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时间:2023-07-28 17:3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第1篇

摘要:全世界刚刚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文章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阐释。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是由于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比例失调。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运用理论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什么?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否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生产过剩?答案是肯定的。从根本上说,正是生产过剩这一实质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次贷危机是指没有购房能力而且信用程度又很低的穷人,在通过贷款买房以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而引发的一种金融问题。为什么这种次级贷款最终会引发金融危机呢?这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对象是穷人,穷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要使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住房,就必须给他们贷款,有了贷款就能买房,就会对住房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如果问题只是到此为止,也不至于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又把这种贷款通过一种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也就是把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由此形成了难以控制的金融交易。这样,一旦在第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链锁反映,造成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而引发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以股票、债卷和各种金融衍生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资本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虚拟资本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资本不断逐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由此而带来的虚拟经济活动成倍扩大和虚假繁荣。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实质,与所揭示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必然与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脱节,并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客观规律是完全吻合的。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巨大需求的假象使实体经济盲目扩张;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而爆发。只不过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实质,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即得到住房的穷人是通过信用方式来支付房款。因此,尽管从现象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当这种信用方式一旦发生了问题,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现象上看是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但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危机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机的描述

2008年爆发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以几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的爆发源于次级债务危机,而后引发了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最后转向实体经济,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重重困难,部分国家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大批国际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银行破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日本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金融自由政策,导致金融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泡沫。同时,“广场协议”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先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后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水平直线上升,股票市场崩盘,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危机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之前,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追逐的焦点。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压力,放弃维持泰铢币值,随即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接着,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机行列。本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监管的滞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爆发的根源在于美国高度自由的市场制度和低利率。国家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大量流入,营造了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同时,由于监管缺位,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程度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对风险估计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当的政府行为,助长了危机的爆发。

纵观上次20世纪的几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金融危机多是从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后蔓延到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市场、金融市场、资产市场的崩盘。在地域范围内,也是从一个国家向临近国家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造成一定区域的危机联合体。

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透过金融危机的表象,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导致危机爆发多是源于货币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全。其深层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1.人性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社会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识形态多样。人们崇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没有储蓄意识和风险意识,没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另外,出于人性的贪婪,投机的意识较强,同时增大了风险的可能性,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坏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2.货币体系的不健全,货币政策的不适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金融体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美元作为国际单一货币主导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欧元的出现对这一格局有所冲击,但是,没有引起质的变化。单一货币主导的弊端是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变化。在大量贸易逆差面前,美国增大货币供给,以维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导致货币大量流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出现大量泡沫,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3.金融监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教训是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危机爆发多是有虚拟经济爆发,而后在实体经济中蔓延。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导致各种虚拟经济体借助法律盲区进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样百出,日益复杂,同时各种衍生品由金融市场慢慢渗透到实体经济市场,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连为一体,为危机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外因论。国际货币的流动是上述原因综合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益不同导致了货币的大量流动,流入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货币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这一原因的典型写照。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虚离实合、泡沫经济的出现和膨胀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为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应从一下角度加以改革,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应从一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民众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杜绝过度消费等的不合理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民众的适当储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减少投机行为,降低危机的助推力量。

2.从国家角度,应该建立健全稳健的金融体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施行不同层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货币的供应与需求,借助市场的力量,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加强金融监管,增加政府的参与程度。任何市场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适度的参与,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金融监管,从立法的角度进行规范,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建立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泛滥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胀,保证信用评价的可参考性;第三,从立法的角度调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适时适度的调整不同市场的结合,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积极采取预警机制,避免危机的爆发和大范围蔓延。

4.从国际角度,各个国家应积极建立新的货币体系,改变原有的美元作为单一货币的体制,应建立多元的货币体制,避免单一货币存在的弊端。同时,各国建立联合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爆发。③

参考文献:

[1] 顾华详.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 周祖文.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年8月.

第3篇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由美国次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性,首先应用分位点回归模型变点检测方法检测出中国股票市场被传染的具体时刻,并以此时刻将危机划分为危机前、后期。最后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脉冲效应函数证明传染的存在性以及传染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染 分位点回归模型 格兰杰检验 脉冲效应函数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风险的传染效应也尤其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危机的爆发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并且危机波及的范围也在扩大。因此,金融危机传染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新的研究课题。

国外众多学者运用金融危机传染理论去分析研究金融危机传染的存在性及传染的渠道,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Calvo和Reinhart也运用该方法检验了墨西哥比索危机之后的股票市场传染;Longin和Solnik应用多元极值理论的方法对金融危机风险传染进行了分析;Francesco Caramazza,Luca Ricci和Ranil Salgado对上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风险传染问题进行了研究,检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在风险传染中起的作用,通过应用截面probit回归模型对41个新兴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墨西哥危机、亚洲危机以及俄罗斯危机中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Dobromi Serwa和Martin Bohl对欧洲股票市场1997-2002年之间的七次大的金融冲击进行了危机传染的研究,文中用异方差调整的相关系数来区分传染、相依关系以及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中东欧发展中股票市场相对西欧发达的股票市场更容易发生金融传染;Rim和 Setaputra 通过建立一类GARCH类模型,对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各国的股市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股票市场及发生后的联动相关性都极强,该地区主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风险传染。

在国内专注于金融危机传染领域研究的学者也很多,李小牧(2001)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理论,认为金融危机风险传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金融危机风险传染的定义应该泛指金融危机在国家之间的传播与扩散,既包括金融危机国内传染的溢出,也包括单纯由外部原因而导致的跨国传染,既有存在于贸易金融联系的国家间接触性传导,也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并不紧密的国家之间的非接触性传导。狭义的金融危机风险传染即接触性传导,是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之中、之后,某些经济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变化,最终引起经济金融的某些侧面或整体变化,以致引发、扩大、缓解金融危机的跨国作用过程,也称为溢出效应。冯芸和吴冲锋(2002)基于引导和互动性的理论对危机的传染进行检验。金红飞构造了一个有一种无风险资产和多种风险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模型,来解释货币危机的传染现象。朱波、范方志(2005)在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银行同业市场中流动性危机的传染是危机传染的重要途径。孙晶晶(2007)运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性进行了检验。韦艳华(2008)通过对金融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研究发现,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的变化及它们对市场间相关性的影响是检验金融危机传染的基础。陈奕播(2009)构建了基于Copula方法的金融危机风险传染度量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美国次债危机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对金融危机风险传染程度进行度量。李成、王建军(2009)通过对5国摩根史丹利MSCI 指数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分析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结论得出美国金融危机与各国家间存在单向的影响关系,并且受传染的国家也会对美国产生逆感染。

理论模型

(一)分位数回归模型

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最早由Koenker和Bassett于1978年提出,它提出了回归变量X和因变量Y的分位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的估计方法。假设随机变量Y的概率分布为:F(y)=Prob(Y≤y),y的τ分位数定义为满足F(y)≥τ的最小y值,即q(τ)=inf{y:F(y)≥τ},0

式中argminξ(•)函数表示去函数最小值时ξ的取值,ρτ(u)=u(τ-I(u

即F(ξ)=τ,也就是说F(y)的第τ个分位数是上述优化问题的解。

假设解释变量X为K×1维随机向量,{x1,x2……xn}为它的n个实现,因此分为点回归模型可被假定为

i=1,2……n(1)

模型中ui,τ为误差项,需满足条件Qr(ui,τ|xi)=0,即在X=xi的τ分位点时ui,τ均为0,所以,Y的τ条件分位点模型为Qr(Y|X=x)=。

分位数回归的变点检测。以往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是由具体的事件所引发的,有精确的时间截点,例如1997年7月泰国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施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殃及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但是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于次债危机所引起的,危机不是迅速爆发,而是由资本市场逐渐蔓延到实体市场,关于具体的时间没有权威的说法。本文应用分位数回归变点检测模型,找到危机爆发的具体时刻。并以此时刻将危机分为危机前期和危机后期,对前后期进行传染效应检验。

Hrishnaiah和Miao(1988)对分位数回归变点检测模型做出了总结,假设只有一个变点,那么分位数回归模型(1)可被化为:

并定义:

该定义是对由变点时刻t0分成的前后两个方程分别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并将其拟合后的残差求和即是Vt。本文所要求的危机爆发的时刻就是使Vt达到最小时的t0,结果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时刻使Vt达到最小,则选取最早的时刻为变点时刻。

(二)Granger因果检验

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由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学中常见的问题,Granger(1969)提出一个判断因果关系的检验,解决了x是否引起y的问题,主要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本文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

在一个二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

(1)

(2)

对于(1)式,其原假设为:α1=α2=α3=……=αq=0

对于(2)式,其原假设为:β1=β2=β3=……=βq=0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讨论:第一,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即存在x到y的单向因果关系。若(1)式中x的系数估计值整体显著不为0,(2)式中y的系数估计值整体显著为0,则称x引起y变化的原因。第二,y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即存在y到x的单向因果关系。若(2)式中的y系数估计值整体显著不为0,(1)式中x的系数估计值整体显著为0,则称y引起x变化的原因。

(三)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方法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是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本文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求出金融危机传染的传染强度,以及被传染国受金融危机传染的持续时间。

两变量的VAR(2)模型:

t=1,2,……T

式中,ai,bi,ci,di是参数,扰动项。当ε1t发生变化时,不仅当前的Z值会立刻改变,而且还会通过当前Z值的变化影响到变量Z和X今后的取值。脉冲响应函数能够捕捉到被传染国受到冲击的效果,反映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传递给自身的过程。因此,本文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检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传染强度以及传染所持续的时间。

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本文以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标普500指数与沪市综合指数每日收盘价样本指数,选取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25日为样本期。并对股票数据做一阶差分,计算出股票收益率。由于危机前、后期的划分没有一致的时刻,所以应用分位数回归变点检测方法找出危机的传染时刻。

(二)分位数回归模型变点检测

本文研究的是美国标普500指数收益率与沪市综合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假设标普500指数收益率为解释变量xi,沪市指数收益率为yi,根据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且需满足条件ui,τ=0,因此可得模型:。对已得到的两种指数分位数模型做变点检测,按照变点检测方法求出拟合结果图(见图1)。经过对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结合上图可以得出变点位置发生在2007年9月12日。这个时刻美国次债危机正在恶化,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市场注资,但是这并没有解决次债的根本问题,致使次债危机蔓延成美国金融危机。本文用所求出的变点时刻将数据划分为危机前、后期,然后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证明传染的存在性。

(三)Granger因果检验

1.单位根检验。在做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必须确保研究所选取的金融数据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 本文运用ADF对美国标普指数和沪市综合指数的收益率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表2中危机前、后期的ADF统计量均小于1%的临界值,说明所选取的两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原收益率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可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美国标普500指数收益率、沪市综合指数收益率进行滞后一阶和二阶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表4。由表3的结论可以得出:危机前期,无论滞后一期或是二期美国标普指数不是引起沪市综合指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样,沪市综合指数也不是引起标普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两个国家不存在金融危机传染。由表4的结论得出:危机后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美国标普指数都是引起沪市综合指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沪市综合指数却不是引起标普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两个国家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发生了金融危机传染,并且传染方向是由美国传向中国。检验结果也完全符合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即使发生金融危机中国仍不能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

(四)脉冲响应函数

危机前期,美国标普指数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有较强反映,但持续时间不长,到第5期就趋于缓和;美国标普指数对沪市综合指数的影响同样很强烈,在第2期时波幅最大,持续时间也同样很短,第五期后不在有波动。这段时间美国次债危机已经爆发,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债危机,美国标普股价也受到影响,造成了很大的波动。

危机后期,美国标普指数收益率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反映强烈,并且出现了多次震荡,持续时间由危机前的5期延长至11期。沪市综合指数对美国标普指数冲击的反映已产生骤变,波动的起伏更加剧烈,并且有多次震荡伴随发生,持续的时间扩大到第14期才趋于缓和,这说明美国金融危机已传染到中国,并且有较强的传染。

结论

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单向的传染关系。金融传染发生在危机后期,并且是由美国传染至中国。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在危机的前、后期,美国经济都没有被中国所影响。这更加凸显了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但是次债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并且美国政府在危机爆发时没有采取根本性措施,致使引发了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传染的持续时间在扩大。在危机前期没有发生传染,但从脉冲响应图(见图2)上可以看到发生了剧烈的振荡,但是到第5期就结束了。危机后期,金融危机传染已发生,并且传染持续到14期才趋于缓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说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加剧,受到影响的国家越来越多,此次危机成为美国历史上自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中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强度在增加。由脉冲响应图2可知,危机前期,传染强度最高达到0.0018,并且大的波动后没有起伏出现,双方趋于稳定。这是由于次债危机爆发时,美国政府出台了挽救政策,但这些政策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去除金融危机爆发的潜在根源。由脉冲响应(见图3)可知,危机后期,传染强度最高达到了0.0052,并且在受到大的冲击后,波动并没有停止,伴随有起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开放以及加入WTO使得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些都是传染强度骤增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李小牧.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9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冯芸,吴冲锋.金融市场波动及其传播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金红飞.货币危机传染的投资组合模型[J].当代财经,2004(7)

4.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6)

5.孙晶晶.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7

6.韦艳华,齐树天.亚洲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问题研究―基于Copula理论的检验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2008(13)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金融资本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socio-economic system that i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especially it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break out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And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the capitalist system,inancial capital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11-05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爆发至今,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危机已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正面临自二十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二、当前对金融危机成因的探讨

此次危机是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由美国虚拟经济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理论界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一)美国信贷市场上宽松的信贷条件

2001年以后,美联储连续降低利率,房地产市场繁荣,贷款机构预期未来市场持续走高,加大贷款力度,盲目扩大住房贷款业务。在市场繁荣时期,次级贷款也有很高的回报率,在满足优级及次优级抵押贷款后,贷款机构积极发放次级贷款。为了将次级抵押贷款出售给低收入者,贷款机构尽可能地降低进入门坎,不断创新次贷产品,降低贷款条件。实质上是贷款机构放松了风险监管,为日后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随着后来利率的不断攀升,低收入阶层无法承受还款压力,从而导致大量违约。长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市场流动性过剩,助长了经济的泡沫。

(二)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推动了住房需求和房价上涨,这又降低了房贷的风险,刺激了房贷需求。由于住房按揭支持债券(RMBS)的存在,任何贷款机构在对不良信用评级的个人贷款后无需置于其资产负债表内,而只需转手卖给RMBS的投资者。由于RMBS信用级别低,市场流动性不强,不易脱手,诱发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根据期限和信用水平将RMBS打包成抵押债务凭证(CDO),从而进一步刺激了RMBS的发展和CDO市场的极度膨胀,形成了CDO,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当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由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的上升,引发贷款机构资金链的断裂,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的金融产品缩水,最终引发这场金融危机。

(三)信用评级不严和金融监管的缺位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8年7月份发表的调查报告,在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存在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同时,评级机构对次级债券和衍生产品给予了与风险不对称的评级结果,在相关债券信用质量严重恶化时,未能及时更新信用评级,助长了危机的蔓延。此外,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而评级机构出于利益考虑,没有动力去纠正这些缺陷。

在信用评级不严的同时,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监管松懈。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在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中加长了链条,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脱离了原有贷款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发行机构公布的回报率和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监管的缺失,纵容了金融机构盲目追逐高额利润的行为,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美国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出现问题

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是利率的不断提高,房价下跌,使贷款人无力偿还次级贷款,金融机构信用紧缩,房地产泡沫破裂,最后引起金融恐慌及危机爆发。美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在宽松的信贷环境和美国式的过度消费文化模式下,低收入人群同样追求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从而导致物价和房价的大幅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联邦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不断提高利率,最后引发次贷危机。

(五)投行杠杆比例过高和金融衍生品开发过滥

据有关统计显示,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2008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华尔街利用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次贷基础上设计出了系列衍生金融品: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CDO)、信用违约掉期(CDS)和CDO的平方、CDO的立方等,在高杠杆盈利模式下,放大了次贷的金融效应,铸就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传递链条。

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的因果关系,对次贷危机成因进行阐述:即利率上升―房价下降―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次级抵押贷款还贷困难―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信用紧缩―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衍生出的金融产品的资金链断裂―金融资产缩水―投资衰减―金融恐慌―次贷危机爆发―国际金融危机。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和新特征

以美国为首的当代资本主义表现为国家金融的超级垄断、经济虚拟化和泡沫化的特征,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演变的一种趋势。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是金融资本的高度虚拟化、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相结合。

(一)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的资本主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虚拟资本也在不断地衍生出新的品种,出现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这些虚拟资本是对股票和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再次虚拟。虚拟资本也成为当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

(二)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生息资本为G―G’,实际上是省略了中间实体资本的增殖即G―W―G’。但发展到巨大金融寡头垄断市场的层面,金融创新使G―G’成了买空卖空的连锁交易,脱离创造价值的实体运动,脱离价值决定价格的根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在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垄断实现高度投机,获得高额利润。

(三)以美国为首的当代资本主义以新的形式称霸全球

当代资本主义利用金融资本控制整个世界,通过美元霸权,特别是以纸币美元为武器影响世界。历史表明,经济震荡,由通货膨胀急剧变为通货紧缩,正是经济危机的一种症候;石油价格由过高急转直下转为狂泻,也是一种市场危机,反映了实体经济下降、需求严重不足,使石油产业遭到重创,达到以美元优势控制石油的目的。

当前美国GDP与虚拟资本的比例大体为1:36,其中有70%左右的泡沫。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美国跨越式地成为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把金融与工业的结合蜕变为脱离并统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世界。而与高科技结合,进一步引发由经济泡沫酿成泡沫经济,在实体经济的下降与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大下,表明美国为首的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和新手段――超级虚拟化。经济的高度虚拟化、泡沫化和在世界的金融霸权,折射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

四、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对金融危机的再认识

从美国的信贷政策、金融风险管理政策等角度出发,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属于操作层面和现象层次的分析;缺乏从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史的角度的分析,不能认识危机发生的制度性原因。因此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出发,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从视角分析金融危机形成机制

马克思将金融危机的爆发建立在经济危机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各方强制统一的一种方式。马克思将金融危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作为生产和商业危机先导阶段的金融危机;第二类是作为资本市场核心的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规律以及资本市场赌博投机的本质特征的金融危机。

1. 第一类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马克思认为,导致第一类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剩造成的。导致生产过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生产和消费的对立,在现实中表现为生产扩大与市场扩大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

第二,资本积累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就成为资本价值增殖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动力,资本过剩从而商品过剩是资本积累与价值增殖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以商业信用为主的信用形式的充分发展导致商业货币的膨胀,进一步刺激了生产过剩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商业资本的独立化,商品价值的回流时间往往早于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因此容易产生虚假的需求;在商业货币不断膨胀下,这种虚假的需求积累起来,商品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对立、资本积累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属性,它们决定了生产过剩的必然性。而信用形式的充分发展并不是商品过剩的必要条件,不是商品过剩的充分条件,只是加剧了商品过剩的累积程度。第一类金融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前奏,其形成机制(图1)揭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隐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之中。

2. 第二类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马克思将第二类金融危机成因归结为金融市场的赌博投机活动而导致的虚拟资本过剩。虚拟资本的过剩同样可能导致虚拟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与货币之间形成尖锐的对立,从而虚拟资本价格暴跌,引发金融市场的危机。

首先,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虚拟资本实际上是基于预期收益资本化的幻想的资本。

其次,虚拟资本是伴随企业资本扩张与商品流通发展而产生的,但却能摆脱生产和商业的束缚而依靠信用制度获得自身的发展。“虚拟资本巨大的扩张潜力与信用制度的过度发展相结合,为金融市场虚拟资本商品的过剩创造了条件”。

最后,虚拟资本特殊的运动规律极大地满足了资本家通过赌博投机实现价值增殖的要求。一方面,“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杠杆化”;另一方面,“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当金融市场的赌博投机使得金融杠杆化的比例不断提高,以致虚拟资本商品过剩严重,一旦货币发生紧缩,将导致债务支付链条断裂,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

第二类金融危机本质是在金融市场过度的赌博投机与信用制度的膨胀相结合的情况下,过剩的虚拟资本与货币形成尖锐的对立,最终虚拟资本价格暴跌导致危机爆发。其形成机制(图2)揭示金融市场的赌博投机活动是危机发生最重要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与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截然相反,以房价下跌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为导火索,从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部门开始,进而波及实体经济部门,造成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性短缺,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从而由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但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制度。

(二)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1. 商品内在二重性矛盾潜伏危机产生的可能性。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潜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中,这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条件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矛盾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商品所内含的劳动二重性矛盾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矛盾的进一步演变,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进一步表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私有制使商品的内在二重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越来越激化,具有深刻的对抗性和不可克服性。商品经济内在二重性矛盾只构成产生危机的可能,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机爆发成为必然现实。

2.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机的深层制度原因。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私有性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商品经济内含的危机可能性转变成必然性。商品经济内在二重性矛盾只构成产生危机的可能,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使危机的产生成为现实。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中,货币越来越背离商品,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成为金融泡沫、金融危机乃至全面经济危机的内在成因。

3. 金融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和杠杆性是形成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一方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有逐利性和贪婪性;另一方面又推动了经济发展,具有对生产强有力的拉动性。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本性并未改变,随着当代金融资本的发展和向全球扩张,资本的贪欲更加膨胀。在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阶段,为了创造业绩和赢得巨额利润,银行家们不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制造高风险的虚拟资本。利用金融资本的杠杆性,实行高杠杆的运营模式,通过将金融资产证券化、衍生化,从而获得巨额利润。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的高度膨胀,将直接导致金融危机。

4.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融危机是必然的、无法克服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危机既是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又是一场深度的经济危机、思想危机、社会危机和制度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历史上,资本主义几次带有全球性的危机都引起时代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金融危机将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动荡时期。本次危机具有颠覆性、全面性、深度性和长期性的效应,将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持续的影响,世界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

(一)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以往的危机多半起始于物质生产领域,然后向其他领域扩散,而这次危机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之后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以往危机大多表现为生产过剩,而此次危机在发达国家则是实物生产日趋萎缩,整个国民经济虚拟化。以往的危机表现为广大居民购买能力下降和消费不足,在发达国家之间也有相当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此次危机则是这些国家各个阶层包括工薪层在内的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国民经济形成了严重的“消费泡沫”;这次危机不仅扩散的面更广,几乎传播到了世界所有国家,而且传染更加迅速、更加猛烈。这些特点,都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演化相联系的,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特点。

(二)金融资本恶性膨胀,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的资本在继续使用这种商品输出和不等价交换手段进行国际剥削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资本输出和资本直接剥削外国劳动的作用,国际剥削的重点已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国际剥削的重点由昔日的以工业资本为主体的资本输出,逐步向以金融资本为主体的资本输出转移。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垄断资本之所以积极推动这种转移,是因为金融资本的输出具有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国际剥削和压榨功能。

金融资本已成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建立和维护国际垄断资本所需要的国际经济乃至政治秩序的最积极的推动者。总之,金融垄断资本已成为世界经济乃至政治生活的主宰,在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金融资本的恶性膨胀,其世界统治和盘剥的增强,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演化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国民经济的虚拟化,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这次世界性金融风暴的形成,是金融垄断资本长期统治、横行的必然产物。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形成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泡沫,而且使这些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日趋虚拟化。表现为:

第一、金融资本横行,金融衍生资本泛滥,金融资本越来越与实体经济相脱离。金融资本超前发展,资本家与生产过程脱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如今,全球金融交易额已达世界GDP的十倍以上。金融资本不仅在数量上是空前的,而且其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不仅完全脱离了生产活动,置身于生产过程之外,而且凌驾于整个社会生产之上,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宰,实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金融资本的发展。

第二、在金融资本泛滥的同时,实体经济却相对乃至绝对萎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以各种服务性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到上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饱和,资本通过发展物质生产而增殖的途径日趋狭窄,这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工业品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所谓产业空心化趋势。在高额利润的诱使下,资本越来越多地从实物生产领域向第三产业转移。银行、保险、证券等虽然能给资本带来利润、增加产值,但却不能为国民经济增加物质财富,这些行业的过度发展本身就含有泡沫成分,成为国民经济虚拟化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金融资本横行,进一步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增殖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脱离实体生产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将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转移的过程,也是国际垄断资本组织发展跨国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还表现为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的恶性发展、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和沉沦。不仅各行各业的资本家和经营者在从事各种投机活动,而且这些国家的政府也利用各种货币金融杠杆或货币金融政策从事国内外的投机活动。总之,金融投机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成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基本途径。

(五)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金融资本权势的增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虚弱性、垂死性更加明显

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从来都是不一致的,不仅广大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利益根本对立,而且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利益也有矛盾,而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矛盾和对立则在进一步暴露和加深;矛盾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全球化的浪潮,比发展中国家还要强烈。所有这些矛盾和冲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结束、新的动荡时期开始的一个突出的信号。从国际方面来看,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日益恶化。

六、结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当代资本主义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对当前金融危机

的成因的认识,不应单从其体制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进行阐释,更要从制度层面、本质层面对其剖析。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可遏制地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的真理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需要从制度和体制两个方面规避和防范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张宇.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当前金融与经济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09,(7).

[2]蔡万焕. 国内关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9,(8).

[3]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4]沈炳熙.次贷危机与证券化[J].中国货币市场,2007,(11):12- 17.

第5篇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泰国、印尼、韩国、日本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股市大幅下跌,极大地冲击了亚洲外贸企业,许多大型企业纷纷歇业倒闭,工人失业现象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呈现出大萧条的悲观局面。简单来看,是乔治•索罗斯的资本集团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亚洲金融风暴的直接原因,而实际上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性失调、金融调控监管不力、国家项目赤字过高、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及对外国旅游资本的过分依赖等诸多原因才是导致亚洲金融风暴的根本原因所在。许多国家经济进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节奏放慢,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只达上一年的一半左右。亚洲金融风暴造成区域性通货紧缩,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缓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许多金融机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球经济危机重重。首先,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是由次贷危机、过度消费和过度投机直接引发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信贷关系破裂和美元贬值引发的信用危机。其次,是由美国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和信用的恶性膨胀,严重偏离实体经济而导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引发的,致使美国银行体系受到重创,信用贬值、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剧扩散,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进入普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人民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走向预测悲观,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全球实体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全球经济衰退,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这对我国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一,直接造成持有美国相关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第二,巨额外汇储备缩水;第三,受危机影响的外国金融机构,其变现已持有我国的各类资产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冲击;第四,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导致我国出口率急剧下降,外需下降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急剧下滑压力。

2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

(1)在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全球性特点。由于世界市场经济的特点,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一体化趋势。不仅是与美国联系紧密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牵连。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的形成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点。(2)资本主义向金融市场逐步转变,社会上大量募集资金,商业银行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逃避监管、到处投机,导致实体经济和投机经济严重脱节。(3)金融市场虚拟资本不断膨胀,最终脱离于实体资本,导致虚拟资本出现信用危机。各种衍生工具的应运而生满足了利润最大化需求,它将多种金融工具紧密关联在一起,虚拟资本的信用链条于是越来越大,一旦恶化,便会引发信用危机,延伸成金融危机。(4)金融危机具有超周期性,也具有超前性的特点,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特别明显。正如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中指出,经济周期性引发的金融危机是伴随着经济周期出现长波谷底、长波浪顶、高原的稳定几个阶段。当前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超周期性和超前性,看似已经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而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得当前金融危机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5)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加快。二战以前波及较广的金融危机仅有1929年的“大萧条”,据Lind-gren、Garcia和Saal统计,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个相关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和危机。20世纪后期至今发生金融危机的频度和规模,还属先例。

3当前持续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连锁反应

3.1持续性金融危机概念界定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缓和到激化、再趋向缓和的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一般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隔大约为10年,必将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经济复苏、经济高涨这四个阶段。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长波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历时140年,不仅存在着像马克思所说的那种10年为一个长度的短周期,更存在着平均长度约为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波动,每个周期又分为长波谷底、长波浪顶、高原的稳定几个阶段。经济长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不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这些因素所造成,而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所固有的因素,特别和资本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持续性金融危机,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并无缓和趋势,甚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形成一种周期性现象,简而言之就是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爆发后历经大萧条、发展、持续稳定,形成持续循环,不可预测其未来延续时间。

3.2当前对我国的连锁反应

在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各行各业仍表现出极其严峻的形势。大量企业由于亏损、倒闭,不得不裁员、减薪。贸易行业特别明显,出口率急剧下降,外需下降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急剧下滑压力。多种现象导致我国就业岗位急剧下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尤其凸显,供过于求,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超过所需的就业岗位数量多。通货膨胀现象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人民币汇率不稳,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等等都体现了当前我国的经济趋势,这正是凸显出持续性金融危机持续性、超周期性。

4应对策略

(1)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减税。投资用于基础建设一方面保证了增长,另一方面又增加就业。同时大幅度减免税费,使企业恢复活力。2008年底政府有过4万亿元投资计划,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事业方面、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对缓解持续性金融危机具有实际性效果。(2)保民生,大范围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民生继续稳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加大对保障房的投入,稳定物价,加大对人民社会福利的保障,以扩大内需,稳定当前环境。(3)保出口,调整各行业关税,稳定汇率预期,吸取亚洲金融风暴经验与教训,保持对外汇的管制。(4)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振兴规划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银行放宽投资性贷款限制,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保障中小企业渡过持续性金融危机,使企业恢复活力,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就业难题,稳定发展。(5)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持续性金融危机,统筹兼顾,坚持不懈抓好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保障人民最基本生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实际方法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以及应对其挑战。

5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警示

第6篇

从1992年到1997年,短短6年时间就爆发了三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学家们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本文从马克思金融危机的现论支点入手,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简单阐述现代金融危机实践,并提出中国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措施,希望能为化解金融危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金融危机;理论;实践;应对措施

一、马克思金融危机的现论支点

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爆发金融危机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货币是金融运作的核心,使得一般的金融危机直接表现成货币危机,股票危机、信贷危机等其他情形都是以货币的表现形式而存在的[1]。同时,具备转换性与替代性的货币、商品间接造成货币自身无法直接增值,只能通过生产商品、流通商品等实现增值,注定了商品与货币是需要相互转换的,然而货币与商品在价值方面存在矛盾与对立,进一步加大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现代化的资本积累机制导致该矛盾进一步尖锐化,虚拟的资本商品由此衍生出来,导致它与货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其本质就是爆发金融危机的内在基础条件。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践

(一)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泰国于1997年7月爆发了金融危机,而此时墨西哥与拉美的金融危机才刚刚过去。泰国金融危机迅速在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扩展,导致全球再一次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不仅持续时间长,波及的范围也非常广,警示着人们须对金融危机展开深入的讨论与研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呢?泰国的经济发展与开放代表着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开放状况,但在1996年,泰国的政治与金融市场的动态日益剧烈,特别是曼谷银行(泰国第九大商业银行)因其坏账损失占据总资产的47%而倒闭,有力冲击了金融市场,同时将政治动荡的导火索点燃,呆坏账不断蔓延。泰国班汉政府于1996年9月被赶下台,国防部长通过行贿与武力的方式走上新任总理的位置。由于泰国人民担心回到军人政府时代,所以国内人心浮动,外资纷纷撤出,泰铢的贬值压力巨大,爆发一连串金融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骨牌效应跟其中一枚骤然倒塌后其余的骨牌也会相继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周边国家。由于投资者信心的丧失,东南亚的溢出效应还没控制住,韩国的信用危机就雪上加霜,相继爆发货币危机。当东南亚的货币遭受重挫时,企业、银行等的财务状况愈加严重,刮起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的风潮,导致债券利息与股价都暴跌,震惊了全世界。除此之外,拉美国家、俄罗斯也没能幸免,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冲击,导致经济低迷。

三、中国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坚持改革国内政策在改革国内政策时,只有以不同阶段里国民经济发展实情为依据,合理确定具体的外部均衡、内部均衡目标,并明晰各种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实施政策的步骤,同时联系理论与实践,对各种政策工具在不同政策目标上发挥的有效性进行鉴别,以此制定出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政策搭配或组合,还要针对各种政策工具在效力上存在的冲突,引入更多政策手段或工具将不利影响冲销掉,才能消除存在于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目标之间的根本性冲突,才能确保人民币币值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稳定性,确保国内金融体系更加安全,从而在经济开放的环境下有效抵御货币危机。

(二)快速关闭金融机构为制止金融危机下损失的不断增加,并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将那些接近资不抵债和已经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迅速关闭掉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停业的58家财务公司中有56家都是因没能提出当局可以接受的充实资本的计划而被迫关闭清算的;开始时,韩国政府促使停业的14家商业银行中有10家都是被关闭清算的,接着又将另外7家商业银行关闭;印度尼西亚关闭了6家严重资不抵债的、小型的私营银行,引发对银行的大规模挤提,存款人获得的担保不全面、金融系统中仍然留有差的机构、对政府经济管理丧失信心、外币兑换风潮等共同引发挤提银行的现象。所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也应迅速将那些无法继续经营的金融机构关掉,才能使关闭银行的政策获得成功。当然,关闭必须是可靠的、全面的重组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必须要有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做支撑,必须要将整个关闭过程明确地解释给公众知道[2]。

(三)加强国际社会协作国际社会协作提供的主要是官方援助,采取私人协调的方式减少资本内流,减少到期债务的滚动。如为了协助投资者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迅速反应,制定援助计划,帮助受严重影响的几个国家尽快恢复经济,并加强与外成员国进行磋商,防范危机传染;利用紧急援助机制下的特殊情况条款、快速程序等,满足成员国对获得援助、批准时间等的特殊需求;积极创建储备补充机构,帮助成员国渡过国际收支的特殊困境。此外,中国需积极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宏观协调政策、应对措施来更好地控制金融危机的蔓延程度、速度。

四、结语

在新时期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货币危机的威胁,且这种威胁会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进一步强化。为此,中国应正视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积极找寻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1(08):36-38.

第7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金融规范会计规范审慎政策融合

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及虚拟经济比重过大的价值结构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将持续。健全的金融规范可减少银行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会计规范对企业业绩、银行经营、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也对金融规范的实施起决定性作用。为适应后金融时代的环境,消除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的不匹配、改进会计规范等银行和政府的调整政策与预防措施必不可少。

一、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的价值结构

金融危机通常指短期利率、资产(股票、不动产)价格等与金融相关的所有指标或大部分指标超过正常循环在很短的时期内急速恶化,企业无法支付债务、金融机构发生破产。全球同时金融危机,不仅危机规模大,一些金融机构发生破产或有破产可能,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遭到破坏、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就是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指从金融危机时期的低谷到缓慢地回升到下一个经济繁荣期的到来之前。这一时期,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具有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世界经济的价值结构还是一座倒金字塔型(见图1)。

金字塔底层是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小比重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倒金字塔顶端的是数量巨大的衍生期货和其他虚拟资本。这种实体资产与虚拟资产倒置的结构形态,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后危机时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十分模糊,导致各类资本不愿意在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更倾向于可以快进快出的虚拟经济领域,或者进行某类资产或资源产品的投资炒作。比如我国近年来大蒜、红豆、绿豆的炒作,房产的炒作,贵金属的炒作等。热钱及大量资本流向虚拟经济和特定资产、资源、特定产品炒作,相比之下,实体经济反而缺乏资本支持,生存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直为理论界所探讨。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当然,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失当、金融机构贪婪扩张、金融评级机构缺乏自律、金融监管能力弱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位于倒金字塔最顶端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危机前,各金融机构大力提倡金融创新,而大部分金融创新模糊了金融机构的界限,具有货币派生能力的金融经营机构越来越多,使传统货币控制方法难以奏效。同时,自1998年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直接金融相对于间接金融发展迅速,资本流动大量通过资本市场而不通过信贷途径,使监管更加复杂、困难。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剧了资本的跨国界融合,企业并购形成的跨国集团化经营越来越普遍,使得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世界各国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金融风暴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金融危机本身又被动地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年之内的三次G20峰会被国际社会视为应对危机的最重要机制,即多国联手才使得这次危机得到了缓解。

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的补救措施主要是超发货币,无论发达国家的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莫不如此,这必然导致全球性通胀或通胀预期。当前,中国的通胀上升势态及通胀预期已经迫使大多数人必须考虑怎样让自己的资金、资本战胜CPI,这种心态对房地产、黄金等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类资产其实已经泡沫化,如果再吸引大量资本,必然产生恶性循环。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反思,能否从各国以及跨国金融规范及会计规范上寻找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能否从金融规范和会计规范人手降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金融危机的事前控制水平呢?

二、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或者银行风险的管理手段涉及金融规范和相关会计规范,其金融规范要达到采取持续和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控制风险的目的,其会计规范要达到描述和及时反映金融危机及其风险的目的。我国的金融及会计规范比较特殊,由于改革初期的法制不健全、金融体系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烙印。

一般金融规范的实施,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通常要考虑到个别金融机构的健全性和流动性,使其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成长。由于金融规范具有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内相继发生的连锁性特点,所以金融规范不仅针对单个金融机构,还要针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约束和实施。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与经济紧密相连,其实施带有政策性或政治性色彩。所以广义的金融规范的一部分由央行负责,至少在形式上隔断了与政策、政治的关联。中国人民银行担当央行角色,在1987年以《会计法》(1985)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制定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

为适时推出适用的规范,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了解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信息的大部分是会计信息。考虑到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往往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自身便成为制订面向金融机构的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这些机构就此会计准则的颁布与运用握有实质的权力。如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基础上,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实施。至2006年财政部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四项是针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准则(说明我国的会计规范也进入以准则为主的年代)。这些针对金融机构的会计规范与我国经济环境变革紧密相关,尤其受国内金融市场高速发展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趋一体化所驱动。

从会计影响经济的过程来看(如图表2所示),会计准则、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

存在联动关系。金融危机情况下金融商品等虚拟经济产品价格普遍下跌(或期望利润空间减少)后,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要求以市价为基础计量,下跌部分计入损失,影响企业利润降低。从企业角度看这会引发股价下跌,继而扩大资产减值等隐含损失;从银行的角度看,向企业的贷款收回的可能性降低,形成滞账或呆账,银行如果按照会计规范采取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加大银行的费用,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此恶性连锁反应的直接结果是银行不贷款给企业,造成企业融资难,经营不利,进而导致整体股市下跌、影响经济景气循环恶化,最终影响整体国民经济滑坡或内在质量降低。

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在约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常有不相对应的“交错”现象。金融规范中典型的或者成为最实际有用的是规范自有资本比率。由于此比率关系到是否符合上市标准,关系到跨国结算业务的开展,所以在金融业已实施多年,我国的银行也很重视,业内议论得已经比较充分,从国际结算银行BIS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不得低于8%的一般比率,到4%的核心自有资本比率,体现了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的飞跃。然而,自有资本比率计算公式中的隐含利润的计算,按照会计规范所确定的推断标准不一,以及实务中恣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现实,确实使得自有资本比率的计算说服力下降。即会计规范有时使得原本为业内认可的金融规范乏力,改变这种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的“交错”状态,需要双方面的改革,主要还是现行会计体系的改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调整与预防措施

金融风险不可能完全计量和控制,不存在完全的风险管理。原因如下:

一是金融风险的多样性和多数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和投资方的事件种类不同,量又很大,即便金融机构在摸索典型风险案例和风险规律,并进行计量,开发驾驭手法,培养专门人才,但其作用十分有限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金融环境的变动性。作为给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和投资方带来风险或者影响的经济性要素和环境,经常变化,比如股价、市场利率不断变化、变动,可能导致股价或利率进一步变化。这样的原因要素与环境,个别金融机构是不能控制的。

三是金融市场的政策性。与市场环境及指数并列,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经济政策,也反映某时点或时期的状况而(不同)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事态的产生,大都来自于政策失败,与其说市场失败不如说政府失败更为恰当。

总的来说,形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的需求或者供给的不匹配所致(还可以细分为需要在先型和供给在先型,本文不做讨论)。但从会计学角度来看,形成金融危机上的原因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供需关系都存在不匹配,即会计信息没有得到及时传递或者难以传递。

在危机防范手段上,除上述自有资本比率的金融规范修订外,属于政策调整的审慎政策(Prudence policy)的采用备受关注。审慎政策属于风险控制领域,按照控制风险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前者主要通过银行健全的安全的经营体系,将银行破产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通常有自有资本比率规定、流动性比率规定、价格竞争规定和非价格竞争规定、可出售不动产规定、大宗融资规定、分红率规定、外汇保有额规定等。后者主要防止由于个别银行倒闭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发生,让存款者及银行的交易方减少担心,具体措施主要有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救助措施等。审慎政策还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具体差异可以参见表1),所谓微观审慎政策把个别银行的经营危机救助作为中层目标,最终目标锁定在作为消费者的投资者和存款人的保护上;所谓宏观审慎政策不限于个别银行经营危机的救助,把防止金融体系整体危机作为中层目标,最终目标锁定在经济社会成本的降低上。

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在实施审慎政策时离不开会计准则与财务信息,微观审慎政策中用到的财务信息基本上属于个别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中用到的财务信息基本上属于金融行业的以及国家整体的,大都为个别金融机构的信息汇总而成。审慎政策的建立和实施、监督都是金融规范内容,它对会计规范及实质性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产生重大影响,也说明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不仅有“交错”,还有“融合”,这些金融规范反映出与会计规范的关联度应引发规范制定机构的足够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资本很容易跨越国界移动,因而,金融危机更容易形成全球危机,克服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也日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及会计政策的跨国统一十分必要,也是必然的。过去只需发达国家G7或G8组织达成协议即可解决的,眼下非包括发展中国家的G20乃至G28组织通过不可,这是世界经济实力分散的结果,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崛起国家经济实力增加导致政治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无论将来何种国际标准机构制定金融以及会计规范标准,应该把金融规范和会计规范统筹考虑、整合运用,解决金融规范及会计规范的“交错”问题列在首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应该出现的超发货币、通胀等经济现象正在我国上演,政府的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反应对策或者紧缩、审慎的调控手段也已不断推出,但原有资产的贬值,可动用资金的减少,支付利息成本提高,产业转型带来的贷款风险判断难度加大,再加上外资银行纷纷进入内地使行业竞争加剧等等,对于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来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制定政策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审慎考虑:在调整金融规范的同时加大考虑会计规范的力度,如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会计主体监管过程相结合,金融行业准则体现金融(实施)与会计的结合;为了增强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保持金融会计准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使不同金融机构销售的相同或者类似金融产品采用同样的确认计量标准;正确理解公允价值的市场性以及把公允价值计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确认计量的口径一致;加大准则修订力度,尽量降低会计准则的选择性和压缩职业判断空间,将有利于金融机构在实务操作中执行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星野一郎:会计规制与金融规制在规范金融机构上的交错,《国际会计研究学会年报》2009年度。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信息披露;会计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已经不再单纯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其功能延伸至参与管理和事前决策,但为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职能。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会计在防范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会计披露,有助于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在监管缺失、货币政策逆转的政策背景以及美国人过度消费模式的影响下,当泡沫破裂引发多重委托关系的链条从根本上断裂时,危机就爆发了。

二、金融危机中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批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透明性

次贷链条中贷款者与贷款机构、投资者与贷款机构及投资银行等融机构、金融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充分、不透明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其决策的成败。

2.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为了加强对证券化资产的信息披露的管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1997 年就制定了全面的金融工具表内确认、表外披露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与证券化有关的会计政策、现金流量、关键假设以及公允价值对关键假设变动的敏感程度,还要求披露以下内容: 一是产组合的现状以及预计损失;二是由于提前支付、损失及折扣率的不利变化减低权益的公允价值的测试;三是本期特殊目的主体与转让人之间全部的现金流量;四是转让人所管理期末拖欠债务以及净信用损失。

3.缺乏对次贷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美国一直崇尚自由经济,这次“次贷危机”的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导致了信用缺失和监管缺失。其一,监管部门之间协调不一致、监管空白过多;其二,次贷衍生品中如CDO、CDS 等金融衍生品属于表外业务,难以对其监管,各国中央银行对其监管都较为宽松;其三,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相比股票市场来说,这一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

三、金融危机下构建会计安全观的防范措施

1.谨慎采用混合计量模式

任何一种价值计量属性都不是万能的,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其价值,因而能够提供较真实的财务信息,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活跃市场、难以估值的资产,公允价值却很难反映其本来面目,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价值偏离。相比之下,历史成本计价下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将会表现出较小程度的波动。所以,应综合各种计量属性的优点,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大多数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

2.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在金融危机的防范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会计披露有助于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受托责任,提高复杂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完整准确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充分发挥会计预警功能的必要条件。

3.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经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管理控制的手段,提高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这是好的方面。但同时,计算机运用于会计领域也加大了会计监管控制的难度。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立和运行要树立实时控制思想,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要改变传统内控制度思维模式,从单纯的年末检查财务错误和舞弊,转为利用信息技术将内控环节融入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实施会计控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财务处理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和实时有效会计控制系统。

4.实行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制

会计信息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一定的软硬件投入,高层管理者必须对信息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相对长远的眼光,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决策,并确保资金、人力等关键资源的有效使用,尽量减轻各种原因带来的阻力,确保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由于信息管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适当地规划并在过程中实行相应的监控,才有可能降低或消除管理过程中财务数据的风险。同时,会计人员在财务风险分析和内部会计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世界各国都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一方面要完善公允价值准则,以确保它不会使以其为基础计价的资产在经济增长期产生投机泡沫、在经济衰退期使危机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应该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性并加强监管,以保证不再出现遗漏大量应该计入某类可审计、可信任账户中金融活动的现象。良好的会计披露有助于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如果一国缺乏稳健的会计准则和强有力的监管措施,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仅对本国经济不利,而且对世界经济也有害。为此,要发挥会计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国际可比性,以避免类似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魏小红,张学恩,闫薇.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5).

[2]林万祥.金融风险之会计防范[J].财经科学,2008(02).

[3]李文,刘芳.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J].商业经济,2009(11).

第9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我国现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六成,由此可见出口额的快速增长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外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减少,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在提出“加强风险防控机制、拓展新兴市场”等方案同时,也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防止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 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 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针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提出, 它具备“低首付, 次贷期限长,次贷利息前低后高”的特点,而中低收入者的偿还能力并不可靠,所以次贷政策本身就存在巨大风险,由于次级抵押贷款人违约增加,使得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大幅下跌,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 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 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也希望美元贬值来刺激外贸出口, 降低进口, 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美元的贬值使得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 物价上涨、经济放缓。金融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 而“金砖四国”(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正在崛起, 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1.国际经济放缓缩减了我国外部需求。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迹象。国际经济低迷,日渐收缩我国外部需求,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各国政府为了减缓经济衰退,保证产业安全,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外来竞争者的影响和减少失业,利用技术、环保等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商品进行阻碍。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我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富裕国家中保护就业免遭低成本国家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美欧遥相呼应,纷纷高筑贸易壁垒。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3.是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人民币相对坚挺。而为应对金融危机,给银行注入流动资金,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也相对加速了人民币升值步伐。同时,金融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而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丧失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4.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业,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5.在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企业融资不顺,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亏损打击了银行的信心,银行收紧信贷标准,导致信贷短缺。特别是对于某些中小型的出口企业。面对信贷融资的不顾,再加上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所导致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纷纷承受不了压力,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倒闭。

三、应对金融危机出口企业的对策

1.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提升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是横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三道坎。我国出口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集聚提升参与国际大宗交易的竞争能力;我国出口企业应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发挥政府的作用,引导企业在专业化经营中不断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不断自主创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是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平稳发展的根本保证。

2.加强内外贸易政策的协调性。面对金融危机日益严峻,并向经济实体蔓延的形势,我国出口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危机并存的机遇,我国政府已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2008年下半年2次调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1月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有效发挥了关税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采取适度宽松的调整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适时地调整现阶段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加强人民币在银行体系之间的流动性的管理,进一步健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在融资方面,政府着手为中小企业拓宽渠道,建立企业信用度评估系统,这些措施有效的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信心,面对这场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我国整体竞争优势并没有变化,企业一定会在政府的协助下努力完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抓住机遇度过难关。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将各种经济政策综合起来考虑,以使其发挥最优效果。

3.政府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对出口企业度过危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汇率自2005年就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参考多种货币根据权重组成的货币篮子,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目前的形势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4.加强与各国经济合作,加强政府间交流,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恶化后更加苛刻的贸易壁垒,化解贸易摩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十七大提出我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今年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我国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与他国的合作,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各国通过互相降低或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可以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政府要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贸易制度体系的建设,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在纠纷中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试着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实现公平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健全进口监控体系;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等等,以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各类贸易摩擦。

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向经济实体蔓延之时,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感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做好一切准备。

参考文献:

[1]吴迪: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2]李明玉:中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5)

[3]李: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 2007,(9)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 2007,( 5)

第10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越来越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核心导火线。又随着金融业的日趋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所以通常金融危机引发的虚拟经济危机最终会演变成其他各领域的实体经济危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特征是以债务经济为主,因此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也由原先的“过剩经济”转为现在的“债务经济”。经济危机爆发后在国际上的传染通道主要有:资产通道、银行通道和货币通道。

关键词 次货危机 过剩经济 债务经济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经济危机原因的变化;第二部分是金融危机的传播通道;第三部分是美国次贷危机是如何传染的;第四部分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经济危机原因的变化

美国人们的消费通常受其消费习惯和预期收入的影响,保持长期以来的借债消费习惯,其中家庭消费和住房消费尤其活跃,曾一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我们说如果在考虑预期收入即自己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提前消费是可以促进当期经济发展的。但是美国人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预期收入而加紧当期消费,只会是不顾后果的消费,杀鸡取卵的消费,是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消费。要消费但又没有本钱,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借钱,拿未来的钱来提前消费了,但前提是未来的钱能够如期拿到,但未来又有着其不可确定的因素,如果某一环节出错而不能偿还贷款,那么就有可能使经济遭受到一连串的损失,最终引发经济危机。而消费的习惯是长年形成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八十年代以后在美国政府带头下,年年大力发行债券,政府财政赤字严重,企业的债务也不断的增加。消费者由于几十年来举债的消费习惯,也已经慢慢地并开心地毫不担心地享受着这种发未来钱的生活方式。他们几乎没有存款,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很乐观,因此,使美国一度在经济上出现了虚假的繁荣,股市和楼市的泡沫也越吹越大。当泡沫有一天被某一环节捅破时,下一轮的经济危机也随之不远了,最终酿成了08年的次货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传播通道

(一)资产市场通道

资产有虚拟资产和实体资产之分,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通常出现的金融危机是由虚拟资产(股票、债券等)危机开始的,但最终会蔓延到实体资产危机,进而形成全球经济危机。以美国的次货金融危机为例,次货即次货级抵押贷款,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底,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在美国,个人贷款者是向抵押贷款公司而不是直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然后抵押贷款公司将向个人提供的抵押贷款作为其资产打包成股票和债券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而对该个人抵押物信用等级测评的评级公司却由于个人利益并没有公正客观的测评该抵押物,以致使得一些抵押物被高估、错估或者连续抵押。而这些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又将它们从抵押公司购买的股票或债券作为自己的资产打包成自己的股票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这一层又一层的打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一时虚假的繁荣。

(二)银行通道

经济越发达,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合作领域就越宽,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银行去外国投资办子银行或者分银行,例如我国的渣打银行和花期银行等。一方面当该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本国银行会出现呆帐、坏帐甚至倒闭,那么该银行在外国的子银行或分银行必然受到牵连,其资产减少,那么该外国的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资产必然会提高该银行的利率,而利率的提高又势必会影响该国的企业投资,使在外国银行贷款的本国企业减少投资,减少利润,即而引起该国部分结构性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外国银行和本国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是宽领域、多层次的,一旦该国发生金融危机,银行资金外逃,该国的银行将会面临资不抵债、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因此与其有合作的银行一定会通过货币途径受到牵连和损失,即而影响该国的经济。例如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萨克森银行濒临倒闭,法国巴黎银行管理的几只基金已经清盘,英国北岩银行也出现了挤兑。紧接着这些在美国以外地方出现的问题,又将其影响反馈回到美国,引发美元的疲软,股市的动荡以及一系列新的金融问题,比如美国负有盛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所面临的困境。这个残酷的反馈循环系统―在美国产生的问题从美国流到其他国家,从其他国家再流到另一个与之有关系的国家,最后又流到美国,所到之国经济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同样的金融危机。

(三)货币通道

现在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债务的无限扩大导致无偿还能力而造成的。一方面当该国为了缓解金融危机而向国际社会大量发行与其国生产力没有紧密的债券或者就干脆以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时,在国际社会上筹集的该国货币势必会引起本国货币的增加,从而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以美元为例,美国大量发行债券,导致本国美元数增加,美元贬值。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会导致外国货币的升值,这样就会影响该外国的出口,使外国出口减少、国内出口企业利润下降、工人工资减少、失业率增加,从而把经济危机传播到该国家。

三、美国次货金融危机是如何传染的

美国次货主要是面对那些信誉程度和收入低的人群,向其提供房屋抵押贷款。所以,可以说美国次货金融危机的源头是房地产危机,先是由房地产此实体经济影响资本市场的虚拟经济,再由资本市场的虚拟经济影响全球各领域的实体经济。美国当局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借债买房,使得一度出现了房地产虚假繁荣,泡沫形成。当抵押贷款人不能及时偿还每期负债时,银行收不回贷款,于是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下次贷款会减少或者不贷。房地产商没有了贷款,势必会减少房屋的供给,另外一方面抵押贷款人面对银行的催款,势必会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和消费。如果该消费品正是别国的出口品,那么势必会引起该国出口品对美国出口的减少,进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萎缩。因此房地产的低迷会引起国际上其他实体经济需求的减少,给别国经济带来同样的经济危机。美国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地降低利率,为了偿还国际债务大量的印发美元,致使美元贬值。这样更直接引起外国货币的相对升值,最终影响到别国的贸易经济,给别国经济带来萧条和危机。

四、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预防金融危机

产生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两种,即过剩经济和债务经济。相比过剩经济,债务经济引起的经济危机更可怕。只要消费和投资增加,那么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个人收入也会增加,进而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危机自然就不会出现了。而对于债务经济,如果只一味的强调提前消费,追求暂时的享受而不与相应的生产力联系起来的话,那么最终只会形成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进而演变成经济危机。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借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并伴随着一定生产能力提高的话,那么债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把一种货币固定在一种生产能力上的话,那么该国货币的增加并不是债务的增加而是一种生产能力上的提高。

(二)如何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来了,我们不用一味地惊慌和措手不及,危机来了就来了,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只有积极面对了。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地不断深入,一国有难,别的国家很难独善其身。所以,在心理上面对金融危机不要恐慌,要沉着应对。经济危机无非就是经济萧条、衰退、出口减少、企业或工厂利润下降甚至倒闭和失业率增加等。对于一些长期依赖出口的国家,此时乘着危机时刻,可以扩大内需,依赖自己总好过依赖别人;国家财政当局可以积极的运用财政政策,投资公共事业,拉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另外,减持危机国债券和储备外汇,以免由于该危机国的货币贬值引起本国外汇资产缩水,同时可以利用出售外汇的收入来扶持本国企业。此外,要完善本国金融体系,建立合理安全的金融监管制度,使金融机构能有一个自由灵活的收缩机制,以至于在出现危机不易被传染,使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反而有个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计量; 平均市价

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引发了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热潮。其中,金融工具在金融危机条件下由于其价格瞬息万变,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而备受瞩目。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金融工具与公允价值计量相互推动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要解决这个难题,有必要从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工具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初步确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储蓄和贷款危机是公允价值计量最初形成的原因。当时的美国处于经济滞胀时期,政府为了解决经济滞胀的问题,放松了金融管制,利率和汇率逐步放开,各金融机构高息揽储,发放贷款,但在经济发展停滞的条件下,贷款人还款能力有限,造成大量问题贷款的不断堆积,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累积,但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由于不需要对这些问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它的财务报告无法反映这些问题贷款的大量存在,不能警示金融机构日益累积的巨大风险,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判断,最后危机爆发,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损失惨重。

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对金融工具以当前的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的价值计量,能更早地向社会公众警示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

这次危机暴露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初步确立。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系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汇率、利率、股票价格的频繁波动使经济活动的结果变得无法预测。为了规避风险、扩大收益来源,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步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也为其提供了物资基础,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金融风险随之扩大。为了及时预示并化解这种金融风险,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唯一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而得到广泛应用。

缘于对大量涌现的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需要,会计界开始重视对公允价值的研究。1991年IASC开始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004年FASB的会计准则广泛采用公允价值;2005年IASB把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其工作目标;2006年FASB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正式推出。

纵观以上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计量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金融工具的发展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确立和发展,同时,公允价值也为金融工具提供了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二者相互推动、共同成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金融工具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对金融工具的投资是一种间接的投资方式,它与最终的实物投资之间存在中间环节,从而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跨期交易,要求交易双方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的变动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加之金融衍生工具以少博多、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增加了它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其价值发生频繁的增减变动。要反映这种变动、揭示这种风险,只有公允价值计量才能提供最相关的信息。

二、金融危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就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使人们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后果进行重新审视。

第12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经济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116-02

一、虚拟经济概述

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具体来说,主要指金融系统和房地产业。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出来,其发展受实体经济生产能力的约束,其利润受实体经济利润率的制约。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虚拟经济的正效应主要体现为在信用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有效地实现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速了资本周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负效应则体现为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由实际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实际利率决定的,所以经常与实际资本的价值相背离,并越来越呈现出超前发展的趋势。当虚拟经济的发展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时,由于其利润来源得不到有效支撑,将很难维持。当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时,往往因巨大的流动性损失而严重影响实际生产活动的进行。同时,当虚拟经济发展过度时会吸引生产资本的流入,挤占实体经济的发展资金。

虚拟经济与金融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适度规模的虚拟经济促进金融稳定与发展。从微观角度看,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供大量个性化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拓宽了其服务领域。与此同时,虚拟经济通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高金融企业的支付清算能力,节约大量流通费用,并使金融企业的信用创造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其规模报酬和盈利能力。从宏观角度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提高各国市场间信息传递和价格反应的能力,提高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满足虚拟经济国际化的需求。同时虚拟经济创造了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各类投资者不仅能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还能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时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强抵御非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又将影响金融稳定。首先,虚拟经济的剧烈变动会通过价格、预期等在虚拟经济体内迅速传播,放大波动效应。一种证券价格、一个部门或一个市场价格的波动都会导致其他证券、部门、市场的波动。其次,虚拟经济的急剧变动会通过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的波动迅速传播到实体经济,进而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都是由虚拟经济的恶化引发的实体经济的运行紊乱。再次,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使经济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性。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极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再反作用于机构,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直至经济危机。最后,虚拟经济的崩溃导致全球经济体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并极易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二、虚拟经济的发展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进入了以浮动汇率制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各国纷纷放松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管制,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众多金融衍生产品只需交纳一小部分保证金即可交易,杠杆率极高,买空卖空交易盛行,极大地加剧了金融风险。虚拟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因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资本账户交易的增多而迅速增加,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整个经济呈现出一种“倒三角”的特点,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总体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大致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全球金融资产急剧膨胀。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全球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金融资产迅速增加。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报告行的资产规模从1990年的7.69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8万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银行资产的增长率远远大于GDP的增长率。股票市场方面,1999年全球股票市场市值曾经一度超过全球GDP总额,之后因高科技泡沫破裂而大幅缩水。2003年全球经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股票市场再度膨胀,2006年全球股票市场市值规模达到50.6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债券市场亦发展迅速。1991年债券总市值为16万亿美元,2005年达到了58.95万亿,15年的时间市场容量增加了2倍多,年增长率约为7.5%①。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迅猛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以成交量计算),世界各国交易所2002年上市交易的期货期权达到693.5万亿美元,其中利率衍生品交易量高达626.7万亿美元,股票指数类衍生品达63.9万亿美元,货币衍生品达2.9万亿美元。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为630万亿美元,为同年全球GDP总量的11.81倍。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的名义价值增加到766万亿美元。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极度频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虚拟资产的国际间流动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从传统的贸易和实际投资为主转为以虚拟资产为载体的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例如,外汇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外汇交易是为了获取货币流通转换中的价值增值和收益。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2007年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约2万亿美元,98.5%的交易纯粹以资金流通、盈利和风险规避为目的。巨额的外汇交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大部分是单一的纯粹的虚拟经济的价值运动。

三、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虚拟经济的内在特征与运动规律决定了泡沫的不断形成和演化,过度膨胀最终会导致泡沫破裂,进而引起消费、投资和信贷全面萎缩,对金融市场运行造成严重冲击,从而引起虚拟经济的自身危机,典型表现为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的视角看,金融危机的成因包括:

第一,金融市场过度开放。金融市场的过度开放,导致虚拟经济的膨胀,若金融体系不健全或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引发金融泡沫继而导致金融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但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在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充分,夸大了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第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脆弱性是金融体系的固有属性,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体系脆弱性就越显著,金融风险就越大。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性决定了其蕴含的高风险和运行的不稳健。美国的次贷危机充分证明了虚拟经济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联动性。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引发了信贷市场的信用危机,然后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动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市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实体经济的运行也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与一般金融资产相比,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比率较高、交易成本较低两个显著特点。所以衍生产品同样具有比一般金融资产更高的风险。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次级贷款形成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Mortgage Based Securities)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Asset Based Commercial Paper) 和债务抵押权益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按照资产池结构不同可以分为贷款抵押权益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和债券抵押权益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 。同时在大量CDO产品的基础上,设计出了“CDO的CDO”、“CDO 的立方”、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杠杆率和极其紧密的联系。一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到其他的资产价格。

第四,政府监管的放松和经济政策的失误。政府宏观经济的失误对虚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大原因是政府自由主义思想泛滥、监管放松导致。美联储在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 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25次降息,长时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贷需求和房价上涨。此后,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造成房贷借款人还贷压力增大,结果是某些客户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利息。

参考文献:

[1] 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88-222.

[2]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3).

[3] 肖辉.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与蔓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