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

时间:2023-07-28 17:3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微课实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

第1篇

论文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透彻解读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训练和实践,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小学教师。

高等院校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现已成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各高校开设此专业时间不长,要么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影响,要么照搬高等师范院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均未能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尤其是教学技能课程的缺席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一、新课程改革促生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展开,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课堂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少了,师生共同讨论的交流多了;唯一固定的问答少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多了;抄写背诵的作业少了,拓展的课外阅读多了;局限在课堂的思考分析少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多了……朗朗书声悦耳动听,课堂活动新颖活泼,师生交流平等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可以游刃有余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教学技能欠缺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却往往受备课教案束缚,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反映而又被组织课堂纪律所困扰。诚然,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促进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学技能的掌握却不能依赖于教学时间的增长。无论职前还是职后,都需要教学技能训练。

二、小学课堂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要求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原国家教委1992年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

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课堂导入、提问、讲解、板书、演示和结束等技能。新课程改革促生了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相应的也就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的标准和要求,还要求教师应具有: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2]

三、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初等教育专业针对性培养小学教师,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应具有较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3]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课程主要依托于学科教学法课程,例如,初等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课程理论和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两大板块。小学课程涉及的知识深度和难度都不大,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因此,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新变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师范生的学习需求。

1、课程理念先行,透彻解读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只有透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上出新意和特色来。所以,必须把课程理论的学习放在首位,理念先行,从思想上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转贴于

2、教学实录观摩,形象感知真实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但是有限的课时无法安排足够的实践环节,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名师大家的精彩课堂教学也多是由授课教师语言转述达成感知传递的,学生对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缺乏整体的感知认识。

在课堂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小学课堂教学实录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对真实教学课堂缺乏形象感知的问题。例如,在介绍情境创设时,结合情境的特点选取窦桂梅老师《再见了,亲人》的导入教学片断。窦老师从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开始,抓住“亲人”这个词语,由“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亲人”到“没有血缘关系,但同根同族的炎黄子孙也是亲人”再到“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宗族关系的人也可能是亲人”,图文声影,多感官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依依惜别的场景犹如就在眼前,成功的创设出亲人惜别的感人情境。通过观摩教学实录,学生不仅对情境创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了最直接的整体感受,也知道了如何结合课文寻找情境创设的切入点。

3、微格教学训练,有效查找教学缺陷

师范生初登讲台欠缺的往往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对教学技能的灵活运用。例如,肢体动作频繁,口头语多,语调平淡,说话绕弯子,提问不明确,应变迟缓等等。如果将这些问题放任到真实的教学课堂上,即使是实习生的身份,也会让师范生产生失败感,挫伤他们从教的信心。

利用微格教学训练既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检验对教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有效查找出每一位师范生身上的教学缺陷,将教学问题留在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优劣关键也是看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何灵活应对和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对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时,为了营造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上台试讲,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小学生,尤其是刻意扮演调皮捣蛋的小学生,有意为难试讲的学生,锻炼其在课堂上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不仅是锻炼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而且也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质量。

4、课程教育见习,实践提高教学技能

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我院教育科学系建立了稳定的教育见习基地,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深入到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使学生能尽早接触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生。教育见习分为综合见习和课程见习两种,第二、三学期为综合见习,主要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校教育情况及教改的动向,从中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近一步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心。第四学期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后,教育见习由专业课教师组织安排见习内容,主要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布置见习任务,待见习回校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试讲,并将试讲成绩纳入课程结业成绩当中。课程教育见习与教学技能课程相结合,在明确的见习任务指引下,师范生通过观摩教学积极思考问题,再配合以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实践水平。

高等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小学师资力量的主要基地,必须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并合理开发相应课程设置,转变陈旧的教学技能课程教学观念及方式、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注 释】

[1] 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第2篇

万银洁,一级教师,苏派青年教师课程教学展评活动,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参加常州市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优质课评比活动,先后获武进区、常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1年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2014年获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特等奖。曾先后在《江苏教育》等期刊20余篇。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用它来种什么

…………

――《梦田》

如歌曲《梦田》中所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梦想心里的那亩田可以种桃种李种春风。我的心里也有一亩田。开始拥有它的那天起,我就梦想着它能成为我喜欢的样子。

1998年夏天,我穿过林立的教学楼与挤满新生的连廊,九月的风来得特别爽朗,我拥有了一张印有“师范”二字的学生证。2003年夏天,我踏上三尺讲台,拿起粉笔,秋天的暖阳显得格外迷人,我拥有了一张印有“教师”的资格证。自此,青春的岁月里,我拥有了寄予教育梦想的一亩田,从此,“播种”的话题与我有了无法割舍的关联。

“播种”,用什么心态播种,在哪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走出师范院校,有关教书育人的故事似乎要从夏天开启,但,无论在哪个季节,我一直都在用春天的心态播种……

庆幸,陪伴相望的日常是童真

班主任工作特别历练人,也格外值得珍惜。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每天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却又总觉得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定去做,仿佛事事都无法如愿。于是,常常一天又一天的,在懊恼与烦躁中度过。

直到有一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打开了我记忆的缺口,一下子把我带到纯真的童年。

“老师,我的牙齿掉了,扔到哪儿呢?”这个胖胖的小丫头手紧紧地攥着她的牙齿,嘟着嘴的脸上还有一丝紧张的神色。

“扔屋顶上!”

“扔床底下!”

“老师,我知道。上面的牙齿扔在床下,扔的时候都不能说话,要双脚并立,要不牙齿就长歪了。”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出着主意。看来这些都是他们的母亲曾经对他们的叮嘱――如同当初我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细微到每一颗牙齿。于是,我收敛起自己准备说教的面孔,笑着说:“你的牙是上面的,还是下面的?”

“上面的。”她仰起小脸。

“那,这样吧。你把这颗牙包好,晚上扔在床底下。记住要双脚并立哦。”没想到,我也学会了像她那样调皮地微笑。

孩子的天地是多么美好!可是,作为你们的老师,我在你们的童年里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没收了你们偷偷买来的洒水枪,我呵斥你们扔掉细心收集了很久的各种“无聊”卡片,当看到你们三五成群地蹲在地上追寻某种昆虫的踪迹时,我也常常说“别再做这幼稚的游戏”。细细想来,原来我忘了你们还处在这个叫作童年的青葱时光里,在这个人生的后花园,你们本就应该尽情地嬉戏,左顾右盼,欢呼雀跃呀。

我庆幸自己可以像个园丁,领着你们在校园里认识各种各样的花草,也愿意坐在紫藤花架下听你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最近的见闻与趣事。

我庆幸自己像个“农夫”,和你们一起在小小的盆子里播下青菜或大蒜的种子,耐心地看它们发芽长大。在共同劳动的日常里,一起用手抹一抹头上的汗,开心地相视一笑。

我就是庆幸可以成为你们中的一员,细心地为你们守护好这片人生的后花园,浇水捉虫,告诉你们怎样对付刺人的荆棘,怎样绕过那条挡路的小河,怎样涉过前面泥滑的险滩……

童年也是一种生活。孩子们的生活里应当有全然属于他们的领地与空间。而这领地又应该是充满童真意味的,切实符合孩子们的生长特点的,能够帮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周围、感受人生。有句话说:“儿童一旦置身于与他们身体相和谐的真实环境中,他们体内的一些出人意料但又清楚无误的活动就似乎又在复苏了。”

是啊,童年的日子纯洁绚烂,在这一亩有梦的田地里播种的每一天都含着希望,我是真的庆幸。

觅寻,适合这一棵“树”的土壤

怀揣着最初的向往,我一路前行,一路收获。2007年,也就是在我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我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参加常州市的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以初赛说课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决赛,然而决赛高手如云。那一次比赛,我仅获了二等奖。或许,是当时太过年轻,这并不优异的成绩并未给我带来挫败感。有前辈说,“这节课老师教得太轻”,有专家说,“万老师把赛课上出了常态课的味道,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随意”。这些话,对我来说,句句皆箴言。用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公开课,同时也要用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呈现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才能让文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此后,我格外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立场”和“文本立场”,潜心研究为了儿童发展的语文课堂,研制立足儿童语文素养形成的教学内容。

2009年,我应邀前往陕西安康送课,执教苏教版六下《渔歌子》。这节课我已在常州市上过公开课,当时在结尾处是这样设计的:

补充出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请学生阅读这首诗,思考:同在江边垂钓,不同的人突显的却是不同的景,由此可见,他们本身也是极不相同的。

…………

启发学生关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独特现象,垂钓诗篇多而各具神采,进而引导学生在走出课堂后,也能主动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

在江南,这首词位于教材六年级下册,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素材,拥有了一定的独立分析与探索的能力。于是,教学过程中,我把词人淡泊名利的气质作为解读的难点展开,围绕“不须归”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在一次次的争辩、、再争辩中体会到词人寄托在词中的高远情操。

那么,要和陕西的孩子共同学习这首词该如何调整呢?原来在处于西北的安康,这首词在教材中位于四年级下册,学生尚处于中年级,自主阅读体验等能力尚处于培养开发阶段,所以,教学只要求学生明白文本写了什么。于是,教学过程中,我把体词情、悟词意、发诗兴作为教学的重点,问学生读着这首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借此来感受词中浓郁的江南气息。然后,再和着词的旋律唱一唱,自然形成了一首词、一幅画、一支曲的课堂氛围。因此,在结尾处我是这样处理的:

补充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同学们,虽然大家远离江南,但课本却常常能带领大家游历江南风光。请大家读读这首同样也是描写江南的诗篇,你对江南又多了哪些了解?

…………

古代的写景诗大多都喻情,并在其间融入了诗人当时的心灵体验。这样的改动,不仅让这些从未到过江南的孩子心生对水乡的向往,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唐诗宋词里一抹绯色的江南情韵。

我想,不一样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课堂。这正如不同的树木需要不同的土壤来生长,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就不仅仅是对课文知识的传授巩固,更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它回到了自然生态,这是健康的课堂,因为照顾到了生命的体验。教育则应当是一种“改善并丰富生命”的行为,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追寻与探讨文本的内涵,我们每一次的设计都应当是为了这一次课堂,为了这一棵“树”的生长。

守候,以一种生长的姿态

在教师生涯尚未能用漫长来形容的时节里,我拥有了两个“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奖杯,获得了常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特等奖。这些专业上的成长经历,见证了我边教边思、边思边做的过程,同时做课题研究,更帮助我明晰了自己再发展的方向。

小学语文“本真课堂”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而我校开展“本真课堂”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始终坚持上真实的课(个体备课,一般不试教)、开展真实的评议活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将研究过程全程实录,结集成册。这其中已经产生了很多充溢着草根气息的、常态下的鲜活课例,直面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虚、闹、杂、碎”的现状,引发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对促进课堂教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要保持这一研究平台向纵深发展进而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避免“一个平面向另一个平面滑行”,亟待将基于经验的、零敲碎打的实践转入更加理性化、主题化和序列化的研究。于是,我带领着一群致力于本真课堂研究的老师们在理论中学习摸索着,在课堂上实践争论着。

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教育研究同样也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不断取证、实践、、反思、重建……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团队达成了有关“本真课堂”的内涵共识:以“文本”为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以“学生”为本,确立差异发展的教学理念;以“生长”为本,加强真实的内化体验。

文本是教学内容的来源,改变从前习惯于“固有观念”层面的运作,用“除旧纳新”的姿态从对资源材料和教学法的依赖,转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的注重,这样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实质。这也正是学生对文本语言事实的亲历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本真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文本事实而非抽象概念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亲历和占有语言,不断提高解读语言的能力。文本,是作者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文本解读,是读者主体与作者主体、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指向文本意义的生成。上述这个对话过程,首先是通过阅读主体学生的“思”与“反思”来实现的。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言语内容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自我的这种思与反思的对话体验,它内在地包含了读者主体与作者主体、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体验,它是一切思想信息或审美体验之源。因此,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以“文本”为本的表现形式。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而“本真课堂”的研究就是要引导学生体察文本中的言语表达与实际口头表达的差距,来发现文本言语的形式这一教学内容,是为了实现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言语内容的理解是手段,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的内容从而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及言语本身,才是“本真课堂”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还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延至课外,建议学生练习使用课堂上遇见的言语形式,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时刻关注不同学生的习得过程,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第3篇

关键词:“2115”;“一体化”;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2-03

本教学改革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实践,强化教学实践,探索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改实践。我们在本课程为重庆巿重点课程的基础之上,2007年正式开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并编写出版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获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辅助本门课程的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本课程为学校精品课程,同年又开始了“2115”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于2011年成为重庆巿高等教育立项研究的教改项目,现已编写完成课程的配套教材《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2012年5月正式出版,特总结报告本教改项目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教改实践的价值意义

“2115”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做”为切入点,围绕“做”去研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做什么而确定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去确定怎么教与学。它是以“做”贯穿教与学的始终。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过去重“教”轻“学”“做”的教学,转变为突出学生的“学”与“做”。但也同时强调“教学做”的三位一体,绝不可能忽略教师的“教”。因而,其教改研究的价值意义就在于:

1.“2115”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限于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文科其它课程的教学,比如,我们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应用型普通高校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具有其普遍推广的价值意义;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当今,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其重要的实践研究价值,这在我们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中得已证实;

3.本教改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高师学生,未来的语文教师角色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现在师范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对以后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4.本教改实践研究,植根于当前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之中,针对本门课程教学中出现新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改实践研究,这将对本课程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改实践的目标、对象与方法步骤

教改项目是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为目的的教改实践,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对语文教学难做、怕做、不愿做转变为敢做、愿做、乐做,达到了让学生“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10%)”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教改实验的预期目标。所谓艺术做,是指潜创造力(中级创造力)的做,即能独立改造设计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案,能上好具有自身个性风格特点的语文教学课。教改项目,是以汉语文学教育专、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2009届、2010届、2011届三个年级共二十六个班中进行教改实验的。我们采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挖掘与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强教改实验的效度与信度。分三步三阶段实施:第一步调研分析阶段(2007.1-2008.12)调查分析,准确定位、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以支撑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定教改实验方案;第二步教学实验阶段(2009.1-2011.12)选择两所学校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验证、总结与完善教改成果;第三步总结撰写阶段(2012.1-2012.12)编写出版《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撰写教改实验报告,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教改成果。

三、教改实践的具体措施

1.建构“2115”课堂教学体系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115”课堂教学体系,即每节课45分钟:20分钟教师讲述;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操作练习;5分钟反思总结。大学课一般为2节或3节连上,可以从整体综合安排、灵活分配每次课的教师讲述时间,但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课堂总课时的二分之一,以强化“教学做”中的“学与做”的部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

2.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彰显高素质教师培养。本教改最大的特点,是在突出“学”与“做”的同时,又强调“教学做”三者是一个整体:教不能没有学,学不可能没有做,做又离不开教与学的一体化教学,以凸显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只是能做会做,还要成为艺术做的高素质语文教师。这只有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才能实现。下面列出本课程“教学做”三部的内容,同时它分别又是,教师20分钟讲述的内容、学生10分钟阅读的内容与学生10分钟操作练习的内容。(1)“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为教师理论讲授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语文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此指导学与做,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者。(2)“学”的内容。学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包含着大量做的练习。引导自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倪文锦、王中敏、黄麟生等主编的教材为自主学习材料。同时从图书馆资料室列出80余种书目与报刊杂志,供自学选读,以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夯实理论基础;网络教学,微格训练。微格进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课堂教学实践和评价反馈,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教育见习。每学期2周,通过观看语文教学录像和到附小附中与我校3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观摩现场教学,加深对教学的感性认识。(3)“做”的内容。本教改强化操作实践以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做的部分,是教和学的最终结果。做的每一实践环节,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要求做的内容,都制定了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严密的考核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实践,又通过考核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去做去操作实践。①教材钻研。按照10条《语文教材阅读与练纲》要求,让学生研读中小语文课材。②教学计划设计。按照10条《语文教案编写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先自我编写自我评价,再互相对照标准互评,最后由指导老师照标准评价。③说课训练。教师说课要领指导,请一线语文教师示范说课;学生进行说课训练之后,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总结,根据6条《语文说课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④试讲。照8条《语文教学授课质量标准》试讲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5~25名学生。⑤试教。共20周,分2学期进行。照8条《语文试教授课质量标准》试教验收,每位老师指导1~3名学生。⑥毕业设计。改变传统的单一论文撰写为毕业设计,它要求先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再阐述所设计方案的理由根据,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理论的高度给予阐释,以突出综合素质的训练,照10条《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写作验收。

3.加强多元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本门课程既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又不能离开语言文学的广袤土壤,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兼容性、交互性的特点。因而,我们加强了8个方面的融入,以凸显课程特性的整合效应:(1)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融入汉语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2)将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入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3)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融入高等教育的教改研究;(4)将观摩名师教学教改实录研究融入高校教研教改研究;(5)将传统实践手段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6)将课内实践培训融入课外教学活动;(7)将课程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融入能做会做艺术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8)将期中期末的综合性考核评价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分散性考核评价。

四、教改实践的成果

1.已出版专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11年评为重庆巿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已《尊重学生主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中国校外教育》2011.7;《新课程课堂优化教学策略》、《新课程学习》2011.7

2.编写完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配套教材,由中央编绎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3.取得系列教改成果:(1)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见前三部分内容);(2)作业练习改革(教案设计、说课设计、试讲试做、机智类口语作业、说课演示、微格训练、即席评课等);(3)考试方式的改革(口头实践性作业练习、书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相结合、开卷与半闭卷考试相结合);(4)检测评价的改革(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由注重知识转向能力。注重过程考核:平时作业类20%;实践设计类30%;期末综合类50%)。

4.学生层面的成果。我们从3届学生调查分析,普遍认为他们已经转变了过去怕做、难做、不愿做为敢做、愿做、乐做;既能从理论上认识提高,培养自己教学艺术的意识,又能指导自己的教学操作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以下综合分析考核对比结果看出,已实现了“能做100%、会做40%、艺术做8%”的预期目标的良好效果。

近几届学生获得系列成果:2009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09届学生获得2009年省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0届学生获省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省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09届学生获得重庆市师范生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届学生获得重庆市讲课比赛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师范生素质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11届获得重庆市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总之,这都说明实行“1215”课堂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实现了预期的教改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是成功的,是可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