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元素、相互关系、存在环境。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教学本身可看作为一个系统个,其中地理学科内容、学科教学目标、老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这个系统的元素,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并且教学目标是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功能、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前提。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过程与操作流程,是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而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教学中起到提纲的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该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完成教学多元智能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前提。
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使得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意识缺乏严重。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形式上的陈述不规范,教学目标的主客体混乱,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上,由于意识的缺失使得目标设计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合实际,过于空泛,无法准确的表达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教学目标体系不全面,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不健全;教学目标要求不合理,对学生起不到激励、引导、激发、合理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缺乏个性、差异性、层次性,没有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使得教学目标的实施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2)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时候,虽然老师制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工程中,由于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目标设计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导致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施与教学过程脱节,比如教学目标而没有教学环节,有教学过程而没有教学目标等。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使得教学目标的实施过于机械化与随意化,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并不能最初及时有效的反应,而是仍然按照此前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进行,或者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堂突发意外的发生而随意更改教学目标,或者盲目的添加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偏离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此外,高考带来的压力使得一些教学目标形式化、片面化。
(3)原因分析
在主观因素方面,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多数不愿在教学中做出改变,担心教学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到学生成绩;多数高中地理老师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总是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专业素养不够,短期内无法完全驾驭目标教学方法;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多数老师缺少更为深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这极大的阻碍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在客观因素方面,应试教育仍然是目前高中教学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升学成绩是决定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这就使得考试形式、评价制度成为制约搞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及考试评价方式的制约,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与实例借鉴;此外,大班模式的教学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困难,无法全面将所有学生,从而制约了高中地理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3.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要遵循整体性、全面性、差异性、灵活性的原则,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内容、教学条件、学生情况等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一般为:(分解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使其具体化、细致化)(研究学生背景,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个体性、高效性)(分析地理学习内容,确定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表述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国高中教学的任务,也是对我国高中学校的基本要求,高中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为容易行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效果,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虽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无法得以保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相对较为浅薄,实践较为苦难,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本学习理论
所谓的人本学习理论指的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明确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性,注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人本学习理论对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强调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注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将地理教学与实际想结合,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多元智能与评价理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智能是呈现多元化的,所谓的多元化只能与评价理论是需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量。该理论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评价提供有效原则与参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不应当过多注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依据,应当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现如今,多元化职能评价理论以及受到我国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同传统的标准评价理论相比具有更全面的优越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是完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理论。
(三)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创作的一种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实用性,活动课程理论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教育可看成是一种生活,而教育开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将学习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学生身心的自然发展。该理论还认为,书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观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取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的知识,而教学活动更应当注重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并不是让学生学。
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及实践应用
(一)对地理教学课程进行充分准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码要求,在地理教学汇总,如何将地理课程的标准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地理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门对该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的依据,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当严格遵守我国教育部门的课标要求,应当做到:
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备好教材,并且应当进一步思考:“这节地理课的内容是什么,本节课程对整个地理教材以及地理教学中具有何种地位”等问题。其次,应当备好学生,所谓的备好学生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将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时刻定位成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问题。再次,应当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就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将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去定教学方法,虽然教学没有固定方法,但是教要有法。最后应当备好教学时间。备好教学时间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当尽量控制在70%以内,剩余时间应当留给学生进行练习。
(二)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应当进一步将强化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课程的重点,改革现有的地理教学方式,全面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地理教学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足够分析,那么教师以及学生都会迷失,使教学收益降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当明确目标。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轮船发动机不工作,那么轮船就不能前行,但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为何德国的潜水艇在发动机不工作的情况下能走出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其他方面的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法
引言
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分析与操作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导学来指导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思维、拓展。一方面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兴趣性,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思维性;另一方面以问题脉络来架构高中地理知识体系,降低地理知识内容的抽象性与杂乱性,进而实现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精准化掌握与重点性拓展,全面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的多元性与有效性。
1明确问题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强化地理教学的方向性与侧重性
1.1问题导学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
在利用问题导学来组织高中地理教学时,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点以及重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并可以有效地保障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互动性。同时教师以问题创设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握地理实践模型以及思维模式。
1.2可以有效利用问题导学来框架化高中地理知识脉络体系,实现学生的系统化掌握与拓展
每一个地理问题都可以是对高中地理知识重点的具体性分析与拓展,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所有问题来架构高中地理知识脉络体系,实现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框架性认知与掌握,并通过问题模式来细化对重点知识以及思维方式的分析与掌握,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1]。
1.3问题导学可以全面落实学生的地理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的构建主动型的地理思维模式
问题导学以问题为蓝本来组织学生积极思维与高效互动,使得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掌握高中地理思维模式以及思维重点,尤其是帮助学生全面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思维逻辑,帮助学生构建起主动性的地理思维偏好,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在实践思维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核心以及知识逻辑要点。
2以多元问题角度来组织高中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2.1以多媒体来架构问题导学情境,降低学生对抽象性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在组织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来架构问题导学情境,实现学生在具象性的问题情境中对高中地理内容的精准理解与重点掌握。比如在进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地球公转的三维模型来组织问题导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中掌握地球公转模型以及相关地理知识点,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性与有效性。
2.2以生活情境来实施问题导学,促使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地对接
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组织问题导学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来组织地理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对接起来,以生活问题来完成对高中地理知识的详细理解与重点掌握[2]。比如在组织《自然灾害与人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南方季节性水灾、512地震、台风灾害等的起因、影响、预防等作为地理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关情节的分析与思维,实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实践性掌握与生活化拓展。
2.3以小组讨论来组织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互动性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问题导学过程中以小组研讨来加强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与掌握,使得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一个全面梳理与分析,实现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全角度、多方位、细致化掌握。比如在进行《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因素、政策措施、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细致化的分析性梳理,使得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掌握更加全面的地理思维角度以及知识点认知面,进而提升问题导学的教学质量。
3强化对高中地理问题导学的管理强度,增强问题导学的教学有用性与针对性
3.1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分析与运用,实施差异化的问题导学策略
教师在利用问题导学来组织高中地理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显著学习差异,需要将教学问题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个性化学习诉求的细致化了解上,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辅导性。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情况来及时调整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与形式,保障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情境中来。
3.2控制问题导学中的问题难度与数量,实现问题情境与地理知识点的紧密联系
问题导学的重点就是问题本身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全面控制好高中地理问题导学中的问题难度与数量。一方面需要将问题导学内容与具体的高中地理课本知识点进行充分地整合与对接,实现问题导学的方向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控制好问题本身的难度与数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学得懂、学得快、用得好,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导学的教学作用与意义[3]。
结束语
问题导学是现代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形式,教师需要立足于问题模式,选择具有思维难度、教学引导、知识点显著的地理问题,通过问题研讨式、结论展示式、归纳整理式、分析拓展式等方式来呈现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细致、精准、高效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要点以及思维模式,进而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焦阳《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6(8)
[2]徐鑫《探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6(7)189-189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学科整合;
作者简介:王晓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对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1研究的相关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阶段是计算机革新学习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个阶段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2].
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王先明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2]和山东师范大学赵修雪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余言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和河北滦县一中李建荣的《信息技术视野中的地理教学》[5],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和学科教学模式.
1.2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授课实践,拓宽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资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上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其他高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轮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
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
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
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2.3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数据整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投入
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
(2)教育观念
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师配置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策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可实施性方案.
3.1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3.3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随着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高中地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复杂的高中地理教育形势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方式日益捉襟见肘,高中地理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成长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研究者.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意义;措施
在高中学科当中,地理课程性质独特,而从内容上或者表达的理念上,环境教育又是其中十分有深度的部分,主要原因是地理学科是以人的活动为主要对象来进行地理环境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人类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变。这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指导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深化高中教学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它并不是简单地对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发展和延伸,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是高中地理学科育人思想的重要体现。这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有对高中生学习习惯、高中地理知识的细致观察,有完善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育当中贯穿环境教育的先进思想,以特有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整个世界上各地理要素在系统上的关联,认识到人与自然保持独特的相处模式,才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从观念上明白环境教育对于自身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性,时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行动之前明确可持续道路,从而养成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习惯。因此,我认为新课改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环境教育的内容重点提出来,是高中教学的重大突破,也为今后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线索,是体现高中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上文已经提到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是十分有特色的一部分,要想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首先要更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旧观念当中,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采用课堂讲授法,教师仅仅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研究和挖掘,从中抽取教学大纲要求的部分进行讲解,不需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仅仅为升学考试服务,在以往人才需求的方向上来讲,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能够培养出高分人才,但是在现代对人才思维方式、创新力,以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时代,传统教育方式呈现出了拙劣面。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着手更新教学方法,保留传统教育中的有效部分,结合时代特征,注入新鲜血液,教材的编写也要与时俱进,与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共同服务于新式人才的教育。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图片教学,让学生通过一些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来反思人类过度开发资源造成的恶果,从而触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地图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中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环境和气候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等等。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育对高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极其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突出环境教育正是时代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挖掘有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社会和谐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 实施策略
1.引言
随着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尤其新课程制度的推行,各地区及各学校加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新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作出一定的贡献。
2.案例教学概述
2.1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广泛[1]。主要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讨论、解决及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将真实、典型性的问题、事物或者现象作为教学的情景,并通过这些问题、事物及现象引起学生的讨论,而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要传授的一种学习过程、方法及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其实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但是又结合了探究法、讨论法等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能力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及长远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2.2案例教学的发展历史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就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了[2],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涵及其运用的方法及范围,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法律规则。之后,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慢慢地在美国所有大学的法学院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191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德海姆教授接任了哈佛商学院院长的职务,于是他极力主张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商学院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中广泛推广的序幕由此拉开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学、商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且不断推广。现在,案例教学法几乎可以说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
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景的描述,引起学生对案例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之间并不存在内涵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在概念的外延上有所不同,地理案例教学法界定案例的选取范围。具体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3.1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分析
从新课程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对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地理之所以给学生一种艰涩难懂的印象,归根究底是因为地理的教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来说,认知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讲授已经成为理论的地理知识,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认知的脱节,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分析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4],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以学生朋友及伙伴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因此,案例教学要以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收集一些相关的地理案例,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系统化、理论化的一些知识点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理论化。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3.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全面性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地理案例涉及的肯定不止一个知识点,通常都是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为重点展开的,但是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全面。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是比较全面的[5]。首先,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案例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4.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是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我主要结合案例教学及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对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及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4.1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如下。值得强调的是对地理案例教学步骤的设计,主要是为其实施提供一个借鉴,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也可以将有些步骤省略或增加。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步。第一,案例展示。案例引出可以采用发放资料、口头描述、视频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案例,为案例讨论做准备。第二,引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感知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并最终引出案例讨论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尽量从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实际中引出,并逐步深入。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直接引出讨论的主题的话,很容易给学生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这样会降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第三,小组讨论。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研究当中。第四,班级交流。在各个小组讨论出案例的结论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而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可以由教师做出,也可以由学生做出,再结合教师评点。
4.2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给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首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观点,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的讨论围绕着主题进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者控制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讨论与主题偏离的现象。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如果学生不积极,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达不到对知识的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教师不愿教、学生也不愿学。同时,案例的选取也非常重要。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尽量选取一些与学生关心话题相关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与学生都要对讨论过的案例做出反思与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头脑风暴的影响,对问题的认知很容易受其他观点的影响。学生进行课后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及相关知识点。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总结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累与总结教学经验,这对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全面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盲目采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有可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严重的是有可能阻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并且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小玉.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J].地理教育,2011(1):45-46.
[2]袁平.以地理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研究性学习实施—探索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家,2010(9):49-50.
[3]陈皆兵.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11):76-78.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用生活的实例来解释课堂,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撞击、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么如何突破地理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呢?本人认为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生活实践为基本来源,将教学途径方法具体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实施生活化教学途径方法,实质上就是让本阶段的学生群体在地理教学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知地理、体味地理,并可以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二者是彼此独立又交互衔接的统一关系。所以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实践之时,教师需要侧重将生活场景、社会经历、应用技巧精妙灵活地融入到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途径方法之中。
例如在讲解地质构造中的基本地貌这一章节时,对于背斜、向斜这两种褶皱构造的核心岩层向两翼的新旧推衍,就可以采用“背心老,向心新”,并进一步解释为背斜的地层时代自核心向两翼由老到新排列,向斜的则恰好相反,而“背心”、“向心”都是以谐音的技巧与日常生活衣物用品、物理教学基本概念建立联系,学生群体也普遍可以直观地进行记忆。这样鲜活生动的比喻不仅使得学生对于有了生活化的感悟,加深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进一步诱使学生触类旁通地进行其他类似知识点的灵活记忆,可谓一举多得。
二、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化
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获取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地理知识去指导生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的科学性认识,常会对相关地理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要及地更正经验性错误,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例如清晨人们到树林中去,认为那里空气清新,对身体非常有益。根据已学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指出实际情况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树木虽然能制造氧气,但必须以光照为前提条件。在黑暗中,植物就不能制造氧气,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还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经过一夜的呼吸消耗,使得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如果这时到树林中去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晨练适宜在旷野中进行,树林中的晨练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指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经验性错误,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质。
三、形成地理知识,升华生活
在组织学生归纳学习各种降雨(包括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的成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所有这些都是由于气流上升凝云致雨造成的,于是就让学生回想在家里煮开水或煮东西时,一提起煲(锅)盖,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马上议论起来并作答:看见有蒸汽升起;看见有水滴从煲(锅)盖上掉下来。最后再让学生悟出“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就好像煮开水的水蒸汽上升遇冷凝结成水滴掉下来那样形成降雨的”的道理。
在归纳学习四种降雨类型的特征时,让学生思考用一些生活化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学生对此颇感兴趣,热烈地讨论起来。经过一番推敲,他们形容地形雨勇攀高峰、锋面雨冷暖交加、对流雨青云直上、台风雨旋转抬升,都非常贴切。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生活发掘生活上的地理知识,并加以开发和利用,生活互融,让地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上案例所述让学生联系生活见闻、生活感想、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等整合地理教学资源。
四、运用多种素材,拓宽地理视野
高中地理教学材料多样化。据相关研究得出,按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差异性可以将其分成五种学习类型:嗅觉学习型、味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触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还有部分属于混合学习型。具有不同学习型特点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媒体信息呈现的接受量存在差异。因此,地理教学材料呈现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特点,并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素材,创建多样化的地理课堂,满足学习需求,拓宽地理视野。
课堂运用实例:地理课前演讲――自我收集素材,讲解知识原理(包括旅游、宇宙等);报纸、书籍阅读分享交流(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旅游周刊等);网站媒体,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后天》、BBC纪录片及相关网站);新闻、热点问题分析等。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地进行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
[2] 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活力 方法 探讨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动态、趣味、生成性的活泼课堂成为当下高中地理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新课改强调,高中地理教学应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地理课堂的参与性与探究性,强化师生、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温馨和谐的活跃课堂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作为高中地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打破沉闷、消极的课堂环境,打造活力课堂很有必要。
一、构建轻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结构合理、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当。其次,教师还要真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与知识交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并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直面挫折;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探疑,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教师才能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地理来源于生活,反应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生活化、简朴式的高中地理课堂才更具有活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广泛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学习并不能仅靠简单的文字背诵记忆,也不能靠僵硬的看图方式掌握,再者,即使学生通过这些方式掌握了“矿产分布”以及“主要河流走向”等重要内容,而弄不清地理事物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物的日常用途,仍然难以达到提升地理素养的综合目的。因此,地理教师应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实例,让枯燥、乏味的地理内容(等高线、等深线、时区知识、气压图)等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既避免了枯燥知识记忆的难度,又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僵硬的课堂现状,学生们也能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系列内容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深刻理解全球变暖事实,并探究出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实际对策,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活跃度。
三、善用情境创设模式激活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要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而情境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它以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情境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细胞,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情境中实现高效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要想提升课堂活力,情境教学模式必不可少。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有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等等。例如,在《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三个城市(广州市、增城市、派潭镇),并展示其人口规模,在学生认真观察后,创设以下问题情境:“中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该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定积极踊跃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情境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四、巧用激励性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性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已逐渐成熟,但依然需要教师的适当鼓励来提升信心,同时,在地理课堂中渗透激励性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活地理课堂。巧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性,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实施赏识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将学生看出发展变化的个体,不断运用眼神激励、行为激励以及语言激励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现、敢于发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是运用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自信。在地理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善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有效评价。例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无法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实施评价,鼓励其再接再厉,永不言弃。
综上可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活力对地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课堂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动态、科学、生成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强化学生参与、提升课堂活力等,以此改善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一言以蔽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提升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选对活力提升方法,真正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欧世升. 浅议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J].学周刊,2012(21):53-55
[2]徐飞.高中地理课堂活力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137
【关键词】高中地理后进生原因策略
前言:后进生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成绩差、行为差、纪律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大地影响整堂课程的教学效率。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能够注重后进生的教学,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是,面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老师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导致后进生常常出现自卑等情绪,学习成绩更加难以提高。所以,我们要能够改变后进生的教学现状,全面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关注力不够
后进生一般成绩较差,纪律性也不高,学习自觉性差,在老师的眼里往往是一群难以管教的学生,是拖班级后腿的学生,一般不会将教学精力放在这些学生身上,再加上老师总是将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与班级的优等生进行比较,这就使得这些学生所获得的老师的关注力不够,从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甚至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最终成为老师眼里的后进生。
(二)学生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
在高中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学习观念仍然较为传统,认为地理课程属于一门副科,在高中课程当中并不重要,高中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就不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地理课程的学习,在地理教学课堂上也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也不会以对待数理化课程的态度去完成地理课程的课后要求,导致他们的地理成绩比较差。而且,正是因为他们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最终成为了后进生。
(三)学生自身能力有限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有一些学生却很薄弱。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进度必须要保持一致,那么,这就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同程度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有限,在新的知识接受上存在着差异,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接受地理教学中的新知识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自然就影响到了学生的地理成绩,成为班级后进生。
(四)家庭的影响
学生的高中成绩的好坏将影响到学生的未来,所以,很多家庭都会施以这些高中生不同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但有些学生却难以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样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些家庭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所采用的方式也不正确,往往会灌输给学生错误的学习思想,让学生认为数理化才是高中最重要的课程,成绩是学生生活中的一切,这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观,使得学生产生极为严重的偏科现象,甚至直接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后进生。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是在成绩方面存在不足,也可能是在人格上、品行上存在问题。要能够全面、有效地提升我们高中学生的地理成绩,我们要能够充分提高这些后进生的学习水平。所以,我们要重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后进生教学的开展,提高我们高中生的整体水平。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后进生教学开展策略
做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后进生的教学工作是全面提升我们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及水平的重要途径,也只有有效地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才能够全面推动整个班级的成绩提升。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呢?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做好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复习提问工作
地理课程是一门需要较强记忆力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反复地去记忆、去学习。而后进生正是因为他们学习主动性较差,不会去主动地记忆地理课堂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推动他们学习,让这些后进生将被动转为主动,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记忆。所以,老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复习提问工作,尤其是针对后进生,例如在课堂上做板书练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推动后进生去记忆,去学习,虽然属于一种较为被动的做法,但是具有较为直接的效果。
(二)设置互助小组,监督后进生学习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老师的监督和推动是不可能持续性的,老师不可能一直监督着,那么,这就需要周围同学的帮忙了。我们可以在班级上设置互助小组,让成绩较好的同学作为小组长来带领后进生参与到地理学习当中,同时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即定期检测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成绩提升最少的一组进行惩罚,进步最多的一组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这些好学生为后进生做一个榜样,并有效地监督后进生的学习状况,而且当后进生有什么不懂时可以向这些好学生进行讨教,促进好学生担起帮助后进生的责任,这样一来自然能够提高高中地理后进生的地理成绩。
(三)老师要能够尊重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许多后进生因为自己在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而导致自身成绩较差的状况感到很自卑,再加上老师对自己的不关注大大打击到了这些后进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产生了一定的自暴自弃的心理,这样一来,我们是难以提高这些后进生的学习水平的。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不能够仅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同时我们要能够关注这些后进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尊重这些后进生,并给予我们的关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够让这些后进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来,才能够全面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四)注重家庭教育的开展
后进生的出现有很多原因都来自于家庭,所以,为了能够改善高中地理后进生的教学现状,我们要能够了解后进生的生活状况,从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入手,向家长及时地反应后进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推动家长的积极配合,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总结:为了能够全面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一定要重视后进生教学的开展,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我国高中生的学习素养,为我们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典型问题;对策;研究;综合性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这对肩负着培养人才使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个学校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作为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高中地理学科,在教育改革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新任务和新问题,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典型问题。对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教学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高中地理教学知识大部分是以讲述的形式呈现,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但从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智力因素、基础知识、性格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使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只会拉大学生的差异。在学生整体素质不一的情况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以此培养创新能力。(2)教学缺乏互动,内容更新慢。更新教学内容,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必须结合教学大纲,做好更新工作,补充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索,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会约束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挖掘创造力与学习潜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互动,主动放低姿态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思想与见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授课中,应适当使用多媒体,和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难题的策略
(1)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活地理与综合地理教学,不能刻意分割人文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要结合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整合人文主线进行处理。比如,在自然地理的基础章节中,先删除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内容,重点理解自然要素和人类的交互功能。在人文地理为主的章节中,删除和人地关系不密切的内容,重点展现地理的综合特征,最大程度地展现地理综合本质,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为了体现其实践性、地域性与综合性,必须将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例如,计算“二分二至”日在北京、学校与南北回归线间某所著名城市的太阳高度角时,先引导学生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规律,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和欲求点之间的距离,确立某城市经纬度,并指定4或5位学生上台计算。然后再评价结果,对同一天的不同地点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行总结,最后再举例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这样学生在计算中就能准确把握地平面与太阳光线、楼间距之间的夹角,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整合教学部署,正确处理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间的关系,避免将所有功课都放在课内教学中。具体做法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及时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对于地质地貌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分析不同地貌、地质的特征与形成规律。对于工业区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参观工厂,分组分析对工业区构成影响的因素,同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3)落实三维发展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渗透,三维目标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认知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思维推导,为学生留有足够的发问时间,并结合实情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讲解国内资源情况时,可对辽中南区域发展方向与模式进行分析,还可以分析国内西部地区畜牧业等。(4)优化评价机制。传统的卷面评价并不符合当下人才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各种片面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做好语言、智力、情感、品德与动机等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典型问题是在高考重压下地理教学更注重知识培养,过分注重应试,忽略了素质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地理教师必须重点思索的问题。在现代教育中,必须主动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整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赛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一、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进行充分了解
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应当是广大学生。以下从学生角度出发,就教学案例的开发展开探讨。
(一)端正学生对案例开发的态度
作为学生对地理案例教学持有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其一,行为因素。指学生针对教学案例开发存在的行为意向等,比如在上课前将一些素材提供给教师;其二,认知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认识与评价等,比如对案例开发影响自身学习的一些看法;其三,情感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对于案例讨论不够喜欢。由此可知,教师为顺利进行案例的开发工作,就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有关案例开发的态度,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端正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态度。
(二)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
分析相关实验得知,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这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同样适用。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其中有哪些知识会影响教学案例的开发,以及不利因素影响的有效避免方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开发。
二、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目标有明确认识
(一)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开发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个性特点、行为方式、态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确保案例开发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发展相符。例如,教师在利用“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这一教学案例时,可根据学生好奇心重这一特点,提出以下问题: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海平面近年来会上升得如此之快?人们可通过哪些措施将海平面不断上升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一案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会主动寻找结论,积极学习。
(二)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以教材内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进而确定课程结束后应产生的效果。除了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据与动力,教学目标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如果能设置科学恰当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以学生反馈的信息为依据,实时调整教学进度。
三、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渠道进行熟练掌握
(一)熟练掌握地理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出现了含有大量教学案例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给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例如,在开展有关“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对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对其布局的主导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展开比较。除了高中地理教材,教师也可从初中等其他学段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教材中开发并提取有用的教材。
(二)熟练掌握报刊、网络等信息化资源
当前,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工具与渠道。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时,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丰富的素材。例如通过互联网,我们可找出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的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国,死亡人数超过16万,造成极为惨重的大劫难。通过开发此案例,从而将全球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
四、结语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关注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70-01
教育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教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而除去知识技能的掌握之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教育则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方式。而将这一方式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便可以很好地培育起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下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生命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契合
就生命教育的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而狭义的生命教育则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再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在于发自本能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爱。而长久以来,这一直都是作为教育百年大计的根本所在而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所践行。具体到生命教育来说,其核心还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和解读。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倡导重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是青少年尤其是高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地理学科作为以地理环境中各种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中必修课程,不仅涉及到了人类生存以及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还包括了人类的文明传承与开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材料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展开对教材内容的编写,从全球化的视角下审视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而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为依据来编写教材内容,新教材围绕人地关系,从全球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例如在自然地理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关于大气和水以及农业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其目的旨在与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出来;而在人文领域,“人口城市”等内容的融入则很好地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内容,关注人文现象的地理环境基础。以上内容的展示都意在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包含着丰富生命教育资源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都亟待教育工作者们去竭力发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授,可以使得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进,开拓创新。
二、构建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生命教学资源。举例来说,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温室效应来具体的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内涵以及方式。就拿温室效应来说,由于过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如果人类再这样下去,就可能危及到南极企鹅的生存环境,甚至会使企鹅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海平面升高也会危及到一些岛国人民的生存。对于这些教材内容的深入化挖掘,教师可以使得学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点关注,进而展开对生命的有意义的思考。同时,在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纽带,来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课堂新活力。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有意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使得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感染,举例来说,在讲《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纪录片,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去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以及在灾难发生以后如何去面对。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学校履行其义务,实现社会关怀的绝佳方式。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有效地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个体的人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必须对知识有全方位的接触,而生命教育作为知识输入的前提,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入地贯彻落实的。作为高中地理课程,其内容本身与生命教育有许多契合点,便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育主题,促进学生科学生命观的树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课程的渗透学习,达到保护自我、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教育目的。高中的学习阶段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尤其对于生命教育的培养来说,这一阶段的成果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的。在这关键的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来说,既是义务更是责任。在营造地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多样化的生命教育环境和学生的自主热情是培养学生生命教育素养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按规律成长,才能使得学生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3):11-12.
[2] 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 才智. 2010(18):22-23.
[3] 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