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都说语文要注重有创意、有个性的阅读,对它的解读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其间有诸多回旋、辗转和螺旋式上升。对于初中生来说,必须有一些新的凭借和抓手,比如通过课外活水去触摸作者心中的涟漪,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深入作者情感的崇山峻岭处……
一、在个性阅读中多一些课外活水
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三峡》时,可以这样引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好的语文课一定是有弹性和包容度的,不固守于教材,不局限于当时当地,总是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能够补充于语文教学的“课外活水”,或比较、或印证、或揣摩,连接古今,接通世界,语文教学必将“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二、在个性阅读中多一点自主探索
语文课,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个性阅读和多元解读。如何摆脱条条框框的阅读,真正视“倾听、分享、对话、质疑和反思”为学生自己的权利,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理念之一和常态性工程。
例如,在《观潮》的学习中,可以安排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在个性阅读中多一点拓展延伸
在八年级课文《敬畏自然》中,作者说:“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你能举例说明吗?(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由“万有引力”到“相对论”、由“上帝造人说”到“古猿进化论”)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应该“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人以漩涡般的鼓胀力,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正所谓“多一点拓展,与作者遥遥神交;多一点延伸,与文本深度对话;多一点扩充,有机会润泽自己”。
作为教师,不应该死守课堂的走向和脉络,而应该在学生的多重解读后,引发出更多的生成性资源,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走向多彩、走向纵深、走向开阔的“抓手”之一。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个性阅读、自能联想、自主拓展,课堂才不是“完稿”,不是谢幕,即便是下课之后,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欲罢不能”。语文教学,学生最不缺的是“手把手教”,最不能闭合的是自主自悟和拓展延伸。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后反思 反思内容 反思途径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过程应包括备课、说课、上课和教后反思这四个环节,教后反思是对备课、说课、上课的回顾、思考与修正。”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教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难以沿用以往教学经验及固定教学理论和模式,为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言行,在反思的基础上建构指导教学实践的理念。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后反思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找准最佳切入点,明确反思内容
“教然后知困”,教后反思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课堂。语文教师对自己刚经过实践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和再次思考,要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有以下切入点:
1.成功点。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设、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巧妙新颖的导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和师生的精彩交流互动等。我在教学《春》一文时,有一个教学镜头颇让人难忘,那就是学生对春天的各种形象比喻:“我觉得春天像火炉,驱散严寒,送来温暖”,“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在质疑反思环节,有一个学生还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不喜爱春天的理由:多雨雾,易发生交通事故,易感染疾病。当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我适时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些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无不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在今后的课堂中可造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2.失败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反思可以对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记录,并对其作深刻剖析,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我在讲《孔乙己》时,曾“别出心裁”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这两个动作,从中感受孔乙己被打折腿前后的变化。结果参与表演的同学或木讷,或搞怪,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在“闹剧”中荡然无存,整堂课只能草草收兵。这一次的尴尬让我意识到,如果不顾及文本内容,没有结合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单纯把表演当成课堂的时尚道具,则必然会使语文课堂流于浮华。与其让学生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不如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读、写、听、说的机会,让语文学习回归本源。
3.遗漏点。备课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教后反思,找出失误或缺漏,完善教学,就可以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比如,有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同学们就“记叙文写作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进行分组讨论。但各小组表现不一:有的小组是一个“小权威”在发表意见,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有的小组是各想各的,都默不作声;有的小组则是在热热闹闹地闲聊。虽然浪费了一节课,但从中我明白:合作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态度,不能为了给课堂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就随意组织小组学习。
二、寻求黄金路径,掌握反思途径
语文教后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既是自我批判,又是民主合作,其反思途径如下:
1.自我反思。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反思。我在总结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教学时,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文言文“讲—译—背”的传统教学思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这一现象提醒我,必须尽快寻找出一条教学新路。我尝试将阅读教学和语言文字教学融合到一起,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设计了几个贯穿全文内容的问题:作者与谁夜游?在哪儿夜游?为什么夜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他们随着问题的出现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疏通了字词句障碍,轻松突破了翻译这个教学难点。实际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二是横向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对照专家的理论或他人的教学横向比较反思。有一次参加片区“同上一节课”教研活动,执教的内容是《公输》,我受益匪浅。刚上完课,又听了同行执教的课,方知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教材的处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疏通文义上,我把课文中的知识点照搬给学生,不管有没有理解。这位同行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三人一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墨子、公输盘、楚王)朗读对话部分,最后合上课本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活动。这种对比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到他人的有效教学方法。
2.群体反思。一是同行协助。“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自己独立反思,有时会模糊不清,很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这时最好寻求同行的帮助。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并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自己独特的经验,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但自以为效果很好的课却遭到了挫败。在同行的在理中肯的评课中,我才知道自己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我的灌输“淹没了”。二是学生反馈。作为目中有人、坚持民主的教育者,应该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的声音是教后反思必不可少的要素。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的说法很让我震惊:“这几节语文课我老想打瞌睡,《风筝》这篇课文讲了又讲,看来老师很推崇鲁迅的文章。‘春日的温和’、‘肃杀的严冬’,我都理解不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才知道自己过于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课程评价中,“上帝”的意识才会浓厚,人本的个性才会张扬。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语文教师只要坚持教后反思,就能充分地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使自己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匠”走向教育者、研究者。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挖掘文章深刻的内涵,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江山秀丽,建筑奇特,课本上选取了很多这样的文章,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语文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挖掘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描写了我国战场上,人民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让学生体会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了解中国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蜡烛》则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认清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坚强的意志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在山的那边》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则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明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执着与勤奋,还有她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因此说,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德育教育。语文既要教文,更要育人。
二、通过作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而教会学生做人,作文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作文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日记和作文。
日记是学生成长历程的真实记载,日记不但记录学生的喜怒哀乐,更主要的是通过记日记,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反思中,辨别是非,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又能随时指出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观念以及不良的生活态度及习惯。日记是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独特窗口,日记上,学生可以打开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爱憎,它比平时的交流更接近人的灵魂,更真实,也更容易接受,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语文教师,运用日记这一阵地,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作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表达能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作为学习与生活相互联系交流的重要纽带,教师作文材料的选择目的,就是让学生筛选自己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往往能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准则、道德观念。因而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对人的教育与培养,即在作文教学中也渗透着德育教育。
三、通过教师自身的影响,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从来就是教育的主要规律和原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明确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树立规则意识
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情感的熏陶,又进行规则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把规则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知道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时,要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习《期行》(七年级上册)时,教育学生懂得明礼诚信;学习《背影》《永久的悔》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等,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题材。
二、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规则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规则意识提供了氛围。教学中,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法制教育。 比如,八年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环境小课题研究》,结合当前进行的环境综合治理,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验环境保护。当然,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就要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让学生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规则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比如,外出活动期间的行车安全规则等。同时,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三、在写作活动中关注,规范规则意识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遵守规则的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在初中语文写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背影》《永久的悔》后,安排的写作是《珍藏的记忆》,教师可以帮助学习收集团结友善、尊老爱幼的资料,引导学生说真话,说真心话。再如,现在多数老师都有让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那么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通过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体会,这些节目的选题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而且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因为违纪与违法之间不是不可逾越的。通过学习写日记,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还可以反省自己,检查自己,从而接受教育。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意识是现代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公民遵守规则、规范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保证。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互动高效 策略思考
新课程改革指引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推动其他学科学习。本文剖析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究出了创设互动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待提升的地方
1.课前教学备课不充分。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初中语文互动学习课堂要求教师摒弃原本按本照宣的教学方式,而是使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然而,根据调查统计的情况看,目前,初中语文课前教学备课的情况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备课工作方面表现出两种极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中老年语文教师,一直相信沿用多年的教学方案是最有效的,不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较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备课环节中缺少把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识,制定的教学策略容易受到挑战。
2.课堂教学效果不乐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扮演好学生知识的指引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还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大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上,依旧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为了在预设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几乎所有教学环节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渐渐地学生会进入老师预设的套路中,教师只要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教学即可;其次,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表面上看是被引入了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但是实际缺少明确可行的教学策略,只是营造出看似热闹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3.课后教学反思不理想。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初中语文互动高效的教学,强调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课后反思技巧,培养课后反思的教学习惯。然而,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初中语文教师普遍没有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习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课后反思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作用,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后反思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对策思考
1.科学安排,塑造高效课堂。重视课前预习。充足合理的课堂备课是开展互动高效课堂的有效保证,可见课前备课十分重要。教师应反复多遍地阅读教学内容,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弄清楚弄明白,每一知识点需要使用哪种教学方法应该非常清晰。同时,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有预见性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疑难困惑,并且能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困难,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掌握学习的要点,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找准课程切入点。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把握内容的切入点,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营造高效的教学氛围。“灌输式教学”就是把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生字生词中心思想,平铺直叙地向学生介绍,这样不仅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要求语文教师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介绍文章前,让学生首先明确本次课堂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结合文章细节体验自身的生活经验着手,以正确领悟生活的苦与乐为教学重点,从而对文章开展每章节的学习。
强化课堂训练。无论是巩固旧知识,还是接触新知识,都必须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练习的题目。怎样才能挑选设置出好的练习题目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教学的重点任务,通过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终营造互动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的课堂训练设计中,教师可以提问:“假如登上了月球,你们将会在月球上做什么呢?”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分享想法,培养拓展思维能力。
2.加强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初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神态是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的桥梁。言行亲切、情绪饱满的教师,更能够以满腔的热情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互动探究学习中。初中语文互动高效课堂应该展现为“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使用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科无穷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深入摸索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和设置出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问题,进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出的实效性也是影响互动、高效教学课堂塑造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能充分发挥提问对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最合适的时候,以最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创设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在大概把握文章,理顺文章情节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桃花源里有怎样的景色?生活着怎样的人民?文章最后南阳人刘子骥为什么没有找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课本塑造的环境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3.做好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后教学反思,从四大方面着手,包括思效、思得、思失和思改。思效就是对上完课后对本课教学效果作自我评价,例如哪些内容学生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教学有待提高;思得,课堂教学结束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并及时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思失,课堂教学有得必有失,面对性格各异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可能会有出入,教师要勇于总结教学工作的不足,认真琢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思改,进行课后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入剖析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科教师每个星期集中进行一次课后反思的交流会议,分享自己的看法,学习他人的经验,也是做好课后教学的有效办法。
总体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设互动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我们要认真观察和反思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创新思维,改变思路,不断摸索,从而探寻出符合学校实际,符合当今学生需求且可行性强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推动教育事业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绍山.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考试周刊,2012(36).
一、在语文活动课、作文课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作文日记教学为载体,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让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如:描述心理情感的有:《我真后悔》《我真开心》《我渴望 》《假如我是 》;写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让人难忘的人》;写事《这件事教育了我》《难忘的一件事》《小事不小》《我相信我能行》等等。通过这些内容记载,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学生会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作文,认识自我,把作文与自身的成长紧紧结合起来,把作文作为生命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再者,老师在学生的作文及日记本上,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写上人性化评语,如:“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为你的成功而自豪”“加油,你一定能行的”“很好,通过这件事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老师祝贺你!”……。还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情况较严重且不适合在集体中进行指导的,就采取个别交流的方法,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在集体讲评课上,朗读范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作文日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作文日记的评语上,教师不光从作文的技能技巧入手,更给出人性化的评点,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本课题组做了大量尝试,通过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性学习、自学、开放式学习等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下是一些老师的实践心得:
在八年级下册阅读课《再塑生命》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学生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构建自己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课《雪》的教学中,通过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会了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体现了作者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三、在名著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八年级上册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三部名著,下册要求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两部名著。
一、从教师自身而言,普通话不够标准,不好意思范读
记得第一年拿起这本教材时,翻开诗歌单元映入眼帘的就是单元教学要求中有关读的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余备课时也曾多次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总觉得自己的朗读效果不好,不够理想,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自己的朗读没有激情,不能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于是就只好草草地让一名学生代为朗读了事。第三年时,当我想再用这一伎俩蒙混时,有几名学生提出来了:“张老师,您为什么不朗读给我们听呀?让我们从您的朗读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不是很好吗?”在此情况下,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范读了。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们反映很好,且在我的朗读示范下,学生的朗读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还有一名叫史航的学生,她的朗读还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喝彩。事后,我反思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能把普通话不标准作为不范读课文的理由,而更应该加强自身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多范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更要敢于在学生面前范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普通话不标准都能读好,那我也一定能行!
二、从教师的认识角度看,小学生需要教师范读,而初中生不需要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目前,我校语文教学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七年级时还有琅琅的读书声;八年级时则渐渐远去;九年级时读书声似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尽管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中学生自己会读书,根本就不需要教师的范读了,小学生识字不多才需要教师的范读。后来我一想,这些语文教师只是把读书放在了“会读、会识字”这个十分肤浅的层次上了,而没有放到更高的“读好”这一层次上。通过观察我发现教师不开口,自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读书,早读不读书,课余课后就更不用说了。语言是要发出声音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语文课堂竟没有读书声,这让学生怎么能去体会课文内容,诗歌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呢?
我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语文教师都应该大胆范读、美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情感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看,以录音、多媒体等所谓的现代教学在无形之中代替了教师的范读
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以前也主要依靠录音机、朗读带朗读,后来发现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反复思考后我明白了:现在语文课堂,录音、多媒体朗读似乎成了教师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象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的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示范朗读,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以教师范读为主,以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为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力求真正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四、教师只重视读,而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对学生朗读后恰当的评价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主体人格;教师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在99年“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上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呢?
一、 榜样的示范教育
1.语文教师需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修养和人格。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说服学生。就是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学生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行,言行一致,处世公正理智,爱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执著地朝理想而奋斗等等优良品质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达不在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2.建立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提出问题,敢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已经在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给予每个学生以自信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二、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本多是专题类的,有的是关于寓言的,有的是关于童话的,关于教育人的故事。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要懂得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进行教学。
我们以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这一单元为例进行分析,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是有多方面的定义的,如何让我们世界充满爱,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话题,给学生讲湖南小承程事件,让学生分析对爱的认识,如何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如果在社会上遇到相关的事情该如何处理等。在其他单元的学习中,比方说《皇帝的新装》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社会中真诚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做一个真诚的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教师课堂中的正确引导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在我们的课堂上,讲到某一个话题的内容时,教师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到时政内容进行分析,比方说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等,都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中的信息,这些时代信息的加入,会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也能更好的体悟社会,我们的教学育人才是真正目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感受作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作文,而且要教会学生从所读所写中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分析自己,进而提高自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和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熏陶感染”就是让学生在接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其精神熏陶和人格培养自然受到真善美的感化,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因而,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抓住课文里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来引发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辨美丑、明是非,领悟高尚的人格。
四、巧借作文育情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和人格的完善。我国历史上写文章好的人或好的文章很多,而真正能够流传千古并不断被人传诵的都是一些人格高尚的人写的好文章,这说明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来做起。为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说明白,好的文章一定要好的人品来配合。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炼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作文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是作者对生活感悟反思的结果,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看作是师生加强沟通的很好机会,以真挚的情怀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说真话、有真情,从而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是求真、求美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达到在作文中培养学生人格的目的。
总之,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模仿性极强,且思维活跃、上进心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让他们吸收优秀人物高尚品德的营养,茁壮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从而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更加繁荣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反思教学,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为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教师应当反思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就以往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时常会叮嘱学生在课下做好下一课的预习,但是教师仅仅是口头上的阐述,并未对学生的课下预习成果进行检验,而学生也只是听一听,课下就忘记了老师的叮嘱,实际预习效果并不理想。此种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并不熟悉,无法与教师开展交流和配合,导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当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方案,充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进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探究性问题:济南的冬天美在哪?文章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句中所提到的下雪后山景妙在哪里?在提出相关问题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和沟通,相互配合,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从整体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塑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针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性格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创建趣味性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引出语文知识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围绕相关语文知识在小组内展开积极讨论,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开展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依据古语,“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进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人左右,先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并结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内探讨如何续写下文。学生在集思广益后,会提出一些思路,包括为什么打,怎么打,战争性质以及交战胜败情况等。在此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3 培养习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明确学习意义,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锻炼写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具体来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应当养成自觉记笔记的习惯,不仅要对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进行标记,还要对含金量较高的词汇和段落记录到笔记本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好段,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开展《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当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让学生先分工合作学习,对鲁迅先生的散文阅读,并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延伸至《朝花夕拾》,进而鼓励小组内学生相互探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并在小组范围交流阅读后的思想变化,以促进小组内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深化文章主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有效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4 多维交流,积极合理评价学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鼓励和一句表扬,都可能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科学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缓解文言文的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核心思想,待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5 充分权衡,认真开展教学活动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大部分学校普遍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强制性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和监督,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际价值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权衡语文教学的时机及教学安排,认真实施教学。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及其认知能力进行系统化分析,将教学目标及资源环境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问题,促进中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所说的“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我们平常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同学、伙伴,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并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同时在一旁监督学生参与的状态,让同学之间优劣互补,共同完成这一问题。不过,在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身份,也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洞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一切发挥与表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评价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4-01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评价教学的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进而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通过我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正在向常态化、课堂评价目的、重视集体评课议课转变。
(一)课堂教学评价呈现为常态化
课堂评价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有反馈调节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向教师反馈问题并调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经常开展课堂评价活动。
(二)课堂评价目的转变
学校新课改前是以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结果用来给教师评级的,课改后课堂评价的目的正在向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转变,即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M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集体评课议课。新课改前课堂评价主要是按照评价表打分,课改后学校更注重听课后集体评课议课。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和评价的总称。从大的方面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改善,对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自我评价和教师互评中改正自己教学中的缺点,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要求正确使用教学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从“强调知识”到“强调发展”
转变教学观念是保证语文学科评价科学性的开端。教学观念是教师对学科、学生、教学的整体观念。从初中语文学科来看,传统课堂对语文学科评价的界定都是在字词掌握量、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知识型”的评价是对学生静止性知识的过分强调,而并没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总体运用与深层次感悟。这是对语文学科的错误认识所导致的评价方式的选择失调。如果学生只会记得一些字词的拼写,按照一些模板去套用对语文基本能力的掌握,那么语文的学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具体来说,对于学生基本语文知识能力的测评在评价中必须有所涉及。即对字词的掌握、对段落大意的划分、对文章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对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等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测评。此外,鉴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应该从提升学习兴趣入手,从教材提供的内容出发,在提供最基本的评价体系的同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评价工具,多角度切入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所学,尤其关注学生在学习情感上的培养以及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应用。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只注重校长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仍忽略了学生和专家评价,因此要打破传统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化模式,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对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时,不仅仅其他教师、校长参与,还应在课下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邀请专家对课堂教学给予意见。例如,在本月课堂教学评价时,邀请专家来听课并给予意见,教师在课上讲到初中八年级语文《背影》,听课的校长和其他教师应观察课上学生参与度,并在课下询问学生是否听得懂等。
(三)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勤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教师、学生、教材资源等课堂构成要素有机整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最大化的课堂。
一、精心备课
教师在知晓每个学生语文学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每节课的教材内容,明确它在本单元、本课中的地位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等。 然后认真研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教辅资料,抓住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恰当取舍、整合,以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石拱桥》这节课时,在了解学生掌握的说明文特点和常用方法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掌握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和文章的说明顺序,笔者精心准备。课堂上采用教师细心点拨,学生自读、反思、互议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将学生难学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评价和辩论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以及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引用、比较、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了如指掌,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全备学生,深备教材,细备教法,准备学法,教必得法,行必高效的最佳见证。
二、增加学生心理效能,提高学习信心
有信心才会有成功。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那肯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态。 对自己没有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是当前许多中学生的普遍心态,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必须要注意的。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或者是从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上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都是题中之意。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注意对学生心理效能的提升。所谓心理的自我效能,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学生心理效能越高,对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评价提高,所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反之,自我效能低,学习的信心就低,对任务完成的效果就越不确定。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提高学生自我效能,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学目标设定应该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作文写作教学中,就是可以把立意、构思、表达等这些技巧分教学,避免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让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学习,更有利学习信心的增强。
三、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促进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技术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还能根据需要回放再现,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景,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只有教师会用,善用多媒体,才有利于顺利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一、做一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这门课。所以平时我要求自己做到,对学生要有爱心有耐心有童心,在交际上做学生的榜样,慢慢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多锻炼他们有意识去说。
二、要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
我发现:在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面对同学说话时,大多数学生有羞涩感,有时怕出错,怕被别人笑话,以致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成功表达就要帮助学生战胜内心的恐惧,{去内心恐惧的心理,树立一种自信乐观的心态,让他们乐于、勇于、敢于表达自己的心里话。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去除害怕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说,变被动说为主动说。一般我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认真分析其害怕的原因,鼓励他们说,同时勇敢面对困难,战胜自己。其次是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深呼吸;大声朗诵;在无人处反复训练;在演讲前给自己鼓气加油……努力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
三、要加强口语方面的训练
1、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学生听得多了,相应的也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及有意无意的去模仿说话人的语气语调,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学习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同他人交际。
2、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朗读,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可以帮助积累词汇、句式。同时,朗读时要做到不漏字错字,要求抑扬顿挫……朗读时可以领读,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在教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我领读然后让学生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3、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口头作文。教师从文章的中心、语言、选材、结构等方面定下几个要求,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组织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构想。
书面作文。就是把一些学生的佳作及名人的范文找出来让学生读,让学生从修辞、写法、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评讲,发表意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说话机会,把自己的理解或意见表达出来。
4、师要上好口语交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