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事业发展史

航天事业发展史

时间:2023-07-28 17: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天事业发展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天事业发展史

第1篇

随着缓缓移动的脚步,随着缓缓移动的画面,我的视线仿佛延伸到了茫茫的戈壁,延伸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漠深处。秋日那金色的阳光之中,一个让思绪不断翻飞,遐想尽情伸展的航天城,弱水河绕城而过。沿岸的杨树和灌木逐水而生,簇拥出了荒漠里的一片绿洲。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艘即将把中国的足迹送上茫茫太空的飞船挺拔地矗立在发射架上,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已进入倒计时。

“10!9!8!……”

“点火!发射!” 望着眼前仿真的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进行模拟发射的场景,我仿佛看见山谷里亮起了一道闪电,耳边滚来了一阵雷鸣。 瞧,“”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冲破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把一团桔红色的烈焰留在了秋日的大漠长空。这是梦吗?不,这不是梦!这是2003年10月15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现的那壮观的场面。这是中国人民渴望了很久很久,等待了千年的伟大时刻,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13亿人的希望与祝福冲向浩翰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之梦,神州为之欢呼,世界为之瞩目。

2003年10月15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飞天梦想一夜成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一天也就注定被定格在历史辉煌的一页上了。

为了这一天,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成白发;为了这一天,多少人顽强过关,累倒在实验室中;为了这一天,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一生。从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从敦煌“飞天”的美丽壁画,从战国时期屈原对长空发出的“天问”,从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47支火箭飞向空中的尝试,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久远,这个跨越千年的美梦,竟在今天奇迹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载着中国航天员开始遨游太空,对神秘的宇宙深空进行探测。

你知道吗?就为了这一天,为了这次看似轻松的太空旅行,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整整准备了5年,从翱翔蓝天到遨游太空,汗水与牺牲铺满了这条布满荆棘的漫漫飞天路。为了这一天,一面鲜红的国旗,14只紧握的拳头,铿锵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荡:“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为了这一天,14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郎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只是中国载人航天伟业的很小一部分。支撑我们的,也是支撑所有航天人的,是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能够由我们这一代人变成现实”。因此,正像杨利伟在完成任务后对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所说的那样:“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荣誉属于全体从事航天事业的航天人,荣誉属于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是啊, 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此时此刻,当我再次仰望“神舟”5号所驰骋的星空,禁不住思绪万千……

多少期待,多少汗水,一朝梦圆飞九天。航天人笑了,那里有欣慰的泪水;全国人民笑了,那里有喜悦的泪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载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壮丽凯歌。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代新人,要向航天人那样,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人生的征途上,不因遇到困难和挫折而灰心和气馁,也不因取得成功和胜利而骄傲和懈怠,努力拼搏为振兴中华民族,发扬神舟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坐在飞船里的人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

第2篇

众所周知,课件在创设情境、突破难点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除此之外,它在以下方面也有一定的优越性。

1 课件的使用能拉近师、生、教材三者的距离。

新版教材一改以往单调的两色系,课本中出现大量的彩色图片,增强了趣味性,学习内容不再枯燥乏味。课件的使用将这一优点最大化,它可以将某一画面进行适当放大,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大部分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较少的文字说明,如果课堂上能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2 课件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数学注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在结合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如北师版第六册第二单元《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中,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剪纸、脸谱等民间艺术的轴对称图形。还有升降国旗、玩风车等场景的再现,这些素材被做成精美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由此感受到了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就在身边,领悟到了美丽的图案自己也可以创造。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创造美、展示美。课件的展示引起了师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美。

3 课件能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品德教育、

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德育内容。如:在“你知道吗”中介绍数学发展史和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在题目中出现有关环保的内容,在情境中出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产物。课件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接受品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学习分数乘法时。我让学生计算自己及家人在月球上和火星上的体重,我先给学生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及有关我国登月计划的介绍,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就,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励学生从小立志成才,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多作贡献。

二、科学合理使用课件,让课件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课件是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理念,辅助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课件,把课堂教学变成课件展示。《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件应与各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

1 创设情境时。运用课件不是唯一的选择。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学习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亲身经历的,有待学生解决的问题。情境创设要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等诸多方面考虑;要看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结合体育课上学生练习跳绳这一活动来引入,先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在体育课上跳了几下,并把他们的名字和跳绳成绩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学生觉得这是在说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既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叉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一个优美动画。

2 不要让课件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权力。

课件能够化抽象为形象,能够用直观动画演示难以实际操作的实验,而且更精确,更加便于学生观察。如学生认识了圆柱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思考题: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将得到一个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想象、讨论、交流后,借助课件现场直观演示,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直观验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数学模型,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观念。

3 课件的使用应避免出现新的“满堂灌”。

第3篇

22日晚,我背着相机,从兰州出发坐上西去的列车。第二天早晨7点到达酒泉。天阴沉沉的,下着毛毛细雨,很冷。工作人员前来接站。大约一小时后,到达金塔县,雨停了,天空慢慢放晴。路上行人很少,一场秋雨,更是增添了空寂,空气格外洁净,如同天然氧吧。这是一座新颖别致、令人惬意的西部城市。

24日早晨,“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与会领导与全体代表在金塔宾馆前合影留念。随后在金塔行政服务中心举行研讨会开幕式。这次会议参会的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致力于汉简、丝绸之路及敦煌学研究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因时间关系,学术讨论分成三组同时进行,我只能选择性地听会。会议中,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并成老师坐在第一排,他在听取其他学者报告的同时认真地做着记录。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沙武田老师,一边听报告,一边理清思路,准备下一轮自己的论文发言。值得关注的是,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在会上表现活跃,反映了这一学术领域后继有人,氛围浓厚。

上午的会议结束后,我们来到与会场相隔不远的金塔博物馆。馆内列有彩陶、汉代灰陶壶、汉代铜马、魏晋铜俑人、神佛画像、莲花经、藏文经等珍贵历史文物。走出博物馆就是金塔航天广场,广场中央树立着一座约10米高的火箭雕塑,名为《腾飞》,催人奋进。葱郁的草坪包围着碧绿的湖水,阳光洒落下来,湖面泛起波光,叶子也变得灵动起来。

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结束,第三天安排参观和考察。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因此,兴奋不已。

26日早晨,用过早餐,前往考察第一站——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车窗外纷纷闯进和匆匆退出眼帘的是清一色的戈壁、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车行两个小时,到达发射基地。这是沙漠中的一片新兴绿洲,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场史展览馆的墙上挂满了卫星发展里程、工作状态及卫星发射时的照片,展馆中间摆放着卫星及飞船的模型。由于展览馆内禁止拍照,听讲解员介绍时大家格外认真。听讲解员讲述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我不禁对那些长期以来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肃然起敬。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为我们守护着祖国的尊严和边关的安宁,他们是中华民族新时代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相隔不远,便是发射场,发射塔通体为蓝色,高达百余米,全部为钢架结构,矗立在戈壁中,像一个挺拔的钢铁巨人,它是象征祖国强大的最佳体现。一条绿色的纽带连接了发射场与外界的道路。生怕漏掉一字一句,我紧紧跟在工作人员的身后,了解到飞船火箭组合体功能检查、航天员进舱、点火发射、航天员应急救生等工作都是在发射塔架完成的。在发射前,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可迅速通过直径1米左右的白色逃逸滑道进入地下安全掩体。塔架对面是垂直总装厂房,它是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只有一层,却高达90余米。随后,我们来到了航天员在发射基地的工作生活区——问天阁。两层楼,装修简单,我脑海中不停浮现当年杨利伟曾经就是住在这里完成了中国人几百年的航天梦,不禁肃然起敬。我们走进会见厅,每个人都坐在玻璃窗里感受了一翻。会见厅的地上可以看到标记的数字,原来是站位,每个人都要站在固定的点上。一位老师指着标注1的位置,开玩笑地说道:“这可是胡主席站过的地方。”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航天城内匆匆用过午餐,返回大巴,去往下一个考察点,这是当天考察任务中的重头戏。据专家介绍,在20世纪先后有过两次集中发掘,内蒙古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市多处地方均有大量简牍出土。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参观地湾城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两处古迹。

茫茫戈壁,一眼望不到边,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依傍黑河。踏上这片戈壁,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和满目的苍凉。我独自在古城遗址脚下穿行,走走,停停,真切地感受着戈壁带给我的那份孤寂与苍茫。

地湾城是一个方形的障城,只有两三百平方米大小,属于居延遗址的一部分,是汉朝肩水侯官所在地,如今仅存一障。障面积为22.5米×22.5米,城墙部厚5米,高8.4米,系夯土板筑,夯层0.2米。经测量发现,地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都是正南正北,然而,此处的黑河走向并非这样,这说明汉代的将士、工匠们已经使用指南针定位技术。同行的专家介绍,地湾城范围内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有历简、历谱、医简、算简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居延汉简中还发现有关酿酒的汉简,可知早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就有酿酒产业。地湾城故址于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阅资料得知,“居延”为匈奴语“天池”的译音,在古代,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地方。在地湾城遗址,我们看到城墙有修补过的痕迹,修补的墙皮有三四层之多,可见这座城址的使用时间很长。从城门进入,城墙四周有许多窟窿,原本以为是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而留下的,但专家却告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窟窿是当年在城内修建房屋时,为了支撑房梁打下的。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房屋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座空城,供后人观瞻。

距地湾城2公里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有一座小土包,它就是著名的肩水金关遗址。

肩水金关为汉代边塞关城,含有固若金汤之意,所以名之为金关。它是汉代进出河西、南来北往的咽喉,关门为6.5米×5米的两座长方形楼橹残壁,最高1.12米,厚1.2米,楼橹中间门道宽5米。楼橹外还筑有土坯关墙。据专家介绍,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土汉简 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11577枚,其他文物1311件。肩水金关出土的实物很多,有货币、残刀剑、箭、镞、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很多专家学者在埋头捡拾汉代人遗留的文化碎片,专注而神驰,我想,对学者们而言,实地调查,现场探微,在整个过程中辨析求解似乎已经是一种习惯了。肩水金关城池和地湾城一样,也是正南正北,同样说明,当时的人们建造这座城的时候已经使用了指南针。我频频举起相机,留下以黑河环流为背景的古城风貌。

随着旅游开发和气候的变化,居延地表遗址遭受了很严重的自然及人为破坏,这些古朴自然、风光独特、富有神秘色彩的居延文化遗址,对于考古学来说,它的价值不亚于一座汉代君王古墓,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能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站考察结束后,由越野车轮番接送我们返回大巴车。看似平缓的戈壁,置身其中才知颠簸得厉害,似游乐园内的过山车一般,不禁让人大呼过瘾。

天色已晚,我们启程返回。头倚在车窗上,还没有从刚才的思绪中走出来。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地上的白沙被吹得到处飞舞,看似像平地升起的蒸汽,又如同一堵白墙堵在我们前方。由于天气突变,我们只得提前返回住处。听说塔院寺就在县城内,驱车10多分钟便可到达,我们饭后未作停留,直接前往塔院寺。风依旧吹着,寺院两旁的树被吹弯了腰,在空中摇曳着。

进入寺院,映入眼帘的是耸入云天的大白塔,建在方形台基上,巍峨壮观。白塔是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此寺因它而得名。由于天气原因,我们抓紧时间,仅仅走马观花,粗略参观了这座寺院。

第4篇

关键词: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探索过程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好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物理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合作者”。

一 抛弃陈旧的教育观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变信息为知识,使学生能在今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必须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让其自主表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物理本身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统一。三维课标乃是物理学本身在教育中的反映。物理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但什么比知识更重要呢?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目标看,牛顿第一定律包含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引力。它是一个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物理学不应该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之后,笔者对学生提出诱发性思考的问题,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为何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 “智慧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构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大或很小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可能思考不了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众说纷纭,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正确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学生发言、质疑、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人文价值。

三、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学习交流电的产生时,如果能带学生到电厂实地参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或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用随手可及的书本,粉笔,黑板擦做实验。书本平放,带动上面的黑板擦加速或减速运动,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作用,既可做阻力,也可做动力,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不管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它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然后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事物设计实验,比如双手互搓,推桌子等,亲身体验摩擦力。同时让学生课下在座公交车,骑自行车时体验摩擦力。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

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α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再如“两球弹性碰撞”,“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过程时间跨度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或无法观察,可借助信息技术变快为慢,延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运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能用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不能图省事用课件代替实验。

其次,注重思考过程。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只顾展示课件,匆忙追赶进度;偏重视觉华美,技术流于形式,忽视分析启发,无暇顾及学生。

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创造,获得认识世界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让学生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