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

时间:2023-07-28 17:3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

第1篇

效果。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教育模式中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自身主动进行实践,积极动脑筋思考,在思考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中,在获得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性

1.问题性

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头脑中要形成问题,学生在认识知识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状态,能够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索性

初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不是要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际探索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提升。

3.主体性

教师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显著特征,应当符合中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促进下能够独立完成。

4.交互性

探究式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沟通,通过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达到精神互补、教学相长。

5.统一性

探究式教学克服了应试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重内容目标、轻过程目标的弊端,较好地实现了知识和能力,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目标和过程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老师需要把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有不同的产生方式。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的时候,要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学习成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即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交际能力、性别、个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班级小组之间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机会展示自我,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进步,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获得自信。例如,同桌为一个合作小组,教师可作适当调整,一般是一个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为一组,其优点是可随时进行,便于操作,有利于减少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

2.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问题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究学习初级阶段,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情境教学模式对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地图、学生身边的生活习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领略地理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组织以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配合完成情景模拟,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该关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是不被大众所认同的。而“探究式教学”重在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性提高。探究性学习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观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有效性地运用,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是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付

出,在付出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地理的探究学习过程,在体验中感受地理带来的帮助,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继承和深化,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我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已20年有余,经历多届的高一年教学,作了不同的尝试,每一届的地理第一节课都要琢磨很长的时间,精心设计,赋予第一节课以更多的想法,目的都是想让自己的地理课对学生产生最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地理学科,想学地理,轻松学好地理,把学生的心留住。现以2010级的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来进行分析。

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其觉得地理课很有趣

学生告别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在七、八年级时学习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并在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结束地理学科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在初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甚至学校其他科目的老师,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次科”,客气一点的说法是“小科”,很不重视,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地理只是背一背就能通过的学科,学生是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根本谈不上具备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更没有养成相应的学科素养。初高中都是基础教育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二者在课程总目标、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评价手段等方法既有联系,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实施最终的环节就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主旨和功能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实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第一节课我设置了第一个环节:留心:我们的身边皆是地理学问。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看世博,让学生畅谈自己看世博的经历和感受,然后再引用冰岛和沙特馆加以比较分析,看世博,看什么,怎么看,和学生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联系起来,以及与今后所学的地理学科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秘密何在――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地理学科的直观性。让学生明白地理是什么,地理就是我们身边存在和发生的点点滴滴,不难学,而且很有趣。

二、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终身发展的地理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未来的专家们,例如国际事务专家或环境保护专家,必须接受特别摄入的地理学习研究”。

第一节课我引用学生关心又疑惑的美国2009年的灾难大片《2012》人类面临灭顶之灾――飓风、洪水、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引发学生思考。2012年12月21日真是世界末日吗?玛雅预言,你信吗?

玛雅预言是什么?神秘预言一:世界末日;神秘预言二:两极倒转;神秘预言三:天体重叠;神秘预言四:未知行星撞地球;神秘预言五: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神秘预言六:玛雅人真的预言过2012年是世界末日吗?

2012年12月21日是一个怎样的日子?(闰年冬至日)两极倒转是怎么回事,可能吗?天体重叠,天体是什么?未知行星撞地球,行星是什么?怎么个撞法?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什么是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将产生什么现象?会导致世界末日吗?通过学习,这些疑问将在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了解到。

――泉州会发生大地震吗?谣言:2010年8月13日泉州发生大地震,人心惶惶。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震带(长乐――诏安活动地震带)与台湾岛多地震的原因有所不同。

今年泉州好热!――引入中央气象台8月21至8月30日近10天全国气温距平实况图进入比对分析。

盼望已久的台风来了!(圆规的生成地与路径、莫兰蒂的强度大,破坏严重,几个台风接踵而来……引发的洪涝、风暴潮、山区的泥石流、滑坡等)

高中学生在心智发育和认知能力上与初中有着明显的差异,高中生喜欢作风民主、公正平等、严格友爱、幽默诙谐、知识渊博、方法多样、深刻生动的教师。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适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特级教师王树声提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发挥主动性――要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爱学;教会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性――会学;养成好习惯,形成自学性――想学。对此我深有同感,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元智能,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交流、沟通,设置问题与情境,启发学生的“愤懑心理”,深度探究,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可贵的生成,激发学生头脑风暴,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三、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学什么?怎样能学好?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习轻松有效。第一节课,我用思维导图引导教学过程,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高中地理学科学什么,地理各模块、各章节、各要素、人地之间的关系制作成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并简单说明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及其今后思维导图在教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构建地理学科思维,学会根据地理环境的组成因素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归纳推理地理因果关系、地理原理和规律,把区域及其地理事象的“地”和“理”有机整合,形成“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地理觉察能力,能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地理,培养地理能力和素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用心,地理学科不难学,同时通过学习形成地理素养和品格,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

高中生热情活泼、兴趣广泛,思维敏锐,信息更新快,好奇心强,对身边的、国家的、世界的许多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接受新事物快,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热点等问题引进课堂,提升学生辩证思维与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五个方面,许多时候这些理念要借助课堂教学自然渗透,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的说教与灌输。

四、发挥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教师要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需要,选用与学生生活贴切的案例作为教学情境,深入浅出,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其喜欢学习,轻松学习。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一书中提到: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从学生第一节课后对我的尊重和对地理学科的喜爱,让我感到这次的课堂较为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努力探究,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上好第一节课,仅仅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良好开端,让学生留恋每一节的地理课堂,舍不得下课,期待下节课的到来――这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为一个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1.初试探究性学习,1982年

我国中学地理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可以表述为“总――分――总”。前一个“总”,是对地理常识总的概述,中间的“分”是将中国地理分成区具体讲解,后一个“总”是总结和总复习。

王能智讲解前一个“总”,时间没有节省,因为这些基本常识是学生要去攻下地理这门功课所必须使用的工具。但中间的分区他就不讲了,他把章变成了八个大问题,让学生运用前一个“总”里讲过的方法,去解这题。

具体怎么操作?首先设置问题,比如讲黄土高原,书上有的就不讲了,只给出一个问题:黄土高原怎么改造?

“让我们说黄土高原怎么改造?”学生问。

“是呀,为什么你们不能考虑?”

学生们表现出的惊讶,有点类似于当年王能智听到王树方校长叫他编写地理教材。现在王能智也很认真地说:“改造黄土高原对专家也是个有挑战性的历史性难题……”学生们的精神和智力忽然受到很大鼓舞,某种跃跃欲试的东西开始在心灵深处萌动。

怎么去解答这个“对专家也有挑战性”的问题呢?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王能智说到这儿,课堂上的气氛已分外活跃。

有同学没举手就问:“王老师,您不给我们分组吗?”

王能智说:“为什么要老师分呢?”

学生说:“不为什么,也就问问。”

王能智接着说,你们自由组合好了,各组就分头准备,每个组都可以提出你们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下周再派代表到讲台上来发表你们的见解。

谁的方案更好呢?王能智设置的学习方式中埋伏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激发了竞争意识,而学习小组又保证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里可以形成讨论,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今天看这种学习方式,我注意到这里讲的分组,其实重要的不是分,而是合,是让埋头“单兵作战”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这小组,实际上已是一个个探究性学习组织。

课本里写着的黄土高原王能智没讲,现在变成了学生们踊跃去看、去分析、去使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显然不足以解答“如何改造”的问题,学生们的思维和探究就超出了课本,一种前所未有的效果出现了。

2.激动人心的课堂景象

经过积极准备,大课发表见解是在同学们的期待中到来的。他们比成年人敢想,带着大人也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到课堂上去发表,你可以想象那是他们多么愿意上的课。这里有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快乐,你听――

“我们认为,改造黄土高原,有一个快起步的办法。”一个小组的某同学获准首先发言。

大家都听着,想知道怎样叫“快起步”。

发言的同学说:“黄土高原全改发展牧业,不种粮,光种草。三年就起来。”

大家笑了。

“你们别笑。种草发展牧业,羊毛比粮值钱,有三年,牧业经济就起来了。”

“但是,谁给他们粮吃呢?”有同学忍不住发问。

“我们计算过了,黄土高原每平方公里有300人以上,没粮怎么办?我们不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嘛,其他农业区的农民可以供粮,这还可以促进那些农区商品粮经济的发展。”

质疑和讨论就这样在教室里爆发出来。主讲的同学并不慌乱,他还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说那以前英国是个农业岛国,那以后圈地养羊,发展毛纺织业,于是农业的英国变成了工业的英国。

王能智听着听着,感动了。不论学生讲的“快起步”是否合理,学生们的视野、知识和想象力,都以超出老师预想的速度奔驰起来了!

讨论继续热烈,有同学提出了“稳步发展”,即先控制水土流失,培养植被,一步步改造……也有同学提出“全面发展”,即不能单靠农牧业,要大力发展西部工矿业等等。

这初次尝试,也给了王能智很大的教育。他得到一个深刻印象:一个好老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内心琢磨出了什么。孩子在琢磨,他就会不错。

随着地理课的推进,面对王能智出的一个个题目,学生都如同去攻克一个个堡垒,解题的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一天, 北京市教育学院白耀副院长来听王能智的课。白耀曾经留学苏联,他还是北京地理学会的领导者,是地理教学的专家。这节课听学生们发表对新疆的见解,题目是:南疆北疆的地理分界线究竟该如何划分?

要讲述这个问题,势必涉及新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许多因素。两个女同学首先到讲台上发言,一个主讲,一个补充。

她们一步就推进到“新疆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接着用数据详述新疆主要靠冰雪融化的水,水如何从地下流出地面,如何形成某个冲积扇,没水就没植物,动物也别活了。水的因素使南北疆在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上形成不同的特征与风格,南北疆的界线应该根据水的限制性因素来划分。

这个见解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同。界线出来后,就讨论怎样根据这些因素开发新疆。两个女同学继续说:“应该搞大农场或军垦农场,所以说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对的。”

“我们不同意。”有个男同学站起来说。

“为什么?”被质疑的女同学问。

“你考察过那地下水穿过的是什么含量的岩层吗?你这地下水的含盐量高不高?在新疆,水的蒸发是很厉害的。水的含盐量高,那地很快就会变成盐碱地。据我们调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土地盐碱化已经很严重,所以用那里的地下水搞农业灌溉,是错误的。”

地理学科似乎不大,但视野很大。用地理知识讨论国家大事,庄严神圣,知识学得很牢固,对祖国的热爱也融在里面了。白耀深为感动。他说,那简直不像初一的孩子,而是地理工作者,用那么专业的术语讨论这样的问题,那么自然,随口就来,绝非数日之功。

第八章高考必将做出重大变革

8.谁在左右学生命运

……我们再次领略,理论上还争论不清的事,往往实践会告诉你。浙江的老师在实践中也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我从浙江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分院院长夏真所著《大写教育》一书中读到这样一个课案,这堂课是宁波市鄞州实验小学顾月祥老师上的《曹冲称象》。

那天,顾老师突然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你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吗?

这是个已经传颂千秋的故事,我们少年时也曾经对曹冲的办法佩服不已,没想过还有什么比曹冲更聪明的办法。现在顾老师突然提出这个问题,让今天的鄞州少年挑战曹冲,会有什么结果?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曹冲用石头称象不方便,我用泥土,泥土河边就有,把泥土就近一担担挑到船里,等船沉到画线的地方,一称泥土就知道了。

这发言顿时让大家心里一亮。又一个同学说:用泥土也不够方便,我就用水,拿小桶把水一桶桶舀进船里,记下桶数,也不用称船里的水,到时候就称称一桶水有多重,用乘法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

又一个学生说:泥土和水搬进搬出都不方便,曹操有的是兵,我就用那些兵,喊上就上,喊下就下,最方便了。

这时同学们都激动了,谁曾想过这个被称颂千载的故事,顷刻间被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此这般地讲出新意,难道我们比曹冲更聪明?

老师也激动了。这节课的本意就在于要少年善于开动脑筋,但从前的教法是要你感受曹冲有多么聪明,很少有老师问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同学们的思索也就没往那里去,好像少年曹冲就是我们少年时代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谁知老师这么一问,就像启动了一个开关,学生们头脑里的聪明一下子就令人惊奇地释放出来了!

这个开关,就是探究性学习。这只是波澜壮阔的浙江课改中的一朵浪花。老师这么去做了,学生这么去做了,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会受到自己释放出来的聪明才智的鼓励,就会从不适应变成适应,变成喜爱。浙江课改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第十一章放下成才观念 培育生存能力

8.北京四中为何享誉京都

北京的家长说到四中的学生,常说:“没法儿比!”

北京四中只有高中。中考5科满分650(含体育30),四中的录取线通常在610分上下浮动。高分有考到625分的。就是说除了体育分拿满之外,那5科的卷面总共只有25分到40分左右的差错。

考进四中的分数线常常是北京中考的最高分数线,四中高考平均分常常雄夺北京之冠,人们也觉得顺理成章。在人们印象中,四中的学生就像做题机器,什么题都会做。尽管人们说四中的学生没法儿比,但对四中学生,乃至四中学生的笔记本、习题和试卷,都很关注。

四中有个“科技俱乐部”,被吸收进这个俱乐部的学生被认为是尖子中的尖子。主持这个俱乐部的老师叫李京燕,她是有资格骄傲的,然而她那么谦逊地时常跑到石景山来向王能智老师请教。我是从王能智老师那儿认识她的。此前,我以为北京四中是个应试教育搞得特别有经验的学校,认识李京燕后我才知道,北京四中多年坚持的主要并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教法,这使我不无吃惊。

“何以见得?”我问。

“学生进四中,在高一上学期普遍不适应。”她说。

“怎么不适应?”

李京燕描述,学生们忽然困惑:四中怎么下午3点半就放学了?老师怎么不留作业,那我们回家干什么?怎么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补课?一个单元了,老师说,回去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把自己的笔记本整理好,或者建议同学们去阅读某篇文学作品,同学们照办了,可是也没有人说要交,作品读没读老师也不检查,这算怎么回事?在学生们看来,要交的作业才叫作业,不交的就不算。那我们怎么学呢?老师干吗去了?这些学生在初中都是各校的尖子,是在老师的特别关注下长大的,平时考试哪怕丢了1分,老师也要问:“你怎么啦?”到这儿没人问了。而且高分对高分,很难说谁比谁更有优势。一个班有20多人初中时当班长,这些“班长”一时找不着自己的位置。等到老师发下卷子一考,都傻了,分数普遍掉下去了。是不会考还是不会学?

“是不会学。”李京燕说。

她接着描述道:“普遍是习惯了等别人来喂食的孩子,有的甚至是等别人嚼碎了给自己,不嚼碎我就不咽。四中认为,一个不去自己寻食的孩子,就不可能真正长大。四中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完成从非自主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

我问,这要花去多少时间?

她说,得有一个学期才能转过来。

李京燕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称为“控制下的学习”,高中被控制得更严,直至你被送进大学,或者被高考淘汰。一个孩子被控制到18岁,跟不上的就厌学,跟上的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四中做的,是在高中阶段把他们的自主学习重新激活。

我渐渐看到了,四中学生的优势还不仅仅在于高考能考出好成绩,而是在高一完成了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考进大学后就很顺利地进入了大学的学习,而其他许多大学生则要在大一才发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难得的是,这些并非国家要求素质教育后四中才有的变化,而是四中的传统,这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兴趣。随后得知,北京四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顺天府在西什库创办,初名为顺天中学堂,招收所辖24县平民子弟进京学习新学。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仍多招收平民子弟,并日益形成教学讲求务实的传统。这使我隐约感到,平民子弟多带着谋求生活出路的愿望来读书,其中便有与宁波人观念相通的地方。

四中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最显见的例子莫过于他们在20世纪初便针对国人体质弱而积极开展体育教育。这延续下来,迄今四中男女篮球、游泳等运动的赛绩,在北京市均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