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时间:2023-07-28 17:3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第1篇

一、中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编排体例上的差异 二、中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具体内容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方面。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概括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日本的教学大纲作了这样的规定:“培养对国语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适当的表现能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感觉,同时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两国都把培养正确地理解语言、表现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首要目标。不同的是我国强调“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日本不把思想、道德教育列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任务,而强调“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通过对国语的尊重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对这一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去认识,对国语进一步关心。当然这种态度的培养,是与国语教育、培养一定的表现力、理解力和充实、丰富学生的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方面。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听说方面,主要从听说内容、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上提出要求。如“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听话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再如“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别人说的一件事,能转述内容”,“听别人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能边听边想象”,等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日本的教学大纲主要从“正确地听”和“主体地听”两方面来要求。如“正确地听”,体现在听话的姿势和态度上。一年级,“听话时看着说话的对方。”二年级,“听对方把话说完。”三年级,“没听明白的地方反问或复听。”四年级,“一边听一边记下话的要点和中心点。”五年级,“注意细节。”六年级,“考虑话的内容中事实部分和想象部分之间的关系。”再如“主体地听”:一年级,“话的内容大体能听懂。”二年级,“考虑对方说话的顺序。”三年级,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着总结归纳。”四年级,“抓住话的中心点,总结自己听后的感想。”五年级,“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讲出自己的评价。”六年级,“将话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观点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主体地听”,在听话的程度、方式方法上不仅作了具体要求,而且逐步与“自我”联系起来。使听话这一“客体”行为很强的活动逐步变成一种能动的“主体”行为。在说话训练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要求上同听的表述形式大体一致。比如“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当众说话,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等等。日本在说话训练方面分两部分,即“有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地去说”与“正确的说话方法”。如“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一年级,“被询问的事能回答,并主动寻找话题来说。”二年级,“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来继续话题。”三年级,“听取对方话的内容,深入话题来说。”四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考虑说话内容的主次来说。”五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并考虑具体情况来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考虑时间和说话的顺序,有计划地去说。”很明显,强调带有明确目的和注意听说对象,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场合、不同目的,选择不同话题,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意思,是日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听说训练要求。也是日本听说训练的重要特点。在“正确的说话方法”方面,日本的教学大纲将听说读写的有关内容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如一年级,“经历过的事,考虑顺序来说。”二年级,“理清事情的条理后再说。”三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要点,考虑一定的段落、层次来说。”四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中心,有主次地去说。”五年级,“有明确的意图和确切的根据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和意图,恰当地说。”另外,在说的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从一年级开始讲普通话,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日本,只是从四年级开始,提出“理解共通语和方言的区别,在必要的时候能用共通语来说话。”

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中日两国的教学大纲都比较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的基本功训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强调阅读中要注意“感想、意见”和“有目的地去读”。如三年级要求“读后小结感想,并考虑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去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不要落掉了去读。”四年级,“注意读后个人的不同感受。”“对应不同的读的目的,归纳重要的地方,注意必要的细节。”五年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感受。为了收集必要的知识和情报去读文章。”六年级,“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应不同的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书来读,并下工夫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突出读书和自身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密切联系。在另一方面,日本还比较重视阅读态度的培养。比如,一年级就要求“培养愉快地去阅读浅显读物的态度。”二年级,“提高对浅显读物的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三年级,“培养阅读各种各样读物的读书态度。”四年级,“扩大读书范围。”五年级,“通过读书,加深思考。”六年级,“培养选择适当的读物来阅读的习惯。”显示了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视。在读写结合上,日本强调“依照文章的表达思路来读”,“区分事实和想象(感想、意见)来读”,“想象、鉴赏”以及“读后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发表看法”等等。

第2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引言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大多是枯燥和乏味,一成不变的讲解式课堂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再加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课堂环节以及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单纯的记忆、背诵学习方式导致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记忆、背诵,而这种方式衍变成为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所进行的死记硬背,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大都是这种方式,在出题考核时开率更多的往往也是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和正确的理解,在学习语文时感到枯燥和乏味。[1]

2.教师的教导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

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选择追求教学速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让一个阅读能力较好一些的学生同学进行范读,然后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进行讲解,再分段的对文章进行剖析,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最后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记忆和背诵,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的最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都要进行更新和改进。[2]

3.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往往都是课堂的主体,整堂课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在被动接收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都会对教师的讲解似懂非懂,听的迷糊,对于整堂课的重点和关键点都无法进行准确的掌握。还有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理解教师讲解真正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很多学生对不懂的地方不敢问,在教师询问学习情况时又不敢说不懂。

二、優化和解决当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问题有效策略

1.尽量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记忆语文知识

在应试教育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环境下,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以应付考试。特别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来讲,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记忆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对小学教育提出减负的口号提出至今依然只停留在表面,许多学生家长主观意识中依然存在学生没有课后作业是不正常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知识确实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比如一些优秀的文章段落和古诗词等,教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强行背诵和记忆。当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记忆和背诵时,教师就应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和背诵知识,让学生通过理解和内化语文知识、文章段落中的词语和语句含义、古诗词内涵大意的基础上再展开语文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一定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大大提升语文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并且也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

2.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好奇心理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教材内容打造较强趣味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语文教学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精心做好课前导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可以让生活浪漫多彩可以带给我们古代战争真实的情感体验,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首边塞诗’,首先通过这样的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接下来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古代战争的真实情境,学生在直接的感官刺激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并会思考和平的美好,更加珍惜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教育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涵,当学生对古诗词每一句的词语和诗句内涵都做到理解和内化后,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很轻松的记忆和背诵下这首诗,从而真正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3.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第3篇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不由得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回首这学期有收获亦有遗憾,现总结如下。就我个人而言,我亦有收获和提高:

一、思想方面

本学期我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充分利用工作时间上课备课,读书,整体上比以前都有所进步。

二、教学方面

这学期,我在教学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每次上课前都充分备好课。以下是语文学科教学总结:

经过多年的学习强化与教学指导,五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华、弃其不足,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将来,那么,为了五年级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大的进步。教师必须要做好教学反思:

第一、继续强化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虽然这学期已经是五年级了,但仍然要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讲究方法,提高质量,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写漂亮。

第二、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究,认真备课,转变以前那种单一教学方式。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以前那种老师想放又不敢放,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前那种因引而不随,启而不发则包办代替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要把握了课文的特点,既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放飞的舞台。

第三、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使儿童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掀起了学习的。让儿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得自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从小激发儿童学习的成就感。

第四、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非常感谢同事们在工作上给予我的帮助。在平时上课时,我做到了,关注中等生,爱护差生。因材施教。并且让一些差生的语文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再完成差生向中等生转化的同时。我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老师要拥有耐心和爱心的重要性。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和爱心,慢慢的教给他知识,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你所期待的样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020年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这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的语文课教学。教学过程中本人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在新课改教材面前仍然是新手,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同时,积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使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并做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语文课的趣味化。语文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三、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

课改十年间,虽然我曾不止一次教学过相同的教材,但实事求是而言,有意识地进行前后的比较却不是太多。

2001年,在课改刚刚起步的春天里,我在南通市第三次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了《田忌赛马》。这也是我第一次登上市级的平台进行公开教学,应该说还是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近日,再次阅读这个熟悉的故事,我并未感到轻车熟路,而是久久难以确定教学的内容、理清教学的思路、选择教学的策略。我很想通过自己的设计与教学来诠释十年课改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但是深感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不过,个人十年的成长中,我的课堂或多或少发生着变化,这变化当然离不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

回顾这两次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对话的声音,发现自己最大的改变在于,越来越多地学会向自己提问,在预设与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求教学的理性支撑。正是这样的发问与寻找,两堂课的教学促使我在某些问题上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试图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提问一: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不同年段应有怎样不同的目标与方式,如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在学校,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丰盈思想的基本阵地,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早已发出,然而,对于我们课堂究竟产生了多少触动却不容乐观。正如2011年一项网络调查所示: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高达74%,而对新课程实施的满意度仅25%。理念难以落实固然有其客观原因的存在,但是,我们必须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在行动中尽最大的努力来尝试,去改进。

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年龄的特点,并据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田忌赛马》是根据《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改写而成,曾先后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语文A版等多种版本的教材,故事情节与叙述语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该教材被安排在三、四、五三个不同的年级。我两次教学均在五年级进行。在第二次备课过程中,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教这些是五年级学生的需要吗?这样教符合五年级学生学习的规律吗?如果我的学生是三年级、四年级,还是这样吗?因此,在学习第二次赛马部分时,在学习的策略上做了较大调整。第一次教学,我选择了用表演的方式,课堂上热闹的场景依稀呈现在眼前。通过表演,课堂生动地再现比赛的过程;表演中,学生对人物的表现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也对“目瞪口呆”等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通过表演中穿插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孙膑的智慧。这种表演是具有价值的。但经过思考,我放弃了这样的设计,因为现在想来,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更适合中年级的学生,而且耗时较长。取而代之的是故事复述,根据简单的动画,结合课文内容,学生进行相应的解说。学生同样兴致盎然,同时语言得到更好的训练与发展。

当然,教与学的统一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也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年段差异上。课堂中,两个主要角色,即教师与学生;两种主要行为,即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十分明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以这样说,课堂因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因此,尊重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在课堂中努力做到“顺学而教”,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这应是我教学过程中永无止境的追求。

提问二:究竟怎样理解语文的“核心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又该怎样落实?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在阐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言文字是依托,学习语言文字自然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并将其称之为“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是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自然应该落实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这一“特有的任务”或“核心任务”。

《田忌赛马》着重叙述了两次比赛,五年级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即比赛的过程、比赛的结果等并不存在难度。那教学的重心应落在哪里呢?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语言的表达。经过反复阅读,我发现文本对两次比赛叙述的方法是不同的:第一次的三场比赛是合在一起,概括地叙述;而对第二次的三场比赛则是逐一介绍,具体地展现。因为第二次比赛正是孙膑智慧的主要体现。而这一特点恰恰是学生在日常表达中所需要掌握的,因此,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就将发现这一表达特点并学会运用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去探索、发现表达方法的不同,并通过方法互换分别进行概括与具体描写的语言表达训练,进而了解课文选择先概括后具体写的原因。而第一次教学更多地将重点落在两场比赛场景的再现上。相比较而言,这一次的教学更加关注的是文本语言表达特点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紧扣语言叙述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停留于理解与感悟的层面。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真正训练的同时,对两种表达方法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进一步深刻地领略到孙膑的智慧。而这恰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在谈及课程标准的修订时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上,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我认为这正是对近年来语文课程“回归”呼声给予的应答,这种“回归”绝不是简单的恢复,更不是一种后退——回到课改之前简单机械的训练,而是一种螺旋上升,是将人文关怀、品格教育、文化濡染、方法领会融入语言文字运用之中。我们必须坚守语文的阵地,牢牢把握语言文字学习这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提问三:小学语文教学要不要深度?深度究竟在哪里?

有这样一种观点:小学语文姓“小”,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所以不需要深度。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首先,儿童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自己的“深度”,比如真挚的情感、创造的思维、丰富的想象等,而这常常被所谓的顽皮与幼稚所遮蔽。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规范性、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承担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任,没有深度的语文教学显然无法担当此重任。再次,儿童生活的真实世界是具有深度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引领与促进学生的成长。以此推断,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应该具有自己的深度,可以表现在语言建构、思维拓展、情感陶冶、文化感悟等不同的方面。

就《田忌赛马》而言,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思维的深度。在第一次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问题:如果当时你也在场,有没有什么其它的好主意?学生也想出了一些方法,比如换上一些好的骑手,买通齐威王的骑手等。第二次教学则重在探寻其他的对阵方法以及比赛结果,并思考孙膑让田忌获胜的必备条件与关键所在。其实,这两次设计都没有局限于书本,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均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两次思维的含金量应该是不一样的。对阵的排列与反败为胜必备条件的探寻跟故事本身扣得更紧,更有利于思维缜密性、条理性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对这一设计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我特别要求学生在这一环节独立思考。事实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在相互的交流中,大家终于摸索出了还有的4种对阵方式(在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不变的前提下)。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找到新的对阵方式后,均要求他们通过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这样,这一设计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又是一次对学生概括表达的巩固训练。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并不局限于此。不同的文本可以有不同的深度追求。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同样应该以学生为基础,必须有“度”的要求,而这个度的标准就应该是“儿童”,即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儿童出发,一切为儿童考虑,为儿童的发展服务;这一深度既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既有现实水平,又指可能水平。我们不妨称之为“儿童深度”。而且,我们应该努力将小学语文的“儿童深度”以生动、自主、清浅的方式呈现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之中。

结语:永远的“我—我”对话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92―0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围绕单元主题编排学习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单元主题的作用,上好单元通读课,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单元通读课是学习的主线

1.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语文园地五》都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主题选编的。

2.单元之间相互关联。四年级上册的八个单元主题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自然奇观”为“世界遗产”做了铺垫,“观察和发现”为“科技创造的奇迹”做了引导。

3.潜在信息非常丰富。各个单元围绕单元主题选编的课文体裁各异,涉及古今中外和各个方面,使学生的阅读面更为开阔,接收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口语交际・习作八》《回顾・拓展八》都是围绕主题“艺术的魅力”选编的。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能够激起了解课本以外知识的强烈愿望。

4.在口头、书面表达方面的指导作用。课文是学生模仿表达的范例。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选编课文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表达时如何选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是“父母的爱”,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的爱。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父母的爱”;《口语交际・习作六》安排了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口语交际和作文;《回顾・拓展六》 中的“交流平台”安排了本单元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三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单元学习的重点;“课外书屋”安排了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的选图。这些都在选材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这样的编排为单元的整体学习提供了教学的可行性;单元通读课把语文教学的重点从“篇”转到“单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单元通读课是学习的钥匙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具体步骤:

(一)谈话导课:爸爸妈妈爱你吗?说一说。

(二)进行单元通读。

1.学习导语。在导语中找出单元主题、单元学习重点,理清本单元的脉络,感知单元主题的思想内涵,单元重点是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

(1)读导语,展示观点,小组讨论归纳,确定单元主题是父母的爱;从导语中勾画出单元学习重点: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2)板书单元主题、单元学习重点。

2.找一找单元内容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具体感受同一主题可用不同的事例、不同的方法表达。

(1)课文。读单元主题,找一找每篇课文中体现了“父母之爱”的词、句、段,再读一读这些词、句、段,加深记忆;说一说每篇课文与“父母之爱”的联系,感知每篇课文围绕单元主题选用了哪些事例进行写作;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口语交际。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做好提示和准备。读口语交际的要求,知道围绕主题“父母的爱”进行口语交流;明确要收集体现“父母的爱”的资料准备在全班交流。

(3)习作六。为作文进行选材角度和写作方法做准备。读提示语,自己说一说写作主题;根据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想一想写作内容。

(4)回顾拓展六。“交流平台”的三个句子,强调了单元学习重点,自己再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加以学习体会。

“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和“课外书屋”漫画集《父与子》的选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现了单元主题,让学生明白父母之爱的丰富内涵。

3.质疑问难。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梳理出学习的重难点,在课文具体学习中加以解决。

(1)有什么问题是自己解决的?

(2)有什么问题是自己没有解决的?

(3)交流收获,提出疑惑,并互动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梳理记录,留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决。

4.制订学习计划。通过制订计划,培养学生自学、合作的能力。

(1)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要做的事。

第6篇

一、紧扣《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体现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设及活动努力的方向。所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上述课程目标细化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以生动感人的笔墨,描写了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载人飞行的经过和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三个场面的描写极其生动,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能使孩子在学习中对航天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所以,笔者把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神舟五号”发射时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学会场面描写的手法;通过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为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而无比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把握教材特点,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

与传统的语文教材相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越来越呈现出很强的生活气息和实践特点。生活的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生成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但是语文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应是这一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我们应在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使书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达成目标。

《说勤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通过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实现理想,才能在将来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这篇课文的选材很好,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身边的同学勤奋学习的故事吗?”由于笔者的提问紧贴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所以他们都感觉有话可讲,纷纷举手发言。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课文,而且对勤奋学习的同学是一种表扬,对不够勤奋的同学则是一种触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沟通课堂内外,课外拓展体现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了。为了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具体、更全面的知识,更为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布鲁纳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沟通,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更要让学生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消化、吸收课堂知识,获得实践能力,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孩子的心田,真正促进其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课外活动,努力实现课外拓展的生活化。

《走,我们去植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两首诗的教学目标都是引导学生了解植树的重要性,教育他们从小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走,我们去植树》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或者田野里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年后,在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后,我们可再次组织学生到现场,让他们看看自己上一年植下的小树,体会植树前后这里的显著变化,从而强化他们的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美化家乡、绿化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创新与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从教学策略、教育理念、教学计划等方面尝试创新和改革。以下是笔者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浅谈的几点实践经验与体会,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团队精神并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此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语文知识,为此,他们需要经过合作谈论、阅读、实验、等实践过程,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具有这种自觉的、主动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更好的响应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如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多多运用“合作探究”这种创新式教学模式,以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实现教学上的创新。具体来讲,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结合为3-4人的学习小组,并让其讨论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这一问题,在其理解的前提下合作完成一副“西林壁意境图”,完成之后要求每个小组轮流结合诗句讲述本组的画作。通过开展这种在“合作探究”的模式中穿插绘画以理解语文诗意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改变传统学习思想,科学质疑教材

质疑,这一学习思想在实践中很重要,因为不论是语文教材还是其他书籍都是人根据生活经验和理论实践创作出来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对书籍上的知识和观点采取科学性、批判性的接受,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学习观点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质疑的重要性。但是,质疑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或实践依据作为基础,不能乱质疑,否则就让大家见笑了。这质疑的基础还需要教师教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素材,以启发、鼓励和诱导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以便日后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时,有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思考,小孩子被埋在地底下38个小时存活的几率有多大?并且凭借父亲一人之力实现这一营救目标是否符合现实?从而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并能从思考中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善思、多思,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吸取语文教材中的精髓部分,摒弃文章中的不合理成分,实现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以上是质疑中的“揭示矛盾法”,此法在质疑时使用较为广泛,除此之外还有“查找原因法”、“比较优劣法”和“区分差异法”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质疑时灵活运用。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学意识

自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区别的学习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成果上也能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点也正好契合了新课改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要求。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为“一言堂”,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让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教学,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若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很好的实践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合理、科学的安排预习任务,明确学生的预习目标,让小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温故知新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有效实现自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小学生也要以预习要求或者自学问题作为基础,带着问题运用学生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策略感知教材、精读教材。在预习的时间上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准备,“慢工出细活”这一道理众所周知。如此,方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可以布置如下教学任务:1.搜集相关圆明园被毁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展示。2.结合其他历史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的背景、经过以及重大意义。3.标出本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开展如此自习任务,让小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又能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对小学生的家国思想起到了积极的启发意义,换句话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通过让学生自习,自己也能空余出一些时间来进行下一段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从而丰富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开展“合作、质疑、自学”的小学语文创新式教学模式,如此,方能丰富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时代教育,2013,(12).

[2]夏霰芳.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第8篇

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生字后,可以让他认识班里同学的名字,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广告牌,商品名,商店名,家庭中的物品名称等,从而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因为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兴头十足。中高年级,可以指导他们看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电视节目,例如“五年级插班生”、“天天向上”、“开心辞典”等,使学生在快乐中,既增长知识,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如在教《七律·》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教完《小兵张嘎夺枪记》一课后,指导学生收看电视剧《小兵张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作业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语文能力存在着差异,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定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在教学中,我把作业设计为“超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抄写生字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我要抄几遍,就能把生字掌握,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生字也掌握得更牢固。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平时做练习或测试中的错题写在错题集,及时纠正错误,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完《小草之歌》这首诗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一首小诗,说几句话来表达对小草的赞美之情。是学生能够根据个体的差异,做不同的选择。

三、以读为本,增加阅读量

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日积月累地形成。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语文书,而是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让学生跳出课本,到语文知识的大海中去遨游,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汲取知识的营养。

(一)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籍、文章

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在教学课本内容时,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争吵》一课,指导学生阅读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学习《武松打虎》一课,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学习《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一课,引导学生读一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感受名著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又学习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来读,体会不同的作者笔下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象。学习古诗《赠汪伦》,让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篇进行诵读,感受古人那浓浓的离别之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摘录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让学生,人准备一本“采蜜集”,在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后,让他们摘抄其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在“采蜜集”,并设置一个目录,这样日积月累地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第9篇

一、认识与思考

1.新课改对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领略到灿烂的古代文明,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和民族精髓,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五年级以上学生的诗歌阅读也有明确的评价要求:要求五年级学生“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入六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诗歌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果说五年级前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更多只是感性的认识与积累,那么六年级则要求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文的熏陶。在七~九年级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唐诗的魅力与学生素养的提升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古诗文功不可没,它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而唐诗作为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文化品格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品格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等人文特质,在青少年的性情滋养、灵魂陶冶,乃至民族精神重铸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因此,诗歌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一直都占据着一个相对重要的战略地位。

顾之川先生在《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中呼吁加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应大力提倡和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文名篇。培养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基于以上的认识,发掘唐诗中蕴涵的真、善、美特质,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是一条重要的教育途径。

二、实践与探索

课外唐诗鉴赏不同于我们平时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没有现成的课程目标,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为了开始这一课程,笔者查阅了不少古典诗词教学资料,大多数是参照课内阅读的方式组合学习材料,以诗歌的体裁或诗人为序编辑整理,而且以高中的选修课开设为主。

这一课程的目标就是要使初一的孩子由对唐诗粗浅的兴趣逐渐深入其内核,了解其文化底蕴,学习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欣赏其自然风光的美、社会人情的美、语言音韵的美、结构建筑的美以及其他艺术手段的美,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笔者从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1.关注中小学教学的连接

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中选录了53首古代诗词,其中唐诗25首,可见唐诗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唐诗重要性的认识,激活学生对唐诗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学习唐诗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和小结,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为初中的唐诗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唐诗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教师选择学习材料时可以时令节气为序组合,如开学初以中秋节为依据挑选写中秋生活的唐诗。关于中秋节的唐诗很多,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李白的《关山月》、李商隐的《嫦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其中李商隐的《嫦娥》是小学三年级学过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谈对此诗的认识,再引导学生鉴赏,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过中秋节的感受,体会唐代诗人的中秋感怀,拉近唐诗与学生的距离。当然对这些材料的处理要详略得当,重点在鉴赏和整体感悟。

教师应尽量使课程形式丰富多样,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课堂学习之外,有朗诵活动,有融诗、书、画、文为一体的手抄报制作与展示,还有诗作短剧改编及表演。定期开展的诗歌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诗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锻炼了学生听、说等语文综合能力,对正确语感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困惑与展望

1.来自社会的困惑

当今浮躁的社会心态,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家庭生活中读书习惯的缺失、传统文化的日益迷失等社会现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唐诗这一与经济生活十分遥远的文化,更被人束之高阁。

2.来自学生的困惑

由于古典诗歌语言有“寓万里于尺幅”的高度概括性,“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的表达方式,加上古今表达差异等方面带来的原因,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语言的迷宫,难以了解诗的真实意思,学生对这种“诗家语”颇感陌生,很难真正对诗歌阅读产生兴趣。且唐诗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距较远,语言的隔膜、时代的疏离感让学生对唐诗缺少天然的兴趣,这给我们的唐诗课外鉴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外,当今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重,高中升学的激烈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鉴赏唐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来自教师的困惑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没有完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更关注中考和高考成绩。这是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和社会分工严重分化的必然结果,不仅我国如此,东亚、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此特点。

教育的功利思想如此突出,必然在教师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理应是社会读书的引领者,但是只要初略地看看我们的周边,就会发现不少教师除了看看教科书、教辅材料,上网浏览一下教案、下载一些教学课件,完成继续教育课程,很少系统地有计划地读书。所以,教育的功利反映在教师身上,会极大地影响唐诗阅读。要引领七年级学生来进行课外唐诗的鉴赏,自然难度不小。

第10篇

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就是作文。一提到作文教学,许多教师都无可奈何地说:“我非常耐心地指导了,但是学生就是出不了佳作。”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脑海中没有优美的词句,归根究底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脑海中没有写作的基本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带着孩子走进书籍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是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基于功利性的心态,考试考到的内容,就让学生阅读,而考不到的就不让学生阅读。还有的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总归是课外的,效果不好控制,所以也就随便学生阅读了。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六”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让课外阅读反哺学生的作文。

师:同学们,在“快乐阅读节”中,我们一起读了介绍革命前辈、英雄模范的书。大家都读了谁的事迹呢?(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孔繁森……)

师:这些书的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大家都非常崇拜这些人?这些人都做了哪些事让人崇拜呢?

一连串的问题让许多学生都低头不出声,我也看出他们读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

师:我们先就本单元中的《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生: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过草地时没有吃的了,许多因为饥饿都晕倒了,在这种情况下,想把他的大黑骡子杀了给士兵吃。

师: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想尽办法来描写过草地时的困难,对渲染环境、烘托故事情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生答略。

师:我们在阅读课外书时,要品味作者的这些描写片断,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讲述自己读过的故事)

师:作为五年级学生,我们不光要了解故事情节,还要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理解故事的思想。好比《和他的大黑骡子》,我们通过学习可以感受到爱大黑骡子,但是更爱战士的情感,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战士们对的爱戴。那么,在这次阅读活动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这三个要素不是孤立的,环境和情节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做到这一点。下面,根据课外阅读的内容,完成本次习作,写你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

课外阅读是基于教材的学习,是学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阅读技能,运用到课外的读书生活中的过程。它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这一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教师事先利用“快乐阅读节”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习作相关的书籍。如果不先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在完成这一次习作时就会感到写不下去。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课文来指导,让学生明白写人时要有事件来支撑,要写出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写作内容要为烘托人物形象服务。因此,通过作文教学,用课外阅读反哺作文教学,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启发。

首先是“读什么”——阅读内容要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契合。我们要结合习作内容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课外书目,要把契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品书推荐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欲望,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这一次课外阅读活动,我就是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推荐一些介绍人物的书籍让学生阅读。在解决学生读什么的同时,我们教师要先阅读,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人。阅读时,我们要了解推荐书目的内容与思想,这样在交流时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从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

其次是“怎么读”——阅读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谋篇布局。就像案例中那样,学生读完之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解决让学生怎么读的情况下让学生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是起不到促进作用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向学生介绍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把握哪几个要素,作者的用词用句怎么样等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围绕这几个要素阅读了。在写作时,学生也就可以围绕这几个要素来写自己崇拜的人了。学生有了写作结构,就可以顺利完成习作任务,佳作也会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11篇

一、活动主题

通过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理论学习―确定研究专题--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评课等活动过程,展现学习型科组建设的过程,促进语文科组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而提炼出基于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科组建设的基本途径。

二、方案设计与要求

本方案设计以语文科组开展的一次完整的教研活动为重点,探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情况

本学年学校语文科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低中高年级学习重点,确定了各年段研究专题,期望通过两到三年的研究,低中高年级形成相对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成果。

1. 自学理论。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我们制订了现代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完成“四个转变”(即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使每个教师有目标,树立起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开学初,学校主管教学的行政就以区教育发展中心下发的小语科教学反馈为重点,并组合我校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向语文科各位教师推荐了三篇自学文章,让老师们在课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自学、思考,并在分年级教研时,与同级组老师分享自学的收获。

2. 确定研究小课题。结合自学的文章以及我校各年段研究的重点,确定了各年级分别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小课题,并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探索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的热点问题。低年段(一、二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爱读书会写字。中年段(三、四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课内外有效阅读。高年段(五、六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读写有效结合。

3. 集体备课。语文科组教师以年级为单位,结合本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课文,实施本年级的研究课题。大家通过多次的集体备课,讨论,形成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方案。一年级课例:《乌鸦喝水》《四个太阳》。二年级课例:《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课例:《可贵的沉默》《太阳》《妈妈的账单》。四年级课例:《触摸春天》《乡下人家》《鱼游到了纸上》。五年级课例:《冬阳 童年 骆驼队》《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六年级课例:《一夜的工作》《灯光》。

4. 上组内研讨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实施,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方法策略是否合适。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听课,在课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达成课前目标设置。

5. 组内评课、交流。各年级组的老师上完课后,依据第一次教学的实施情况,互相交流、评课,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两次备课。第二次教学设计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再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通过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提升。

第12篇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素养和言语表达形式,对规范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言语材料、言语技能和言语能力的关键,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实现读写互相促进的整体功能。

一、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表达形式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言语形式”即是文章的表达形式。语文教师必须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言语形式”。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有突出鲜明的对比描写,有应用巧妙的标点符号,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烘托人品的环境描绘,有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有结构严谨的前后照应,有揭开悬念的课文结尾……可以教给学生的表达形式很多,如何确定最具有训练价值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为所用呢?笔者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考虑的:第一,依据课标对第三年段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形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第二,根据单元导读中 “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要求。第三,结合文本的文体、表达特色等,合理筛选,关注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范式。第四,依据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要求:讲(写)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第五,根据学情,五年级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对对比描写,在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学习中有所感知,在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对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品质也不陌生。综合以上因素,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一是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言行描写的品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把“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作为读写迁移的训练点,借助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二、理解表达形式,掌握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在阅读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之间徜徉几个来回,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是“怎么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个内容?从而真切地感悟、掌握文本的表达方法。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第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是文本的一大特色。教学时,一位教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读写结合,步步推进,让学生深刻感悟、掌握这种表达方法。首先,学生自读感悟,体会圆明园的“举世闻名”。 接着,师生合作读(教师读“有”的语句,学生读“也有”的语句),引领学生体会殿堂的“恢宏大气”,亭台楼阁的“小巧精致”,“买卖街”的“热闹非凡”,山乡村野的“优雅宁静”等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述:“一个大气,一个小巧,一个表现热闹,一个表现宁静……”学生就形象地感知了“对比”的表达方式。接着,又通过“男女学生分角色读,同桌合作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圆明园的景物不仅有“仿照”的,还有“创造”的;不仅有“民族”的,还有“西洋”的……最后,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动物、人物、景物,学生的练笔精彩纷呈。

三、借助表达形式,进行言语训练

文本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表达过程中,作者常常留置情感蓄积点。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挖掘这些情感蓄积点,借助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徜徉文本,在揣摩、品析、感悟、联想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深刻体会独特的表达形式,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灵动、有效的言语训练,在训练中体验、感悟、创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三个儿子》时,就以“一个……一个……另一个……”这一表达形式为抓手,进行言语表达训练。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用这个句式简洁地说一说三个孩子的特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句式说一说老爷爷眼中的这三个儿子,从而理解老爷爷看到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就是这个孝顺、勤劳、懂事的好儿子。然后,教师播放活动课的视频,要求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活动情况。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这个表达形式写下所见所闻。教学中,教师准确地捕捉典型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这种表达形式,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相生。

四、运用表达形式,发展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新课标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写作技能”和比较扎实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努力开凿“读写结合”的通道:在阅读教学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夯实言语表达基本功;在习作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技能,练习表达,提升言语表达能力。《父母的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题目。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审题:这次习作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写?学生从题目要求中总结出三个方面的习作内容:一是与父母之间的“曾经的不理解”,二是给父母“提出合理建议”,三是跟父母“说说心里话儿”。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通过对环境,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执着的伟大父亲的形象。《慈母情深》一文采用倒叙的方法,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贫穷年代的母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父母对儿子的不同评价,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父母的爱。《学会看病》一文既按事情发展顺序,又以母亲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写儿子感冒了,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通过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同时,教师还让学生探讨其他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一种表达方法,拟习作提纲,并标出各部分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最后学生动笔行文。这样,学生不但不必为“怎样写”而苦恼,而且能“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甚至是有创意地表达。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