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23-07-28 17:3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师“敬业、乐教”,就不会使学生“乐学、善学”。同样的一节语文课,有的教师上起来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有的教师教学起来就会觉得沉闷,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讲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追根揭底,是因为前者一开始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感受思维活动的快乐,从而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保证。但对于后者来讲也专心备课,教学手段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这是因为后者只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死搬教条,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态。

如何才能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语文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划场”。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幼时记趣》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6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初中生年龄小,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瑞典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强烈情感,才能引导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他曾说:“所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例如:讲故事、设问、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运用游戏、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就被充分调动了。采用灵活多变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寓教于乐,学得主动,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试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当前教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考试的重要性,考试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还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要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不加压,对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经过奋斗、努力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感受到有成就感。这样,就会慢慢得把他们从“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中转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体现了语文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吟诵[J].教育导刊.2008年05期

第2篇

【摘 要】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在未来承担的任务跟全面,它既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各个方面的需求。 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提高听话和说话的的综合能力,进而大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必要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指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勤于阅读,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认真写字、善于自学和常查词典等良好习惯。叶圣陶关于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学做新人以及推动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能力、素质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一教学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初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第一要靠大量的练习,第二,就要靠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写作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的规律。我认为课外阅读应做到“四落实’:1、时间落实。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时间列入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中,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并严格执行。2、书籍落实。要求学生自己拥有10本左右古今中外名著。还可以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或同学相互交换阅读。3、笔记落实。学会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三篇读书笔记。4、活动落实。定期举行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以期达到更高成效。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又提高了能力,更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陶冶情操。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语文能力必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做了科学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正是在这个理念下,于是就出现了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人文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枯燥,变得丰富多彩。现在的语文课上更多的是拥有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追求。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机制;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学业、情感、兴趣、语言交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一、我国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先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然而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仍然觉得很茫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先行,缺乏实证研究。一些标准体现的往往是纯粹的理论构想,缺乏实际应用。

2.评价标准的单一情境化。即一个标准适用于不同学科评价。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不同学科,甚至具体到每堂课应有对标准的不同解读。

3.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很多人都将“师生有效互动”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但“有效互动”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造成许多新的形式主义现象:争先恐后、小手如林、热热闹闹。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把学生编为小组就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互动等。评价模糊性为教学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

4.课堂评价缺乏多种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评课方法是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标准为评价客体的教学进行定量评价,忽视客体自身的反思评价、学生的评价及对教学过程的客观、准确的定性描述。

二、新课改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建议及思考

1.全面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质量观。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语文质量观,也就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看法。过去,只要一提到学生或班级的学习质量,往往就会根据他们考试获得的分数进行衡量:分数高的自然质量好,分数低的那自然是质量差了。由于这种质量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显然,仅仅使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树立起正确的语文质量观,教学质量指的是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可以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是可以测量的,如考试。隐性能力则不可测量,表现为对问题的思考力。考试仅仅是质量检测的一个方面,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属于隐性能力。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全面质量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传统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让家长参与评价,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足,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本身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与能力。以此可建立“四级评价”体系:一是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二是同伴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三是教师评价,教师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四是家长评价,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业水平,并配合学校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级评价”体系中,教师必须从评价重围中跳出,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可行方式,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重视评价领域的广泛化,强化课外评价。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必需的,但决不能忽视课外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能力的养成要靠坚持不懈的练习与实践,这都离不开课外学习和语言实践。课外评价应得到充分发展。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制性地将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课外阅读等影响语文学习效果的学习内容纳入学业成绩评定范围,制定有关的评价量表。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课外学习活动评价,如交谈、技术、检查、调查、学生写观察日记,就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典型事例、经验方法在课上交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予以推广、宣传等。另外在语文考试中适当增加课外内容,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又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和语文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议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8.

[2]陈小群.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初探.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谈一些体会。

1. 把发现带进课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使学生乐学。因此,我经常和学生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动。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我经常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许“百花齐放,各抒己见”。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出示思考题:你最喜欢哪种恐龙?请自己读课文第二、三节,然后说出它的样子。学生纷纷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嚷道:“老师错了,龙和翼龙不是恐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反驳他,有的指责他,我叫他说出理由。该生说:“书上说,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而有的同学也把它们当恐龙介绍了,所以我说错了。”没等我说话,学生们就议论纷纷,有人不同意,反对他说:“是恐龙的亲戚,就不是恐龙了,那你家的亲戚就不是人了?”一时间争论不休,把我这个老师都给晾在一边。说实话,要在以前,我肯定扳起脸,整顿纪律。但现在,我却带着欣赏的心情看着他们争辩,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发现问题,能在读书中提出问题,真正学会读书了,和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在从事低年级教学时,我感觉到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儿童喜欢诵唱儿歌,教学时我经常自编儿歌引发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了,快坐好,仔细听,动脑想。”(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男生、女生来比赛,看看谁能争第一?”(展开男女生朗读,识字等各项小比赛);“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一个同学没做好,请你快快来坐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真棒真棒,你真棒!像你学习我也行!…… 这样既简单,又节奏感,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厌烦心理,维持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的去学习。如:《四个太阳》一课,要想仿照课本的句式说太阳还会从哪里出来,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还难的,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黑板上先画个一朵白云,又在白云旁边画了一个太阳,说:“天空中,太阳是从白云间冒出来的。小朋友,你能和老师一样画一画,说一说吗?”这个环节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画各种各样,想象丰富,创新思维的萌芽由此形成。一个学生画了大树,在树梢上画了一个有眼睛而且张开嘴巴笑的太阳,他说,森林里,太阳是从树后笑哈哈地升上来的。一个学生画了大海,画了一群小鱼,说:“大海里,太阳是彩虹送出来的。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在黑板上贴出了很多亮晶晶的小星星,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就到黑板上“摘”一颗小星星,这样,把学习知识与评价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保持了高涨的学习情趣。

4.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乐学、会学的手段之一。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只是简单的日期,也不只是一个“优”或一个“好”,而是老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与赞美。如在识字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这样的评价,“你真是个有心人,在生活中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你通过想象,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这个办法真好。”“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如:“你真棒”“你的字真漂亮”“你的作业老师很满意”“好样的”“继续努力”“老师很欣赏你”学生的作业本上有了这样的批语,不仅心情愉快了,而且还会逐渐喜欢老师,喜欢语文。有谁会拒绝一个欣赏者呢?好的批语可以把沉睡的学生激活,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

5.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实施的灵活性大,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自己不自觉的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对于那些后进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转化工作。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乐学、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第5篇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微笑教学可以让教师赢的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表情和身体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只有用鼓励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将以往命令式的话语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的需要。

3.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4.改革教材内容。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材在封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图片说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容上减少了知识含量,在知识难度上也有所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小学语文课堂贯彻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5.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精神,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其自由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竞赛、办手抄报或者辩论赛,等等。

总之,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创新

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了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地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荷花》一课时我做了以下安排:

1.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

(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

(4)指名说。

(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

(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

(7)看了这么多荷花,你想说些什么?有什么感觉?

2.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溶入自然的感觉

(1)引读课文。看着这么多的荷花,大家都觉得陶醉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2)说说看、小鱼、蜻蜓会告诉我们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看课件,体会这种感觉。

(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3.指导背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看谁朗读得最好。

(2)你能把它背出来吗?看课件背诵。

(3)指名背诵。

4.作业

(1)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花。

第7篇

一、中职语文课程是实实在在的“工具性”课程,应防止泛人文化倾向

语文教学形成了以“双基”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其核心就是高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经过长时间的大讨论,大家都意识到恢复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在这一表述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概括起来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前两点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后一点主要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包括一些示范课和优质课,人文性已大大超过了工具性,甚至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维独现的情形。教师既不讲字词句章,也不讲修辞逻辑,文言文不重视重点虚实词的落实,现代文不从语言入手分析结构思路、思想内容,而只是围绕课文主旨设置几个貌似人文性很强的题目让学生去讨论。而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文本,讨论时往往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空而无物;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没有给出合情合理的评价,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有的老师既不懂人文思想的具体内涵,又不懂得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是具体的、是蕴含在具体语言文字中的,而是大量搬用诸如“文化精神”“文化使命”“生命教育”“悲悯情怀”“终极关心”“精神家园”一些词语来吓唬学生,甚至把“环境保护”和“法制教育”也当做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泛人文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貌似丰富,实质虚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要求并未真正落实。

二、中职语文课堂应关注规范性,防止开放性过度倾向

现在,国家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就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放之所有课堂而皆准”的教学模式。然而,今天的课堂特别是一些示范课、观摩课已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和课堂的“开放度”作为评价标准。于是各种形式主义就堂而皇之的走进了语文课堂:热热闹闹的无序合作,简简单单的浅层探究,毫无理由的一概肯定各种现象,有开放性过度倾向。

我们认为,中职语文课堂的开放是必要的,但规范有序的“开放”更为扎实有效,意义也更为深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要夯实基础。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必须建立在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随意合作,盲目探究,就会弄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结论或观点。正如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所说的“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师生个体独立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必须在课前大量占有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样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发言才能靠船下篙,教师课上的评价才会适切中肯,有理有据。第三,师生双方都应充分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是方式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会正确的表达”“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直至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语文课堂要有个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要理解具体文本,根据这些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不是每一堂课都一定得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能为表演而合作和探究,有时甚至“满堂灌”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防止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

语文课堂上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可以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多样化,呈现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有效记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很好的帮助,但有的老师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技术流开始盛行。备课无纸化,教案下载化,诵读录音化,板书无字化,文本影像化,情境画面化,有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

其实,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借助“语言”得以实现的,尤其是语文课堂,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老老实实关注文本,应该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收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其实,新课程标准上也只是说“多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品”。因此,我们在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固然认为“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育手段落后于时代,教学效率过低;但也不能把教师使用多媒体数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作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需要检查评比完全可以另行组织专门的考试或竞赛),而应从实际效果出发,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的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多大的思维空间、营造了怎样健康的课堂氛围、学生最终收获了什么为评判标准。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下工夫,才能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第8篇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另外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模拟采访,互相答疑,讨论辩论,即席发言,口头作文,作文互改,集体评改等等,组织文学社团,办班级墙报,手抄报,鼓励指导学生投稿,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组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等等。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创造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青菜萝卜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课件制作本领,特别是对学生吸引力较大的动画效果,更要精心钻研,实践证明: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注重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具有价值。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文中的内容,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伽利略做的两个实验,所以,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去准备实验器材,上课时,在课堂上亲自做这个实验,学生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整堂课上,好像有许多科学家在搞什么发明创造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突出“思考”,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的故事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3.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灵活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塑造。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那么,要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怀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的一切,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能热爱教育事业,耐心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课堂上的讨论和提问,还是课下的交流与谈话,教师都应打破传统观念,始终与学生处在同一高度,不要轻易训斥、嘲讽学生,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想说、爱说、抢着说”的环境。

3.尽可能地增加沟通渠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

现,课外也仅仅是个别的教师谈话。这样的沟通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QQ、家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下面笔者重要介绍生活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小学语文课文有很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取更多的知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图、文、像相结合的特点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便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了《普罗米修斯》影视作品,让学生对普罗米修斯这一英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演和示范,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处在被动地位,通过模仿,掌握现成的知识。而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模仿掌握现成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创造活动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几个苹果,然后四人一组练习横切苹果,看怎样才能切出完整的五角星,通过学生的多次尝试与测量,总结出只有在苹果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完整的五角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拦腰切”的理解。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综合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要想教好语文,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多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

素养。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互动合作;生活实际;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文化素养的独立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的教育形势下,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彻底而深刻的改变,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在整体发展历程上的需要,必须认清学生主体在学习与发展上的综合需要。只有摒弃陈旧教学观念及形式的束缚,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

一、以灵活运用教材为根本,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知识整体体现在教材的文字上,作者的情感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脉络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体现着各种情境的优美、形式的华丽与质朴。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的内容创设趣味化、丰富化的教学情境,酝酿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情感,以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主体的广泛关注,以教材中词语、诗句、情节的妙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自主建构学习重点。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的讲述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贴切课文内容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有出过远门吗?都是谁去送你们的呢?你们有没有感受过离别的感伤?有没有被父母的某种行为而感动呢?等等,通过一系列贴切课文内容问题的发问,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引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强烈兴趣。

二、以互动合作教学为形式,营造活跃氛围

互动合作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形式进行师生关系调节的交互活动过程,是强化师生之间情感共振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主体的主要特点灵活地选择互动合作方式,以正确的互动合作方式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互动合作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讨论与总结,让师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分享中达成情感的共通,让学生之间在语文知识的探讨中取长补短。开展互动合作教学,教师要注重合作形式的平等性、民主性、自由性与开放性,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与思考,要放下身段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让学生驰骋在文本的天地里,去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去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以生活实际联系为基础,提升教学效果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实际的提炼,是对生活实际的文字性表述,是对生活中情感的展现。所以初中语文的教学必须以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以教材内容紧扣生活实际所呈现,必须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生活化。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将语文知识的教学向生活化拓展,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鼓励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生活交际,以此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初中语文《故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是由不同的地方汇聚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请大家就自己的故乡进行表述,谈一谈我们的故乡在这几年的变化吧!通过这样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回想自己故乡的实际变化,并以自身的幸福与课文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改倡导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进行语文课程的导入与延伸,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以技术的外在形式与知识的内在相互交融达成教学活动的生动多彩,还可以实现语文知识的动态化与具体化展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深入挖掘有利的素材,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图文并茂,实现语文知识的静动转化,实现语文情感的内在升华。在初中语文《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有关三峡实景的图像或者是动画,让学生在具体中深刻感受到三峡的宏伟和壮观。

总之,初中语文的教学要以时代的进步为发展依据,要以教育的改革为发展根本,要以生活实际为发展源泉,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要以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为发展基础,以此挖掘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朗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27-02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朗读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许多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纷纷要求学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训练。但是,当下的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语文朗读指导的误区

1、时间不足,流于形式

当前,在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的"讲问教学",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几乎不进行范读,同学们的读书时间也仅有几分钟,朗读练习通常都是非常匆忙的。例如,进行预习性朗读时,需要学生通读文章,把生字新词过一遍,而其实甚至占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未朗诵完一遍课文,老师便会要求同学终止朗读,立马进入下一个课题,朗读成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被忽视的环节。

2、标注词语,暗示重音

现在,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常常是先将一段话写在黑板上或者投影在幕布上,然后结合学生的发言将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标记,然后让学生将标记后的这段话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发音会字正腔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看到标注的词语后,会习惯性将标注的词读音加重,把握了朗读中的重点,进而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这个朗读指南,表面上看上去非常细致而且应该很有效,其实质呢,是一个形式性质的朗读,虽然让学生进行朗读,但是学生的朗读训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3、既定感情,无病

在很多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急功近利,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富有情感的朗读。有的学生朗读没有情感或情感不准确、不到位,教师就会告诉学生哪里需要重音朗读、哪里需要停顿等等,对学生进行纠正、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只是被动地接受,慢慢地就会对朗读失去兴趣,感到索然无味。这种做法其本质就是无趣、死板的,自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语感也无从培养。

二、提高中学生朗读水平的主要途径

1、明确最基本的朗读要求,把握各类文章的朗读技巧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有:第一,字正腔圆,声音要真实,不夸浮或飘动,其次,节奏要平稳的变化,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每个词之间的疏密度要恰到好处,最后,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中的重音,进行适当的停顿,还要掌握其他的技巧进行朗读。

同时对于各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朗读中国古典文学,语气要温柔、深沉,清晰而响亮,从而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揭示文章的涵义;朗读诗歌,要掌握好押韵及节奏,跌宕起伏的节奏通常是诗句的特征,这就要注重停顿、快进等;朗读散文要体现情感发展脉络,明确作品中流露的或激昂、或低沉、或明快、或舒缓的情感节奏等。

2、通过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变色龙》,一个可笑、可悲、可怜的奥楚蔑洛夫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发同学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对于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再者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范读得好,就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3、巧妙利用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气氛,引领学生入境。

新课标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的独特体验,就必然离不开朗读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堂精彩灵动的语文课,必也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琅琅书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除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步,我们还应该看到:情绪具有感染力,如见到月缺花残易触发感伤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似见其物,似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闻"声"动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兴趣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笔者认为应当手握“三大法宝”,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困境。下面,笔者就这“三大法宝”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引起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最首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所学知识乐学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推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中也做过多种尝试。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模拟出了“雷声”等音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当下的情景;在教学《长亭送别》时,笔者就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惜别之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笔者就用视频播放了赤壁江畔的景象,让学生想象当年赤壁的情景。这些方式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理念

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合以及创造,以此来弥补教材在编写上的缺憾。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上进行转换。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高度重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教材内容作出一定的取舍与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而构建符合学情、班情的教学模式。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阅读的广度增大、目的性与选择性都有所增强。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能力的发展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注意利用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高二下期的《项链》与《陈焕生上城》一文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区别。西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心理剖析的方法,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潜在意识的变化。例如,在描写玛蒂尔德时,作者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来表现她渴望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奉承、生活优裕的贵妇人的梦想。中国小说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中对陈奂生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其动作描写诸如:“悠悠上城来”“一晃荡晃荡”;肖像描写比如:“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景物烘托如:“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手法来体现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通过鉴赏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高二阶段主要是以鉴赏审美性阅读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发展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可以是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些许幼稚的疑惑,还可以是富有创意的个人理解。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直接感知原文并融入鉴赏对象,完成个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学生直接接触作品后,会感知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的体验,然后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解惑。在阅读的个性体验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将阅读理解的机会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鲁迅先生曾经在论及《红楼梦》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愤懑,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那只会塑造出一批思想僵化、不会变通、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的平面人。总之,充分利用中外文学名著的鉴赏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康个性的重要手段。

四、总结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新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鲜明生动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增长知识,启智益思,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