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知识

旅游管理知识

时间:2023-07-28 17:3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 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理论及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

兴旺发展的旅游产业不仅促使旅游设施迅速完善,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步伐。目前高职院校开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逐步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管理人才。要想跟上当前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脚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就必须注重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基于此,就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建构主义是通过在教学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提出较为独特新颖的观点,使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都能够加深对与教学实践意义的认识。同时建构主义的提出,也为相关教学理论形成与教学实践实施提供了指导。建构主义在教学上观点鲜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相关学习场景的搭建。首先建构主义理论提出释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主动探寻过程中领会知识要点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并对知识进行较好的搭建,还原知识的本真面貌,更好地掌握和消化知识。其次在场景搭建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通过特定学习场景的搭建来实现知识的传播。同时对教学环节中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来实现相应的教学任务。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建构主义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众多学科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旅游作为一项娱乐活动,要求实践者亲身体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旅游从业人员还需具备文化知识、管理应用知识、突发事件处理知识及急救知识等。可以说,当前旅游管理需要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较好适应性与可塑性、高层次全面发展的人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正符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能锻炼旅游管理人才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各种教学场景的搭建与设计,不仅锻炼学生对实践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二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场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岗位适应性等基本特征。三是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必须应用较为多样化的教学情景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项目研究、问题解决、情景教学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建构主义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项目研究模式。

项目研究模式是通过在课堂上设定某个项目或课题来实现对应的情景设定建构,项目任务或课题任务是此种教学模式的驱动所在。学生作为项目研究模式运用的主要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方面,要想实践运用好它,必须加强教学内容教学中实际项目的训练。

(2)问题解决模式。

通过提出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驱动,教师作为课堂的辅助者,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相关教学过程出现或是由课堂参与者提出的问题。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因此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评价等。在这个流程中建立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评价这四个主要步骤,将旅游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再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定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情景之中,尝试通过情景模式的设定来实现对应的知识传递学习。在情景教学模式过程中,情景推动仍是教学模式发展的首要驱动。学生仍作为情景模式推进的主体,是情景模式发展变化的主要实施者与感受者。教师作为情景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辅助、引导者,可以参与情景模式的创建与运用,并作为启发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客体,为情景模式的发展做出属于教师教学的贡献与助力推动。可以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通过现场模拟、扮演角色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选择分析确定对应的情景设定,并对旅游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分配,要求学生按照具体的旅游管理角色分配来推动情景展现,通过旅游管理情景模式中所包含的相关管理知识来作为情景模式中的知识传递内容。

参考文献

[1]蔡晓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第3篇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目标模糊

由于教学的改革以及招生制度的影响,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匮乏,职业院校的招生原则是只要愿意上就招收,不看分数。这样的招生标准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在上课过程中不认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甚远,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讲,很多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学校的教学制度叫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很低,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师资力量欠缺,质量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在今几年来踩开始开设的课程,旅游管理的办学历史不是很长。这样的问题就在于,院校在开设该课程之前的试训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并不高,而且很多的院校专业课程教师严重匮乏,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不是该专业的教师改行,或者聘请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长久以来,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普遍的缺乏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学科特色

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落后,在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补修,更无法实现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基地的筹建。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关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将旅游管理专业看作教学的辅助课程。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缺乏创新,还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的旅游职业素质并不高,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在教学中缺乏和市场的结合。照本宣科,无法实现旅游管理的学科特色。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时刻关注该专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掌握,以市场为导向,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办学方式,校企合作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创新举措,在为学校的旅游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还让学生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学科特色

应用性强以及综合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旅游管理的教学目标中,既要实现其行业性,同时还要注意宽泛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培训与讲解,还有注重技能操作与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善管理,精技巧的实用性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快步入社会,适应管理工作。已经掌握的管理知识使学生就、更具竞争力。

(三)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针对性

我们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普通的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较弱,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首先要保证大学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来满足学生在高职阶段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其专业的实践性强,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着重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适当安排学生在旅游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以市场竞争为手段,实现教学的内涵发展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数量的追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就是将其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得旅游管理专业逐渐走向有序扩展,实现教学规模的不断增长,突出教学中的学科特色。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参考文献

第5篇

1.考试改革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原则

高校教育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并且随着国家教育战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的额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相关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也需要得到改善,学校考试必须要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要加强传统思路的改善,培养与树立社会实践考试制度,完善考试知识运用能力与分析能力。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是社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高校培养学生必须要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与用处,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人才的综合化素质,改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考试内容,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管理专业的多种技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具体措施

1.考试内容以社会实践为主

现代化社会的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学生对于信息获取渠道存在多种方式,很多学生对于把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非常低,需要认真分析和掌握考试内容,快速学习信息获取的渠道,掌握旅游管理相关工作技能提高的技巧和规范性,提高旅游学较强的学习动力,在考试试卷的制定中,必须要让考生针对自我工作兴趣和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考试内容,针对性的提高自我的应试能力,但是重点在于考察和审核学生本身在社会工作之中的应用能力,掌握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尊重学生自我的知识面的扩宽和提高,对旅游管理的学习做到详细、清晰,掌握尽可能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考试内容必须要注重设计实践性,加强社会实践价值与功能,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运用性。

2.考试内容综合化、多元化

为了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能力,一份多样化试卷中不同性质考题的分量要有适当的比例。一般来说,闭卷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课程能力展现、实际能力运用三部分。其中基础知识可以在客观题中有所体现,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或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课程主要内容的传统考题形式,一般占整份多样化试卷考题内容的五分之一。根据答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主观意识发挥的程度,考试改革应该将主观题分为课程能力展现和实际能力运用。课程能力展现是以简答或者问答题形式出现。这类主观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能力训练题的主要目的在于测量学生本身在社会实践过程之中的一种工作能力,整个课程能力测量题目占到了整体试卷的25%,综合运用题目是以学生主观分析的案例教学类型为主的,主观作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学生可以构思自我的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熟练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课程相关技巧与课程理论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旅游相关知识与运用技巧。

3.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1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概述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旅游的全面升级和转型,旅游管理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中职做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在旅游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成为现实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平衡发展,可以对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与自身职业发展相联系,提升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搭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桥梁,将旅游应用技能和技巧融会贯通;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变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中存在问题

2.1中职学校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实践中片面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实践应用的指导和训练,忽略相关内容衔接学科学习;缺乏与社会、企业的有效对接,实践基地与平台缺失,无法完全满足相应市场需求,影响整个旅游行业后续发展。

2.2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不明确,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旅游管理整体综合性较强,实践教学需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教学目标设置缺乏合理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学生对自身职业特点和发展方向缺乏正确认识;基本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不合理,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反馈缺乏有效的关注与改进,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2.3教学模式呆板单一,实践技能训练的时间不足

旅游管理所涉及的知识层面较广、实践性强,学科内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需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理解,然而在教学安排中,实践课程课时比重占比较少,缺乏充分的训练机会,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激发,难以学以致用;实践课程指导师资水平不高,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法研讨,缺乏有效的学法指导,缺乏对学生相应的鼓励、细化指导;教育教学手段单一,沿用传统说教、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不足,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进度缓慢。

3提升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水平的对策

3.1重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融合重要性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高度重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实习基地和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构建学校与旅游部门、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分析旅游业发展动态,充分调查旅游行业开展旅游项目策划、宣传管理等讨论,促进学生勇于创新,活学活用;合理设置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注重课程设置弹性,传授自然、地理、历史、礼仪等知识优化学生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2明确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要针对区域旅游行业要求,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与沟通,制定切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开发应用型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培训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见习、实习的岗位;强化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式,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切实提升学生旅游专业管理知识、服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公开透明,合理设置学科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内容的考核评价;加大过程考核与双向反馈,加强与学生沟通,重视教育教学反馈,实时采纳学生评价意见并及时改进教学。

3.3活化实践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要深入研究专业要求,构建由行业认知、专项培训和综合实践的实践认知和训练体系,运用模块化、专题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特色,采取完整的、多层次的模拟实训、顶岗学习、毕业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建由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业界导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发挥兼职老师的从业经验优势,提升教师实践指导实效性;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促进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的形成,鼓励教师参与兼职服务、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教学指导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及策略,活化实训方式,优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旅游模拟场景实训,开展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大赛,组织学生观摩实习、参与企业旅游景区顶岗实习,以多样化、体验式的教学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对旅游管理的理解;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微课教学、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了解相关业态的基础知识,弥补教学地域和时间限制。

4结束语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要促进专业教学与实践融合发展,全面认识实践教学重要性,明确培养目标、活化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综合的实践培训体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文娟,李荣华.浅谈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交际,2018(23).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庞大。旅游高等教育应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特征,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突出体现“就业导向”的理念,注重旅游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断创新、优化旅游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旅游见习、实训、实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旅游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熟悉未来职业以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动因与思路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创办第一个旅游人才培养学校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现已形成庞大的教育规模。但大部分学校的旅游教育,延续了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与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庞大,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技术理性和操作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有相当的距离,这是造成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低、行业认同度与行业内就业率低、行业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1],旅游教育供给与旅游业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给旅游高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旅游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对于我国己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及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的旅游业而言,都已不能适应。

旅游业的产生、发展规范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规范着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应成为建设和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提。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应根据旅游行业的职能分配,面向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培养职业人才。再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通化、基础化与职业化,专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日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融合。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形成的洛桑模式、康奈尔模式等教育模式都是根植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表现出明显的职业性特点,并因与行业的密切联系而闻名于世[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在内容、目标、方式、方法和结构等方面都已明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本身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思想认识方面,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方面,单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忽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的特点,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十分严重;在组织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组织管理不到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毕业实习走过场,学生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操作上下功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保障体系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硬件和环境条件,许多高校往往没有校外实习基地,或实习基地不完善,校内实训、实验设施、装备条件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3]。根据相关调查,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应,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二是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学生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进入社会后心理调试时间较长。这无疑向我们的旅游教育长期忽视职业能力培养敲响了警钟。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从中吸取教训,改革课程设置结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把培养掌握实践技能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基于个人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借鉴与思考,笔者认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逐步提高,能体现‘零适应期’”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整个大学期间,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融合进教学计划,安排旅游调查、课程论文、现场见习、模拟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实行实习时间累积的弹性实习制度,将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实习时间累积起来记入学分,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不断加深对旅游行业的了解、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从事旅游职业的经验和能力,尽量缩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和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尽快走上管理岗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在上述实践教学模式指导下,构建由“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理论知识认知与深化实习、专业指向性课外活动”四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8篇

一、引言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想法,切合实际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旅游管理教学开展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尤其注重“为本”,而究竟是“以学生良性发展为本”还是“以学生成绩为本”,这就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观念对立点。

二、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生接触旅游管理知识、学习相关文化过程中,不仅要讲述知识,还要结合引导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喜欢学习,从而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有步骤的开展教学活动,这一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基础出发。然而当前旅游管理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教学目标很难实现。这一系列问题通常表现为: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对问题的把握程度不够,表述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差,提升空间小,缺乏学习视野和知识宽度。旅游管理教学不只是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应用。不但要求学生学好必备的知识,还要学生形成一定素养。

然而在旅游管理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足够兴趣,通常把其当做课程,甚至有的学生厌恶学习。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应付心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学习的乐趣。而这一系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帮助我们开展旅游管理教学。

三、旅游管理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问题的根源分析

实际上,人文素养指的是结合教师合理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健康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需要老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创造,同时也将学生所学知识最大限度转化为人文素养。之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因为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必要的人文素养,同时人文素养极其最重要的地位也需要我们积极重视开展旅游教学。结合分析当前旅游管理教学活动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

首先,这是传统教学体制不合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我们对教学效果过渡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教学数据的局面。传统教学思路影响下的教学活动,过分关心学了什么,并非教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理念,这就使得旅游管理教学迷失了根本方向。而实施不全面的教学考评机制和片面的教学观,就使得人文素养培养的积极性不够。最后,这也是现实社会选择的必然结果。

四、解决旅游管理教学人文素质培养问题的主要策略分析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对现实的选择和考虑倾向于应用,就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观点,比如所谓的“知识无用论”、“实效性”等等片面观点。总之,经过仔细的考虑和反复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而反过来,正是人文素养的缺失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

(一)革新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革新教学方向、完善教学内容,而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步骤和客观要求,而指导教学,指导学生就需要教师理解培养人文素养的渠道和方法。深入开展课程探索教学,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增长自身的文化储备。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必要人文素养。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参与性

首先,要让学生明晰并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礼仪规范。其次,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坚定意志。而所谓树立坚定的意志,就是需要学生认真地对待人生、坚定对待困难。读书学习,并不只是为了某些利益,而是要在面临问题和困难时,不丧失信念。结合校园氛围建设,,引入时代特点,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建议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它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它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社区的因素和内容,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发展新途径,在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之下,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居民,它更强调和注重居民和社区的利益,社区居民由传统较为被动的状态逐渐成长为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进而促进和实现社区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

在当前形势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仍然以旅游企业管理或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和决策中并没有多少决策权,其参与的主要形式多是被雇佣及自我经营的方式,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之中,将成为我们着重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新的发展形势下,匮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之所以出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匮乏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所造成的,在社区旅游未开发之前,居民往往以传统经济或社会活动为生,在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之后,居民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比如游客和居民之间的矛盾、集团利益与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很多都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无形中对当地文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一个旅游景区,当地人文又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旅游标识物,由此二者形成尖锐对立和矛盾,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人文因素势在必行,而这绝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的。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企业运作的弊病

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周期较长的产业,要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转,就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综合起来考量,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尽快收回本金,往往违背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健康理念,把关注点只放在经济收益上,建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的成功,这严重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实现科学合理社区生态管理应该采取的举措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事关社区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健康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建立科学、合理及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可适当借鉴国外的做法,将门票及经营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回馈给当地居民,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引导社区居民自身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好的经济收益;其次当地政府还要做出积极努力,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居民利益,比如可以与金融企业联手,支持当地各种主体开发旅游服务项目,并提供居民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使之有更多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机会,此外在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政府要鼓励厂家尽可能采用本地原料,在招聘生产工人的时候,优先选择雇佣当地居民等。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经济活动,对居民给予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管理之中

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的旅游管理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要切实保障居民的这一权利,为此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建立保障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机制的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旅游发展的方向、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等;其次为了保证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和旅游经营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关协商制度、重大事宜通报制度等,确保任何旅游决策性方案都经过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对一些旅游区重大决策实行否决制度;最后要注意构建完善的旅游引发问题协调机制,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虚心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其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保护区管理部门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加强对社区居民旅游知识的培训

很多居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知识比较匮乏,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比如在社区环境内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使居民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要加强社区居民在环保知识、导游及旅馆服务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不但可以更好的体现他们参与旅游管理的价值,还有效拓展了社区旅游市场的开发。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广播的形式,加大对旅游知识及概念的宣传,积极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使他们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促进社区旅游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当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因此我们决不可放松警惕,而是要继续保持努力的精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切实为社区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1)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践和教学的严重脱节。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上,过分地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对实践轻视。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内容灌输,忽略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忽略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活动,实际上这种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和社会的需求脱节,必然造成高职旅游院校的教育跟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毕竟,在高职旅游教育中学生的就业是学生的最终目标,目前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受到必然的影响,所以无实践的教学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不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在实际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的院校存在着普遍认识上的偏差,以为教育和科研是旅游管理专业中的重点,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的资金投入太少,不能够支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高校旅游专业在校内的一些基地设施又存在落后的状况,在使用率上必然低下。

(3)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实训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我们的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专业管理知识,同时又缺乏在行业的具体实践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不能够履行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职责,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当前,我们的师资有一部分是行业转入学校,他们尽管有一些行业的经验,但在教育理论上缺乏应有的研究。而另一部分师资,是从正规的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的毕业生,他们跟从行业转入学校的教师恰恰相反,这些教师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缺乏行业实践的经验。这种种状况,就造成了我们的师资综合素质不高,有待加强。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1)质量评价的内容及所占权重分值。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内容方面,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岗位考核与项目化考核。项目考核主要分为文档考核与现场考核两个阶段。岗位考核占整个考核分值的40%;文档考核中“规划方案”或“市场调研报告”共占30%。现场考核评价中的策划方案汇报或是调研情况报告占20%,个人表现为10%。

(2)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岗位考核体系。根据学生的实践岗位情况,从德能勤绩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主要由实践部门领导对学生实践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邮寄给校内指导教师,或是由实践单位盖章密封后由学生带给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在岗位考核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旅游知识有效指导岗位实践,能够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熟练掌握岗位中的各项技能,能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制度要求,按时上下班,保证出勤率在90%以上。二是项目考核体系。要求学生从制作旅游管理策划方案或市场调研报告中任选一项,进行考核,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考核。第一阶段,方案撰写。每个学生以相关旅游知识为指导,完成策划方案或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及幻灯片制作,并由评阅教师进行单项打分。在制作策划方案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管理策划方案,包括管理及项目策划书、战略策划书、营销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调研报告方面,通过调研写出分析报告。第二阶段,现场考核。每个学生汇报和展示所制作的策划方案和调研报告,评委对现场学生表现进行打分,以现场得分加上单项得分,就是项目化考核成绩。

(3)项目化考核标准。

一是文档考核标准。“策划方案”方面,选题要与实践单位相符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匹配;能够抓住关键及要点,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要点,能够在方案中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分析过程应该科学合理准确;能够充分应用社会市场调查及问卷设计等技能。所涉及方案应该有完整的结构,内容具体充分、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能够准确地使用专用术语,用词、符号等准确得当,语句通顺,表达清楚完整,调查材料真实、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层次性。二是现场考核标准。在现场考核评价中,主要的考核点是对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报告进行展示汇报和个人表现。在展示汇报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基础性工具性知识。在PPT格式方面,要求图文格式规范,风格统一,排版合理。在视觉效果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色彩比例,图文比例适当,动画合理美观,与主题相符合。在内容方面,要求突出主题,内容精简,分明的层次关系,与汇报时间要求相符合。在设计思路方面,要与陈述思路相吻合,导航清晰合理,语言过渡要自然恰当。在口头汇报方面,要说规范的普通话,口齿清楚,发音标准,讲究抑扬顿挫,富有变化。语言准确流畅,结构严谨,有逻辑性,情感表达充分得当,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组织实施

(1)规范考核工作流程。

要根据学校实际灵活安排,并注意考核工作流程的顺畅性和持续性。从训练动员开始,公布训练考核评价体系,再确定分散训练的方式;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并确定综合实践单位;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岗位考核成绩,校内指导教师审核。毕业那个学期,①要选择项目化考核内容;②项目实施及集中辅导;③完成所选项目规定内容;④指导教师进行文档考核,答辩小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定成绩。

(2)考核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学校的要求,组建训练考核评价工作组,负责落实考核评价的各项环节,制订工作组职责。工作组负责设计、拟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训练、运行和考核工作总结;负责落实完成考核评价的各项环节及考核评价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确保考核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负责保证考核评价工作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负责考核评价成绩的核算、登录;负责考核合格项材料的整理归档。

(3)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积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为了积极地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应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核心导向,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给予努力。在目前,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给予调整,积极确定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为基础,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就目前来说,我们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还停留在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层面上。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职业培养上还缺乏应有的意识。

(4)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专业意识给予积极引导。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心态以及他们岗位的适应能力,有必要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专业意识给予积极引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促进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积极地将专业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思想意识里接受专业教育,而不产生抵触情绪。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尽最大可能地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培训。一般来说,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但是,企业在用人上,对于新人的要求不是迅速地进入管理岗位,而是要在服务岗位上经历一些锻炼,在熟悉岗位之后,依据能力的强弱来对新入岗人员作出进一步的调整。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期待和企业培养模式之间的差距。故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方,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之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心态给予积极的培养。

(5)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创新教法。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突出,有必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就目前来说,由于我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看重,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理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实训不够重视,故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上存在了偏少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极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

(6)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积极建设好师资队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人才是最有力的保障。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应该积极建设好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人才招聘战略上,积极地制定出一些政策,充分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来。在师资的培养上,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资培养制度,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进而保证教师在整体上能够提高教学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和企业之间积极地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搭建一种锻炼的平台。还可以积极地引进一批校外以及国外的学者和专家,在学校里举办一些专业讲座,促进师资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54-02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贯穿整个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作用。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形势下,该课程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基于这一认识,课程组自2005年以来,开始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建立起反映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体现旅游管理学科和规划学科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科学认识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课程教学目的与特征是准确定位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与方案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是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旅游规划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集旅游吸引力、旅游客源、旅游支撑和保障、旅游企业等子系统集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在旅游地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综合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推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的实践证明,好的规划来自好的策划,好的策划来自好的理念。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会有好的理念、好的策划和好的规划。因此,将科学发展观引进课堂,统领《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开展本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课程的学科特点来看,旅游规划学科是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旅游的系统性和差异性,还要求学生能在相关分析中,掌握旅游规划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贯穿整个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旅游学研究方法和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旅游规划学科体系尚未发展成熟,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争论较多,导致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如何因势利导,博众家之长,使学生能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成为本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

此外,本课程的授课时间在大二下期或是大三上期,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转化的时期。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基本适应大学教学之后,其学习能力结构应在这一时期实现一个提高,即由单纯的学习能力向“学习+研究”能力转化,由单向的知识输入型向输入、加工、输出型转化。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和督促学生适应这一变化,实现从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向系统化、深入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化,是开展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

二、全面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关键,因而开展课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施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旅游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课程组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优化。

(一)重视课程教学的教育功能,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突出教育功能。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寓德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之中。例如在讲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时,结合《旅游资源学》的教学内容,再次向学生强调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强化民族自豪感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如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在中国旅游业现有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现状,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和参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重视引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就和学术动态,只有不断地引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才有可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保证教学水平的先进性。旅游规划作为对旅游地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其目的在于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在理论方法上以一定的先进性作为总体要求,而从当前旅游规划的发展来看,各种先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实践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针对这一课程特点,近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规划学科一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增加了旅游体验、目的地公众参与等内容;另一方面也相应压缩或删除了教材中一些相对比较陈旧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如弱化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使课程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此外,在教学中还对于一些有争论的理论或观点,力求进行全面的介绍,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认识和理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术分析能力。

(三)强化服务旅游规划建设管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旅游规划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用性强。课程组在教学中相应增加了旅游规划制图、旅游用地分类、旅游地产发展等应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旅游规划教学中,结合我市某县旅游规划编制实践,阐明了旅游地产发展是指以服务旅游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分析该地发展旅游地产的有利条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旅游地产发展理念,科学编制旅游用地发展规划,坚持土地制度创新发展旅游地产等对策建议。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使同学们对旅游地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习积极性也得到调动。

三、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更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旅游规划设计动手能力。为此,课程组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组织旅游规划专题讨论

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在创新的学科。在规划的实践中,理论上讲每一个规划都应该有所创新,而这也是当前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中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课程组老师每学期会安排3~4个课时,组织学生结合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如在关于都市旅游规划知识点的教学中,围绕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的旅游开发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在讨论前,老师会发放相关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新观点、新见解。通过讨论,提升了同学们的规划理念,开拓了规划视野,启发了规划思维。

(二)建立旅游规划实习基地

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是旅游规划教学的特殊课堂,建立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是加强旅游规划教学实践环节的客观要求。如在我市南温泉景区,建立了南温泉景区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在景区参加一系列野外实习,包括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要求学生在调查后完成南温泉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绘制相关规划图件,并将其中较优秀的作品递交南温泉景区管委会。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参与旅游规划科研课题

如前所述,旅游规划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旅游规划课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规划设计过程,加快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近年来,课题组结合授课老师的科研课题,先后组织部分学生参与了重庆市旅游农业发展规划、重庆市“两江四岸”旅游发展规划、渝东南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武隆县仙女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课题,让学生参与从课题招标、目的地调研到规划文本编制、图件制作的全过程,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交流。此外,课程组还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前店后校”模式,与重庆丙正旅游规划咨询公司等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规划公司参与旅游规划项目,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四、结束语

我院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现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但至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未来随着旅游规划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本课程教学改革将任重而道远,仍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力,邱道持,杨庆媛.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艳平,郭舒.旅游规划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5]孟庆玲.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入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13).

[6]楮亚平.地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第12篇

关键词:衔接;延伸;架构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概论性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旅游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一课程,取用的名称也多不同,如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概论》、《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基础》等。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正是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导致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频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理论发生交叉、冲突,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这一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多未有体会,但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却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科目的增加,这种交叉和冲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和问题,迫使笔者探究解决之道,并最终付诸于文字,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架构思维的提出

《旅游学概论》使用的教材,目前多以李天元主编的第六版《旅游学概论》为主。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的相关特征及基本规律展开。该专业的后续课程,实际也多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是以上内容的深化和细化。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的需要,更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所必需。但是,这种延续与递进,就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衔接与延伸,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造成学生重复性的学习。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框架就未真正建立,如此以来,该专业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则将更加举步维坚。知识内容的重复和理论框架体系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甚至怀疑这个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该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并探索出与之相符的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和当务之急。

二、衔接与延伸式教学内容的架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与基础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延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或者说,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的架构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从专业宏观角度,从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大背景角度而言,要做好内容上衔接与延伸的架构。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外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

该课程涉及到的大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极广泛的,大致涉及到: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营销学、资源学、地理学、文化学、产业学、策划学、规划学、设计、服务学、法律法规、心理学、美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环境学、历史学等等学科内容。与以上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延伸架构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以下这些关系:总括与分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旅游学概论中所涉及到的旅游历史、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等等方面的各个知识内容,隶属于相应的大背景知识,或者说只是所属领域的分支。如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资源是资源学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规划是规划学的一个分支等等。

我们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再做进一步说明:学习旅游历史,首先应尽可能的掌握或通读中外历史,然后再将旅游历史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学习。同样,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应首先将管理学经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去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门知识体系。旅游历史与历史学、旅游管理经营与管理经营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科目,但在知识体系上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延伸,是任何人都无法将之割裂的一种衔接关系。历史学是旅游历史的基础,旅游历史必须在历史学浩瀚的材料中剪辑编撰。管理经营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等管理知识领域的基础。管理经营的原理、方法、原则、理论核心等等内容,是旅游管理经营知识的源头,它们支撑着旅游管理经营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也规定和左右着旅游管理经营理论框架体系发展的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推导下去,我们容易得到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仅学括性的宏观知识就已够用,再学习与其衔接的分支知识似乎成为多余。这种“共识”显然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仍旧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看到,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虽然与历史学、管理经营学有天然的衔接,但也是历史学、管理经营学的延伸。衔接与延伸是齐头并进的,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延伸,但与历史学又不相同或大不相同。旅游历史是研究旅游、总结旅游的专门化的历史。旅游管理与经营与之类似,是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是适合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历史学、管理经营学,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或者说用历史学与管理经营学课程分别替代旅游历史与旅游管理经营课程,后果是严重的。倘若将这种观点推导下去,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可以精通了。反过来也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了旅游历史、旅游管理,就可以达到历史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了。

从专业微观角度,做好《旅游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延伸,是做好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上架构的另一个切入点,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内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主要指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程度。以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为例,这些知识内容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解中都会涉及到,在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课程中,同样还会作专门讲解。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对这些知识内容作哪些讲解、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等等,必须要与相关的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和延伸。否则,在《旅游学概论》中多讲了,就必然造成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的重复。若是少讲了,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可能。

三、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的架构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如下教学架构方法寻求解决。一是,局部调整法,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将《旅游学概论》课程放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讲授。这虽然凸显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但从衔接与延伸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种安排并不十分完美。从该课程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学、美学、文化学、资源学、经营学等等相关课程,应作为该专业的先行课程,或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极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放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之前进行讲解十分必要。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却有一定差异或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会设置管理学、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可能将文化学或文化资源学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一点毫无疑问,限于学生学习时间,无论哪种学校,都不可能将管理学、经营学、文化学、资源学、美学、规划学等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全部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只能将其一种或几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对于纳入到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如众多学校通常都将管理学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放在第一学期讲授,应放在《旅游学概论》讲授之前先行讲授。

对于无法或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衔接性的课程,就需要教师采取简介讲授法去衔接与延伸,这就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二个方法。以历史学和《旅游学概论》中的旅游历史为例,可以较充分说明这种方法。旅游历史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旅游发生发展的大背景来讲解,如结合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人口、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内容,是历史学的内容体系。如果让学生通读历史,或者教师通讲历史,这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布置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外,最有效的办法应是教师首先对中外历史作最简化的简要介绍,只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大背景、串联起历史大线索、回忆起历史大事件,这就基本达到再讲解旅游历史的要求了。

教学是双向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学生能动的掌握和实践利用为最终目的。因此,让学生自主进行衔接与延伸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三个方法:自主式衔接法。以交通学和旅游交通为例,教师可只讲授旅游交通方法的知识内容,对于交通法规、交通线路、交通布局、交通管理、交通工具、交通文化等等知识内容,教师既不作专门讲授,也不进行提纲式简要介绍,可作为作业或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总结,并最终与旅游交通进行知识上的衔接与延伸,厘清交通与旅游交通知识上衔接与延伸的关系。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合适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自主衔接延伸的效果,当然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