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时间:2023-07-28 17:3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第1篇

关键词:消费社会商业购物中心设计发展趋势问题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nsumer society of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desig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sumer society based on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of the defini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umer societ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desig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nalysis three aspects, the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shopping center of the deepening commercial design development in soc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stimulate the social areas shopping behavior, deepening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functions that play the vit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consumer society development trend desig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社会大众的发展历程角度上来说,社会大众对于物质的需求是导致购物行为产生并形成的最根本性因素。对于传统的购物行为而言,购物环境相对于社会大众购物心理的刺激性意义未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与体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期所形成的超级市场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行为逐渐演变为了一种无限制、个人化以及风格化的消费“活动”。在这种消费“活动”的作用之下,社会大众开始逐步意识到了购物环境在满足社会大众对物体需求以及刺激其对于物体需求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超级市场也为现代经济社会当中商业购物中心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作用之下,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商业建筑成为了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的重点关注对象。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在现代经济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升,加之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多元化,城市郊区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商业购物中心。与此同时,市区内既有的商业购物中心也开始向着多功能、集成化以及复合型方向完善。我们在肯定这类型商业购物中心带给社会大众消费需求及购物需求一定程度的满足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受到经济市场建设发展体制不健全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众多等问题的干扰,现阶段的商业购物中心仅为初期发展阶段的商业购物中心,整个商业购物环境、购物特征以及购物形式同消费社会的基本属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笔者现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消费社会的商业购物中心设计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分析

现阶段的商业购物中心可以按照设计性能以及性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①.工商综合体(Shopping Center)②.主力店融合大型建筑(Shopping Mall)③.量贩店与购物中心相结合(Power Center)。尽管以上三种商业购物中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建筑设计当中的统一性特征,这也正是商业购物中心能够引导消费,形成消费,刺激消费,从而为整个消费社会而服务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这种建筑设计特征的统一性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购物中心建筑环境的人工化分析。商业购物中心作为消费社会中的关键构成要去,其在建筑环境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了人工化的特征。可以说,商业购物中心,乃至商业购物中心外部环境设施的运行均是由人为控制的。身处于商业购物中心当中的消费者借由建筑环境实现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暂时性隔离。

(二)商业购物中心建筑功能的复杂化分析。在商业购物中心迅猛发展的同时,认知、接受并参与到商业购物中心当中的消费主体以及由这部分消费主体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日益升温。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之下,购物中心向着规模化与功能化方向发展。其并非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商品销售,包括影院、游乐场以及酒店在内的多种休闲娱乐设施同样成为了商业购物中心建筑设计中的一份子。

(三)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定位的针对性分析。从消费社会的发展角度上来说,消费行为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一种“能指”。消费社会能够为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满足提供主体性的位置。换句话来说,消费这种行为所实现的并非是商品本身的销售,其更多的是消费者社会地位的销售。对于商业购物中心的建筑设计而言,其消费层次的定位将直接关系着购物中心所处的区位及规模大小,这也正是文化定位对于商业购物中心针对性的分析所在。

(四)商业购物中心内部景观的视觉性分析。形成于消费社会当中的消费文化有着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其着重于强调商品在销售行为当中的展示与摆设,以良好的观赏效果达到对消费者商品视觉形象的冲击性。在这种状态作用之下,商品更多的倾向于一种独立自足的符号形式,最终形成一种艺术作品。在消费社会当中,商业购物中心也应当基于消费者观看整个购物环境以及商品的视觉过程着眼于为消费者提供仪的能够欣赏商品的整体性环境。商品陈列琳琅满目的橱窗式购物以及悬挂式展幅的指引性购物成为了商业购物中心的最显著特征,如图(见图1)所示。

图1:商业购物中心内部景观的视觉性分析

第2篇

通过对荆楚文化元素在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应用研究,明确了荆楚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以及在装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效果,特别是针对武汉楚河汉街、万达广场部分装饰设计方案设计与制作。同时根据武汉轨道交通装饰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运用荆楚文化的设计思路与创作灵感进行了艺术处理,展现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针对荆楚文化中商业空间装饰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荆楚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结合了地理、人文、科技,能有效地将荆楚文化所独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之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通过营造简洁美观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文化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并在其中展示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的物化体现,同时也是城市魅力与历史的一种展现,其次关于构建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不仅仅是城市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设计是一种在商业空间环境里自身独特的构成原则的图案,主要有:抽象图案、

肌理、几何图形、现代文字,它强调引导的信息功能性,强调形态的规范性和通用型。图案设计一般呈高度概括荆楚文化特色的简约设计风格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美化空间环境的作用。

荆楚文化的装饰主要有凤乌纹、龙纹、云纹、几何纹、滑板纹、变形龙凤纹、兽面纹,以及以此为基础抽象而来的各种纹样。

荆楚文化中的图形纹样设计和组合为现代商业空间设计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在消费者日趋人性化、个性化的时代,荆楚文化中的图形组织方法可以在设计中进行再创造,细腻的荆楚文化图案的描述对主体事物的烘托,为现代商业装饰设计提供了典范。

装饰色彩

在荆楚文化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和趋

时拓新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中色彩设计对受众的视觉感受具有更强的刺激性,能促使装饰内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合理科学的颜色搭配可以起到增强对比的作用。地域文化色彩这重要的要素除了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不同的感受,还能在心理上给人不同的感觉,强化地域文化的特征。在武汉城市轨道交通装饰设计研究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来体现城市不同的情感。色彩由于其非语言性的特点,色彩成为地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能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品昧,同时也可以带给乘客不同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色彩的象征性和识别性都可以人性化运用地铁设之中。

材质构成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利用结构和材质来进行装饰风格的处理,形成特有的装饰特征,来体现一定的装饰含义,这既有效地完成了功能需要又体现了出装饰所表达的精神功能。运用材质将武汉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较好融人其中丰富了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如武汉楚河汉街装饰设计运用代表荆楚文化特色的图形符号和装饰色彩进行导视系统设计处理,将多元化的荆楚文化特色进行氛围营造。

空间展示

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利用展示作为基本手段来装点空间,这在后现代时期的商业空间环境中较为常见,它即可作为装饰来美化空间,同时又具有信息传达功能。其精神功能与实用功能发挥的可谓“淋漓尽致”,最大化的发挥了装饰的“效能”。对于这种充分的利用,如实的表达,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空间装饰的魅力,给人以“融洽”之感,大大丰富了商业空间的装饰手段。

特色打造

以荆楚文化为底蕴,打造汉味地域装饰艺术。武汉城市轨道交通装饰空间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湖北楚文化大背景下的独特优势,从楚文学、歌舞、音乐、神话、绘画、雕刻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具有荆楚艺术代表特点的编钟、漆画中的器物造型、装饰纹样、色形构成,从中提取设计创作元素,运用现代材料和艺术语言表现武汉商业空间装饰艺术主题。在武汉地铁2号线的地铁洪山广场车站壁画《楚风古韵》,就是以楚装饰图型为元素,借鉴楚漆器色彩表现艺术,展示了楚文化特色的艺术魅力。

总之,荆楚文化元素是现代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变化而不断形成特色。在打造地域个性及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商业街区时,不仅是遵循了“随波逐流”的大众化,更是对一个城市性格及文化的折射。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形式和视觉语言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各种设计元素和理念的冲击,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尊重商业空间设计中,才能通过图形、文字符号、色彩和材质等元素进行整合,展现荆楚文化的艺术魅力。

第3篇

1. 艺术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图形符号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语言,是为了传达事物信息的载体,能代表某种事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艺术图形符号主要包括下述几种:传统图形符号、自然图形符号及抽象图形符号,不同类型的图形符号具有不同的象征性。

1.1.传统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传统图形符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逐步形成的某种定式,通常具有祈福驱祸、祈求吉祥的象征意义,如兽纹具有等级和尊卑的含义、龙是帝王的象征等。其象征性具有包括时间性、地域性、文化性,时间性表示过去古老的、历史的、沧桑的;地域性是指国家的、民族的等;文化性是指不同地域具有的典型文化。

1.2.自然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自然图形符号通常来源于自然界,并非人为创造的,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这种类型图形种类繁多,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象征性,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和特性象征和其类似的概念或者意图,如树的年轮文理象征时间、蜂窝象征结构、建筑等。

1.3.抽象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抽象图形符号分为规则和不规则,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象征人们的某种视觉心理,如正方形象征可信、坚实等;三角形象征层次、锐利;不规则几何图像象征波动、扭曲、激动及噪音等。

2. 艺术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2.1.能有效传播信息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艺术图形符号应用到商业广告中,既能有效的承载信息内容,又能有效的传播信息。在商业广告中,不论是影视广告制作还是平面设计,使用艺术图形符号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商品的相关信息,以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文字相比,在商业广告中使用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与象共生,与意同行”的特征,既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并美化广告商品的造型,并能带给消费者明确的视觉感知。除此之外,就象征意义而言,艺术图形符号更容易和消费者的视觉认知产生共鸣,通过商业广告中的艺术图形符号,消费者不仅能感受到商品的美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大大增强了广告画面的视觉效果。

2.2.能有效传承民俗文化

艺术图形符号的设计和文化密不可分,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审美观念。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表现技巧,能够有效的将图形符号的象征性和企业产品的形象实现完美对接,这样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历史产生回忆,又能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理念中,进而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如民族传统食品广告,设计师设计时既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又要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更关键的是通过图形符号将传统文化优美的展现出来。如中秋节的月饼广告,其中有两大图形符号:月宫仙子和月饼,前者表示嫦娥,后者表示食品。这种巧妙的图形符号组合,即传统了民俗文化,也宣传了月饼的美味。

2.3.能促进销售

现代商业的广告设计,对刺激消费心理、引导消费方式和观念、传播消费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将商品的功能、审美与消费理念进行对接,通常借助丰富的意向图像符号塑造美好的观念形态,以获得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设计师的精心处理,艺术图形符号展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观念形态。消费者看到这种广告时,能从精神和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如房地产广告中,设计时将住宅区优美的环境、超然的生活理念以艺术图形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消费者的需求近乎一致,这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的冲动。

2.4.具有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功能

在商业广告中,消费者对于艺术图形的审美,是从视觉冲击再到情绪变化,最终反应到行为中。就商业广告的传播意图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商品信息通过艺术图形的方式传达出去,采用这种艺术性传达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消费者的审美情绪,激发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就消费者视觉感知来说,对商业广告中艺术图形符号的审美体验是从视觉愉悦再到情感共鸣,最终到心灵升华的一个过程。

消费者审美的愉悦和精神满足类似于“连体婴儿”,一旦满足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很容易被满足。现代商业广告的设计日益重视审美和精神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将产品的功能、品质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在认同艺术图形符号所展现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时,也能满足其精神需求。

第4篇

【关键词】晋商文化 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 再构建

文化,和人类历史相生共存,对于其内涵的定义,涉及到了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得到公认的是,文化不单单是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它包括“规范的、认知的、艺术的、器用的各方面”。[1]用最广泛的定义来讲“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群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的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2]从功能上看,文化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调控的功能,而首要功能是教化人的功能。因此,将本土文化融合于高职教育培养本土化的导游人才是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的。

1 晋商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商人群体,晋商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超出商业的范畴。兴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朝中期,已在“商路舞台、商业财富、商业伦理、商业组织、经营艺术、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商业教育、城乡建设、庙宇奉祀、社会习俗以及商业精神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伴随着晋商的发展与辉煌,一种明晰、独特的文化体系——晋商文化也逐步形成。基本特征如下:

1.1 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

晋商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对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思想道德(信义观念)、经商立业、人生信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在晋商看来,商人虽以获利为目的,但时时处处“义”字当先,义中取利,注重以“诚信”为本,讲求货真价实,信誉至上,用户至上,童叟无欺。义利关系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义”在儒家主要解释为道德规范,而“利”则被解释为“利益、功效”。在儒家的价值判断中,人的社会活动要特别重视“见利思义”。晋商正是用行动践行了义大于利的儒家法则。

——艰苦创业,谦恭勤勉。艰苦创业后的晋商一直保持着勤勉、谦恭的为人处事态度。勤奋刻苦与谨慎稳健成为晋商的重要敬业精神。也因此晋商能够父子相继数代,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俗话。

——勇于创新,顺势而谋,适势而为。晋商在凭借贩茶、贩盐起家之后,建立了具有首创意义的票号。在国力衰微,清朝政府急需合作者来挽救经济危机之时,晋商顺势而谋,达成了与清廷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作为一种已经成型的文化体系,其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严谨勤奋的实践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品质对于现代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选择。对于山西而言,“晋商文化”——无疑是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一张王牌,彰显着丰富内涵的晋商文化是旅游教育的重要资源。

1.2 晋商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文化的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优秀的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晋商文化得以创造辉煌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关注传承更关注创新,重视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意识。因此晋商文化作为含蕴丰富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产生出了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在用人机制上,晋商采取“择优保荐”的措施;在激励机制上,晋商采用了“顶身股制”的激励制度。“顶身股制是对商号内业绩出色的职员的褒奖,凡是勤奋工作、才华出众的人,均有平等的机会顶上身股。”[3]这些理念、措施和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晋商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从内容上为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可挖掘点,选择晋商文化作为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突破口,是对晋商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晋商文化,使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文化的能力。

1.3 晋商文化具有支撑内涵的物化载体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长期交往中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晋商文化是基于晋商发展史之上的文化体系,不仅有丰富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而且凝结在票号、大院、古城关隘、彩塑壁画、雕刻造像等古老建筑上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商文化“显学”地位的日益凸显,而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不同领域的文化生长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舞台。当然由于导游专业的区域化特征,晋商文化更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内容。

2 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2.1 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支持培养目标并完成培养目标的功能,它的内涵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应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整合企业、社会的硬件资源,还应该整合环境文化资源。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适应现代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因此,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理念应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晋商伦理、晋商精神为素质教育基础;以晋商的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社会习俗等为专业学习抓手;以区域的旅游资源为教学实训基地,以非连续型学程、工学交替、往复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学年四段式的培养方案:

第一学年: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晋商文化调研——古城、大院专业体验——专业实践

第二学年: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古城、大院专业体验——导游资格考试——专业实践

第三学年: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拓宽性学习——导游资格考试——顶岗实习

其中“专业体验”、“职业能力培训”是学院集中安排的一个学段,利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不包含寒暑假),在本省区域内的具有晋商特色的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按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专业基本素养(如参观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到专项技能(如讲解)再到职业能力要求(如带团)逐渐层层递进完成,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学年要有25-28天的时间用于此学段。“晋商文化调研”、“专业实践”两个学段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院采取分散式的按照学生兴趣特长组织定点式的专项实践。

3 再构建模式的原则

3.1 学生主体原则

在上述构建的模式中,学生、文化和行业的关系是主体、中介和客体的关系。在哲学中,人被当作主体,“因为人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实有形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人来自自然界,从自然界中索取生活资料,并在征服自然中体现了主体地位。”[4]尽管对于客体有着不同的理解:“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对象。”[5]“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但是,“客体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指向将是旅游行业,旅游行业在此构建中成为客体。主客体之间需要通过路径建立连接,文化在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在模式的构建中学生、行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学生是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力,行业是促进学生在业务上成长的主导因素,文化则是使二者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只有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对晋商文化的新的理解,已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3.2 晋商文化渗透原则

导游专业的区域性特征,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成为必然。要有意识以晋商文化为重点,编制乡土教材为抓手,以实训基地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晋商对于中国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内涵和勇于创新、顺势而谋,适势而为的创新气魄等,感受晋商文化的魅力。

晋商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样可以将其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大院的建筑风格、晋商的经营理念、发迹历史等内容都可以充实在基础课程当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学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加强与晋商文化相关的景点、景区以及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亲赴一线体验实践创造条件;聘请晋商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办讲座,举办和晋商文化相关的读书节、影视展播活动,营造有晋商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3.3 理实一体化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等育人理念为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上述模式中,课程设置要有颠覆性的突破,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与学双边在真实的岗位上,往复式的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为了做。由于学生几乎要有一半时间在行业的真实环境中,接受着职业人的引领、企业文化的浸染,接受着晋商文化的熏陶、历史文明的启迪,因此不论学生的学识背景如何,真实的环境总能让他们找到兴奋点,促使学生在边学边干的过程中逐渐将就业手段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生活方式,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4 双证书原则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才市场对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导游员素质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备独立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行业对导游员有清晰的标准,一年一度的导游员资格证考试,就是行业对导游员的基本要求和录用标准,教学要围绕着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晋商的文化的资源,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学院的考试要主动与行业考证对接,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以证代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涉及教育资源的利用,且涉及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诸多方面,只有全方位的落实高职的教育规律学生的培养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2]韦政通著.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3页、第2页.

[3] 东北财经大学.何宏.硕士论文.明清时期晋商经营机制的分析及启示[A].

第5篇

关键词 游戏材料 儿童 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67

The Influence of Game Materials' Historical Change

to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LI Ling[1], CHEN Si[2]

([1]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Hu'nan 410081;

[2] Hu'nan Changsha Baisha Town Dahua Primary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147)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precision i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game materials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type, content, quality and establishing process the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imperceptibly.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deeply and put some constructive opinions on kindergartens and families how to choose game materials correctly take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healthy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Key words game materials; children; peer relations

游戏材料,不同于简单的玩教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儿童游戏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儿童游戏活动过程和同伴关系建立的环境基础。游戏材料作为一种物质工具,对儿童游戏和同伴关系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游戏材料的性质影响着游戏的性质,游戏材料的形态影响着游戏的进程,游戏材料的价值不是以价格为标准的,而是能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促进儿童的自主活动为标准的。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儿童教育认识的提高,游戏材料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工业社会后,儿童游戏材料发生了质的变化。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②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受到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游戏材料正是作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内容、建立过程以及质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将在总结游戏材料时代变迁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游戏材料的时代变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为幼儿园科学投放和家庭科学选择儿童游戏材料提出建设性意见。

1 游戏材料时代变迁的主要特点

1.1 内容的非自然化

在农业社会,儿童的游戏材料以自然界的原始材料和以自然原始材料进行粗略加工制作的玩具为主。这些游戏材料质地原始粗糙,木、竹、布、陶为主要原材料,很少有金属和化学材料成分。它们制作过程简单,具有仿真原理,是生活形象的简单化,儿童易于得到甚至有时候儿童自己都能制作。现代的游戏材料属于批量生产型,制作工序繁杂、外观包装精美,以塑料、金属为主要原材料,数量与品种繁多。当下流行的既有具有仿真原理的模型类游戏材料,又有分类精细的抽象化功能性游戏材料。

1.2 传播的商业化

在大众传媒不发达的年代,游戏材料的传播具有地域性、差异性和渐染性。不同地域儿童使用的玩教具是本区域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特色体现。现代的儿童玩具在大众传媒和发达商业的双重影响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具有多元性、交融性和国际性。目前我国幼儿园,可以广泛引入使用外国玩教具,比如: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玩教具遍及我国城乡幼儿园。游戏材料的家庭选择和幼儿园投放深受商业广告、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1.3 分类的复杂化

在儿童教育理论发展水平低、游戏材料投放数量很少的过去,游戏材料投放没有按其功能进行明确地分类,例如:幼儿园很少投放为促进儿童某种单一感官发展或单独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玩具材料。游戏材料分类特点是笼统、用途具有综合性,其功能产生于儿童自主游戏的过程,不同的游戏过程将呈现游戏材料的不同功能。随着儿童教育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代的儿童玩教具生产和投放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分类越来越细致,每一种功能的发展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功能性游戏材料,比如:蒙台梭利教具中的金色串珠是专门用来发展儿童数学能力的。

2游戏材料时代变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2.1 复杂分类和精细操作的游戏材料简化了儿童同伴关系的内容

游戏材料的提供,某种意义上对儿童起着暗示游戏的作用。③儿童游戏材料的商业化和现代化,使儿童获得游戏材料的方式更加直接快速。游戏材料用途的固定化、程序化和专门化,使得儿童同伴间相互信息传递的内容和途径被事先设计好,减少了儿童同伴相互交流和同伴间自主探究的机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中提供给儿童的个人游戏玩具增加,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独自一人玩耍而无需寻找同伴;另一方面,精细操作的游戏材料使同伴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儿童被“我比你会玩”、“我比你找得多”等比较意义的观念所充斥,而不是“我俩一起玩”、我们再找一种新玩法”。分类明确的游戏材料用途少综合、多分化,在儿童面前呈现的是一个脱离生活的、被分割的了世界,使同伴间失去了对自然、对生活、对世界的整体意义建构,简化了同伴关系的内容。

2.2 非自然的游戏材料缩短了儿童同伴关系建立的过程

自然的游戏材料是指在儿童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它是自然界中随时可觅的、先天存在的。这类游戏材料,一方面可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增强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每天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的“问题”即新异性,可使儿童逐渐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合作”的心灵。④非自然游戏材料脱离儿童生活,其材质、形态和功能都是经过成人的加工设计而成。过多投入非自然材料,既缩短了儿童在同伴游戏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又减少了儿童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空间。这使同伴间的那种相互模仿和摸索材料性质、争吵着探索玩具的玩法、共同探索新玩法的过程大大缩减。总之,非自然、商业化传播的游戏材料的投放缩短了儿童同伴间进行社会性建构的过程。

2.3 商业化的游戏材料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质量

儿童同伴关系的意义,并不是相互认识一起玩耍那么简单。作为一个生命体,每个儿童都需要稳定的有共同生命体验和经验的同伴,进而为儿童拥有深刻的童年记忆和同伴依恋情感促发下完整的生命启迪提供可能。游戏材料影响到游戏过程的质量,⑤从而影响到儿童同伴关系的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机,玩具外形的吸引度以及操作的便捷性和刺激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价值。一个按钮的操作往往能够取代儿童持续的自主探究游戏过程,家长在玩具市场的消费取代了儿童自主自发的创造。这种商业化的游戏材料在不同儿童间容易形成数量上的攀比,华而不实的玩具和玩法使儿童间关系失去了原有的童真,分享、共同探索的游戏过程被比“装备”追求高规格的心理取代。

3科学投入游戏材料促进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几点启示

(1)投放贴近生活和自然的游戏材料,增加儿童在游戏中同伴共同探索的机会。原始的游戏材料有可变性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特别是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半成品的游戏材料需要儿童的自主劳动和加工,从而促进幼儿一物多玩、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如:在大班主题建构游戏“建塔”中,教师仅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木棍为素材,儿童既要用线条型的木棍搭建平面的塔基,又要用镂空的结构来表征立体的塔身。以物代物是儿童同伴间进行社会性建构特别是规则建构的重要过程,⑥这样既促进儿童一物多玩,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促进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互动,增进同伴合作的默契。

(2)有选择性地投放时尚新潮的游戏材料,充实儿童同伴关系的内容、保持儿童同伴关系的纯真。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新潮的游戏材料在市场上色彩纷呈。它们种类繁多,更新和流通速度较快,最大的特点是以当下最流行的文化元素为载体,能够短暂地吸引儿童、家长和幼儿园的眼球。有选择性地投放和使用这些游戏材料,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文化载体的作用,挖掘其文化内涵,帮助儿童在同伴游戏中全面多维地接触新的文化元素,建构对当下文化元素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要注意儿童间的过度攀比和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同伴关系的扭曲。有的游戏材料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成系列出产,会使儿童产生一种财富占有意识,从而使同伴间多攀比少共享与合作。有的游戏材料以单纯的玩法竞技和装备比拼为主,则更加导致本该共享共同探索共同建构的同伴关系变得扭曲。

(3)功能性的游戏材料和综合性的游戏材料配套使用,为儿童同伴间进行社会性建构提供时间和空间。分类精细的功能性游戏材料与特点官能的训练相联系,在同伴游戏中,如果过多地投放这种游戏材料,会造成儿童同伴间的游戏活动失去社会性教育的意义。分类精细的游戏材料用途早已被设计和限定,在游戏中有角色暗示,儿童独自能够重复操作,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工具。综合性较强的游戏材料,用途没有被明确规定和设计,在游戏中无角色暗示,如:福禄贝尔设计的球体,其特点、用途和性质往往由同伴一起尝试探索、共同构建而来。儿童同伴游戏中如果这类材料较多,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其游戏过程难度将会大大增加,使儿童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因此,分类精细的游戏材料和综合性较强的游戏材料配套使用,既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能加强与同伴在游戏中的交流和共同探索,促进游戏过程的连贯性而不乏同伴活动的乐趣与生气。

(4)就近摄取文化资源开发游戏材料,促进儿童同伴间的文化共鸣和同伴关系的稳定持久。高质量的儿童同伴关系,并不是相互认识一起玩耍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拥有共同经历的稳定的同伴依恋关系,进而使儿童有深刻的童年记忆和完整的生命启迪。在儿童生活的亚文化圈摄取文化资源开发的游戏材料,是儿童同伴所共同接触的文化元素,有着同样的文化经验和体验,这对增强同伴在游戏中的默契和彼此情感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有着共同文化背景下的默契,在社会性意义建构中形成了同伴依恋,使儿童同伴间的情感联系从“简单的玩伴”升华到“童年记忆的共享者”和“生命启迪的共创者”。因此,在游戏材料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必须重视本土文化资源与游戏材料开发的结合,把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游戏材料,能促进儿童同伴间的文化共鸣和同伴关系的稳定持久,并使其成为儿童在成长道路上意义非凡的精神财富。

儿童游戏材料的开发、选择和投放要遵循自然化、生活化和价值性的原则,在内容和形式上既要有时代感和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又不能偏离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求,更要防止过分商业化造成儿童同伴关系的扭曲发展。

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CX2014B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12.

② 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7).

③ 宋艳梅.幼儿园游戏中游戏材料自然性探究[J].科教导刊,2012(9).

④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59.

第6篇

关键词:RBD 游憩商业区 商业区

居民闲暇时间增加以及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城市建设更需考虑游憩功能的发挥。而旅游的城市化倾向,也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商业区成为本城居民和外来游客光顾的“聚焦点”,发展非常迅速,继而成长为游憩商业区。目前我国发展较为成型的游憩商业区有:广州天河城、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惠州市步行街、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深圳华侨城、珠海九洲城等等,其中珠海九洲城地段是目前我国发展相对最为完善的城市游憩商业区。

游憩商业区的定义

顾名思义,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RBD)指的是具有游览和商业双重功能的区域。RBD最初由Stansfield和Rickert (1970)提出,他们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提出了游憩商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为了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随后, TBD(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和CTD(Central Tourist District)两个概念又相继被人提出。TBD被用来解释城市中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应如何布局与分布,而CTD的提出则是因为看到了城市中此区内集中了城市大部分旅游者的活动。而根据Stephen(1990)在《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游憩商业区(RBD)被定义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随着城市游憩内容的不断丰富,这一定义已不能完全表达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内容,现在比较受认同的游憩商业区(RBD)概念为: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兴起原因

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是以城市原有的商业区为基础的,一般认为是商业区内涵丰富、空间拓展、功能提升、结构稳定的高级发展阶段。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除了要有游憩市场的供求之外,还要有良好发展环境和积极的培育、引导。如今,许多大城市都在进行传统商业区的改造,笔者认为,改造应遵循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其动力,引导商业区更新换代,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完善,才能将商业区建成可居、可游、可购、可乐的游憩商业区,增加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游憩商业区之所以能在城市中开始显现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原因有以下几点:

跟旅游业和商业的联动发展有关

商业跟旅游业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消费活动,现代旅游是以“游”为中心,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相互协调补充的商业消费过程。其次,旅游的发展和繁荣能为商业带来人流,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带动当地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故旅游业和商业具有相互推动作用。第三,现代城市商业具有的餐饮、休闲、观光、文化等功能,使商业具备了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城市商业可成为一种新的游览资源。就象到了北京必须逛逛王府井,到了重庆要走走解放碑一样,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该城市的一个旅游中心。但需注意的是虽很多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和RBD可能是重叠或者是相邻的,但并不意味着CBD和RBD就是同义词。这一点在下面介绍RBD的各种空间形式后就可以了解到,CBD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的位置却有可能位于城郊。

跟城市商业区自身的发展趋势有关

我们可以把游憩商业区看成是城市商业区发展的高级形式。游憩商业区的形成也正是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社会和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经商购物之所,其存在的意义已由“商”的单方面含义扩展到了具有多种功能并存的生活空间。现在许多城市都热衷修建步行街,就是因为认识到当商业空间具备了舒适步行的环境之后,才能使人在商业街内更加自由自在浏览,增加在商业区内停留的时间,增加购物机会。国外会把步行商业街称为“mall”,用过去“林荫道”那种布满绿地,具有休息设施和景观小品的游览散步的步行空间来命名,便是在强调商业环境中步行舒适空间的重要性。人们对商业环境功能的深入认识都导致着商业区向游憩商业区发展。

跟城市居民日益上升的游憩需求有关

1993年,CIAM通过的“雅典”明确提出游憩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在我国,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城市游憩功能的作用,现在我国的法定假日已有114天,意味着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已从过去的温饱型消费向生活型消费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对发展人的个性、创造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原来的城市公园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游憩需求,而广场、步行街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成为城市原有公园系统极为重要的补充,市民游憩活动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促进了人们把游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解。这些城市空间本来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却因具有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功能,所以也被旅游者经常使用。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表现形式

由于城市游憩行为的内涵极其丰富,因此导致了城市RBD的空间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常见的形式有:

点状

空间形式呈现点状的游憩商业区主要是指游憩中心。这里的游憩中心泛指各类主题较为单一的游憩地,规模可大可小。游憩中心可以是商业性质的,也可以是公益性质的。在点状的游憩空间中,大型游憩购物中心为这种空间形式的典型,如美国明尼苏达洲的“美利坚商场”内含800家商店,18家电影园,此外还有夜总会、健身中心、高等级的宾馆和70英尺高的人造山体,总面积达到950万平方英尺。可见,这种大型的游憩购物场所实际与游憩商业区具有同样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可以将其归纳到城市RBD范畴之内。在我国,广州天河城地段可以看成是大型游憩购物中心的代表。

条带状

空间呈现条带状的游憩商业区主要有两种:一是步行街。近年来,步行街在我国不少大城市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其也因为独具一格的形态、功能而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而一些设计巧妙的步行街,其功能往往超出了购物的功能,成为休闲游憩的好去处,也就使得本来只是一条简单的商业步行街有了游憩商业区的功能。二是景观道路。一些城市的景观道路会因其较好的景观引来较多的游客,同时也招致大批商家的入住。比如重庆南滨路,便是重庆目前比较有名的景观大道,是一条集观光、休闲、娱乐、居住为一体的滨江大道,位于南岸区北端与渝中半岛相望的长江沿岸,是重庆目前有名的“餐饮一条街”,许多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都喜欢到这里一边品尝重庆风味菜,一边观赏重庆沿江城市风貌。

面状

空间形式呈现面状的游憩商业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游憩型古镇。游憩型城镇是指以游憩功能作为该城镇的主要功能,以游憩产业作为该城镇的主要产业。游憩型城镇一般是那些可以依托其浓厚历史积淀、展现古镇风貌的历史型城镇,也可以是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观光、度假、健身基地;还可以是依托大型人工建造的吸引物而形成的娱乐性城镇。第二种是相邻的点状、条带状的游憩商业区在空间增长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会在整个区域中中迅速形成大的空间集团,达到完全连绵的状态,即点、线的扩散最终形成区域。城市商业游憩区内有很多面状布局形式如众多游憩设施布局的公园绿地、商场和购物中心密集的购物区等,它们可以成为区域的增长极向其区域之外扩散。这种游憩商业区可以看成是比较成熟的游憩商业区。

发展城市游憩商业区需注意的事项

游憩商业区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本地居民,二是外地游客。对于本地居民而言,选择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游憩商业区不外出于四点原因: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各式风味小吃和娱乐场所。对于外地游客来讲,他们愿意去的游憩商业区最好能够反应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采,并能让他们购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类商品。所以游憩商业区的首要功能应该还是落在商业上,这里的商业文化、商业氛围、商业建筑景观、城市风貌、各种商业、休闲、娱乐设施等足以吸引居民和旅游者前来购物、娱乐、观光和休闲。但它的功能又不能完全局限在商业上,游憩功能也必须得到重视,因此也应该配合一些游憩服务设施。可见发展城市游憩商业区时应注意的就是要使该区商业和游憩功能并重。

提升游憩商业区内的商业文化品味

打造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商业功能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底蕴会使游憩商业区缺乏内涵,从而缺乏生命力。纵观世界上发展成熟的游憩商业区,无不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商品齐全、购物方便、服务周到的地方,都有着良好的商业文化环境。因此提升游憩商业区的商业文化品味,就是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仅在硬环境建设上包括街容街貌、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方面应满足成为游憩商业中心的条件,同时还应在软环境建设上要有较高的品位,即要有优良的商业营销文化、高尚的商业道德、一流的商业服务及精品式的商品文化,才能使游憩商业区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北京的王府井就以它的高品位环境、优质服务、名优商品齐全及历史品牌效应而成为较成熟的游憩商业区。

注重游憩氛围的环境设计

既然是游憩商业区,则游憩功能就必须在该区得到良好的体现。目前我国许多商业区的游憩功能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使得众多的商业步行街还处于商业区和游憩商业区的过渡阶段,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游憩商业区。而要培育一个成熟的游憩商业区,在环境设计上必须注重游憩氛围的营造。

注重游憩氛围的环境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研究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挖掘出文化内涵,将其溶入游憩商业区的街景设计之中。

其次,在游憩商业区的环境设计中还应注重绿化形式的选择。绿化不仅会给居民及游客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其他感官也会得到享受,如植物中散发出来的清香和花香沁人心脾,一些树木分泌的物质会使人精神放松等。

最后,还应注意街具的配置情况。游憩商业区的街道具有汇集和疏散商业建筑内的人流,并为这些人流提供适当的休息和娱乐空间,创造出既安全、舒适又方便的购物环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Stephen L.J.Smith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第7篇

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

要认识网络文化,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这包括:

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产品: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例如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但是,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具有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网络文化制度: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反映出来。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

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网络文化具有复杂的主体构成,由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的关系与秩序,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景观。研究网络文化,有时需要从以上层面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有时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统一起来。

网络文化的基本认识框架

网络文化依托于网络这一特殊的土壤,但它的根基来自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所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运行的那些主要“公式”。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网络里,某些“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革命性结果的产生。因此,网络文化既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反映了中国社会总体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一定的个性,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网络互动无疑是这种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网络平台的属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因此,认识网络文化,就要认识网络这一空间的特殊属性,这些属性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属性对于网络文化个性的影响。

一直以来,网络被人们更多地视作媒体,但是,网络的不断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它具有比传统媒体复杂得多的属性。它同时具有技术平台、媒介、经营平台和社会等四种属性。这些属性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作用,正因为如此,网络传播才显现出复杂的社会景观,网络文化也是网络多重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研究网络文化,需要认识网络的这些不同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观察在网络属性变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化的演进过程。

技术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从目前来看,网络同时具有四种属性,但这种四种属性并不是同时出现的,网络最早表现出来的是技术属性,当www(万维网)技术普及后,它作为大众媒介的属性逐渐突出。另一方面,尽管在较早阶段网络中就出现了虚拟社区,但是,它作为社会形态的属性,是到了21世纪后才表现得日益充分。而网络的商业属性也是伴随着媒介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

在网络属性的演变过程中,网络文化也在完成着它的演进与扩展。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从技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扩展。网络在最早期,是技术精英的专利,网络文化的“血统”是小众的、精英的。在那个阶段,网络文化的发展动力是以技术为主的,技术的交流、共享、谋求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建造乌托邦等构成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此外,由于当时的技术精英的价值观取向,那一阶段的网络文化也具有反主流、反商业等特色。但是,在商业力量等的推动下,网络文化已经变成了大众文化。

2.从反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扩展。网络文化起源于技术精英,所以它从一开始也表现出较为浓烈的反主流意识,黑客现象及黑客文化就是其主要表现之一。除了黑客以外,恶搞等反主流文化也是网络文化早期的基调,从总体来看,网络文化在最初更多的是以主流文化的叛逆者的面貌出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的深入,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日益密切,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也从简单的对抗发展成对话、合作甚至融合,网络文化自身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一方面是网络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靠拢,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介本身的主流化,两者交织作用的结果,是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3.从同质文化向异质文化的扩展。在普及程度较低的互联网早期,互联网更像一个大家庭,它跨越地域界限,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连结在一起,此时的网络文化表现出较大的同质性。

但是,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商业化程度的提升,网民构成日益多元,网络应用的形式也日益丰富,BBs、即时通信、博客、sNs、微博等各种应用将网络人群细分,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出异彩纷呈的群体文化、亚文化,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日益明显。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也是网络经营的需要,只有异质的市场,才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商业力量也在不断推动网络文化的异质化,甚至个性化。

4.从技术文化向商业文化的扩展。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的身份诞生的,因此,早期的网络文化也是以技术文化为主的。它在初期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自身。但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互联网开始变成一种公共信息设施和公共媒体时,商业的力量开始渗透到网络中,商业力量成为网络发展的新的主导力量。网络文化中商业文化的属性逐渐凸显,而且最终促使网络文化的深层转型。

尽管网络文化的性质在发生变化,但由网络技术的特性带来的一些网络文化特质却是一直保留着并不断延续,例如它的开放性、多元性、分权性、集群性、参与性等。网络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特质,在与现实社会进行着互动。

媒介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网络无疑是一种媒介,很多新的网络文化现象,与网络的媒介属性相关。下面三个方面是认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化关系的主要角度。

(一)网络新闻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关系

网络新闻与网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作为网络文化表现方式的网络新闻。新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定社会文化的表现方式。网络新闻也不例外。网络新闻的内容、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网络文化的表现。

从专业网站的新闻传播活动角度看,网络文化同时体现在网络新闻内容的选择与加工这一微观层面和网络新闻的结构与传播理念这一宏观层面,所借助的是网民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个桥梁。网络新闻的加工、整合、版面编排形式等,都要针对网民的需求特点来考虑,也就是需要与网络文化的某些取向相契合。

网络新闻内容的整体结构,也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有所不同,例如,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的比重要更大,这也都反映了网络文化的需求特点。而传播策略上,网络新闻更注重互动性、参与性,这也是顺应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

网络新闻传播另一种重要力量,是网民。网民提供的新闻线索、新闻评论以及通过博客、微博客等传播的新闻信息,更是网络文化直接作用的产物。

2.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传承渠道的网络新闻。网络新闻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

很多网络新闻直接反映着丰富、生动的网络文化。网民的活动、意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得以传播。作为网络新闻有机组成部分的网民提供的各种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更是网络文化的直接展现。

网络新闻在推介网络文化产品、反映网络文化事件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传承,同样,网络新闻不仅仅在“即时”地传播着网络文化,也在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传承着网络文化。

3.作为网络文化精神载体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功能之一是文化的传承,而其中主要的载体就是新闻。新闻不仅传播着具体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事件,也通过这些现象与事件的传播,传达着某种时代的精神。同时,新闻传播的原则、态度与方法,也是某些文化精神的体现。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网络文化的开放、多元、分权等特质,在网络新闻的整体结构、传播方式等方面,也得以体现。例如,多元的精神带来了网络新闻内容的极大丰富,而开放、分权的精神,使得网络新闻中出现了更多的互动手段,评论、网络调查、微博客等与网站的新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网络舆论与网络文化

网络舆论的形成是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网络环境的形成与网络文化密切相关。

1.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络舆论环境。任何网络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这既包括现实环境,也包括网络环境,换一个角度看,网络舆论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受众环境等。它们都或多或少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舆论环境,也是在与网络文化的持续互动中,在不断发生变化。了解网络舆论,就需要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定状态和演变走向。

2.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络舆论传播。对于网络舆论传播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关键的,一是舆论热点的形成,二是舆论传播中的群体互动。两者都受到网络文化的直接影响。

3.网络舆论推动的网络文化走向。网络文化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文化的影响十分显著,但反过来,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会转变为一定的文化影响,它们会累积起来,影响着未来的网络文化走向。

网络舆论是网络文化的表征,也是网络文化的提炼过程,中国网络文化的精神,正是通过一次次网络事件、一个个网络舆论案例逐渐被“萃取”出来、沉淀下来,累积下来。多数网民也正是通过这些网络事件,体验到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文化精神的熏陶。

因此,网络舆论与网络文化是相互推动、相互转化的两个事物。

(三)网络交往与网络文化

网络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媒介。在网络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个体来说,这不仅促进了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与认知,也促进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以及社会资本的获得,提供了更多可能。这种社会交往,也同时在促进着网络中群体文化的形成,并对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产生一定冲击。

商业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尽管互联网的起源是不带商业色彩的,但是,从它进入公共应用的时候起,它就成为了一种商业平台。网络文化也必然带有商业的属性。

(一)网络产品的文化意义

无论是网站还是网民生产的产品:都具有文化意义。网络产品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网络产品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每一个产品总是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特定的民族、时代或群体的文化背景。

网络产品是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手段,网络文化的精神,也需要通过网络产品进行传播。

网络产品能否在网络中被接受或流行,是由网民的价值取向决定的,而网民的取向,又是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因此,网络产品的普及、流行趋向,成为了网络文化的风向标。

(二)网络文化对网络经营的影响

尽管技术、资金、资源、运行机制、人才等对于网络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经营更重要的基础,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经营的起点,也贯穿于网络经营的全过程。

网络文化对网络经营的主要影响表现为:文化产品生产是网络经营的主要任务,基于网络文化的社区与关系建设是网络经营的土壤,文化追求也有助于提升网络经营的境界。

从商业角度看,网络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更值得关注的,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中平台最广阔、产品最丰富、用户参与程度最深的一个部分。它也是文化产业的持续增长点,是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制高点,更是文化产业变革的试验田。

社会形态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当我们把网络看作一种社会形态时就会认识到,网络文化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动的产物,也是这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一种桥梁。网络文化不仅在影响着网民的价值取向、心态与行为,也在影响着整个社会。

(一)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映射

网络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根基是现实社会。反过来,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的镜子,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但这种映射并不一定是原样反映,它可能是通过某些变形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这种映射在网络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得以体现,例如网民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作品。

(二)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反作 用

1.网络文化对社会压力的双重作用。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很多人由此累积了各种心理压力,而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系统内部的压力也在增加。网络越来越多地被人视为社会的泄压阀,网络文化的运动过程也是社会压力释放的一种方式。但是,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化的运动不仅有泄压的可能性,也有增压的可能性,两者还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转化。过分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相应的社会问题。

2.网络文化对个体的影响。网络文化直接作用于每一个网络中的个体,个体总是或多或少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例如,网络文化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网络文化对个体的“涵化”作用等。

3.网络文化与社会群体的分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文化的运动过程,也是人群自然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目前还不像社会阶层分化那样深刻,它更多的表现为文化性的差异,但是,它的长远影响是值得关注的。网络人群的分化由多重因素在多种维度上作用的共同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网民的媒介选择、网民的技术使用能力与方式、社会网络的影响、网络亚文化的影响、网络话语的竞争等。

4.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干预。在互联网早期,不少人认为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不相干。但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社会在构建自己独特的社会体系的过程中,也在与现实社会发生着密切的互动,网络社会越成熟,它与现实社会的交融就越深入,它对现实社会的冲击也就越深刻。

从目前来看,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临时性的“个案”来作用于现实社会。例如,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干预作用、网络事件对社会的冲击作用;

另一方面由持续的、累积性的“培养”与“传承”方式,对现实社会形成长远影响。例如:网络环境对个体的认知体系、价值观等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网络社会关系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形成渐进式的影响。

(三)网络文化对文化格局与走向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现有的文化格局产生的冲击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它自身的文化格局呈现出与传统文化格局不同的景观,另一方面,它又在冲击着传统文化格局,例如,平民文化对精英文化形成挑战,多元价值体系对单一价值体系形成冲击。

网络文化不仅对现有的文化的格局形成了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

1.网络文化将促进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网络将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多元化,同时网络也将或为各种文化对话的平台与渠道。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在未来,网络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将表现得进一步明显,它不仅是不同手段、不同群体的文化的对话,还将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对话。

网络文化所推动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融合,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多种文化的溪流汇聚到同一河流中,然后再分化成无数的细流奔向不同的方向,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细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将是由网络文化带来的新景观。

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网络平台上的文化融合过程中,也需要防止文化个性特别是民族文化个性的丧失。

2.网络文化将推动文化秩序的再建设。文化的进一步多元化,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这些都会带来文化秩序的调整与再建设。

第8篇

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是以视觉图像或者影像为主要表现语言形式的一种设计形态。其基本设计形态特点以及基本形态属性也都符合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和最终目的,既服务于客户,又服务于社会需求。同时,视觉艺术设计也受到当代设计思潮和社会理性文化意识的影响,通过感性的充满社会审美意识影响的视觉图像(影像)来满足和反映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和要求,以及大众审美意识和价值的需求。在当代视觉文化形态下,当代视觉艺术设计通过外在的感性的视觉设计形态,来理性地反映社会文化、道德以及理想主义等精神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同时满足当代社会商业文化发展特点下,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感性满足和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就其具体设计形式来说,是一种激发视觉感性,并追求直观感性体验的,集设计行为方式和视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设计形态。其设计行为和价值的基础在于通过理性的把握和分析当代社会文化和意识需求特点,以感性的视觉图像(影像)为表达特征和展示形式,以满足当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下人们的审美价值需求,其外在形式是感性的,而内在的设计行为则是理性的。在当代社会的商业消费文化背景下,各式各样的视觉充斥着社会日常生活,快速消费并使之达到最大商业化目的成为了商家最基本的追求目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视觉艺术设计的自身理性更多地让位于设计表现对于感性的追求和表达。随着当代数字和图像信息技术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视觉艺术以及视觉符号化的设计行为依靠着进步的技术,发展并促进了一个仿真世界的出现,并越来越接近于真实化,消解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距离。各种影像、图像大量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满足和促进着人们以快乐和享受为目的的视觉上的,从而导致人们沉浸在这种视觉上的带有一定暴力特点的审美情趣的出现、发展。在这种带有暴力特点的、充满着享受的视觉审美情趣下,当代视觉艺术设计行为的开展和发生,从一开始就不得不建立在一个淡化了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而为视觉艺术设计注重感性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因此,注重外在形式上感性的表现和发展成为了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先决因素,而对于外在形式上感性价值的注重、探索和再研究也成了当代视觉艺术设计行为开展不可忽视的一点。随着数字和图像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视觉仿真世界的真实化发展,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对感性体验的追求表达,原有的归于抽象的理性的思维和体验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视觉和享受性感性体验的追求和需要。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一个充斥感性视觉体验的世界,并以此让感性力量在空间上得到释放与满足。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潮流的影响下,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在追求感性价值的同时成为了推动享受和欲望追求的承载物。

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迎合着人们在消费文化下对感性快乐视觉欲望追求,它彰显了以欲望为旗号的消费商业文化和设计行为出场的表征。在这种以欲望和为旗号的消费商业文化和设计行为的发展推动下,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不得不适应这种追求感性视觉体验的时代和市场的要求。但究其发展的本质来说,由于过于强调和追求视觉的感性表现,其审美价值过于体现于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之实现,而导致视觉艺术设计内在的理性特征过于消解。从而使得视觉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显得“毫无深度”。所谓的“毫无深度”,指的是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由于在商业、市场和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造成无论是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说过于追求视觉的享受性,过于注重设计行为表现形式的商业化和艺术化,而忽略了商业利益要求下设计行为表现形式背后的理性思维因素和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推动。例如:由于当下社会商业文化的发展,过于追求商业利益的缘故,使得地铁站这种社会功能性建筑内部,客观的社会公益性组成部分也不得不让位于商业需求,充斥着大量的商业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也正是这些商业化的视觉艺术设计,剥夺和颠倒了商业化和社会公益化的主次功能地位,而导致了行人在社会公益功能和商业需求之间的选择性的混乱,增加了不必要的社会生活消费支出。也正是这种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在当代商业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的“毫无深度”,造成了视觉美感外在形式的极致追求而内在的理性思维和本因具有的社会主体精神的意义性的缺失。

由于过度追求商业化的发展需求,使得当代视觉艺术设计行为往往容易一味地追求视觉感性的冲击。人们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活动中,面对扑面而来的商业信息和消费文化的意识输入,同时在对当代视觉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观视中无法得到社会主体意识潮流价值发展的正确意义的引导,从而使得人们在面对视觉艺术设计的视觉和感性价值中,更加容易产生社会主体意识价值观和生存意义观的虚无感。在当代商业消费文化下,这种“毫无深度”的,以简单的追求夸张的视觉感性价值似乎成为视觉艺术设计行为开展的唯一的追求目标。单一化的视觉感性成为视觉艺术设计外在形式的依赖性表现因素,并被追求和放大到了极致化的程度,致使当下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缺乏深层意蕴的表达。虽然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以服务于人及社会生活目的为最终目标的设计活动,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第一要素,同时实现利益目标。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作品的表达和呈现主要依托于以地域化、民族化的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特征,并倚之为整体价值的构建支撑。但是在商业消费文化的潮流趋势下,为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内在特点和价值观念不得不批量化生产,在表面视觉感性和冲击力为主要要求的设计趋势下被掩盖、消解。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在视觉艺术设计作品中体现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价值观和内在思维价值特点,以及追求商业消费利益化和视觉冲击力就成为了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发展的最大矛盾与问题。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想要揭示视觉艺术设计的内在的深层次审美价值和发展社会主体思维潮流的引导功能,就必须对当代商业消费文化下社会意识和设计行为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通过探索研究图像(影像)在视觉传播和表现方式平台等方面所能够起到更大的正面有益的引导推动作用,同时深刻理解和挖掘更多的内在理性思维价值与文化内涵,以致产生巨大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和积极意义。只有解决好商业消费文化下片面追求利益行为误区,才能有效地找到和实现解决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发展之内在矛盾的根本方法和基本途径。

作者:肖剑锋

第9篇

张智良王婷婷陈开俊丁开旭陶正斌高洪飞

(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摘要】通过对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的研究,针对近年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缺乏亲切感、缺少文化气息和地区特色的问题,提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主要切入点,选择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植物等软质景观与商业建筑相结合,意在构建一个能留住顾客、具有象征性的商业综合体外部景观,从而达到提升商业体综合水平的效果。

关键词 行为心理;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空间意义

1商业综合体

1.1概念

“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的大型建筑综合体。很多功能相互依存、相互辅助,能够高效地、综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例如:高邮的波司登世贸广场、上海新天地的时尚聚集、成都锦里、北京798艺术区等等,都成为了代表城市品牌与生活方式的标志区。

1.2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

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是用建筑物划分出的特定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芦原义信这样解释外部空间,“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框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由外部空间创造的具有目的的 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1.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和开发速度,责任感的缺失日益恶化,外加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作品不再是以人为本,没有当地的文化特色。缺少了对消费者行为心理的考虑,作品显得单一而死板。

2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理念及原则

2.1设计理念

人对环境的认知是由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与大脑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些器官接受环境刺激并向大脑传送信息,通过一种格式塔,心理学称为"经验过滤器”的整理分类,形成主观感觉,进而使大脑产生相应的判断。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要以吸引和引导消费者为理念,让消费者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产生消费欲望。

2.2设计原则

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遵循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公共艺术性原则、地域文化性原则。做到因地制宜才能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当地文化特征和商业、艺术的价值。

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

3.1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形成

现代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主要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等构成,用于交通、购物者休息、商家促销或其他社会活动,是消费者在户外活动的重要空间,包括平台、广场、庭院、连廊等。

3.2人的行为心理?

长时间以来由于人们过于重视商业购物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考虑。安全是人们对空间领域最本能的需求,是人们在外部环境空间中停留的最基本的条件,外部空间只有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人们才会再进行其他的活动。通过外部空间建筑小品等实体大小的比较,可知适宜的空间尺度和距离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另外,在景观设计中空间层次、植物、外观色彩等对人的行为心理也有着直接影响。

3.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空间是景观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其意义是把商业环境景观变得赏心悦目、人性化,再结合植物造景、小品雕塑、铺地景观等因素,使商业外部空间更适宜人使用。商业外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可概括为:空间界定、空间尺度、人性化尺度、空间比列、空间形态和空间形式。

3.3.1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植物选择及配置

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植物配置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植物生态习性,土地的酸碱度等来选择植物种类;其次,就植物对人类行为心理及视觉的影响等要素来选择栽植,其原则要做到科学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结合项目环境景观设计方案,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植物的选择及配置有以下几点:(1)入口处的植物配置:选择棕榈科类如:董棕、假槟榔、华盛顿棕等,配置方式可为对称配置和列行配置相结合。(2)外部行道的树配置:目前在城市街道、园林使用较多的行道树种有椴树、白榆、樟树、广玉兰、女贞、红叶石楠等。(3)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功能和客观的视觉效果,可选择樟树和红叶石楠搭配。在人流密集区域既很好的隔噪音、防污染,又提供遮凉空间。(4)广场周围的植物配置:选择较高的乔木、樟树或乐昌含笑等与行道树相称,连片栽植可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以“点”和“线”的配置方式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3.2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铺地

铺地的基本特性:功能特性、视觉效果、空间意义。(1)功能特性的表现:商业综合体外部的铺地多以满足步行为主,地板的铺装要平坦、防滑,选择地板时要考虑材质的粗糙程度、耐脏性能和透水性。在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中一般以快料铺地为主,适宜于人群行走。(2)视觉效果的表现:不同功能空间铺地通过不同的材质、形式与功能的配合,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铺地的色彩、质感、平面构形、图案、尺度等,不仅能够把用地的功能和用途区分开来,且具备了可观赏性。

3.3.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景观小品

商业综合体外部景观小品主要包括:建筑小品——雕塑、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道路设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道路标志等。

(1)建筑小品:雕塑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建筑雕塑小品的色彩、尺度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其他建筑小品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艺术的修饰和创新使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生活设施小品:商业区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而座椅、桌子、垃圾箱等放置在合理的空间里能让人舒适,心情舒畅,其次小品的造型与色彩搭配也十分重要。

(3)道路设施小品:道路设施小品是最具有标记性和识别性的建筑小品,如车站牌、路牌、路灯等,它们的艺术设计与整体的协调密不可分。

4结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就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对人行为心理的影响着手,分析国内商业建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的基本概念解析、背景、发展和设计理念,对人的行为心理进行剖析,据此来设计空间结构,确定中心景观,再搭配景观小品和地面的铺装,把植物配置作为设计的中心,打造更能吸引顾客和更能适应消费者的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

参考文献

[1]田建林,杨海荣.园林设计初步[M].中国教材工业出版社,2010:123-143.

[2]金玉洁.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2010,12(5):56-59.

[3]郑凯.景观设计要素研究分析[M].杭州师范大学,2011:35-40.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信用卡

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和信用凭证,是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而且信用卡的崛起对我国商业银行及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远大意义,但是由于发展太过迅速,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控制信用卡风险保障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稳定发展,是整个金融界乃至全国的焦点。下面我们就剖析一下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形成原因,然后就建立完善的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一下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信用卡,就是根据持卡人账户身份和支付能力等信息决定银行授信额度和透支功能,并能为持卡人提供现金交易付款以及相关信贷的服务。1985年6月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发行以来,信用卡业务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发行、使用、结算等环节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频繁,并随着卡的发展和增多,体现了风险种类多、危害性大的特点,因此,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为业界的焦点。

为了在中国国情下,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研究,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新兴业务,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对信用卡进行风险控制研究就是为了保障它的健康发展;

第二,对行用卡进行研究风险控制的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在当代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卡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了传统的钱币流通,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快速的金融业务,对当代经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首先,信用卡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很高的盈利,随着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还起到了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已然成为商业银行业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信用卡业务的崛起从根本上减轻了商业银行的粗放经营,提升了银行的业务水平。信用卡业务操作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风险控制严密的特点也对银行员工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以及全面的信息,真实地反映出客户的经济状况以及消费水平,这也利于商业银行维护优质客户,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和营销水平。

(二)对当代经济的作用

信用卡的使用,简化了缴费手续,提高了效率。同时,信用卡还是信贷的组成部分,这就激发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信用卡的发展还带动了通讯、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信用卡业务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经验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通过近几年我国各个城市、地区信用卡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对市场细致化,实行差异化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银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的服务功能更加细致化:柜台取现、转账以及网上银行业务等。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要积极面对,实行差异化服务,为持卡人提供更加完善、便利的服务。

(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策略

我国各个地区、城市经济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就导致了对信用卡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商业银行在推广信用卡业务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制定推广方案,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三)建立健全信用卡体系,降低风险

随着社会发展,信用卡会成为人们主流的支付工具,因此信用卡的安全体系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信用卡管理体系,降低持卡人的风险,只要这样,信用卡也才能一直不断的完善发展。

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服务创新的意义及必要性

现在国内的信用卡占比严重不足,与国内经济发展不符。因此,在未来持续开发壮大中产阶层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加信用卡的功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可以面对中产阶层,开发为车辆服务、与房贷挂钩、刷卡旅游等功能,促进中产阶层的消费,从而带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五、结束语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是一项核心业务,信用卡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同时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的途径之一。本文我们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制定了信用卡风险控制的体系,分析研究了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方向。

总之,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刚刚起步,与成熟的信用卡市场还有一定差距,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国内商业银行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信用卡体系,切实有效的推动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一座城市,是该区域聚集人群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表达诉求的完美体现,在当今社会强调一体化、多元化、个性化并行的时代,如何将城市与符合这座城市的文化实现完美的融合,早已经成为立市之本。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演化为文化名城、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发展为商业之都、为什么一个城市会拥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吸引众多粉丝的光顾,除了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外,更为重要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内涵—即社会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但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城市商业形象的认识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定位上盲目效仿国际一线城市的发展轨迹,抛弃了本地区应有特色,丢失个性化准则,错过了最佳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机遇。同时,在各自已经形成的城市商业形象的持续性发展管理上,又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预判性,往往是今年一套方案,明年全部,又冒出一个全新的想法,没有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造成很多城市的商业形象塑造各自为战,杂乱无章。“千城一面”的城市风格,雷同的商业语言表述,乏味的商圈规划设计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东北地区城市商业形象的诟病。城市商业形象,这个最能展示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涵实力的差异化竞争的成功利器,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城市经营,形象先行;形象塑造,商业支持;商业内涵,文化铸就。”城市特色的商业形象就如同一张亮丽的名片,拥有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商业形象,往往对城市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令城市获得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捕捉更多的发展机会,挖掘出潜在的经济增长要素,从而对城市影响力的大幅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形象作为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它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同时又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深厚的城市商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文化行为、道德行为和心理构成。商业形象既是商业文化的表层和风貌,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现阶段针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新塑造的研究,更多还是从商业、经济的传统角度进行探索,难免出现“就事论事”、思路狭隘、孤立片面的弊病,很难跳出原有思维理念的制约,以多元化态度、混感官模式进行研究。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商业形象发展状况,以文化创意角度为切入点,并结合已有理论和近年来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所做的该项目类型研究成果,力求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社会特色、人文理念的城市商业形象重构之路。辽宁省很多城市本土文化特点突出,借助其历史符号塑造起鲜明了城市文化形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或盲目发展模仿抄袭令自己变成其他城市的复制品,或停滞不前让自己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已被淘汰的模式下艰难生存。对这些城市的商业形象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甚至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辽宁地区重点城市作为对象研究其商业形象现状,将文化创意引入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辐射至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21世纪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国家在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当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由过去原有的硬件竞争,逐渐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过渡,城市与城市之间原有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已经逐渐演化成为文化实力的比拼,城市特色形象经营的主导方向已经开始向文化创意产业迅猛靠拢。一座城市所能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包括多方面,其中自身拥有的独特文化创意产业,是其它任何竞争城市都无法模仿的。而这种各不相同的文化产业特点,正是城市个异性的所在,也是城市所具有的真正综合实力较量的精髓所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为本民族和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对城市商业形象重构的研究中,文化创意应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以精神文化作为构筑商业形象的灵魂,以制度文化作为强健商业形象的骨骼,以营销文化作为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以创意文化塑造商业形象的表层。同时建立商业形象经营的组织机构,构建商业形象经营的经济基础,构筑商业形象经营的核心精神,策划商业形象经营的传播战略。文化创意对在城市商业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文化创意在其中所体现出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城市商业形象重构之间已经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文化创意使城市商业形象充满活力,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李茉茹肖剑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第12篇

[关键词]晋商票号 商业银行 企业文化

中国近代金融业种存在的典当、印局、钱庄、银号等组织,在中国金融业种曾充当过重要角色。而产生于清代前期的账局与清代后期的票号,则以汇兑为主要业务,这些新的经营内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具有了近代借贷资本的性质,直接参与到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当中。

一、晋商“票号”

所谓票号,即以埠际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专营机构。票号的产生,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近代金融业的三大基本业务,即存款、贷款、汇兑,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全部具备。在票号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晋商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晋商的天才创造,中国的票号得以产生,同样由于晋商对商机的敏感,一批票号相继出现,将中国的金融史推向新的阶段,而票号也因此被冠以“山西票号”的称谓。票号产生之后,曾称雄中国经济社会半个多世纪,持续存在达100年之久,对当时中国经济的运行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二、晋商票号的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与经营实践。它如同人的个性一样,是一个企业特征的概括。山西票号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1)诚信义利:源于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晋商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号规规定要“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他们认为义和利是相互促进的,通过建立和传播优秀的商业文化和道德,可以达到最大和最持久的利润;

(2)艰苦奋斗:基于一种忧患意识,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激励,晋商始终不忘祖宗创业的艰辛;历史上,山西人不仅以勤俭持家著称,而其具有不畏艰险的开拓进取精神。到了清代,晋商已经遍布全国大小城市,几乎占领了全国市场。像晋商这样舞台广大,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

(3)同舟共济: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根源于2000多年前的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与经济发展不是没有关系的。从宏观上讲,孔孟的经济思想,一方面主张经济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政府顺应自然规律,予以必要的干预和指导。晋商笃信“和气生财”,重视商业伦理,希望通过群体的合作,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在晋商中,相互友好的同行称为“相与”,必须善始善终,同舟共济。建立“相与”关系,须经过了解,认为可以共事,才与之有银钱往来。既是“相与”,必须竭力维持,即使无利可图,也不可中途断交。

(4)保守稳健:晋商的这一传统作风使其渡过了一次次危机,获得了令人惊叹的稳定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业务发展遵照循序渐进原则。票号开始的分号,初始营业时,一般只做汇兑。市面熟悉后,再做存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票号注重稳健营业。其次,注重客户信用严格控制集中放款原则。票号放款以大商号为主,由于大商号资本雄厚、信誉卓越,故对其放款较为安全可靠。

企业文化的形成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企业所处的环境;一是企业创始人的思想。从票号来看,在前一点上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与儒家文明的特点,在后一点上则继承了艰苦创业的前辈的传统。在当时的环境下,特别是在以前的环境下,应当说这一企业文化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符的,而正是这种一致性导致了票号的超常发展。

从内部来看,山西票号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强文化,它经过几代的积淀、相传,已成为一种可以支配人的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强文化在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一致时,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相反与环境不一致时,却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也是票号后来退出历史舞台的部分原因。

三、以史为鉴

从史料中我们看到,晋商在数百年的发展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晋商研究,其重要意义在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脱离了今天的实践,抽象地谈论晋商毫无意义。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渗透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中国的内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山西票号虽然在经营管理方面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是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1、重金招贤,贤者加股,鼓励人才。任用贤者,就要给贤者应有的物质利益,贤者才乐意为他服务了;只使用而不关心物质利益是不行的。票号的顶身股就是用物质利益鼓励职工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票号的顶身股制度实际上是用红利代替工资,是封建剥削的一种形式。但是票号这种做法是将票号生意好坏与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票号职工视营业之盛衰,为自己之利害,兢兢业业,为票号的事业而奋斗。美国的花期银行同样也有这种制度。

2、经营原则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注重信誉”。山西票号,素以恪守信用而著称,它办理汇兑,不论款额大小,路途远近,均能按期兑付,很少拖延;吸收的存款保证随时提取,而且甲地存款可以在乙地支付,存户甚感方便;票号分红时候,总要留一部分资金,存在银柜里,作为风险基金,防备凭贴,“小票”挤兑。存户体现,汇款提取。由于信誉卓著,所以广泛赢得社会的信任。

3、反思票号的兴衰,客观地讲,票号的这种企业文化并非一无是处,票号的经营者并不高明。它最终破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环境的突变,这种突变却真实的在精神上与经济上对当事者构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回顾这段历史,很容易使人想到我们今天在美国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冲击。吸取前人的教训,一方面,国家应努力使这一冲击来的尽可能和缓、有序;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努力适应客观环境,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就是要建立一种学习与快速反应的文化。

四、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银行文化是在银行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是由于银行文化一方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中,另一方面又植根于银行具体的经营管理实践之中。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这就为营造银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企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小部分,自然会在方方面面受到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影响。就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个性特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价值影响一样。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是绕不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对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根据商业银行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进企业文化的文化积淀,为企业文化的建构找到核心的精神和价值观,也就成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

1、集中式管理原则

银行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质,集中式管理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向心。在思想上,即讲集中,求统一,又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眷恋国土的情怀,使银行的管理维系在思想感情和心理因素的强大内心力的基础上。二是求同。在银行内部,主张协同、合作,追求和谐境界。三是重人。这是由民族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强调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道德和教育为轴心,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体现出与民族血缘和宗法关系非常紧密的社会特征。

2、强烈的责任感

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商业银行对国家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把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爱国、奉献社会以及解决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对银行员工负有全面责任,强调银行经营的理念。重视用精神的力量去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促使人们服从银行的共同目标。

3、含糊与微妙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