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彭先玉(1963.10-),男,黑龙江哈尔滨。副教授,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孙家兴(1984.11-),籍贯:黑龙江,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教学质量反馈为主要研究根据,对以主要实现岗位实践技能、综合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实践方法为研究内容,拟得出适合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实践方法,为高职院校培养与实践生产相接轨的高素质学生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学实践,岗位需求,就业
1.前言
市场经济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下,物流行业已从过去单一的运输、分配、仓储等功能发展到如今的信息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综合物流服务行业,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物流行业的繁荣发展相比,物流行业的人才却寥寥无几,成为全国的紧缺人才之一。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训教育机构,承载着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高级实践技能型岗位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物流行业人才紧缺而每年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物流相关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如何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及时的与岗位实践内容相接,顺利的走入社会实践成为现今许多高职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由于交通物流管理行业是人才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技能两个方面,实际中物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求拥有一批具备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就业率是每一个高校与教育机构最为重视的一个指标,在某一方面说明了该校人才培养的成功,也是新一届学生招生顺利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就业率仅仅是体现了学生毕业后工作签到的比率,但不能体现学生就业后的就业单位与就业质量与否,因此,在此对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相关调研,以寻找改善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2.1就业单位与领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以物流本学科专业方向为主,就业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占总体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其他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单位的就业人数不及民营企业的二分之一,最后剩下小部分的毕业生留在了事业单位或者其他非盈利组织机构。调查表明,在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主要留在了各类民营企业。
在毕业生就业单位与领域的调查结果表明,其工作领域与专业对口程度较高,高校较为良好的完成了学生的职业教学培养目的。
2.2工作时间与质量
毕业生的工作时间与质量代表了一种就业的综合满意度,包括了就业的薪资水平、单位与自身发展前景、福利待遇以及工作的时间等等,与专业对口程度不同,工作质量是对毕业就就业水平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调查。
工作时间的高低代表了就业单位的工作强度,经调查显示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毕业生工作时间都超过了40小时每周,而薪资水平的高低代表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受到了单位企业的认可,能够高效的转化为企业实际的生产力,反映了就业质量的其中一个方面,但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的月薪仅仅保留在2000到3000之间,工作时间的长度与工作薪资水平没有成正比,劳动强度较大。职业的发展前景主要代表了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前途与空间,大多数毕业生看中企业的发展前景却忽视自己的发展,自己的工作满意度通过工作强度与工作前景来说,大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偏低。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措施
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与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不相接的问题,而且其实践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以及就业观念就落到了教学实践环节中来。
3.1教学实践环节存在问题
(1)通过对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后对在校教学环节质量的调查回访,大部分毕业生对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环节满意度较高,能够对在校生进行良好的专业基础的教学与理论方向的深化,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大部分毕业生都表示教学效果不甚良好,在学校学习到的相关管理方法与理念在实践检验中符合程度不高,甚至毫无用处,没有实际价值。
(2)通过对以就业毕业生的调研研究表明,他们对自身的基本能力素养包括职业技能与公司认可程度基本持有良好态度,但通过以上的数据调查表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较弱,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亦不是很强,导致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在学校所学技能仅仅能够应对岗位基本能力需求,保住一个饭碗而已,但对后续的发展与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乃至升职等都不容乐观。
3.2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针对教学实践环节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缺陷问题,高职院校应合理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机的调整,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带来教学课时的浪费。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的实践环节中,教师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运用当今行业真是有效的操作方法与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行认同并深入了解。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不仅要求教学内容的创新还要包括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的创新,高职院校宜让学生去到真正的物流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让企业里的师傅对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检测,综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
(2)针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一般的情况,学校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满足在校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在校生综合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学环节多安排小组或团队任务,培养学生团队面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而综合的提高学生质量,并且要求老师坚决提高自身教学效率,严禁“放养式”的教学实践方式,努力针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实践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决。
4.结论
综上所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虽然能够得到与专业对口的相关物流管理类工作,但就业的满意度与质量普遍偏低,带来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忽视意外,更应反思现今高职院校相关教学实践环节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反思。对就业情况问题的在校教学实践培养与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完善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真正的让学生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作者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课题名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20269
参考文献:
[1]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就业;分析;对策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地方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XJK014QGD013)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可雇佣性视角下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协同研究”(课题编号:2014ZZ11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 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XJK014AJC006)。
自从2003年首度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以来,开办该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全国本科层面有70余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招生规模逐渐加大,同时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讨正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对于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院校更多的是从本校的传统和特点出发,根据相关专业的办学情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注重营销,长沙理工大学强调诊断、检测,同济大学则侧重贸易等等。尽管各院校的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各有所特点,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承接原专业目录中的“汽车运用工程”,延续办学,并增加相关内容力求完善;二是抛开交通运输专业和汽车运用工程专业,设置汽车营销、汽车金融类内容成为“新”专业[1]。
一、样本基本情况
(一)统计点选择。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设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湖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下属的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在原长沙交通学院汽车与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融合原长沙电力学院机械教研室、湖南省轻工业专科学校机电系等办学力量而成。学院机械和汽车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学院现有5个专业,其中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该专业2011届至2013届毕业生共有273人。因此该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研究结果对于我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信息统计。笔者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对长沙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2011届至2013届选择就业并当年已就业的224名毕业生进行统计,针对该专业毕业生进入不同的行业、企业等进行分析。
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统计分析
(一)就业行业分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汽车运用工程、营销工程概念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电气与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保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 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汽车技术服务、营销服务风汽车服务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就业方向,统计显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集中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保险企业(车辆定损方向)及汽车贸易、物流企业等。其中,由统计得出,三年中就业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52.68%,就业于保险行业的毕业生占22.77%,就业于汽车贸易、物流、机械等其他行业的毕业生占24.55%。由图1分析显示,就业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就业于保险企业的人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业于汽车贸易、物流、机械等其他行业的人数有所波动,但波动范围不大,基本维持在17.65% ~
26.03%之间。
(二)就业地域分析。就业区域的选择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初次就业的地域会影响大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就业区域的选择主要与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籍贯等相关。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对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三年的数据显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地域广泛,三年应届毕业生就业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份,集中于湖南、江西、河南、广东、广西及安徽等省份,其中,又以湖南、广东、江西三个省份为主。就业于湖南的毕业生占三年总毕业生的
24.89%,就业于广东的毕业生占17.19%,就业于江西的毕业生占12.22%。统计显示,就业于广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于11年及12年,13年相比较少,而就业于江西的毕业生主要集中于12年,11年及13年相对较少,较为稳定的为湖南本省,不但总的就业人数趋于稳定,而且每年就业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
(三)就业性别分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科类专业,与其他工科类专业一样,存在男生远多于女生的状况。许多公司对于性别有要求,因此,对该专业的男生和女生的就业信息分别进行统计十分有必要。统计显示,近三年,就业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53.93%,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39.39%;就业于保险企业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24.61%,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12.12%;就业于汽车贸易、物流、机械等其他行业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21.46%,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48.49%。统计显示,2011年女生就业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人数最多,为5人,占到当年毕业女生的50%,而12年和13年,女生就业于汽车贸易、物流、机械等其他行业的人数增多,所占比例增大,12年达60%,13年达
50%。近三年中就业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男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11年为20人,占当年男毕业生的31.75%,13年为38人,占当年男毕业生的65.52%;就业于保险行业的男生,11年的比例为41.27%,12年的比例为20%,13年的比例为12.07%。
三、影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及工作性质。近三年,选择就业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52.68%,远高于选择就业于保险行业及汽车贸易、物流、机械等其他行业的人数。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在本科学习了四年汽车服务工程后,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与汽车相关的工作,即使就业于保险行业,大多数人都从事汽车定损等相关工作,只有极少部分毕业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就业于机械等与汽车无关的行业。第二,学校对于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影响。长沙理工大学该专业侧重于汽车诊断、检测及整体构造,与本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因此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第三,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福利较好,工作较稳定。据了解,就业于保险行业车辆定损方向的毕业生需要24小时待命,工作时间不固定,而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基本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作较稳定[2]。
(二)就业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毕业生生源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吸引毕业生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部地区借助国家的政策性倾斜和沿海的地域优势,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经济的扩张必然增加对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而中部地区依托东部地区的发展,近几年发展迅速,城市发展与东部地区接轨,而生活成本低于东部地区,正受到更多的毕业生的青睐。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是近年来毕业生主要流向东、中部地区的重要客观因素。
在统计中,我们发现,近三年,选择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占35.22%,其中,湖南省占18.10%,占到选择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的51.39%,这当然与学校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作为一所湖南省高校,本省招生人数占到专业总招生人数的39.08%。而选择回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多为回生源地就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意向城市时,有部分同学考虑到一些现实原因,比如老家的人际关系可能在找工作上起到一定作用而不愿忍受大城市的激烈竞争和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毕业生毕业时必须为未来打算,结婚、买房、生活成本等不少现实问题往往影响着部分同学的选择,因此迫于家庭的压力他们会选择回老家就业。
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专业建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讨正处于初级阶段,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尚无案列及规律可循。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加快学科发展,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是该专业大学生培养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大汽车类实验室的建设,切实把该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落到实处。而毕业生也应该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在大学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增加个人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改进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在该专业大学生当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个性、特长、潜质及个人职业发展的相关性因素,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大学生入学之后组织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利用学校的资源邀请就业主管部门介绍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邀请用人单位负责人介绍单位需求和人才要求;邀请知名校友返校作报告,激励学生的成才意识。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预期,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研究生发挥所学专长自主创业,既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三)建立多渠道的实习就业基地,深化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学校及学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批比较固定的该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首先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加合企业,申请加入企业之后,校企专门将所有报名学生集合开展职前教育,主要对即将要从事的行业和企业进行重点介绍,同时展现在这一行业比较出色的学长成长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心。而后,企业提供实习平台,使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发现自身应强化的方向,同时,可为企业观察人才的机会,提前确定合适人选。
参考文献:
[1] 江帆,王春.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汽车服务工程类课程整合[J]. 广西教育. 2009(33)
交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本科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微观经济学、系统工程、航海概论、物流基础、国际贸易、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交通工程学、运筹学、经贸地理、班轮运输实务与法律、租船运输业务、海商法、航运行政管理与法规、运输经济学、港口经济学、航运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运输业务、外贸运输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及风险管理、国际航运政策、国际集装箱运输、水运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港口装卸工艺、港口管理、港口规划、航运管理、国际多式联运等。
高职(专科)主要课程: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与交通秩序、现代交通智能管理、交通事故查处、车辆与驾驶员管理、汽车原理与构造、交通控制与交通工程、车辆保险基础知识、道路施工安全知识、基层公安机关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交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交通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毕业生主要从事综合分析和解决道遣路交通管理问题以及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所在的学科具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可以继续在本专业继续深造。
交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厅/局、省、市港航管理局、海事管理机构)、航运企业、港口、大货主企业的运输部、物流企业、船舶和货运公司、金融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涉外运输服务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房地产;
3、新能源;
4、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5、互联网/电子商务;
6、交通/运输/物流;
7、计算机软件;
8、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司机、行政司机、商务司机等工作,大致如下:
1、司机;
2、行政司机;
3、商务司机;
4、驾驶员;
5、总经理司机;
6、专职司机;
7、货运司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进步,但是本科院校高效人才的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整体的需求,因此,本科高校开始逐渐提高对了管理类学科的重视,并致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物流工程专业型人才。在进行传授学生较为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多提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进行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物流专业课程安排混乱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的专业性设计知识较多,大多数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进而使得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是专业性知识以及针对性知识课程较少。就现阶段市场需求的角度而言,物流运输领域以及国际货运事业单位针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领域对物流专业知识的不同需求,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大批量的课程,但是学校一味盲目的设置课程,缺少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设计以及理解,使得其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生不能对物流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二)物流知识理论与专业不相适应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在物流行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实际设置合课程安排相适应,教师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物流理论与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正确指导下逐渐培养自身较为专业化的实践能力。
但是,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实践课程严重缺失的现象。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的物流工程专业使得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脱节,同时对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了严重阻碍。造成物流专业理论与物理实践脱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的物流实践教学经验不够、针对理论实践经验缺少合理性的认识,实践学习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创设不够合理,本科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针对物流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等教学现状都对实践课程的正常授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实践课程的实践性较弱。一般来说,一旦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无关紧要,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也很难与竞争较为激烈的物流行业相适应。
二、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制定以就业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得物流专业的特色有多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物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将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实际定位,进而逐渐将人才的培养价值有体现。教师在进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主要目的进行实际教学,重点将学生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教师应将基础课程进行充分优化,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进而逐渐提升学生对物流领域应用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对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关注,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课程重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物流理论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物流工程的专业性,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就业导向进行有效结合,进而逐渐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价值。
(二)改进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强化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针对现阶段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改革,例如将单一重视物流理论授课、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授课内容与实践培养不相符合等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探索能力以及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进行物流管理练习的过程中能充分的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究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当中,并深入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日常工作中,并且以此来进一步强化物流领域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研究,应多多听取学生的基本意见,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现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而逐渐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相比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在提高学生理论素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但是,教学问题中常见的世界问题为,难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使得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开始着重于以培养方案以及教学体系进行着手,在物流理论教学中,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品,曹静雅,林瑛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5):93-96.
[2]龙晓虹,贺世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物流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4):104-105.
一、当前教育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问题
1.就业导向较为缺乏,物流课程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当前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较为紧缺,因此,多数高职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未能进行有力市场调研以及就业前景规划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当前,人才培养方向的选定具有一定盲目性,无法体现出物流人才需求的特征。另外,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课程设置结构未能细化,整体方向不突出。因此,造成了目标培养不明确,学生就业难,企业人才需求无法满足的局面。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资金投入较为缺乏,整体教育质量落后。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征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的教学比重有所偏重。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缺乏足够的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另外从物流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来看,企业需要物流人才,但是在物流应用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上仍缺乏足够力度,也在另一方面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例如,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国内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十分稀缺,人才缺口估计可以达到600万人左右。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物流教育就业人才十分滞后。3.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力量缺乏,实践教学水平还需提升。高职主要是以培养物流性人才,增大就业率为主要目标。当前国内物流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仍然不成熟,教育师资方面仍是就业率上升的短板。教师吸收知识多是从物流书籍上面获取,教师知识体系还需提升。教师在物流企业的实践经历较为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不明显。另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的课时时间较短,教学比例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解决实际物流问题以及自主创造力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影响。
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1.教学中侧重物流人才的物流知识应用技能的开发。当前国内物流知识更新快速,其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并不仅限于简单地掌握课堂内的配送知识、仓储知识、物流信息相关知识、运输知识等技术,能熟练完成物流行业具体业务的操作,物流行业仍要求学生具备国际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完成国际物流业务要求,例如,对国际物料以及商品的包装、储存、装卸,对货物的通关业务以及商品免疫业务、货物运输保险业务等。在经济发展市场发展的要求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需在培养运输链、仓储量、供应链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知识。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教育教学的侧重讲解和知识传授,才能为物流市场源源不断储备和输入人才。2.针对不同的就业方向制定教学课程。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范围较大,就业工作类型较多,学校须根据不同的就业工作类别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分别对物流营销、物流的仓储和配送尧物流客服服务、物流技术管理、物流相关法规制度等就业方向的课程进行设置,根据物流企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如我院就根据物流市场发展趋势,除基本的物流课程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应用市场经济、文员知识、统计学等课程,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之余,更好适应当前物流行业的就业要求和岗位需求,以此获得良好的发展。3.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设计及组织管理,以求最佳的效果。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要求和物流行业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应遵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面、从独立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累积、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规律保持一致、相协调,通过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环节(企业一线)、毕业实习(企业顶岗)、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等来构建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转化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进而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体现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计划地加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通过有计划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开发研究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员工培训等途径,增加企业对学校的深入了饵,使校企合作真正成为互惠互利的合作。
三、结束语
针对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职业道德,还要注重学生的上岗就业能力,更要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高职物流的教学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后能很快上岗,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21 -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做好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能否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在校企对接、系统培养、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全面实践,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举措
(一)完善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机制,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成立由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和学院参与的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出台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共管委员会工作制度、委员选聘制度、工作激励制度等,确定委员会成员工作职责和目标及奖惩措施。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评,达到共同发展。
建立了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院驻外工作站的定期沟通机制,及与物流企业互聘互兼人员制度;每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学术讲座2场。
(二)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衔接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对口支援专业建设合作,成立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出台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工作制度,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4门中职核心课程(如《物流业务流程》等)以及5门高职核心课程(如《采购与仓储》等)的课程标准。每半年召开一次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讨会,针对已运行的方案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提出修订意见,完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做好高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与中职的衔接、深化与提升。同时,我院在教师进修培训、学生实验实训等方面,对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提供指导,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1.校内实训室建设
建立认知实训――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三级校内外互补的实训实习体系。为了弥补校内现有实训条件的不足,加大实践性教学软件、硬件投入,对校内实训室进行扩建改造和提档升级,搭建起一个集供应、仓储、配送、运输、销售等企业节点于一体的供应链仿真平台,并将此“平台”当作舞台,通过任务引导、环境模拟、行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景感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在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中,自主正确地选用实验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4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选择与江苏百成大达物流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嘉里大通物流徐州分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形成了11个紧密型校外重点实习就业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双方人员互聘、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深受企业好评,更有不少学生被企业优先录用。
(四)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实践“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并重”即把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课程体系。“三元融入”是将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推行行业企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实现校企全面对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物流人才。 “四层递进”是指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采用认知训练、过程模拟、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产学互动)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生产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得到职业能力的训练,又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的、嵌入物流职业标准,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职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保证了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落实学院骨干人才提升计划、青年精英扶植计划,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做到“五个一”,即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结成一个对子,解决一项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开发一个岗位技能培训包;二是抓好青年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工作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使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各种学习,部分教师赴加拿大、美国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做法。实现教师发展与专业发展有机统一,打造敬业型、专业型、发展型和合作型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联系,建设了专、兼任教师1∶3比例的专业兼职教师库,从中聘请了相关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拓展对外社会服务。利用兼职教师培训基金,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每学期都邀请了在专业和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和教授到校举办讲座,拓宽专业师生的视野。
(六)发挥专业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自入校开始专业教育到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等各个阶段都有完善的跟踪指导和监督考核机制,将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已形成就业率高、就业面广和就业质量好的特点。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走上了不同层次的管理岗位,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大部分毕业生在徐州及周边区域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利用物流管理的师资、技术与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物流项目咨询、规划、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对外技术服务力度,促进学院和企业在生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特别是与徐州香山物流实业公司合作,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服务平台,提供职业教育师资企业顶岗培训;以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和作业技能培训为载体,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有效对接。
在积极开展社会培训的同时,学院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助理物流师、物流工程师、助理电子商务师、ERP应用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一)创新“2+0.5+0.5”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实施了“2+0.5+0.5”教学实践模式。此模式的实施,不但职前综合训练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而且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和融合,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师生、学校、企业的多赢局面。
(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调研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科学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成立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麦可思研究院组成的第三方评价队伍,逐步改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为主的局面,在推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三)建成核心课程资源库,开辟了网络化教学形式
规划建设的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课程标准、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学习指南、学习素材、参考文献在线答疑留言系统等各种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渠道,也促进了师生多方式、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作者简介:
吴红,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产品合成及优化研究;
耿波,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电子商务;
祝木伟,男,山东诸城人,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伦理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Abstract:In this paper,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 analy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grass-roots groups and higher management position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capac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the necessary logistics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way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双师型
Key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Double Type
作者简介:李会杰(1967-),男,汉,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 ,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一、全面确立物流企业管理一线岗位群
现代物流业是兼具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属于职业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如果把物流企业分成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种类型,那么根据物流企业岗位调查结果,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应该包括:业务员、营销员、理货员、报关员、接运员、提运员、采购员、仓管员、审单员、操作员、包装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统计员、计划员、网络维护员、预算员、绩效分析员等。
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将随着工作的锻炼和自身的成长,逐步过渡到中高级管理员,即成为上述三种类型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主管人员、仓库主管人员、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客户服务主管人员和网络维护主管人员。而且,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企业更青睐于那些具有较为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物流操作技能,可以同时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能够对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譬如,物流企业要求仓库保管员和理货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作业车辆的驾驶和养护,还要具备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二、解析和构筑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
(一)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生应具备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具备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紧急订单的应变应急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二)专业基础能力
学生应具备物流作业流程的设计和优化能力,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物流统计分析和预测能力、财务动作能力。
(三)物流管理能力
1.物流服务营销能力。学生应具备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物流服务营销的沟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运输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的选择能力、运输自营或外包的决策能力、制定运输计划的能力、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能力、特种货物运输管理能力、运输保险、安全及质量管理能力、运输站场管理能力、集装箱运输管理能力。
3.采 购、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能力。学生应具备采购与供应计划的制订能力、采购与供应计划组织实施能力、货物储存计划、仓储运作管理、库存控制能力以及库存货物保管养护能力。
4.配送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配送中心的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能力、配送模式和工具选择能力以及配送作业管理能力。
(四)沟通 、学习能力
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管理中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扩展服务的能力、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三、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依托产业办学,专业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以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来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弱化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强化实践课教学,根据本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加强实践课教学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9∶10,以职业通用能力训练为基础,以职业技术能力训练为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迁移能力。通过课程体系开发、校内校外实训和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物流企业岗位群的分析,参照物流职业岗位标准,笔者认为应着重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为四个物流职业方向。第1~2学期学习职业基础课程,第3~4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5学期学习职业方向技术课程(学生依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可任选2个职业方向),第6学期在校外订单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技术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方向技术课程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上述模式既有助于实现“让学生高兴、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高职教育特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四、完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第1学期安排物流认知见习,结合主要职业岗位在第2~4学期安排模拟岗位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第3~4学期安排生产性轮岗实训,按职业方向在第5学期安排综合模拟实训,物流专业体验、叉车操作考证、机动车驾驶证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寒暑假完成,在第6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接轨,以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五、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是生产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公共货运企业等物流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物流企业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的要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
(一)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重点高校对口专业学习深造,或者参加教育部双职素质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以解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燃眉之急。
(二)让物流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一线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身体力行,切身体验一线企业的经营管理,吸收一线的操作经验。同时帮助企业完善业务流程,实现校企双赢。
(三)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使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
六、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的从业能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关键环节。
(一)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根据学校经济能力和地域经济特点,购置安装常用物流设施设备和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各种物流设备,熟悉各物流管理流程,掌握各种物流信息的汇总、分析与处理技能。
(二)建立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与当地有实力的生产流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有机会到物流管理第一线实习实训,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各企业也应该以实际行动,准备充足的岗位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从而为企业物色储备未来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体系
物流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快速的发展,但集约化的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人才更是其中关键因素。作为职业院校,为物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从现实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长时间在从事大量的体力工作,而不是基层管理岗位,这对本专业的发展和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相应的技能。
1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生的就业目标岗位
物流业是生产业,从现阶段发展水平来看,首要目标是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这需要有更多的能够提高运行效率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他们能力的要求是:会运行、善观察、勤总结、能优化的人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高职生并不希望自己的目标岗位是一个从事无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岗位,如果不能为学生够提供实现远期目标的知识和技能铺垫,这个专业就没有吸引力,也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就没有生命力。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方向,那么这样的人才有哪些岗位呢?综上可以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管理岗位,位于资历架构的四级和五级。首岗岗位为一线操作人员,有了企业的部分工作经验后进入现场管理岗位,经过实践操作与管理思想的充分结合,最后到达目标岗位———物流优化管理岗位。
2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能力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高职物流毕业生应该具备如下能力:2.1物流基本工作能力———点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一个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首次参加工作的岗位”—简称首岗所必备能力,一般来看,学生首岗时大多数为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性工作岗位或者以体力为主的岗位,具体来看,有搬运员、配送员、库管员、订单员、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点能力:一是基本设备的使用能力;二是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三是适应能力(主要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能够熟练使用基本设备和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职工,如果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部分能力的获得周期为0.5-1年。点能力是一个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通过训练可以得到的,也是所有学生在获得业务组织能力前必须具备的。2.2物流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线能力。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是在基本作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指仓储、运输、配送、工序间物流等专项业务的组织和执行能力,学生首岗后的晋升即为单项业务作业组织岗位,一般岗位有货运组织员、仓库管理员、订单汇总处理等需要一定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基本物流能力的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线能力:按照作业计划组织作业的能力;出现简单问题临场处理能力;制定作业计划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树立和方案制定与执行,获得周期为1-3年。2.3物流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面能力。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是在单项业务组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是对于第三方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系统运行的组织和优化执行的能力,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能力,一般岗位有:物流系统优化岗位、物流系统设计岗位、物流系统运营岗位,这部分岗位要求有如下的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系统观念的树立和方案优化与执行,获得周期为3-5年。2.4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引入一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的课程。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思维,培养“互联网+物流”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形成“互联网+物流”、“物联网+快递”的竞赛氛围,形成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能力。
3能力层次及各层次能力的培养
将高职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各个层次的能力获得的途径并不一致,由于物流强调管理,并且最终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岗位,而不是单纯的物流操作岗位,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管理意识的培养,而非像中职那样强调点能力的强化。当然线能力和综合能力可能在三年教学中还不能完全培养起来,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体现这种培养方向。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逻辑建构图如下:图1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框架由能力培养的逻辑线路可以看出,在培养过程中首先是点能力的培养,通过点能力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物流的认知,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加其闪光点,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强企业的认可度,点能力的培养通过重复和强化训练即可以得到。线能力是一个物流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不能通过简单训练获得,线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管理理念和思想的渗透,二是通过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具体训练项目中提出问题,反复的设定方案和执行检验而获取的,要求绝大多数毕业生具备此项能力。综合能力属于较高要求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线能力后,继续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供应链管理、ERP、沙盘演练、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具体形式的训练,最终形成走上工作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能力,最终要在工作的中领悟而获得。
4结论
高职物流专业的能力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点能力———线能力———综合能力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训练和培养周期。综合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不完全一致,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达到最高能力目标,而部分只能达到线能力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
作者:郭凯明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彩.以就业为导向实施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7).
[2]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2010(14).
[3]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关键词:开封;第三产业;现代物流
1构建城市大交通格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现代物流业是全球信息化速度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物流业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公路投资对区域经济有长远拉动作用。城市大交通格局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及城市内部交通干线的规划和设置。合理科学的交通规划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劳动力向经济地带聚集,促进了人口、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向非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密切了城市群体间的联系,推动了沿线的市镇建设与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2 公路投资影响到多个行业,均能直接间接带来资金收益。一是对建材工业、建筑业的拉动,高速公路项目拆迁各类杆线、征地、房屋拆迁等的大额拆迁补偿费;修建高速公路需要大量钢筋、水泥、沙石、木材等材料。二对机械制造业的拉动,公路建设需要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摊铺机、拌和机、沥青拌和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大量的工程机械。三根据货币乘数效应,按施工段线分布、资金存取方便的规律来看,会有一部分工程款在项目沿线的银行内存放。这些工程款放在当地各银行暂存所发挥的货币乘数效应,对解决资金紧缺、促进地方金融业发展有一定作用。四是在河南高速公路建设中,使用沿线庞大的施工队伍的消费,将直接刺激农副产品销售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在我国每投资1元,可以带动3元以上的消费需要。四是加快了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旅游收入。
1.3 公路投资首先能直接提供就业机会。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施工企业创造2000个劳动就业机会,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000个劳动日,而为公路建设直接和间接提品的各部门相应增加的就业机会更达到了公路建筑业的2.43倍。
1.4 公路投资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益。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使路网的整体通过能力大大加强,车辆平均行驶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和整个路网的改善,使汽车运输的运距不断延伸。不少贵重物品、高附加值产品和鲜活产品,采用简便、灵活、门到门的汽车运输方式,迅速运往全国各地。
2现代物流业对开封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郑汴新区”这一重大决策的提出,必将助推“汴西新区”加快发展,强力推进郑汴一体化进程。目前,郑州已在建材、服装、家具、商贸等方面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成为整个中原物流的枢纽。下一步,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和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将使郑州加快推进一批重点综合物流园区、重要冷链物流基地、粮食物流体系、出版物流体系建设。开封在郑汴一体化进程中,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贴紧郑州的大物流,发展配套的物流产业。推动开封第三产业的影响力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外辐射。
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大力实施“12345”工程:即强力开发一个新区(汴西新区),重点实施两大战略(工业强市和开放引进),全力打造三个中心(文化、旅游、教育中心),加快推进四大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开封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总体目标的尽快实现。
3如何进一步做好城市大物流
第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要求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业。随着开封经济总量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化步伐加快,外贸依存度提高,必然带来物流总量急剧增长,这与现有物流能力差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相应的物流能力基础之上。没有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足够的物流能力,将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第二,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城市,科学合理的规划现代物流业。开封是资源短缺的城市,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要有利于建设节约型城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使各类企业在物流系统的支撑下,对各个物流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使产品和服务贴近用户、贴近市场,通过物流环节降低成本,加快周转,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2-0211-02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物流体系发展的逐步完善,物流业重新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物流学科地位也日趋巩固,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近几年,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六十余万,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持续良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调查与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以便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也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1.经过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2014年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难见好转。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寒流,物流行业毕业生从属就业难大流,一定程度上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
2.目前物流企业缺乏人才。从大多数物流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对于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强、熟悉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丰富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然而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
1.重视职业差距,没有准确定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下降,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向积极转变。但是,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接受薪资低、苦力重的工作,依旧抱有精英心态,就业眼光局限短浅,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择业。
2.忽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欠缺。近几年来,据校园招聘物流人才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多数的用人单位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存在漏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不过关。
3.实习经历缺乏,社会过度制约。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工作的经验较少,假期实习经历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衔接存在不足。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常常为问题所困,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与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学院开展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学院蓬勃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与就业现状。就业率所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所反映的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以及性质等,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
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地区,调查初期考虑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3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省内,东北、华北地区合计占58%的比例,南下择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且集中于长三角地区。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39%,东北、华北地区合计为64%,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差异变化较小,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回流,但在南方就业的毕业生依旧占多数。通过对7届毕业生的就业比对和问卷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在东北、华北地区择业的毕业生,大多基于地缘优势,于环渤海地区择业比例较大;南方择业依旧占据较大比例,毕业生择业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此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吉林省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调查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信件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78份,其中男92人,占33%,女186人,占67%。2008届毕业生至2014届毕业生所占比重分别为8%、7%、12%、18%、15%、18%、22%。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跨年级较多,更多集中在毕业生工作地域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就业地域是否会改变。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与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物流相关企业录用,16%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表明一部分毕业生自毕业签约工作以来,已经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针对这一现象,学院也组织对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
经过调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学院分析讨论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本身的专业性并不是特别强,与其他专业相比,行业壁垒很低,其他行业的人员也可以选择在这个行业就业,例如计算机专业、财务专业、其他管理类专业等等。同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专业之间的跨度并不是很大,这对于毕业生择业的方向定位,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导致物流行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的因素之一,容易造成行业人才利用的不稳定。
(二)行业劳动强度工作压力大
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较高的行业,特别是进入该行业的最初阶段,一般需要掺杂一些搬运等体力工作,部分学生由于择业观的不坚定等因素,对此不能适应,于是产生转行的念头,选择相对轻松的职业。通过对调查学生的了解访谈,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次就业后的跳槽率比较高。经过调查显示,2010届至2013届的跳槽率都高达30%以上。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行业的社会实践性比较强,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从业经验也较多,而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忽视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的积累,且专业知识并不是很牢固,在从业的过程中,常常碰壁遇到挫折。因此,毕业生通常在对该行业的业务熟悉后,跳槽机会较多。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稳定性较差;且在私营企业中,人才竞争也比较激烈,从业压力较大,加之从业工作强度大,许多毕业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3.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物流行业的体力劳动,是学生希望通过跳槽另择其他工作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上,由于服务行业的相通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转入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也是相对容易的。
(三)行业收入较其他行业占劣势
工资待遇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关注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处于中等水平,实习转正后基本为5000~6000元左右。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他们一方面认同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认为这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辛苦。
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行业,性别歧视现象更为严重。若将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很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因而当性别与择业交叉时这一问题更加突显。
四、结论
总之,当前的就业现状要求,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真正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红,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3]谢五洲,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4]黎业芬.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及解决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9):79.
【关键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一直是高校研究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各高校更是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紧随国家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的脚步,高校也应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引导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
一、“物流热”与物流专业学生对口就业难的供需矛盾
我国的现代物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现实当中,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学生并不多。以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2014、2015届毕业生对口就业仅占毕业生人数的17.27%和13.91%。为什么“物流热”、物流产业巨大的缺口的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两者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呢?究其原因,既有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2月,物流业被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我国的物流业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较落后等问题。这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或很少从事物流行业。1.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西部地区也在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但总体来说西部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缓慢,很多物流企业管理仍处在原始人力状态,这多少打击了毕业生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积极性。2.物流管理制度仍未完善。我国物流业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无统一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物流企业效益降低,物流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对等。这也使得愿意从事物流业的毕业生人数减少。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吃苦耐劳精神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对职业期望值较高等缺点。这些缺点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1.学校的原因。从高校培养的角度看,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多是从经济学相关专业转型到物流管理专业,“半路出家”导致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和实际物流管理能力。因此,他们在培养人才时多是理论讲授,缺乏物流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案例,物流实践操作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同时,高校没有重视物流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合作,仅靠学生毕业前仅一个月的短期专业实习实践很难让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规律和工作经验。此外,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有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对学生就业求职、应试技巧等方面重点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内涵的教育引导。这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职业目标不明确,存在着只重薪酬、盲目择业的心态,对职业前景迷茫。2.学生自身原因。(1)学生就业期待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我国物流企业最缺乏懂得物流实际操作的人员,和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多数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缺乏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困难。(2)双向选择就业模式下学生的职业责任奉献意识减弱。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将个人发展、薪酬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就业时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而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往往是从基层干起,做一些类似底层的苦力工作,这让缺乏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大学生没有办法接受。
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其加深对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物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东北师范大学薛利锋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着力构建‘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笔者认为这一体系也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上。
(一)以“知”为基础,开展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教育
认知影响行为。对物流职业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流管理职业能力,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只有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律有充分认知,才能使毕业生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同时,学校应根据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对应的物流职业技能教育,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以“情”为动因,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其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自觉把自身成才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热爱自己的职业,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个人价值,使学生养成“祖国繁荣我有责,产业发展我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意”为重点,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意”是大学生践行职业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学校应进行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鼓励学生确立职业奋斗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事业心,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乐于奉献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物流职业道德意识和物流职业行为规范。
(四)以“行”为关键,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价值意识最终通过职业实践体验行为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应建立物流实习见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实际职业岗位的锻炼实践,巩固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做好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念。
三、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物流产业将快速发展。如何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改革以适应地方经济需求一直是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努力探索的方向。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招生培养超过10年,2013年获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近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就业促进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专业教育、实践巩固、分类指导、价值实现等方面加强教育与引导。
(一)加强理论,增强自信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扎实广泛的理论知识。在培养模式、讲授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均要进行改革,形成合力。1.依托专业建设平台,构建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坚持走特色专业建设道路,2011年获得了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区级建设平台,2013年获得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国家级的广西师范学院—钦州港口集团物流管理实践教育基地等建设项目。精心构建了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实训”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2.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特色课程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等精神,广西师范学院与广西发改委、广西工信委、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田阳商业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南宁云鸥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物流学科“政产学研”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协同培训人才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协同制订和实施。此外,广西师范学院依托与广西物流行业龙头企业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的物流实践基地,构建具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特色的四层次课程体系和以港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管理以及物联网环境下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两个特色课程群,为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委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通过教师在企业的学习,了解企业需求,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思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教师到企业也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工作理念,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培育特色课程群、师资队伍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增强学生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自信心。
(二)因材施教,分类规划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也不一定只有到企业公司就业一种选择。因此,广西师范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未来就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对未来就业意向是到企业公司工作的学生加大实习实践力度,促使其充分了解、掌握物流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对于未来就业意向是到高职院校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学生,重点提高其教师教学技能以及班级管理能力;对于未来就业意向是考研升学的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对其加强物流专业理论研究的引导。分类指导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同时也让高校在进行学生培养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注重实践,迎合产业
高校应积极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习实训的渠道,并把短期实习变为大学四年分层次多次实习。大一以参观体验为主,大二以广泛了解为主,大三以问题导向为主,大四以全面实践为主,通过递进式实习促使学生培养职业感情,激发职业责任感。广西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创建实习基地,分别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西凭祥物流园、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以及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理工职业学校、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校外友好合作关系,成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的共建基地为国家级共建基地,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平台。增强学生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软件信息系统、公路客运、货运、危险品运输、零担运输、报关货代等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此外,高校还应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职业能力竞赛活动,形成为物流人才培养发回积极作用的第二课堂,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转变观念,实现价值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授、实践体验、企业分享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明确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增强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创业开拓的精神,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利锋.试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
[2]杨南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对云南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2)
主要课程:
烹饪原料的选择与加工、烹饪营养学、烹饪卫生学、食品安全学、切配工艺、凉菜制作、热菜制作、食品艺术与造型、宴会设计、面点制作、菜点结合食品的制作、地方风味小吃制作、中国名菜制作、西餐制作、宴席设计与制作、西点制作、营养套餐制作、药膳制作、日韩料理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高级烹调师、中级面点师、中级营养配餐师、餐饮职业经理人。另选考证书:英语二级证书、计算机 NIT证书、普通话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各大中型、中高档餐饮企业(宾馆、酒店)菜肴制作、中西面点制作及管理,各企事业单位招待所、大中型餐饮企业管理人员等。
二、旅游管理
主要课程:
旅游礼貌礼节、形体训练、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菜点酒水知识、调酒、导游服务技能、导游基础、景点讲解、导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财务与会计、会展旅游、综合才艺、服务英语、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插花艺术、演讲与口才。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普通话证书、计算机NIT证书、餐厅服务技能证书、导游员资格证书。另选考证书:饭店经理人资格证书、调酒师资格证书、茶艺师资格证书、插花员资格等。
主要就业岗位:
中、外文导游,旅行社的管理与服务,旅游景区(点)、会展中心及各类场馆的管理与服务,星级饭店的管理与服务,航空公司,旅游购物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与旅游相关的其他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人物形象设计
主要课程:
化妆品化学、中医美容实用技术、素描、色彩、服饰与造型、化妆品营销与服务、形象设计软件应用、美发与造型设计、美容与造型设计、美甲设计、美体设计、形象设计企业经营与管理、摄影技术等人物形象概论、素描与色彩、民俗文化、美容生理学、人体营养学、中医美容基础、化妆技术、服饰搭配与设计、摄影技术等、艺术欣赏、卫生与保健。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普通话证书、计算机 NIT证书、高级美容师证书、高级美发师证书、高级化妆师证书。另选考:美甲师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美容、美发保健机构的高级技术人员,国内外化妆品、保健品的营销与管理,成功人士的养生与形象设计顾问,创建形象工作室、美容美发院(店)等。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方向)
主要课程:
Photoshop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形设计、Flas设计与制作、ASP动态网页制作、 C#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应用开发、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网络互联技术。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计算机维修与调试中级工证书、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网络管理、Web应用开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应用程序设计开发、办公自动化应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五、应用电子技术
主要课程:
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机与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子CAD、集成电路应用技术、EDA技术、电子测量、SMT技术。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无线电装接中级工证书、电子仪器仪表装调高级工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电子产品调装、检验及管理,电子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电子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电子产品开发,电子应用系统工程设计和监理等。
六、电子商务
主要课程:
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基础、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与沟通、物流概论、营销实训、网络数据库、商务英语函电、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维护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助理电子商务师、单证员、物流师、营销师等。
主要就业岗位:
商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客服、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
七、商务英语
主要课程:
商务英语听说、外贸英语函电、综合英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礼仪、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秘书实务、单证缮制、模拟报关实务、国际结算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全国商务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另选考证书:营销师、报检员、报关员等。
主要就业岗位:
国际贸易单证员、涉外文秘、国际营销助理。
八、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主要课程:
工艺美术概论、素描、线描、工艺设计概论、构成基础、玉器珠宝知识、宝玉石材料学、表现技法、泥塑、宝玉石产品营销、玉器制作工艺学、玉器抛光技术、玉器珠宝鉴定、 珠宝玉器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工艺品市场营销学、工艺企业创业与管理、玉器珠宝鉴赏。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英语二级证书、初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雕刻师、Adobe系列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珠宝玉器设计与制作、玉器抛光、珠宝鉴定、珠宝玉器的生产管理及营销。
九、动漫设计与制作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原画设计、企业课程动画运动规律、动漫作品赏析、动画概论、材料动画及造型、动画运动规律、Flas制作、造型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MAYA三维动画、动画场景设定、故事本制作、原画设计、分镜台本设计、AE动画后期编辑、动画短片制作。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Adobe系列证书、动画制作员。
主要就业岗位:
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网络与多媒体制作、动漫专业设计、广告设计、玩具造型设计等。
十、会计电算化
主要课程:
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财务软件应用、审计实务、税收实务、数据库管理与运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成本会计实务。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ERP证书。另选考:初级会计师证书、外贸会计证书 。
主要就业岗位:
单位财务的出纳、核算、记账,资金管理,仓库核算,财务管理,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职员,银行职员,财务软件营销等。
十一、商务管理
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基础会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商贸与连锁经营、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议与商务活动、商务管理基础、演讲与口才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普通话证书、计算机NIT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助理物流师证书、会计上岗证书。另选考证书:商务职业经理人证书、ERP证书等。
主要就业岗位:
企业产品的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行政文秘,营销人员,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企业ERP信息工程管理人员等。
十二、物流管理
主要课程:
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集装箱运输实务、第三方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中心管理。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NIT证书、助理物流师证书、高级营销员、ER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