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风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的地理教师性格内倾,稳重踏实。在教学中往往善“点”,发幽探微,教风严谨。有的地理教师爱好文学,有丰富的审美情趣,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就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桂林山水时,引用“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获得了极大的美学享受。学生会感到上地理课,就象是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那样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主要因为教师的思想修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由于这些因素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地理教学风格也各有差别,绚丽多彩,反映出来的整体教学风貌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
2.严肃威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在讲系统的地理知识时,地理教师要具有威慑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也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讲解时逻辑性要强,要善于概括和推理;教师要能完全脱离教材,熟能生巧地分析知识点的异同,挖掘精妙,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学讲究方法,讲精讲透,注意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容量;教学语言严谨,清晰,环环相扣;板书设计既简洁、条理化,又有内在逻辑性,能让学生根据板书结构“顺藤摸瓜”,理清知识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要有震撼力,威慑力,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老师这儿,才能充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
3.幽默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有的地理教师个性活泼、兴趣广泛,性格属外倾型。在教学中,往往不会墨守成规。他们巧于设疑,善于激趣;教风生动活泼。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以及风度仪表等,因而必然以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面貌活跃在讲台上。有的地理教师情感丰富,在教学中往往很注意情绪背景,善于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来煽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疑问,有惊讶,有问有答,有争论,也有笑声,情感起伏跌宕,学生情绪高昂、兴趣浓厚。这些教师在讲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总是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自然流露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从而以情动人,以情激情,感染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严肃认真地讲解系统知识的同时,适当运用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思维敏捷、机智;能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特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擅长启发式,教法灵活,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语言富有激情、优美生动,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板书设计提纲挈领、新鲜醒目、语精字妙,一个箭头,一个图例,会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丰富的联想。
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四十五分钟效率自然就会更理想。
即使是同样的地理教材比如高中地理“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节,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教法设计迥然不同。严肃威慑型的教师,往往按照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这一线索,旁征博引,有条理,有层次地讲清讲透,学生往往学得扎实。活泼幽默型的教师,往往提出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的一些问题,如你对我国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我国矿产中,有八种矿产储量居世界第一,请想个有趣的办法记住它;评价我国矿产的优缺点等等,让学生借助课本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展开自由讨论,逐个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往往学得生动活泼。
4.师生齐动手,演示地理模型提高效率
地理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地理教学艺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常规,不断地突破自己,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地理教学风格。而成熟的地理教学风格的最重要标志、最本质的特色是它的独特性。独特是风格的生命,而这种独特性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创造才能和智慧。
高中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对许多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2.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以来,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一直是被广大学校和教育机构所重视的,随着课程的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千差万别。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现在更多的转换为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如今初中地理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怎样更好地形成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随着课程的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简直是天壤之变,但其中还掺杂着一小部分的为改变完全的教学方法。教师保持自己原有的教学风格固然是好事,但是为了顺应现在的教育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初中地理学习课堂,给学生自主式学习、互相合作式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教师要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探索并有效地形成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而有利的做法。以下就是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分析: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为主的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探究,对学习的知识点或者实际问题要有想要探索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进入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地、不靠别人的帮助,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究。当然,教师要给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否则,学生盲目地探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独立思考的方式,让他们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最后教师在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和全面性的探究结果。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地理的学习,其实也和生活有很大的联系,比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教师讲这一课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国家、城市分布的特点,拿出地球仪,学生会对这个球体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学之前说:“这就是地球,我们就在这里面住着。”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个地球仪,他们会探索到别样的奥秘,每个人都看到和别人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探究式学习和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差别。
二、初中地理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目前为止,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灌输式教学,尽管新课改普遍实施,但是有些教师还是不能依着新课改完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很多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或者将学习的内容是否背诵下来,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是否合格,而忘了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另外,教师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只顾着自己讲解重点知识,遇到和考试沾边的题目就会讲解一些解题技巧,他们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授课重点放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讲课内容也围绕考试题型,涉及考试的知识点多,教师就会多讲解、详细讲解,而对于那些考试不会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就会一笔带过甚至直接不予讲解。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潜意识也将跟考试无关的知识直接抹掉,自觉的跟着老师的步子走,这样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减弱,更没有一点探究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是顺应新课改趋势的一个效果佳的教学方式,是国家教育对素质要求提升的必然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重点要求是“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示学生的学习是灵活多变的、有效果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将这一教学方式运用到恰到好处,不仅能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还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力,自主地学习怎样学习,而不只只是学到了什么地理知识。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完美形成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课程,其中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等构成的。对于这门学科,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不感兴趣,有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初中文化课的学习中,地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更别说去重视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初中地理课本中本身就枯燥无味、复杂难懂的信息数据和逻辑推导,使得学生无从下手,不像数学那样一环套一环,顺着逻辑完全可以推导出来,地理是没有逻辑的,很多人对他的学习方法就是记,记得住就会了,记不住就完全不会。但是很多学生遇到地理是选择知难而退的,例如,关于气候的信息数据,主要是有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但是案例习题中给出很多令学生感到陌生和困惑的图表: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条形图、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图、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表格、气温和降水量以及气候类型的关系图等等。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形成探究式学习模式呢?就要先了解并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学生觉得地理很难的想法,要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播放影像资料等,然后根据资料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创设出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关于宇宙里面星体的视频资料或者动态图,然后提一些有关问题,如“宇宙中有多少星体”、“它们的转动有什么特点”、“形态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在产生兴趣以后,开始对问题有了探究意识,并自行开始独立思考或者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对自己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不再是以往教师灌输式教学中使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学习掌握到新地理知识。
作者:陈会玲 单位: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
一、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
一棵大树一个世界。以一棵大树形象建构工作室设想:太阳,意指构建教育理想的高度;深根,寓意扎根教育理念的深度;强大树干,意在主持人强化自身学识和研究;枝繁叶茂,意指工作室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棵大树,志在撑起广大学子成长的一片绿荫。
1.教育理想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有教育理想。就象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工作室需要太阳的高度,顶层设计“蓝图”,先行组织形成上位概念。工作室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
科学求真——地理首先是一门学问:科学性、知识性、真实性;
育人求善——引领学生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与自然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命求美——学习地理,让生活更美好!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拥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统一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各地文化差异、独具特色美;灵动的地理课堂、师生教学相长、思维碰撞、生命激荡更是一种美!
2.教育理论
根深才能树大,一棵大树离不开发达根系的深度支撑。工作室需要深入扎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着重深入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瑞士、皮亚杰)、邀请教育(美国威廉姆和贝帝)、学习理论、情感教育(朱小蔓)、生命教育(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依托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和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大力支持,深入扎根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热土中深厚的教研土壤。
3.教研行动
强大树干才足以拓展枝繁叶茂的广度。立足顺德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开放的教育”,要求“教书、育人两条腿走路,并且两条腿都要长”,着力改变教育教学中“教多育少,文多化少”的普遍现状。
主持人首先强化自身,主攻方向是进行“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研究。发挥自身教书育人优势,突出德育特色,研究学科育人渗透。
发挥地理新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教书育人作用。立足课堂学生主体与地图对话、与自然环境对话、与人文世界对话,深化新课改、变革新课堂,创新“获得型”地理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师生共同获取知识之真、做人之善、生命之美,引领求真、求善、求美的地理教育思想。
深刻渗透改变世界的地理思想(苏珊·汉森):世界的表达(地图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人类家园的世界(人地调适、水量平衡气候学、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地方感),相互联系的万千世界(空间组织及相互依赖、中心地理论、城市群的未来即是现在)。渗透培养人地协调观、空间观、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让地理改变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提升生命。
与此同时,引领工作室骨干教师成员,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强化团队自身的学识修养,加强精神凝聚(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着重发挥各骨干成员的优势,立足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立足课堂教学,找准主攻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各自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特色。引领广大的骨干教师从“教书匠”转型为“专家型教师”,带动培养名师队伍,枝繁叶茂。
为此,工作室突出德育和教书育人,深化提炼教学风格,侧重打造精品案例,强化与省内骨干交流,致力专业发展,成就团队名师。
4.培育硕果
大树底下好乘凉,最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累累硕果成就更多大师、栋梁之才。“一棵大树”是工作室形象的选择,是生命课堂感悟的象征,更是教育人生的礼赞。
二、近期工作: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
为实现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培训目标,发挥广东省教师工作室“名师作用,培养中青骨干,服务学科教学”的宗旨,以教师工作室为核心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本工作室围绕“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通知》精神和《关于做好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的通知》部署,在高校导师组的指导下,拟定本工作室《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方案》。
1.任务内容
制定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含开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
2.日程安排
为期20天共三周。第一周:开班仪式、听课评课(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上4~6节课)、座谈分享(主持人和学员成长心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员之间交流)、挂牌仪式暨课题开题(参加人有嘉宾、导师、跟岗学员、工作室成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校青年教师)、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二周:参观学习、集体备课、学员上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结合开发精品课例)、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三周:参观学习、专家报告、课例开发(精品课例形成课件、教案、教学录象并刻录光盘,学员跟岗汇报课、同课异构(到外校开展交流活动、开设主题讲座)、专题研讨(提炼个人教学风格)、问题提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报告)、跟岗总结。
3.跟岗要求
严格执行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相关精神,搭建成长平台,形成专业的学习发展共同体。践行师德规范,展示省级骨干教师良好的教书育人形象。跟岗期间听评课不少于10节,上课不少于6节,开发优秀课例一节并录像;撰写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2篇;每天建设博客、撰写日志。关注主持人博客http://.cn/u/2968191503。工作室助理结合学校教研拟出每周详细安排表,做好跟岗宣传和档案建设并跟进学员的食宿交通等后勤接待指引。工作室根据学员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对学员进行跟岗考核。
三、长远目标:工作室三年建设方案
1.工作思路
工作室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为教育理想,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自主开展系列教研教改和培养地理学科优秀教师的工作。
2.工作目标
带一支团队:力求三年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做示范,课堂教学上有精品,课题研究上有成果,管理岗位上抓经验,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抓一个项目: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做一次展示:每年承担一次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工作室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和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建一个博客:及时传递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以互动形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出一批成果:精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风格篇专集等。
3.骨干培养
探讨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带领青年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造就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工作室成员由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或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成员成长规划:第一年对地理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促进结合个人特色形成各自教学风格。第三年成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4.课题研究
工作室确定科研课题:“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以个人特色专长为基础,以全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学生学习,强化学科渗透国情国策、低碳环保、自然灾害、生态协调,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导入 思考
课堂效果受多个条件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到位就能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进而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学好的关键。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知的欲望,那么这节课的课堂效果就一定会很好,使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学习气氛也浓厚。结合实际工作体会,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课堂导入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导入方式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有尺度,根据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和选择的导入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因导入方式的得当而更加丰富多彩。而恰当的导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展示教师教学独特的教学魅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式。1.视频导入。如: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二节《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用了广州南沙湿地视频导入,形象生动地进入主题。又如:讲气候资源时可以充分利用牡丹江丰富的气候资源,结合录像,分析牡丹江被誉为“雪城”的自然条件,学生举例还有哪些旅游区也充分开发气候资源,进而引出气候资源的特点。2.课堂调查导入。如: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四章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用课堂小调查导入(后面详细介绍),吸引学生视线,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老师为何要做调查,这样情绪就被调动提来了。3.复习回顾导入。如: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可先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回顾。老师可在黑板上简单画出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不正确请改正,这样学生既可回顾知识,又可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从热力环流到全球性大气环流,就是将热力环流从小尺度放大到大尺度。
二、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导入方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从小就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老师对课堂导入特别精心,而且要善于观察、分析这个班级的学生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个教学环节就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有的班级大多学生喜好动手实践、喜好用语言描述和表达,如在教学普通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必修Ⅰ第一章关于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中晨昏线的判读时,让学生自己拿地球仪、手电筒等工具,小组演示,最后总结出如何判断晨线、昏线。经过动手实践后得出的经验,学生会记得更好、更牢固。又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让学生到讲台前描述地球运动的轨迹、方向等,边演示边描述,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也有的班级学生比较腼腆、内秀,喜欢动脑思考但不擅于表达或描述,对此老师可以换一种导入方式,如用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们用语言来描述原理,并分析过程。或者通过课前的连线题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回顾的热情和主动性,如: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二节《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的课堂训练时,为了检验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老师可让学生对洞庭湖湿地作用和美誉连线,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学得高兴,老师讲得开心。还可以以课堂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思考问题,如: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四章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节,老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议一议人口规模大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吗?”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给思维延伸、拓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导入的方式不同
既然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因性格不同而有差异,即使是同一节课,不同性格的老师采用的导课方式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讲气候类型时,有的老师性格比较开朗、大方、乐观,她就会以旅游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们到不同的地方观赏景观,进而感知气候类型的不同,理解气候特征的差异性。如冬季从热带宝岛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再到冰雪覆盖的牡丹江领略北国风光,不同地点气候类型、特征都存在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同地点存在巨大差异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讲气候类型时,有的老师喜欢用理论指导实践,再将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这样性格的老师特别喜欢举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实际例子,如我们的家乡牡丹江素有“雪城”的美誉,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牡丹江一年四季都是被冰雪覆盖,远远望去一片白色呢?学生马上会摇头,那牡丹江不同的季节气候又有怎样的不同呢?这时就会有学生描述气候特征的季节差异性,是什么导致牡丹江一年四季气候特征不同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属于中学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及大学地理课程的基础。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讲,地理教学的特性有些是属于整个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开展的普遍性特征,有些则是地理教学所特有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具有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形式的诉求。文章根据人教版初中教材以及实践教学得出经验与收获,主要用调查等方式开展问题的研究,从而得出一些结论与反思。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34-02
地理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之前所接触的其他课程有诸多不同之处。七年级地理同样继承着地理科学的时空性,抽象的天体知识,加上晦涩、难懂的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使得此年龄段的初中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一些空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将会很快适应这门课程的特征,另外一些则可能被教师的思维越拖越远,从而导致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两极分化的认识与情感。因此,做好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的开展。
地理在八年级扮演着让学生深情了解祖国的角色,带领学生“踏遍”祖国的大山大河,欣赏着各地多彩的风土人情,体会着少数民族独有的魅力。因此,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地理课堂的充实与快乐。
一、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分析
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的分析,找出对应目标中主要的行为动词及出现的次数。
根据对初中地理课程目标中行为的整理(表1),可明显看出,课程总体目标要求层次较浅,主要集中在感性层次,因此,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应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此指导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
二、初中生地理课程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客观掌握初中生地理课程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所从教的学校中随机选取两个年段的班级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七年级发放问卷73份,获得有效问卷72份,占总问卷的98.63%。在八年级发放问卷63份,获得有效问卷60份,占总问卷的95.2%,有效问卷数所占比例>90%,本次调查为有效问卷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情况,70%以上的学生认为地理课程很难或者较难,只有少数调查对象表示地理课程容易学习。初中生认为地理课程有用的比例占到90%以上,并且与喜厌地理课程的比例成正相关,表明初中生对地理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更加偏向于活动教学法,八年级学生出现自主学习的比例进一步增大,表明八年级知识点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方面更倾向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同时也青睐地理教学器具的课堂辅助,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教学器具、运用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风格上,幽默的教学风格可以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
三、结论与反思
1.教学实施的形象性与浅层性。七年级上学年的知识内容,易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切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代替书本上的地理事物,以达到知识点的形象化。在课堂中,对一些知识点须点到为止,不可做过多解释与延伸,如对个别非重点的问题或者深究的个人花费过多时间,会对其他学生造成知识混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可对个别学生做单独的知识延伸性的辅导。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接受能力较低,只有将地理知识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才能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成因等知识,在这里就要提到学生知识面与地理知识学习的关系了,知识面较广的城市学生明显比知识面窄的农村学生学习得要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地域差异,城市中学的初中地理教学又可以讲得比乡镇中学要深刻一些。
2.教学开展的艺术性与愉悦性。初中生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上来看,初中生的需求属于浅层的底层需求,除了生理的物质需求外,追求生活的愉悦性以及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幽默、诙谐的语言,加上艺术性的动作,就会提升学生课堂生活的品质。
教师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语言的表达、板书板画的展示,都是一种艺术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许多具有时代元素的要求,但教师也不能将传统中的精华元素遗弃,传统教学手段在新的时代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感。
3.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学重点的达成、难点的突破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这节,内容重点为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了解。可以采用学生课外搜索,课内交流的方法,课堂的练习记忆法,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法。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地球与地球仪”这节知识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同等层次的班级进行本节知识的教学,A班利用传统的板书板画开展教学,B班利用有文字、图片的PPT开展教学,C班利用Google Earth开展教学。尽管学时相同,但各班的掌握情况明显不同:A班明显听课更加集中,但是理解效果不好,许多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感;B班学生表现一般,此手段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在学生看来没有新鲜感;C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掌握情况较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堂课中使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使不同特征的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该节课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给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这样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高。
4.师生的默契感与课堂的可控性。合格的一堂课,考验的是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一个默契的师生关系以及一个可控的课堂,因此,任何教师都必须锻炼师生间建立默契性的能力,比如,一个寂静的课堂怎样激起学生配合教学的热情。同样也要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嘈杂、活跃过度的课堂往往被列为失败的案例,因此,需要拿出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或者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后进生和调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没很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再好的教学策略也难于实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个例单独辅导与谈话。讲课吸引力不够以及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等,往往是地理课堂嘈杂、学生走神等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更新,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家清.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交互式电子白板;地理学力;科学素养
一、预设与生成——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从生成性角度看,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开展的互相交流、合作,不断生成动态性教学资源的过程。“生成”尤其指向无法预料的学生个性化、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与发展;指向无法预料的教师教学风格的养成;指向课程资源的精彩创生。我们认为,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与教研的视角、方法与意识。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程实施过程中思维呈示与思想交流的利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是人机与人际进行多重交互的智能平台;它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及感应笔等附件、软件(白板操作系统)构成,在教学上是替代传统黑板、粉笔的数字化教学演示设备。我们认为,地理学科特性(地域性、综合性)与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特征紧密契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使用将增强地理课堂交流的效果和效率,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预设与生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领域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白板应用的主阵地。此外,白板可以有效支持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方案设计、专题研讨和成果交流等课型;跨学科主题单元课程的研发、实施与评价)和地理教研(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开展。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预设
我们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预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基于数字布鲁姆的参与式评价
评价目标的设定:考虑“地理学力”、课程标准(基于标准的教学的核心特征就是:目标源于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质量)、江苏省中学地理教学要求和高考考纲。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网络教室的环境下,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地理学力的评价将更加深入有效。
2.起点分析:(1)了解学生某阶段的地理学力概况;(2)记录和整理学生的作业情况,根据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与内容。
3.教学模式:根据学习目标设定次一级学习任务,选定一种或若干教学模式(①社会型②信息加工型③个人型④行为系统型)。
4.课程资源:(1)教师资源(文本、图像、视频和其他形式的资源),结构化管理,以便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调用;(2)学生资源,学生自主、合作获取的相关资料或者作品,将是动态生成的重要源泉。
5.教学软件:(1)操作系统;(2)白板软件;(3)其他学习软件。比如白板环境明显提升了Google Earth化解地理学习难点的有效性。再如inspiration,“思维导图以一种与众不同和独特有效的方法驾驭全部(大脑)皮层技能——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它会给你畅游大脑无限空间的自由”。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在白板环境中交流并协商改进,将极大地促进课堂对话中的动态生成。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生成
教学实践中长期观察与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偏爱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地理课堂,其学习效率和主动性较高。此环境中,地理教师观察和体验到的生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知识的影响下,在互动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技对人与自然的作用等内容有了更好的了解。结合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明显增强。
2.学生创造性学力的发展。(参见地理学力结构模型图)
■
3.教师教学风格的养成。在运用白板指教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与个性心理特征,初步确立自己的教学行为风格。
(四)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预设与生成相互映照、相互促进。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好的生成;没有好的生成,预设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四、反思与展望
1.对于“生成性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成为部分教师“随意性教学”的代名词。
2.对于生成的研究有待深入。①尚未建立动态生成资源利用
方法和途径的评价体系,缺少元认知和理论体系的指导;②对于课堂动态生成的感知,仅停留在听课者主观经验阶段;对于生成的深度、广度、共性、差异缺少归因分析。③预设与生成整体的理论框架尚未建立,无法对课堂教学的各种现象做有效的解释。
3.数字布鲁姆理论框架下的各类评价量规有待改进。
项目基金: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批准号GHB093191)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魅力 氛围 情趣
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活是地理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地理教学的精髓所在,是地理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就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魅力是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前提
1、教师学问的魅力是活的前提。教师的学识与才华是决定其个人魅力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应该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应该处处彰显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新世纪育人者的精神风貌。
2、教师个性的魅力是活的关键。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师的才华通常是由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教师的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有教学个性的地理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朴质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或轻松自在、信马由缰;或旁征博引、论证严谨;或清丽温婉、磁性迷人。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
3、教师语言的魅力是活的保证。达到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一定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这样的地理课一定会让学生“一爱到底”,甚至“死了都要爱”!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也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二、课堂模式的魅力是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关键
1、导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受思想水平、课时安排、高考导向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要追根问底,知道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在讲“高山气候”时,可引用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水循环”时,可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新时期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2、情感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教学。
3、趣味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取“用古诗词辅助教学”、“用歌曲来辅助教学”、“用歌谣来辅助教学”、“用成语来辅助教学”、“用谜语来辅助教学”、“用谚语来辅助教学”、“用别称来辅助教学”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
关键词 :新课标 ; 地理教学 ; 创新能力 ; 培养方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新课标下中学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就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已具有大量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的创新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个性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带头创新,把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过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教学的态度、方法、设问、评价、板书、教学氛围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才干,做到“常教常新”。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意利用地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搜集各类资料及信息,结合地理知识在生活实际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运用实例,使学生学有所用。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二、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标的组成部分之一。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离不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它是地理课程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前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层次、结构和类型。在教学中,分析这些知识的层次、类型以及详略、大小不同的结构,对掌握地理概念、原理、理论的内在联系及结构组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表示某些地理事物的术语、名词等,按其因果、并列、包含等逻辑关系进行归纳、组合、链接,就能形成便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网络。教学中应经常运用这些网络以及图示、表格等形式来表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布置作业等途径,让学生参与设计知识结构网络活动,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因果、类比、空间等联系的认识和内化,融会贯通,学生就能在创新活动中把握知识,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这对高中毕业班学生尤为重要。其次,指导学生正确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勤于用图的习惯,并注意指导他们正确读图、析图、记图、填图和绘图以及图示训练。同时,注意将记忆、思维、想象、分析、综合等与地图想结合,在地图上准确构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网络结构,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贮存、提取、迁移和运用。
总之,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积极探索,精心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用崭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未来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学研究》,1999年第8期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教师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探讨知识的转变,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新教材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给地理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等小栏目的设置为教师转变单向传输的“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活动的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在课堂上耳听、眼看、口念、手动、脑想,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质量就有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讲、读结合
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是先讲后读,还是先读后讲,可视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掌握。对于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一般可以先读后讲,如上述“地形是变化的”这一内容。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褶皱和断层”,可先讲后读。即先由教师分析讲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字内容及插图,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体现“地理味
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 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四、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教学
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即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又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不愧为教学的首选方法。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另外,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让学生深入浅出。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学生由于立体感差,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其次,虽说现代化的教学似手段是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但传统教学仍不容忽视,因为学生是情感的个体,他佩服的是老师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以及驾御和使用教材的 那中游刃有余的技巧。上课讲地理知识能迅速、漂亮地钩画出对应的地图和物图,学生会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老师。再说,老师描好轮廓图后学生通过听讲、填图更易形成长久记忆,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思。比如讲中国地形时,黑板上描绘出中国版图再边介绍边填注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通过山脉的位置和地形区的海拔特征很自然地导入我国地势的特征和理解三级阶梯的界限及西高东低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的四大优势
1.图文声像聚集变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实现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集合,经过处理加工而形成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课件。由于能够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变一二种学习因素刺激为多种学习因素刺激,让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具有较强的课堂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高效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够做到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①《地球在宇宙中》的“黄赤交角”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黄赤交角”是一个二面角,要理解它需要借助立体几何知识,由于立体几何课程安排在高二,因此对高一学生而言,要读懂和理解“黄赤交角”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个三维动画,用两个平面分别代表赤道面和黄道面,让黄道平面沿着水平方向切入旋转的地球,再让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切入旋转的地球,形成一个二面角,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再比如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一既是教学重点又教学难点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教学中可助两个动画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一是借助一个地球公转动画示意图:地球在椭圆的轨道上公转,在地球公园轨道上分别标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的位置,地球公转到这四个位置时教师点击鼠标让地球停下,然后再放大画面就很清楚看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轨道位置上太阳直射的纬度是不一样的。二是借助一个二维动画,教师利用鼠标控制,让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通过边演示边讲解,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不仅能够引发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2.有效地展现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
由于地理事象具有广远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很难到实地考察与体验。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而地理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所教学的地理事象不受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的限制,通过声音、图像、色彩、动画把地理教学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现象、情景、过程与联系等直观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而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感知和认知地理事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
3.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的数量和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开发智力的效率。地理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增加教学信息的传递,大幅度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优化地理课堂练习,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学得生动、学的灵活、学的有趣,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地理教学课时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因学生的个体不同,存在着接受能力、记忆速度、理解程度、掌握进度的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擅长观察与想象,有的学生则见长于思考与表述,有的学生专长于应用与操作。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媒体,很难顾及到学生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地理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应用互动式的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课件,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效地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的表述形式,选择地理教学的策略和进度,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取得进步,从而收到较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改进了教和学的互动方式,让师生的教与学的配合更加融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地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四个问题
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能一强调教学手段要现代化了,不管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好不好,不论课型是否合适,也不问使用效果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一律使用多媒体。客观来讲,不少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媒体运用不当或过滥的实际情况,这样既起不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是削弱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学校和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当下,在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教师用大量时间制作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课件,却忽视了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析与准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这样做,课准备的很辛苦,但收效却不大。
2.课堂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整节课就站在计算机旁,成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放映员,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没有了,能够很好起到引导、启示和归纳总结作用的板书也不存在了,极大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有的课堂教学课件制作粗糙而简单,常常是冗长的文本成了书本的翻版;有的课件则过于追求形式上展现,色彩变换频繁,动画繁多且杂乱,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只能突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却很难起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4.多媒体展现的教学内容速度过快,重点不突出,学生思维跟不上又无法做笔记,对学生的学习不但没有多少帮助,而且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中不少学生反馈:“多媒体课堂教学就像放电影一样,教学内容一闪即过,知识点很难记住,根本没有办法做笔记;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来不及完全理解就过去了,对学习没有太大帮助;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容量常常都比较大,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多数情况下都会加快播放和演示速度,而我们的思维却难以跟得上。”
可以这么认为,上述存在的4个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变革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新的教学手段应用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我相信,只要我们加强研讨,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与教训,所存在的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
三、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要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多媒体课件自制与借用的关系。一个教师制作一个或几个成功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说完全可以做到,但要成功制作一系列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就很难了,况且当下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再者,每个教师都各起炉灶,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为此,教师必须学会共享教学资源,做到自制课件与借用课件相结合,否则,教师就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
必须强调的是,对借用他人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通常情况下都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再创作。时下,可以借用他人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渠道很多,特别是互联网上有很多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供教师下载学习交流和借鉴。他人的课件不一定就适合,因为不同学校的校情、生情都不一样,再者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借用别人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同时,必须根据自己的讲课特点、风格,适当删减或添加教学内容或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通过自己的加工成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情、生情并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具有个性化的好的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
2.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要特别强调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决不能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是用它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让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突破学习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不能只是文字、图像的简单展现,应该是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后展现。假如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起到多媒体播放员的作用,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为,教师的形体语言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的。有的教学内容,比如地理图表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表达出来就形象直观,就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好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有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板书和讲解更清楚更细致,就不一定非的用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了。事实上,有的知识在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就是学生灵感、思维、思想实现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
3.多媒体课件实际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关系。事实表明,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只有运用得当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为此,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可观赏性,又要避免过多的感官刺激是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中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新颖活泼的画面、亮丽的背景颜色、可爱动画效果等外在形式确实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花样太多必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学习内容,影响学生思维。那些如同教材的翻版而充满整个版面的冗长文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既单调又枯燥,实在没有使用的必要。
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应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要注重内容的充实,做到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切不可把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地理教科书的替代品。
关键词:地理教学;聚焦课堂;以生为本
在2013年的4月份,我校组织“聚焦课堂”活动,我们地理组的赵桂敏老师、李雯燕老师、王建勇老师与来自上海延安中学的杨骏老师进行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上海专家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他的课教学理念新,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很重视教学过程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引导,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问题情景的设计很贴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选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宁南山区的生态移民作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我深受启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进行了又一次深刻的思考。我认为,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应朝以下几方面努力并力争做好。
一、应教会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上海老师的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发生在何地―有何环境问题―为什么发生―怎么解决。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不但使学生了解掌握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其他区域问题的思路。反思我以前在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时,只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每一区域都进行学习、掌握,很零散。学生觉得记得东西太多,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学习的内容也容易忘掉。因此,学习区域地理时,不但要重视地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地理技能,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如何解决区域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不论是哪一个区域,学生都能照猫画虎地进行分析掌握,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学有效,学生喜欢
我校王建勇老师的课,以家乡之旅为背景,定格宁夏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分析解决家乡问题,为家乡献计献策,最终以点带面,拓展到整个黄土高原。不禁使人眼前一亮,课本知识与理论完美结合,又注重了情感的培养。使我深受启发,因为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南部山区,对黄土高原的环境了如指掌,而且也非常清楚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样开篇,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当然学习起来更容易。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方式。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四位作课老师全部渗透了乡土地理,而且教学中时刻不忘教学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我过去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目标要多元化。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学生需要的地理”“科学的地理”是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出发点。
四、地理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
我校李雯燕老师的课注重了实验的引入,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说明。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还很少用到实验,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利于实验进行探究,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判断、质疑、比较、分析、综合等要有多元化的思维过程;所设问题有层次,能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步步深入地去思考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提升能力。
五、教学要有特色,有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王建勇老师的引课,艺术性极强,能够放飞激情,张扬个性,充分展示教师的魅力和智慧,引起学生的共鸣,简直就是一堂地理欣赏课。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用高尚的品格修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去充分感染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共赏的课堂。
六、转变观念,以生为本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把教学内容仅仅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要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