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作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班级活动课辅导。在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也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科教师教学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这说明了很多学科教师都无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了学科教学中。
笔者认为,使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中,不仅能够改善实际教学效果,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查阅文献发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者均提出学科教学应该如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然而,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路,学科教师很难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一、教学设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前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已运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当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提倡全人教育和差异教育,即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和独立的个体,将学生的成长视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潮,尤其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对学生特点的分析上。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不仅仅考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突出了对学生情感品质和人格的培养。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提倡有意义教学,强调对学生情感经验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都符合了罗杰斯的心理教育观。比如,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课文《雪》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2)品味语言,体会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及作者的情感。(3)初步培养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该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该教师希望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作时对江南雪、朔北雪的特殊情感,体会出作者以朔北的雪自拟,突出作者追求理想、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了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创设法等,这些方法除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情绪表达、人际沟通和人格发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分享、探究合作;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互相体谅、换位思考;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尝试,这些方法都很好地反映了助人自助的理念。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将学生的成长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促进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影响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让每个小组用纸质的三角形来验证内角和为180度。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过后,学生开始动手体验。有些小组把三角形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180度,有些小组用折的办法来验证。在这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一贯地说教,而是耐心观察和积极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示。而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索知识。这种情境创设,把课堂自交给学生,给学生体验的课堂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又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挫折。
因此,我们说在教学方法上,学科教师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助人自助”的理念。
三、课堂师生交互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使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能,这些咨询技术的运用使师生更有效地进行认知及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接纳,从而激发学习潜能和人际交往的愿望。
倾听,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表现在教师接受学生在学习中的观点、意见和情绪、情感表达,并及时与他们达成信息交流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听,急于让学生回答出认知性知识,而是投入、专注地听,听出学生所持有的态度、所体验的情感。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还不时地运用“嗯”“还有吗”“为什么”等语言,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倾听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被信任,体验到成功。
共情,又叫共感、同理心等。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表现在教师体察学生学习时的内心世界,并能根据他们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以关注其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四、课堂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重视课堂活动组织,运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课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
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方面,学科教师普遍运用尊重、鼓励等心理辅导技能。例如,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到人格上的平等。在提问时运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话语;在提问、引导学生时常用“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想的会更好”等积极鼓励学生的语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给予积极关注并运用“你再想想”“谁来帮帮忙”等温馨话语。这些透露出教师对学生尊重和鼓励的语言拉近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自信。另外,交流过程中教师所展现的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教师访谈,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后通过批改作业、谈心等途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情绪情感及人际交往。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仅和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现在,很多教师重视评语在批改作业中的作用,让作业本成为自己与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例如,一些英语教师在批改作业后写上“Come on!I am sure you will catch up soon”“You can do better now than you did before.”等评语。这些评语表达出老师的鼓励及积极关注,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又如,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在作业本相应的地方写上“和细心交朋友”“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等评语。这些评语不仅促进了师生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念和技能,但这种渗透还未意识化和明确化,而且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能还有待提升,本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的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我们要设计更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全面的课堂观察、大量的结构访谈、科学的数据量化,更系统地研究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培训方案,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同时也使教师更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07-03
心理活动课是一种开放式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堂应对还是课后延伸都没有固定程序与内容,完全依赖于教师创造性的设计与处理。因此,在这门充满挑战的课程中,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达到心理活动课的真正目的,这是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这,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敏感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敏感性的必要性
心理活动课虽然也有明确的课堂目标和主题,但其完全开放性的特点,向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第一,教学准备是开放的,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与教参,具备不同心理意义的各类社会事件、学校事件等将成为教师课前准备的最好素材和养料。
第二,心理活动课的主题是灵活开放的,学生的心理需求才是心理活动课主题设计的最直接参考。
第三,教学设计是开放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主题进行相应的解析和构建,因此同一个内容不同教师会设计出截然不同的结构与活动。
第四,课堂应对是开放的,教师无法预设课堂将会上演怎样的互动,灵活的教学应对能力是心理课堂上的必需品,也是提升教学实效、升华课堂的必需品。
第五,课后作业也是开放的,没有固定和正确的答案,在教师延伸课堂心理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自主、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因此,只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高度的“敏感性”,才能创造性地将这门课程上好,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敏感性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敏感性”,是指在心理活动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教育资源和把握教育契机的敏锐性。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准备的敏感性。灵敏地觉察学生的心理需求,灵敏地觉知生活事件的心理意义,同时灵敏地挖掘学生心理需求与生活事件的衔接。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弥散性和广泛性,有效地切中心理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快速和高效,能够让学生第一时间获取热门社会生活事件,而不少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冲击作用。如果能快速有效地把握社会生活事件对学生的心理意义,同时挖掘此事件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在衔接,设计生动且贴切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是极大的锻炼。比如挖掘艳照门事件与学生偶像心理的衔接,挖掘南方大雪灾与团队合作技能培养的衔接,挖掘近期中学生自杀现象增多与珍爱生命的衔接等。
第二,课堂处理的敏感性。心理活动课课堂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由于主要采用体验性的活动和游戏,学生的心理感受多种多样,他们的每一个表现,每一次发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和把握这些教育契机,使整个课堂得到升华,也会使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
导入是课堂的开端,此时师生精神状态都比较好,学生对新课带有好奇心。具有敏感性的教师会在备课时预设学生对新内容可能出现的反应,导入时根据教学预设对课堂作出快速的调整。
课堂中期一般是小组活动和游戏聚集的时候,活动后学生要讨论发言。这时的课堂或精彩纷呈,或危机四伏,或变数连连,或波澜不惊。具有敏感性的教师会在备课时对活动程序了然于胸,对意外情况作好预设;会在课堂上专注投入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取问题并及时矫正;会在学生发言时用心倾听,及时点评,及时反馈;会巧妙地化危机为契机,化问题为突破。
接近尾声的课堂里学生容易分心,教师也容易松懈,但具有敏感性的教师能头脑清醒地回顾整个课堂,系统地串连课堂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生的整体反应,或圆满地结束课堂,或将课堂推向另一个,或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下一次课上。
第三,课后延伸的敏感性。课堂虽然结束,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应随课堂的结束而终结。教师应该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堂的作用继续延伸。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参与性强,趣味性浓,能达到教育无场所、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让学生收集更多具有心理意义的事件,或让学生采访具有心理启发的人物,或编排具有心理寓意的心理剧,等等。究竟采用怎样的形式同样依赖于教师对课堂与作业之间关系的敏感性。
对于教师发展而言,课后延伸的敏感性还包括及时记录、及时反思,对教学准备、课堂应对和课后作业等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自己处理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定期对这些反思进行文本分析,转化为研究性成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敏感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敏感性无论对学生心智的成长、心理活动课程的完善,还是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决定性意义。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如何才能具备这样的敏感性?
1.教师个人层面
(1)平时多关注时事新闻,多阅读报刊杂志,多关注身边的生活事件,多思考事件背后的心理意义,养成及时发掘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敏感性,并及时将这些事件化为心理活动课的优质素材,帮助学生趋利避害,健康成长。
一些敏感的社会生活事件(比如艳照门事件)犹如双刃剑,既带来了真理大讨论的契机,也给公众带来心理承受力的考验。对于即将步入或刚刚步入成年行列的青少年来说,直面这些双面效应的事件正是考验和培养他们分辨力和判断力的好机会。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和教师只看到这些敏感事件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视它们为雷区,讳莫如深,遮遮掩掩,这样不仅失去了宝贵的教育机会,更扰乱了学生的视线。此时,心理健康教师要敏锐地觉察事件背后的心理意义,积极了解学生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程度和解读,引领学生一起直面事件,剖析事件,澄清事件。在开放与宽松的讨论里,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良好的期望,这本身能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激烈的辩论与观点的碰撞更能更新学生已有的认知,不断充实原本偏颇、单一、贫乏的判断力。这些正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还有一些国家大事,比如南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心理健康教师应敏感地分析这些事件蕴含的心理内涵,根据学生的特点,切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多角度地设计课程,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视野去解读这些事件,真正达到寓教于成长与生活的教育目的。
每一位学生每一天都生活在社会生活事件的影响中,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敏感性,或不关注这些社会事件,或置这些社会事件于课堂之外,对于心理课的素材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这更是一种现实关怀的缺失。
(2)采用微格教学法、课堂记录法和课后反思法,在自我观察与反思中培养课堂敏感性。
微格教学的方法是在一个有电教设备的实验室里,以一组学生(10人为宜)为教学对象,由实习教师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技能(如组织教学技能、导入新课技能、难点突破技能、重点突出的技能等)进行试教,试教的整个过程用录像设备记录下来,然后指导教师、试讲者、学生扮演者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对照制定的训练目标,分析其教学技能的优缺点。根据这种方法,教学的各种技能全部掌握后上一堂完整的课,再进行分析评价,直到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教学,微格教学尤其有效。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应当获得教学内容、方法、自身教学行为三方面的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习就是通过训练使行为得以改正或变化的过程。由于心理课具有全开放性的特点,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自身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研究主题去钻研提高,而微格教学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真实记录了课堂的方方面面,教师分析研究后,自己可以逼真地看到全面的课堂,可以巩固长处,克服缺点,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强化来改进教学行为,较快地提高教学技能。
采用微格教学法比较耗时耗力,也可以采用录像教学,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录像进行分析和反思,效果同样明显。
除此之外,平时还可以采用课堂记录法和课后反思法来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当课堂上发生一些让自己有所思有所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应该在课下及时记录并及时分析自己的处理方式,长期进行这样的记录和反思,能对课堂事件和应对方式形成分类系统的管理,积累丰富的教育智慧,达到课堂应对游刃有余。
2.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的教研活动层面
(1)采用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给每位参与者交换思想、扬长避短提供了机会, 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众多中小学校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上是孤军奋战,大多数没有教研组,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们的资源共享和专业成长。针对这样的状况,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应把各校的心理教师组织起来,采用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帮助教师们在互相碰撞、研讨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敏感性。
同课异构能够激发教师更全面地解读心理活动课的主题。有些教师在上心理健康公开课时往往选择自己擅长的主题,避开难度较大的主题,这种逃避问题的做法不利于教师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教师必须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钻研和分析,即使难度再大也要尽全力进行设计。同时,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教师对这个主题的解读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久而久之,无论是发现主题、解构主题还是设计主题,心理健康教师都会具备更高的敏感性,形成更敏捷的思维方式和更快捷的思维速度。
同课异构能够引导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进行同课异构,能够让教师们非常明显地看到学生们对同一主题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表现得非常明显。敏感地觉察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最主要基本功,而同课异构能够很好地培养教师的这项基本功。
同课异构能够促进教师更快捷地学习他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缺点,提高教学技能。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师生互动,同课异构能够促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快捷地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并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自己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有效提高教学技能。
(2)改变传统的优缺点评课方式,采用主题式评课的方式,切中教师的需求,培养和提高敏感性。
相对于知识性的课程,心理活动课的结构比较松散,课堂上也容易出现纷繁复杂的状况, 因此不少教师在听评课时追求面面俱到,从导入到结束各个环节都认真听、认真记、认真评。这种听评课方式看似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往往如蜻蜓点水,不管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对听课教师都帮助不大。而主题式听评课一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评课,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弱点、教学攻关点和教学提高点等有一个实质性的研讨,对于教师敏感性的培养也具有实质性帮助。
对于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则以优秀课堂为载体,以心理活动课教学有效性涉及的各个环节(比如导入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反馈的有效性和课堂总结的有效性等)为评课主题,设计专门的主题评课表,引导听评课的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思考去评课,与优秀教师进行分享、研讨与提炼。这样的主题评课将极大地提升优秀教师对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帮助他们将已具备的敏感性进行总结归类,同时起到广泛的辐射作用。(稿件编号:090803001)
参考文献:
[1]章学云.教育契机的分类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刊),2008(6).
[2]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中国教育学刊,2008(6).
[3]肖若茂.“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
[4]马志龙等.讨论主题1:评课到底有没有标准[J].现代教学,2007(Z1).
[5]吕波,陆新全.讨论主题2:观课、评课前要作好哪些准备[J].现代教学,2007(Z1).
[6] 龚建龙,孙赤婴.讨论主题3:如何来确定评课的形式[J].现代教学,2007(Z1).
[7] 高建中等.讨论主题4:评课要关注哪些要素[J].现代教学,2007(Z1).
[8] 高建中等.讨论主题5.评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J].现代教学,2007(Z1).
[9] 吕波,陆新全.讨论主题6:观课、评课时有哪些注意点[J].现代教学,2007(Z1).
[10] 吕波,陆新全.讨论主题7:如何做好观课、评课的记录[J].现代教学,2007(Z1).
一、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
例如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后体会,一是从父亲角度体会父爱的深沉博大,二是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并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小英子在父亲墓前对父亲告白。学生不仅深切地感受了父女深情,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严格教育背后蕴涵的苦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做了延伸阅读。在《秋天的怀念》、《背影》等文章的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深挚的爱,然后让学生给父母写封信,和父母做一次真诚的沟通。类似的闪光点处处都有,例如学习《散步》,可让学生感受课文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培养关心、体贴他人的爱心;学习《羚羊木雕》,让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怎样与他人相处;学习《珍珠鸟》,让学生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阅读使学生学会了理解,学会发现和珍惜,更要学会善待周围一切关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给学生的心灵一个充满阳光的窗口。在阅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写作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相机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例如话题“心事”,作为青春期的学生自然有很多话说。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友情的思索,爱情朦胧的向往,未来的憧憬等,学生在写出自己心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吐为快的轻松和释然,教师面对一份份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同学分析在“心事”背后隐藏的人生问题,例如成长,奋斗,友情、爱情等,更可以让同学们讨论怎样正确看待和解除困扰自己的心事。以作文为契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很多的心理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可以被发现和解决,很多健康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在写作中不知不觉养成。
三、语文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例如一次“走入梅文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设计了“识梅”、“赏梅”、“咏梅”、“延伸”这几个环节,围绕这几个环节,同学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查找有关梅花的图片,翻阅有关梅花的书籍,朗读有关梅花的诗歌文赋,描述梅花的美丽,赞颂梅花的精神……学生从中吸取宝贵的民族优秀文化,并感受梅的高洁品性,力争做一个像梅花一样品性高洁的人,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语文作业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出,语文作业的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并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业设计可以在作业上趣味化、情景化、系列化、层次化,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作业。
五、语文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要想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认识。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教师应该具备的健康心理。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一个合格的理想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积累、崇高的人格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外,还必须具备热情、热爱、尊重、合作、不保守、自信、虚心、活泼、乐观、敏感、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是能作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毫无疑问,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的水平。
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个积极的态度。
3.教师对课堂氛围要善于调控。创设良好的氛围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作为班集体的一员,集体的风气是微观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风貌、情绪状态、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和保持民主、团结、和谐、开放的语文教学氛围。
总之,语文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认识,努力实践,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中央教科所活动课题组编著.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001.6重印)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浙江XX中学吴XX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修炼》印象深刻,他的精神感染了我。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教师,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学校需要他,教师需要他,孩子们更需要他,确实是有原因的。内心佩服!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XX主任的《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的讲座,让我深深感觉到浙江的教育是根植于学校的,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研工作和调研工作对学校是常规工作,而且深入课堂,所以,教育教学指导对学校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
浙江杭州市XX中学赵XX校长的《让我们拥有从容智慧的教学生涯》讲座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赵XX校长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从容的智慧和教育理念征服了一所又一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优雅而智慧,管理过程充满人文味道,软中有硬。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工作和家庭两不误——给孩子的纸条“儿子,妈妈去外面加班去了,饭在锅里,妈妈的心在家里”;她的寒假作业设计——把小小的寒假作业设计做大,从设计到反馈,从反馈到学生评价,从评价到总结;她因公不能参加全体教师的教师节聚会,然后给老师拍了一个短短的视频,播放给老师看,感人至深。一个用心的校长,一个智慧校长,一个魅力校长,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校长。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吴XX老师作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让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老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在听了专家讲座后,我们心理组跟了我们的跟岗导师。听了导师两次课,一次是听他的学生课堂,一次是他的教师培训课堂。我们的导师工作细心、细致,还带我们去了两三所心理健康教育有特色的学校,还去了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一起交流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相对而言,杭州的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广州、珠海以及深圳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更大。
期间,我们各上了一节公开示范课,我的主题是《不经意的伤害》,这节是在上课前一天临时决定并开始备课和准备的。在教学设计方面,本课例主题选择是建立在对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次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而言,本课例具备预防性与辅导性。再次,选择内容而言,学生有相关体验,所以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教学情境和内容是学生本来就是平时熟悉并关注的,所以相关的体验就比较容易生成,在体验中的思考和分享也水到渠成。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热身活动和本课例主题切合度不是很紧密;热身活动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放松,解除紧张,让学生尽快处于自然状态,以投入后面的活动中。同时,这个活动最好能和主题结合,即有交叉成分,确保自然过度,或者为后面活动做铺垫。另,最后的体验活动部分,从一人独自到两人相互,最后到三人搀扶,有过度,有体验。但是以后在采用这个体验活动时,将增加全班同学围圈一起起立的尝试。这样学生在一起喊123的情况下一起起来,更能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成功感。
钟老师是一节主题为《你最讨厌的人》,钟老师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深入研究并一直实践的老师,无论是他的课堂还是在咨询以及生活中,都能感觉到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力量。本课例也是有鲜明的精神分析味道。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语文;渗透
引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就我国而言,精神文明的步伐并没有及时跟上,以心理健康水平为首,亟须引起足够重视。初中生正处于第二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学校教育中若不给予足够重视,很容易让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对自己及同学造成伤害。除了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其他科目的日常授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既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长,又丰富了载体科目授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兴趣。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学生及家长对其非常重视。又由于语文的基础性及阅读的广泛性,使得语文在承载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己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它。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足够强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就相关文献报道,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第二次萌芽。许多家长向学校反映,中学生比小学生听话了,难以管教了,也不与家长交流,好像每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事情。据报道,有将近23%的中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尤为突出。另外,青春发育期,无论是性生理还是性心理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同异性的关系,也成为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课题。缺乏学习途径的学生可能会变得自信低、不合群,爱发脾气,甚至会影响学习。
(二)学习态度方面
从小学升入初中,认知发展是一个跳跃。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从知识的广度到学习的深度,各科目的教学大纲要求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另外,由于学习方式由老师带着学逐步转换成为自觉主动的学,学生应对这样的转变也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在学习上的焦虑。如何应对这些焦虑,使其压力有效转换成为学习的动力,不至于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绊脚石,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作用。
(三)思想品行方面
大多数学生在青春发育期都有眼高手低、爱唱反调、对长辈没礼貌等恼人的行为。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应对的策略,而跟学生硬碰硬,让学生的这些原本正常的恼人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升级成为品行问题。常见的品行问题有习惯性说谎、频繁逃学、离家出走、攻击等。
其实并非学生本身是“小恶魔”,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受害者,焦虑无助的学生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学习如何化解这些冲突。由于强烈的逆反心理,在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上的教学也许效果不如丝丝渗透在其他科目中的好。而语文由于其人文性,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载体。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良好科学的课堂设计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推动作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老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让学生抓住交流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展师生关系并且辐射影响学生使其发展健康积极向上的同学关系。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有课堂竞赛、小组合作探索、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建立关系、合作所需要的品质,并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可以如此快乐。以上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大量阅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环节,有目的的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优美文章,让其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消化吸收。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开展过一次有趣的阅读活动:笔者安排学生在课下各自阅读名著《雷雨》。挑选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人物对其总结和分析,要求总结文章中对该人物的描写以及其在故事中的人物发展脉络,之后根据自己的总结来描绘该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并设想,若是自己,是否可以改变该人物的内心状态,使其在故事结局有不同的结局。先要求学生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交给老师,之后由老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作业内容,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来,全班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主要人物,按照学生作业中所改进的人物心理状态,演出不同结局的“新雷雨”。
这一活动促使学生仔细阅读了文学名著,而在阅读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故事中人物内心状态的变化,锻炼了其共情能力;为人物设计不同的结局,给了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通过修改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来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结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并且符合初中生存在逆反心理的心理发展特点。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嵌入性强,使其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两方面入手,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培育出心理健康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荣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9)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 策略探讨
“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又对数学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农村小学数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义重大。我从教农村小学数学二十余年,粗略总结出一点拙见,现就农村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外在心理障碍
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别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显滞后。从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师就知道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出现如下现象――现象之一:老师规定:“数学作业错一题,罚做10遍,再错,罚做20遍,依次翻番。”这么沉重的惩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感,再也不想上数学课了!现象之二:老师对数学考试考差了的学生说:“你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你的数学永远都是老样子……!”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数落和全班同学投来的“鄙视”的目光,木然的站着。现象之三:学生家长对数学老师说:“我没读多少书,对数学知识一窍不通,我家的孩子不听话你就打!我不会心疼也不会怪老师的!”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这些都是些真实的事件,在农村小学中,这些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认为“小事一桩”。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缩影,更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障碍。
(二)内在心理障碍。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容易形成两极分化,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习心理障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生”大体存在着以下一些显著的心理特征:一是粗心心理。在缺乏严肃认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任性、马虎等原因养成此心理。二是厌学心理。在单调乏味的教学情况下,容易由缺乏兴趣引发此心理。三是梗塞心理。对知识“消化不良”,就容易形成此心理。除此之外还有逆反心理、自卑心理、涣散心理和护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状况,便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障碍。
有效地排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障碍和内在心理障碍,是提高学习数学效率和数学成绩的关键,更是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障碍,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1、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家长取得良好的沟通,尽量消除外在障碍
(1)利用手机积极报喜、委婉报忧。农村信息闭塞,网络媒体欠缺,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一开学就登记好每位学生家长的手机号码,这样就更快、更直接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以此作为家访的有效补充。但与家长的联系也讲究艺术,我的有效策略是“积极报喜、委婉报忧”。比如:我班一名“问题生”由讨厌数学转而喜欢数学的变化,就让我感到用手机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班上一位性格忧郁的孩子,起先见他上数学课时,总是嘟着小嘴,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于是,我和家长联系好,对她进行双管齐下的教育,决定通过首先从努力让他转变对数学的态度入手。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给她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特意安排数学学得好的同学和他同桌,还经常让他帮助数学老师做些事情,只要她在数学方面有点进步,我都会及时利用手机向她的家长报喜。通过利用手机,积极报喜、委婉报忧,他逐渐对数学转变了学习态度,能专心听讲,主动发问,认真完成作业,一年下来,他的心里障碍得以克服,数学成绩明显好转。
(2)给家长写感谢信打动家长。在家与校的联系中,写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尝试着对于不太配合的家长写感谢信,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特殊的感谢信让我赢得了家长热情的支持和帮助。还记得我写给罗浩然家长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浩然家长:您们好!感谢您们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我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段日子,您的孩子浩然发生可喜的变化:上课认真听讲了,有时还积极发言;数学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在本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中,他还得到了68分,出乎老师和同学的意料。对此,再一次对你们说声谢谢,谢谢您们为我们输送了一个努力上进的学生!我相信,任何一位家长读到这样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都会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惊喜。再也不会用失望的心态对待孩子,一定会带着高兴和赏识的心态去赞扬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断向前攀升。
(3)有选择性地进行家访,改善家长教育方式。农村孩子家长,很多都是知识匮乏,教育方式不当,甚至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落后教育方式。对这种孩子,就必须在手机联系、写感谢信的基础上进行家访。我班一名学生,平时胆小怕事,不敢问问题,路上遇到老师就躲闪。我经过调查研究后得知:他父亲常常对他采用暴力教育。对此,我决定进行家访,通过我苦口婆心地给家长讲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孩子心理,家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改变了以往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孩子自卑、胆怯的心理障碍逐渐得以克服。
2、换位思考,分析学生心理。作为数学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也应该努力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更应该从保护学生幼小心灵的角度出发,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更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升自身修养,然后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也可以避免发生上述提到的恶性惩罚学生的现象。
(二)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心理障碍,提高学习质量
1、为了克服学生的粗心心理,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1)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天地,用数学家的故事熏陶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比如祖冲之的故事、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等,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熏陶和教育小孩子,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静静的写作业和检查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纠正学生的粗心大意,我觉得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业的习惯,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一是写完作业必须检查两遍。二是碰到不会做的,先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先打个问号,待完成所有作业后,再去请教老师或者别人。
2、创设愉悦情境,调节厌烦心理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的美。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这样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厌烦心理。
3、善于因材施教,消除梗塞心理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提炼,使抽象的、难记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有趣味的形式,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引导学生可将乘法口诀、数学公式、法则等编成顺口溜、儿歌、甚至是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改革创新,现代的数学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情感以外,还更应该注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期
【3】《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77-02
在素质探索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增进身体或生理上的健康。课堂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下面我就如何在课堂中创设健康心理环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及出现的一些实际心理问题等方面作初略的论述。
1 以人为主——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观今天,严重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倾向。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积极性不高、不愿和别人交流合作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实现从传统的“知识”向“以人为主”的转变,促进知、情、意、行及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因此,首要一点便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清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教师对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应以关怀鼓励为主,多给予肯定和认可,创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令其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抓住切入点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首先要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其次要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 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灵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构建德、才、学、识,营造一片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使孩子在这块芳草地上自由呼吸、自然成长,在这块芳草地上托起我们伟大祖国新世纪的美好明天。
2 个体差异——层次教学与培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在性格、知识、能力、特长、天赋、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的确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面对这样的现状,为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与学生实际学习差异的矛盾,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与培养,引进了“分层次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本着面向全体并使人人都有所收获的原则,有目的地把学生“分层”,同时进一步把教学分层。
2.1 学生分层:结构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档”为前提的,分成三个层次:A.为特长生,占总人数的20%;B.为能力生,占据班级人数的60%;C.层为基础生。层次教学中的学生是明暗结合的,是随学生积极性、能力波动呈动态变化的。
2.2 教学分层:首先是目标分层。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以及对语言的表达也是有巨大差异的,英语“教学目的”的设计实行“一刀切”就万万行不通。因此,我在班级实行了课堂教学弹性分层目标。其次是讲授分层。课堂教学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异步分层,作到教学“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问题,分层布置作业,同时学生全员参加,各得其所。第三,提问与训练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英语掌握的不同程度,以及学生对外语学科时间投入的多少和取得的成就,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采取“不同对待”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言的权利和机会,都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体,进而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每个同学的自信心。另外对不同学生的课后练习、作业以及评价也都作了相应的分层。简单的作业可以不做,或有选择地做,同时鼓励他们多说、多读、多听,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3 渗透教育——调节和承担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团体教育与辅导,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契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品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
(1)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的前提条件是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关键词]美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41 — 02
儿童绘画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童年是形成生理机能的时期,绘画要求许多心理机能协调参与,参与大脑左、右半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而儿童绘画是分解-合成思维形式之一,它可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培养人的坚韧精神;可以使人有追求的目标,有上进心和对事业的自信心;可以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做事专注的习惯,培养儿童不怕苦不怕累、不受成功和失败的干扰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因此,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品质的培养等许多方面有着共通的地方。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创造性能力,是进行创造性美术教学的前提和保证。美术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美术知识,还应该注意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健康给予正确指导,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艺术创新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潜能,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一、通过美术学习资料,掌握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每位同学建立自己的美术学习档案,将每堂课的学生作业都按时间顺序放入自己的档案中,学生在每次上课前都可以调阅自己的档案,也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其中要求同学们不只是简单地将每节课的作业放进去了事,而是要将每次的美术活动(画展、作业展评等)的心得体会、在生活上遇到的好的作品和好的设计、游戏中的小手工等都收集到档案里。在档案的封面,要求他们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可以包括自己的生日、血型、爱好等,档案中的作品不一定是课堂作业,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文章、照片等等。通过学生的档案资料和作业,教师可以对他们的性格、喜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个小小档案记录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心理成长的相对“真实”的信息。有了它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自己的建议。
二、运用美术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创作过程给学生创造了抒发自己、宣泄心情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美术作品,都是心灵活动的一次旅程,是他们借助语言之外的手段表达自己心理活动的记录。所以,全面的美术教育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对每位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观察、评价和接纳学生,发现和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潜力,做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信、灵活、坚定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促其完善人格的形成。
下面我通过两位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来阐述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的具体不同的教学手段:
示例一:一个粗心、盲从、没有个性、折断翅膀的天使
初一年级一位女学生的档案资料:她的档案设计很简单,缺少细节的内容。这表示她的智力发育和对事物的认知要比同龄人略低一点,在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力上,观察事物不够认真和仔细。她设计的作品形象只是简单地抄袭搬用,在色彩运用上喜欢用冷色系,用色单调,色彩中缺少一些丰富的情感。这表示这个同学性格孤僻,与人协作能力差,不爱讲话。我仔细观察她上课时的行为,她经常会注视别人的作品,东张西望的次数很多。她对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没有信心,她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怀疑,总希望在别人的作品上找到共鸣。别人是这样画树的,我也要这样画、这样做才对。
针对这个学生的特点,我采取了两点措施:
一是注重事物细节的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细致耐心的好习惯。针对她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力和观察力低下的特点,首先,我启发她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客观事物,细致到每一个点和每一个细节。要求她既注重整体,又注重细节,以发展其观察力。在引导她欣赏美术作品时,我采用了“局部观察法”。我让她做了一个中空的“取景框” (5CMX5CM),在欣赏作品时,我让她将这个小取景框放在画面上移动,这样一个完整的画面就被割裂成几个很小的部分,平时不注意的细节被完全地放大了,再也不会受到全局的影响。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细节的观察能力,从而养成细致耐心的好习惯。其次,对于她的美术作业,我会忽略很多整体的东西,重点看她对一个事物的细节刻画是不是有进步。在课堂上,我要求她在一幅作品中不必画太多事物,而要将一个对象画得丰富、详尽。这样,就逼迫她对一个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这些新发现一一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中。
一段时间下来,她从最初的画一幅A4大小的作品画了十几分钟就不知道该画什么,到后来画了两个小时还没有画完。画面也比以前丰富多了。观察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她后面的美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强表达训练,体验成功快乐,促进学生形成自信、开朗、活泼的性格。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只有具有自信心的人才能敢于探索世界,以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战胜困难和挫折。而创新意识的产生也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不断地体验成功是建立自信心的前提。
为了培养她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她走上讲台,就同学们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我还会让她将自己的作品挂在黑板上,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语言描述,描述的话语越多越好。
体验成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建立自信的重要手段。我经常会将她第一阶段的第一张作业和后面的作业共同摆在一起,让她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明显的成长经历,对她的自信心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只要她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我都会让她体验到这份成功,感受到成长与进步的喜悦。在肯定她的发展进步的同时,我还会帮助她认识自我的个性特点,掌握自己的缺点,以有利于她进一步改正。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次在欣赏德加的《》之后,我要求同学们画一个印象中的舞蹈场面。当看见她画了一个快乐的女孩子穿着一条鲜红鲜红的舞裙时,我就问她:“你为什么用这么跳跃的红色来画舞裙呢?”她自信地对我说:“我想用漂亮的红色来表现一位热爱生命的小姑娘,因为爱是红色的。”我看到这全班唯一一幅鲜红的舞裙画,真的很高兴,她终于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信心,不再抄袭别人的作品了。
一个阶段下来,她的作业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作品的细节明显多了起来,也开始用一些漂亮的颜色。在一次谈话中,她说她很喜欢自己设计的档案。我心想:“她终于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了”。我还经常在走廊上看到她开心地与其他同学玩耍,在我面前分明是一个自信、开朗、活泼的小姑娘,美术教育对她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作用。
示例二:孤傲、刻板,缺少创新的紧张木马
初一年级一位男同学的档案资料:这是一个沮丧或感情漠然的同学,他的设计很少用图案,多用文字表述,连自己和明星的照片都不带笑容,显得很刻板,在文字表达中有很强的逻辑性,表现出这个同学组织能力强、沉着、冷静的性格,但缺少个性和创意的精神。
针对这个学生的特点,我对他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感知的敏锐性和感知的强度,可以使记忆深刻、牢固,可以提高思维的强度,可以丰富想象,促使灵感的产生。
在实际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将这位同学的创作情绪调动起来,在想象画《我的太阳》一课中,我因势利导,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入手,他一下子就被《后羿射日》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我又出示了一些相关的连环画,把他带入了一个“远古的天地”。他的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兴趣和创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趁势启发他:“远古的时候可以想象十个太阳,那么今天你们能把太阳想象成什么样子呢?你大胆想象一下,远古的太阳是什么样子。”我看见他迫不急待地拿起笔画了起来。下课的时候,我看了他的作业,他将太阳想象成一个人类可控制温度的旅游景点,人们在这个景点中快乐地生活着。这古老、神秘的太阳在他的笔下被注入了科幻色彩,并赋予了新的诠释。看到他的奇思妙想,我为我的教学成果而感到骄傲。
在美术课上,我要求他针对同一个主题至少完成两幅完全不同的作品,这样就增加了他的创意性,打破了刻板的个性。人为地让他求新求变,目的是开发他的创意思维,在客观主题不变的情况下举一反三,产生大量的新想法,思维过程更加灵活,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不断进步,同时使个性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加强团队合作,改变孤傲性格,快乐沟通没有界限。怎样让一个感情孤傲、漠然的同学能够变得既有爱心又有合作精神呢?在实际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他进行小组合作,并且让他和一个自制力较弱的同学组成“一帮一”学习小组,以便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增强他的爱心和协作能力;同时,可以发挥他的理性优势来帮助自制力差的同学,用心画画。在相互协作、共同创造的愉悦氛围中,培养了这个学生的群体意识,形成了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热情的个性品质。同时我还让他担任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课堂讨论和协调活动工作。这样,学生在团结协作互助同乐的工作中,学会了怎样调节不良情绪,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分享快乐的团队精神,在成功中体验到了欢乐,得到了满足。
此外,我还让他在作品中重点表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强化认识,来改变他漠然的性格。我更注重他个人情感的真实体验,而反对他使用更多的固定样式进行绘画(比如:太阳永远是一个圆形加几个放射线,没有一点创意),打破形式、丰富情感,这样在他的性格中多了一些温情,少了一些孤傲。
总之,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我试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同学们健全性格,建立自信,发展个性,锻炼耐心,提高能力,使学生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伊莱恩·皮尔·科汉,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自2000年以来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面临一些困境。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兴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困境,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讨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利弊。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心理健康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大学阶段面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也不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是“一刀切”,不同心理成熟度和面临不同问题的学生都需要在课堂上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个专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1.2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识记概念,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心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课堂上的集中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与同学讨论交流,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1.3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办法完全承担繁重的心理健康教学任务,不得不由辅导员等不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老师兼任,这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以上三个方面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兴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启示。
2.翻转课堂的盛行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综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翻转课堂定义为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外观看,回到课堂上师生再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研讨式课堂和课外学习中得到较好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使用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心理老师师资薄弱的问题,网络学习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课时,节省师资。
3.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积极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学校的有效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尝试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校的翻转课堂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准备、课前学习和课堂设计和课后评价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3.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特征、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网络课程。经过分析讨论,最终在尔雅通识课平台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社会心理学》、《心理、行为与文化》、《大学生心理学》等作为公共选修课,保证有着不同困惑和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3.2课前学习。课前学生在线观看所选课程,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完成在线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可在线与老师互动,就在线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讨论。
3.3课堂设计。城市学院每个班的课堂教学为8个课时,课堂分为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两个阶段,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在第一次课上就进行分组,并且制作小组学习记录表。A.答疑解惑:首先,授课老师根据专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小组任务或活动,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发展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根据课前所搜集的有共性和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B.互动交流:在解决了基础知识和教学盲点部分的问题后,老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师生一起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办法。
3.4课后评价。与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的反馈评价过程是多元化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部分。城市学院心理健康课最终的考核包括网络课程自动打分和课堂考核两大部分,每部分均需要达到60分方为及格。课堂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表现情况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期末考核以小组合作制作心理手抄报的形式完成。该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反思与展望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一些困境,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来讲,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从教师来讲,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提高网络运用的能力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设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大学生却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职业心理素质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与思路
1.项目的实施背景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许多高职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对学校课程缺乏热情,厌学情绪滋长,缺乏自信心和价值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等情况,这些都急需心理辅导或治疗。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在人才培养上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项目的性质和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工程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前提,以项目设计为重点,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评价体系中,遵循以任务评价为主,强调过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团队合作、讨论分享、情景模拟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法与过程
(1)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
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来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强调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和反馈机制。在体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陪伴学生一起探索心理的奥秘,面对自己的问题,完成心灵之旅。
(2)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包括小组活动、个人分享、集体讨论、专业设备体验、心理剧编演、案例分析、电影赏析、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冥想练习、放松训练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建立课程QQ群、微信群、微课、教学资源库、云班课、微电影制作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孙英.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新课程(中),2011
[3]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理事会自换届以来,开辟了“理事会通讯”栏目;启动了“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研”课题研究。截止2009年12月15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发理事单位封面人物6人;刊发理事单位彩页宣传23面;刊发理事单位科研成果23篇。
“理事会通讯”栏目充分展示了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科研成果、培训及会议等。欢迎广大理事单位将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推荐至本栏目,与广大理事单位一起分享。联系人:王策,联系邮箱:。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首届心理健康节火热开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以特色立校,尤其以“专业化、规范化、全方位”的心理特色著名。近年来,学校的心理教育越来越有活力,完成了由战略选择需要到学科建设的转化;从个别业余辅导走向课程设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深入师生生活实际。在名师引领下,心理学融合进班集体建设、学科教学之中,显示了专业心理督导和心理呵护的重大影响力,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辈出,互动与支持展示出强大的团队力量。该校作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所在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辐射作用和基地作用。
2009年11月16日,历时一个月的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首届心理健康节火热开幕。此届心理健康节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巡礼和展示,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成功快乐学习的有益探索。苏州市教育局李杰副局长到会讲话,政宣处李凤祥、徐洁处长到会指导工作,各中小学校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参加开、闭幕式。
此届心理健康节以“朗润心怀,智慧学习”为主题,主要有几大鲜明特色:一是初高中联动,开幕式以高中为主,同时有初三政治展示课和四节高中展示课;闭幕式以初中为主,其中有初高中社团共同活动“大手拉小手”;二是突破单一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智慧学习”相融合,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学科教学中心理渗透、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三是全方位展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英语单词记忆法” 辅导课、“思维导图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的应用”示范课,有校本心理课、班主任的心理班会课、亲子沙龙活动等。此外还有励志心理电影欣赏、家长心理课堂专题讲座、班主任主题沙龙、青年教师心理沙龙、教师论文、个案报告、学生学法作业展览等专题活动。
供稿/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文君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琉璃现场会
2009年12月3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琉璃中心校开展了“锦江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琉璃现场会”,期间邀请了锦江区的有关专家、领导和心理老师参加指导了现场会。
此次现场会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校全体教师学科渗透,促进学校心理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空间。
现场会上,王强校长做了“给每个孩子阳光灿烂的童年”专题发言,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常规化、心理咨询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四个方面把学校近十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做了简要总结,并对学校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做了展望。学校心理组长陈智慧就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思考以及 “琉璃中心校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课导向(试行)”作了介绍和意见征集。唐春玲班主任做了“从心理的角度做学生工作”案例交流。杨智老师展示了体育教学渗透案例――“生命的呐喊――障碍跑”,区德育科杨远老师从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做了肯定和指导;区进修学校心理专家周玫老师从体育主体教学,生命自救互救教育等方面做了详细深入点评。
成都市琉璃中心校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特色工作来打造。近几年来,学校除了常规的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天心语屋心理辅导之外,还特别开展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的方法做班主任工作活动。班主任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做,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关键词]微信;信息平台;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41
[中图分类号]G4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异军突起,人类的传播、社交活动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微时代”,开放性、互动性、私密性是微网平台的主要特征,“小”“精”“快”体现了现代网络社交的优越性。微信,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实现交流的日常工具,在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正能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以其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1 高校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现状分析
1.1.1 我国网民微信使用现状
2016年8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7.10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而截至2016年7月底,腾讯的统计数据显示,微信活跃用户达5.49亿户,表明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手机应用的主流。《报告》显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段分布中,年龄段在19~29岁的网民人数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最高,城市和农村网民职业结构中的学生所占比例也最高,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高校大学生的用网比例占了大多数。
1.1.2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微信使用偏好分析
湖北省很多高职院校很早就认识到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一项针对湖北省7所高职院校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微信使用率高达到100%,微信成为继QQ、微博之后又一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并在现阶段成为学生群体主要的自主学习及公共社交的网络媒介。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微信的功能偏好的分析中显示,信息分享占99.1%、朋友互动占60.4%、语音通信占78.2%、娱乐休闲占88.5%、微信支付占84.7%。可见微信使用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微时代”学生主流的生活方式。可见,透过微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心理教育的必然趋势。
1.2 造成大学生微信依赖的心理机制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照学生微信功能的使用情况发现,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得到满足的状态。
微信具有便利的支付功能,使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使用订餐、购物、打车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满足了学生的生理需求。而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自主筛选好友中,朋友圈中的好友也设置了关闭关注的功能,很好地体现了微信的自主性和私密性,满足了用户的安全需要。语音、视频极大地缩小了远距离交流的障碍,而关注、评论、转发等微信功能又很好地体现了“朋友圈的”的互动性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微信平台的注册无门槛限制,用户在微信平台上发表各式的言论、表达看法时不用考虑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或者居住环境,让用户在微信交流中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满足了用户自尊的需要。在微信平台展示自我的正面形象,推送个人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分享生活感悟,这都是用户利用微信促进自我实现的行为,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学生利用微信平台满足自我需求已经成为现实层面之外的主要渠道,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帮助学生满足自身需求、促进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 微信平台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于2014年着手创建官方微信平台“阳光绿丝带”,微信公众号以“阳光绿丝带,我们在行动!”为口号创立网络“微阵地”。以“关注心灵,助人自助”为工作理念营造校园心理“微文化”。经过两年时间的运行和摸索已基本建成一个集个案预约、微信咨询、信息、活动参与、专业交流、微课教学、电影秀场和心理测试于一体的全面信息平台,初步达成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心理知识,轻轻松松享受心理服务的目标。截至2016年9月30日,腾讯云分析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绿丝带官方微信的关注人数已超过10 000人,累计阅读量超过38 600余人/次,分享转发26 500余次,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2.1 “阳光绿丝带”在心理教学中的实践
2.1.1 建立移动教学站,打造网络“微课堂”
透过一项针对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中了解到:大学生获取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除了心理必修课程,各类校园心理健康讲座之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网络。然而,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导致网络信息量的爆炸给学生带来了选择上的困难,也容易因为一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论,受到错误的引导。因此,引导学生网络学习的方向是高职院校打造网络“微课堂”目标。
2.1.2 课程设计“微栏目”教学加入“微作业”
为了与“线下”心理必修课程相配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在“阳光绿丝带”微信服务号中设置了“微测试”“微话题”栏目,将授课大纲中设计的课前心理测试环节及课后作业环节放到微信中去实践。在微话题中提交自己的课堂作业,描述课程收获与感悟,这样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在“微话题”中,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课程感悟也可以评论他人的文字言论,大大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受到学生的欢迎。
2.2 “阳光绿丝带”在科普宣传中的实践
2.2.1 开拓信息有渠道,抢占宣传“微阵地”
微信以其信息的快捷、方便以及可跨媒体传播特性与传统信息平台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微信信息简短,官微更新信息后用户即可评论、转发,从而带来了传播速度几何数倍的增长,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的范围。不仅通过微信、QQ、E-mail、甚至Webb网站都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因此,通过官方微信及时有效地传播心理科普知识、心理活动信息占据网络“微阵地”是实施科普宣传的最佳途径。
2.2.2 线上线下活动对接,“七嘴八舌”讨论“微话题”
除了在微信服务号中设置心理微电影、校园情景剧栏目外,将学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和情景剧短片搬上微信,延续了影片主人公的示范效应。同时,在心理情景剧大赛的活动现场,学校还开通了微上墙功能。使在场的观众可以登微信、发弹幕,在节目现场实现话题互动,增加了在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扩大了心理剧的影响效应。
2.3 “阳光绿丝带”在心理服务中的实践
2.3.1 心理服务信息化,指尖上实现“微预约”
中心通过微信平台“一苇咨询”栏目心理咨询师个人信息以及心理咨询值班时间表,通过“团体辅导”栏目近期团体辅导活动项目。实现了通过手机即可预约心理咨询,点击消息就可报名参与团体活动的目标。微信还能预约咨询师,可直接进行网上咨询,真正达到了让学生随时随地,轻松享受心理服务的目的。
2.3.2 学生访谈顾虑多,提前打出“微广告”
心理咨询,作为校园心理服务的主要形式,在陪伴学生走过人生困境、解决学生发展性困惑、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因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对咨询关系的担忧,很多学生无法主动走进咨询室。该校为了宣传心理咨询服务,一改往日“姜太公钓鱼”的方式,主动出击,举办“关注自我关注心灵”新生关爱访谈活动。结合新生心理测试结果,主动邀请部分新生走进心理中心,参与访谈。但主动出击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有所顾虑、产生阻抗。通过微信在访谈活动的前一周打出活动“微广告”,向全体学生活动告知书,详细介绍访谈目的、访谈流程、访谈方式,帮助学生消除阻抗、走近咨询,让学生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心理访谈工作。为更好进行学生心理状态调查、形成良好的心理自助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微信平台,推动各类团体小组的建立与成长,有效地深化了朋辈辅导模式,打破了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模式,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同时,借助学生骨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朋辈辅导模式的新探索。
3 结 语
经过两年的运行与实践,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微信服务号和腾讯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实现了教育理念的传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拓展了心理服务途径,推动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