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治疗性的,或叫补救性的。即如果学生真正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2)预防性的。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展性的。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一些学校和心理辅导教师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即治疗性的或补救性的目标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将极少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及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辅导的过程与成效作重点的报道与宣传。在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常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 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要寻找科学的依据
(1)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内容的确定,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直接依据。如果将治疗性或补救性的目标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势必将学生视为不正常的“病人”进行教育与治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3)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2)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基本内容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学习纪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等。
2)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内容为:培养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养起高级的社会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生理发展,性逐渐成熟,为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性别的不同教育,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适当的方式科学地回答孩子对性方面提出的问题,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及性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导情感。
4)人际关系的指导。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父母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基本内容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质。
6)耐挫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包括:怎样辩证地对待挫折、怎样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心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在几年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3)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在确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交谈、与学生座谈、坚持读学生的周记、让学生提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
1)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们的赞誉。现在他们的环境变了,地位变了:原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落后到几十名;原来在班上是班干部,现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数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设置了这顶内容,帮助他们懂得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地位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在老师的心目中怎么样呢?同学、老师会怎样评价我呢?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的量表与测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存在着特点和差异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和个体的生理节律等等。使学生知道怎样科学的安排时间,怎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对待挫折,尤其是在学习中如何消除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5)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他们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6)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应考前、应考中及应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调节方法和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7)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究竟学文还是学理,许多同学拿不定主意。在这一单元,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职业与能力、职业与气质、性格,并通过专业兴趣自评量表与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较科学的选择。
以上内容体系的第一单元“学会适应新环境”、第三单元“挖掘潜力,学会学习”、第六单元“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来确定的。第七单元“文理分科指导”是根据高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未涉及“异往”与“早恋”的内容,因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早恋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学生未考虑该问题时提出这一问题反而会引起有些同学的关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3 关于心理教育课教学形式上的探讨
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同样需要“晓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创设了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其具体方法是: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从97级和98级贫困生中随机抽取80名学生作为贫困生组,其中男生69人,女生11人,农村学生75人,城镇学生5人。再从3个系抽取3个班(贫困生除外)74名学生作为非贫困生组,其中男生57人,女生17人,农村学生32人,城镇学生42人。采用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比较法,选用了5种心理测试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生活事件量表(LES);(3)康奈尔健康问卷(CMI);(4)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1])。由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同时进行测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发展中可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培养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2]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具有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从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SAS和SDS测试结果可知,较多的贫困同学有不良情绪反映,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推动学习,对情绪进行成熟的调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性关系和协作型关系。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教育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领悟人际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贫困生成长,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力求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指导鼓励,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以便进行效果评价。在时间安排上,先开设讲座,讲座之后进行团体辅导,同时针对一些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最后进行心理训练活动。
1.开设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每半个月开设一次,共进行5次讲座,“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心理调节”、“人格特质及人格测试”、“情绪的认识和调节”、“环境协调与人际关系”等,重点放在健康人格和情绪调节教育上。心理讲座要帮助学生更新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要帮助贫困同学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团体辅导——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
团体辅导以成长为主题,将自愿参加的32名学生组成4个辅导小组,由2名接受过“小组辅导训练”的教师担任组长。首先制订团体辅导计划书,拟订小组的名称、性质、目标、时间、设计依据、团体结构、保密原则及效果评价。成长辅导小组是有生命的、同质的、动态的团体,小组辅导过程是建立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感、真诚、接纳的气氛之上,自由交谈,经验分享,资源共享。成长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小组创始活动、认识自我、成长经历和成长目标。以探索辅导小组开端、自我认识为基点,回顾成长经历,以重建成长目标为结束,对成长有了新的领悟,建立起个人成长目标。通过小组辅导,使个体成长发挥极大的潜能,形成了团体动力。
3.个别辅导
咨询老师在个别辅导中表达了对贫困同学的理解支持和疏导抚慰,采用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等基本辅导步骤和方法,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4.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小组
人际交往训练是以交往能力培训为主、传授交往知识为辅的一种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旨在通过对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采取强化的训练方式,对合作、自主、责任心等核心人格特征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建立起协作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训练的理论依据是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其基本假设要点是:社会交往技能是能够习得的,可以从干预训练中学习交往技巧,获得技能,而且在实际的环境中指导并解决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训练分为四个阶段: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训练、语言训练、身体语言训练、开放自我训练。整个训练过程由一个一个训练活动组成,每个活动都包括创设情景、协作学习的过程,将学生引入一个与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扮演中获得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人际交往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将认知的、行为的、情感的心理过程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能力训练。
四、结论与分析
在对干预组进行了近一年的多种教育方式组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课题组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心理测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测试结果相比较。由此可见,受教育后,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效果是明显的。这一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以科学态度和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发展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两次心理测试前后近一年,各种量表的结果相比有减小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前测效应,二是有的学生已度过新生适应期。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主要会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积极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成绩较差,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做朋友,他对于老师和同学可能处于一个戒备的状态。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对该同学进行了解,和他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班级是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充满正能量的团体,所以要避免一切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在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有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中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并保证了班级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促使他们养成自我督促,自我控制的能力;让他们保持自信,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他们的自我管理与教师的管理形成合力,推动班级的高效运转。
有助于提升教师心理素养和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小学班级管理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 ,而且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可行性
可行性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可以增加一些课外活动,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外,适当的丰富课外生活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作用,而且开展活动还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锻炼、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对这个班集体的热爱。第二个方面,能够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加强,学生会自觉地遵守某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心理上形成正确的行为尺度,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与班级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责任心、自我控制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日常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会表现在情感、学习、自我认识以及课外生活这四个方面。
情感教育。良好的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身体健康的保证。在小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在情感方面产生较大的波动,主要会受到情景、事物等方面的影响。环境对于心理的影响变化会变现在喜怒哀乐的表情中,如果对于心理方面的引导出现了偏差则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情感教育能够使小学生的情感机制与其他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并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习心理。学习可谓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同样是让小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是乐于学习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是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如果培养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心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等心理状态。小学中的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都是好动并具有较强的好玩心理,如果遇到较大的学习压力或作业压力就有可能出现愿与人交往、对班级冷漠等心理,这样就会给班级的管理和成长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学习动机,调整他们对于学习的心态,尽最大努力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打造“品学兼优”的班级。
自我认识教育。自我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状态,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就要准确地做到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在小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在心中对于自我的认识逐渐清晰,但是很有可能会出现片面、绝对甚至偏激。因此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就需要让学生们知道自我认识的方法,并且要从全方面的角度来评价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了解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正和加强。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会把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生活观念带到班级中,其中不好的行为习惯会阻碍班级健康成长,不正确的生活观念会促使班级中不良班风的形成,也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消费和生活常识性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把班级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优化小学班级管理。实施的途径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围绕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或开展活动;第二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地与人交往,在班级中同学之间彼此关系融洽,才能统一思想,团结合作共同促进班级建设;第三点,休闲、消费和生活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
小学中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状态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而在这关键的时间段中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不仅能够提高班级的管理,还能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它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班级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以护理的干预为手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善维持和促进个体的健康病人能否在医疗、护理、保健活动中获得接受教育的权力,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取决于护士的教育意识和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
1 影响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
1.1 认识偏差
健康教育中,护士扮演主要角色,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一些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上,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仅仅把自己看作是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即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性,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行为。
1.2 缺乏教育能力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补充。由于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序了解肤浅,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同时不能把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技巧,缺少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这些都是影响护士深入、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1.3 不能充分地利用有效的时间
护理工作,有的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是没有时间,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健康教育看作是护理的额外工作。实际上,教育本身就是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实现的。如护士在为病人做术前留置导尿时,可边操作边讲解导尿的目的、意义的配合要点,同时教给病人一些手术后促进康复的技巧,如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床上排便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了护理任务,又进行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有效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可因人、因时、因地、因需灵活掌握,并非各种教育都需护士刻意安排时间去做,可以在做护理操作的各环节中有针对性施教。
1.4 缺乏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持条件
健康教育是护士在自己岗位上对住院病人从生理、心理、文化、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教育,但在实施中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护士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不仅造成人为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挫伤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在健康教育的经练习题上没有来源,基本上都是自筹资金,编写和发放教育材料,也会影响健康教育的进程。
2 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目前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手段用于临床,作为一名护士,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开展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使护士从被动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围绕人的健康为目的的预防保障和促进健康上来。
2.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教育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护士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培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讲座、业务学习等形式,以健康教育程序为护理堆积的教育活动,即通过评估,确立教育项目、计划、实施、评价循环的过程,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
2.3 发挥健康教育职能,确保有效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a)-051-02
健康宣教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1],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是以医院为教学基地,以住院患者及其家属为教育对象[2],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门诊护士通过系统的、具有眼科特点的健康教育宣传,传播有关眼病的科普知识,倡导科学的用眼卫生,促进人们有能力应对眼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对于增强人们的爱眼意识,预防眼部疾病和使患者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且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眼科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门诊就诊患者反应最好、效果最满意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患者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且由于这些患者职业、年龄、性别、患病种类各异,他们对健康教育的需要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做好这部分患者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但要配合眼疾治疗进行积极的护理,还要适时教育患者了解眼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及转归,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其次,眼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是为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眼科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和不便,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担心治疗效果,害怕眼睛失明,因此心理压力很大。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时了解治疗方法及预后,减轻压力和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治疗和护理。
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增强人们爱眼护眼意识。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有关眼科的医学常识,眼部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预防眼科常见病、多发病,重视用眼卫生,防止和避免有害因素对眼睛的影响。
护士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职责所在,使他们把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预防疾病,指导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视为本质业务的一部分,就会积极主动做好健康教育,同时不断加强和培养护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健康宣教的方式、途径
2.1 专栏教育
利用候诊厅宣传栏,定期宣传不同季节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治疗知识,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有何优点、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诱因和防治等,并介绍一些饮食卫生保健常识,每月更换1次,取得了较好效果。一般在大厅、走廊、楼前、路旁引人注目的地方,患者和行人随时都可看到,以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理解健康的意义,
2.2随诊教育
这是门诊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最经常的宣传教育方法,它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利用候诊、就诊、取药、进行各种治疗等机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对象、不同疾病的患者宣传不同的内容。原则上掌握针对性、通俗性。
2.3示范性教育
由于患者专业知识的欠缺,技巧掌握的不规范,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或纠正。如:向患者及家属示范正确点眼药的方法、眼球按摩的详细步骤等[3]。
2.4 离诊时教育
患者诊治结束准备离院前,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回家后的注意事项;介绍活动与休息的关系,有关锻炼方法;继续用药的用法、用量及预后保健;复诊时间及方法以及同医院联络的办法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对择医行为非常强烈的患者,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最好的专家、教授诊治,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证其病情诊治的连续性,为此,我们提前为患者预约好下次复诊的医师,解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患者满意离去。
3 现状与对策
3.1 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护士工作量大、人员紧张以及对宣教意义认识不够,缺乏换位思考,护士未充分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加之有关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及对健康教育内容了解不够,从而使教育缺乏计划,缺乏力度。
3.2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
由于护理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对发挥护士多元化角色功能缺乏支持作用,而自身的素质有时又难以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导致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技巧。
3.3 教育的形式单一
对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规范,范围较窄,以口头宣教为主,缺乏多样性,也缺乏针对性,很难满足病人个体需要。 大多数患者对就诊全过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想了解。护士应尊重病人要求,有问必答,并应加强自身新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因人施教。
3.4 心理护理在眼科病人中是个空白
护士工作量大以及病人流动性大可能为主要原因。另外护士对病人缺乏观察,对病情缺乏了解也是一个方面。当病人诉不适后未引起重视,或干脆说问医生去,这种现象也较为突出。
3.5对策
应定期安排健康教育知识的讲座,在全科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调动每一位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医院的网络信息,将宣教内容输入,以便使病人及其家属享受完整的健康教育及医疗咨询服务。利用患者及家属候诊的时间,放专题知识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注意事项等内容。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树立全民健康价值观念,使群众具有自我保健意识。
另外护士应正确认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加强观察,主动关心询问病人、尊重病人,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4 体会
4.1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
护理人员良好的修养和个性品质,是有效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要注重提高护士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言行文明层次,做到施教耐心细致,护理尽职尽责,表现出护理人员的同情、真诚和尊重。
4.2建立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机制
影响眼科健康教育效果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护理队伍缺乏系统、规范的专科知识,导致在实践中缺乏相应专科专业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有计划、系统地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的理论,提高专业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4.3注重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首先要了解患者及家属需要掌握哪些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因人、因病、因诊治手段而施教。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尽量做到健康教育的内容少而精,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应该知道的内容,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操作规范,使患者及家属投入较少的精力,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4]。
WHO指出,在21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自身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需求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自我护理正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健康教育也必将被人们所认识[5],并成为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护理中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6],健康宣教对眼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银萍.指导眼科年轻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4):371.
[2]徐刚薇.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2,20(2):46.
[3]何伟,王建波,庞湃.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眼科整体护理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0):115.
[4]肖萍.健康教育与眼科护理[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6):42.
[5]王丽萍,代仲.临床护理服务文化的创建与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8-119.
【摘要】医院患者居住、活动比较集中、人员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使其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近年不断出现新发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疫情多聚集和发生于医院。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正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防控传染病在医院暴发流行的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手段,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医院;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体会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促进和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的爆发和流行,维护患者的健康,保障医疗诊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1医院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住院患者居住和活动比较集中,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加之患者健康状况差,病情复杂,抵抗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染病的流行与播散造成了有利条件,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2003年非典暴发流行就发生在医院。在传染病流行中,高居首位且最活跃的可控因素是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所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实施
2.1组织: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包括医政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由组长统一部署,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每年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并结合当前传染病流行现状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2.3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健康传播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机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
2.3.1群体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宣传栏、条幅、广播、滚动屏、宣传折页、宣传画、网络等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召开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防控传染病主题宣传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提高患者的兴趣和传染病防控能力。
2.3.2个体健康教育: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用药知识等,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及传染病患者追踪随访。
2.3.3开展健康教育半小时活动:住院患者每日要进行半小时健康宣教活动,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列入医院宣教计划,并与实时传染病流行与防控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和更新宣教内容,以确保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转贴于
2.4教育效果评价和分析: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住院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在查阅有关资料后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患者对常见传染病(甲流、肺结核、乙肝和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开展健康教育前患者总体回答正确率只有36.78%。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9.76%以上。全面开展健康宣传,尤其是开展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体会
3.1医院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防控效果显著:自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习惯明显改善,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有效,且健康教育半小时宣教活动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卫生习惯的最直接有效途径。
3.2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在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接受教育群体特点的不同、传染病发病特点不同、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防控重点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和宣传计划。选择行之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且形式宜多样化,比如以健康宣教为主,结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广播、宣传折页等有效传播方式,综合实行健康教育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3.3健康教育应注重传播技巧: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巧妙的应用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传播的内容宜简单扼要,中心突出;形式宜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信息应不停重复;核心信息采取数字化、押韵的口诀、缩略语等形式使之容易记忆等。可以适时采用新的传播策略,如“明星效应策略”、“娱乐-教育策略”和“群众参与策略”等,使之生动、鲜活易于接受[2]。
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爆发和流行。所以,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控中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引起全体医患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护理技术操作 运用探讨
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的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发生预期改变。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病人享有“知情同意书”和“知情选择权”,在接受每项护理服务时护士都有告知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每项护理技术操作都针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现将我院存在问题和一些处理经验介绍如下。
目前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宣教不到位:宜教对象接受能力差,宜教者举一反三不够。宣教方法单一,缺乏技巧。宣教内容过简,患者要求“过高”。宣教人员知识溃乏,知识积累程度还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时机掌握不好:紧扣治疗护理目的的宣教还没有形成习惯,不能很好的掌握紧扣病程宣教的时机。
健康教育与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步性
健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紧扣实际的临床运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贯穿了沿延不断的健康内容;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都起决于病人的需求和护理人员的内在动力(医德修养、敬业精神、相应的经济报酬、成绩的肯定等)、知识积累的丰富程度和应用技巧。因此,健康教育贯穿于每一项护理操作的始终和伴随病人康复的整个过程。
从环境的准备到病人康复出院,都要从病人的生理需要、减轻病痛、促进康复为目的,制定一系列措施和计划。每一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服务对象都是被动的,而且大多治疗护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该项操作的损伤程度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损伤降到最小;同时,通过宣教让患者明白操作的目的和可能带来的损伤,以及预防方法;从而既达到有效的护理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又能减少并发症和纠纷。
健康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运用
明确掌握每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具体目的:护理活动过程中,每项护理技术操作都有其目的性,每位执行者都必须掌握,并在操作前、中、后作其具体解释,必须使接受的患者明白并接受和配合。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选择:任何一项技术操作,都要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并做好保护隐私的准备工作;包括环境安全、舒适,操作者要态度诚恳,言谈、行为举止得当,氛围适度。涉及隐私部位的操作,最好两人进行或家属陪伴;如得不到患者同意,谢绝参观。
宣教方法
舒适: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宣教者采取站姿,上身稍前倾,两眼平视,微笑而不随便,严肃而不紧张,并与患者保持1m左右的距离;但要注意不要采取使患者产生压迫感的居高临下的。患者取舒适卧位或坐位。
言语恰当:先用问候语,再行针对性的解释或宣教。语气、语调柔和,态度诚恳,注意力集中,富有同情心。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通俗易懂的宣教,切忌宣教术语化。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时,要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解释,如: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暂时不能回答,待会儿我去请我们的护士长或主管医生来给你回答;或者是一对不起,我现在还不清楚,待会儿我弄清楚了,再来回答你。但要守诚信,切忌许诺言。
内容适度,紧扣主题:教育内容一般要按教育计划进行,并结合技术操作和病人实际;既要注意做好保护性医疗原则,也要尊重患者的知权情。一项操作,一般只做相应的宣教内容,其他相关内容要适当加入,但切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或过多与主题无关内容的加入,一方面易造成患者或家属的误解,另一方面影响患者或家属的掌握,或影响操作者其他工作的进度。
操作者着装整洁,举止稳重:护理人员着装得体大方,用物准备恰当,操作合乎原则,举止行为稳重,动作干练。做每项操作前,都必须与患者或家属先沟通,后进行;操作过程中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密切观察面部表情,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健康教育内容
所进行操作项目,是对患者疾病治疗过程所必须的,操作过程可能造成的损伤或程度,需要患者或家属做哪些配合,才能减少损伤,预防潜在并发症等。
关键词:发展;能力;心理;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86-03
一、课程改革定位与现实背景
就大学的职能定位而言,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文化定位应该以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和特色鲜明的职业训练为主导,突出大学教学的职能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植根于行业企业又超越于行业企业。就高等教育的功能逻辑来讲,高职教育首先体现了它的育人功能,其次兼具经济功能,以及部分地引领企业行业文化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在彰显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职能的同时,突出高素质;在强化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和兼具经济功能的同时,坚守高等教育的独立精神意志。但事实上,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内容、方式、过程、策略等方面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同质化”;另一方面,课程、专业定位及其指向过于专门化,在课程、专业划分上呈“本科压缩化”,表现出对自身发展方向、文化定位的盲目性和非理性。
(一)研究的落脚点局限于“问题”
现有大量的研究往往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常存在定位不准、定性不当、实践性不强、教法学法单一、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没有遵循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没有体现教育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存在研究内容陈旧、研究力量过于薄弱、技术性差等实际问题。事实上,要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不能只针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的局部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发展需要开展整体研究与设计。
(二)课程教育内容错位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方面,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指导、意义教育、性格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培养等,大多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治疗,涉及潜能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较少,涉及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容几乎缺失,这与积极心理学关于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的理想,以及高职院校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的理想,都存在很大距离。课程教育内容的错位,使课程不能完成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预期目标。
(三)课程改革措施及评价体系研究不足
现有的课程改革研究偏重于理论探讨或 “德心共育”,对于课程改革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缺乏实证研究。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研究很少,且多强调以教师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不是基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最终准则。
(四)师资力量严重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不高,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较少,接受高水平督导的机会更是很少或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使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组织上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考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致传授了心理知识,却无助于心灵的成长。
二、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内容
“个人心理成长+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旨在于: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性;以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发展需要为依据,充分体现发展性;以解决实际问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要任务,充分体现实践性;以高职院校工作实际、办学条件及支持力度等为依据,充分体现可操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注重以适应、发展、职业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个人的积极特质,让学生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做人,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职业性,主动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和高素质的生产一线高级人才。
(一)“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理念
立足高职院校的功能层次定位,在坚持以高等教育性为人才培养核心要旨的同时,彰显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将高职学生的个人心理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模式,形成个性发展与个人谋生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高质量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于高职教育的社会需要。
(二)“问题+素质”课程设计模式
摒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贯的知识传授讲座模式、精神病理学模式、德育模式等,采取“问题+素质”的课程设计模式,以指导积极适应、促进主动发展、激发自觉创造、提前适应职业角色为基本任务,形成全新的适应高职学生个人心理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课程。
(三)“专业团队+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塑造
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创新团队教学理念,形成学生同质或异质团队成长,教师二人团队平行行课,跨校区行业内教师团队集体开展课程研究、课程组织和课程效度评估的教学团队塑造,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专职专业化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家校结合;前提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16-02
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是“德”的培养,没有“德”的人才是无用的人。 “德”是做人的准则,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准则,体现的是内心素质。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的基本要求,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无法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阻碍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想培育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
一、要打破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错误观念
如今,不仅家长,甚至学校、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被这种认识蒙蔽。国外权威机构对“天才儿童”的定义,第一点是“智力正常”,而不是“智力超常”,因为真正成才是智力水平、创造性、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智力只是其中一部分。高智商并不能代表一切。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在近3000名大、中学生中,42.73%“做事容易紧张”,55.92%“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对考试过分紧张”……此外,还有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约1/5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逃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种现象与家长为孩子不惜重金的智力投资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一边是父母望子成龙,一边是孩子心理幼稚脆弱,这种矛盾正在告诉我们:在我们强化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已经造成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
大学生自杀案例就是这一现象的力证。但是,面对这些令人痛心的实事,人们却执迷不悟,不管孩子乐不乐意,仍然一意孤行,对孩子强行过于超前的教育。从文化课到各种特长培训,语数英,音体美,五花八门,全压到孩子身上。其实,有不少家长完全是为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求胜心,而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长期生活在高负担之中,必然使心身发展失衡,不仅影响其性格的完善,还将对学习形成负面影响,成为不良刺激,造成孩子的畏学、厌学心态。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摈弃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在承担孩子智力教育责任的同时,更应该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当然,我们的社会媒体也应该转变观念,避免炒作智力开发和诸如超智、神童的报道,防止把家长引入误区。
二、立即付诸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针对目前孩子心理健康的现状,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更应该立即着手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遵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心理教育方法,教师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久前,媒体就报道过这样的事件:某学生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误,在众多同学面前被老师辱骂,还被体罚。学生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于是从三楼教室的窗户跳了下去……试想,一名现代教师还以这种方式对待学生,不是一种悲哀?可怕的是,诸如此类的报道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了。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觉悟的教师,根本无法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深入开展。
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地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目前,许多学校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课程教育,操作为某种活动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一切发展过程都是心理过程,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贯彻在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之中的灵魂。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在长久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中实现,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因此,学校要将一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时每刻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也只有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和创造性主动、能动地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才可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改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健康水平;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生质变,得到根本的改善。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8-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参考标准;美国;英格兰;日本;中国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 美国
1.1 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 内容标准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 实施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 课程评价 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英国
2.1 培养目标 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 内容标准 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 实施模式 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 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 培养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 内容标准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 实施模式 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 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 课程评价 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 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 中国
4.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 内容标准 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 实施模式 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 课程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 培养目标 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 内容标准 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 实施模式 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 课程评价 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 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 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 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 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 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 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 L, BRENER N, ALLENSWORTH 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J Sch 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 LG. SHPPS 2006: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EB/OL][2010-02-20]. 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CCSSO).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USA: CCSSO, 2006.
[21]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 Health Education. UK: NCC, 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城市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常见内容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重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是城市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常见内容。通过社区健康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强居民从医意识和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②防范新老传染病:随着国内外不同地区之间交往的快速增加,以及城市人口拥挤等多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如艾滋病等新传染病,同时一些像结核等旧的传染病也死灰复燃,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应加强对新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的宣传教育。③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当前城市中交通事故、自杀等是造成青少年死亡和病残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应积极教育居民日常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④进行家庭健康知识教育:包括家庭饮食卫生与营养、家庭急救与护理、居室环境卫生知识、生殖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卫生教育等内容。⑤其他:包括社会卫生公德与卫生法律法规教育等。
城市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常见形式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如下途径:对社区主要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为社区驻地单位(学校、工厂、机关等)开展定向健康教育服务;利用儿童计划免疫等机会开展儿童家长的集体教育。②利用社区各种传播渠道,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积极争取当地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向群众普及医学科学知识。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如卫生宣传橱窗、宣传栏等,定期进行更换。组织社区文化、教育积极分子开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利用街道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站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与培训。③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小区或家庭:在社区大众健康教育中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④其他:借助当地城市爱国卫生运动等时机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农村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常见内容①农村常见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卫生知识和保健意识比较缺乏,因而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比较高,病死率也高于城市居民。②改变农村不良卫生习惯、普及卫生知识: 通过大众健康教育,指导农民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合理地摄取营养、坚持有益于健康的文体活动,逐步摈弃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不良卫生习惯,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③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不良的卫生环境是影响农民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卫生要求和卫生技术指导,重点抓好村宅建设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处理、消灭四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健康教育。④健康观念与卫生法制教育:在农村健康教育中可宣传、普及新的健康观和大卫生观念,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并且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开展卫生普法工作。
农村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常见形式①开发利用农村传播媒介和渠道: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生活条件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健康教育工作应做到因地制宜,除了广播、电视、录像、卫生宣传栏等广泛覆盖的传播媒体外,还应采用多种具有农村特色,如有线广播、顺口溜、地方戏曲、农民技术学校、文化活动站、传统民族节日或活动等进行大众健康教育。②培训家庭保健员:培训家庭中的成员具有相应的健康知识,通过他们再影响家庭其他成员。③寻求发挥当地政府的作用:大众健康教育要寻求和发挥当地政府的作用。④抓好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的工作: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是农村健康教育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要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
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流程管理
社区大众健康教育流程管理的重要性大众健康教育由于面对的是社区群体,而且形式多样,而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教育,所以,按照流程进行管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社区大众健康教育流程管理的基本内容下面以大众健康教育中的健康讲座为例进行介绍。
确定健康讲座的主要流程 ①确定讲课内容,可根据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确定讲课内容或者自选主题。②联系主讲老师,主讲老师应在讲课内容方面有一定的权威。③与居委会卫生干部联系,告知培训内容,确定时间、地点。④配合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放讲座通知。⑤培训当天配合居委会或街道做好会场布置。⑥讲座开始前做好签到,签到的同时发放调查问卷。⑦讲座现场拍摄照片。⑧讲座结束后回收调查问卷并整理培训相关资料。⑨进行讲座的小结,并把小结、照片、签到表等存档。
确定健康讲座的流程图和控制环节健康讲座的流程图可总结如下(见图1)。
根据以上流程图,控制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选择讲课主题,即应根据疾病多发季节或新颖话题选定讲课主题;第二,通知环节,以多种形式至少提前10天通知社区居民;第三,讲座环节,准备好会场及相应设备,做好签到和发问卷后进行讲座。
确定健康讲座的评估指标:①讲座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②通知的及时性,通知覆盖面;③出席率和出席对象;④通过问卷调查居民对讲座的满意度;⑤每年讲座不能≥10次并有相应的存档记录。
附:社区开展大众高血压与饮食健康讲座1例
某社区经过调查后发现高血压是该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在该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的系列健康讲座,其中下个月准备进行高血压与饮食的健康讲座。
[关键词] 中医饮食营养;教育需求;问卷调查
“营养”是指生物体摄取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以达到健康的目的,在我国古代称作为“荣养” 。中医营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辨证施食”的方法,研究食物的性味、功能,并正确地应用食物来保健身体、治疗疾病、防老抗衰。[1]
中药是中医学用以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收段,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2]中国人的饮食食物中,有相当部分同是中药,当这些食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时就是中药,即医食同源的情形。中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诊治疾病方面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理论。[3]中医饮食营养的基本内容,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四个方面,即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中医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较多。[4]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更重视,保健意识更强,社会公众对吸纳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传统中医药逐渐摆脱“神秘”“不科学”的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医对健康的作用,应用中医饮食营养强身健体、防止疾病。为了解资阳市雁江区居民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的情况以及其知识教育需求的现状,为政府、科研和教育机构普及和传播中医饮食营养知识,提高市民应用对中医饮食营养理论养生能力制定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资阳市雁江区379名居民的中医饮食营养相关知识、知识获取途径及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初期调查阶段,资阳市雁江区随机选择一个小区,在小区门口随机拦截30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终期调查阶段,在资阳市雁江区随机选取三个街道的十字路口,随机拦截379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编制,并经专家审核。分为两类,初期调查问卷和终期调查问卷。初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教育的需求;目前中医饮食营养知识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此阶段,调查采用开放式提问法。终期调查问卷,前三部分保留不变,第四部分保留调查内容,将调查方式改用封闭式提问法。
① 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② 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调查表
③ 调查对象获取中医饮食营养知识途径调查表
④ 调查对象对中医饮食营养教育内容需求调查表
⑤ 目前中医饮食营养知识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于2012年4月,在资阳市雁江区居民中进行调查。初期调查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分,问卷有效回收率100%.终期调查问卷,共发放379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等, 以P
2.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计379名雁江区居民,其中男性205人(占54.1% ), 女性174人(占45.9% )。年龄: 60岁及以上者62人( 占16.4% ), 50~ 59岁者83人(21.9% ), 40 ~49岁者98人(占25.9% ), 30~ 39岁者71人(占18.7% ), 30岁以下65人(占
17.1% )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27 (占7.1%), 初中75人(占19.8%),高中154人(40.6% ), 大学(或大专)及以上者123人(占32.5% )
2.2 资阳市雁江区居民对中医饮食营养的知、信、行情况
① 认知方面
自评对中医饮食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2人(0.5%),比较了解6人(1.6%),了解一些219(58.8%),不了解15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