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时间:2023-07-28 17:3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景观设计规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配置;高压走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66-02

1 引言

高压走廊是指高压架空线下用地。按照电力设计规范,高压线下建筑的限制,高压线下用地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个盲区。高压线入地是一个声势浩大的工程,在眉山这样一个中小城市,高压线几年之内很难入地,只有游走于城市的上空,贯穿中心城区。所以,近几年随着眉山城市土地利用越来越紧张,城市规划部门把高压线下规划成城市公共绿地。这两年完成了一期和二期高压走廊绿化景观,处理手法上比较简单,多以生态防护为主。随着全国高压线下建造绿地的实践增多,本文在结合眉山市近两年高压走廊绿化建设经验基础之上,以正在实施的高压走廊三期绿化景观设计为例,对将来的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

2 项目概况

眉山高压走廊三期绿化位于位于蜀山街(通义路-疏竹街)南侧,高压走廊蜀山街(疏竹街-玉屏街)南侧两个地块,主要建设面积约4.83万m2,其中高压走廊(通义路-疏竹街)绿地面积2.87万m2、高压走廊(疏竹街-玉屏街)绿地面积1.96万m2。其现状是两块城市规划绿地,地块周边都是商住小区,农民安置区,房屋聚集,人流较多,并且与眉山市通惠河二期景观相连。该项目景观设计不仅是要对高压线下的景观进行软化,还要考虑市民休闲、东坡文化的体现,能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 总体设计及构思

通过方案设计初始对该项目的踏勘分析,两个地块是一标准的带状绿地,基本都是农田。在该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从城市特色定位角度对此段高压走廊景观进行特色化处理。设计必须按照设计规范,在高压线安全范围内,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设计理念,为高压走廊绿地发挥更好的景观、生态、休闲和防护功能。

生态自然讲究整体设计以生态优先,自然为主,形成茂密浓厚的城市景观绿带,做到疏密有致、曲径通幽。以人为本应以附近居民的运动、休闲、游戏等基本功能需要为导向,以多样性和参与性为原则布局各种场地及道路;植物自然多样,配置丰富,适当布置景观节点、景观小品,满足人们视野和休憩需求。

4 景观总体布局及设计原则

两块绿地通过景观轴线联为一体,依据轴线布置景观序列。结合周边人居环境及居民需求在高压走廊两侧适当设置出入口,在临近通惠河二期景观亲水平台处设置景观廊架等景观小品,使两者融会贯通,形成自然优美,闲暇自然有趣的景观。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高压走廊的两侧,适当设置景观节点,休憩和运动空间。在满足电力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堆坡造型,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感。植物选择多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形成人在林中,林在景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图1、图2)。

4.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地选择此段高压走廊的景观塑造模式,在市政道路边及高压走廊下尽可能营造较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提供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形成坡地、草坪、丛林、密林、疏林等变化有序的绿化景观,创造具有自然形态的绿带,使整个绿化空间有序列,有节奏的变化,既有整体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4.2 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突出节点景观

结合周边居民需求,将主要观景景观节点避开高压线,尽量布置在高压走廊两侧,通过点面结合,形成景观主线,让人们参与其中。

4.3 以自然式布置为主,注重整体景观效果

整体景观布局简洁大气,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地形的堆坡造型,在园路两侧布置疏密有致的多种植物,以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形成高低错落、自然生态的城市景观绿带。主要乔木避开高压线紧临小区或道路,高压线下以低矮灌木和开花小乔为主。临城市道路的绿地景观布置适当考虑以观赏为主,适当结合树阵节点,供人们参与。

4.4 坚持美观、经济及利于管理的原则

高压走廊的景观设计按照生态防护绿廊的线性特征,加入休闲运动功能,以植物和局部区域节点点缀特色花钵和散置景石作为生态元素贯穿其中,将绿带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图3)。

4.5 竖向设计

在高压走廊竖向设计中根据用地周边环境,结合原有农田,进行地形微处理。结合高压线电力设计规范,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堆土造坡,高度主要控制在2.0~2.5m自然放坡,形成疏密有致,空间通透,既让人隐私感,又有通透感,让人一眼望去,似透非透的自然城市景观。园路主要布置在安全范围内,在走廊的两侧,沿谷底布置,贯穿整个绿带。在园路两侧设置卵石沥水沟,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同时,解决园区内自然排水问题(图4)。

4.6 植物配置原则

高压走廊绿化设计以体现自然、生态、环保美观、闲适怡然为主,在园路两侧主要采用疏林地被的设计手段,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丰富的景观变化。沿绿化带两侧远离高压范围内则采用片置,以绿为主,局部布置色叶或开花乔灌木及色彩地被植物。合理配置绿化种植密度,提高绿地含绿量,整个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花,全年常青、季相丰富,步移景异、配置合理”。针对高压线的特殊性质,对高压走廊绿带的植物配置及造景,遵循以下3个原则。

(1)安全原则。在高压安全控制范围内,以低矮花灌木为主,原则上不栽植高大乔木。在高压线安全控制范围外,适当堆土栽植栽植适当体量的乔木,创造自然组团形式,做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2)适地适树原则。在植物原则与配置上,注意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种间关系的协调性与互补性,以乡土树种为主,名贵树种适量点缀其中。

(3)美学与经济相结合原则。高压走廊绿带不仅具有防护功能,还具有美化城市功能。设计师采用美学、艺术手法,布置各个景观节点和植物群落;合理选择大树的位置及数量,既达到景观效果,又节省工作造价。

4.7 园路、景观小品及其他附属设施布置

园路布置与缓坡地形相结合,随地形蜿蜒曲折,面材采用两种色彩的弹街石和烧结砖铺设。园区合理点缀硬质硬质景观,适当满足市政游人休闲需求,临主干道一侧设置景观挡土矮墙,防坡固土,同时增加立面景观情趣。临近交通主要节点区域高压安全控制范围以外,设置观景亭和休闲廊架,沿原路一侧放置景观坐凳,满足游人休憩需求,可为附近小区居民提供临时休闲场所。在绿地草坪中适当布置景石,体现自然、生动有趣。①户外广告。提出绿地内户外广告设置要求。②公用电话亭、指示牌、邮箱。明确相应设施的配置位置、规格、样式、形状等要求。③照明系统。路灯照明和景观照明两种的式样、造型、高度布置等均统一要求,并与电气专业结合,对照进行统一安排与协调,力求达到景观、功能、经济及效益的统一。④草坪喷灌系统。草坪喷灌系统建议,布置方式等。

5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高压线下用地规划为公共绿地的越来越多,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也任重而道远。结合本文的实例可以看出,城市高压走廊绿带作为城市的公共绿地,不仅具有生态防护功能,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中采用园林艺术手段,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绿化景观。作为一个园林建设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才能更好地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 管利琴,余 进.高压线走廊下建设大型公共绿地的探索[J].上海科技,2003(5):17~18.

[2] 王桂萍.绿水交融的乐章——三林世博家园高压走廊绿带景观设计[J].中外建筑,2008(6):97~99.

第2篇

[关键词]内部结算;价格;制定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内涵

桥梁景观设计包含对工程的线形规划、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平面布局、装饰搭配等内容。基于城市景观要求,在桥梁设计阶段中,不仅应确保结构可靠安全,还应树立美学观点,提升桥梁工程实用美观性。通常来讲,桥梁景观包含桥梁、自然环境及人等各层面关系,环境为桥梁建设的用地以及影响其样式、风貌的文化、自然、经济等因素。在自然环境中,桥梁工程并不仅仅是视觉对象以及交通运输载体,还包括各层面因素的全面渗透,因此其工程建设庞大复杂,景观则应体现美观与力量的集成,不应单纯注重装饰效果。对桥梁景观的设计尤为重要,不仅涵盖地理、艺术美学、建筑等学科,还包含社会心理学、实践行为学等理论。作为景观综合体,应将土地资源、自然景观、河流等全面统筹、完善规划,遵循人们需求,创建完善和谐的系统关系,才能真正提升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水平,优化设计效果。

2、桥梁景观设计目标原则

优质的桥梁景观设计应对其主体工程与引道设施,形式、布线、色彩样式等在基于功能需求、技术标准与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文化与艺术美观性的全面组织设计。针对当前现代化城市桥梁工程呈现出大跨度、鲜明形体特征的现状,将对整体城市景观形成显著影响。为此在景观设计阶段中,应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远处观势、近处看形的良好效果。同时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打造充满人文色彩、富含文化气质的美观桥梁工程,凸显设计的创新性与精细化。应全面结合地域环境特点,设计开发出凸显本地特征的桥梁景观。同时应以人为本,交叉运用生态学、艺术、环境学等理论知识,开发出真正实用、美观、环保的桥梁工程景观空间。同时应做好环境、经济等层面关系的良好调整,体现创造性,开展空间组合考察,提升整体桥梁工程的外观效果,内涵品质,并真正令其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及城市新一轮地标。

3、城市桥梁景观优化设计

3、1遵循城市桥梁景观技术美学性,做好结构方案规划

城市桥梁工程景观优质设计,应科学明确桥梁应用功能,相关技术标准,做好经济要求考察,并基于具体原则实施美学优化。例如,应进行良好的桥型特征及美学对比分析,完善桥梁体系结构的各个部件建设比例。确保桥梁工程选线同整体城市景观以及大地整体尺度的良好和谐。同时应做好桥梁防护涂装设计,令其与整体城市色彩和谐搭配,完善融入。桥梁景观该类基于技术与功能为核心的设计实践特征即为技术美学性。当体现的景观价值呈现出显著优势,同时可符合功能需求、并体现技术可行性,则经济因素可逐步向后移。例如位于城市风景区建设的桥梁工程,或在城市整体结构的要害区域设计的桥梁等,便可遵循该项设计原则。由此可见开展桥梁景观设计实践阶段中,一些关联域在各异环境状况下,我们应分清主次,做好优化设计规划。同时在结构设计实践中,即便是再完美的计算,也无法补充结构构思创设的方案内容中的缺陷。反之,科学合理的结构方案可有效补足结构计算实践中的缺陷,由此可见结构构思尤为重要。我们应明晰这一重要性,做好方案规划,把握前提基础,为优质的桥梁工程建设创设良好的条件。

3、2符合功能需求,由大处着手,促进桥梁工程同环境的完美融合

桥梁工程的基础功能在于跨越,这一标准决定桥梁需具备良好的桥跨结构,完善该环节设计。为支撑整体跨越结构,我们应进行支撑体系的科学布设,令桥梁承载的车流、人流以舒适安全的状态通过。因此在设计阶段中应全面考量荷载需求,确保桥梁服务使用过程中不会由于显著的变形影响功能发挥。另外,实践设计阶段中,我们不应盲目的追求美学,应首先确保桥梁工程发挥良好的通行功能,并进行技术标准与经济的良好优化,进而体现设计规范。对于主体桥梁与引道,在符合技术、应用功能与经济的基础上,应实施景观尺度、生态美观、文化内涵及美学等层面的综合布设与规划。再者,我们应由大处着手,促进桥梁工程同环境的良好协调。应明晰设计核心在于令桥梁同四周环境完美和谐,良好的融于自然,不仅凸显桥梁工程自身的美观性,同时又不造成独善其身的弊端。应由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科学合理的引入造型法则,通过精妙构思,合理规划,创设良好的桥梁空间与轮廓组合,进而体现工程规划设计的简明性、科学性。

3、3注重细节,促进附属结构与整体的统一

桥梁工程主体功能为通行服务,同时应体现美观实用性。其附属结构可为整体通行水平与景观效果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例如栏杆可确保通行人员的安全舒适。为此应基于安全、耐用、便利、简单、易于维修更换的原则,进行科学设计,令其同桥梁整体协调统一,并令亮丽优美的色彩线条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结语

总之,桥梁工程的景观效应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基于其设计内涵,遵循科学实践原则,制定优质实践策略,才能全面提升桥梁工程整体质量,营造优质景观效果,并创设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3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landscape security design in cold region city, started from the problem of security design; it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security design. Through analyzing some cold region cities, the effect on landscape security design is summarized. It based on some analysis, such as space scale, distanc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and climate, and put forward views 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about landscape security design in cold region city.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formulating landscape security design criteria and protection grade, ensuring materials use safety, establishing safety pre-evaluation system and post-evaluation system.

关键词:寒地城市;景观;安全;策略

Key words: cold region city; landscape; security;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72-03

1 景观安全设计的概念

经常会在报纸、杂志、互联网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市广场喷泉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开启,将广场中玩耍的女孩冲到十几米的高空摔落导致重伤;小区中有棱角的硬质景观设计磕坏了在其中玩耍的儿童;有些水景观设计中的木桥没有护栏或者护栏的安全防护不到位,导致儿童落水;冬季大面积铺装未采取防滑措施,使人不敢行走;各种活动设施因未设计相应的暖面层,冰冷的设计使人望而生畏……如此多的景观安全方面的问题,有些是源于设计过程中对于景观细部构造重要性的忽略,对于使用者的感受考虑不足,有些景观则是通过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隐性的安全问题。

景观安全实质上包含三方面的概念,一是指环境的安全,二是产品的安全,三是人自身的安全。是因为使用景观而对人们产生的各种危害,如侵犯、摔伤、碰伤、溺水、过敏等,这既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使用者的因素,既有环境条件的不利因素,也有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因为景观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低而导致的景观伤人,还是因为使用者的粗心或未意识到而产生的伤害都是景观安全问题。随着社区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人口的老龄化导致社区的内涵发生变化,景观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人群的使用要求;二是景观的使用人群是混合型的,景观的接续和更替无法满足所有人群的要求。协调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人群进行表达就是景观安全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景观安全设计也即是通过目的性的设计和人为的管理组织手段,找到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到差异适当处理,并通过行为组织引导而指导实际的应用,为人们提供相对舒适的空间环境,让使用者可以放心的接触各类型景观元素和相应的环境结构。它是涉及到诸如行为学、心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方法。

2 寒地城市的概念

目前对寒地城市定义繁多,从季节温度、降雪到霜冻时间等不同角度,但始终没有明确,并且不同国家对这类城市的概念和叫法也不相同,如欧美国家称为“冬季城市”,在日本称为“北方城市”,而我国习惯称为“寒地城市”。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也有北半球北纬45度及以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每年有两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日平均最高温度在0℃以下的高纬度地区城市称为“寒地城市”的说法。我国寒地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其显著的气候特征是冬季气温一般低于0℃,降水经常以雪的形式出现,季节变化明显,非耐寒性植物无法生存等[1]。

3 景观安全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空间尺度因素

景观的实现是通过不同的元素在空间中的拼合而形成的三维立体空间的组合。加雷特・埃克博说过:“一个好的三维空间中的体验是人生最重大的体验之一”[2]。 在环境当中,人的行为和空间是对应的。首先,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感知空间环境;其次,通过参与空间中的各项活动形成对空间的认知,并不断自我调节同现有的空间结构和秩序形成共鸣;最后通过尝试新的活动提高创造和适应空间的能力,同环境达成新的协调,建立新的空间联系,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3]。

空间的使用和人的行为习性有很大的关系,极少有人愿意把自己暴露在人们视线集中的焦点上。例如在集会的广场、公园等较大的空间中,人们总是首先占据有利的边缘地带和有依靠、可以休息的、半公共、半私密的个人空间。在边缘位置设计的朝向好的椅子受欢迎程度远远大于其它地段。

3.2 距离因素

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定义了一系列社会距离。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并发现不同文化的人在交流中对人与人之间距离反映的共同之处。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 (0.45-1.30m)、 社会距离(1.3-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4]。在实际交往个过程中,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就会引起人们不舒服和不适宜的感觉。人们几乎在所有的接触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

距离和人的感觉有直接的关系,人们所感觉到的距离不一定是实际距离,跟周边的景物和设施以及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有关,这就是视错觉的作用。例如看上去平直、单调,而且毫无防护的一段小路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段路程能通过设计的手法将其改为曲线园路,并增加具有变化性和趣味性的景观和设施,就可以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使空间更加紧凑,同样的长度的园路就会使人觉得很短。

3.3 心理行为因素

发生在户外的活动过程是与景观交互的过程,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在各种活动中,人对空间的需求便存在了领域性、公共性和私密性。

对领域感的要求是人界定自身行为空间范围的本能,无论个人的私人行为还是社会群体的公共行为均发生在与各自领域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中。设计时可通过空间适度围合和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设置,发挥景观构成元素的作用,增强空间层次性和空间识别性,形成可以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积极空间。

例如,在广场上,单个人的领域空间易受侵扰,或者由于个人对空间的感觉不舒适,因而表现得不断地游移以求得合适的位置,而三五成群互相熟识的人群的领域空间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对内,他们相互之间开放个人的亲密空间;对外,则通过高声谈笑或相互间的视线监视的方式共同维护拥有的领域,使得外人很难进入。公共空间中设施的设置形式和位置也会影响人的使用方式和频率,例如座椅的安排应尽量使人面向开放空间,而且背后最好有建筑、墙体或植物等,因为对多数人来说,背后有依靠会让他们感觉更安全。并且座椅摆放的位置和密度应注意私密性的空滤,尽量避免使用者目光过分接近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3.4 寒地气候因素

寒地城市冬季人们的活动时间相对集中,强度相对减弱,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散步、跑步、晒太阳、聚会聊天等,气温是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人们的反应相对变慢、思维灵活性和肌肉灵敏度降低,而充足的日照条件和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冬季景观设计和活动的设置更应注重安全性。例如:适于活动的空间增加落叶树的布置,并利用针叶树形成风障,这样人们在既有阳光有没有风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享受和交流。另外,冬季景观的环境色彩也是吸引人参与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暖色调的设计远比冷色调的设施更易让人亲近。

4 寒地城市景观安全设计策略

城市景观元素包括铺装、园路、地形、建筑小品、植物、照明、设施标识等类要素,每类元素均有各自的功能和不同的外部表象特征,这些景观元素或独立、或重复交叠出现在一个整体环境中。在复杂的景观设计中,错误的景观元素的叠加意味着危险的增加,而正确的设计方法却能大大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

4.1 技术措施

4.1.1 根据地域和使用特点差别,制定不同的安全防护等级。

不同行为准则下产生的习惯和状态是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季节不同,环境条件不同,防护内容和标准也不同。在一个相对的弹性可控的范围内制定安全防护级别和内容,明确危害发生的强度,设定具体的防护等级等。

景观安全设计的重点就是考虑在特定场所,针对特定目标的防护设计,并在设计和实施中优先考虑这些设定内容。例如,冬季,户外一片茫茫白雪,活动人群减少,活动时间相对缩短并且集中,对户外监控力度要加大,将广场地面铺装、台阶等的防护标准提高,而树木落叶了,视线监视作用明显,防护等级可以降低。夏天,人们活动量大,时间不规范,需要将植被茂密区域、水景、照明等的防护标准提高,而广场铺装等防护等级就可以降低。

日常的景观安全防护管理可以根据人们的活动特点和景观特性分类分时间设置,也即根据调查的时间段,在只有大多数老年人活动的时候,将保护措施做好,安全级别上调一个标准。在综合性的时间段,可以考虑人们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帮助作用,将安全级别降低一个标准。在公园广场的边缘地带,因为有建筑、道路、商业服务等,监视机会高,安全性强,防护等级可以减低,而在广场活动区等一般用植物进行空间划分的地带,植被丰富相对生长茂密,需要作为重点地段监控,防护等级提高。

4.1.2 制定灵活高效的区域性景观安全设计标准。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景观设计很难用一个规定的数据或者标准统一所有的情况,因为使用的情况也千变万化,考虑的情况再全面也会有疏漏之处。我们要制定的景观安全设计标准是能够适应大多数的情况和重要部位重要节点的设计。景观安全设计标准不是把可能涉及到的各种情况毫无意义的罗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景观安全设计标准。未来的设计导则应该能够针对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提供类型丰富、选择面较宽的合理化设计对策[5]。制定灵活高效的区域性景观安全设计标准还包括常识性数据的使用。

制定灵活高效的区域性景观安全设计标准还包括常识性数据的使用,如果将这些规则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设计师,就能避免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安全事故。现行的设计规范都是在大原则的基础上,是全区域性的,应该在此基础上编制地区的实施性或具体操作性的指导手册,特别是安全设计的相关标准更要跟实际使用良好结合。

4.1.3 保证材料选择使用的安全。

寒地城市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在季节差异的影响下,景观材料的选择和植物材料一样要求有明显的地域差别。材料选择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是景观设计质量的前提。景观材料选择的一个原则就是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和明确的使用目的的前提下,选择合理适当的材料。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使用的空间情况的不同对材质要求的区别,在广场、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间,光面的理石、烧制的陶砖(广场砖)就特别不适用,人多、拥挤,相对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在私家庭院、公共建筑的中心庭院等维护管理使用标准相对高的地方就没有材料使用方面的限制。

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使用的空间情况的不同对材质要求的区别,在广场、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间,光面的理石、烧制的陶砖(广场砖)就特别不适用,人多、拥挤,相对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在私家庭院、公共建筑的中心庭院等维护管理使用标准相对高的地方就没有材料使用方面的限制。

4.2 管理措施

4.2.1 建立适应的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严格设计、监理、施工程序的质量控制,创建园林景观安全的行业标准。

园林景观建设在现今的工程分类方面属于市政工程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完全具有针对性的安全设计方面的要求,其所遵循的是建筑类和市政类其中可套用的部分,例如《建设工程安全条例》,《安全施工手册》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具体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对施工环境的保护措施方面的规定,而园林景观的建设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在安全方面的影响,并且园林的施工企业按规定不需要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意识,认为园林的企业不需要安全,这也给投产使用的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等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所以,建立整个行业的安全标准和安全检查办法是解决景观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在一定的规范约束条件下,安全才可能真正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法制的完善中实现人的安全,增强设计者的人文关怀,增强景观的使用率。

4.2.2 培养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个人安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景观项目来说,很多已经投入使用的景观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均按照规范进行,本身不存在安全隐患,但是人是景观使用的主体,具有多变不定的特性,景观的使用和人存在一个互动过程,景观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和使用才更增加了不确定的安全因素。只有自我意识到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使用景观设施,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保护,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

提高人们逃脱受害的能力是加强自我保护的另一个方面,景观设计要通过综合性的整体安全设计理念的完善,为人们提供迅速安全脱离危险的可能性。

4.2.3 加强园区管理,预防犯罪。

在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除了景观细部对人产生的危险系数外,还存在犯罪的可能性,我们很多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低,例如女人和儿童,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可能警惕性相对降低,失去抵抗能力,进而受到伤害。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可能引起犯罪发生的地点和藏匿的机会,尽量提高监视、 望和快速反应躲避犯罪的能力。景观安全相对不确定因素多的区域,在白天要增加监视系统的作用,在夜晚要设立防护,禁止游人进入,为防止万一,还要设立警示系统和建立巡逻机制。例如,对于园路附近要间隔设计低矮的草本、地被,开辟视线范围内的安全视距,修剪灌木,减少犯罪分子藏身的处所。

预防犯罪的另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公众参与,组织大量的户外活动,增加户外活动人群的数量,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认识,使犯罪行为难以实施。

4.2.4 建立项目安全预评价制度和项目后评估制度。

建立安全预评价制度是在设计之初就引入安全控制的程序和措施,使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良好运行。

首先,在景观设计方案阶段应将影响安全的客观方面的因素作为评定方案优良的标准,例如:周边环境的安全性,主要使用人群的结构特点、客观存在的其他不利因素等。其次,在景观方案细化阶段,开展安全性评估,并纳入基本管理费用。配备相应的安全设计人员,并经过考核确认后上岗,通过多渠道、多方法,相互交叉检验,做到不遗漏,不疏忽。最后,在项目实施和验收阶段,引入项目后评估制度,针对重要环节和内容检查验收,不合格者坚决整改。

4.2.5 推行景观设计师负责制。

随着景观建设的大面积开展,人们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景观项目从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涉及到的行业和专业也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这些都对设计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除了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掌握更多的相关实践。将安全培训和安全上岗考核作为景观设计师必修的内容,经过专业化的安全设计培训后,从设计源头减少或者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的产生。现在的设计行为仅发生在项目实施前的阶段,设计师并没有完全的进行景观设计实施的全过程跟踪,在项目的最终投产使用方面,设计师的协同验收也只是工程形式上的验收,一旦验收合格,将不再有跟踪服务,并且没有法规规定其要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负责。

安全标准的建立就是要规定好设计师对什么样的设计和情况负责,并负责解释和指导使用者在何种情况下注意何种安全问题。推行景观设计师负责制,可以清晰的划分责任,明确任务,更好推进景观安全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提高景观建设标准。

4.3 景观元素安全设计参考

以台阶坡道设计为例说明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安全措施。

4.3.1 台阶坡道设计首要考虑的是设计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安全性,特别注意冬季的防滑性,其次是使用的舒适度。

4.3.2 高差大的台阶总长度较长,应考虑人在上下台阶时的不同感受。上台阶时,人体向前用力,重心前倾,适宜于较宽的踢面和较低的高度,如35宽12高;而下台阶时,人的步距变小,过宽的踢面就变得不适宜。因此台阶设计选择适合的尺寸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台阶上有积雪的时候,这种选择导致的安全性就会更明显。

4.3.3 高差小的台阶应该在色彩上和材质上与园路广场其他铺装有所区分,给人们以提示,并且尽量将台阶做到三步以上。如果高差的变化不能满足相应的要求,就不要刻意做台阶而是将高差分配到园路的坡度上。

4.3.4 不宜选用的材质面层:光面理石、聚氨酯地坪、彩色水泥压花、彩色聚合物封路面层、卵石镶砌面层、烧制陶砖(广场砖)等。

4.3.5 色彩方面,宜人的暖色调四季适宜,而突兀的色彩如大红、深蓝等等,跳跃性太强,不适宜大面积使用。

4.3.6 部分广场台阶的功能已经有所延伸,成为轮滑爱好者的障碍物,因此台阶的边角处理尽量考虑圆角,减少相应的伤害程度

4.3.7 广场人流多、活动时间长的地方,应有专门的台阶照明设计。

4.3.8 阶段性设计栏杆扶手等保护措施,并考虑成年人和儿童共用。

4.3.9 踢面高度均匀一致,特别是第一级台阶和最后一级台阶。

4.3.10 踢面做防滑时,特别注意是对于雪的防滑要求,可以选择麻面防滑,也可以选择防滑槽防滑,选择防滑槽防滑的方式时,台阶踢面要注意防滑槽的方向保持横竖间隔,坡道面层则要和高差方向垂直。

4.3.11 台阶材质设计要注意和周边相衔接的铺装的色彩的融合与区别,或有明显的标记,防止光线过暗看不清楚台阶的位置和宽度。

5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的增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园林景观的建设也以一个加速度的趋势在发展,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成为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形象工程,但作为一个供人们活动的复杂景观系统而言,由于缺乏对人们的活动性和参与性的考虑,寒地城市景观安全性设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景观环境存在很大的危险隐患。因此,有必要将景观安全设计提升到一个行业标准上来,通过对景观设计、施工、使用进行综合性分析,将景观中的各种危险因素识别,并根据其产生特点进行有效的改进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也可以通过分析,查找出由于设计问题所造成的危险隐患,期望可以指导以后的环境设计,使其更加完善。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高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提高户外环境的使用率,指导设计向着更合理,更科学,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邹广天.寒地城市居住绿地规划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2005,7(1).

[2]住宅景观造坡设计研究[Z].

[3]陈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安全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4篇

关键词: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1-02

1 引言

辽宁东戴河新区西起辽冀交界处,北靠京哈铁路、102国道和京哈高速公路,南临渤海湾,滨海公路从这里穿行而过,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省政府把这里的建设方向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周边规划用地性质多为商业居住、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公共基础设施,属城市人流密集区,对道路的交通疏导功能和景观生态效益均有较高需求。

2 项目概述及设计理念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范围从东戴河大街至规划十路,全长约3.7 km,是滨海经济区内的一级道路。道路分割方式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行车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通行效率,着重体现了景观的律动感。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旨在打造各具特色,极富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廊道。

3 规划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设计依据参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城市环境优美、宜人的道路绿化景观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安全原则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车行道绿带设置计,每通过一段间距的植物颜色和种类的变化,达到视线的跳跃,缓解行车过程中的疲劳,使道路更具有方向感和增强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3.2 和谐原则

渤海大街通过了植物多层次的种植形式,构建了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提高了绿地的生态效益,使渤海大街与周边城市绿地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共通的生态版块。提高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3.3 效益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渤海大街景观规划设计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翻腾的海浪花、飞翔的海鸥等海洋元素,很好地体现出沿海城市道路个性,成为了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形象。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 道路设计及功能划分

规划设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绿化布置形式。设计上打破了以往行列式栽植的传统模式,另辟蹊径、创意独特,采用新颖的构图方式布置绿地,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道路的地标作用。在两侧绿化带的设计中大量运用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变换乔木的栽植方式,将空间划分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格局;在中央绿化带的设计中,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海洋元素,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渲染出浓厚的滨海地域特色。

4.1 中央分车带

中央分车带宽为8 m,运用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多年生花卉、花色鲜明的花灌木以及景观油松配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车带宽为2.5 m,栽植常绿树种白皮松,下层栽植红色叶的密枝红叶李,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景观上简洁明快。置身其中,给予司乘人员强烈的“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感观体验。

4.2 人行道

人行道宽为6 m,行道树为北京栾。北京栾枝叶繁茂,枝冠整齐,春季嫩叶多呈现红色,夏季黄花满枝,秋叶鲜黄,秋天果色艳丽,果形奇特,是理想的行道树种。

5 植物配置

通过流畅线条、丰富色彩、层次变换、节奏把握等设计手法,合理运用植物素材,以绿色片林为基调,大量选择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及多年生花卉,如红色的密枝红叶李、黄色的金叶榆、绿色的黄杨和胶东卫矛、玫粉色的丛生福禄考、黄色的景天;选择早春花灌木,如黄色的连翘、粉色的榆叶梅;选择叶色和叶形独特的观叶树种,如丛生五角枫、中华太阳李等;选择观果树种金银忍冬、观姿树种景观油松等,满足植物的多样性需求,景观上步移景异、季相变化特征明显。流动性线条为主辅以粗犷的色块,强化速度与韵律的联动,整体上塑造成“流动的乐章”、“跳动的音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廊道。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并能体现北方城市的特色,使其具有最佳的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落叶乔木:北京栾、板栗、樱桃等;常绿乔木:白皮松、油松、云杉等;灌木:暴马丁香、连翘、金叶榆等;地被植物:胶东卫矛、金叶榆等;多年生花卉:景天等,共计23种植物。

6 结语

精工细琢后的渤海大街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创举,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滨海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李青军:浅谈道路景观设计[J].北方交通,2010(1):12~13.

第5篇

【关键词】火车站;广场景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与生活的关联与启迪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1]。

火车站前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打造城市公共客厅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造城市门户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火车站或机场开始的。对于火车站来说,站房的建筑设计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直观的营造人们往来城市的最初形象。

2、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的迅速扩张,许多城市的火车站已经不能满足日常输送旅客的需求,急需扩建或重新选址。那些存在于城市老城区的火车站在经历了十几或几十年的使用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应对列车提速、城际开通以及轻轨的并联,原有的站前广场景观也显得毫无特色可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火车站的规划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向着现代化及多功能的交通枢纽发展。

受到经济水平、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铁路客运站及站前广场的设计有明显的特点 ,客运高峰周期性出现春运高峰、五一、国庆旅游高峰客运周转量巨大而列车进出站频率和列车时速相对较低了旅客进出站手续较繁 ,滞留在站内的时间较长,站房的综合功能较单一 ,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仍以广场步行为主。

如何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运站前广场景观,是个有待广大设计师去探讨的极富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2.1 停车场地设置不当,乱停车现象严重

十几或几十年前,火车站前广场也许是当地唯一一个像样的广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设计规范中对于配置停车位的要求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增多的小汽车的停放需求,于是各地的火车站前广场都会遇到停车位不足导致机动车乱停乱放严重占道的现象。小汽车冲上了广场铺装或是占据了原本就不宽的交通道路,使得行人拿着行李左避右让,严重的阻碍了旅客的通行,造成拥堵,交通状况令人堪忧。

2.2 候车室及室外构筑物面积有限,极端天气和事件旅客无处寻求庇护

鉴于我国的国情,每逢春运假期到来以及极端天气发生,火车站往往是人员大面积滞留的公共场所,室外的构筑物不足以为旅客提供更多的保护和临时庇护,候车室内部也多数人员爆满,极不利于交通和疏散。这时多需政府调动和公安部门现场指挥才能得以分流缓解。这一方面影响了旅客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公共设施资源的缺乏给旅客出行带来的不便。

2.3 站前广场变身市民广场,基本功能勉强维持

许多车站的广场在设计之初过多的结合了市民广场的功能,在功能分区上模糊不清,没有有效的将疏散旅客的功能放在首位,过多的植被和休憩设施使得市民休闲与广场疏散混杂在一起,使得广场空间秩序混乱,不仅影响了旅客正常交通,也影响了市民休憩的环境。

2.4 站前广场标识不请,影响旅客出行

标识牌是旅客外出识别路径和方位的重要标志,也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七、八十年代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标识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缺乏标识牌的指示,常发生旅客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头雾水找不到公共卫生间以及找不到公交车站的事情发生。这给旅客带来的无疑是严重的不便。

3、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改善对策及发展趋势

城市火车站往往是城市与外界发生物质、信息传递等的场所,同时也是使人切身感受到进入城市的一个公共空间区域,它是城市内外环境相连并发生转折变化的交点,更是对于一个城市认知的窗口,能够及时有效的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

结合高铁的开通,新一批的高铁车站的建立将使得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的设计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建立了一座里程碑。关于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火车站广场设计的元素和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新文化新艺术和新思想,创作出更加便捷美观、实用高效的新景观。希望文本的分析能对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提供些许思路和建议。

3.1 空间导向性

导向性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导向性景观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标识牌,还包括植物的导向性栽植与园林小品的导向性以及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利用铺装来构成大地艺术的导向性。因此关于站前广场的导向性可以总结为特色标识牌,种植设计引导,色彩区分、铺装的导向性。导向性对于旅客的疏散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明确的体现了方向感还提高了旅客的分流疏散速率,是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秩序良好保持的必要条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更新,道路环境景观,地域特色,文化,生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city Shenyang .It proposed the Shenyyang overall concept to speed up the renovation of young street on both sides of the city. . But the road landscape is relatively lagging.The vehicle is still dominant, lack of pedestrian ca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for street landscape control requirements, integration, promotion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road landscape, to create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 can show the image of Shenyang city landmark landscape avenue.

Keywords: city renewal, road landscap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ecology

TU972+.12

1、金廊发展建设概况

金廊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吸引了诸如华润置地、香港嘉里、恒基兆业、恒隆国际、新世界等知名企业投资建设。

2、金廊环境景观主要存在问题

2.1城市功能方面

目前,金廊主体即青年大街定位为城市主干道,多数时间承担的是城市快速路功能,这与现在及未来的多元化的城市功能不相匹配。

2.2道路绿化景观方面

沿线的道路绿化仍延续作为城市快速路的防护绿化功能,与两侧城市建筑空间缺乏渗透、互动,缺少市民庇荫、停驻、休闲空间。

2.3街道设施方面:

街路现有设施多围绕公交候车亭附近分布,,数量少且多数破旧,和金廊现代、简约的城市风格不相匹配;

2.4交通通行方面:

现有交通体系仍是以机动车为主导,部分路段仍存在人及自行车混行。随着地铁二号线的通车运行,这使得路面的通行变得更为复杂,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3、金廊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

3.1设计总则

3.1.1总述

(1)本导则作为城市道路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规定,针对现状的实际问题对金廊沿线环境景观的主要内容和要素的规划与设计要提出控制要求,以引导道路景观向着舒适、安全、美观、有序并富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2)金廊作为沈阳市最重要景观道路应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发展历程、及时代特征,全面考虑道路环境景观中的各项要素,实现功能多元化、景观多样化、设施人性化,能够充分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景观大道的设计目标。

3.1.2整体框架控制

(1)城市开放空间、视线及节奏控制

结合北陵公园、北运河、市府广场、青年公园、科普公园、浑河滩地等开敞空间与紧密界面相互交替,相互衬托,以达到空间明确的市氛围。

控制视线通廊,并结合道路交叉、广场、水系、公园等开放空间,绿化体系也应统一中又富有各区域的景观特色,增强个性。

(2)景观分区

依据金廊两侧组团的城市功能及金廊绿化景观规划的要求,在形成统一的道路景观景观体系前提下,结合各功能组团突出各段的景观特色。

省政府段(泰山路—崇山路),道路景观整体以规则式为主,体现庄严、肃穆的风格特点,烘托历史风貌街区的特色。

省公安厅段(崇山路—长大铁路),作为历史风貌街区的延伸区域,在在规则式基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景观设施及色叶树木,烘托地区生活氛围。

市府广场段(长大铁路—中山路),并突出小尺度与精致性,体现简洁、明快、稳重、大方的办公环境特色。

市委段(中山路—十三纬路),道路景观布置树阵、花坛、露天茶座等休闲空间,突出商业氛围。

青年公园段(十三纬路—文萃路),结合青年公园、水系与展览馆广场绿化景观规划,注重开敞空间的营造与变化,并突出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

五里河段(文萃路—南二环路),整体以大尺度风格为主,烘托本区域城市入口的空间标志性。

3.2设计分则

3.2.1街路元素总体要求

(1)综合考虑步行空间景观环境及各类设施的布置,形成统一、协调的道路整体景观体系,结合不同区段可结合区段功能街路元素可适当变化,丰富街景;

(2)街路景观应体现季节、气候、景

观变迁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街道景观元素的色彩、风格、造型等方面与地方文化、历史文脉及城市发展相协调,体现自然、历史与现代感。

(3)应突出市政空间(红线内)的公共性,明确与项目开发单位各自用地空间,开发项目临街空间也应突出市民共用的特征。

(4)街路景观的精细性是地域文化内涵意义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街路各要素的精心塑造和设计,使道路景观跟丰富怡人、自然和谐,提升街路魅力。

3.2.2沿线绿化控制导则

(1)应从城市的整体出发,金廊沿线绿化景观要形成大气、壮丽的景观特征,构建统一、连续的城市景观绿廊,体现和展示沈阳的形象和个性,且具有时代感。

(2)植物种植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体,重点地段可加强点缀,通过各色花草与树种的搭配,营造层次丰富、对比协调的观赏性景观,并注重加强与两侧建筑的联系与渗透。

(3)对于地下管线埋深较浅区域,可结合花坛、树池等景观形式增加覆土深度,满足大树种植需求。

(4)全线绿化要体现生态性,注重立体绿化的打造,多配置对减少汽车尾气、噪音有利的树种,营造环境舒适的街道空间。

3.2.4沿线硬质铺装控制导则

(1)硬质铺装应采用不同的材质、色彩及图案使人们能清晰辨明各种不同的使用空间(自行车通行空间、人行交通空间、停留休息空间)和相应设施,对交通形成引导。

(2)应采用结实、耐磨且易透水的先进材料,注重材质的生态环保性能,使人和车辆能安全、有效、舒适地通行。

(3)充分考虑慢通的重要性,通过铺装的材质及色彩的变化使街路空间更具舒适性与趣味性,同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2.5沿线街道家具控制导则

(1)街道家具应结合道路景观整体氛围进行统一设计,融合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体现金廊的 “现代、简约”的风格特点。

(2)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应根据人流量、使用频率、服务半径确定合理间距。

(3)色彩应统一采用中度色彩(宜采用灰色或驼黄色),色彩不应过多,避免形成杂乱的效果。

(4)材质的选择应注重生态环保性,同时注重街道家具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应适当体现沈阳作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文化内涵。

4、结语

道路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居民生活、文化、经济密切相关。道路环境景观具有复杂性,涉及我们在道路空间中视线所及的各种物体,即需要物质空间环境的需要,又依赖于各部门及规章制度的配合。本文试图从城市街路环境景观构成要素入手,从道路景观的整体性出发,对街路环境景观提出控制及指导性的规定,为道路景观的设计、审批及实施建设提供依据,提高城市道路环境景观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2、《城市街路、广场景观设计导则》 DB21/T1171-2000

3、[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宜萍,何小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4、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5、王浩.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6、郭雅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吴志强.浦东世纪大道城市设计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桥梁景观;城市建设;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桥梁景观角度略谈一下自己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浅言拙见。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转贴于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二)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国家级风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道路景观、生态保护、山体保护、田园风光、湖岸景观

1.引言

苏州金庭(西山)环岛公路项目已获江苏省住建厅、太湖国家度假区经济发展局、苏州市规划局、园林局等相关部门批准,2012年开工建设。旨在打造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路,建成后可作为西山镇交通骨干道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镇区的交通网络,拉动旅游经济,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兼顾提升环湖地带防洪能力。金庭环岛公路项目线路起于太湖大桥三号桥与庭山路交界处,将本着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选择线路,部分沿现有的旅游公路依山傍水而行,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路面宽度16米;包括:大桥4座、中小桥29座,桥梁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涵洞60座,隧道1道/660米。整个项目建设工期约24个月。届时太湖边芦苇青青,太湖烟波浩渺将尽收眼底,同时,西山岛内的田园风光,村镇民居,名胜古迹,山峰飘渺,池塘果林等原生态风光也将零距离呈现。设计单位经过方案竞赛其设计理念获得建设方和专家团队的初步认可,设计团队本着极其慎重的态度,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和还原这里的一草一木。

2.太湖国家级风景区的基本情况

2.1国家级风景区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苏苏州太湖风景名胜区就属于国家级风景区。

2.2太湖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举的天然湖泊型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里的水域、岸线、岛屿、湿地和山林植被所构筑的自然景观,以及以吴越史迹为导线而串联起来的吴越文化古迹、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和珍贵的明清园林、建筑所构成的人文景观为资源要素,是长江三角地区独特而不可再生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和城市经济资源。

2.3太湖风景区的景观类型

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概括起来有十大类:(1)山水交融、构图秀雅、千姿百态的天然山水画面;(2)重峦叠嶂、山势嵯峨、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3)千百年的古树名柯和繁花似锦、硕果满山的传统植物景观;(4)洞体深邃、钟乳瑰丽、奇异万状的古溶洞、水洞;(5)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雾幔、云海、串月、旭日、晚霞和四季更迭的天象景观;(6)常年不涸、甘冽清腴的名泉和曲折幽邃的涧潭溪流;(7)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稻香桑茂、碧波繁花的江南田园风光;(8)典雅古朴、富于诗情画意的各种古典园林、古桥梁、明清古建筑群和水乡文化古镇;(9)著名的古雕塑艺术珍品和历代名人留下的大量碑碣石刻、书法图画、诗词著作;(10)考古发掘出来的代表江南文化历史的远古文物和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其遗迹。

3.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的发展状况

3.1发展起源

道路(公路)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洛伦茨(Hans Lorenz)。随后,日本、美国等国家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国由于道路、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在道路景观的评价及规划、设计等方面尽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手段。

3.2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首先我国对高速公路的绿化开始重视起来,交通部先后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等行业标准,《公路绿化规范》正在报批修改之中,这些规范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与绿化设计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例如,“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保持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应重视高速公路绿化设计,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对路堤边坡、弃土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等。1999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速公路公路绿化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绿化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公路绿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等文件。

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和评价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1971年美国就开始研制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模型METLAND(the Metropolitan Landscape Planning Model),该模型已在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戈、景观规划与评价、生态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获得成功应用。今年来,国内也利用RS采取景观数据,用GIS管理和组织数据并进公路景观数据空间分析和评价。

4.国内外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风格的差别

4.1国外道路景观的设计理念

国外道路的绿化以保护和修复自然植被为主,综合考虑环境、生物、人三方面的关系,运用自然、无强烈人工痕迹的绿化来缓解公路与环境的冲突,弥补道路对生物生境的破坏,屏蔽道路给周围居民造成的视觉影响,为道路上的行驶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同时降低养护管理费用。

4.2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的弊病

我国道路的景观、景观绿化设计往往滞后于道路工程设计,在道路的设计中缺乏工程、景观、生态等多学科系统而有效的合作,使得道路在路线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后续的绿化设计又缺乏生态理念。过多重视视觉效果和近期效果,忽视了绿化对环境和生物的生态效益.公路绿化需要繁重的后期养护维持,呈现的景观效果也呆板单一,与环境不相融合。

4.3国内风景区在绿化设计程序方面与国外的差异

国外风景区、景区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首先要经过详细的调查与评估。该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是:(1)基础资料的收集。(2)自然景观的调查评估:根据调查所得的各类景观的特性确定其敏感程度。(3)视觉质量的调查评估:确定道路两旁能集中看到该路的主要区域和道路上沿线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物的主要路段。绿化景观设计首先关注沿线自然植被的保护恢复、行车过程中视线景观的组织,其次才是休息区等一些特殊区域的绿化景观设计。

我国风景区道路的绿化设计中,设计的重点则放在互通式进出口、交叉区、休息区等点状区域及中央分隔带,强调景观效果的夺目性、现代感或文化内涵,对于贯穿景区主干道道路的边坡、过渡带、层次区等则使用少数几种常用的植物和变化不多的搭配方式进行绿化,很少考虑植物材料与周边自然植被的融合性,更很少有意识地将景区内道路沿线优美的自然景观组织到游客的视线中来。

5.西山岛环岛公路景观设计对于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

西山岛作为国家级风景区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得天独厚的内陆湖中的大型岛屿,其景观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是非常显著的。在本次环岛道路景观设计中如何最大可能的将西山岛的原生态风貌和历史人文内涵充分的保护和发掘,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设计中,不仅考虑人如何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另外,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是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通过设计师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所以,将农田、池塘、道路、山体、古村落、古民居、景点、名胜古迹、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都考虑进来,进行系统的设计,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不被彻底破坏,也有利于继承和拓展现有的生态空间,更有利于太湖整体的生态协调和平衡。

下图1是西山岛环岛公路景观设计的部分概念示意图。

图1

6.西山岛环岛公路景观设计的一些特点和构思分析

设计中,期望通过景观规划,结合交通功能、经济效益,发掘环岛公路的景观特色,提升环岛公路的景观感受,争创最优(5A级)环岛景观路。

6.1道路风光

图2 图3

原来(图2)的风光忽略了风景构图,设计建议(图3):清除部分行道树,使远处的龙洞山驾浮阁处在行道树形成的框景视野中。左右两边地被作自然式种植,营造浓郁的乡村田园景观。

6.2休息观景点

因为环太湖大环境风景非常优美,休息点的设计应以保护、体现环境特色为主,减少人工介入。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如现场植被的梳理、古树名木的保护结合观景点(图4),观景平台、休息坐凳(图5),并考虑选用当地材料。

图4 图5

6.3古树保护

古树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和生态保护价值。根据风景构图的设计策略,我们将分为两种空间构成,一种以车行视角作为构图的视角,另一种则以古树为观望点作为观景视角,两种不同的风景构图方式,造就不一样的景观体验。例如:图6中,建议车道向南适当偏移,避让古树,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图7中以古树为中心的绿岛分隔车道,优点是用少量的土方为古树周边增加一定绿化范围。

图6 图7

6.4其他

图8

图9

图10

图11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自行车道、亲水空间、田野、鱼塘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果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内容,在设计上具体的做法是:(1)适当将道路边环境不佳之处做有效遮挡、留出车道观景或者古树观景点(如图4);(2)部分移除影响景观视线的中层植物,让景色较好的鱼塘景观尽可能的展现在行人的视线内。临湖路段移除长势不好的中层植物,修整地被,让景色较好的太湖景观映入眼帘(如图8);(4)使原有的农田和茶园或树丛的界限清晰,突出当地农产品的田野风光,增加视野的震撼力(如图9);(5)去除或隐藏阻挡视线的杂物,去除违章临时建筑,使水面开阔,边界清晰,鱼塘风景更加整洁统一美丽(图10);(6)选用的本地树种:旱柳、垂柳、银杏、朴树、香樟、水杉配置绿化,对植树的种植,对道路转弯的提示作用;(7)湖边道路转弯处列植的柳树,既起到视觉导向作用,又有安全防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8)保护和利用现状农田,保护和利用山体和果林。道路靠近农田一侧去掉中层植物,只保留部分行道树结合地被草花,从而形成通透视线并起到框景的作用(如图11);等等。限于篇幅,不在赘述。

参考文献

1、李琳,蔡君。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以风景道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第9篇

关键词:居住社区;建筑设计;设计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Chengdu City Pixian in western new city residential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mainly introduced high-quality residential community design idea and design method, detailed analyzes the Spanish style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s. It is providing reference the 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residential commun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规划用地概况:

西部新城项目地块位于成都市陴县新城,陴县新城距离成都三环约14公里,是成都卫星城的重点发展版块,其西北面临近陴县县城,东北面仅1公里即为陴县新规划的行政办公区。且项目靠近成都高新西区,近200家高科技企业进驻,为区域经济提升和区域人居环境优化创造了优越条件。基地现状平坦,基础配套完善,建设条件良好。

地块北侧15宽城市绿带外为40米宽西区大道,南临40米宽城市绿带,西侧为集中商业用地,东侧为25米宽规划路。地块中间被30米宽高专路划为东西两个地块。其中西侧地块为A地块,净用地面积为74215.92平方米;东侧地块为B地块,净用地面积为51921.26平方米。

鸟瞰图

二、总体规划构思:

1.规划原则:

1.1通过立体绿化改善高层住宅的生活环境,让地面绿化与立体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型的社区环境,亦同时营造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1.2项目的规划和单体户型调整令最多的单位享有周边城市景观或小区内特色的园林景观。

1.3高层住宅组团于地块东西两侧围合向心,在中间部位设置电梯花园洋房,布局整齐而错落有致,形态配合风向布置,保证小区内良好的自然通风,使住户享有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提升整体居住品质。

1.4 项目分五期进行, 前两期以A,B两地块电梯花园洋房为主,后三期

以A,B两地块高层住宅为主,户型种类多样化,可提供不同阶层人士需求,

同时配合商业及公建配套,方便住户日常使用。

2.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2.1本发展项目由两块相对较独立的地块组成,中间为30米宽高专路。

在A地块中,西侧与北侧排布34层高层建筑,在东侧安排多层电梯洋房;在B地块中,北侧与东侧排布34层高层建筑,在西侧安排8+1层多层电梯洋房合院;由此,形成东西两侧围合向心,中间低的半聚合形态,既具备社区自身的中央环境和人文氛围,对于城市又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势,提升周边城市景观形象。

AB两地块在高专路两侧的带沿街商业的两栋点式高层住宅形成“门”的形象。

2.2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本项目将人的活动空间与周边繁忙的城市交通进行了立体分离——在与街道相平标高的这一层设置了架空层,把社区绿化安排在架空层上面,而在架空层内设置汽车车库。从而将社区内居民的生活空间能够脱离车辆、尾气、噪音以及安全上的困扰,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安静享受生活的场所。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城市景观视点。入户大堂设置在平台上,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平台下,实现了人车分离组织。架空层外立面与小区设计风格保持一致,与街道绿化形成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

2.3 A地块由6栋共11个单元34层高层住宅,1栋共1个单元的5+1层电梯洋房,7栋共11个单元的7+1层电梯洋房,10栋共17个单元的8+1层电梯洋房,沿高专路商业和公共配套设施组成。

B地块由4栋共7个34层高层住宅,1栋共2个单元的7+1层电梯洋房,14栋共21个单元的8+1层电梯洋房,沿高专路和沿东南侧规划路商业及公共配套设施组成。

沿街效果图

3.交通系统规划:

3.1小区两个地块的主入口在地块中间的高专路上对位设置,既加强了两个地块的整体感,也有利于形成温馨亲切的生活气氛。A地块次出入口设置在地块西北侧高层建筑之间,B地块次出入口设置于地块东侧高层建筑之间;两个次出入口均便捷的进入架空的停车库,方便人车的分离组织。

3.2停车场入口同时设于各个出入口处,与人行入口实现立体分离,避免影响小区内环境,从而形成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

3.3各住宅大堂均连接到地库停车场,方便住户。地下一层车库结合景观设置采光天井,使其能够得到比较充足的自然采光,避免通常情况下车库阴暗潮湿的弊病。

4.景观绿化系统:

4.1外部景观

沿地块北侧为15米代征城市绿地及河道。

沿地块南侧为40米代征城市绿地。

4.2内部景观轴线

景观设计中以东西向的景观轴线将A,B两个地块连为一体。两地块隔高专路相望的集中绿地相互联系,从入口广场伸延至内部中央绿地。

4.3 立体庭院空间

立体的庭院空间是本居住区的一大特点,

下沉庭院,平层花园,二层平台花园,屋顶花园等一系列不同高度的庭院给予住户新鲜丰富的空间体验。

大尺度花园景观与小尺度庭院景观相得益彰,实现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把传统园林“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进行运用,塑造城市中的微观园林。

三、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外形变化丰富,尺度亲切;体现了温馨浪漫的西班牙风情。高层住宅与多层电梯洋房所形成的空间上错落有序,具有层次感。在花园洋房的户型设计中提出“亲地”的设计概念,将花园资源最大化,传统的花园洋房一层仅为两户,在户型设计时,我们考虑将每户一分为二,并上跃至二层。所形成的四个户型即拥有各自的负一层的下层庭院,又满足一层花园入户。跃层户型可以在空间上将住宅功能有效区分,在洋房中体验别墅般的空间乐趣。我们同时为三层住户设计有在一层的入户花园,位置在建筑的背立面,花园内有直通二层的景观楼梯,由二层的户内楼梯上跃至三层。

户型中设置的空中花园宏观上增加小区内外视觉及空间的通透性,改善通风和采光,保证自然舒适的环境;微观上可将绿化环境带到高层住户,提供一处半公共的室外休憩空间,种植管理上亦能较有效地控制,使大部份住户可享用,空间上与部份入户花园或阳台相互联系,扩阔室外空间。

建筑物的高度变化使屋顶花园可分布错落其中,亦能更有效地使用,部份可作为私人室外平台花园,提供多种户型选择。

于较低层设置花棚,让植物攀爬其中,作为地面绿化往上之伸延,美化小区环境。

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使立面设计变化丰富,尺度亲切;外墙材料多样化,主要采用石材,涂料,木花架,玻璃及木/金属百页等材料,通过丰富的凹凸变化及虚实对比体现建筑物本身具有的美感。同时在外立面的细节设计上也充分反映西班牙风格,弧形阳台,露台的木构架,铁艺栏杆及朱红色瓦屋面使建筑立面细节丰富,变化多样。

户型建筑面积从87m2至260m2。大面宽的平面设计使大部份户型拥有优越的景观面,良好的通风及采光面。 除空中花园外,阳台及入户花园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室外起居空间,使住户生活更贴近于自然,为家居生活引入更多阳台与空气,连通了室内外空间。功能合理,动静分区,污净分离,户户阳光。活动区,休息区,服务区三大主题居住空间,功能分区明确。起居厅、餐厅拥有各自独立空间。卧室休息区相对独立私密性较强。

花园洋房立面图

建筑节能设计:

本工程按照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成都属于夏热冬冷地区,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进行节能设计计算

小区由7+1和8+1多层建筑及34层高层建筑组成。建筑平面较复杂,体型系数较大,住宅外墙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材料选用40厚胶粉聚苯颗粒,外窗采用铝合金中空玻璃窗,部分采用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满足节能设计要求。节能设计中对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措施进行性能化设计分析,通过验证后,其各栋节能设计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五、结束语

成都市郫县"西部新城"居住社区的设计过程,无论是在总体规划亦是户型设计方面,都充分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反复的设计讨论及修改调整打造出具有高档居住环境和别致生活空间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小区,项目建成后得到业主和住户的肯定和好评,为我们将来对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和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项目实景

参考文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93)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自然;资源;精神

居民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的约束下改造客观世界。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中大家对于“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过前者。总之,人居环境是大环境的一部分,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一、生态居住小区定位和目标

生态化居住小区景观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住区概念的上,要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除了强调自然生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实现环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生态居住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生态居住小区,有很多解释和说法,大家对生态概念认识还很模糊。居住小区生态环境一般是指居住区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由植被、河道、道路和建筑等构成。因为部分开发商的片面认识,当下很多居住小区为了迎合大众对生态的需求,一味地建绿地,一味地种大树名树,盲目追求绿地率,然而,生态并不是单单指绿化。部分居住小区因欠缺对水循环和更新问题的考虑,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维护费用成本较高,小区内的水体景观久而久之,经常出现池中无水、水质恶化、水中无鱼等尴尬局面,影响整个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在植物配植前期缺乏对小区户外景观动态的、长远的、发展的考虑,伴随着花草树木的不断成长,会导致比例失调、空间拥挤等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居住小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小区内道路流线不合理、建筑间距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违反居住小区设计规范的设计以及居住区周边对居住区造成的声光污染更是对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碍。

三、尊重并提升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

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主要指地形、植被等的情况。

景观设计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因为破坏后再重建生态系统要困难得多。在景观设计上重生态性,尽可能尊重自然原环境而不盲目的建造人工景观,保障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可以节省建设费用、体现经济原则,同时也是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融合的重要前提。

尊重原场地的地形,要注意水土的保持,不要做过分的开挖堆叠,污染土质和水质的设计。例如:小区道路和驳岸的设计过渡要自然。道路景观应该与小区内部的生态支持系统联合起来形成具有特殊景观的生态廊道,当与水脉相融合丰富居住小区道路景观的内容。生态驳岸把驳岸上的植被和水域中的植被连成一体,在排水上尽量让绿地中的地表径流通过侧渗进入水域,可为各种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自然生境,利用水生植物使水体可以“自净化”,形成水路共生的自然生态系统,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在植被方面要尊重现有的植物,对植物配植选择上应该以也以乡土植物为主,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配植植物时要模拟自然的结构形式,形成稳定的、抗性强的植物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要合理搭配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活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注重生物的多样性。

四、节约资源

例如:居住小区水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环利用”等方式。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专用容器等汇集的天然雨水,经收集一输水一净水一储存等渠道积蓄并净化的雨水,为绿地浇灌、营造水景、清洁道路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

中水循环利用是小区中最常见的中水的处理方式。“中水”指处理过的污水能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满足部分使用要求的水。常见做法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便器的冲洗,地面、农田灌溉、园林绿化汽车清洗,消防,工业用水等。

再例如:居住小区废弃物处置与垃圾源头分捡。根据2001年5月27日建设部最新通过的《绿色生态住宅住宅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关于此方面的要求,居住小区内的垃圾采取分类收集的办法,将垃圾分为三类:第一类,有毒有害垃圾(废电池、日光灯管等);第二类,厨房有机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剩饭、菜叶等);第三类,其它难降解垃圾(塑料、金属、木、石等)。有了分类标准,就可以分类处理。第二类垃圾由设置在厨房洗池中的粉碎器粉碎后直接由下水管道排走,这部分污水可以与粪便污水一起进入沼气净化池进行处理。住宅区内的绿地落叶叶等垃圾采用厌氧堆肥的方法进行处理,腐熟的肥料作为盆栽花卉植物用腐殖土及花草培养肥料。

五、居住小区精神生态环境的营造

(一)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小区环境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居住小区内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均好性”成为住宅景观设计准则。打破小区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小区的绿化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二)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应用

户外活动为人们轻松自然地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要搞好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要有亲切感、归属感而不感到陌生的生活空间先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入手。领域感、私密感、归属感、空间距离感,都是影响居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以此为出发点。

(三)场所功能的强化

使居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起步区规划中重点处理住宅与绿化,中心绿化与配套商业设施的结合,水面与中心绿化的结合,中心绿化与主要城市道路绿化的结合,使居民的居住、休闲、购物、邻里交往建立起便捷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居住系统。为加强小区的归属感,增强小区可识别性同样也很重要。结合绿化或水面布置中高层住宅,使高层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通风条件,在现今高层住宅不好销售的状况下,提高了高层住宅的卖点。成组布置的高层住宅成为各小区的景观标志区,多层住宅围绕中高层住宅周围布置,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围绕组团绿地成组团布置,通过对住宅端头的退层处理、前后的错落,形成不同风格的多层组团。不同形式的住宅掩映在绿树、碧水之间,形成舒适、优美、良好归属感的居住环境。

六、结语

专业人员,而其设计决定了各种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措施能否得到实施。对于生态设计的具体措施、方法、形式和标准,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对待问题的解决方式或许会多种多样,但需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生态认识,把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稳定、协调和平衡当作最终目的,脚踏实地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可以获得巨大的进步。创造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围绕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的跟进。时至今日,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成果也相对成熟,设计人员对小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理论都已经被付诸于实践,受理论指导和影响,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更加贴近人心,贴近自然。

【参考文献】

[1]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杨洋,《基于生态原则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道路绿化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两个部分。道路绿带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可以分为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和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一般分为导向岛绿地、中心岛绿地。本为将从以上几部分分别来分析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将给出相应的对策。

1行道树绿带设计

行道树绿带指布设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其主要功能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庇荫。因此,行道树绿带以种植行道树为主,常见的行道树有法国梧桐、樟树、银杏、枫杨、垂柳、雪松等。绿带较宽时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配置方式,提高防护功能、加强绿化景观效果。

在交通安全方面,目前的行道树绿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l)株距不足

在靠近交叉口处,行道树的株距不足,会影响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视线,从而不能及时判断人行道上行人的交通情况,造成潜在的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交通冲突。

(2)定干高度不够

行道树定干高度较低时,枝干会侵入相邻的非机动车道交通的运行空间;对于一块板与两块板道路,较低的定干高度还会给机动车行车安全带来影响;由于不满通运行的净空要求,行道树周边的道路空间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

(3)与相邻道路距离较近

部分道路上种植的行道树,与非机动车道距离较近,不满足安全间距的要求,特别是当树干在自然生长时再发生弯曲,非机动车在靠近路侧行驶时易刮碰树干,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行道树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绿化设计的改进方法如下:

(l)选择合理的行道树株距,在视距三角形内,采用通透式配置,保证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视线要求。

(2)根据道路功能要求、交通状况、道路性质、宽度以及行道树与车行道的距离、树木分枝角度等确定行道树的定干高度。对于分枝角度较大的行道树,干高不宜小于3.5m,分枝角度较小的行道树,干高不能小于2.5m,以满足道路净空的要求。

(3)在种植行道树时,树干与路缘石外侧应保持合理的距离。距离太近,容易影响相邻道路交通的运行;距离太远,会浪费道路空间。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一般不小于0.75m。

(4)行道树绿带的宽度应大于1.5m。

2分车绿带设计

分车绿带是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常见的有道路中央分隔带、机非分隔带。其中,中央分隔带是指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分车绿带;机非分隔带是指位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车绿带。在车行道上设立分车带的目的是组织交通,分隔上下行车辆;将人流与车流分开,机动车与非机动分开,保证不同速度的车辆安全行驶。目前的行道树绿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l)视距三角形内,植物太高遮挡车辆的会车视线,带来潜在安全隐患。

(2)防眩设计不合理,植物种植的高度较低、株距较大时,难以遮掩对向车辆的灯光,防眩效果较差。

(3)分车绿带内的植物距离道路外侧边缘太近,甚至挤占行车道,将给驾驶员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

(4)机非分隔带宽度不足,行人容易跨越,侵入机动车交通运行空间,存在安全隐患。

(5)绿化繁杂,造成视觉污染。

(6)路口附近缺少标志性栽植,无法向车辆提前告知前方交叉口情况。

针对分带绿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绿化设计的改进方法如下:

(1)行车视线要求

在视距三角形内,植物的种植高度不宜超过0.7m,应通过定期修剪来控制植物高度。

(2)防眩要求

根据车灯位置及扩散角度,合理设计植物的高度和间距,并通过修剪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 1.sm即可,过高会妨碍司机观察对方车辆的行驶情况;过矮又难以遮掩会车灯光,失去防眩作用。

(3)分车绿带与道路边缘的距离不小于0.75m,通过人工定期修剪,避免植物侵占道路空间;机非分隔带宽度不小于1.5m,以便于栽植,并规范行人交通秩序。

(4)对于较窄的分车带,不宜种植乔木,主要是为防止阳光下高大乔木投射到路面的树影,造成司机的视觉疲劳以及落叶折枝影响行车安全。

(5)在接近交叉口处,可以在绿带端头采取不同颜色的、不同高度的标志性植物栽植,与路段栽植区分,起到提前告知车辆前方为交叉口的作用。

(6)考虑道路的性质和行车的速度

(7)考虑人的行为特征和安全需要

3路侧绿带设计

路侧绿带指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这一绿带可以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同时为道路今后的拓宽、改建提供可能。路侧绿带位于人行道的一侧,会对行人交通产生影响,其可能出现的主要交通问题有:

(l)侵占道路空间。有时植物的自然生长,枝干会侵入人行道空间,使得道路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2)遮挡交通标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冠幅变大,有时会遮挡交通标志,特别是在道路转弯的地方。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通过绿化设计前期的植物配置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加以解决。

4交通岛绿地设计

交通岛分为导向岛、中心岛、安全岛。导向岛的主要功能是指引行车方向、约束车辆行驶范围、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安全。一般也会作为行人驻足等待过街的安全岛使用。中心岛是设置在交叉口中央,用来组织左转弯车辆交通和分隔对向车流的交通岛,一般直径在25m以上。安全岛的主要功能是供行人驻足等待过街。交通岛绿地设计一般指导向岛绿地设计与中心岛绿地设计,安全岛一般铺设地砖。

在交通安全方面,目前交通岛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植物高度过高,影响车辆的行车视线,造成交通隐患。

导向岛绿地设计时,岛内绿化应选用地被植物栽植,不遮挡驾驶员视线,在视距三角形内,植被的高度应小于0.7m,以利于通视。如在岛上种植草坪、花坛,不仅满通安全要求,还可以装饰、美化交叉口。

5小结

本文总结了道路绿化的常规布局形式、针对道路绿化设计各个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道路绿化设计的改进方法,希望通过合理的道路交通绿化设计,可以有效的组织交叉口人流、车流的集散,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高层居住小区;建筑设计要点;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3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以前的居住概念中,人们以能在公园附近居住而感到满足,而现在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利用公园的设施和环境,“在花园中居住”已成为人们很实际的目标和需求。如何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居住环境,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布局合理、间隔优良、卫生环境好、即有舒适户内空间、又有雅致的室外园林绿化、交往空间,这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一个崭新的话题。因此,现代化的小区规划设计应该体现这种时代主题。

1.工程概况

规划用地位于清远市城西大道以东,连江西路以南E10地块,周边的交通便利, 地势平整,总规划用地面积148540㎡。本工程由清远市马扬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承建,总建筑面积: 425360m2,建筑基底面积: 26056.92m2,工程总投资 30043.840万元。包括24栋高层和1栋三层商业中心组成(本人负责其中两栋高层),各塔楼下面为地下室,作停车和设备用。部分住宅首层局部架空,沿地块周边设置商业服务网点。

2.高层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要点

2.1应把人放在中心地位,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人的需要,给居民创造宁静、优美、宜人的休息和交往空间;

2.2应当贯彻“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建设方针以现代家庭居住行为方式为依据,合理组织室内空间,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努力完善住宅的使用功能;

2.3应合理确定各户型类别在项目中的配置比例、每一种户型的面积大小很重要,目前户型面积通常偏大,在现今楼价高企下造成大部分居民无法消费住房;

2.4应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需求。有条件的住宅建设项目可吸引住户参与设计;

2.5应充分考虑储藏空间的问题,解决存储空间的最好方法是建造内置的壁柜、留出储物间,让住宅设计更符合用户的要求;

2.6 应考虑住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开间住宅户内无承重墙,可灵活分离,仅留厨房、卫生间位置,在设计上留有可改造余地,而又不至于伤筋动骨破坏结构,住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空间进行分隔,因而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是一种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型住房模式;

2.7应充分考虑日照和通风的要求,有些小区住宅间距已经满足日照要求,但由于小区进风口不足,建筑布局不合理,依旧存在小区内部和住宅内部通风不畅的情况;

2.8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楼梯、消防电梯和前室在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的合理性可谓人命关天;

2.9应考虑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不能盲目追潮流,一些地区住宅外观欧式成风,许多开发商不惜重金,在住宅外部做繁琐的欧式装饰,在顶部做几层高的穹顶,而且没什么使用功能。

3.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小区内环境景观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对于提高居住区的人文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有重要意义。

3.1公共绿地设置

3.1.1本工程根据地块特点及整体规划要求,地块四周均布置住宅,中间只布置一排住宅楼,增加住宅南北楼距,使得中心绿地与组团绿地行成一个有机整体,营造了一个有分有合的绿地系统。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3.1.2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配置时应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3.2小区道路景观设计

本项目人行入口设于绿化主轴的北端、地块的东南角,而车行出入口则设在地块东面,东北面和西面,与车库出入口相接,避免车流对小区内部的干扰,实现应有的人车分流;另地块东面中段设有小区次出入口,组团内部设4M消防通道结合园林设置,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

道路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园路规划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园路担负着连接建筑景点(亭、花架、廊等)、水体、小品、铺地等各个景点的任务,园路的安排呈环状,以避免出现“死胡同”或走回头路。

3.3水景设计

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

3.4小品设计

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设计时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收到很好的效果。

3.5本工程地块北面主入口设置入口广场营造良好的居住气氛和城市景观。广场主要用于集会、运动、舞蹈等公众活动,有一定的面积,为小区内相对的开敞空间,方便小区居民的来往,与居住建筑隔一定距离,避免或减少对住户的干扰。广场周围密植高大乔木和多层次的灌木,达到隔音效果,植物选择香花和高大遮荫的品种。广场和人行步道的辅装,选用防滑、天然、有益身心健康的材料:大小卵石(可用作脚底按摩)、粗面石材疏铺(防滑)和间隙植草(天然)。从俯视的角度看,广场构图美观,曲线优美,铺装图案简洁、整体性好,给人的感觉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从身临其境的平地上看,地形有起伏开合的变化,景观时隐时现,步移景异,有置身美景大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3.6其它配套设施:在小区配套设施中,采用体现自然、质朴的休闲坐椅(如仿树桩桌、凳),使人更贴近自然。在空间开合处,采用形式多样的铺地,以丰富环境基调。在局部地方设置健身器材,便于居民健身锻炼。全面考虑到居住小区所需的照明、灯光、绿地喷灌等配套设施,完善小区硬件功能,提供给居住者们便利、优质的服务。

4.结语

我们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创造良好、舒适、宜人的居住小区环境和居住建筑,体现出对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不断发展的全面关注,满足现代人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

[1]吕俊华,(德)彼得罗,张杰等.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