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

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

时间:2023-07-28 17:3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

第1篇

1 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被人们称为金融风暴,它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在不固定的区域或国家范围内,全部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在短时期内快速恶化,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最终可能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某个金融市场暴跌、企业大批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增高等严重后果,给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有时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国家政治不稳等严重后果。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摧毁性危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思考价值。 

2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纵观美国人的消费观,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美国人已经形成了超前消费的消费习惯,这是由美国的社会形式决定的。因此,在美国,“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势在必行的,这就使得美国人要进行借债消费和泡沫炒作,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而为了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超前消费,美国人想到了借债和捞钱。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美国向全世界进行借款,来支持美国人的超前消费。目前,美国人民的透支消费水平已经达到十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另外,随着美国人民综合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可以通过炒作科技网络、房地产以及相关衍生产品来达到捞钱的目的,而不是想着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与打拼来得到资金。这种情况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滋生投机心理,进而导致泡沫经济空前发展,使市场经济难以控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2.2 金融市场监管不力 

金融市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市场经济自身就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是却有着局限性和滞后性,总是不能及时准确的对市场冲击做出调整。而欧美国家向来奉行市场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一味的放任自由,从来没有建立完善过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经济出现混乱,进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2.3 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金融创新能够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能够大大加强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对于金融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还拥有着放大金融风险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合理有限的运用金融创新,不能无限制的使用。美国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无限制的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而不考虑由此引发的后果。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世界金融市场危机。由此可见,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 

3 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我们可以将这次经济危机作为提升财会管理工作能力的平台,通过经济危机得到的启示,我们可以将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3.1 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建设和研究 

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后勤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采取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策略,才能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安全度过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则是当前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大部分企业经营模式陈旧落后,只懂得照搬照抄其它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不去结合自身实际分析研究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这样一直下去的话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企业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会管理,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只要我们立足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生产工作,依托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自主创新,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就能安然度过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有限度的使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要在使用时坚持好总量适度、稳步推行的原则。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 

3.2 加强风险导向控制机制的建设完善 

金融风险不可消除,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监控而消除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要想及时准确的监控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导向控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确保风险导向控制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权利监督机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出现财会人员监守自盗的现象。二是提高员工凝聚力,采用企业文化熏陶等方式,提高员工责任感,加强员工对于风险的发现和抵抗能力。 

3.3 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对于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来说,充足的流动资金就是企业强盛的血液。俗话讲“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能单纯的认为企业发展良好,盈利较高就减少流动资金的储备。事实表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而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的营利性破产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因此,如果希望企业能够基业长青,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方法上,我们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现金使用不当带来的企业财务危机。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第3篇

1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未出现金融危机前,大多研究方向多表现为分析信息决策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以及公允价值本身具有的计量属性等方面。而从金融危机视角下,对公允价值研究则侧重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后果层面。但关于金融稳定性等方面内容却较少,大多文献内容多集中在财务报表与系统风险两方面。其中在财务报表内容上,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下,其对收益波动影响极为明显,而这种波动效果便会将银行内在风险向金融机构进行传递。根据研究对波动性内容具体可细化为:波动性受计量误差的影响、波动性因计量属性而产生的变化以及波动性在经济中的固有特征等。以其中经济中存在的固有报表波动性特征为典型代表,若会计人员可准确将其向市场参与主体反映,一定程度上可使金融市场稳定性得以保证。另外在系统风险方面,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为例,国内外学者分析得出,受公允价值影响,为满足偿债比率要求很可能面临风险资产出售的情况,资产价格呈现持续下跌现状,严重情况下直接导致市场衰退。同时在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下,金融系统也可能存在倒塌的风险。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通过公允价值改革,一定程度可使财务信息更具透明化特征,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危害,但事实上公允价值本身存在永久差异,具有不确定性特征,会计改革中很可能推动顺周期效应的发展,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因此如何准确预估公允价值,应注重从系统风险规避方面着手,实现金融市场稳定的目标。

2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视角下表现的问题

2.1公允价值下的效应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表现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其顺周期效应方面。从近年来金融危机的表现现状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周期性变化在资产市场中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如典型的经济发展上升阶段与下滑阶段对风险的预估不准确。以金融机构为例,通常面对金融危机时对风险的评估主要集中在违约风险层面,因此时经济发展处于下滑阶段,需对资产风险进行高估。但经济处于平稳上升时期,因违约概率逐渐下降便存在乐观心里,由此出现风险较高的项目。根据经济学理论,这种周期实质可理解为金融加速器模式,很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外,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金融机构往往从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着手对价值波动情况进行分析,但在面临因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资产减记等问题下,金融机构损益很可能因公允价值而受到影响。此时在难以融资的条件下,为保证与监管资本相适应,便采取风险资产出售的方式,一旦资产抛售力度加大便可能出现价格恶性循环的局面,对此现象便称为会计加速器。综合来看,在金融与会计加速器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将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现状。另外,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效应也体现在混响效应方面。从以往大多研究内容中可发现保证金融市场体制健全的情况下,且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便不会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但现行金融市场发展中本身注重追求自由化、改革创新,市场间的影响极为明显。这种混响效应一定程度上造成资产市场出现难以稳定的情况,以80年代日本金融市场发展为典型代表,其又被称之为“经济泡沫”,当对个体市场进行分析时发现整个市场表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混淆效应作用下,相关如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以及信用扩张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关联特征,其中任何一个市场出现经济衰退将导致整体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为使混响效应得以解决,许多金融机构多从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方面着手,并将贷款以证券化形式出售给投资群体。这种方法对金融机构风险规避可起到很大的作用,风险问题全部被转移。但需注意的是采取这种转移方式所取得的收益仅局限在短期时间内,其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2.2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特征表现根据上述对公允价值效应问题分析,可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具体表现在:首先从资产估价角度。事实上在危金融危机出现前,大多金融机构在市场评估过程中往往采用模型估价的方法,公允价值可靠性得到很大的肯定,如市场流动保持充足条件中,公允价值的判断仅需结合证券便可完成,而且关于证券报价、收益指数等在交易商会中都可体现出来。然而出现金融危机时,能够获取证券报价等信息的渠道逐渐减少,为资产估价带来一定难题,公允价值可靠性由此被质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于:第一,公允价值判断中应用的估价模型大多产生于经济发展上升时期,模型中并未将相应的风险问题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可能带来的利率变化等考虑其中,难以保证风险预估的准确性。第二,以证券化形式包装金融产品后,其在推向市场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产品损失范围,面临的风险也由此增加。若完全依托于以往公允价值,将无法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而投资者在不了解资产风险的情况下便进行抛售,整个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情况。第三,波动性在市场中的体现。金融市场中,许多交易者为获取收益价值采取不同的战略行为,也由此加剧市场的流动性,产生投机泡沫行为。一旦这种投机泡沫行为超出金融市场可靠范围,市场价格便会发生波动,若波动难以控制在基本价值范围内,便会在市场中形成两个极端价格。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将公允价值引入其中克可能产生的后果主要表现在短期评估与报表波动等,易造成资本配置出现错误。

3关于金融稳定性信息框架的构建

尽管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并非完全由公允价值决定,但公允价值下产生的经济后果仍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此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性目标,保证资源得以有效分别且风险得以规避,要求进行信息框架的构建。具体构建中应考虑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计量误差、风险信息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分析,对这些内容又可从宏观与围观两方面进行研究。

3.1宏观视角下的金融稳定性信息框架宏观视角下金融稳定性的内容,首先从财务状况角度,要求做好现金流量、盈利情况等方面的分析。一般这些信息的获取往往由金融机构长期累积而成,对其信息内容又可进行细化,如统计货币量、金融机构信贷以及非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统计等。其次在风险信息方面,其在信息框架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对风险轮廓的具体描述。但该框架构建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难题,如企业所有风险信息无法单纯依托于汇总完成,应将所有存在的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存在的关联性考虑其中。再如对获取风险信息过程中应将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反映,分析企业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采取的措施。最后,计量误差内容上,其主要指相关数据包括风险、财务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内容。无论误差信息来源于估价模型或财务报考中,都要求从宏观角度出发对计量误差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做出判断。综合来看,预估金融市场风险过程中在利用计量误差的同时通过与风险信息的结合,可使风险判断更为准确,为市场监管工作以及投资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

3.2微观视角下的金融稳定性信息框架微观视角下信息框架构建的内容首先体现在财务信息方面,其需将现金流量以及盈利经营状况等考虑其中。但这些信息一般从财务报表中便可体现出来,需要由会计将其向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传递,加上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要求会计以资产负债观念取代以往收入费用观,整个财务信息内容需注重对资产公允价值的充分考虑。而在风险信息方面,微观视角想可将其理解为估价过程、利润获取以及现金流量分析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应注重对存在的变量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估,以此保证预估信息更为准确,如其中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价值等。另外从计量误差角度,围观视角下对其可理解为变量计量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或误差。很多公允价值判断中往往采取相应的评估手段,如流动性资产、市场价格变化等,其在计量过程中产生误差往往极小。但在资产估价中利用模型的方式则需进行许多假设,由此产生的误差表现较为明显。微观视角下计量误差的产生除因估价模型不完善外,也存在人为误报影响方面,如金融机构为适应监管要求对风险价值的低估等。

4推动金融市场稳定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

4.1企业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金融市场稳定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从企业自身着手,要求通过相应的计量或报表等方式将存在的计量误差、风险以及财务状况等及时向市场参与者提供。事实上,作为统计概念,会计要素要求企业中的财务报表不应以单个数字呈现,且在概率价值描述过程中应注重对现代数学工具的合理使用。然而许多资产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对资产价值的评估常采用点估计的形式,很可能为市场参与者带来较多错误的信息。尽管如IASB或FASB等对公允价值估计相关内容提出较多的规定,但如何做好计量误差与风险分析等仍表现缺失状态。这就要求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应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着重考虑统计离差信息、资产价值变化情况等内容。

4.2金融市场的完善除企业内部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外,应对外部金融市场进行完善。从现行金融市场监管现状看,其更倾向于如何合理选择政策工具,并寻找个体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而忽视整个金融系统潜在的风险问题。因此在金融市场完善过程中应从潜在风险分析、风险传播的影响以及对整个市场经济效果的影响等方方面着说进行分析,确保对相关如顺周期效应或混响效应等内容融入其中。具体完善金融市场路径首先应注重监管者执行自身职责的同时,需配合会计准则制定者共同应对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一般监管者职责内容多表现在对企业风险信息的强调,仅判断公允价值损失情况,而会计准则制定者侧重于对财务信息的关注,要求财务报告所体现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特征。若难以对二者差异进行平衡,便容易对信息披露带来影响,更严重的为影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息。因此,在完善过程中要求二者做好对话工作,解决信息过量披露问题。同时,金融市场还需注重风险管理的强化。具体可从风险监管方面着手,监管人员与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完全以寻找个体金融机构问题为主的方式,应结合整个市场环境分析风险问题的存在以及可能对经济效果带来的影响。而对于混响效应、金融加速器等问题的存在,需做好计量风险连锁反应工作。在此基础上使风险防范体系得以构建,对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非凡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治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治理手段受到严重的挑战,非凡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假如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假如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假如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治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猜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预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答应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答应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假如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假如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治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治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预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熟悉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预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心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预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2001

第5篇

邵瑞庆:我认为以下方面值得关注:第一,金融危机的主要影响是对整个市场预期的改变,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企业利润严重下滑、整个社会的资金链脆弱甚至已经出现断裂危机,在经济高涨时期被掩盖的一些潜在问题逐渐显现。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备已被逐渐认识,可以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给管理人员补上了极为重要的一课,也给我国企业改善管理创造了一个契机。

第二,企业在当前的困境下,放缓了招聘员工的步伐,甚至开始削减员工或者降低员工薪酬。尽管如此,本次调查结果仍反映出金融危机对员工心理造成的影响较小,大多数人选择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存在的危机感而促进了财会人员的素质提高。而且,金融危机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对财会人才素质要求更一步提高,除了传统的财会方面的知识外,需要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财会人才相对来说更具竞争力。

《财会通讯》:从财务或会计工作的角度,通过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得到哪些启示?

邵瑞庆: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了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不强的情况,尽管已经意识到进行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但在日常工作中仍未因其足够的重视并付诸实践。这给财会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财会工作者在进行任何工作都应有风险因素这一根弦,危机到来时也能够从容应对。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在市场萎缩、竞争加剧的环境了下,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调查中34.26%的受调查者所在行业为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目前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主要的手段就应该是加强风险管理,但成本管理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企业应优化生产与业务流程,研究探讨成本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为在竞争中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财会通讯》:金融危机对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提出哪些要求?哪些方面正是当前财会从业人员所欠缺的?

部瑞庆:除了财会专业技能之外,财会人员必须对管理、经济、金融有一定的涉猎,成为综合复用型的人才,并且要具有敏锐的思维。现在财会人员会被要求做一些财务分析,如果所进行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分析,必然地需要与财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问题,涉及到的不仅是财会问题,而且是金融监管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目前财会人员所欠缺的是金融等与财会相关方面的知识,大多数的财会人员只关注完成技术性的记账、算账、报账任务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这是以后财会教育所必须关注的地方。

由于我国目前财务人员的结构中、初级人才明显过剩,占的基数很大,而高级人才比较稀缺,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初级会计人员的就业比较困难。金融危机下凸显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以及具有专业会计资格人才的重要性。那些不仅对数字十分敏感,而且具有全局和战略眼光、具备应对日趋复杂形势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的财会专才,将越来越紧俏,对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倒闭了,而生存下来的企业制胜之道,一是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二是拥有财会专才。现在不少企业业务日趋复杂、供应链越来越长、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这就对企业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财会专业技能,还要有专业嗅觉和沟通技能等软技能,才能确保企业在战略上取得成功。对于这种财会专才,不仅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常渴求,就是发达国家也同样十分缺乏。这正是今后我国财会职业教育必须努力的方向。

《财会通讯》: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您认为会给会计理论教育带来什么新内容?

邵瑞庆: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会计理论教育来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会计是一种技艺,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烙下会计人员的判断痕迹。尽管具有作为会计信息生成标准的会计准则,但会计准则所提供的标准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客观性,但已不能满足现实环境下的计量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地引入了作为国际会计计量潮流的公允价值,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谨慎性原则不会受到质疑,但在经济萎缩时期问题就凸现。传统的会计认为,会计特别是财务会计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一种记录,必须是客观的,但现代会计其确认、计量,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一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给会计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是透支、想象、设计未来。而现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很大,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大。作为本次金融危机起源的次贷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确定性被放大了,吹嘘未来很好,但未来的事情会计能把握多少?会计如果对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过于乐观,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必然存在着泡沫。

毋庸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只能建立在过去有限时间的基础之上,而未来却是无限的,因此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作为会计信息被披露的资产的规模可以无限膨胀。尽管谨慎性原则与我国习惯的报喜不报忧思想相违背,但在会计信息生成中必须应予以贯彻的。会计对历史交易都小心谨慎,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重新进行判断计提准备,对未来怎么能那么乐观呢?因此,在会计理论教育中,不仅应全面地理解与把握会计的思想与原则,更应反思使用公允价值这些会计新概念的积极意义、应用条件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第6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会计稳健性;投资者保护;公允价值

2008年,美国发生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中,会计又一次成为商界、政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更多是对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质疑。相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对资产和收益的对称性确认和计量,会计稳健性确认收益“好消息”比确认损失“坏消息”更谨慎和保守,对风险的估计更充分,是一个重要的投资者保护指标。以已经宣告破产的雷曼兄弟为例,其会计体系由于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过于灵敏而及时地反映收益以及迟缓而滞后地反映损失,忽视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为其破产埋下了祸根。而主要以历史成本(为会计稳健性的一个方面)为计量模式的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性。

因此,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原则的关系及稳健性原则的贯彻方式,对于完善会计准则、优化会计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功能解析

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投资者保护功能,一般认为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的潜在危机引发了投资者保护中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信息和问题(Healy & Palepu,2001)。按照Beaver(1989)的观点,会计信息的最高目标是决策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估值有用性,即会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的估值决策,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二是契约有用性,即会计信息要有利于缔约,特别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缔约,表现为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

从契约观点切入的会计稳健性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稳健性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信息是治理功能发挥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投资者保护经济功能。

稳健性(conservatism),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惯例(Givoly & Hayn,2000)。这一原则已成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Watts,2003)。会计稳健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这是因为它能够减少成本,例如优化酌量性投资决策、约束管理层对自己和其他利益体的投机性支付、提高契约效率、方便对管理层的监督、减少诉讼成本等(Watts,2003;Ball & Shivakumar,2005)。正如LaFond & Watts (2007)所指出的,稳健性能够成功地减少会计操纵的动机和机会,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损失,带来公司价值和权益价值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稳健性具有重要的定价功能和投资者保护功能。实证研究中,更多地使用稳健性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Basu,1997; Ball R.et al.,2000;Penman & Zhang,2002; Ball R. et al.,2003;Bushman et al.,2004;戴德明、毛新述,2006)。

会计稳健性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决策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表现在:

(一)减少成本

稳健性能够优化管理层酌量性投资决策、约束高管对他们自身和其他利益体的机会性支付、提高契约效率、方便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减少诉讼成本等(Watts,2003;Ball & Shivakumar,2005),从而有利于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稳健性的这些有利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公司契约方由于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报酬、有限责任及有限时间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Watts,2003)。稳健会计为股东提供了早期的警示信号,使投资者可以更早分析“坏消息”的成因(J. Manuel et al.,2007)。稳健会计盈余结果下,可以大大减小公司的诉讼成本(Kellog,1984; St. Pierre et al.,1984;Heninger,2001)。

(二)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风险

稳健性被认为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一个变量。Biddle et al.(1995)、Liu et al.(2002)、Francis et al.(2003)及其他研究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认为投资者把会计盈余作为公司信息的基本来源。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会被投资者定价,因而代表信息不对称程度的稳健性指标能够在权益资本成本高低上显现出来。J. Manuel et al.(2007)发现以稳健性为主要特征的信息风险会被投资者定价,管理层在权衡权益资本成本增减后,可能会减少采用激进会计政策的动机和行动,从而间接起到投资者保护作用。LaFond and Watts(2007)指出的,稳健性成功地减少了会计操纵的动机和机会,进而,减少了投资者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及其损失,带来公司价值和权益价值的提升。

(三)带来超额收益

Sloan(1996)发现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每年投资于会计政策最激进组,投资者在未来一年的持有期内规模调整的超额投资回报是-5.50%;会计政策最稳健的组,未来一年的超额投资回报为4.9%。其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如Penman and Zhang (2002)发现激进组和稳健组超额回报-3.17%和5.78%;Lev等(2005)的结论为-5.30%和4.9%;李远鹏、牛建军(2007)的结论为3.9%和5.1%。可见,稳健性会为投资者带来3%― 6%的超额收益,有利于投资者的权益增值和利益保护。

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在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对会计稳健性的忽视可能带来灾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当深入剖析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功能、机制及其贯彻方法,重新定位会计稳健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的作用,充分贯彻会计稳健性,发挥其投资者保护功能。

二、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原则的对立及协同关系

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具有矛盾对立性的一面,同时具有实现相互协同的基础。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四项主要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长期以来,国内、国际会计学术界就会计计量原则在稳健性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如何权衡问题一直进行着争论。这场争论随着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而逐渐升温,迄今缺乏一致的看法。

从信息提供目标和经济后果来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具有相互排斥和对立的一面,表现在三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程度替代。会计稳健性是表征外部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主要会计指标之一,应用公允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的稳健性,从而削减会计稳健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功能。(2)相关性与可靠性替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很难兼顾,而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目标即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会计稳健性原则下会计信息虽然相关性低,但可靠性更强。(3)公司治理替代。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治理功能,可能会带来治理机制的选择。会计稳健性能够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的投资倾向,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使管理层增加投资冒险行为和侥幸心理。同时,二者具有统一性,可以实现协同。会计的主要报告目标为相关性与可靠性,从经济后果来看具有定价和治理两大功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产生相关的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下会计信息更可靠;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而稳健性原则有利于发挥会计信息的功能。从报告目标和经济后果来看,公允价值与稳健性应当统一于投资者保护这一最终目标之中。

从国际、国内会计实践来看,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发展与深化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必然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前提下,与贯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并不矛盾,二者应当统一于投资者保护目标之中。不论采用哪种计量方法(即使是历史成本),都应当贯彻会计稳健性,由此看来,会计稳健性是投资者保护的最基础性计量原则和会计信息质量属性。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稳健性的投资者特殊保护机制及其贯彻

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原则仍然是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它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取消。但是,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应当始终贯彻会计稳健性的原则,发挥其投资者特殊保护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牛市”与“熊市”背景下对会计稳健性的贯彻。经济高涨时期(笔者称之为“牛市”),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实物资产及金融工具价值偏高,乃至畸高(如美国前金融危机时代的次贷衍生金融工具),但由于采用市场导向原则价值计量,其价值或收益形式上是“公允”的,而实质上由于投资者的行为因素或心理因素偏差,以及对这些资产风险估计不足,导致了对其未来现金流量的过分乐观估计。因此,在“牛市”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未来不确定性的经济走向以及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差,提前预计其损失和贬值,以更好发挥会计稳健性的制约功能。在经济衰退期(笔者称之为“熊市”),资产价值特别是金融资产价值可能被严重低估(如次贷危机发生后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巨额亏损而非现金短缺),也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可以采用相对“公允”的历史成本(会计稳健性的一个方面),以发挥其投资者保护功能。

会计稳健性的契约有用性及其投资者保护功能实现。按照契约理论,公司是由利益相关方结成的契约体,会计稳健性在此契约体系中可以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缓解契约方,特别是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防范道德风险,防止“监督弱化”;二是带来公司治理机制的选择,促进“激励相容”。这会有力地推进投资者保护。在贯彻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信息编报的“准确度”,同时也要发挥会计的治理作用,尤其是会计稳健性的治理功能,促进监督强化和激励相容,规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风险。

会计稳健性的风险平抑与防范机能强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稳健性具有风险平抑与防范的机制和功能,贯彻会计稳健性,对于促进公司风险控制和决策科学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从投资者保护角度看,会计稳健性是最基础的会计属性,会计稳健性具有重要的投资者保护功能;在会计实务中,应当充分贯彻稳健性原则,同时要合理处理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关系,把二者统一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框架之中。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报告会计信息,如何在稳健和公允之间、相关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促进会计准则完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Ball R. L, A. Robinh, J. S. Wu, 2003.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6: 235-270.

[2] Ball, R. and L. Shivakumar. 2005. 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 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 83-128.

[3] Basu, S. 1997.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3-37.

[4] Beaver, W. H. 1989.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J].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5] Bushman R, Cheng Q., Engel E., Smith A. 2004.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7: 167-201.

[6] Francis, J., R. LaFond, P. Olsson, and K. Schipper. 2005. The market pricing of earnings qua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 295-327.

[7] Healy,P. M., Palepu, K. G. 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1: 405-440.

[8] Penman S. H., Zhang X. 2002.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the quality of earnings and stock returns[J].The Accounting Review, 77(2):237-264.

[9] Watts, 2003.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J]. Accounting Horizons, 17 (3):207-221.

[10] 杜兴强. 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2004(7).

[11] 姜国华,张然. 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价格反应的规范性分析[J]. 会计研究,2007(6).

[12] 李远鹏,李若山. 是会计盈余稳健性, 还是利润操纵?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7).

[13] 李增泉,卢文彬.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 会计研究,2003(2).

[14] 陆正飞,叶康涛. 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研究:新近研究回顾[J]. 中国会计评论,2007(1).

[15] 曲晓辉,邱月华.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7(7).

第7篇

新自由主义刚开始推行时确实缓解了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各种更具根本性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深化。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富分化加剧以及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加深是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后果,而这些,又成为了导致这次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基础条件。

经济增长减速。在1973年到1998年期间,全球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比黄金时代(1950-1973年)下降了近40%,而新自由主义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与前一个时期(1951-1980年)相比则下降了一半。据统计,1980-1998年期间,有118个国家有相关数据,其中有32个国家是负增长。

随着金融自由化而来的,是各种投机泡沫的迅速发展。由于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泡沫的影响,一方面是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是世界上大部分人民处于相对和绝对贫困化状态,从而导致全球性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直接的后果就必然是经济危机。

此外,美国和欧洲、日本、中国经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也急剧加深。最近这些年来,美国从日本、欧洲和中国大量进口,为稳定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形成了巨额的外债,从而大大削弱了美元的地位。而美元币值的稳定是其他个人或者机构愿意借钱给美国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形成了一个死结,美国要减少贸易赤字,就得减少从日本和欧洲的进口,而这很可能给这两个地区的经济雪上加霜,把他们推入衰退的泥潭,这反过来又有可能加深美国自己的危机。反之,如果美国任由当前的趋势发展,则极有可能带来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失去美元的霸权地位。但由于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取代美元的地位,美元大幅度贬值后很可能出现国际金融市场的大混乱局面。

新自由主义旗帜下的金融自由化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近30年时间里,由于实行了严格的监管政策,美国没有出现过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没有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隔1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金融危机,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也不时发生。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危机中,美国金融资本的影响力逐渐增大,美国国会在80年代初通过了解除对金融行业进行严格管制的两个法案,更在1999年废止了分业经营的法案。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美国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几乎没有监管、信息极不透明、欺诈成风。2002年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媒体都强调安然等只是几个“坏苹果”,只要识别出来并进行处理就行。事实上,安然等公司当时几乎所有的做法和行为方式都是华尔街通行的,只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遇到了无法控制的困难而被抛弃而已。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暴露出来的情况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为了转嫁风险,所有这些机构都试图在获取各种丰厚的佣金和手续费的同时把风险转嫁到下一个买家的身上,最后形成了一个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倒金字塔。但是,当市场上所有的机构都这样思考和行为时,市场的参与者都既是卖方又是买方,转移出去的风险又被转移了回来。因而,当次贷危机爆发时,所有机构都受到了影响。在这次危机爆发后,美国当局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出台了33年以来最严厉的一个金融改革方案,目的就是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严格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种体制。

新自由主义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这次金融危机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美国私人部门的债务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之后,美国的投资一直增长乏力,于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消费。但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指导下,为保证资本回报率,美国统治集团采纳了一系列打击工人力量的措施(如直接打击工会、解除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消费能力下降。为了保持生活水平,在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的基础上,美国家庭不得不大量借贷消费。其后果是美国家庭部门的欠债越来越多,超过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0%和美国家庭部门可支配收入的130%。正是这种脆弱的金融状况给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急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8篇

G20多伦多峰会举行前夕,德国、法国和英国6月22日联合声明宣布将推出银行税,用以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成本,并迫使银行为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并希望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国采取相同措施。并且,欧盟不但要求征收“银行税”以避免再度让纳税人出钱救助银行,还希望推行“金融交易税”,这既是为了缓和民众对银行业的不满,同时也是为减少巨额财政赤字,获得新的收入来源支持。

美国总统奥巴马虽在今年1月建议,向50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大银行非存款负债征收0.15%、共10年期的“金融危机责任税”。早在韩国釜山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就提议在全球统一征收银行税。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在金融改革草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后,对征收银行税信心大增。但6月25日在奥巴马赴加出席会议前其众、参两院代表协议最终确定的金融改革法案却并未包含此内容。

对于是否开征银行税,G20成员国的分歧很大。这是因为欧美国家深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冲击与影响,金融系统遭到了很大破坏,为防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欧美国家纷纷向本国的金融系统提供巨额的救助资金,但这些救助资金是由纳税人支付的。因此,美国和欧盟希望通过向银行征收特别税,回收先前用于援助金融系统所支出的纳税人资金,并适当补偿因银行的不当行为给经济社会造成的很大损失。

由于各国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程度不同,因而对征收“银行税”的姿态差异较大。像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金融系统并未爆发像欧美国家那样的严重问题,相反却很好地抵御了这场金融危机,它们根本就没有征收银行税的必要性。另外,这部分国家还认为,征收银行税将削弱本国银行的竞争力,也有碍于本国的经济复苏。中国、巴西、印度、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因金融体系未在危机中严重受损而拒绝开征任何形式的“银行税”。所以,G20成员国中有部分国家不赞成征收银行税,或至少对征收银行税不那么热心。

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在6月26日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吹风会上指出:“征收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税不是有效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唯一选择。”郑晓松说,提高监管的标准,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是防范金融危机最有效的办法。他认为,是否征税应该由各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决定,而不是推行全球的统一标准。

在多伦多峰会尚未召开之际,征收银行税这一提议就遭到峰会东道主加拿大等国的反对。加拿大认为,相对于开征银行税,设立紧急资金将是更好的选择。包括印度、韩国在内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反对征收银行税。

从目前来看,尽管G20成员国对是否要征收银行税仍分歧较大,但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所言,这是个重要话题,各方观点碰撞自然也很激烈。不过,目前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正在不断收窄。

由于各国分歧较大,此次峰会在征“银行税”问题上没有达成妥协,《宣言》中没有专门提及征税的段落。有分析人士表示,开征银行税有可能使银行业出现另一轮大规模裁员潮,形成更大的社会压力。

第9篇

关键字:金融危机 外贸企业 影响 对策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此次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金融危机,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及美国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正如有人所说:“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美国为了圆穷人的业主梦而给全球投资者下的套“,美国能采用这种的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近十年美国穷人拥有住房率上升了10%)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元的全球货币的地位,二是存在一个国家能大额度地给他提供信用,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因此,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作为我国的外贸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应何去何从将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低迷,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出口额大幅下降。自从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但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却出现了连续7个月的负增长。据IMF初步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将增长2.1%,比上年的4.6%回落2.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均出现大幅回落,进口将比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达到1.2%。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增长5.2%,增速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出口将增长5.3%,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将受到极大影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贸易大省,不少企业出口订单下降,企业开工不足,有的甚至关闭歇业,一些工人下岗。商品和劳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07年的近20%下降为2008年的6.6%,甚至今年有可能出现负贡献。

二、国际环境恶化,企业经营困难加重。首先,贸易保护主义猖獗,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大幅增加。措施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公然提出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欧盟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先后对中国多类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保护主义倾向愈发明显。预计下半年度全球贸易摩擦仍将更加普遍。其次,合同违约、毁约现象增多,出口收汇风险大大增加。据有关统计,中国现在超过90%以上的企业自2008年都遭遇了收汇拖欠难题。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曾全球企业欠款指数显示。目前全球企业欠款指数飙升47%。

三、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外部成本上升和内部体制不全的双重影响,压力巨大。首先,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外贸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诸多改变,如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用工成本提高、融资困难、出口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其次,外贸企业遭遇的困境也与企业或行业自身的问题有关,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等。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都加剧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外贸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外部金融危机影响和自身存在缺陷合力的结果。要走出此困境,外贸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场,走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是开放中的大国,出口占GDP的37%,美国和欧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加大对外经贸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于此同时,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美国与欧盟市场的同时,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如东盟、石油输出国家以及拉美澳新和非洲市场。以此降低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所带来的风险。

二、采取多项措施,增加国内需求。由于外需的萎缩,外贸企业应该把目标向国内放一放。因此,扩大内需应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只有增加国内需求,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才会被消化,从而也消除了制造巨额外贸顺差的根源。从今年我们国家大范围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看出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性引导。而且国家在今年一直把利率水平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之上,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国国内的需求。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在应用时还需进行不断地调查和调整,大规模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好事,但是投巨资建设的项目如果不能在短期内用于民生,那也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内宽松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内需,但还需注意其对供给端的影响,比如自今年五月份以来,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这应该也是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后果,而且应始终警惕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外贸企业应从这次危机中寻找机会,对微观层面的诸多问题进行改进。如企业应该强化出口收汇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防范出口收汇风险的能力;重视对进口商资信的采集和评估,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注重开发高技术、环保产品,自主品牌产品。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减少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而且也可以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务 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思考

众所周知,由于金融危机使得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无序恶化,其风险影响使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各种无法预见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倍增,可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产生多种逆向的不同结果,从而导致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较大偏离,使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和过度负债,以至于破产清算。

(1)目前在油田各级企业中,由于经营活动以及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较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在30%左右。资金结构的不合理,使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财务负担沉重,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有时往往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经营偏差导致连锁反应,引起企业较为严重的现金流量风险。

(2)金融危机使得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等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由于这些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增大了企业识别、分析及应对风险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提高了企业筹资、投资、运营及决策的风险。

(3)企业全部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油田相互关联的内、外部及上、下级企业之间,包括各分(子)公司之间,在产品互供、营销、信息共享、利益分配、资金管理及使用等方面都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机制,即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或风险管理流程。

(4)企业决策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提高认识,并及时把握和调整经营风险的变化与对策。然而在我们的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中往往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危害重视不足,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抱有侥幸心理,缺乏抵御风险的防范意识,在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权衡和识别、评价的情况下,做出错误判断与决策,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5)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分清权责,避免有限的资金低效运行,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内部任何的管理不力和监督失效在金融危机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都将会被迅速的放大,从而形成财务风险的连锁反应,形成本企业乃至于殃及关联企业偿债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由于金融危机必然要淘汰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也必然会使得行业乃至国家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们认为油田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

(1)以现金流为中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努力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控制负债规模,将过高的负债比率降至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保持较低的资金运行成本,营造一种良好的融资环境,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2)以控制指标体系为核心,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针对石油上、下游行业的特点,结合本企业所处区域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等特点,以应收、应付以及劳务工作量(销售量)项目作为短期监测预警点,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和企业中、长期目标发展保障状况作为长期监测预警点,制定出本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定量对预警指标的分析与研究,对于已被红色预警的业务实施重点监控,并同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措施,分散或削弱风险,降低损失偏差的出现,从而起到财务预警和风险控制的作用,达到我们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的预期目的。

(3)以发展低成本战略为根基,全方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活力。油田企业应继续强化发展核心优势业务,精简或保持非核心业务,着力解决产业分散,布局不合理、人员多、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下等问题;继续稳步推进专业化重组整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产运作水平,优化资源和市场配置,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抓手,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财务决策和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监控,由于风险是一把双刃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没有无风险的绝对收益,虽然我们对风险何时产生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尽管无法准确预测,但外面仍可通过适当的识别和评价方法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财务决策和管理人员任何时候都不能被高收益所迷惑,而应当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职业判断力和对风险识别、评价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决策时更多的考虑财务风险并做全面的权衡,合理地规避财务风险引发因素,将各个环节实际存在的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油气田企业需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较大规模的跨国公司,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也就愈发显得关键。也正是因为世界经济存在着分工,当世界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各国为了保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危机进行转嫁。

我们相信通过油田企业不断的研究财务风险控制新方法、新措施;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机制为我们更好防范金融危机,开拓新的视角和新的思想,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一定会搭上新一轮经济起飞的航班。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

第11篇

《理财周刊》:美联储指令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这种直接走到“前台”的救市行为,是否意味着美联储判断金融危机已不可避免?

李刚:贝尔斯登事件是美国次级债风暴所酿成的典型恶果。作为美国第五大“投行”,如果它真的破产,势必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地震。因此,不但贝尔斯登在主动寻找战略合作者,美国的其他金融集团甚至美联储也都在为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努力。当然,现在说金融危机已经不可避免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美联储已经认识到,如果任由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次级债所直接涉及到的资金数目并不是很大,但它直接造成了“信心紧缩”。事实上,虽然美国不断在降息,但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一直都是保持一定量的,关键是次级债危机牵涉到一系列高杠杆率的衍生产品,对它们的认知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慌心理――虽然市场不缺钱,但信心极度紧缩。这不但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打击,更重要的是会对美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特别需要关注的是,2001年以后,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借贷消费为支撑,大部分家庭都是零储蓄、高负债,而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集聚了美国的大量财富,次级债恰恰与两者都有密切关联,一旦两个市场集体出现问题,对美国的打击,毫无疑问,将是巨大的。

《理财周刊》:美联储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尤其是美元巨幅贬值的情况下,继续向市场输入流动性。我们知道,货币是有乘数效应的,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半年或一年以后,次级债风暴带来的影响逐渐退潮,但这些输入的流动性却卷起了更狂暴的泡沫、带来了更巨大的市场波动?

李刚:这个问题涉及到道德风险。美联储作为一个公共机构,主要功能是维护货币的稳定。但现在,美联储不但成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救活者”,而且还为投行这样的冒险者承担责任、付出代价,不得不令人怀疑它“拿着公众的钱解决私人的问题”。

在我看来,美联储此举实际上是在两难境地中所不得不作出的决定。一方面,它害怕次级债风暴继续扩大,危及美国经济增长,造成世界性的恐慌,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另一方面,它也必须考虑到,如果流动性过剩继续恶化,美元贬值与物价上涨交互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同样危及美国利益。因此,美联储现在要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但现在美国恰恰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它靠的还是财富效应基础上的负债消费型拉动。如果不能给一点时间、给一个周期,来让美国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的经济就会衰退得很严重、跌得很深,而这不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几害相权,经济衰退的影响更可怕,所以美联储的决定还是值得认可的。它可能是突破了传统的功能定位,但在现在这种传统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的局面下,美联储选择维护经济增长,无可厚非。

《理财周刊》:美联储的非常规行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对中国有哪些启示?中国是不是也需要调整一下调控、管理的方向和手段?

李刚:中国市场,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还是内部结构性的问题,而且与美国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从历史上来看,美国每10年爆发一次金融危机,其根源都在于金融容量不断扩大,要求冲破原有的金融制度框架,而金融危机就是其表现形式。最终结果则都是通过制度的调整,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在中国,现在的问题也是“信心”。

第12篇

一、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提出新的挑战

国内外会计舞弊案件的层出不穷及其危害之大,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危害之深远,会计监管不力难逃其咎并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会计监管的思考。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寻找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进而牵扯到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会计准则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进而政府如何规范会计信息、是否修订会计准则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到底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甚至与全球经济危机有何关系成为我们不得不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时至今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对于政府规范会计信息规则的必要性普遍赞同,特别是在本次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日益漫延的现实情况下,对会计准则的质疑和加强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特别是企业风险信息的披露的呼声日渐增强。但是对于如何规范以及规范的范围、规范的强度则众说纷纭,仍无定论。特别是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并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执行三年的实践,是否如各界所望规范了会计信息、进而避免了或减少了资本市场上大量的财务舞弊或盈余管理行为就成为一个现实研究课题。同时,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刚刚实行一年多,即遭遇一次全球性的金融以至经济危机,危机对新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挑战,会计准则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无论从理论研究出发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新会计准则的完善与会计监管模式何去何从值得人们探讨,而且迫切性日渐增强。因而,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学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性质的规范经济学分析

有关会计准则的性质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本文认为有关准则性质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技术规范观

该观点流行于会计准则产生之初,认为会计准则就是一种客观标准。持“技术观”的学者认为,会计准则是纯粹的技术性规范手段,是客观的约束机制。如杨纪婉(1992)认为,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葛家澍(1996)也指出:我们已经明确,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从这种观点的出发,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一致的会计原则,并据此设计出合理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他们相信,只要借助科学合理的理论和有效的制定程序,会计准则就应该或能够达到完善,并发挥理想的规范作用。

(二)政治程序结果观或分配标准观

“经济后果”作为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是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该观点认为会计准则安排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或影响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按照曾任美国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成员的泽夫(Zeff,1978)教授的理解,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他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后来的学者将之称为“经济后果”。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

(三)产权安排观

该观点认为,“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会计准则作为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规范,其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产权关系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进而出现了不同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维护其特有的企业产权关系。“显然,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行为的规范与制度,它是以产权理论为基础的,并且,其运行是否有效、作用发挥是否正常,也有赖于其产权界定恰当与否。”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财产权利或经济利益)的保护。

(四)公共合约观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物品”。该观点是把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建立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物品,是调节社会利益集团经济关系的会计行为规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于其公共物品性,政府在其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要考虑各个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最终成为多方博弈均衡的产物,在性质上也就表现为企业利益关系人共同“签署”的合约的一部分,是一份关于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它的产生是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制定权以一种公共的合约安排来替代原先的单个企业的私人合约安排以节省社会交易成本。

上述四种观点各有所长,都有可取之处。本文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将会计准则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只是看到了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技术规范这一外在形式,而没有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及实施后果给予足够的关注,但是它是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性质。该观点由于其目标的单一性和明确性,更易用于指导准则制定并能突出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独立作用,但由于其忽视了准则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和政治程序的影响,往往会导致过分夸大准则的作用而影响对准则功能的客观评价。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该观点比较客观地揭示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是一个政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利益主体的保护,但该观点更多地是对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关注,而非准则的实质反映。第三种产权安排观主要从产权的视角分析了会计准则背后的产权诉求,强调了会计准则对产权主体的保护,实则是准则功能的体现;而第四种公共合约观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在会计领域的运用。它所依赖的核心概念是“交易费用”及“公共物品”等,即会计准则是一项节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的结果。会计准则这一公共合约是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而进行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创新的结果,是对准则性质的较为宽泛的认识。

本文认为,对会计准则性质的理解应建立在上述四种观点的融合之上:正由于技术规范观强调准则应该客观有序,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应从技术规范的角度考虑构建具有逻辑一致性的概念框架指导下的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而经济后果观的直接推论就是准则制定程序的政治性,该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在准则制定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另一方面又要看清各方背后隐藏的不同利益集团利益角逐的本质,尽可能维护多数主体的利益。从产权安排观出发,可以使我们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时充分考虑社会产权制度的稳定和对产权的保护。从公共合约观出发,我们知道政府拥有一般通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这种准则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公共合约之所以得以达成是由于政府强制力的作用和其能节约交易费用,但如果出现政府“创租”或“寻租”,或者由于公共合约的强制性执行而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超出了交易费用的节约,那么就将是对市场的扭曲而得不偿失。

三、结束语:新会计准则的性质分析

本文认为,在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性质问题时,应该遵循一个由核心向逐步拓展的思路:

首先,新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现实会计实务并指导会计实务的行为规范。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种规章制度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交错的规范体系。不同市场主体通过财务报告对外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或标准,而是各行其是,则信息使用者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表达将会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有一套统一的规范或标准来指导和约束市场不同主体的信息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会计准则首先应当是一个纯客观、技术性的约束机制,是用来指导和检验实务的标准,这是会计准则的基本职能体现,是它的核心特征。正是基于此,当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当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之时,种种新的经济业务要求有新的会计规范和标准进行指导,我国财政部适时修订并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对企业会计实务的指导和行为规范。

其次,新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规范,具有权威性。会计准则要能普遍被接受和认可,还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的支持。所谓权威性支持,即国家政府强制力的介入。因为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性,使得信息的提供者必然有所保留,从而影响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使得流传于市场上的财务信息容易失真。然而,公共物品的利益属于社会大众,不当的公共物品将有损于公众的利益。因此,为了避免因会计信息的误导而发生大的市场波动,推动社会经济秩序正常有序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手段,促使企业提供“公允恰当”的公共物品,以维护财务信息的质量,确保公众整体的利益。可见,会计准则应当是规范各利益方行为的公共规范,应具有强制性。新会计准则正是我国政府基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的立场而主导制定的,要求市场经济体系利益各方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