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要点

高中地理教学要点

时间:2023-07-28 17:3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学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教学要点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板书设计;作用;方法

板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传递教学思路和内容的载体。板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教学效果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每位教师都应当重视板书设计,力争设计出优秀的板书。因为优秀的板书不但形式美观、精心构思,还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板书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板书,就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在黑板上呈现教学要点和讲授提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地理板书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既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又是主要教学内容的骨架,板书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更好地掌握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它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板书。那么,板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呢?

1.能提示地理教学要点和逻辑关系

教师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要点和知识结构简明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他们掌握知识要点及其逻辑关系。

2.可显示地理教学的有序性

板书通常是教师边讲边写,学生按照板书的层次,进行系统的学习,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

3.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随着板书的不断呈现和不断更新而转移的。因此,板书可以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

4.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和“活”化

地理板书是以纲目、图表和表格等形式把教学内容概括化和具体化的,并随着教学进程而逐渐呈现、一再更新,而使教学内容活化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习。

5.为学生编拟读书提纲做出示范

教师的板书是学生编拟学习提纲的范例,学生通过抄写板书,可以逐步学会编拟读书提纲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地理教科书的能力。

二、设计地理教学板书应遵循的原则

1.板书设计要体现科学性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应当是客观的、准确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也应遵循科学性的基本原则,这样的板书才能为学生提供准确的科学的知识和信息。此外,板书是学生获得学习内容的渠道之一,因此,教师要保证板书中的字、词、符号等信息准确无误,以免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障碍和困难。

2.板书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板书对学生来说具有指引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在依照科学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启发性,这样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充分将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以及判断推理等,进而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使自己的地理知识之树更加繁茂。要体现板书的启发性,就要求我们高中地理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找出基本脉络,并精心设计出能够反映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提示地理事物规律的具有启发性的板书。

3.板书设计要有整体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或者几个重点问题,这就决定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对完整的整体,这就要求板书也具有整体性,而不能成为没有联系的几个板块的简单罗列。高中地理教师在书写板书时应充分体现出知识间的联系性,并要考虑到整体布局情况,板书的重心应尽量与黑板的中心重合,上下左右要留出适宜的宽度,同时还要注意板书的布局不能“一头沉”,以免破坏布局的完整性。

4.板书设计要体现艺术性

优秀的板书不仅是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直观清晰的,还要能够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学生对乱涂乱画的板书不会有好的印象,更不用谈从板书中获得有效信息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文字、图标、表格等形式设计板书,体现出书法美、结构美,展现出艺术性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三、地理板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知道了地理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和重要性,但是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板书,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板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教材内容是板书设计的依据

地理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不能为了形式上的美观、色彩,而使教学内容失真,或者遗漏某些知识要点。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板书形式,并使其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板书设计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倘若板书设计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将会弄巧成拙,使板书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影响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知识获取。

2.处理好板书书写与讲解的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什么阶段书写,也是值得教师研究和思考的。有时教师可以边讲边写;有时可以先写板书,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还有的时候是教师先分析、归纳,然后再板书,具体采用哪种形式需要教师视教学的需要而定。另外,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讲解而忘记板书,然后再去补写,或者因过多板书而影响讲解时间的现象应该避免,要坚决克服板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处理好板书设计与运用的关系

板书设计是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而事先设计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有时板面不够写,有时来不及书写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求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外,还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必要的试写。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但必须讲究板书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新颖独特、充满美感的优秀板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比较法;应用要点

引言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生高考成绩,也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地自然风光、地貌地形及风土人情等,更好的掌握自然规律。新课程改革下诞生出很多教学方法,其中地理比较法就是常见的一种,利用对比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具有教学推广价值。

1.高中地理教学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相互关系的专业科学,其本身具有、地域性及开放性的特点,初中地理知识的主要特点就是基础性与综合性。与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主要为强化提高,如果没有掌握地理简单与基础地理知识,到了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增加,需要理性思考与分析地理事物与地理问题。高中生学习中主要强化记忆与掌握地理基础知识。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关注教学内容外,还要关注学生,正确认识与掌握高中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地理认知心理存在年龄维度上的发展序列,这种序列不稳定、处于动态,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规律性变化,但本身又是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某一年龄段学生认知品质相近。这就造成不同年龄对地理学习兴趣、能力等存在差异。

2.地理比较法种类分析

高中地理学习中比较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中比较法种类较多,笔者简单分析其中常见的几种。

2.1类别比较

类别比较法又分成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两种。比如讲解气象、天气与气候时,教师可以比较我国统一经度的地域,可以对比长江三角地域与东北平原地域。相同经度条件下,学生对比两个地域地理条件与其他相关因素,通过对比了解两者异同点,最终形成直观具体的记忆,强化记忆与理解。

2.2概念比较

地理概念相对抽象且复杂,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混知识。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地理教师可以对比相近地理概念,从其中找寻不同点,加深印象与记忆。比如气候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对比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学生对比发现不同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认识。

2.3专题比较

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利用专题教学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点。比如,农业类型知识点分析,对比水稻种植与牧场放牧业的地域类型、气候条件与地形等,将其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

2.4图表比较

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教学元素,教师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更加具体、直观的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在对学生讲解农业区位知识时,在教材编写时编写人可以适当加入青藏高原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地理数据或者图片。根据图表上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就可利用这些信息一起对这两者区位条件进行比较,总结出个地区适合耕种的农作物品种。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内容相近的几个专题利用专题比较法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图表直观的将地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更加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

上述部分笔者简单分析地理比较法的常用类型,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3.1灵活使用地理比较法

地理比较法使用过程中不要局限与某种形势,而是依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活跃课堂氛围。地理课堂上教师利用列表、绘图、分层等形式进行比较,教师提前做好备课,选择合适的比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地图与表格学生不但可以准确感受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地图本身蕴含着大量地理知识,学生仔细观察地图标识依据教材讲解,更好吸引教材知识。地图中不仅有自然环境内容,还有人文环境的挂图及填充图。

3.2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法

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比较法具有现实意义,但不能局限于让教师使用,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地理比较法,养成相关学习意识与习惯。地理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比较法的作用。比如气候教学中利用概念比较法引导学生掌握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提出问题‘是否掌握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绝大部分学生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整个过程中也会明白比较法的优势,内心更加愿意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3.3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明确一点—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推动和支持。因此,教师在利用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进行教学时,应开展思路,充分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来达到支撑地理比较法的目的,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几个小团队,来提高课堂上地理比较法的教学效率,利用团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和借鉴,加深对比和参照,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课本的知识点和异同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比较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思维特征,对比两个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此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对话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39):11.

[2]刘文彪.中学地理微课的优化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7(01):23-2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追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26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但这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而从地理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师生在其中以互为主体的形式进行互动,师生之间通过“问”与“答”使互动得以具体实施,令课堂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质量得以保证。当然,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时,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回答来将问题予以继续深入,采用追问的形式来将问题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以此来将学生的思维予以激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去对地理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进而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追问”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合理运用追问艺术,可以令课堂教学变得更为高效,也能够让学生的思考变得更为深入。

(一)高中地理教师对追问艺术的驾驭,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启发

在日常的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回答时,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水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但是无法用较为恰当或准确的词语来予以表达,就更不用说用规范的地理专业语言来进行精准表达了。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通过追问学生的回答来让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能够重新将语言进行组织,使学生的语言表述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目的明确,以此来让学生能够给的答案尽可能的保持完整。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对追问艺术的展现,来让学生将自身的地理专业术语进行不断的丰富,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洋流相关的知识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地理课本来对洋流的概念进行初步总结,当学生得出洋流是一种海水运动的结论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追问,让学生能够再去探究海水的具体运动规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能够由浅入深,使洋流这部分知识得到有效的强化,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高中地理教师对追问艺术的展现,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学生在对高中地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将地理学懂、学透、学好,那么就需要对地理思维进行培养。学生只有培养起来相应的地理思维后,才可以在生活中享受到地理知识带来的便捷,对一些极佳的地理位置进行挖掘,从而透过一些地理事物的现象来抓住其本质,进而让学生能够对地理事物的一般性规律又更为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速,地理教学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掌握基础的地理学习方法,并要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去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进行地理课程学习,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进行具体问题考虑的时候有所欠缺,不能多角度的去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且没有或极少运用到地理思维,并对地理教材表现出高度的依赖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来对这些问题从地理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并回答,随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施以追问,以追问来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高中地理教师对追问艺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行,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冲击。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对学生的价值观树立予以关注,要能够用追问的形式来将教学予以展开,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去进行学习,并不断地去对地理学习进行反思及总结。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追问”艺术展现的注意事项

高中地理教师在具体的追问艺术展现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注意,这样才能蛉米肺时涞酶为有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地理相关的知识。

(一)在进行追问艺术的表现时,要注意增强相关的追问意识

就高中地理教学本身而言,如果要在教学中采取追问的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对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而且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追问教学之前,要先对教材进行一遍概览,这样才能够让追问变得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同时,教师也要在进行追问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由发挥,不要让追问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具体形式,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地理思维活化,从而让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量的运用追问教学的模式,这不仅是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还要让教师能够对教学中的要点和难点进行全面把握,更需要教师能够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模块的知识进行深度把握,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

(二)在开展追问艺术的教学时,要将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进行紧密联系

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 高中地理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39

新课改推崇的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影响着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W。新课程理念较传统观点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学生的品格塑造,而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所忽略的要点。无论是教学系统内教与学的相互关系,还是在教学工作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新型理念与传统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出入。笔者将从这两者关系出发,分析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新型高中教学方式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就如何高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分析。

一、对当前高中地理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成绩通常被视为判定学生学习优良的一大重要标准,成绩代表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学生的名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通常很低,而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每一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然而,实际上,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知识传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课堂成为知识传输的主要阵地。教师把传输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去对待,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引导,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高分低能,影响着学生的实践应用,也制约着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地理教学方式的反思。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单单是教师一个人的阵地,而是需要把它变为教师与学生两者的舞台。另外,传统教学中还存在一大不足即教学缺乏可变性。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继续现阶段的教学,这就导致教学缺乏创新性,也缺乏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疏于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教学欠缺对学生具体情况特殊性的考察。

根据笔者的调查,相当一部分高中文科生表示,尽管自己学习文科,地理也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但对地理仍然无法调动充分的学习热情,觉得进入高中后接触的地理知识理论性太强,过于枯燥。实际上,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教学本身缺乏趣味性,二是学生自身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的分析,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保持积极的沟通,但是,沟通正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缺乏的。一部分教师把上课当作一种任务,上完课就和学生失去了必备的联系,导致教学仅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上的沟通,教学也因此变成了一种单线联系。

二、对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方法建议

(一)重视能力培养

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在发展,教育模式也应具备时代性的超越,教师不应一味使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精华,为课堂注入活力,努力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式教学、小组教学、分化管理等来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给小组分发学习任务,加强教学线上和线下的联系,加强教学的现实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知识的时候,比较自转更替和地方时知识点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白天和黑夜的不同,鼓励不同小组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计算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时间,这样在有效提升学生的时间计算水平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认识,帮助学生将课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搭建桥梁。

对于一些知识体系庞大,分支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每一块知识都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比如在学气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以及全球大气环流展开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分析,教师可以以七月份地中海为例,分析地中海的气候的同时,研究大气分层、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热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增加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提升实践技能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作为一门和生活关联性极高的学科,需要学生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于知识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在教授气候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不同气候的不同表现内容以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受。另外,实际生活中的探究远比课堂上的理论分析要可靠得多,比如,在学气这块知识,谈及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就全球变暖这一具体的现象,鼓励学生分组进行现实生活中的探究,对生活中的工厂污染情况进行实际的调查,具体了解全球变暖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灵活变通,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另外,开设多种类型的活动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方式。

(三)加强师生合作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察工作,通过对教师定期教学工作的考核,监督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积极迎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和学生需要展开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比如,在学习海水的运动时,学生对于这一块知识,尤其是洋流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现象缺乏明确的感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一些模型,画一些分析示意图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乡土资源;挖掘和利用

高中课程中所说的地理乡土资源是指该中学所在地的县级区域或者是省级区域中,该地的地形、地貌,所在的位置,当地的气候特征,当地的主要植被,所富含的矿物质,交通状况,主要的产业等。乡土资源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将乡土资源的相关材料和中学的地理教学相结合对教学成果具有重大影响。它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地理方面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资源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在高中的地理课程教学中,很多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学生很难对所学内容产生联想,进而记忆。因此,地理的教学课堂会变得枯燥难懂,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地理知识,应付考试。在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学生可以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学习地形地貌,以及气候降雨量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参照家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来形容那里是丘陵,那里是盆地。通过对照学习,学生能够轻松的理解新知识,记忆起来也更加容易长久。同时,课堂的气氛也会变的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学生对自己所在地的乡土地理非常了解,居住地周围的山川湖泊、树林植被、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变化周期这些信息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感受,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自是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化划分。在地理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和学生了解的乡土地理对照讲解,学生对于复杂难懂的地理术语和地理概念就会更容易的理解记忆。

(三)帮助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索精神

学生所学的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也是来自与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将实际生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随时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探索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自觉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为了解决问题,也会搜索查找大量的资料,直到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探索精神。

(四)帮助处理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在学习中,将教学内容与乡土资源相结合,从而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也随之得到提升。而乡土资源与高中的地理课程相结合,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貌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从而能够树立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地理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我国中学的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必学内容。由此可见地理课程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区域地理的乡土资源丰富,但是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不是所有乡土资源都能够直接利用,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经过加工才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定原则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将他们转化为对教学工作有利的资源。

(一)所选乡土资源的科学性

乡土资源的科学性是指教师所选用的用于地理课堂的乡土资源信息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内容要有科学依据。地理乡土资源存在多元性,在选择时,教师要考虑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将有利于地理教学的乡土资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例如,在学习气候时,教师要总结当地的气候特征,对每个特征进行严格的定义。而不应该凭借感觉定义当地的乡土气候,教授给学生。如果将没有科学依据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不仅有可能误导学生,还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二)所选乡土资源的相关性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以及居住地域的不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资源。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所选的乡土资源内容应该能够反映我国的社会文化以及发展方向;其次,所选的乡土资源应该贴近于生活,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例如,在讲述我国的农业时,我国水稻自南向北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一年一熟。教师可以将这一地理现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总结一一变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教学与乡土资源的结合

(一)研究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研究式教学,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手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考察、实验、总结、评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课题。

(二)实地考察教学

对本土资源的实地考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观察实际生活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一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在出发前,教师要提前确定好路线,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带上一定的医疗用品,给学生准备考察工具。选取乡土资源的考察对象,可以是当地的土壤和地形,当地的植被,还可以对当地的人口、交通等进行调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结语: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当地的乡土资源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在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不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学生可已经日常积累的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方法运用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理解课程的难点和要点。教师在引入乡土资源后,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能够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宏.试分析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策略[J].成功.2013,(20)

第6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第7篇

一、当前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施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各种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相应教学设施的匹配。否则,课堂教学的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难以有效传递,就难以说是创新性教学。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地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只有一些挂图、简单的图书,其他的设备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教师手头只有课本和教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施展手脚,一些创新方式难运用,一些课程要点难以讲到位,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通过挂图、插图等,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清晰地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2、教学水平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通过听课走访,相当一部分地理课距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课程还是采用老办法进行传授,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少,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大多以知识训练为主,提出一些具备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很少,课堂上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教材钻研不够。有的教师对钻研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钻研教材意义不大,只有吃透教材,按课本内容教学,就能够达到授课目标。有的教师虽然有钻研教材,但钻的不够深、不够透,停留在表面,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钻研的功能没有发挥。有些教育主管对教材钻研工作不够重视,未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钻研教材的氛围没有造起来。

3、师生素质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素质有差距。新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开展开放式教学。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采用以往的课程模式,无法与新课程对接,总感觉有力使不出;有的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新课程的地理课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还在摸索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在实践中就是要与时俱进,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找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基础较薄弱。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受现行招生政策影响,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在初二就已经完成学业的修学。这导致学生上高中后还要重新再补上一年的地理知识空白期。有的学校认为地理是副科,在地理课时,以实用主义为前提,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并未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这些都导致地理知识较好的学生很少,高中地理课还得补上初中的课,严重制约创新性教学的展开。

二、实现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对策措施

1、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中较多的地图,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这样学生理解和吃透起地理知识点就显得更为容易和直观。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与创新性教学相吻合。要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取相宜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至关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成效,要切实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他们能够与创新性教学接轨。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培训,围绕创新性教学主题展开,采取专题报告、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学校要为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借鉴他山之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及相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储蓄丰富知识,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创新性教学的需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塑造,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真知、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通过一些地理情境的设计,场所的提供,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地理学科的魅力。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多学生存在不会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去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南安国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石永.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6.9.

[2]李霓.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J].榆林科技.2011.4.

第8篇

(一)地理学理论基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介予大气、陆地、水域的交合面,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所构成,是融和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课程的体现

地理课程具体反映了缝理教学内容,也是对地理教学内容作是的安排和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影响,对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各地的文化习俗、宗教,经济差异,国际合作,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内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等自然地理要素,工农业生产及其分布地区,海陆分布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但却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要求“让学生认识刭环境变化的规律,认识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能分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了解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和认识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他地方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有关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在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所以通常高中地理课程所设立的环境知识都体现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环境主题”要求。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素材,尤其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内容标准中直接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共22项,占内容标准的20.95%,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理教育的理念,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教学课程的目标结构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融入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成。老师需要通过教授课程把知识和教学技能应用到高中地理课程,再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准则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过程与方法旨在教会学生在学习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如何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表达和交流,起主导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地理的教育目标要点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系。经济的发展是核心,社会的发展是终极目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来实现的,因此,环境、经济、社会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中要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中包含“关于环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性教学,与此同时还强调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强调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态度和行为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而教学方法变化的前提是教师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方法、途径重在“在环境中学习”,强调参与,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把生活、社会相结合,加深这样的模式转变。在地理教学方法中应充分体现与实践的联系。地理新课程提倡“研究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进行“研究或探究式”学习的最好领域之一。“研究或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能做出独立的判断,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做出决定的机会,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学会交流与合作,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我们提倡把“研究或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推进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与社会及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因此可在地理研究性或探究学习中充分展开,这对于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课堂渗透教学外,体现与实践结合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途径多种多样,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中,适时引入竞赛活动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其全身心投入活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各项目标也会得以实现。竞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理辩论;环保征文竞赛;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竞赛。或者以国际和国内的环保热点及中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确定主题,如:“年度环保”主题征文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组织学生野外实习考察,以加强学生地理课堂中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优化整合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59-0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把学科教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等进行有效地优化整合,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优化整合课程资源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既包括学科内优化整合,各相关学科之间的优化整合,还包括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能够和我们学科联系的各种现象事物等等的优化整合。总之,一切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我们学生学习的内容。我们都可以把他们优化整合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之成为我们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下面,结合我的多年教学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提出几点建议。

1 学科内的优化整合

学科内的优化整合包括 单元和章节的优化整合,模块与模块间的优化整合,还有学期内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学年内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整套初高中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

在这里单元和章节的优化整合,重在理清知识脉络,整理知识要点,明晰知识联系,建立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对知识要点重点的整理,对知识脉络的梳理,起到一线穿珠的作用。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联系。通过对知识框架的整理,建立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对知识的各个要点了然于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提升了能力,给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适当进行学科间的优化整合,这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1 与历史学科的优化整合

这是地理课上最经常的的整合内容。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整合历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很多学生对一些省的简称很头疼,但他们的历史很好,就可以借助时期的几个解放区来记忆,如晋冀鲁豫、晋绥、等等,还有时期的皖赣、鄂豫皖、湘鄂西等等。使历史和地理有机地整合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但解决了地理上的问题,又间接地复习了历史知识,这就收到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效果。

只要我们做教学上的有心人,经常细微的去挖掘有用素材,拓展我们的视野,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2 与政治学科的优化整合

人类的政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是最为鲜活的教学素材。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理这个舞台,大事小事都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上演,与地理学科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挖掘这些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原因,让学生接受到活生生的地理科学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通过与政治学科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博学多才的标准,熟知地理并能灵活运用的人,是受到人们崇敬的。有多少文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与诗篇。大好河山,美丽的大自然,都是他们讴歌的对象。山水游记风土民情,里边融进了多少地理元素。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葫芦谷大火被雨水浇灭,那正是大火冲天引起空气对流造成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离不开对天气的观测和准确的天气预报。我们不妨在大气一章加以借鉴,不时引用一些名篇名著中的典型事例加以丰富剖析,再有意识地做出天气预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你更会受到学生的钦佩,你的课就会越上越顺。我们的地理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文理兼备,既讲地又讲理,可以在巨大的时空里穿梭。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些一定会促使他们主动的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地理课堂一定会活跃起来。

在主席的三十几首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郁郁葱葱的南粤风光,路碍林深苔滑的闽西山区,逶迤绵延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飞起玉龙三百万的莽昆仑;更有夏日消融,江河横溢的桀骜不驯,有烟雨中的北戴河,还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这些足以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如果谁能够恰到好处的把这些资源整合到教学之中,那他的教学就会进入游刃有余的境地。他的教学水平就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他就会成为我们地理教学方面的大师。

3 与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应积极开发优化整合利用。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大专院校,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学校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都是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学尤其要与乡土结合,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校内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很好的优化整合。如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图书资料与电教器材等,要充分发挥其作为课程资源的功效。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观测,也可利用学校广播站和校园网络等开展地理学习活动。

总之,地理教学一定要结合我们家乡的地理现实,把乡土地理和校本资源有效地优化整合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事实与现象,再应用地理学原理去剖析这些现象这些事物产生的原因及规律,指出它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切实知道地理学是学以致用的,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好地理的动力。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64-01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他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这种密切的科际联系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为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地理与边缘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相得益彰。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都是大有脾益的。

一、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其综合性强,兼容性广,在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高考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了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二、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第一,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材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而是只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教学课堂教学。第二、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些好的诗词,《敕勒歌》对内蒙草原景观、《朝发白帝城》对三峡雄姿的描写,恰当地引用在地理教学中,会大大的增强地理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三、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是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三、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1.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等。(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等。(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课外延伸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多媒体 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35-01

多媒体的应用是中学教育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它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认可。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多媒体运用的意义及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补充和扩充教材知识的盲点

在高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学科当中,地理是触及内容最广的一门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如此众多的知识很难或者是根本不可能全部柔和到几本薄薄的教材上。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的实施,地理教材变得越来越薄,同时图片的信息量也随之迅速增加,留给文字的空间就越来越少,很多学生在翻看高中地理教材时,会发现在大量的图片中并不能明确的表示出要讲的内容,往往会迷惑学生的视野。此时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如其分的缓解了这个矛盾。利用多媒体,教师不仅可以轻松的补充教材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而且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拓展知识,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人口的变化”时,教材讲到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合理容量”,但是在“人口的性别变化”上却涉及的寥寥无几。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与“人口性别变化”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然后将其整理到多媒体课件上,如此,在课堂上只要轻点鼠标,便能够补充大量“人口性别变化”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转变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念,有利于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健康发展。再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让学生观看书本上的图片,或者是通过地球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到网上搜集大量的彩色图片和视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便能看到各种各样美丽的图片。学生可以看到从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的图片,蓝色的地球很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发出感慨:原来地球这么美啊!教师扩充的这些内容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

由于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过多。使得教材看起来结构混乱,很难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每一章节的脉络结构。一旦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仍没有把握住教材的排编思维,将很容易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懈怠和反感的情绪。带着消极的情绪去学习地理,学习效果也会大大的降低。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优化了教材的知识结构,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学习思路。例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教师就可以把本节的内容结构展现在多媒体课件的第一页。如“人口的数量变化”下面分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现阶段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及原因”三个分支,而每个分支的下面又会有更小的分支。学生在看到本节内容的详细结构之后,便会清晰学习的内容顺序及学习要点,那么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按部就班,掌握好每一个分支所要学习的知识,长此以往,小知识汇成大知识,很容易就能系统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众所周知,大部分课程的复习都会在一节课或者两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信息量如此庞大的课时内容实属不易。在传统的复习课上,教师一般会带着学生把教材大致的回顾一遍,在回顾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很容易就走入复习的误区,在复习的前一段时间内,讲解的甚为细致,致使一节课下来根本完成不了既定的复习任务,只能在后面的几分钟内粗略的提示和圈画一下,造成了虎头蛇尾的局面。多媒体教学清晰的结构化思路不仅让学生轻松的完成复习内容,而且避免了教师在教材的影响下延长复习时间,导致复习的低效性。可见,多媒体教学在缩短了复习时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了复习的准确度和复习的效率。

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地图的教学优势

地图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地理的教学时刻离不开地图,离开了地图的地理教学只能成为枯燥的说教。地图上的内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地理知识,它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因而强化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会给地理教学带来全新的改变。同时地理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地图丰富多样,极为复杂,教师很难在狭小的黑板上表示出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另外,很少有教师能利用很短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标准、漂亮的地图,特别是对于那些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根本完成不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在多媒体上画出千变万化的地图。多媒体上的地图不仅可以放大缩小,而且可以从二维转换到三维,全方位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教材上虽然配备了大大小小十几幅图,但是这些静止、平面的地图更容易让学生陷入读图的迷茫区。然而在多媒体课件上,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动态的地图,同时看到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这在教材上是无法看到的。另外,高精确度和随时变幻的地图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图、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而言之,多媒体的应用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多媒体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规避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多媒体教学尽展其精彩,从而能够快速的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时静.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澳大利亚》教学例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05期.

第12篇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那么,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加强地理科际联系,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而是指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课堂教学。

2.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些好的诗词,《敕勒歌》对内蒙古草原景观的描写、《朝发白帝城》对长江三峡雄姿的描写,恰当地引用在地理教学中,会大大增强地理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1)引入数理概念,巧释地理疑问,巧解地理计算难题。如用立体几何中的“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是过该两点的大圆上的劣弧的长”来解释航空航海最短路线的一般选择;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问题等等。(2)加强古典诗歌欣赏,描绘地理现象的规律特征,如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就能很好地说明“准静止锋”“快行冷锋”“暖锋”和“慢行冷锋”的特点。 (3)紧密联系语文,营建地理大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如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上的关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