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中国的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向前迈进,总的来说,中国小学课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各地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由于这些原因,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极为不确定,包含了巨大的易变性。本文就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其中的困惑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指明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困惑;方向
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也处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然而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老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经过改革的当下的小学语文课程,如果再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更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始对现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同时也对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困扰,比如传统教学方法、学校资源等方面,阻碍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现。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效简析
(一)人性化教材的实施
从我国之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难看出,各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灵活,内容晦涩难懂,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老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实践中,知识的讲解过程不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真实感受就是极度枯燥与乏味。而新版的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过去相比,多了一份对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关注,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不再晦涩难懂,而是与实际生活更加融合,和以前相比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的实践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健康发展。
(二)老师角色的改变
老师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存在双向的知识传输。在语文课上,学生必须遵循老师的命令,按照老师的意志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知识转化率得不到提升,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语文课上的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得到了保证,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作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惑
(一)小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能力
我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表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公地位。然而,在中国流行已久的应试教育观念不单单在学校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对学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都不具备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更不用谈主动地去学习了。在这样的教育状况之下,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恢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仿佛给了学生雷霆一击,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应,就很难去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有序顺利的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二)教学资源能否支撑课程改革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被要求能够灵活使用现代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授课,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开展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实践过程。然而,我国的现代教育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发展效果并不是很好,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未灵活使用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得不到完美的贯彻。现在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快速,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地区发展不协调,经济的不到快速的发展,导致当地教学设施跟不上,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无从谈起,因此,受此影响,小学语文的改革必当受到影响。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笔者对日后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方向提出解决困惑的相关解决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当代学生教育观
由于小学生个体不同,所以每个人在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智力高低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之处,所以,每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有所高低,各有不同,老是想要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成为语文课上的主人公,带每个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给每个学生充足的空间,激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兴趣,给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二)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学校必须把本校的情况育改革情况进行融合,建立健全新的教学评估制度,让学生有评价每个老师教学过程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对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宝贵意见,能够进一步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优化调整。
四、结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的情况之下,小学语文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教学思维进行创新,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作者:汪小兰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汪家冲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生活化;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2
引言:生活是教育活动所用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学是为了生活服务的。在社会文明发展的刺激下,教育事业的进步越来越大。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处理,可快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新课标认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会吸引小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融入课堂活动中。生活化的教学更会让小学生的传统语文学习观得到转变,让小学生脱离传统学习模式的限制,成为社会的创新人才。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分析
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改革路上存在许多实际性困难。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改革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家长的配合,都让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不容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
1.学校管理者的创新教学思维不足
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教育理念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观念发展,更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在教学改革快速实施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小学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没有认识到教学思想与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学生只有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初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这些学校的管理者本着为学生好、对学生负责的理念,专注实施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他们用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能力,大大影响生活化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施。
2.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其个人教学创新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中,他们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并安于现状,满足于自己的教学成果。这样一来,这部分教师会自动屏蔽新的教学理念,不愿意接受或者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小部分乐于改革的教师在实施了新的教学方法时,发现并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成果,于是马上回到传统教学中。教师创新教学能力不足,影响生活化教学手段积极作用的发挥,更阻碍学生的个人成长。
3.小学生习惯传统教学手段
小学生是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只有小学生认可生活化教学手段,才能让教师具有实施创新教学手段的动力。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成为教师的配角。教师的严格管理及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让部分小学生认为他们就是课堂中的听课机器,只要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记住了,就算完成了教师与家长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活动换取学习之外的自由,在这样的基础上,小学生对于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手段的响应并不强烈,让一些教师怀疑生活化教学法的意义。因此,调动小学生的生活化学习积极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方法分析
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加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管理与教学等改变推动生活化教学的成功实施,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下面,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方法进行分析。
1.开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要将生活化理念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从教材出发,发掘一些生活因素。新一次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实现了创新与改革,与生活更贴近,更有利于小学生阅读与理解。教师要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元素,将生活与小学语文课堂结合。另外,教师不仅要在课本中发现生活元素,更要在生活中发现语文教学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当代教师要多引导小学生将学校与家庭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开发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创新与实践的机会。
在讲解《雨点儿》的时候,教师首先从课本中寻找生活元素,下雨是每一位小学生都可以观察到的气象现象,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挑选一句与自己对于雨的描述最为接近的一句话,促进小学生与语文文本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针对这一主题,遇到下雨天气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雨,并以此为话题进行写作练习。课本内容与生活因素的互动,会让小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
2.推动小学生生活语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应被限制在课本上、限制在课堂中。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语文学科的语言作用,将语言练习放到生活环境中。在学习了语文知识后,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成为语文知识的主体。生活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时刻将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捡到钱并上交给教师,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对小学生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表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个招领启事,帮助他寻找失主。并发动学生为这位同学写一封表扬稿,送到学校广播站,加强正确行为与精神的弘扬。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自然地应用语文知识,锻炼写作能力,意识到语文学习的用处。
3.加强正确教育观念的树立
只有正确教育观念得以树立,才能让教学行为更端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改革过程中,相关教育人员都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首先,从小学管理者角度来讲,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其需要时刻关注教学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学习最新教学思想与方法,并成为教学创新的实践者。要落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校长必须认可这种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并将其积极作用传达给各位教师,鼓励教师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敢于进步、敢于创新。安于现状的教学思想只会影响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学生发展。教师要通过多次尝试、改革、实践,引导学生认可这种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家长要配合学校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多在生活中引导小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语文知识,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的共同管理与引导。
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在路上看见一名小孩从窗口掉出来,手扒着窗边,那么此时你该怎么办?”,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把司马光的故事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智慧和临危不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司马光救人时的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4.加强教学活动与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化发展,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改革,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化课堂活动中体会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都是主题化,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式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氛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如讲解《温暖的家》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家的氛围。之后一起呈现几个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经历最接近的那一个,开展自主阅读、共同教学。这样的教学更自由,有助于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选择阅读人数最多的文章讲解,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另外,教师要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改革,给学生留一些实践性作业,促进语文学习与生活互动。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调查人们对于壁虎的了解,呈现调查报告。
三、结语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给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发展提供了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被更新,小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我提高,实现语文基础能力提高及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积极进行自我提高,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入手,发挥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中),2014(05).
[2]杨林,杨艳.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思想战线,2008(S4).
[3]王念强,唐丽萍.小学语文生活化实践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性思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扩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打破课本教材的限制,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这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
(一)扩展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材并不是开展教学活动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是用粉笔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必定不能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对于课堂教学成效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颐和园的图片,颐和园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颐和园被外国列强破坏的原因,为学生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这样的拓展可以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层次。还能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将学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
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课程,与自然、思想品德等众多学科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强化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很好地把握尺度,这样才能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自然课。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堂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为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学到其他课程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述《五彩池》这篇课文时,除了要让学生懂得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课文中含有的比喻、拟人等众多修辞手法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讲解五彩池的产生、所在区域等,教师需要明确这些内容是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之外的知识延伸。
二、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相结合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是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讲述的更多的是基础性的知识,对于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的理解,这些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吸收课堂内的知识内容,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扩展知识层面,可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整理一些阅读材料,打印后分发给班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教师分发的资料进行阅读,并且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性思考,找寻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众多不足,应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教师需要勇于突破课本教材的限制,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的课程,对于激发小学生对于语文及其他课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素养的养成,以及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方面,学校教育的精心组织实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基于此,本文意在探究家庭教育如何更积极有效的发挥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实践性的特点,家庭是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家庭应担负起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确保小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业辅导。小学语文课业辅导不仅仅是强调任课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应该包括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小学生对于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学习更适合于通过感性的、直观的方式,而现阶段来看,大都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应对办法不多,尤其是办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家庭生活与学习中,小学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家长有更多的条件与机会让孩子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在家长的正确与积极指导下,积极、有序,甚至是小学生自己主导的开展符合小学生自身兴趣与特征的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必需要精心的组织与策划,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吃饭的时候、参与家务的时候、家庭共同观看电视的时候、外出旅行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坐公交车的时候等等。看上去的无处不在,需要家长的责任担当与身体力行,更需要家长的一如既往的韧性与热情。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小学生接触的语文材料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就更为多样,这样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生硬与统一一贯,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小学生交流共享的平台,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方面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其他素养也得以养成与提升。尤其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分享,形成团队学习,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小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在思辨中提高,这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是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小学任课教师自己的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撑、有效配合与积极参与。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作者:郑娜 单位:张家口市桥西区大境门小学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植入进去,不仅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扩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外延,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发挥语文教学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课程资料,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功能,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仅仅发挥了工具性的作用,而未能科学全面地发挥启迪性、思想性等重要价值。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深刻直观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植入小学语文课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小学语文的内涵,同时还有助于发挥小学语文育人等核心价值。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或者贯彻传统文化植入的新教学呢?
一、将传统文化植入到识字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识字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每一个汉字,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产物,是历史的传承。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植入传统文化,使得汉字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简蔚氖蹲制匆簦而是一种更加饱满、更加深刻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为小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讲解,将汉字的演变史、发展史、递进史等完整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汉字发展的认知,使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汉字的伟大魅力,能够深刻地认知到汉字创造者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汉字教学的关键,更是汉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另一方面,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代表,在汉字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汉字的拼读、解构,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意义,以及不同字结构之于汉字整体意思的作用。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传统文化植入古诗词中
语文课程中涵盖着丰富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古诗词中,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知到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点环节,几乎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每一首诗歌中都蕴含着扎实的传统文化,这是古诗词中最典型的特征。无论是诠释文人气节的古诗,还是赞美我国优美山水的古诗,都在很大程度上象征和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熟读、深读优秀的古诗词,理解古诗词中丰富的意境和主要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背诵优秀的古诗词,通过古诗词的积累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赏析和品鉴。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扩展古诗词的积累,通过阅读、搜集、整理等来全面赏析优秀的古诗词。
三、将传统文化植入国学故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在国学故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在国学故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一些优秀的国学故事,在讲解这些国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故事中的寓意。如教师在讲解《揠苗助长》的国学故事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进行国学故事的深入讲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汇演,通过课堂汇演等来展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这是国学故事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在国学故事的讲解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积累,不断扩展国学故事的积累外延,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将对某一故事的认识,通过作文、笔记的方式写下来,这是传统文化渗透至国学故事中的最直观的体现。如在讲《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点,引导学生找准故事的核心,找出故事的脉络,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全面有效地理解这类故事,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够不断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姜丽丽,郑静,山东烟台市莱山区卅里堡小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所有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程教材的“教育性”,可能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知识吸收量不断增多,小学语文教材似乎走上了一条“弹尽粮绝”的道路,如果不在其他方面进行扩展和发掘的话,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将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趣味性”是恰好与“教育性”相对的另外一个特性,是与小学生天性相一致的一种特性。在教材中,如果能将“趣味性”融入进去,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弥补传统语文教材的不足,使得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变得饱满。
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不乏“趣味性”,只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看到和挖掘“教育性”的内容,忽略了“趣味性”的信息而已。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也必不可少。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结合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对策,将小学语文及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进行完美结合。
(一)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同时进行挖掘,建议应对学生指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先从理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本质,辩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到大胆质疑,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事物不一样的特质,从而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前面学过的知识及理论,或是最为基础的词语、词组或是表达方式,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角度换位,对植物妈妈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认识,以“你眼中的植物妈妈”为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地认识植物生长与传播的特点,在提升学生科学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信息化的结果和产物,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提高课堂张力与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除上文所述措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呈现的同时,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渗透性与吸收性,促进教材内容“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三)合理组织、布置实践作业
作业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进行提升和培养的重要措施及途径。在传统作业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的情形上,课程教学改革对作业环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作业模式及形式呼之欲出。“实践作业”这一形式的出现,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是语文教材“趣味性”的重要体现途径,同时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困难。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侧重于层次性强、由浅入深的实践作业模式。
比如《手捧花盆的孩子》这一教学内容实践作业的布置,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让学生理解诚实的含义。针对这一作业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进行交流,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撒过的谎进行坦白和承认,鼓励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去获取信心和勇气。当然学生在坦白谎言、承认错误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实爸爸妈妈对于那些所谓的秘密都了如指掌,在他们承认这些存在的情况之后,都对他们的勇气及诚实的品格给予了鼓励。其次,当学生对诚实这一品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信任”这一实践作业的布置了。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
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小朋友上到讲台上,去与教师合作完成一个游戏,即教师将双手伸出,要求学生向后倒下来。教师肯定是会接住学生的,但是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相信教师,便是这一实践作业的重点所在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最后肯定会勇敢地倒下来,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及时引入“信任”这一概念了。在实践作业中,表面上看作业的内容和量减少了,但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和有效结合,是时展的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特点出发,改善教学局面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从理性思维培养、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及实践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采取措施,站在学生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黄宗圆.现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选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
对于形式化的语文教学课堂,在笔者看来,教师无法把握其中心思想的原因有三点:(1)没有把课程标准参透到位。(2)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探究。(3)教学过程中只追求了表面形式。就以上几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验。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
新课程所提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教学体系,相比以前的课程标准而言,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得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显得更加现代化并具备了选择性和基础性: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性质给予了确定;科学地制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由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的宣传不是十分到位,使得教师对其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现象,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提高。
教师应该将新课程的深层理念进行发掘,并在教学中贯彻实施,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新课程的指引性,掌握教学标准,认清课程性质,充分认知新课程所传达的精神,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笔者曾经参与过教学旁观,参与了多次以后,发现教师上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结构不够严谨以及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在乎教师的“自我教学”。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新课程所传达的教学精神参悟透彻,导致不能完成教学阶段任务。例如,叙事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推断某些词句的意思,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情感意识融入其中,要使课堂呈现出真实感,融情于景。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拉近学生和教学课文之间的距离,充分利用课件,实现人文教育。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时间,遵循“读—思—议”的基本组织原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明确阶段性教学的目标,注意教学方式方面的继承和转变,将“探究、合作、自主”的现代学习法与传统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明确教学阶段任务的环节中,笔者想通过简单的举例说明。例如,在学生对课文进行第一次阅读时,基本要求就是抓准生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从中大概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二次阅读时,能够找到课文的切入口,发掘自我的知识疑问点。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文言文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引导学生趋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并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以及主导作用。
本论文就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把握以及课堂优化两个方面做了简短的介绍,通过笔者在小学教育中的所见所感以及自我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综合总结。相信,因新课程的实施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将会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生力量,为今后教育的发展起到指明道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淑娟.情感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科教文汇,2011(08).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小学语文
前言
从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实际的角度来看,教育有三种路径可供选择:一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二是专注于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道路;三是提高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的道路。三种路径都提出了“加强语文专业引领的有效性”的问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必须在教育机制上要获得促成专业引领的条件才能实现,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新体系构建必须依据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实施到位。这就要求教育形式和手段必须是持久有效的,而在实务教学当中,有效性的课堂无疑是教育形式和手段中最重要的载体,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成为了教育路径选择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和研究。
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程缺乏内容的合适选择,缺乏实际学习方案的实施。语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更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高效课堂无法实现。当前教育呈现出创新改革发展后期的新常态阶段,而由此创新教育理念和新常态的形式要求实际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优化学生教育课程内容形式和结构的方向发展。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总体情况,在解决实际课堂有效性的问题时,应该注意把不同的课程中的模块进行重组、在教学中努力开展教育实践与课本教育的结合、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变化、建立长期教育措施、完善小学语文课程与课堂评价机制。由此促进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有巨大推动作用。
2.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思路
2.1阐释教育理念
让学生学习思想中融会贯通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是小学生乃至中学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这种思想理念需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进行连贯思维的熏陶。在此引导之上,语文有效性课堂才有扎实的基础性。由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自己思想理念进行更新和提高。学校可组织学开展课堂实践操作、专题报告、专题理论研讨会等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2拟定课堂教学方案
阐释教育理念只是对学生的思想根基做出铺垫。而在实际语文有效性课堂构建模式下,需要依据学生发展整合出完整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学的方向和思路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由此课堂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结合。小学生相对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因此谈不上与教师一起探讨课堂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宏观上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中,课程结构设计要能发挥主导作用;二是要有利用教育教学理论引导小学生学习的结果;三是,教学方案需要形成一定的特色和风格。
2.3指导教学实践尝试
教学方案中课程结构设计拟定确认后,教师将其运用在教学当中能够产生效果才是最终的需要。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学计划有效性的实践手段,课堂有效性的评价才是教学实践的效果的论述。由此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实施教育计划,以验证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完善的做法。
2.4引导反思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教学方案尝试运行之后,教师应该对课程设计组织进行价值和效果的评价。由此首先对教学设计和进行自我反省,查找设计短板,确定预教学计划和行为的不和谐之处,提出整改方案找到解决办法;同时让参与教学实践的同行老师或者学者提出看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指出方案的长处和短处,便于整改和完善。
3.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3.1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目标设定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要达成一定的目标:一是以满足学生各种实际需求为前提;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接受新知识、提高语文文字能力、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个人的素质得以提高。然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发展有区别。因此,在小学语文目标设定过程中,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前提,内容要充实、指导方法要灵活。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的课程目标依据教学大纲为总体纲要,让一些有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第一线的教师进行广泛参与。三是对学生的专业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引领新课程目标设置要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而不越位的实践态度。
3.2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构想
对课程评价采取教学大纲设计为原则,主要是基于课程的安排实际上与教学大纲密不可分,采取此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与实际教学挂钩,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对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就等同于对课程的评价。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是课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整体设计必须执行的基础;以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来明确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并在教学目的和任务、范围、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序列等主要内容上进行适时定位。利用教学大纲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检查和评估要求方面作为明确的规定,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咨询和指导。编制课程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思想,按照学校语文课程要求,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力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的精神,积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吸收新的知识学科、新内容、新方法,并集中在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中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内容
学习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平台操作、对个人取向的建设建立寻求良好的沟通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实际教学反映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和专业知识。也可以分主题提议举办相关讨论班会,并深入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交流、比赛、竞争等形式促进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相互支持,让学生共享沟通。二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课有效性课堂学习的学生,通过长期的引导,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三是组织一些校内、校外人员参与的一体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得到实践的“活”的指导。
结语
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教学样式,能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使得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任务得以顺利实现。语文课堂与课外语文活动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校语文教育的空间,对普通学校语文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本质。因为,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运用表现性评定能够鼓励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政治、社会、经济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果教师以轶事记录、作品集、展览以及报告等表现性评定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的点滴成长印记,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记录。尤其是小学生,由于他们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迫切愿望,使他们对于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及责任感,不断地去探讨、学习新的知识,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
3.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挖掘学生潜力
目前,表现性评价体系已经是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表现性评价体系的运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表现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在使用表现性评价体系过程中适当给予学生鼓励性、及时性与适时性反馈,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成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表现性评价方法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1.建立一个评价标准
在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之前,教师必须要事先制定出一个有效、完善、公正的评价标准,并确保在以后的学生评价工作中都必须参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并通过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与学习生活。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因此,若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就必须深入探讨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标准,进而使之能够正常地运作起来,并能够很好地适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最终能够切实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2.必须明确表现性任务
在表现性评价方法运用过程中,必须使之真正符合现实要求并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实践,设计一个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和任务,表现性任务要有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取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从而使评价体系的相关要素更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因为一个良好的、高效的表现性任务前提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充分反映出评价的知识和能力,能反映出多方面的教学成果。此外,在明确表现性任务后,还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并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3.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关键词:语文;阅读;审美;教学
1审美:《语文课程标准》人文性的闪光
1.1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真、善、美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主要是因为“真、善、美”它代表了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这种追求既包括对知识的科学领域、道德领域、美学领域的探索,还包括人类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滋生出来的科学精神、道德意识和审美体验。其中,审美体验不仅具有较为独立的价值,还是科学精神与道德意识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要走向人文关怀,就必须通过挖掘隐含在文本中的“真、善、美”来唤醒学生的求知、向善、爱美之心,运用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1.2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的审美厘定
语文课程在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应该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审美价值教育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写字、口语交际方面的,也有写作方面的,特别是在阅读方面,更是凸显了语文教学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的审美厘定,主要表现在其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上。在总目标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最后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审美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文性的闪光,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就是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审美和培养小学生对母语阅读的审美情怀的重任。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巨大的审美场
2.1诗性:语文教育的特质
泰戈尔有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卵石臻于完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诗性”上。我们知道,人文性是教育活动的共性,而“诗性”则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性。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像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那样,在如此美妙的文字阅读中,通过文字轻轻撞击心灵的共鸣,既感性而又深刻地将那种无可言喻的高尚与纯洁融入进去。诗意体现“诗性”,也体现着美感和审美。生活中诗意随处都有,要善于发现,把握好时机去体验,就会让你的生活美乐无穷。
2.2小学语文教材中美的蕴含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一套与时俱进,符合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材。在全部的12册课文中,几乎都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和感人至深的社会美。
(1)自然美
在《海底世界》 里,有如此神奇多采的“海底世界”。《海上日出》中,那冉冉升起的红日如此绚烂。《观潮》中,那浩浩荡荡的钱江大潮让人体验了一种壮阔之美。《秋天》中,硕果累累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诸如此类的文章,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五彩斑斓,给予学生们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2)社会美
社会美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在《我的爸爸》中,体现出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爱,刻画了亲情美。在 《赠汪伦》中,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友情。《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刻画了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节操。《蝙蝠和雷达》一文,则说明了人类的智慧之美。
总之,“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到处都有,是较为丰富和广泛的。这些“美”的反应既能贴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又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提供了美感性的语言材料。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而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是指读物和阅读活动本身对读者产生的美感陶冶作用。阅读在满足了明真从善的功利后,还追求审美的愉悦。换句话说,阅读的原始动机和最后归宿在于在于发现读者的本质力量,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以获得社会性的。
阅读的审美价值首先是来自读物本身,包括其内容美和形式美。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普通文章,大都是作者审美认识的结晶,在其中反映了各种类型的美,几乎也都符合美的规律。阅读审美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读者对读物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体验、鉴赏和评价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事物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师生情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有了很好地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阅读,培养了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活动中,就是体验美的过程,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也是一个诠释语文教学特征的过程。透过阅读教学的审美,很好地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5-01
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好感,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但是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兼顾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还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教育”特性的实现。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入手,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对二者进行结合展开了详尽的分析。
一、小学生特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外,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除幼儿园阶段外,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除了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的情况以外,小学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多动倾向,即对游戏或是活动表现出由衷的喜欢;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在于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及素养进行培养,但是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天性,断然进行教学的话,必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趣味性”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与调整,以一种小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课程教材兴趣的同时,提升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与张力。但是就二者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缺失,因此,“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状况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合理把握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握,体现出教材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把握教学主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知识的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把握教材主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应章节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宏观把握,看看章节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的进度,将这一目标设定与自身的教学素养及业务水平能力进行联系,从而促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途径,并且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来对知识内容进行说明,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挖掘教材资源,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
除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把握外,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还应加强学生对教材的了解。这一部分功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架构及构成进行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心理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与教学计划进行对话;在每一堂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一途径可以是故事性的讲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
(三)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应着力建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两个要素,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都靠着二者之间的交流来完成,载体作用是否能够得以发挥与这二者之间有效沟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环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层次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通过“对话”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转换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测试与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筛选,保证教学测试任务及目标完成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有效结合来说,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想充分实现教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必须从学生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深入语文教学的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
[3]肖云.文学教育中的童话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应用
在小学课程的教学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实践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课堂内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生活的积累,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把语文的学习带进社会和生活,把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注意培养小学生对实践的兴趣,把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语文的实践性习惯。
二、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形式
小学生需要借助一定课外实践才能把自己的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作品,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量,才会让小学生对语言有更好的把握;小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学习过的课文或者阅读过的文章、书籍等的感想通过书面语言记录下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办理黑板报或者学习小报等方式,为小学生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小学教师还可以把学习语文课变成朗读比赛或者表演课,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程序,细致组织教材。通过读、说、画、写多种实践活动,来刺激学生的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三、将创新贯穿到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课实践性教育中,小学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要起到指导和鼓励的作用就好,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操作者。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多次尝试,并对不同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允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走弯路和多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失败的探索,掌握的知识才能更深刻。例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要多次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实践活动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造,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充分发挥、大胆想象,有所创造。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获得一切知识的基础,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非常重要。增强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践性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思考与审视,在生活的观察中学会欣赏与甄别,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