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3-07-28 17:3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03-02

新课程的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出现对新课标的理解有误,对新课标的教学方法不熟悉,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评价不深入等问题,新课标在农村小学的实施遇到瓶颈。

一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对新课标理解有误

语文教学一方面是帮助小学生掌握人类交往和交流的工具,学会思考和开发智力;另一方面,语言代表的是思想,课文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是富于教育、情感、审美价值的,所以学生不仅要掌握文章本身,还要了解作者背景,追根溯源,才能真正理解教材。语文的实践意义还体现在教材可以培养品德、陶冶情操。

2.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新课标对课堂的要求必须有“探讨”,其实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讲,他们大多只是停留在盲目效仿,不知道如何深入文章实质,挖掘真实内涵,无法体现学生们的个人感受。农村教学的环境和硬件条件比较差,多数教师以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殊不知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反而掩盖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多的形式和过场阻碍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3.学情分析的不到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差别比较大,教师模糊了学生阶段性的特点,没有在学生敏感期培养应该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现阶段低年级向中年级学习过于明显,忽视低年级的词句、朗诵教学;高年级忽视语言学习和语法的掌握,只注重分析文章内容。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能力,把每一位学生的语文潜能发挥出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现实是,多数教师在新课标下只关注自己教学实施的好与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评价的不够深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过于消极,言过其实。而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往往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激发,积极的评价更能起到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很显然,不少农村教师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导向功能。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和评价能力,关键是以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开发智力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意识渗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思维,主动学习。

二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1.增强教师语文教学反思能力

新课标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临很多问题,他们急切需要尽快改进教学,其中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因素包括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学校缺乏反思氛围,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撑。我认为,要首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认识到反思能够很好地改进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加上必要的科学的教学反思方法指导,充分创造积极向上的教学反思环境和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教师教学提问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提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问题总是以考试为参考,缺乏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活跃思维的有效提问;课堂氛围在农村教学的评价中比重较大,造成教师过多地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抒发个人情感、感想的重要性;还有学情的掌握和分析得不到位,问题设置的欠考虑和生成结果的不重视,这些都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因素。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非常关键,让农村的教师也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充分把握语文科目的特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好,在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和获得前人宝贵经验的重要途径。美国的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阅读,注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阅读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阅读可以让小学生们开阔视野,对遇到的文章和作者见解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出现自己批判性的思维。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们获得丰硕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让孩子们吸收古人的哲理经验,还要提出不同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找到突破,提出异议,运用所观察到的知识综合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的整个过程会让小学生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思想,提出自己个性鲜明的见解。

4.学会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被动灌输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教学方法太单一,教师只知道一味地向学生们灌输该记住什么,什么该会写,什么问题该怎样回答,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其实作为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多重学习,比如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体验学习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师生互动,探究属于自己班级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学好语文。说到课堂,美国语文教学的环境相对比较人性化,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秦慧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3

[4]姚丽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71~72

[5]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3(7):36

第2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活学活用 掌握学情 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6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到所学的知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活学活用 激感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说语文有很强的工具性。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搭石》这课,理解“协调有序”时,我请出一个小组的学生学走搭石,“嗒 嗒嗒 嗒嗒嗒”,就这样孩子们很有顺序的走过河,而且很有节奏,这就是“协调有序”。孩子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乡亲们的善良。这样的教学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学得轻松,老师教着也不费劲。我听过一位优秀教师上《荷花》一课,根据课文质得清新、文句优美的特点而设下“培养语感” 的目标。教学中,他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为核心,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之后,就进行了小练笔,抓住用词的巧妙性,让孩子针对某个景或物,抓住他们的特点进行练笔,有的学生悟性很高,一下就写出了类似的语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做到了活学活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孩子在交流中培养情感,在表达中增进感悟。在《生命 生命》这一课,当找到文中的三个实例后,我让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哪句话给你的感触最深?为什么?”四人小组的孩子们找完后,与其他人进行了情感上的分享,让他们有了更深的情感体悟。

三、掌握学情 激发动感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切入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的需要性和适应性展开,离开了学情的针对性就谈不上教学的实效性。实践“以学定教”、“生本导学”,必须十分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教学生会的,只教学生不会的。只有把学情分析具体到学生在每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上所具有的学习经验,才真是落到实处,才能谈得上针对学情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备课时我们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用心去了解学生。我们应不断发问“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基础和能力?掌握了哪些情感价值?学生最想学到什么?教师应如何指导?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新疆的维吾尔》时,我在备课前就考虑到,维吾尔族对于新疆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班里恰恰就有维吾尔族学生,考虑到这个学情,我把教学方式进行了改变,先让班里的民族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针对自己民族的风俗进行展示,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其他学生,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了“豁达开朗,能歌善舞”,也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在维吾尔学生跳舞时,其他同学也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情,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教育。

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第3篇

关键词:学习需求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经常会听一些学生议论:语文课多学一节少学一节,甚至一周不上都不会影响语文学习,甚至到了初三,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语文,主攻数理化。究其原因,可能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或许是考试制度的某些弊端,等等。但这种现象透露出一个信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过班级授课制使我们很难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满足更多孩子学习语文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状况的了解上展开,这就是我们所提的学情分析。

一、学情前测,是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所在,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师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兴趣、降低难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前测中的“学生与课文距离”“学习兴趣”“认知特点的分析”,等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情感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实际基础和差异性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学生在具体课文学习中的学习需要。

教师对学情的准确了解,才能使教学设计直指学生“最近发展区”。我们提倡备课要备文本、备学情、备教法,而在这“三备”中,备学情最为重要,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学应教的,真正做到“教不会,会不教”。

二、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激感动力

通过前测,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兴趣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将其化为我们教学活动的正能量,成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帮手。

三、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学难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对于学生的情绪、心理、当天作业的完成以至于今后的学习都有影响。那么,怎样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各种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学习,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1.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认知过程。大家知道,文言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出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的考虑,从远离他们的角度讲文言文功用他们似懂非懂,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学外语;他们知道文言文时代不会再来,所以仅仅把文言文学习当成对付考试的必需罢了。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言知识上,尤其是难词难句的意义用法和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和语言环境及很强的史实背景相结合,那是相当枯燥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很难投入,尤其当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项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强烈。冷漠是影响文言文教学展开的另一心理障碍。

2.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3.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也可以理解为教案,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合理、有针对性的准备教学设计,满足学生普遍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

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具体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 传统教学设计和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对比

以往 现在

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 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教师必备的资料 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新课改教学下的教学设计应在课标中去寻找答案。如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其中第二板块“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每一个板块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可以认真阅读,心领神会,并把它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实际上,中考命题的要求、思路、题型都包含在其中。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作为一堂课亟待完成的任务,是一堂课的上课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

(一)教学目标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中存在三个维度系统,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可以归类如下三类:

(1)字词方面:识记重点词语、品位关键词语、积累文言词语等;

(2)句子方面: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语言特色;

(3)整篇方面:感知、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以上就是新课标三个维度的体现,每一点均可以从属于这三点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学目标制定四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它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具体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各个班级,个体在这个上面表现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积极关注、科学分析。

(四)班级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重点与难点了,包括文章的内容、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诸多方面。

五、教具

多年以来,由于缺乏对语文教学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师往往“一支粉笔打天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语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的增强,这种局面必将得到彻底地改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加入关于课文的实物、照片,图片,有声读物,活动的图像视频等等,有条件的可以多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应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条件在可以借鉴如下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意义

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的情绪长期贯穿于课堂学习之中,必将会形成学生好学、乐学的积极学习情绪感,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自主性学习教学法――“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是集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与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自己的自学成才能力。

(三)合作性教学法――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四)探究性学习教学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大行其道,正源于其作用: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活动式体验教学法――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育不是压抑人,而是发展人;不是让学生死守着三尺讲台,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因感悟生活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5篇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 “以学定教” 《辛弃疾词两首》

任务分析理论,是在现代学习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相关的理论,在使教学设计科学化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联系于实际来看,在传统的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任务分析的少之又少。因而提倡任务分析理论,有所必要。

任务分析理论所说的任务分析,在结构上位于“设置、陈述教学目标”和“选择与目标相应的教学策略”二者之间。其重要性,不难想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这么说一旦做了适当的任务分析后,“如何教的问题,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自然解决了”[1],更不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等方面。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内容上,该理论主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其强调,“学有定律,教有定法,以学定教”三大原则。同时理论又包括三个角度:一是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分析,二是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三是学习条件的分析,又包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分析[2]。

马鞍山二中“灵动派”语文教师―郭惠宇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则充分体现了上述任务分析理论。下面将从“三个角度”对其简案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分析

在现代教学论中,L.W.安德森等人将教学目标定义为“我们想要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此之后R.M.加涅,又将人类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五种类型,并在其作品中深刻阐明了各样学习结果该具备的机制和学习条件。在此基础上,何更生结合我国现代汉语学习的特点,又将语文学习结果分为:语文内容知识、语文技能(语文基本技能和语文高级技能)、语文认知策略、语文学习动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3]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中,郭惠宇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鉴赏词作的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

3.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欣赏等等[4]。

根据上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该课教学目标相应的学习结果类型分析如下:第1条教学目标蕴含着学习类型是言语信息、认知策略与态度的混合,即语文内容知识、语文认知策略和语文学习情感的整合;第2条是艺术手法的学习,其中包括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即语文技能和语文认知策略的掌握;第3条则是方法的梳理,是技能和认知策略的一体化表现。从教学目标陈述来看,郭惠宇老师将辛弃疾两首诗的教学目标加以整合归类,按照学习结果理论的要求优中选优,通过了其人所说的“整合。不追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任务的分解;不要求处处到位,应注重目标的明确”,实现了“保持诗歌教学的特色基础上对压缩教学时数、追求教学效率作了一点探索”[5]。

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上,十分清楚,有框架般的美感。其目标设计,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中任务分析理论的要求。其对任务分析理论的传承,和对教学理论展开方式上的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要是真得让学生发生好的变化,就必须深刻地知晓学生“变化”前的状态,然后再根据“变化”前的状态来确定教学意图和目标。而这里说的“变化”指的是学生起点能力,即学生学习前的准备状态。现代语文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6][5],而在我们教学准备时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然后“基于不同学生起点状态制定出充满弹性、动态的教学目标”[7][6],而只有做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才在实践中具有深厚的生成性。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而只有这样的准备,才能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与“以生为本”。

在郭老师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的导入中,安排了“检查预习,知人论世”。这样一方式的导入,是立足于学生已经是高二年纪,这一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自学能力。而在主要活动中,郭老师设计在“倾情诵读”上进行整体感知,相应的字词辨别、词义理解等基本技能符合了起点能力较低的学生;在这之后“对比鉴赏,感受形象”等活动,把语言感受和理解的一般规则(句法规则、修辞规则、逻辑规则等)、篇章构思和表达的高级规则作为起点能力高的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如此“泾渭分明”,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实在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现代学生观。

有学者这样说过:“教师自认为的学情分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无效的”[8][7],然我们并不能如此绝对的评价。从《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上来看,郭老师是下足了功夫,做好了学情分析。然也因考虑到实际,他在教学思路解说中说道“教学还需顾及学生学习实际状况,文素养好、学习程度高的可以在一课内完成;如果稍有欠缺,则可以就两重点,分别各用一课时进行教学”[9],如此不求快、力求课堂的高效,值得我们深思。

三.学习条件分析

任务分析理论强调对学习条件的分析,是在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学习条件又按照学习所需要的支持系统,可以分为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内在条件则指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多样的学习对象的兴趣、爱好、动机;外部条件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行为,具体的来说又包括:教师的陈述、提问、板书、多媒体课件等。而这两部分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堂语文课的效果,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因素。

郭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是“对比鉴赏,感受形象”并“赏析典故,涵泳深意”,从学习结果类型的划分上它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及智慧技能的养成。在现代科学教学论中又将智慧技能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与高级规则四类,前一种技能则都是后一种技能的铺垫。比如说在简案中,学生要进行典故鉴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典故;再次是在词中发现相应的典故;然后再考虑典故的相应作用及意义。这样一系列的分析过程,前者则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另外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师生加以互动、老师及时引导,以外在的支持条件支撑着教学的进行。这样的系列设置,让学生明确了基础,同时为接下来学习其他的诗词做好了内外条件的准备。如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良性螺旋状的上升。

同时在课堂结束时,郭老师又将方法进行总结,以“比^”的结尾,使得因有外在条件的约束下学生由“知道”某个规则向“能用”某个规则转化,即由“理解”状态向“运用”状态转变。其实实现这种“转化”,必须经由操练方能达成,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学习理念。而只有这样外在条件形成“例―规―例”,方能引导学生真正的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四.结语

综上通过任务分析理论看郭惠宇老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不难发现,其教学设计充分的体现了现代科学教学论中“以学定教”的观念,同时也展现了郭老师本人所具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候,要做到几个方面的认识:通过分析学情,可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目标,可以判断学习类型;通过解密学习条件,可以确定教学内容。而这上述的认识,皆基于任务分析理论的把握。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组成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10][8],而学习优秀教学简案,扎实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正是笔者所代表的新手教师及一批素养欠缺的教师,应着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第307页。

[2]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3)。

[3]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

[4][5][9]郭惠宇:《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语文教学通讯》2010.6。

[6]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3)。

[7]屠锦红:《有效语文教学设计“四部曲”―基于任务分析教学理论》,《教学与管理》.2012年1月

[8]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2(4)。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影响

一、引言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事实表明,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培养其语文素养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说明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其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较之前有明显提升,而且教学工具越来越丰富,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追求形式化、教学方法固定呆板、教师个人文学素养不高等实际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分析,找出了部分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现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师阅读素养不高

由于基层教师工作强度较大,教师抱怨工作量过多,负担过重,导致没有时间读书。其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定位低,认为凭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足以应付小学生水平,根本没有必要再去钻研,读书价值观扭曲,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当今的中小学老师业余生活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丰富化,尤其是电视、网络的普及,很多教师无心思钻研书本,而是投身于网络娱乐世界,去尽情的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或者是去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很少有教师下班之后还可以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品茶阅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娱乐大餐。加之现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很多人缺乏积极进取之心,整天无所事事,教师队伍也不例外,繁琐的工作让老师感到身心疲惫,课余闲暇之际,根本不想再去钻研书本,而是进行一些娱乐性的放松活动,阅读的书籍无非是一些娱乐性知识。最后,大部分教师阅读的书仅限于教学参考书,很少阅读教材以外的书籍。另外,很多人不喜欢阅读人文书籍,我们知道人文阅读是提升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础,人文素养的欠缺制约着教师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就要非常熟悉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与学生一起读书,只有教师参与学生的读,才能做到有效的指导,带动学生阅读,以身作则,从阅读实践中与学生产生阅读共鸣,用自身的阅读情怀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怀。

2.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尤其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其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今后学习语文非常重要[1]。然而当今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硬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性的东西,却不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使学生与文章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丝毫兴趣可言。同时,部分教师由于对文章理解不透彻,对文章中某些重点词句不加以引导和理解,学生在阅读时也就不能表达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毫无感情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完全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阅读,但这样的缺乏教师指导的阅读却是事倍功半,花了大功夫但却没得到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读也不想去读,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使得课后阅读变成了空谈。久而久之,低段的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3.教师指导阅读功利化,阅读目的产生偏差

由于小学语文一直作为重要考试科目,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能在阅读部分取得高分,从而把阅读作为日常阅读训练的根本出发点,并针对阅读内容,提前设置大量刁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快速的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与阅读课文之间的交流时间减少,学生自我控制阅读进程、自我领悟课文内容的时间也少[2]。大量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消耗了学生阅读课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时刻准备回答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领悟交流。这种被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做题机器,学生其实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文阅读中去,也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华和内涵,久而久之,形成了考试阅读问题能回答对,但阅读后收获很小且对文章理解不充分的怪现象。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建议

阅读教学的教学规律不单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活泼的修养身心的过程。现笔者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内心浮躁,但是经典的书籍却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就更应该淡泊名利,潜心读书。教师首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阅读人生,设计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一步步实践自己设定的阅读计划。同时,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浮躁之心平静下来,将所需做的事情分门别类进行归纳,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给自己腾出一片心灵空间来熏陶文化、提升个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书籍。

2.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出发,热爱阅读。学生喜欢阅读与否跟其老师是否热爱阅读关系很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涉猎群书能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饱读诗书,用丰富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

3.科学选择,广读经典。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类型的书呢?直面经典。经典书籍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去其应有的光环,一部经典的作品往往能激发和满足几代人的阅读诉求。经典书籍应该包括中外经典,古今经典。阅读经典书籍是提升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必要途径。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心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教研组基本情况

我们小学语文教研组富有朝气,师资力量较强,11位教师均拿到了大专文凭,其中2位老师大本在读。整个教研组按照年级分为二个备课组,大组与小组都有专人负责,定期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听课、评课、研究教材、钻研教法,学习《课程标准》及等。

二、立足课堂,以研促教。

1、教研重点。课堂教学是抓质量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质量是一节课一节课上出来的,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学科特点,切实按课程标准办事,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优化教学过程仍是我们本学期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新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方式的研究。能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重点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三种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力求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结论与过程的关系;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2、教研要求。(1)围绕教研重点根据学科和年级特点选定好教研专题,指定好教研计划,确定好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每双周必须主备一次。)(2)认真组织开展好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要注重三个结合:要与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要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起来,要与上课、评课相结合。(3)围绕专题按计划上好研究课。(一学期内至少上一节研究课。)

三、日常教研工作

1.切实抓好日常教学工作:在新课程标准基础上,搞清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各阶段必须达到双基要求,并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课,并加强练习课和试卷分析课的备课。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真正使学生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并将精神贯彻到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放在首位。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教研组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学习与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认真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把前握课程标准传达的新的理念,新视角,新要求。牢固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本质观,着眼重视“三维目标”为标志的语文综合素质砚,关注、双基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持语文实践观。加强语文与学生生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五、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及时做好了检查、督促、考核工作。期初对每一位老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检查,2、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3、促使我组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4、立足课堂,5、抓好常规,6、努力创新。期中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7、充分发挥调研的目标8、导向、调节等功能,9、进行了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的调研。在此基础上,10、期末又大面积地对各个年级各个班级进行了调研,11、统一考试,12、以此促进我组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教学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采取随机抽查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口语交际面试,口语的规范考核,知识积累的调测,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

我们语文教研组还落实了学生课外阅读要求,中午规定了20分钟的午间阅读。还规定了一年级写话练习,二年级写日记,三到五年级写读书笔记。

第8篇

1、学科及教材分析

语文学科要高屋建瓴,立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功能和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性,一方面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常用方法,“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提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拔尖,培优,辅差,全面进步。

2、学生学情分析

中五班学生从整体来看,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学习习惯(如课堂认真听讲,随堂笔记,大胆地举手发言提问,积极主动阅读探究等)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90%以上的学生作业可以按时完成,学会了与老师积极配合,主动求学的良好风气。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毅力不够强,需老师经常督促。约有20%的学生,作文能力欠缺,需要加大随课训练量,并经常督促。计划经过这一学期的促、辅、导让80%的学生语文成绩达到80分以上,并彻底消灭75分以下的成绩。

二、计划实施办法

教材是 “引子、例子、梯子”,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大力提高教学效率,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又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本学期我计划从如下几方面落实: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名句,精彩的段落、文章,摘抄积累,并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文章和摘抄,积累本在班上朗读,展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力避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日常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还注重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较好的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所有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建立了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等,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4)、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5)、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三、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已有一个多学期的相处,我与学生间的感情很深,大多数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上语文课,加大优等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 3、抓好作业练习,我认为要屏弃繁琐,机械的作业练习.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观察所得,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书后练习中有基本题和选做题,原来由于对学生"一刀切",总是一股脑地留给学生,后来发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做,而较差的学生做不了,就去找别人的或参考资料上的答案去抄.这样,既花了时间,浪费了精力,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便从差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他们做难题,而只做应知,应会的基础题.

4、单元测试分a、b卷,有些b卷题目较难,就让班上十几个较好的学生做,一般学生做a卷,这样一来,使差生的知识得到了复习巩固,好的学生也能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有所进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10-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也给大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将从大学语文考试改革方面作些探讨。

大学语文课为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外其他本科专业学生。授课学生人数多,每年6000人左右。教师每年承担繁重的教学以及期末考试阅卷的任务。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后,给考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纸介质考试的弊端也被凸显出来。传统纸介质考试的弊端是首先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阅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情分。基于此,我们在大学语文考试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目的是达到教考分离。

一、变革考试内容

(一)加大考试知识面

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目的是从文学情趣的培养、审美素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明晰的文体、语体知识,掌握基础性的古今文学常识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为学好各类专业课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首先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先后进行了课外读书工程、专家讲坛、研发多媒体课件等大胆改革尝试,并收到很好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文理兼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考试内容方面,大学语文在全国率先改革,改变了一直以来讲什么就考什么的传统考试模式。为此,教研室首先进行了教改,要求学生除课堂学习的内容之外,还要学习以下内容:首先要课外必读四大类书籍:《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红楼梦》,此外还要求学生课下学习从先秦开始一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个中国文学史,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泛读课文。这样考试的内容既有课堂讲授的内容,又涵盖以上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这样使得学生对整个中国文学史有一个基本了解,扩大了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实施分层次考试

2013年结合新版教学计划修订,继续细化分层次教学,开设专题课以及通识选修课。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全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院系及课程分为四个课型。

1.大学语文A

大学语文A主要面向全校文科类学生。大学语文A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以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主要内容有诗歌、散文、小说的鉴赏,同时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专题及写作专题。

2.大学语文B

大学语文B主要面向全校理工类学生。大学语文B侧重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语言感受及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汉语应用能力。大学语文B开设30课时,除经典文选的赏析,同时开设演讲及科技写作专题(毕业论文的撰写)。

3.大学语文C

大学语文C主要面向全校外语类专业学生。大学语文C以开设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教学主要侧重文学艺术的审美素质培养。大学语文C开设两个学期60课时,第一学期大学语文C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同大学语文A。第二学期大学语文C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主要有古今优秀篇章的鉴赏,同时开设外国文学专题及现代汉语知识专题。

4.大学语文D

大学语文D主要面向全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语文D以开设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教学主要侧重文学艺术的审美素质培养。大学语文D开设两个学期60课时,第一学期大学语文D的课程内容同大学语文A。第二学期大学语文D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主要有古今优秀篇章的鉴赏,同时开设影视文学专题、文学艺术审美鉴赏专题。

大学语文课把授课对象分为文科、理工科、外语、艺术四个课型,并分别配以不同类型的专题课,而且在通识课平台开设通识选修课:“《红楼梦》鉴赏”、 “20世纪海外华人小说研究”、 “经典名著导读”、 “本科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等。

针对四个课型,考试形式也各有不同。文科理科是作文笔试和上机考试,外语类专业第一学期是作文笔试和上机考试,第二学期则是纸介质考试,而艺术类专业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都是纸介质考试。通识课平台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则是随堂开卷考试。

二、创新考试形式

(一)客观题机考与主观题考试并行

大学语文教研室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试行上机考试,文学基础知识部分客观题上机考试和纸介质主观题考试并行。2007年起,为使教考分离的教改思想贯彻实施更为彻底,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使考试内容设计更为科学、手段更为先进,剔除考试评卷中的人为因素,消灭人情分,使考试结果更趋公平合理。我们进行了上机考试的初步尝试,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整理,初步建立了机考单选题库,在测试本科生文学基础常识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为确保此项工作成功,黑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主研发了在国内具有领先意义的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考试系统。我们在大学语文课上配合计算机考试中心采集了学生的指纹,上机考试时,考生在考场内进行指纹认定后,系统随机为学生分配考场和机位。计算机根据试题库中各部分试题的分值比例自动抽题组卷。考生在计算机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提交后,计算机完成成绩评定工作。

这种考试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认为相对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机考题库覆盖面虽然更大,考试时间更为紧张,但考试内容设计科学,考试手段先进,考试结果剔除人为因素,更为公平合理。

(二)除作文外,主客观题全部机考

与南开大学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先进院校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又在考试模式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实现全员上机考核的目标。相继进行如下改革。

1.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语文素养测试机考题库》(电子文档)

通过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语文素养测试机考试题库》(电子文档),以期末上机考试形式考核学生文学常识、文学鉴赏能力,测验学生课内外读书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写作能力测试题

库》(电子文档)

通过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写作能力测试题库》(电子文档),以期中或期末随堂作文形式考核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写作能力。

3.继续题库建设

研究探讨机考题库的题型、题量,考核范围,能力层次等问题。并拟利用寒暑假时间,前往国内大学语文教改先进院校实地考察其机考题库设置、考核具体操作等技术性问题。相继完成《黑龙江大学本科生语文素养测试机考题库》(电子文档)一期内容,即:设计并制作出可供2500―3000人循环上机考试使用的一期题库(含两次考试使用的子题库)。

2012年全年,为机考题库二期工程实施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总结一期题库的使用效果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调整。同时,开发并完成机考题库的二、三期工程。2012年下学期,二期题库投入使用。

2013―2014年。修改二、三期题库,完成四期题库建设。完成四期题库首轮运行。

(三)实现无纸化考试,教考分离

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多年的大学语文丰富教学经验和近十年成功的教改实践为考试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近些年来大学语文文学常识部分教学内容的机考改革实践经验和已经完成的初期题库建设工作为题库的进一步建设和拓展奠定的扎实基础。全部成员均参与完成黑龙江大学2009版及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题组已经获得和完成省级、校级新世纪教改项目多项,发表教改类论文多篇。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有关领导的鼎力支持大学语文上机考试,这些年来,负责机考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组织全校大学语文部分考试内容机考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教研室全体教师正在完善题库建设,建设作文考试题库。作文实现上机考试,将会给教师阅卷带来便利,也能检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这样大学语文将达到全部无纸化考试,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三、大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意义

我们尝试探索的考试内容改革以及考试方式的改革,至少在国内大学语文教学领域处于前沿位置,意义重大。

(一)考试内容科学合理

大学语文考试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相结合,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又考查学生文学鉴赏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为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可信的参考和依据。一部分教学内容交由计算机考核,计算机随机出题,每位学生进入机房后遇到的题都是不一样的,互相抄袭作弊的可能几乎为零。计算机随机出题、评分,使考试内容更科学严谨,评分过程更少主观意识干扰。

(二)受益面大,影响力广

目前,黑龙江大学每年在校必修大学语文课程的本科生约为7000人,除去免修的文学院、新闻学院,加上艺术学院、外语类学生的第二学期大学语文课,每年必修大学语文的本科生约有6000人。上机考试可以减轻学生两次考试的压力,而且受益面大。

(三)节省人力与物力

在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高等教育的教学设施与教学手段日益更新。充分发挥计算机在高校考试环节的作用,是一项潜力极大的研究工程。

据我们目前掌握的相关资料,就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国内除南开大学建立了大学语文阅读考试机考题库、个别院校在尝试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全部实行机考或部分实行机考外,多数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纸介质考试方式。

将目前的大学语文同一学期两次期末考试(机考、纸考)合并为一次机考,可以节省大批监考花费的人力物力,减轻教学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压力。

(四)实现教考分离,考试更公平合理

传统的纸介质考试方式带来的一些人为弊端很难避免,全部实现计算机阅卷,剔除人为因素,没有了人情分、印象分,使考试更公平合理。

(五)分层次考试科学合理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痼疾是显然的。受限于书本和考试,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枯燥无聊。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传统道德修养的应试教育,在人格的养成上也是有缺陷的。大学语文在丰富课堂,活跃思维,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文修养上,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相随的,大学语文也面临尴尬处境。窘境之一是从重视到忽视,从主要到次要。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基础学科和主要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都是重要的一科。进入大学后,作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主要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设,课程性质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一般是几个小班的合班,在多则上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上课。大学语文虽然还会安排考试,高分虽不易,及格应该是没问题的。从课时安排、课程性质、上课人数多上都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窘境之二,大学语文教什么?课程名称是对课程本质属性的揭示,作为概念的课程名称应有其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语文”的直接语源是“语言文字”(“言语文字”)。“语文”之“语”指口头语,“言”和“语”所指有异,所谓“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虽都属口语,但涉及交流则多用“语”;“语文”之“文”则指文字,一般指书面语,但深究之,此“文”,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以及“连缀成文”的文字,而“连缀成文”的文字通常指文字的一般运用(即“文章”),所谓“集诸句以记事物之状况,表现其意思而使之成为篇段者,谓之文。[1]亦即:语文=口头语言+(文字+文章)。但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定义。叶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实际上指母语)教育思想的最大问题是把丰富的语言、文学内涵抽空,干瘪成一种粗糙语言文字工具。”[2]从“语文”成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之日起,对这一课程争议不断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这也是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的主要缘由。于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有的侧重中国古典诗词;有的侧重西方文学;有的侧重语言学;有的侧重应用文写作……什么都可以教,仿佛大学语文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窘境之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为了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少大学纷纷行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大学组建了国学班,东南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网络课程,湖南城市学院开发了中国大学语文教学网,设有“语文常谈”、“实用写作”、“教研基地”、“名作欣赏”、“在线作业”等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教改研究亦积极踊跃。迄今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就有上百篇,硕士论文也有15部之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2004年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的文章《“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提出大学语文应“兼顾工具课,突出理论知识性”,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3]史灿方2007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要求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大学语文如何开、大学语文如何考上,理清大学语文改革思路。他认为大学语文开设目的重在解决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主要是运用语言的背景知识)修养。大学语文如何开上,教材方面,选文要在“精”字上做文章,须注意一要避免与中学篇目的重复;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陈小亮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注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2]叶开.百年母语教育一直走在歧途上[N].东方教育时报,2013.10.29.

第11篇

教学计划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们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能够使得他们的教学活动更加有序的进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一、教学理念

1、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务必建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设想要看重探求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进步每个学生的语文修养。

3、注重过程,终结评价与组成评价相联合,扶植终身学习的愿瞧和科学探求的精神。

4、重视阅读指导,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2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瞧,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100%,83.3%的学生分析测试达到优良程度。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分析使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要领。

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管理,还需老师加强领导。个别学生学习盲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需老师好好指导教育。本班学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习作和课外阅读,很困惑,到底如何缩短两极差距。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位,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久的童年”,第三组“言语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除了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其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需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材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材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熟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熟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体系,全面、正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富有人文内涵、拓宽题材文体方面,作出了勤奋努力;

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越发灵活,编排方式在继续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改变。

6、在“分析学习”中,指导学生大胆设想,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重视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语文分析使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一是指导学生经过学习课文和搜集材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二是指示学生学习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继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三是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相对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要领,并试着将这些写法使用到本人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

一是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富有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二是经过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是注重语言积累。

四是描绘本人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

一是让学生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是经过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文体文章表达方式。

三是指导学生积累生动的语言。

第四单元:

指导学生专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要领,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五单元: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

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通方式的改变,领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开始学会使用信息,写简略的钻研报告。

第七单元: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人物形象,领会作家描绘人物的要领,并在习作中学习使用。

第八单元:

一是要捉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增长见识。

二是要推测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要领。

三是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言。

四是要从实践起程,凭据各自条件,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体验。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1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言感觉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

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同时,有几个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另外,某些学生虽然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还不够丰富。本学期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作进一步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共有课文28篇。教材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有3-4篇课文,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每组课文之后放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成词语、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趣味语文、日积月累。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25个,其中要求学会的20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150个,多音字在教学之中讲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考·练习“的教学: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题目简要实用。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一些题目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加强了课内、课外的结合。有些题目还体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提示了学习方法。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删掉了原来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练的题目,从整合的角度,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

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如阅读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可借助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交流、讨论,读懂课文。

还有口语交际,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创设情景、启发兴趣、激发说话的欲望入手,使学生知道怎样去说。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另外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不说空话、假话,表达真情实感。

无论是写记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甚至是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在新学期中,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是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者,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能更好的开展,现制订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一共47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6人,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能集中注意听对方讲话,已初步学会了听懂别人讲述的事,能复述主要内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阅读程度适宜的儿童书报,了解主要内容。能观察图画和事物,能说语句通顺连贯的话,学会了写日记、作文,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部分学生钢笔字能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不美观。

部分孩子们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爱读书、爱思考,发言积极,敢于表达。但本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差,一是书写不是很规范,二是习作水平缺乏表达技巧,不能把平时读书积累到的优美词句运用到习作当中去。因此本学期应该着力于学生书写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三、教学重点

加强阅读和习作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有所提高。

四、教学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了新大纲,新课标,把握好本学期的教学主线。

在每节教学之前,都做到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结构,选择相应的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并确定好本节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点线。

要充分利用每周一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年组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讨论教学方法。在每次备课过程中,我们都根据前一周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本周的教学,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取长补短,真正发挥集体力量。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我们也是通过要通过讨论教学方法、认真听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讨论课的优缺点,共同提高,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尽快掌握。

2、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写字课时间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我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作文教学。

(1)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2)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3)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4)充分发挥习作讲评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5)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写多练。

5、鼓励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及天天阅读的习惯。

6、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好辅差工作。

7、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第12篇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为“因声求气”。何为“因声求气”呢?“文气”概念由何而来?早在多年前,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首次提出了“文气”的概念。刘勰在论“建安文学”时也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笔者以为,“声”,就是说话时的音节、声律,可以通过读者的朗读而体现出来;“气”,就是说话时的气势或语气,包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古人写文章讲“气”,词句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韩愈所谓“气盛言宜”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因声求气”就是读者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外在的言辞的音节声调,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读书的重要性或意义,“前人之述备矣”。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不论对语体、对文章都很重要,仅仅探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大凡名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视读书的。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那“拗过去,拗过去”的读书动作和神态,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而历久不忘。一代名师于漪之所以对语文那么酷爱,有那么深的情感,恐怕与她年幼时受国文老师的肩膀“左右摇摆着的读书”有关。

然而现在受到教学时数的影响,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了。朗读课文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仅早自修有口无心地读1~2遍走过场了。因此现在的学生语感方面也渐渐薄弱起来,阅读和写作能力总体有下降趋势。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基础知识积累、阅读鉴赏能力的增强和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因为不读或很少读课文,当学生看到基础的字音、错别字、词义辨析和成语练习时,很多都感到陌生,即便是课本文下有注解的词语也倍感生疏;因为很少朗读课文,当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习题时,看到常见的诸如“折柳送别”等文化现象深感迷茫,对题干要求和文章主旨理解偏差也比较大;因为朗读偏少,最明显的体现在写作方面,学生在习作中用的材料,多半仍停留在一事一议的层面,或者通篇无一句引用,无一论据,纯个人单调而乏味的论述。为此笔者曾布置每周一次的摘抄作业,但是学生上交的作业深度不足、阅读面不广,没有朗读优秀课文的习惯,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不下降也难。

笔者以为每日大声朗读900秒,如若能坚持,对语文教学必有裨益。与其泛泛而谈,不如精讲精读,将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自学。若一味为赶进度,成为应试机器,唯恐挂一漏万,到头来学生印象不深刻,教师仍然是做了很多无用功。笔者关于朗读教学的设想,部分已做了些许尝试:(1)每日早自修熟读一段美文,课后让学生从中挑选出用得精当的词语,说说它的作用,进而挑选你觉得越读越能感受其韵味的句子,说说它美在何处,然后背诵你觉得最美的1~2个句子,大声背给同桌听;(2)每日早自修读一首课本上的诗歌,一周背诵两首或一个文言语段,课后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或文章主题,并写出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每日大声朗读900秒,基础词语有积累,对书面表达有促进,鉴赏能力也会渐渐增强,如能配合每周记录一段生活小事情,会发现朗读的内容对生活现象实录这项作业有明显帮助,跟踪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语文习惯养成和语文素养提升必有裨益。文言作品读多了,能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凝练之语来表情达意,现代美文多读能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读是写的基础,除了每日到校后的900秒朗读之外,课堂之上细细品读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一个“读”字,要对诵读逐步提出读准、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的要求。在诵读环节中要形式活泼多样,采用自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模仿着读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对文本的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教师正确指导课堂中的朗读,注重让学生结合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课堂教学也会生机无限。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写道:“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学习语文的三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细读、朗读、背诵。”现在学生特别讨厌背诵,提不起兴趣,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课堂铺垫未做好,没能让他们体会到需要背诵之文,美在何处。课文朗读形式多样,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草原》中有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该句子中,作者先写望见一条带子,然后补充说明那“带子”便是河,并且有效利用了标点符号——“感叹号”。很显然,作者以这样的表达形式描绘出了草原的广袤无垠、一碧千里的独特风貌。这样美丽动人的景象,对首次踏入草原的游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奇特的体验之旅。这句话里充分表现了作者发现河流时的惊讶、惊喜、惊叹!朗读这般美文,也可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背诵积累,首先就要对文本语言有自觉的敏感,如果靠外力强迫,怎么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笔者很喜欢《锦瑟》一诗,课中倾情分析,学生也深感其美,尤其是尾联,当场就背出了。有同学因为感受到《长恨歌》结句的魅力,竟然在上完课,自己去背了。虽然有同学不解,高三还去花这时间,背规定以外的篇目。可这样的辛苦,在热爱朗读的同学眼里也许是一种幸福,不问结果地去做一件特别纯粹的事,因为朗读已是一种习惯。

有人曾说语文是美的,如果我们教了多年的语文,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之美,需要细细品读,于朗读中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教授“阅读鲁迅”时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的教学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去“读”,激励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实践中充分吸收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高质量的积淀文言语感。使人在反复诵读中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自己的心灵。美读吟诵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因子,培养学生的兴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李叔同的这首作品,多年以后那片令人神往之地依然清晰可见,这便是语文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