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市场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业经济;重要性;问题;对策
我国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了,虽然我国的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仍然不是很理想,其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比较成熟,而农业经济发展比较之后,因此我国近几年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减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拉近两者的距离。重点工作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让农民能够变得富裕,这些目标都是围绕农业经济来展开,其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是农民的生活和农产品的价格这两点,只有以农民民生为出发点,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下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同时,农村经济建设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资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等。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转换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技术含量,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战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再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而且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4、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三、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人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上涨状态,我国的出口也出现了困难,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内需的扩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扩展内需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但日前我国农村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也较低,难以实现内需的扩展。通过财政扶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增长,不利于我国本土农业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强财政扶持,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水平难以满足日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尤其是农田的水利设施,水利设施不仅不能够满足农事生产,同时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用水。我国超过一半的农村地区没有较好的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太差,难以保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灌溉需求,十旱和缺水阻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且近年来北方的干旱程度加深,南方的洪涝灾害也愈加严重,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差,通讯设施也较差,运输条件落后,通讯难以正常进行,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农村服务体系缺乏
首先,我国农村缺乏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较差,不能够进行统一的生产前、中、后的配套服务,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匮乏;其次,社会化服务效率较低,服务组织的职工队伍能力、素质过低;最后,服务的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供种、收割、防疫几个方面,难以满足农事生产中的各种需求。
3.农业科学技术落后
首先,农村的农业科技较为落后,缺乏农业科技人员,难以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农业科技研发较少,我同仅有少部分机构专门进行农事生产技术的研发;再次,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较低,研发出的农业科技成果仅有少部分转化为生产技术;最后,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普及率很低,很多的成果转化后都没有应用到农业的实际生产中,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财政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加大农村财政扶持力度
我同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财政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加高产的良种,加大农村农事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农机设备等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财政扶持的实施过程中,要将补贴的信息传达到每个农民,明确补贴的日标,直接让农民从中受益,简化操作的手续,从而实现财政扶持的日的。并且针对性的对贫穷地区以及灾害地区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缩短城乡收入差距。另外,要对农村财政扶持资金进行科学整合,重视存量和增量的整合,通过整合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资金整合的制度,宣传、推广并且监督资金的整合和使用,确保扶持资金的科学使用。
2.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
首先,要建设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例如水利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等,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其次,要提高农村科技研发和转化的投入,促进农村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通过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利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我国政府要支持农业科技的研发,通过科技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建设技术推广的平台,通过农业企业联合、合作组织等形式,将科技与农业联系起来,引进并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增加技术人员的数量,提升技术人员的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农业生产技能。
3.完善农村保险政策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要通过保险政策来保护农民的收益。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以及农业再保险公司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方式来鼓励保险公司进行农业保险。地方政府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民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鼓励农民积极投保。同时,要发挥出财政资金的作用,建立自然灾害等风险补偿制度,鼓励农民进行特色、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三明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加强科学统筹。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二是促进优化升级。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提升智慧农业。建立健全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让“互联网+农业”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方。
1.1区位优势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2000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发展规划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县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有关人员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场,寻找订单,请外地客商到乐东县来,选优订购农产品。二是广开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协会、香蕉协会、芒果协会等民间组织与流通,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乐东县农副产品畅销。三是积极参与冬交会、全国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了解市场信息,宣传乐东县农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利国镇农贸市场、大地公司批发调拨市场和佛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乐东县农民销售大批量的优质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岛内需求,而且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全面提高乐东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一、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实行了低价格策略,这就使得一些农作物的产量不断的增加,但是农民的收入却很有限。尤其是在国家出台了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取消之后,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持续的偏低。再加上一些农民的陈旧观念知识种植一些结构单一的农作物,使得投入的成本过高。另外,由于一些农民没有现先进的种植知识,只是遵照这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得农产品不具有优质的经济之家,这就是的农民辛苦的忙碌付之东流,也使得农民的增收减慢。第二,我们的农民在投入成本的时候,种子、化肥以及农药的价格持续偏高,这就使得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走高,导致了农民的收入不能稳定的持续增长。可以说,在当下,农资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加上农民雇工的劳动力价格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是的很多地多的农民要投入更加多的劳动力成本。面对此种情况,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出台了一些增加农业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可是这些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资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升高的趋势。所以农民的投入成本过高。第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资金问题受到严重阻力。首先表现为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出现。因为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农村吸纳了众多农民的存款,但是在农民贷款的时候放款缓慢,使得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主要流入了城镇的建设中去。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农民资金运用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有足够的资金成本去进行经济建设。另外,在现代农村,一些担保制度也存在着很不完善的地方,因为金融机构认为在农村市场的信贷存在着很多风险,所以在农民进行信贷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复杂条件的制约,这些都不利于农民充分的利用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最后,我们知道,因为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设施都是比较陈旧的,所以要想对农村经济进行金融投资,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不能短时间见效。这些都是很多资本持有者不愿意在农村投资的重要原因,所以一些资金不能够很好的倾斜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地区的投资变得越来越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应对之策
第一,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的融入,在有效运用科技的基础上要不断的使得农产品具有优质的价值,从而不断的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衍生出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瓜果、牲畜、水产品等的生产发展,这样才能有过硬的产品抢占市场的先机。另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还要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并在做好科学的分析市场前景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大对需求量大的产品的种植以及研发,最好达到大规模种植的效果,这样才可以使得我们的农村经济具有竞争力,并逐渐的和市场接轨。第二,要加强对发展农村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者,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一些宏观的调控,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规范和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在春耕夏播期间,要和物价以及执法部门相互配合,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保持农资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三,切实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不断的给予支持以及鼓励,要通过税收等等一系列的调节,在技术和融资方面给予最好的待遇。并在招商引资上面给予政策支撑,并使得资金向着农业产业方向倾斜。接下来就是要进行一些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使得一些典型的农业产业具有高规格和优质质量,这样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再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根据实际做做好本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的借助自己地域的资源以及区域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这样才能逐步的形成一些具有实力的农业产业,使得农村经济不容快速发展的步伐。最后,在各个农村,我们的政府要鼓励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组织的形成,这样农民们才会做到信息上的及时沟通,才不会因为市场的滞后性使得劳动付诸东流,由于一些农村经济组织的存在,市场化的进程不断的得到深入,并且逐步的进入到良性竞争的轨道。第四,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党支部在农村发挥作用。首先就是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脉络,不断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为广大的农民开辟一些新的赚钱以及盈利的路径,促进经济的发展。然后,村支部要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要充分的落实各种惠农政策,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对于和谐农村的建设是一种保障,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五,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在农村经济的建设中,资金的容积是个大问题,立足于农村各项建设,我们国家呈现出面积广,投资大的特点。这些就导致了长久以来我们的政府部门有着一些资金分配的权力,所以一些项目的开展的决定全力在各级的地方政府手中,这样使得一些项目的开展变得不切合实际,可以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考虑问题。达到了资金的高效实用,使得农村经济成规模化发展。最后,我们的政府要根据自己的财政能力,在一些项目的开展中给予重视,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效的,合理的进行运用。
作者:邓涛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
公司概要
该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公司,建于2001年3月,现有员工15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30人,并有10余位外聘的高级技术人员,主要从事高新科技农业项目的开发。企业已经被列为洛阳市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的中期目标是发展成为集种羊繁育、牧草种植、牧草系列机械设备制造、生物制药和无公害清真羊肉深加工出口为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120万元。
园区所在地的政府对于无公害种羊和商品羊生产给予极大的支持,这些都是发展无公害种羊和清真羊肉生产的有利外部条件。在公司内部,有着对人财物、产供销较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和一套完整系统的管理制度。员工有在我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化的困难里程中搏击勇进的决心,有很高的为无公害食品发展的积极性,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组织纪律性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这些都是公司发展良好的内在条件。
无公害种羊生产示范园区主要是由“无公害种羊生产示范基地”和“洛阳市九县六区20万养羊专业户”构成。园区的建设以“示范基地”为中心,采取“公司+科技+农户+回收”的形式和以强大的技术辐射力,推广和组织无公害种羊和清真商品羊的生产,在5~8年中,在15个县市区建成广泛、坚实、可靠的优质肉羊繁育基地,逐步达到优化洛阳市乃至豫西地区的食品结构的目的。“示范基地”在园区的技术依托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经济学校,洛阳市农科所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规范生产种羊和清真羊肉等食品,并进一步按ISO900系列标准进行无公害肉羊生产和羊肉食品的深加工,逐步建立完善深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和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实现无公害种羊和羊肉生产的规模化,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目前已投资400多万元,建成日光温室21个,约1万平方米;种植墨西哥“米邦它”食用仙人掌6亩/棚,无公害蔬菜15亩/棚,辐射周边500个日光温室。拟种植城市绿化珍稀树种150亩、15万株,拟辐射1500亩;拟播种优质牧草10000亩;优质小尾寒羊种羊已存栏近2000只,拟存栏20000只,拟在六个县市区建示范场20个,拟辐射带动20万户,社会存栏600万只,年产出口清真优质羊肉2万吨。
市场前景
1、国内市场(以下市场分析主要是羊肉):
A、1993年我国的肉羊存栏量为1.8亿只,到1999年降到1.5亿只,降幅为16.7%,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50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可供牧羊的草原、草山、草坡、荒滩等牧地不断减少,导致供求剪刀差越拉越大。
B、我国每年羊肉消耗量为2.5万吨,而实际最大产量为2700吨,仅占实际市场需求量的11%,上述原因造成50多年羊肉价格稳中有升和供不应求,并且,这种趋势在未来20年内不会有根本上的改观。
C、洛阳市所辖的15个县区市,总人口600多万人,每月需羊肉180吨,而实际产肉6.7吨,仅占实际需求量的3.7%,近95%的羊肉依赖外运。
2、国外市场
A、1991年世界养羊总量为119亿只,到1999年只有106亿只,净减少13亿只,降幅为10.9%。
B、截至到2000年,世界羊肉总需求量为99万吨,而我国出口订单量为2.5万吨。
投资项目说明
一、项目目前进展情况
1、已建成羊舍6400平方米,青储池3000平方米,草料库300平方米。2、已存栏种羊近2000只,已建成人工授精室一所,并在6个县市区建立20个种养示范场。3、已硬化园区道路2000平方米。4、已钻深水井两眼,建成供水系统,包括无塔供水器一台,管网10000米。5、租地300亩,已围园区围墙10000平方米。6、已建综合楼一栋320平方米,简易库房320平方米及机修厂300平方米。7、已建日光温室21个(7000平方米)。8、种植墨西哥“米邦它”食用仙人掌6亩,种植日本“川山紫”黑红薯50亩。9、拖拉机等农用设备,新增160千瓦变压器一台及配套动力照明线路1万米。
二、此次招商项目的总体规划
第一期工程:
1、增建羊舍及配套设施20000平方米,约投资700万元;
2、增存栏优质种羊7000只560万元;
3、大型饲草加工机两台(套)260万元;
4、科研楼一栋及配套设施150万元;
5、流动资金360万元。
一期工程合计约2030万元。
第二期工程:
1、万亩优质牧草基地500万元;
2、饲草、饲料机械制造100万元;
3、羊饲料加工制造厂300万元;
4、万吨清真羊肉深加工厂1000万元;
5、冻库500万元;
6、果蔬保鲜库2.7亿元;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是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在的产物。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联基地、带农民、进市场,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四、适应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生产经营,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确定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与组合,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为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团,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
[2] 徐仁茂: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推广改革[J].现代农业,2010(10).
[3] 苏永: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关键词]后危机;碳金融市场;困境;策略
从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其危机的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由此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国内外的经济市场,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国内外的金融市场开始变得动荡不安,也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受到了波动进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甚至有些经济型区域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虽然在此危机出现之后,各个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措施来应对此次来势迅猛的经济危机,这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得以缓和,并有所改善,但是再次出现的欧债危机以及美元的信任危机,致使了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注定是漫长的、复杂的、艰难的。而正是因为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碳金融市场也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各个国家的碳市场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且碳市场的份额也出现了发展缓慢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京都议定书》的出台同样是要求发达的国家的减排力度需要有所加强,并且制定了一定的减排指标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直接的影响了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然而,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的应对和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改善整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全国碳使用量和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如何调整企业发展的模式,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从而来控制社会的碳排放,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碳金融市场的产生及运作机制
1.1碳金融市场产生的缘由
面对当前的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国际社会开始逐渐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先后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来作为其补充的条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运用法律性的手段来制约和控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情况,并以此来让其国家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在此次出台的政策中,规定了参与缔约的各个国家的责任以及其所需要履行的义务,具体来说是指在第一次的排放阶段,即2008年到2012年期间,要求缔约的发达国家,将其各自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应当控制在制定的以1990年为标准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的使其下降5个百分点,主要的是指二氧化碳等引起温室效应的六种气体,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则不需要受到制约。
1.2碳金融市场的具体运行机制
因此为了积极的配合此次国际社会的规定和号召,发达国家开始在国内进行大量的企业管理和环境整治,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建立的相关碳市场机制来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补充,从而来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指标和经济成本。
1.2.1清洁发展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指发达国家通过自身采取相关的经济政策、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的合作,以及直接性的购买排放量的企业等,来有效的实现对碳市场的减排目标。
1.2.2联合履行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转让和交易手段和方式来达到规定的碳减排的量,紧密联合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以此真正的做到控制碳排放的任务。
1.2.3国际排放放权交易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放国家通过根据在国际社会的实际规定的碳排放量,来适当的进行合理的交易,通过采取买卖的方式来确保碳排放量的要求和指标。
2.金融危机前后碳金融市场的困境及其特点
从碳交易的起源来看,其诞生于90年代时期,从欧洲开始兴起,并且进行了最初的碳排放机制的建立和管理。其后在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作用下,使得碳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出国内外的市场补充机制之中,其特点是快速的。当2005年开始,碳金融市场迅速席卷了整个金融市场,其总的交易总额达到了近110亿美元,而当2008年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在此基础上增长了约11倍,总值达到了1351亿美元。同时,此时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碳金融市场的增长趋势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开始在此后放缓了其碳金融交易的增长的速度,其交易总额有所控制。本文分析了从2005年到2010年之间的碳金融市场实际的交易总额、交易量等情况,来发现其碳市场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前快后慢的特点[1]。
从全局性的角度来分析,整个全球市场的经济总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其碳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速度,在前期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后期的速度却有所控制,逐渐的降下来了。通过下图1所示的2005年到2011年期间的碳市场的各项经济值的变化情况来作具体的分析。
从上图所示的2005年到2010年的碳市场的有关情况来看,其整个金融市场的变化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前后的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具体来说,其交易的总量在2005年到2009年的四年期间内,出现了二氧化碳总量从7.1亿吨到87亿吨的跨越,并且其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87%上,同时在2010年其碳总量,上升到了73.5亿吨,且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此外,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即使是在2011年会出现增长的势头,但是却难以下降到2009年的碳交易速度。其次,从交易的总额变化情况来看,前三年的发展速度是较为迅速的,实现了从110亿美元到351亿美元的大跨越,而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后,其整体的碳交易量就在1400亿美元上下波动,并未出现之前的增长趋势。
3.在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困境中,中国需要作出的具体策略
首先,中国需要认清自身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位置,了解其国内实际的碳排放和使用的情况,积极的作出市场定位,并且为此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和企业管理的方式,加强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
其次,严格的控制中国的碳排放量的指标。由于中国目前的碳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且中国国内的相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特定的国情是造成我国的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积极的转换能源消费的模式,尽可能的开发新型的能源来改善当前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使用现状,并且大力的宣传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生产等环保性的观念,积极的参与到国际性的碳交易过程中去。
此外,由于当前的技术手段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需要大力开发新型的技术创新项目,依赖一定的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使得更多的企业主动的加入和参与到企业转型的计划中,积极的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提高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运用制度来进行制约和管理。
4.碳减排和碳金融市场前景分析
针对当前的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得才发展起来的碳金融市场的破坏力是比较大的,由于其涉及的不仅是碳市场的交易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实现碳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打击了实现全球化的自信心。因此,如何有效的建立和管理碳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量的控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经济发展现象,联合国开始积极的推动的碳排放量的减少,来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规定,此后还召开了2010年的坎昆世界气候大会。首先,继续在法律的层面上,通过与发达国家来缔约相关节能减排的条款,来约束各个国家碳的排放量,并且更多的是号召各国自愿的加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去;其次,通过在技术方面设立“绿色气候基金”来对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的破坏作出约束和管理,利用技术的改革手段来控制各国的碳排放的气体,从而实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最后,对于当前国内外的节能减排的计划,还是需要持有积极的态度和实现目标的决心,而这将会是成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持。通过上述内容的探讨和分析,对未来碳排放和金融市场的前景可以作出一定的预测,在2012年以后,整个世界的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由于碳的需求依旧会很大,但是对其总的约束和管理力度还不够,所以需要通过加强建立相关碳金融市场的机制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转型[2]。
5.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和影响,其对于现代的金融市场和环境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国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后危机时代带来的市场发展困境问题,需要采取相对有针对性、较为强硬的策略来积极的应对。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需要从上层建设做起,积极的构建具有统一性的环境减排体系,进一步的控制碳的排放,以此来积极的响应国际环境治理的号召和管理。虽然幕墙的中国还不是所谓的减排义务国,这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去履行的事项,但是中国从考虑到自身环境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旧主动的加入到减排的队伍中去,并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中国把减排作为整个国家企业治理的目标,通过建立企业管理和监督制度,明确权责分离,并且在各个行业领域进行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明确企业的碳排放的指标,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市场监督的严格化,从而推动标准化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并且以此来逐步提高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上有关碳金融发展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卢霞,黄旭.低碳金融模式研究:实践考察与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10,S1:27-35.
[2]孟文慧.碳金融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潜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培育
引言
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农产品(粮食、麻类、甜菜等)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亿,比上年增长11.1%,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占全国粮食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不高。本文试图从农业产业链角度,分析产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对策,以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带动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推动黑龙江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 产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出现了一批标准较高的农产品基地和发展势头较好的龙头企业。但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多数农民主要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较为薄弱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自身实力较为薄弱,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有效的经营模式,产需之间衔接不畅。首先,黑龙江省各地种植养殖业主体基本上是分散的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同时,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意识不强,获取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种植养殖往往缺乏计划性,从而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经营实力和盈利能力较弱。再次,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别由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不同主管部门分割管理,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
1.2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较低
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总体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80%以上,而黑龙江省只有5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左右。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 3:1 左右,食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 2:1,而黑龙江省仅为 0.5:1和 1:3。在农业产业链众多的价值活动中,高额利润只存在于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环节中。这些在农业产业链上具有特定价值活动的环节往往是整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而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恰恰在这些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显得比较薄弱。
1.3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黑龙江省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粮豆薯麻、乳肉革、菜瓜果、北药、山特产品五大系列主导产业,黑龙江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109家、市地级龙头企业千余家。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当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比较滞后,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带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比较松散,信息交流不充分,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仍以各个农户的分散生产为主,无法普遍实现规模化生产。黑龙江省部分龙头企业还存在货源不稳,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龙头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缺乏核心的技术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利润增值空间不大。
2. 加快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对策
2.1 提升农业产业链中参与者的市场竞争能力
首先,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和智力的支撑。充实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加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和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决策能力。其次,培养种植养殖生产大户。他们不仅自身创造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和效益,而且也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广大农民发展。再次,大力支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解决中国农业分散化、规模小的问题,要依靠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大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最后,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素质。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土地、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需要科技要素的投入。要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素质,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2.2加快农业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发展
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农业的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存在着自身的比较优势,所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与精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加强,品牌在一定程度对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起着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做大作强企业,以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以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配送,培育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优势产品。
2.3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其中最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这个链条中,农业龙头企业能把“小生产”和“大需求”、“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龙头企业的经营实力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链整体经营的规模和效益。首先,在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培植和壮大一批大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创出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其次,提高龙头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建设,采取优惠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新设备、新工艺,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再次,加强优势品牌的培育。龙头企业应围绕其优势产品,研究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创建优势品牌和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其产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2.4整合和优化农业产业链
要延伸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和培育加工型、品牌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农产品需求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大户、购销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流通主体的发展,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从而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2011 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2512062):产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培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文.湖南农业产业链的培育[J]. 湖南农业科学,2011,(23):154-156.
[2] 张琦.关于安徽省农业产业链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瓶颈;对策;江苏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59-01
“十二五”以来,江苏大中农场进入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种植业在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基础上,基本实现麦稻两季的稳产高产,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种子产业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要求,加大种子烘干、加工和仓储等硬件设施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1 发展现状
种植业以《农业管理考核细则》《麦稻栽培技术规程》为纲领,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管理,提高稻麦单产水平;随着中心农科所功能性完善,农业科研进入新的发展平台,农业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种子经营上采取买断经营、委托育种、联合开发和销售分成等形式,与社会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1-2]。
2 发展瓶颈
一是农业是弱质产业,对气象因素依赖性较大。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依然较弱,应对灾害能力依然不足。二是随着周边农村劳动力年龄老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些对人力依赖性较强的生产项目措施实施到位程度差。三是水稻生产技术性强、农艺环节多、控制面广、难度大。尤其是水浆管理激励办法难以落实,单产突破难度大。四是管理水平不平衡性导致单位间单产、效益差异大。以近年稻麦为例,分场之间水稻单产差达1 381.5 kg/hm2,效益差达4 006.5元/hm2;大小麦单产差达949.5 kg/hm2,效益差达1 899元/hm2。
3 发展对策
3.1 稳步推进种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
继续放大麦稻作物组合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以麦稻轮作为主的种植结构,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坚持先试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探索农产品深度加工、新合作项目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水稻原粮实现深度加工,与“碧绿”牌大米品牌相宜;大小麦依托“江淮”种子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力争形成增值增效的双赢态势[3-4]。
3.2 强化科学管理,促进增产增效
大小麦继续巩固“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十字技术的实践成果,实现大小麦“双超千”目标。选准主导品种,尤其在低、高筋品种上,力求稳定几个有市场前景且有增产潜力的当家品种;严格坚持精种、扩行、降苗,推进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肥料结构,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特点,按超高产要求,对现有用肥元素作结构性调整;加强病虫测报,提高病虫草害综合防效。
水稻围绕单产求突破,在既有硬盘基质无纺布育秧技术基础上,突出抓好5个方面:一是优化品种结构。根据水稻无外销原则,按照低、中、高3个档次安排品种结构,追求产量、效益同步提升。二是根据机插水稻成穗不足、粒数减少的实际,适当提高基本苗数量,适当增加分蘖肥比重,促早分蘖成穗。三是积极探索新配方、新组合,提高施肥、防病、治虫、灭草效果。四是在农艺措施及时、准确、有效上下功夫,杜绝因水浆管理不当造成肥料流失,因劳力紧张造成施肥不及时,因机械搅拌原因造成药液浓度不匀等。五是积极推进水浆管理承包责任机制,以管理区为单位先行试点,落实产量与报酬挂钩办法,逐步积累成功经验。
3.3 以科技为引导全面增产
以科技为先导,以示范方为基础,启动一批科技项目,建立多元化现代大农业发展格局。一是继续抓好稻麦高产创建万亩丰产方建设,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二是积极开展稻麦高产高效竞赛活动,以点带面促进稻麦增量。三是开展水稻高产配套技术攻关研究,力争实现水稻大面积单产9 t/hm2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四是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求对面上生产的指导更具针对性。
3.4 抓管理、促平衡,实现平衡增产与规模增效
根据历年产量、效益分析,单位间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发展潜力。一是加强绩效考核,年度考核优胜劣汰,对全场单产、效益末位管理区采用动态管理办法,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职工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三是加大经济奖励力度,对职工管理人员绩效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四是强化过程性管理,严格落实阶段性农艺措施。
3.5 积极推进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河道疏浚工作,中心干河是农场唯一水上运输通道,由于河窄圩高坡陡,河道淤塞严重,部分河段曾发生石头撞船造成船漏粮湿返岸摊晒事件,建议疏浚河道后对中心干河北入口向南2 km河坡垒石墙护坡,永久性解决河床淤塞问题。二是有序推进农田灌溉防渗渠道标准化,加大推进农田道路硬质化向两河(场群河、海堤腹河)延伸力度。三是加强烘干仓储建设,以粮食不落地为目标,加快建设和提升与烘干设施相配套的仓储条件。四是积极探索先
进农业科技,以分场为单元,推进水稻工厂化育秧基础设施投入,努力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4 参考文献
[1] 王永贺,张国平.大中农场农业科技公共平台建设目标[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89.
[2] n绪楼.现代农场管理关键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144-145.
1.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高效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作物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上升;林业和水利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应运而生。(1)高效农业结构趋向合理。河南省高效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正由传统的主要以粮食、蔬菜和肉禽等常规农副产品生产逐渐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生产特色、优质、创新农副产品和常规农副产品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当前,河南高效农业内部结构中,茶园、花卉和中药材种植面积比5年前分别增长了95.8%、17.5%和34.6%。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河南省高效农业内部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现代果蔬、花卉园艺调整,由过去的大农业向畜牧养殖业调整,由低效落后的农村经济向高效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业方向调整。(2)高效农业品牌优势日益显现。河南省注重通过品牌农业带动高效农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目前,河南省已产生了一些在全国有很高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如金苑、三全、思念、华英、双汇等。其中,双汇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2012年屠宰生猪1142万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155万吨;华英鸭成为畅销世界的鸭肉品牌,2012年年加工肉鸭能力达8000多万只;三全食品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鼻祖,在速冻食品行业声名显赫,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优势。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企业,为河南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3)农业科技含量加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规模效益。近年来,河南省高效农业注重科技化和规模化,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注重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应用。在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河南省高效农业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由无到有,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种植,发展到如今集种植、养殖、科研、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示范园区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高效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力不强。除了双汇、金苑、三全等企业外,河南省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业生产大省以及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据统计,2012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8120家,销售收入已达1.2万亿元,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70家。而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6532家,实现营业收入只有6540亿元。好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较少,而且大部分产品在河南省本地销售,在省外的知名度低。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以鲜货、原材料和粗加工品出售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低下。(2)市场运营机制缺乏和资本供应不足。一些区域在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市场运作体系和机制。目前,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河南省农民合作组织带动的农户数量占总农户数量的比例低于15%,大部分农户处于分散经营和自找市场的状态。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企业组织,大多数也属于松散型的经济联合体。农产品示范基地规模不大,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售后服务差,农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同时,土地不能有效流转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河南省区域农业的进一步高效发展。另外,农村原有的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落后,不能满足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现行信贷制度限制着对高效农业发展的资本供应,高效农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3)政策机制不健全。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经营机制支撑。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高效农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有效的运营机制尚未出台和建立,这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城市化的步伐。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第一和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打造农村和城市相同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无序发展会带来农村资源的过度开采浪费,加大贫富差距,城乡发展混乱,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4)高效农业中的农民问题突出。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是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种原因,河南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程度低,生产经营效果差,服务意识不强,集体谈判能力弱,不能满足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对河南省有代表性县市的调查,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年限在9年以下的占73.48%,10至12年的占23.98%,13年以上的占2.54%。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和现代意识的落后,使得区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接难题,农村和城市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由于农民缺乏应有的法律主体地位,业务开展受到很大限制,服务内容单一,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严重阻碍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将循环经济引入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鉴于高效农业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循环经济引入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合有高效农业参与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改变过去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研究农村污水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将废弃物变成有益的肥料循环利用于高效农业生产中;通过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推广高效农业的成功经验;建立相关的高效农业循环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经济制度化、法制化;建立激励措施鼓励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高效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2.完善土地运营机制,保证高效农业发展的土地使用权利
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生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收效却甚微,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确定,与市场规律相违背,造成农村土地流转受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产权改革方面应积极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确定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的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交换、租赁和承包,从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进行产权改革,明确产权主体,也有利于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形成规模经济。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做好保障,为土地有效流转提供沟通环境和畅通渠道,可以考虑建立市级和县级土地流转的信息档案库,乡镇一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置信息联络员队伍,及时保持信息沟通。创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农村土地在更大区域范围、更大规模上有效流转。
3.通过培育市场新主体,用工业理念推进河南高效农业发展
借鉴工业发展中效益至上的理念,发展高效农业,注重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把工业生产上效益优先的原则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是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发展高效农业要注重提高品质并降低能耗,进行成本核算,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建立一种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紧密连接的开放式经营模式,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高效农业必须引入市场营销理念。企业应着眼于市场,重视市场调研,完善农产品品种结构,只有生产出让消费者需要和喜爱的产品,企业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同时,重视销售推广,现在的市场是买方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应有自己的营销队伍和售后服务方案,重视销售渠道的建立和促销模式的构建。借鉴工业规模经营理念,培育龙头企业。在市场经营方面,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引导、鼓励优质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各显神通,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以龙头带动整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及一些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对于一些原来知名度不高且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企业实力。另外,可考虑发展一些农业园区,把一些管理良好、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中起来连片发展,以形成连环带动效应。
4.完善多层次的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广泛培训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作用,注重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应灵活高效,理论与项目相结合,把高效农业的发展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
5.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效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层次分析;五常市;产业发展
从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生态示范省,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产销链”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省有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掌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为我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也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及发展规划者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水稻优势主产区,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几年来,五常市在农业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播种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五常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五常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之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季粳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是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29]。2009年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位于前列。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实现5385万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实现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实现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规模结构
(2)产业发展结构
(3)生产技术
(4)公共服务体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现状
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国有企业1家、日本独资1家、中外合资3家、合股经营26家、民营319家。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企业有26家、产品70个,无公害大米标志企业3家、产品4个,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2家(省内认证12家)、产品32个。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从图3-4可看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机大米产量在逐年增长,产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这说明一方面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在农民增产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现状
五常大米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400多个,进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从事销售人员近3万人。五常大米以优质品质和品牌影响,价格不断攀升,09年水稻价格由“两节”期间的1.53元/市斤一路飙升到2.20-2.25元/市斤,五优稻四号大米价格达到5.30元/市斤,高档礼品米达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卖到56元/市斤,东方集团的天地稻牌大米卖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基础设施问题
(3)农技推广问题
(4)机械化水平
(5)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稻米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含量相对低、市场需求较大、准入门槛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他们具有、粗加工生产力过剩、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缺点。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其灵活的采购工作、粗放的加工质量、较少的用工、税收费用,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装,以明显低于品牌大米的价格进入市场,很快地占领了稻米的低端市场,对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1)品牌保护不统一。
(2)大米认证标识使用不统一。
(3)市场开发层次不统一。
(4)品牌宣传不统一。
(5)内外市场打假维权不统一。
(6)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三、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设起点低,配套差。
3、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4、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思路
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主线,围绕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国家第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国大米第一品牌”的总体思路。
1、建设大基地
2、组建大集团
3、培育大产业
4、打造大品牌(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
参 考 文 献
[1]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3):72-75.
[2]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6-31.
[3]张东送,王彦,刘萍.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潜力巨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