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实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在,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转型期,各种负面的东西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冲击极大,导致许多学生的负面心理滋生蔓延,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青少年道德水准低下,犯罪率逐年上升;二是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三是对各种负面因素消除矫正不力,有些学生经受不住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轻生自杀率逐年增加,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我们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深刻的认识到: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紧密沟通与合作,及时矫正学生的负面心理,是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治本之道。
1.要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对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进行再认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客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当学校与家长就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强调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更多地要求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采用这种家校合作模式的学校大多认为: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抱着依赖、应付的心态,而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致。显然,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家校关系是不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相当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然而,随着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将家长放在被动、客体地位的消极的家校合作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起来。由于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认识上存在的局限,忽视了家长这一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并未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项专题研究证明: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形成方向是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如果学校能够鼓励家长的热情,满足家长的需要,善于运用家长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的宝贵经验,那么,家长就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为学校提供资源和帮助。
家庭与学校虽然属于个人成长的不同系统,但把它们看作没有交集的独体,是不可能真正促进个人发展的。两者必定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家长建立平等、协作的教育伙伴关系,善于运用家长的心理导向优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家校沟通合作的新模式
随着学校对家长教育地位的认识由"家长是被指导、被教育的对象"向"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的转变,家校合作模式也必须构建新的模式。家校合作模式应由"学校指导模式"转变为"学校服务模式",即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关注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学校服务于家长,要面向家长的需要。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特点不一样,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需求也不同。有的家长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的家长想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还有的家长想就子女的成长变化及时向教师或有经验的家长请教。对此,学校可以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心理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让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针对有的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陈旧,认为自己或子女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是"家丑",不愿意公开求助的心理动因。学校为家长服务时应注意保护孩子与家长的隐私,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与家长真正开放他们的心灵。此外,学校还应为家长提供便捷的联系模式,以便家校能及时、有效地沟通。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例如,互联网可以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与伦比的信息库,为家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接受力。数据库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还能通过在线心理健康调查与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和家长科学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加强两者之间的整合,打牢一体化基础
在促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不能以放弃任何一方为代价,在具体实施中,既要促使两者有机结合,又要体现各自的独特性。我们要以系统论为指导,高度重视系统中的每个组成元素。其实,促使教师师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如果将教师专业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德教育就是其组成元素。因此,在提升教师素养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教师具有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两者的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问题背后的剖析,抓住实质性问题
从师德教育来看,始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理想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就是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教师的师德问题,而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予以必要的关注,以致对教师的行为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将很多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简单地看作是师德问题。如,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师德问题,而没有分享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从体罚学生来看,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教师往往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长期生活在焦虑忧郁之中,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到学生身上,转化成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因此,我们要注重问题背后的剖析,抓住实质性问题,加强对问题所属的区分,不可将师德问题混淆为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将心理健康问题错解为师德问题。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1.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宜拔高要求
在进行师德建设过程中,在承认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同时,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应将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在进行师德教育时,不能拔高要求,对于当前师德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师德行为底线要求。如,提出不准乱收费、不准组织有偿补课、不准体罚、驱赶差生等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要求,从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提出的要求是教师师德建设追求的方向,但不可作为普遍性的衡量评价标准。在中国古代,甚至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高度,这种对教师的期望是过高的,没有把教师看成一个平凡的人,而是看作了“神”,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缺乏对教师在物质、心理等方面的正常需求。其实,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学生的发展一样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中的疾苦,为教师排忧解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宜提倡带病工作,而应该将教师的健康放在首位。只有让教师保持身心健康,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优化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宏观的社会层面的支持是教师工作的保障。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其有一个较公正的认可。二是学校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三是面对心理压力,不能怨天尤人,应以实际行动进行自我调节,积极寻求问题解决办法。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对学生的了解、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健康教育;泌尿外科;双J管留置;
双J管留置在泌尿外科术后患者中较为常见,既能起到支撑、引流、协助排石的作用,还能帮助输尿管粘膜的修复和促进切口的愈合,置管时间较长,通常达1-3个月[1]。我们对80例双J管留置患者行健康教育,有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5月泌尿外科的150例手术治疗后双J管留置患者分成研究组80和对照组70例。研究组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5-69岁,平均(36.59±8.88)岁;经皮肾镜取石术20例,输尿管镜下取石38例,肾实质切开取石2例,输尿管狭窄20例。对照组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24-70岁,平均(36.68±8.96)岁;经皮肾镜取石术18例,输尿管镜下取石35例,肾实质切开取石1例,输尿管狭窄1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按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如讲解置管的原因、必要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等。研究组同时着重健康教育:(1)制定教育内容 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及主管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的方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2)宣教 为患者讲解置管有关的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置管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以及出现紧急情况的应对方式。(3)并发症 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工作,常见的主要有:①膀胱刺激征 主要以尿频、尿急、尿痛等为表现。症状较轻者可进行热敷,并卧床休息,并嘱患者情绪放松;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进行干预。②血尿 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不活动;嘱饮食恢复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以冲洗膀胱。③J管堵塞 当患者出现腰痛、发热时应严密观察并对症处理。④J管移位 嘱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不行重体力劳动,肢体不行伸展运动,切忌避免突然蹲下。(4)出院前宣教 告知患者出院后仍需多喝水,出院前教会患者或家属测量尿酸碱值和比重的方法;并告知复查的时间。(5)出院后 患者出院后置管仍需维持一段时间,此期间每周进行一次电弧随访,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指导,并自此解答患者遇到的疑惑问题,嘱其重视自我护理,并告知回院拔管的时间,以防止并发症的增多。对比两组患者对置管知识的掌握情况、遵医嘱拔管率及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判定标准
1.3.1置管知识的掌握 在患者来院拔管时采用自制问卷向患者进行调查,满分100分。优:90-10分。良:80-89分。一般60-79分。差:60分以下。
1.3.2遵医嘱拔管 是否根据医嘱时间到院拔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 SPSS13.0 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中置管优40例,良33例,一般5例,差2例,优良总共73例;并发症共3例,例为2肉眼血尿、1例膀胱刺激征。对照组中置管优30例,良25例,一般8例,差7例,优良总共55例;并发症共10例,4例为肉眼血尿、3例膀胱刺激征,3例J管堵塞。两组置管知识优良率、遵医嘱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知识、遵医嘱拔管、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双J管又被称作输尿管内引流管,对手术的成功率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2]。由于该管留置的时间较长,患者常有一段离院带管的时间[3],此期患者常有J管异位或脱落的情况发生,给手术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较重要的部分,在各科都被得到广泛的使用,也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并针对性的纠正日常的不良生活方式,朝着健康的状态发展。对机体而言,双J管在体内属于异物,机体对其会形成一定的排斥。在置管期间若活动量过大,管和尿路之间容易形成摩擦,患者可发生血尿;当膀胱内压力增加时尿液可通过管道反流至肾脏,患者腰部出现胀痛;同时双J管的弯曲度和弹性都与机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活动量过大常易导致J管的移位;若置管时间过长,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高。而多数患者都不具备医学知识,对置管有关的注意事项知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对80例患者重视健康教育,并选择另70例行常规护理的一组进行比较,表1中健康教育的一组置管优良率和遵医嘱把关率都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一组,同时健康教育的一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一组。因此,应积极的对泌尿外科双J管留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翔凤,经霁,陆素青,等.不同随访方式对留置双J管出院患者影响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5):17-1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目的抽样法,于2014年5月选择参与了儿科护理学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的护理专业专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的学生在性格、成绩方面做到最大差异化。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共访谈了16名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14名。
1.2资料收集方法
在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包括:此次教学改革对以后进入临床实习时与小儿及家属沟通的帮助、对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作用、小组成员的收获。访谈前先向学生解释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取得其同意。采用深度小组访谈1次,每组8名学生,时间为1.5h,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和笔录;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子邮件深入追踪的方法交流1~2次。
1.3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当天,将录音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研究者反复阅读文字资料,逐字逐句分析其中的含义,并进行分类、推理,反复听取录音,回忆当时的观察情景,析取其中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并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逐渐提炼出主题。
2结果
共提取出4个主题:学会了换位思考和用心沟通;感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医学子在健康教育中的责任;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1学会了换位思考和用心沟通
2.1.1学会了换位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是此次健康教育模块改革学生得到的最大收获。个案1:“角色扮演可以站在家长和患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扮演的是得水痘的孩子,就会考虑她要如何表达出自己瘙痒难受的情绪,以后碰到类似的孩子时有了这份体验我也会更加耐心细致。”个案9:“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传递的核心,此次学习任务中的角色扮演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换位思考,让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个案14:“通过角色扮演,我们了解了不同人员在就医时的心理变化和角色定位,在以后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时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磕碰。”
2.1.2体会到用心是沟通的实质
护理专业的本质是服务,护理过程中彰显了人文关怀,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角色扮演,体会到了用心是沟通的实质。个案11:“人与人的交往没有固定的模式,唯有‘用心’两字是沟通的实质和万能的技巧,用善良和宽容去温柔呵护那些被疾病和痛苦所困扰的生命,是我们护理人员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个案15:“耐心倾听,同时用温馨的语言或抚摸等动作表示对患儿的友好,使患儿及家属从心理上主动接纳,在家长心目中树立起有爱心、有知识、技术好、对孩子有招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医护人员形象。”
2.2感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2.1取长补短,精诚合作
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将来成为护士,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健康教育模块的教学改革迫使学生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共同完成任务的磕磕碰碰中、在发生矛盾的泪水中、在成功完成项目的欢笑声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成长。个案5:“大家学会了团队合作,遇到冲突的时候,学会先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取长补短,恰到好处地融合。”个案9:“这是一种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力量最大化的方法,每个人将精力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部分,然后大家串起来,最后呈现给大家的作品中包含了我们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心血。”个案14:“在排演情景剧的过程中,我们相互点评组员角色排演上不合理的地方,彼此相互磨合,最终呈现给大家。”个案4:“团队合作必不可少,单个人可能有局限性,小组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每个小组成员的思路都可能是个创新点,都值得得到重视。”
2.2.2团队核心人物的作用
对于团队合作,有1名学生提到了团队核心人物对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个案7:“如果一个团队心不齐,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能力,所以需要一个核心人物来领导这个团队。”
2.3认识到中医学子在健康教育中的责任
虽然是中医院校,但因为学生要应对护士资格考试,因此选用的教材还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儿科护理学》,那么如何在健康教育中传承中医知识呢?个案16:“也许在大家的认知中,中医是腐朽、是陈旧,但其中还是有值得传承的部分,作为整个中医队伍中的一分子,我们有义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个案9:“我们的健康教育更加体现了中医特色,以前在医院做志愿者时,自己也亲手做过小儿敷贴的药丸,对于哮喘的冬病夏治有一定的疗效,印象颇深。因此中医的传统疗法应该通过我们让更多人了解。”个案12:“我们的创新点在于中医调养,根据中医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别制订急性期、缓解期的治疗方法,让患者了解中医,学会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养。当然这些也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大家都是获益匪浅。”
2.4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确立健康教育的主题,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寻求素材和思路;为了确认资料的可靠性,学生需要不断查阅文献,这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个案4:“之前大多数知识都是教师单方面传授,我不会去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去探索种种现象背后的意义,现在我们对网上搜寻的各种资料,先进行批判性思考,确定无误后再加入健康文案中。这样批判性地吸收新知识帮助我扩充了新知识点,也帮助我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个案5:“这次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们自由发挥,这是一次很好、很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来获取知识,锻炼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家边学习边成长。”
3讨论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护理却包含着与人沟通的艺术,包含着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升华。本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的平台下,学生们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得到了不少收获,比如在确立健康教育的主题方面,有的来自自身做志愿者的经历,有的受到家长职业的影响,有的甚至借鉴电影重新创作,这些发散性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这些主题,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有相关病例的同学、家人、朋友等的亲身体验;在角色扮演和视频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沟通以及互相协调和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换位思考,促使他们从认识上、行动上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能积极主动地把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患儿和家长,有效缩短学生进入临床后顺利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适应期。从本次访谈中也发现,由于条件的局限,学生们虽然在学校的模拟医院,甚至直接在医院进行角色扮演的演绎、录制,但“没有进入临床,所以没能更好地体会照顾患病儿童的那份心情”,这与梁熙德等的调查结果一致。鉴于健康教育模块改革的成效,今后应继续深入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的专业课程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方法中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法(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SFBT),促使学生接受从“以问题为导向”转变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观点。如在内、外、妇、儿、老年护理等专业课教学中,留出部分模块由学生自行主导学习,迫使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运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转化;同时,教师应注意收集能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的健康教育文案和视频,有助于以后学生的学习和临床的推广应用。此外,中医院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中医食疗、推拿、针灸等简单易学、易推广的知识技能融入到健康教育中,让中医能更多地走向临床,开展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中医临床护理及研究。
4小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创新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生机勃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已无需多提。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是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可以说,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探索是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意义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1.多元文化的冲突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冲击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大学生的个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大学生相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讲具有一定的成熟性,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仍然处于变化和不断的成熟、完善中,其心理尚未成熟。大学生知识水平高,内心体验细腻、敏感,他们对社会有着自己的见解,看问题有比较广阔的视野。但是,他们的情感还不稳定,情绪变化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大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以下特征:影响程度大,影响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等。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文化全球化直接导致了多元文化的冲突,几十年前那种只受单一文化的影响已不复存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而大学历来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殿堂、汇聚的场所。多元文化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及学生,因此,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值得关注。这就更加需要大学生们坚定正确的人生观,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态,能够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2.实现中国梦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每一个公民都身兼重任,责无旁贷。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无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是人民幸福,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曾任康奈尔大学校长的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H.T.Rhodes)在《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分析了大学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肯定研究型大学对美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学能够起到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因此,大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大学生除了要进行先进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同样需要重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需要全国人民的勤奋工作和不断努力。国家富强了,民族振兴了,人民的幸福感就一定会增强。当然,人民幸福还涉及到个体如何认知幸福,如何追求幸福。是否幸福,对于个体来说,其实是一种“主观幸福感”的问题,除了外界客观因素,还与很多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诸多内容。实现中国梦当然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大学是社会构成的重要单位,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就理所应当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状态有很多方面的体现,其中就包括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教师自我实现良好、幸福感指数高,学校总体人际关系和谐,等等[1]。从这个角度讲,亦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都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一臂之力。
二、生态主义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新解读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质的飞跃,符合时展特征,能真正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能够充分发挥出促进校园和社会和谐的作用,首先要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内涵从全新的层面上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具体的手段、方法的探讨。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心理健康的内涵进行解读,这是富有创造性的、全新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探索。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和协同进化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基础是生态交互论,即强调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态心理学大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这种研究取向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强调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科学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心理现象”,认为可以像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一样去研究心理现象。这已引起无数批判,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时刻变化的,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因此生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关系”,是真实环境中的动态系统。长期以来,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就是处在不断的争论和发展之中,心理学、生态学取向研究的观点和论述对此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和建设性。综合来看以下两点论述具有代表性意义。
1.心理成长论
葛鲁嘉的新心性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心理现象转向心理生活,强调变化、创造、生成,心理生活与环境是一个共生的过程,这亦是在生态学背景下的探讨。人和环境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与环境应该是协同发展的。那么如果把心理生活作为对象,在探讨心理健康标准时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心理障碍的矫正实际上就是心理生活的拓展,人的心理健康可以是没有心理疾病的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得到充分成长的健康,所谓的充分成长就是心理生活的拓展,越是得到充分的拓展,心理健康的程度就会越高,因此,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心理的充分拓展。”[2]这实际上强调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没有心理疾病这种平静的状态,心理的充分拓展和不断成长才是人们的目标。心理的拓展和成长都是动态的、发展的,都是与它所依赖的环境相互影响的,这正符合了生态主义的宗旨。
2.心理平衡论
还有学者提出,从生态主义的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实质就是自我的平衡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平衡:“自我的平衡包括自我的心理平衡和自我生理与心理的平衡,自我与环境的平衡包括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平衡、自我与自然环境的平衡。[3]”可以这样理解:自我的平衡实质上意味着对自我有一个良好的认识,能够接纳自己,个体的各人格结构稳定协调,基本的心理过程如认知、情绪、意志等处于正常状态;自我与环境的平衡则意味着自我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能力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状态。自我的平衡、自我与环境的平衡强调的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平衡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协调,平衡最终的目标就是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这个概念与“心理和谐”的概念不谋而合。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了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执政党文件的形式将心理和谐的问题提到如此高度,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种激励。通过以上分析,心理平衡与和谐这个概念要优于心理健康概念,因为它是从整体和动态的视角出发对人的心理进行定义的。综上所述,心理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一个过程是不是就可以看作是心理的成长过程的呢?心理的平衡状态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和自己认知行为的改变会进入到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当心理不平衡时,或者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或者改变环境来符合自己的要求,然后达到下一个平衡状态,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因此这两个概念在实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是相辅相成的。心理的成长、平衡与和谐的标准都是相对的,因为它们都是与所依赖的各种环境相互影响的,是不断变化的,是富有个性的,没有大一统的标准,不需要每一个人都去符合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一直都是学者们争议的对象,心理成长、心理平衡与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对此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有了这些基础性的探讨,下一步的工作就会有据可循。
三、生态主义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创新性探索
基于前面的探讨,即对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全新的拓展性的解读之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就有了切入点,有了依据。
1.模式的转变由关注心理问题向关注心理成长转变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最关注的就是学生已经出现的或者潜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老师和学生们都普遍认为,只有出现心理问题了之后才会去寻找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这种看法不妨改变一下。如前所述,心理健康可以是没有疾病的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得到充分拓展的健康。关注心理成长并不意味着不关注心理问题,正相反,心理问题的克服和治疗正是心理成长的一部分。心理成长是包含解决心理问题在内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心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最终目的,还要帮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拓展,使他们的“心理生活”更加完满。当然这种拓展是与外界情境密不可分的,是依赖于具体情境的拓展,因为无论是心理的成长还是心理的平衡与和谐,都不能离开具体环境而孤立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改变以往的模式,除了关注已出现的心理问题之外,还要探索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方法和手段,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拓展,不断地达到平衡与和谐状态。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观念转变的问题,例如,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以发展的视角、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4]。并且积极心理学不只关注问题,更加关注发展。因此,这方面的探讨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对象的转变由关注学生向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毋庸置疑就是学生,而在生态主义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由关注学生向关注学生、教师、家长转变。例如说,心理咨询机构应该让所有家长和教师知道这个机构的存在以及所肩负的任务;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之后应该及时与家长和相关教师取得联系以便更详细地了解这个学生的成长史以及寻求他们的协助;要让家长和教师明白心理咨询机构非常欢迎他们的主动联系,以便更好地更积极地帮助每一个学生;要不定期地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和教师们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观念和知识,使相关人士共同关注、重视这个问题。关注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危机,帮助他们心理成长,就不可能忽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与他们关系最亲密的人。
3.媒介的转变由师生点对面的教育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互动模式转变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师生点对面的教育,教师在讲授,在宣传,但学生领悟的怎么样不得而知。甚至很多学生望心理咨询而却步;或者意识到自己内心不太“平静”,但是却觉得还没达到求助心理咨询的程度;或者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心理很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无关,等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达到相应的目的。网络具有自由、随意、方便、私密等特点,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建立相应的网站,设立不同的栏目,既可以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又可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回答学生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还可以预约咨询,等等。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下,在实现中国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绝对不可忽视校园的主体、校园文化的体现者和承载者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基于生态学视角的考察和研究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积极地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1]唐荣双,陈铭彬.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192194.
[2]葛鲁嘉.心理学视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构与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8(1):4044.
[3]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患者出现脑出血以后,在对其护理过程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健康行为,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疾病的预防以及促进康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改善[1]。本文选取90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以及对于健康教育满意度进行比较,将结果加以统计,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的90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90例患者中小脑出血患者13例,基底节出血患者51例,脑室出血患者26例,90例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患者的年龄在5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2.9岁。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临床体征、手术之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等,使患者了解脑出血的先兆症状,帮助患者了解对于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倘若发生先兆反应,通过观察发现异常,需要马上就诊,做到及早的将病情控制住,防止出现危险[2]。患者的情绪过于激动,会使交感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兴奋状态,使肾上腺素提高,血管的收缩出现加剧,最终使血管出现破裂导致脑出血。在实施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防止患者出现情绪大幅度波动,保持患者得到充足睡眠,防止患者过度劳累,使患者的身心能够获得放松。脑出血患者康复的首选条件是血压,护理人员需要按时的为患者进行血压检测,向患者讲解自我检测血压的方法,使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获得提高,指导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帮助控制血压,避免出现二次出血[3]。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的指导,影响脑出血的生活方式包括暴饮暴食、酗酒以及饱食之后进行沐浴,指导患者多食用低盐、低脂肪、低糖以及高纤维的食物,忌烟忌酒,多食用新鲜水果以及蔬菜,使大便通畅。脑出血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排痰指导,帮助患者叩背,避免出现痰液坠积,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在患者进餐之后,指导漱口,降低交叉感染出现的可能性,对于患者进行压疮指导,按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指导患者家属学会翻身技巧,保持患者按时进行温水擦身,提高血液循环,由于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使肠部蠕动相对比较缓慢,容易发生便秘,倘若发生便秘,会使患者的腹压提高,存在二次出血的可能,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指导,指导患者使用开塞露,避免便秘[4]。一般脑出血患者会产生肢体功能障碍,所以对患者进行肢体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进行评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健康教育模式,每个类别的满分为10分。对于两组患者的手术之后并发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中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教育针对性、健康教育具体内容以及健康教育模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关键词:家校合作;移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08-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心理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现在已经形成共识。家校合作是指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将家校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一、移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维艰
(一)移民学校的客观条件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在甘肃省移民地区,由于学校建设时间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和相关设施,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等因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及其缓慢。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方案,难以付诸实践,故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实际效果。
(二)移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困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 ,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移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困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其一,移民学校的教师是近几年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通过公开考试选拔的,学历都已达标、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但学校对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不到位,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相脱节,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二,移民学校目前还没有一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家长的不支持是移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移民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即使有些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只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常常是置之不理。由于经济的原因,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子女,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学生的性格偏向于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自卑、悲观、暴躁,在家里与父母顶嘴,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育,在自我意识、情绪体验或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家校合作是加强移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二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在家庭中的影响和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的成长;学校是进行系统文化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发展。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是学校教育改进的重要动力。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家庭与学校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只有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促进家校合作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依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近年来,随着教育生态的改善,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已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情绪化突出,人际关系不和谐,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能力,使大学生走出误区
首先,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较晚,许多学校虽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但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存在将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淆等认知不全面、不客观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高校轻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质性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是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高校的教育环境正趋于复杂,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成立,是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
二、健全心理教育机构,完善心理教育体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建立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中心,完善人员配置,设立专业的实施和保障机构,负责资料收集、文档编辑、网络建设宣传等工作;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橱窗、校刊等媒介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常驻本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通过心理健康热线、信箱、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手段,与大学生深入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提高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1]。
三、培养师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应分为专职和兼职。专职工作的知识性、专业化、技术性很强,需严格把关,选拔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具备专业化水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师,为专职队伍提供基本保证。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应选择综合素质良好、有担当、甘于奉献、热爱心理学和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教师,使其与专职师资团队一起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组织心理学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研究[2],制定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并以定期培训的方式使教师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的心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
四、心理教育机构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要保证教育办公经费的投入,包括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教育网站建设与推广、学校期刊等印刷品的资金投入,并充分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出活跃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其次,要保证外聘专家和师资团队的经费与学术交流经费、专题经费的投入。最后,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资金投入[3]。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健全的硬件设施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正常开展的保证。
五、认真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做好监督
学校通过约束机制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提高工作成效,是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4]。检查、指导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并在监督与反馈中提高教师团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生命力[5]。
六、结语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开发潜能,加强其社会适应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应对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素质教育正常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5):343-344.
[2]刘广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7(1):133-134.
[3]郭丽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9-131.
[4]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8):57-59.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事业这几年才刚起步,所以,仍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据统计,目前幼儿园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胆怯、孤僻、脆弱、过度依赖、意志薄弱、性格怪异、不善交际等。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例大大增加,长辈的溺爱、骄纵更使得孩子在养成健康心理上雪上加霜。那么怎样来维护和矫正幼儿不良心理、行为,如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呢?
一、现状分析,发现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这三项因素的联系。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属独生子女,家庭角色、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父核心”形态转向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子核心”形态:这种变化使得家庭的中心人变了,它使得独生子女享有了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但如果说家庭影响是造成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则是最为根本的。
(一)亲子关系
缺乏父母的疼爱、信任、鼓励与支持,不仅会在孩子智力方面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还会使孩子产生孤僻、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而现如今,有些父母仍坚持“棒下出孝子”等教育观念,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失去了爱等。
(二)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
现代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本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全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在获得了不合理的自我认同的同时导致孩子表现出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任性、自私、固执、娇气、懒惰等,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他们所暴露出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途径
(一)实施幼儿园“三部曲”:入园前奏曲——引导教师鼓励、启发和克服问题
为了促进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我们采用了开放式、多渠道的培训方法,通过订阅报纸杂志、观看相关讲座等途径,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广泛、深入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使教师切实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发展。如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活动展示》,《心理辅导案例评比》等系列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同意走出幼儿园,走进幼儿家庭。一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等。
(二)活动进行曲——引导幼儿发现、感知和解决问题
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其次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使幼儿能更系统的获得健康心理的途径。可以通过课程、视频、书籍等一系列途径,帮助幼儿获取合理和不合理的信息,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解决问题。如在小班刚入学的阶段,我们就利用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来教会幼儿不和别人打闹要友好相处,这样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正确健康的心理。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如与大班幼儿结对开展“哥哥姐姐来带我”的活动,请部分能力强的大班孩子来示范,使幼儿产生“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的想法,并再针对特殊个体进行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三)家园联系曲——引导家长重视、思考和杜绝问题
孩子的行为是复杂的,因此对孩子的行为矫正也并不简单,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所谓“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家园的协助和支持。如发放《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情况以及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实施情况;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网站》等沟通平台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班开展“我健康我快乐”“家园桥梁”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同时在《家长座谈会》上教师为孩子的父母提供教育和咨询,让他们懂得这种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矫治这种孩子等,并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某行为问题的最新资料和书籍,帮助孩子们的父母答疑等,而家园的共同协作配合,也会从根本上促使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
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成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幼儿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着想,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四)循序渐进,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09年4月-2010年5月于我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46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对健康教育路径方法满意度和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路径方法认为满意者为18例,3例患者认为较满意,2例患者认为不满意。对照组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认为满意者为12例,4例认为较满意,7例认为不满意,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冠心病;介入;应用
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冠状动脉支架。而心脏介入治疗的一个新问题随之出现,即支架内再狭窄[1]。现将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共46例,对其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开展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41-78岁。将4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其中研究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两组年龄、性别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护理人员根据美国东南外科协会临床路径编制方法[2]结合我院实际设计的冠心病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有针对性、动态、连续地健康教育。具体包括:(1)入院时:由接诊护士对患者介绍生活作息时间、管理制度、护士、主管医生、诊区环境等。(2)由主管护士对患者讲解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体征、症状、病因等基本知识,以及各项检查的检查目的,注意事项等,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活动、饮食等训练。(3)由主管护士于术后第1天观察穿刺侧肢体的情况以及生命体征。(4)由主管护士在术后第2天讲解术后药物的注意事项、服法、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治疗目的等。(5)由主管护士于出院前对患者讲解居家运动疗法:运动前应检查的项目、运动注意事项、持续时间、强度、频率、步骤、类型以及运动目的等。
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于出院前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健康教育路径方法满意度和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路径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路径方法认为满意者为18例,3例患者认为较满意,2例患者认为不满意。对照组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认为满意者为12例,4例认为较满意,7例认为不满意,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路径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研究组(n=23) 18 3 2 91.30
对照组(n=23)12 4 7 69.57
P
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比较
研究组对健康知识掌握者有16例,基本掌握者有6例,未掌握者有1例,掌握程度为95.65%。对照组对健康知识掌握者有11例,基本掌握者有3例,未掌握者有9例,掌握程度为60.8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表2 两组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比较
组别 掌握 基本掌握 未掌握 掌握程度(%)
研究组(n=23) 16 6 1 95.65
对照组(n=23) 11 3 9 60.87
P
3 讨论
对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康复技能和认知健康知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本健康教育路径在制定时明确执行者以及健康教育的时限、时段、内容等,并要求严格执行。目的是改变随意性、无序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患者住院期间得到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知识教育。通过路径形式使患者牢固掌握冠心病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以及掌握接受的数心率、数脉搏、测血压等。
健康教育路径实质上是冠心病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它提示健康教育需按时进行。使患者了解如何监测,何时监测,如何处理异常情况。本研究对患者出院时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患者对120应急呼救、硝酸甘油片应急服用方法、胸前区不适判断、异常血压判断等自我监测相关技能牢固掌握。
健康教育路径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转变为康复、护理、治疗、预防一体化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健康教育路径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讲解心血管意外的家庭自救方法,明确告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等,积极至冠心病。使健康教育能在院外延续实行。
传统的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单纯的护理目标,缺乏健康教育意识,护士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填鸭式、任务式的机械作法。健康教育路径避免传统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一次性灌输教育内容给患者,而患者实际收效不多的做法,而采用了严格的时间框架作为指导。健康教育路径包含了丰富的医疗知识,促使护理人员对教育内容不懂的问题进行学习,消化,避免护理人员自身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不够而导致的低效教育,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提高患者的满意度[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行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路径方法的满意度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健康教育途径,是一种针对性、预见性、计划性的健康教育方法,有利于患者掌握健康知识,主动参与护理和诊疗,有利于患者自我监测,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满意度,更好的配合护理和诊疗工作,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剑廷,袁勇,张励庭,等.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介入治疗[J].罕见疾病杂志,2006,13(4):33-35.
[2] Clinical pathways for general surgeons : cholecy stectomu , open W/O CBDE [J]. Am Surg , 1998,64(3):289-292.
[3] 梁志翔,马倩红,陈宏.临床路径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病人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8):828-830.
关键词: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 生存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1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12-01
用血液透析技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需要专业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1]。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血液透析有较明确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生存质量。而生存质量是评价患者健康状态和医疗护理工作效果的主要指标。我室2011年9月-2012年5月对收治的63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于2011年9月-2012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荔湾医院血透室收集每周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血液透析患者,共63名。其中男性30名,女性33名,年龄32-86岁,年龄分布为65.9±14.4岁。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常规透析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透析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
1.2 透析方案。血液透析机:Fresenius Medical Care 4008B、4008S(德国费森尤斯医药用品有限公司);透析器:Fresenius Medical Care F6、F7(上海费森尤斯医药用品有限公司),德朗B-14p、B-16p(广州贝恩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透析液:MX02A-1,MX02B-1(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每周透析2-3次,每次3.5-4小时。透析模式:标准血液透析模式,透析液温度37℃,规定钠离子浓度为140mmol/L。
1.3 健康教育方法及形式。采取一对一与病人或家属交谈,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的形式进行双向交流。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关心患者的生活情况,鼓励患者与病友交谈,吸取病友康复的经验,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
1.4 健康教育内容。
1.4.1 正确的心理辅导。对新患者介绍血液透析的基本知识、必要性和各种注意事项,开展病人间成功经验的交流[2]。护理人员必须关心患者的心理及情绪,针对不同患者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指导,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1.4.2 疾病知识的宣教。讲述慢性肾脏衰竭的病因、症状、治疗过程,强调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介绍血液透析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及家属对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低血压、心衰的应急处理。如何保护内瘘血管,防止损伤和造成内瘘血管闭塞,教会患者自我检查内瘘血管血流是否畅通和如何观察病情,发现不适及时就诊。
1.4.3 依从性教育。仔细询问患者饮食习惯、食欲情况、所摄入的食物类别和日常活动能力,以便了解患者饮食类别是否在血透患者的允许范围。血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3],要指导患者劳逸结合,保证休息及充足的睡眠。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定期监测血压及血常规。
1.4.4 休息与锻炼。适当参加户外娱乐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劳动,保持心情舒畅,使患者融入家庭和社会。
1.4.5 预防感染。积极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讲究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加强皮肤护理。
2 结果
采用SF-36简明健康调查表(第二版)[4]测评患者的生存质量。SF-36有8个维度36个条目,SF-36的计分需经初得分转换为终得分,最后的得分范围为0-100分。根据得分多少将生存质量分为低(80分)三个层次,得分高说明健康状态好。生存质量测定在进行健康教育12个月后进行测试,所得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从结果(见表1)可知,经过12个月的健康教育,观察组的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得分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也说明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表1 患者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得分(X±S)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70分,表明该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高,健康状态比较好。而对照组患者的各个维度得分基本低于70分,显示该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低,健康状态比较差。两组的得分之间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在治疗护理患者时不应只重视患者的生存期,更应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5],健康教育其实质就是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通过对血透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积极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得到更多的健康信息,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方法,依从性更高,饮食更科学,生活方式更健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本研究人群中,经过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这是因为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学会自我调节不良心理,并能经常与病友交谈,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能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正确处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和坚持体育锻炼,个人生活更加充实,心情更加舒畅,家庭关系更加融洽。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医嘱依从性提高。在运用健康教育中我们鼓励病友与病友之间交谈,吸取病友康复的经验。来自病人之间的成功经验,更能说明当今的医疗水平存活率和生活质量都是很高的,通过心理疏导,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而依从性的提高,使血透患者遵照医嘱对待治疗和生活方式,保持心理健康,从而达到透析质量优良、生存质量高,总体健康得到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志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1):1317-1318
[2] 王咏梅.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上海护理杂志,2009,9(3):55-56
[3] 姜金环.健康教育在维持性血透病人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53-54
【关键词】 婴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肾盂积水;护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450052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苏红革 孙素琴);郑州市卫生学校(吴学军)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收治55例(58只患肾)、均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及进行有计划的健康知识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55例患儿中,男39例,女16例;左侧40例,右侧12例,双侧3例;年龄1~3个月。55例患儿(58只肾)中有54例(57只肾)手术成功,成功率98.3%。1例术后1 d发现输尿管支架管意外脱落造成吻合口狭窄,二次手术后治愈。5例术后出现轻度尿外渗,均自愈。经过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本组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患儿无临床症状,分别于术后1、3、6个月、1年时行超声检查,28例术后3~6个月行MRU检查,均显示肾盂肾盏扩张减轻,肾实质增厚,部分患儿积水消失,肾脏形态接近正常。
2 健康教育方法
由治疗陪护人员根据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患儿健康教育的需求,对系统规划共同制定婴儿肾积水围手术期护理健康教育路径表,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
3 健康教育路径细则
①入院1 d~术前评估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接受能力;介绍病区环境,治疗及陪护人员,规章制度等;配合医生做好静脉肾盂造影前的准备工作。告知术前备皮、禁食禁饮;提前告知术后患儿带有各种管道,交待注意事宜。②手术日监测生命体征及经皮氧饱和度,雾化吸入3次/d,手术患者留置胃管及气管插管,都是术后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为患儿做好雾化吸入时,轻叩其背部,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避免肺部感染。③术后1~3 d常规禁食24 h,根据病情的好转进母乳,加强营养支持。另要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液、敷料脱落及感染的征象。这3 d内体温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果物理降温效果欠佳,应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术后患儿带有肾造瘘管、输尿管支架管、肾周引流管,应妥善固定于术侧或者腹部刀口处,防止脱落,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肾周引流管引流量较少,一般于术后24~48 h拔出。④4~12 d肾造瘘管为输尿管吻合口愈合期间,转流尿液的管道,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阻塞,帮助术后患儿足够的水摄入,以利于引流。输尿管支架管为防止输尿管吻合口狭窄其支撑作用,一般无尿液流出,术后9~12 d拔出,护理时更应注意固定好,支架管一旦脱落,难以重新插入。亚甲蓝试验:术后9~12 d拔出输尿管支架管后,经肾造瘘管注入亚甲蓝2 ml,然后夹闭肾造瘘管2~3 d,观察患儿夹管后是否经尿道口排出蓝色尿液,同时观察患儿有无发热,哭闹等现象;如无异常,尿道口排尿顺利,可将夹闭的肾造瘘管拔出。⑤出院当天手术后1~2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裂开,同时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染的可能。保证患儿每日有足够的饮水量,充足的尿量;如出现尿少、发热,及时回院就诊,定期复查。
4 讨论
临床路径是由医师、护士与其他专业人员针对特定的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顺序性和时间性的医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护质量[3]。我们在小婴儿肾积水围手术期护理的健康教育中,根据患儿病情和护理计划需要制订了系统、连续的健康教育工作流程表,使每天的教育内容一目了然,护士对患儿的病情和护理计划心中有数,可主动的选择最佳的时机,为患儿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健康教育及操作技能指导,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评估,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有助于患儿尽早康复。这些提示我们在实施路径化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考虑和评估患儿的个体化差异,将路径化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到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黄岩,李培强,陈琦,等.小婴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致肾积水55例诊治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