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

时间:2023-07-28 17:3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地理教学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GIS 区域地理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加速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步伐,客观上对传统地理教学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数据等功能,能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将它特有的功能运用到地理教学,不仅能改变我们认识区域地理的视角,为学生搭建学习地理的良好平台,而且能为地理学科注入新的活力,成为辅助教师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因其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图文结合综合性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它需要了解空间定位,明确区域内部各要素的特征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判断区域之间的差异,分析某一要素发展而引起的整体变化。传统教学对地图的应用、内部区域要素的掌握和整体知识体系的形成有独特的教育方式,但使用手段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

1.比例尺、内容固定。普通纸质地图在同一幅图上,图幅大小和所示的范围都是确定的,即比例尺都是固定,无法进行地图任意放大、缩小,不能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即使是电子版的地图也只能改变图幅,对图上内容的详略无法更改。这就使得在讲授区域外部轮廓和内部特征时需要多幅地图地展现,进行图片切换,增加教师素材寻找的时间,对部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对比上有所不便。

2.地图要素交互能力不足。传统地图资料所显示的专题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对地图内容进行增减或组合拼接,形成灵活多变符合当下教学所需的地图。比如要展现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和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关系,假如教师手头上只有美国农业类型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就会使得图中的干扰信息过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GIS辅助手段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的意义

区域地理教学的要素分析和整体联系是其核心,借助GIS的图层属性和空间分析的优势,既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又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充分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发挥GIS本身强大的功能。GIS对地理数据的管理采用了图层的概念,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将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对独立的区域要素起到关联的作用。同时图层数据简洁明了,可控性强,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数据认识的能力,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的核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提高学习能力进而善于学习。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做到启发引导。教学过程注重地理表述的规范化,地理观察多角度化、地理思维多维化的引导。在归纳提炼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有反馈,不正确的给予修正,不完整的给予补充,零散的意见给予综合,在学生知识构建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思维。借助GIS应用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获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目的。美国有句谚语:“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说明课堂参与性的活动在学生个体认识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本课借用预习案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的和意图,并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借助GIS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系统。同时,新课标强调改变教学方式,由老师为课堂的中心向以学生为核心转变,由学生被动夺取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化,这就要求老师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借助GIS图层空间分析手段教师在可行的硬件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讨论、动手实践中抽丝剥茧,将问题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地理联系的理解,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4.有利于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区域地理的难度在于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借助GIS的图层空间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交互性的不足。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具体操作、探究,理解当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借助GIS辅助手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及实践

教师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提供乡土案例,呈现引发认知冲突的学习问题,借助GIS图层叠置功能,用新的手段引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争取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以下将以高二地理《福建区域地理》为例分析探讨。

1.课前准备:(1)教师在课前制作预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对福建范围、位置;福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2)班级同学分组,每组提供一台电脑。(3)学生课前完成预学案,小组长对组员作业答案进行分类汇总,挑出小组最完整的成果,带着问题进入课堂。(4)电脑安装mapinfo软件,并提供“福建轮廓”图层、“福建年降水量”图层、“福建铁路”图层、“福建山脉”图层、“福建主要河流”图层、“台湾岛部分轮廓”图层、“福建省九地市分布”图层。(5)教会学生mapinfo软件的基本应用。

2.教学过程:(1)小组展示预习成果(通过投影仪)。(2)小组互评,教师小结。其他小组的组员对展示出的作业(描述福建范围、位置;福建地形特征)进行点评、补充、归类整合不同观点。在上述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答案不是直接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挑毛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呈现“距海近的厦门降水少于距海远的武夷山市”这个引发认知冲突的乡土现象,要求学生借助软件,调用地形、降水图层,小组合作完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目标明确。这个过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寻找福建省降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借用寻找图层明确影响的主导因素。同时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用整体性的思维考虑地理问题。(4)课堂练习,巩固提升。在分析完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基础上,加强问题的难度,扩大探究的广度和梯度,追问“福建省农业现状及农业发展方向”,调用自己认为可用的图层完成答案。每一图层对应一个要素,借用GIS的面状要素分类、叠加分析,旨在让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提炼、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构建农业区位分析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四、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学生平时较少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主要是在学习地理(必修3)的过程中获得的,但内容偏于理论化,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不多,学生也没有什么机会真正用到。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近一半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挺好的。经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地理信息技术对于学习区域地理有所帮助,并且接受这样技能培养课的授课方式,而且愿意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和练习技能。但是对于mapinfo软件在区域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的应用上比较陌生,说明如何将抽象知识表象化是这种教学模式还需研讨的地方。

2.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数据数字化工作,从教学的投入产出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以一人之力完成多数区域的要素准备是不现实的。如何建立区域地理教学GIS资源库或是搭建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放能从技术上对GIS辅助区域地理教学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娟.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研论坛,2011(06).

[2]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主题探究;地理教学;农业区位条件

一、学情分析

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是高考的常考点。在学生的练题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够,总是存在漏答的情况;二是农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辨识度不够高;三是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针对性不够,泛答情况较多;四是无法准确辨识出变化发展的农业区位因素。大部分学生在农业区位专题训练中存在漏答、错答、少答的情况,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不到位。所以,通过设置农业区位条件主题式探究模式,教会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评价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

二、主题式复习的内涵

主题式复习是对地理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进行归纳,总结考点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对某一专题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细化,落实每一点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知识点更清晰、更系统、更灵活、更深刻。以“农业区位条件”这一专题为例,其内容涉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和科技。近些年来,高考中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得切入面更为细化,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

三、新课改课堂“五环节”探究模式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探究课堂新模式,课堂上采用引、提、议、联、结五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引,是一节课开课时的教学安排,通常可以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或者简评晚修练习,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是指提出本节课学习任务及要求,用“问题”统领课堂的学习;联,是指联教材、联考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独立完成任务。议,是指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对教师提前设置的问题情境探究展开讨论,然后分组展示点评,最后订正答案,将问题归置错题本;结,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情境探究,总结完成情况,对核心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一般性规律。

四、以农业区位条件探究为例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1.引:通过研究往年高考题中有关农业区位条件的题目,总结出关于农业区位条件的常考题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该专题学习。本环节设计意图为引导学生要用高考的该专题的考点方向作为平时的学习重点。2.提:高考中农业区位问题设问类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农业区位布局是否合理;评价农业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评价农业区位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析农业发展变化区位因素。然后分别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和相关案例探究。本环节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和要求。3.联:联系相关考点,引导学生用综合性、主导性、变化性和针对性的思维去进行农业区位评价。本环节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农业区位条件评价时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4.议:本环节教学设计主要通过课堂情景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更好地掌握农业区位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去探讨以下四个问题,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答案,更透彻地把握好农业区位评价方法:问题探究1: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包含的内容(第一组)【方法提示】要用综合性、全面性的思维和眼光去进行农业区位评价。【规律总结】农业区位因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两个方面。(1)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2)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工业基础、种植经验、国家政策、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本环节通过展示农业区位因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体系。问题探究2:分析下面农业的主导区位条件(第二组)【方法提示】要辨析不同类型的农业的主导需求,把握农业区位分析的主导性。【规律总结】农业区位条件评价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不同情境下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问题探究3:“库尔勒香梨远销欧洲市场,简述库尔勒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库尔勒梨生产的影响。”(第三组)【做题技巧点拨】要用变化发展和动态的眼光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参考答案】①该地区远销欧洲市场,市场范围更加广阔;②交通条件更加完善;③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香梨的保质期延长;④脱贫致富背景下,政府对香梨发展的大力支持。问题探究4:中国“十大新天府”评选中,“伊犁河谷”以独特的魅力名列第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1(单位:mm)及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2回答下列问题。简析伊犁河谷地种植冬小麦的自然优势。(第四组)【做题技巧点拨】要抓住农业区位因素中的特殊性,分析要有针对性。【参考答案】①气候:该地地处河谷地带,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温较高,有利于小麦安全过冬;②冬季,该地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灌溉水源比较充足;③该地地处谷地(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课堂限时训练——高考链接】以2016年全国卷I第36题第一小题为例。材料:“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题目:“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做题提示】做题时要充分把握好农业区位评价特殊性和限制性、全面性和综合性、主导性。主导性:气候条件方面的区位因素;全面性和综合性:综合考虑气候条件方面的光、热、水、温差、风和气象灾害等要素;特殊性和针对性:要对比江苏和浙江没有的优势气候条件;【参考答案】①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相比浙江和江苏,高温期较长(特殊性和针对性,并考虑气温要素);②相比浙江、江苏此时期的梅雨和伏旱导致的土壤过湿或旱,横线高温期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有优势(特殊性和针对性,降水要素);③相比江苏和浙江冬季受寒潮影响,横线纬度低,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有气候优势(特殊性和针对性,气象灾害要素)。5.结:总结规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要分清对象,掌握区位因素,明确具体要求,理清答题要点。做题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因地制宜,要充分把握好农业区位评价特殊性和限制性、全面性和综合性、主导性以及动态性的特征,才能在农业区位分析当中精准到位。

五、小结

本节课内容属于规律方法总结课,知识点既包括宏观上的总结,也包括微观上的深入分析,对于高二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有难度的,尤其是后进生,如何来把宏观上的知识简单化和微观上的知识点透彻化,很重要。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五环节,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重点,在高考背景下,提出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和要求,并通过小组合作对四个探究案例进行讨论和展示,深化应用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方法,最后通过高考链接在实践当中进一步落实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应用。课堂五环节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动口、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但课堂五环节的应用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内容量有些大,可能对后进生有些难度,在环节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后进生的接受度;教师在表达时,存在语速过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高考链接题的分析过程还要透彻点,内容要更详略得当,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游忠.微专题:高三地理深度复习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53-55.

[2]张志煊.例说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制[J].地理教学,2017(2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