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初中地理图像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可分为统计图教学、景观图教学、示意图教学和地图教学等类型。在统计图教学方面,主要利用数字资料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相关规律,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在景观图教学方面,景观图可分为摄影图和描绘图,前者相对真实,而后者则能够突出重点。由于地理环境具有广阔性与复杂性特点,学生难以直接想象地理事物及现象,而景观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在示意图教学方面,示意图多为成因示意图,主要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加以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事物的位置和要素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揭示,然后对其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在地图教学方面,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进行地图教学时,需要了解读图的要求指导学生读图,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地形、经纬和海陆位置。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关系,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策略
1.强化学生读图能力。
图像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图册和课本等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读图。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东南亚的相关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对中南半岛河流及城市分布图进行观察,并结合中南半岛地形对城市与河流分布的影响及分布特点等进行探究学习,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提出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半岛不同地区的海拔范围及高度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总结出该半岛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并由此形成纵列分布和山河相间的特点。
2.重视图像教学。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法时,应对图像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了解,树立正确的图像观念,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地理教材中文字的表达趋于简练化,图像教学逐渐取代了语言描摹情况,彩图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读图与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图像教学,引导学生读图和分析图,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理设计地图略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图略图进行合理设计,能够使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准确抓住重难点知识,强化绘制图和读图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可从教材内容出发,让学生边记边写,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师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目标状态”,更能有效规划课堂教学进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中等职校地理学科课堂教学。
一、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要达到为学习设计教学,学情分析是基础,也即要求教师一改从分析教材入手,而代之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地理知识存量和学习能力的分析作为教学任务研究的切入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专业学习需要为唯一目的来规划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这就致使地理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被无情地打入冷宫。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这些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失的,也是其他课程所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必须跨越地理教学唯职业学习需要的价值取向误区,而代之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现代职业教学理念。
教学任务分析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也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一堂课的新授内容都必须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这样才可能将新知纳入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既要分析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些什么、能说什么以及“实际是什么”等问题;又要预期地理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必须达到的状态,它反映了教学任务、学习目标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明确了“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两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当教师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时,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否则,教学只是教师单向“教”的活动,只完成了课堂教学形式化的任务。
二、职业分析: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将教材作为目标状态的来源,聚焦教学任务,就是分析教材内容、完成备课环节中的备教材这一个过程。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归属于专门教育,面向职业,通常是按职业(专业)要求组织教学,这也就导致了中等职校的地理学科常常因其对某些专业的针对性不强,而不能单列为必修课程甚至选修课程。即使出于专业需要,地理学科也免不了常常处于一种从属地位而不被人们所关注。
正是由于不同的专业对地理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又无法在中等职校地理教材中找到专业针对性强的通用教材,所以不同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取向上也相差甚远。地理教学任务分析,还就要求教师能从未来职业对人的需要和现在专业学习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要求两个方面出发来确立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确立的。内容是载体,任务是目的。对教学任务的分析,除了要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外,还有就是重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要达到上述要求,其一,教师要较强的课程意识。不同专业的地理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体现地理学科的职业(专业)特色、职校地理课程实施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其二,加强地理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地理学科教师要与专业教师一道通过对某些具体职业(专业)岗位分析,明确职业(专业)岗位对人才的地理素质要求,并共同确定特定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这种特定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价值取向,又能较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准备。其三,从专业(职业)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突破地理学科原来的知识体系,致力于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的富有职业特点的地理课程体系。在职校地理教学任务分析时,教师在固守地理学科自身最基本和核心原则的基础上,要做好对地理知识的删节、补充、拓展、综合等,从而保证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更好地与职业知识相互相联结、与实际的职业活动相互联系。例如,在化工类专业的地理教学中,应以“环境保护”作为教学重点,突出“环境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尽管现代课程理论要求我们突破“教材中心”,但并不否认教学中教材的重要地位。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形式也是通过教科书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内容也是以教科书为载体。教学任务分析,在学情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同时,有必要围绕课程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展开,并进行科学处理。中等职校地理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教材分析,明确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章节的编排意图,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理解,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并选择提供对学生的相关教学地图、地理数据、专业资料等。如《海运经济地理》中的“国际大宗货物的运输”这一章内容,是在前几章节较为系统、全面介绍各大洋、诸海域、重要通航海峡、国际运河、国际大陆桥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综述世界海运大宗货物的生产布局、货流规律与海运航线等,是对前几章节内容的综合与运用,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点内容。但对于不同的专业,如船舶驾驶、国际航运、外贸运输、海事法律、国际贸易等,这一章节的教学要求及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2.通过教材的分析,确定教材的处理方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而应坚持用教材来教。这就要求教师从学情和职业需求出发,科学处理教材,通过增减、调序、整合、新选(新编)等措施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要求。例如,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普通地理学科教学时,笔者大幅增加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内容,凸现地理信息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主题,从而达到地理学科与专业学习的有机整合。如果确因专业教学需要,建议还可以开发校本地理课程模块、专业地理课程模块等。
一、教学内容的序列化
纵向衔接要求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要使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诸要素有机联系,有序衔接,形成序列化的体系。探索地理教学内容的“序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序列分解。
地理教学内容序列化首先要有序。如城市与城市化总体的脉络: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城市化格局。
其次要有列,即每个教学阶段的层次安排。如城市与城市化教学分两个层次:城市地域的宏观层次——城市是一种中心地,城市之间在规模、等级和数量等方面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微观层次——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原因、功能分区的模式,以及功能区之间的合理规划等。序列分解,是对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能力等构成因素进行有机的梯次细化和分解,体现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能力等内部联系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由于教材、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每册、每章、每节的教学都成为序列化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的序列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还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练习上。练习设计包括练习项目设置(如读图思考、活动、问题研究等)和练习“量”“度”的限定。
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一刀切”。一般情况下,可将练习分为必做、选做和思考题三种类型,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口味”。必做题起点低,保证所有学生能做;选做题有一定难度,成绩落后点的学生可不作要求;思考题可让优生产生兴趣,尽力去完成,真正让全班学生都练有所获,练有所乐。如“地租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练习设计从以下知识点入手,必做题:城市功能区成因、类型和特点,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规律;选做题:城市地租立体空间分布规律与功能分区,不同发展时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思考题:某城市不同规划方案的利弊比较。
在处理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逻辑序列,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序列。地理知识序列要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本身的内在逻辑来组织,心理序列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来安排。地理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和态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学生在感知地理教材、理解地理教材、巩固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环节中,要经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获得概念、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建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序列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引发学生正确的动机,燃起兴趣的火花。
二、教学过程体现差异性
地理教学的纵向衔接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年级与年级、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差异性。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内容设计要有侧重点,不能处于同一层次、同一水平上。如在“雨带推移”的教学设计中,初中阶段要让学生明确“4月-5月、6月中旬-7月中旬、7月-8月、9月、10月雨带停留地区的位置”;高中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梅雨天气的形成,在同一时期我国东部不同地区的天气特征,锋面雨带的进退与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关系,分析我国东部、南北方旱涝灾害与锋面雨带的关系,分析雨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情感偏爱以及思维水平会存在差异,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水平相适应时,不同学习风格倾向的学生产生“期”,这时学才最为有效。教与学二者适应程度越高,学生就越能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一系列有效刺激,从而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教师要梯次细化和分解三维目标,然后分散到各册、章、节,再分配到各课时,目标梯次细化和分解就是将原来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年级、阶段而异的弹性目标,弹性目标可大体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学习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进行提高性目标,进而是发展性目标,高年级的学生一般从提高性目标开始,甚至直接按发展性目标学习。如“农业”教学目标可分解为——
基础性目标:运用资料并联系当地实际,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甜菜、甘蔗、棉花)的分布概况、畜牧业分布及主要畜种,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提高性目标:从自然、社会经济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的特点、形成条件和发展措施。收集当地的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评价农业区位条件。
发展性目标:市场需求和交通运输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根据地价、单位产值、需水情况、交通等综合安排某地农业 生产。
教学实践表明,以纵向衔接序列化的方式设计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能较好地使地理教学规避条块分割设计的不良影响,促进地理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教研,同时还对地理教学常态化实施有较大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程向阳.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15).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空间思维观念;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陈亮(1982—),男,江西瑞昌人,本科学历,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教学理念。现代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对传统的地理教学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了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师教学并不仅仅是教授书本的知识,更应该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入空间思维的观念可以使学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文字性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一、地理教学状况
地理课程,相对于初入中学的同学们来说是一门新增设的学习科目,不像是语文、数学课程从小开始就已经在头脑中有了学习的思维模式。而且中学地理课程中又包含了打量了地理空间知识,例如地球的运动知识板块,如果只是用语言和简单的板书,学生很难接受这一未知的知识。教师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模式才能有效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学校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地理空间思维观念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以地理知识为媒介,不仅包含了地图的空间运用,还包含了逻辑运用和感知运用,通过这一整体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这一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反复熟悉图像资料,将文字资料和图像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产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地理空间观念就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的基础认知。
三、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加大地图绘制的训练和多媒体应用
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观念、掌握空间结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认识地图、绘制地图是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地图不仅仅是反应地理位置,还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例如,反应地理事务的空间结构、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相对位置、空间分布等,通过对地图的精细化学习,能够使学生将复杂的文字知识(地球的运动、山川河流的分布、农业城市大洲大洋的分布等)转化为真实的图像资料深刻的在头脑中留下印象,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思维模式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从临摹教学入手。通过运用教透明的纸张对地理区域轮廓进行描摹,使学生找到绘图的感觉,一边绘图一边回忆文字知识,在深入到对地理区域中主要事务的临摹,使学生对各个地理区域的空间布局及地理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自己能够接受的固定模式,形成一种空间的思维观念。以“世界的洋流和渔场分布图”为例子,学生通过对分布图的描绘,能够直观的理解渔场分布和洋流之间的联系,对地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对整个地理空间运作产生深刻的认识;其次是学会利用现代多媒体应用程序。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现代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甚是多媒体软件应用程序,将各种地理结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增加学生的学校积极性,还能锻炼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通过多媒体应用观察学习中,能在头脑中产生立体效应,积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动态的观察。
(二)创立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思路,引导空间想象
情景教学分类也是较多的,有问题探究型、角色扮演型、生活体验型和多媒体型。首先是问题探究型情景教学,主要是教师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空间想象中去思考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思考当中,无论对错,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逻辑创造能力;其次是角色扮演情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时产生体验的效果,让学生更为直接的认识到地理空间的联系性、整体性及差异性;然后是生活体验型,主要就是依靠生活经验对地理知识的感知;最后就是多媒体情景,这个又在上文提到不做过多讲解,就是依靠媒体打造学习的氛围,调动学习的求知欲。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课本中常常是文字多余图像,通常都是图片配合文字理解,但是在地理学科中,图像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使其真正领悟地理的知识。在读图中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多角度的分析,才能从中总结出地理特征、规律及地理要素的关系,这样才能精准的理解地图的含义。以“中国降水分布”课程为例子,课文中有“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首先找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再通过观察每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等对其区域进行分析得出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和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递减),这样的总结分析比直接告诉学生降水分布情况更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空间思维观念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同时要让学生有读图的意识,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现象等落实到地图上去,能够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四、结语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关系(空间位置、构成、格局、排列等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给学生传授地理相关概念、原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能力,形成地理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徐波等.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78-80.
[2]朱瑞娟.论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与形成[J].青春岁月,2013,20:323.
【摘 要】本文从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如何进行优化处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优化教学
优化教学可以从教学的诸多方面去着手,在教学之中,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等因素都会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从教学的各个因素出发,通过优化各个细小的因素达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优化,以期找到地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优化教学理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不再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他们面前的考试而去记忆一些知识点,掌握几个图该怎么画,在新时代的地理教学环境下,我们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知识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讲综合题时,如本市一次高三检测卷第26题,图15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A、B两城市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说出原因。(6分)
对于这道题目,笔者把学生写出的答案在电脑上展示,让其他同学分析,让他们来评分,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不但帮他人分析失分的原因(读图不仔细,忽视纵坐标的降水数值大小,这是思维惯性造成的),还不断挑战,试着完善答题(A城市降水多于B城市,A城市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比B城市明显),最后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构建答题模式。学生们将考点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大胆尝试,努力实践,敢于向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挑战,就能不断求证和积累知识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是失去了根本。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激发他们心底深处潜在求知欲望,他们就会有鲜活资源涌出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要老师大胆放手,学生大胆下水,让学生“说”出来,就是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我的课堂,我做主。可见优化教学理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的同时,我们应该更为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辅导,以达到利用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目标。在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所拥有的PPT课件、投影、电子白板、录音、视频、计算机等因素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以其直观化、可视化、动态生成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辅助,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
例如,在学习选修一的第一章《宇宙探索》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很多都涉及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天体,这些物理知识都是我们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发现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灵活地运用PPT课件、flash动画、纪录片、某些相关的图片等等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星球以外的广阔的宇宙和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要是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尝试的。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地理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地理的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更好地利用它们,将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学生在生活中新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作为我们的教材内容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探讨中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达到优化地理教学内容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有关雪线的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利用自己在家乡拍的雪景照片,那是学校房屋的屋顶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
思考:(1) 为什么在西北面与东南面堆积厚度不一样?(2)某同学发现天晴了,屋顶西北面和东南面的融化速度也有很大差异,哪个融化快点?为什么?
建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高低(温度、降水等)阴坡,温度低,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让生逆向思维总结分析雪线高的原因。
讨论:(1) 喜马拉雅山脉雪线南北坡高度为什么不同?(2)天山雪线南北坡高度为什么不同?
经过以上训练,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由近到远,有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优化地理教学内容的效果。这就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地理事象和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捕捉生活实例,可以通过写日记、拍照片、收集网络信息等记录下来,来优化自己的教学。
在深化课改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各种因素的优化最终达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发现,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优化教学,总结经验,才能在新课改中如鱼得水,充分达到教改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琴.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J].学园,2013(24)
[2]袁红伟.浅谈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J].读写算,2014(4)
关键词: 高中地理 GIS 区域地理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加速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步伐,客观上对传统地理教学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数据等功能,能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将它特有的功能运用到地理教学,不仅能改变我们认识区域地理的视角,为学生搭建学习地理的良好平台,而且能为地理学科注入新的活力,成为辅助教师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因其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图文结合综合性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它需要了解空间定位,明确区域内部各要素的特征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判断区域之间的差异,分析某一要素发展而引起的整体变化。传统教学对地图的应用、内部区域要素的掌握和整体知识体系的形成有独特的教育方式,但使用手段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
1.比例尺、内容固定。普通纸质地图在同一幅图上,图幅大小和所示的范围都是确定的,即比例尺都是固定,无法进行地图任意放大、缩小,不能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即使是电子版的地图也只能改变图幅,对图上内容的详略无法更改。这就使得在讲授区域外部轮廓和内部特征时需要多幅地图地展现,进行图片切换,增加教师素材寻找的时间,对部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对比上有所不便。
2.地图要素交互能力不足。传统地图资料所显示的专题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对地图内容进行增减或组合拼接,形成灵活多变符合当下教学所需的地图。比如要展现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和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关系,假如教师手头上只有美国农业类型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就会使得图中的干扰信息过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GIS辅助手段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的意义
区域地理教学的要素分析和整体联系是其核心,借助GIS的图层属性和空间分析的优势,既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又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充分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发挥GIS本身强大的功能。GIS对地理数据的管理采用了图层的概念,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将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对独立的区域要素起到关联的作用。同时图层数据简洁明了,可控性强,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数据认识的能力,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的核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提高学习能力进而善于学习。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做到启发引导。教学过程注重地理表述的规范化,地理观察多角度化、地理思维多维化的引导。在归纳提炼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有反馈,不正确的给予修正,不完整的给予补充,零散的意见给予综合,在学生知识构建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思维。借助GIS应用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获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目的。美国有句谚语:“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说明课堂参与性的活动在学生个体认识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本课借用预习案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的和意图,并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借助GIS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系统。同时,新课标强调改变教学方式,由老师为课堂的中心向以学生为核心转变,由学生被动夺取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化,这就要求老师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借助GIS图层空间分析手段教师在可行的硬件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讨论、动手实践中抽丝剥茧,将问题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地理联系的理解,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4.有利于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区域地理的难度在于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借助GIS的图层空间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交互性的不足。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具体操作、探究,理解当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借助GIS辅助手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及实践
教师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提供乡土案例,呈现引发认知冲突的学习问题,借助GIS图层叠置功能,用新的手段引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争取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以下将以高二地理《福建区域地理》为例分析探讨。
1.课前准备:(1)教师在课前制作预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对福建范围、位置;福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2)班级同学分组,每组提供一台电脑。(3)学生课前完成预学案,小组长对组员作业答案进行分类汇总,挑出小组最完整的成果,带着问题进入课堂。(4)电脑安装mapinfo软件,并提供“福建轮廓”图层、“福建年降水量”图层、“福建铁路”图层、“福建山脉”图层、“福建主要河流”图层、“台湾岛部分轮廓”图层、“福建省九地市分布”图层。(5)教会学生mapinfo软件的基本应用。
2.教学过程:(1)小组展示预习成果(通过投影仪)。(2)小组互评,教师小结。其他小组的组员对展示出的作业(描述福建范围、位置;福建地形特征)进行点评、补充、归类整合不同观点。在上述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答案不是直接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挑毛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呈现“距海近的厦门降水少于距海远的武夷山市”这个引发认知冲突的乡土现象,要求学生借助软件,调用地形、降水图层,小组合作完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目标明确。这个过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寻找福建省降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借用寻找图层明确影响的主导因素。同时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用整体性的思维考虑地理问题。(4)课堂练习,巩固提升。在分析完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基础上,加强问题的难度,扩大探究的广度和梯度,追问“福建省农业现状及农业发展方向”,调用自己认为可用的图层完成答案。每一图层对应一个要素,借用GIS的面状要素分类、叠加分析,旨在让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提炼、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构建农业区位分析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四、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学生平时较少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主要是在学习地理(必修3)的过程中获得的,但内容偏于理论化,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不多,学生也没有什么机会真正用到。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近一半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挺好的。经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地理信息技术对于学习区域地理有所帮助,并且接受这样技能培养课的授课方式,而且愿意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和练习技能。但是对于mapinfo软件在区域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的应用上比较陌生,说明如何将抽象知识表象化是这种教学模式还需研讨的地方。
2.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数据数字化工作,从教学的投入产出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以一人之力完成多数区域的要素准备是不现实的。如何建立区域地理教学GIS资源库或是搭建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放能从技术上对GIS辅助区域地理教学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娟.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研论坛,2011(06).
[2]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卓越教师;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8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许多师范院校纷纷响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在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地理师范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教学类课程。传统地理师范生教育强调构建地理专业知识体系,忽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科专业类课程与教育教学类课程在学时、学分、师资、投入上严重失衡。专业课程学程长、课时足,地理教学论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学程短、课时少,教育实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大打折扣。读完师范学院的课程后,没有实践也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来[2]。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需要较长时间进入教师角色,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我国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为“3.0+0.5+0.5”的模式,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教育实习一般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分散式实习缺少统一要求和专业老师指导,中小学也只是把实习生作为学校老师的助教,承担备课、改作业等工作,实习学生缺少系统正规的教学实践锻炼,使得教学实打折扣。集中式实习在整体设计有所改进,但实习环节不完整,学生实践不足的情况仍大量存在。另外教育实习与考研复习备考在时间上严重冲突,为了考研,学生往往牺牲教育实习时间,其效果可想而知。据调查约有95%的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应加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并贯穿师范生学习的始终[2]。
3.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很大,师范院校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呼应度不够,行动上不积极,步伐落后于基础教育。地理师范生学习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这“老三门”课程,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教育实习、三笔字、普通话等,很少有机会进行教学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活动,更不用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中学校本课程了。地理师范生教师培养和职业成长课程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的来说,当前地理师范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技能训练严重不足,阻碍了地理师范生的快速成长。
二、地理教学技能的基本内涵
地理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教学规范,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外教学技能[3],地理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运用地理教学技能的娴熟程度。目前对“卓越教师”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但普遍认为卓越教师理应业务能力突出,擅长教学艺术,由此可见教学技能的训练在卓越教师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训练,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能够不断得到提高的[5]。实践证明有效的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摩训练模式。观摩训练是指让师范生通过观摩优秀地理教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视频,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从中受到启发。观摩训练模式往往以优秀地理教师的某一节课为观摩对象,教学过程完整有始有终,通过授课教师和参与观摩的师范生之间有效对接,可以训练地理师范生对课堂总体把握的能力,是师范生积累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
观摩训练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观摩前制订详细的观摩计划,确定观摩的主要行为、角度和程序,观摩中做好详细观摩记录,观摩后进行有组织的分析、讨论与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目前实施卓越教师计划的师范院校普遍实施双导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制,并建立了“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模式,即所谓的UGS模式,在该模式下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工作,广泛采取观摩训练模式进行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2.同课异构模式。同课异构模式是指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不同地理师范生就相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听课的学生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进行评价,并就自己对该节课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进行概述,说明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基本模式,指出探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文章的第二部分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则针对地理分层教学中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问题及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地理素养以及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有所获,还能够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其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教学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分层交叉模式,即在一个班级之内形成能力均等的学习小组,而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对象施以同样的教学;第二,班内分层模式,即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将地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细化,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第三,分层走班模式,将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分层,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分层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师,使同一层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相对较少。
以上三种分层模式都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实践,始终还在探索当中。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层方法的不足。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划分学生层级的标准却是不相同的。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出现“高能低分”的学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应层级中,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能被满足。类似的现象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分层方法有问题,分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准备压力大。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分层教学的模式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甚至要考虑到在一堂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变大,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分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层级”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被分层之后,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还会因为有“被歧视”的心理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态度,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直接削弱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部分学优生被分在较好的层次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骄傲自满,影响学习。
三、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
(一)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同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知识、地理素养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下工作量的增加,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多媒体将文、图、声、像合理的组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为了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积极支持地理教师的再深造学习,创造共同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定期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和总结报告,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派送学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师也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学校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去教育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分层教学才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这实际是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但是,分层教学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分层,为了规避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同并配合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平时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隐形分层和适当保护。老师心里有个对学生的分层,但是呈献给学生的是另一种分层结果。这样就能避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却显示出了各种问题。由于分层教学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成为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层方法,并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3]田冬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3(04).
[4]李群山.分层次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探索与实践[R].学知报,2011(01).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我国教育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的时间了。最初是用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现如今主要是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思维导图教学有效合理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1.思维导图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简单有效,是一种非常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用图片和文字,把它充分表现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思维导图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的平衡发展。高中正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高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地理复杂的知识点更好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对知识构建不同的框架结构,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将思维导图和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思维导图实际应用于每一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难点、要点。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分为三步骤:课前预习、课堂、课后复习。这三点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传统教学中学生也需要在课前对所学内容预习,传统的预习只需要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对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课堂上。太过依赖课堂教学。而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只有被动接受。而思维导图教学的有效应用,是将课前预习更加深入化,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进课堂,学生在了解课堂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预习情况,绘制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将教材中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知识顺序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重点标记出来。例如:在学习《人口数量的变化》这节课时,学生首先要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要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学生在自行预习时,根据课本内容,调查自己小区人口的变化,将调查结果归纳总结。将课本知识点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思维导图,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问题,重点标记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学习研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一步解决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之后,教师结合课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做出总结。这种趣味课堂的建立,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维导图对于地理教学的持续性
学习是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而在地理学科中,有些知识点过于抽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很容易忘记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所以,之前课堂学习时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明确学生的复习内容,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知识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地理知识点看似独立抽象,其实,知识点又都紧紧相连。思维导图科学合理的应用,会更加方便学生的复习。例如:在知识点复习时,将小节知识难点先总结归纳出来,然后找寻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之后再绘制出复习思维导图,从而和课堂思维导图对比,找出自己要复习的重点,以此达到有效复习。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不仅对知识点有了巩固,更重要的是清楚了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使学生建立了地理知识的框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地理知识框架的建立,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高中地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一方面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人才,国家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新课程的背景下,地理教师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地理教师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者,并在逐渐为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而努力探索者。下面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地理教学的:
1 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2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如从“引滦入津”的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和利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提出南水北调?从“矿石”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自觉地思考。
3 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根据科学分析,一个人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的能识记10%,单纯听到的能识记20%,单纯看到的能识记30%,而视听结合能识记50%。由此可见,使用两种以上的渠道就比单一渠道效率高得多。通过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手脑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知识在学生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强烈,记忆的更牢靠。而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是兼有文理的学科,很多知识跨越的时间和空间较大,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将无法实地观察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把教学难点简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让学生通过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地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努力,不断探索,就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途径,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尽量多的知识。
4 利用比较法进行地理教学
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不同需要,比较教学法从类型的设计和运用,可以简单分为范围和内容的比较。首先按比较的范围分为:空间区域的比较、时间尺度的比较。(1)空间区域的比较――有大洲与大洲比较、国家与国家比较、地区与地区比较、城市与城市比较等。例如,日本与英国版图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别找出两国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大洋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自然灾害、资源情况、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民俗文化等的异同,进而列表比较,并归纳出两个发达国家的地区优势,探究两国历史的发展异同及其地理原因,探究其值得学习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2)时间尺度的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变化比较、多年间比较、年际间比较、季节间比较、月份间比较、一天内变化比较、昼夜比较等。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降水的季节变化、气温的日(年)变化等。例如,印度人口增长比较,采用时间纵向动态比较,学生通过每隔10年的数据计算和统计比较,一是显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总量大,二是揭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快,每隔10年的人口递增比例快,三是预示印度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可能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四是暗示学生要懂得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读数、计算、比较、分析、推测、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在比较学习中得以自主的实现。其次按内容比较分为:有位置、面积、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生物、资源、景观、人口、文化、民俗、建筑、服饰等方面比较,可以是以上要素的综合比较,也可以是单项细化比较,如气候,可按气温、降水等比较。例如,南亚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性质比较。通过读图,找出两类季风的名称、方向,从而区别两类季风的来源、性质,最后总结南亚冬季和夏季气候的总体特征,比较探究出其冬夏季风的成因,进而比较探究比较该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并且可以进一步与中国广东一带季风气候进行比较,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比较学习的引导中,层层递进,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的高度。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有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地理这门课程。
高中地理学科包括很多知识,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这些知识,教师需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地理教学教学观念师生互动问题情境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进行,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认真探究地理知识,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知识,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不断探究和尝试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和学习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地理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学生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主导课堂的做法,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摆脱了定式思维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和他们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有效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使教学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构建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理解知识,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分成复习旧知、探究新知、总结归纳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都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时,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的同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巡视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要主动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引导让他们体验到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逐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
三、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发现,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在学习体验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使他们喜欢上学习地理。例如,在教学“洋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将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故事,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原因。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发挥了探究的主动性,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有效的解决了教师设计的问题。利用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的探究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地理知识的作用,拉近了地理学科和他们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四、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出发,担负起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变动”这一重要职责,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在课堂上营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学学相长、教学相长的互动氛围。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主题,适时引入学生互动环节,充分释放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互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提升学生的认识。例如,在进行“中国的铁路骨架”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场画示意图、演示特定旅游线路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起单纯由教师画图讲解更活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指导和启发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在他们遇到思维障碍时对他们进行启发,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学生能够高效的进行知识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改作为对教学改进和创新的契机,充分探究教材内容,从教材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分析、思考、发现、总结,促进他们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进行主动的学,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获得有效发展。
关键词:活用地图 地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能识图、读图、析图、用图,这对学好地理有着很大的帮助,每年的中考题里也有大量的图要学生判读与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活用地图开始。
一、用图导入新课
在地理教学中,新课的导入通常由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情境及对图片的观察导入,欣赏地理景观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到“世界气候类型”时,可以用热带雨林气候景观、热带沙漠气候景观、温带气候景观图来导入;如讲到世界的三大宗教,可让学生看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代表建筑物的图片;还有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都能让学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课堂上教师要多讲图
教师讲解地图时要求学生能图文互换,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在地图训练过程中的图文转换。先是图转换为文:就是将地图中的信息用文字、表格总结出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把陆地、海洋的比例用表格反映出来,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也在图上反映出来。接着教师按大洲、大洋面积的大小讲一次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练习填图。再是文转换为图,也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地图形式表现出来。如中学地理课本中许多知识点可转换为地图。
三、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图、析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师的职责。在地理教学中,读图教学非常重要,这对培养、提高、发展学生的多种认识能力有帮助。课本的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有效工具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观反映。教给学生读图技能,经常观察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读图的顺序来教会学生读图十分重要,教学中做到先读图名、再读图例、最后读正图的顺序来阅读地图,收效明显。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然后再读正图就显得较为轻松、事半功倍。读正图时,一般要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如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示意图;②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适合于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等;③根据地理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读,适合于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如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气候形成示意图等。
四、课堂上的练习也要多填图、绘图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会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过程流畅、完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显著,这种课堂就形成了良好的“吸引氛围”。每节课给学生一些时间参与课堂的填图、绘图练习,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地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地图,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时,教师可边讲边绘,学生可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我国的主要山脉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地理课堂和课后训练学生的填图、绘图,有利于学生巩固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通过填图,学生容易掌握地理事物在图上的位置、范围和分布;通过绘图,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逐渐就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地理图像。学生就能记住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巩固知识要求学生多默图、用图
地理教材里有许多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示意图,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图等;地理现象分布示意图有我国铁路线分布图、六大板块分布图、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等。教师先让学生感知地图,在感知地图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地图,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对原图进行默写,以加深记忆和巩固。例如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图等。教师利用自习课要求学生多默图、用图,以巩固知识。
六、强化脑中的地图,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地图能把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并条理化,还能呈现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只有在脑中形成清晰、准确、丰富的地图,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才能做到省时高效地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