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时间:2023-07-28 17:3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有效管理 初中地理 一般性 特殊性

课堂管理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课堂有效管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动力因素,初中地理课堂管理要达到最优效果,必须明确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1]

一、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一般性

1.课堂严谨科学,教学目标明确

现实课堂教学中,个别老师会因为维持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等等的原因中断了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有效课堂管理的职能就是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步骤都科学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有效课堂管理的调适性,进而保证教学过程流畅完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民主

传统的课堂管理常常被视为“权威”的管理,教师处在权威的地位主宰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与被教”、“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巨大的鸿沟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缺少快乐感,教学与管理缺乏活力,教学效益低下。

有效课堂管理是将外在的课堂管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课堂管理中不能把学生看成物,所以在有效课堂管理中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平等地、民主地、公正地对待学生,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能热爱学习。[2]

3.高效与共赢的教学效果

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其主要目的是使全体成员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所有成员都获得一种成就感与存在感。并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管理应该尽可能用短的时间、少的精力解决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更多自主参与、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因此,有效课堂管理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又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共同完成课堂管理任务与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高效与共赢的效果。

二、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特殊性

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来说,它与一般教学的课堂有效管理有共同之处,同时根据自身的学科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管理的特殊性是由它所处的初中课堂管理的性质和地理学的性质共同决定的。

1.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综合性

课堂有效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它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建立课堂常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与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把这三方面的管理内容综合协调起来,以确保课堂教学高效顺利进行。

要实现课堂有效管理,就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设定了地理教学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还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制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全球意识,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地理教师综合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最后,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统一。那么,地理教师在创设充满教育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提供有效的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设计各类有效教学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布置适当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统一。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时代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不断创新,那么,课堂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传统教学的单一管理发展到小组合作教学的多样管理,课堂管理的方式根据教学方式的多样而改变。同时,时展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时代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理,这就导致在课堂管理方面需要因不同时代学生不同的特征而运用适合他们的方式。

其次,地理科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随着人口的增长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地关系也越来越突出,地理课程因这些也要不断更新。所有这些都要求地理教师对教学情境与内容的创设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开放性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地理课程资源从教科书到社会地理课程资源;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都是开放的[2]。这就导致地理教师在呈现课堂内容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认识地球》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化理解地球的经纬网,地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乒乓球上画出经纬线。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管理既要考虑一般课堂管理的特性,也要与地理学的特性相结合,使其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促进学生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29-37.

[2]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3,4.

第2篇

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变革,课堂教学教学的改革逐渐被人们重视。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建立个性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下,个体独自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往这一目标正确的路线。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智能组合体,并且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一理论为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随着多元智能学校的成功开办,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多种智能有机组合的整体,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色。这些智能在学生的身上有强势和弱势的体现,但每一方面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学校里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个体。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3.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3.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4.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第3篇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一致。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又称课堂教学目标)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即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知识”是指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主要指地理图表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和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过程与方法”即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特别是强调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一改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因此,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设计,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需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而发生,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应改变过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的状况。教学目标的制订应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学生群体是动态变化的,每一届学生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特点,同一班级内学生也有一定差异。因此,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立足学情,按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存在差异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剖析单元目标、分解教学难点、调整教学内容,为不同学生制订出不同的个性目标。

    案例1:“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利用地球仪认识经纬线并知道如何度量;阅读课本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基础知识。②分析“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掌握节气的判断方法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③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归纳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各种图表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②联系生活实际,会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在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方面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举例说出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无城商品房设计的合理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单元目标,结合班情,优化课时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和创建的关系。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订的某一学段统一的基本要求,培养对象也是全国统一的全体学生,而各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等差别很大。因此,课程标准只能是制订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制订课时目标的依据。课堂教学目标针对的是某一具体班级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特征,研究单元目标,根据课时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拓展或补充必备的初中地理知识,形成适合本班级学生的具体目标。高中课程标准建立在对初中学生已有“三维目标”的假设之上,但是,由于初中地理知识薄弱或缺失,加上高中同时段某些相关学科新知学习滞后,例如,第1章第3节“地球公转轨道”涉及到数学中解析几何“椭圆”、第2章第1节“太阳辐射”涉及到物理学中“电磁波的波长”、“大气的水平运动”涉及到“力的分解与合成”等,这些内容在高中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学习的进度远远落后于地理。因此,教学目标制订要基于课程标准,再细化和分解相应的单元目标并建立一系列教学补充目标。如串讲相关学科新知、补充相关初中地理知识,进行资料阅读或课后自主学习,注重学以致用、少而精,不增加学生负担。可见,教学目标的制订不仅应依据课程标准,还要基于班情和教学实际进行适度“优化”和“创新”, 完善教学内容。

    案例2:“常见天气系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②运用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图,识别高压脊、低压槽、高压中心、低压中心、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

    过程与方法:①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②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③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成功地体现了整体性、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它是一种三维划分的目标设计。相应的内容标准有两条单元目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师在制订该教学目标时,不是直接使用课程标准内容,而是对单元目标做深入研究和思考,将补充相应学科知识分解并安排在前两节,解决本节教学难点过分集中问题,增强教学连贯性,避免教学“分神”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增加“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实际应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无意识而发生,巧妙地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给学生,这个目标的设计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体会到。因此,将“育人”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讨论和探究过程中,能产生内心体验,有效帮助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以课程标准为主线,配合模块目标,以人为本,升华课时目标,完备复习内容

    复习课的课时目标与平时新授课不同,内容往往涵盖一个或多个单元知识,信息量很大。学生对已学知识虽已有所遗忘,若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内容逐节复习,学生会感到乏味,无法达成目标。因此,复习课的目标制订应以课程标准为主线,融合模块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和理解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表述要求,依照这些不同认知层次的要求,把散落在各个模块中原本独立的知识点、能力点重新组合起来,对学生掌握在深度和广度上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教学的确定性,并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并形成一定的学科思想。

    案例3:“常见天气系统” 复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运用各种图表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②运用世界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分析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③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分析“梅雨”、“副高”天气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②用案例说明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讨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策略,谋取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教育既包括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教育作为国之根本,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编纂的教材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加适应当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使命题人员的工作有了依据,教育部门有了评价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这也是国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由试点教学到普遍范围内实行的实施过程,其内在的可行性逐步得到了认可,必要性也逐渐显现。古语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成人的知识渊博,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指的都是现在的自然科学,可见地理学科在我国教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也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使学科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特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达到内容、形式、方法的结合,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针对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需要在灵活变化的同时,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不变。传统教育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教材内容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教师经常把全部时间用在知识的讲解上,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很短,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让学生“减负”的理念,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要更加符合学习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既做到知识的传授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如在学习“地球表面温度带划分”知识点之后,需要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笔记整理和知识点要点的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案的拟定中做好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并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既定目标组织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好及时反馈,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变更教学目标。做到在教学目标制定上,遵循整体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设置了严格的界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与合作”,它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能够打破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加强交流,师生间共同探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识的探讨;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组别的划分。户外教学的开展则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与自然界的具体实物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教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上观察植被覆盖情况和岩石构成,在同学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时,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见识,这也是教学地理的另一初衷。另外,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等高线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学内容,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对等高线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可以制作一个假山模型,在教学过程汇总,以此模型为依托,在教学时通过教学米尺绘制等高线。同样,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这也是初中地理地图上必须学习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四、地理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变

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老师的负担,也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为什么有的老师自身知识水平很高却不能够教出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选取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法: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交代下去,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实现富有新意的交际教学法:增加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参与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换位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老师工作的辛劳,教师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认识到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

如在学习地球“经纬度”划分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图比较。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将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研讨法和非指导性教学法等方式灵活地综合运用,避免单一教学方法的枯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第5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1.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石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孔子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所以,在我们初步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时,分层教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分层教学

像世界上的万物都群在差异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群在着差异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认识判别智力、能力、知识基础等,又有心理差异情感、意志、毅力、性格等。在现行的地理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往往被教师所忽略或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倒致地理堂教学中因材施教难以进行,教学效率的底下,统一的教学目标,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又浪费时间,吃不消又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目标教理论创始人布鲁姆也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正好为我们实教分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所以,只要我们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好与差,快与慢这些学习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将会有很大改善。

二、初中地理学科特点,需要分层教学

由于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博物性’的特点。初中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这就造成了不同学生之间了解、掌握的地理知识群在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对自然地理感兴趣,对地球上的地形、气候的分布了解的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人文地理兴趣浓厚,对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风土人情等掌握比较好。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才造成不同学生间地理知识的掌握差异比较大。来自不同地区农村与城市,不同家庭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差异也很大。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减弱不同学生间了解的地理知识差异大的影响。

在现行的地理教学中,班级授课制是其主要的方式方法,作为一种被普遍采纳的授课方式,班级授课制有其一定的优点,即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率,但是,也群在明显的缺陷。由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群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学生获取同样地理知识所需时间也群在较大的差异,在相同时间、空间内按统一的地理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势必造成部分学生时间的浪费,从而降低这些学生的课堂效率,而部分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中应把获得某种地理知识所需时间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施教,即实施分层教学,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的地理教学中还群在这么一个问题,即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由于在地理教学中执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若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教学中用于进行底层次学习的时间过多,则部分优秀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用于底层次的记忆、理解的时间多,而用于高层次的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的时间少,导致教学密度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小,教学质量差。若教师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又会造成部分差生跟不上。也出现教学密度量小质差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习质量呢?在地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根据研究表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有差异,学习掌握程度有差异,个体认识水平有差异,学习潜力有差异,发展水平有差异。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群在的。美国心理学家卢姆认为,“世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第6篇

    据以上所述,我认为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其网络关系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

    一、教学目标

    编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大纲,以教育目标分类学 为参照系,将教材内容变成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它可以凭借学习者结束学习时的行为变化 来体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且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目标教学 中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有总的目标及各年级、各年段的教学具体目标。例如中学地理的总 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 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 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地方加以修改和调整,使之成为科学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 导,全面分析教学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 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 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 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 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是了解分析学生状况。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 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 学目标的实施。

    三、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 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补救措施

    补救措施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误差,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前期知识的基础上,学习 新知识,从而控制学生两级分化,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同时通过补救措施还可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促 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反应不灵敏,课堂教学进展缓慢,课堂教学效率太低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现状。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呢?

一、糟心设计教学内容

制定完整的、有层次性的、易操作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一个好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人手,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具体、更具有层次性、更适合学生接收。这样设计出的一节课,再通过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指导和控制课堂教学,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

(一)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

教师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明确各个章节的课程要求,认真研究课程前,后的关联性,找出教学设计中的方向性问题。使各章节的总体目标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具体又明确。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把教材中的地图、文字、图像、训练几个部分进行有机结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挥主体作用,在快乐课堂学习中掌握地理知识。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要有乐学与愿学的愿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比如:在学习商务星球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6课《黄河》时,我首先提出:古人是怎样描绘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呢?然后我引用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写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自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等诗句导人,先让学生通过古人的描绘来了解黄河,然后又播放了关于现在黄河的纪录片和歌曲《黄水谣》,让学生先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以后。学习地理的热情也不断地提高,地理课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课堂。通过地理课,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学生终生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学生们对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了,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了,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精心设计练习

课堂教学内容落实情况的检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练习这一环节。有一点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设计练习时要避免出现机械性、重复性的问题。要以突出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标准,练习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有挑战性,既要兼顾优等生,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设计的练习难易程度要适度,能够做到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进行巩固,对基本原理要深入认识,使他们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结合教学重点设计与筛选练习题,做到既巩固基础又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而且培养地理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练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突出“学以致用”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做到一箭双雕,使练习的功效得到提高。

(三)设计的练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使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由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而使练习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四)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人深。针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分别设计不同的练习。

第8篇

【摘要】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初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衔接具有必要性。文章以龙岩地理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衔接点,阐述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从而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新课标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龙岩地理;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5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对乡土地理教学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习主动参与、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表明,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地理技能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贴近生活,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认识和管理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地方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系和责任,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而是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有效的支持力不高;在教学时间上,学校开发地方课程起步晚、开发条件不成熟,这就不外乎被挤占、挪用了,同时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难以保证地方课程计划;在教学评价上,更是缺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制度,往往只重视结果,而不考虑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包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将乡土地理与初中地理进行教学衔接,把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以初中地理作为乡土地理的基础,乡土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乡土地理课程的有效开展。

一、龙岩地理教学的特点

龙岩地处闽、粤、赣边区,位于福建省西部,处于24°23′N~26°02′N ,115°51′E~117°45′E之间,面积约1.91万平方千米,是福建省9个设区市之一。龙岩地理重点分析了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评价农、林、牧、渔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与龙岩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生活化,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和记忆,促进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龙岩地理与国标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以教学目标作为总指挥。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了教学目标。新课标的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地理技能和方法,关心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也要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例如,课程目标要求“了解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又如:“中国的人口”课标要求,与乡土地理课标要求“将家乡的人口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家乡人口数量和变化特点”相联系。在全国人口仍然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龙岩市却出现负增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龙岩市常住人口为255.95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268.43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24765人,增长﹣4.65%。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2.以教学内容作为整合点。新课程实施后,初中地理教材与龙岩地理教材相互之间必然有结合点,或许是互补的内容,或许是相似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将结合点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教学衔接的魅力。比如,在讲到聚落关于文化遗产时,与龙岩地理“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相关内容联系,教材中有图片展示福建土楼,在教学中把“永定客家土楼——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再谈到保护时,从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龙桥(清),乱涂乱画来引申到文物的保护;讲解我国金属矿产分布时,可以结合龙岩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是品种多,储量大,其中上杭紫金山金铜共生矿储量居全省第一。总之,知识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由不同的知识结合点连接,教师要充分掌握衔接点、整合点,才能自如地穿梭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的网状结构中。

3.教学方法要多样。当前,地理课堂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随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同地理学科发展的矛盾不断深化,亟待进一步改进。通过将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教学衔接,也是地理教学方法新的尝试。在教学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循序渐进,依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如讲到中国的河流时,向同学们分析连城龙川河,早期龙川河水位高,河水清澈,鱼虾成群。但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合理利用下,导致河里鱼虾几乎绝迹,水质浑浊,露出的河床堆满生活垃圾,夏天路过臭气熏天。以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学生发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周边的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油然而生的是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讲到农业,介绍闽西“干”,其中重点讲解连城地瓜干,把地方传统食品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保持原有特色,使地方特产挺进国内外市场。通过身边的事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激励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实现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的教学衔接,体现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就是要把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学衔接”,既可以将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龙岩地理学习的知识铺垫,加深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即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可以巩固和强化初中地理中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时候,从龙岩气候入手:

(1)给出龙岩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见表1。

(2)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到龙岩市的位置,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候特点。

5.教学评价要灵活。教学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量避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在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性评价中,教学评价应该灵活多样。首先,要注重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除了任课老师,更应该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其次,评价方式也应该体现灵活性,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除了纸笔测验法外,教师还应该用其他方法来评价学生,如档案袋法、观察法等。把握教学评价灵活性原则,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化,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同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比如,让学生绘制中国政区图,标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和简称,比一比谁画得最为标准。又如,利用已知数据,结合所学的绘图方法,绘制龙岩市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见图1。

初中地理教学中衔接龙岩地理,以龙岩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内容,通过融合龙岩地理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延伸与提高,以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的理解,认识周边的生活环境,开阔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将地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实现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连广明,张建焱等.龙岩地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1.

[3]郑家国.浅谈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J].科学咨询,2012,(16).

[4]张素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化与分析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

第9篇

提高学生的独学能力,是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所谓“独学”,是对学习个体而言的,也就是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借助自己所学知识、已有经验、体验和现有学习资源,有目的地对规定学习内容进行感知、选择、处理信息等的知识建构,并从中获取所得和发现未知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独学”可以让学生通览教材,全面感知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独学”环节,一般占用课堂8~10分钟的时间。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独学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目前,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堂学习的依赖性很强,缺乏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就会无所事事,如果教师不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在阅读中不知所措,有的只是泛泛地阅读课文,抓不住重点;而有的学生更是不知道该怎么阅读,对着教材半天不知道在干什么,精神游离,学习质量极差。没有目标的学习是低效的,“独学”也只能流于形式。 

目标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倡导的。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有了目标,就能增强我们学习的注意力与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也就明确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掌握知识的层次要求,便于掌握知识重点。 

依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三维的教学目标。而针对“独学”阶段,更多地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独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依目标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批注勾画关键词,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地理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地图、图表、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受传统学习的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文字信息的阅读,而对于地图、图表的阅读往往被忽略。因此,在“独学”初始阶段,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学生相应的“自读导学案”,以填空的形式,为学生预留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在“独学”时,将这些关键词勾画在教材上,便于以后复习。同时,这也可以作为一种检测的手段,用来检验学生的“独学”效果。 

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第六章“东北三省”一节的“自读导学案”: 

参照地图,阅读教材,找出下列基本知识点: 

1.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阅读图6.11,指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东北三省地形以______和______为主,东部为_______山,北部为_______,西倚_______。中朝界河_______和_______,中俄界河_______。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为“_______、_______”。 

(3)东北三省气候_______,冬季_______,夏季_______,降水集中于_______季,冬季_______较多。 

2.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湿地有哪些功能?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是_______。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_______资源丰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_______工业体系。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训练学生在“独学”时,在勾画关键词的基础上,把重点知识、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便于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交流得以解决。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让学生慢慢地养成在阅读时自觉地勾画关键词、做批注等习惯,从而提高“独学”能力。 

三、提炼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的,由点形成线,由线完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 

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网络图。 

第10篇

1.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不足

由于一些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经验不足,课堂提问沿用传统模式,局限于简单的提问和回答,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提问内容不明确。一些任课老师提问时没有明确内容,将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问目标不明确,提问内容不合理,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1.2提问手段不科学。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难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未能对提问内容进行合理优化。例如,没有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诗歌等提问,没有注重提问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等,难以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1.3提问时机不合理。一些老师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没有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反而制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4提问难度不适中。例如,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就能回答,难以发挥提问的作用。又如,提问的难度过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开展,难以有效发挥提问的作用。

2.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优化对策

为应对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具体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改进和完善对策。

2.1提问内容应该明确。课堂提问应该明确目标,不能出于形式,需要明确内容,有效设置课堂提问,将学生更好带入初中地理知识学习当中。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设问,突破重点和难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日本”这节内容学习时,教学内容关键点为自然地理特征和发达的经济体系,这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提问时应该明确目标:读图说明日本的地形、气候、矿产特点,分析说明日本工业布局及主要特点,日本发展经济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这样的提问仅仅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内容明确,有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学生更为有效的引入课堂活动学习当中,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2.2提问手段应该科学。综合利用多种手段进行课堂提问,将学生更好引入学习当中,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例如,利用漫画进行提问,水资源开发利用学习当中,以“就地取材”这幅漫画为例向学生提问:该漫画说明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结合教学内容,很快会得出答案,由于工业农业发展,人们忽视环境保护,河流的水资源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使河水变黑,如墨汁一样。又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提问,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水资源保护这节内容学习时,可引入视频广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必将是人类的眼泪”,发挥其教育和感化作用,让学生知道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掌握保护策略,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2.3提问时机应该合理。合理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土地资源”这节内容教学时,先设计以下问题:中国有哪几种地形?不同地形的自然景观存在哪些差异?怎样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通过这样的知识点引入和衔接,引出土地资源的类型、开发利用对策等。从以前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学习当中,让学生更好投入学习当中。又如,在重点和难点部分提问,将重点和难点拆分为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学习时,可以设置以下提问: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有和特点?降水季节分布有何差异?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哪些问题?这样的提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了解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引入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当中。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投入课堂学习当中,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2.4提问难度应该适中。合理把握提问难度,避免难度过大,将学生引入初中地理知识学习当中,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例如,“我国气候特征”学习时,可以将难点拆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我国有哪些温度带?我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气候有哪些显著特征?我国哪个季节降水最多?同纬度国家此季节温度有何特点?这样分层提问,难度适宜,将学生有效引入学习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分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11-03

【作者简介】王俊,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效设计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基于知识分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探索,并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与策略,有效提高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发挥了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对“知识分类”的实践性理解

1.认识知识的类目,实现认知目标的具体化。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知识从广度上可以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整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每一种知识的本质属性和表征方式各不相同,不同知识的学习方式也有所差别。

(1)事实性知识学习

加涅认为:“事实是表示两个或多个有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的关系的言语陈述。”如“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我国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学习。许多事实性知识间往往有许多内在联系,可以运用一定的组织策略改进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和学习,最有效的组织策略就是努力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概念性知识学习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概括,概念性知识包含概念、原理、规则等,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对概念下定义,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举正反例证―抓关键特征―下概念定义”,简称“例―概”法。如初中物理学习“功”这一概念时,教师呈现做功与不做功的几个实例,如“提着水桶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的异同特征,在对做功与不做功的实例分析中,抽象概括出“功”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功”的概念下定义。

另一种方式是先呈现给学生一个概念定义。如中学地理学科学习“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可先给学生呈现自然资源的定义,即“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此基础上,努力揭示出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生活”“物质、能量”,然后举出“煤炭”“汽油”“水稻”等自然资源的正例和反例,并揭示这些正反例的特征,作分析说明,简称为“概―例”法。原理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规则从本质上看是概念关系的言语说明,原理和规则的学习,必须在学生已经掌握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3)整体性知识学习

所谓整体性知识是指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整体。如中学地理学科中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就是由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地理学习的思想方法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性知识(见图1)。整体性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揭示出构成整体性知识的各个要素及其内在联系,这需要在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

(4)程序性知识学习

程序性知识指的是以概念性知识为基础,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在本质上是概念、命题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因此,前述的概念性知识的学习规律也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同时,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应在把握概念性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概括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要点。例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其一般解题步骤为:将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把常数项移至等式右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将等式左边配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再开平方,并检验和写上答案。可将一般步骤用下列关键词概括,即“化1、移项、加一半平方、配方、开方、检验、答题”。这时学生对这一解题步骤就上升到了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成为一种方法程序性知识。在适量的变式训练中,这样概括化的程序性知识就能有效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自动化技能。

(5)策略性知识学习

策略性知识主要是指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如在概念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关键特征法、语言转换法、概念模型法”等学习策略。

关键特征法,就是在学习某类知识时,要努力抓住这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用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对其进行概括,从而揭示出不同知识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本质。例如,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概念时,从“轴对称”定义可以看出“两图形、折叠、重合”是其关键特征,从“轴对称图形”定义可以看出“一图形、折叠、重合”是其关键特征。这样抓住了概念的关键特征,就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理解。

语言转换法,即通过“自然语言”和“学科语言”的相互转换来有效地把握相关概念的关键特征。这里“自然语言”指母语,“学科语言”即体现学科特征的表述学科概念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和示意图、实物图等。如物理学科中功的概念可用学科语言中的公式表示,即W=F・s。对比用“自然语言”对功的定义,可以看出,“学科语言”对概念的表述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而“自然语言”则使概念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因此,通过“说”(“自然语言”)与“写、画、记”(“学科语言”),使两种语言相互转换,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记忆和迁移应用。

概念模型法。概念模型是指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概念(包括原理、定律、规律等知识)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示意图、模型图及实物模型等,如物理学科中“光的反射定律”示意图、地理学科中的“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学学科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示意图等。概念模型能将复杂事物或过程简单化,能更直观形象地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概念模型法就是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借助概念模型,引导学生研读概念模型,说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并通过绘制、记忆模型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记忆概念的特征。

2.从知识分类到学科素养,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所谓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多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可用图2直观呈现:

图2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图

从学科素养内涵结构图来看,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仅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科基本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掌握学科思想方法,这是学科教学的灵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全面。

二、基于知识分类,确立教学目标的策略

知识分类理论和学科素养内涵结构,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思考教学目标的确立,即本课时应重点学习哪些具体的基本知识,不同的基本知识应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由此确立教学目标的一般思路:(1)事实性知识的识记及记忆方法;(2)概念性知识(定义、原理、性质、法则等)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3)整体性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4)程序性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5)学科思想观念和方法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及有效学习策略;(6)学生经历的具体学习活动过程、方式和获得的体验。

现举数例作一说明。

例1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下)《分式方程》新授课课时教学目标:

(1)会举例说明分式方程的概念,增根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检验方法;

(2)理解并说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并会解一般的分式方程;

(3)经历解题过程,进一步学会运用转化思想、类比方法来解决问题。

说明:教学目标(1)主要为概念性知识,需达到理解水平;教学目标(2)为程序性知识,其操作步骤可简要概括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检验,答题”等,同时要关注每一环节的实施要点,这一程序性知识应达到初步应用的程度;教学目标(3)关注的是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需达到理解和初步应用的水平,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思想和方法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时段教学设计”,贯穿在较长时段的学习过程中,不是一两个课时所能完全实现的。

例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长度的单位和测量》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并说出什么叫长度测量和长度单位,以及测量和单位;

(2)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理解掌握“间接测量法”和“平均值减误差法”。

说明:教学目标(1)关注的是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目标(2)(3)关注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物理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于长度测量的程序性知识,要对其测量的基本步骤和实施要点进行归纳,可概括为“估量程(估量值、分度值)―选工具―作测量(紧靠、放正、对齐)―读数值(视线、估读)―做记录(数字、单位)”等步骤及实施要点。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理解识记操作步骤和要点的基础上,动手测量,并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测量示意图”,来加深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记忆。

例3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上)《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能分析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坚持“因地制宜”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主要依据 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 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