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习意义

地理学习意义

时间:2023-07-28 17:3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习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习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地图教学 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 运用

地图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同时也是地理学习中需要经常用到的研究工具,对于地理学习而言,认识地图,熟悉地图,熟练掌握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在地理学习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不过由于地理考试当中一般没有直接针对地图知识的试题,因此很多教师不注意让学生学习地图知识,掌握地图运用方法,这使得地图这一重要的地理知识和工具在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学中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学生对地图不了解,对地图上的很多概念不知道其地理意义,不懂得运用地图来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这造成了学生地理知识基础的薄弱和地理学习方法掌握不牢固。而要充分地发挥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了解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十分重要,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要解决这个问题,以下就从具体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让学生了解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意义

地图作为重要的知识与工具,在地理研究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虽然不需要学生去研究专业的地理问题,但掌握地理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非常重要,这也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了解地图,学会运用地图去解决地理问题就是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地理学习的基础。由于地理考试直接针对地图运用的试题相对较少,因此一些学生不注意了解地图知识,掌握地图使用方法。而这是地理学习的一个误区,只要学习地理,研究地理问题,地图就是一个绕不开的知识和工具,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运用地图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取代地图的作用而研究地理问题。因此,了解地图知识,学会使用地图用于地理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乃至学生地理综合基础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在交给学生地图使用的一般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图,掌握地图,让地图在地理学习上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

二、教给学生地图使用的一般方法

要使用地图首先要了解地图,地图上很多知识和概念必须要建立在深刻了解其意义与作用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作用。例如比例尺、经纬度、指向标等地图知识,如果学生事先不掌握此类知识的地理作用,就无法在使用地图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因此教给学生了解地图上的知识和概念,让学生掌握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应首先向W生讲解地图上涉及到地理概念的一般性知识,如比例尺、经纬度的作用、表示河流的线段特征,表示公路铁路的线段特征,国界线与区划线的区别等等,让学生在使用地图中对最常用到的地理知识和概念具有初步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其具备学习地图和掌握使用地图的基础。在了解了一般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利用地图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方法,例如根据比例尺与地图上的距离计算实际地理距离,利用指向标判断一条河流的实际走向,利用地图上的地理名称所处的位置判断其国别,区划信息等等,通过让学生掌握地图使用的一般方法,使其更好的具备利用地图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地理学习上的独立意识。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给学生地图的一般知识与使用方法后,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地图来解决一些实际的地理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图,培养学生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经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使用地图来解决:从地图上观察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哪个区域?从地图上观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主要有哪些?其中面积大的国家有哪些?等等,通过让学生使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训练其熟悉与掌握地图。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脱离开教材的直接内容设计一些需要运用地图解决的地理问题。如:请利用河北省区划图测量石家庄到北京的距离,请根据地图找出从西安到郑州经过哪些铁路,等等。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先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在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再循序渐进,设计难度稍微高一些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地图来解决,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符合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的一般认知规律,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四、结语

地图作为地理学概念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在地理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注意让学生学习地图,掌握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和建立学生地理学习基础的必要措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重视地图,熟练掌握使用地图,养成运用地图来研究与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打破死记硬背固定的地理知识而不注重掌握地理学习方法的僵化学习模式,从地理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建立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为其在将来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芝明.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技能培养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04).

[2]王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种变化[J].学周刊,2011,(32).

第2篇

摘 要:初中地理并非像三大主课一样被学生重视,课程安排上也比较少,学生常常地理成绩平平,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三大主课,初中学科的学习不应该分主次科目,学生应该综合发展,全面地学好初中的各科知识,不应该分科,也不应该区别对待,以简析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为主来讲解地理学科应该被重视的几种原因。从地理学的自身意义、学好初中地理的意义、对将来高中学业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几个方面出发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重视地理;综合性强;地理思维;注意事项

一、学习初中地理知识的意义

初中所要学习的科目一共有九科,地理属于文系科目之一,所要学习的知识分四本书教授,并只进行两年的教学,在初三时进行总复习。初中地理的教学范围主要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主,简单地介绍中国地理的概况,如,中国的地理地形和人文关系,还介绍了世界人文地理让初中生了解世界地理概况。并教授基础的地理知识,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初中地理细分起来模块很多知识点很多,相比较,历史则是从年代时期和国内外方面划分模块,政治是从政治、思想、经济三方面更划分模块,地理的知识模块的划分是以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来划分的,高中时就会增加经济地理的知识。以上可以了解到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地理涵盖了政治、经济知识,同时还运用了相关的政治思想,比如,介绍中国矿场的分布就涉及了重工业的发展,介绍我国农业分布现状涉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地理中因地制宜的思想也同时锻炼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政治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同时地理还包括了历史的人文知识。比如地理中包括民族知识,介绍了我国的少数民族和特色文化。同时,再比较历史政治和地理有关的行业也有很多,地理知识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气象管理、交通运输、农林牧业、工业、建筑业等都用到了地理知识。因此,学习好地理非常重要,而初中地理所教授的知识就是初中生可以理解的比较基础的,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的。

二、学习初中地理对高中地理的意义

初中地理的学习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意义非凡。高中地理涉及的地理知识更全面、更广阔,相比之下,初中地理知识范围则比较基础和笼统,初中地理仅仅只学习四本书籍,因此,学生学习负担并不大,而且初中的知识到高中时老师基本上还会再教一遍,目的是衔接高中知识,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教学。因此初中地理并非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后锻炼地理思维,并且应用于实践中去,应用于生活,对高中地理的意义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教授基本地理知识,况且现在的教育改革要求高中不再有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而且高中地理自身学习压力就大,需要教师的知识更全面,使高中的教学压力增大。高中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将以初中学习的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是打下基础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和锻炼地理思维的重要时期。初中地理涉及的知识往往是高中知识包含的,都是能衔接上的。高中地理知识更加详细和全面,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对地理思维灵活使用。地理知识全面掌握后,在学习和理解高中地理知识时将更加容易。因此,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讲解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学校和老师方面也应该增加教学课程,重视地理学科的指导和教学,争取减少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压力,为他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三、学习初中地理的注意事项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重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的理解能力。并且逐步指导学生使用地理知识。但是初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并不全面,主要以基础地理知识为主,而且平时的课程安排并不多,但相比政治历史却需要学生付出更多时间去学习。学生往往只重视三大主课的学习,常常地理成绩平平。对于学生来说,地理比较枯燥乏味,老师的责任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地理的重要性,初中地理用到的工具以中国地理地图、地球仪、测量工具等为主。可以根据这些工具做一些游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绘图猜图不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地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用范围也很广。老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地理兴趣培养,不应一味地填鸭式讲课仅仅是灌输地理知识点,这是不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困难。

地理教会我们应该条理做事并且要严格按照标准,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比如,绘图时要严格按照比例尺来绘图而且条理顺序要明确,地理思维会运用到抽象思维,比如,洋流绘制、气候带划分、星球的位置运动等。地理思维也会运用到形象思维、同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初中地理所教授的知识比较基础,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总之,学习好初中地理非常重要,学生应该重视起来,努力学习地理知识,初中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学习兴趣为主来进行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亲身体验;地理发展;图表解读教学

1.前言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两者相互作用的学科。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拓展地理学很难仅用文字去描述。图表的存在使很多的地理形态与现象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因此地理图表的教学对于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相当重要。而对于初学者地理图表的教学仅由老师口头语言与板书的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于图表的教学感觉枯燥对于图表的认识过于单一。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亲历地理学科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地理图表的方法。

2.目前初中地理图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是由口头讲述与板书,虽然目前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图表呈现的更清晰。但这仅是更换了表达工具,传统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改变。图表用途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得不到很好地凸显,使得图表意义和应用与学习这门学科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会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所学的图表知识的理解单一,印象不会深刻。在后期的地理整体的学习中得不到很好的不能使所学的得到很好的应用。老师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也会让自己对于教学的兴趣得不到提高,以至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3.初中地理图表教学需要的生动与深刻

3.1地理学发展与地理图表的关系

地理学的发展与图表是分不开的。在人类没有出现文字之前,图像的创造使人们有了可以记录现实生活的方式。地理学作为一种空间与时间交替的学科,图像的使用填补了有些文字无法描述的空白,让人们更容易记住这些地理形态与现象。并且由于图与表格对于现实现象中的简化,使得一些复杂的变化得到直接地表现。人们可以循序渐进的去了解分析。随着现在记录图片与呈现图像表格技术的进步让图表在地里的教学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3.2学生亲历地理学发展的措施

3.2.1学科发展与课本内容的结合

让学生亲历学科的发展是让学生在了解到学科发展中每个构成学科的要素的重要性。图表作为最常用的表现方式,亲历学科发展的教学让学生们知道图表与地理学科的密切关系和深刻认识到图表的作用与意义。教师讲述学科的发展与课本内容配合使得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就以板块学说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讲述大陆漂移说到板块学说的各重要阶段中地图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地图对表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的意义,对人们从静态认知地球到动态的发展地认知这种跨越式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得学生把学科的认识与地图的表现作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分析能力。

3.2.2学生体验图表形式

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选取各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讲述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讨论学科中有对于图表有需要的地方。并对其的需要讲述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图表。以气候类型为例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做出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可行思路。在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中,让学生们动手来画出他们理解的数据与表格,更容易总结出其气候特征,在小组间比较,并进行展示与讲解。

在现在的地理图表的教学中,用图像展现地理现象的变化比较难。这种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参与到把这种动态的图像简化到二维图表中,在思维习惯下运用已学的知识画出所想的图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已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小组可以思考与讨论。

3.3亲历学科的发展的作用与体现

3.3.1培养能力激发兴趣

在让学生亲历地理学科的发展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中,教师虽然比过去的那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但是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也使得老师的教学能动性得到提高。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很多课程的教学中的学生都是以被动的形式来学习。使得学习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让学生动脑与动手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是一种公认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方法。

3.3.2 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仅是讲述课本内容,而地理学科作为一种研究空间与时间定范围的学科,仅用老师的口头讲述与板书这些教学方法让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一条线。不能实现这种网状知识的稳定形态。

4.结语

综上所述,这种方法着重于课本内容与课外内容的结合。让学生亲历学科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增加了学生的思考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科教学的意义与这门学科的趣味性得到提升,符合新教育改革的要求。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学与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这种方法值得引用拓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郑银虎.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江苏靖江实验学校,2010,(07).

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地理教学;学习策略

教学中如何体现“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课程理念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构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用建构主义来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是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批判和挑战。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提出对指导学习过程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普遍意义。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有独特的优势。

1.学生有大量的地理知识的经验背景,有利于建构新知识

学生通过各种书刊、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及自身的生活实践,大脑不断地接受地理知识的刺激,如,太阳辐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学生在学习前都有一定的经验背景。同时,许多地理问题本身就没有僵化的结论,如,城市布局的最优化、环境问题的解决等,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头脑,从不同的角度去创建,赋予不同的意义。

2.许多地理内容是真实性任务,有利于情境性教学

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如,人类面临的沙漠化问题、水资源危机等都是情境教学的绝佳内容。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把火山、地震等内容设置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地理的情境性教学锦上添花。

3.地理学习有较多的背景知识、真实性的任务及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措施,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组织社会性教学的有效性

如,让学生讨论所在地的城市化问题、劳动力迁移问题等,学生都会兴趣浓厚,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这就决定了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进行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学生要善于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探究过程实际上又是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探究过程。学生为了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结群、结伴、结组,讨论、交流、协商、辩论,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第5篇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都十分重视对地理学史的渗透。本文以最新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进行阐述。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没有单列一项对地理学史教学作出要求,但是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有所涉及,大致如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理图和其它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尤其是在“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项中,特别作出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从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地理学史的教学,并且以渗透式的方法进行表述。

二、地理学史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渗透

1.地理学史相关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科书一共四本,都含有地理学史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七年级有关地理学史的内容要比八年级多,尤其是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最多,究其原因大致如下: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学生在七年级才正式接触地理学科,比较陌生,在教科书中设置较多的地理学史,如同讲述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降低地理学科难度。七年级上册地理内容难度大,尤其是地球地图和天气气候相关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插入地理学史,可以适当减低其难度。七年级地理主要为世界地理,范围广、内容多,有关地理学史内容十分丰富,而八年级地理为中国地理,内容和范围相对要少和窄,地理学史内容相对少些。

2.地理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

地理学史在教科书中没有单独阐述,而是以穿插方式进行渗透。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学史主要以阅读材料方式表述,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以作区分。如在阐述地球的形状知识点时,在正文中设置了阅读材料栏目,穿插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地理学史上的壮举之一,用实际行动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地理学史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认识的方法。其中,地理知识是基础,地理思想是核心,地理认识的方法是手段。通过对相关地理学史内容的分析发现,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学史以地理知识为主,主要是补充正文中某个地理知识点,如地理学家简介、地理事实等,有关地理思想和地理认识方法的地理学史内容很少。因为初中地理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强调对地理现象结果的认识,以感性知识为主,主要让学生识记地理知识。

3.地理学史的教育教学意义

(1)理解加深。部分地理学史是某些地理知识点的更为详细阐述,通过阅读或者讲授地理学史,能够加深印象、降低难度。以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为例,正文中通过一幅路线地图阐述麦哲伦整个环球航行过程,再利用阅读材料这一文本进行补充,图文并茂,加深学生对地球是球体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2)扩大知识视野。有些地理学史不作为考试的内容,属于补充内容,但通过阅读材料这一栏目,让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可以拓宽知识面。以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为例,这段地理学史选取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探险家探索世界的事迹。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大致了解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史。

(3)渗透科学精神。通过学习与地理学家相关的地理学史,传递给学生地理学家特有的科学精神品质等正能量,让学生内心深受震撼。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统治者列为异端邪说,其《天体运行论》被列为禁书,也没有向统治者屈服;魏格纳为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不幸遇难。这些地理学家传递着求真求实、不畏艰险等科学精神,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提高学习兴趣。有些地理学史比较有趣,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纪念碑的地理学史,阐述脚跨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就跨越了东经和西经,脚跨基多赤道纪念碑所在纬线,就跨越了南半球和北半球,一人同时在两个半球,会让学生感觉很有趣。

(5)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目标,地理学史中尤其是有关地理学家伟大事迹的介绍以及我国地理学取得的成就,能够鼓舞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在地图家族一览中提及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地图,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彩色地图;在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中提及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通过阅读这些地理学史,增强学生自信心,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三、地理学史在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1.熟悉相关地理学史料

在讲授地理学史之前,地理教师需对该史料充分了解熟悉,在课堂上能够信手捏来,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应整合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地理学史以及去收集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地理学史,尤其是一些在地理学发展上有着标志性意义的史料和我国地理学发展取得的成就及著名地理学家。

2.结合重点适量适度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十分丰富。对于教科书上以及收集的地理学史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不能长篇累牍,要做到重点突出。同时,地理学史的使用要注意适量原则,课堂上讲授地理学史内容不能太多,过多会导致地理课堂变成历史课堂。

3.采用形式多种方法

在讲解地理学史内容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如在讲授地球的形状时,涉及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深情朗读,锻炼学生胆量,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也可以自己朗读,学生看着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做到图文并茂。在讲授大陆漂移学说时,涉及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的阅读材料,教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世界地图,沿着南美洲和非洲轮廓裁剪,最后进行拼接,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感受魏格纳的伟大之处。

作者单位:1.江西省赣州第一中学(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41000);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350003)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65-02

一、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尽快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成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怎样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今天的计量地理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了,而是将现代地理科学与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3S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环境为支撑,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针对“整体性”和“大容量”数据所表征的复杂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综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学科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对计量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涉及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地理学的定量化必须用到计量地理学的方法,所以计量地理学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将多个学科、多门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强调统计的方法与技巧,更注重加强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内容

在计量地理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项目和任务。

根据计量地理学教学的总体要求,以及培养不同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在现有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项目设计,保证设计的项目具有价值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2)引入GIS技术, 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计量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是借助世界上著名的数据分析软件SAS、SPSS、浙江大学开发的DPS 数据处理系统、MATLAB 软件包,对计量地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及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所以应补充适合不同统计分析方法的数据,建立传统知识、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3)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分析评价试验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试验不断优化组合适合于新教改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在加强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的创新研究。从每个项目组学生中选取一名学生,负责项目的指导与实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推广寻求切实可行的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分析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专业对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情况,进行计量地理学的项目设计,确定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

(2)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引领学生构建科研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制订完善相关教学文件,重点建设配套计量地理学实习指导书及相关数据库。

(4)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项目,利用现有的局域网和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个性化发展提供培养基地。

(5)结合试验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构建新的计量地理学教学评价体系。

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图

四、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特征

(1)从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现代地理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整合;以学生为主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活化教学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开展计量地理学教学。

(2)项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不同项目设计的侧重点,以适应不同专业要求。

(3)通过项目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克服学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条块分割。

五、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对现代地理学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基于调查研究传统地理学存在的问题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充分考虑专业(地理教育、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因素,确定具体的计量地理学教改方案(见下图)。

依据教改目标,优化组合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注重将传统的计量地理学方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试验班小范围内进行教改研究与实践,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拟定新课程体系大纲,编写计量地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实施新的计量地理学实践教学项目和方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心得,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进一步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修订和完善相关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J].地球科学进展,2001,21(4):467―472.

[2]杨新军,王宝平.大学生地理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73(3):119―122.

第7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行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完成不认真。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加快,高中地理教学也有很多新改革,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先导,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才有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明确地理学习内容和意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教学实践;探究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课程设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中地理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和加强对地理信息的探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联系紧密,从某种程度来说高中地理是它们的延伸。尽管大部分学生选择地理作为自己的选修科目是因为对地理的热爱,但是部分学生选择地理的目的相比较来说就不是那么纯粹。这就意味着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地理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对于地理课程不再感到陌生,对于部分地理名词和地理现象也有深刻的认识,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意义有些迷茫。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给学生解释学习地理的意义,学生明了学习地理的意义之后才能够把握地理学习的方向,针对地理学习的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从而在地理的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抓住时机,利用较短的时间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地理自然风光的图片或者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在图片和视频中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了解人类活动对于大自然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图片转换的空当向学生提问,所提的问题要简单、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高山和平原、为什么冬季下雪较多而夏季雨水较多,为什么早上起来会有朝霞、晚上会有晚霞出现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去寻找答案。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地球的居民我们要了解地球,了解我们的居住环境,了解地球的气候,只有充分了解地球,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地球资源,而不是掠夺式地开发和浪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爱护地理环境就是爱护家园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地理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对地理教师不感兴趣,部分教师因为年龄或者其他原因与学生之间距离较大,导致学生想跟教师亲近,但是找不到接近教师的办法。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板着脸,从来不对学生微笑,学生下意识地认为该教师十分严厉,对教师有些畏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引导作用,但是大部分课堂状况却恰恰相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更像是旁观者。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部分教师总是认为教师要端起架子,丧失威严的教师管不住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威严并不是通过情绪或者行为来体现的,而是学生的心理作用。学生内心里认可该教师,那么他才有威严可谈;如果学生内心抗拒该教师,对教师的要求阳奉阴违或者干脆视而不见,那么教师的威严便无从谈起。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机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阶段,还没有正式上课,学生的思维尚未转换成听讲模式时,向学生询问上节课的课程节奏,询问学生感觉晦涩难懂的部分,学生自然而然会觉得教师平易近人,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和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矛盾,或者学生惧怕教师,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一门科目的热爱往往是对教授该科目的教师的热爱。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

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学校甚至完成了多媒体教学的全面覆盖。原有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地理教学的需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策略,紧跟时代潮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趣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地球仪、地图等一些其他的道具辅助教学,部分教师甚至会在黑板上绘图,但是这些道具较小,也不如图片视频更为直接形象,不再适用于高中地理的教学。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不肯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地球仪、地图这些辅助工具的帮助下,教师无法进行更深刻细致的讲解,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不是那么直观透彻,教师往往承担了很大的教学压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缤纷多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在讲解地理地貌时直接展示相关的图片即可,配合着图片进行简单的解释学生就能理解,这会节约大量时间。部分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较多,如果单纯地讲解理论内容会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学生也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利用多媒体对其排版,再配上一些图片,会让整堂课变得趣味横生。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测评信息录入其中,系统会自动分析整理每个学生的知识漏洞,并根据其知识漏洞制定相应的改正策略。部分学生因为性格腼腆回答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有问题不敢找老师,而网络匿名教学论坛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情况课程设计的安排。

四、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写作业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部分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近几年社会各界对于学生作业的问题较为关注,教育部也下达了给学生减负的通知,但是部分教师仍旧我行我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不具备实际意义的作业。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作业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尽量布置一些现实意义较强、教育价值突出的作业。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课外作业,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变为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订相关的课外活动计划,让学生将作业当成一种娱乐活动,让学生在游玩中体会地理的点滴。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模式,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竞赛,教师提前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正确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教师可适当地对获胜小组进行奖励,奖品可以简单,但是仪式感要强,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快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放映地理纪录片,引导学生认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对地理学习有兴趣,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教师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上地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国家培养专业性人才。

第8篇

一、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意义

初中义务教育中,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地理课堂主要要求初中生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然后通过掌握程度的深浅进行知识贯通,最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老师带领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最主要的是让每个初中生都学会去仔细认真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教材内容陈述的知识点与每个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本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个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这门学科时,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机会去接触实际,让每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地理知识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从而进行一种全面的创新形式来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新课标对地理学科有了进一步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求老师在新课标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学生学习新课标下的地理学科,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创新。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水平和质量,让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上地理这门学科,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老师必须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一定的改变。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学科主要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受到教材内容的束缚,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各种灌输然后拟定许多条框来规范学生的一些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无疑阻碍了学生对新事物学习创新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成为地理学科的背影,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依赖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点,但是除了这个以外,老师也要给与初中生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心中的想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学会对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最后老师再带领着每个学生回到课堂中、书本里。老师对学生的这些做法会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初中生不仅学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也让学生在创新的想法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白、清楚地学习到新知识,也让老师在新课标中的地理教学方法受到初中生的喜爱。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初中生建立一个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带动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地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在这个学习氛围内,老师不能对学生太过于放纵而导致学生目无王法,这就要求老师在这个氛围内坚持一个度,从而让学生可以在这个氛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创新,同时带动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发展。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第三方媒介的作用

由于地理教材内容有些抽象化,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讲解的时候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选择性的通过一些第三方媒介设施帮助初中生进行立体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媒介的接触下学习到了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场景、画面、地图等,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地理学科,提升学习动力,媒介使得学生开拓了对新知识的了解度,让学生体会到了世界的奇妙,加速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增加,带给学生越来越多的各种想象思维空间。

四、结束语

初中地理在新课标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初中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学会了与实际生活想联系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的知识面更加丰富多彩,使得地理课堂中不再感到乏味和枯燥,这些都极大地促使学生们进行创新性的思考问题,然后进行各种的实践活动。因此,初中生进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锻炼,对培养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

作者:黄华立 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八中学

第9篇

关键词:教学过程;创新意识;功能发展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教学具有时空跨度大,社会实践强,教学内容开放的特点,它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它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功能从狭义角度来理解无非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现代教学论角度来看,这些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应该说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功能很多,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教师要关注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深化素质教育,体现美育价值。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注重人际环境----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任何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堂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内容相对贴近生活实践的事实,在教学中注意教师的讲解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我们知道创新的大敌是因循守旧,迷信权威,而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怀疑和否定。

2、优化教学环境----运用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

以现代多媒体为特征的现代、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正不断受到教师的青睐,同样教育教学也完全可以因为计算机变得多姿多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尤其在地理课堂上当学生们厌倦了烦燥无味的地理讲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讲堂添加了无穷的魅力,可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正广泛地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地理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也可以把宏观的星球、天体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学软件的选择不可忽视,首先是内容,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表现本堂课教学内容,切不可为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软件变得杂乱,而冲淡了教学主题,误导学生。 成功的辅助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使CAI有鲜明的教学性。

二、地理教学中学科本身功能的凸现

1、凸现素质教育功能----地理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学习地理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内化、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赖融合。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知识,地理教学可以给学生以智慧。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更反映着地理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历史,蕴涵着地理学家的业绩、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可以说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尤其地理学科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尊重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学习人类科学知识上发展的历程,各种技术产生与演进的历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以及作为科学家的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真谛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地理学科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地理科学的演变过程,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地理学习的完全意义,确保地理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2、凸现美育价值功能----地理教学的自身魅力展现

第10篇

关键词:学习需要;课程标准;地理;初中生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力求获得满足和期望的内心状态[1]。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应该属于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需要之一,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同时,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调适心理的过程。当前,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确立了“构建开放性课程,拓展初中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2]。因此,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是素质教育成效的体现,也是“生本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对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分析和把握

1.生存和生活常识习得的基本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求新立异、富于好奇心的青春期,他们热衷于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间、生命起源等问题,尤其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问题,“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追求。同时,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技能,对客观世界抱有不少疑虑和幻想,他们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探求生活真知,挑战未来生活。而地理是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客观世界[3]。为此,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例如,了解天气的变化,就需要学习天气的知识;出差旅游,就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还得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了解国内外风土民情、历史政治,也需要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野外求生,必须懂得辨识方向、寻找水源或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是公民基本追求,而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初中生“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需要。

2.提高相关学科学习质量的现实需要

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大大分化,课程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加重,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与技巧成为他们迫切所需。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培养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缓解初中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心。从学科内容来看,地理学与生物学、环境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均有交叉性、关联性,部分地理知识能融入或迁移到上述学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建构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如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学习物理的运动定律要把握天体和地球运动规律;有了地球表层系统知识,就不难理解生物学的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也就深刻领会环境学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以,地理与其它学科一道,形成相互沟通、互相渗透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综合认知的能力。

3.塑造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其社会情感比小学生更丰富、更深刻,尤其是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等均有明显的增强。他们渴望社会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前,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目标,也是初中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地理课程在形成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4],能满足初中生“责任感”“成人感”及“独立感”的心理需求。例如,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地理课程所呈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家园的伦理道德;了解人口剧增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能让初中生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领悟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天体理论学习,能让学生抵制诱惑,成长为推广科普知识的先锋。

4.培植审美情趣的需要

审美情趣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兴趣和追求[5]。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审美心理活动趋于活跃,有强烈的审美需要和追求,有高尚的审美旨意和审美理想,希望从大自然、艺术品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地理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地理教学,能满足学生游览自然风光、欣赏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愿望,培植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例如,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祖国河山之壮丽,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之丰富,民族文化之灿烂,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此外,像地貌、土壤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对称性,气候、地质旋回的节律性等,都能让学生享受抽象的和谐美。可见,地理学习能让初中生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5.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首先,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是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中学学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它要求初中生必须牢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高中乃至大学学习做准备。如欲报考高校地学类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象、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得有过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大幅度提升,其它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其次,地理思维能满足初中生终生学习或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因为地理思维在获取、分析和处理自然、社会信息资料中产生,一旦拥有这种思维,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将终身受益。最后,这是吸收社会发展新理念、领略现代科技新动态的需要。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数字地球观、和谐发展观以及环境伦理观等,能端正初中生的社会发展观,使他们以积极、理智的心态投入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之中。

二、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1.学生要增强地理学习需要的内驱力

首先,要培养地理学习自我需要意识。需要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志向的源泉。初中生要明确地理学习目的和意义,彻底突破“为考试而学习地理”、“地理学即为风水学”、“学好地理就得死记硬背”等狭隘认识。应视地理知识为生活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地理学习是使自己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意识。其次,要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地理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兴趣得以满足后学习需要才能稳定和深化。如开始时通过搜集地理奇闻轶事资料、欣赏地理图片、参加地理夏令营等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要。地理学习需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为此,初中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地理疑惑,并寻求问题解决的学习需要。最后,初中生要进行适度的自我褒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在满足学生原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学习需要[1]。由此看来,初中生应敢于肯定自己的地理学习所得,充分总结已获得满足的需要,及时培育新的学习需要。如当生态系统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得以满足后,就要转入探寻周围环境问题根源的实践需要。

2.教师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尺度

教师素养是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外因之一,为需要而教,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尺度。首先,要把握地理新课标的精髓。教师须在吃透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让教学的全过程符合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由“知识灌输的权威”向“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转变。其次,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的具体需求。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呈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有应付考试需要,有揭开自然奥秘需要,有解释生活现象需要等。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意见反馈、试卷分析等渠道,摸清摸透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满足整体需要;同时也不放弃个别辅导,重视特殊学生的合理需要。第三,把握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最佳方法。选择讨论式、探究式或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板书或语言的魅力,注重课堂45分钟的优化设计,实现有效教学[6];或实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野外教学等。最后,要把握好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尺度。地理学习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评价尺度。如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浓厚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需要的效度提高了。

3.学校及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当前,地理科学理应得到重视,假若其课程价值不被学校和社会所认可,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实验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应予以支持和满足,凸显地理教育的地位。例如,保障地理教学时数,增加地理活动课时,突出实践环节等。要及时更新地理教具和补充教学资料;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建设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观测园或天象馆等,让知识的传授更便捷、更有效。再者,学校要关注地理教师的正当需要,消除一些不公正现象。如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外出参观的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新课改,在福利待遇上缩小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差别,杜绝非专业毕业生挤占地理岗位的现象。从社会角度来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地理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其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滞后是限制初中生学习需要的主要障碍。因此,组织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根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编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还有,地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地理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为此,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自学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等纳入地理教学评价的范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4-8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8

[4]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9,

[5]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4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图;教学应用

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综合了大量的地图教学内容,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地图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极大的好处,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提升地理能力。因此,地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如果掌握一定的应用技巧,就为地理教学及地理学习插上了便利的翅膀,地图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培养学生用图习惯

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地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时的用图习惯。首先在综合地图教学前,让学生先了解掌握基本的地图运用的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使用地图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教学知识的能力。综合地图学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与地理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连贯性、相关性、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读图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建立培养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其实也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地图学习,去感知、去判断的思维活动。读图能力也是一级一级地培养起来的,从最简单的直观读图,获取浅显的知识特征,慢慢到深层判断提炼出隐形的地图信息,这种逐级深入的读图能力一定是要经过大量的读图思维活动,锻炼形成的。表象的地图判断能力的加深积累,深层地图信息量就会越丰富准确,越能更好地总结联系地理事物的规律与原因,读图能力会变得越

强大。

三、培养学生心灵地图意识

心灵地图意识是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几乎是最高的应用了。这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地图读图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通过大量的地图表象内容知识,反复地运用、记忆,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牢固的记忆思维能力,在脱离地图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快速调动大脑记忆中的地图进行相关判读解释。这种意识会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效率与空间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与学习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巧妙应用,不仅能提高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理解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地理记忆;地理语言;空间建构

正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通过课程实施,就是要让学生们成为心智结构健全、能力发展全面,价值观念完整,创新意识强烈的新一代社会后继力量。这对于任何一个科任教师而言,就需要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开始起步,经过合理而恰当的学科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在相关的方面,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

不同的学科,给学生们提供了不同侧面、相对单一的成长、发展因素。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多方面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共同促进,才有可能创造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就地理学科而言,这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本的教学目标所指定的各方面,究竟能够给学生提供哪些成长、发展因素?这需要我们去认真地、从多个方面、多个课题的分析理解角度,加以研究、探索。在这里,我只是在“地理记忆”这一子课题上,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旨在揭示一些在地理学科中有效记忆的因素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境界能够持续的培育活力,尽量避免或减少出现意识境界中的“废墟”――由于过度的机械记忆方式得到的那些偏狭的教条、零散的知识碎块等“思想废物”,所占据的大脑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思路畅顺,思考空间开阔无碍。

地理记忆,作为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进行地理思维与地理意识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从所记的内容来看,记忆结果又是课堂学习的最主要的学习成果――未形成记忆的任何学习成就,都是不能检测和调用的,因而是无效的学习。总而言之,记忆,既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根据,又是学习过程的终点和结果。

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其它学科记忆方式相比,地理记忆更具有其独特之处。例如物理、数学公式,化学元素符号等等,“机械记忆”方式,在相关学习中的作用较大。但在地理学习中,情况就略有不同:依靠机械记忆去记住“美国”这一地名,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美国地理”,甚至这一地名与美国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几乎无关。在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早期课堂上,以及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机械记忆仍然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地理、历史等一些文科学科教学中,尤其如此。

而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则是形式逻辑推理、数学演算方式发挥作用的“地盘”。

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发生了较大转变的新型情况下,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地理特征、描述地理事象、认识地理关系等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的效用就显得极其有限。因此,在新的情况下,让学生们意识到、并尽量掌握地理学科独特的方式方法,就是给他们增添一条理解、认识、并与大自然世界相互沟通“对话”的通道。

那么,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取得较好的记忆收效呢?让我们从记忆的根源开始,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一、地理知识的编码与表征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地理知识是如何在大脑中被编码并表征的。

众所周知,文字作为一种助记符号出现之后,我们人类立即就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思想。而欧洲人在东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接受并创造性地利用了阿拉伯十进制数码符号之后,就抬脚踩进了科学世界、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大门。在我国近代,中国的汉字符号语言,在引进了欧洲的科学符号之后,数学及其它科学也可以在我华族中迅速普及了。

由此可见,一种符号、语言的使用就能把人们的智能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上面去。

在地理学科中,独一无二的运用了地图这一符号系统,或地理学的语言。与上述提及的其它符号语言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一样,学生们要想希望自己学好地理学科,首先就必须熟练地掌握地理学的这一套符号语言系统。地图符号与地图以及与地理学相关联的图片、图表等等,就是运用人类心灵的独有方式,去破解地理世界“密码”的关键,也是人们记忆地理知识的时候所不得不用的、在目前看来唯一有效的“编码形式”。

如果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未能彻底掌握这种地理“符号语言”,那他们接下来的学习行为,就如同想用汉字写出牛顿第二定律,或象明末徐光启所在的那个时代,人们希望用天干、地支表示出“指数函数表达式”时的做法一样,只能弄出一些令其他人莫名其妙的“汉字堆积图样”。其理解科学、传播科学的价值几乎等于零。而掌握了地理学科的这种特殊语言,我们就获得了表达表征地理知识的利器。

但是,各色各样的地图、地理符号,就如同当代超级商场里黏贴在商品上的标签一样,只有分类的意义。也就是说,尽管商标是以其简单明快的形式而引人注目的,可是它并不代表商品的真正货色,我们仅仅让学生去记住这些符号换不够。况且单纯的地图符号记忆也不是学习地图语言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出一套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技艺。

二、无效的地理记忆与“理解学生”的理念

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地名、记住了一些专用的符号,而对于这些符号、地名所标记的具体地点、区域以及地理事物的实际状况一无所知,或者仅仅把一些所谓的地理原理(也就是一小段文字)背诵得烂熟,而对于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实物顾及很少或完全无知,则符号语言与实际事实两不相干,其结果必然是有名无实。而由机械记忆所获得的谓地理知识,由于无新鲜生动的事实经验去充实支撑,不久之后亦会如浮云般的消失殆尽。

可以将这类有“毛病的记忆”状况列举如下:

1.记住的是一些缺乏具体地理事实支持的术语、符号。其意义残缺不全,给人的印象模糊不清,难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准确调用。

2.没有与任何具体感觉、知觉关联的“地理事物、现象”名称,这种记忆内容其实就是一个或几个无意义的符码。

3.不能以具体形象想象出一定状态的“区域”地名,也充其量是一个无意义的“字符串”。

总之,没有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文字、符号、图式,很难生成学习与记忆效果。

在我们的学生中,那些死记、熟背得很认真,而经不起测验、检测考试的学生,可能在其疏忽大意的无意识期间,正好就犯了上述这类错误,而耽搁了学业。

作为教师,应该设法让不少学生现有的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产生显著效果。不是首先去企图改变学生的这种方法,而是去帮助学生就从现有的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开始起步,逐渐转化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因为尽管有如“死记硬背”这样的学法,也是一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人的思想方式方法的转变毕竟具有连续性和前后承继关系的。因此,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利用的学习资源,而不能简单地有求学生随便抛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读图训练”之类的课堂上,也会因教师的疏忽大意甚至犯错而使学生“错上加错”,最终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的痕迹。

在与读图有关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地图符号系统理解方式上的较大差异,并且也由于教师对于自己当年获取这方面知识的经历早已遗忘,就容易在课堂上将自己的错觉强加于学生:把自己多年来积累起来并固化在地图上、而今天可以随意在看图时注意到、提取到的知识,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睁眼可见、闭眼可知的简单知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就很难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这些层面上更进一层的细化。不是去做必要的知识补充与情境设计,而是去一语带过,甚至还会去埋怨学生“基础太差”。

例如,在复习课或者每一节课结尾的“总结或小节中”,地理教师总是提醒学生“注意归类总结知识结构”:教师用一些方框、大括号及箭头构成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体系”。但在使用这类图式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于这些“方框”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地理关系,对于这些“大括号”所圈定的“地理知识系统”,只有在相关的地理事实根据足够充实的条件下,它才能发挥“建构知识网络或知识结构”的效用。而对于那些只见到了相关名词术语,而并未关心过相关地理事实、或者是这方面知识比较欠缺的学生而言,这些“分类总结”就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排列与堆积”。

有鉴于此,当教师们遇到学生利用地图难于全面、正确的从中提取地理信息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一次将已当场表明无效的“讲解”再去重复若干遍,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强调它,而应该去考虑学生们在理解和阅读该地图、图表时,可能的记忆缺陷;并作必要的、及时的提示、补充,或者补充、创设必要的情景以增加学生相关的感知强度。教师能否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这些“记忆缺陷”并及时的予以完善,这才是“理解学生”的实质性含义之所在。

三、促成记忆的结果――教学中的用心良苦与境遇尴尬

让我们首先选取一条思路:获取记忆结果的时空序列。然后据此一步步地展开地理记忆方面的探索途径(这里并不是我们所选取的思路是唯一正确的,而仅仅是为了让相关的分析、阐述的思绪有一个顺序,以便于自己思考也方便别人理解)。

我在这里做出这样的抉择:即可以认为学生们是从感、知觉开始展开学习过程的,最终一步才形成了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与记忆结果。那么,课堂生增加学生感知的机会,是学习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基础性工作,教师使出浑身的解数、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去为一节课搭建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感知氛围,让学生置身期内而心感身受。这种做法在新课标实施的课堂上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学生能够在这种课堂环境里,实现从感觉到知觉,到理性概念、原理建构的全程认识、思维活动。最终有望得到类似于“亲身经历”事实体验,获得深刻的记忆效果。

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在实际的地理学习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实际情形并非完全如此。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去感知一个小小的物件并不难,但要让他去感知一个远远超出其视距之外的巨大事物,如黄土高原、世界农业、北京市等,就不容易。人们对于小小物件的直接观察、感知,其办法要比感知巨大事物简单的多。究其理,主要问题就出在“空间建构”方面,认识巨大事物既要观察、感知,又要空间结构的设计、“建构”。增加了一个概念设计的环节,需要相对较强的空间整体构想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空间建构能力不足,一切就无法想象,更谈不到记忆了。

这一点似乎很矛盾,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其空间能力,而在学习的第一步就需要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这似乎陷入了一种逻辑上的“二难”境地:企图利用“待获取的能力去获取这种能力”。

其实,能力并非“平面结构”,只遵循“单线逻辑次序”,可以将其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排列。感知地理事物的初级能力,是学生们前一学习阶段已具备了的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出现的能力差异,不是能力的有无问题,而是各人之间不同的能力类别差异。据此,在课堂上即使是在同样的情境中,其感知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课堂教学情境所能提供给学生们的学习资源量,也是因人而异的。

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环境中所能设计提供的资源,与各类学生理解主题内容对于该资源的不同需求,是地理备课、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难题”――我们的课堂因此而对某些学生“失效”。当然就不能形成记忆效果了。

要避免这种在进入课堂感知情境之后的,部分学生会“持圆凿而遇方柄”的尴尬事情发生,看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其它必要的补充条件:既需要教师方面的尽力探索,又需要学生方面的自主寻求,否则教师将在课堂上孤掌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