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情分析

初中语文教情分析

时间:2023-07-28 17:3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情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教情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91-01

古典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古典诗词的鉴赏已经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古典诗词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且古典诗词或描写山水、或歌物咏志、或凭吊古人、或记事抒情、或揭示生活的哲理,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不能直达,仅能寄托于景物,需要体验和领悟其中所展现的境界,因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且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也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实,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其固定的鉴赏方法,要想提高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技巧,下面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一些鉴赏技巧,以供参考。

一、注重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因为初中生都没有过和古典诗词作者一样的经历,且没有处于古典诗词作者的环境当中,故教师要理解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体味和把握。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加以准确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一些思想感情,可以为其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快速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为这几种情况:(1)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气势磅礴,言辞优美,展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感慨人生,如感慨人生中最常见的几种感情,即爱情、亲情、友情;(3)表现对当前现实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满,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恨之情;(4)表现作者自身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表达他们无法在现实中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愤懑情绪。此外,为了使初中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的把握,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环境的背景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环境的背景,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再者,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情感世界加以了解。因为古典诗词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者意象渗透自己的情感,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因此,要想对作者的情感加以了解,注重寻找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学生逐步积累了古典诗词经常展现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识别物象的方法,相信学生就会慢慢学会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有效的把握,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重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在初中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1)在古典诗词中,好多作者都喜欢采用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有的古典诗词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性,对比腐败和清廉的差异性,对比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异性……以此展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不少作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以使社会的某种风气得以彰显,以此让读者明白自己想要在这首诗歌或者词中想要表达的主张或者观点。(3)还有的作者喜欢在古典诗词中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同时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讲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4)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经常被作者广泛应用,这样表现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典诗词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靠近这些作者来感触他们的境界。(5)借助景色描写抒发感情也经常被广泛应用在古典诗词当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中,作者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如果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作者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鉴赏思路加以理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总之,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古典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古典诗词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以逐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初中生在中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部分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 沈 靖.论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J].语文学刊,2014(03)140-141.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

作文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项目。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有些时候在基础知识上面无法感受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距,可是一旦涉及到写作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就立刻显现出来了。作文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更加重视作文教学。

一、当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如今网络技术发达,学生们可以进行文字表达的平台也越来越多,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本质的提高。有时,教师在教学中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学生只要写出来、字数够就可以算作作文水平有提高了,其实诸如这样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一)片面强调“写”而忽略了“读”

所有大师的成功之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的写作也不例外。很多时候,学生一面对作文就感到头大,这看起来是学生不会“写”,其实是他们在“读”这个环节就已经有了欠缺。一个人想要在笔下出内容,前提必须是他的脑中有内容,而学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人生的阅历尚有不足,想要让他们脑中有内容,就必须靠阅读来填补。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平日的教学中不注重带领学生多读经典、多读好书,只在写作教学时让学生大量地去写,这样的写作联系最终收获的成果也不会太好。

(二)过分强调“模板”写作

如上文所说,一些教师片面地去强调学生练习“写作”,而忽略了学生对优秀的作品的品读。可是,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的积累,学生该用什么来写呢?这就要说到一些老师常用的方法——套模板。所谓的“模板”,就是一些教师经过对一些考试作文题目的分析,最终得出了一套看似放到哪一种题目中都十分适合的行文结构。比如说,记叙文就一定是总——分——总的叙事,议论文就一定要按照段落分段写,其中还一定要去一些名人事例。然后再让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反复练习这样的写作模式,达到无论看到什么题目都能够用这种模式来写的境界。这样的事情表面看起来让学生的做题效率提高了,可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反而是有害的。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大概能够了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确实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根本上拥有写作的能力,锻炼写作的技巧。

(一)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语文教学中有一句话:作文阅读不分家。这是说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足够强,那么写作文基本上也不会太差。这种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读物。比如说,如果想让学生学习记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那么就让学生读一读汪曾祺、沈从文或者钱钟书的小说,这一类作家的写作风格十分细腻。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也可以学习到对于叙述细节的把控。如果要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多读一读鲁迅的杂文、周国平的杂文。这些作家的文章对于一些现象的解读和批评的角度都十分深刻,对事情分析得也十分透彻。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提高写作能力,比让学生强制地去记忆一些写作模板要好得多。

(二)作文要真实、言之有物

写作是一种内心想法的表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如今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为了博取阅卷人的好感,而故意去迎合阅卷人的心理,写一些虚构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在写作议论时,所有的论证都只是大量地罗列例子,通过例子的量来撑起整个文章,这样的文章在表面上看来十分漂亮,似乎作者的知识量十分丰富,可是细究起来,这种文章中根本就没有论证的过程,内容十分空洞。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写真实,不要去揣测阅卷人的喜好,迎合别人的喜好来写文章,这样会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做违心事的坏习惯。另外,在写作议论文时,也要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论证道理上,而不是无端地举出一堆例子,这样对论证没有好处。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在平日的教学里,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要为了一时的好成绩就去走捷径。只要积累好足够的阅读基础,学会真正的写作方式,学生不需要模板也能够应对各种写作题目。

【参考文献】

【1】谢天笑.语文写作中的问题于策略【J】.信息科学教学,2017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学 培养情感素养

素质教育是提升民族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学生的全面素质中,情感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情感教学加以实现。语文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借助自身情感并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出学生积极健康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知情并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把受教育者――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来看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发扬学生之长,使每个学生成才。那么,语文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又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呢?

一、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教与学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情感性和体验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加具有体验性和趣味性;情感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积极的情感,达到知识与情感交融的教学效果;情感教学还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增加乐学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与积累。在情感教学的激发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认知活动,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使认知活动顺利进行。在情感教学中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敏锐地感受到一种信任、一种力量、一种期待,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主动地去感受、体验、表达、发现、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语文情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于漪老师说:“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学生读名篇佳作,感受作者热爱山川的深情,报效国家的壮志,艰苦创业的气概,是精神上的幸福,是文明的享受。”在语文情感教学中,教师怀着对语文教学深深的情感,怀着对学生的喜爱、关心和期望去讲授充满情感的语文,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富含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人性美等,去领悟课文用语言表达的丰富的人类情感。可见,情感素养的培养是运用语文教学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陶冶与升华师生的情感,达到乐教、乐学的教学目的,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情感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避免仅仅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肢解具有美感的篇章,摒弃对语文知识的冷静介绍,杜绝冷漠而强硬的语言文字的技巧训练,再现流动着热烈的良性情感与丰富情感的情感场。在情感教学中,既激发教师对职业、对课文、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更融入教师自己被课文感染后激发出的各种情感体验,同时也融合学生被教师和课文所唤起的情感,教学中情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充满教与学的满足感、成就感、欣赏快乐、体验美感等高级审美情感。

三、语文情感教学手段的多角度运用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境界

1.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情感之泉的深邃优美

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名篇佳作,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情感传播的载体。翻开语文教材,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崇高悲壮、或清丽委婉的美感,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实施情感教学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抓住教材内容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细流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细致入微、苦心表达的情感。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描写杨二嫂诬蔑了闰土以后,“很以为有功,便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其中的“飞”字表面上是描写杨二嫂的动作之快,但深层次里表达的感情分明是憎恶和否定,“飞”得越快,就越可笑和可怜,令人憎恶。这就是教材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情感,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行路难》中的豪迈之情,《春望》里忧国忧民、企盼太平的忧心如焚之情,《背影》中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等都饱含深情,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

2.带领学生感情朗读感受情感之流的荡气回肠

语文教学中动情地朗读,可以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融入情感,体会真情,将作品中的真情表达出来。从而渲染情感场景,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不但要动口,更要动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更深入地领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我在学习《纸船》这首诗时先配上哀婉的旋律饱含感情地范读诗文,声情并茂,读到动情处,热泪盈眶。这种情感氛围感染了同学们,同学说触景生情,读得也特别动情。经过深情地反复朗读,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爱,特别是那种因为远离母亲而萌生的悲哀情怀和对母亲的拳拳依恋之情。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以激越悲愤的感情朗读课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法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的反抗精神、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朗读感染了学生,他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学习气氛很浓,学生激发了感情体验,产生了求知渴望,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意境。

3.指导学生身体力行欣赏情感之花的多彩多姿

初中语文教学要融入情感,就要注重实践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情感。为使课文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式教学是初中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可使教材内容和情境真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角色中真实地体验到书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利用小道具,分饰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人物,把皇帝的奢侈虚伪、大臣的卑躬屈膝、骗子的狡猾奸诈、小孩的天真活泼生动逼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对统治阶级的骄奢逸、昏庸无能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扮演孔乙己、“我”、掌柜等,抓住人物语言描写,再现了课文中咸亨酒店的场景。在表演和表演之后的评价中,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情感,紧紧地抓住了人物性格。

4.借助多媒体手段品味情感之果的丰硕甘甜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 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7课《天上的街市》为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要求语文老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在备课时,除了单一的借助教材和教师用书外,还要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然后进行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天上的街市》是一首较能代表郭沫若早期诗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诗作。全诗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再创造,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图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新诗的教学,初一的学生完全没有知识基础。有关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重音、颤音、强调词和作者情感的抒发方式等还是个盲点,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也接触甚少,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领悟其特点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天上的街市》我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从网上下载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将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吸引到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同时起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的作用。“故事的结局怎样?那今日我们要学习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结局是否一样呢?”老师的提问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启发想象

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在《天上的街市》朗读教学中我首先是配乐《星空》钢琴曲,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天上的街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然后学生自由轻声朗读,体会这首诗的语气、语调和理想世界的情态。再播放flash朗读视频,听读课文录音,同时要求学生①注意这首诗的语气、语调和语速,②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最后又让学生齐读。

《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悉心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理解意向,把握情感。从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启发联想和想象去构建诗作的艺术世界。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天上的街市》的教学重点不仅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诗中所描绘的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更要通过领悟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自由、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之情。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诗歌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中,我运用flash软件制作好的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研讨、欣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理解作品的主旨。在《天上的街市》的品味欣赏教学环节中,我设置了五个探究问题,同时还穿插播放该诗的写作背景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体会作者对自由、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也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品味欣赏中我还专门设计了两道与之相关的课内链接练笔和两道课外提高练笔作业,让学生充分体悟联想和想象的特点及其作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这首诗萦绕着凄美的光环,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给它配上了相同意境的音乐《天上的街市》和《星空》钢琴曲,让这种似真似幻的世界显得更加的缥缈,从而衬托出黑暗、贫困、悲苦的社会现实,传达诗人不满的心声,诗歌难点的突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上的街市》是一曲清朗隽美的夜光曲。诗作意境优美,诗情深沉,画意含蓄。诗人憧憬天上的街市实际上就是憧憬自己幸福的理想境界。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这正是诗人浪漫主义的才情。这首诗歌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特别是有flash课件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紧跟上老师的步伐,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认真思考,有些见解还很有创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践证明,有现代教育技术加盟的语文教学活动,更能拓宽学生视野、更能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步伐,使语文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整体素质》 《广西教育》2011年22期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教学设计;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也可以理解为教案,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合理、有针对性的准备教学设计,满足学生普遍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改进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素质提升

众所周知,当前初中语文教育还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之中。学生在学习上以考试成绩高低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与新理念产生分歧,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升学率或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趋于保守,填鸭式以教师中心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大行其事。在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不当,评价也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对老师既有教学方法改进的要求,也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教学方法的改进重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的灵动。一堂课45分钟,只讲1分钟的老师不是不好的老师,讲45分钟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好老师。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做到有参与的能力、有展现自己的舞台。语文不是一门纯属书本知识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贴近每一个人。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作为一堂课亟待完成的任务,是一堂课的上课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

(一)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中存在三个维度系统,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可以归类如下三类:

(1)字词方面:识记重点词语、品位关键词语、积累文言词语等;

(2)句子方面: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语言特色;

(3)整篇方面:感知、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以上就是新课标三个维度的体现,每一点均可以从属于这三点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学目标制定四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它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具体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各个班级,个体在这个上面表现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积极关注、科学分析。

(四)班级学习风格分析。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应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条件在可以借鉴如下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意义。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的情绪长期贯穿于课堂学习之中,必将会形成学生好学、乐学的积极学习情绪感,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自主性学习教学法――“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集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与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自己的自学成才能力。

(三)合作性教学法――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四)探究性学习教学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大行其道,正源于其作用: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活动式体验教学法――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教育不是压抑人,而是发展人;不是让学生死守着三尺讲台,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因感悟生活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结束语: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教学设计应在这一前提下进行。

参考文献:

第6篇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识字与写字:

学习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能够积累运用。继续练习钢笔楷书,提高书写水平。

2、阅读:1、小说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的小说类文本;2、能复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

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

2散文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以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散文类文章;

2、能依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 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

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分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8、能根据不同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 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

10 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1能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 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词语或有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

3、写作:结合本册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成长、祖国、名人、文艺、探险、动物)分别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综合性学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课外自主阅读、写作训练指导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活动、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活、亲人和祖国的情感;学习名人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及综合性学习。此外,还有两个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图书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高效整合的方法;多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引导,组织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还要实施读写结合的策略;依据单元的主题加强写作训练指导,培养写作能力,尽力提高作文的档次。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1~2课 第二周:第2~4课 第三周:5课~写综

第四周:第6~8课 第五周:9~10课 第六周:写综

第七周:11~13课 第八周:14课~写综 第九周:16~17课

第十周:18~20课 第十一周:机动 第十二周:写综

第十三周:21~22课 第十四周?23~25课 第十五周:写综

第十六周:26~27课 第十七周:28~30课 第十八周:写综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二)课时分配:

阅读:54课时左右 写作:18课时左右 综合性学习:6课时

名著导读:2课时 写字:8课时左右 复习:5课时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教训,紧抓阅读和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2、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板块,这样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修养整合在一起。

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的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体会其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良好的语文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

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备课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标准,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二、学情分析

住宿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基础明显薄弱。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的学学习惯渐渐养成,但有部分后进生问题仍很严重。与本部学生相比,尖子生少,尾巴大。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注意精心备课,多听课,多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2、加强集体备课,尽量学进度、统一测试、统一作业。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用集体的力量。

3、精心编制学案的作业,力求紧扣教材,训练目标明确,并及时做好检查、批改等落实工作。

4、注意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读书习惯,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同时,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抓好读写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课内外要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指导和课下练笔相结合,自己找“米”和老师给“米”相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矗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

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

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④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2、存在的不足是: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⑤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第二单元:传记单元;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一至四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1课时。

第二单元:五至八课各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三单元:第十课1课时,第九、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四单元:第十三至第十五课各2课时,第十六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第十七至第十九课各2课时,第二十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7篇

一、课程缘起

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成立于2009年,并于2011年提出了“让生命绽放”的办学理念,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出发点,希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和能力,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生命状态。之所以提出这个理念,是因为在建校以后两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学习焦虑倾向;分科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以知识本位为主的学校课程,强调知识学习,忽略实践学习,重“知”轻“行”,导致学生普遍不能学为所用,不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学校提出“让生命绽放”,希望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爱上学习,积极主动地面对人生。

通过观察、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开展各种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有很高的参与热情。这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带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性,可以在共性的平台之上,让学生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空间,学生对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空间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主导权,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可以主动构建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有更强烈的意愿参与和独立完成某个活动,并在活动中收获学习的成果。

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和对课程价值的预设,学校于2011年开始开发“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该课程以江南地域文化为线索,结合初中各学科课标要求和教材资源,设计和拓展新的教学资源并组织实施。该课程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主体参与性等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目标

学校提出的基于绽放理念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备交流、协作、批判、创造、反思、责任六大核心素养,具备学习与发展、实践与创新两大核心能力的中学生。而“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的宗旨就是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资源准备,通过相对宏观的情景创设,改变囿于教室和校园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动起来,引领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建构,使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在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观察生活,获得体验,收获感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课程评价

“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采取任务评价与学生发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任务评价主要是基于对学生完成预设任务的评价,根据不同任务有不同的评价要点。学生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围绕学校确定的六大核心素养来设计评价要点,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运用评价量表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

3.课程内容和主题

“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知识性、了解性的内容,也包括任务型、体验式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上,打破学科的界限,以地域为线索组成四个学习主题。为此,学校还组织编写了“江南文化探寻”校本教材、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手册。

知识性的、了解性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初中教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思品、音乐和美术8个学科中与江南相关的所有内容及补充材料。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关于江南的名家名篇;历史学科关于中国唐宋以来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地理学科中水质、气候、园林、城市景观等;思品学科中关于民主精神、民族复兴梦等。

任务型、体验式的学习任务是学生依据学习和实地考察活动可能产生的直接成果给出的任务清单,采取研究性学习或项目学习的方式,选择小组学习任务和个人学习任务。学习的成果包括现场展演、日记、游记、诗文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调研报告、解说词、纪录片、书签、扇子、模型等。

四个学习主题是依据地域文化差异和特有教育资源,并结合实地考察的实际需要,划分出的“西湖景”“苏州情”“民族魂”和“抗争史”,四个主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是课程和组织开展活动的线索,也是学生理解江南文化特质,综合思考的线索。由“景”入“情”是直观表象的感受,由“历史”到“感悟”是深入思考的理性认知。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可以经历“春和景美”的江南,也可以经历“风雨飘摇”的江南,其巨大的反差所带来的冲击、心灵震颤、思考顿悟在几年的实践中反复发生着。

4.课程组织实施

课程的组织实施由学生发展处和教学科研处联合负责,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全年级各科教师、班主任共同指导完成。课程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校内集中学习与学习任务选择。首先,各学科教师围绕江南文化主题,结合“江南文化探寻”校本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拓展资源,组织学生在常规课上集中学习。其次,开展专题学习。到目前为止,先后开出江南相关的专题学习有11个,涉及江南的文学、音乐、城市发展、园林艺术、匾额与楹联、隐士文化等,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师生一起赏江南书画、品江南诗文、观江南水乡、话江南人物,亩形成一个巨大的江南文化场。经过校内学习,学生对江南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江南,为深度游历江南做准备。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江南实地考察时的学习任务,形成初步的任务设计。

第二阶段是实地考察和调研。学生到西湖、西湖博物馆、沈园、兰亭、鲁迅故居、拙政园、苏州园林博物馆、纪念馆、中山陵等地进行实地的游历和考察。“西湖景”侧重于“感”,教师侧重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江南古诗词,进行融情与景的体验,达到深度理解古诗文的目的。“苏州情”侧重于“寻”,教师侧重指导学生通过找寻苏州园林里的匾额、楹联、雕刻、假山叠石、亭台阁榭等物存,了解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民族魂”侧重于“读”,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听闻鲁迅故事、走访鲁迅故居、阅读鲁迅作品,消除学生对鲁迅的距离感,引起学生读鲁迅、谈鲁迅、品鲁迅的兴趣。“抗争史”侧重于“思”,让学生通过参观纪念馆、拜谒中山陵等活动进行历史反思,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使命。

第三阶段是总结交流、成果展示和反思。从江南回来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和深化自己的学习成果,主要通过班会、年级会、学子讲堂、课堂深化及拓展等形式进行分享和赏析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并对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交流,举办课程成果展示、汇编和印制课程成果材料等。学生要对照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量表进行课程总结和反思。学校也要从课程建设层面进行交流、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课程实施提出完善和改进的意见。

三、课程反思

反思这五年实践,“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基于对教育对象现状的准确分析,对育人目标的清晰认识和对课程育人的大胆探索。但今后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课程理念创新

“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遵循了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理念,强调自然、社会和人是有机联系的系统,系统内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让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走入实际生活、走进自我,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同r,形成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个体的成长,成为课程育人的基本逻辑。

另外,“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关注“知行合一”教育哲学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特别强调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融合,打破教室的边界,打破学校的围墙,将教学的场所拓展到江南地区,让学生置身其中,在丰富、多变的情景和问题中,边走边学边思边做,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2.课程形态创新

“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整合了教育、教学两支力量,整合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课程资源,也对学科内部知识进行专题整合。

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语文学科内部,“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的学习将初中教材中所有鲁迅的作品进行整合,以“审视鲁迅笔下的故乡图景”为专题,统领所有文章,进行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教给学生全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在跨学科层面,语文学科与园林景观、园林历史、园林楹联艺术、江南丝竹等形成整合资源,戏剧创作与江南历史、江南诗词与地理学科的西湖风物、鲁迅作品与思品学科的民族精神等形成整合资源,上巳游园习俗与体育学科形成整合资源,这些整合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打破了很多已有的框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品质。

3.课程未来展望

“江南文化探寻”研学课程经过5年的实施,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进一步提炼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明确课程目标,突出课程主题,优化和完善教学资源,提升课程设计的总体水平。第二,进一步探索“知行合一”的内涵和途径,探索“参与―体验―内化―外化”的循环作用模式。第三,探索课程实施管理的有效策略,统筹教育教学两大力量,调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班级层面、学生小组合作层面等各方力量,实现江南课程组织形式的层次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第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江南课程评价量表,使之更符合课程目标,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指导性、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体现课程融合和知行合一的课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