以及民众的过度开发和不适当管理,使得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009年,根据当地旅游部门的实地调查,白洋淀的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有枯竭的可能。这给当地有关政府以及民众敲响了警钟。李书友,冯亚辉在《白洋淀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治理保护》一文中分析到由于水资源不足和人类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影响,“淀区缓慢退化萎缩,水域面积减少,水生生物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湖水水质的变化,使得“淀区周围退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这些破坏性的经济活动中就包含着对白洋淀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大开放程度,增设了多个游客入口,使整个景区的管理十分困难,[ 侯玉卿:《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资源开发的再认识》,《河北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2卷第6期。] 也对旅游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很大威胁。而当地民众为了出售淀区特产,大量饲养繁殖动植物,扰乱了原本生物链的平衡,有的人甚至采取非法手段制造出售淀区特产,对白洋淀旅游景区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曾经的红心鸭蛋事件,给正宗的“白洋淀鸭蛋”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对白洋淀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整个淀区环境,进而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对此我认为,白洋淀旅游业的发展应当按照以保护为前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为指导,全力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白洋淀景区水资源的减少与污染,从政府到民众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尽早治理,避免拖沓滞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在保护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致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将白洋淀景区建设成为以自然风光为主体兼有人文特色、以绿色和谐为主题,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反之,景区环境恶化,经营困难,游客减少,将会使之走进恶性循环的圈子。

二、怎样做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在开发富含历史古迹、历史文物的旅游资源时,保护与开发利用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为加强保护旅游资源,就要尽可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特色或历史人文风貌,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不和谐的建筑设施和活动,以保证其所体现出的特殊意境。但强调保护也并不意味着只是保持原状,永远不变,这是消极的保护,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成为一种破坏。所以要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更加凸显其原有特色,形成淀区特有的旅游文化品牌。

2、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制定和实施的规划一定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的保护,这是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整个开发过程中,如果保护过多,或出现盲目的保守态度,将会影响地区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因此必须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予以充分的重视,正确分析旅游景区各个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规划长远打算。景区规划不仅要注意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应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章尚正、马贤胜学者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制衡机制失衡与政府规制优化》[ 章尚正、马贤胜:《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制衡机制失衡与政府规制优化》,《旅游科学》,2009年10月第23卷第5期。]一文中将二者的关系归结为“相关利益者之间利益的冲突”,对此认为:“政府必须建立平衡各方利益的制衡机制”。建议从三方面优化规制:“重构政府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与制度,严格执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权’;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规,编制并严格执行旅游规划,提高依法规制的合法性、科学性与严肃性;推进相关利益者制衡机制建设,对旅游资源实行全民监督管理。”

3、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和充实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法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作用。目前的旅游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急需形成一部完整的旅游法。原因在于“目前法律重形式、随着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更显过时,责任主体、内容及承担方式不明确,甚至有权无责,对审批部门权力的规范、限制、责任等规定更少。在审批下进行的建设项目,其危害往往是比较大而长久的”。因此,要制定和完善规范审批权的法律,必须明确审批权主体的权、责,确定在保护资源这个大原则下改善审批程序,重视和保证环保部门、学者、专家意见的表达。[ 刘元、潘冬南:《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经营战略》,2010年5月上。]在制定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旅游业现有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参照国外制定的业已成型的优秀旅游法规,汲取精华,纳入到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4、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生态保护,还包括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业在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受益,从而使其得以维持和发展。旅游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资源利用同等重要,它们共同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重开发、轻保护是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这不仅破坏生态环境,结果也会严重影响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把旅游与自然、人类生存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考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更好的做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以当地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便利与帮助作为发展的基础。

5、在开发与保护的操作中,应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当地政府、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应当支持并参与建立一个开放式信息网络与民主管理体系,以便交流信息,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民主监督管理,更好的促进淀区旅游业的和谐发展。社会监督管理的覆盖面应当十分广泛,包含社会各个阶层;同时也应具有强制性与法律约束力,从而使其能够真正的起到正面作用,拒绝形式主义,这是非常重要的。

6、应避免盲目开发,选择一些具有区位优势,吸引力强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进行开发,深层次、多方位挖掘资源内涵,创造高质量的旅游名牌产品。在发展速度上,坚持适度发展战略,应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不会始终持续高速增长,负增长的出现也是止常的,因为在较高基数上的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或一定幅度的下降是必然的,只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策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仍然可以使旅游业星现质量、效益型的增长。[ 刘庆广:《石家庄市自然旅游资源与景区管理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旅游景区的开发要结合本地所具有的自然以及历史人文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塑造本地所特有的旅游品牌。

7、整个旅游景区应当倡导绿色消费、做到绿色营销。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绿色品牌。绿色营销是指企业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从保护资源和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出发,通过研制产品、利用自然、变废为宝等措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在景区中倡导绿色链条模式,就像2008年奥运村中实施的那样,多采用绿能源,形成绿色循环利用模式,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尽力保证其的原生态。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多方面。所以政府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正确的规划,不能实行拍脑袋决策,要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得以改变,对旅游的兴趣更趋浓厚,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活动当中,我们要树立二者统一相生的意识,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自然回馈我们优美旅游景观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全力保护旅游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彦红等:《白洋淀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生境安全保护》[J]《石家庄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戴学军、丁登山、林辰:《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问题探讨》[J]《人文地理》,2000年。

第10篇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面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着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3];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着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三是区域内城市交通便利。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常德、岳阳、益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与战略要冲。湖区水运优势明显,铁路贯穿南北,京广、石长、枝柳三线呈H形围绕在洞庭湖四周,桃花机场联通国内各大城市。此外,区域内各县交通也十分便利,互通性较好,洞庭湖区的立体交通使游客往来方便,可进入性强。四是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洞庭湖湿地比邻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国内客源市场前景良好;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及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将有越来越多的美、日、俄、法、韩、新等国外客商来洞庭湖区观光游览。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常德、益阳、岳阳三市的旅游资源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它所拥有的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和湿地旅游资源将成为湖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带动整个洞庭湖区域经济的发展。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应积极整合名湖、名楼、名人、民俗等优势资源,形成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于一体的旅游产品[5]。环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建设有利于区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形成,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此外,还有利于优化湖南省旅游空间结构,增强湖南旅游经济实力。从华中大旅游区的视角来看,洞庭湖湿地旅游区北接长江三峡、神农架风景区,南接长株潭旅游区、南岳衡山风景区和湘中旅游区,西邻大湘西旅游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总之,开发、建设洞庭湖湿地旅游有利于湖南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整合旅游资源,有利于推进洞庭湖环湖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构建洞庭湖环湖生态经济圈的健康发展[6]。

    三、目前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一)行政分割,缺乏统一规划

    洞庭湖湿地行政区划被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分属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管辖[4],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在对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忽略市场需求、盲目发展、三市重复开发问题,最终造成资源破坏和资金浪费现象。此外,洞庭湖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也没有建立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导致在管理利用等方面出现了较多漏洞,很难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加大了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治理的难度。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作,会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整体优势丧失,市场占有率降低。[5]

    (二)旅游产品单一,地域文化特色不浓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很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湖区风光观光为主,度假、休闲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十分匮乏,对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以及个性化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湖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则更加稀少。以中部纯湖区旅游产品为例,受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纯湖区景观非常单调,豪无层次感和立体感,唯一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洞庭湖观鸟也明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三)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

    环洞庭湖区湿地旅游投入非常少,有限的资金大都投入到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的建设,致使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水面逐步减少,滩涂大面积增加。大量种植的芦苇和杨树替代了自然湿地景观,降低了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洞庭湖水底植物基本消失,湿地植物也开始向单一优势物种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湿地已有近40种珍稀植物灭绝,植被优势种群日趋单一,沉水植物大面积消失。围湖造田垦荒破坏了湖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致使大量鱼类产卵、繁殖场所消失,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品种几近绝迹。大量种植芦苇和杨树、过度放牧等使候鸟栖息地大面积减少,但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水体污染逐步加剧,环境逐渐变差,湿地景观简化,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尖锐。

    (四)管理水平较低,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生命湖,是湖南、湖北的名牌湖。“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湿地生态景观、珍稀濒危动植物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湖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很多资源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也都存在管理水平低、设施设备落后、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低、服务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此外,洞庭湖旅游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旅游宣传投入少,宣传技巧不高,对洞庭湖区特有的湖湘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挖掘深度,特色不明显,使得洞庭湖旅游品牌没有达到应有的影响效果。

    四、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策略

    湿地生态旅游是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的方向。对洞庭湖湿地的旅游开发要实施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采取退耕还湖措施,恢复湖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促使湖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逐步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7]。

    (一)选择适合洞庭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根据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现状,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复合型的生态旅游模式,即将洞庭湖湿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加上人工湿地的旅游开发,形成整体开发优势。近些年来,国家在洞庭湖区多次进行了重大考古活动,开发出了旧石器遗址、澧县八十垱稻作遗存、城头山古城、西汉长沙王室墓、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铜官窑窑址等古遗迹,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洞庭湖区还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应在突出洞庭湖区山水秀色的基础上,重视对洞庭湖文化的深入挖掘,塑造地域特色。把文化旅游因素引入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中。

    (二)从战略高度做好洞庭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湖南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尤其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这一背景下,从战略高度做好发展规划。旅游业既是动力产业、引爆产业,也是弱势产业;既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社会的支撑。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与相关规划的互动与协调,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重要湿地的开发经验,做好具有国际视野的湿地旅游开发规划[6]。要坚持开发、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洞庭湖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开发区,在不同的地域开展不同的旅游活动,核心区内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加强湖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保护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确保生态效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开发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一是建立统一的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加大经费投入,增大湿地保护区的范围,严格管理措施,消除对洞庭湖生态系统发展不利的因素,尽快恢复已退化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健康地发展[8];二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建立健全湿地生态研究网络,加强对洞庭湖区湿地的监测,不断完善保护区系统,全面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核心是保护南湖、柳叶湖、洞庭湖水体资源不受污染,同时要根治血吸虫病害,抓紧血防灭螺工作,重点保护东洞庭湖湿地候鸟、花岩溪白鹭等生态资源。

第11篇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wo relationship contents between th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caused by inappropria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pollution, noise and air pollution and solid waste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original harmony ecosystems.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32-02

0引言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能更好地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使其展现其存在价值,从而形成了现代旅游业的理论研究方向。然而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破坏,而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在客观上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机制,进而实现旅游资源在环境保护中合理开发的目标。

1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问题

1.1 和谐生态系统的破坏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旅游业随之发展,从而大力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样就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出现了不和谐。比如滥伐森林,造成草地退化,湿地缩小,土地沙化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某些物种的灭绝;有害物种繁殖并侵入;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全球变暖等等。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生活的和谐生态系统正在被破坏中[1]。

1.2 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噪声和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自然景观原有面貌的破坏这四个方面[2]。水污染主要由旅游经营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废水造成的,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也是水域被污染的原因之一。噪声源主要是交通和游客的喧哗。在大量景区分布的地方,游客众多,交通也就变的拥挤,车辆的喇叭声不绝于耳,汽车尾气更是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而在景区里面,游客之间会相互交流,人多嘴杂,声音也就很大,从而影响附近的居民生活。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景区游客抛弃废弃物污染三个方面。在旅游景区,游客会自带食物,吃完就会随地乱扔,造成废弃物污染。

2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内涵

2.1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护,没有保护就没有以后的开发。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度的资源开发会造成资源的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旦资源被破坏殆尽,旅游业也就发展不起来,更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人们的生活也得不到提高,反而是受其影响。虽然只要有开发就不可避免会有破坏,但这种破坏一定要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并且应该在开发中不断地进行补救和挽回。

2.2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其实质是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也是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问题。解决得好,旅游业会在今后长时间里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大显神通。解决得不好则会损害自然资源,造成不能弥补的环境问题。

2.3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经济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构成。而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②社会影响。合理而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能使旅游景观更好地展示在世界面前,美好的景观事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而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③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④环境影响。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具体来说,一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获得新生。二是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2.4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破坏,而环境的恶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资源开发中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4.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其矛盾运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3-5]。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发展经济难免会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和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从而促进生态平衡,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

2.4.2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内容,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为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自然环境对主体人而言就是客体,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保护自然环境就是维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和维护社会发展。因此,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6]。人类以往的历史过程,都是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少部分人在强制性地侵吞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以掠夺性地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增加财富,造成环境的恶化。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理念,“监管缺位”现象的存在,使一些企业主只贪图眼前利益,对资源利用,只管开发、不理保护,只管生产、不治污染,只管利用、不怕浪费,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也会破坏环境和造成资源的不可恢复。由此可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7]。要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就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8-10]。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积极地协同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系统,达到在不超越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客观要求,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3发展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对策

3.1 借鉴成功经验

3.1.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平衡,是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它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是一种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旅游业对资源和环境有着相当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规划发展中,需要明确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9-11]。

3.1.2 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环保局应采取多项环保教育、宣传措施。例如电视台开设专门的环保节目;抓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纪念日,营造环保宣传的氛围。此外,与大中小学建立“环境保护志愿行动”机制,一方面加强青少年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以点带面,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加强重点旅游县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旅游景区卫生环境。

3.1.3 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项重大活动之前,事先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也被称为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狭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1-12]。在已有立法条件下加强执法力度是当前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最务实的举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资源法的主要制度之一。其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并为制定资源保护措施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和要求。因此,加强环境执法,首先就是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注重源头控制、清洁生产。

3.1.4 调整景区环境管理方式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景区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应赋予景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景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景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二是应该明确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权限,使其保持地方与中央的分工一致。更正地方规划建设局和旅游局的职能定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将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

3.2 科学规划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就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①规划中突出资源保护。要对“三窑三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景区内及进入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②规划中重视生态建设。要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应控制景区游人数量,杜绝违背生态学原则的建设和行为,确保生态平衡。③规划中强调文物安全。文物、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别是古建筑,决不能随意拆迁、改造,开发也必须是恢复性开发,以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3.3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①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局在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对于环境有重大污染的项目可以一票否决之,不增加一个污染源。这是执法力度的重要体现,必须严格坚持下去。②坚持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对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将保护的主体推向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那么,其经营运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资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与管理。这就要求将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由于目前对景区经营权的转让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所以,当两者出现矛盾时,首先要根据各保护区的不同情况,确定哪些可以转让;其次,在转让时,对经营者的资质进行科学审核;最后,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并在合同中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③坚持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推动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13]。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保护做的好的国家,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都是很高的,反之亦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环境保护仅靠政府是行不通的,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状况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坚持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在学校里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有专门的课时,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环境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二、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公众监督。通过新闻媒介(报纸、电台、电视台)或张贴广告,环境保护规定或拟建项目的内容,让公众了解情况;新闻媒介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请公众参加;通过公众听证会,听取意见,并进行答辩。公众意见最终采纳情况都会在网上进行公示。

参考文献:

[1]苏日娅,韩浩.浅谈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94-95.

[2]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06,(24):67-69.

[3]岳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热点关注,2007,(6):43.

[4]冯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8-53.

[5]陈国娇.对立统一中的辩证:环保与经济的和谐与双赢[J].科教文汇,2008,(8):215-216.

[6]乌日陶克套胡.论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2005,(2):17-19.

[7]林世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J].2005,21(10):65-67.

[8]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117-123.

[9]张俊.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8,(180):108-109.

[10]廖锐全,李旭荣.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3,(5):14-15.

[11]向佐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初探[J].行政论坛,2004,(66):76.

[12]李波.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浅议[J].沿海环境,2003,(6):41-42.

第12篇

摘要:南阳历史悠久,以恐龙骨架化石为形象代表的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与其相互呼应,构造出南阳旅游的大框架。文章就如何利用地质公园扭转南阳旅游发展缓慢的问题给出对策。

关键词:南阳;旅游;规划;发展

南阳古称宛,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拥有独特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境内以汉代文化为主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现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个,风景名胜4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为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山水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南阳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目前,河南正着重开发郑、汴、洛、三(三门峡)、沿河(黄河)古文化旅游线和伏牛山(石人山、白云山、宝天曼等)自然风光旅游线,伏牛山成为河南省旅游的名牌和闪光点。南阳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高速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能方便地进入京广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和京珠、连霍等高速公路,是连接豫、鄂、川、陕四省的交通要道,距关中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郑州经济区直线距离均在500km以内。良好的经济地理区位和遍布境内的旅游景点决定了南阳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源优势。同时,南阳周围分布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郑州、洛阳、开封、武汉、西安等,加入这个旅游网络,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南阳历史悠久,地形奇特,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中,南阳境内占73.1%。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主要有:1处世界生物圈、3处国家地质(矿山)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的以“山(伏牛山)、水(丹江)、龙(恐龙蛋化石)”地质奇观为主要内涵的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被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古长城——楚长城;中华“科圣”张衡的长眠地——张衡墓园;“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医圣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中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中国木雕石刻工艺最为精湛的古建筑群——社旗山陕会馆;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区。地质景区与人文景区相互交错,山水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各有千秋。

(三)客源市场潜力大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和启动消费的有力杠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大国的目标。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等系列旅游线路将对国际国内客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作为新近开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点,南阳旅游的省内客源潜力巨大。据世界旅游组织分析: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旅游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5。我国大部分省区人均GDP已经突破或接近1000美元大关,旅游需求将进入一个高收入弹性阶段,给南阳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市场份额小

与郑州、西安、南京相比,南阳的区位条件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伏牛山旅游业的发展。南阳独特的旅游资源产品没有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符合本区旅游资源特点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结构单一。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南阳旅游业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和周边知名旅游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景区开发深度不够,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落后、境外游客很少,这和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二)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统一管理

伏牛山景区开发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各景区从自身角度开发各自的旅游资源,造成各景区孤立、分散,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服务网络,使跨景点游览非常不便,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各景区为了自身利益,对旅游资源盲目开发,产品雷同,导致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人、财、物极大浪费,旅游资源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再加上我国自上而下树状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性质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给不同的行政区域协调开发旅游资源带来困难。如: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理;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由环境部门管理;文物保护区由文化部门管理;管理体制的不顺使旅游景区的日常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古迹破坏问题突出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阶段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地方政府支配财力有限,当地民间资金和建设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发过程中难免由于资金约束而急功近利,缺乏统一和长远地开发和保护规划,造成很多早期开发的景区布局混乱,大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景区环境极不协调。特别是开发过程中对景观及景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和污染,对文物古迹缺乏有效保护,破坏相当严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推广、促销严重滞后,影响了伏牛山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开发收益。

三、南阳旅游业定位及开发建议

准确的定位是科学开发南阳旅游资源的基本前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应选准以地质公园、南阳四圣作为旅游资源精品,进行高档次、高品位的整体开发,把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南阳旅游发展的龙头,尽快形成旅游经济规模。通过地质公园的强大影响,塑造南阳旅游的鲜明特色,形成山水旅游与人文旅游有机结合。

(一)统一规划宣传开发,突出特色

要树立大旅游,大区域的意识,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与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合作,找准定位,高起点规划、统一开发境内旅游资源,要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和个性化道路。要完善和提升现有景区质量,加大南阳旅游的宣传力度,积极扩展旅游空间和旅游市场,从目前的大三角(西安、郑州、武汉)旅游市场定位,转向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方向来的外地游客和海外客源,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旅游品牌。同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各景区之间的关系,建设快速便捷通道,促进南阳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深度发掘山水地质旅游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成功,开创了南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纪元。应着力打造山水地质旅游精品,浓笔渲染“山—水—龙”内涵,广泛宣传景区内世界第九大奇迹,中国发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群和天然的植物化石群,规划好以伏牛山恐龙骨架化石和世界范围内惟一的、极特殊类型的长圆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展示为主的地质景区,组织在自然保护区的探险游、森林游,带动伏牛山旅游景区整体发展。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也是南水北调的起点,应大力开发水上休闲度假区,可推出水上跑车、水上赛场、水上纪念馆等。充分利用南阳“玉石之乡”的美誉,围绕独具特色的独山玉石作文章,以玉为主题建玉文化展览馆,举办玉雕文化节等活动。原始森林以其原始状态日益成为旅游的热点,南阳有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带面积最大,观赏价值很高的大片原始森林,而且山顶坦阔,进出方便,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三)充分利用“四圣”人文旅游资源,做出内涵

南阳“四圣”从不同角度成为南阳文化的标识,诸葛亮心怀天下、鞠躬尽瘁,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张衡发明了人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商圣范蠡,谋利不为利,功成身退有着很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张仲景“既为良臣、更为良医”的形象。南阳应依托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打好以“四圣”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牌,如:在张仲景诞辰之日,在医圣祠举行大型祭拜活动;让游客在智圣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过一把隐士的瘾,在武侯祠布下八卦阵,再现八卦阵的诡异神奇。

(四)系统开发特色历史遗迹

应逐步开发以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寻根文化,以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为代表的府衙文化,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以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为代表的古代区域设置文化。

(五)引入市场机制筹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