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时间:2023-07-28 17:3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第1篇

一、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针对性原则

初中语文微课程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感知与理解方面的难点,其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微课的视频总长一般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体现短小精悍的原则,在10分钟这样的时间跨度之内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细致深入地研究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提高微课程的针对性。首先,教师在微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兼顾到学生的整体,要尽可能覆盖和兼顾更多的学生,让微课程成为大家的微课程。其次,在微课程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感知的难点以及理解的重点进行,将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无论是针对课文中涉及的场景再现、知识普及,还是教材中的难点筛选,教师设计微课程一定要体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有利于加深教材剖析成效等方面的目标。

二、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实践性原则

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规律,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抓手。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学习状况,将实践性内容融合进去,丰富和拓展微课内容,活化微课表现形式,从而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辅助。例如在描写景物的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拓展训练活动,与作文教学指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及时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写作构思与创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的设计,融更多的空间资源于课堂之内,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成效。笔者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从本地旅游部门的门户网站上下载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详细地介绍了本地区多个知名景点,以视频演示加上解说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按照旅游线路将不同的景点串联起来,具体介绍时候涵盖了历史背景、景观特点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既能够直观细致地观察了解,同时也增强了系统性与条理性。这样的微课程实际上等于代替学生实地游览,同样能够获得直观感知,节约了时间并且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对拓展学生思维和丰富写作素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细微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大局设计”和“小处着手”这样的特点,微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应当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体现细微性。总长度在10分钟以内的微课程,解决很多问题也不太现实,聚焦某一知识点进行传授与强化,更能够体现微课程的促进功能。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首先要对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进行初步筛选,将分布在教学不同流程与环节的难点凸显出来,借助于微课程进行辅助,实现加深理解和形象感知等方面的成效。无论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感知难点还是理解难点,微课程的设计都应当紧扣这些方面,从小的角度入手,设计制作出形象的视频演示帮助学生来提高知识点掌握的成效,以及加深理解的效果等等。其次,教师要在微课设计中巧妙地抓住“小”体现“巧”,从小处着手并不等于解决小的问题,以细微之处为切入点同样可以抓住重点解决大问题。以《背影》为例,教师可以抓住“四次背影”这样的小处,制作微课程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撬动效应,有助于深化教学主题和推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四、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自主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研究,特别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开展合作研究学习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性原则。首先,微课程设计要增强启发性,无论是教材中补充信息的形象演示,还是难点问题的分析处理,都要按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研究分析的原则,不是越俎代庖,而是画龙点睛的启发引导,借助于微课程的简短演示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研究活动。其次,微课程的设计要与整个教学方案编排有机融合起来,只有实现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微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与教案中的难点突破相一致,演示的信息与教材内容相吻合,包括微课程演示的时间契机也要在设计环节妥善处理好,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学习的线索与载体。

五、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完整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微课程,其主要作用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微课程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除了微视频之外,还应当包括微学案、微练习等,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全套支持,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应当制定详细的计划,将各个环节考虑周全、设计齐备,全方位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帮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2篇

    一、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成功教育》等书籍,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本学期语文教学至始至终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以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语文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尽最大努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继续采用“读书交流会”形式。进行阅读教学的辅助指导。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学习文言文,我指导学生习惯使用工具书,还教给学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结,贯通文意。特别重视朗读和背诵。即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以扎实多样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

小编推荐与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1、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关于口语交际,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的做法是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关于综合性学习,我强调的是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在平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在大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对于一些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或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我鼓励其向正规的学生刊物投稿,积极向校刊发表文章。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总之,本人本学期力争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为人师表的老师。虽然经过努力取得一些成绩,但在教学水平及经验上尚有很多之不足,如: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写作教学有时缺少精度,这就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学习,广泛涉猎,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第3篇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另外,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死气沉沉。许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词进行肢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可终身受用无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古诗词六步导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归纳起来,就是"六会"。即"会读"、"会写"、"会译"、"会析"、"会悟"、"会用"。

1.会读

古人对"读"早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可见,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那么,该怎么样读呢?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停顿。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词特有的韵味。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要反复读,直到琅琅上口,自然成诵,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词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希望课堂上能少些慷慨激昂的讲解,多些声情并茂的诵读。教学中可借助标准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听准读音,再标示节奏停顿,最后模仿,熟读成诵。

2.会写

就是能正确默写,不出现错别字。能读能诵只是口上功夫,重要的是会写。语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读的最终目的还得落实到写上。我总结出了"五官齐动法",就是眼看、口读、耳听、手写、心记,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互动,读写记三位体,相互结合,提高记忆效率。

3.会译

就是能整体感知文意,理解其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语文书上的注释就能办到。

4.会析

就是会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来具体感知。思想内容包括,诗词中描写了什么人,叙述了什么事,勾勒了什么景,介绍了什么物,抒发了什么情,阐明了什么理。概括起来就是人、事、景、物、情、理六个方面。艺术形式抱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象征、用典等。分析时要抓住意象进入意境,品味其中的情感和理趣,受到美的熏陶。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1)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2)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意象,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这样的意境: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情境交融,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5.会悟

就是对诗词中的人、事、景、物、情、理六个方面中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感兴趣的再进行深度揣摩,最重要的是景、情、理。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意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如杜甫的《望岳》。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由此让人产生联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6.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