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时间:2023-07-28 17: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第1篇

本文以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内容的探索与资源评价,分析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交流、回归生活、文化体现、市民参与的新的设计美学范式。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微地形景观设计 园林绿化 应用

引言

地形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十分的显著,其属于里面的重要载体,能够为植物和水体等相关要素提供相应的依附平台,在园林绿化过程中,一旦缺少相的景观微地形,就很难设计出相应的绿化效果。由此可见,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十分的显著。为此,本文主要就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起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1.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

1.1自然和谐的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其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自然和谐这一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其设计路线都转化成了自然发展路线,以期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相应的设计灵感,以此来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在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进行园林绿化的过程中,按照自然和谐这一原则其主要是将大自然作为园林绿化的创意来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强调对大自然土地、树林、岩石等自然素材的使用,而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是与大自然环境共存的理念[1]。

1.2人性化的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还需要遵守的原则则是人性化这一点。而针对这一点,其主要是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尊重其原有的地形,然后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当前已经存在的土地空间资源进行设计,同时还不能对原有的地形造成一定的破坏,这样才能将其称之为人性化设计。

1.3经济成本控制的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其不仅要遵守自然和谐以及人性化的原则,还需要遵守经济成本控制这一应用原则。针对这一点,其主要指的是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其必然会花费相应的人力以及物流,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还需要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按照依山就势这一原则进行布局,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造,这样才能将其经济成本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适当的改变,设计人员还应该尽可能保障园林绿化区域与挖土方的整体平衡性。

1.4最优土地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最后还需要遵守的原则就是最优土地应用这一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其主要指的是在营造微地形处理园林绿化景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这一原则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对现有地形的利用,在原有地线基础上进行改造[2]。就比如说,我国较为成功的因地制宜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这一案例,其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这一原则,以此来进行相应的改造,最终实现了北京颐和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最有土地应用原则。

2.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

2.1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居民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还表现在居民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在居民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能够使得居民区平地绿化景观在布局过程中更加的合理,最大程度提高其层次感。而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居民区的园林绿化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处理居民区道路。在居民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小区道路设计其常见的设计形式主要有组团及浏览道路等形式,在小区道路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够为小区道路构造高低起伏变化,又或者是平坦路面的缓冲台阶,这样居民在居住步行过程中的节奏就能得到有效地改善,从而就能缓解居民工作疲劳。(2)处理楼宇间绿地。在对楼宇间的绿地进行处理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视野环境,为居住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绿植栽种环境,同时也能更加丰富居民区园林绿化的艺术内容。(3)处理楼梯下部及架空层。在对居民楼梯下部以及架空层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因为这一部分其本身就较为潮湿,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将其空间使用效率最大程度提升上来。

2.2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公共绿地的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公共绿地这一方面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休憩、以及游览活动区,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以及空气质量。但是,在上合计设计过程中,因为其本身就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对其进行设计,就能最大程度将城市风采体现出来[3]。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公共绿地的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处理广场绿地。在公共绿地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广场这一区域属于缓坡地坡度不大的地方,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对其进行设计,其主要是将广场地形上升或者是下降,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其富有层次感,在这个时候,如果该广场高度相对而言是很高的话,就可以通过对绿地焦点位置进行构造,来将景观形象突出显示,但是,如果高度较低并且还具有封闭型和内向型特征,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将其设计为下沉式广场。(2)处理街旁绿化。在对公共绿化街旁绿化处理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进行相应的处理,主要是结合该区域实际的地貌特征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划处理,以此来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将绿植及不同要素间存在的造型陡坡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能促使园林绿化景观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园林绿化这一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本文主要就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而要想将微地形景观设计合理的应用到园林绿化中,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守自然和谐、人性化、经济成本控制、最优土地应用等原则,这样才能将其价值真正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蒋如奕,李丽莉. 浅谈景观设计中微地形造景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25).

第3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景观设计;空间;城市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使用研究后作出的综合利用。城市景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只有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景观设计表现出精巧的美,必须是城市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景观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形态特征,景观设计应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城市景观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一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等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要素。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核心景观,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除了依赖于直观视觉印象,更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反应等等。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它不仅仅体现上海滨水景观的特质,更体现了它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特征。

二、城市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

总体说来就是景观设计的不能贯穿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往往尽在局部考虑景观设计,而再整体环境中不协调统一,或者在整体有形象控制,而忽略局部的城市环境设计,使不合理的景观设计破坏了居民居住环境。在实践中,景观规划和设计虽然融合在一起,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无从体现。例如:引进新种植的单一树种,景观特色无变化;而景观设计为达到加强环境艺术效果,引进一些大树和老树,由于水分散失气候不适,造成生长不良和虫害高发的危害,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特别是由于景观设计人员不熟悉植物特性,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大量采用外来花草,很少采用本地植物,这样很难彰显地方特色,破坏了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初衷;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草坪等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不仅要侵占人居环境,还要喷撒化学药剂,造成环境产生污染,对景观设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人以具有华而不实的感觉。

三、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的对策

1.发挥环境景观设计的优势

环境景观设计对城市各种实体要素的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影响。很多城市景观由建筑构件、开发空间、景观小品等各种要素整合构成。好的环境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构成环境的各种物质的性质,避免形体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状况。有形空间的景观特征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景观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给人带来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同时景观设计的人文性满足人们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求,保持不同人群生活方式,使得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人文性。

2.景观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代景观设计注重社会与功能设计,采用生态的方法进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不断吸取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景观的影响十分重大,这也是非常必要而且现实的问题。研究西方现代景观对设计师的思维和构思,形成我国景观设计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艺术是现代建筑和现代景观最根本的形式源泉,它反应的时代精神也比设计师要敏感得多。现代景观可以体现出设计语言的个性化和现代特征。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景观设计利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模式,保持设计的原创性,提倡一种不断努力突破追求的艺术精神,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

3.利用绿地景观设计的互动性

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人们生活观念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面积绿化为主观赏性种植,利用拆除危棚简屋和违章建筑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辟出一定面积的用公共绿地,不但改变旧城的环境形象,而且集中了人群和流动场所的互动。绿地景观设计可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是此类街头绿地设计的重点,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是人性化理论的深层次表现。很多时候街头绿地景观建设时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例如:很多人把街头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大面积的草坪使生态效应低下,绿地场所缺少活力与吸引力。绿地景观设计的互动性就要有意识的运用人的行为因素,符合人的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对街头绿地的各项需求。

城市街头绿地景观建设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便与生活区或商业服务区联系密切的开放公共绿地往往区别于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等。优美的城市街头绿地景观是市民陶冶情操心灵净化的理想场所,形成多元化绿地景观设计要素,呈现出集中一分散一联系一融合一网络连接,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充分利用城市中“边角带”营造充满活力的街区环境互动性,创造出适合人们活动、交往的各种不同的景观空间。

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演化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发有艺术价值的景观设计,创造出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明确自己所担负的重任,为我国城市规划景观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绿化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56-2

1 项目概况

内蒙古达拉特三晌梁工业园区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树林召镇区以南5km,规划建设用地31.80km2。其中园区规划绿化用地面积为5.98km2,主要由防护绿地和集中的公共绿地组成。防护绿地沿园区主要道路两侧各50m宽布置,并结合人行道系统沿道路两侧作景观特色布置。集中绿地则利用现有的自然形成的林地,通过规范边界、整合结构并加以改造形成集中的公共绿地。

2 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2.1 指导思想

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重工业园区必须拥抱绿色,亲近自然,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要有先进的理念,要现代科技与自然融为一体。为了更好地塑造达拉特三晌梁工业园区文化风貌和地方特色,园区内景观绿化设计以保持总体规划风貌为前提,将“点―线―面”的设计模式进行发展和深化,加强工业园区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

2.2 设计原则

2.2.1 “以人为本” 体现人为生态 园区内绿化景观设计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优雅高品味工作环境空间,提升环境优化重工业园区氛围的功能。利用园区文化资源,塑造园区特色,弘扬园区文化,展现园区内涵,构建富有文化底蕴的园区。

2.2.2 “以绿为主”体现自然生态 植物配置要丰富多彩,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和适用功能,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要求乔木和灌木、常绿和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

2.2.3 “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根据园区整体建设方案所表达的建筑形式,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相互衬托,统一和谐,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要实地择树,该地区为碱性土壤,适宜栽种的树种较多,在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季相的变化。主、次干道行道树各成特色。南北主轴植物种植要简洁规整,既要有庄重的气氛又不失活泼大气的效果。

3 详细设计解析

3.1 分区与组景

园区景观绿化设计可分为公共管理区核心区景观设计、道路景观绿化廊道景观设计和生态防护与园区形象标志景观设计,三者与园区布局规划相呼应协调。

3.1.1 公共管理区景观绿化设计 公共管理区位于达拉特三晌梁工业园区经二路以东、经四路以西、纬二路以北、广场路以南,规划面积约0.7km2。由两大片区、一个中心广场、两条景观绿化轴和七大功能服务区组成。其中绿地面积为150000m2。景观绿化设计由1个景观广场、2条景观绿化轴、12个景观节点构成4个主题空间:工业文明文化、黄河风情文化、大漠草原文化和天人合一文化。

3.1.2 道路景观绿化廊道景观设计 园区内主干路10条,次要干道9条,道路红线宽30-50m,人行道宽3-5m,道路绿化总面积140hm2。园区内主要道路绿带设计采用规整式群体栽植模式,以树阵的形式为主,突出道路空间的统一性和贯穿性,每一主体群落设计以2-3种骨干树种为主。在具体种植上,后排采用乔木河北杨作为背景,向内侧依次采用小乔木、灌木、地被花草等,如选用紫叶小檗、珍珠梅、金银木、连翘等,构成内聚性向心景观空间。路上行人是道路空间的感受主体,创造一个向心、内聚、安定的空间。此外,部分次干道及对外交通支路的绿地景观设计相对变化较少,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乔灌木都主要采用整齐形势平面布局,使整个景观空间层次分明,分割清晰,以百米长的林带描绘出一幅气势宏大的纵向道路空间。

3.1.3 生态防护与园区形象标志景观设计 该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园区生态防护绿地、园区对外交通210公路绿化带及绕城公路道路绿地。其中园区与西边210国道及北面绕城公路形成较宽的绿化隔离带,为减少外界干扰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要采用常绿阔叶树形高大的带刺树种,列植成隔音减噪保护绿化带,以形成一个天然的绿化屏障,并配套考虑园区绿化区供、排水系统。

3.2植物种类与配置

植物配置结合现状,因地制宜,以自然种植为主,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及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考虑到园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特点,共筛选出160余种绝对优化的植物材料。其中采用速生型植物(河北杨、新疆杨、旱柳等)作为背景,成型的高大植物(国槐、垂柳、馒头柳等)为主调树种,结合慢生型植物(云杉、油松、樟子松等)及各种地被植物造景,使绿化由始至终都能达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花团锦簇的效果。

在植物造景上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在园区几处节点位置配置较大的乔木,以打破单调的行路过程;距离较窄的地方,通过弧植的乔木和自然种植的矮灌木,转移游人视线,形成对景。植物搭配多样化,乔木、灌木、花灌木有机结合配置,并注重各种形式的搭配以突出层次感。

①采用白皮松、金叶柏、银杏、黄菠萝、栾树、梓树,搭配红叶李、红枫、山桃、卫矛、皂角等中小乔木,以衬出现代高雅的氛围。

②主要道路行道树选择国槐、馒头柳、油松、樟子松等,突出现代风格,停车场大量布置垂柳、白蜡,起遮荫效果。

③主景区域以河北杨、旱柳、国槐、油松为主调树种,搭配红叶李、山桃、龙爪槐、卫矛、皂角等小乔木,配置中小乔木和丁香、连翘、榆叶梅、沙地柏等地被植物,突出层次和色彩变化及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

4 结束语

对于城市新兴工业园区来说,良好绿化环境可以提升工业园区形象,而景观环境对企业员工也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沟通交流功能,是工作人员的第二个办公空间。本方案景观设计结合各种构景要素创造科技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境界,从而来达到绿化和美化的效果,形成优美工业园区,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 杨淑秋,李炳.法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

[3] 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4] 韩丽雅.廊坊市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年01期.

[5]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

[6] 刘祥平.试论现代道路绿化要点[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1年04期.

第5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discusses the urban communiti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consider landscap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actual situation, construct the people-oriented, respect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房屋建筑已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功能,还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 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 其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包括绿地景观建设和景观廊道建设, 对二者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 增加城市景观多样性,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消除道路廊道所带来的种种环境影响, 将城市内部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植被版块连接起来, 有利于各版块中物种进行迁移。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及形态构成要素

城市居住区景观具有生态功能、空间功能、美学功能和服务功能, 其形态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地面、植物、水体、小品等, 景观生态建设强调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重视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因此, 要充分发挥景观的各项功能, 各构成要素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

二、城市居住区景观的生态特征

1)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导性

居住区是城市中人群最为集中的区域, 由此决定城市居住区景观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景观的形式和内容都由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而进行选择决定, 建筑和硬质地面在整个居住区景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植物、水体等处于辅助地位, 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导性使居住区景观的生态功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但人类活动也可以对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以改善受胁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引入良性循环。

2)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城市居住区景观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系统中的主体--建筑属于高能耗实体, 物质流入和流出量都很大, 而绿地和水体在生物结构和多样性方面都存在不足, 缺少自我修复的能力, 难以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居住区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外界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补充才能维持相对平衡。

3)景观单一性和封闭性

居住区景观主要由建筑版块和绿地版块构成,其面积、边界和内容受城市规划限制, 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形态, 尤其是绿地版块, 受到城市道路和区域建筑的双重阻隔, 景观破碎化和封闭性特点并存, 这使得在城市景观中占大量比例的居住区景观未能发挥应有的生态作用。

三、城市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思想

1)景观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具有整体性, 除了保护和利用原生态的河流、湖泊、湿地、绿地等自然景观, 还要把人工景观纳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 使规划建设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网络格局。城市交通道路及绿化带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人工廊道, 而自然廊道则以河流、植被带为主, 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利用城市的自然廊道效应与人工廊道效应相结合, 将自然廊道体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形成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相间分布的星状分散集团式景观格局, 可以有效地主治建成区摊大饼式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恶化。

2)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包括版块、类型和格局多样性。在居住区设计中, 建筑的位置、体量、形式应当与城市景观网络结合, 打破对地块内部的限定和围合, 通过开放边界、地层局部架空等手段使区域绿地版块与建筑版块相互渗透, 既丰富了空间视觉景观, 又增加了景观多样性,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景观的生态功能。

3)景观的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

景观具有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居住区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的空间,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优美的景观还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和精神享受,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增加房屋的经济价值。同时, 景观的外貌可以反映文化准则, 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的空间格局, 人们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 直接作用于景观, 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尊重居住区景观的文化传统, 是形成景观特色和保证城市文化传统沿承的重要原则。

4)景观的公共性

居住区设计受到传统建筑院落式空间组合方式的影响以及居住安全方面的考虑, 大多采用围合式的布局, 围墙围合的封闭式景观既阻隔了与城市景观系统的联系, 也造成区域外部景观的单调, 从而影响城市整体风貌, 破墙透绿、营建公共绿地, 这不仅是对机关学校的要求, 也应该是对居住区的要求。

四、城市居住区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

1)纳入城市整体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居住区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 有利于形成较为均质的城市景观网络结构。在城市整体景观生态规划中, 将居住区景观形成的版块, 通过道路、河流、绿地等廊道将其连通, 形成紧密相连的绿色景观网络。

城市居住区是由人工干扰版块形成的镶嵌体。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版块的大小、形状、密度以及分布构型都是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空间格局参数, 在一定区域内, 最佳景观是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 因此, 居住区景观规划中宜合理设置建筑、绿地的位置、形状、尺度、数量等, 形成不同粒径的版块, 控制尺度, 以避免景观多样性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具体规划措施上, 在居住区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较大的城市公共绿地作为景观核心(绿心),居住区内各小区之间设置区域公共绿地作为次中心, 小区内各住宅组团之间设置社区公共绿地作为补充, 不同等级的绿地与道路绿地廊道、水流廊道等相连, 共同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 从而增强景观的异质性(图1)。

图1 某住宅小区生态景观

第6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0前言:

住宅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舞蹈速发展和扩大,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住宅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档次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

1 园林景观

1 . 1 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2】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则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1 . 2 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3】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2 当前住宅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误区

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聚集科技人才,专门的设计公司和资质较高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较多,园林绿化发展的较快,规划设计水平高。但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科学技术较薄弱,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相对欠缺,发展极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 000 多家园林绿化公司,有些园林绿化公司根本就没有专门设计人员,存在粗制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现象,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住宅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住宅区的门面,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住宅区住宅的卖点。因此不少住宅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爱有加,而对其他局部,如房前屋后,道路两侧,住宅区边缘关照不足,存在住宅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从而显得住宅区凌乱、芜杂。

2. 1 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盲目引进外地植物。【4】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达不到成景的效果,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维护费用。因此,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住宅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存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不合理,常绿树种多了,一味追求绿量,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冬天就显得萧条,没有生机。住宅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盲目移植大树。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古人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今年种树,明年就可以乘凉。大树移植有利有弊:首先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对大树古树的保护,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其次是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很低,一旦不成活,损失将无法挽回;再次是被移植的大树,通常都具有较为优美的树姿,但为保证其成活率,在移植过程中不得不对其修枝、截干,这种损害加上移植过程中的损伤,使大树的造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甚至很难再达到原有的姿态。

3 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建设的原则

3. 1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园林绿化的主体舒适和惬意。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思路,以前很多小区实际上是以景为本,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矗立在公共绿地中,挤占面积,使实际绿地面积很局促。同时,有些楼盘把大面积草坪定为欧式景观基调,绿地内鲜见林荫,在炎热夏日,人们很难进入草坪内休憩。

目前,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计人员已注重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路,开始向重视人的参与性回归,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功能第一,富有人情味;住宅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炎热的夏天能乘凉,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各分户入口,各功能空间,屋顶及垂直空间都要进行绿化,

3.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互惠共生”原理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蔗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应当注意的。

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深人到某群落内部,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律。

小型绿地一般以2 个配植层次为宜,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留出中层之虚空,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3.3重视水景设计,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住宅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 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5】住宅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如丽水正达“阳光城”的设计用完美的水系作为景观主体,串联起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并巧妙地运用石、阶、栏、廊、亭、桥、树木、花草等景观构成元素,以各种形式加以点缀、延续,加大景观的深度。

4发展

今天的景观设计呈现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装饰、形式一直备受关注,传统园林的价值也继续得到尊重,古典的风格可以被接受,其它学科的介人使其知识领域更为广阔,技术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又使得景观设计出现更多的可能性。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领域,其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现代景观正变得富有包容性,社会的发展使景观的内容不断发展,对景观设计概念的理解也应当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军山.因地制宜面向生活一一美国景观设计师E•埃克博的设计思想及作品研究[J]华中建筑,2003,(o6).

[2]田哗林,刘克旺.论我国园林植物造景[J]湖南林业科技,2001,(02).

[3]欧阳加兴.绿地植物配置探索[J]中国园林,1998,(01).

第7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高压走廊绿带; 景观设计; 生态湿地; 生态走廊

Abstract: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high voltage corridor in sanlin EXPO residential area for example,expounds that the urban green design needs combining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the vertical design and green desig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make a different landscape of the high voltage corridor .Make the pressure electrical corridor who takes the denfending fuction to show a beautiful landscape the harmonious movement. So it can reduce the mistake that the people take the pressure electrical corridor for granted.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ecture;high voltage greenbelt corridor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marsh;ecological corridors;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099-02

1前言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市上空的高压线路和电力传输发射中心等设施,也逐渐多起来。如何合理地建设好在城市绿地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高压走廊下的绿带,让其充分发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应,是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尽管高压电线辐射的危害早已被科学研究证明了对人体无害,但出于心理上的因素,人们对高压走廊下的用地仍心存余虑。虽然已有部分城市计划或正在实施将高压线埋入地下,但高压电线入地的成本要比架空高出七八倍,这对于我们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全部将高压线入地是不现实的问题。

目前,面积相当可观的高压走廊绿带已成为各个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大部分高压走廊绿带处理手法上多数比较简单,并且在实践中大都简单地把高压走廊作为防护绿地或生产性绿地,而将高压走廊绿带作为景观绿地来实施的还相对较少。

本文以上海三林世博家园高压走廊绿带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诠释以人为本的绿化设计理念,为这类特殊性质的绿地发挥更好的景观生态和防护功能,对高压走廊下建设景观绿地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今后我国的高压走廊绿带的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2项目背景与概况

为配合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上海市世博会动迁定向安置基地之一――三林世博家园,位于中环线内的中心城区,地处浦东三林镇境内,地域范围东至春塘河及三林镇域边界,南至华夏西路,西至浦三路,北至南新小区,它靠近世博会会址,具有较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主要用于集中安置浦东新区的世博动迁居民。

在该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住宅和公建配套设施齐全,规划以景观框架统领全局,利用景观轴串联九大居住组团,形成“一轴、两心、三片、四带”的总体布局结构,建成后的三林世博家园成为浦东配套商品房建设中的一大亮点,真正让浦东世博动迁定向安置百姓的居住生活更美好。三林世博家园公共绿地已于2006年底建成,现如今,世博动迁居民在面积约20万m2的公共绿地里尽享盎然绿意和“都市桃源”的生活。而作为规划中“四带”的核心绿地:东西高压走廊绿带和南北高压走廊绿带近11万m2的公共绿地在基地的环境美化中承担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东西高压走廊绿带位于三林世博动迁基地中部的长约800m,宽约70m的绿廊,绿地上空有两根220kv的高压线横空穿过,绿地面积约53722 m2。

南北高压走廊绿地南起华夏西路,北至高清路北侧70m左右,东侧是春塘河,西侧南段临小区围墙、北段临市政道路新浦支路,绿带总长度约800m,宽度60~90m不等,总面积约54300m2。

3总体设计构思

高压走廊的景观设计按照生态防护绿廊的线性特征,以绿脉与蓝脉作为生态元素贯穿其中,将绿带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设计构思及理念:

绿:整体设计强调绿带的绿量与绿视率,以生态林为主,形成茂密浓厚的城市景观绿带;

水:绿带中根据现状布置景观水系,通过合理的绿化配置和生态建设,塑造人工湿地,达到优化小区环境的目的,为世博作出贡献的动迁居民奏出了一曲绿水交融的和谐乐章(图1)。

趣:以自然和野趣为绿地的设计方向,植物配置丰富,石景及建筑小品具有山野趣味,满足都市人群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4具体设计

4.1景观总体布局

东书房路是三林世博家园的南北向景观休闲轴线,其将东西高压走廊绿带一分为二,绿带的景观序列以两条景观绿廊交汇处的休闲活动空间为中心展开。因东书房路两侧均为园区的商业和公建,人流量相对集中,设计结合环境的具体特点和人性化交往空间的需求将主要的观景平台、景观廊架和运动空间布置在该处市政道路的两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图2)。道路以西的绿带以横穿绿地的自然河道为中心构图,构建人工湿地为特征的景观绿地,通过丰富的湿生植物和观赏草的应用营造富有野趣的湿地景观(图3)。在东块绿地中通过明显高低起伏的地形和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营造自然的城市森林景观。

沿春塘河而建的南北高压走廊绿带地处动迁基地的东侧,是基地东侧的绿色屏风,其被三林北港分为南北两块绿地(图4)。根据绿地生态防护的功能定位,整体景观布局简洁大气,以绿化造景为主,通过微起伏的地形和天然河道,结合生态片林造景和主园路两侧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形成茂密浓厚的城市景观绿带。南块的绿地紧临小区围墙而建,沿小区以丰富的林冠线和季相变化为主,景观布置富有自然野趣。而北块绿地临新浦支路而建,绿地对面是学校和小区出入口,景观布置考虑市政道路的观赏视线为主,以疏林草地的景观为主。

4.2竖向设计

在高压走廊设计中尊重原有的场地特征,在原有建筑垃圾上填土造地形,理水筑坡,既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变化,又减少大量的工程建设资金。

东西高压走廊的两侧基本是小区的建筑,而且以高层为主,是典型的廊道景观。因建设前现状高压走廊下有闲置的大量土方和建筑垃圾,为合理利用多余的土方,东西高压走廊的竖向设计较为丰富,地形起伏明显。其西块绿地中央开挖水体,堆高周边地形,形成自然的坡地景观,水体中央堆积多个生态小岛。绿带中的主次园路沿地形起伏。东块绿地堆筑具有明显高低起伏的地形,主园路沿谷底布置,形成比较自然的山林谷地景观。

南北高压走廊绿带的竖向设计以平缓的地形为主,绿地四周放坡与道路和春塘河顺接,四周低,中央高。绿地中营造高低起伏的微地形,自然舒缓。

4.3园路及景观建筑小品布置

东西高压走廊布置贯穿整个绿带的2.5m宽主要游步道,采用红色的烧结砖面层。次园路1.2m宽,采用弹街石铺设,自然而富有野趣,小桥和栈道采用木结构。高压走廊内的园路流畅曲折,随地形蜿蜒起伏,与自然流畅、收放自如的中心水体一起,在两侧的高层建筑中看下来,似一条条彩练挥洒在世博家园的绿地中。

南北高压走廊的园路布置与缓坡的地形相结合,面材采用两种色彩的弹街石铺设。3m宽流畅舒缓的园路,除满足周边居民平时散步健身之用,还用来保证养护的需求和防汛通道的通畅。

绿带中的建筑小品布置简洁大方,以木质和天然石材为主。在高压线正投影两侧的安全距离外布置休息凉亭和木质廊架,为行人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沿收放自如的河边布置景石和河上布置木质拱桥,以及湿地中的木栈道,无不体现自然野趣的设计方向。

4.4植物配置

4.4.1 植物设计原则

针对高压线的特殊性质,对高压走廊绿带的植物配置及造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安全原则。人们对于高压线的心理恐惧主要来自于安全的担忧,尤其是高压塔周边的绿化一定要进行特殊的隔离绿化处理,避免游人靠近和接触。在高压线正投影两侧的安全距离内不能种植高大的乔木,以中层的花灌木和局部点植的姿态开展、高度易控制的小乔木为主;②生态原则。合理进行植物的多空间多层次的配置,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体美,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植物丰富的季相变化;③美学原则。高压走廊绿带不仅是单纯的防护功能,要采用艺术的手法,将各种植物的美展现出来。

4.4.2 植物配置及造景

东西高压走廊绿化设计以体现自然野趣的城市森林和人工湿地为设计重点,中央河道旁种植丰富的湿地植物,绿带中步行道两侧及河岸边采用疏林草地的配置方式,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组合形成景观变化丰富的游览空间,两侧的矮蒲苇、狼尾草、芒草、血草类等观赏草类的应用增添绿带中的野趣。

南北高压走廊绿地作为世博家园基地东侧的绿色屏障,绿化设计相对简洁大气,植物的块面布置较东西高压走廊要大,沿春塘河道旁多种植垂柳及各种亲水花灌木形成生态型的河岸线,沿小区围墙则结合地形布置片林为主,局部布置色叶或开花乔灌木,形成丰富的林冠线。

5结束语

对于城市高压走廊绿带的规划和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结合本文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城市高压走廊绿带作为城市的绿化廊道,不仅要重视防护功能,还要在安全的基础上中应用多种园林艺术的手法来创造更好的优美和谐的绿化景观,以期减少人们对于高压走廊的恐惧和误解。对于高压走廊绿带的景观绿化设计,今后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更多更好地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色彩学;景观设计;现状改造

【绪论】: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的校园用地需求扩大,校园景观因其广泛性与特殊性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色彩作为环境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中表现最为直观的景观要素――色彩,作为环境美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决定了人在环境中的心理感受。而在设计过程中,色彩却常被忽视,即领导的个人审美和建筑的表面材料颜色决定了景观空间中的主要色彩,使得环境中色彩随意化、混乱化现象严重,导致使用者心理的不适,进而破坏高校形象。

1、景观中色彩对心理感受的影响

因为色彩对人的温感产生的影响,受地理位置影响的气候因素就成为了校园景观色彩的主导因素。如南方院校因气候温和,植被四季常青,色彩丰富,因此各景观因素就不必有具有鲜艳的色彩;而林大所处的哈尔滨则因长达四个月的结冰期,植被色彩单一,因此各景观因素就要相对丰富,如橘红色、红褐色等,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再比如,鲜亮的红色给人以热情与活力之感,而红色明度降低或加入紫色系因素时将会带给人稳重、庄严的感觉。

2、东林校园绿地景观中的色彩要素

教学区:因其严谨的氛围,选用灰色、黑色等无彩色,冷色调的铺装小品,配以深色调规则式的植物,或以少量浅色系花卉小品进行点缀,在沉稳之余不失活泼。一些秋色叶树种(如白桦)的引入,反映了求学者求实又不失创新的态度。

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建筑多具有暖色系外墙,适合长达半年的哈尔滨。而家属区和少部分学生生活区的外墙为灰色,冬季感觉寒冷而难以接近。植物则选用深色调的松、柏类植物,缺少生活的朝气,缺少明亮色调。相较之下,家属区四季多彩的花卉和明度较高的乔木,都使人感觉心情愉悦、舒适。

道路绿地:与深色系的路面铺装进行对比发现,冬季绿地色彩较为单一,景观、小品和道路也未选取暖色系或较丰富的色彩。春夏秋三季色彩较为和谐,但冬季较为单一。

体育绿地:选取了一些冠幅高大的树种,但多属深色调或灰度较高,地面也为灰色系。缺少明度较高的色彩,也就缺乏活力感,不与体育精神相符,也不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公共绿地:色彩丰富,季相丰富,植物种类也较为丰富。但因配置方式,缺少较好的景观可赏,也因季相树种分布零散而缺少季相变化。

3、调研景观现状总结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及教学用地扩张的使用需求,在总用地无法扩张的前提下,各类建筑从其他原有建筑的夹缝中生长出来。面对建筑风格的不统一,加之公共设施、地面路况和绿化植被纵横交错、多样复杂,仅仅通过点、线、面的外形或样式的归纳根本无法视线校园视效的统一。但通过调节色彩的明度、纯度及色相因素却能够直接有效的平衡校园建筑、地面、植被等各环节之间的外在形态差异,从而在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色彩秩序和实现校园环境的整体美。

4、|林校园绿地景观改造建议

教学区:铺装主要采用灰黑色等无彩色,搭配以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引入更多的季相树种和花卉,保证其三季有景,又不至喧宾夺主,仅起点缀作用。如二教门前的空旷区域,采取改变中心广场构图,将绿地面积扩大,人行路路宽增大。

体育绿地:场地充满活力,色彩应较明艳,用以衬托热烈氛围。且由于地面主要为无彩色,应配置以各类具有较高明度色彩的植物,增强活力感。栽植的植物主要以高度不太高的灌木和草本搭配为主,虚隔空间,既保证视野的通透性,又将活动绿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还能解决场地积水的问题。

道路绿地:为了与深色系的道路铺装进行对比,应选取更多色调较为明亮的乔木,或者引入一些季相树种,但车行道旁行道树颜色不宜过于明艳。此外,可引入一些观干或冬季具有其他色彩的树种(如红瑞木),用以解决积雪终日不化导致的单调感。如理学楼门前的道路绿地,由于观赏面包含了校外人行道,应注意两个方向上的植物景观层次。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草本植物,丰富冬季外季节景观;或引入几株高大彩叶乔木,还能增强围合感与私密感。

生活区:学生生活区与家属生活区绿地区别较大,因此将二者区分开提供改造方案。

(1)学生生活区:植物主要为松柏科的深色系植物,应在保留大部分原有植物的基础上,替换上一部分较大冠幅的变色叶乔木,配以一定灌木和草本,提供三季丰富的色彩,同时将空间进一步围合,保证生活区所需的私密性。如11号楼前的小型绿地,仅有草坪和列植树木搭配。在树下栽植一些色彩较为丰富的阴生灌木和草本,或者去除一部分高大乔木,替代以秋色叶树种。

(2)家属生活区:植物搭配较为合理。但在家属区中心绿地,植物配置却显得有些单一,也就导致了其色彩变化既不明显也不丰富。可引入一些花卉或一些季相树种,改变其单调的色彩设计。

公共绿地:色彩与季相都十分丰富,但配置不合理,导致色彩分布过于零碎,缺少较好的观赏景观。应将同色系分布的过于零散的植物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拼凑,重新成组。将季相树种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使各个季节的可观的植物形成组团而不至于给人过于零散。如专家公寓门前草坪,单调的色彩、冷静的绿色系,缺少对比色,也就缺少视觉中心。难以让路人产生进入其中的欲望。而加入一些色彩丰富而鲜艳的花卉提供视觉冲击则会改变这一状况。

结语

目前,色彩学在高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所表现的各类问题也会持续较长的时间。缺失的弥补需要高校领导与各位设计者在高校文化认知上的统一,进而在景观色彩混乱、校园景观趋同的今天诠释出对高校文化的个人理解。

【参考文献】:

[1]荣玮. 色彩学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大连工业大学, 2010.

第9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植物多样性

居住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交通业、文化教育和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强调景观环境方面的条件。这种现代生态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目前居住小区绿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绿地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加以分析,以期为居住小区绿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1. 目前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的现状

1.1 未能因地制宜。居住小区绿化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的绿化部门或投资者未能对居住小区原有的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实地勘察、分析,对所选用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未作细致的考虑,就盲目地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或照抄照搬,或是设计者、投资者的爱好,认为只要种上草,栽上树,绿化的目的就达到了。例如模仿频率很高的“法国规整式”,在许多居住小区中都可以看到,整齐的绿化成为建筑的花边,其作用仅仅是为居住小区“涂脂抹粉”。人们看不到小区的整体空间景观,看到的只是零碎的片段。因为在高密度的居住小区中,景观设计没有被首先完整地提出,只是楼与楼夹缝之间的环境美化。

1.2 忽视人们的需求。建设部1993年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 ,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低于25%。大多数居住小区为了满足绿地率的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有些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商业目的。这样的居住小区,绿地面积虽然很大,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也极具品位,但是缺少不同人群活动的场地,不能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

1.3 苗木配置问题。小区绿化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不协调,常绿树种比较丰富而落叶树种偏少,导致绿地的季相景观变化不丰富,绿化艺术水平较低。

1.4 养护管理水平落后。居住小区的绿地其绿化效果和功能的体现不是竣工后就全部得到的,后期的养护管理使绿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有些城市居住小区缺乏专业人员养护,绿地草坪退化严重,杂草混生,病虫害防治跟不上,木本花卉及乔灌木修剪不到位,造成植物生长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发挥美化、优化环境的作用。

2.现代居住小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1 营造人工生态植物群落。随着生态园林的发展,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来建设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良性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居住区绿化中必需借鉴城市绿地中植物的丰富搭配类型,如乔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实际应用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居住区绿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要求进行植物设计,例如棚架下采用藤本植物遮荫;活动现代居住区采用高大乔木遮荫;以观赏为主的绿地可采用灌木-草本型或乔灌草搭配型;观赏结合散步游览的绿地可采用乔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

2.2 植物造景要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需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强调人性化居住小区的植物造景要特别强调根据不同植物的干、形、叶、色、花、果等观赏元素特点进行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根据地域特色结合季相变化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良好的居住区绿地应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配置效果,创造出优美、长效的花卉风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3 植物造景过程中植物配置的形式。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应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要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3.居住小区中植物的选择

3.1 居住小区中植物的选择原则。

3.1.1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适当引进外来特色树种。住宅小区是城市的细胞, 有的小区甚至已成为城市的景点。因此, 必须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

3.1.2 以乔木为绿化骨干, 突出林荫功能。“绿地不少,绿荫不足”, 是一些小区绿化的通病。乔木在小区中的应用主要是有生态和造景两个方面的作用。由于乔木树冠面积较大, 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 同时吸收较多的有害气体, 乔木的种植在小区中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对乔木的选择上, 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在整个小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约为1∶2 的比率。由于落叶乔木古朴, 枝干、树形迷人,最能体现园林的季相变化, 使小区一年四季各不同; 而常绿乔木可以给人四季如春的意境。小区绿化设计时应该根据设计意图合理安排选择树种。

3.2 居住小区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3.2.1 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在居住小区中进行配置时,也应该注重其层次的搭配。用乔灌、地被等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再进行空间的分割与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

3.2.2 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相搭配。“意春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荫好乘凉,秋季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这首诗道出了季节变化及对小区设计的最直接要求;应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3.2.3 以草本花卉弥被木本之不足。虽然草木花卉在管理中比较烦琐,但是相对来说更易于成为造景要素。在组合时必须考虑到小区中植物的色泽、花型、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生态长势等方面,使之互相协调。

3.2.4 主基调及主景。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园林也有一个视觉焦点,即园林的主景。城市居民小区设计,就必须考虑焦点景物的配置,水景、山水景、植物造景。选择的标准是要能与环境相协调,能被小区居民所认同。现代园林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的存在。

3.3 居住小区中植物的具体选择方案。

3.3.1 小区内道路绿化树种选择。小区内道路分连接各小区分区之间的主干道和连接小区宅前道路的支干道、小道。树木配置以规则式、行列式为宜, 在不影响采光的情况下,宜配植以造形优美, 有季相变化的落叶乔木, 如垂柳、栾树等, 以遮挡东西向的太阳辐射, 在夏日为行人提供绿荫, 乔木以下配植剪形花灌木, 如红檵木球、海桐球、水蜡球、榆叶梅球等, 适当点缀几组常绿树, 如桧柏球、千头柏,使道路两旁春季有花、夏季荫浓、冬季有绿, 以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 增加绿色空间层次。但小区内各条干道绿化树种不宜雷同, 每条路都应以植物形成自己的特色。

3.3.2 小区内小型公共绿地的树种选择。居住小区内的小型公共绿地是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心。小区内绿化树种的配置必须根据绿地的地形、园林设施的形式和分布情况及人的活动范围而定。公共绿地内一般建有花架、廊、亭、坐凳、铺装场地、园路等小型建筑和设施,需用绿色植物加以协调和美化。亭、廊周围可采用丛植、孤植的手法错落有致地配置海桐球、红檵木等常绿树种和连翘、中华绣线菊、木本绣球、紫叶小蘖等花色各异, 有季相变化的花灌木, 以衬托景园建筑, 加深空间层次感。花架用五叶地锦、金银花等藤本植物处理。在座凳的周围可配置一两株垂柳、红花刺槐、栾树等落叶乔木, 用以夏季遮荫和创造一种幽静的环境。居住小区绿地内乔、灌木数量不宜过多, 乔灌比宜在1:1.5 左右, 常绿落叶比宜在1:2.5~3.0 , 最好选用大规格的苗木,做到当年投资绿化, 当年见效。

小结: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连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琳,胡广霞. 浅谈居住小区绿化. 河南林业科技,2000 (20): 23-25.

[2] 严玲璋. 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J]. 中国园林, 1999 (1) : 127.

[3] 陈光庭. 外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09-315.

第10篇

关键词:小区,植物配置,景观风格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ct's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the overall landscape style of coordination, the two aspect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is the author of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know summary, and the deficiency, need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actively explore.

Keywords: village, plant configuration, landscape style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小区的植物配置

一般,小区植物群落规划要求注重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多元化,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同时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规划中结合场地原有树种进行群落化的绿化设计,达到生态效益的同时,保证场地原有特征的延续。绿化设计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用人工 的方式结合植物自然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营造一个多种类树种共生的生境。绿化设计将生态功效与景观特色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采用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季相变化树种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各个绿化层次相映成景,为居住区的居民提供了高层次的绿化景观。

居住区绿化的层次体现为小区公共中心绿地、住宅组团绿地及宅间绿地、小区道路绿地所形成的序列。在这一序列中,每个组成要素的功能作用不同,其绿化形式和植物配置也不一样,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能丰富居住区绿化的形式,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图1图2

1、1公共绿地的处理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是整个小区人流量最大、利用效率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居民区绿化和环境建设的亮点。小区公共绿地内树木的配置依据绿地的设计形式、园林设施的类型和分布情况及居民的活动特点而定。设计上充分参考气候与植物的功能特点,充分利用孤植、丛植、群植等手法按不同植物种类进行种植,使乔、灌、草共同配置于一个群落中,构建接近本地区自然植物群落类型的绿地系统,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接近自然。见图1.

1、2宅间绿地

宅间绿地的布置活跃了整个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平面构图,柔化了建筑僵直的棱角,提高了居住区的建筑视觉环境。它的规划设计以满足住宅间的采光和通风要求为前提条件,发挥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功效,营造适宜的小环境。每一宅间绿地确定一或几种骨干树种,同时辅以共同的基调树种,在突出各自特色的同时又强调了整个小区的协调统一。见图2.

1、3道路绿化

沿着居住区的道路在两侧形成了线形景观,构成了居住区绿化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种植设计以突出绿色空间层次为主,各干道行道树以乔木行列式配置为主,也可以灌木为主。在不影响采光的情况下,植物种类上要体现出不同 季节的色彩变化,结合扬州本地区的气候,力求四季均有景可观。

2、小区的整体景观风格协调

2、1绿化植被

依照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可分为公共绿地、宅旁及庭院绿地、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四大类。要求做到:(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果宁草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

2、2住区景观道路

居住区景观道路一般是景观绿地内的各种游览道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景观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2、3场地铺装

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入孩童脚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

2、4景观小品

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1)雕塑小品。雕塑小品又可分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钢雕、铜雕、木雕、玻璃钢雕。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2)园林小品。园林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的居住区园林绿化中,园林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一堵景墙、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处花架、一堆块石、一个花盆、一张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是供休闲使用的“小区家具”。(3)设施小品。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比如居住区灯具就有路灯、广场灯、草坪灯、门灯、泛射灯、建筑轮廓灯、广告霓虹灯等,仅路灯又有主干道灯和庭院灯之分。这些灯具的造型日趋美观精致,还可和悬挂花篮以及旗帜结合成为居住区精美的点缀品。

2、5水景驳岸

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水景及其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水域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

第11篇

【关键词】微地形;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应用

1.“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1景观结构作用

“微地形”能够利用绿化园林景观视线的控制,构造出有所差异化的空间结构类型。比如,可以在视野更为开拓,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利用“微地形”营造出更为开放的区域空间。而针对于山体或者水体区域,则可以利用“微地形”营造出相对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景观公园。因而,借助于园林绿化营造微地形,能够极大地改善居民周边居住环境,营造出更为丰富多元化的空间视觉感受。相对平整的地形结构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休息的空间,平整的铺装则能够为居民创造解散区域。借助于微地形的营造所提供的居民休憩空间,再加上植物与平地、坡地的融合,致使完整的空间产生难以分离的关系。

1.2工程与辅助工程作用

合理应用微地形,有助于园林绿化景区的排水处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积水问题。在国内的南方区域,由于雨水量通常较为充足,营造出合理的“微地形”则有利于更好地排放雨水。此外,科学地营造“微地形”能加大城市绿地比例,据不完全统计,面积达到5m2的平面绿地中能够种植2~3棵树木,但是,假如营造出起伏的微地形后,则可种植的树木数量可增加1~2棵,绿地量明显增加。

2.“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策略

2.1“微地形”在@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

2.1.1自然和谐的原则。

现在,越来越多的园林绿化设计师将园林设计思路转向自然发展路线,希望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或者结合大自然已有的地貌情况,设计出更多的园林绿化景观。将大自然视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作品的重要创意来源,更为强调利用大自然中岩石、土地以及树林等要素,更加注重与大自然环境共生的方式。单一的地形设计仅仅能够为居民提供审美感知所带来的愉悦感,而假如融入了人文精神或者地方特色,则可帮助人们在居住体验中获取更多的感知,进而获取更多的认同感。

2.1.2经济成本控制的原则。

在设计园林绿化景观时,所营造的微地形功能有限,应注重与造景并重,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为原则。改造地形地貌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此时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就应评估实际的财力、物力等现实情况,并力争按照依山就势、自由布局的原则进行景物的布局、意境的表达。假如在营造微地形时,需要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应该努力保障园林绿化区域与挖土方的整体平衡。

2.1.3人性化原则。

尊重园林绿化景观已有的地形,高效利用当前已有的土地空间资源,是当前园林绿化自然景观设计中最为主流的设计思想以及务必遵循的基本性建设原则。在园林绿化景观微地形作业环节中,并非所有的施工均能够实现排水功能。对整个地形的尊重,主要是指在营造园林绿化景观微地形时,避免对原有地形造成破坏。往往在开发城市广场、园路时,对已有地形建筑物的保护设计不够科学,造成相关的自然地形设计不够合理。在设计后续相关项目时,应该尊重整个地形中第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

2.2“微地形”营造的影响因素

2.2.1被动影响因素。

(1)地形现状。当营造特定的微地形时,应全面评估所利用土地的来源以及排水状况等信息。在营造新的微地形时,首先,考虑残余积土是否可以利用。其次,考虑微地形设计的位置是否合理,避免限制正常排水产生新的大坝。(2)地域文化。好的微地形设计作品均可看到作品灵魂的影子,拥有特殊的思想内涵,这与微地形所处的地域文化紧密相关。(3)服务对象。在设计营造“微地形”时,全面考虑包括人、动植物等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营造出更为舒适的微地形,提供更好的园林绿化景观服务。

2.2.2主动影响因素。

营造“微地形”时所受到的主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空间影响、植物种植影响以及经济效益影响等。

2.3“微地形”塑造园林绿化景观的方法

2.3.1居住小区园林绿化。

(1)居住小区道路的处理。小区道路常见的设计类型主要包括组团道路、浏览道路等多种方式。微地形应用于居住小区道路中,可以营造出起伏变化的道路或者缓冲平坦路面的步道台阶,有助于改变小区居民的步行快慢节奏,大大改善工作后的疲惫状态。此外,居住小区道路两边的地形地势也可以营造出坡度有所差异的边坡,不仅能够达到居住小区道路对排水的要求,而且能够确保道路空间布局上不丧失流动性。同时,在居住小区内利用不同的材料,能够实现不同的效果。比如,利用废碎的瓷砖,实现废旧材料高效利用,又能够实现丰富道路色彩的目的;利用鹅卵石材料,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居住小区道路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够达到按摩保健的养身作用。

(2)楼宇间绿地的处理。由于楼宇间可用空间有限,楼宇间绿地通过合理地园林绿化微地形处理,将自然山峰缩小应用于楼宇间的绿地中,包括独山包或者多山包等多种方式。在楼宇间营造出高度不同的微地形,极大地改善了居住小区内居民的视野,改善了园林植物的栽植环境,充实了居住小区内园林绿化的艺术内容,将小区居住条件与外界大自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3.2公共绿地园林绿化。

(1)广场绿地的处理。城市广场是当前城市中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公共区域,根据功能的差异可以细分为公共活动场所、交通广场以及商业广场等。通常而言,广场绿地是坡度相对较小的缓坡底,并借助于微地形景观处理,以广场地形的抬升或下降,构造出有所差异的绿化景观。在高度相对较高的广场区域,则可以考虑构造出绿地构图中的焦点区域,突出景观的形象;而高度相对较低的位置,具备更强的封闭性与内向性,更能够产生良好的舞台效果,可以考虑构建下沉式广场,突出广场文化气息。

(2)道路绿化的处理。在园林绿化景观中,道路绿化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元素。要想在相对较为单调、封闭的广场道路中,营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要求关注园林景观的立体化处理。此时,不仅要在道路两边部署高度有所差异的植物,还应该充分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处理效果。将道路的地表弄成中间位置拱起的形状,便于排出积水。此外,在坡度相对较大的道路,应根据道路的方向完成微地形的设计工作,有利于行人在道路中更为舒适地行车。

3.结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园林绿化工作中,应该合理地利用“微地形”设计及施工原则与方法,更好地发挥绿化景观改造功效,提供更为舒适的绿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明菲.现代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第12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设计 住宅小区 房地产开发商 绿色住宅 生态住宅 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住区绿化设计的概念

住区绿地设计是指结合住区范围内的功能布局、建筑环境和用地条件,在住区绿地中进行以绿化为主的环境设计过程。

住区绿地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的绿地,其中的公共绿地是居民进行日常户外活动的良好场所;居住区绿地形成住宅建筑间必须的通风采光和景观视觉空间,它以绿化为主,形成住区赏心悦目、富有特色的景观环境。住区绿地包括住区用地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宅间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住区道路绿地等。

2 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来进行。夏日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凛冽,在绿化设计上应注意植物的遮阳、挡风效果,在小区道路上以及停留休憩地点,宜使用遮阴乔木。

2.2因地制宜,设计需经济实用: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例如可适当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容易成活,生长良好,成本低。

2.3美化环境: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其中绿化的季相变化是其他环境元素无法比拟的。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3 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

4 科学布局,保证园林景观的质量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人们对生活的园林景观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再局限追求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园式景观。科学布局是保证园林景观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布局,确保园林景观的质量。笔者认为,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面积应该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分之。如果要求高一点话,应该达到50%以上。而且,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流暗花明”的感觉。同时,住宅园林景观要形成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格局,以纯自然的手法,将山体直接引入宅间,水与山体是连通的,山泉顺流而下积聚成潭,动时流水如琴韵,静则碧波可映月,要合理配置一些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良好的生态娱乐环境。此外,在园林景观布局中,我们还可以充分考虑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加入一些地方特殊或者民族风情的元素,使园林景观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学。

5 发挥树木、花草合理搭配等生态效益

目前的住宅建设中,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

6 园林绿化设计的不断创新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必须不断创新。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__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虽然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头脑灵活,能不断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奉献给社会和人类。

另外,住宅小区园林绿化不是一个独立体,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好坏,根本制约了住宅小区园林绿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前提,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是环境设计的深加工,是锦上添花。所以居住区环境设计,也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社会化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2)坚持经济性原则。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3)坚持生态型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总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景观》姚永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