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时间:2023-07-28 17:31: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第1篇

新课标的提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选择案例的原则,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与规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案例的作用与地位,充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社会实践,才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选编有效的案例,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应当注意具备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且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内化地理知识。因此案例的各组成要素(图表等)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地理规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集体探究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中发现地理原理,掌握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不能太过死板。例如在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在教材中,对于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假如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案例,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讲解,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分析长江流域,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田纳西河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对不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此种处理形式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开发类的问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案例联系当地实际,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时代感与现实性强,是地理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功能,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地理课堂上,通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案例,就能够避免直白无趣的陈述,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有效实现开放式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情况,针对城市中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继续恶化趋势,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的问题,结合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这一案例,在上课前一星期,可先围绕案例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询问家长,20年前、10年前河流是怎样的情况。(3)观察与思考导致河流变化的原因。(4)针对现在的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观察与访问,收集详细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因为都准备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与补充,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加以归纳,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此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可得到有效的加强。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作者:吕从兵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塔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陈丽萍,陈玉林,张菲菲.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第2篇

关键词:微课;有效教学;地理教学;应用

一、微课与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核心主要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看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而随着现代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的出现,

将成为对传统地理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地理教学。

2.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时间和内容上――短小精炼,一般时长控制在5~10分钟,主要围绕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开展教学;在形式上――丰富有趣,主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地理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展示出来;在使用上――机动灵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点播,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较高。所以使用微课来辅助教学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课前,利用微课引导预习,实现自主学习

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相关的微课资源,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观看这些简短的微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再结合导学案,梳理知识点,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案例分析一: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到野外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实验,在预习时如果只依赖课本文字与图片也很难对各种河流地貌有形象的认识,更难以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条虚拟的旅游线路,沿长江顺流而下,通过景观图观察沿途地貌的变化。然后,教师再在室外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堆成一座小沙山,用不同重量的水去冲刷,并在试验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山上与山下地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流量和流速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教师再设计一个导学案:列表对比虎跳峡、中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各段河流流速的变化、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其地貌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做成微视屏,在课前预习时传输给学生,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为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做好铺垫。

2.课中,利用微课释难解惑,形象再现复杂的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章节的重、难点很抽象,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枯燥,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利用结合动画制作的微课来直观化、视觉化地再现复杂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的重、难点知识。

教学案例分析二:必修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传统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通过教材的插画、模型或者照片等形式去认知,这样很单一,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而微课就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地球公转做成三维画面,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能清晰地反映出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的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以及季节变化状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建立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直观地了解昼夜长短这一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清楚其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课后,利用微课巩固拓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一对多的传统课堂里,教师也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教学。而现在的微课却可以帮助教师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差异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录制多个不同层次的微课,如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重点知识的拓展引申、高考链接等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挑选微课的类型,来决定微课播放的速度与频率,做到各取所需,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三:必修二“农业区位的选择”的复习课

农业区位因素的考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点,而在必修二课本上只是通过案例着重分析了三个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进行知识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针对该知识点录制适用不同学生需求的微课,如,列表归纳各个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配以典型图片与案例――适用接受能力慢、地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梳理和巩固知识;列举世界与中国典型区域,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因地制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适用于学习潜力大、地理素养较高的学生,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他们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只要有条件,学生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地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2]孙研高.微课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城市地理,2013(4):12-17.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有效

新课程改革倡导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需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学科教学过程及方法的选择上明确提出“要从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制定探究方案,并与他人合作开展相关调查,最终得出解决之策”的要求。为此,在高中地理开展“问题教学”既符合学科教学内在规律和特点,又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

一、“问题教学”的涵义

“问题教学”是由加拿大医学家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演变而来,其最早且应用最广的领域是在医学,而近些年随着学科间的融合以及教学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使得“问题教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愈加频繁。所谓“问题教学”,顾名思义,是以问题为纽带,结合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来探寻问题的解决之策,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起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问题教学”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转而以问题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更具生动性,教学成果更具有效性。

二、“问题教学”在高中地理的有效应用

分析“问题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有效应用,需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为此,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实际案例,详细阐述“问题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案例介绍

《大规模海水运动》该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和掌握洋流的运动规律,同时了解不同洋流对气候的不同影响。由于洋流性质种类繁多,且难以记忆,因此在实施该课教学时,本人选用“问题教学”方式,以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洋流运动规律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M而自主总结出洋流的运动规律,促其分析与探究地理能力得以提升。

(二)“问题教学”实践过程

学起于思,思见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又是思维的重要推力。在实践“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人的认知理论和认知规律,以问题为引,将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包括导入、探究、讨论、实践、总结等各个环节,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就能够促进“问题教学”最终目的的实现。

1.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地理实施“问题教学”课堂的起点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同时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情境开始相关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在进行《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问题教学”时,本人先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故事进行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在引发学生思维联想时,顺势提出本课自主探究的问题:“坦坦尼克号沉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成功实现本课问题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环节,充分激起了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本课内容。在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学生对盛行风引发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之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教师再教学洋流产生的原因以及绘制洋流运动简图,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洋流分布图,来自我探寻洋流运动规律,同时为学生设置学习与探究的主要任务,即用笔在简图中分别画出暖流与寒流,以及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合作学习

在探究洋流运动规律这一问题时,单凭学生个人思维很难达到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至六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来共同探索该问题。在此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与探究问题,并在各组完成讨论之后,要求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所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由师生共同合作对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4.汇总点拨,科学评价

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与分组合作过程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探究与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总和点拨,提炼出本课教学要点,并加以详细解析。与此同时,回顾导入环节所提问题,结合本课所学的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出事的海域,带领学生一道探寻其沉没的根本原因,即: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发生的地点在于纽芬兰海域,此处分布着拉布拉多寒流,该寒流的主要特点在于携带着冰山,同时由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处发生交汇,因此有浓重的海雾形成,为泰坦尼克号行船带来不利的气候因素,再加上人为因素等叠加影响,最终酿成了这一惨剧。

三、总结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得出,高中地理实施“问题教学”,通过构建问题的情境导入、层层推进,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新课教学知识和内容更加系统、紧凑,利于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本课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对高中地理教学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构建高中地理有效课堂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新课程

教学改革承载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内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作为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展开和不断发展。如下是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1.在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改革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地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期间,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观念,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才能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2.在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的改变,这是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1)、教师角色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2)、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加重了负担。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3.在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提高地理课堂的活力,这是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承载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内涵,课堂活力的高低对于出色地完成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活力。怎样使高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活力,提高实效,是摆在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焕发地理课堂活力的途径与策略。

1)、让地理教师的语言和教态焕发课堂生机,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活力的基础。

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培养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的催化剂。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于想像则容易引发学习兴趣;语速快慢、语调高低变化容易给人以兴奋和关注,给课堂带来活力。课堂上教师的举止、神态、仪表、体态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亲切的教态和风趣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课堂上教师若能做到面带微笑、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并能通过手势、体态和神态感染学生,做到手势潇洒、体态恰当、表情灿烂,加上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言,学生便能积极回应,形成良好互动,从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地理课堂定能洋溢愉悦与活力。

2)、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焕发课堂生机,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活力的新时代要求。

现代课堂教学中信息容量大,多媒体在辅助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大信息容量、知识更新快,并且课件中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的独特视角、清晰画面、动态过程往往给学生带来新的视听效果。如在讲述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时,呈现我国过去进藏物资经过茶马古道运送的情景,让学生产生进藏物资运输的艰难和建设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一幅幅青藏铁路建设施工场景的画面,映射出青藏铁路建设的艰辛;呈现隧道、公路桥和生态桥等景观,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对铁路建设的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也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在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课件内容的展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激发课堂活力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活力的最重要的措施。

高中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充满畏惧,甚至主动放弃地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固然与自然地理本身较为抽象,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有关。近年来出现的“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其内涵就在于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充分与学生互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焕发地理课堂活力。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坚持高中部以实现我校第二个十年规划为行动目标,进一步推进“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落实为出发点,注重地理学科建设,搭建好地理学科教师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的优势学科。学习理论、引领方向,创造典型教学案例、促进日常地理教学改革,及时反思交流、认真总结积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学生经过保送班分班考试后,学生分化较大,部分同学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较高,不仅能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还主动找课外内容加宽加深;但也有部分同学感到学习困难较大;有少部分同学受影响较大,落下了不少课程,基础明显偏弱,学习习惯较差,信心不足。

三、工作目标:

1.团队建设目标

12年级地理组虽然人数不多,但每位教师素质高,学习热情高,研究气氛浓,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打造一支具有严谨、敬业、爱生、负责的教风的教学组团队。

2.教学目标

本学期争取完成二轮复习,三轮复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答题思路、方法,研究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个别辅导。

3.教研目标

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坚持每周集体备课,轮流主讲,让每一次备课有实效。组织好周测、阶段考试试卷的命题工作。每学期每人上一次公开课。

四、工作措施和方法:

1.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研读课标和2018年高考大纲,准确把握高考的动态和发展方向,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力争在区域复习中取的较好成绩。

2.四环节课堂教学:抓好四环节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学情,针对各班学生情况,认真设置项目,组织好学生课堂活动,做好教师评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讲究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后认真做好总结、反思,交流,改进教学,及时检验。

3.教学常规工作:备课组坚持每周活动1次,时间是每周一上午,地点在四楼文综教研室。讲求活动实效,认真备好学生,教材,大纲,课标等各项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教师在方向一致、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可根据班级实际和个人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既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确保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规范作业要求,提高作业质量。组内要统一、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作业量,并做到分不同层次教学班提出不同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按照科学、人文选择倾向,切实引领好相关学科的学习。全体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进行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倾听学生对作业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组或班级要定期进行作业的检查活动和优秀作业的展评活动,促进学生作业、训练、答题的规范。没有作业的规范控制,就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就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根据年级计划,本学期每周四晚自习为地理限时训练时间,组织好“周测”和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试卷讲评工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且要注意习题的讲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不同试题间的关系,将各类习题和知识板块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掌握,并有利于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应用。努力落实好学生试题纠错环节,督促检查学生红笔改成满分卷。精选每周的测验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认真实施分层教学,注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注意知识的深化,为高三教学作准备。在确保尖子生的情况下,要做好补差工作。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4.教科研工作:备课组成员间相互认真听课,评课。多交流、多研讨,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通过听评课、专题讲座等,提高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总结与交流,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第7篇

【关键词】网络 高中地理 教学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备课

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积极建构教学内容、发挥课前主体作用,以组织者身份组织各项内容。而网络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素料,也能提供更多的教学案例。

1.从网络上获取教学素材

随着网络教学的日益普遍,网络上的资源不仅丰富,且具有形象性,资料齐全等优点。网络的动态性特点,又能让我们能够及时得到一些最新的资料和教学方向。那么如何快速的获取网络资源呢?要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获得得教学资料、网站要及时存档备用。

(2)多关注国内知名高校和高中学校的网站,获最较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向和理念。

2.备课组协作备课,资源充分共享

在日常教学中,同一年级的同学科教师通常是一备课组,发挥每备课组成员的作用,实理资源共享,即有利于促进备课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备课的质量和和效率。例如,建立共享群,可以及时交流的同时,也可能及时的分享资源。在协作备课时,要注意备课内容的及时与合进安排。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地理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形象性。众所周知,地理教学中,有较多的图像、表格、数据要分析和阅读,甚至需要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这些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促进思维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交互性。高中学习很重要一部份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的交互。有利于随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例如学生通过聊天室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心得;学生和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交互,在互教互学中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灵活性。教师通过上传资源,对于理解较差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再次学习,学生通过网络课件依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侧试题。

4.丰富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布置课前资源查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问题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上,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它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四、网络协作下地理课堂设计的原则

1.课题选择必要性原则

从地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地理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理念在新的条件下,也许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选择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学生认知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因学习而获得的技能或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一些。如果某项知识内容学习者没有想了解的欲望,自然就没有继续往下学习的可能,甚至课程内容连呈现的机会也没有;如果该内容是学习者已经在实践中体验过的或以后明显有可能体验到的,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是对其需要的一种满足,其学习将会是积极的。

2.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原则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时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游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主要的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存放网络课件里,学生通过鼠标点击直接进入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应该设计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机游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减少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例如:在专题学习网站《大气环境保护》中,我们整理的“电子教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相关网站导航”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交互性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通过人机或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来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种对话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其对意义的建构,这就要求网络课件必须具有很强的交互。在《大气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采用超级链接形式将所需信息与主页面连接,界面友好,操作简捷。

4.目标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